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转型国家发展的启思

IT圈 admin 28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6日发(作者:郁悦媛)

2021年第1期

总第278期

SEEKTRUTHFROMFACTS

GeneralNo.278

No.1,2021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转型国家发展的启思

花凤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①

摘要: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研究英国早期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英国早期的转型发展为后

发国家提供了明确经验:明确了科技革命的转型推动力;明确了对劳动主体进行综合教育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对

劳动主体权益保障的必要性。英国的转型发展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后发国家的启示主要有:避免分工固化、阶

级分化;避免发展的自发性、盲目性;避免利己主义倾向等。

关键词:《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转型发展经验教训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1003-4641.2021.01.11

转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在于实现从传统落后的农业国转型进入生产发展的工业国,进而实现国家的高

度现代化。“所谓现代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以工业化为其发端的,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以一个个民族(国

家)实体为其载体的,整个社会的一系列巨大变革。这种变革的结果是以现代大工业为基础的现代社会

[1](P15)

(工业社会)。”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国家,是工业文明的诞生

地。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考察英国转型社会发展经验与教训的最好文本。学习《英国工人阶

级状况》能够为后发转型国家的发展提供现实启思。

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转型国家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英国是现代转型国家发展的典型先例。英国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转型国家,为后发国家转型发

展提供典型模板,具有启示意义。

其一,英国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工业革命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地在英

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实现了社会变革,率先使英国完成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过渡,完

成了从传统的农业国向近代工业国的转型发展。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阐发了18世纪后半期

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在英国的发明创造,对推动产业革命、变革市民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世

界历史意义。恩格斯直言,英国是发生这场变革的典型国家。

[2](P281)

工业革命率先发源于英国,奠定了英

[收稿日期]:2020-11-12

[

作者简介]:花凤春(1994-),女,安徽芜湖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基础理论。

79

[3]

国作为近代转型国家的先锋地位。“英国是第一个完成现代化的国家,第一个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国家。”

(P25)

[4](P7)

“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从而把全世界推进到工业时代。”

其二,工业革命的产物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状况在英国以典型形式出现。无产阶级是工业社会的

劳动主体,了解无产阶级状况是认识社会转型所遇问题的重要基础。“18世纪在英国所引起的最重要的结

[5](P107)

果就是:由于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恩格斯称工人阶级是产业革命的初生子,英国作为近代转

型国家的先例,“以英国为例来观察工人运动和工业发展之间的这种一致的步调,我们就会更好地懂得工

业的历史意义”。

[2](P299)

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依据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程度,划分工人阶级

产生历史所遵循的一般顺序。工业影响农业,工业影响其他部门,工业无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和矿业工

人等共同组成了英国工业转型时期的劳动主力军,其中与工业直接相关的工业无产阶级被视作无产阶

级中的先进分子。此外,恩格斯言明针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大生产和社会分工对工人阶级的耻

辱,“现代工业对工人阶级的影响在这里一定会达到最充分最完备的发展,工业无产阶级在这里一定

会以最典型的形式出现”。

[2](P322)

由此,在明确“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

[2](P278)

发点”的意义上,也就明确了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劳动阶级,在任何国家面对转型问题时都是首要的

关注对象,是理解社会转型发展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

其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一部了解英国社会转型真实可靠的历史文献。《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

[2](P278)

一部实证性的历史考察文献。“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是该书的副标题,也是整部文献的方法运

用和总的写作格调。“《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堪称参与式观察、材料综合运用和田野笔记写作等方面的先

[6](P65)

驱文本。”恩格斯不仅细致入微地考察了早期英国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所出现的种种状况,包括对工

业城市街道、建筑、交通、河流等的布局考察;对工人阶级恶劣竞争下的生产状况及悲惨的吃穿住生活状

况考察;对工人阶级的身体健康(体格)、智力和道德状况等全面考察。书中材料的征引多是来源于当时

知名的报纸、杂志、报告和著作等可靠文献。在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之前,恩格斯完成了《乌培河谷

来信》《英国状况十八世纪》等相关“前文本”研究。恩格斯本人在书中也明确表达了自己是如何进行亲身

考察和材料征引的。这是一部他“利用21个月的时间在亲身观察和交往中直接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以必要的可靠的材料补充了自己的观察”,并结合“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来完成的著作。

[2](P278)

可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一部真实再现处于第一次科技革命英国转型时期的社会及阶级状况的

既真实又可靠的历史实证文献,对启发后发国家转型发展具有历史说服力。

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转型国家发展提供明确经验

作为一种历史回响,纵使当代后发转型国家已经先后经历三次科技革命的冲击,并且具备政治制度

建构完善的后发优势,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仍具有历史适用性。

其一,明确了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明确了科技革命对推动劳动转型,

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具有积极意义。恩格斯表示工业革命以前整体的社会生产以手工业劳动为主,人

[2](P282)

们“庸碌而舒适”“无需过度劳动”;但人们的整体精神活动却是匮乏的,识字率低,生活封闭。人的存

在方式在理想舒适的自然经济时代,只不过是“一架替从前主宰着历史的少数贵族服务的工作机”。

[2](P283)

此外,恩格斯在认识工业革命二重性上,肯定了工业革命对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历史和人类进步的积

80

极作用。虽然,恩格斯也看到工业革命将前工业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的劣根性推到顶点,甚至将人转变为

机器,剥夺人的自由独立,可是,这并不否认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取代了传统手工劳动,大大延伸了人的体

力劳动机能,推动劳动转型的时代事实。在恩格斯的观点里,工业革命灾难性根源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

制度的不公正和不合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工业革命将进一步推动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

迫使他们思考争取人应有的地位。

另一方面,明确了科学技术发明与应用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导言》中,恩格斯首先肯定

了工业革命对英国工厂制度和工业生产方式兴起的推动,在列举这一时期一系列动力机器的发明创造和

[2](P286)

改进后,恩格斯指出“机器劳动在英国工业的各主要部门中战胜了手工劳动”,发挥了提高劳动生产

效率、降低物价、繁荣市场的作用。其次,恩格斯列举了机器生产投用到英国各行各业生产部门所获得成

功的案例和经济数据,明确机器技术技巧和经验的应用使英国工业从1760年开始获得快速发展。此外,

恩格斯强调随着机器推动力的产生,随之而来的是机器生产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和领域,发明创造被赋

予特殊的意义。机器力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动意义,不仅使人们“用一切办法来全面地利用这种能量”,而

且得到工厂主青睐,也就更进一步地“直接要求大批的工人和各个工业部门加倍地工作”。

[2](P291)

其二,明确了转型国家对劳动者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恩格斯在批判英国转型时期统

治阶级的阶级教育本质中揭露其现实表现。无产阶级的前身是从文化水平较低的失地农民转化而来。

转型时期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教育本质体现为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资产阶级“只关心工人最起码的生

活”,“给工人受的教育只有合乎它本身利益的那一点点”。资产阶级所创办的“技术学校”,“消除了无产

阶级的影响,并把它们变成在工人中间传播对资产阶级有利的科学知识的机构”。

[2](P527

“资产阶级教育导

[7](P78)

致工人阶级远离文化和科学的源泉,思想上无知乃至片面发展,人为地造成了工人智力的荒废。”由

此,恩格斯全面揭露这一时期英国社会劳动阶级整体教育的六大表现形式:一是英国教育设施和人口数

量比例失衡,只有少数工人才有机会进入为数不多的日校;二是学校的师资败坏,教师缺乏必备的基本知

识和道德品质,也受不到公众监督;三是义务教育徒有虚名,儿童沦为童工不能上学,夜校形同虚设;四是

工人所受教育以宗教教育为前提,受教派影响严重,导致工人无法接受正常教育;五是工人阶级所受的教

育只能认几个字母,完全会写的很少,工人阶级是愚昧无知的;六是工人阶级的整体状况和生存环境都致

使工人阶级道德的堕落和沦丧。

[2](PP395~401)

另一方面,恩格斯在肯定早期社会主义组织为无产阶级教育所作举措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他们为无产

阶级独立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在《工人运动》篇中,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的工人运动伴随在英国社会转型

中,并逐步实现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从个人到组织性的发展。在这一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维护工人阶

级权益的工人派别和工人组织。如工会、宪章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他们“自己出经费创办了许多学

校和阅览室来提高工人的知识水平”,以实现最为“纯粹无产阶级的教育”,要求完全摆脱资产阶级的

[2](P527)

影响,“阅览室里也只有或几乎只有无产阶级的书刊”,提供了工人讨论和关心自身切身利益问题

的场所。虽然,这是当时资产阶级妥协的产物之一,但是,早期社会主义者确实为工人阶级的独立教

育作出了巨大贡献。社会主义者为教育无产阶级翻译了大量法国唯物主义者的著作,并同优秀的英国

无产主义者的著作一同传播。工人阶级在自己所创办的学校和阅览室内“经常举行关于自然科学、美

学和政治经济学问题的讲演会”,“阅读最新的哲学、政治和诗歌方面最杰出的著作”。

[2](P528)

同时,无产

81

阶级自己还创办了期刊和小册子等。

其三,明确了从国家政权和社会立法保障上维护劳动者权益。一方面,恩格斯明确了国家政权和统

治阶级应始终着眼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在《导言》中,恩格斯批判英国早期转型时期资产阶级政权统治

[2](P297)

者硬是“把自己的私利说成真正的民族利益”的虚伪性,进而批判资产阶级议会所讨论的工人问题及

其通过的各项法案,如济贫法、工厂法案和主仆关系法案等,都不过是资产阶级用以对付无产阶级的策略

手段,事实上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特点是“对有关工人一切总是一无所知”。

[2](P298)

在《结果》篇中,恩格斯

愤慨表示:“对于一个忍受了现存社会秩序的一切害处却享受不到它的些微好处的阶级,对于一个只能受

[2](P415)

到现存社会制度敌视的阶级,难道还能要求他们尊重这个社会秩序吗?”在《各别的劳动部门狭义的

工厂工人》篇中,恩格斯指明“在一个组织得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所有这些改进都只会受到欢迎”,但是在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一反常制度下,生产技术的改进只会带给工人“匮乏、贫穷和犯罪”。

[2](P421)

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态度》篇中,恩格斯全面揭露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恩格斯指出在金

钱、利益至上的统治社会,资产阶级所作的让步和慈悲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盘算,不过是用漂亮的谎话

吸引工人阶级到自己的阵营;就整个社会立法而言,恩格斯指出这不过是为保护有产者而反对无产者,

“对无产者来说,法律的保护作用是不存在的”。

[2](P571)

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劳动阶级,无产阶

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通过政治权力的获取,实现整体人的利益诉求。即对于无产

者来说,“政治权力是我们的手段,社会幸福是我们的目的”。

[2](P524)

另一方面,恩格斯提出了要以国家立法和社会保障形式保障全体劳动者权益。在《工人运动》篇中,

面对资产阶级法律在事实上将工人视作奴隶,恩格斯呼吁无产者要为了改善自身状况进行合乎人性的反

抗资产阶级暴政的行动。恩格斯肯定了工人阶级由最初的单个人自发的孤立反抗,到争取资产阶级的妥

协和让步,终于取得了由法律形式保障工人阶级利益的成果。虽然这种保障是极其有限的,但至少“工人

得到了过去只是贵族和资产阶级才有的结社的权利”。

[2](P502)

恩格斯肯定了早期工人阶级因不满社会秩

序,为争取自身利益所进行的罢工和组建工会等运动,高度肯定了工会从原先秘密非法的存在到资产阶

级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工会的合法性的转变。恩格斯认为这一转变使得工人运动具有了保障,在维护和保

障工人阶级各项具体利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此时国家法律仍是资产阶级掌权,工会及其工会联合

会的作用仍然有限,但至少无产阶级获得了对法律提出修改建议的权利,由此肯定了人民宪章的法律性

和民主性意义。

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转型国家发展的启示

英国早期社会转型在取得领先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出现诸多发展问题,当代转型国家的发展应

注重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其一,避免发展过程的分工固化和阶级分化。一方面,要避免技术应用对人的分工固化和由此产生

的阶级分化。恩格斯除了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以历史叙事的笔调描述了工业革命推动劳动者劳动

形态转型外,同时也描述了机器应用所造成的家庭和社会分工的单一化,甚至唯一化。即是说,机器应用

使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固化。“资本主义条件下,分工的职能固定是强制的和不可自由选择的,这种以个

[8](P40)

人的片面发展换得社会发展的分工必将限制或牺牲人的全面发展。”机器应用带来的社会生产趋势是

82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5](P156)

此外,恩格斯基于机器应用所形成的人的分工固化导

向阶级分化进行路径分析,他指出,“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

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

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2](P296)

另一方面,要避免转型发展中忽视对弱势群体的现实关怀。在《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我也经常把

[2](P280)

工人和无产者,把工人阶级、没有财产的阶级和无产阶级当做同义语来使用。”实际上,在马克思、恩

格斯的语境中,现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等同于“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概念。“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为‘绝

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家、理论家,本质上说就是站在弱者的立场上,为弱者呐喊,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

[9](P150)

摆脱压迫和贫困,获得解放。”在《大城市》篇中,恩格斯控斥了城市繁荣的背后是以牺牲人类本性中

的优良品质为代价,“贫民窟”与壮丽的城市形成鲜明对比。在《结果》篇中,恩格斯指控了资本主义社会

以隐蔽的“社会谋杀”的形式残害工人阶级的生命健康。“英国社会把工人置于这样一种境地:他们既不能

保持健康,也不能活得长久”,“社会知道它所建立的制度会引起怎样的后果,因而它的行为不单纯是杀

人,而且是谋杀”。

[2](P380)

其二,避免发展过程中的自发性、盲目性。一方面,明确城市作为工业化的伴生物,应避免英国早期

社会转型城市形成的自发性。在《大城市》篇中,恩格斯根据早期英国工业化转型对城市形成的描绘,透

视了城市在空间布局上所呈现出的自发性病理。从地域分布看,城市区域划分的自发性体现在基于人与

人不平等关系所形成的不平等空间布局。恩格斯指出这种空间格局呈现条形状态,外面“住着高等的或

[2](P327)

中等的资产阶级”,越是高等阶级和富人居住地越远离工业区,占据最好的地段,最亲近大自然。接

着,恩格斯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一幅早期英国城市由于贫困人口集中到城市,他们作为城市中的产业军,

进而因人口集中而在城市空间中自发形成“穷人的巴士底狱”。

另一方面,明确城市作为现代化的风向标,应避免英国早期转型城市发展的盲目性。同样在《大城

市》篇中,恩格斯刻画了基于城市空间布局的自发性形成所带来的发展盲目性。一是城市环境的恶化。

不仅表现为工人聚集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因工人的贫穷处境而恶化,而且表现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诸

如“黑得像柏油似的发臭的小河”,“在工作日这城市是被灰色的烟云笼罩着的”。

[2](P321)

二是城市空间布局

缺乏科学规划,不仅体现在由于上述自发性所形成的建筑形式的无计划分布上,而且体现在统治当局的

漠视上,更加体现在房屋设计的偷工减料上,一味为节省空间,建筑不透风的房子。三是因产业工人大量

涌入城市所造成的城市盲目发展。刘易斯

·

芒福德在研究这一时期城市兴起与发展问题时也指出:“城镇

的数目成倍增长……建筑物及其覆盖地区的面积,日益扩大,规模空前:大量的建筑物几乎在一夜之间拔

[10](P464)

地而起。”

其三,避免发展过程中的利己主义经济追求。早期工业化转型所依赖的资源主要有两类,一是自然

资源,二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在利己主义原则指导下,早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以

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牺牲劳动者的生命健康为代价,虽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因此,一方面,要避免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恩格斯指出,工业大机器推动力的产生,不仅便于

了对英国丰富矿产资源的开采,而且加快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随着蒸汽机的出现,英国的丰富的煤藏

[2](P291)

第一次成了重要的东西”,恩格斯指出由于铁矿业的发展,造成对森林的砍伐殆尽。这种以牺牲自然

83

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转型发展,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大气、土壤、水源等的污染。

另一方面,要避免以牺牲劳动者生命健康为代价。在《结果》篇中,恩格斯深度揭示了早期城市转型

发展,由于诸如工业火炉等“一切能使空气变得更坏的东西”和劳动人口一同聚集在大城市中,不仅使工

人常年呼吸不到足够的氧气,而且空气中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造成了工人身体和精神的萎靡。加上饮

用水的污染、工人居住环境和医疗保障的缺乏,工人阶级患肺结核、伤寒、热病等流行病比例很高,工人阶

级的死亡率也就跟着升高。在《其他劳动部门》篇中,恩格斯指出了不同工业部门,如穿线、衣料生产和玻

璃制造厂对女工、男工和童工等不同程度的身体机能的恶劣损耗和无休止的伤害。在《矿业无产者》篇

中,恩格斯对矿工因肺气病致死,对因运输铁矿石、煤等过度劳动的童工因身体损耗而患病致死进行了揭

露。总之,我们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清楚地看到早期工业转型发展中资本统治对利益的追求,对劳

动者阶级惨无人道的剥削和无主体的“社会谋杀”。

四、《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我国转型发展的重要启示

我国在转型发展中,为了能够用较短的时间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乃至实现对西方国家

的超越,必然要求其发挥现代科技革命、政治制度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

其一,要主动顺应新一轮产业革命,发挥现代科技的巨大推动力。现代科学技术是我国发展的杠杆

推动力。当代社会,已发生多次产业革命, 总书记指出,“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

[11](P202)

界发展面貌和格局”,这要求我国的社会发展要善于利用科技力顺应时代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劳动

转型。同时要善于发现和解决科技发展中潜在的或现实的问题和难题,注重反思和避免现代科技的应用

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垄断造成的巨大两极分化。我国的发展应把握现代科技

革命的作用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以现代科技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为突破口,真正推动劳动的转型

和社会发展的共享。

其二,要发挥教育在我国转型中的作用,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隐性逻辑是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顺应时代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还在于通过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

略,实现由人口数量到人口质量的转变。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不仅要求全方面地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

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而且尤其重视对劳动者的阶级教育,以实现劳动生产为整体国家和全人类利益作

出贡献。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发挥教育推动劳动力转型发展还在于重视“教育必须为无

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P90)

同时,也只有劳动阶级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技

能水平得到提升,才能在人的层面破解社会公平难题。

其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力求增进人民福祉以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首先,要

求国家利益与整体人的利益的一致性,以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人翁”精神。即是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和经

济社会的发展稳定始终要明确依靠谁、为了谁、维护谁这个核心问题。其次,在国家转型过程中不仅要避

免出现大量的产业后备军和失业人口,而且要牢固树立底层思维,重点关怀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不以最富有的人为衡量标准,而重在看最弱的人发展到什么程

度,以追求共同富裕。因此,要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既要实现社会充分的就业,又要着

力解决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较大造成的现实问题,更要重点关怀弱势群体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转向。

84

再次,为了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尤其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

法规、社会保障机制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组织,由此让劳动者明确自身的“主人翁”地位,以充分保障他

们的各项权益并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最后,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一要增强转型发展的科学规划,从源头上最大程度地避免社会问题

的涌现。二要善于发现和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难题。正如 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

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13](P74)

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三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这意味着以最小的成本换

取最大的发展。正如 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

[13](P209)

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就要求国家的转型发展不

能以牺牲自然生态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代价,必然要走绿色发展道路。

[

参考文献]

[1]吴忠民.现代化意味着什么[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0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叶祝弟.和平、渐进与改革是英国转型成功的良药——钱乘旦教授访谈录[J].探索与争鸣,2018(02).

[4]钱乘旦.英国通史:转型时期——十八世纪英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张立波《.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研究方法新探[J].社会科学辑刊,2020(03).

[7]徐英雪,黄朝峰.马克思恩格斯工人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03).

[8]尹才祥.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思想精髓及其时代价值[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9]庞永红,刘盼.马克思恩格斯弱势群体思想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10][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四十六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3] 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李月明

85

2024年4月6日发(作者:郁悦媛)

2021年第1期

总第278期

SEEKTRUTHFROMFACTS

GeneralNo.278

No.1,2021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转型国家发展的启思

花凤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①

摘要: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研究英国早期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英国早期的转型发展为后

发国家提供了明确经验:明确了科技革命的转型推动力;明确了对劳动主体进行综合教育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对

劳动主体权益保障的必要性。英国的转型发展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后发国家的启示主要有:避免分工固化、阶

级分化;避免发展的自发性、盲目性;避免利己主义倾向等。

关键词:《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转型发展经验教训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1003-4641.2021.01.11

转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在于实现从传统落后的农业国转型进入生产发展的工业国,进而实现国家的高

度现代化。“所谓现代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以工业化为其发端的,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以一个个民族(国

家)实体为其载体的,整个社会的一系列巨大变革。这种变革的结果是以现代大工业为基础的现代社会

[1](P15)

(工业社会)。”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国家,是工业文明的诞生

地。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考察英国转型社会发展经验与教训的最好文本。学习《英国工人阶

级状况》能够为后发转型国家的发展提供现实启思。

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转型国家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英国是现代转型国家发展的典型先例。英国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转型国家,为后发国家转型发

展提供典型模板,具有启示意义。

其一,英国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工业革命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地在英

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实现了社会变革,率先使英国完成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过渡,完

成了从传统的农业国向近代工业国的转型发展。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阐发了18世纪后半期

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在英国的发明创造,对推动产业革命、变革市民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世

界历史意义。恩格斯直言,英国是发生这场变革的典型国家。

[2](P281)

工业革命率先发源于英国,奠定了英

[收稿日期]:2020-11-12

[

作者简介]:花凤春(1994-),女,安徽芜湖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基础理论。

79

[3]

国作为近代转型国家的先锋地位。“英国是第一个完成现代化的国家,第一个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国家。”

(P25)

[4](P7)

“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从而把全世界推进到工业时代。”

其二,工业革命的产物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状况在英国以典型形式出现。无产阶级是工业社会的

劳动主体,了解无产阶级状况是认识社会转型所遇问题的重要基础。“18世纪在英国所引起的最重要的结

[5](P107)

果就是:由于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恩格斯称工人阶级是产业革命的初生子,英国作为近代转

型国家的先例,“以英国为例来观察工人运动和工业发展之间的这种一致的步调,我们就会更好地懂得工

业的历史意义”。

[2](P299)

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依据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程度,划分工人阶级

产生历史所遵循的一般顺序。工业影响农业,工业影响其他部门,工业无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和矿业工

人等共同组成了英国工业转型时期的劳动主力军,其中与工业直接相关的工业无产阶级被视作无产阶

级中的先进分子。此外,恩格斯言明针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大生产和社会分工对工人阶级的耻

辱,“现代工业对工人阶级的影响在这里一定会达到最充分最完备的发展,工业无产阶级在这里一定

会以最典型的形式出现”。

[2](P322)

由此,在明确“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

[2](P278)

发点”的意义上,也就明确了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劳动阶级,在任何国家面对转型问题时都是首要的

关注对象,是理解社会转型发展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

其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一部了解英国社会转型真实可靠的历史文献。《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

[2](P278)

一部实证性的历史考察文献。“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是该书的副标题,也是整部文献的方法运

用和总的写作格调。“《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堪称参与式观察、材料综合运用和田野笔记写作等方面的先

[6](P65)

驱文本。”恩格斯不仅细致入微地考察了早期英国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所出现的种种状况,包括对工

业城市街道、建筑、交通、河流等的布局考察;对工人阶级恶劣竞争下的生产状况及悲惨的吃穿住生活状

况考察;对工人阶级的身体健康(体格)、智力和道德状况等全面考察。书中材料的征引多是来源于当时

知名的报纸、杂志、报告和著作等可靠文献。在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之前,恩格斯完成了《乌培河谷

来信》《英国状况十八世纪》等相关“前文本”研究。恩格斯本人在书中也明确表达了自己是如何进行亲身

考察和材料征引的。这是一部他“利用21个月的时间在亲身观察和交往中直接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以必要的可靠的材料补充了自己的观察”,并结合“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来完成的著作。

[2](P278)

可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一部真实再现处于第一次科技革命英国转型时期的社会及阶级状况的

既真实又可靠的历史实证文献,对启发后发国家转型发展具有历史说服力。

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转型国家发展提供明确经验

作为一种历史回响,纵使当代后发转型国家已经先后经历三次科技革命的冲击,并且具备政治制度

建构完善的后发优势,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仍具有历史适用性。

其一,明确了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明确了科技革命对推动劳动转型,

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具有积极意义。恩格斯表示工业革命以前整体的社会生产以手工业劳动为主,人

[2](P282)

们“庸碌而舒适”“无需过度劳动”;但人们的整体精神活动却是匮乏的,识字率低,生活封闭。人的存

在方式在理想舒适的自然经济时代,只不过是“一架替从前主宰着历史的少数贵族服务的工作机”。

[2](P283)

此外,恩格斯在认识工业革命二重性上,肯定了工业革命对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历史和人类进步的积

80

极作用。虽然,恩格斯也看到工业革命将前工业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的劣根性推到顶点,甚至将人转变为

机器,剥夺人的自由独立,可是,这并不否认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取代了传统手工劳动,大大延伸了人的体

力劳动机能,推动劳动转型的时代事实。在恩格斯的观点里,工业革命灾难性根源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

制度的不公正和不合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工业革命将进一步推动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

迫使他们思考争取人应有的地位。

另一方面,明确了科学技术发明与应用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导言》中,恩格斯首先肯定

了工业革命对英国工厂制度和工业生产方式兴起的推动,在列举这一时期一系列动力机器的发明创造和

[2](P286)

改进后,恩格斯指出“机器劳动在英国工业的各主要部门中战胜了手工劳动”,发挥了提高劳动生产

效率、降低物价、繁荣市场的作用。其次,恩格斯列举了机器生产投用到英国各行各业生产部门所获得成

功的案例和经济数据,明确机器技术技巧和经验的应用使英国工业从1760年开始获得快速发展。此外,

恩格斯强调随着机器推动力的产生,随之而来的是机器生产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和领域,发明创造被赋

予特殊的意义。机器力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动意义,不仅使人们“用一切办法来全面地利用这种能量”,而

且得到工厂主青睐,也就更进一步地“直接要求大批的工人和各个工业部门加倍地工作”。

[2](P291)

其二,明确了转型国家对劳动者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恩格斯在批判英国转型时期统

治阶级的阶级教育本质中揭露其现实表现。无产阶级的前身是从文化水平较低的失地农民转化而来。

转型时期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教育本质体现为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资产阶级“只关心工人最起码的生

活”,“给工人受的教育只有合乎它本身利益的那一点点”。资产阶级所创办的“技术学校”,“消除了无产

阶级的影响,并把它们变成在工人中间传播对资产阶级有利的科学知识的机构”。

[2](P527

“资产阶级教育导

[7](P78)

致工人阶级远离文化和科学的源泉,思想上无知乃至片面发展,人为地造成了工人智力的荒废。”由

此,恩格斯全面揭露这一时期英国社会劳动阶级整体教育的六大表现形式:一是英国教育设施和人口数

量比例失衡,只有少数工人才有机会进入为数不多的日校;二是学校的师资败坏,教师缺乏必备的基本知

识和道德品质,也受不到公众监督;三是义务教育徒有虚名,儿童沦为童工不能上学,夜校形同虚设;四是

工人所受教育以宗教教育为前提,受教派影响严重,导致工人无法接受正常教育;五是工人阶级所受的教

育只能认几个字母,完全会写的很少,工人阶级是愚昧无知的;六是工人阶级的整体状况和生存环境都致

使工人阶级道德的堕落和沦丧。

[2](PP395~401)

另一方面,恩格斯在肯定早期社会主义组织为无产阶级教育所作举措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他们为无产

阶级独立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在《工人运动》篇中,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的工人运动伴随在英国社会转型

中,并逐步实现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从个人到组织性的发展。在这一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维护工人阶

级权益的工人派别和工人组织。如工会、宪章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他们“自己出经费创办了许多学

校和阅览室来提高工人的知识水平”,以实现最为“纯粹无产阶级的教育”,要求完全摆脱资产阶级的

[2](P527)

影响,“阅览室里也只有或几乎只有无产阶级的书刊”,提供了工人讨论和关心自身切身利益问题

的场所。虽然,这是当时资产阶级妥协的产物之一,但是,早期社会主义者确实为工人阶级的独立教

育作出了巨大贡献。社会主义者为教育无产阶级翻译了大量法国唯物主义者的著作,并同优秀的英国

无产主义者的著作一同传播。工人阶级在自己所创办的学校和阅览室内“经常举行关于自然科学、美

学和政治经济学问题的讲演会”,“阅读最新的哲学、政治和诗歌方面最杰出的著作”。

[2](P528)

同时,无产

81

阶级自己还创办了期刊和小册子等。

其三,明确了从国家政权和社会立法保障上维护劳动者权益。一方面,恩格斯明确了国家政权和统

治阶级应始终着眼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在《导言》中,恩格斯批判英国早期转型时期资产阶级政权统治

[2](P297)

者硬是“把自己的私利说成真正的民族利益”的虚伪性,进而批判资产阶级议会所讨论的工人问题及

其通过的各项法案,如济贫法、工厂法案和主仆关系法案等,都不过是资产阶级用以对付无产阶级的策略

手段,事实上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特点是“对有关工人一切总是一无所知”。

[2](P298)

在《结果》篇中,恩格斯

愤慨表示:“对于一个忍受了现存社会秩序的一切害处却享受不到它的些微好处的阶级,对于一个只能受

[2](P415)

到现存社会制度敌视的阶级,难道还能要求他们尊重这个社会秩序吗?”在《各别的劳动部门狭义的

工厂工人》篇中,恩格斯指明“在一个组织得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所有这些改进都只会受到欢迎”,但是在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一反常制度下,生产技术的改进只会带给工人“匮乏、贫穷和犯罪”。

[2](P421)

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态度》篇中,恩格斯全面揭露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恩格斯指出在金

钱、利益至上的统治社会,资产阶级所作的让步和慈悲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盘算,不过是用漂亮的谎话

吸引工人阶级到自己的阵营;就整个社会立法而言,恩格斯指出这不过是为保护有产者而反对无产者,

“对无产者来说,法律的保护作用是不存在的”。

[2](P571)

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劳动阶级,无产阶

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通过政治权力的获取,实现整体人的利益诉求。即对于无产

者来说,“政治权力是我们的手段,社会幸福是我们的目的”。

[2](P524)

另一方面,恩格斯提出了要以国家立法和社会保障形式保障全体劳动者权益。在《工人运动》篇中,

面对资产阶级法律在事实上将工人视作奴隶,恩格斯呼吁无产者要为了改善自身状况进行合乎人性的反

抗资产阶级暴政的行动。恩格斯肯定了工人阶级由最初的单个人自发的孤立反抗,到争取资产阶级的妥

协和让步,终于取得了由法律形式保障工人阶级利益的成果。虽然这种保障是极其有限的,但至少“工人

得到了过去只是贵族和资产阶级才有的结社的权利”。

[2](P502)

恩格斯肯定了早期工人阶级因不满社会秩

序,为争取自身利益所进行的罢工和组建工会等运动,高度肯定了工会从原先秘密非法的存在到资产阶

级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工会的合法性的转变。恩格斯认为这一转变使得工人运动具有了保障,在维护和保

障工人阶级各项具体利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此时国家法律仍是资产阶级掌权,工会及其工会联合

会的作用仍然有限,但至少无产阶级获得了对法律提出修改建议的权利,由此肯定了人民宪章的法律性

和民主性意义。

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转型国家发展的启示

英国早期社会转型在取得领先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出现诸多发展问题,当代转型国家的发展应

注重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其一,避免发展过程的分工固化和阶级分化。一方面,要避免技术应用对人的分工固化和由此产生

的阶级分化。恩格斯除了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以历史叙事的笔调描述了工业革命推动劳动者劳动

形态转型外,同时也描述了机器应用所造成的家庭和社会分工的单一化,甚至唯一化。即是说,机器应用

使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固化。“资本主义条件下,分工的职能固定是强制的和不可自由选择的,这种以个

[8](P40)

人的片面发展换得社会发展的分工必将限制或牺牲人的全面发展。”机器应用带来的社会生产趋势是

82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5](P156)

此外,恩格斯基于机器应用所形成的人的分工固化导

向阶级分化进行路径分析,他指出,“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

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

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2](P296)

另一方面,要避免转型发展中忽视对弱势群体的现实关怀。在《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我也经常把

[2](P280)

工人和无产者,把工人阶级、没有财产的阶级和无产阶级当做同义语来使用。”实际上,在马克思、恩

格斯的语境中,现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等同于“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概念。“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为‘绝

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家、理论家,本质上说就是站在弱者的立场上,为弱者呐喊,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

[9](P150)

摆脱压迫和贫困,获得解放。”在《大城市》篇中,恩格斯控斥了城市繁荣的背后是以牺牲人类本性中

的优良品质为代价,“贫民窟”与壮丽的城市形成鲜明对比。在《结果》篇中,恩格斯指控了资本主义社会

以隐蔽的“社会谋杀”的形式残害工人阶级的生命健康。“英国社会把工人置于这样一种境地:他们既不能

保持健康,也不能活得长久”,“社会知道它所建立的制度会引起怎样的后果,因而它的行为不单纯是杀

人,而且是谋杀”。

[2](P380)

其二,避免发展过程中的自发性、盲目性。一方面,明确城市作为工业化的伴生物,应避免英国早期

社会转型城市形成的自发性。在《大城市》篇中,恩格斯根据早期英国工业化转型对城市形成的描绘,透

视了城市在空间布局上所呈现出的自发性病理。从地域分布看,城市区域划分的自发性体现在基于人与

人不平等关系所形成的不平等空间布局。恩格斯指出这种空间格局呈现条形状态,外面“住着高等的或

[2](P327)

中等的资产阶级”,越是高等阶级和富人居住地越远离工业区,占据最好的地段,最亲近大自然。接

着,恩格斯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一幅早期英国城市由于贫困人口集中到城市,他们作为城市中的产业军,

进而因人口集中而在城市空间中自发形成“穷人的巴士底狱”。

另一方面,明确城市作为现代化的风向标,应避免英国早期转型城市发展的盲目性。同样在《大城

市》篇中,恩格斯刻画了基于城市空间布局的自发性形成所带来的发展盲目性。一是城市环境的恶化。

不仅表现为工人聚集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因工人的贫穷处境而恶化,而且表现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诸

如“黑得像柏油似的发臭的小河”,“在工作日这城市是被灰色的烟云笼罩着的”。

[2](P321)

二是城市空间布局

缺乏科学规划,不仅体现在由于上述自发性所形成的建筑形式的无计划分布上,而且体现在统治当局的

漠视上,更加体现在房屋设计的偷工减料上,一味为节省空间,建筑不透风的房子。三是因产业工人大量

涌入城市所造成的城市盲目发展。刘易斯

·

芒福德在研究这一时期城市兴起与发展问题时也指出:“城镇

的数目成倍增长……建筑物及其覆盖地区的面积,日益扩大,规模空前:大量的建筑物几乎在一夜之间拔

[10](P464)

地而起。”

其三,避免发展过程中的利己主义经济追求。早期工业化转型所依赖的资源主要有两类,一是自然

资源,二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在利己主义原则指导下,早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以

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牺牲劳动者的生命健康为代价,虽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因此,一方面,要避免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恩格斯指出,工业大机器推动力的产生,不仅便于

了对英国丰富矿产资源的开采,而且加快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随着蒸汽机的出现,英国的丰富的煤藏

[2](P291)

第一次成了重要的东西”,恩格斯指出由于铁矿业的发展,造成对森林的砍伐殆尽。这种以牺牲自然

83

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转型发展,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大气、土壤、水源等的污染。

另一方面,要避免以牺牲劳动者生命健康为代价。在《结果》篇中,恩格斯深度揭示了早期城市转型

发展,由于诸如工业火炉等“一切能使空气变得更坏的东西”和劳动人口一同聚集在大城市中,不仅使工

人常年呼吸不到足够的氧气,而且空气中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造成了工人身体和精神的萎靡。加上饮

用水的污染、工人居住环境和医疗保障的缺乏,工人阶级患肺结核、伤寒、热病等流行病比例很高,工人阶

级的死亡率也就跟着升高。在《其他劳动部门》篇中,恩格斯指出了不同工业部门,如穿线、衣料生产和玻

璃制造厂对女工、男工和童工等不同程度的身体机能的恶劣损耗和无休止的伤害。在《矿业无产者》篇

中,恩格斯对矿工因肺气病致死,对因运输铁矿石、煤等过度劳动的童工因身体损耗而患病致死进行了揭

露。总之,我们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清楚地看到早期工业转型发展中资本统治对利益的追求,对劳

动者阶级惨无人道的剥削和无主体的“社会谋杀”。

四、《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我国转型发展的重要启示

我国在转型发展中,为了能够用较短的时间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乃至实现对西方国家

的超越,必然要求其发挥现代科技革命、政治制度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

其一,要主动顺应新一轮产业革命,发挥现代科技的巨大推动力。现代科学技术是我国发展的杠杆

推动力。当代社会,已发生多次产业革命, 总书记指出,“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

[11](P202)

界发展面貌和格局”,这要求我国的社会发展要善于利用科技力顺应时代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劳动

转型。同时要善于发现和解决科技发展中潜在的或现实的问题和难题,注重反思和避免现代科技的应用

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垄断造成的巨大两极分化。我国的发展应把握现代科技

革命的作用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以现代科技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为突破口,真正推动劳动的转型

和社会发展的共享。

其二,要发挥教育在我国转型中的作用,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隐性逻辑是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顺应时代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还在于通过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

略,实现由人口数量到人口质量的转变。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不仅要求全方面地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

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而且尤其重视对劳动者的阶级教育,以实现劳动生产为整体国家和全人类利益作

出贡献。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发挥教育推动劳动力转型发展还在于重视“教育必须为无

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P90)

同时,也只有劳动阶级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技

能水平得到提升,才能在人的层面破解社会公平难题。

其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力求增进人民福祉以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首先,要

求国家利益与整体人的利益的一致性,以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人翁”精神。即是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和经

济社会的发展稳定始终要明确依靠谁、为了谁、维护谁这个核心问题。其次,在国家转型过程中不仅要避

免出现大量的产业后备军和失业人口,而且要牢固树立底层思维,重点关怀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不以最富有的人为衡量标准,而重在看最弱的人发展到什么程

度,以追求共同富裕。因此,要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既要实现社会充分的就业,又要着

力解决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较大造成的现实问题,更要重点关怀弱势群体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转向。

84

再次,为了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尤其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

法规、社会保障机制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组织,由此让劳动者明确自身的“主人翁”地位,以充分保障他

们的各项权益并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最后,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一要增强转型发展的科学规划,从源头上最大程度地避免社会问题

的涌现。二要善于发现和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难题。正如 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

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13](P74)

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三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这意味着以最小的成本换

取最大的发展。正如 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

[13](P209)

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就要求国家的转型发展不

能以牺牲自然生态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代价,必然要走绿色发展道路。

[

参考文献]

[1]吴忠民.现代化意味着什么[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0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叶祝弟.和平、渐进与改革是英国转型成功的良药——钱乘旦教授访谈录[J].探索与争鸣,2018(02).

[4]钱乘旦.英国通史:转型时期——十八世纪英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张立波《.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研究方法新探[J].社会科学辑刊,2020(03).

[7]徐英雪,黄朝峰.马克思恩格斯工人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03).

[8]尹才祥.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思想精髓及其时代价值[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9]庞永红,刘盼.马克思恩格斯弱势群体思想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10][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四十六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3] 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李月明

85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