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僧文心)
庄子音乐思想之论说
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
19
世纪后半叶在欧洲才 逐步建
立起来, 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源, 则可以追溯到 史前时期。
尤其是进入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灿烂时期一一先秦诸 子百家争鸣时期,
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更是百家争鸣, 先后出现了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礼乐思想, 以 及与儒家礼乐思想持对立观点的
几位著名的思想家。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主张“法天贵真”,即 效法自
然,珍贵本真,反对一切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反对 束缚人性、 违
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 庄子哲学思维上“法天贵 真”的思想是整个庄
子思想的精髓, 这对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样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庄子》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法天贵真”,即敬 畏自
然,尊重自然,尊重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效法自然, 珍贵本真,
反对一切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甚至社会生活, 也提倡“无为而
至”, 顺应自然, 返璞归真, 和平相处。 这一切, 最后还是归结到
自然无为的“道”上。 这种“法天贵真”的思想 表明,《庄子》不仅以
自然为美,而且以自然为真、为善。“法 天贵真”崇尚道的音乐、 自然
之乐,崇尚“大朴不雕”的天然美, 就是为了否定那些假、恶、丑的世
俗礼乐,而追求真、善、美的 理想之乐。
庄子》哲学中的“法天贵真”,涉及到“真、善、美”,
《庄子》认为:“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是精神 自由的
境界。“真”是本质,“善”和“美”的东西首先是 “真”的。失去了
“真”,就不存在“善”和“美”。当然, “真”和“善”就是
“美”。在《庄子》哲学中,“真”、“善”、 “美”是统一的,它们
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 并且 以“美”为最高,而“真”必
须是“顺性命之情”的。 所以,《庄 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
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 “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
神境界。 《庄子》认为,个体 人格的自由的实现不仅是“大美”,而且
是最高的“德”、 “善”,其“善”是包含在其最高的“美” (大美)
之中的。“夫 得是
(
指‘游心于物之初'
)
,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
乎至乐, 谓之圣人。”这一“至美至乐”的境界也就是极高的艺术审美
境 界。
一《庄子》的音乐思想的本质仍然是“法天贵真” 具体的说,有以
下几点:
1
、他崇尚“道”的音乐,也就是“大朴不雕”的自然音乐, 认为
最好的音乐就是“天籁”
“法天贵真”――极度崇尚自然是 《庄子》美学思想也是其 音乐美
学思想的根源。它认为“无声之中独闻和”、 “金石不得 无以鸣”,否
定“彰声而声遗”的世俗礼乐, 肯定“不彰声而声 全”的“道”的音
乐,极度推崇自然:他借有焱氏之口称颂“充
满天地,苞裹六极”的《咸池》之乐,把“天籁”看作音乐的最 高境
界,更是崇尚自然。这里表明了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自然。 《齐物论》中把声音分为三种:“人籁”、“地 籁”、
“天籁”。“人籁”,是人为的音乐;“地籁”是指大地 上由于四季变
化,风草动而发出的声音:小溪流水,暴雨倾盆、 雷霆万钧,残荷雨
声,逆风过林等;而“天籁”,则是“吹万不 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
取,怒者谁耶”。意即千差万别的声音, 形成于孔窍的天然的差异,绝
非其他外部因素。因此,“天籁” 是自然的声音,是“大朴不雕”的音
乐的最高境界。 它是《庄子》 的哲学与美学的重要范畴,是《庄子》所
提出的最理想的美的形 态,是音乐美的最高境界。
二是大全。《庄子》推崇“天地之大全”,认为“有成与亏, 故昭
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对这几句话, 郭象有很
好的解释: “夫声不可胜举也。故吹管操弦,虽有繁手, 遗声多矣。而
执口鸣弦者,欲以彰声也,彰声而声遗,不彰声而 声全。故欲成而亏之
者,昭文之鼓琴也;不成而无亏者,昭文之 不鼓琴也。”“彰声而声
遗”,其美是片面的,不可靠的,世俗 礼乐就是如此,这是《庄子》所
否定的;“不彰声而声全”,其 美是全面的,可靠的,这是道的音乐特
点,是《庄子》所要肯定 的。《庄子》认为这种自然而大全的音乐才是
真美的音乐,才是 至美至乐的音乐。
2
、《庄子》的音乐思想崇尚“至乐无乐”
所谓“至乐”,也就是真正的快乐,在于得到“至美”。而 得到
“至美”的途径,则在于无为、“心斋”、“坐忘”
(
指在 意识中丧失
了自觉意识
)
,即忘却自身的得失祸福,忘却世俗的 仁义礼乐,与道
(
自然、无为
)
合而为一,这就是“至乐无乐”。
“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 又俗之所大苦也。 故曰: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在此,《庄子》说“至乐无乐”, 其实与老
子“大音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认为“至极的欢乐在 于‘无乐'”。
在《庄子》看来,“同乎无欲,是谓朴素”,美 的音乐是一种与“道”
的属性相应的、 具朴素之美特征的无声无 形之乐,也就是所谓“天
乐”。
“天乐”既无形也无声,如何去感知和审美呢?《庄子》认 为“无
言而心悦”。 对感性上获得的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听觉感官 上获得的
“声”的刺激,予以否定,因为这些都不是精神体验。 它认为须“精神
之韵”,“心术之动”,“无言而心悦”,才真 正构成对“天乐”的审
美。 也就是说,要用心去领悟其玄妙幽微。 这“心”应该是道家之
“心”,是一种境界。
3
、《庄子》提倡“中纯实而返乎情”的音乐 创作、演奏、欣赏、
体验音乐的是人,而人是社会的人,音 乐毕竟离不开社会。 《庄子》在
《缮性》中谈到合乎其社会理想 的“乐”时说“中纯实而返乎情, 乐
也”。 这是以人的内心纯朴 自然的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这反映出
《庄子》不是一般地 否定世俗有声之乐的――虽然这不是他的理想之
乐。 不过,这仍 然没有离开他的“法天贵真”的哲学范畴, 因为人也
是自然的一 部分。他认为音乐应该合乎人的纯朴本性, 要求音乐要表达
人的 自然性情,不应拘泥于人为的礼法的桎梏甚至作为某一种社会意 识
形态的宣传工具――他是崇尚自由的。
二 《庄子》音乐思想的解读
1
、《庄子》的音乐思想最彻底地揭示了音乐的本源 音乐源于人类对
大自然的认识、 理解和摹仿, 并且用音乐的 语言记录了这个过程。四
时更替,夏盛冬衰,春文秋武。声音的 清、浊、高、低,阴阳吕律,盈
溢于天地之间。大自然的本真音 乐,有它的音色,节奏的自然变化,对
人的心灵有特殊的启迪和 感召作用。称之为“天乐”,是绝不过分的。
庄子思想崇尚自然,主张人性复归,同样是以音乐与人、音 乐与社
会的关系为着眼点, 主张“法天贵真”, 提出理想社会的 “乐”应是
“中纯实而返乎情”, 即在音乐中复归内心纯朴自然 情性。“鼓琴足以
自娱”, 则充分肯定了音乐的大众化的娱乐功 能。尤其可贵的是“无听
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的论述,深刻地 揭示了人的音乐审美的过程与本
质, 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有 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音乐思想,揭示了音乐的起源于劳动这一重要源 头。他
认为音乐应该表现人之常性,即“织而衣,耕而食”。劳 动是人类最基
本的社会活动,他们在从事耕、织、建筑或狩猎活 动时,常借助呼喊、
吆喝来统一动作和鼓舞干劲,表达喜悦、庆 贺、失落、沮丧等各种情感
体验。 这都是“民之常性”, 是极“中 纯而返乎情”的,因此也是真
正的音乐。
2
、《庄子》音乐思想中的理想之乐,是高雅 浪漫和
理想化的纯音乐, 达到了音乐史上后人无法企及的最高境 界
在音乐的“形”上, 《庄子》提出“彰声而声遗”,“不彰 声而声
全”的抽象音乐,也就是“至乐而无乐”的“道”的音 乐。
在音乐的欣赏方法上, 《庄子》提出“音者所在意,得意而 忘言”
(《外物》)“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 听之以气……
虚而待物”。 (《人间世》)要求审美主体忘掉自
身,忘掉功利, 超越个人生理感官, 用心灵去感受, 想象, 体验,
达到“物我合一”的自由审美境界。 他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音乐 本身,
而在声音之外, 审美者要寻味弦外之音, 音外之意的旨趣。
我们设想:某大音乐家登台前,主持人报告了音乐的曲目、 情节和
部分场景,然后出场登台,面对观众,静默无为,全场寂 然良久。 唤起
观众的想象力和“音乐的心”, 让观众在无声中欣 赏音乐。然后鞠躬谢
幕。观众掌声雷动。何其浪漫,何其高雅! 这是理想化了的“本真”音
乐,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
3
、从总体上讲,《庄子》的音乐,是理想化的,超现实的, 从属
于道家玄学的
从音乐的本质上论说, 音乐的本源是“声”, 这是物质性的
“声”进入人的听觉, 才能成为“音”, 这“音”只有进入懂音 乐的
耳朵,才能成为“乐”。 《乐记》中“审声以知音,审音以 知乐”,
“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庶衣 是也;唯君子为
能知乐”。(《礼记
?
乐记》)已经阐述的非常 清楚。
《庄子》推崇的“至乐无乐”及无形无声的“天乐”,就是 理想化
的超现实的“乐”。 这种“乐”对庶民百姓就是不可捉摸 的,充溢玄学
的极抽象的东西,是很不现实的。这是《庄子》音 乐思想中消极的一
面。
4
、《庄子》音乐思想摒弃音乐的教化、教育作用,是不利 于大众音
乐的推广
为了更清楚地阐述这一观点,我们把《庄子》的音乐思想和 孔子的
音乐思想作一个简单比较。如上所述, 《庄子》的音乐思 想是浪漫主要
的、超现实的、超功利的;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和 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
一致的, 都是“仁”。 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 “和”,对音乐的评价标
准是“尽善尽美”、“乐而不淫”,特 别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兴于
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音 乐的教化作用和教育作用, 并将其贯彻
于教育的全过程。 他的音 乐思想是入世的,是服务于社会的。
音乐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应该回归社会、服务社会。当前, 我国正
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 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和 情感交流工
具, 在营造和谐氛围、 提高国民素质和教化教育实践 中是不可或缺
的。所以,提倡并推广大众音乐(人人音乐),是 音乐工作者责无旁贷
的历史使命。 要让广大百姓懂得音乐,喜爱 音乐,从事音乐活动,就要
进行音乐教育。高雅音乐也好、通俗 音乐也好,都在推广学习之列。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先进的科技成果为音乐的 普及提
供了空前优越的条件。首先,在现代准小康社会里,广大
“庶众”有了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强烈愿望; 其次,我们已经
进入了数字化时代,音乐的本体一一声、音、乐能够通过数字化 信息技
术,直接交给每一个愿意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 的人。
我们探讨庄子的音乐思想,目的是推进音乐的发展。 如何继 承庄子
音乐思想中积极的一面,而扬弃其消极的一面呢?笔者认 为,把庄子和
孔子即道家和儒家的音乐思想中积极的一面相结 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
路。
儒家的音乐思想如巍峨的泰山,浑然荡漾着“仁”与
“和”,是民族音乐精神的脊梁;而道家有明确“入世”“匡 世”意图
的音乐思想正如山花烂漫的后山, 给人以自由呼吸与返
朴归真的享受。诚如斯,既有纯音乐意义上的提高,又有大众音
及;既有出世之情怀,又有入世之实践,中国音乐事业的 振兴,当指日
可待。
乐的普
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僧文心)
庄子音乐思想之论说
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
19
世纪后半叶在欧洲才 逐步建
立起来, 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源, 则可以追溯到 史前时期。
尤其是进入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灿烂时期一一先秦诸 子百家争鸣时期,
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更是百家争鸣, 先后出现了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礼乐思想, 以 及与儒家礼乐思想持对立观点的
几位著名的思想家。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主张“法天贵真”,即 效法自
然,珍贵本真,反对一切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反对 束缚人性、 违
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 庄子哲学思维上“法天贵 真”的思想是整个庄
子思想的精髓, 这对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样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庄子》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法天贵真”,即敬 畏自
然,尊重自然,尊重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效法自然, 珍贵本真,
反对一切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甚至社会生活, 也提倡“无为而
至”, 顺应自然, 返璞归真, 和平相处。 这一切, 最后还是归结到
自然无为的“道”上。 这种“法天贵真”的思想 表明,《庄子》不仅以
自然为美,而且以自然为真、为善。“法 天贵真”崇尚道的音乐、 自然
之乐,崇尚“大朴不雕”的天然美, 就是为了否定那些假、恶、丑的世
俗礼乐,而追求真、善、美的 理想之乐。
庄子》哲学中的“法天贵真”,涉及到“真、善、美”,
《庄子》认为:“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是精神 自由的
境界。“真”是本质,“善”和“美”的东西首先是 “真”的。失去了
“真”,就不存在“善”和“美”。当然, “真”和“善”就是
“美”。在《庄子》哲学中,“真”、“善”、 “美”是统一的,它们
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 并且 以“美”为最高,而“真”必
须是“顺性命之情”的。 所以,《庄 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
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 “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
神境界。 《庄子》认为,个体 人格的自由的实现不仅是“大美”,而且
是最高的“德”、 “善”,其“善”是包含在其最高的“美” (大美)
之中的。“夫 得是
(
指‘游心于物之初'
)
,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
乎至乐, 谓之圣人。”这一“至美至乐”的境界也就是极高的艺术审美
境 界。
一《庄子》的音乐思想的本质仍然是“法天贵真” 具体的说,有以
下几点:
1
、他崇尚“道”的音乐,也就是“大朴不雕”的自然音乐, 认为
最好的音乐就是“天籁”
“法天贵真”――极度崇尚自然是 《庄子》美学思想也是其 音乐美
学思想的根源。它认为“无声之中独闻和”、 “金石不得 无以鸣”,否
定“彰声而声遗”的世俗礼乐, 肯定“不彰声而声 全”的“道”的音
乐,极度推崇自然:他借有焱氏之口称颂“充
满天地,苞裹六极”的《咸池》之乐,把“天籁”看作音乐的最 高境
界,更是崇尚自然。这里表明了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自然。 《齐物论》中把声音分为三种:“人籁”、“地 籁”、
“天籁”。“人籁”,是人为的音乐;“地籁”是指大地 上由于四季变
化,风草动而发出的声音:小溪流水,暴雨倾盆、 雷霆万钧,残荷雨
声,逆风过林等;而“天籁”,则是“吹万不 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
取,怒者谁耶”。意即千差万别的声音, 形成于孔窍的天然的差异,绝
非其他外部因素。因此,“天籁” 是自然的声音,是“大朴不雕”的音
乐的最高境界。 它是《庄子》 的哲学与美学的重要范畴,是《庄子》所
提出的最理想的美的形 态,是音乐美的最高境界。
二是大全。《庄子》推崇“天地之大全”,认为“有成与亏, 故昭
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对这几句话, 郭象有很
好的解释: “夫声不可胜举也。故吹管操弦,虽有繁手, 遗声多矣。而
执口鸣弦者,欲以彰声也,彰声而声遗,不彰声而 声全。故欲成而亏之
者,昭文之鼓琴也;不成而无亏者,昭文之 不鼓琴也。”“彰声而声
遗”,其美是片面的,不可靠的,世俗 礼乐就是如此,这是《庄子》所
否定的;“不彰声而声全”,其 美是全面的,可靠的,这是道的音乐特
点,是《庄子》所要肯定 的。《庄子》认为这种自然而大全的音乐才是
真美的音乐,才是 至美至乐的音乐。
2
、《庄子》的音乐思想崇尚“至乐无乐”
所谓“至乐”,也就是真正的快乐,在于得到“至美”。而 得到
“至美”的途径,则在于无为、“心斋”、“坐忘”
(
指在 意识中丧失
了自觉意识
)
,即忘却自身的得失祸福,忘却世俗的 仁义礼乐,与道
(
自然、无为
)
合而为一,这就是“至乐无乐”。
“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 又俗之所大苦也。 故曰: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在此,《庄子》说“至乐无乐”, 其实与老
子“大音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认为“至极的欢乐在 于‘无乐'”。
在《庄子》看来,“同乎无欲,是谓朴素”,美 的音乐是一种与“道”
的属性相应的、 具朴素之美特征的无声无 形之乐,也就是所谓“天
乐”。
“天乐”既无形也无声,如何去感知和审美呢?《庄子》认 为“无
言而心悦”。 对感性上获得的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听觉感官 上获得的
“声”的刺激,予以否定,因为这些都不是精神体验。 它认为须“精神
之韵”,“心术之动”,“无言而心悦”,才真 正构成对“天乐”的审
美。 也就是说,要用心去领悟其玄妙幽微。 这“心”应该是道家之
“心”,是一种境界。
3
、《庄子》提倡“中纯实而返乎情”的音乐 创作、演奏、欣赏、
体验音乐的是人,而人是社会的人,音 乐毕竟离不开社会。 《庄子》在
《缮性》中谈到合乎其社会理想 的“乐”时说“中纯实而返乎情, 乐
也”。 这是以人的内心纯朴 自然的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这反映出
《庄子》不是一般地 否定世俗有声之乐的――虽然这不是他的理想之
乐。 不过,这仍 然没有离开他的“法天贵真”的哲学范畴, 因为人也
是自然的一 部分。他认为音乐应该合乎人的纯朴本性, 要求音乐要表达
人的 自然性情,不应拘泥于人为的礼法的桎梏甚至作为某一种社会意 识
形态的宣传工具――他是崇尚自由的。
二 《庄子》音乐思想的解读
1
、《庄子》的音乐思想最彻底地揭示了音乐的本源 音乐源于人类对
大自然的认识、 理解和摹仿, 并且用音乐的 语言记录了这个过程。四
时更替,夏盛冬衰,春文秋武。声音的 清、浊、高、低,阴阳吕律,盈
溢于天地之间。大自然的本真音 乐,有它的音色,节奏的自然变化,对
人的心灵有特殊的启迪和 感召作用。称之为“天乐”,是绝不过分的。
庄子思想崇尚自然,主张人性复归,同样是以音乐与人、音 乐与社
会的关系为着眼点, 主张“法天贵真”, 提出理想社会的 “乐”应是
“中纯实而返乎情”, 即在音乐中复归内心纯朴自然 情性。“鼓琴足以
自娱”, 则充分肯定了音乐的大众化的娱乐功 能。尤其可贵的是“无听
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的论述,深刻地 揭示了人的音乐审美的过程与本
质, 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有 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音乐思想,揭示了音乐的起源于劳动这一重要源 头。他
认为音乐应该表现人之常性,即“织而衣,耕而食”。劳 动是人类最基
本的社会活动,他们在从事耕、织、建筑或狩猎活 动时,常借助呼喊、
吆喝来统一动作和鼓舞干劲,表达喜悦、庆 贺、失落、沮丧等各种情感
体验。 这都是“民之常性”, 是极“中 纯而返乎情”的,因此也是真
正的音乐。
2
、《庄子》音乐思想中的理想之乐,是高雅 浪漫和
理想化的纯音乐, 达到了音乐史上后人无法企及的最高境 界
在音乐的“形”上, 《庄子》提出“彰声而声遗”,“不彰 声而声
全”的抽象音乐,也就是“至乐而无乐”的“道”的音 乐。
在音乐的欣赏方法上, 《庄子》提出“音者所在意,得意而 忘言”
(《外物》)“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 听之以气……
虚而待物”。 (《人间世》)要求审美主体忘掉自
身,忘掉功利, 超越个人生理感官, 用心灵去感受, 想象, 体验,
达到“物我合一”的自由审美境界。 他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音乐 本身,
而在声音之外, 审美者要寻味弦外之音, 音外之意的旨趣。
我们设想:某大音乐家登台前,主持人报告了音乐的曲目、 情节和
部分场景,然后出场登台,面对观众,静默无为,全场寂 然良久。 唤起
观众的想象力和“音乐的心”, 让观众在无声中欣 赏音乐。然后鞠躬谢
幕。观众掌声雷动。何其浪漫,何其高雅! 这是理想化了的“本真”音
乐,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
3
、从总体上讲,《庄子》的音乐,是理想化的,超现实的, 从属
于道家玄学的
从音乐的本质上论说, 音乐的本源是“声”, 这是物质性的
“声”进入人的听觉, 才能成为“音”, 这“音”只有进入懂音 乐的
耳朵,才能成为“乐”。 《乐记》中“审声以知音,审音以 知乐”,
“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庶衣 是也;唯君子为
能知乐”。(《礼记
?
乐记》)已经阐述的非常 清楚。
《庄子》推崇的“至乐无乐”及无形无声的“天乐”,就是 理想化
的超现实的“乐”。 这种“乐”对庶民百姓就是不可捉摸 的,充溢玄学
的极抽象的东西,是很不现实的。这是《庄子》音 乐思想中消极的一
面。
4
、《庄子》音乐思想摒弃音乐的教化、教育作用,是不利 于大众音
乐的推广
为了更清楚地阐述这一观点,我们把《庄子》的音乐思想和 孔子的
音乐思想作一个简单比较。如上所述, 《庄子》的音乐思 想是浪漫主要
的、超现实的、超功利的;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和 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
一致的, 都是“仁”。 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 “和”,对音乐的评价标
准是“尽善尽美”、“乐而不淫”,特 别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兴于
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音 乐的教化作用和教育作用, 并将其贯彻
于教育的全过程。 他的音 乐思想是入世的,是服务于社会的。
音乐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应该回归社会、服务社会。当前, 我国正
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 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和 情感交流工
具, 在营造和谐氛围、 提高国民素质和教化教育实践 中是不可或缺
的。所以,提倡并推广大众音乐(人人音乐),是 音乐工作者责无旁贷
的历史使命。 要让广大百姓懂得音乐,喜爱 音乐,从事音乐活动,就要
进行音乐教育。高雅音乐也好、通俗 音乐也好,都在推广学习之列。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先进的科技成果为音乐的 普及提
供了空前优越的条件。首先,在现代准小康社会里,广大
“庶众”有了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强烈愿望; 其次,我们已经
进入了数字化时代,音乐的本体一一声、音、乐能够通过数字化 信息技
术,直接交给每一个愿意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 的人。
我们探讨庄子的音乐思想,目的是推进音乐的发展。 如何继 承庄子
音乐思想中积极的一面,而扬弃其消极的一面呢?笔者认 为,把庄子和
孔子即道家和儒家的音乐思想中积极的一面相结 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
路。
儒家的音乐思想如巍峨的泰山,浑然荡漾着“仁”与
“和”,是民族音乐精神的脊梁;而道家有明确“入世”“匡 世”意图
的音乐思想正如山花烂漫的后山, 给人以自由呼吸与返
朴归真的享受。诚如斯,既有纯音乐意义上的提高,又有大众音
及;既有出世之情怀,又有入世之实践,中国音乐事业的 振兴,当指日
可待。
乐的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