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中国古代音乐史

IT圈 admin 40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章迎彤)

中国古代音乐史

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

一,原始乐舞

形式:1歌舞乐三位一体。

2旋律简单,节奏较为平淡,是一种平等的无阶级意识的原始音乐艺术形态。

内容:其表现了原始人们的民族图腾崇拜,狩猎生活,抗击自然灾害,农牧生活(尊

重自然规律),战争,爱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原始先民处于蒙昧时期的思想。

葛天氏之乐:1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片中记载的一组原始乐舞。

2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描写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狩猎生活,农牧生活和图腾崇拜。

3形式:表演者手持牛尾,且歌且舞。

4该组乐舞所反应的内容,与中国古老的的农耕文化特征相吻合。因而有一定的客

观性。

伊耆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礼记。效特性》。它是一部岁末祭祀乐舞,用

以崇奉万物,反映了原始先氏在岁末祭祀祈求收获的愿望。

阴康氏之乐: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的一篇原始乐舞,表现了人与自然的

1

搏斗。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舞,体现了原始社会音乐朴素的社会功能。

朱襄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其内容反映了人们在干旱

面前祈求神灵降雨的愿望。

刑天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山海经.海外西经》是一部表现战争的乐舞。

弹歌:1据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首猎歌。见于文献《吴越春秋》

2歌词描写了一个原始狩猎的过程。反映了远古的狩猎生活。

3这个过程与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是相吻合的。因而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云门》: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部原始乐舞,六代乐舞之一。它是一部反映图腾崇拜的

乐舞。表现了处于蒙昧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

《咸池》:1尧时乐舞,六代乐舞之一。《周礼》和《吕氏春秋》中记载“皇帝所做乐

也,尧增修而用之”。可能是皇帝时已有之,而最终的完成是在尧。

2它是一部表现水鱼图腾崇拜的乐舞。

3《庄子。天运篇》称其“此之谓天乐”。可知它是一部远古时期十分优秀的乐舞

作品。

《萧韶》:1相传为舜时乐舞,见于《吕氏春秋。仲夏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等

多部文献。乐舞的排箫为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

2

2乐舞有九个段落,九次歌唱,九次变化。所以又称《九韶》,《九歌》,《九辨》。

3孔子对《萧韶》做出了“尽善尽美”的评价。可见它在当时所表现出的极高的

音乐表现力及艺术成就是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与此同时,由他而引出的“尽善

尽美”此后便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的一个标准。影响深远。

舞蹈纹彩陶盆——原始乐舞考古材料

1考古学家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村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一件内壁绘有舞蹈图案的

彩陶盆。

2据鉴定距今5000年左右。所绘图案是迄今发展的年代最早的一幅乐舞图。

3图案中,五人一组,动作整齐。服饰,头饰统一。

4它的出土作为实物与古代文献相印证。在一定程度上共同传记了我国原始乐舞——

形式的存在及其发展水平。为探索我国原始社会的乐舞提供了珍贵而罕见的形象资料。

原始社会目前出土的乐器

(吹奏乐器)

贾湖骨笛:

1考古工作者在今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属新石器早期的吹奏乐器。

3

2经碳14测定距今八千年以上,最早的一支达到了九千年,是由飞禽的肢骨制作而成。

3经过检验,能吹奏旋律为乐器。

4它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音乐文明的历史。

骨哨:

1原始社会吹奏乐器,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属新石器中

期。

2用鸟禽的肢骨制成。吹其声似鸟叫声,这源于原始狩猎生活。

3体开2—3孔,能吹奏简单的旋律。

陶埙:

1陶土制作的的闭口吹奏乐器,最早发现与新石器时期。

2新石器时期出土的陶埙有: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埙。距今7000年左右;陕西的

西安半坡陶埙,距今6000年左右。

3形制: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外形多样,但多为圆形或橄榄形。

4新石器时期陶埙按照时间在制作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无音孔埙”,“一音孔埙”,

“二音孔埙”。

4

5是我国原始社会出土乐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吹奏乐器。

陶角:

陶土制作的吹奏乐器,出土于山东营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原始社会兼用于传

递信号的工具。发声较为粗糙,(新石器时期)。

笛柄杯:

新石器时期吹奏乐器,出土于山东营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可演奏四个乐音,

是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陶制横吹乐器。

鼓:

1敲击乐器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最早出土的实物见于新石器时期。

2陶土制作而成,称“土鼓”或“陶鼓”也有少数是木制的。(新石器阶段)

陶寺 鼓:出土于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属新石器时期,以树干挖空为杆,鳄鱼皮蒙

面,周壁绘以彩绘,高100。4厘米,距今约4400多年。

陶钟:

陶制敲击乐器,陕西长安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陶钟一件。属新石器晚期,体长方形,

中空,柄实。它的出土为我国钟类乐器的渊源找到了线索。

5

磬:

1石制打击乐器,实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单个石磬称“特磬”亦称“石”“鸣球”。

将几个音高不同的石磬组合到一块就形成了旋律乐器编磬,叫做“离磬”。

2形制多样,多为上作弧形,下近似直线。

新石器时期出土的石磬:陶寺特磬,通长95厘米,高32厘米。是同类乐器中年代最

早的遗物;襄汾特磬,通长138厘米是全国出土同类乐器中最大的一个。

陶响器:

新石器时期陶制敲击乐器,亦称“摇响器”“响球”等;中空,封闭,体内装小丸相

互碰撞发声,兼做法器。

陶铃:

新石器时期敲击乐器,陶制,为低端敞口的串封闭状,体内有舌,摇之作响。是一种

色彩性节奏乐器。

夏,商,西周

(前21世纪—前770年)

——夏——

6

乐舞《大夏》:

1夏代乐舞,六代之乐之一,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它是一部赞扬大禹治

水的功绩的一部乐舞。

2乐舞以编管乐器“蘥”为伴奏乐器,亦称《下蘥》。《下蘥》九成,则表明它是一部

多段乐舞。

3表演者,头戴皮帽,下着白裙,光脊背,表现了浓郁的劳动气息。

4在这里《大夏》的目的在于为领袖歌功颂德,而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从这开始音乐便体现出明显的阶级性,而失去了原始社会平等的无阶级意识。

夏代出土乐器:

陶埙:

夏代出土的陶埙有:甘肃酒家骨干崖出土的陶埙(1件),玉门火烧沟陶埙(20余件)

等,距今3500年左右,夏代的陶埙多为三音孔,可以发出四五个乐音,具备了旋律乐器

的功能。

石磬:

夏代出土的石磬,有西下冯特磬,出土于山西西下冯遗址。长69厘米,高55厘米,

表面未经磨平,上部有穿孔。

7

偃师二里头铜铃:

1夏代铜制乐器,出土于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高6—8厘米左右,有舌,声音清脆。

2铜铃似瓦合形,这种形体奠定了中国古代许多金属乐器造型的基础。

3它的出土标志着历史上青铜乐器时代的滥觞。

——商——

《大濩》:

1商代著名乐舞,六代之乐之一。

2它是一部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目的同样在于歌颂统治者的功绩。

3是商代关于商族起源的史诗性乐舞。

出土乐器:

陶埙:河南辉县琉璃阁陶埙(3件),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武丁时代陶埙得得。

1商代出土的陶埙为五音孔者居多。

2对其进行测音,能奏出十二音,安阳阴虚武丁陶埙,能在十一个音间构成半音关系,

差一音能奏全十二律。

8

3商代五音孔埙的测音表明,在我国商代已经有了十二音的音乐实践,具备了发明十

二律的音乐基础。

石磬:商代乐器中的精品——虎纹特磬

1出土于河南舞阳县武官村大墓,为商代晚期遗物。

2为大理石制作,通体饰以虎纹制作精美。

3磬体上侧方有悬孔,并有明显磨痕,说明长久被使用。

4对其测音为小字一组升C,音色铜声,颇浑厚。

编磬:

1商代旋律乐器,出土于商代殷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一组为三具,刻有铭文“永启”“永余”“天余”

3测音,包含有大二度,小三度,纯四度的音程关系。

其他出土乐器还有:

骨哨——济南大章庄商代遗址出土一支,能走出三个音;铜鼓——饕餮纹铜鼓,出土

于湖北崇阳;另有种类乐器:钟,镈,錞,镯,铙,铎,以及由音高不同的铙而组成的编

铙,商代编铙多为三件一组,安阳小屯妇好编铙为五件一组,目前为仅见。上海博物馆收

9

有执铃一件,器形奇特。

甲古文中记载的乐器:

龠:编管旋律乐器,排箫的前身。

言:见于商代的一种单管吹奏乐器。

龢:小笙。我国历史上最早能吹奏和声的乐器。

巫:古代交通(用音乐)天地神人的神职人员。“男曰觋,女曰巫”本身能歌善舞,在

商代是一种高级官员,直接参加国家大事,主管乐舞。

巫乐:巫觋在进行巫术活动时所使用的乐舞。商代音乐所表现出的一种音乐文化形态。

内容:表现将神,求雨驱傩等,同时也表现爱情。形式:酣歌狂舞,规模宏大。

淫乐:意为过分,漫无节制的音乐,又专指商纣王为了享乐而创作的内容荒诞污秽的

靡靡之乐。

——西周——

雅乐:

1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概念。

2含义有二:广义指在宫廷里一切符合礼乐制度的纯正,典雅之乐。侠义指周代的六

10

代之乐。

3雅乐后来成了与民间音乐相对应的音乐概念沿用至今。

礼乐制度:周代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不同的等级有严格的行为规范。“礼乐”以乐为

载体来体现礼的这种规范,在音乐上表现在三个方面:(1)体现在乐器的使用上。“乐悬之

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选”。(2)体现乐舞的使用上“天子用八,诸侯

用六,大夫四,士二”。(3)在不同的场合,身份的不同耀眼走不同的音乐,“乃奏黄钟,

歌夫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

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

专业乐师的出现,相传有黄帝时的伶伦。

瞽:商代对盲人乐师的称谓,郑祖襄的老师 在对其的整理中认为“瞽,夏已有之 ”。

瞽宗:《礼记。明堂位》:“瞽宗,殷学也”。商,周乐师,瞽人的宗庙,享有很高的地

位。商代音乐学习的场所。

巫,觋:善于歌舞的专职人员,乐舞的直接创作和参与者。(商)

大乐司:

1周代的喜乐机构,和机构中最高官职称谓。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和音乐教育。

2以循序渐进的形式教国子“乐语”“乐德”“乐舞”,对教学深程的进度有严格的安排

11

和规定。

3被后世誉为“中国最早的音乐学校”(郭沫若)

八音:

1周代的一种以乐器制作材料为依据的乐器分类方法。

2将乐器分为了八个种类:金,石,土,革,丝,木,鈀,竹。

3后来八音就成了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代称。

4:“八音”在当时是一个比较科学的乐器分类方法,它标志着我国古代乐器艺术已进

入了一种成熟阶段。

晋侯稣钟:

1在山西曲沃县发现的西周时期的一套编钟。

2全套编钟16件,分两组(每组八件)每钟能发两音,是小三度。

3音域跨三个八度又一个小三度。整套编钟的音准性较差,“五声缺商”。

4钟体上刻有355字铭文,记载了西周的历史事件。

5它的出土对历史,文化,音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春秋战国

《诗经》:

1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作。

2全书311篇,今存305篇,或称《诗三百》,全书分风,雅,颂3各部分。风在其

中的地位很重,篇目占到了总数过半的数目。

3院士是有配乐的,可奏,可歌,可舞。今仅存诗词。

4“风”在曲式结构上有一个曲调的重复;曲调前加副歌,一个曲调后加副歌,两个曲

调连接成一首歌曲等几种形式。

5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于保存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作出了积极的

贡献。

《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南部早已存在的一种民间祭祀文化,后经屈原(前340—前280)加工。

而 为了一种充满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气息的文学体裁。

《九歌》:

1楚辞的一部表现多神崇拜的歌舞。楚中古老的民间祭祀歌曲,“九”为古代“满数”。

(阳数最大)表明它是一组多段歌舞。

13

2它是楚巫文化的典型音乐作品,也是目前所见到的最为完整的大型祭神音乐的歌诗

篇章。标志着我国大型歌舞音乐的开端。

乱:

1古代曲式术语,指乐曲的高潮所在。“乱”作热闹非凡之意,一般出现在作品即将结

束处。

2乱一词最晚出现在西周时期 ,并在其后的岁月里普遍运用。

《成相篇》:

见于文献《荀子》,以“相”为伴奏,是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

郑卫之音:(和礼崩乐坏是同一个时代两个不同的音乐现象)

1中国古道的音乐美学概念。

2含义有二,广义指春秋以来一切用以表达男女之情的民间音乐,。狭义指春秋时期郑

卫两国的民间音乐,

3“郑卫之音”以后就成为与“雅乐”相对立的音乐概念沿用至今。

下里巴人:歌曲丧歌之类,后世作为典故,借喻通俗性音乐。

阳春白雪:传说中歌曲,后世作为典故借喻高雅音乐。

14

曾侯乙编钟:

1在湖北随县发现的战国时期的大型编钟。

2全套编钟64枚(65枚)

3全套编钟音域宽广,五声,七声,十二律齐备,且每钟发两音,成大小三度。(一钟

两音,两音之间是大小三度)

4全套有2800个铭文,记录了当时的乐学和律学的名称。

5采用“三分损益法”和“纯律”的混合律制调律。

6它的出土标志着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

古琴艺术:

1古琴的产生相传为“伏羲氏”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流行,目前见到的战国

时期古琴有曾侯乙墓十弦琴。湖北荆门郭店七弦琴。

2《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师襄学琴,从“曲”到“数”从“数”到“志”从“志”

到“人”《乐府题解》载:“ 移情,伯牙得《水仙操》这表明在古琴演奏中琴家已经注

意到了演奏技术和情感表现之间的关系。

3俞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则说明了音乐创作(表演)与音乐欣赏是音乐发

展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15

4见于记载的出色琴家还有,琴艺精湛的师旷,善于弹奏搜集民间作品的师消,善于

把握音乐演奏及音乐欣赏情绪的雍门子同等等。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古琴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想到的水平,当其后古琴艺术的发

展作了铺垫。

琴曲:《高山》《流水》

1传为俞伯牙所作,初建于明代朱权编撰的《神奇秘谱》。

2结构《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四段,

《流水》八段。其后历史上多有记载。

先秦歌唱艺术:

师己:春秋乐师,对于歌唱艺术有精深的研究。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居中距,剧中够,累累胡端如贯

珠……;宽而正,柔而正者,亦歌颂,广大而静,书达尔信者,宜歌大雅……”

1在当时的歌唱艺术中,已经注意到了气息,行腔,吐字,情感等方法的运用及表

现,体现出一套科学而合理的声乐歌唱理论和手法。

2已经注意到了歌唱艺术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

秦青:先秦歌手,秦国人,以教唱为生。“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是对其歌唱艺术的

16

出色描写。

韩娥:先秦歌手,韩国人,善于“唱请”,称其歌为“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

乐律学的形成:

十二律,五声音阶的产生:

1十二律的产生相传为是在皇帝时代《吕氏春秋.古月》。但真正见到十二律和五声音

节的名称,最早是在文献《国语。同语》和《周礼。春宫》。所以十二律和五声阶名至晚在

春秋已经产生。

2对于远古时期乐器的测音:夏代之音孔埙能吹出四,五个音高,商代五音孔埙缺

一音能走全十二律,那么是否在商代或更早的时期就已经有了乐律学的产生了呢?这还需

要我们更多的资料来证实,但是最起码的在商代我们已经具备了产生十二律的基础,

3对于五声阶名由来说法不一,在对于古代天文学的研究中,古天文学的“二十八

宿”中就有“宫”“商”“角”“徵”“翼”,因此五声音阶的由来可能与天文学有关。

三分损益法:

“三分”分成三份,“损”减少,“益”增加。以弦通过损和益的变化而求的十二律

1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来求律的方法。由它而形成的律制称之为“三分损

益法”。

17

2它是一套弦上求律的方法。比欧洲毕达哥拉斯的五度相生律早140多年。

3三分损益法而得到的十二律是不均等律制,有大小伴音之分(114/90音分)

4三分损益法,循环相生到第十二律时“仲吕极不生,黄钟不能还原”。影响到了 宫

转调。

5它标志着古代律学在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乐记》:

1我国最早,也是最重要。最系统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成书于西汉。作者众说不一,

但其资料来源皆为先秦诸子音乐事者,因而它是一本关于先秦的前音乐美学思想著作。

2全书二十三篇,今存十一篇。

3其内容涉及到本质,特征,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多个方面。

4它是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作为一本理论著作,它具有抽象概括问题,

寻求一般规律的理论特点,这是他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他又过分强调音乐与政治,伦理之间

的关系,把音乐看作是统治和教化的工具而忽略其作为情感艺术的特殊性,反映了他历史

的局限性。

5作为音乐美学著作,他在世界音乐美学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丰富的音乐美学

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去研究和继承。

18

“凡音之起,有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出自《乐本篇》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勉也”《乐化篇》

“声音之道与政通”《乐本篇》

音乐思想:(儒,墨,道)

儒家的音乐思想:

儒家“倡乐”以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为代表。

1孔子(前551—前499)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本人精通音乐,能唱歌,弹琴,

鼓瑟等

2孔子承认喜乐的美感作用。

3孔子是音乐为一个人必备的文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诗”“礼”一样

是人受教育所必不可少的。

4音乐是协和社会和国家统治的必要手段。(思想的现实意义)

5其弟子继承了孔子“倡乐”的思想。孟子“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荀子“夫乐

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免也,古人不能无乐”。(具有调和各方面矛盾的作用)

6孔子的音乐思想随着中国儒学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思想。

19

墨家的音乐思想:

墨家“非乐”以创始人墨翟(前469——前376)为代表。

1音乐不帮助统治者统治国家,不能解决人民的负担,也不能解决人民的饥寒。而且

音乐搞得多了,上还可以荒废大人之正事。下还会给人们增加负担,会使国家乱。

2他站在小生产阶级的位置上,为小生产者和劳动人民着想。有一定的哲理性,但同

时将精神和物质对立,否定了音乐的美感作用,表现了小生产阶级狭隘的功利观点,这体

现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道——“老子”“庄子”:

道家既“倡乐”又“非乐”提倡宇宙自身所包含的内在和谐的音乐,反对人为创作的

音乐。

1老子提倡“道法自然”主张“大音希声”认为最美的音乐就是无声的音乐。

2庄子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反对人工的雕柱崇尚自然。他音乐分为“天籁”

“地籁”“人籁”,认为“天籁”即宇宙的音乐才是最美的音乐。

3老子,庄子的音乐思想,论述并不具体,走向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但他们的哲学

观念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0

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章迎彤)

中国古代音乐史

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

一,原始乐舞

形式:1歌舞乐三位一体。

2旋律简单,节奏较为平淡,是一种平等的无阶级意识的原始音乐艺术形态。

内容:其表现了原始人们的民族图腾崇拜,狩猎生活,抗击自然灾害,农牧生活(尊

重自然规律),战争,爱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原始先民处于蒙昧时期的思想。

葛天氏之乐:1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片中记载的一组原始乐舞。

2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描写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狩猎生活,农牧生活和图腾崇拜。

3形式:表演者手持牛尾,且歌且舞。

4该组乐舞所反应的内容,与中国古老的的农耕文化特征相吻合。因而有一定的客

观性。

伊耆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礼记。效特性》。它是一部岁末祭祀乐舞,用

以崇奉万物,反映了原始先氏在岁末祭祀祈求收获的愿望。

阴康氏之乐: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的一篇原始乐舞,表现了人与自然的

1

搏斗。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舞,体现了原始社会音乐朴素的社会功能。

朱襄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其内容反映了人们在干旱

面前祈求神灵降雨的愿望。

刑天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山海经.海外西经》是一部表现战争的乐舞。

弹歌:1据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首猎歌。见于文献《吴越春秋》

2歌词描写了一个原始狩猎的过程。反映了远古的狩猎生活。

3这个过程与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是相吻合的。因而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云门》: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部原始乐舞,六代乐舞之一。它是一部反映图腾崇拜的

乐舞。表现了处于蒙昧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

《咸池》:1尧时乐舞,六代乐舞之一。《周礼》和《吕氏春秋》中记载“皇帝所做乐

也,尧增修而用之”。可能是皇帝时已有之,而最终的完成是在尧。

2它是一部表现水鱼图腾崇拜的乐舞。

3《庄子。天运篇》称其“此之谓天乐”。可知它是一部远古时期十分优秀的乐舞

作品。

《萧韶》:1相传为舜时乐舞,见于《吕氏春秋。仲夏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等

多部文献。乐舞的排箫为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

2

2乐舞有九个段落,九次歌唱,九次变化。所以又称《九韶》,《九歌》,《九辨》。

3孔子对《萧韶》做出了“尽善尽美”的评价。可见它在当时所表现出的极高的

音乐表现力及艺术成就是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与此同时,由他而引出的“尽善

尽美”此后便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的一个标准。影响深远。

舞蹈纹彩陶盆——原始乐舞考古材料

1考古学家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村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一件内壁绘有舞蹈图案的

彩陶盆。

2据鉴定距今5000年左右。所绘图案是迄今发展的年代最早的一幅乐舞图。

3图案中,五人一组,动作整齐。服饰,头饰统一。

4它的出土作为实物与古代文献相印证。在一定程度上共同传记了我国原始乐舞——

形式的存在及其发展水平。为探索我国原始社会的乐舞提供了珍贵而罕见的形象资料。

原始社会目前出土的乐器

(吹奏乐器)

贾湖骨笛:

1考古工作者在今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属新石器早期的吹奏乐器。

3

2经碳14测定距今八千年以上,最早的一支达到了九千年,是由飞禽的肢骨制作而成。

3经过检验,能吹奏旋律为乐器。

4它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音乐文明的历史。

骨哨:

1原始社会吹奏乐器,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属新石器中

期。

2用鸟禽的肢骨制成。吹其声似鸟叫声,这源于原始狩猎生活。

3体开2—3孔,能吹奏简单的旋律。

陶埙:

1陶土制作的的闭口吹奏乐器,最早发现与新石器时期。

2新石器时期出土的陶埙有: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埙。距今7000年左右;陕西的

西安半坡陶埙,距今6000年左右。

3形制: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外形多样,但多为圆形或橄榄形。

4新石器时期陶埙按照时间在制作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无音孔埙”,“一音孔埙”,

“二音孔埙”。

4

5是我国原始社会出土乐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吹奏乐器。

陶角:

陶土制作的吹奏乐器,出土于山东营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原始社会兼用于传

递信号的工具。发声较为粗糙,(新石器时期)。

笛柄杯:

新石器时期吹奏乐器,出土于山东营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可演奏四个乐音,

是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陶制横吹乐器。

鼓:

1敲击乐器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最早出土的实物见于新石器时期。

2陶土制作而成,称“土鼓”或“陶鼓”也有少数是木制的。(新石器阶段)

陶寺 鼓:出土于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属新石器时期,以树干挖空为杆,鳄鱼皮蒙

面,周壁绘以彩绘,高100。4厘米,距今约4400多年。

陶钟:

陶制敲击乐器,陕西长安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陶钟一件。属新石器晚期,体长方形,

中空,柄实。它的出土为我国钟类乐器的渊源找到了线索。

5

磬:

1石制打击乐器,实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单个石磬称“特磬”亦称“石”“鸣球”。

将几个音高不同的石磬组合到一块就形成了旋律乐器编磬,叫做“离磬”。

2形制多样,多为上作弧形,下近似直线。

新石器时期出土的石磬:陶寺特磬,通长95厘米,高32厘米。是同类乐器中年代最

早的遗物;襄汾特磬,通长138厘米是全国出土同类乐器中最大的一个。

陶响器:

新石器时期陶制敲击乐器,亦称“摇响器”“响球”等;中空,封闭,体内装小丸相

互碰撞发声,兼做法器。

陶铃:

新石器时期敲击乐器,陶制,为低端敞口的串封闭状,体内有舌,摇之作响。是一种

色彩性节奏乐器。

夏,商,西周

(前21世纪—前770年)

——夏——

6

乐舞《大夏》:

1夏代乐舞,六代之乐之一,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它是一部赞扬大禹治

水的功绩的一部乐舞。

2乐舞以编管乐器“蘥”为伴奏乐器,亦称《下蘥》。《下蘥》九成,则表明它是一部

多段乐舞。

3表演者,头戴皮帽,下着白裙,光脊背,表现了浓郁的劳动气息。

4在这里《大夏》的目的在于为领袖歌功颂德,而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从这开始音乐便体现出明显的阶级性,而失去了原始社会平等的无阶级意识。

夏代出土乐器:

陶埙:

夏代出土的陶埙有:甘肃酒家骨干崖出土的陶埙(1件),玉门火烧沟陶埙(20余件)

等,距今3500年左右,夏代的陶埙多为三音孔,可以发出四五个乐音,具备了旋律乐器

的功能。

石磬:

夏代出土的石磬,有西下冯特磬,出土于山西西下冯遗址。长69厘米,高55厘米,

表面未经磨平,上部有穿孔。

7

偃师二里头铜铃:

1夏代铜制乐器,出土于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高6—8厘米左右,有舌,声音清脆。

2铜铃似瓦合形,这种形体奠定了中国古代许多金属乐器造型的基础。

3它的出土标志着历史上青铜乐器时代的滥觞。

——商——

《大濩》:

1商代著名乐舞,六代之乐之一。

2它是一部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目的同样在于歌颂统治者的功绩。

3是商代关于商族起源的史诗性乐舞。

出土乐器:

陶埙:河南辉县琉璃阁陶埙(3件),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武丁时代陶埙得得。

1商代出土的陶埙为五音孔者居多。

2对其进行测音,能奏出十二音,安阳阴虚武丁陶埙,能在十一个音间构成半音关系,

差一音能奏全十二律。

8

3商代五音孔埙的测音表明,在我国商代已经有了十二音的音乐实践,具备了发明十

二律的音乐基础。

石磬:商代乐器中的精品——虎纹特磬

1出土于河南舞阳县武官村大墓,为商代晚期遗物。

2为大理石制作,通体饰以虎纹制作精美。

3磬体上侧方有悬孔,并有明显磨痕,说明长久被使用。

4对其测音为小字一组升C,音色铜声,颇浑厚。

编磬:

1商代旋律乐器,出土于商代殷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一组为三具,刻有铭文“永启”“永余”“天余”

3测音,包含有大二度,小三度,纯四度的音程关系。

其他出土乐器还有:

骨哨——济南大章庄商代遗址出土一支,能走出三个音;铜鼓——饕餮纹铜鼓,出土

于湖北崇阳;另有种类乐器:钟,镈,錞,镯,铙,铎,以及由音高不同的铙而组成的编

铙,商代编铙多为三件一组,安阳小屯妇好编铙为五件一组,目前为仅见。上海博物馆收

9

有执铃一件,器形奇特。

甲古文中记载的乐器:

龠:编管旋律乐器,排箫的前身。

言:见于商代的一种单管吹奏乐器。

龢:小笙。我国历史上最早能吹奏和声的乐器。

巫:古代交通(用音乐)天地神人的神职人员。“男曰觋,女曰巫”本身能歌善舞,在

商代是一种高级官员,直接参加国家大事,主管乐舞。

巫乐:巫觋在进行巫术活动时所使用的乐舞。商代音乐所表现出的一种音乐文化形态。

内容:表现将神,求雨驱傩等,同时也表现爱情。形式:酣歌狂舞,规模宏大。

淫乐:意为过分,漫无节制的音乐,又专指商纣王为了享乐而创作的内容荒诞污秽的

靡靡之乐。

——西周——

雅乐:

1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概念。

2含义有二:广义指在宫廷里一切符合礼乐制度的纯正,典雅之乐。侠义指周代的六

10

代之乐。

3雅乐后来成了与民间音乐相对应的音乐概念沿用至今。

礼乐制度:周代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不同的等级有严格的行为规范。“礼乐”以乐为

载体来体现礼的这种规范,在音乐上表现在三个方面:(1)体现在乐器的使用上。“乐悬之

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选”。(2)体现乐舞的使用上“天子用八,诸侯

用六,大夫四,士二”。(3)在不同的场合,身份的不同耀眼走不同的音乐,“乃奏黄钟,

歌夫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

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

专业乐师的出现,相传有黄帝时的伶伦。

瞽:商代对盲人乐师的称谓,郑祖襄的老师 在对其的整理中认为“瞽,夏已有之 ”。

瞽宗:《礼记。明堂位》:“瞽宗,殷学也”。商,周乐师,瞽人的宗庙,享有很高的地

位。商代音乐学习的场所。

巫,觋:善于歌舞的专职人员,乐舞的直接创作和参与者。(商)

大乐司:

1周代的喜乐机构,和机构中最高官职称谓。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和音乐教育。

2以循序渐进的形式教国子“乐语”“乐德”“乐舞”,对教学深程的进度有严格的安排

11

和规定。

3被后世誉为“中国最早的音乐学校”(郭沫若)

八音:

1周代的一种以乐器制作材料为依据的乐器分类方法。

2将乐器分为了八个种类:金,石,土,革,丝,木,鈀,竹。

3后来八音就成了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代称。

4:“八音”在当时是一个比较科学的乐器分类方法,它标志着我国古代乐器艺术已进

入了一种成熟阶段。

晋侯稣钟:

1在山西曲沃县发现的西周时期的一套编钟。

2全套编钟16件,分两组(每组八件)每钟能发两音,是小三度。

3音域跨三个八度又一个小三度。整套编钟的音准性较差,“五声缺商”。

4钟体上刻有355字铭文,记载了西周的历史事件。

5它的出土对历史,文化,音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春秋战国

《诗经》:

1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作。

2全书311篇,今存305篇,或称《诗三百》,全书分风,雅,颂3各部分。风在其

中的地位很重,篇目占到了总数过半的数目。

3院士是有配乐的,可奏,可歌,可舞。今仅存诗词。

4“风”在曲式结构上有一个曲调的重复;曲调前加副歌,一个曲调后加副歌,两个曲

调连接成一首歌曲等几种形式。

5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于保存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作出了积极的

贡献。

《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南部早已存在的一种民间祭祀文化,后经屈原(前340—前280)加工。

而 为了一种充满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气息的文学体裁。

《九歌》:

1楚辞的一部表现多神崇拜的歌舞。楚中古老的民间祭祀歌曲,“九”为古代“满数”。

(阳数最大)表明它是一组多段歌舞。

13

2它是楚巫文化的典型音乐作品,也是目前所见到的最为完整的大型祭神音乐的歌诗

篇章。标志着我国大型歌舞音乐的开端。

乱:

1古代曲式术语,指乐曲的高潮所在。“乱”作热闹非凡之意,一般出现在作品即将结

束处。

2乱一词最晚出现在西周时期 ,并在其后的岁月里普遍运用。

《成相篇》:

见于文献《荀子》,以“相”为伴奏,是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

郑卫之音:(和礼崩乐坏是同一个时代两个不同的音乐现象)

1中国古道的音乐美学概念。

2含义有二,广义指春秋以来一切用以表达男女之情的民间音乐,。狭义指春秋时期郑

卫两国的民间音乐,

3“郑卫之音”以后就成为与“雅乐”相对立的音乐概念沿用至今。

下里巴人:歌曲丧歌之类,后世作为典故,借喻通俗性音乐。

阳春白雪:传说中歌曲,后世作为典故借喻高雅音乐。

14

曾侯乙编钟:

1在湖北随县发现的战国时期的大型编钟。

2全套编钟64枚(65枚)

3全套编钟音域宽广,五声,七声,十二律齐备,且每钟发两音,成大小三度。(一钟

两音,两音之间是大小三度)

4全套有2800个铭文,记录了当时的乐学和律学的名称。

5采用“三分损益法”和“纯律”的混合律制调律。

6它的出土标志着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

古琴艺术:

1古琴的产生相传为“伏羲氏”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流行,目前见到的战国

时期古琴有曾侯乙墓十弦琴。湖北荆门郭店七弦琴。

2《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师襄学琴,从“曲”到“数”从“数”到“志”从“志”

到“人”《乐府题解》载:“ 移情,伯牙得《水仙操》这表明在古琴演奏中琴家已经注

意到了演奏技术和情感表现之间的关系。

3俞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则说明了音乐创作(表演)与音乐欣赏是音乐发

展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15

4见于记载的出色琴家还有,琴艺精湛的师旷,善于弹奏搜集民间作品的师消,善于

把握音乐演奏及音乐欣赏情绪的雍门子同等等。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古琴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想到的水平,当其后古琴艺术的发

展作了铺垫。

琴曲:《高山》《流水》

1传为俞伯牙所作,初建于明代朱权编撰的《神奇秘谱》。

2结构《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四段,

《流水》八段。其后历史上多有记载。

先秦歌唱艺术:

师己:春秋乐师,对于歌唱艺术有精深的研究。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居中距,剧中够,累累胡端如贯

珠……;宽而正,柔而正者,亦歌颂,广大而静,书达尔信者,宜歌大雅……”

1在当时的歌唱艺术中,已经注意到了气息,行腔,吐字,情感等方法的运用及表

现,体现出一套科学而合理的声乐歌唱理论和手法。

2已经注意到了歌唱艺术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

秦青:先秦歌手,秦国人,以教唱为生。“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是对其歌唱艺术的

16

出色描写。

韩娥:先秦歌手,韩国人,善于“唱请”,称其歌为“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

乐律学的形成:

十二律,五声音阶的产生:

1十二律的产生相传为是在皇帝时代《吕氏春秋.古月》。但真正见到十二律和五声音

节的名称,最早是在文献《国语。同语》和《周礼。春宫》。所以十二律和五声阶名至晚在

春秋已经产生。

2对于远古时期乐器的测音:夏代之音孔埙能吹出四,五个音高,商代五音孔埙缺

一音能走全十二律,那么是否在商代或更早的时期就已经有了乐律学的产生了呢?这还需

要我们更多的资料来证实,但是最起码的在商代我们已经具备了产生十二律的基础,

3对于五声阶名由来说法不一,在对于古代天文学的研究中,古天文学的“二十八

宿”中就有“宫”“商”“角”“徵”“翼”,因此五声音阶的由来可能与天文学有关。

三分损益法:

“三分”分成三份,“损”减少,“益”增加。以弦通过损和益的变化而求的十二律

1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来求律的方法。由它而形成的律制称之为“三分损

益法”。

17

2它是一套弦上求律的方法。比欧洲毕达哥拉斯的五度相生律早140多年。

3三分损益法而得到的十二律是不均等律制,有大小伴音之分(114/90音分)

4三分损益法,循环相生到第十二律时“仲吕极不生,黄钟不能还原”。影响到了 宫

转调。

5它标志着古代律学在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乐记》:

1我国最早,也是最重要。最系统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成书于西汉。作者众说不一,

但其资料来源皆为先秦诸子音乐事者,因而它是一本关于先秦的前音乐美学思想著作。

2全书二十三篇,今存十一篇。

3其内容涉及到本质,特征,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多个方面。

4它是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作为一本理论著作,它具有抽象概括问题,

寻求一般规律的理论特点,这是他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他又过分强调音乐与政治,伦理之间

的关系,把音乐看作是统治和教化的工具而忽略其作为情感艺术的特殊性,反映了他历史

的局限性。

5作为音乐美学著作,他在世界音乐美学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丰富的音乐美学

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去研究和继承。

18

“凡音之起,有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出自《乐本篇》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勉也”《乐化篇》

“声音之道与政通”《乐本篇》

音乐思想:(儒,墨,道)

儒家的音乐思想:

儒家“倡乐”以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为代表。

1孔子(前551—前499)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本人精通音乐,能唱歌,弹琴,

鼓瑟等

2孔子承认喜乐的美感作用。

3孔子是音乐为一个人必备的文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诗”“礼”一样

是人受教育所必不可少的。

4音乐是协和社会和国家统治的必要手段。(思想的现实意义)

5其弟子继承了孔子“倡乐”的思想。孟子“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荀子“夫乐

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免也,古人不能无乐”。(具有调和各方面矛盾的作用)

6孔子的音乐思想随着中国儒学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思想。

19

墨家的音乐思想:

墨家“非乐”以创始人墨翟(前469——前376)为代表。

1音乐不帮助统治者统治国家,不能解决人民的负担,也不能解决人民的饥寒。而且

音乐搞得多了,上还可以荒废大人之正事。下还会给人们增加负担,会使国家乱。

2他站在小生产阶级的位置上,为小生产者和劳动人民着想。有一定的哲理性,但同

时将精神和物质对立,否定了音乐的美感作用,表现了小生产阶级狭隘的功利观点,这体

现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道——“老子”“庄子”:

道家既“倡乐”又“非乐”提倡宇宙自身所包含的内在和谐的音乐,反对人为创作的

音乐。

1老子提倡“道法自然”主张“大音希声”认为最美的音乐就是无声的音乐。

2庄子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反对人工的雕柱崇尚自然。他音乐分为“天籁”

“地籁”“人籁”,认为“天籁”即宇宙的音乐才是最美的音乐。

3老子,庄子的音乐思想,论述并不具体,走向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但他们的哲学

观念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0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