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摄像机拍摄技巧讲座

IT圈 admin 24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隐韶)

摄像机拍摄技巧入门

一、了解摄像机

考察摄像机档次的最主要指标是:1、水平清晰度;2、最低照度(灵敏度);3、信噪

比。使用摄像机首先要了解摄像机的构造、原理(被摄景物——光学系统——光电转换系

统(CCD)——信号处理系统——图像记录)。

首次使用摄像机安装镜头后需要进行镜座距的调节(也叫法兰焦距、内焦),需经多次

细心的调节到最佳。拿到摄像机后首先要了解摄像机的各个开关、按钮的作用,检查镜头

的聚焦环、变焦环、光圈、滤色片(ND)、回放开关(RET)、盒仓进出带、插卡等是否正

常,话筒的内外置档位、音量电平调节等是否正确,同时还要进行寻像器调整(峰值、对

比度、亮度),目镜调整、肩托调整等等,熟悉掌握后才能运用自如。

二、摄像机拍摄姿势

画面的稳定是摄像机摄像的第一要素。保持画面的稳定是摄像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

的要求,不管是推、拉、摇、移、俯、仰、变焦等拍摄,总是要围绕着怎样维持画面的稳

定展开工作。而影响画面稳定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拍摄者的持机稳定,所以掌握正确的持机

方法是每个摄像者必备的基本功,有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在拍摄时使用操作得心应手,拍

摄出高水平的影像作品来。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常用的两种拍摄姿势和持机方法。

1、在站立拍摄时,用双手紧紧地托住摄像机,肩膀要放松,右肘紧靠体侧,将摄像机

平稳放到肩膀的位置。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无名指放入推拉变焦档位上。用无名

指前压推(T),食指后压拉(W),中指在中间起到平衡稳定作用,尾指用来切换自动光圈

1

和手动光圈,拇指开启录像开关。左手托住摄录像机前部,帮助稳住摄像机。用拇指和食

指进行聚焦、变焦和手动光圈等调节。双腿要自然分立,约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向外分开,

站直站稳,保持身体平衡。采用舒适又稳定的姿势,确保摄像机稳定不动。

2、采用跪姿拍摄时,左膝着地,右肘顶在右腿膝盖部位,左手同样要扶住摄像机,可

以获得最佳的稳定性。当然在拍摄现场也可以就地取材,借助门框、桌椅、墙壁、树干等

固定物来支撑、稳定身体和机器,当然更好是用专业摄像机三脚架。无论如何目的就是尽

量减轻画面的晃动保持稳定。最忌讳边走边拍的方式,这也是很多DV族常犯的毛病。姿

势正确不但有利于操纵机器,也可避免因长时间拍摄而过累。现在的DV机日趋小型化,

巴掌大小的机器比比皆是,用一只手就能轻松托起。就是因为它的小巧就有很多人简化了

持机的要领。殊不知机器越小就越不利于持机稳定,越是“掌中宝”受摄影者的影响越大,

稳定性就更为突出。持机的稳定性与机器的重量成正比,在使用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当然

依靠身体的支撑保持机器稳定,对多数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正确掌握持机要领,

多加练习。

3、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在拍摄时要多运用广角镜头,将变焦镜头拉到广角(W)的位置进行拍摄。如果将镜

头推到最大倍数的变焦位置(T)时,只要稍微有一点颤抖都会使镜头产生相当大的晃动,

为此需要特别留意。在拍摄过程中需要按动某些功能键或手动变焦时,不要用力过猛,以

免牵动镜头引起晃动。 有些人喜欢单手持机边走边拍,看上去蛮潇洒,放像时画面抖动很

厉害,让人看得头昏眼花。要知道,观看者对抖动的画面的忍耐程度是有限的,谁也不愿

享受晕船。所以拍摄时应尽量避免边走边拍,除非实在有需要。

三、白平衡调整

2

在生活中日光的色温是不断变化的,可以说没有两个地方的色温完全一样。不同地域、

季节、环境、天气、早晚等都会对色温造成影响,还有大量的人工光源色温也不尽相同,

所以摄像师就需要调整白平衡,白平衡调整是控制画面色调的主要方法。什么是白平衡呢?

当拍摄白色对象时得到白色图像,即拍白色物体时,摄像机输出红、绿、蓝信号相等叫白

平衡。说到白平衡就要讲到色温,色温是表示光源光谱质量最通用的指标,一般用K表示。

色温是按绝对黑体来定义的,光源的辐射在可见区和绝对黑体的辐射完全相同时,此时黑

体的温度就称此光源的色温。也就是说在不同温度下呈现的色彩就是色温。当这个黑色物

体受热后开始发光时将变成暗红色,如果继续加热就会变成黄色,然后是白色,最后就会

变成蓝色。这种色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相信人人都对它再熟悉不过了。比如晴

朗的蓝天色温约为10000~18000K,阴天约为6800~8000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温约

为5000~5800K,中午阳光的色温约为5600K,下午日光的色温约为3000~5000K,日

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3000K,新闻碘钨灯的色温为32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

5000~5600 K,蜡烛光的色温约为1800 K。

白平衡如何调整呢?调整时应注意什么?

专业摄像机的白平衡分手动和自动白平衡跟踪(ATW)。手动调整白平衡有三个步骤:

首先要选好合适的滤色镜(滤色片进行粗调);滤镜片一般分为四档,作用和效果各不

相同。

1档、3200K,这一档是摄像机的标准光源,所以滤色片不带任何颜色,光线100%

通过镜头射入成像设备。

2档、5600K,(有的2、3档相对换)该档滤色片专供室外拍摄。因为日光的色温较

3

高,所以滤色片呈橘黄色,能吸收较高色温的蓝光,使它与3200K的色温相近。

3档、5600K+1/4ND,该档滤色片与2档同,但带有一些衰减光线的作用,主要用

于室外强光。

4档、5600K+1/16ND,比3档加大了衰减作用。档位的选择不仅影响色温,还可改

变景深。

第二,调整光圈,可把光圈定在自动位置,白平衡的调整是与光圈有直接关系的。白

平衡钮可选择A或B(不能选择P,P为机内预置值有两档日光5600K和灯光3200K);

第三,调整白平衡应采用顺光,镜头顺光约45度角对准一张白纸或其它白色物体,

并使其充满画面(最少三分之二以上),然后拨动白平衡调节开关“WHITE”向上。寻像

器显示“WHT:OP”,几秒钟后,“WHT:OK”字样出现,白平衡已调好,并被自动记忆。

有时寻像器会出现“WHT-NG”白平衡未调好;“TEMP”色温低;“CHG FILTER”重新

变换滤色镜;“TRY AGAIN”再试一遍,这时应按指示,重选滤色片并重调白平衡,一直

到录像器出现OK! 白平衡调整完毕。

调黑平衡(一般不用再调,出厂前已经调好)。

白纸具有不同的色度,有偏青的复印纸,也有偏黄的白纸,不同的色度对画面色调有

不同的影响,其规律是白纸的色度和画面的色度成补色关系。

用发黄的白纸调白平衡,画面将偏蓝色。如果有意让画面偏色,用浅黄色白纸调白平

衡可以使画面呈现蓝色调,这是拍夜景经常用的方法。相反选择偏蓝青色纸调白平衡可获

4

得暖色调,比如在拍摄红红的夕阳时。有的朋友很希望自己能够拍摄出“壮观”的日落或

者日出,方法很简单:一是在中午的时候,用5600的色温片调白,取得高色温的白平衡

值。然后用这个色温去拍摄日出或日落。另一个方法是对着偏蓝色的参照物手动调节白平

衡或在镜头前加滤色片,可以拍摄出充满温暖气氛的画面。

四、眼睛的取景方式

许多人受摄影的影响,在拍摄时只睁右眼以取景,这样的取景方式有很大的弊端。摄

影与摄像不同,摄影抓住的只是瞬间,而摄像我们应采用双眼扫描的方式,用右眼紧贴在

寻像器的目镜护眼罩上取景的同时,左眼负责纵观全局,留意拍摄目标的动向及周围所发

生的一切,随时调整拍摄方式,避免因为一些小小的意外而毁了自己的作品,如结婚摄像

时乱窜的小孩往你身上撞啦,马路摄像时要躲避车辆啦;也避免因为自己的“专一”而漏

掉了周围其他精彩的镜头,一切变化尽在掌握中。

现在的摄像机都带有液晶显示屏,因为它的屏幕大取景方便并且色彩好,使得许多人

抛弃了取景器喜欢上了液晶屏。因为现在的摄像机液晶屏反光率普遍很高,用液晶屏取景

晚上和室内还可以,可是到了白天的室外效果实在是差强人意。解决方法是:右手持机,

左手掌五指并拢,成圆弧状扶住液晶屏的左边沿并罩在其上方,挡住左方和上方射进来的

光线,这样看起了就好多了。用手遮挡光线,如果再戴上一顶长檐帽,效果会更好。但是

还是要提醒您一句,多用是要用双眼取景,可不要遗漏精彩镜头的哟!

五、手动亮度(光圈)调整

光圈用F值表示,一般有1.4、2.8、4、5.6、8、11、16、22等级别连续变化,光圈

值越小,照度越大,图像就越亮。光圈越小景深范围就大,反之光圈越大景深就越小。在

5

拍摄逆光及夜景时,如果以全自动模式拍,前者必定是主体或人物全黑则背景光亮,后者

却是黑暗中灯光一片模糊,在此不探讨原理,针对以上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逆光时按

下逆光补正功能键,(BACK-LIGHT逆光),强光时用强光补正功能键(SPOT-LIGHT聚光

灯)。如果没有这个功能,那就将全自动模式切换到手动模式,调整光圈进行画面亮度的调

整,逆光时将亮度调亮,夜景时则调暗,一般都会将光圈数据以数字或图型显示在观景器

上或是液晶萤幕上,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直接看着寻像器或是液晶屏幕上的画面调整到适

当的亮度。说到亮度(光圈)调整还有一个快门(SHUTTER)速度,一般有5档,1/50、

1/250、1/500、1/1000、1/2000关闭状态为1/50,快门速度越快,图像就越暗。电子

快门也就是CCD的感光时间。在摄像机的光圈与速度(快门)手动时低照度或是要求除主

题外虚化效果可用大光圈,拍摄高速运动物体用高速度。

六、手动聚焦调整

有的专业摄像机是没有自动对焦功能的,都要进行手动对焦。有的摄像机有自动对焦

功能,在平常一般的拍摄情况下,可采用自动对焦,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隔着铁丝网、玻

璃,与目标之间有人物移动等,往往会让画面焦距一下清楚一下模糊,因为在自动对焦的

情形下摄影机会依据前方物体反射回来的讯号判断距离然后调整焦距,所以才会发生上述

的情形,所以只能运用手动对焦。方法是先把变焦开关推到所拍摄物面,转动聚焦环使拍

摄物清晰,将焦距锁定在固定位置,焦距就不会变来变去了,然后通过推拉变焦确定所需

景物画面的大小。焦距短,境深大,反之焦距长,境深小。当物体太近时以至无法聚焦,

有的摄像机还有微焦档可调节。微焦操作:1、把聚焦推至无限远。2、打开微焦开关旋转

控制环。3、通过变焦来聚焦镜头。

七、固定镜头

6

镜头可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固定镜头简单的说就是镜头对准目标后,做固定点

的拍摄,而不做镜头的推近拉远动作或上下左右的扫摄,设定好画面的大小后开机录像。

平常拍摄时以固定镜头为主,不需要做太多变焦动作,以免影响画面稳定性,画面的变化,

也就是利用取景大小的不同或角度及位置的不同,对景物的大小及景深做变化,简单的说,

就是拍摄全景时摄影机靠后一点,想拍其中某一部份时,摄影机就往前靠一点。位置的变

换如侧面,高处,低处等不同的位置,其呈现的效果也就不同,画面也会更丰富,如果因

为场地的因素无法靠近,当然也可以用变焦镜头将画面调整到你想要的大小。但是切记不

要固定站在一个定点上,利用变焦镜头推近拉远的不停拍摄,这是许多DV族常犯的毛病。

拍摄时多用固定镜头,可增加画面的稳定性,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拍摄,以大小不同的画

面衔接,少用让画面忽大忽小的变焦拍摄,除非你用三角架固定,否则长距离的推近拉远,

一定会造成画面的抖动。如果能掌握以上几个原则,保证你的作品会更具可看性。那么变

焦镜头在拍摄时不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吗?这倒也不是,只是运用的技巧及时机是否恰

当。

八、如何运用变焦镜头

摄录像机和照相机同样具有变焦镜头,但是最大不同点就是,摄影机可以在拍摄的同

时做变焦的动作,改变画面大小的取景。例如想拍摄远处某个目标,你可以利用变焦镜头

推近来取景,当推到你想要的画面大小时,才按下录像键,摄取你想要的画面。就像固定

镜头拍摄的方式一样。那么拍摄的同时做变焦的动作什么时候来运用才恰当呢?当你要表达

某件物品或人物的位置时,例如: 特写一个烛光约3秒,然后慢慢的将镜头拉远,画面渐

渐出现原来是一个插满蜡烛的蛋糕。这个动作让画面更为生动有趣。不需要旁白及说明,

你可由画面的变化看出,拍摄者所要表答的内容及含意,这就是所谓的"镜头语言"。如果

反之以推近的变焦拍摄,用意在说明特定的目标或人物,例如: 画面开始是一群小孩在表

演舞蹈的全景,几秒钟后画面渐渐推近到其中一个小孩的半身景,然后镜头就跟着他拍。

7

这种拍法就像在告诉你,这个小孩就是谁,用意在引导观看者你在拍什么。以上这两种常

用的拍法各有意义,运用的恰当,则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反之则不知所云,漫无目标的

像一只无头苍蝇,镜头到处乱飞。滥用变焦镜头,画面忽近忽远重复的拍摄,这是目前许

多DV族常犯的禁忌,记得推近或拉远的拍摄动作,每做一次后就暂停,换另外一个角度

或画面后,再开机拍摄。

九、摄像机动态拍摄的技巧

摄像机拍摄的运动镜头主要有推、拉、摇、移、跟五种。当然还可再分到升、降、俯、

仰等。

推——即推拍,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到小(推

到特写)。分快推、漫推、猛推。

拉——是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小到大(拉到全

景)。分快拉、漫拉、猛拉。

摇——是指摄像机位不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

围的人和事物。下面作重讲一下摇镜头。

运动镜头相信各位常常会碰到一个画面无法将景物的全景拍摄进来,这时候大家一定

是将摄影机由右到左或是左到右的扫摄也就是摇拍,这也是摄像的技巧之一,但是有许多

人在做这个动作时,画面常常摇来摇去或是忽快忽慢,总之看起来非常不顺畅。这些问题

主要发生在身体转动方式不对,或是转动角度太大,还有就是犹豫不决,没有一气呵成。

正确的做法是以腰部为分界点,下半身不动用腰部带动上半身移动。首先将身体面对摇镜

8

头的终止方向上,使摄像机稳定,朝向摇摄的最后一点,然后身体转向摇镜头的开始方向

并开始拍摄按下录像键先原地不动录3-5秒钟(这也叫起幅),然后以腰部带动上半身慢慢

地、均匀地向终止方向转动,到了定位时不动继续录3-5秒后关机(这也叫落幅),完成整

个摇摄过程。许多人会问到,扫摄的速度到底要多快呢?其实并无一定的准则,配合你所要

扫摄的范围内景物的丰富程度而定。如果拍摄的是静态的景物,则速度可稍快一点,但要

以看得清楚内容为原则。如果是取景内容是动态的物体及内容相当丰富,则速度可稍慢一

点。摇摄的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根据以往的经验,用摇摄的方法拍摄一组镜头约10秒

左右为宜,过短播放时画面看起来像在飞,过长看是又会觉得拖泥带水。

注意事项:避免摇来摇去,像浇花。摇摄过去就不要再摇摄回来,只能做一次左右或

上下的全景拍摄。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上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

义上是指把摄像机沿水平面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和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拍——指跟踪拍摄。可跟移、跟摇、跟拉、跟推等。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使观众

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像。

降——下降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从下往上拍。

9

镜头的几种统称

空镜头——景物镜头,是指没有剧中角色的纯景物镜头。

切镜头——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合镜头——运用推、拉、摇、移、跟等拍摄方法的几种结合在一起拍摄。

短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750帧以下的连续画面。

长镜头——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反打——指拍摄两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例如拍摄男女两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

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指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

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

理描写的作用。

镜头的作用

推——常用于深入局部环境,人物观察的深入,表现内心的感受,从杂乱的空间中突

出主要角色。

10

拉——交代人物所在的环境,使新的人物进入画面。

摇——对横向空间的展示,拍摄连续的巨作和大型景物保持空间的完整和统一。

移——用于完整的展现过程,通常用于大场景的拍摄,多层次的立体空间。

跟——通常保持与拍摄对象运动速度一至来保持主体在画面中的相对位置稳定。

十、 拍摄画面的构图

在每次按下录像键之前,我们都要环视四周的环境,看看取景器中被拍摄的画面是否

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在构图。

一幅完美的构图,起码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1、画面整洁、流畅,避免杂乱的背景。杂乱的背景会分散观看这的注意力,降低可视

度,弱化主体的地位。拍摄前应该剔除画面中碍眼的杂物,或者换一个角度去拍摄,避免

不相干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上。

2、色彩平衡性良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

如穿黑色衣服的人不要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摄。

3、摄像构图的一般规则 在拍摄前保持摄录机处于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影像

不会歪斜,你可以以建筑物、电线杆等与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体为参照物,尽量让画面在

观景器内保持平衡。要尽可能接近目标,这样才会保证不会有不相关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上,

但你也必须在主角四周预留一些空间.以防主角突然移动。要保证摄录像机与被拍摄的主

11

角人物之间不会有人或有其他物体在移动。不要让一些不相干的人物一半在画面中,一半

在画面外。如果你拍摄的是你无法控制的活动,那么,你不可能确保所有构图都很完美:

但是你可以把你的拍摄主角安排在画面中的正确位置。同时把整个场景扫描一遍,把不要

的景物排除在外。

构图时还要注意:运动中的物体不管多小都比静止的物体容易吸引眼睛的注意力,因

此,注意不要让不必要的会分散观众注意力的运动中的物体出现在画面背景上。此外,一

些抢眼的色彩也要注意,特别是红色、鲜黄色和深蓝色尤其会吸引眼睛的注意,画面中要

避免出现跟主角没有关系但却会抢眼的色彩。 很多专家推行"三分之一"的构图原则。摄

像实践表明,让重要的景物或人物正好位于画面1/3处;而不是在正中央,这样的画面比较

符合人的视觉审美习惯,甚至比主角在正中央的画面要有美感得多。一个完整画面被两根

垂直和两根水平方向上的线都分成九等份,其中垂直线与水平线交会的4个点,这就是画

面中最能讨好视觉的部分,可以把这个位置作为主体最重要的部分的中心。人物位于画面

中的三分之一处,面部正好处在左上角的两线的交点上,是符合"三分之一"构图原则的。

并且背景也不杂乱,人物形象被很好的突出出来。

人物的摄像构图

当主角看的方向或行走的方向不与画面垂直时,他们面对或前进方向的前面要留下的

空间也叫“前视空间”,多过他们后面的空间;也叫“多余空间”,应该将“多余空间”减

少到最低程度。拍摄人物时,不要给所拍的人物头顶留太多的空间。否则就会造成构图不

平衡缺乏美感。如果画面中人物身高不及画面的三分之一,观众就得集中目力仔细辨认,

时间稍长就会感到乏味。记得应该把人物眼睛维持在画面上方1/3的高度,如果面孔在这

个高度以下,这个人看起来好像掉落在电视屏幕里。 进行人物的构图时还要注意不要去

犯一些低级的构图错误:譬如电线杆突出在画面人物的头顶上、建筑物的水平面与画面人

12

物的脖子等高、电线横在脖子上等等。

拍摄画面一般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表现手法。如果你以远景拍摄,人

的全身都会出现在画面上。如果你以中景、近景、特写手法去拍摄,这样就需要把被拍摄

者的身体从下往上依次递增的从画面上裁掉一部分。关于裁身点。那么请注意不要把人的

膝盖、腰部和颈部作为裁身点,在这三点上裁出来的画面让人看起来是很别扭的。除非你

进行的是脸部或身体某部位的特写,最好的裁身点应是腋下、腰部下面一点,膝盖上去一

点。

摄像构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忌面面俱到、淡化主题。 新手在摄像中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喜欢用远景,

将过多的背景放在画面中,导致主次不分。看到眼里的花花草草就爱不释手,恨不得都拍

摄进来,生怕有漏掉的地方,主体人物倒成了花草的点缀,看上去像一个风景片。拍摄录

像片应该多采用近景乃至特写镜头,把主角突出出来,人物丰富的表情才会清晰可见。

2、忌死搬硬套、教条主义。我们应当熟悉规则、学会运用规则,活学活用,顺势而为,

切不可盲目听从一般的陈规旧套。如果我们只知道刻板地去运用“规则”,那么我们的作品

就会显得呆板生硬,失去美感。摄像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而艺术是有规则但更无规则的。

所谓的构图规则,只是摄像创作的基础套餐,并不能代表一切。就像画画一样,好的作品

是脱胎于规则但不拘泥于规则的。摄像构图的最后一条规则就是要打破一切常规、打破一

切束缚、反对一切戒条,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十一、摄像抢使用注意事项

13

1、 安装卸下电池时要先关闭电源开关。

2、

忙脚乱。

拿到摄像抢使用前要认真检查机器是否正常,不要到使用时才发现问题而手

3、 摄完不用时应及时合上镜头盖防止进尘。

4、 镜头切勿用力擦拭,一般要用专用镜头纸(或不起毛的餐巾纸)。

5、

形成水汽。

当摄像机从温度较低带到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地方,镜头的玻璃镜片上可能

6、 激光束会对一体机CCD造成损坏,所以在使用激光束的环境中一定要小心不

要正对拍摄。

7、 摄像机是贵重机器,用完要及时放回库里,不要乱放以免损坏。

14

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隐韶)

摄像机拍摄技巧入门

一、了解摄像机

考察摄像机档次的最主要指标是:1、水平清晰度;2、最低照度(灵敏度);3、信噪

比。使用摄像机首先要了解摄像机的构造、原理(被摄景物——光学系统——光电转换系

统(CCD)——信号处理系统——图像记录)。

首次使用摄像机安装镜头后需要进行镜座距的调节(也叫法兰焦距、内焦),需经多次

细心的调节到最佳。拿到摄像机后首先要了解摄像机的各个开关、按钮的作用,检查镜头

的聚焦环、变焦环、光圈、滤色片(ND)、回放开关(RET)、盒仓进出带、插卡等是否正

常,话筒的内外置档位、音量电平调节等是否正确,同时还要进行寻像器调整(峰值、对

比度、亮度),目镜调整、肩托调整等等,熟悉掌握后才能运用自如。

二、摄像机拍摄姿势

画面的稳定是摄像机摄像的第一要素。保持画面的稳定是摄像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

的要求,不管是推、拉、摇、移、俯、仰、变焦等拍摄,总是要围绕着怎样维持画面的稳

定展开工作。而影响画面稳定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拍摄者的持机稳定,所以掌握正确的持机

方法是每个摄像者必备的基本功,有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在拍摄时使用操作得心应手,拍

摄出高水平的影像作品来。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常用的两种拍摄姿势和持机方法。

1、在站立拍摄时,用双手紧紧地托住摄像机,肩膀要放松,右肘紧靠体侧,将摄像机

平稳放到肩膀的位置。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无名指放入推拉变焦档位上。用无名

指前压推(T),食指后压拉(W),中指在中间起到平衡稳定作用,尾指用来切换自动光圈

1

和手动光圈,拇指开启录像开关。左手托住摄录像机前部,帮助稳住摄像机。用拇指和食

指进行聚焦、变焦和手动光圈等调节。双腿要自然分立,约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向外分开,

站直站稳,保持身体平衡。采用舒适又稳定的姿势,确保摄像机稳定不动。

2、采用跪姿拍摄时,左膝着地,右肘顶在右腿膝盖部位,左手同样要扶住摄像机,可

以获得最佳的稳定性。当然在拍摄现场也可以就地取材,借助门框、桌椅、墙壁、树干等

固定物来支撑、稳定身体和机器,当然更好是用专业摄像机三脚架。无论如何目的就是尽

量减轻画面的晃动保持稳定。最忌讳边走边拍的方式,这也是很多DV族常犯的毛病。姿

势正确不但有利于操纵机器,也可避免因长时间拍摄而过累。现在的DV机日趋小型化,

巴掌大小的机器比比皆是,用一只手就能轻松托起。就是因为它的小巧就有很多人简化了

持机的要领。殊不知机器越小就越不利于持机稳定,越是“掌中宝”受摄影者的影响越大,

稳定性就更为突出。持机的稳定性与机器的重量成正比,在使用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当然

依靠身体的支撑保持机器稳定,对多数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正确掌握持机要领,

多加练习。

3、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在拍摄时要多运用广角镜头,将变焦镜头拉到广角(W)的位置进行拍摄。如果将镜

头推到最大倍数的变焦位置(T)时,只要稍微有一点颤抖都会使镜头产生相当大的晃动,

为此需要特别留意。在拍摄过程中需要按动某些功能键或手动变焦时,不要用力过猛,以

免牵动镜头引起晃动。 有些人喜欢单手持机边走边拍,看上去蛮潇洒,放像时画面抖动很

厉害,让人看得头昏眼花。要知道,观看者对抖动的画面的忍耐程度是有限的,谁也不愿

享受晕船。所以拍摄时应尽量避免边走边拍,除非实在有需要。

三、白平衡调整

2

在生活中日光的色温是不断变化的,可以说没有两个地方的色温完全一样。不同地域、

季节、环境、天气、早晚等都会对色温造成影响,还有大量的人工光源色温也不尽相同,

所以摄像师就需要调整白平衡,白平衡调整是控制画面色调的主要方法。什么是白平衡呢?

当拍摄白色对象时得到白色图像,即拍白色物体时,摄像机输出红、绿、蓝信号相等叫白

平衡。说到白平衡就要讲到色温,色温是表示光源光谱质量最通用的指标,一般用K表示。

色温是按绝对黑体来定义的,光源的辐射在可见区和绝对黑体的辐射完全相同时,此时黑

体的温度就称此光源的色温。也就是说在不同温度下呈现的色彩就是色温。当这个黑色物

体受热后开始发光时将变成暗红色,如果继续加热就会变成黄色,然后是白色,最后就会

变成蓝色。这种色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相信人人都对它再熟悉不过了。比如晴

朗的蓝天色温约为10000~18000K,阴天约为6800~8000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温约

为5000~5800K,中午阳光的色温约为5600K,下午日光的色温约为3000~5000K,日

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3000K,新闻碘钨灯的色温为32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

5000~5600 K,蜡烛光的色温约为1800 K。

白平衡如何调整呢?调整时应注意什么?

专业摄像机的白平衡分手动和自动白平衡跟踪(ATW)。手动调整白平衡有三个步骤:

首先要选好合适的滤色镜(滤色片进行粗调);滤镜片一般分为四档,作用和效果各不

相同。

1档、3200K,这一档是摄像机的标准光源,所以滤色片不带任何颜色,光线100%

通过镜头射入成像设备。

2档、5600K,(有的2、3档相对换)该档滤色片专供室外拍摄。因为日光的色温较

3

高,所以滤色片呈橘黄色,能吸收较高色温的蓝光,使它与3200K的色温相近。

3档、5600K+1/4ND,该档滤色片与2档同,但带有一些衰减光线的作用,主要用

于室外强光。

4档、5600K+1/16ND,比3档加大了衰减作用。档位的选择不仅影响色温,还可改

变景深。

第二,调整光圈,可把光圈定在自动位置,白平衡的调整是与光圈有直接关系的。白

平衡钮可选择A或B(不能选择P,P为机内预置值有两档日光5600K和灯光3200K);

第三,调整白平衡应采用顺光,镜头顺光约45度角对准一张白纸或其它白色物体,

并使其充满画面(最少三分之二以上),然后拨动白平衡调节开关“WHITE”向上。寻像

器显示“WHT:OP”,几秒钟后,“WHT:OK”字样出现,白平衡已调好,并被自动记忆。

有时寻像器会出现“WHT-NG”白平衡未调好;“TEMP”色温低;“CHG FILTER”重新

变换滤色镜;“TRY AGAIN”再试一遍,这时应按指示,重选滤色片并重调白平衡,一直

到录像器出现OK! 白平衡调整完毕。

调黑平衡(一般不用再调,出厂前已经调好)。

白纸具有不同的色度,有偏青的复印纸,也有偏黄的白纸,不同的色度对画面色调有

不同的影响,其规律是白纸的色度和画面的色度成补色关系。

用发黄的白纸调白平衡,画面将偏蓝色。如果有意让画面偏色,用浅黄色白纸调白平

衡可以使画面呈现蓝色调,这是拍夜景经常用的方法。相反选择偏蓝青色纸调白平衡可获

4

得暖色调,比如在拍摄红红的夕阳时。有的朋友很希望自己能够拍摄出“壮观”的日落或

者日出,方法很简单:一是在中午的时候,用5600的色温片调白,取得高色温的白平衡

值。然后用这个色温去拍摄日出或日落。另一个方法是对着偏蓝色的参照物手动调节白平

衡或在镜头前加滤色片,可以拍摄出充满温暖气氛的画面。

四、眼睛的取景方式

许多人受摄影的影响,在拍摄时只睁右眼以取景,这样的取景方式有很大的弊端。摄

影与摄像不同,摄影抓住的只是瞬间,而摄像我们应采用双眼扫描的方式,用右眼紧贴在

寻像器的目镜护眼罩上取景的同时,左眼负责纵观全局,留意拍摄目标的动向及周围所发

生的一切,随时调整拍摄方式,避免因为一些小小的意外而毁了自己的作品,如结婚摄像

时乱窜的小孩往你身上撞啦,马路摄像时要躲避车辆啦;也避免因为自己的“专一”而漏

掉了周围其他精彩的镜头,一切变化尽在掌握中。

现在的摄像机都带有液晶显示屏,因为它的屏幕大取景方便并且色彩好,使得许多人

抛弃了取景器喜欢上了液晶屏。因为现在的摄像机液晶屏反光率普遍很高,用液晶屏取景

晚上和室内还可以,可是到了白天的室外效果实在是差强人意。解决方法是:右手持机,

左手掌五指并拢,成圆弧状扶住液晶屏的左边沿并罩在其上方,挡住左方和上方射进来的

光线,这样看起了就好多了。用手遮挡光线,如果再戴上一顶长檐帽,效果会更好。但是

还是要提醒您一句,多用是要用双眼取景,可不要遗漏精彩镜头的哟!

五、手动亮度(光圈)调整

光圈用F值表示,一般有1.4、2.8、4、5.6、8、11、16、22等级别连续变化,光圈

值越小,照度越大,图像就越亮。光圈越小景深范围就大,反之光圈越大景深就越小。在

5

拍摄逆光及夜景时,如果以全自动模式拍,前者必定是主体或人物全黑则背景光亮,后者

却是黑暗中灯光一片模糊,在此不探讨原理,针对以上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逆光时按

下逆光补正功能键,(BACK-LIGHT逆光),强光时用强光补正功能键(SPOT-LIGHT聚光

灯)。如果没有这个功能,那就将全自动模式切换到手动模式,调整光圈进行画面亮度的调

整,逆光时将亮度调亮,夜景时则调暗,一般都会将光圈数据以数字或图型显示在观景器

上或是液晶萤幕上,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直接看着寻像器或是液晶屏幕上的画面调整到适

当的亮度。说到亮度(光圈)调整还有一个快门(SHUTTER)速度,一般有5档,1/50、

1/250、1/500、1/1000、1/2000关闭状态为1/50,快门速度越快,图像就越暗。电子

快门也就是CCD的感光时间。在摄像机的光圈与速度(快门)手动时低照度或是要求除主

题外虚化效果可用大光圈,拍摄高速运动物体用高速度。

六、手动聚焦调整

有的专业摄像机是没有自动对焦功能的,都要进行手动对焦。有的摄像机有自动对焦

功能,在平常一般的拍摄情况下,可采用自动对焦,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隔着铁丝网、玻

璃,与目标之间有人物移动等,往往会让画面焦距一下清楚一下模糊,因为在自动对焦的

情形下摄影机会依据前方物体反射回来的讯号判断距离然后调整焦距,所以才会发生上述

的情形,所以只能运用手动对焦。方法是先把变焦开关推到所拍摄物面,转动聚焦环使拍

摄物清晰,将焦距锁定在固定位置,焦距就不会变来变去了,然后通过推拉变焦确定所需

景物画面的大小。焦距短,境深大,反之焦距长,境深小。当物体太近时以至无法聚焦,

有的摄像机还有微焦档可调节。微焦操作:1、把聚焦推至无限远。2、打开微焦开关旋转

控制环。3、通过变焦来聚焦镜头。

七、固定镜头

6

镜头可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固定镜头简单的说就是镜头对准目标后,做固定点

的拍摄,而不做镜头的推近拉远动作或上下左右的扫摄,设定好画面的大小后开机录像。

平常拍摄时以固定镜头为主,不需要做太多变焦动作,以免影响画面稳定性,画面的变化,

也就是利用取景大小的不同或角度及位置的不同,对景物的大小及景深做变化,简单的说,

就是拍摄全景时摄影机靠后一点,想拍其中某一部份时,摄影机就往前靠一点。位置的变

换如侧面,高处,低处等不同的位置,其呈现的效果也就不同,画面也会更丰富,如果因

为场地的因素无法靠近,当然也可以用变焦镜头将画面调整到你想要的大小。但是切记不

要固定站在一个定点上,利用变焦镜头推近拉远的不停拍摄,这是许多DV族常犯的毛病。

拍摄时多用固定镜头,可增加画面的稳定性,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拍摄,以大小不同的画

面衔接,少用让画面忽大忽小的变焦拍摄,除非你用三角架固定,否则长距离的推近拉远,

一定会造成画面的抖动。如果能掌握以上几个原则,保证你的作品会更具可看性。那么变

焦镜头在拍摄时不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吗?这倒也不是,只是运用的技巧及时机是否恰

当。

八、如何运用变焦镜头

摄录像机和照相机同样具有变焦镜头,但是最大不同点就是,摄影机可以在拍摄的同

时做变焦的动作,改变画面大小的取景。例如想拍摄远处某个目标,你可以利用变焦镜头

推近来取景,当推到你想要的画面大小时,才按下录像键,摄取你想要的画面。就像固定

镜头拍摄的方式一样。那么拍摄的同时做变焦的动作什么时候来运用才恰当呢?当你要表达

某件物品或人物的位置时,例如: 特写一个烛光约3秒,然后慢慢的将镜头拉远,画面渐

渐出现原来是一个插满蜡烛的蛋糕。这个动作让画面更为生动有趣。不需要旁白及说明,

你可由画面的变化看出,拍摄者所要表答的内容及含意,这就是所谓的"镜头语言"。如果

反之以推近的变焦拍摄,用意在说明特定的目标或人物,例如: 画面开始是一群小孩在表

演舞蹈的全景,几秒钟后画面渐渐推近到其中一个小孩的半身景,然后镜头就跟着他拍。

7

这种拍法就像在告诉你,这个小孩就是谁,用意在引导观看者你在拍什么。以上这两种常

用的拍法各有意义,运用的恰当,则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反之则不知所云,漫无目标的

像一只无头苍蝇,镜头到处乱飞。滥用变焦镜头,画面忽近忽远重复的拍摄,这是目前许

多DV族常犯的禁忌,记得推近或拉远的拍摄动作,每做一次后就暂停,换另外一个角度

或画面后,再开机拍摄。

九、摄像机动态拍摄的技巧

摄像机拍摄的运动镜头主要有推、拉、摇、移、跟五种。当然还可再分到升、降、俯、

仰等。

推——即推拍,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到小(推

到特写)。分快推、漫推、猛推。

拉——是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小到大(拉到全

景)。分快拉、漫拉、猛拉。

摇——是指摄像机位不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

围的人和事物。下面作重讲一下摇镜头。

运动镜头相信各位常常会碰到一个画面无法将景物的全景拍摄进来,这时候大家一定

是将摄影机由右到左或是左到右的扫摄也就是摇拍,这也是摄像的技巧之一,但是有许多

人在做这个动作时,画面常常摇来摇去或是忽快忽慢,总之看起来非常不顺畅。这些问题

主要发生在身体转动方式不对,或是转动角度太大,还有就是犹豫不决,没有一气呵成。

正确的做法是以腰部为分界点,下半身不动用腰部带动上半身移动。首先将身体面对摇镜

8

头的终止方向上,使摄像机稳定,朝向摇摄的最后一点,然后身体转向摇镜头的开始方向

并开始拍摄按下录像键先原地不动录3-5秒钟(这也叫起幅),然后以腰部带动上半身慢慢

地、均匀地向终止方向转动,到了定位时不动继续录3-5秒后关机(这也叫落幅),完成整

个摇摄过程。许多人会问到,扫摄的速度到底要多快呢?其实并无一定的准则,配合你所要

扫摄的范围内景物的丰富程度而定。如果拍摄的是静态的景物,则速度可稍快一点,但要

以看得清楚内容为原则。如果是取景内容是动态的物体及内容相当丰富,则速度可稍慢一

点。摇摄的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根据以往的经验,用摇摄的方法拍摄一组镜头约10秒

左右为宜,过短播放时画面看起来像在飞,过长看是又会觉得拖泥带水。

注意事项:避免摇来摇去,像浇花。摇摄过去就不要再摇摄回来,只能做一次左右或

上下的全景拍摄。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上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

义上是指把摄像机沿水平面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和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拍——指跟踪拍摄。可跟移、跟摇、跟拉、跟推等。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使观众

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像。

降——下降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从下往上拍。

9

镜头的几种统称

空镜头——景物镜头,是指没有剧中角色的纯景物镜头。

切镜头——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合镜头——运用推、拉、摇、移、跟等拍摄方法的几种结合在一起拍摄。

短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750帧以下的连续画面。

长镜头——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反打——指拍摄两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例如拍摄男女两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

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指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

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

理描写的作用。

镜头的作用

推——常用于深入局部环境,人物观察的深入,表现内心的感受,从杂乱的空间中突

出主要角色。

10

拉——交代人物所在的环境,使新的人物进入画面。

摇——对横向空间的展示,拍摄连续的巨作和大型景物保持空间的完整和统一。

移——用于完整的展现过程,通常用于大场景的拍摄,多层次的立体空间。

跟——通常保持与拍摄对象运动速度一至来保持主体在画面中的相对位置稳定。

十、 拍摄画面的构图

在每次按下录像键之前,我们都要环视四周的环境,看看取景器中被拍摄的画面是否

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在构图。

一幅完美的构图,起码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1、画面整洁、流畅,避免杂乱的背景。杂乱的背景会分散观看这的注意力,降低可视

度,弱化主体的地位。拍摄前应该剔除画面中碍眼的杂物,或者换一个角度去拍摄,避免

不相干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上。

2、色彩平衡性良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

如穿黑色衣服的人不要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摄。

3、摄像构图的一般规则 在拍摄前保持摄录机处于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影像

不会歪斜,你可以以建筑物、电线杆等与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体为参照物,尽量让画面在

观景器内保持平衡。要尽可能接近目标,这样才会保证不会有不相关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上,

但你也必须在主角四周预留一些空间.以防主角突然移动。要保证摄录像机与被拍摄的主

11

角人物之间不会有人或有其他物体在移动。不要让一些不相干的人物一半在画面中,一半

在画面外。如果你拍摄的是你无法控制的活动,那么,你不可能确保所有构图都很完美:

但是你可以把你的拍摄主角安排在画面中的正确位置。同时把整个场景扫描一遍,把不要

的景物排除在外。

构图时还要注意:运动中的物体不管多小都比静止的物体容易吸引眼睛的注意力,因

此,注意不要让不必要的会分散观众注意力的运动中的物体出现在画面背景上。此外,一

些抢眼的色彩也要注意,特别是红色、鲜黄色和深蓝色尤其会吸引眼睛的注意,画面中要

避免出现跟主角没有关系但却会抢眼的色彩。 很多专家推行"三分之一"的构图原则。摄

像实践表明,让重要的景物或人物正好位于画面1/3处;而不是在正中央,这样的画面比较

符合人的视觉审美习惯,甚至比主角在正中央的画面要有美感得多。一个完整画面被两根

垂直和两根水平方向上的线都分成九等份,其中垂直线与水平线交会的4个点,这就是画

面中最能讨好视觉的部分,可以把这个位置作为主体最重要的部分的中心。人物位于画面

中的三分之一处,面部正好处在左上角的两线的交点上,是符合"三分之一"构图原则的。

并且背景也不杂乱,人物形象被很好的突出出来。

人物的摄像构图

当主角看的方向或行走的方向不与画面垂直时,他们面对或前进方向的前面要留下的

空间也叫“前视空间”,多过他们后面的空间;也叫“多余空间”,应该将“多余空间”减

少到最低程度。拍摄人物时,不要给所拍的人物头顶留太多的空间。否则就会造成构图不

平衡缺乏美感。如果画面中人物身高不及画面的三分之一,观众就得集中目力仔细辨认,

时间稍长就会感到乏味。记得应该把人物眼睛维持在画面上方1/3的高度,如果面孔在这

个高度以下,这个人看起来好像掉落在电视屏幕里。 进行人物的构图时还要注意不要去

犯一些低级的构图错误:譬如电线杆突出在画面人物的头顶上、建筑物的水平面与画面人

12

物的脖子等高、电线横在脖子上等等。

拍摄画面一般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表现手法。如果你以远景拍摄,人

的全身都会出现在画面上。如果你以中景、近景、特写手法去拍摄,这样就需要把被拍摄

者的身体从下往上依次递增的从画面上裁掉一部分。关于裁身点。那么请注意不要把人的

膝盖、腰部和颈部作为裁身点,在这三点上裁出来的画面让人看起来是很别扭的。除非你

进行的是脸部或身体某部位的特写,最好的裁身点应是腋下、腰部下面一点,膝盖上去一

点。

摄像构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忌面面俱到、淡化主题。 新手在摄像中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喜欢用远景,

将过多的背景放在画面中,导致主次不分。看到眼里的花花草草就爱不释手,恨不得都拍

摄进来,生怕有漏掉的地方,主体人物倒成了花草的点缀,看上去像一个风景片。拍摄录

像片应该多采用近景乃至特写镜头,把主角突出出来,人物丰富的表情才会清晰可见。

2、忌死搬硬套、教条主义。我们应当熟悉规则、学会运用规则,活学活用,顺势而为,

切不可盲目听从一般的陈规旧套。如果我们只知道刻板地去运用“规则”,那么我们的作品

就会显得呆板生硬,失去美感。摄像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而艺术是有规则但更无规则的。

所谓的构图规则,只是摄像创作的基础套餐,并不能代表一切。就像画画一样,好的作品

是脱胎于规则但不拘泥于规则的。摄像构图的最后一条规则就是要打破一切常规、打破一

切束缚、反对一切戒条,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十一、摄像抢使用注意事项

13

1、 安装卸下电池时要先关闭电源开关。

2、

忙脚乱。

拿到摄像抢使用前要认真检查机器是否正常,不要到使用时才发现问题而手

3、 摄完不用时应及时合上镜头盖防止进尘。

4、 镜头切勿用力擦拭,一般要用专用镜头纸(或不起毛的餐巾纸)。

5、

形成水汽。

当摄像机从温度较低带到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地方,镜头的玻璃镜片上可能

6、 激光束会对一体机CCD造成损坏,所以在使用激光束的环境中一定要小心不

要正对拍摄。

7、 摄像机是贵重机器,用完要及时放回库里,不要乱放以免损坏。

14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