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灼灼其华一现之,硕硕其实遗真味

IT圈 admin 28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辟丹蝶)

龙源期刊网

灼灼其华一现之,硕硕其实遗真味

作者:刘亚凤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1期

口中之言,心中之意,意生而发乎言,记之以成文,然言意之辩尔然于古。意非言不昌,

言非意不立。孔子之“辞欲巧”,老庄之“言不尽意”,而后论文质,而后论意境。然意之于言,

犹为根本,言以载文,因情而造文也。司空含蓄之法“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上有源头活水,

下有细流涓涓,然后以之观文,知意为硕果真实,言犹一现灼花。意虽为载意之器,然“言语

道断,心行处灭”。幽深之意,难以言状。意之无尽如“佛祖拈花,迦叶微笑”,①需破言之

茧,越言之牢笼,即景会于心,方悟言外之真意。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诗家之极则,非空空无

也,而贵觅“空灵”,即含蓄隽永之意蕴,空灵激荡之境界。空白之中自有佳境。“不着一字”源

于作者之匠心,而“尽得风流”之境成于受、授者之心灵契合。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而达“象

外之象,景外之景,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③之境界。诗意之含蓄,意境之深邃,真可谓“超

以象外,得其寰中”。④

然一字之不着,何显于风流?文,言之形,意之表,载意之器也,安能舍之?所谓“心生

文辞”,⑤言与意密不可分,此常人之论也。然则其未视不可言之言外之意也。“不着一字,尽

得风流”非不立文字,然不使直笔,从旁诱导,采最鲜明之象,画龙点睛,而达“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审美之境,重求文外之高妙意蕴。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⑥言外之意乃味外之旨,余味无穷,可

意而不可言传也。文固不可失,然文非全能,鲜能尽意,“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⑦文有限

而意无穷。

文如灼灼之花,虽美终零;意犹硕硕之实,真味存其中。故含蓄之法“不着一字,尽得风

流”蕴于此。不着一字,正涵盖万有也,犹“蓝田日暖,良玉生烟”,⑧心骋于虚实之间,一切

尽在不言中,可感而无言。乃知意贵于言,虚重于实,境胜于象。“此时无声胜有声,意味深

长,无法言说,而达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之感”。⑨

一、沿波讨源

(一)儒道之论

言意之论可溯于先秦。子曰:“辞,达而已矣。”?輥?輮?訛非崇华而尚达也,以为“巧

言令色鲜以仁”。?輥?輯?訛然辞亦需饰,情欲信,辞欲巧,言表之妙哉。推至《诗大序》

“主文而谲谏”,不可力强而谏也,乃需修其言,装其辞,委以达,言之要可知矣。名言之域,

龙源期刊网

言以尽意,故儒重言,以为“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輥?輰?訛其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

丧邦推言为至高之位。

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輥?輱?訛绝圣去智,行不言之道,以无为达无不为

之妙境。亦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輥?輲?訛多言蔽道,守中即返璞归真。

庄子之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輥?輳?訛言

之要,在于意,意之深远汪洋,非言所能传。“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輥?輴?訛言者,犹得鱼之筌,得兔之蹄是

矣。鱼、兔、意俱得,何关乎筌、蹄、言?物我皆忘,心斋而坐忘,静观以体道,方是至极之

道。

“得意忘言”,不废言,然不可拘于言,弃之如粕方可致意焉。“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輥?輵?訛“言意之表”乃文学之至高之境也,于是乎乐之“无乐之

乐”,画之“解衣盘礴”可得而知也。“无乐之乐”见之如嵇康之《声无哀乐论》,音声本和,无

关哀乐,音乐宜超越现实哀乐,而达到太和之境。庄子亦说“天乐”,此乃听之不闻其声,视之

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之乐,其无声无形而无处不在,使人无言而心悦。

孔子之“言”虽要,然终不能流于兹。言之为文贵在达意,意远乃动人以寻味。故知作文不

可浮于其辞,宜以自然之韵取胜。辞华欲陨,意深乃长。

(二)玄学兴盛

时至魏晋,玄学兴起。上承老庄之“寄言出意,得意忘言”。逮至王弼,言意折中之人。一

曰“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輥?輶?訛二曰“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輥?輷?訛

言非意,仅得意之器,然无此器者,亦无以得意。以言明象以通妙趣,意以象尽,寄言出意。

言意之隙,以象贯通,言意之合,非象不能表。物象之绘需佳言,而后致审美之境。所谓“枢

机方通,则物无隐貌”。?輦?輮?訛以言表象,以象表意,以意体道。

主体之情感于外物,郁结于中,形诸舞咏而生象。诸如漂泊无依之孤云,遗世独立之孤

松,傲霜凌雪之芳菊,日暮而还之飞鸟等,此皆寄意于象。

寻文之意,贵在言象之外,重直觉体悟,朦胧把握,静观默察、心领神会方可妙悟直契。

遂文人多求言外之意,文外之旨者,诗化之言由此而生。陶潜之“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醉于美景,心与物遇,物我两忘,以悟自然之真趣。嵇康之“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輦?

輯?訛此皆意气高妙而超言绝象。盖文人喜寄身于田园山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

海。此乃意之寄也,斯之以求玄远真味。

得意忘言,方可游于诗情画意,无比美妙之想象界。汉儒溺于圣人字字句句,反不能全解

圣人“垂言立教”之精神实质。王弼之“得意忘言”破汉经学之统,促思想言论解放,将最美景留

于读者无尽之想象。

龙源期刊网

(三)文人之论

陆机,首论言意之人,其“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文赋》)文意之隙存之如鸿沟不可

越。物之妙非心所能会,而文又岂能穷意之深。意之渺渺者,文尚不得追。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之为本,义生文外。文之重

旨,不在字表,而现于言外。“隐”之隐也,故以复意为工。而其后之诗文以“隐匿”为准,倡隐

尚藏,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致。“深山藏古寺”,隐中以显博也。正因言不尽意,方

有言外之意,奇情异彩之无尽转化;象外之象,神姿仙态之变化万千。

而《神思》曰:“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意多变而无限,言则固化而有止。以

有限求无限,可知其难矣。“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

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輦?輰?訛思之无涯而难以言蔽之,思之绚非言所能

象。思以定旨,而后言文,需言意相契则化千里以致无际。“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

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

乎!”?輦?輱?訛言有瑕,不可尽意之妙。言而不能言者,意之精也。

言非意,安可尽哉?心会之意,岂可言传乎?斫轮之术不得传,圣人之书何以会?书不尽

言,言不尽意是矣。言有限而意无穷,不单于浮面之言乃可觅真味也。“心术之动远矣,文情

之变深矣。”?輦?輲?訛思之微妙不可捉也,以有限之言述无穷之变幻之意,其难亦可知

矣。

钟嵘者,首显论“滋味”之人。味之深厚者,穷情写形。“文已尽而意有余”,?輦?輳?訛

滋味无穷也。曲已毕,而余音犹绕其梁;花已谢,而芬馨还缠其身。故知美在云外云、山外

山,而非在其本。辞虽没而意犹可续之,文之尽处非意之竭也,意犹存之,意之绵绵非文能所

逮。意之余韵真味岂夕秀之所达,文虽陨,其意犹可见也。

至皎然“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承庄之言为筌蹄,不落言筌。穷理尽性,超绝言象。弃文

以颐情,风律外影,体藏内蕴,而其重情之意更升,乃去文所绊,直见其情。求文外之旨,以

清性相通,不惑于文字,“采奇于象外”。引思于云端,然后浮想联翩,入玄妙之境。

其上所述乃一二而,言意之说,司空之前之文人多有论说者。此四子之说足证意之高格,

以心匠自得处为高,言仅落红耳。

溯其源方可深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高妙。波之涛涛者,源之汩汩使之然也。乃知古

人多贵意贱言,向情背文者也。

二、因枝振叶

司空之后,言意之论仍有发展。

龙源期刊网

严羽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輦?輴?訛承钟嵘之意,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而意蕴仍

可翔于九霄,以“兴趣”寻诗之含蓄深远之意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輦?輵?訛如空中

之音,若闻若寂;如相中之色,似见似灭;如水中之月,非有非无;如镜中之象,亦存亦亡。

若有若无,似虚似实,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此种境界,岂言所能尽,心领神会方可致无穷之

意焉。

朦胧含蓄之美,无穷无尽之言外意乃诗之至也,务求“语忌直,意忘浅,脉忌露,味忌

短。”?輦?輶?訛意境需深,韵味尚远,意味之无穷如春水之迢迢不断。“意境”一词初见于

王昌龄《诗格》,意境之得贵于“妙悟”,胸中有感,眼中有景,思中有言,自然之景与胸中之

境相合,非美刺教化而在体悟、感于胸怀。

苏轼“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答谢民师书》)万物多彩,变化不尽,以有限之词难

摹万物之质,宜求其神而脱其形,重意致而脱略言词。

清初贺贻孙“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溢为光怪尔,蕴藉极而光生,光极而怪生焉”。(《诗

筏》)其视蕴藉为至高之位,含而有余,蕴藉深厚,超意于言外。文外之重旨,文外曲致皆由

蕴藉而出。

叶變以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

议论而求思维。”?輦?輷?訛扩言之境,落句含思,语尽而思无穷。寄意于可言而不可言,

可解而不可解之间。意之深非言所能达,语尽而余韵无穷,口齿含香。意匿于言外,需思而得

之,推而求之,方可悟其言外之意也。即“物物而不物于物”,贵题外远致,神于象外之妙境。

王士祯之“诗禅一致”,超现实以观象,悟超凡入圣之玄妙之境。

至王国维之“境界”,遂将“境”推向极致。境,乃意之更深者也。意中之境,境生于文外。

此种飘渺优游之感,似阆苑仙葩,云中漫步,乃境之所造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出于观

物者,境多于意。为文贵在意境,思深则境远。

因心而造境,心入于境,然后神会于物。有境界乃需有真情,意到则境塑。“境界”源佛家

语,欲达灵空境,无厌静且净,怀之心以悟,非言所能道。不溺于言表,方可入境焉。

三、因论见其文

先秦之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质彬彬,其贵言而尚辞达也。

纵览诸文,以汉赋巨丽至显。堆辞砌藻,逞才炫博,极尽靡丽之能事。润色鸿业,如藏娇

之屋金碧辉煌。驱辞逐貌,错采镂金,铺采摘文犹损枝之繁华,害骨之膏腴。于辞易为辞饰,

于意则虚而无征,然其终不能免于斯累。逸辞过壮而以事相悖,丽靡过美而与情相违。过眼之

华终将卒,遂汉赋没于东汉。

龙源期刊网

魏晋之文,文风一变。由政教转于个人悲欢,情感抒发。其喜好清雅,崇尚自然,寻清新

自然、远离尘嚣之境。

建安情之慷慨,文之凛然,而雕润稍少,遒劲悲壮。志深笔长,梗慨多泣。正始之文,道

法自然,文人多纵酒纵欲、炼丹服药者,以之痹思。放浪于形骸之外,心游于玄理之中,鲁迅

称其“为艺术而艺术”之时代。其文主尚理,事信而后言文。西晋之文,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转朴而尚华,空藻虚辞,多声色之作,典雅虚浮之文是也。若论其情,则是儿女情多,风云气

少。

其后陶潜之田园诗,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心境脱俗,平淡淳美,尚理而明

自然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生寰中,神游象外,以可绘之人间境状难言之理想趣

也。而谢灵运虽亦说玄理,然其文精工富艳,颇以繁芜为累。

盛唐之诗以出水芙蓉之自然美,高远混成之意境,大美而无言之自然美。微而不露,余韵

连绵,无穷无尽。意之深妙,余足空间以驰骋想象。言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使览者会其意。羁

旅愁思者“怪禽啼则野,落日恐行人”,岂不见于言外乎?再如摩诘之诗见于言外者“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有如仙翮谢樊笼,翱游天地间。于此之境界,思之无端无涯也,意之无穷

无尽也。刘熙载亦曰:“杜诗只‘有无’二字足以评之。有者,但见性情气骨,无者,不见语言文

字也。”

至宋,尚理之气犹为兴盛。理胜者,文不难而自致。意立而旨致,意泛则辞流。若道未足

而强言者,文繁而意少,岂可行远哉?

宋后之文,尚理重于尚言则更甚矣。元曲、明清小说均趋于口语而民俗化。故知为文以立

意为主,取言为辅。意乃中实,言如一现之花,花之妖萼者,木体实也。

综上,古典文学以其特有之朦胧美、模糊美、混沌美,奇葩独现,朱光潜先生以“无言之

美”概古代文学艺术之得意忘言,寄言出意。

文之为文,在其深意。若无意乎,复何所赋?意为干,文垂条而结繁之。情动而后言行,

会意巧则言妍。意犹硕果之于木,在其中实。意之要犹粟之于人,活水之于游鱼,振翅之于大

鹏也。

然言亦终不可失,言意俱足以为最佳。使外足以言,内足以意。若乎“藻思绮合,则清丽

芊眠”。?輧?輮?訛穷形以尽象,扣抱景者以求文理,弹怀响者以发文意。“辞呈才以效伎,

意司契而为匠”,?輧?輯?訛立意精到则取言巧妙,理定则辞畅。辞虽犹馥馥之芳蕤,森森

之青条,然意不指适,何以动人?干之以意,然后润之以丹采。意为本,言为叶,根深方可叶

蓁;意为根,言为花,欲使花旖旎,莫不使本固。

故为文不可浮于其辞,虽有“炳若缛绣,悽若繁弦”?輧?輰?訛之盛藻,然若理不胜辞,

终华而无味,犹昙花一现,无余味可嚼,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可得而知也。

龙源期刊网

深宏之道,难以语状,故“予欲无言”,?輧?輱?訛然不言,谁知其志,是故仅“欲无

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久然于今,然所遗之味足含思之。无涯之意非言所能道也。解言

以得意,宏观探道,微观探真,静察而以心观,方可妙悟真理。

注释:

?譹?訛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126页.

?譺?訛?譻?訛?讀?訛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译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1208页,1204页,1208页.

?譼?訛?譾?訛罗仲鼎.今析[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6页,18页.

?譽?訛?譿?訛?輦?輮?訛?輦?輰?訛?輦?輱?訛?輦?輲?訛郭晋稀.文心雕

龙注释[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29页,482页,318页,318页,325页,487

页.

?讁?訛黄奕.空白之中自有佳境[J].江苏: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

?輥?輮?訛?輥?輯?訛?輧?輱?訛古敏.中国古典文学荟萃之论语[M].北京:北京燕

山出版社2009年版,154页,167页,168页.

?輥?輰?訛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第三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24页.

?輥?輱?訛?輥?輲?訛陆元炽.老子浅析[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113

页,20页

?輥?輳?訛?輥?輴?訛?輥?輵?訛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版,488页,944页,572页.

?輥?輶?訛?輥?輷?訛楼宇烈.王弼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609页.

?輦?輳?訛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49页.

?輦?輴?訛?輦?輵?訛?輦?輶?訛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6页,26页,122页.

?輦?輷?訛叶燮著、杜维沫校注.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30页.

龙源期刊网

?輧?輮?訛?輧?輯?訛?輧?輰?訛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1年版69页,67页,69页.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徐寿凯.古代文艺思想漫话[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

[5]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于立勇,甄业萍.“言不尽意”:中国古典美学特征[A].山东: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

(J05).

[7]朱志龙.文心雕龙的意象创构论[A].江西:江西社会科学学报,2010.(I206).

[8]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言意之辩的传承[A].新疆:新疆大学学报,2007.(I02).

[9]李德民.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言”“意”辩考[A].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大学学报,2006.

(I023).

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辟丹蝶)

龙源期刊网

灼灼其华一现之,硕硕其实遗真味

作者:刘亚凤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1期

口中之言,心中之意,意生而发乎言,记之以成文,然言意之辩尔然于古。意非言不昌,

言非意不立。孔子之“辞欲巧”,老庄之“言不尽意”,而后论文质,而后论意境。然意之于言,

犹为根本,言以载文,因情而造文也。司空含蓄之法“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上有源头活水,

下有细流涓涓,然后以之观文,知意为硕果真实,言犹一现灼花。意虽为载意之器,然“言语

道断,心行处灭”。幽深之意,难以言状。意之无尽如“佛祖拈花,迦叶微笑”,①需破言之

茧,越言之牢笼,即景会于心,方悟言外之真意。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诗家之极则,非空空无

也,而贵觅“空灵”,即含蓄隽永之意蕴,空灵激荡之境界。空白之中自有佳境。“不着一字”源

于作者之匠心,而“尽得风流”之境成于受、授者之心灵契合。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而达“象

外之象,景外之景,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③之境界。诗意之含蓄,意境之深邃,真可谓“超

以象外,得其寰中”。④

然一字之不着,何显于风流?文,言之形,意之表,载意之器也,安能舍之?所谓“心生

文辞”,⑤言与意密不可分,此常人之论也。然则其未视不可言之言外之意也。“不着一字,尽

得风流”非不立文字,然不使直笔,从旁诱导,采最鲜明之象,画龙点睛,而达“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审美之境,重求文外之高妙意蕴。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⑥言外之意乃味外之旨,余味无穷,可

意而不可言传也。文固不可失,然文非全能,鲜能尽意,“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⑦文有限

而意无穷。

文如灼灼之花,虽美终零;意犹硕硕之实,真味存其中。故含蓄之法“不着一字,尽得风

流”蕴于此。不着一字,正涵盖万有也,犹“蓝田日暖,良玉生烟”,⑧心骋于虚实之间,一切

尽在不言中,可感而无言。乃知意贵于言,虚重于实,境胜于象。“此时无声胜有声,意味深

长,无法言说,而达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之感”。⑨

一、沿波讨源

(一)儒道之论

言意之论可溯于先秦。子曰:“辞,达而已矣。”?輥?輮?訛非崇华而尚达也,以为“巧

言令色鲜以仁”。?輥?輯?訛然辞亦需饰,情欲信,辞欲巧,言表之妙哉。推至《诗大序》

“主文而谲谏”,不可力强而谏也,乃需修其言,装其辞,委以达,言之要可知矣。名言之域,

龙源期刊网

言以尽意,故儒重言,以为“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輥?輰?訛其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

丧邦推言为至高之位。

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輥?輱?訛绝圣去智,行不言之道,以无为达无不为

之妙境。亦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輥?輲?訛多言蔽道,守中即返璞归真。

庄子之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輥?輳?訛言

之要,在于意,意之深远汪洋,非言所能传。“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輥?輴?訛言者,犹得鱼之筌,得兔之蹄是

矣。鱼、兔、意俱得,何关乎筌、蹄、言?物我皆忘,心斋而坐忘,静观以体道,方是至极之

道。

“得意忘言”,不废言,然不可拘于言,弃之如粕方可致意焉。“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輥?輵?訛“言意之表”乃文学之至高之境也,于是乎乐之“无乐之

乐”,画之“解衣盘礴”可得而知也。“无乐之乐”见之如嵇康之《声无哀乐论》,音声本和,无

关哀乐,音乐宜超越现实哀乐,而达到太和之境。庄子亦说“天乐”,此乃听之不闻其声,视之

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之乐,其无声无形而无处不在,使人无言而心悦。

孔子之“言”虽要,然终不能流于兹。言之为文贵在达意,意远乃动人以寻味。故知作文不

可浮于其辞,宜以自然之韵取胜。辞华欲陨,意深乃长。

(二)玄学兴盛

时至魏晋,玄学兴起。上承老庄之“寄言出意,得意忘言”。逮至王弼,言意折中之人。一

曰“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輥?輶?訛二曰“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輥?輷?訛

言非意,仅得意之器,然无此器者,亦无以得意。以言明象以通妙趣,意以象尽,寄言出意。

言意之隙,以象贯通,言意之合,非象不能表。物象之绘需佳言,而后致审美之境。所谓“枢

机方通,则物无隐貌”。?輦?輮?訛以言表象,以象表意,以意体道。

主体之情感于外物,郁结于中,形诸舞咏而生象。诸如漂泊无依之孤云,遗世独立之孤

松,傲霜凌雪之芳菊,日暮而还之飞鸟等,此皆寄意于象。

寻文之意,贵在言象之外,重直觉体悟,朦胧把握,静观默察、心领神会方可妙悟直契。

遂文人多求言外之意,文外之旨者,诗化之言由此而生。陶潜之“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醉于美景,心与物遇,物我两忘,以悟自然之真趣。嵇康之“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輦?

輯?訛此皆意气高妙而超言绝象。盖文人喜寄身于田园山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

海。此乃意之寄也,斯之以求玄远真味。

得意忘言,方可游于诗情画意,无比美妙之想象界。汉儒溺于圣人字字句句,反不能全解

圣人“垂言立教”之精神实质。王弼之“得意忘言”破汉经学之统,促思想言论解放,将最美景留

于读者无尽之想象。

龙源期刊网

(三)文人之论

陆机,首论言意之人,其“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文赋》)文意之隙存之如鸿沟不可

越。物之妙非心所能会,而文又岂能穷意之深。意之渺渺者,文尚不得追。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之为本,义生文外。文之重

旨,不在字表,而现于言外。“隐”之隐也,故以复意为工。而其后之诗文以“隐匿”为准,倡隐

尚藏,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致。“深山藏古寺”,隐中以显博也。正因言不尽意,方

有言外之意,奇情异彩之无尽转化;象外之象,神姿仙态之变化万千。

而《神思》曰:“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意多变而无限,言则固化而有止。以

有限求无限,可知其难矣。“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

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輦?輰?訛思之无涯而难以言蔽之,思之绚非言所能

象。思以定旨,而后言文,需言意相契则化千里以致无际。“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

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

乎!”?輦?輱?訛言有瑕,不可尽意之妙。言而不能言者,意之精也。

言非意,安可尽哉?心会之意,岂可言传乎?斫轮之术不得传,圣人之书何以会?书不尽

言,言不尽意是矣。言有限而意无穷,不单于浮面之言乃可觅真味也。“心术之动远矣,文情

之变深矣。”?輦?輲?訛思之微妙不可捉也,以有限之言述无穷之变幻之意,其难亦可知

矣。

钟嵘者,首显论“滋味”之人。味之深厚者,穷情写形。“文已尽而意有余”,?輦?輳?訛

滋味无穷也。曲已毕,而余音犹绕其梁;花已谢,而芬馨还缠其身。故知美在云外云、山外

山,而非在其本。辞虽没而意犹可续之,文之尽处非意之竭也,意犹存之,意之绵绵非文能所

逮。意之余韵真味岂夕秀之所达,文虽陨,其意犹可见也。

至皎然“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承庄之言为筌蹄,不落言筌。穷理尽性,超绝言象。弃文

以颐情,风律外影,体藏内蕴,而其重情之意更升,乃去文所绊,直见其情。求文外之旨,以

清性相通,不惑于文字,“采奇于象外”。引思于云端,然后浮想联翩,入玄妙之境。

其上所述乃一二而,言意之说,司空之前之文人多有论说者。此四子之说足证意之高格,

以心匠自得处为高,言仅落红耳。

溯其源方可深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高妙。波之涛涛者,源之汩汩使之然也。乃知古

人多贵意贱言,向情背文者也。

二、因枝振叶

司空之后,言意之论仍有发展。

龙源期刊网

严羽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輦?輴?訛承钟嵘之意,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而意蕴仍

可翔于九霄,以“兴趣”寻诗之含蓄深远之意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輦?輵?訛如空中

之音,若闻若寂;如相中之色,似见似灭;如水中之月,非有非无;如镜中之象,亦存亦亡。

若有若无,似虚似实,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此种境界,岂言所能尽,心领神会方可致无穷之

意焉。

朦胧含蓄之美,无穷无尽之言外意乃诗之至也,务求“语忌直,意忘浅,脉忌露,味忌

短。”?輦?輶?訛意境需深,韵味尚远,意味之无穷如春水之迢迢不断。“意境”一词初见于

王昌龄《诗格》,意境之得贵于“妙悟”,胸中有感,眼中有景,思中有言,自然之景与胸中之

境相合,非美刺教化而在体悟、感于胸怀。

苏轼“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答谢民师书》)万物多彩,变化不尽,以有限之词难

摹万物之质,宜求其神而脱其形,重意致而脱略言词。

清初贺贻孙“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溢为光怪尔,蕴藉极而光生,光极而怪生焉”。(《诗

筏》)其视蕴藉为至高之位,含而有余,蕴藉深厚,超意于言外。文外之重旨,文外曲致皆由

蕴藉而出。

叶變以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

议论而求思维。”?輦?輷?訛扩言之境,落句含思,语尽而思无穷。寄意于可言而不可言,

可解而不可解之间。意之深非言所能达,语尽而余韵无穷,口齿含香。意匿于言外,需思而得

之,推而求之,方可悟其言外之意也。即“物物而不物于物”,贵题外远致,神于象外之妙境。

王士祯之“诗禅一致”,超现实以观象,悟超凡入圣之玄妙之境。

至王国维之“境界”,遂将“境”推向极致。境,乃意之更深者也。意中之境,境生于文外。

此种飘渺优游之感,似阆苑仙葩,云中漫步,乃境之所造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出于观

物者,境多于意。为文贵在意境,思深则境远。

因心而造境,心入于境,然后神会于物。有境界乃需有真情,意到则境塑。“境界”源佛家

语,欲达灵空境,无厌静且净,怀之心以悟,非言所能道。不溺于言表,方可入境焉。

三、因论见其文

先秦之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质彬彬,其贵言而尚辞达也。

纵览诸文,以汉赋巨丽至显。堆辞砌藻,逞才炫博,极尽靡丽之能事。润色鸿业,如藏娇

之屋金碧辉煌。驱辞逐貌,错采镂金,铺采摘文犹损枝之繁华,害骨之膏腴。于辞易为辞饰,

于意则虚而无征,然其终不能免于斯累。逸辞过壮而以事相悖,丽靡过美而与情相违。过眼之

华终将卒,遂汉赋没于东汉。

龙源期刊网

魏晋之文,文风一变。由政教转于个人悲欢,情感抒发。其喜好清雅,崇尚自然,寻清新

自然、远离尘嚣之境。

建安情之慷慨,文之凛然,而雕润稍少,遒劲悲壮。志深笔长,梗慨多泣。正始之文,道

法自然,文人多纵酒纵欲、炼丹服药者,以之痹思。放浪于形骸之外,心游于玄理之中,鲁迅

称其“为艺术而艺术”之时代。其文主尚理,事信而后言文。西晋之文,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转朴而尚华,空藻虚辞,多声色之作,典雅虚浮之文是也。若论其情,则是儿女情多,风云气

少。

其后陶潜之田园诗,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心境脱俗,平淡淳美,尚理而明

自然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生寰中,神游象外,以可绘之人间境状难言之理想趣

也。而谢灵运虽亦说玄理,然其文精工富艳,颇以繁芜为累。

盛唐之诗以出水芙蓉之自然美,高远混成之意境,大美而无言之自然美。微而不露,余韵

连绵,无穷无尽。意之深妙,余足空间以驰骋想象。言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使览者会其意。羁

旅愁思者“怪禽啼则野,落日恐行人”,岂不见于言外乎?再如摩诘之诗见于言外者“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有如仙翮谢樊笼,翱游天地间。于此之境界,思之无端无涯也,意之无穷

无尽也。刘熙载亦曰:“杜诗只‘有无’二字足以评之。有者,但见性情气骨,无者,不见语言文

字也。”

至宋,尚理之气犹为兴盛。理胜者,文不难而自致。意立而旨致,意泛则辞流。若道未足

而强言者,文繁而意少,岂可行远哉?

宋后之文,尚理重于尚言则更甚矣。元曲、明清小说均趋于口语而民俗化。故知为文以立

意为主,取言为辅。意乃中实,言如一现之花,花之妖萼者,木体实也。

综上,古典文学以其特有之朦胧美、模糊美、混沌美,奇葩独现,朱光潜先生以“无言之

美”概古代文学艺术之得意忘言,寄言出意。

文之为文,在其深意。若无意乎,复何所赋?意为干,文垂条而结繁之。情动而后言行,

会意巧则言妍。意犹硕果之于木,在其中实。意之要犹粟之于人,活水之于游鱼,振翅之于大

鹏也。

然言亦终不可失,言意俱足以为最佳。使外足以言,内足以意。若乎“藻思绮合,则清丽

芊眠”。?輧?輮?訛穷形以尽象,扣抱景者以求文理,弹怀响者以发文意。“辞呈才以效伎,

意司契而为匠”,?輧?輯?訛立意精到则取言巧妙,理定则辞畅。辞虽犹馥馥之芳蕤,森森

之青条,然意不指适,何以动人?干之以意,然后润之以丹采。意为本,言为叶,根深方可叶

蓁;意为根,言为花,欲使花旖旎,莫不使本固。

故为文不可浮于其辞,虽有“炳若缛绣,悽若繁弦”?輧?輰?訛之盛藻,然若理不胜辞,

终华而无味,犹昙花一现,无余味可嚼,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可得而知也。

龙源期刊网

深宏之道,难以语状,故“予欲无言”,?輧?輱?訛然不言,谁知其志,是故仅“欲无

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久然于今,然所遗之味足含思之。无涯之意非言所能道也。解言

以得意,宏观探道,微观探真,静察而以心观,方可妙悟真理。

注释:

?譹?訛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126页.

?譺?訛?譻?訛?讀?訛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译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1208页,1204页,1208页.

?譼?訛?譾?訛罗仲鼎.今析[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6页,18页.

?譽?訛?譿?訛?輦?輮?訛?輦?輰?訛?輦?輱?訛?輦?輲?訛郭晋稀.文心雕

龙注释[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29页,482页,318页,318页,325页,487

页.

?讁?訛黄奕.空白之中自有佳境[J].江苏: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

?輥?輮?訛?輥?輯?訛?輧?輱?訛古敏.中国古典文学荟萃之论语[M].北京:北京燕

山出版社2009年版,154页,167页,168页.

?輥?輰?訛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第三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24页.

?輥?輱?訛?輥?輲?訛陆元炽.老子浅析[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113

页,20页

?輥?輳?訛?輥?輴?訛?輥?輵?訛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版,488页,944页,572页.

?輥?輶?訛?輥?輷?訛楼宇烈.王弼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609页.

?輦?輳?訛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49页.

?輦?輴?訛?輦?輵?訛?輦?輶?訛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6页,26页,122页.

?輦?輷?訛叶燮著、杜维沫校注.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30页.

龙源期刊网

?輧?輮?訛?輧?輯?訛?輧?輰?訛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1年版69页,67页,69页.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徐寿凯.古代文艺思想漫话[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

[5]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于立勇,甄业萍.“言不尽意”:中国古典美学特征[A].山东: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

(J05).

[7]朱志龙.文心雕龙的意象创构论[A].江西:江西社会科学学报,2010.(I206).

[8]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言意之辩的传承[A].新疆:新疆大学学报,2007.(I02).

[9]李德民.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言”“意”辩考[A].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大学学报,2006.

(I023).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