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废都》与古典文学传统

IT圈 admin 44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宰醉卉)

《废都》与古典文学传统 

魏华莹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通过《废都》的个案分析,可以释放贾平凹作品的更多意义和内部空间,进而发现其对古典文学传统的接续。这 

种文体意识的自觉选择,不仅和贾平凹的个人旨趣相关,亦和西安城的文化氛围有关,《废都》也可视为20世纪9O年代 

文学转型期自觉传承古典文脉的标志性作品。 

关键词:《废都》;古典文学;贾平凹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15)04一O1l1—06 

The Abandoned Capital and Classical Literary Tradition 

WEI Hua.y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l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of The Abandoned Capital,more si ficanee and internal space Can be released from Jia 

Pingwa’s writings.and then the traditional connection with clsasical literature can also be found.Selecting consciously this kind of 

style sense is not only correlated with Jia Pingwa’S personal purport.also with the culture atmosphere of)(i’an.The Abandoned Cap— 

taZ call be regarded as the symbolic work representing the consciousness inherits of clsasical works in the 1990s 1iterature. 

Key w。。’ds:z A6口r ned Gnp拓。。;c assica i‘era ure Inl 

贾平凹在小说《废都》中重构了西安的历史 

阅读的均为古典书籍,包括《西厢记》、《梁山伯与 

地理,按照丹纳《艺术哲学》的理论,这种历史地 

祝英台》、《浮生六记》、《翠潇庵记》、《闲情偶 

理背景基础上的“精神气候”,即风俗习惯与时代 

寄》、《洛神赋》、《西游记》、《素女经》、《水浒》、 

精神对作家艺术风格总是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辉 

《红楼梦》、《金瓶梅》等等,而且行文中文言白话 

煌灿烂的西安文化对于这座城市的精神传承起到 

夹杂的语言特色,给《废都》打下了很多古典文学 

极好的铺垫作用,这些不仅仅是贾平凹的创作基 

的底色。 

础。对其气质塑造和文化品格的形成也产生了重 

要作用。不论是和同时代的50后作家相比,抑或 

这种对民族文化认同和追求的审美取向和贾 

更为新潮的当代作家群相比,贾平凹都可以算是 

平凹的个人气质不无关系,被其称为先生的费秉 

其中最具有传统文人气质的一位。写作之外,他 

勋在《贾平凹论》中将之归纳为“婉约派词人的才 

精于书法、绘画、收藏,研读古典书籍,更多接续的 

情”,认为他更多地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浑沌感 

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这不仅和他个人的兴趣爱 

受中“感性地、融合性地接受了中国古典哲学,其 

好有关,亦和西安的城市文化氛围有关。 

中既有儒家的宽和仁爱,也有道家的自然无为,甚 

至有着程朱理学对世界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认 

古书与收藏 

与以往写作不同的是,《废都》更多接续的是 

知。”_I_2 贾平凹爱读古书,这种气质的形成亦与 

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贾平凹在书中提及大量古典 

他的成长道路有关。贾平凹的父亲毕业于民国时 

书籍,除了庄之蝶夫人开的太白书店所经营的书 

期的西安师范学校,当了一辈子的小学和中学语 

目中涉及到畅销书金庸武侠小说和《查泰来夫人 

文教师;岳父做过旧社会的“保长”。《腊月・正 

的情人》具有现代气息以外,书中人物口中言说、 

月》中的韩玄子形象就是其父亲和岳父的杂影, 

收稿日期:2015—04—11 

作者简介:魏华莹(1981一),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魏华莹:《废都》与古典文学传统 

“他是民国年代国立县中毕业生。当时的县中何 

等模样?他只说一班仅有十一个人,读《四书》, 

诵《五经》,之乎者也的倒比现在的大学生文墨 

深。”在《自传——在乡问的十九年》,提及自己的 

干爸是一位旧时的私塾先生,家里有一本《康熙 

字典》,知道之乎者也,能写铭旌。这种家学和成 

长环境无疑使得贾平凹更多地认同和接受传统文 

化的熏陶。在文革初期,他在乡问无所事事,不停 

地在邻村往日同学的家里寻借些没头没尾的古书 

来读,翻出过《古文观止》,浏览贾谊的《过秦论》, 

找到《今古贤文》阅读。到西北大学读书后,进校 

的第二年,他被怀疑患了肝炎,被单独安排在一间 

宿舍里,他趁机发奋读书和拼命写作,读了汉赋, 

又读了唐诗宋词元曲、《古文观止》、《史记》和《中 

国通史》,等等。 

在一系列的散文和答问录中,贾平凹多次提 

及古书对自己的影响。1981年,《自在篇——文 

外谈文之一》中讲,夜里又读了《红楼梦》,我觉那 

块石头真好,它既没有本事去补天,就让它留在草 

莽吧。《静虚村散叶》中,贾平凹告诉我们,“那些 

年里,生活中原是多看着假面孑L,多听着客套话, 

已经活得是很累的了,故不愿再读一些装腔作势 

咽 的文章受罪。一日,正在家读~本《影梅庵忆 

语》,有熟人来,我便让他拿几本杂志去凉台上 

翻,待我读罢再饮酒对弈。当读到辟疆与董小宛 

两次相见之节,不觉被文字里涵和的一种丰富感 

情所摄,如仙如死,便合书默然寂坐 l4 。1986 

年,《答(文学家)编辑部问》更是提到,读过一本 

《道德经》,不仅是对老庄的喜欢,也喜欢佛学方 

面的东西。要了解中国民族传统的东西,对中国 

的儒家、道家、佛家的了解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 

弄懂中国的国民性,了解中国的文学发展史。又 

读了一遍《史记》,正在读《金瓶梅词话》。因为在 

病中,也读了一些中医书籍。1987年,在《妊娠 

序》中讲,夜里阅读《周易》,至睽第三十八,属下 

兑上离。1993年《红狐》中说,十多年来,我读《聊 

斋》,夜半三更的时候,总企盼举头一看,其实是 

早已经感觉到了窗的玻璃上有一张很俏的脸,仅 

仅是一张脸,在向我妩媚。因此,贾平凹回顾自己 

的阅读体验,“我叹服过先秦的开放与深邃、博 

广,沉溺过魏晋的随心而述、神采飞扬,对汉唐的 

雍容与饱满,在一个时期里又充满了敬意。另外, 

我喜欢过‘‘陛灵派’文人,读过‘笔记小说’,感慨 

并忘情过元的戏曲及明清的叙事小说。” ‘中 

国的古代文学,每一个时期的,我都多少浏览过, 

每一个时期都有我爱的人和作品。不属于东方美 

学范畴的外国作家,我没有条件系统地去了解,读 

的是支零破碎的。” 卵正是将自己的阅读兴趣和 

爱好移情到作品中,我们才可以看到《废都》的古 

色古香、才子佳人。作品中让唐宛儿无事时专门 

渎那本《古典美文丛书》,里面收辑了沈j白的 

《浮生六记》、冒辟疆的《翠潇庵记》以及李渔的 

《闲情偶寄》。当唐宛儿读到李渔的文章,说女人 

最紧要的是有“态”,有“态”了 分人材便会有七 

分魅力,无“态”了七分人材也只有三分魅力。 

“态”于女人,如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玉有宝 

气,于是就自信于自己绝对是有“态”的人,联想 

到自己对庄之蝶的诱惑,不禁飘飘然起来。在这 

里,贾平凹显然将自己读《闲情偶寄》之感,《关于 

女人》之说移情到唐宛儿身上。 

除了偏爱古书,贾平凹还热衷收藏,虽未做过 

考证,但从披露的文字来看,他大概是中国当代作 

家中最为著名的收藏家,在多篇散文中都记述了 

自己的收藏兴趣。如《古土罐》,因为西安是古汉 

唐国都,出土的土罐很多,虽为文物,但多而价贱, 

自己就收藏了近百件。“有客人来,我总爱显示 

我的各种土罐,说它们多朴素,多大气,多憨多拙, 

无人了,我就坐在土罐堆中默看默笑,十分受 

活。”“土罐是土捏烧而成,百年之后我亦化为土, 

我能不能有幸也被人捏烧成土罐,那么,家里这些 

土罐是不是有着汉武帝的土,司马迁的土,唐玄宗 

或李白的土?今夜,月明星稀,家人已睡,万籁俱 

静,我把每个土罐拍拍摸摸以想象,在其身上书写 

了那些历史的人名,恍惚间,便觉得每个土罐的灵 

魂都从汉唐一路而来了,竞不知不觉间在一土罐 

上也写下我的名字。”在《与穆涛七日谈》提及, 

“我酷爱石头,我的书房里到处是石头。我常怀 

疑我为石头托生,那个凹字,也可能是应了前生是 

个有凹坑的石头里。”在《玩物铭》中说,“我在我 

的书房里塞满这些玩物,便旨在创造一个心绪愉 

快的环境,而让我少一点俗气,多一点艺术灵 

感。”包括汉罐、绥州拓片、铜镜、古琵琶、砚台、壁 

画、酒壶、老子讲经石,等等,看到这些,不得不使 

我们想起《废都》中庄之蝶的书房——这间房子 

并不大,除了窗子和门外,凡是有墙的地方都是顶 

了天花板高的书架。上两层摆满了高高低低粗粗 

细细的古董。柳月只认得西汉的瓦罐,东汉的陶 

良仓、陶灶、陶茧壶,唐代的三彩马、彩俑。别的只 

看着是古瓶、古碗、佛头、铜盘,不知哪代古物。下 

七层全是书,没有玻璃暗扣扇门,书也一本未包装 

皮子,花花绿绿反倒好看。每一层书架板突出四 

寸空地,又一件一件摆了各类瓦当、石斧、各色奇 

形怪状石头、木雕、泥塑、面塑、竹编、玉器、皮影、 

剪纸、核桃木刻就的十二生肖玩物,还有一双草 

鞋。靠门边的书架下是一方桌,上边堆满了笔墨 

纸砚,桌下是一只青花大瓷缸,里边插实了长短书 

画卷轴。屋子中间,也即那沙发前面,却是一张民 

间小炕桌,木料尚好,工艺考究,桌上是一块粗糙 

的城砖,砖上是一只厚重的青铜大香炉。炉旁立 

尊唐代侍女,云髻高耸,凤目蛾眉,体态丰 

满 棚。 

按照本雅明的观点,“收藏”是现代世界生存 

者的抗争和慰藉。在这种收藏中,灵魂徜徉在过 

去的精神财富之中,这个过去是他生存的土壤。 

“人的灵魂只有在这片由自己布置起来、带着手 

的印记、充满了气息的回味的空间里才能得到宁 

静,并保持住一个自我的形象。” _l 用贾平凹自 

己的话说,“凡是收藏文物古董的其实都是被文 

物古董所收藏。”从这种嗜好我们可以看出,贾平 

凹抑或庄之蝶在书房中收藏的种种器物,旨在和 

古老的历史文化、即他一再强调的汉唐气象联系 

起来,并将自己寄寓其中。语言、信仰、风俗、工 

具、住所、艺术品,等等,统称为文化。人类的每 

个体生存于文化环境之内,个体所生存其内 

的文化也会包围并制约着他的行为。贾平凹在 

写西安时用的是“老”字,在《老西安》中讲道, 

“综观历史,西安的文人和在西安生活过的文 

人,如果罗列起来,足以作为一部中国的文学 

史。”仓颉造字,司马迁作《史记》,班固的《汉 

书》,李白、杜甫的诗歌,白居易的《长恨歌》,孟 

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明清 

关中书院,包括近现代的于右任、吴宓、王子云、 

赵望云、石鲁、柳青等等都是典型代表。汉唐是 

中国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汉人、汉语、汉 

学、唐人、唐装、唐三彩,“汉朝时中国与地中海 

地区并驾齐驱,而从唐朝开始的1000年中,中 

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富裕和先进的国 

家。” 以至于到了20世纪30年代,鲁迅还专 

程到西安去追寻“唐朝的天空”。 

随着唐末动乱以及之后国都东迁北移,西安 

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日渐消亡,逐渐变为一个弃都、 

废都,所以,鲁迅对于“唐朝的天空”的追寻也无 

功而返。据孙伏园回忆:“我们看大小雁塔,看曲 

江,看灞桥,看碑林,看各家古董铺,多少都有一点 

收获。在我已觉得相当满意,但一叩问鲁迅先生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 ̄Science) 

的意见,果然在我意中又出我意外地答复我说: 

‘我不但甚么印象也没有得到,反而把我原有的 

点印象也打破了!”If 17舛I7 王富仁在介绍“废 

都”时讲,“我是曾在西安生活过三、四年的,它就 

是贾平凹《废都》中的西京,是一座‘废都’。我这 

个山东人到了西安这样一座古都,开始感到样样 

新奇,但久而久之,便觉出了一种怪怪的说不清的 

味道。”“至少我在西安的时候,它几乎没有一处 

能让你感到一种生气勃勃的美,到处是一片荒凉、 

颓败、残破的景象。”昔日繁华不在,唯有文化留 

存。文化是习得的,这个习得的过程意味着,个体 

内化这个群体的观念、价值和信仰。贾平凹在回 

顾《废都》写作时也曾讲:“我后来以西安为原型, 

个是对西安的历史、文化熟,再一个它是农村中 

的城市,又是一个废弃了的古都,它容易和古代传 

统的那种昧挂上钩,切合点容易找到,写作中容易 

传达这种味。”l8 对于时刻萦绕在一个秦俑、汉 

罐、唐三彩营造空间的贾平凹来说,他也将自己置 

身于汉唐的自信与大器中。然而,在不断对于收 

藏品的寻找和发现中,也无法忽视这种盛唐之后 

陕西乃至西安文化的没落走向。如他在《陶俑》 

中讲述秦兵马俑的威武壮观,汉代俑的仪态端庄, 

唐俑的男人力量和女人自信,而随着国都地位的 岫 

丧失,宋代的陶俑就再也没有豪华和自信了,明朝 

陶俑的精气神已经丧失殆尽,只有顺服与无奈。 

在观察、收藏这些陶俑时,贾平凹难免会油然而生 

古都的颓败、没落之感,更不用说是2O世纪9O年 

代随着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城市快速崛起、古都西 

安迅速凋敝的社会现实。因此,古都、废都的悲 

凉、颓废之气也贯穿《废都》始终,而这主要通过 

埙声表现出来。 

二、古乐埙 

贾平凹曾多次回顾在构思长篇小说《废都》 

中很长时间找不到思绪,正是无意间在城墙根 

下听到刘宽忍的埙声,才使他找到灵感,写出 

《废都》。 

我第一次听到埙声也就是认识刘宽忍的时 

候,那是上世纪的1992年。整整的一个秋天,我 

的苦闷无法排泄,在一个深夜里,同一位朋友在城 

南的一片荒地边溜达,朋友并不是个好的倾听者, 

我才要返回家去,突然听到了一阵很幽怨的曲子, 

当下脚步便站住了,听过一段就泪流满面。朋友 

骂我太脆弱,说那是音乐学院的人在练习吹埙的, 

差不多的夜里都要来吹一阵的。埙?埙是什么? 

隔着苍茫月色往荒地的南边看去,地头上是站着 

芝丽 习翮 T 葫1■●—呲 

魏华莹:《废都》与古典文学传统 

个人,我走了过去,这就是刘宽忍了。他有着和 

我一样高的个子和一样憨厚的脸,但比我年轻。 

我们的谈话极少,他似乎并不欢迎在他练习吹奏 

时被人打断,只是对我说了:谢谢你喜欢埙乐!就 

走开了,身影消融在月色里。我的朋友嘲笑我自 

讨没趣,一块踏着坚硬的土地已经折回有二百多 

米了,埙声又在远处响起,如泣如怨,摄魂夺魄,我 

说:我一定会和他交上朋友的,因为这埙声像硫酸 

样能灼蚀我 怕! 

埙,是上古时期的乐器,距今约有七千多年历 

史。据说,埙是起源于一种叫作“石流星”的狩猎 

工具。在远古时期,先民会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 

或者泥球,投出去用以击打鸟兽。因有的球体中 

间是空的,在抡起来时会兜风发出声音。人们大 

概觉得挺有意思,就拿来吹它,于是就慢慢地演变 

成了一种乐器埙。埙的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 

侧壁开有音孔。最早时候,埙大多是用石头或骨 

头来制作,后来又出现陶制的,形状也不尽相同, 

有椭圆形、扁圆形、球形、梨形以及鱼形等,其中以 

梨形最为普遍多见。《乐书》引用古人樵周的话 

说:“幽王之时,辛公善埙”,周代“八音”之一的 

“土音”乐器有缶、埙。缶是一种生活用具,也可 

皿 作为敲击乐器,土制的吹奏乐器,就只有埙。《诗 

经・小雅》中还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说。在 

秦汉之后,埙主要用来演奏宫廷音乐,因而被分成 

颂埙和雅埙两种。 

埙出现在作品中,传递的是远古的悲凉,阴 

冷,荒茫,囫囵。“简约的旋律,低沉的音阶构成 

的那种难以名状的、无可诉说的人世、人生的大悲 

哀,大孤独,大痛苦,不仅仅铺染了作品的底色,而 

且浸润了、渗透了、弥漫了、笼罩了作品中每一个 

人物,每一个物象的精髓、腠理。这不只是一种氛 

围,一种基调,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事实上,它本 

身就是一种存在。埙的出现,无疑在时间上,将小 

说的容量无限地推向了过去。而过去在某种意义 

上,就是现在,就是未来。” 中国民乐是内向性 

的,本来是抒发自我心绪的,中国味道应该是更古 

老、深远的东西。埙的声响最能与西安这座古城 

气氛相融,它是那样的古老、浑厚、土气、神秘,有 

极强的穿透力,恰好暗合了贾平凹“我只想写出 

段心迹。但我绝对强调一种东方人的、中国人 

的感觉和味道的传达。我喜欢中国古乐的简约, 

简约到几近于枯涩,喜欢它的模糊的、整体的感 

应,以少论多,言近旨远,举重若轻,从容自在,在 

白纸上写写黑字了,更多地在黑纸上写白字。”¨ 

贾平凹在《关于埙》中如是说,“我喜欢埙,当 

我第一次听到埙乐时,我浑身战栗不能自已,以为 

遇见了鬼。”有了古琴、有了箫,有了埙,又有了两 

三个懂乐谱会乐器的朋友,我们常常夜游西安古 

城墙头去作乐。我们觉得发这样的声响宜于身处 

的这个废都,宜于我们寄养在废都里的心身。中 

国的古乐十分简约,简约到几近于枯涩,而这样的 

乐器弹吹出这样的声响,完全是自己对着自己,为 

自己弹吹,而不是取悦别人。 

费秉勋作为“长安古乐社”成员,讲述在20 

世纪90年代初自己和孙见喜谋划着想学古琴,刘 

宽忍也是因此认识的,而且还商量着建立了乐社, 

想时常聚会娱乐,曾提议多到城墙上活动。在朋 

友圈子中,孙见喜最先显露的是音乐才能,他年轻 

时曾在乐队里吹长号,二胡和箫也把玩;而费秉勋 

年轻时在宣传队待过,吹笛子、拉二胡都很不错。 

贾平凹虽自认为是“最笨的一个”,吹埙和弹琴, 

终是学不会,但也成了乐社里只会欣赏的人。相较 

而言,刘宽忍更为专业,他是西安音乐学院第一批 

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刚刚留校任教,于是这一帮朋友 

就到处去观赏购买笛箫和古琴。贾平凹的散文《红 

狐》中就记载了“宽哥送琴”的雅事,“却有人抱了 

琴来”,“这是一架古琴,钟子期和俞伯牙相识的那 

种古琴,弹‘高山 流水’的那一种古琴。宽哥 

也是寂寞的人——其实谁都寂寞,狼虎寂寞,猪也 

寂寞。——因为精神寂寞,他学了五年琴。他把琴 

送于我,我却不懂得琴谱,他明明知道我不懂得琴 

谱,他竞要送琴的。”正是精神寂寞,在古城墙上赏 

玩古乐心境又不同,于是就有了费秉勋、贾平凹、孙 

见喜、刘宽忍组建长安古乐社和夜游古长城的活 

动,后来专门出了《废都》埙协奏曲。 

风竹(埙与古筝) 

风以竹显形。四面来风中,竹潇洒、竹得意、 

竹尴尬、竹惊恐。适应于不适应中终归于不适应; 

有为于无为中而终无为。 

二、坐望(埙与乐队) 

水月・幽钟・苦茶・禅人。静观蝼蚁争斗你 

死我活,坐望青山明月两相忘。云在山头,爬上山 

头云更远;月在水面,拨开水面月更深。山色遥看 

近却无,残墙破处月补缺。 

三、夜行(埙与乐队) 

苦闷中的自省,沉沦中的挣扎,失落中的不屈。 

孤独的夜行人,远山的招魂声,泥泞中的脚 

步,崖畔上的孤灯。 

四、如莲(埙与古筝) 

五色莲花,四色豪光,白鹤远去,暗香幽来。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 

贾平凹说,“我喜欢埙,它是泥捏的东西,发 

出的是土声,是地气。”Ⅲ8 J1昕虽然现代文明产生了 

很多种新式乐器,可以演奏出华丽的乐章,但是却 

没有埙那样蕴涵着一种魔怪。甚至讲出,上帝用 

泥捏人的时候,也同时捏了埙,因为它和人是如此 

的相似,人凿七窍有了灵魂,埙凿七孔有了神韵。 

录制的这盒音带,原本是几个朋友夜游古城墙头 

的作乐,而且作乐不是为了良辰美景,也不是要做 

什么寻根访古,只是觉得发这样的声响宜于废都, 

宜于身心。《废都》埙协奏曲随着书的热卖将久 

不为人所知的乐器“埙”带热,成为西安旅游景点 

必不可少的特色产品。埙,接续的是中国古老文 

化,从七千年前出现,作为曾经的宫廷乐器到逐渐 

陨落,成为文物,其实它一直深埋于陕西这一块土 

地,并历经着岁月沧桑。正如那首埙乐,作为乐器 

它已经沦落,在豪华的西洋乐器面前显得那样的 

土气和简约,但却有着久远的意境,在失落中有着 

不屈韵魂灵,在枯涩中传达出旷远的韵味。通过 

埙的借喻,更好地传达出了废都的无尽沧桑。 

j、圈子 

在贾平凹周边,除了长安古乐社,还活跃着很 

多圈子,包括作家圈子、书画家圈子、戏曲家圈子 

等等,这些圈子共同构建了其日常生活。以至于 

《废都》被作者自认为“是我迄今写得最顺手最自 

然的一部书。我对文化圈的人事太熟悉,以至于 

知道十分只写出了一二分,在写作时常常因事情 

太多而不知该写哪一件,作品完成后,曾后悔有许 

多极有趣的事未能写进去。”_l 

我们在贾平凹的系列散文中可找寻出许多他 

和作者朋友交往的逸闻趣事。正如贾平凹所说, 

“在陕西我有一批作家朋友,也有一批艺术家朋 

友,我们常能交流,这种亦师亦友、亦庄亦谐的气 

氛很好,互相激励,一棵树或许能长大,但容易分 

枝,一群树挤着往上长,都目望高空,就都长得高 

而且直 。”。 

除了作者圈子之外,“西安城里,有一帮弄艺 

术的人物,常常相邀着去各家,吃着烟茶,聊聊闲 

话。有时激动起来,谈得通宵达旦,有时却沉默 

了,那么无言儿呆过半天;但差不多十天半月,便 

又要去一番走动呢。” J9 正是和艺术家朋友的走 

动和交往,才使得他对于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的 

评论不停地见诸笔端,包括《听金伟演奏二胡》、 

《读画随感》、《读吴三大作品》、《画家逸事》、《读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贺荣敏画有感》、《读马海舟书画》、《叶炳喜的书 

法》、《李杰民的书法》,与鱼闻诗《关于秦腔(恩仇 

夫妻>的通信》等等。日常生活的形塑不仅受个 

人社会地位的影响,而且受人们身处其中的文化 

环境的影响。因为不同的文化环境,包括年龄、人 

生阅历以及经验的不同,也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圈 

子,这些自发而成的圈子通常有着共同的旨趣。 

在现代文学中,关于作家流派和文人圈子的 

研究非常深入和专业,程光炜主编的《文人集团 

与中国现代文学》就专门收录了诸如《学衡》作者 

群、北大的两个教授集团、京派小说家的文化心理 

结构以及延安文人的文化环境等等,专门探讨了 

基于共同的出身、兴趣爱好以及城与人的关系所 

形成的文人集团或文化圈子。但在当代文学研究 

中,显然非常忽略这一块,作家似乎都被认为是特 

立独行的,并没有注意到他们所身处的文化环境 

和地理环境以及文学传统对其创作的影响,更不 

用说所长期来往的圈子对其气质旨趣的重要作 

用。尤其对于贾平凹来说,他的古书、收藏、古乐 

等艺术气质从何而来?他为何能成为诗书画并进 

的作家?显而易见,他同生活周边的西安艺术家 

圈子的交往情况,也应是我们的重点考察对象。 

正是在书法、绘画、古乐等艺术家圈子的熏陶和来 啊 

往中,在写作之余,贾平凹不仅是琴棋书画的欣赏 

者,也是很好的参与者、实践者。 

在《平凹作画记》中,贾平凹专门讲述了自己 

习画的由来。本来是得意于在年纪不老的作家 

中,自己的毛笔字可人书品。因为不断有人求字, 

自己也有给别人写字正好也可练书法的想法,就 

当成一场玩事。但因索字的人常常事先拿出数张 

纸来,时间久了,自己竟白落了很多纸,一日突发 

奇想,有这么多纸,为什么不试着作画呢?想起别 

的画家总是将墨大泼大涂的,自己也开始泼,也开 

始涂,心里感觉怪畅美的。一13,刚画完,恰好来 

了一位搞美术理论的朋友,见到自己作的画,连呼 

是鬼狐附体,说了好多让他吃惊的好话。自己又 

是见不得鼓动的人,虽然没有受过训练,也就得意 

地开始画起来,并将之归为无知无畏的秉性。后 

来他的画为人所称道,是因为他结识了西安美术 

学院的专业画家,他们在技术层面上给贾平凹以 

指导,而贾平凹又从意象方面、内蕴方面以及文人 

画等诸多方面与画家朋友们交流,这样的相得益 

彰使他增添了作画的兴趣和信心,于是才有了几 

大册精美画册的出版,有了他南北各地的画展。 

所以,在考察贾平凹的艺术气质形成时,我们不能 

魏华莹:《废都》与古典文学传统 

忽略西安艺术家圈子对其的影响。因此,在作家 

身份之外,贾平凹会“毫不谦虚地说,我对于绘 

画、音乐、书法、戏剧的爱好,热情并不比文学低, 

其有些见解和对文学的见解有过之而无不及。我 

平日读的书中,相当多的则是这方面的书。”“如 

果有人说我的作品中多少有一点东方美学思想的 

影响,那很大程度得力于中国的文人画、民乐、书 

法和中国戏曲。”¨ 《我的台阶和台阶上的我—— 

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三》中自我介绍,1971年,在水 

库工地上“为了活跃战报的版面,我学会写各类 

字体,学会绘画插图,学着写诗。”1981年,“我什 

么都想写,顺心所欲。开始了学写中篇,开始了进 

攻散文,诗的兴趣也涨上来了。又爱起了书法,绘 

画,戏曲。”《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文外谈文 

之二》中讲,自己喜欢国画,是因为国画既忠实生 

活,又突破了生活的极限,工笔而写意,含蓄而夸 

张,“沉繁消尽留清瘦,画到无时似有时”,能够在 

有限的内容中唤起无限的思考和意趣。同时又非 

常喜欢戏曲,因为戏曲融诗词、音乐、舞蹈、绘画、 

雕塑、工艺、建筑、武术、杂技等等为一体,表演的 

虽不是生活的真实,但是通过表演,却让人感受到 

生活真实的幻觉。 

衄 贾平凹和书法家、画家、曲艺家朋友们的交 

往,他个人诗书画精工的特点在当代文坛的确是 

别样的存在,这不仅和个人旨趣相关,也和西安古 

城的城市文化有关。涂尔干告诉我们,“每一种 

城市都创造一种心灵状态,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 

确定的准则以调节人们的行为,这种准则会内化 

为人们内心的一部分。”“当今的事实是西安的文 

化氛围要浓于别处的。我到过许多极普通的市民 

家,多多少少都收藏有古书字画,并数次看到中堂 

上悬挂‘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读 

书是福,开卷有益’的条幅。”¨ ‘走遍全国大小 

城市,手写的风格各异的店铺匾额西安最多,即便 

那些流动于街头巷尾叫卖的小吃担,如甑糕、笼笼 

肉、蜂蜜凉粽,担头上晃悠晃悠的一个小木板招牌 

上也常是集了颜真卿的字或于右任的字。”书画 

学会、书画研究院多得连书画界的人也搞不清。 

正是在西安城市文化氛围和艺术家圈子不断晕染 

下,贾平凹成为当代作家中少见的诗书画同时并 

进的一位。1998年出版的《贾平凹书画》是中国 

当代作家出版的第一本书画集。在作品自序中, 

贾平凹专门回顾了书画之路,自己的字被书法了 

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那时,尝试用毛笔在 

宣纸上写字,忽然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从此一发 

不可收。毛笔和宣纸会产生自娱的快感,后来读 

到了许多的碑帖,慢慢品味,才大致能理解古人的 

笔意,也大致能感应出古人在书写时的心绪。 

贾平凹诗书画并进的创作道路,使得他一方 

面可以通过字画获得巨大收益,以此补贴文学的 

微薄进项,可以将文学创作作为一项事业,一种志 

趣来书写,而非作为谋利的手段迎合某种写作范 

式,因而保留更多本真情绪,这也使得他的作品恒 

久保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文人、艺术家 

圈子的来往丛密,更是使得贾平凹对小说中的人 

物生活十分熟悉,他们是自己20年城市生活中长 

期接触的人与事,甚至最初想过在《废都》中以四 

大闲人为线索,但考虑到那样结构太大,字数将太 

长,读者会厌烦,“故只集中写庄之蝶,我想有些 

材料留下以后去写。我对书画家、戏剧家生活之 

熟悉,可以说胜于熟悉作家,但是要反映‘废都意 

识’,我接触的书画家及戏剧家反倒没有作家来 

得深刻” %。所以,作家、诗书画圈子和他们的 

日常生活也成为《废都》故事的背景,那熙熙攘攘 

出现的人群、那热闹繁多的事件,为我们汇聚了一 

幅西京城的“清明上河图”。 

参考文献: 

[1]费秉勋.贾平凹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 

[2]贾平凹.静虚村散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H版社,1990. 

[3]贾平凹,穆涛.平凹之路[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4]贾平凹.废都[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5]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魏文生,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6]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7]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杨贵妃》[M]//19l3——1981鲁 

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三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 

[8]先知,先实,选编.废都啊废都[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3. 

[9]贾平凹.埙演奏法序[M J//朋友.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O]贾平凹.“废都”就是“废都”——关于(废都)的一些话[N]. 

陕西日报,1993(7—17). 

[11]孙见喜.鬼才贾平凹(第二部)[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4. 

[12]贾平凹,王新民.《废都》创作问答[M]//江心.《废都》之谜. 

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 

[13]贾平凹.坐佛[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 

[14]贾平凹.品茶[M]//爱的踪迹.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15]贾平凹.答《文学家》问[J].文学家,1986(1). 

[16]贾平凹.老西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7]田珍颖.关于(废都>的通信[M]//萧夏林.《废都》废谁.北 

京:学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郭利沙 英文审校孟俊一 

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宰醉卉)

《废都》与古典文学传统 

魏华莹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通过《废都》的个案分析,可以释放贾平凹作品的更多意义和内部空间,进而发现其对古典文学传统的接续。这 

种文体意识的自觉选择,不仅和贾平凹的个人旨趣相关,亦和西安城的文化氛围有关,《废都》也可视为20世纪9O年代 

文学转型期自觉传承古典文脉的标志性作品。 

关键词:《废都》;古典文学;贾平凹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15)04一O1l1—06 

The Abandoned Capital and Classical Literary Tradition 

WEI Hua.y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l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of The Abandoned Capital,more si ficanee and internal space Can be released from Jia 

Pingwa’s writings.and then the traditional connection with clsasical literature can also be found.Selecting consciously this kind of 

style sense is not only correlated with Jia Pingwa’S personal purport.also with the culture atmosphere of)(i’an.The Abandoned Cap— 

taZ call be regarded as the symbolic work representing the consciousness inherits of clsasical works in the 1990s 1iterature. 

Key w。。’ds:z A6口r ned Gnp拓。。;c assica i‘era ure Inl 

贾平凹在小说《废都》中重构了西安的历史 

阅读的均为古典书籍,包括《西厢记》、《梁山伯与 

地理,按照丹纳《艺术哲学》的理论,这种历史地 

祝英台》、《浮生六记》、《翠潇庵记》、《闲情偶 

理背景基础上的“精神气候”,即风俗习惯与时代 

寄》、《洛神赋》、《西游记》、《素女经》、《水浒》、 

精神对作家艺术风格总是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辉 

《红楼梦》、《金瓶梅》等等,而且行文中文言白话 

煌灿烂的西安文化对于这座城市的精神传承起到 

夹杂的语言特色,给《废都》打下了很多古典文学 

极好的铺垫作用,这些不仅仅是贾平凹的创作基 

的底色。 

础。对其气质塑造和文化品格的形成也产生了重 

要作用。不论是和同时代的50后作家相比,抑或 

这种对民族文化认同和追求的审美取向和贾 

更为新潮的当代作家群相比,贾平凹都可以算是 

平凹的个人气质不无关系,被其称为先生的费秉 

其中最具有传统文人气质的一位。写作之外,他 

勋在《贾平凹论》中将之归纳为“婉约派词人的才 

精于书法、绘画、收藏,研读古典书籍,更多接续的 

情”,认为他更多地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浑沌感 

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这不仅和他个人的兴趣爱 

受中“感性地、融合性地接受了中国古典哲学,其 

好有关,亦和西安的城市文化氛围有关。 

中既有儒家的宽和仁爱,也有道家的自然无为,甚 

至有着程朱理学对世界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认 

古书与收藏 

与以往写作不同的是,《废都》更多接续的是 

知。”_I_2 贾平凹爱读古书,这种气质的形成亦与 

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贾平凹在书中提及大量古典 

他的成长道路有关。贾平凹的父亲毕业于民国时 

书籍,除了庄之蝶夫人开的太白书店所经营的书 

期的西安师范学校,当了一辈子的小学和中学语 

目中涉及到畅销书金庸武侠小说和《查泰来夫人 

文教师;岳父做过旧社会的“保长”。《腊月・正 

的情人》具有现代气息以外,书中人物口中言说、 

月》中的韩玄子形象就是其父亲和岳父的杂影, 

收稿日期:2015—04—11 

作者简介:魏华莹(1981一),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魏华莹:《废都》与古典文学传统 

“他是民国年代国立县中毕业生。当时的县中何 

等模样?他只说一班仅有十一个人,读《四书》, 

诵《五经》,之乎者也的倒比现在的大学生文墨 

深。”在《自传——在乡问的十九年》,提及自己的 

干爸是一位旧时的私塾先生,家里有一本《康熙 

字典》,知道之乎者也,能写铭旌。这种家学和成 

长环境无疑使得贾平凹更多地认同和接受传统文 

化的熏陶。在文革初期,他在乡问无所事事,不停 

地在邻村往日同学的家里寻借些没头没尾的古书 

来读,翻出过《古文观止》,浏览贾谊的《过秦论》, 

找到《今古贤文》阅读。到西北大学读书后,进校 

的第二年,他被怀疑患了肝炎,被单独安排在一间 

宿舍里,他趁机发奋读书和拼命写作,读了汉赋, 

又读了唐诗宋词元曲、《古文观止》、《史记》和《中 

国通史》,等等。 

在一系列的散文和答问录中,贾平凹多次提 

及古书对自己的影响。1981年,《自在篇——文 

外谈文之一》中讲,夜里又读了《红楼梦》,我觉那 

块石头真好,它既没有本事去补天,就让它留在草 

莽吧。《静虚村散叶》中,贾平凹告诉我们,“那些 

年里,生活中原是多看着假面孑L,多听着客套话, 

已经活得是很累的了,故不愿再读一些装腔作势 

咽 的文章受罪。一日,正在家读~本《影梅庵忆 

语》,有熟人来,我便让他拿几本杂志去凉台上 

翻,待我读罢再饮酒对弈。当读到辟疆与董小宛 

两次相见之节,不觉被文字里涵和的一种丰富感 

情所摄,如仙如死,便合书默然寂坐 l4 。1986 

年,《答(文学家)编辑部问》更是提到,读过一本 

《道德经》,不仅是对老庄的喜欢,也喜欢佛学方 

面的东西。要了解中国民族传统的东西,对中国 

的儒家、道家、佛家的了解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 

弄懂中国的国民性,了解中国的文学发展史。又 

读了一遍《史记》,正在读《金瓶梅词话》。因为在 

病中,也读了一些中医书籍。1987年,在《妊娠 

序》中讲,夜里阅读《周易》,至睽第三十八,属下 

兑上离。1993年《红狐》中说,十多年来,我读《聊 

斋》,夜半三更的时候,总企盼举头一看,其实是 

早已经感觉到了窗的玻璃上有一张很俏的脸,仅 

仅是一张脸,在向我妩媚。因此,贾平凹回顾自己 

的阅读体验,“我叹服过先秦的开放与深邃、博 

广,沉溺过魏晋的随心而述、神采飞扬,对汉唐的 

雍容与饱满,在一个时期里又充满了敬意。另外, 

我喜欢过‘‘陛灵派’文人,读过‘笔记小说’,感慨 

并忘情过元的戏曲及明清的叙事小说。” ‘中 

国的古代文学,每一个时期的,我都多少浏览过, 

每一个时期都有我爱的人和作品。不属于东方美 

学范畴的外国作家,我没有条件系统地去了解,读 

的是支零破碎的。” 卵正是将自己的阅读兴趣和 

爱好移情到作品中,我们才可以看到《废都》的古 

色古香、才子佳人。作品中让唐宛儿无事时专门 

渎那本《古典美文丛书》,里面收辑了沈j白的 

《浮生六记》、冒辟疆的《翠潇庵记》以及李渔的 

《闲情偶寄》。当唐宛儿读到李渔的文章,说女人 

最紧要的是有“态”,有“态”了 分人材便会有七 

分魅力,无“态”了七分人材也只有三分魅力。 

“态”于女人,如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玉有宝 

气,于是就自信于自己绝对是有“态”的人,联想 

到自己对庄之蝶的诱惑,不禁飘飘然起来。在这 

里,贾平凹显然将自己读《闲情偶寄》之感,《关于 

女人》之说移情到唐宛儿身上。 

除了偏爱古书,贾平凹还热衷收藏,虽未做过 

考证,但从披露的文字来看,他大概是中国当代作 

家中最为著名的收藏家,在多篇散文中都记述了 

自己的收藏兴趣。如《古土罐》,因为西安是古汉 

唐国都,出土的土罐很多,虽为文物,但多而价贱, 

自己就收藏了近百件。“有客人来,我总爱显示 

我的各种土罐,说它们多朴素,多大气,多憨多拙, 

无人了,我就坐在土罐堆中默看默笑,十分受 

活。”“土罐是土捏烧而成,百年之后我亦化为土, 

我能不能有幸也被人捏烧成土罐,那么,家里这些 

土罐是不是有着汉武帝的土,司马迁的土,唐玄宗 

或李白的土?今夜,月明星稀,家人已睡,万籁俱 

静,我把每个土罐拍拍摸摸以想象,在其身上书写 

了那些历史的人名,恍惚间,便觉得每个土罐的灵 

魂都从汉唐一路而来了,竞不知不觉间在一土罐 

上也写下我的名字。”在《与穆涛七日谈》提及, 

“我酷爱石头,我的书房里到处是石头。我常怀 

疑我为石头托生,那个凹字,也可能是应了前生是 

个有凹坑的石头里。”在《玩物铭》中说,“我在我 

的书房里塞满这些玩物,便旨在创造一个心绪愉 

快的环境,而让我少一点俗气,多一点艺术灵 

感。”包括汉罐、绥州拓片、铜镜、古琵琶、砚台、壁 

画、酒壶、老子讲经石,等等,看到这些,不得不使 

我们想起《废都》中庄之蝶的书房——这间房子 

并不大,除了窗子和门外,凡是有墙的地方都是顶 

了天花板高的书架。上两层摆满了高高低低粗粗 

细细的古董。柳月只认得西汉的瓦罐,东汉的陶 

良仓、陶灶、陶茧壶,唐代的三彩马、彩俑。别的只 

看着是古瓶、古碗、佛头、铜盘,不知哪代古物。下 

七层全是书,没有玻璃暗扣扇门,书也一本未包装 

皮子,花花绿绿反倒好看。每一层书架板突出四 

寸空地,又一件一件摆了各类瓦当、石斧、各色奇 

形怪状石头、木雕、泥塑、面塑、竹编、玉器、皮影、 

剪纸、核桃木刻就的十二生肖玩物,还有一双草 

鞋。靠门边的书架下是一方桌,上边堆满了笔墨 

纸砚,桌下是一只青花大瓷缸,里边插实了长短书 

画卷轴。屋子中间,也即那沙发前面,却是一张民 

间小炕桌,木料尚好,工艺考究,桌上是一块粗糙 

的城砖,砖上是一只厚重的青铜大香炉。炉旁立 

尊唐代侍女,云髻高耸,凤目蛾眉,体态丰 

满 棚。 

按照本雅明的观点,“收藏”是现代世界生存 

者的抗争和慰藉。在这种收藏中,灵魂徜徉在过 

去的精神财富之中,这个过去是他生存的土壤。 

“人的灵魂只有在这片由自己布置起来、带着手 

的印记、充满了气息的回味的空间里才能得到宁 

静,并保持住一个自我的形象。” _l 用贾平凹自 

己的话说,“凡是收藏文物古董的其实都是被文 

物古董所收藏。”从这种嗜好我们可以看出,贾平 

凹抑或庄之蝶在书房中收藏的种种器物,旨在和 

古老的历史文化、即他一再强调的汉唐气象联系 

起来,并将自己寄寓其中。语言、信仰、风俗、工 

具、住所、艺术品,等等,统称为文化。人类的每 

个体生存于文化环境之内,个体所生存其内 

的文化也会包围并制约着他的行为。贾平凹在 

写西安时用的是“老”字,在《老西安》中讲道, 

“综观历史,西安的文人和在西安生活过的文 

人,如果罗列起来,足以作为一部中国的文学 

史。”仓颉造字,司马迁作《史记》,班固的《汉 

书》,李白、杜甫的诗歌,白居易的《长恨歌》,孟 

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明清 

关中书院,包括近现代的于右任、吴宓、王子云、 

赵望云、石鲁、柳青等等都是典型代表。汉唐是 

中国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汉人、汉语、汉 

学、唐人、唐装、唐三彩,“汉朝时中国与地中海 

地区并驾齐驱,而从唐朝开始的1000年中,中 

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富裕和先进的国 

家。” 以至于到了20世纪30年代,鲁迅还专 

程到西安去追寻“唐朝的天空”。 

随着唐末动乱以及之后国都东迁北移,西安 

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日渐消亡,逐渐变为一个弃都、 

废都,所以,鲁迅对于“唐朝的天空”的追寻也无 

功而返。据孙伏园回忆:“我们看大小雁塔,看曲 

江,看灞桥,看碑林,看各家古董铺,多少都有一点 

收获。在我已觉得相当满意,但一叩问鲁迅先生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 ̄Science) 

的意见,果然在我意中又出我意外地答复我说: 

‘我不但甚么印象也没有得到,反而把我原有的 

点印象也打破了!”If 17舛I7 王富仁在介绍“废 

都”时讲,“我是曾在西安生活过三、四年的,它就 

是贾平凹《废都》中的西京,是一座‘废都’。我这 

个山东人到了西安这样一座古都,开始感到样样 

新奇,但久而久之,便觉出了一种怪怪的说不清的 

味道。”“至少我在西安的时候,它几乎没有一处 

能让你感到一种生气勃勃的美,到处是一片荒凉、 

颓败、残破的景象。”昔日繁华不在,唯有文化留 

存。文化是习得的,这个习得的过程意味着,个体 

内化这个群体的观念、价值和信仰。贾平凹在回 

顾《废都》写作时也曾讲:“我后来以西安为原型, 

个是对西安的历史、文化熟,再一个它是农村中 

的城市,又是一个废弃了的古都,它容易和古代传 

统的那种昧挂上钩,切合点容易找到,写作中容易 

传达这种味。”l8 对于时刻萦绕在一个秦俑、汉 

罐、唐三彩营造空间的贾平凹来说,他也将自己置 

身于汉唐的自信与大器中。然而,在不断对于收 

藏品的寻找和发现中,也无法忽视这种盛唐之后 

陕西乃至西安文化的没落走向。如他在《陶俑》 

中讲述秦兵马俑的威武壮观,汉代俑的仪态端庄, 

唐俑的男人力量和女人自信,而随着国都地位的 岫 

丧失,宋代的陶俑就再也没有豪华和自信了,明朝 

陶俑的精气神已经丧失殆尽,只有顺服与无奈。 

在观察、收藏这些陶俑时,贾平凹难免会油然而生 

古都的颓败、没落之感,更不用说是2O世纪9O年 

代随着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城市快速崛起、古都西 

安迅速凋敝的社会现实。因此,古都、废都的悲 

凉、颓废之气也贯穿《废都》始终,而这主要通过 

埙声表现出来。 

二、古乐埙 

贾平凹曾多次回顾在构思长篇小说《废都》 

中很长时间找不到思绪,正是无意间在城墙根 

下听到刘宽忍的埙声,才使他找到灵感,写出 

《废都》。 

我第一次听到埙声也就是认识刘宽忍的时 

候,那是上世纪的1992年。整整的一个秋天,我 

的苦闷无法排泄,在一个深夜里,同一位朋友在城 

南的一片荒地边溜达,朋友并不是个好的倾听者, 

我才要返回家去,突然听到了一阵很幽怨的曲子, 

当下脚步便站住了,听过一段就泪流满面。朋友 

骂我太脆弱,说那是音乐学院的人在练习吹埙的, 

差不多的夜里都要来吹一阵的。埙?埙是什么? 

隔着苍茫月色往荒地的南边看去,地头上是站着 

芝丽 习翮 T 葫1■●—呲 

魏华莹:《废都》与古典文学传统 

个人,我走了过去,这就是刘宽忍了。他有着和 

我一样高的个子和一样憨厚的脸,但比我年轻。 

我们的谈话极少,他似乎并不欢迎在他练习吹奏 

时被人打断,只是对我说了:谢谢你喜欢埙乐!就 

走开了,身影消融在月色里。我的朋友嘲笑我自 

讨没趣,一块踏着坚硬的土地已经折回有二百多 

米了,埙声又在远处响起,如泣如怨,摄魂夺魄,我 

说:我一定会和他交上朋友的,因为这埙声像硫酸 

样能灼蚀我 怕! 

埙,是上古时期的乐器,距今约有七千多年历 

史。据说,埙是起源于一种叫作“石流星”的狩猎 

工具。在远古时期,先民会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 

或者泥球,投出去用以击打鸟兽。因有的球体中 

间是空的,在抡起来时会兜风发出声音。人们大 

概觉得挺有意思,就拿来吹它,于是就慢慢地演变 

成了一种乐器埙。埙的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 

侧壁开有音孔。最早时候,埙大多是用石头或骨 

头来制作,后来又出现陶制的,形状也不尽相同, 

有椭圆形、扁圆形、球形、梨形以及鱼形等,其中以 

梨形最为普遍多见。《乐书》引用古人樵周的话 

说:“幽王之时,辛公善埙”,周代“八音”之一的 

“土音”乐器有缶、埙。缶是一种生活用具,也可 

皿 作为敲击乐器,土制的吹奏乐器,就只有埙。《诗 

经・小雅》中还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说。在 

秦汉之后,埙主要用来演奏宫廷音乐,因而被分成 

颂埙和雅埙两种。 

埙出现在作品中,传递的是远古的悲凉,阴 

冷,荒茫,囫囵。“简约的旋律,低沉的音阶构成 

的那种难以名状的、无可诉说的人世、人生的大悲 

哀,大孤独,大痛苦,不仅仅铺染了作品的底色,而 

且浸润了、渗透了、弥漫了、笼罩了作品中每一个 

人物,每一个物象的精髓、腠理。这不只是一种氛 

围,一种基调,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事实上,它本 

身就是一种存在。埙的出现,无疑在时间上,将小 

说的容量无限地推向了过去。而过去在某种意义 

上,就是现在,就是未来。” 中国民乐是内向性 

的,本来是抒发自我心绪的,中国味道应该是更古 

老、深远的东西。埙的声响最能与西安这座古城 

气氛相融,它是那样的古老、浑厚、土气、神秘,有 

极强的穿透力,恰好暗合了贾平凹“我只想写出 

段心迹。但我绝对强调一种东方人的、中国人 

的感觉和味道的传达。我喜欢中国古乐的简约, 

简约到几近于枯涩,喜欢它的模糊的、整体的感 

应,以少论多,言近旨远,举重若轻,从容自在,在 

白纸上写写黑字了,更多地在黑纸上写白字。”¨ 

贾平凹在《关于埙》中如是说,“我喜欢埙,当 

我第一次听到埙乐时,我浑身战栗不能自已,以为 

遇见了鬼。”有了古琴、有了箫,有了埙,又有了两 

三个懂乐谱会乐器的朋友,我们常常夜游西安古 

城墙头去作乐。我们觉得发这样的声响宜于身处 

的这个废都,宜于我们寄养在废都里的心身。中 

国的古乐十分简约,简约到几近于枯涩,而这样的 

乐器弹吹出这样的声响,完全是自己对着自己,为 

自己弹吹,而不是取悦别人。 

费秉勋作为“长安古乐社”成员,讲述在20 

世纪90年代初自己和孙见喜谋划着想学古琴,刘 

宽忍也是因此认识的,而且还商量着建立了乐社, 

想时常聚会娱乐,曾提议多到城墙上活动。在朋 

友圈子中,孙见喜最先显露的是音乐才能,他年轻 

时曾在乐队里吹长号,二胡和箫也把玩;而费秉勋 

年轻时在宣传队待过,吹笛子、拉二胡都很不错。 

贾平凹虽自认为是“最笨的一个”,吹埙和弹琴, 

终是学不会,但也成了乐社里只会欣赏的人。相较 

而言,刘宽忍更为专业,他是西安音乐学院第一批 

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刚刚留校任教,于是这一帮朋友 

就到处去观赏购买笛箫和古琴。贾平凹的散文《红 

狐》中就记载了“宽哥送琴”的雅事,“却有人抱了 

琴来”,“这是一架古琴,钟子期和俞伯牙相识的那 

种古琴,弹‘高山 流水’的那一种古琴。宽哥 

也是寂寞的人——其实谁都寂寞,狼虎寂寞,猪也 

寂寞。——因为精神寂寞,他学了五年琴。他把琴 

送于我,我却不懂得琴谱,他明明知道我不懂得琴 

谱,他竞要送琴的。”正是精神寂寞,在古城墙上赏 

玩古乐心境又不同,于是就有了费秉勋、贾平凹、孙 

见喜、刘宽忍组建长安古乐社和夜游古长城的活 

动,后来专门出了《废都》埙协奏曲。 

风竹(埙与古筝) 

风以竹显形。四面来风中,竹潇洒、竹得意、 

竹尴尬、竹惊恐。适应于不适应中终归于不适应; 

有为于无为中而终无为。 

二、坐望(埙与乐队) 

水月・幽钟・苦茶・禅人。静观蝼蚁争斗你 

死我活,坐望青山明月两相忘。云在山头,爬上山 

头云更远;月在水面,拨开水面月更深。山色遥看 

近却无,残墙破处月补缺。 

三、夜行(埙与乐队) 

苦闷中的自省,沉沦中的挣扎,失落中的不屈。 

孤独的夜行人,远山的招魂声,泥泞中的脚 

步,崖畔上的孤灯。 

四、如莲(埙与古筝) 

五色莲花,四色豪光,白鹤远去,暗香幽来。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 

贾平凹说,“我喜欢埙,它是泥捏的东西,发 

出的是土声,是地气。”Ⅲ8 J1昕虽然现代文明产生了 

很多种新式乐器,可以演奏出华丽的乐章,但是却 

没有埙那样蕴涵着一种魔怪。甚至讲出,上帝用 

泥捏人的时候,也同时捏了埙,因为它和人是如此 

的相似,人凿七窍有了灵魂,埙凿七孔有了神韵。 

录制的这盒音带,原本是几个朋友夜游古城墙头 

的作乐,而且作乐不是为了良辰美景,也不是要做 

什么寻根访古,只是觉得发这样的声响宜于废都, 

宜于身心。《废都》埙协奏曲随着书的热卖将久 

不为人所知的乐器“埙”带热,成为西安旅游景点 

必不可少的特色产品。埙,接续的是中国古老文 

化,从七千年前出现,作为曾经的宫廷乐器到逐渐 

陨落,成为文物,其实它一直深埋于陕西这一块土 

地,并历经着岁月沧桑。正如那首埙乐,作为乐器 

它已经沦落,在豪华的西洋乐器面前显得那样的 

土气和简约,但却有着久远的意境,在失落中有着 

不屈韵魂灵,在枯涩中传达出旷远的韵味。通过 

埙的借喻,更好地传达出了废都的无尽沧桑。 

j、圈子 

在贾平凹周边,除了长安古乐社,还活跃着很 

多圈子,包括作家圈子、书画家圈子、戏曲家圈子 

等等,这些圈子共同构建了其日常生活。以至于 

《废都》被作者自认为“是我迄今写得最顺手最自 

然的一部书。我对文化圈的人事太熟悉,以至于 

知道十分只写出了一二分,在写作时常常因事情 

太多而不知该写哪一件,作品完成后,曾后悔有许 

多极有趣的事未能写进去。”_l 

我们在贾平凹的系列散文中可找寻出许多他 

和作者朋友交往的逸闻趣事。正如贾平凹所说, 

“在陕西我有一批作家朋友,也有一批艺术家朋 

友,我们常能交流,这种亦师亦友、亦庄亦谐的气 

氛很好,互相激励,一棵树或许能长大,但容易分 

枝,一群树挤着往上长,都目望高空,就都长得高 

而且直 。”。 

除了作者圈子之外,“西安城里,有一帮弄艺 

术的人物,常常相邀着去各家,吃着烟茶,聊聊闲 

话。有时激动起来,谈得通宵达旦,有时却沉默 

了,那么无言儿呆过半天;但差不多十天半月,便 

又要去一番走动呢。” J9 正是和艺术家朋友的走 

动和交往,才使得他对于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的 

评论不停地见诸笔端,包括《听金伟演奏二胡》、 

《读画随感》、《读吴三大作品》、《画家逸事》、《读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贺荣敏画有感》、《读马海舟书画》、《叶炳喜的书 

法》、《李杰民的书法》,与鱼闻诗《关于秦腔(恩仇 

夫妻>的通信》等等。日常生活的形塑不仅受个 

人社会地位的影响,而且受人们身处其中的文化 

环境的影响。因为不同的文化环境,包括年龄、人 

生阅历以及经验的不同,也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圈 

子,这些自发而成的圈子通常有着共同的旨趣。 

在现代文学中,关于作家流派和文人圈子的 

研究非常深入和专业,程光炜主编的《文人集团 

与中国现代文学》就专门收录了诸如《学衡》作者 

群、北大的两个教授集团、京派小说家的文化心理 

结构以及延安文人的文化环境等等,专门探讨了 

基于共同的出身、兴趣爱好以及城与人的关系所 

形成的文人集团或文化圈子。但在当代文学研究 

中,显然非常忽略这一块,作家似乎都被认为是特 

立独行的,并没有注意到他们所身处的文化环境 

和地理环境以及文学传统对其创作的影响,更不 

用说所长期来往的圈子对其气质旨趣的重要作 

用。尤其对于贾平凹来说,他的古书、收藏、古乐 

等艺术气质从何而来?他为何能成为诗书画并进 

的作家?显而易见,他同生活周边的西安艺术家 

圈子的交往情况,也应是我们的重点考察对象。 

正是在书法、绘画、古乐等艺术家圈子的熏陶和来 啊 

往中,在写作之余,贾平凹不仅是琴棋书画的欣赏 

者,也是很好的参与者、实践者。 

在《平凹作画记》中,贾平凹专门讲述了自己 

习画的由来。本来是得意于在年纪不老的作家 

中,自己的毛笔字可人书品。因为不断有人求字, 

自己也有给别人写字正好也可练书法的想法,就 

当成一场玩事。但因索字的人常常事先拿出数张 

纸来,时间久了,自己竟白落了很多纸,一日突发 

奇想,有这么多纸,为什么不试着作画呢?想起别 

的画家总是将墨大泼大涂的,自己也开始泼,也开 

始涂,心里感觉怪畅美的。一13,刚画完,恰好来 

了一位搞美术理论的朋友,见到自己作的画,连呼 

是鬼狐附体,说了好多让他吃惊的好话。自己又 

是见不得鼓动的人,虽然没有受过训练,也就得意 

地开始画起来,并将之归为无知无畏的秉性。后 

来他的画为人所称道,是因为他结识了西安美术 

学院的专业画家,他们在技术层面上给贾平凹以 

指导,而贾平凹又从意象方面、内蕴方面以及文人 

画等诸多方面与画家朋友们交流,这样的相得益 

彰使他增添了作画的兴趣和信心,于是才有了几 

大册精美画册的出版,有了他南北各地的画展。 

所以,在考察贾平凹的艺术气质形成时,我们不能 

魏华莹:《废都》与古典文学传统 

忽略西安艺术家圈子对其的影响。因此,在作家 

身份之外,贾平凹会“毫不谦虚地说,我对于绘 

画、音乐、书法、戏剧的爱好,热情并不比文学低, 

其有些见解和对文学的见解有过之而无不及。我 

平日读的书中,相当多的则是这方面的书。”“如 

果有人说我的作品中多少有一点东方美学思想的 

影响,那很大程度得力于中国的文人画、民乐、书 

法和中国戏曲。”¨ 《我的台阶和台阶上的我—— 

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三》中自我介绍,1971年,在水 

库工地上“为了活跃战报的版面,我学会写各类 

字体,学会绘画插图,学着写诗。”1981年,“我什 

么都想写,顺心所欲。开始了学写中篇,开始了进 

攻散文,诗的兴趣也涨上来了。又爱起了书法,绘 

画,戏曲。”《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文外谈文 

之二》中讲,自己喜欢国画,是因为国画既忠实生 

活,又突破了生活的极限,工笔而写意,含蓄而夸 

张,“沉繁消尽留清瘦,画到无时似有时”,能够在 

有限的内容中唤起无限的思考和意趣。同时又非 

常喜欢戏曲,因为戏曲融诗词、音乐、舞蹈、绘画、 

雕塑、工艺、建筑、武术、杂技等等为一体,表演的 

虽不是生活的真实,但是通过表演,却让人感受到 

生活真实的幻觉。 

衄 贾平凹和书法家、画家、曲艺家朋友们的交 

往,他个人诗书画精工的特点在当代文坛的确是 

别样的存在,这不仅和个人旨趣相关,也和西安古 

城的城市文化有关。涂尔干告诉我们,“每一种 

城市都创造一种心灵状态,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 

确定的准则以调节人们的行为,这种准则会内化 

为人们内心的一部分。”“当今的事实是西安的文 

化氛围要浓于别处的。我到过许多极普通的市民 

家,多多少少都收藏有古书字画,并数次看到中堂 

上悬挂‘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读 

书是福,开卷有益’的条幅。”¨ ‘走遍全国大小 

城市,手写的风格各异的店铺匾额西安最多,即便 

那些流动于街头巷尾叫卖的小吃担,如甑糕、笼笼 

肉、蜂蜜凉粽,担头上晃悠晃悠的一个小木板招牌 

上也常是集了颜真卿的字或于右任的字。”书画 

学会、书画研究院多得连书画界的人也搞不清。 

正是在西安城市文化氛围和艺术家圈子不断晕染 

下,贾平凹成为当代作家中少见的诗书画同时并 

进的一位。1998年出版的《贾平凹书画》是中国 

当代作家出版的第一本书画集。在作品自序中, 

贾平凹专门回顾了书画之路,自己的字被书法了 

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那时,尝试用毛笔在 

宣纸上写字,忽然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从此一发 

不可收。毛笔和宣纸会产生自娱的快感,后来读 

到了许多的碑帖,慢慢品味,才大致能理解古人的 

笔意,也大致能感应出古人在书写时的心绪。 

贾平凹诗书画并进的创作道路,使得他一方 

面可以通过字画获得巨大收益,以此补贴文学的 

微薄进项,可以将文学创作作为一项事业,一种志 

趣来书写,而非作为谋利的手段迎合某种写作范 

式,因而保留更多本真情绪,这也使得他的作品恒 

久保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文人、艺术家 

圈子的来往丛密,更是使得贾平凹对小说中的人 

物生活十分熟悉,他们是自己20年城市生活中长 

期接触的人与事,甚至最初想过在《废都》中以四 

大闲人为线索,但考虑到那样结构太大,字数将太 

长,读者会厌烦,“故只集中写庄之蝶,我想有些 

材料留下以后去写。我对书画家、戏剧家生活之 

熟悉,可以说胜于熟悉作家,但是要反映‘废都意 

识’,我接触的书画家及戏剧家反倒没有作家来 

得深刻” %。所以,作家、诗书画圈子和他们的 

日常生活也成为《废都》故事的背景,那熙熙攘攘 

出现的人群、那热闹繁多的事件,为我们汇聚了一 

幅西京城的“清明上河图”。 

参考文献: 

[1]费秉勋.贾平凹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 

[2]贾平凹.静虚村散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H版社,1990. 

[3]贾平凹,穆涛.平凹之路[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4]贾平凹.废都[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5]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魏文生,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6]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7]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杨贵妃》[M]//19l3——1981鲁 

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三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 

[8]先知,先实,选编.废都啊废都[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3. 

[9]贾平凹.埙演奏法序[M J//朋友.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O]贾平凹.“废都”就是“废都”——关于(废都)的一些话[N]. 

陕西日报,1993(7—17). 

[11]孙见喜.鬼才贾平凹(第二部)[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4. 

[12]贾平凹,王新民.《废都》创作问答[M]//江心.《废都》之谜. 

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 

[13]贾平凹.坐佛[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 

[14]贾平凹.品茶[M]//爱的踪迹.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15]贾平凹.答《文学家》问[J].文学家,1986(1). 

[16]贾平凹.老西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7]田珍颖.关于(废都>的通信[M]//萧夏林.《废都》废谁.北 

京:学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郭利沙 英文审校孟俊一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