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论校园电影的价值取向与传播效果

IT圈 admin 46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1日发(作者:僪振)

龙源期刊网

论校园电影的价值取向与传播效果

作者:向定杰

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9期

校园电影是一种依托大学校园,以学生群体为创作主体和受众,以大学生的视角反映大学

生的精神风貌和校园文化生活的自由制片电影形式。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大发展的背景

下,教育理念的更新,加上90后群体本身的思维活跃、行为主动,无疑为校园电影的流行奠

定了基础,使得大学生独立原创电影俨然成为一道靓丽的当代文化风景。

2009年5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结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发展需求,成立了

V—fun第二视觉影视创新团队,旨在为广大爱好影视创作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锻炼、交

流的平台,用影像记录时代、记录生活和成长足迹。团队自成立以来,《呀!基诺》、《近于

远》等多部作品斩获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文科)大奖,《脸谱》、《稻草人》先后入围全球

华语大学生影视奖。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自2011年来,先后拍摄《断弦》、《毕业戏》、

《同学会》三部校园电影,在毕业之际全校公映,在校园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累累硕果的取得不能只靠一腔创作热情。事实上,大学生要拍出一部成功的作品,会遇到

纷繁复杂的难题:没有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导演、编剧、演员,没有雄厚的资金和高端的技术

设备……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完成前期策划、剧本编写、演员招募、彩排、拍摄直至后期制

片、宣传推广一系列环节,又或者对整个流程进行再造呢?《断弦》《毕业戏》、《同学会》

三部作品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一般制作流程与视听语言分析

(一)在前期策划动员上,广泛动员、整合资源

在毕业戏开拍之前,团队认真研讨,反复就可行性进行论证,最终制定了较为详尽的拍摄

方案,并估算了必要的成本,决定谋求企业小额赞助和学校支持。《断弦》、《毕业戏》、

《同学会》虽是低成本运作,但都有校园内外小额零散的赞助,《毕业戏》更是在片尾为

innos智能手机播放了1分钟的广告。生硬的广告植入,不同于商业电影,没有给人过多的反

感和厌恶,反而观众在表示理解的同时看到了更加真切的校园环境,更贴近自己生活的心理空

间。同时,作品要区别于社会业余水平,展现专业素养,还得借助专业的设备,所以团队从学

院借来了免费的摄像机、三角架、钨丝灯、反光板、采音麦克等实验器材。

(二)在剧本编写创作上,学生原创、群策群力

三部作品均由学生编剧,原创色彩鲜明。《断弦》立足一段多角恋的校园爱情;《毕业

戏》讲述白云剧社成员克服困难、排演最后一场戏剧《哈姆雷特》故事;《同学会》则通过一

次毕业聚会,追寻“同学会”成员当年筹办“同学会”时的记忆。这些题材选择,规避了需要大场

龙源期刊网

面支撑的科幻片、动作片等类型,一律走清新别致的文艺路线,主题总是关乎象牙塔里一群年

轻人的青春和梦想。在剧本创作形式上,多采取多人合作完成。《断弦》正式编剧有4人,另

外两部虽然只有1—2人,但后期导演、演员的说戏、彩排对剧情有所“微调”,涌现出更多的

灵感,使得毕业大戏更具校园“原生态”,更有“华中大特色”笑料。这些因时因地、贴近生活的

校园故事,对激发创作热情,引起共鸣和反思大有裨益,同时也使学生懂得利用已有优势资

源,做实拍摄方案,用心讲好故事。针对90后校园作品饱受诟病的“自我中心”、脱离生活实

际的‘小我意识,V—FUN从《同学会》开始尝试加入社会视角,引入更多社会层面的情节,

不是以爱情为主线,而是用青春追忆,激情再现的方式来抒发青春的迷茫和叛逆。

(三)在剧组筹建分工上,学生为主、老师串戏

制片人、编剧、导演、摄影师、剪辑师、演员、布景师、声音设计师这些角色基本都是来

自新闻学院及团队成员所在学院的大四学生担任,也有老师友情客串的戏份。三部戏的导演刘

乐、任围、凌姝三位同学都是专业学习上的“行动派”,是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再看演员,以

《同学会》为例,剧中六位主演,塑造了“热血青年”、“学霸”、“女汉子”、“韩剧男”、“猥琐

男”、“温婉美女”等形象,个个性格鲜明。在剧中饰演武藤的潘诚朴曾表示,导演要求他的每

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要幽默。片中“女汉子”李善雅的扮演者蒲可欣则这样理解自身扮演的角

色:“在华科这样男多女少的学校,女生一定要有‘汉子’的心。”可以说,演员塑造的形象个个

有血有肉、鲜活饱满。

(四)在影片拍摄剪辑上,导演主导、全程跟进

首先在对光线、布景、地点、道具、化妆、服装、表演走位等整个场面的调度问题上,导

演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分镜头剧本渗透在拍摄的每一个环节。在镜头画面选择上,多采用固定

镜头和长镜头,较少用移动镜头拍摄。在景别上,在片头片尾都采用全景交代故事背景,光线

色彩上都是青春朦胧的隐约风格,而声画关系都是同步,偶尔的错位多为了营造喜剧效果。后

期制作剪辑中导演投入了大量时间细致观看素材,认真揣摩每一个转场的效果运用。正是导演

和剪辑师的辛勤付出,才使三部作品中每一个转场过渡都很流畅自然,拥有自身适用的特定场

合和意义,如淡入淡出和叠化一般表示时间的推移。

(五)在影片试映推广上,整合平台、精准营销

影片制作完毕,就开始在露天电影、学校剧院、网络平台三个平台整合推广,并利用人

际、组织和网络三种载体进行多重营销。上映时问一般都定在毕业之际,在韵苑体育馆举行首

次露天公映,《毕业戏》更是邀请到李培根校长参加公映仪式。随后基于小圈子人际关系,上

传至优酷、土豆、56等网络平台,利用人人等社交软件来扩大影响。以三部作品在优酷上迄

今的点播为例,《断弦》获得242762次点播、1277条评论,1789次点赞、105个拍砖,其主

题曲MV、预告片也获得万次以上的点播率。《毕业戏》则获得了48065次点播,5517条评

论,503次点赞、25人拍砖;《同学会》收获24883次点播、216条评论,220次点赞、20个

拍砖。二、小众化传播价值效果和倾向

龙源期刊网

通过以上点播率、评论率的粗略分析,发现一个趋势:校园原创电影在校园内传播范围较

广、传播率较高,但由于各大高校的日益重视以及学生群体欣赏水平、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从

最初的狂热逐渐回归理性。不过其与商业电影风格迥异,使其显然少了资本运作的羁绊和主流

价值的束缚,焕发出巨大的个性化、消费化、娱乐化、互动化取向。

(一)个性化取向

“说艺术是为每一个人而存在的,这不仅是就它们应当能让每一市民都有机会接触到而言

的,更重要的是越来越令人信服地证明每个人确实有权利从艺术中获益,并且具有创作艺术作

品的内在能力。”校园电影创作同近年来同样风靡的微电影一样,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面向大

众的个性化自我展示,是基于个人的艺术取向和文化价值,纪录的是个人生活中的感受,具有

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在校园电影身上,突出表现为多以青春偶像剧为主,追求最大限度地趋向

学生、贴近学生,跟随社会变迁流行时尚。这种文艺风、小清新恰好迎合了当前学生的认知水

平和精神文化需求。

(二)消费化取向

在校园中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每一颗青春的心都在寻觅着属于自己的情感归宿,而现

实生活和美好理想之间巨大的差距让人们感到失落惆怅,无以名状的忧愁无处排遣,只能躲进

偶像剧精心编织的爱情梦幻中,假借剧中人物浪漫唯美纯净的爱情经历,得到精神上暂时的虚

幻满足,填补空虚的心灵。尤其是《断弦》,主人公的恋爱经历是被吐槽最多的硬伤,爱情叙

事模式略显俗套,明显是学生的自我臆想,是为了学生的情感消费。同时在每一部作品中,搞

笑的桥段、催泪的剧情都明显跟随着忽起忽落的流行文化摇摆,可以说学生的偏好,决定了毕

业戏只能被当前时代的大学生所消费,而无法唤起70后、80后往届大学生的共鸣。

(三)娱乐化取向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本我包含了人的本能冲

动,依照快乐原则行事,超我符合现实原则,代表了社会道德和良知,两者常常处在矛盾中,

现实原则压制着或延迟了快乐原则的实现。这种情况在具有幻想性的艺术世界里是不存在的,

艺术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并与现实世界分离开来,快乐原则得以实现,压抑的欲望得以释

放。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作为观众的青年学生群体,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往往积压各种

焦躁情绪,而校园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恰好成为了这些情绪一个合理可行宣泄出口。无论是让人

捧腹大笑、轻松幽默的故事情节,还是让人感动落泪、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都会使人在看毕

业影片,仿佛在回顾自己四年闲暇时问的过往。当然无论剧情如何的波澜壮阔、一波三折,最

终的结局大多是千篇一律的喜剧团圆。因为只要贴上“毕业”、“青春”等标签,观众就不会去思

考情节是否严谨,质疑逻辑是否合理,也不会苛求技术的高端和演员的专业,只要电影拥有一

颗坦诚直率的心态,他们就津津乐道于以轻松诙谐的方式缅怀过去。

(四)互动化取向

龙源期刊网

校园电影作为大学教育最为生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一种形式,受到了多年被填鸭式

应试教育影响的90后一代学生追棒。校园电影取材于学生、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因而

学生愿意在许多大型视频网站和个人的博客空间里,发布上传或转发评论各种短片,从而实现

媒介传播的真正互动。有时学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背景)就介入到校园电影的生产、

流通、消费领域,其创作往往没有什么现实功利的目的,纯属精神需求性的个人自发行为。

三、校园电影未来发展设想

上述多元倾向实际隐射了当前大学生作为一群在屏幕前成长起来的受众独有的文化需求,

一方面,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决定了商业市场过度娱乐化的电影,在大学校园内可能受到冷遇;

另一方面,作为青年人的大学生,本身所具备的青年人的朝气以及对于流行文化的热衷,又决

定了他们不太可能接受说教意味过于浓厚的电影。因而电影在大学的传播是文化传播,是一种

精英文化、青年文化和高雅文化的传播,一种可以积极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生活方式的

传播。

华科校园三部曲的探索表明,采取平淡而又不失灵活的叙事手法,将家庭亲情、传统道

德、生活哲学等隐含在剧情当中,通过日常生活方式的表达,会让青春剧多几分社会人情,使

观众多一些共鸣和感动,甚至走出校园与同题材的商业电影竞争。

大学作为社会精英的聚集地和先进文化的发源地,理应满足当代大学生影像思维的需要,

不断拓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增强课堂内知识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另外,提供更多的

平台和实践舞台,才能上好“第二课堂”,在实战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例如恢复露天电影,

依托校园电视台或深化与电视台、网络平台的合作,鼓励学生开拓题材、发挥创意,积极参加

各种比赛和大学生电影节等展映活动。

客观来讲,我国校园电影的创作还未成气候,可即便它在众片纷呈的荧屏中属最为弱势的

一类,其偶尔如昙花一样的闪现,却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艺术而真实的塑造了我国内地大学生的

形象,再现了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和欣欣向荣的校园文化景观,它既能给在校大学生们一

种熟悉的陌生感,又能勾起曾经在大学校园学习生活过的人们亲切的回忆,或者激起中小学生

们上大学的强烈的渴望。我们期待,在大学校园里校园电影能够在展示校园青春激情、表现青

年时尚潮流、培育健康人文素质方面拥有更大的文化意义和市场潜力。

2024年4月1日发(作者:僪振)

龙源期刊网

论校园电影的价值取向与传播效果

作者:向定杰

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9期

校园电影是一种依托大学校园,以学生群体为创作主体和受众,以大学生的视角反映大学

生的精神风貌和校园文化生活的自由制片电影形式。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大发展的背景

下,教育理念的更新,加上90后群体本身的思维活跃、行为主动,无疑为校园电影的流行奠

定了基础,使得大学生独立原创电影俨然成为一道靓丽的当代文化风景。

2009年5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结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发展需求,成立了

V—fun第二视觉影视创新团队,旨在为广大爱好影视创作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锻炼、交

流的平台,用影像记录时代、记录生活和成长足迹。团队自成立以来,《呀!基诺》、《近于

远》等多部作品斩获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文科)大奖,《脸谱》、《稻草人》先后入围全球

华语大学生影视奖。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自2011年来,先后拍摄《断弦》、《毕业戏》、

《同学会》三部校园电影,在毕业之际全校公映,在校园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累累硕果的取得不能只靠一腔创作热情。事实上,大学生要拍出一部成功的作品,会遇到

纷繁复杂的难题:没有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导演、编剧、演员,没有雄厚的资金和高端的技术

设备……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完成前期策划、剧本编写、演员招募、彩排、拍摄直至后期制

片、宣传推广一系列环节,又或者对整个流程进行再造呢?《断弦》《毕业戏》、《同学会》

三部作品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一般制作流程与视听语言分析

(一)在前期策划动员上,广泛动员、整合资源

在毕业戏开拍之前,团队认真研讨,反复就可行性进行论证,最终制定了较为详尽的拍摄

方案,并估算了必要的成本,决定谋求企业小额赞助和学校支持。《断弦》、《毕业戏》、

《同学会》虽是低成本运作,但都有校园内外小额零散的赞助,《毕业戏》更是在片尾为

innos智能手机播放了1分钟的广告。生硬的广告植入,不同于商业电影,没有给人过多的反

感和厌恶,反而观众在表示理解的同时看到了更加真切的校园环境,更贴近自己生活的心理空

间。同时,作品要区别于社会业余水平,展现专业素养,还得借助专业的设备,所以团队从学

院借来了免费的摄像机、三角架、钨丝灯、反光板、采音麦克等实验器材。

(二)在剧本编写创作上,学生原创、群策群力

三部作品均由学生编剧,原创色彩鲜明。《断弦》立足一段多角恋的校园爱情;《毕业

戏》讲述白云剧社成员克服困难、排演最后一场戏剧《哈姆雷特》故事;《同学会》则通过一

次毕业聚会,追寻“同学会”成员当年筹办“同学会”时的记忆。这些题材选择,规避了需要大场

龙源期刊网

面支撑的科幻片、动作片等类型,一律走清新别致的文艺路线,主题总是关乎象牙塔里一群年

轻人的青春和梦想。在剧本创作形式上,多采取多人合作完成。《断弦》正式编剧有4人,另

外两部虽然只有1—2人,但后期导演、演员的说戏、彩排对剧情有所“微调”,涌现出更多的

灵感,使得毕业大戏更具校园“原生态”,更有“华中大特色”笑料。这些因时因地、贴近生活的

校园故事,对激发创作热情,引起共鸣和反思大有裨益,同时也使学生懂得利用已有优势资

源,做实拍摄方案,用心讲好故事。针对90后校园作品饱受诟病的“自我中心”、脱离生活实

际的‘小我意识,V—FUN从《同学会》开始尝试加入社会视角,引入更多社会层面的情节,

不是以爱情为主线,而是用青春追忆,激情再现的方式来抒发青春的迷茫和叛逆。

(三)在剧组筹建分工上,学生为主、老师串戏

制片人、编剧、导演、摄影师、剪辑师、演员、布景师、声音设计师这些角色基本都是来

自新闻学院及团队成员所在学院的大四学生担任,也有老师友情客串的戏份。三部戏的导演刘

乐、任围、凌姝三位同学都是专业学习上的“行动派”,是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再看演员,以

《同学会》为例,剧中六位主演,塑造了“热血青年”、“学霸”、“女汉子”、“韩剧男”、“猥琐

男”、“温婉美女”等形象,个个性格鲜明。在剧中饰演武藤的潘诚朴曾表示,导演要求他的每

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要幽默。片中“女汉子”李善雅的扮演者蒲可欣则这样理解自身扮演的角

色:“在华科这样男多女少的学校,女生一定要有‘汉子’的心。”可以说,演员塑造的形象个个

有血有肉、鲜活饱满。

(四)在影片拍摄剪辑上,导演主导、全程跟进

首先在对光线、布景、地点、道具、化妆、服装、表演走位等整个场面的调度问题上,导

演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分镜头剧本渗透在拍摄的每一个环节。在镜头画面选择上,多采用固定

镜头和长镜头,较少用移动镜头拍摄。在景别上,在片头片尾都采用全景交代故事背景,光线

色彩上都是青春朦胧的隐约风格,而声画关系都是同步,偶尔的错位多为了营造喜剧效果。后

期制作剪辑中导演投入了大量时间细致观看素材,认真揣摩每一个转场的效果运用。正是导演

和剪辑师的辛勤付出,才使三部作品中每一个转场过渡都很流畅自然,拥有自身适用的特定场

合和意义,如淡入淡出和叠化一般表示时间的推移。

(五)在影片试映推广上,整合平台、精准营销

影片制作完毕,就开始在露天电影、学校剧院、网络平台三个平台整合推广,并利用人

际、组织和网络三种载体进行多重营销。上映时问一般都定在毕业之际,在韵苑体育馆举行首

次露天公映,《毕业戏》更是邀请到李培根校长参加公映仪式。随后基于小圈子人际关系,上

传至优酷、土豆、56等网络平台,利用人人等社交软件来扩大影响。以三部作品在优酷上迄

今的点播为例,《断弦》获得242762次点播、1277条评论,1789次点赞、105个拍砖,其主

题曲MV、预告片也获得万次以上的点播率。《毕业戏》则获得了48065次点播,5517条评

论,503次点赞、25人拍砖;《同学会》收获24883次点播、216条评论,220次点赞、20个

拍砖。二、小众化传播价值效果和倾向

龙源期刊网

通过以上点播率、评论率的粗略分析,发现一个趋势:校园原创电影在校园内传播范围较

广、传播率较高,但由于各大高校的日益重视以及学生群体欣赏水平、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从

最初的狂热逐渐回归理性。不过其与商业电影风格迥异,使其显然少了资本运作的羁绊和主流

价值的束缚,焕发出巨大的个性化、消费化、娱乐化、互动化取向。

(一)个性化取向

“说艺术是为每一个人而存在的,这不仅是就它们应当能让每一市民都有机会接触到而言

的,更重要的是越来越令人信服地证明每个人确实有权利从艺术中获益,并且具有创作艺术作

品的内在能力。”校园电影创作同近年来同样风靡的微电影一样,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面向大

众的个性化自我展示,是基于个人的艺术取向和文化价值,纪录的是个人生活中的感受,具有

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在校园电影身上,突出表现为多以青春偶像剧为主,追求最大限度地趋向

学生、贴近学生,跟随社会变迁流行时尚。这种文艺风、小清新恰好迎合了当前学生的认知水

平和精神文化需求。

(二)消费化取向

在校园中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每一颗青春的心都在寻觅着属于自己的情感归宿,而现

实生活和美好理想之间巨大的差距让人们感到失落惆怅,无以名状的忧愁无处排遣,只能躲进

偶像剧精心编织的爱情梦幻中,假借剧中人物浪漫唯美纯净的爱情经历,得到精神上暂时的虚

幻满足,填补空虚的心灵。尤其是《断弦》,主人公的恋爱经历是被吐槽最多的硬伤,爱情叙

事模式略显俗套,明显是学生的自我臆想,是为了学生的情感消费。同时在每一部作品中,搞

笑的桥段、催泪的剧情都明显跟随着忽起忽落的流行文化摇摆,可以说学生的偏好,决定了毕

业戏只能被当前时代的大学生所消费,而无法唤起70后、80后往届大学生的共鸣。

(三)娱乐化取向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本我包含了人的本能冲

动,依照快乐原则行事,超我符合现实原则,代表了社会道德和良知,两者常常处在矛盾中,

现实原则压制着或延迟了快乐原则的实现。这种情况在具有幻想性的艺术世界里是不存在的,

艺术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并与现实世界分离开来,快乐原则得以实现,压抑的欲望得以释

放。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作为观众的青年学生群体,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往往积压各种

焦躁情绪,而校园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恰好成为了这些情绪一个合理可行宣泄出口。无论是让人

捧腹大笑、轻松幽默的故事情节,还是让人感动落泪、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都会使人在看毕

业影片,仿佛在回顾自己四年闲暇时问的过往。当然无论剧情如何的波澜壮阔、一波三折,最

终的结局大多是千篇一律的喜剧团圆。因为只要贴上“毕业”、“青春”等标签,观众就不会去思

考情节是否严谨,质疑逻辑是否合理,也不会苛求技术的高端和演员的专业,只要电影拥有一

颗坦诚直率的心态,他们就津津乐道于以轻松诙谐的方式缅怀过去。

(四)互动化取向

龙源期刊网

校园电影作为大学教育最为生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一种形式,受到了多年被填鸭式

应试教育影响的90后一代学生追棒。校园电影取材于学生、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因而

学生愿意在许多大型视频网站和个人的博客空间里,发布上传或转发评论各种短片,从而实现

媒介传播的真正互动。有时学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背景)就介入到校园电影的生产、

流通、消费领域,其创作往往没有什么现实功利的目的,纯属精神需求性的个人自发行为。

三、校园电影未来发展设想

上述多元倾向实际隐射了当前大学生作为一群在屏幕前成长起来的受众独有的文化需求,

一方面,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决定了商业市场过度娱乐化的电影,在大学校园内可能受到冷遇;

另一方面,作为青年人的大学生,本身所具备的青年人的朝气以及对于流行文化的热衷,又决

定了他们不太可能接受说教意味过于浓厚的电影。因而电影在大学的传播是文化传播,是一种

精英文化、青年文化和高雅文化的传播,一种可以积极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生活方式的

传播。

华科校园三部曲的探索表明,采取平淡而又不失灵活的叙事手法,将家庭亲情、传统道

德、生活哲学等隐含在剧情当中,通过日常生活方式的表达,会让青春剧多几分社会人情,使

观众多一些共鸣和感动,甚至走出校园与同题材的商业电影竞争。

大学作为社会精英的聚集地和先进文化的发源地,理应满足当代大学生影像思维的需要,

不断拓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增强课堂内知识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另外,提供更多的

平台和实践舞台,才能上好“第二课堂”,在实战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例如恢复露天电影,

依托校园电视台或深化与电视台、网络平台的合作,鼓励学生开拓题材、发挥创意,积极参加

各种比赛和大学生电影节等展映活动。

客观来讲,我国校园电影的创作还未成气候,可即便它在众片纷呈的荧屏中属最为弱势的

一类,其偶尔如昙花一样的闪现,却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艺术而真实的塑造了我国内地大学生的

形象,再现了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和欣欣向荣的校园文化景观,它既能给在校大学生们一

种熟悉的陌生感,又能勾起曾经在大学校园学习生活过的人们亲切的回忆,或者激起中小学生

们上大学的强烈的渴望。我们期待,在大学校园里校园电影能够在展示校园青春激情、表现青

年时尚潮流、培育健康人文素质方面拥有更大的文化意义和市场潜力。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