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9日发(作者:晏丝微)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B
A
图5-2: Enolase蛋白(Locus1.1.1.1685.4) NVNDIIAPALVGK肽段图谱。
A:肽段m/z=966.6产物的离子MS/MS图谱。B:图5-2B选区的放大。
Fig. 5-2: Ezample of MS spectrum of peptide NVNDIIAPALVGK from protein enolase
(Locus1.1.1.1685.4).
A: MS/MS spectrum of the peptide m/z =966.6. B: Enlargement of figure 5-2B.
85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图
B
5-3: Photosystem II reaction center protein D1
蛋白(Locus1.1.1.1719.28)
A
FGQEEETYNIVAAHGYFGR肽段图谱。
A:肽段m/z= 831.4产物的离子MS/MS图谱。B:图5-3B选区的放大。
Fig. 5-3: Ezample of MS spectrum of peptide FGQEEETYNIVAAHGYFGR from protein
Photosystem II reaction center protein D1 (Locus1.1.1.1719.28).
A: MS/MS spectrum of the peptide m/z = 831.4. B: Enlargement of figure 5-3B.
86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3.2.2小球藻蛋白质的鉴定及初步分析
小球藻蛋白鉴定基本信息见图5-4,通过iTRAQ技术,我们从处理组及对照
组蛋白样品中总共鉴定出281种蛋白,GO分析表明它们涉及多种功能,如细胞
进程(27.01%)、代谢过程(28.34%)、应激反应(11.36%)及细胞成分定位(4%)等(图
5-5)。
图5-4藻蛋白样品鉴定的基本信息统计图。Total Spectra为二级谱图总数,Spectra为匹配到
的谱图数量,Unique Spectra为匹配到特有肽段的谱图数量,Peptide为鉴定到的肽段的数量,
Unique Peptide为鉴定到特有肽段序列的数量,Protein为鉴定到的蛋白质数量。
Fig.5-4 The basic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graph of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 samples of Chlorella
vulgaris Beij.
87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图5-5 本研究中所有鉴定得到蛋白质的GO分类柱形图。分析结果主要分为三大类:生物过
程、细胞成分及分子功能。右侧纵坐标表示每个条目所含的蛋白数目,而右侧纵坐标表示某
个条目所含的蛋白数目在蛋白大类中所占的比例。
Fig. 5-5 Histogram presentation of Gene Ontology classification of the proteins detected in present
study.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in three main categories: biological process, cellular component
and molecular function. The right y-axis indicates the number of peoteins in a category. The left
y-axis indicates the percentage of a specific category of peoteins in that main category.
COG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鉴定到的小球藻蛋白聚集在19个条目中,其中
71个蛋白(25.26%)聚在―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version‖条目中,接下来为
―Carbohydrate transport and metabolism‖(47个蛋白,16.73%)与―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rotein turnover, chaperones‖ (33个蛋白,11.74%),最少的则聚在
―Cell cycle control, cell division, chromosome partitioning‖(47个蛋白,0.36%)见图
5-6。
图5-6 本研究中所有鉴定得到蛋白质的COG分类柱形图,纵坐标为功能分类对应的蛋白数
量。
Fig.5-6 Histogram presentation of COG classification of the proteins detected in present study.
3.2.3 差异表达的蛋白
依据蛋白丰度水平,当差异倍数达到1.2倍以上,且经统计检验其p-value
88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值小于0.05时,视为差异蛋白。结果如表3.2所示,与对照组相比,C
6
-HSL处
理组藻蛋白样品差异表达的蛋白数目为10个,其中5个上调,5个下调,见表1。
例如ATP合成酶β亚基(ATP synthase beta subunit)、烯醇酶(enolase)、液泡膜ATP
合成酶亚基A(vacuolar ATP synthase, subunit A)、硫脂合成酶(sulfolipid
biosynthesis protein)及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edoheptulose-bisphosphatase)被
上调 ;核糖体蛋白P40 S14(40S ribosomal protein S14)、热激蛋白90 (heat shock
protein 90)、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long-chain acyl-coenzyme A synthetase)、光
系统II反应中心蛋白D1 (photosystem II reaction center protein D1) 及未知蛋白
(uncharacterized protein LOC100798499 precursor)。
表 5-1 400 nmol/L C
6
-HSL处理组小球藻差异表达的蛋白质
Table 5-1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of Chlorella vulgari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of 400
nmol/L C
6
-HSL
GenBank ID
a
Up-regulated
gi|156987150
gi|159480680|
gi|224006369|
gi|12004115|
gi|298706472|
Down-regulated
gi|223029695|
gi|195658349|
gi|227325713|
gi|310751920|
55729
19781
31410
87279
heat shock
protein 90
40S ribosomal
protein S14
photosystem II
reaction center
protein D1
long-chain
acyl-coenzyme
A synthetase
uncharacterized
protein
LOC100798499
precursor
Nannochloropsi
s gaditana
Zea mays
Dictyota
spiralis
Nannochloropsi
s oculata
Glycine max
14.1
8.7
11.1
12.8
4
1
2
5
0.516
0.658
0.786
0.825
59643
80177
59754
58219
46089
enolase
vacuolar ATP
synthase,
subunit A
sulfolipid
biosynthesis
protein
ATP synthase
beta subunit
Sedoheptulose-b
isphosphatase
Phytophthora
multivesiculata
Chlamydomona
s reinhardtii
Thalassiosira
pseudonana
CCMP1335
Douglasia
nivalis
Ectocarpus
siliculosus
3.3
2.4
6.9
10.9
3.9
1
1
2
5
1
1.243
1.229
1.222
1.215
1.208
Mr
KDa
Protein
identification
Species
CoveMatched
rage peptide
Average
ratio
b
gi|363806712| 30885 5 1 0.833
89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a
Since an annotated Chlorella vulgaris genome sequence is not available, data were analyzed
by a thorough search against the NCBI subset green plants (1198310 sequences) to identify
proteins from this study.
b The average ratio of 119/121(treatment versus control group).
4 讨论
本研究首次采用iTRAQ技术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小球藻对AHLs信号分子
的应答机制。从C
6
-HSL处理组与对照组小球藻中总共鉴定出281个蛋白质。一
系列与植物受胁迫损伤后能量代谢与机体修复相关的蛋白在C
6
-HSL处理组中被
上调表达,特别是烯醇酶、ATP合酶、液泡膜ATP酶等。
糖酵解途径是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物质和能量代谢的重要途径,该途径中的关
键酶与植物的抗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王亦学等, 2009)。烯醇酶(enolase)作为糖酵
解途径的一个广泛存在的关键性酶,可以催化磷酸甘油酸脱水形成磷酸烯醇式丙
酮酸,该反应是糖酵解途径中唯一的一步脱水反应。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厌氧、高
盐、干旱、高温、低温等胁迫条件下,烯醇酶基因的表达量及酶活性均会产生相
应的变化,从而为逆境条件下光合生物产生大量自由基而导致的光合系统损伤的
修复提供能量,因而该基因被认为是与抗逆性相关的基因(Brewer, et al. 1997)。
如白林含(白林含, 2003)研究发现盐藻(Dunaliella salina)在1.5 M NaCl到0.5 M
NaCl 低渗震动胁迫过程中,烯醇酶基因的表达量在0-24 h有明显提高,24 h达
最高值,然后缓慢降低,但表达量的绝对值仍明显高于未经渗透震动的对照组。
ATP合酶是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关键酶,参与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反应,
主要催化的反应为磷酸配键的形成,即把ADP和Pi合成ATP。ATP合酶是生物
体内能量代谢的关键酶,参与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反应,广泛存在于叶绿体、
线粒体和细菌中。在叶绿体中ATP合酶由CF0和CF1两部分组成,CF0由4个
亚基组成(Ⅰ、Ⅱ、Ⅲ、Ⅳ),CF1由5个亚基组成(α、β、γ、δ、ε)组成。atp-β
亚基是将ATP与ADP相互转化的核心部分,3个β亚基上分别具有的1个催化
位点,可见β亚基是ATP合酶最重要的亚基之一(Ogura, et al. 2001)。颜海波(颜
海波, 2010)研究发现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在不同浓度(1.0 mg/L、2.0
mg/L及5.0 mg/L)镉离子胁迫下atp-β亚基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
液泡膜ATP酶 (vacuolar ATP synthase, V-ATPase) 是一个多聚体复合酶,它
90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由两部分组成,膜外亲水结构域(V1)和膜内疏水结构域(V0),V1部分由8个亚
基(A~H)构成,V0部分由6个亚基( a, c, c, c, d, e)构成(Zhao, et al. 2009)。V-ATPase
为植物细胞的液泡膜提供能量,它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将H
+
泵入液泡中,
形成跨膜的电化学势梯度,驱动离子及代谢产物的次级运输,从而维持了胞质
pH的平衡,为细胞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Sze, et al. 1992;
Forgac, 1999; Ratajczak, 2000)。
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edoheptulose-bisphosphatase, SBPase)是卡尔文循
环过程中的关键酶,它不可逆地催化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去磷酸化,生成景天
庚酮糖-7-磷酸,景天庚酮糖- 7-磷酸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变为CO
2
的受体核酮
糖-1, 5-二磷酸( Rubisco) (Anja, et al. 2002)。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活性轻微受
抑制,就会导致卡尔文循环更新能力的减弱、光合活性的下降。因此,SBPase
是植物光合作用途径的主要限速酶之一。Miyagawa等(Miyagawa, et al. 2001) 报
道,转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 PCC7942) FBP/SBPase基因的烟草(Nicotiana
tabacum cv. Xanthi) 在大气中CO
2
浓度为360 μmol•mol
-1
条件下,植株光合效率
和Rubisco活性明显升高。Tamoi等 (Tamoi, et al. 2006)也证实转SBPase基因的
烟草,植株的生长速度、生长量和光合能力明显高于野生植株。
PSII反应中心至少由25种亚单位构成,D1蛋白和D2蛋白是核心蛋白,它
们构成了PSII反应中心的基本框架,各种与原初电荷分离及电子传递有关的辅
助因子有序地结合在这个框架上(Ort, et al. 1996)。由psbA基因编码的PSII反应
中心D1蛋白不仅能够为各种辅助因子提供结合位点,维持PSII反应中心构象的
稳定,而且还与原初电荷分离和传递有关;另外,D1蛋白的Tyr161和His190
直接参与光反应阶段的水光解(姜闯道, 等,2002)。D1蛋白比类囊体膜上的其它
蛋白有更快的周转速率,其半衰期仅20-30 min,因此对环境因子的胁迫最为敏
感(Greenberg, et al. 1989) 。
热激蛋白90 (heat shock protein90, HSP90)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
高度保守的胁迫蛋白。在拟南芥、烟草和水稻上的研究发现,HSP90在植物发育、
对胁迫环境的应答以及抗病性中起着重要作用,HSP90功能的丧失会造成植物细
胞的多种生理障碍(Sangster, et al. 2005)。
91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图5-7基于KEGG分析的400 nmol/L C
6
-HSL胁迫下小球藻糖酵解代谢通路相关酶表达变化
相关酶的变化
EC5.4.2.2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EC3.1.3.11 己糖二磷酸酶;EC4.1.2.13磷酸甘油
醛脱氢酶;EC5.3.1.1丙糖磷酸异构酶;EC1.2.1.12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EC1.2.1.9 甘油醛
-3-磷酸脱氢酶;EC2.7.2.3 磷酸甘油酸酯激酶; EC4.2.1.11烯醇酶(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92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EC2.7.1.40 丙酮酸激酶;EC1.2.4.1 丙酮酸脱氢酶(乙酰基转移);EC2.3.1.12二氢硫辛酸转
乙酰基酶;EC1.8.1.4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C6.2.1.1 乙酸辅酶A连接酶
Fig.5-7 The expression change of metabolism enzymes in 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 of
Chlorella vulgaris response to 400 nmol/L C
6
-HSL based on the KEGG pathway.
EC5.4.2.2 UDP-Glucose-Pyrophosphorylase/Phosphoglucomutase; EC 3.1.3.11
hexosediphosphatase; EC 4.1.2.13 phosphoglyceraldehyde dehydrogenase; EC 5.3.1.1
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 EC 1.2.1.12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EC 1.2.1.9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EC 2.7.2.3 phosphoglycerate kinase; EC 4.2.1.11
phosphopyruvate hydratase; EC2.7.1.40 pyruvate kinase; EC1.2.4.1pyruvate dehydrogenase
(acetyl-transferring); EC 2.3.1.12 dihydrolipoyllysine-residue acetyltransferase; EC 1.8.1.4
dihydrolipoyl dehydrogenase; EC 6.2.1.1 acetate-CoA ligase
本研究发现在400 nmol/L C
6
-HSL胁迫下小球藻光系统II的D1蛋白及热激
蛋白90表达量显著下调,表明藻细胞的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已经受到不同程度
的损伤;与此同时烯醇酶、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ATP合酶β亚基及液泡膜
ATP酶A亚基的表达都明显上调 (p < 0. 05),提示在C
6
-HSL损伤藻细胞光系统
的同时,藻细胞加强厌氧性呼吸(图5-7)及ATP合成效率为修复受损的光系统、
有毒物质的跨膜转运及藻细胞正常的生长提供能量。另外,我们在前面的研究中
发现在400 nmol/L C
6
-HSL胁迫24 h时藻细胞的抗氧化酶能力显著下降,MDA
含量显著升高,表明藻细胞膜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而本研究结果表明硫酯生物
合成酶的表达显著上调,说明藻细胞正积极修复C
6
-HSL胁迫下受损的细胞膜。
5
小结
本研究首次采用iTRAQ技术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小球藻对AHLs信号分子
的应答机制。从400 nmol/L的C
6
-HSL处理组(24 h)与对照组小球藻中总共鉴定
出281个蛋白质,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10个(5个上调,5个下调)。
在400 nmol/L C
6
-HSL胁迫24 h时小球藻光系统II的D1蛋白及热激蛋白90
表达量显著下调,表明藻细胞的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与此同时烯醇酶、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ATP合酶β亚基及液泡膜ATP酶A
亚基的表达都明显上调 (p < 0. 05),提示在C
6
-HSL损伤藻细胞光系统的同时,
藻细胞加强厌氧性呼吸及ATP合成效率为修复受损的光系统、有毒物质的跨膜
93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转运及藻细胞正常的生长提供能量。另外,硫酯生物合成酶的表达显著上调,说
明藻细胞正积极修复C
6
-HSL胁迫下受损的细胞膜。
参考文献
Anja S., Marco B., Rdiger H. Overexpression of the potential herbicide target
sedoheptulose-1,7-bisphosphatase from Spinacia oleracea in transgenic tobacco. Molecular
Breeding, 2002, 9: 53-61.
Belle A., Tanay A., Bitincka L.,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protein half-lives in the budding yeast
proteom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6, 103:13004-13009.
Brewer J. M., Lebioda L.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mechanism of catalysis by the enzyme
enolase. In: Bush CA ed. Advances in Biophysical Chemistry. Greenwich, Conn: JAI Press,
1997, 6:111-141.
Forgac M.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Vacuolar (H+)-ATPases.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999, 274: 12951-12954.
Greenberg B. M., Gaba V., Canaani O., et al. Separate photo sensitizers mediate degradation of the
322 kDa photosystem II reaction center protein in the visible and UV spectral reg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89, 86:
6617-6620.
Gygi S. P., Rochon Y., Franza B. R.,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protein and mRNA abundance in
yeast.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1999, 19:1720-1730.
Mathesius U., Mulders S., Gao M., et al. Extensive and specific responses of a eukaryote to
bacterial quorum-sensing signal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2003, 100: 1444-1449.
Miyagawa Y., Tamoi M., Shigeoka S. Overexpression of a cyanobacterial fructose-1,
6-sedoheptulose-1,7-bisphosphatase into tobacco enhances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Nature Biotech, 2001, 19: 965-969.
Ogura T., Wilkinson A. J. AAA+ superfamily ATPases: common structure-diverse function. Genes
Cells, 2001, 6:575-597.
94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Ong S. E, Mann M. Mass 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s turns quantitative.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005, 1(5):252-262.
Ort D. R., Yocum C. F. 1996. Electron transfer transduction in photosynthesis: an overview. In:
Ort DR, Yocum CF (eds). Vol 4 Oxygenic Photosynthesis: the Light Reaction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1-9.
Ratajczak R. Structur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plant vacuolar(H
+
)
-translocating ATPase.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00, 1465:17-36.
Ross P. L., Huang Y. N., Marchese J. N., et al. Multiplexed protein quantitation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using amine-reactive isobaric tagging reagents.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teomics,
2004, 3(12):1154-1169.
Sangster T. A., Queitsch C. The HSP90 chaperone complex, an emerging force in plant
development and phenotypic plasticity.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2005, 8:86-92.
Schyhegger R., Ihring A., Gantner S., et al. Induction of systemic resistance in tomato by
N-acyl-L-homoserine lactone-producing rhizosphere bacteria. Plant Cell Environment, 2006,
29: 909-918.
Sze H., Ward J. M., Lai S. Vacuolar H
+
-translocating ATPase from plant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isoforms. Journal of Bioenergetics and Biomembranes, 1992, 24: 371-381.
Tamoi M., Nagaoka M., Miyagawa Y., et al. Contribution offructose-1, 6-bisphosphatase and
sedoheptulose-1,7-bisphosphatase to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carbon flow in the Calvin
cycle in transgenic plants.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2006, 47: 380-390.
Von Rad U., Klein I., Dobrev P. I., et al. Response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to
N-hexanoyl-DL-homoserine lactone, a bacterial quorum sensing molecule produced in the
rhizospher. Planta, 2008, 229: 73-85.
Washburn M. P., Koller A., Oshiro G., et al. Protein pathway and complex clustering of correlated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analyse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3, 100: 3107-3112.
Zhao Q., Zhao Y. J., Zhao B. C., et al. Clon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wheat V-H
+
-ATPase
subunit genes.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09, 69: 33-46.
白林含. 盐藻渗透调节与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及烯醇酶基因的克隆、分析和转基因烟草的鉴
定. 成都:四川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2003.
95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姜闯道, 高辉远, 邹琦. D1蛋白周转及其对能量耗散的调节.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2,
38(3): 207-212.
颜海波. 江篱属海藻在N营养盐和重金属Pb, Cd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汕头:汕头大学理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2010.
王亦学, 孙毅, 田颖川, 等. 一个陆地棉类烯醇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棉花学报, 2009,
21( 4) :275-278.
96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全文结论
1 主要结论
本文研究以小球藻为研究材料,系统研究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相
互作用及对优势共栖异养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以小球藻为实验材料,采用平板法自菌藻共培养体系中分离纯化出7株小球
藻共栖异养细菌,并将其分别命名为Z-TG01、Z-TG02、Z-TG03、Z-TG04、
Z-TG05、Z-TG06和Z-TG07;随后经梅里埃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
定仪鉴定表明3株优势共栖异养细菌Z-TG01、Z-TG02及Z-TG03分别为少动鞘
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泛菌(Pantoea spp.)及香味菌(Myroides
spp.);并以根癌农杆菌A. tumefaciens KYC55为报告菌株,采用β-半乳糖苷酶法
检测表明这3株优势共栖异养细菌均具有AHLs信号分子活性,且活性随细菌密
度增加而升高。
以根癌农杆菌A. tumefaciens KYC55为报告菌株,采用β-半乳糖苷酶法检测
表明整个指数期小球藻滤液在2 h内均可显著或极显著抑制Z-TG01及Z-TG03
菌株AHLs信号分子的活性(p<0.05 或 p<0.01 ),而指数中期小球藻滤液在2 h
内可显著或极显著抑制Z-TG02菌株AHLs信号分子的活性(p<0.05 或 p<0.01 ),
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所用的小球藻藻株可分泌AHLs信号分子的类似物或淬灭酶,
抑制共栖细菌AHLs信号分子的活性,进而干扰群体感应介导的细菌毒素的释
放,使小球藻本身处于适宜生长的环境。
在研究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藻菌互作过程中优
势共栖异养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活性的变化规律时发现:① 当共培养体系中
Z-TG01菌株处于一定密度时,小球藻与Z-TG01菌株相互促进生长,指数期的
小球藻能够明显抑制Z-TG01菌株AHLs信号分的活性;② 不同初始密度的
Z-TG02菌株对小球藻的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小球藻共培养期间
Z-TG02菌株AHLs信号分子活性未受到明显抑制原因是小球藻的生长受到
Z-TG02菌株抑制而使其分泌的AHLs信号分子的类似物或淬灭酶总量较少或小
球藻分泌AHLs信号分子的类似物或淬灭酶在共培养体系中缺乏稳定性所致;③
当共培养体系中Z-TG03菌株处于一定密度时,小球藻与Z-TG03菌株相互促进
生长,指数期的小球藻能够明显抑制Z-TG03菌株AHLs信号分子的活性。
97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在探讨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对小球藻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时发现:① 低
浓度C
6
-HSL(50、100及200 nmol/L) 8 h时即可显著提高小球藻的相对生长率
(p<0.05),高浓度C
6
-HSL(≥400 nmol/L) 24 h时即可显著降低小球藻的相对生长
率(p<0.05),且表现出较强的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表明C
6
-HSL对小球藻生长
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促进而高浓度抑制的效应;② 50 nmol/L C
6
-HSL在4 h时
即可显著提高SOD、POD、CAT及GPX 的活性(p<0.05),同时显著降低MDA
的含量(p<0.05);与低浓度组相比,400 nmol/L C
6
-HSL作用下,藻细胞抗氧化酶
活性均经历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24 h时藻细胞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
表明低浓度C
6
-HSL可以激活小球藻细胞的防御性反应,而高于400 nmol/L的
C
6
-HSL对小球藻抗氧化系统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采用iTRAQ技术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小球藻对AHLs信号分子的应答机制
的结果表明从400 nmol/L的C
6
-HSL处理组(24 h)与对照组小球藻中总共鉴定出
281个蛋白质,发现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10个(差异倍数1.2倍以上,5个上调,
5个下调)。小球藻光系统II的D1蛋白及热激蛋白90表达量显著下调,表明藻
细胞的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与此同时烯醇酶、景天庚
酮糖-1,7-二磷酸酶、ATP合酶β亚基及液泡膜ATP酶A亚基的表达都明显上调 (p
< 0. 05),提示在C
6
-HSL损伤藻细胞光系统的同时,藻细胞加强厌氧性呼吸及
ATP合成效率为修复受损的光系统、有毒物质的跨膜转运及藻细胞正常的生长提
供能量。另外,硫酯生物合成酶的表达亦显著上调,说明藻细胞正积极修复
C
6
-HSL胁迫下受损的细胞膜。
2
论文创新点
1) 首次以高效报告菌株A. tumefaciens KYC55为报告菌株,采用β-半乳糖
苷酶法研究了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共培养体系中细菌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揭示菌藻间互作机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2) 首次采用iTRAQ技术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小球藻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
子的响应机理,研究将有助于筛选高抗性海洋微藻及深入揭示植物与细菌间的相
互作用机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
展望
海洋微藻与异养细菌长期共存于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既
98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存在互利共生,又有相互拮抗。因此,若能以异养细菌群体感应系统为主线即可
量化地掌握海洋微藻与共栖异养细菌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而为揭示海洋赤潮的爆
发机理及解决经济微藻的种质退化等实际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最终为恢复海洋
生态系统的合理结构及改善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另外,本研究发现指数期小球藻滤液中含有抑制革兰氏阴性细菌AHLs信号
分子活性的活性物质,若能筛选出该活性物质并将其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应用于
水产养殖的病害防治领域,将大幅减少增养殖生产过程中抗生素使用,进而提高
养殖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对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99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附 录
英文缩写
MP
POC
AIs
QS
AIP
SAM
HS
ABC transportor
PQS
AiiA
PONs
AHLs
英文全名
microbial loop
particle organic carbon
auto inducers
quorum sensing
auto-inducing polypeptides
S-adenosyl methionine
homoserine
Adenosine 5'-triphosphate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or
Pseudomonas quinolone signals
autoinducer inactivation
paraoxonases
N-3-acyl-homoserine lactones
中文全名
微食物环
颗粒有机碳
自我诱导物
群体感应
自诱导寡肽
S-腺苷甲硫氨酸
高丝氨酸
ATP-结合盒转运复
合物
假单胞喹啉信号分
子
自诱导物失活
对氧磷酶
C
4
-HSL
C
6
-HSL
3-oxo-C
6
-HSL
3-oxo-C
8
-HSL
3-oxo-C
12
-HSL
3-oxo-C
14
-HSL
3-oxo-C
16
-HSL
ONPG
SOD
POD
CAT
GSH-PX
N-酰基-高丝氨酸内
酯
N-丁酞基-高丝氨酸
N-butanoyl- HSL
内酯
N-己酞基-高丝氨酸
N-hexanoyl-HSL
内酯
N-3-氧-己酞基-高丝
N-3-oxohexanoyl-HSL
氨酸内酯
N-3-氧-辛酞基-高丝
N-3-oxo -oxooctanoyl-HSL
氨酸内酯
N-3-氧-十二酰基-高
N-3-oxo-dodecanoyl- HSL
丝氨酸内酯
N-3-氧-十四酰基-高
N-3-oxo-tetradecanoyl-HSL
丝氨酸内酯
N-3-氧-十六酰基-高
3-oxo-(tetrahydro-2-oxo-3-furanyl)-hexadecenamide
丝氨酸内酯
O-Nitrophenyl-β-D-galactopyranoside 邻硝基酚-β-D-半乳
糖苷
Superoxide dismutase
Peroxidase
Catalas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100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酶
MDA
NOEC
iTRAQ
SCX
SDS- PAGE
LC-ESI-MS/MS
NCBI
GO
COG
KEGG
malondialdehyde
no-observed-effect concentration
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
Strong canon exchange
sodium dodecysu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liquid chromatograph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am mass spectrometry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Gene Ontology
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丙二醛
无明显效应浓度值
相对和绝对定量同
位素标记
强阳离子交换
SDS-聚丙烯酰胺凝
胶电泳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
雾串联质谱法
美国国立生物技术
信息中心
基因本体论
蛋白相邻类的聚簇
京都基因和基因组
101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致 谢
本论文工作是在导师包振民教授与唐学玺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课题的
立项、实验设计、每个成果无不凝聚着包老师与唐老师的汗水和心血。包老师与
唐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科研态度、求实创新的精神、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使
我受益匪浅。包老师与唐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的理论和科研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
步。同时,感谢包老师与唐老师四年来对我生活和学习给予的诸多帮助,在此,
谨向包老师与唐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特别感谢天津农学院的邢克智教授与周文礼研究员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给予的科研和学业上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陶乃蓉老师、黄晓婷老师、陆维老师、周斌老师、王影老师等给予的科
研和学业上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生科院学院张聿柏、张月月、丁云超、周旋、窦勇、侯睿、杜惠霞、闫
婧婧等同学。感谢你们对我学习及科研上的帮助。
本研究工作得到天津农学院的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感谢张
树林教授、乔秀亭教授、白东清教授、王晓梅教授、陈成勋副研究员、郭立副教
授、戴伟副教授等老师的无私帮助。
感谢我深爱着的妻子杨雷,正是你在背后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默默支
持,使我产生了巨大的动力;还要感谢我乖巧可爱的女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
我增加了很多乐趣;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及其他家人对我不断的鞭策。
最后,对将参加本论文评阅、答辩和对本论文提出宝贵意见和指导的所有专
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102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980年11月23日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市。
1999年9月考入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03年7
月本科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2003年9月考入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洋生物学专业,2006
年7月硕士毕业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2006年7月起任职天津农学院水产科学系。
2009年9月考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
学位至今。
发表的学术论文
[1] Xiangdong Bi, Kezhi Xing, Wenli Zhou, Xuexi Tang. Detection of acylated
homoserine lactone (AHL) in the heterotrophic bacteria Z-TG01 and its ecological
action on the algae, Chlorella vulgaris. The Israeli Journal of
Aquaculture–Bamidgeh, 2012, 64: 776-782. (SCI收录)
[2] Xiangdong Bi, Shulin Zhang, Wei Dai, Kezhing Xing, Fan Yang. Effects of lead
(II) on the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EPS) production and colony formation of
cultured Microcystis aeruginosa.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67,
4:803-809. (SCI收录)
[3] Xiangdong Bi, Shulin Zhang, Kezhi Xing. Effects of berberine on the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compositions and ultrastructure of Cyanobacterium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343:1117-1125. (EI
收录)
[4] Xiangdong Bi, Shulin Zhang, Kezhi Xing. The effects of microbial ecological
agent on planktonic algae community and water quality of micro-ecosystem.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China agricultural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2010, 352-359. (ISTP收录)
[5] 毕相东, 张树林, 张波, 邢克智. 微宇宙法分析小檗碱对模拟池塘生态系统
的影响.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45(5): 58-64.
103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6] 毕相东, 周文礼, 邢克智, 唐学玺. AHLs信号分子对小球藻生长及抗氧化酶
系统的影响. 海洋环境科学, 2012, 31(6): 897-900.
[7] 毕相东,林月娇, 张波, 张树林, 邢克智. 小檗碱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40(8): 229-231.
[8] 毕相东, 张树林, 邢克智. TTPC对模拟池塘微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华北农
学报, 2011, 26(1): 223-228.
[9] 毕相东, 张树林, 张鹏. 铜绿微囊藻在光限制胁迫下的超补偿生长响应. 水
生态学杂志, 2011, 32(1) : 94-98.
[10]毕相东, 刘红玉,杨雷,孙学亮,张树林. TTPC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生理的
影响.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34(8):38-41.
104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
姓名:张斌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社会学
指导教师:吴毅
20080603
摘 要
“华南虎事件”是2007年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起始于这样一个疑问:“华
南虎事件”中陕西省有关方面为何要造假?
本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将事件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陕西省
林业厅、地方政府、评审专家、周正龙、官僚系统、网络、傅德志、新闻媒体、国
家林业局等在事件中的表现的描述,揭示了他们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逐渐呈
现出了整个事件的逻辑。本研究最终将这一逻辑用“体制性造假”来概括。
体制性造假是受到体制逼迫的产物,是地方政府在面临体制的困境时不得不为
的选择,而为了达到体制性造假的目的,地方政府又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体制资源
和力量来造假,“华南虎事件”讲述的也就是地方政府在体制困境之下如何“趋利避
害”的故事。
体制性造假受到网络、媒体、公众等的制约,造假将使政府公信力受损,但造
假又不得不为,因此地方政府凭借体制对专家的控制来造假。
为了掩盖造假行为,地方政府对信息加以严格控制。
但对信息的控制遭遇到网络、媒体和专家的挑战,他们既是体制性造假的障碍,
又刺激地方政府不断动用体制维护造假。
而意在对造假进行惩处的制度又被体制歪曲,从而变相加剧了体制性造假,这
更是一种吊诡。
关键词:体制性造假 信息控制 行政问责
I
Abstract
In 2007, the public focus on the Controversy of Huanan Tiger, and the doubt of why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to fake spur me to start this disquisition.
This paper inextenso narrate the story, throw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tate Forestry
Bureau, the local government, officeholder, the public, and the media, indicate the
dominator behind them, then gradually get to the logic of the Controversy, and conclude it
with "institutional fake".
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caused by the unreasonable system, the local government
have to fake in the dilemma caused by the system, in order to fake successfully, the local
government use all his forces, the Controversy of Huanan Tiger is a story of how the
local government fake in the dilemma.
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enslaved to the public, the media, the public opinion, the
validity would be damaged by the fake, but the local have no choice, so he has to use the
experts to help to fake.
information.
But now th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 is challenged by the public, the media.
They are the limiting factors of faking but also the accelerating factors, which is
self-contradictory.
Key Words: The Institutional Fak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he Condemn to Bureaucracy
In order to deceive the public,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to blank off all the
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经在
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 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在以上方框内打勾)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引 子
“踏踏实实做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
——官场流行的一个“段子”
中国人似乎对虎有种特殊的情结,2006年出版的一部畅销小说《中国虎》,编织
了一个发现华南虎的故事,让无数人心潮澎湃。
科学研究认为,最早的虎栖息于亚洲东北部,后来逐渐分为两支,分别向西、
向南扩展,共形成8个虎的亚种:巴里虎、爪哇虎、里海虎、东北虎、印支虎、孟
加拉虎、苏门答腊虎和华南虎。8种虎中,分布于我国的有4种:东北虎、印支虎、
孟加拉虎和华南虎,其中华南虎为我国特有的老虎品种,仅分布在中国境内,因此,
华南虎又被尊为“国虎”
1
。
历史上,秦岭以南的东南、西南、华南各省,都是华南虎的分布区,面积几乎
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尚存华南虎4000多只,但随后
兴起的全民“打虎”运动使华南虎遭受灭顶之灾,华南虎大量遭到人为捕杀,1973
年中国政府颁布法律明令禁止捕猎老虎,但此时国内的华南虎已经所剩无几。1986
年11月6日,在湖北某林场发现一只华南虎幼虎,这是我国最后一次发现野生华南
虎,距今已有21年。据估计,目前全球野生华南虎仅有20余只,数量极度稀少,
因此华南虎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联合国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1996
年发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中,华南虎被列为“世界十大优先保护动物”
的第一号,其珍贵程度不亚于中国国宝大熊猫
2
。
中国人从未放弃对华南虎的搜寻努力:1999年到200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全国
性的野生华南虎资源状况调查;2001年拯救中国虎国际慈善联合会邀请国内外专家
赴湖南、江西、福建三地进行野外考察;2006年10月,广东省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在粤北山地开展预计10年的华南虎野外探访。但所有的搜寻最终都宣告无功而返,
有关华南虎的资料很多,本资料来源于新华社报导中的附带介绍. 见新华社(北京)报导2007年10月12日“最新照
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
2
该资料来源于新京报2007年7月15日报导“据称陕西秦巴山区可能再现野生华南虎”,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相
关资料.
1
1
一些国外专家开始宣称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
中国人在焦虑与不安中期待着,祈祷某种奇迹的出现!
最终,奇迹竟然真的降临了,华南虎出现了!
2
1 陕西省林业厅:扯虎皮意在财政
1.1 山南山北争寻虎
整个“华南虎事件”起源于陕西省林业厅2007年10月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在这次有新华社等国内重量级媒体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林业厅高调发
布了由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村民周正龙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并以
此为依据宣布陕西省镇坪县存在野生华南虎。第二天,众多媒体均以头版头条报导
华南虎重现的喜讯,网络上出现一片欢呼庆贺之声,“华南虎事件”就在这样的喜庆
氛围中拉开了帷幕
3
。
事实上,这并非陕西省林业厅首次宣布陕西省存在华南虎,早在2006年陕西省
林业厅便拨款10多万元、组织30多人组成华南虎调查队,赴镇坪搜寻华南虎。2007
年7月13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华南虎论证会,发布了《陕西镇坪县华南虎调查结
果》报告,汇报华南虎调查队在镇坪长达数月的调查结果,该报告显示,“当地村民
共17次目击野生华南虎,共发生人畜被吃事件10起,共听到华南虎叫声6次”
4
。
参加论证会的7名专家根据这一报告,作出了“陕西镇坪县存在华南虎”的结论。
由于没有照片等直接证据,当时仅有少量媒体进行了报导,并未引起公众重视,因
而也并未引起大的轰动。
华南虎照片公布几天后,陕西省林业厅便划出了华南虎特别保护区,10月18日
林业厅便开始向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申请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效率之高令
人惊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分县级、省级、国家
级三级,县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地方政府安排,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
5
。一般情况下,从县级开始,起码要花上五六年时间才可能
评上国家级,镇坪县林业局局长覃大鹏透露,“省里的意思是,保护华南虎的工作非
3
参见新华社10月12日报导“最新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
2007年10月13日《北京晨报》报导“绝迹24年华南虎重现陕西村民冒险拍下照片”.
4
见新华社(北京)报导2007年10月12日“最新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
5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12条规定.
3
常紧急,争取直接申请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另外一个细节值得注意。10月12日大巴山北面镇坪县发现华南虎的消息传出来
以后,大巴山南面的重庆市城口县也悄然而迅速地启动了寻虎计划。“镇坪和我们山
连着山,那边有老虎,肯定会经常跑到我们这边来溜达”,重庆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
保护处计划组织一支华南虎调查队,从2007年冬天开始行动,争取将可能存在华南
虎的区域全部梳理一遍。该计划甚至特别指出,“如果有人拍到野生华南虎照片,经
专家鉴定真实,可信度较高,马上奖励两万元”。
重庆市渴望找到华南虎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而这种急切心情似乎很难以用科
学考察来解释。重庆市城口县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局长蔡吉祥一语泄露了其中的玄机,
在专程赴镇坪考察当地的生态资源后,蔡表示:“两地同属大巴山山脉,除了镇坪的
山缓些,城口的山陡些,没什么区别。老虎活动范围有90平方公里,他们有老虎,
我们也会有。如果照片是真的,我们也跟着沾光了”
6
。
“沾光”,就是地方政府寻虎的真实心态,那么,究竟沾什么光,“光”又从何
而来呢?
1.2 财政转移支付体制
1994年中央政府进行财政体制改革
7
,实行分税制,上收地方财权,钱向中央财
政系统集中,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大大削弱。
“取之于民”的财政收入最终要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花出去,集中在中央财政
系统里的钱,主要通过中央对地方进行转移支付的方式“用之于民”,目前的财政转
移支付包括体制性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8
三种。
体制性转移支付主要是税收返还。这是中央为减少分税制改革阻力而采取的保
持原有地方利益格局的做法,将原属地方税源而改革后上划中央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6
7
该资料来源于红网()2007年11月9日转载三联生活周刊,大巴山华南虎消失记
1994年以前,我国实行财政包干体制,地方政府向中央缴纳一定量的税收后,余下的则纳入地方财政收入,由
地方政府自由支配. 财政包干体制赋予了地方政府较大的财权,客观上造成了地方利益割据局面,限制了中央意
志的贯彻和执行. 1994年后中央开始采用国际上常用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根据事权与财权结合的原则,将税
种划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同时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征税,
形成分属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体系.
8
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2月25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一文.
4
按来源地原则返还给地方政府一部分(通称两税返还)
9
。财力性转移支付包括一般
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
终结算财力补助等,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由接受拨款的地方政府
自主使用。专项转移支付则是不包含在地方财政体制规定的正常支出范围内,由中
央财政根据特定用途增拨给地方财政部门的专项预算资金,如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退耕还林转移支付等。从转移支付的结构看,三者各占三分之
一左右。
在实际运行中,这样的转移支付制度导致了一些问题。
两税返还与税收收入增长挂钩的体制性转移支付机制,客观上导致了逆向调节
的结果,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税收收入增长越缓慢,从中央财政所获得的体制
性转移支付越少。以2005年为例,体制性转移支付4143亿元,其中两税返还达2859
亿元,体制性转移支付占整个中央转移支付的比例为36%,高于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
项转移支付,体制性转移支付占中央转移支付的比重越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越不
利。
财力性转移支付规模偏小,弱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限制了地方政府的
作为。2005年,地方政府可自主支配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1120亿元,仅占整个中央
财政转移支付的9.8%;调整工资性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取消农业特
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转移支付等三项转移支付达1654亿元,占整个中央转移支付的
14%,占财力性转移支付的43%,而上述三项补助是为配合中央的宏观政策,对地方
因政策性因素减收的财力性补偿,带有专款专用性质,地方政府无权灵活使用,不
能增加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
而专项转移支付种类过多,在整个中央转移支付中的比重偏大。专项转移支付
本是中央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对地方的专项拨款,但目前的专项转移支付
却几乎涵盖了所有支出科目,失去了其原来的政策意义,2005年中央财政专项拨款
多达239种,总量达3517亿元,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31%。
9
体制性转移支付比重偏大且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利,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偏小
2002年开始中央又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
5
限制了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地方政府纷纷要求中央政府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
规模和比例,增加地方政府财力,但并未达到目的。
1.3 “跑部钱进”
在许多地方政府有关工作部署的会议乃至文件中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这样的内
容:要积极争取上级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把争取上级支持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所谓的争取上级支持,实际上就是获取财政资金。
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格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专项转移支付成为“香饽饽”,
地方政府出于增加自身财力的考虑,纷纷打起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主意。争取财政
专项拨款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因为中央各部委所管辖的项目、配额、资
金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地方政府的要求,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各地方政府之
间产生了竞争,谁的关系硬、谁的本领大、谁的公关能力强,谁“跑得勤、叫得响”,
谁获得的配套资金也就多。为得到本地盼望已久的项目、资金、配额、批文等,各
地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携带金钱、名贵礼品前往京城“公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跑
部进京”、“跑部钱进”等现象。
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财政专项拨款资金下来后,其用途去向往往是一笔糊
涂账,地方政府挪用来改善官员或部门的福利、建造豪华楼堂馆所、行政公务奢侈
消费,甚至被官员私分。部门利益和官员个人私利的掺杂也诱使地方政府更加积极、
千方百计向中央财政“伸手要钱”。
但中央部委的财政专款下拨,必须要有项目作为依据,于是项目便成为地方政
府向中央请款的堂而皇之的理由。各地方政府纷纷展开对有限的财政资金的竞争,
而只有与上级资金安排意向相吻合的项目,才有可能在项目竞争中取胜,因此在现
实的具体操作中,地方政府不是拿“成熟”的项目去争取上面的资金支持,而往往
通过主动“出击”,增进与中央部委之间的“感情”,从上面讨来“底”后再编报项
目,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10
,于是迎合上级意图申报项目、乃至通过造假来
10
这也是镇坪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评多年对当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麂进行了调查并向上申请建立林麂
保护区,没有申报成功的原因.
6
“制造”项目也就不可避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成为这种状
况的真实写照。
对陕西、重庆这些内陆多山省份,山区县市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林业收入,“靠山
吃山”谋发展,建立自然保护区必然要封山,而封山则势必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在2000年以前,地方政府对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多或少存
在抵触情绪。
这一情况在2000年左右开始发生变化。改革开放20多年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
式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造成生态资源环境的极大破坏,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
域特大洪涝灾害敲响生态环境警钟,生态环境恶化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从1998
年起,中国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环境
保护等公益事业和基础性行业也随之成为国家财政投入和财政补贴的重点,“十五”
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环境保护资金达1119亿元
11
。地方政府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热情
也随着中央财政投入的增加而逐渐高涨,数字见证了效果:2000年以前,整个陕西
省的自然保护区仅有10个,从2000年到2007年短短7年间,这一数字已猛增到41
个。
而在周正龙“拍”到华南虎之前,陕西省林业厅和镇坪当地就已经开始流传一
个消息:如果陕西省发现华南虎,国家林业局将最少配套财政资金2000万。
这种传言似乎并非空穴来风,因为陕西省与其他省份相比,有着更为有利的条
件,现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正是陕西人
12
,2004年调任国家林业局局长一职前曾
在陕西工作近40年,陕西省林业厅现任厅长张社年是他在延安任职时的部下,贾任
陕西省省长期间,张被提拔为林业厅厅长,尽管现在贾治邦已经不在陕西任职,但
多年建立的官场关系网络仍然存在。凭借这层关系,陕西省林业厅要从国家林业局
拿到巨额财政拨款并非难事,关键是要有“像样”的项目作支撑。
为了编报项目,华南虎因此被陕西省隆重地“请”了出来。
11
12
该数据来源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6月5日发布的《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
有关贾治邦的任职历程请参考新华网发布的简历.
7
2 地方政府:假虎威图谋发展
作为直接受益者,镇坪县地方政府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热情比陕西省林业厅
有过之无不及,这种热衷除了有获取国家财政拨款的考虑外,镇坪县当地政府还在
算另外两笔账:经济账和政绩账,可谓是一招三式,一箭三雕。
2.1 “做好华南虎大文章”
华南虎照片经陕西省林业厅“权威”发布以后,当地官员开始忙碌起来。
10月19日,周正龙的妻弟、镇坪县经贸局局长谢坤元便赶往安康市工商局注册
“镇坪华南虎”商标,谢坤元管理的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有8家,其中一家药材加工
厂、三家食品加工厂、一家水泥厂和三家煤矿,年产值8000万元,实现利税600万
元-700万元,他希望借“华南虎效应”“重塑县企业文化,发展企业经济”,让自己
经办的企业走出镇坪。而当地电信部门,也开始考虑请“拍虎英雄”周正龙做代言
了。
13
镇坪县林业局门前“镇坪县野生华南虎保护办公室”的招牌异常醒目,局长覃
大鹏对未来充满憧憬:“什么神农架野人、尼斯湖水怪,都没有科学证明,一样吸引
了无数的游客。我们这儿有华南虎,是经过权威鉴定的,凭什么不能吸引人呢?”
10月24日,镇坪县第十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县长吴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做好华南虎大文章,利用镇坪发现野生华南虎的独特优势……争取并建成国家
级镇坪野生华南虎自然保护区”。镇坪县主要街道上的巨幅广告牌也适时打出了华南
虎的旅游招牌招揽游客:“游自然国心、品镇坪腊肉、闻华南虎啸”
14
。
吴平说“要做好华南虎大文章”,是什么“文章”呢?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的要求,在政府
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之下,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市场的功能,更是政府的职责,各级
地方政府都负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在对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中,GDP
13
14
本节资料来源于《广州日报》2007年10月19日报导:陕西通过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真实意义.
资料来源于2007年10月25日南方网“华南虎“重现”背后的利益链”.
8
增长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但发展经济却必须依赖财政投入,没有财政资金的大量投
入,经济发展“起步”都成问题。
镇坪县是典型的林区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东南,大巴山北侧腹地,与湖北、
重庆交界,地形以山地为主,境内最高点海拔2917米,最低点海拔540米,县城海
拔940米,“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其真实写照,镇坪经济以农业和林业为主
15
,是典
型的“靠山吃山”的经济发展方式。1998年之前,林特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大
量木材从该县八坪山、三道门、小曙河三个林场运送出山,1998年国家开始实行退
耕还林政策后,林场也随之变为护林场。每年国家财政2700万元的补助,难以满足
开销,当地财政捉襟见肘,如何发展成为困扰当地政府的一大难题。
在国家退耕还林的硬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两者挤压之下,当地政府最终将镇坪
的出路定在了旅游业
16
,希望利用镇坪的生态环境优势搞活旅游经济,这也是逼出来
的一条路。
但发展旅游业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否则无法招揽游客,镇坪县政府相
中了华南虎这块“招牌”。利用华南虎这一品牌发展旅游经济不是没有先例,例如
江西宜黄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即是例子:1999年江西宜黄一村民被野兽咬死,尽管也
没有照片等证据证实,但当地存在华南虎的消息不胫而走,传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原本穷得叮当响的宜黄市因虎得福,华南虎被当地注册成绿色食品商标,当地的茶
叶、蘑菇、木耳、板栗、百合等土特产热销,山中的箬竹卖到城里都是包装鲜卤食
品的上好材料,乡里还由此成立了销售公司,当地政府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镇坪历史上曾经有华南虎生存的记录,当地一位村民至今还保存着40多年前的
虎爪、虎骨等,充分发掘华南虎资源,打响华南虎品牌,成为镇坪县政府发展旅游
经济的首选。所以在2006年,当有村民报称发现华南虎之后,镇坪县便开始宣布全
面禁止打猎,并以保护华南虎为由,成立华南虎自然保护区,由此可见其心情之急
切。
在2007年7月发布的《陕西镇坪县华南虎调查结果》里,镇坪县利用保护区发
15
16
资料来源见陕西省镇坪县政府网站.
近年很多内陆城市的发展不约而同的将方向定位在了旅游业,也许是因为这是一种投资小而见效快的方式.
9
展经济的想法也得到体现,在第五章《保护对策及建议》部分,预想中的华南虎保
护区就已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形成一个有多方经济支持、有强大科技
的集保护、科研、地方经济发展为一体的经济综合体”,实现“经营性保护”。
利用华南虎来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取国家财政拨款,发展生态旅游经济,
这种同时大打经济和生态两张牌,生态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既可以促进地方经
济的发展,又可以体现官员政绩,这就是镇坪县做的“大文章”。
这似乎不仅仅是当地官员的想法,许多村民对此也抱有同样的期望,周正龙拍
到“老虎”后,当地村民都开始期待成为华南虎的受益者,村民中开始流传“今后
不用种田,政府发钱”的说法,看到有记者上山拍照,一些村民赶紧向派出所和林
业局汇报,阻止记者上山,理由是“会把老虎吓跑,那样就会断了自己的财路”。而
据新京报报导:10月18日,丈夫在林业局工作的蔡女士期待地和同事谈论关于华南
虎的新闻,她说,“丈夫每月工资不到1000元,现在就等着他涨工资了”。
2.2 “华南虎”进行时
可是华南虎却是可遇不可求的,并不会因为镇坪官员急切的心情而“现身”,可
但如果华南虎不“现身”,镇坪县的“华南虎牌”又怎么打呢?
2005年开始,镇坪县林业局便陆续接到有关华南虎的报告,有当地村民反映见
到华南虎,一些村民表示听到了华南虎的吼叫声,镇坪县林业局赶紧将这些消息向
陕西省林业厅“汇报”,“镇坪存在华南虎”的消息引起林业厅官员高度重视,林业
厅立即部署展开华南虎专题调查。
陕西省林业厅向镇坪派出华南虎调查队后,当地政府开始积极“配合”,筹办相
关事宜。
网络媒体网易通过内部“线人”获取的一本内容为“华南虎第二期调查开支记
录”的私人日记,详细记载了2007年1月8日至1月23日、2月4日至2月7日华
南虎调查队第二期调查的开支明细:调查队先后在镇坪县呆了20天,为7月6日《陕
西镇坪华南虎调查报告》的“出炉”完成了最后的考察工作,这期间,调查队员共
抽掉“芙蓉王”香烟16条又6盒,烟酒茶一项共花费6472.5元,吃饭及水果用去
10
10685.5元,洗脚唱歌用去3030元。除去吃喝、住宿,调查队专家每天每人还有120
元的补助,当地政府对调查队的招待之周全可见一斑。该日记还记载了县林业局给
陕西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站副站长、华南虎调查队队长卢西荣和省林业厅野生动
17
植物保护科科长、华南虎调查队队员王伟峰送手机、给卢西荣送现金壹万元的事实,
据该“线人”透露,镇坪县和卢西荣约定,卢每争取一个项目给镇坪县,镇坪县按
项目资金的20%返还给卢西荣个人,看来当地政府对华南虎还是下了不小的“血本”。
不过下的“血本”很快得到了“回报”。2007年7月13日陕西省林业厅发布的
《陕西镇坪县华南虎调查结果报告》,披露了镇坪当地村民“共17次目击野生华南
虎,共发生人畜被吃事件10起,共听到华南虎叫声6次”的证据。“华南虎事件”
发生后,有记者前往镇坪调查,发现报告中披露的很多证据纯属子虚乌有:一些村
民表示自己并未募集华南虎,也不知道自己竟成了华南虎的目击者,听到叫声的村
民也表示自己根本不敢确定那是虎啸。但就是这些存在很多疑点的证据,被调查队
专家写入了报告,最终成为专家认定“镇坪存在华南虎”的重要依据。
镇坪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评是唯一公开质疑照片真实性的当地政府
官员,据李评透露,当地村民报称听到华南虎啸,李评前去考察发现并非虎啸,而
且当地村民也根本不知道华南虎的吼叫声是何种声音,因此李评拒绝写有关“村民
听到华南虎叫声”的报告,但刚调到动物保护站才几个月的工作人员李骞,却在县
林业局领导的授意下写了报告,未经李评同意直接将报告递交林业厅。而在周正龙
拍到华南虎照片的前两天,李骞还以有村民发现华南虎脚印,要前去查看为由,和
周正龙一起上了山,至于他们在山上的所为则无从了解。众多网民纷纷猜测他们是
否在为拍摄华南虎找地点、做准备。
当网易工作人员在西安向卢西荣求证此事时,卢西荣承认收过手机,但坚决否认收受现金. 作为涉嫌“送手机”
的当事人一方,县林业局局长覃大鹏,则表态得较为谨慎,当他得知卢西荣已经承认自己收过手机之后,仍然否
认自己曾经给卢西荣送过手机.
17
11
3 专家评审:谋私利为虎作伥
为了论证陕西省存在华南虎,陕西省林业厅组织召开了一次华南虎论证会。
3.1 “他们代表陕西的水平”
2007年7月13日,陕西省林业厅组织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野生动物
保护站等单位的7名专家对华南虎进行论证,经过一上午的论证,专家最终作出了
“陕西镇坪县存在华南虎”的结论。
那么,专家结论究竟是怎样作出来的呢?有记者对参与华南虎鉴定的专家进行
了调查
18
。
参与论证的7名专家分别是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廷正、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教
授刘诗峰、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李保国、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教授许涛清、研
究员吴晓明、陕西省林业厅林业勘察设计院院长党景中和林业厅野生动物管理站高
级工程师曹永汉。
至于这些专家的研究方向,王廷正主要研究鼠类,刘诗峰和李保国多年从事金
丝猴研究,许清涛研究鱼类,吴晓明做的是藏羚羊研究,至于党景中和曹永汉,有
熟悉内情的专家私下透露他们是被邀请前来“助阵”的,7位论证专家中并无人研究
大型兽类,更无人研究过华南虎,而且陕西实际上也并无研究华南虎的专家。对严
肃的科学研究而言,由外行专家评审,其可信度有多高可想而知。2007年7月“陕
西镇坪县存在华南虎”的结论出来后,正在陕西做项目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专家蒋
志刚和广东省一位华南虎研究专家找到陕西林业厅,要求参与华南虎调查,按理说,
中科院有着更好的研究条件,这对陕西省而言是好事,但两位专家的请求最终竟遭
到拒绝。
这些被邀请参加鉴定的专家无一例外的都是陕西省的专家。当有记者问及为何
进行华南虎鉴定时没有邀请研究华南虎的专家时,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孙承骞回答:
“这些专家是了解陕西的实际情况的,他们是陕西最权威的专家,完全可以代表陕
18
本节资料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虎照疑云》整理.
12
西的水平”。
这位副厅长的话非常有意思,“陕西的专家代表陕西的水平”,言外之意,外省
的专家并不能代表陕西的水平。不过他的话似乎也不无道理,陕西省华南虎调查队
收集到的疑似华南虎爪印,送到北京做鉴定,就遭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专家的否决,
专家认为这些脚印根本就不是华南虎的,显然,“北京的专家”是不能代表“陕西省
的水平”的。
如此看来,代表陕西省的水平,实际上就是代表陕西省的利益,所有参加评审
的专家都是陕西省方面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人利益的牵涉使专家难免作出有违学
术良知和道德的事情。
10月3日,据专家结论出来后不到三个月时间,周正龙便“拍”到了华南虎,
照片随即被送往国家林业局,作为陕西镇坪存在华南虎的重要补充证据。前期一年
多时间的华南虎调查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专家结论“出炉”后不久,华南虎即“现
身”,这种巧合着实令人疑惑。
拍到华南虎似乎不仅仅是一种机缘巧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专家作出的结
论,为周正龙等壮了胆,为华南虎照片的“出炉”铺平了道路。试想,如果周正龙
的照片在专家作出结论之前“出炉”,则势必要作为存在野生华南虎的直接证据而经
受严格检验,当然如此一来可能就不会有“华南虎事件”,但陕西省直接申报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的计划也可能因此“泡汤”了,而照片在专家作出结论之后“出炉”,则
没有此种顾虑,既然专家都已经认定镇坪县存在华南虎,那么拍到华南虎照片就是
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原本需要用华南虎照片来支持专家结论,现在则反过来变
为用专家结论来支持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这不能不说是手段极其高明的一招。
因为有着此前出台的专家结论作“铺垫”,不少网民相信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
片为真,而面对公众质疑,陕西省林业厅也一再搬出专家结论作“挡箭牌”,并一再
强调照片真伪不值得讨论,考察陕西省华南虎的踪迹比验证照片真伪更重要,极力
想将公众讨论引到“陕西省是否存在华南虎”这一问题,而在这一问题上,因为有
专家结论作支持,林业厅可以占据主动性,通过专家结论的权威来压制质疑之声。
13
3.2 “人家要请,不好不去”
依照国际标准,认定某一物种存在的条件有五点:抓到活体、找到尸体、拍到
影像资料、有权威研究者目击到实体或发现可靠踪迹。华南虎调查并未取得进展性
成果,收集的证据如大型疑似猫科动物蹄印,野猪被捕食后的残骸,以及当地村民
的目击证言等,都只能算是间接证据,无法有力证明华南虎的真实存在,“华南虎事
件”发生后,一位参与评审的专家也向记者坦承结论“不严谨,没有找到直接证据”,
但这些参与评审的专家最终还是作出了“镇坪存在华南虎”的一致结论。专家为何
在明知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仍然作出这样的结论呢,据报导称这主要是陕西省林业
厅与评审专家“沟通”的结果,至于具体的沟通情形则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
明确,这次论证会是由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孙承骞带队向评审专家组汇报。
评审专家刘诗峰告诉记者:直到2007年7月4日收到陕西省林业厅送来的《华
南虎调查报告》样稿时,他才知道自己成了华南虎调查队专家组成员。此前他对自
己是此项目专家组成员的情况毫无所知。他阅读了那份20多页的《华南虎调查报告》,
还对其中的一些表述方式作了修改。面对记者“如此学术论证是否失去了本身的严
肃性”的询问,刘诗峰告诉记者,“一些所谓的学术论证失去了价值,有着复杂的社
会原因”,人家要请,他们也不好不去。他甚至笑称,有一天他参加了6个学术论证
会,收获是800元辛苦费。而那次华南虎论证会,每位专家最终收到了林业厅按照
学术论证“惯例”给的500元“辛苦费”。
但据此来指责参与评审的这几位专家缺乏学术良知似乎并不公平,中科院植物
19
研究所专家傅德志在其博客中披露了这样一则内幕:他的一个朋友在广东进行调查
时,发现了雪豹的脚印,当地某官员要求他将这脚印“做”成华南虎的脚印,以申
报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尽管最后遭到拒绝,但该官员敢于明目张胆地提出此种要求,
本身即说明专家论证和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存在较大的黑幕,而且这种现象在现实中
很普遍,以至于一些官员有恃无恐敢于明目张胆地要求专家造假。
“人家要请,不好不去”,刘诗峰的一声叹息透露出了专家们的无奈,而这种无
19
资料来源于傅德志的博客/fudezhi/.
14
奈又有着更深层次的体制上的原因。
当下权力对学术资源的高度垄断导致了专家的无奈,政府通过控制高校、研究
所等,获得了对知识分子的学术资源分配权,而这种分配的原则是“不顺从者不得
食”,敢于对抗权力者将得不到资源,而“顺从者则受优待”,往往能够集万千宠爱
于一身,教授、博导、院长、先进等职称和荣誉轻易得来,项目、课题、经费源源
不断,更有机会时常被邀出席各种公开场合,成为政府官员的“座上宾”,成为高参
幕僚,享受意见“直达天听”的殊荣。
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一些有学术良知的知识分子或被驱逐出体制、或被迫保
持沉默,而另一些学者则学会了揣摩“上意”,不惜曲意逢迎,学术被迫依附于政治、
权势,失去了其神圣性,学者被迫依赖于政府,失去了其应有的独立性。
“人家要请,不好不去”,表明了知识分子的“识趣”,知道自己是去装点门面
呐喊助阵的,知道自己没有能力行使否决权,唯有“开绿灯”,让人家通过,大家才
都有“面子”。“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这就是专家满肚子苦水的原因,“人家要请,
不好不去”,所谓的“不好不去”,恐怕是“不能不去”,而去了之后更不能不让人家
通过,因为“邀请”自己的毕竟是自己的“衣食父母”,面对“衣食父母”提出的要
求,要想拒绝太艰难太沉重,拂逆“衣食父母”的要求可能导致的后果,足以让学
者将一切学术道德和价值抛诸脑后。
在这种状况之下,各种评审鉴定也就沦为权力机构的“婢女”,成为给各种造假
贴“合格证”、发“准生证”的工具,成为权力机构和利益集团获取合法性的手段。
华南虎事件中的专家评审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的产物,专家评审在客观上
起了“为虎作伥”的效果,为华南虎照片的“出炉”铺平了道路。
15
4 周正龙:贪钱财与虎谋皮
“华南虎事件”由周正龙拍摄的照片直接“引爆”,正是这些照片客观上给了公
众以了解真相的契机,无论是从陕西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是从公众了解事情
真相的角度来看,周正龙都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那么,这个深山里的老农是如何
卷进这一事件中来的呢?
4.1 英雄与财迷
为了出席华南虎新闻发布会,周正龙特意换上了一身笔挺的西装,但却依然难
掩他山野村夫的本质,这个深山里的老农也许从未曾料想,自己竟会面对如此多的
镜头和记者。因为“只身孤胆”进山拍虎的“英勇表现”,周正龙被陕西省林业厅的
官员誉为“拍虎英雄”,媒体也毫不吝啬地将英雄的光环赠与他,一些网民更是对其
顶礼膜拜,这位原本默默无闻的老农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不期然间,周
正龙出名了。
出名也许并非周正龙的本意,新闻发布会上的他尚未领会到出名将给他带来的
好处,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省林业厅颁发给他的两万元奖金,对他而言,出名虽然
令人激动,却远不如奖金来得实在,他丝毫不隐瞒自己进山拍虎是为了钱这一动机,
口无遮拦的他私底下还不止一次地向记者抱怨省林业厅奖励的钱太少,远没有达到
他所期望的数目。
周正龙的家庭境况并不好,他的家坐落在村里一个坡道边,与周围一栋栋气派
的两层或三层小楼相比,他家的房子要相形见绌许多——一座破旧的土坯房,房顶
是一块块薄石片,许多地方还透出光,周正龙告诉记者,房子还是二十多年前从山
上移民下来时盖的,“村里100多户就我家最穷,孩子没有工作,我想盖楼房也没钱”,
家里的电视机是黑白的,二十年前买的“黄河”牌。
一家4口人,女儿上大专,三年时间共花去家里七万多元,毕业了没找到工作,
不久前才考入当地的一个电站。儿子高中毕业后去河南某技术学校读了一年,现在
16
临时在镇坪县工程队开挖掘机,给家里挣不来多少钱。家里四亩地的收成只够吃饭、
养猪,每年养三头猪也只能当一年的肉食。打猎曾经是周正龙家里最重要的收入来
源,2005年冬天,周正龙带着徒弟从山上打回来20多头野猪,收入6000多元。2006
年镇坪县宣布禁猎,他的打猎生涯因而终止,狩猎三十多年的周正龙只好放下猎枪
重返农田,收入来源的丧失使他的生活变得拮据困窘起来,找点“活路”多赚些钱
成了周正龙最紧迫的事情。
2006年,陕西省林业厅派出调查队赴镇坪搜虎,打猎经验丰富的周正龙成了调
查队的向导。尽管几次调查均未发现华南虎的踪迹,但身为向导的周正龙却不止一
次地听到专家们谈论:“如果买部相机拍到老虎,那就值钱了”,甚至有官员放言“拍
到老虎照片便奖励一百万”,周正龙怦然心动,他购买了一台胶片相机,又向自己的
亲戚借了一台数码相机,开始了进山拍虎之旅。
拍到华南虎照片后,周正龙曾到省版权局为照片申请版权,目的是能让照片卖
个好价钱,据陕西省林业厅动物保护处处长王万云透露,新闻发布会前天晚上,周
正龙突然不同意公布照片,除非省林业厅奖励他100万,省、县官员轮番做其思想
工作,直到凌晨才谈妥:周正龙向媒体提供两张照片,省林业厅奖励他2万元,但
必须在新闻发布会后删除这些照片的电子版。这位老农为他拍摄的照片开出了100
万的“天价”,他甚至希望通过媒体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将华南虎照片底片高价卖
出去。
尽管不停地抱怨林业厅奖励的钱太少,但精明的周正龙很快便找到了新的生财
之道:新闻发布会后,采访的媒体记者蜂拥而至,“拍虎英雄”对记者不仅不反感,
反而很乐意。接受采访的第一天,他郑重其事地把陕西省林业厅颁发的奖状摆在家
里客厅的正中央,自己坐在下面供记者拍照,不过,采访要收费。
“50块钱你也好意思说出口?省电视台邀请我做节目,那是1000块!”周正龙
对某记者的采访报价很不满,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烈“砍价”,最终双方以400块钱
成交。
这件事情被曝光后,当地官员很是尴尬。县委宣传部的干事几次打电话给他,
让他“眼光放长一些,不要损害镇坪人的形象”, 周正龙口头上答应,实际上还是
17
照样收钱,直到镇坪县副县长杨高亲自给他打电话后,才改为“采访免费,看照片
要钱”,即“看照片一个价,想翻拍另一个价,拿走所有照片和底片,那又是一个价,
只要你出得起”。
当地许多和周正龙熟识的人对他的评价是:“老周这人很好,就是贪财,只要给
他钱,啥都肯干”。
回放新闻发布会上周正龙对拍虎情景的描述:“我趴在草丛里,慢慢靠近山坡上
的老虎,端着相机的手晃个不停,突然一不小心触动了闪光灯,老虎大吼一声,吓
得我出了一身冷汗。当时我就想,如果我被老虎吃了,至少还能留下照片”,“我
不管其他人怎么讲,不管国家奖励多少钱,总的来说也算为国家作了一点贡献”,在
周正龙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形象光辉的英雄,为了拍到照片,即使被老虎
吃了也在所不惜。很难将舍身拍虎的英雄形象和精明贪财的形象联系起来,两者相
差实在太远了。
20
不过,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才照见一个真实的周正龙,精明贪财是其本性,而
生活的窘况逼迫他成为“英雄”。
4.2 棋子
面对网络上汹涌的要求鉴定照片的声音,陕西省林业厅强硬拒绝,面对六方专
家鉴定对照片真实性的否定,陕西省有关方面仍然坚称照片真实,这种“拒不悔过”
的行为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如果事件仅仅是周正龙一人所为,那么只需要追究周的造假责任,而对那些因
受到周正龙的“蒙骗”而犯了错的官员只需要给与一些无关痛痒、名至而实不至的
诸如“记过”之类的处罚,陕西省林业厅就完全可以将整个事件“摆平”,平息众怒,
众官员也能从容下台,但如果整个事件并非周一人所为,则又另当别论。
实际上,周正龙也只是被推到前台的一颗棋子,他的背后还有一个由官员组成
的幕后团队,正是这个幕后团队选择了周正龙。
20
之所以选择周正龙,一方面是因为周自己财迷心窍,“只要给他钱,啥都肯干”,
《北京晨报》2007年10月13日报导:绝迹24年华南虎重现陕西村民冒险拍下照片
18
而周正龙的猎人和农民身份又正合幕后团队的胃口,老实巴交的山村老农形象使人
根本不会将其与造假联系起来,而一个老猎人拍到野生华南虎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而另一方面,周正龙的社会关系也不可忽视。镇坪县经贸局局
21
长谢坤元是周的妻弟,周正龙拍摄照片用的数码相机就是向他借的,因为有这一层
关系,周正龙好歹也可以算是可以信赖的“自己人”,于是周正龙就进入了这样一个
局,而其他村民因为没有这样的背景,也就“拍”不到老虎,而只能感叹周正龙运
气好,能够数次“遇见”老虎,而自己却与老虎无缘了。
周正龙的一举一动中都带有这个幕后团队的影子,有时这个幕后团队甚至跑到
了前台替周正龙说话撑腰。
网络上掀起质疑之声后,陕西省林业厅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副站长卢
西荣和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研究所教授于晓平做客华商网,回应质疑,
表示“周正龙是老猎人,他的照相技术非常差,所以拍摄的老虎就比较小一点”。
10月19日,中科院专家傅德志公开质疑周正龙造假,大字不识的周正龙“破天
荒”地拿起了法律的武器,他向记者表示,中科院研究员傅德志对自己的“诬蔑”
言论是违法的,他将向法院提出起诉。如果不是背后有人指点,周正龙是不会知道
要运用法律武器的。
陕西林业厅信息中心主任关克在网络上开设博客力“挺”周正龙,极力维护周
正龙的“英雄”形象,“人家武松打虎还要一支哨棒,一瓶酒,而周正龙只是靠两部
照相机”,他拿自己的党性、人格、地位为周正龙担保,而依据关克的博客“爆料”,
被媒体捧得很高的所谓“打假英雄”李评,因为拖欠周正龙一年多的向导费1800多
元,致使两人发生激烈争执乃至产生“深仇大恨”,而那几个敢于“挺身而出”揭示
周正龙“丑恶嘴脸”的同村猎户,他们在最近当地实施严格禁猎之后因非法盗猎一
头重达百多斤重的野猪被林业局严厉处罚,因怀疑是周正龙举报而彼此间产生了巨
大隔阂
22
。
华南虎照片的原型老虎年画“现身”后,面对记者的质疑和逼问,气极败坏的
谢坤元的弟弟谢坤全在镇上开喷绘店,不少人怀疑周正龙拍到的华南虎是谢坤全用喷绘制作的假老虎,周正龙
将其摆放在树林中拍摄而来.
22
见关克的博客/guanke1964/.
21
19
周正龙说出了“照片不是我拍的”的气话,11月20日,陕西省林业厅专门召开了一
个闭门会议,就华南虎事件达成“共识”:镇坪存在野生华南虎的事实“不容置疑”;
当日周正龙被镇坪县林业局叫去谈话,回来后即言之凿凿地对记者表示:他只知道
自己没有造假,他的照片,还有山上有老虎这些都是真的,而且国家林业局也应该
很快会有结果证明他的清白。尽管周正龙不肯透露具体的谈话内容,但从他话语间
明显又有了某种底气。
而11月24日,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更是亲自上门探望“拍虎英雄”,给周正龙
打气,说从未怀疑虎照是假的,“即使周正龙迫于压力,承认(照片)是假的,我们
也认为是真的。”
11月26日,周正龙拍摄的40张华南虎数码照片被网易发布,关克立即在博客
“
在没有经得(周正龙)本人授权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公上撰文抨击网易“欺人太甚”,
布全部数码照片”,公开侵犯周正龙的知识产权,并表示将“在周正龙起诉后,出面
为周正龙作证。
周正龙曾经问记者,“如果(照片)是假的,是不是省、地(市)、县(很多官
员)都会倒?”
23
话语中泄漏了其不安和担忧,确实,他也许从未料到事情会演变成
现在这样,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恐惧,而他的幕后团队则不停地给其鼓气壮胆。
在这场华南虎事件中,周正龙只不过是前台一个技艺蹩脚的演员而已。他为生
活所逼而“自愿”进入这样一个局中,却发现自己完全地陷进去,根本无法再脱身
出来。而周正龙背后的团队也不会允许他脱身出来,因为他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一旦周正龙倒下,正如他所担心的,省、地、县都会倒,因此官员们不管怎样都要
力保周正龙。几张照片将周正龙和幕后团队紧紧捆绑在了一起,想发财的周正龙“与
虎谋皮”,此刻才真正领悟什么叫做“老虎屁股摸不得”。
4.3 败笔
23
中科院专家傅德志揶揄周正龙连造假都不会造,“要是这老哥就拿出一张很小很
见《新快报》2007年12月20日报导.
20
模糊的片子,然后说拍了之后老虎就走了,还吼了一声,把自己吓得摔了一跤,连
24
相机镜头都摔坏了,那么大家就不会这么讨论了”。
的确,从造假的角度来看,整个“华南虎事件”的败笔就在于这些华南虎照片
拍得太多太清晰,以致弄巧成拙。事实上如果周正龙聪明一点,哪怕只拍一张极为
模糊的照片,陕西省有关方面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启动国家自然保护区申报,至于公
众对照片的质疑则更无从谈起。
但周正龙毕竟只是深山里的一个农民,对很多事情的谋划和考虑都已经超出了
他的理解范围之外,他想不到如此深,所以才会漏洞百出,授人把柄。面对幕后团
队分配给他的任务,周正龙过于认真,很“敬业”地行使他的“使命”,极力想把照
片拍好,而“过于认真”的结果就是照片一拍就是71张照片,而且所拍照片十分清
晰,持续时间近半个小时,以至于给公众质疑造假留下了充足的“把柄”。这个一辈
子呆在深山里的农民不太懂得数码相机这种高科技的玩意儿,数码相机真实地记录
下了周正龙拍照的时间、闪光等操作细节,周正龙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惊心动魄的拍
虎情景:“我趴在草丛里,慢慢靠近山坡上的老虎,端着相机的手晃个不停,突然一
不小心触动了闪光灯,老虎大吼一声,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按照周正龙的说法,
闪光惊动了老虎,华南虎转身迅速逃离,但实际上数码照片数据显示,闪光灯亮时
周正龙拍摄的照片是数码照片的第4张,但他一共拍摄了40张华南虎数码照片,此
后的36张照片从何而来他根本无法解释,这点被记者当初揭穿,周正龙只好以“我
也不知道”来搪塞。
而周正龙的幕后团队也疏忽了这一点。这种疏忽与其说是大意,不如说是他们
过于自信,他们根本就没有料到居然会有人质疑由政府部门“权威”发布的照片,
以至于前期工作没有做踏实,“屁股擦得不干净”,等到事情暴露以后,再想掩盖已
经来不及了。
不过我们应该庆幸,正是周正龙的弄巧成拙和幕后团队的疏忽,让我们可以不
断逼近事件的真相。
24
见傅德志的博客/fudezhi/.
21
5 官僚系统:违民意纵虎“行凶”
10月3日,周正龙“拍”到了野生华南虎照片, 8日周正龙拍摄的照片送到镇
坪县林业局, 10日镇坪县副县长杨高即带领周正龙等赴西安将照片送到陕西省林业
厅,省林业厅立即组织专家对照片进行鉴定并得出“照片真实可信” 的结论,于是
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调“权威”发布了这些照片。
5.1 李评两次“养病”
照片公布后,公众质疑就随之而至,为何公众一眼就能发现问题的照片,居然
通过了专家的鉴定,并得到陕西省林业厅的认可呢?
25
与“华南虎事件”类似的一个例子是“藏羚羊照片”造假事件,造假的藏羚羊
照片最初也逃过了专家的“法眼”,所以,专家“犯错误”的可能性也并非不存在,
没有看出华南虎照片存在的问题也属正常。
更何况有没有对照片进行严格的鉴定还很值得怀疑,陕西省林业厅一位官员暗
中向记者透露,厅里对周的照片鉴定,都由内部人士和厅领导组成,并没有邀请所
谓的痕迹、摄影和动物权威专家进行鉴定。但在陕西省林业厅信息中心主任关克的
所有对外表述中,周正龙的照片却通过了动物学家、摄影家、公安机关的三方鉴定,
打上了“权威”的标签。
但专家鉴定出错却并非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事实上只要稍微有些常识,就能
够分辨出照片的真假,或者至少对照片的真实性持一种警惕的态度。例如当地的一
些老猎人在看到照片后即表示,10月份已是深秋,天气变凉,山中气温更低,照片
中老虎伸出舌头散热不太正常;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事业15年、摄影经验超过20年
的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评也向林业局领导反映照片造假,却没有起到任
25
《大庆晚报》于2006年发表了《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一稿,其中一张照片展现了一个极其难
得的瞬间:青藏铁路上呼啸而过的火车与在铁路旱桥下奔跑而过的藏羚羊,同时出现在照相机的镜头中. 一位摄
影爱好者坐地铁的空闲事件仔细观察这幅照片时,发现了其拼接的破绽,揭穿了照片造假的真相. 但在此之前,
这张照片居然逃过了专家、学者的法眼,获得了中央电视台《影响2006》年度新闻图片铜奖,作者也获得诸多
殊荣. 实际上,只要有点常识就知道,藏羚羊生性胆小,根本就不敢靠近火车,但专家和学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2
何效果;陕西省林业厅一些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照片是真实
的。但既然有如此多的人怀疑照片的真实性,为何这些质疑之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
视,以至于这些备受质疑的照片最终还经由政府部门“权威”发布了呢?
周正龙回忆了这样一个细节:10月10日那天,周正龙把拍到的野生华南虎照片
和底片交给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孙承骞,孙在认真看过照片和底片之后,认定周正
龙确实拍到了华南虎,兴奋地一把抱住了他,说道:“太好了,你找到华南虎了!”。
而正是这位副厅长的率先表态一锤定音,为照片的真实性定下了“调子”,堵塞
了质疑和反对之声,从而对照片的公布和事件的后续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镇坪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评是镇坪县唯一一个敢站出来公开质疑照片真实
性的政府工作人员,他的处境并不好过。陕西省林业厅开新闻发布会的当天,他受
到林业局一位领导的“告诫”:“以后不要再说照片是假的了,现在专家都鉴定了说
(照片)是真的。”在10月31日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节目中,李评公开批评有
关官员不负责任,第二天林业局一位副局长找李评“谈话”,要求他“不要再掺和(华
南虎照片真假)这件事了”,当天李评即“请病假”回家休养了。这“病”一养就是
50多天,直至12月25日李评才继续上班。但由于“秉性不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仍然继续公开指责照片造假,而相继被领导“约谈”,最终只得再次主动请“病假”,
26
回距镇坪县190公里外的安康家中“养病”。
在媒体和公众纷纷质疑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之时,陕西省有关政府官员的表态
又显得极其不正常,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上可以看到,在接受采访时,
各类政府机构官员的口径异常的一致:相信华南虎照片是真实的。至于相信的理由
也是众口一词,有趣的是,这些理由都置科学标准于不顾,各级官员不是强调忠于
事实,而是竭力表现对上级的忠诚和支持,一律捍卫上级的结论,没有丝毫实事求
是的味道,而在下级竞相表“忠心”的同时,上级也在极力显示自己对下级的“绝
对信任”。
事实上,正是官僚系统这种“不忠于事而忠于人”的特征,堵塞了言论,压制
26
了不同的声音,使得行政系统内部纠错机制没有发挥作用。试想如果不是高官首先
新华网2008年4月13日报导:最早质疑者再次回家“养病”.
23
草率表态,华南虎照片可能通不过专家鉴定,华南虎事件也不可能闹出这么大的动
静。高官率先表态为照片的真实性定下了“调门”,上级的权威尊严与照片真实性“捆
绑”在一起,足以压制不同的声音。
在官僚系统中,拂逆领导意志是犯忌之事,证明领导出错更是大忌讳,因为这
会伤及领导的权威、尊严,让领导“没面子”。中国人历来重视面子,生活中有所谓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的说法,中国人将面子和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没
面子是很难堪的,而领导“没面子”,下属就没有“好果子”吃,指出领导的错误可
能不但得不到感激和表扬,反而会使领导恼羞成怒,
在现实中,官员的升迁提拔权力操纵在领导和上级手中,官员的政治前途由上
级掌握,领导的评价压过个人的实际工作表现,领导的赏识非常重要,领导“说你
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受领导赏识才能得到领导照顾,
升官才有可能,得不到领导赏识,即使成绩再突出,仕途也可能是一片黑暗。正是
这种上级对官员升迁权力的控制,导致官僚系统中下级对上级惟命是从,惟领导是
从,“领导永远是对的”,忠于领导胜过忠于事实。面对领导对华南虎照片的表态,
即使一些官员有异议,但只要与自己的利益无涉,也就宁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听之任之,不愿“出头”自讨苦吃,这就是为何官员都“心照不宣”却不揭穿的原
因,就连曾经公开表态批评相关官员不服责任的李评,面对巨大的压力,最后也主
动选择了沉默,回家“养病”。
不忠于事而忠于人的官僚系统,压制和堵塞了不同的声音,高官表态有如“临
门一脚”,官僚系统则自动“城门失守”,以至于这些备受质疑的照片被 “权威”发
布,华南虎正式“出山”了。
5.2 “照片真实性不容质疑”
面对公众对华南虎照片的质疑,陕西省有关官员开始针锋相对地打响了一场“华
南虎保卫战”。
10月16日,陕西省林业厅出来“灭火”,对照片“造假说”予以反驳,镇坪县
主管农林业的副县长杨高表示,当地存在华南虎的事实不容置疑。
24
10月18日,陕西省林业厅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卢西
荣和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研究所教授于晓平做客华商网,表示这次发现
有一定轰动效应,网友也可能是“业余爱好”,对物种的生存不太了解
27
。
10月19日傅德志公开质疑“拍摄地点不可能存在照片中的大叶子”,陕西省林
业厅迅速封锁了照片拍摄地点,禁止记者进山拍照,北京《民主与法制》杂志记者
偷偷进山拍照,遭到当地公安机关扣查,所拍摄的照片被删掉
28
;
陕西省林业厅信息中心主任关克则开始开通网上博客,与傅德志等展开激辩,
他先后发表了《对周正龙拍摄野生华南虎的情景还原》、《是什么把真老虎变成了纸
老虎》、《是谁在为我们民族英雄脸上抹黑》等一系列文章,竭力为“拍虎英雄”周
正龙呼吁,表示“他是个老实的山里人,不可能为此而造假”,并用自己的党性和人
格为周正龙和照片真实性担保。
面对媒体对照片的质疑,陕西省镇坪县林业局局长回答:“纠缠虎照真假是对全
国人民不负责”,“我们不想媒体他们到底想什么?其实野生华南虎在镇坪的存在不
容置疑”。
陕西省镇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苏怀春说:“网上关于华南虎照片真伪的争论,掩
盖了镇坪是否有华南虎的事实真相,结果导出了以一张照片真伪来质疑一个物种是
否真实存在以及一个地方政府的诚信,这是在钻牛角尖。”
县长吴平则表示“我们心里是坦然的,我们是非常有底气的,周正龙拍到野生
华南虎的活体照片,它其实是必然结果,绝不是偶然现象”。
陕西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王万云表示,“我们对周正龙拍摄的照片
从各个方面证实了其真实性,现在没有打算因为外界的质疑而再次进行鉴定”,“关
于照片的真实性,我们从来就没有怀疑过,那是我们陕西省林业厅找多个专家共同
鉴定的,不可能存在造假,作为政府部门,我们也没必要参与共同造假。”
陕西省省长也表态说:“华南虎不久即会有结果。对华南虎进行适当考察是必要
的,政府的鼓励行为没有错,考察华南虎的踪迹,比照片的真伪更重要。”
27
28
华商网2007年10月18日报导:林业专家18日10时做客本网破解华南虎真伪之谜,.
《新快报》2007年10月30日报导:中科院专家炮轰华南虎照片造假呼吁司法介入
25
11月20日,华南虎照片的老虎年画原型出来后,陕西省林业厅专门召开闭门会
议,就华南虎事件达成“共识”:镇坪存在野生华南虎的事实“不容置疑”;
公众要求重新鉴定照片的呼声日益强烈,陕西省林业厅对此强硬拒绝,并以种
种理由拒绝公布更多的华南虎照片,企图通过“封锁”照片以阻止公众自发的鉴定。
但“封锁”不力给了记者“可乘之机”,网易记者通过秘密途径获取了全部40张数
码照片并于11月26日在网上发布,周正龙随即到镇坪县公安局报案,称“网易盗
窃”了他的照片,并委托律师给他讨个公道,关克则在其博客上发表《如此欺负人,
究竟为什么?》的文章,连用三个“为什么”,悲愤表示“有些行为已经属于欺人太
甚!”,他将在周正龙起诉后,第一个出面为周正龙作证。
12月2日,中国摄影家协会数码影像鉴定中心邀请数码专家、动物学家、植物
学家等六方专家对华南虎照片进行鉴定,两个多小时的鉴定最终宣判了华南虎的“死
刑”,
六方专家一致认定华南虎照片为假。但陕西省林业厅拒绝接受六方专家的鉴
定结论,仍坚持之前野生华南虎照片真实的声明,而镇坪县相关官员对于专家鉴定
结果不予评论,认为陕西省林业厅对虎照的鉴定结论才是目前惟一的官方权威结论。
在国家林业局和陕西省政府的要求之下, 2007年12月21日陕西省林业厅被迫
宣布启动华南虎照片第二次鉴定工作,但据记者调查,照片鉴定工作却迟迟没有真
正展开,因为“没有鉴定机构愿意接手”,而鉴定机构之所以不愿接手,则是因为陕
西省林业厅要求“如果鉴定机构认为虎照造假的话,需要还原造假现场和具体环节”,
而此类不合理要求自然没有任何一家鉴定机构可以接受。就这样,华南虎照片鉴定
工作一直被拖了下来。
全国“两会”期间,网民纷纷呼吁来自陕西的政协委员及人大代表直面“华南
虎事件”,推动事件真相的水落石出,来自其他省份的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
也认为应该对“华南虎事件”问责,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两会开幕后,来自陕西
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均不约而同地拒绝了记者有关“华南虎事件”的采访要求,
有代表表示,“这一问题比较敏感,不方便评论”,唯一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陕西省
政协委员则表示“不要再追究事件的结果了”,对陕西省代表的如此态度,有政协委
26
员认为陕西省有关方面在“来之前已经(跟代表们)打过招呼了”
29
。
在这场“华南虎保卫战”中,陕西省林业厅首先采取了“热处理”的做法,强
硬回应公众质疑,企图利用政府公信力和权威压制公众的质疑之声,但“热处理”
的做法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在“热处理”失效之后,陕西省有关方面又采取了“冷处理”的做法,即有意
忽视公众对照片鉴定的要求,强调“纠缠于照片真伪是对全国人民不负责任”,“考
察华南虎的踪迹,比照片的真伪更重要”,并和国家林业局一道启动了对陕西镇坪的
搜虎行动,极力想将公众注意力引向关注“陕西省是否存在华南虎”这一问题,因
为在此问题上林业厅有路可退,能否搜到华南虎存在很多变数,没有发现华南虎也
很正常,而且搜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为自己争取足够的拖延时间,静候公众
关注热情的消退。
但在公众情绪激昂的情况之下,这种“冷处理”的做法被视为漠视公众,结果
是火上浇油适得其反,进一步刺激了公众情绪。在“华南虎事件”中,公众与其说
是在追究照片的真实性,不如说他们更加关注政府对此的态度,陕西省林业厅(至
少从表面上)做出某种积极的姿态是有助于为自己争得主动并化解压力的,但消极
逃避的做法使自己逐渐失去了主动权,对公众要求的漠视让公众感觉受到络伤害,
从而激起了公众的激烈反弹。
此后陕西省林业厅学“乖”了,又启动了另一种“冷处理”的做法:一方面极
力做出进行照片鉴定的积极姿态,抓住了主动权,堵塞了公众指责,化解了舆论压
力,但暗中却采取种种手段无限期地拖延照片鉴定,这种对“热点冷处理”的做法
最终凑效,公众在漫长的等待之中渐渐失去了耐心,关注的热度消退,同时陕西省
又迎来了另外的“利好消息”,南方的大规模冰雪灾害转移了公众注意力,陕西省林
业厅面临的压力逐渐减退。
时至今日,距华南虎照片公布已有半年多时间,照片真假仍未得到官方明确的
结论。2008年4月19日,陕西省林业厅官员表示照片鉴定仍在“秘密进行”,而此
29
时距陕西省林业厅宣布启动照片鉴定已有120天。
中新网2008年3月6日报导:陕西籍政协委员:不要追究“虎照事件”结果了
27
陕西省有关方面的强硬态度和“死不悔改”,一方面是因为“骑虎难下”,因为
这一事件许多官员已经卷入其中,承认“造假”意味着这些官员都将受到处罚。另
一方面,也表明他们对造假的自信和有恃无恐,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摆平”这件
事,相信自己最终不会受到惩处,如果自己不承认,公众对他们也无可奈何,事实
上也确实如此。
28
6 网络:辩真伪公众“打虎”
在“华南虎事件”中,网络和众多网民充当了“打虎”主力军的角色,他们打
乱了陕西省的完美计划,使“华南虎事件”发生逆转,并最终使陕西省林业厅申报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美梦“流产”。
6.1 网络猛于“虎”
2007年10月12日新闻发布会后,华南虎照片即在网易等网络媒体上广为流传,
因为华南虎的吸引力,一夜之间,这些照片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许多网民在称赞周正龙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何照片中的华南虎显
得如此的突兀和不真实,尤其是老虎身上的色调与四周的环境完全不协调。一些网
民开始怀疑这张所谓的“华南虎”照片是有人通过电脑软件伪造出来的。
10月15日,著名的网络论坛天涯论坛上出现了一个《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
的帖子,作者“党指挥枪”在文章里列出了照片的6个疑点,指出照片有伪造之嫌,
号召网友都来鉴定照片的真实性,这是对照片质疑的开始,此前也有不少网民怀疑
照片的真实性,而这篇帖子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华南虎照片造假,将公众的怀疑明明
白白地“端”了出来。
有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说真话的孩子”出现一样,在此之后众
人开始纷纷质疑照片的真实性,这篇帖子引起了广泛关注,天涯论坛上跟帖附和者
达到数千人。随后,怀疑照片真实性的帖子在国内各大网站上陆续出现,甚至占据
头条的位置,这组用来证明野生华南虎尚未灭绝的照片,一时间变成热门。
由此,形势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10月16日,最早认可照片并视之为珍宝的陕西省林业厅出来“灭火”,对照片
“造假说”予以反驳
30
, 10月18日,又组织相关专家做客华商网,回应网民质疑,
表示华南虎存在不容置疑。这是网络交锋的第一个回合。
30
北方网2007年10月24日报导:国家林业局未就华南虎照片表态
29
林业厅的表态并未平息争议,10月19日中科院植物学家傅德志在其个人网站“义
妹”网站上发表文章,从植物学专业角度认定“现场不可能存在老虎头那么大的叶
子”,并公开站出来指责照片造假,更是将网络质疑推上高潮,网络上以傅德志为首
迅速形成“打虎派”,追查照片造假真相,而以陕西省林业厅信息中心主任关克为首
的“挺虎派”则“力挺”照片真实。
正当“打虎派”和“挺虎派”争论得不可开交之际,11月4日正在镇坪采访的
南方都市报记者谭人玮无意之中发现了周正龙10月20日回“拍虎”现场查看的照
片,他立即将其发布到了网上。网民通过仔细分析照片后发现,现场根本就没有老
虎脑袋那么大的叶子,根据照片中周正龙的手指和周围树枝的比例推算,照片中所
谓的“华南虎”只有一张A4纸大小。这个“铁证”引起打虎派阵营一片欢呼,傅德
志在“义妹”网站宣布“打虎派”第一次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一胜利激励了众多的
网民再接再厉,继续寻找证据,终结造假事件,使真相水落石出。这是网络交锋的
第二回合。
在傅德志“寻找造假照片原型”的号召之下,“人肉搜索引擎”四处围剿。所谓
的“人肉搜索引擎”是现代网络信息科技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搜索结合的产物,一
人在网络上提出问题后,众人依据蛛丝马迹在现实生活中展开搜索,新线索又通过
网络传递给搜索者,依靠“人多力量大”不断推进问题解决。不久之后“人肉搜索
引擎”初见成效,华南虎事件开始出现戏剧性转折。11月15日四川网民“攀枝花
xydz”无意之中发现自家“老虎卧瀑图”年画上的老虎和照片上的华南虎几乎完全
一样,他认定其为陕西华南虎照片原型,11月16日上午,一个月来一直“奋战在打
虎第一线”的山东青岛网友“小鱼啵啵啵”迅速把图片发到著名图片网站“色影无
忌”论坛上,网友们立即将年画老虎与照片中华南虎进行比对,发现两只老虎轮廓、
大小、花纹、神态均高度重合,这张照片立即引起轰动。
但“挺虎派”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年画是根据周正龙拍摄的照片借用电脑技
术制作而成”,网民再接再厉,当天下午即找到年画彩印厂家,随后又有网友在网上
发布在义乌年画专业街上拍摄的含有“华南虎”年画的视频,反驳“挺虎派”的观
点,11月18日,年画生产商向媒体展示了老虎年画的菲林底片、2002年的底图以
30
及分辨率达300DPI的电子图稿。
网络“打虎派”阵营一片欢呼,傅德志认为年画的发现起到了终结整个骗局的
作用,他特意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感谢中国网络朋友一直在进行着坚苦卓绝不屈
不挠地对伪虎门骗局举证!与此同时,“挺虎派”阵营迅速瓦解。这是网络交锋的第
三回合。
事已至此,关克仍然继续在其博客上发表文章,从摄影专业技术角度对照片分
析,力证照片真实。陕西省林业厅也依然坚持照片真实,并拒绝发布更多的照片,
企图封锁照片掩盖证据以阻止公众对照片的自发鉴定,但网易最终还是通过秘密途
径获取了这些照片并由此启动了对照片的六方专家鉴定,真相逐渐水落石出。
六方专家鉴定结论宣判了华南虎的“死刑”,此时陕西省林业厅已是骑虎难下了,
广大的网民对其不依不饶,要求彻底追究相关官员的责任,陕西省林业厅被逼得无
路可退,他们所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毫无底气却继续顽固蛮横地坚持照片真实的说法,
“骑虎不下”。
西部网
31
是陕西省的新闻门户网站,由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陕西省省委宣传
部主管主办、陕西电视台承办,2008年1月13日,在网民的强烈呼吁之下,西部网
论坛“两会热议”版块被迫开辟了“华南虎事件热议”子版块,许多网民纷纷在论
坛上发帖,呼吁陕西省政协和人大尽快协调解决“华南虎事件”,除了“华南虎事件
热议”论坛外,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博客也成了大家反应“华南虎事件”的前沿
阵地,但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博客上的留言很快即被删除,“华南虎事件热议”论坛
的讨论“尺度”也受到限制,1月18日,距陕西省政协和人大开幕不到2天时间,
西部网“华南虎事件热议”讨论论坛被关闭,同时被关闭的还有华商网的华南虎论
坛。
2008年3月7日,距离全国人大和政协开幕不到4天时间,“华南虎事件”的重
要讨论阵地华商网华南虎论坛被迫再次关闭。
在“华南虎事件”中,面对汹涌的网络质疑,陕西省有关方面,除了采取粗暴
31
的关闭论坛的方式外,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政府部门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西部网论坛
31
6.2 网民的热情
网络对整个事件的转向起了重要作用,正是众多网民的合力,一点点撕开了“华
南虎事件”背后的黑幕,网络显示了巨大的威力,而众多网民对关注事件的热度之
高更是令人惊叹。
自从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出来后,许多网民就一直“泡”在网上打虎:
第一篇质疑照片真实性的帖子在天涯论坛上跟帖附和者达到数千人;有网民制
作老虎喷绘图样,和周正龙所拍虎照进行对比,证明周正龙所拍老虎为“纸老虎”;
一些网友自发模拟拍摄老虎,以此来“还原”周正龙造假的真实细节;有数学老师
用拓扑学来证明照片上的老虎为平面纸老虎;国防科大的博士生将照片鉴定作为研
究课题
32
;过高的访问量压垮了傅德志的“义妹”网站,以至于不得不“移师”他处,
而傅德志在博客上的文章每篇都有上万的点击率;“人肉搜索引擎”对证据的大搜捕,
之所以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展开并持续不断地发掘下去,就在于网民的高热情作支撑;
11月16日老虎年画被发现后,一些网民自发聚餐庆贺“胜利”,许多网民还为此热
泪盈眶“留下了幸福的泪水”,有人发帖说,我已喝了三瓶啤酒,大家举杯庆祝吧;
有人说,呵呵,像过年一样;而傅德志在媒体连线时说,很多这些日子与他站在一
起的“打虎网友”给他打电话时都痛哭失声了,他说,真相大白时我们应该大笑才
是。而曾经为“挺虎派”的知名网友“学霸误国”公开“反水”,直言“周正龙拍摄
的虎照应为假”。公开发表文章承认自己曾经认为老虎为真的观点错误,并表示此事
已“尘埃落定,退出华南虎事件”
33
,这名一直力挺周正龙的网友为了弄清真相,竟
然不辞劳累从郑州出发坐6小时火车和12小时汽车赶往镇坪县专门调查此事。
网友的关注热情令人咋舌,没有网民的高热情度,无形的网络不可能发挥出如
此大的威力,而不理解网民的这种热情,就难以理解整个事件为何会这样发展。
在华南虎事件中,公众是在确证一种信息真实,虚假让人感到恐惧和不安,公
众需要确认自己是生活在真实之中,依照常理,政府本来应当是值得信赖的,但当
发现连以政府公信力作保证的信息都存在失真、不值得信赖的时候,公众的失望和
32
33
《重庆晚报》2008年1月16日报导:国防科大专家摄像测量结论:“周老虎”确实是纸老虎.
东方网2007年11月19日报导:华南虎照片拍摄者周正龙被指曾买虎年画.
32
担忧可想而知。而陕西省有关方面却一再冒犯公众的信息知情权,他们拒绝对照片
进行鉴定,采取各种手段掩盖压制真相,甚至在多方专家对照片的否定时仍然顽固
坚持错误,其表现不能不令人寒心,由此也催生了这场公众与政府的对抗,更激发
了公众追究到底、彻查真相的要求。对许多网民而言,华南虎存在与否于他们无关
紧要,他们可以不关心华南虎是否存在,但却不能不关心信息真实,不能不关注政
府对照片真实性的态度,实际上这也是陕西省林业厅企图将公众注意力由照片真实
性问题引向“华南虎存在与否”却最终宣告失败的原因,对公众而言,信息真实的
重要性远胜过华南虎的存在。
而网络提供了一个表达和质疑的平台,信息真实的诉求与网络结合产生了强大
的威力,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网络将松散而数量庞大的公众整合起来,无数的个体
因而叠加成了能量惊人的巨人,貌似强大的政府部门在这一巨人面前节节败退。
而另一方面,网络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网络民主空间的产生,政府监管和控制的
力不从心,以及政府出于利用网络作为控制公众情绪的“安全阀”的考虑,使得网
络具有了相对宽松的氛围,并间接催生了网络民主,而近年来一些国家领导人对网
络民意表现出来的善意姿态和重视态度也赋予了网络民主空间事实上的“合法性”,
并增强了网络民意的影响力,公众可以在网络上有节制地对政府予以批评,对腐败、
黑幕、真相等进行揭露,并由此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对政府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
束。
在华南虎事件中,对黑幕的揭露以及对政府的批评和约束激发了公众参与热情。
网易披露的神秘账本中若隐若现的腐败等问题,引发了公众对幕后操纵者的猜想,
对腐败、黑幕的痛恨使公众不依不饶,追查到底。对信息真实的追求和网络民主激
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并聚合了巨大的能量,“华南虎事件”逐渐逆转。
33
7 傅德志:担大任专家“出山”
在网络众英雄“群龙无首”之际,专家傅德志“出山”了。在“华南虎事件”
中,傅德志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没有傅德志的出场,网络质疑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能
量,网民的热情不可能维持如此之久,甚至可能事件将被有关方面压制下去,而不
可能发生逆转。
7.1 被“选择”的傅德志
傅德志的出场,是偶然,也是必然。
傅德志是被媒体“推”出来的,媒体“选择”了傅德志。南方都市报记者谭人
玮的话说得很明白:“我注意到了很多网友的分析,都很有水平,但是需要一个更权
威的声音,我更看重傅的身份。”的确,傅德志的权威专家身份赋予了他巨大的能量,
傅德志的“出场”是媒体选择的结果。
尽管有关华南虎照片真伪的网络讨论异常激烈,但公众的质疑并未得到足够的
重视,更无法撼动陕西省林业厅的结论,因为公众的身份卑微,人微言轻,政府不
会予以重视,更何况公众的意见“不够专业”,在一个专业化时代,无法提出专业性
意见就意味着影响力的匮乏。公众迫切需要有专家出来为他们说话、撑腰,无助的
公众需要一个“英雄”,新闻嗅觉敏锐的媒体意识到了公众的需求,很快,谭人玮就
找到了傅德志,于是,傅德志被媒体作为“打虎英雄”适时推出,担负起领导“打
虎”的重任。
由植物学家“领衔”对动物“打假”,“华南虎事件”就在这样一种黑色幽默与
讽刺中发展。
10月12日,傅德志浏览新浪网时看到了新华社报导华南虎的消息,有着丰富的
野外考察经验和植物学研究造诣的他觉得照片的光线不对,更奇怪的是图片中的叶
子和老虎的大小比例不对,包裹老虎周身的一圈大叶子显得特别突兀,老虎头顶上
的一片叶子竟然有老虎的头那么大,根据以上种种疑点,傅德志判定照片有假,于
34
是他写了篇文章《10月12日新华社报道不实》
34
,于14日凌晨贴在了他主持的民间
植物学术网络论坛“义妹”网站(又名“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上,此后,傅又写了
几篇文章,在另一篇火药味十足的文章《伪造发现“野生华南虎”村民的上策——
投案自首》里,他劝告周正龙赶紧投案自首,坦白交代。傅德志没有想到,因为他
的这一举动,这个过去只在植物学圈子里有名的网站,会成为“华南虎事件”的一
个“打虎大本营”。
在傅德志发表的文章后面,他都大胆地表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是最早用真实
身份公开质疑照片真实性的专家,苦苦寻求专家的媒体最终发现他。10月18日,谭
人玮偶然发现了傅德志的文章,10月19日南方都市报即以大篇幅对傅德志进行报道
35
,称傅德志“以一个从事植物研究二十余年的权威科学家的身份,敢以脑袋担保华
南虎照片有假。”
南方都市报对傅德志的报道引起了巨大反响,傅德志的出现,使网民的精神为
之一振,他们自然地将傅德志当成了“打虎”领袖,网民的热情使“义妹”网站不
堪重负,以至于傅德志不得不宣布关闭它而“移师”新浪网等博客空间,傅德志在
博客上发表的每篇文章都超过了上万的点击浏览率。
傅德志成为撬动整个事件转向的杠杆,有了专家领头,网民热情迅速高涨,网
络质疑之声有如山洪决堤般爆发,网民以傅德志为首迅速形成“打虎派”,齐心协力
追查真相。
傅德志的专家身份在事件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专家的身份,傅德志不可
能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在华南虎事件中,公众对专家表现了高度的信任,“打虎派”
如此,“挺虎派”也是如此,只不过“挺虎派”最初信任的是陕西省方面的专家,他
们认定照片真实的重要依据是陕西省方面专家出具的鉴定结论。
公众对专家的需求是傅德志“出场”的重要原因。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和社会的
日趋复杂化使人感到压抑和力不从心,知识的专业化使我们进入了一个专家话语时
代,面对越来越多的无法窥测的未知世界,人们无所适从,听取专业性的意见成为
34
35
该资料来源于傅德志的博客/fudezhi/.
南方都市报10月19日文章“中科院专家炮轰华南虎照片造假”.
35
避免危险和挫折的重要手段,专家由此应运而生,专家的话成为金科玉律,公众对
专家的信任几乎达到“迷信”的程度,专家的思考取代了公众个人的思考,借助电
视、网络等媒体的传播,专家的影响力也愈加凸显,这也是傅德志能够在“华南虎
事件”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的社会背景。
而因为傅德志的出现,这场权威专家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对决”,使媒体找到了
新的吸引公众眼球的话题,新闻得以不断延续下去,公众热情一次又一次被激发,
华南虎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出现新高潮。在“华南虎事件”中,傅德志俨然也成了新
闻媒体手中的一颗棋子。
7.2 “反叛者”的个人简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傅德志是一个“反叛者”。他本来就是这个体制内的知识分
子,按理说应该积极“配合”有关方面的行为,至少不应该公开跳出来反对才是。
傅德志为何选择了“反叛”?我们通过傅德志自撰的个人简历
36
可以看出一些端
倪。
傅德志个人简历
男,1952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林业系,获学士学位;1985
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7年晋升助理研究员,1992
年晋升副研究员,1996年破格晋升研究员。1995-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植物标本馆(国家植物标本馆)馆长,1998年-2002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
所副所长、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4月离任回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
2003年7月-今,(借)调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任副所长。社会兼职为中国植物
学会植物分类与系统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与保藏库工作委
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土地资源部“国家特邀国
土资源监察专员”、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生物安全委
员会委员、中国野生动植物协会常务理事。自1990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讲
种子植物分类学课程。
野外方面:具有多年野外物种调查和标本采集经历,先后在我国云南(东南西
畴、文山,西南西双版纳、临仓,西北香格里拉(中甸)、丽江、维西,东北昭同)、
四川(大小凉山、盐源、木里、灌县、阿坝、宜宾、筠连、峨眉山、金佛山)、贵州
(雷公山、黄果树)、广东(粤北阳山、连县)、广西(八步(贺县)、九万山、天峨、
36
见傅德志的博客/fudezhi/.
36
大新、弄岗、金秀)、湖南(八大公山、桃源洞)、湖北(宜昌)、江西(萍乡)、内
蒙(大兴安岭加格达奇、18站、赤峰翁牛特旗)、吉林(小丰满、长白山)、辽宁(金
县、熊岳、大连)、黑龙江(小兴安岭(凉水)、牡丹江、帽儿山)、台湾(中横公路)、
陕西(秦岭)等地调查或采集植物,并建立很好联络关系。
学术方面: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区系地理、植物资源,以及数字区系和数字生
物标本馆研究。发表过毛茛科唐松草亚科新分类系统、裸子植物一新科-竹柏科、提
出裸子植物的苞鳞-种鳞复合体演化理论、提出裸子植物新分类系统、提出种子植物
生殖器官演化模型、提出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定量化研究的F-指数和等效面积研究思
想并构建了中国种子植物区系数据库和分析软件、提出数字标本馆和植物园理念、
纠正过全国性的商品桂圆市场多年混乱局面(解决“疯人果”事件)。还有对国内外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比较与评论、对“分子系统学和分子进化”问题的解说、对进
化问题的“时进物非、存者既适”见解、对“顶枝学说”的批判和自己学说的提出
等等。
一个人做学问一辈子,有一个闪光点就很好。静生(注:傅德志的网名)在学
术上的研究思想可以说是“百花缤放”。确实连静生自己都比较得意,所以愿意接受
昆明周浙昆兄赠送“学问最牛者”的光荣称号!
从傅德志的个人简历,可以获取到这样一些信息:
体制内的傅德志早已是功成名就、功德圆满。傅在1996年即已破格晋升为研究
员,达到了学者所能达到的最高级别,他先后出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等
多项职务,更有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分类与系统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数项社会兼职,
头衔多且响亮。对傅德志而言,该得到的职位、该拿到的荣誉早已经得到,受制于
人吃“嗟来之食”的时期已经过去,“不服从者不得食”的规则对他已经不起作用,
是可以说真话的时候了。而他本身又并非陕西省方面的人,与陕西省没有利益关联,
陕西省有关方面对他也无可奈何,这使他敢于站出来说真话。
傅德志有着知识分子强烈的自尊与傲气,这一点从字里行间可以体味出来,其
个人简历中我用下划线标出的句子更是将这种傲气凸显无遗。不辞其烦地将自己的
众多职务、野外调查经历和学术成果和见解一一罗列,暗中透出某种炫耀的意味,
而“破格晋升”、“百花缤放”、“学问最牛者”等词语更是彰显了这位知名学者的得
意。有着这样的傲气的知识分子,往往爱惜自己的“羽毛”,要他们屈从依附于权力,
做政府的附庸是断断不可能的,而傅德志性情中人的个性,更是使其不甘受人摆布。
37
傅德志提到自己解决“疯人果”事件,纠正全国性商品桂圆市场多年混乱局面,
显示傅是一个早已参与公共话题讨论的知识分子。对公共话题的讨论使傅德志领略
到了其中的好处,更刺激络傅德志“出名”、追求社会影响的欲望。这也无可厚非,
在这个“出名要趁早”的年代,学者都在极力追求知名度,追求公共影响力,希望
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近年来“媒体学者”、公共学者的大量涌现,不排除背后有
潜在的“成名”动机在驱动,更何况,现在“公共知识分子”是无数人敬仰的称谓,
而学者的知名度又往往可以很方便地转化为经济收入呢。
当然,这样分析傅德志就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恶意揣度”的意
味了,我们也还是应该看到傅德志作为学者所具有的学术良知和学术理想对其产生
的影响。
7.3 对傅德志的声明的解读
被媒体报导后,傅德志成了“打虎派”理所当然的领军人物。他公开质疑华南
虎照片造假,遭到了周正龙和陕西省林业厅的强烈抗议。11月12日周正龙表示傅德
志对自己的“诬蔑”言论是违法,将对傅德志进行起诉,而傅德志则针锋相对地在
其博客里发表了《如果我倒下,请千万个我站起来!》的壮怀激烈的声明
37
。
如果我倒下,请千万个我站起来!
静生所主持的义妹民间植物学术网络论坛(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在完成了以植
物学专业知识为主对伪虎门的举证后,实行静音管理。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使其他各
个专业的举证,能够到各个专业性比较强的网络论坛发表意见,也算义妹对各个网
络论坛前期支持义妹的一种回报。还有一点,义妹是个合法注册的私人性质学术论
坛,也无法容纳大量的访问者,快要压跨了。
静生在义妹静音后,也没有闲着,到了伪虎门发源地陕西论坛-华商论坛-华南
虎论坛,继续进行揭穿伪虎门事件真相。经过3天的激烈战斗,那些论坛都已经全
部关闭了。静生早就知道无击论坛是揭穿伪虎门的主力论坛,来到这里,静生有回
37
见傅德志的博客/fudezhi/.
38
到家里的感觉。伪虎门骗局是不得人心的,是必定要跨要暴露的。今天刊出的关克
等又去现场的报道和照片,说明他们已经到了垂死挣扎地步了,暴露出来更多的谎
言和无赖嘴脸!关克在他的博客/guanke1964里面已经凶
象毕露,关克周正龙开始赤裸裸血淋淋地威胁静生。很搞笑,那让一个纸老虎吓得
20多天直做噩梦的居然还敢举起了屠刀!
他们已经乱了方寸吓破了胆!再说,就算一个静生倒下去,不是还有千万个静
生傲然依然仍然站立那里,组成中华民族钢铁长城钢铁防线!
可笑螳螂臂阻挡车轮,不知道深浅!关克之流,你们完了!
傅德志
12/11/2007北京
从傅德志的这份声明中也可以解读出一些东西来。
公众将傅德志推上了领袖的位置,一旦坐上这个位置,傅德志就无法安然退下
来,必须不停地“战斗”下去。慷慨激昂地控诉关克周正龙“赤裸裸血淋淋地”威
胁自己,以及“如果我倒下了,请千万个我站起来”的悲壮宣言,显示出傅德志无
路可退的处境,一旦被卷入漩涡之中,就无法再从容脱身,媒体和公众都下面顶着
他,推他前行,迫他上阵,退后只会遭致骂名和蔑视,唯一的办法就是勇往直前,
这位“打虎”领袖被公众推着往前走。
而傅德志似乎也没有想过退后,他安然地接受了公众对他的领袖的“册封”,并
对自己能够作为领袖对千千万万追随者施加影响表示满意,其声明也折射出了他的
这种满意。“就算一个静生倒下去,还有千万个静生傲然依然仍然站立那里”,极易
让人联想起英勇的革命烈士对革命事业的展望和对革命必将成功的自信,这是领袖
对自己的部下的慷慨激昂的战斗动员,战斗动员式的话语中潜藏着傅德志追求社会
影响力的欲望,或者说是“出名”的欲望。正如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所展现
的那样,对傅德志这样的知识分子来说,生活问题的解决和学术的成功已经激不起
他更多的兴趣,他的需求开始上升到了寻求社会声望的层次。
39
8 新闻媒体:穿针线幕后称雄
在“华南虎事件”中,新闻媒体充当了幕后英雄的角色,正是新闻媒体和记者
在幕后穿针引线,不断提供新闻素材,吸引了公众的持续关注,并引导着公众一步
步逼近事实真相。
8.1 媒体的亮点
新闻媒体对华南虎事件的报导,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南方都市报记者谭人玮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以及对傅德志的报导使傅能够走进公
众视野,傅德志的出现使公众士气为之一振,质疑照片真实性的公众迅速聚集在“打
虎英雄”傅德志的麾下,形成无形而强大的组织化力量。
《成都商报》在11月20日刊发了长篇报道
38
,剑指陕西官方所组织的3次“科
学考察”,报道以实地求证的精细调查方式,颠覆了陕西林业厅所作出的“镇坪有华
南虎”的学术结论,推倒了林业厅出台的《华南虎调查报告》,剥除了披在华南虎身
上的“权威”外衣。
网易取得秘密账本,揭发了“华南虎事件”中暗藏的诸多黑幕,如华南虎调查
腐败疑团、专家评审黑幕等,对腐败的痛恨激发了对事件真相的更强烈的追求,“报
料”维持了公众的高热度,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推动事件真相的进一步逼近。
面对公众质疑,陕西省林业厅企图封锁华南虎照片,而网易则再次通过神秘途径获
取络照片并向公众公布,由此直接启动六方专家鉴定,真相逐渐大白于天下,陕西
省林业厅和国家林业局处境更加被动,国家林业局在真相大白之下态度开始悄然改
变,督促陕西省林业厅对照片进行鉴定,华南虎照片第二次鉴定程序由此启动。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从三个方面论证:第一,发现华南虎的申报程序
存在严重瑕疵,没有走国际公认的稀有动物的发现步骤,所谓“证人”的证词不足
以采信;第二,陕西省林业厅的专家鉴定团队不可信,没有一位专家是大型猫科动
38
《成都商报》11月20日报导:专家揭露《华南虎调查报告》华南虎如何披上“权威”外衣.
40
物专家;第三,华南虎照片确实华南虎年画雷同,证实是同一只老虎;再加之细节
方面的论证,所有的信息都直指“虎照有假”,节目中采访了大量相关人士,有周正
龙和当地官方的表态,有专家、公众的质疑,由此全面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公共事件
的本来面目。
其他媒体对事件的跟进报导,使华南虎事件为更多人所知,《人民日报》也发表
多篇文章和社论,支持照片鉴定,肯定公众对真相的追求,为公众鼓劲喝彩。媒体
报导还影响到人大代表,引起人大代表对事件的关注和热议。
之所以新闻媒体对“华南虎事件”如此关注,应该归功于新闻记者敏锐的新闻
嗅觉,他们能够不断地从蛛丝马迹中发掘出众多的内幕,获取更多的“报料”, 记
者的职业道德和对正义的执着激励着媒体记者对事件真相穷追不舍,从而推动报导
不断向深度拓展;而在媒体的市场化改革取向之下,媒体的知名度直接影响报刊的
发行量和网站的点击率,发行量和点击率则影响着媒体的收入,并进而影响到记者
和编辑的工资奖金福利等等,因此新闻媒体极力追求“独家报导”,追求新闻的轰动
效应,而这也使得“华南虎”一点点现出“原型”。
媒体一次又一次地发掘新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信息披露保障了公众的信息知情
权,持续不断的及时、多方位报导使公众能把握事件进展并进而能够参与其中,事
件真相因而不断逼近。
8.2 媒体的两种态度
在华南虎事件中,媒体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以《华商报》为代表的陕西当地媒体,多为“拥护者”、“挺虎派”,对照片持肯
定态度。在华南虎事件发生初期,《华商报》展开了多次大规模“正面报道”,肯定
华南虎未造假。10月30日,面对网络上汹涌的质疑之声,《华商报》仍以5个版面
的厚度来论证华南虎是真,周正龙拍摄的照片也是真,而这样的报道基本上都是以
陕西省林业厅、周正龙本人、以及镇平县官员作为证据,当地有记者为此评述说:“本
以为可以一举打个翻身仗,将此事完满的了结,没想到的是,压根没有几个人认账,
41
直至今天的尴尬局面。”
39
当然,随着真相的逐渐清晰,《华商报》渐渐不发言了,而
随着老虎年画的发现,《华商报》和华商网态度与立场开始变得客观、中立,如实报
道了在当地的所见所闻。
与陕西省本地媒体的态度不同,外地媒体则表现出质疑的态度,其中尤以广东
媒体最为突出。外地媒体质疑照片造假,并进而深入发掘造假的深层次原因,剑指
内中腐败,穷追幕后黑手,使得造假行径一点点被曝光,真相得以不断逼近。
本地媒体与外地媒体对事件报导的态度反差背后有其现实原因。
一个重要原因是陕西当地的媒体受到陕西省政府的管理和控制。在政府的严格
控制之下,媒体对类似事件的报导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矛头指向政府的新闻稿件其
必然结局是被“枪毙”,甚至记者和报纸编辑都有可能受处分。在陕西省政府的控制
之下,当地媒体都知趣地不发声,对发生在自己“家门口”的轰动性新闻不闻不问,
基本上处于“哑火”状态,乃至与政府保持同一立场,为政府呐喊,作“党和政府
的喉舌”,充当官方的武器。
而外地媒体由于不受陕西省管辖,因而报导也就比较客观公正,也极其尖锐,
而陕西省有关方面对这些外地媒体也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
新闻媒体主要受各地方宣传部门控制,实际上正是对媒体的诸侯割据式管理格
局,给了媒体许多控制的空白地带,使得媒体有了自由和独立报导的空间,从而得
以畅享了一次新闻报导的“盛宴”。
39
2007年12月5日光明网报导陕西“华南虎事件”与媒体表现;另见叶雷.“华南虎事件”的媒体表现述评青年记者,
2008,3.
42
9 结局:意料中虎头蛇尾
在陕西省林业厅宣布发现华南虎后,国家林业局的这种左右摇摆的态度决定的
事件的走向,并对事件的结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9.1 左右摇摆的国家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也在密切关注事件的进展。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和陕西省林业厅
及陕西省政府的关系非同一般,对国家林业局而言,无疑他们是站在陕西省林业厅
这边的,他们对陕西省林业厅持袒护态度,但在公众压力之下,他们又被迫与陕西
省林业厅保持相应的距离。
在公布华南虎照片的同时,陕西省林业厅加紧向国家林业局汇报,希望得到国
家林业局的认可,从而早日通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
10月22日陕西省林业厅即带周正龙赶赴北京,向国家林业局汇报发现野生华南
虎一事。尽管此时有关华南虎照片造假的议论已经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但国家
林业局似乎对此视而不见,面对记者的询问,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相关负
责人强调陕西省林业厅此次进京是正常的工作汇报,鉴定照片的真伪不是此次的任
务。相关官员和专家听取了周正龙的汇报以及陕西省专家对照片鉴定的意见,国家
林业局副局长印红指出当下的工作是应该回到保护和推进的根本问题上,至于照片
真伪讨论,她鼓励周正龙“面对现在的质疑,不要有困惑”
40
。
在10月25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表示“照片
真假并不是国家林业局需要确定的范围”,“照片中老虎是真是假,是否是活体,都
难以评估该地区野生华南虎的状况”,国家林业局拒绝讨论照片的真假问题,而是将
重点放在保护区存不存在老虎这一问题上。对国家林业局而言,鉴定照片将使自己
处于两难境地:照片鉴定只有真与假两种可能,倘若鉴定结果为假,则无异于当众
打自己下属的脸,对陕西省林业厅不好交待,而若认定照片为真,则公众这一关又
40
见2007年11月9日《新快报》报导;长江商报10月24日报道:国家林业局未就华南虎照片表态.
43
过不去,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照片鉴定,而将重点放在对华南虎的搜寻上,如此也
能够为陕西省林业厅争取时间,化解压力。
11月8日,曹清尧表示“国家林业局选定十位在老虎或大型猫科动物调查保护
等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成了一个专门的调查组,抵达陕西省镇坪县进行调查”,
曹清尧同时开始给公众打预防针,强调寻虎的艰难,寻虎第一是干扰了华南虎的正
常生活,第二毕竟老虎是凶猛的动物,出去拍摄寻找老虎,有可能会发生生命危险,
对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这实际上是在暗示寻虎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极
有可能无功而返,这种表态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也为陕西省林业厅无限期拖延制
造了机会。
国家林业局以“不属职责范围”为由拒绝对陕西省拍摄的照片进行鉴定,也只
口不提要求陕西省林业厅重新鉴定照片,但讽刺的是,几个月之后,又爆出湖南平
江县电视台记者拍到“疑似华南虎”视频的消息,国家林业局却迅速启动了鉴定,
在国家林业局和当地政府的联合调查下,事情很快有了结果,3月24日,专家即作
出了视频中“疑似华南虎”为动物园圈养的东北虎的结论,动作之迅速令人惊叹,
两相对比之下的反差更突显出国家林业局对陕西省的“厚爱”。
国家林业局在袒护陕西省林业厅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
公众指责其袒护行为,怒斥其“不作为”,此间《人民日报》也连续发表社论和文章
42
41
,直指“事件背后暗藏的利益”,指出纠缠“虎照之辨”,并非没事找事,公众追
问真相,政府给出真相,才能在捍卫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时
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保护公众参与热情,重振政府公信力,才是真正对地方、对全
43
《人民日报》文章表面上赞扬国家林业局,实则暗中对国人民的“负责任”之举。
其施压,催促就照片真伪表态,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国家林业局在压力之下态度开
始悄然改变,新闻发言人的表态可以看出国家林业局态度的转向。
舆论压力之外,国家林业局承受的另外一个压力来源,就是即将召开的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国家林业局必须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给出一个像样的交待,
42
41
新华网2007年11月8日报导:林业局组织专家实地调查华南虎照片真假.
见《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1日文章“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
43
人民日报2007年11月30日评论员卢新宁文章:面对公众,政府无权保持沉默.
44
或者说将事件的责任抛出去,以避免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众矢之的”,否则
国家林业局一干官员的政治生涯都将受到影响。事后的情形证明国家林业局的判断
是正确的,华南虎事件果真成为人大代表热议的焦点。
12月2日,六方专家鉴定对照片真实性的否定使国家林业局无法再坚持“华南
虎真实存在与否比照片真伪更重要”,12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曹清尧表示陕西省
方面10月13号公布了华南虎照片,他们经过了有关方面的论证。我们相信陕西省
人民政府和陕西省林业厅会科学认真地对待公众的置疑”
44
。在这里,国家林业局首
次将陕西省政府“逼”了出来。在国家林业局看来,虽然陕西省林业厅是国家林业
局的下级,但并非隶属关系,国家林业局对省林业厅只有工作上的指导,而官员的
人事任免等真正的决定权都在陕西省政府的掌控之中,虽然国家林业局与陕西省林
业厅和陕西省政府的关系非同一般,但由国家林业局独力苦撑局面也实在是不公平。
国家林业局的表态实际上是在暗示造假的是陕西省林业厅,支持者是陕西省政府,
与自己无关,由此国家林业局与陕西省林业厅开始逐渐撇清关系、保持距离。
12月19日,国家林业局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家林业局已于12月9日
要求陕西省林业厅“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和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委托国家专业
鉴定机构对周正龙所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等原始材料依法进行鉴定,并如实公布鉴定
45
结果”,这是国家林业局首次公开表态要求对华南虎照片进行鉴定。
曹清尧同时表示,陕西省林业厅是“虎照”信息的发布方,是负责本行政区域
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鉴定结果的后续处理事宜由地方政府负责。由此国家林业局
彻底撇清了和陕西省林业厅的关系,并成功地转移了舆论的矛头,从漩涡之中成功
脱身。
国家林业局的表态最终迫使陕西省林业厅重新对照片进行鉴定,12月21日陕西
省林业厅宣布启动华南虎照片第二次鉴定工作。
44
45
中国网2007年12月4日报导:国家林业局:不会越位对虎照进行鉴定.
见12月19日新华网报导:国家林业局责令陕西林业厅重新鉴定华南虎照片.
45
9.2 姗姗来迟的“结局”
华南虎照片第二次鉴定工作的启动,似乎意味着整个事件即将走向终结,真相
将很快水落石出,接踵而至的将是严厉的行政问责,但现实情形却远没有预想中的
简单。
46
2008年2月3日,陕西省政府对陕西省林业厅公开通报批评,通报称:在缺乏
实体证据的情况下,陕西省林业厅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引起媒体和
公众的质疑,导致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舆论的热门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
形象,省政府决定,除对省林业厅有关负责同志追究纪律责任外,对省林业厅违反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擅自发布未经全面核实重大信息的问题予以通报批评。这是陕
西省政府首次就事件公开表态。第二天陕西省林业厅即发出《向社会公众的致歉信》
47
,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诚恳接受省政府的批评,并公开向社会公
众致歉。
此时距宣布发现野生华南虎已过去近4个月,陕西省政府对林业厅“违反政府
新闻发布制度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一事应该早就知悉,而之所以特意
选在春节大假前夕向社会发布这条消息,一是不想再让媒体大肆渲染,因为此时不
少媒体都要放假,二是想让过节的欢乐气氛冲淡对这起负面事件的记忆,况且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在即,总得对事情有所交待,才能缓解压力,争得主动。通报批
评也是为了给陕西省林业厅以下台阶,同时给公众一个心理暗示,为今后宣布照片
鉴定结论作铺垫。
陕西省政府的通报批评发出来以后不久,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被停职的
48
消息就传出来,但并未得到证实,也未见有正式文件下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朱
巨龙依然在上班,副厅长办公室依然归他使用。
4月25日,《成都商报》报道
49
,陕西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林业厅信息中心主
46
47
《华商报》2008年2月5日报导:草率发布华南虎照片,陕西省政府通报批评林业厅.
《华商报》2008年2月5日报导:陕西林业厅向社会公众致歉,网友庆“阶段性胜利”;《人民日报》2008年02
月05日报导:陕西省林业厅向社会公众致歉.
48
红网2008年2月5日报导:国家林业局官员透露朱巨龙2月3日已被停职.
49
《成都商报》2008年4月24日报导:据称陕西林业厅3名官员被停职,虎照鉴定正进行.
46
任关克、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站副站长卢西荣已被“口头通知停职”,而曾经以脑袋
担保照片为真的林业厅动物保护处处长王万云,发布照片的副厅长孙承乾,依然官
居原位。据林业厅官员介绍:关克被停职的理由是工作作风不踏实,虎照引起社会
广泛质疑后仍在网上“挺”虎,并引起更大范围的争议,导致社会对政府公信力的
质疑,而卢西荣被停职系因为腐败和前期工作作风不严谨等。但三人被停职并没有
书面的文件通知,而是由林业厅党组按照陕西省政府的意见口头通知三人,并要求
他们等待最后的处理结果。
“口头停职”是一种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做法,就像是放出试探气球,如果
公众不再关心此事,则没有形成文件的“口头停职”便可以没有任何效力,有关人
员照样当官,如果公众依然不依不饶,这种处理也可谓是有所交待。
陕西省政府和林业厅这种“极其不痛快”的态度也让公众很不痛快,郁结于心。
至于照片鉴定,2007年12月中旬国家林业局就责令陕西省林业厅重新鉴定,但
结论迟迟出不来,其实鉴定并不难,难的是出台结论。而国家林业局也摆出了“事
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表示“虎照鉴定已不是国家林业局的事了,现在顶多
50
。直到2008年4月,陕西林业厅透露,照片鉴定还是催促(陕西省林业厅)一下”
在“秘密”进行,看来结论似乎还得无限期地等下去。
事情似乎就这样不了了之了,陕西省有关方面的有意拖延,终于将公众的热情
和耐心消耗殆尽。冬天来到,南方大规模的冰雪灾害转移和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
华南虎事件也“降温”了。
一个意料之中的虎头蛇尾的结局!
50
《
南方都市报》2008年02月21日报导:华南虎照二次鉴定尚未开始 无机构愿接手
47
10 后续
2008年2月,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被免职后,面对记者的追问,伤感地
告诉记者:“我的一片苦心,以后总有人会知道。”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正式施行。
因状告铁道部而出名的法律学者郝劲松已经开始运用这一法律武器降“龙”伏
“虎”了。5月12日,郝劲松向国家林业局递交申请,要求国家林业局公开陕西镇
51
坪县华南虎多次调查的结果。他曾在2007年11月7日向法院起诉周正龙的欺骗行
为,要求赔偿因受欺骗而造成的精神损失。
据悉,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官员已收下郝劲松的申请表格,并出具了回执。
51
该消息来源于2008年5月12日《财经网》:学者请求公开“华南虎照”信息.
48
11 我想说什么
作为一个故事的华南虎事件就这样不算结束的结束了,但它却给我们留下无限
多的思考空间,所以,故事的结束往往意味着新的分析的开始。在此,我想脱离故
事本身,进入一个可以被称作是学术的场域,进一步做一些阐释,以帮助读者理解
我所讲述的故事,以及通过这个故事我所想要表达的意涵。
11.1 别人说了什么
关于政府造假,有研究者对此予以了关注,还有一些研究虽然没有直接针对政
府造假,但事实上或多或少对造假有所涉及。
一些研究将造假行为与政府政绩联系起来分析,认为造假是地方政府或官员追
求政绩的需要。如黄苇町指出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为树政绩不惜造假,因此要注意防
止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短期化倾向(黄苇町,2002);张红指出政府官员“经济人”特
性的存在,并用“经济人”假设来分析政府行为和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张红,2003);
王强提出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我国政府效能的变化,增加考核角度,采取全方位
360度考评(王强,2003);李军杰分析了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的体制性根源,他通
过铁本事件中市级向省级隐蔽信息,而省级向中央政府隐蔽信息这一现象,指出在
GDP总量政绩考核压力下,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动力利用信息传递链条过长这一优势对
上级政府隐蔽信息(李军杰,2005);后小仙等指出由于转型期的制度局限,以地方
政府为主导的辖区间竞争导致了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短期化倾向,趋利避害的需要
导致政府运用信息控制造假,其中渗透了自身利益(后小仙等,2005);王瑞丰分析
了官员政绩考核造成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王瑞丰,2006);孙居涛等更
是直言把GDP这一宏观总量指标由地方政府作为主要的承担者的做法导致虚假,建
议将GDP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彻底消除,确立科学有效的政绩考核(孙居涛等,
2006);程萍针对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造假等提出了重塑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的建议(程萍,2007);毕力夫认为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设立多元考核
49
主体、将民众和中介机构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可以有效遏制弄虚作假(毕力夫,2007);
此外还有众多人对造假与政府政绩联系起来,在此不赘述。
一些研究将政府造假作为政府行为失范的一种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吴云等认为
政府利益的特殊性和地位角色的特点使得政府存在着不适当利益,政府对不适当利
益的追逐引发政府权力失范、行为越轨(吴云等,2001);徐家良通过对转型期我国
政府行为失范种种表现的概括,认为造成政府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利
益驱动,二是监督乏力。建议加快市场经济的进程,改革政府审批制度,转变职能,
促使政府行为规范化(徐家良,2001);崔宏铁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分析政府行为
失范,认为地方政府竞争与地方政府利益相连,扭曲的利益激励机制导致了地方政
府行为失范(崔宏铁,2006);赵宇峰认为政府行为失范从制度方面看,是由体制内
和体制外两方面的综合因素所引发的。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政府旧制度的供给者和制
度创新主体的双重身份、政府“经济人”角色转轨时期和缺乏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
导致行为失范(赵宇峰,2006);李枫等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行政价值取向和伦
理道德的要求,全面分析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并提出规范政府行为的相关建议。(李
枫、许文骊,2007);郑旭辉认为造假是政府公信力的失范,为了规范政府失信,保
证政府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己任,提高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必须从政府的内在驱动和外
在监督两个方面入手(郑旭辉,2007);王颖将造假视作政府信用失范,认为转型期
政府信用失范的理论根源是委托—代理理论在实践中的背离,社会根源是各种社会
关系的变化,体制根源是权力配置不尽合理。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
建立刚性的政府行政失信行为惩罚机制,建立全面合理的政绩考评机制,加强对政府
官员的诚信道德教育,重构政府信用。(王颖,2008)
另一些观点则认为造假是监管机制出现问题的结果。袁载俊指出行政信息沟通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而行政信息沟通不畅恰恰是我国行政管理
实践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组织障碍、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地位障碍和地理
障碍等因素造成(袁载俊,2004);张子成对审计风暴中被审计对象“屡审屡犯”现
象进行追问,认为是由于审计风暴难以转化为“问责风暴”的结果(张子成,2005);
汪卫霞等指出政府官员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造成了政府信息故意失真的引力
50
和压力,进而形成政府信息故意失真的动机,而我国政府制度和政府环境也提供了进
行政府信息故意失真的客观条件,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政府信息的民
主化管理(汪卫霞,2007);学者秋风指出官员去留基本上由上级政府官员决定,政
府的活动又不受民众的控制与舆论的监督,官员基于自利考虑,自然倾向于系统地
对下、对上说假话,而说假话几乎不会受到惩罚,由此清除假话的关键是改变官员
政绩评估体系,让民众决定官员去留(秋风,2007);孙立平在媒体组织的一次假话
讨论中指出制度的完善和道德的自律是杜绝这一现象的藩篱,要开展“真话运动”,
形成保护真话的制度环境,形成可以讲真话的制度空间(孙立平,2007);周建东指
出政府信息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政府必须对其掌握的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适度控制,
而对信息过度控制导致造假(周建东,2007)。
还有一些研究揭示了地方政府面临的体制性困境,实际上指出了地方政府造假
的原因。如钟伟军指出由于地方政府利益协调规约机制不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正当
利益与非正当利益间的界限模糊,从而使地方政府以其强烈的行政导向性谋取自身
的非正当利益(钟伟军,2003);庞明川全面回顾和总结我国财政体制分权化改革的
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博弈关系的形成机理及其演进过程,指出了地方
政府的财政困境(庞明川,2004);常斌指出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
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体制性因素导致地方财政贫困(常斌,2004);刘婕
指出政府会从自身利益角度去理解和执行公共政策,为保护自身利益和局部利益采
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对政策执行进行调整(刘婕,2006);唐海华指出在压力型体制
依靠行政传输带传播指标的过程中,指标逐渐被严重扩大,以至于下级无法完成导
致造假的产生(唐海华,2006);夏道明提到政策规避行为,指出因为地方利益与中
央利益的不一致,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歪曲或替代,暗中将原政策替换为表面上一致,
但其内容、目标、性质已发生根本变化的“新”政策(夏道明,2007)。这些都对本
研究有启发。
但我认为,这些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在这些研究中,造假与其说是他们的研究
对象不如说是他们借以“制造”研究或批判对象的工具,他们很自然地将造假与政
绩考核体系、或政府行为短期化、或政府“经济人”特性、或信息控制乃至民主建
51
立某种因果联系,从而开始对产生造假的“因”进行分析和批判,并提出某些建议
或建言,在我看来这种想当然的做法是忽视了其中的复杂性,将问题简单化,其中
含有过于强烈的道德和价值批判意味,却又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对政府面临的体制性困境的研究,如对政府面临的财政体制困境、压力型体制
等的研究,对本研究有很深的启发,但这些研究只是指出了这种困境,对政府在此
种困境之下的行为逻辑较少进行展示,这与这些研究者本身的强烈的制度建构愿望
有关,他们的目的也在提供某种建言,解决某种现实问题,与我的研究想要达到的
目的有差异,我希望展示的是地方政府在困境之下的行为逻辑,揭示他们如何遭遇
困境,在各种约束之下又如何化解困境,同时我希望用一种更为生动的方式来展示
这种逻辑。
对“华南虎事件”,也有不少分析,如对政府公信力的分析、对媒体表现的分析、
对政府议程设置的分析、对舆论监督的分析、对公众知情权的分析等等,我不一一
列举,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这些资料,我在参考文献部分也列举了一些。这些
研究都看到其中的问题,透过事件揭示了某种“真实”,但并未揭示我所想揭示的“真
实”,或者说我认为他们只是揭示了部分的“真实”,这些研究帮助了我的分析,但
更多的是催促我对事件展开分析。
11.2 我为何这样说
在本文的写法上,我采取了“叙事”的方式,更直白地说,我是在讲故事。运
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某种理论在学术研究中并不少见,《叫魂》(孔飞力,1999)、《王
氏之死》(史景迁,2005)等都是叙事性作品,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中也有讲故事的传
统,如《金翼》(林耀华,1989)即是一例。而在当代,孙立平在《“过程—事件分
析”与当代中国国家一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提出通过故事展现农村社会的复杂微
妙关系,从而获得对当代中国农村中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应星的《大河
移民上访的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揭示出上访移民与地方政府所共享的政治文化及
运行机制;我的导师吴毅的《小镇喧嚣》一书更以极细腻的笔触和场景化的生动叙
事来展现中国乡域政治的动态画卷,从而揭示其中复杂的运作逻辑;我还可以列出
52
更多的例子,他们无论从研究策略还是叙述方式上,都为本文提供了经典性的范本
和创新性的指导。我无意再过多论证“讲故事”这种方式本身的合理性,我只是想
提醒读者,“讲故事”的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并加以运用。
接下来我得告诉读者,我为何要采取“讲故事”这种方式。在我看来,“华南虎
事件”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吸引人的故事,我想除了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外,似
乎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展示这一事件。如果不是受制于学位论文的格式限制,我
甚至想将它写成一本小说,取名为《华南虎演义》,除此之外别无更好的方式是我采
取“讲故事”这种方式的原因之一;“讲故事”是为了讲逻辑,但纯粹的逻辑演绎让
人感到枯燥,并因为与生活存在隔膜而难于理解,所以我决定先将这一事件以故事
的形式展现出来,方便读者对我的逻辑推演有更直观的感受,也可以对照着来检验
我的逻辑推演,从而或赞同,或批判,甚至对故事做出另外的解读,即使读者不同
意我的结论,他们也可以获得一个故事,这是我考虑采取“讲故事”这种方式的第
二个原因;而这种逻辑的复杂性也使我觉得不提供一个故事难以将逻辑充分的展现。
我没有采取在故事的每一个小片断之后即展开逻辑分析的“边讲故事边说逻辑”
的做法,这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这种做法是割裂故事完整性的做法,我想保持故事
的完整性,使故事更像故事;另一方面我认为这种做法也是割裂逻辑的做法,在我
看来,对单个参与者的分析并不足以完全认清他背后所隐藏的结构性力量以及他的
行为逻辑,而且参与者本身的行为逻辑也并非我所真正关注的对象,我所关注的是
整个事件的逻辑,参与者只是事件的一部分,他们的行为也只体现事件逻辑的一部
分,对单独的参与者深入分析的做法可以真实且深刻地揭示参与者的行为逻辑,但
对整个事件逻辑的把握却只能起到“盲人摸象”式的效果。鉴于这些理由,所以我
采取了在故事讲完之后再展开逻辑分析的做法,这是为了故事和逻辑都能两全,以
避免故事的片断化和逻辑的片面化。
那么,我是用何种方法来建构这个故事的呢?或者说我的故事和我后面所讲述
的逻辑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运用了场域分析方法,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
出的概念,布迪厄指出了“社会”这一概念的空泛性,并代之以场域和社会空间等
概念。场域是“某种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构型,是诸种客观力量被调整定型的
53
一个体系”(布迪厄,1991),在布迪厄看来,一个分化的社会是无数个相对自主的
场域型构而成,这种型构不可能被压制在一种普遍的社会整体逻辑之下。布迪厄经
常将场域比作游戏,每个场域都规定了各自特有的价值观,拥有各自调控的原则,
就正如每种游戏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一样,参与游戏者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处于这
一场域之中的参与者也得遵守场域的逻辑,场域的逻辑使进入场域者的行为有了某
种可预见性。在“华南虎事件”中,我看到政府、网络、媒体、专家等都处于一个
场域之中,即“信息真实”的场域,这个场域的逻辑是“确保信息必须真实,不得
造假”,政府也处在这一场域之中,其行为也得遵循这一逻辑,否则将遭到政府公信
力受损的处罚。但实际上,对游戏中的每一参与者而言,又并不仅仅只处在一个场
域之下,而是处在多个场域之中,例如“华南虎事件”中政府还处在另外一个由“不
得不造假”的逻辑支配的场域之中,如果政府不遵循这一逻辑,面临的后果将是地
方利益受损、政府财政困窘、官员无法表现政绩。不同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极
其复杂,以至布迪厄也明确表示“对这样的问题都不大予以置答,因为它太难以处
理了”,这也给我的分析和故事建构造成了理论上的困境。为此我采取了以某一场域
为参照对象,而将另一场域中的游戏参与者引入进来的做法,因为场域可以近似地
等同于场域的逻辑,以某一场域的逻辑作为参照,将持有另一场域逻辑的游戏参与
者引入进来,看两种逻辑作用在同一游戏参与者身上将产生何种效果,亦即两种逻
辑如何对立、交锋和妥协,这种对立、交锋和妥协是如何影响乃至支配同一游戏参
与者的行为。在“华南虎事件”中,我们看到,政府的行为就既不是“确保信息真
实”,也不是造“假”,而是造“真”,通过造“真”使“假”不象“假”,达成了两
种逻辑的妥协,从而同时满足两个场域的逻辑。
而妥协的过程也就是两种逻辑斗争的过程,对这种斗争我又通过“过程-事件
分析”的方式来展现,借用“过程-事件分析”方法,通过对事件中各方行为的动
态的展示,以及对整个事件以故事形式的完整的呈现,我可以更形象地展示两种逻
辑之间的交锋和对决,以及它们对事件走向的影响,这也正是“过程-事件分析”
方法的好处,在此我不多述。
那么,我所讲述的故事真实吗?(1)我得向读者坦白交代,“华南虎事件”至
54
今还是一个悬案,我在故事中也明确告诉了读者这一点,对华南虎照片鉴定已有将
近半年时间而结果至今仍未出来,政府部门至今还未承认自己造假,所以我也尚未
取得有关部门的“口供”,这使我郁结于心,就如公众对此也郁结于心一样。但使我
的郁结稍稍有点舒解并可以为自己的“不严谨”稍稍有所开脱的一个理由是:法律
上有“零口供定罪”这一条,重证据轻口供这一点使我们基本上可以给有关部门“定
罪”,因为对照片的真实性已经有过权威的鉴定,有了“定罪”的较为充分的证据,
而实际上认定这是一起“造假”事件也是各方心照不宣的看法。当然,我在故事讲
述中也尽量避免涉及照片真实性的讨论,而注重对各参与者的行为表现解读,读者
可以看到照片真假在文中并未占据重要的地位。(2)我看到了“华南虎事件”所具
有的巨大的社会意义,这使得我甘冒风险对这起似乎尘埃尚未落定的事件进行分析,
在我看来,“华南虎事件”成为悬案这一结局本身是一种必然,是我所要分析的对象,
“悬案式”结局背后的逻辑也正是我所要揭示的逻辑的一部分。(3)为了故事的真
实,我尽量保证材料的真实,对每种材料我都找到了可信的资料来佐证,他们或者
是对同一事件由多家新闻媒体发布的稿件,或是记录真实影像的视频资料等。(4)
此外,我得提醒读者,读我的故事就可能会陷入我所展示的逻辑当中,实际上“由
故事得出逻辑”只是一种假象,这种假象是我“用逻辑组织故事”的结果,我恳请
读者原谅,为了研究我不得不如此,因为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建构,建构总得遵循某
种逻辑,而不能只是许多材料的随机无序的组合,逻辑是一种需要。对同种材料的
不同建构可能得出完全两样的结论,以至于是否有真正的“真实”都让人怀疑,重
要的是这种建构的逻辑是否成立,是否具有足够的解释力。逻辑是否成立在于它能
否自圆其说,本文所展示的逻辑是否成立请读者自己去判断。
得益于强大的互联网络,我的资料收集很顺利,各种资料都可以发掘出来;媒
体的报导及时详细,使事件得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我也因此得以把握事件进展
并了解诸多细节;网络是当事人参与事件并对事件施加影响的重要平台和手段,事
实上“华南虎事件”正是因为网络才成为热门,网络记录了参与者的行动痕迹,使
得参与者而通过网络博客空间等,我也得以获悉傅德志、关克、周正龙、朱巨龙等
的态度及行为;而我亲身参与的诸多网络论坛讨论更是给我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资料
55
和信息,以至于我时常不由自主地赞叹网络的强大力量;对一些参与者我没有进行
直接访谈,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大的缺失,因为所有的参与者都处在强大的结构性力
量支配之下,通过对结构性力量的分析就可以把握参与者的行动,更何况其中的诸
多参与者如政府部门、官僚系统、网络、媒体本身就可以看作是抽象的结构性力量
呢。
11.3 我要说什么
本文引子中所引用的一个“段子”——“踏踏实实做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
——其实已暗中透露了我要讲的故事逻辑。我所讲述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地方政府
不得不造假而又认认真真造假的故事。我所要展现的是地方政府在体制困境之下如
何“趋利避害”,地方政府为体制所逼而造假,同时又充分利用体制赋予他的能力来
造假,体制“逼良为娼”、地方政府“做婊子还要立贞节牌坊”,但最终因为现行体
制出现的新情况导致造假败露。
(1)“假”的动因:体制性造假
尽管中国开始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有所弱化,但政府却依然负有发展经济的重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既是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要求,也是地方政府的真实现状。地方官员“守土有责”,必
须“有为而治”,积极作为以推动发展,而这种积极作为必须以雄厚的财力作支撑,
财政实力与地方发展是正相关关系。此外,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指标对地方官员的政
绩考核,使得“官帽子”也依赖于“钱袋子”,这更强化了地方官员增加财政收入的
动机。
中央通过分税制改革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
源是中央财政划拨,地方政府靠中央发钱“过日子”,中央政府控制了地方政府的“钱
袋子”,在地方政府缺乏财政自主权,却又肩负发展重任的情况之下,伸手向中央要
钱,借中央的“鸡”生地方的“蛋”、拿中央的“米”做地方的“饭”就是必然,地
方政府用尽千方百计力图争取尽可能多的中央财政拨款。
整个“华南虎事件”,其最初的动因并不复杂,就是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地方政
56
府出于地方发展的考虑,向中央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这其实是地方政府与中央的
一种利益博弈,只是这种利益博弈没有合法的制度化的途径,而不得不采取非制度
化的途径。
对中央政府而言,既要给予地方政府相当的财政实力,确保其有所作为,又要
克制由此可能造成的离心倾向,确保中央意志贯彻,则寻找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要
求的结合点就至关重要,而财政转移支付体制中的专项转移支付就是这种结合点。
专项转移支付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规化的转移支付机制,它可以达到下拨财政资
金充实地方财力的效果,而使主动权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钱给谁、给不给、用来
做什么,由中央政府说了算,从而得以保证中央意志的贯彻。正是因为专项转移支
付的这种特点,中央政府对其十分“偏爱”,在中央对地方在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
支付占了大头。
专项转移支付规定了明确用途和方向,体现了中央意图,而在地方政府的意图
与中央意图和资金用途不相符时,在扩充财政收入的强烈欲望驱使之下,地方政府
不是放弃对与地方意图不符的专项资金的争取,而是有意迎合中央意图和专项资金
用途,通过造假来“骗取”专项转移支付。事实上地方政府一直在要求中央政府放
松“钱袋子”,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强化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但并未达到目
的,因为未能成功改变现行财政转移支付体制,造假就成为地方政府因事权与财权
不匹配而诱发扩充财政实力的强烈动机与专项资金使用的中央意图相背离两者张力
之下无奈的选择。
这种无奈是面对“逼良为娼”的无奈,我将这种体制“逼良为娼”的造假称为
体制性造假。它是不合理的体制逼迫却又无法改变这种不合理体制的产物,体制性
造假实质上是对这种不合理的一种变相消解,客观上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避免了
这种体制引发的中央财政政策和地方财政自主权扩充的正面冲突,并至少从表面上
维系了现存体制。
实际上将这种分析推广至地方政府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是准确的,地方政府
的下级也存在不断扩充财政实力的欲望,并通过造假骗取上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如
华南虎事件中镇坪县林业局通过给林业厅官员回扣的方式获取财政拨款即是例子,
57
只是体制性造假在中央和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表现更为明显。更常见的情况是,财
政支付的层层下拨导致了地方政府上下级之间的利益分享,因此上级地方政府也变
相纵容甚至鼓励下级造假,地方政府上下级之间形成造假利益共同体,合谋向中央
政府“伸手”要钱。
监控漏洞又进一步激励了这种体制性造假。监管不到位使专项转移支付往往被
挪用作其他用途,专项转移支付与一般性转移支付无异,实则是变相扩大了一般性
转移支付,扩充了地方财权。当然这种挪用并不合法,可能遭遇审计风暴,但只要
挪用的钱没有进入地方官员的私囊,就难以真正对有关官员进行查处,审计风暴也
只能是沦为“影子风暴”,毫无约束力。而部门私利和官员个人利益掺杂其中,也变
相的鼓励了此种造假,一些中央官员也成为地方政府向中央谋取利益的经纪人,通
过为地方争取财政拨款而从中拿“回扣”。
体制变相鼓励造假,而在无力改变这种体制的情况下,造假就成为潜规则,成
为不合理的体制之下的合理选择。各地方政府积极参与造假,造假成为常态,不造
假成为反常,造假占便宜,不造假则地方难以得到财政资金,在众人皆浊的情况下
独善其身的做法是极其愚蠢和不明智的,拒绝和反抗潜规则者多数时候将是利益受
损,于是大家一边不情愿、一边又都心照不宣地依照这种明显不公正不合理的潜规
则运作,正是在中央对财权的集中控制诱发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客观上起了“劣
币驱逐良币”的效果,体制性造假因此层出不穷。
(2)“假”的制作:提高造假“技术含量”
那么,在“华南虎事件”中,评审专家和周正龙又是如何卷入这场造假事件中
来的呢?
如果剔除体制性造假中掺杂的官员个人私利和腐败的成分,实际上体制性造假
是一种出于公心的造假,其出发点是谋求地方利益,尽管从全国大局来看谋求地方
利益是非正当的,可以扣上“地方主义”的帽子,但从地方角度来看却是无可厚非,
甚至可以说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体制性造假实则是地方利益在中央的表达,但这种
地方利益在中央的表达因为缺乏合法且常规化的渠道而不得不采取体制性造假这种
非常规化的方式,从这一点出发,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而对这种体制性造假持赞同
58
态度者因此也并不少见。
但体制性造假遭受的批评却远比赞同多。媒体、网络等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传
播速度的加快,逐渐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批评场域,在这个批评场域之中,对地方
政府行为的评价所持的标准不是着眼于某一地方利益,而是是否服从和有利于全国
大局,因此即使是这种出于公心谋求地方利益的体制性造假也遭到批判。
而且体制性造假不管怎样毕竟是一种造假,现实生活中公众痛恨造假,只要是
造假就会遭致公众指责,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消解政府合法性,并可能导致统治
危机。因此,为防止政府公信力受损,政府必须极力提高造假含量,使“假”能够
“合格”,不被公众发现。
而这种体制性造假还面临着中央政府查处的可能。在造假未被曝光的情况下中
央政府可以对地方政府采取默许态度,但一旦造假被曝光,地方政府就面临着遭受
中央政府查处的可能,中央政府就不得不查处,以平息公众愤怒,维护中央政府的
“青天”形象,防止政府公信力和合法性受损。
对体制性造假所遭遇的困境我在稍后的“造假失败”中有更详细的分析,我所
提到的网络、媒体、专家等都是体制性造假面临的压力的一部分,是体制性造假面
临的障碍,但同时又是促成造假以体制性造假的方式出现的原因。
由于体制的原因使得谋求地方利益行为无法正当化而被迫造假,造假被揭穿的
风险又使政府必须掩盖自己的造假行为。因此政府得不断提高自己的造假“技术含
量”,于是专家等也就被引入进来,为造假“护航”。
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和社会的日趋复杂化使使我们进入了一个专家话语时代,面
对越来越多的无法窥测的未知世界,听取专家意见成为避免危险和挫折的重要手段,
公众对专家的信任几乎达到“迷信”的程度。政府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公众对
专家的信任和敬畏使得专家评审成为极好的掩盖造假行为的工具,而权力对知识分
子的控制又使得专家不得不听从于政府,迫使知识分子依附于权势,由政府主导的
专家评审也就变为权力机构的“婢女”,成为权力机构和利益集团获得合法性的工具,
专家的引入提高了造假的“技术含量”,使造假更难被识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华南虎事件”中大字不识的老农周正龙也充当了专家
59
的角色,他的丰富的狩猎经验和长期在山林中的生活使他具有了就照片真实性发言
的权威性,这也是周正龙能够进入这一体制性造假中来的原因。
指责专家等缺乏学术良知和学术道德对专家而言并不公平,实际上专家也是无
奈,面对“衣食父母”的要求,专家无力反抗,而且这种反抗也无法起到效果。专
家为“假”制作“准生证”实则也是“逼良为娼”的结果。
中央逼地方,体制逼政府,政府逼专家,参与者都有无奈。
如果抛开对造假的道德谴责,实际上造假成功可以说是一种多赢的结局,地方
利益得到表达,政府公信力也未受损,而专家也维持了尊严,而造假失败则可以说
是一种悲剧,导致了“多输”的结局。
(3)掩盖造假:信息控制
造假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政府能否成功掩盖造假行为,在“华南虎事件”中,官
方动用了强大的体制性力量来掩盖造假行为。
政府对信息的控制,使得造假有了成功的可能。
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则主要通过控制行政系统被内部信息传递从而达到掩盖
造假的目的,有选择性的汇报,故意制造信息失真以及地方和中央的信息不对称,
往往使上级成为聋子和瞎子,而官僚系统“不忠于事而忠于人”的特点,以及通过
对官员升迁提拔权力的操控,又使得这种对行政系统内部信息传递系统的控制能够
成功。现实中行政系统内部信息传递的失真使得中央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不受
行政系统控制而直接听命于中央的信息收集系统,如新华社等情报机构等,而因为
要收集的信息太多太繁杂,以至于有时候这一系统也难以发挥作用。
而对公众政府则直接封锁消息,拒绝公开信息。公众对政府的所作所为处于“无
知”状态,政府掌握着信息的垄断供给权,公众可以知道哪些东西,知悉到何种程
度,都有政府说了算,有统计表明由政府控制的公共信息占到了百分之八十,在此
种状态之下,公众对政府监督根本就无能为力。
至于媒体,因为处在政府控制之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更难以起到监督的效。
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揭示造假真相的新闻稿件将遭“枪毙”,乃至记者和报纸编
辑都有可能受处分。在“华南虎事件”中,陕西当地的媒体都知趣地不发声,对发
60
生在自己“家门口”的轰动性新闻不闻不问,视而不见,乃至与政府保持同一立场,
作“党和政府的喉舌”,为造假摇旗呐喊。无论是对造假不发声还是为造假摇旗呐喊,
与新闻媒体的正义观和记者的职业道德都是相违背的,并非这些媒体不想揭露真相,
而是根本无能为力。对新闻媒体,政府也起了“逼良为娼”的作用。
“假”之所以能够掩盖,与行政系统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政府掌握信息公开
自主决定权和新闻媒体的政府控制有关,之所以政府会采取这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
能够成功,都与背后的体制有关。
(4)造假的障碍:信息控制的裂缝
在现实中,造假成功被掩盖是常态,造假不幸被发现则是偶然。华南虎事件之
所以被曝光,在于政府对信息控制开始出现裂缝,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地位发生动摇。
网络空间的兴起打破了这种垄断。2003年非典等事件之后,公众对信息真实的
要求越来越高,不安全感刺激了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这是政府必须直面的
事实。而因为个人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一个强大的网络社会逐渐形成,其触角深入
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网络的无所不在使得许多信息都能够及时在网络上公布出来,
任何人只要有一台可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发布信息并由此刺激了更多的公众上网寻
求真实信息的需求,而网络世界的匿名特征,又为公众真实表达意见提供了可能,
这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官方对媒体信息的垄断。
而政府对媒体控制的放宽也导致垄断地位的动摇,媒体的独立性增强,其作为
第三种权力的作用开始逐渐发挥出来。媒体越来越强烈的市场化改革取向,以及寻
求公众影响力从而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需要,使得媒体逐渐步入一个取悦公众的时
代,媒体开始迎合公众口味,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真相的需求,而对媒体的诸侯
割据式管理格局也给了媒体更多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本地政府对外地媒体的无力
控制最终导致许多事件被外地媒体曝光,政府力图掩盖信息的行为往往因媒体记者
敏锐的新闻嗅觉而成为徒劳。
对知识分子的控制也逐渐松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分子越来越脱离权力
的控制,甚至走向权力的对面,对其展开批评。而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拉拢也逐渐难
以凑效,知识分子开始谋求在社会影响力,开始越来越多的在电视、网络、报刊上
61
就公共问题发表看法和见解,他们拒绝再次成为政府的附庸,和权力保持距离,说
出更多的真相。
蓬勃发展的网络空间、脱离控制的新闻媒体以及独立性日渐增强的知识分子等
新情况的出现打破了政府的公共资讯供给垄断地位,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公开,权力
的运作被置于公众的视线之下,体制性造假也将因此而更加难以成功。
这种新情况其实也不能算作真正的新情况,实则早已在政府的考虑因素之列,
这就是为何要掩盖造假的原因,它既是体制性造假的障碍,又是体制性造假的某种
驱动力,用一种不恰当的比喻,有点类似于“农药的药性不断增强,害虫的抗药性
也不断增强”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它也强化了体制性造假,这是一
种怪异却又具有现实的合理性,是一种现实的吊诡。
(5)对“假”的庇护:行政问责的艰难
那么,如何来看待“华南虎事件”中官员的有恃无恐、“骑虎难下”,又如何来
看待“华南虎事件”“悬案式”的结局呢?
由利益相关体的政府主导实施的行政问责,无可避免地导致问责的“难产”。行
政问责的对象都是与自己同体的下属部门,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对下
属问责无异于割自己的肉,自断左膀右臂。更何况下属部门的作为可能根本上就是
出于上级的默许或授意,问责无异于抽自己的耳光,打自己的脸。当事情被公之于
众后,“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就是常态,行政问责很难落到实处。
而行政问责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也导致问责难。谁来问责、问谁的责、
以什么程序问责等等问题均无明晰规范的法律规定,严格地说,我国的行政问责制
度还仅停留在模糊抽象的中央政府政策层面,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行政问责的主
动权掌握在问责部门手中,缺乏强制力作保障,倘若问责部门拒绝展开行政问责,
与公众“打哈哈”,公众也只能是无可奈何;行政问责的处分尺度也由问责部门掌握,
以至于从轻处分成为常态,通报批评、行政记过等“名至而实不至”的行政处分被
滥用。在华南虎事件中,对陕西省林业厅的问责,陕西省政府先是有意拖延迟迟不
处分,其后又给公众打“口头处分”的“马虎眼”,即是因为没有强制力对问责进行
限制。
62
政府信息公开的有限性也决定了行政问责难于落到实处。政府信息保密范围过
宽,信息公开度不够,公众知情权得不到保障,舆论监督难以发挥作用,公众根本
就无从了解事情真相,行政问责自然流于形式,丢卒保帅、找替罪羊的情形时有发
生。在华南虎事件中,就还存在太多的疑点,还有更多的幕后官员没有得到惩处。
行政问责的艰难,是中国政治生态的现实。从此种大背景出发,华南虎事件“虎
头蛇尾”式的结局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行政问责的艰难从另一种角度也刺激了体制性造假,实际上这种“问责难”的
状况也是体制性造假的某种动力,不完善的体制导致了与原有意图适得其反的效果,
这又是一种吊诡!
(6)“假”的终结:体制改革的制度化
体制性造假是不合理的体制驱使地方政府充分利用不合理的体制的产物。
现在回过头来看华南虎事件,陕西省林业厅制造假照片本意并非欺骗公众,欺
骗公众无法得到任何好处,其真实意图在通过造假获取中央财政资金,剔除其中的
腐败因素,这是为了地方利益而不得不为之的做法,因为它在现行财政转移支付体
制之下无法获得更多资金,而实际上国家林业局可能也默许了这种行为。按照惯例
这种行为因为政府的信息控制而将成功,但这一次却因造假出现疏漏、信息控制不
力而被公众发现,在网络、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合力围剿之下,造假真相最终被揭穿。
真相揭穿的结果是通过体制性造假谋求地方利益的意图没有达到,政府公信力受损,
专家遭质疑,而公众获得的是一个不完全的胜利。
因为一种体制的不完善,而诱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体制逼迫地方政府造假,
而在无力反抗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又充分利用现行体制资源,将“假”造好造真,。
这总使我想起本文“引子”中提到的“段子”:“踏踏实实做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
明知是“形式”却不得不做,明知是“过场”却不得不走,还得做得“踏踏实实”,
走得“认认真真”,这是一种无奈,面对不合理的体制无能为力的无奈。陕西省林业
厅副厅长朱巨龙被停职后,面对记者的采访,表示“他的一片苦心,以后总有人会
知道”,我不知道我的解读是否读懂了他的良苦用心。
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对财税体制进行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
63
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
的规模和比例”,这意味着将放松地方政府财权,地方政府长期的呼吁终于有了结果。
但我对此也并不表示乐观,财税体制开始改革了,类似的其他体制呢?
这种改革来得太晚,改革之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过了耗时长久的博弈,而
且博弈并非通过常规化的途径得以进行,而是通过体制性造假这种变相抗争的方式
进行,如果每一次改革都要经历如此的艰难,每一次制度的调整之前都要一再地出
现“逼良为娼”的情形,并最终要通过中央政府的“良心发现”和“赦免”来实现,
留给我们的只能是沉重。
我期待体制改革能通过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得以进行,而不仅仅是中央政
府的“良心发现”。
64
致 谢
终于成稿了,但我知道远未达到导师吴毅老师的要求。我要特别感谢吴老师一
直以来对我的照顾和帮助,帮您做事的日子紧张而充实,从中所收获的东西难以想
象,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已经开始让我受益;您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做法使得做事
成为一种艺术创造,每一件产品在您手下都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品,让我赞叹不已的
同时也引以为榜样;您使我了解到诸多事情背后的复杂性和现实合理性性,从而避
免了许多简单化的看法和做法,“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赠言我将永远铭记并身体
力行之。
感谢雷洪老师,在您的课堂上我体会到了做学问的细致认真和严谨扎实,事实
上在您的课堂上我和一些同学挨过您的批评,您通过一些细节指出我们对生活对学
术的自由散漫态度,让我们感到惊诧并脸红,也使我从此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感谢孙秋云老师,您对我介绍《地方性知识》的点评让我受到鼓舞,同时也深
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是您使我领略了人类学田野研究的魅力。犹记火车上您提醒
我盖被子的细节,您对学生的关怀让我感动。
感谢贺雪峰老师,您的丰富的调查经验和渊博的知识让我了解了更多的真实,
我想告诉您,是您催生了我的强烈的热情和责任感,只是我想将之化为现实的行动。
祝愿中心顺利稳定的发展下去!
感谢董磊明老师,从您的课堂上我感受到了您的学术研究的恢宏博大,您的学
问中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我深受您的影响和启发。
感谢张小山老师,您的课堂让我领略到理论的魅力,甚至一度催生了我做纯理
论研究的想法。感谢郑丹丹老师,您的课堂扩大了我的视野,我了解到做学问的不
同路径,读书会的气氛使我陶醉。感谢丁建定老师、鲁哲老师带给我的启发。
感谢鄢庆丰老师、吕德文、李德瑞、田先红、谭同学等师兄师姐,田野调查让
我获益非浅。感谢我的同窗好友凌智勇、刘涛、马洪杰、蒋晓平、聂良波、孙晋华、
王会、焦方园、赵晓峰、袁松、刘燕舞、南豪峰、孟秀雯、李芳、李翔、郭维佳、
李元洪等人,你们给了我很多启发,也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感谢我的父母和妹妹,以及我的女友给我的关心和支持,你们是我的动力。
感谢社会学系,感谢这个呆了六年的大学,给了我成长的许多帮助!
65
参考文献
[1] [美]孔飞力.叫魂——1989中国妖术大恐慌[M]. 上海三联书店, 1999:246-250,
303-306
[2] [美]史景迁.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M].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78-85,120-128
[3] [德]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9:13-19,53
[4] [法]皮埃尔•布迪厄, [美]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 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 李康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17-21, 131-156
[5] [美]凯斯•桑坦斯. 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38-140
[6] [美] 韦而泊•施拉姆.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 . 华夏出版社, 1990:85,87
[7] [美]尼葛洛庞帝. 数字化生存[M].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26-29
[8] 吴毅.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 2007:598-601,614,632
[9] 金耀基. 大学之理念[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3-5
[10] 应星.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253-255
[11] 汪凯. 转型中国:媒体, 民意与公共政策[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72,181
[12] 林耀华.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13] 胡伟. 政府过程[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47, 52
[14]孙立平. “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一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 清华社会学
评论第一辑, 鹭江出版社, 2000
[15] 张雷, 娄成武. 试论“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06, 4:32-36
[16]康晓光, 韩恒. 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05, 6
66
[17] 陈潭, 倪明胜. 政治博客现象及其公共治理[J]. 政治学研究, 2007, 3:99-108
[18] 叶海涛. 政治权力的社会化与网络技术的兴起——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
学海, 2007, 4:108-113
[19] 颜海娜. 政府公共政策传播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探索, 2001, 5:54-56
[20] 李成贵. 政策失败原因的综合探析[J] .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9.3: 26
[21] 王成兰,定明捷.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研究述评[J] .山东社会科学,2007,6:148-150
[22] 王沪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要求:新权力结构[J] . 社会科学, 1993, 2
[23] 张建华. 学术腐败研究综述及经济学分析[J]. 北京社会科学, 2006, 3:38-41
[24] 胡鞍钢, 过勇. 2001:“转型期防治腐败的综合战略与制度设计” [J]. 管理世界,
2001,6:43-55
[25] 夏道明.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J] . 党政干部论坛, 2007, 10:28-29
[26] 秋风. 来一场道德自觉运动. 人民论坛, 2007, 2: 32
[27] 孙立平. 来场“真话运动”. 人民论坛, 2007, 2: 33
[28] 周建东. 政府信息控制与政治稳定[J]. 齐鲁学刊, 2007, 1: 144-148
[29] 王国生, 孙宁华.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纵向博弈及其经济效应. 载洪银兴等
主编. 转轨时期中国经济运行, 2002
[30] 周黎安. 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J]. 经济研究, 2004, 6:44-49
[31] 李军杰, 钟君. 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 4:27-35
[32] 张国民. “华南虎”事件中的公民知情权和媒体公信力[J]. 传媒观察, 2008,
3:16-17
[33] 璩文双. 华南虎事件透射政府议程设置不足[J]. 传媒观察, 2008, 1:18-19
[34] 胡忠青, 邹华华. 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华南虎事件” [J].新闻界, 2008, 1:56-58
[35] 臧燕. 由华南虎事件透视网络媒体中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J]. 新闻知识, 2008,
3:56-57
[36] 林晓. 知识在传播中的表达——探析“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科学知识的舆论监督
[J]. 声屏世界. 2008, 2:23-24
[37] 杜钢建. 走向政治问责制[N] . 中国经济时报, 2003-05-26
67
[38] 黄苇町. 要注意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短期化倾向[J]. 决策与信息, 2002, 6: 7-9
[39] 李军杰. 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的体制性根源[J]. 中国经贸导刊, 2005, 19:26-28
[40] 张红. 政府的“经济人”特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03, 12: 52-53
[41] 后小仙等. 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短期化倾向及其规避[J]. 滁州学院学报, 2005, 2:
34-37
[42] 程萍. 重塑政府绩效考核指标[J]. 中国改革, 2007, 5: 36-38
[43] 毕力夫. 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几点思考[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 1: 56-57
[44] 王瑞丰. 官员政绩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理论参考, 2006, 7: 27-29
[45] 王强. 如何评价地方官员的政绩[J]. 决策咨询. 2003, 12: 34-35
[46] 孙居涛等. 取消GDP考核, 重塑政绩考核体系[J]. 学习论坛, 2006. 3: 36-38
[47] 李枫, 许文骊. 对政府行为失范的伦理原因分析[J]. 社科纵横, 2007, 12:39-40
[48] 崔宏铁. 府际竞争中地方政府行为失范探因[J]. 重庆行政, 2006, 3: 59-60
[49] 吴云, 陈梅. 政府利益与行政权力失范[J]. 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1,
2:114-116
[50] 徐家良. 转型期政府行为失范探析: 成因与对策[J]. 行政与法, 2001. 6:11-14
[51] 赵宇峰. 新时期政府行为失范原因及相关对策分析[J]. 学习论坛, 2006, 5: 49-50
[52] 王颖. 转型期政府信用失范原因及对策[J]. 理论探索2008, 1:132-133
[53] 郑旭辉. 政府公信力的失范与规制[J]. 福州大学学报, 2007. 6, 30-34
[54] 唐海华. “压力型体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J]. 宁波党校学报, 2006, 1: 22-28
[55] 钟伟军. 利益关系视角下的我国地方行政垄断.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2003, 5:
38-43
[56] 刘婕. 我国公共政策的执行偏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006, 5
[57] 庞明川.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博弈的形成机理及其演进[J]. 财经问题研究, 2004,
12: 55-61
[58] 常斌. 基层政府财政贫困的体制性成因与对策研究[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
6: 424-427
68
[59] 夏道明.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党政干部论坛, 2007, 10: 28-29
[60] 张子成. “审计风暴”的立宪主义思考[J]. 法商研究, 2005, 5: 20-24
[61] 汪卫霞等. 政府信息故意失真行为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7, 4: 476-479
[62] 袁载俊. 行政信息沟通的障碍及排除[J]. 理论探讨, 2004, 2: 72-75
[63] Chan, Anita, “Revolution or Corporation? Workers and Trade Unions in Post-Mao
China. ”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3(29)
[64] Baum, Richard & Alexei Shevchenko, “The’ State of the State’.”In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 (ed.) by Merle Goldman & Roderich Macfarquhar.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5]Chamberlain, Heath B. “Civil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8(39)
[66]Dickson, Bruce J. Red Capitalists in China: the Party,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spects for Politic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67]Wakeman, Frederic Jr. “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 Western
Reflections o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Modern China, 1993, 19(2)
69
“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被引用次数:
张斌
华中科技大学
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陈文祥
"市长信箱"用来干嘛[期刊论文]-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7)
2.
臧燕
由"华南虎事件"透视网络媒体中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期刊论文]-新闻知识2008(3)
3.
杨飏
三峡移民适应状况研究——对宜昌市猇亭区移民适应状况的调查[学位论文]2005
4.
田晓伟.TIAN Xiao-wei
从"华南虎事件"看如何提高政府诚信力[期刊论文]-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6)
5.
吴晓颖.刘星.黄金辉
"市长信箱"如何才能不成"摆设"[期刊论文]-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0(11)
6.
田中初
谈政府新闻发言人[期刊论文]-当代传播2003(6)
7.
占莉芳
试论地方媒体应对重大危机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会议论文]-2004
8.
唐晓丹
中国“假日电视”发展策略研究[学位论文]2006
9.
孙伟
从"华南虎事件"谈网络舆论[期刊论文]-新闻知识2008(10)
10.
郑茵中
基于危机公关传播理论评析"广元蛆橘事件"[期刊论文]-现代经济信息2010(6)
引证文献(1条)
1.王戈
网络时代的文化领导权研究——基于“华南虎事件”的阐释[学位论文]博士 2013
引用本文格式:张斌
“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8
2024年4月9日发(作者:晏丝微)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B
A
图5-2: Enolase蛋白(Locus1.1.1.1685.4) NVNDIIAPALVGK肽段图谱。
A:肽段m/z=966.6产物的离子MS/MS图谱。B:图5-2B选区的放大。
Fig. 5-2: Ezample of MS spectrum of peptide NVNDIIAPALVGK from protein enolase
(Locus1.1.1.1685.4).
A: MS/MS spectrum of the peptide m/z =966.6. B: Enlargement of figure 5-2B.
85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图
B
5-3: Photosystem II reaction center protein D1
蛋白(Locus1.1.1.1719.28)
A
FGQEEETYNIVAAHGYFGR肽段图谱。
A:肽段m/z= 831.4产物的离子MS/MS图谱。B:图5-3B选区的放大。
Fig. 5-3: Ezample of MS spectrum of peptide FGQEEETYNIVAAHGYFGR from protein
Photosystem II reaction center protein D1 (Locus1.1.1.1719.28).
A: MS/MS spectrum of the peptide m/z = 831.4. B: Enlargement of figure 5-3B.
86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3.2.2小球藻蛋白质的鉴定及初步分析
小球藻蛋白鉴定基本信息见图5-4,通过iTRAQ技术,我们从处理组及对照
组蛋白样品中总共鉴定出281种蛋白,GO分析表明它们涉及多种功能,如细胞
进程(27.01%)、代谢过程(28.34%)、应激反应(11.36%)及细胞成分定位(4%)等(图
5-5)。
图5-4藻蛋白样品鉴定的基本信息统计图。Total Spectra为二级谱图总数,Spectra为匹配到
的谱图数量,Unique Spectra为匹配到特有肽段的谱图数量,Peptide为鉴定到的肽段的数量,
Unique Peptide为鉴定到特有肽段序列的数量,Protein为鉴定到的蛋白质数量。
Fig.5-4 The basic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graph of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 samples of Chlorella
vulgaris Beij.
87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图5-5 本研究中所有鉴定得到蛋白质的GO分类柱形图。分析结果主要分为三大类:生物过
程、细胞成分及分子功能。右侧纵坐标表示每个条目所含的蛋白数目,而右侧纵坐标表示某
个条目所含的蛋白数目在蛋白大类中所占的比例。
Fig. 5-5 Histogram presentation of Gene Ontology classification of the proteins detected in present
study.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in three main categories: biological process, cellular component
and molecular function. The right y-axis indicates the number of peoteins in a category. The left
y-axis indicates the percentage of a specific category of peoteins in that main category.
COG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鉴定到的小球藻蛋白聚集在19个条目中,其中
71个蛋白(25.26%)聚在―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version‖条目中,接下来为
―Carbohydrate transport and metabolism‖(47个蛋白,16.73%)与―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rotein turnover, chaperones‖ (33个蛋白,11.74%),最少的则聚在
―Cell cycle control, cell division, chromosome partitioning‖(47个蛋白,0.36%)见图
5-6。
图5-6 本研究中所有鉴定得到蛋白质的COG分类柱形图,纵坐标为功能分类对应的蛋白数
量。
Fig.5-6 Histogram presentation of COG classification of the proteins detected in present study.
3.2.3 差异表达的蛋白
依据蛋白丰度水平,当差异倍数达到1.2倍以上,且经统计检验其p-value
88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值小于0.05时,视为差异蛋白。结果如表3.2所示,与对照组相比,C
6
-HSL处
理组藻蛋白样品差异表达的蛋白数目为10个,其中5个上调,5个下调,见表1。
例如ATP合成酶β亚基(ATP synthase beta subunit)、烯醇酶(enolase)、液泡膜ATP
合成酶亚基A(vacuolar ATP synthase, subunit A)、硫脂合成酶(sulfolipid
biosynthesis protein)及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edoheptulose-bisphosphatase)被
上调 ;核糖体蛋白P40 S14(40S ribosomal protein S14)、热激蛋白90 (heat shock
protein 90)、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long-chain acyl-coenzyme A synthetase)、光
系统II反应中心蛋白D1 (photosystem II reaction center protein D1) 及未知蛋白
(uncharacterized protein LOC100798499 precursor)。
表 5-1 400 nmol/L C
6
-HSL处理组小球藻差异表达的蛋白质
Table 5-1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of Chlorella vulgari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of 400
nmol/L C
6
-HSL
GenBank ID
a
Up-regulated
gi|156987150
gi|159480680|
gi|224006369|
gi|12004115|
gi|298706472|
Down-regulated
gi|223029695|
gi|195658349|
gi|227325713|
gi|310751920|
55729
19781
31410
87279
heat shock
protein 90
40S ribosomal
protein S14
photosystem II
reaction center
protein D1
long-chain
acyl-coenzyme
A synthetase
uncharacterized
protein
LOC100798499
precursor
Nannochloropsi
s gaditana
Zea mays
Dictyota
spiralis
Nannochloropsi
s oculata
Glycine max
14.1
8.7
11.1
12.8
4
1
2
5
0.516
0.658
0.786
0.825
59643
80177
59754
58219
46089
enolase
vacuolar ATP
synthase,
subunit A
sulfolipid
biosynthesis
protein
ATP synthase
beta subunit
Sedoheptulose-b
isphosphatase
Phytophthora
multivesiculata
Chlamydomona
s reinhardtii
Thalassiosira
pseudonana
CCMP1335
Douglasia
nivalis
Ectocarpus
siliculosus
3.3
2.4
6.9
10.9
3.9
1
1
2
5
1
1.243
1.229
1.222
1.215
1.208
Mr
KDa
Protein
identification
Species
CoveMatched
rage peptide
Average
ratio
b
gi|363806712| 30885 5 1 0.833
89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a
Since an annotated Chlorella vulgaris genome sequence is not available, data were analyzed
by a thorough search against the NCBI subset green plants (1198310 sequences) to identify
proteins from this study.
b The average ratio of 119/121(treatment versus control group).
4 讨论
本研究首次采用iTRAQ技术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小球藻对AHLs信号分子
的应答机制。从C
6
-HSL处理组与对照组小球藻中总共鉴定出281个蛋白质。一
系列与植物受胁迫损伤后能量代谢与机体修复相关的蛋白在C
6
-HSL处理组中被
上调表达,特别是烯醇酶、ATP合酶、液泡膜ATP酶等。
糖酵解途径是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物质和能量代谢的重要途径,该途径中的关
键酶与植物的抗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王亦学等, 2009)。烯醇酶(enolase)作为糖酵
解途径的一个广泛存在的关键性酶,可以催化磷酸甘油酸脱水形成磷酸烯醇式丙
酮酸,该反应是糖酵解途径中唯一的一步脱水反应。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厌氧、高
盐、干旱、高温、低温等胁迫条件下,烯醇酶基因的表达量及酶活性均会产生相
应的变化,从而为逆境条件下光合生物产生大量自由基而导致的光合系统损伤的
修复提供能量,因而该基因被认为是与抗逆性相关的基因(Brewer, et al. 1997)。
如白林含(白林含, 2003)研究发现盐藻(Dunaliella salina)在1.5 M NaCl到0.5 M
NaCl 低渗震动胁迫过程中,烯醇酶基因的表达量在0-24 h有明显提高,24 h达
最高值,然后缓慢降低,但表达量的绝对值仍明显高于未经渗透震动的对照组。
ATP合酶是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关键酶,参与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反应,
主要催化的反应为磷酸配键的形成,即把ADP和Pi合成ATP。ATP合酶是生物
体内能量代谢的关键酶,参与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反应,广泛存在于叶绿体、
线粒体和细菌中。在叶绿体中ATP合酶由CF0和CF1两部分组成,CF0由4个
亚基组成(Ⅰ、Ⅱ、Ⅲ、Ⅳ),CF1由5个亚基组成(α、β、γ、δ、ε)组成。atp-β
亚基是将ATP与ADP相互转化的核心部分,3个β亚基上分别具有的1个催化
位点,可见β亚基是ATP合酶最重要的亚基之一(Ogura, et al. 2001)。颜海波(颜
海波, 2010)研究发现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在不同浓度(1.0 mg/L、2.0
mg/L及5.0 mg/L)镉离子胁迫下atp-β亚基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
液泡膜ATP酶 (vacuolar ATP synthase, V-ATPase) 是一个多聚体复合酶,它
90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由两部分组成,膜外亲水结构域(V1)和膜内疏水结构域(V0),V1部分由8个亚
基(A~H)构成,V0部分由6个亚基( a, c, c, c, d, e)构成(Zhao, et al. 2009)。V-ATPase
为植物细胞的液泡膜提供能量,它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将H
+
泵入液泡中,
形成跨膜的电化学势梯度,驱动离子及代谢产物的次级运输,从而维持了胞质
pH的平衡,为细胞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Sze, et al. 1992;
Forgac, 1999; Ratajczak, 2000)。
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edoheptulose-bisphosphatase, SBPase)是卡尔文循
环过程中的关键酶,它不可逆地催化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去磷酸化,生成景天
庚酮糖-7-磷酸,景天庚酮糖- 7-磷酸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变为CO
2
的受体核酮
糖-1, 5-二磷酸( Rubisco) (Anja, et al. 2002)。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活性轻微受
抑制,就会导致卡尔文循环更新能力的减弱、光合活性的下降。因此,SBPase
是植物光合作用途径的主要限速酶之一。Miyagawa等(Miyagawa, et al. 2001) 报
道,转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 PCC7942) FBP/SBPase基因的烟草(Nicotiana
tabacum cv. Xanthi) 在大气中CO
2
浓度为360 μmol•mol
-1
条件下,植株光合效率
和Rubisco活性明显升高。Tamoi等 (Tamoi, et al. 2006)也证实转SBPase基因的
烟草,植株的生长速度、生长量和光合能力明显高于野生植株。
PSII反应中心至少由25种亚单位构成,D1蛋白和D2蛋白是核心蛋白,它
们构成了PSII反应中心的基本框架,各种与原初电荷分离及电子传递有关的辅
助因子有序地结合在这个框架上(Ort, et al. 1996)。由psbA基因编码的PSII反应
中心D1蛋白不仅能够为各种辅助因子提供结合位点,维持PSII反应中心构象的
稳定,而且还与原初电荷分离和传递有关;另外,D1蛋白的Tyr161和His190
直接参与光反应阶段的水光解(姜闯道, 等,2002)。D1蛋白比类囊体膜上的其它
蛋白有更快的周转速率,其半衰期仅20-30 min,因此对环境因子的胁迫最为敏
感(Greenberg, et al. 1989) 。
热激蛋白90 (heat shock protein90, HSP90)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
高度保守的胁迫蛋白。在拟南芥、烟草和水稻上的研究发现,HSP90在植物发育、
对胁迫环境的应答以及抗病性中起着重要作用,HSP90功能的丧失会造成植物细
胞的多种生理障碍(Sangster, et al. 2005)。
91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图5-7基于KEGG分析的400 nmol/L C
6
-HSL胁迫下小球藻糖酵解代谢通路相关酶表达变化
相关酶的变化
EC5.4.2.2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EC3.1.3.11 己糖二磷酸酶;EC4.1.2.13磷酸甘油
醛脱氢酶;EC5.3.1.1丙糖磷酸异构酶;EC1.2.1.12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EC1.2.1.9 甘油醛
-3-磷酸脱氢酶;EC2.7.2.3 磷酸甘油酸酯激酶; EC4.2.1.11烯醇酶(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92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EC2.7.1.40 丙酮酸激酶;EC1.2.4.1 丙酮酸脱氢酶(乙酰基转移);EC2.3.1.12二氢硫辛酸转
乙酰基酶;EC1.8.1.4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C6.2.1.1 乙酸辅酶A连接酶
Fig.5-7 The expression change of metabolism enzymes in 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 of
Chlorella vulgaris response to 400 nmol/L C
6
-HSL based on the KEGG pathway.
EC5.4.2.2 UDP-Glucose-Pyrophosphorylase/Phosphoglucomutase; EC 3.1.3.11
hexosediphosphatase; EC 4.1.2.13 phosphoglyceraldehyde dehydrogenase; EC 5.3.1.1
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 EC 1.2.1.12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EC 1.2.1.9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EC 2.7.2.3 phosphoglycerate kinase; EC 4.2.1.11
phosphopyruvate hydratase; EC2.7.1.40 pyruvate kinase; EC1.2.4.1pyruvate dehydrogenase
(acetyl-transferring); EC 2.3.1.12 dihydrolipoyllysine-residue acetyltransferase; EC 1.8.1.4
dihydrolipoyl dehydrogenase; EC 6.2.1.1 acetate-CoA ligase
本研究发现在400 nmol/L C
6
-HSL胁迫下小球藻光系统II的D1蛋白及热激
蛋白90表达量显著下调,表明藻细胞的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已经受到不同程度
的损伤;与此同时烯醇酶、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ATP合酶β亚基及液泡膜
ATP酶A亚基的表达都明显上调 (p < 0. 05),提示在C
6
-HSL损伤藻细胞光系统
的同时,藻细胞加强厌氧性呼吸(图5-7)及ATP合成效率为修复受损的光系统、
有毒物质的跨膜转运及藻细胞正常的生长提供能量。另外,我们在前面的研究中
发现在400 nmol/L C
6
-HSL胁迫24 h时藻细胞的抗氧化酶能力显著下降,MDA
含量显著升高,表明藻细胞膜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而本研究结果表明硫酯生物
合成酶的表达显著上调,说明藻细胞正积极修复C
6
-HSL胁迫下受损的细胞膜。
5
小结
本研究首次采用iTRAQ技术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小球藻对AHLs信号分子
的应答机制。从400 nmol/L的C
6
-HSL处理组(24 h)与对照组小球藻中总共鉴定
出281个蛋白质,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10个(5个上调,5个下调)。
在400 nmol/L C
6
-HSL胁迫24 h时小球藻光系统II的D1蛋白及热激蛋白90
表达量显著下调,表明藻细胞的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与此同时烯醇酶、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ATP合酶β亚基及液泡膜ATP酶A
亚基的表达都明显上调 (p < 0. 05),提示在C
6
-HSL损伤藻细胞光系统的同时,
藻细胞加强厌氧性呼吸及ATP合成效率为修复受损的光系统、有毒物质的跨膜
93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转运及藻细胞正常的生长提供能量。另外,硫酯生物合成酶的表达显著上调,说
明藻细胞正积极修复C
6
-HSL胁迫下受损的细胞膜。
参考文献
Anja S., Marco B., Rdiger H. Overexpression of the potential herbicide target
sedoheptulose-1,7-bisphosphatase from Spinacia oleracea in transgenic tobacco. Molecular
Breeding, 2002, 9: 53-61.
Belle A., Tanay A., Bitincka L.,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protein half-lives in the budding yeast
proteom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6, 103:13004-13009.
Brewer J. M., Lebioda L.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mechanism of catalysis by the enzyme
enolase. In: Bush CA ed. Advances in Biophysical Chemistry. Greenwich, Conn: JAI Press,
1997, 6:111-141.
Forgac M.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Vacuolar (H+)-ATPases.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999, 274: 12951-12954.
Greenberg B. M., Gaba V., Canaani O., et al. Separate photo sensitizers mediate degradation of the
322 kDa photosystem II reaction center protein in the visible and UV spectral reg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89, 86:
6617-6620.
Gygi S. P., Rochon Y., Franza B. R.,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protein and mRNA abundance in
yeast.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1999, 19:1720-1730.
Mathesius U., Mulders S., Gao M., et al. Extensive and specific responses of a eukaryote to
bacterial quorum-sensing signal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2003, 100: 1444-1449.
Miyagawa Y., Tamoi M., Shigeoka S. Overexpression of a cyanobacterial fructose-1,
6-sedoheptulose-1,7-bisphosphatase into tobacco enhances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Nature Biotech, 2001, 19: 965-969.
Ogura T., Wilkinson A. J. AAA+ superfamily ATPases: common structure-diverse function. Genes
Cells, 2001, 6:575-597.
94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Ong S. E, Mann M. Mass 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s turns quantitative.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005, 1(5):252-262.
Ort D. R., Yocum C. F. 1996. Electron transfer transduction in photosynthesis: an overview. In:
Ort DR, Yocum CF (eds). Vol 4 Oxygenic Photosynthesis: the Light Reaction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1-9.
Ratajczak R. Structur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plant vacuolar(H
+
)
-translocating ATPase.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00, 1465:17-36.
Ross P. L., Huang Y. N., Marchese J. N., et al. Multiplexed protein quantitation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using amine-reactive isobaric tagging reagents.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teomics,
2004, 3(12):1154-1169.
Sangster T. A., Queitsch C. The HSP90 chaperone complex, an emerging force in plant
development and phenotypic plasticity.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2005, 8:86-92.
Schyhegger R., Ihring A., Gantner S., et al. Induction of systemic resistance in tomato by
N-acyl-L-homoserine lactone-producing rhizosphere bacteria. Plant Cell Environment, 2006,
29: 909-918.
Sze H., Ward J. M., Lai S. Vacuolar H
+
-translocating ATPase from plant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isoforms. Journal of Bioenergetics and Biomembranes, 1992, 24: 371-381.
Tamoi M., Nagaoka M., Miyagawa Y., et al. Contribution offructose-1, 6-bisphosphatase and
sedoheptulose-1,7-bisphosphatase to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carbon flow in the Calvin
cycle in transgenic plants.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2006, 47: 380-390.
Von Rad U., Klein I., Dobrev P. I., et al. Response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to
N-hexanoyl-DL-homoserine lactone, a bacterial quorum sensing molecule produced in the
rhizospher. Planta, 2008, 229: 73-85.
Washburn M. P., Koller A., Oshiro G., et al. Protein pathway and complex clustering of correlated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analyse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3, 100: 3107-3112.
Zhao Q., Zhao Y. J., Zhao B. C., et al. Clon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wheat V-H
+
-ATPase
subunit genes.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09, 69: 33-46.
白林含. 盐藻渗透调节与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及烯醇酶基因的克隆、分析和转基因烟草的鉴
定. 成都:四川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2003.
95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姜闯道, 高辉远, 邹琦. D1蛋白周转及其对能量耗散的调节.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2,
38(3): 207-212.
颜海波. 江篱属海藻在N营养盐和重金属Pb, Cd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汕头:汕头大学理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2010.
王亦学, 孙毅, 田颖川, 等. 一个陆地棉类烯醇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棉花学报, 2009,
21( 4) :275-278.
96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全文结论
1 主要结论
本文研究以小球藻为研究材料,系统研究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相
互作用及对优势共栖异养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以小球藻为实验材料,采用平板法自菌藻共培养体系中分离纯化出7株小球
藻共栖异养细菌,并将其分别命名为Z-TG01、Z-TG02、Z-TG03、Z-TG04、
Z-TG05、Z-TG06和Z-TG07;随后经梅里埃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
定仪鉴定表明3株优势共栖异养细菌Z-TG01、Z-TG02及Z-TG03分别为少动鞘
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泛菌(Pantoea spp.)及香味菌(Myroides
spp.);并以根癌农杆菌A. tumefaciens KYC55为报告菌株,采用β-半乳糖苷酶法
检测表明这3株优势共栖异养细菌均具有AHLs信号分子活性,且活性随细菌密
度增加而升高。
以根癌农杆菌A. tumefaciens KYC55为报告菌株,采用β-半乳糖苷酶法检测
表明整个指数期小球藻滤液在2 h内均可显著或极显著抑制Z-TG01及Z-TG03
菌株AHLs信号分子的活性(p<0.05 或 p<0.01 ),而指数中期小球藻滤液在2 h
内可显著或极显著抑制Z-TG02菌株AHLs信号分子的活性(p<0.05 或 p<0.01 ),
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所用的小球藻藻株可分泌AHLs信号分子的类似物或淬灭酶,
抑制共栖细菌AHLs信号分子的活性,进而干扰群体感应介导的细菌毒素的释
放,使小球藻本身处于适宜生长的环境。
在研究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藻菌互作过程中优
势共栖异养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活性的变化规律时发现:① 当共培养体系中
Z-TG01菌株处于一定密度时,小球藻与Z-TG01菌株相互促进生长,指数期的
小球藻能够明显抑制Z-TG01菌株AHLs信号分的活性;② 不同初始密度的
Z-TG02菌株对小球藻的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小球藻共培养期间
Z-TG02菌株AHLs信号分子活性未受到明显抑制原因是小球藻的生长受到
Z-TG02菌株抑制而使其分泌的AHLs信号分子的类似物或淬灭酶总量较少或小
球藻分泌AHLs信号分子的类似物或淬灭酶在共培养体系中缺乏稳定性所致;③
当共培养体系中Z-TG03菌株处于一定密度时,小球藻与Z-TG03菌株相互促进
生长,指数期的小球藻能够明显抑制Z-TG03菌株AHLs信号分子的活性。
97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在探讨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对小球藻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时发现:① 低
浓度C
6
-HSL(50、100及200 nmol/L) 8 h时即可显著提高小球藻的相对生长率
(p<0.05),高浓度C
6
-HSL(≥400 nmol/L) 24 h时即可显著降低小球藻的相对生长
率(p<0.05),且表现出较强的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表明C
6
-HSL对小球藻生长
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促进而高浓度抑制的效应;② 50 nmol/L C
6
-HSL在4 h时
即可显著提高SOD、POD、CAT及GPX 的活性(p<0.05),同时显著降低MDA
的含量(p<0.05);与低浓度组相比,400 nmol/L C
6
-HSL作用下,藻细胞抗氧化酶
活性均经历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24 h时藻细胞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
表明低浓度C
6
-HSL可以激活小球藻细胞的防御性反应,而高于400 nmol/L的
C
6
-HSL对小球藻抗氧化系统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采用iTRAQ技术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小球藻对AHLs信号分子的应答机制
的结果表明从400 nmol/L的C
6
-HSL处理组(24 h)与对照组小球藻中总共鉴定出
281个蛋白质,发现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10个(差异倍数1.2倍以上,5个上调,
5个下调)。小球藻光系统II的D1蛋白及热激蛋白90表达量显著下调,表明藻
细胞的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与此同时烯醇酶、景天庚
酮糖-1,7-二磷酸酶、ATP合酶β亚基及液泡膜ATP酶A亚基的表达都明显上调 (p
< 0. 05),提示在C
6
-HSL损伤藻细胞光系统的同时,藻细胞加强厌氧性呼吸及
ATP合成效率为修复受损的光系统、有毒物质的跨膜转运及藻细胞正常的生长提
供能量。另外,硫酯生物合成酶的表达亦显著上调,说明藻细胞正积极修复
C
6
-HSL胁迫下受损的细胞膜。
2
论文创新点
1) 首次以高效报告菌株A. tumefaciens KYC55为报告菌株,采用β-半乳糖
苷酶法研究了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共培养体系中细菌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揭示菌藻间互作机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2) 首次采用iTRAQ技术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小球藻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
子的响应机理,研究将有助于筛选高抗性海洋微藻及深入揭示植物与细菌间的相
互作用机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
展望
海洋微藻与异养细菌长期共存于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既
98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存在互利共生,又有相互拮抗。因此,若能以异养细菌群体感应系统为主线即可
量化地掌握海洋微藻与共栖异养细菌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而为揭示海洋赤潮的爆
发机理及解决经济微藻的种质退化等实际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最终为恢复海洋
生态系统的合理结构及改善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另外,本研究发现指数期小球藻滤液中含有抑制革兰氏阴性细菌AHLs信号
分子活性的活性物质,若能筛选出该活性物质并将其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应用于
水产养殖的病害防治领域,将大幅减少增养殖生产过程中抗生素使用,进而提高
养殖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对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99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附 录
英文缩写
MP
POC
AIs
QS
AIP
SAM
HS
ABC transportor
PQS
AiiA
PONs
AHLs
英文全名
microbial loop
particle organic carbon
auto inducers
quorum sensing
auto-inducing polypeptides
S-adenosyl methionine
homoserine
Adenosine 5'-triphosphate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or
Pseudomonas quinolone signals
autoinducer inactivation
paraoxonases
N-3-acyl-homoserine lactones
中文全名
微食物环
颗粒有机碳
自我诱导物
群体感应
自诱导寡肽
S-腺苷甲硫氨酸
高丝氨酸
ATP-结合盒转运复
合物
假单胞喹啉信号分
子
自诱导物失活
对氧磷酶
C
4
-HSL
C
6
-HSL
3-oxo-C
6
-HSL
3-oxo-C
8
-HSL
3-oxo-C
12
-HSL
3-oxo-C
14
-HSL
3-oxo-C
16
-HSL
ONPG
SOD
POD
CAT
GSH-PX
N-酰基-高丝氨酸内
酯
N-丁酞基-高丝氨酸
N-butanoyl- HSL
内酯
N-己酞基-高丝氨酸
N-hexanoyl-HSL
内酯
N-3-氧-己酞基-高丝
N-3-oxohexanoyl-HSL
氨酸内酯
N-3-氧-辛酞基-高丝
N-3-oxo -oxooctanoyl-HSL
氨酸内酯
N-3-氧-十二酰基-高
N-3-oxo-dodecanoyl- HSL
丝氨酸内酯
N-3-氧-十四酰基-高
N-3-oxo-tetradecanoyl-HSL
丝氨酸内酯
N-3-氧-十六酰基-高
3-oxo-(tetrahydro-2-oxo-3-furanyl)-hexadecenamide
丝氨酸内酯
O-Nitrophenyl-β-D-galactopyranoside 邻硝基酚-β-D-半乳
糖苷
Superoxide dismutase
Peroxidase
Catalas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100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酶
MDA
NOEC
iTRAQ
SCX
SDS- PAGE
LC-ESI-MS/MS
NCBI
GO
COG
KEGG
malondialdehyde
no-observed-effect concentration
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
Strong canon exchange
sodium dodecysu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liquid chromatograph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am mass spectrometry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Gene Ontology
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丙二醛
无明显效应浓度值
相对和绝对定量同
位素标记
强阳离子交换
SDS-聚丙烯酰胺凝
胶电泳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
雾串联质谱法
美国国立生物技术
信息中心
基因本体论
蛋白相邻类的聚簇
京都基因和基因组
101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致 谢
本论文工作是在导师包振民教授与唐学玺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课题的
立项、实验设计、每个成果无不凝聚着包老师与唐老师的汗水和心血。包老师与
唐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科研态度、求实创新的精神、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使
我受益匪浅。包老师与唐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的理论和科研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
步。同时,感谢包老师与唐老师四年来对我生活和学习给予的诸多帮助,在此,
谨向包老师与唐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特别感谢天津农学院的邢克智教授与周文礼研究员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给予的科研和学业上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陶乃蓉老师、黄晓婷老师、陆维老师、周斌老师、王影老师等给予的科
研和学业上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生科院学院张聿柏、张月月、丁云超、周旋、窦勇、侯睿、杜惠霞、闫
婧婧等同学。感谢你们对我学习及科研上的帮助。
本研究工作得到天津农学院的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感谢张
树林教授、乔秀亭教授、白东清教授、王晓梅教授、陈成勋副研究员、郭立副教
授、戴伟副教授等老师的无私帮助。
感谢我深爱着的妻子杨雷,正是你在背后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默默支
持,使我产生了巨大的动力;还要感谢我乖巧可爱的女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
我增加了很多乐趣;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及其他家人对我不断的鞭策。
最后,对将参加本论文评阅、答辩和对本论文提出宝贵意见和指导的所有专
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102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980年11月23日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市。
1999年9月考入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03年7
月本科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2003年9月考入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洋生物学专业,2006
年7月硕士毕业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2006年7月起任职天津农学院水产科学系。
2009年9月考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
学位至今。
发表的学术论文
[1] Xiangdong Bi, Kezhi Xing, Wenli Zhou, Xuexi Tang. Detection of acylated
homoserine lactone (AHL) in the heterotrophic bacteria Z-TG01 and its ecological
action on the algae, Chlorella vulgaris. The Israeli Journal of
Aquaculture–Bamidgeh, 2012, 64: 776-782. (SCI收录)
[2] Xiangdong Bi, Shulin Zhang, Wei Dai, Kezhing Xing, Fan Yang. Effects of lead
(II) on the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EPS) production and colony formation of
cultured Microcystis aeruginosa.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67,
4:803-809. (SCI收录)
[3] Xiangdong Bi, Shulin Zhang, Kezhi Xing. Effects of berberine on the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compositions and ultrastructure of Cyanobacterium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343:1117-1125. (EI
收录)
[4] Xiangdong Bi, Shulin Zhang, Kezhi Xing. The effects of microbial ecological
agent on planktonic algae community and water quality of micro-ecosystem.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China agricultural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2010, 352-359. (ISTP收录)
[5] 毕相东, 张树林, 张波, 邢克智. 微宇宙法分析小檗碱对模拟池塘生态系统
的影响.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45(5): 58-64.
103
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
[6] 毕相东, 周文礼, 邢克智, 唐学玺. AHLs信号分子对小球藻生长及抗氧化酶
系统的影响. 海洋环境科学, 2012, 31(6): 897-900.
[7] 毕相东,林月娇, 张波, 张树林, 邢克智. 小檗碱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40(8): 229-231.
[8] 毕相东, 张树林, 邢克智. TTPC对模拟池塘微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华北农
学报, 2011, 26(1): 223-228.
[9] 毕相东, 张树林, 张鹏. 铜绿微囊藻在光限制胁迫下的超补偿生长响应. 水
生态学杂志, 2011, 32(1) : 94-98.
[10]毕相东, 刘红玉,杨雷,孙学亮,张树林. TTPC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生理的
影响.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34(8):38-41.
104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
姓名:张斌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社会学
指导教师:吴毅
20080603
摘 要
“华南虎事件”是2007年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起始于这样一个疑问:“华
南虎事件”中陕西省有关方面为何要造假?
本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将事件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陕西省
林业厅、地方政府、评审专家、周正龙、官僚系统、网络、傅德志、新闻媒体、国
家林业局等在事件中的表现的描述,揭示了他们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逐渐呈
现出了整个事件的逻辑。本研究最终将这一逻辑用“体制性造假”来概括。
体制性造假是受到体制逼迫的产物,是地方政府在面临体制的困境时不得不为
的选择,而为了达到体制性造假的目的,地方政府又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体制资源
和力量来造假,“华南虎事件”讲述的也就是地方政府在体制困境之下如何“趋利避
害”的故事。
体制性造假受到网络、媒体、公众等的制约,造假将使政府公信力受损,但造
假又不得不为,因此地方政府凭借体制对专家的控制来造假。
为了掩盖造假行为,地方政府对信息加以严格控制。
但对信息的控制遭遇到网络、媒体和专家的挑战,他们既是体制性造假的障碍,
又刺激地方政府不断动用体制维护造假。
而意在对造假进行惩处的制度又被体制歪曲,从而变相加剧了体制性造假,这
更是一种吊诡。
关键词:体制性造假 信息控制 行政问责
I
Abstract
In 2007, the public focus on the Controversy of Huanan Tiger, and the doubt of why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to fake spur me to start this disquisition.
This paper inextenso narrate the story, throw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tate Forestry
Bureau, the local government, officeholder, the public, and the media, indicate the
dominator behind them, then gradually get to the logic of the Controversy, and conclude it
with "institutional fake".
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caused by the unreasonable system, the local government
have to fake in the dilemma caused by the system, in order to fake successfully, the local
government use all his forces, the Controversy of Huanan Tiger is a story of how the
local government fake in the dilemma.
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enslaved to the public, the media, the public opinion, the
validity would be damaged by the fake, but the local have no choice, so he has to use the
experts to help to fake.
information.
But now th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 is challenged by the public, the media.
They are the limiting factors of faking but also the accelerating factors, which is
self-contradictory.
Key Words: The Institutional Fak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he Condemn to Bureaucracy
In order to deceive the public,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to blank off all the
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经在
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 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在以上方框内打勾)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引 子
“踏踏实实做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
——官场流行的一个“段子”
中国人似乎对虎有种特殊的情结,2006年出版的一部畅销小说《中国虎》,编织
了一个发现华南虎的故事,让无数人心潮澎湃。
科学研究认为,最早的虎栖息于亚洲东北部,后来逐渐分为两支,分别向西、
向南扩展,共形成8个虎的亚种:巴里虎、爪哇虎、里海虎、东北虎、印支虎、孟
加拉虎、苏门答腊虎和华南虎。8种虎中,分布于我国的有4种:东北虎、印支虎、
孟加拉虎和华南虎,其中华南虎为我国特有的老虎品种,仅分布在中国境内,因此,
华南虎又被尊为“国虎”
1
。
历史上,秦岭以南的东南、西南、华南各省,都是华南虎的分布区,面积几乎
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尚存华南虎4000多只,但随后
兴起的全民“打虎”运动使华南虎遭受灭顶之灾,华南虎大量遭到人为捕杀,1973
年中国政府颁布法律明令禁止捕猎老虎,但此时国内的华南虎已经所剩无几。1986
年11月6日,在湖北某林场发现一只华南虎幼虎,这是我国最后一次发现野生华南
虎,距今已有21年。据估计,目前全球野生华南虎仅有20余只,数量极度稀少,
因此华南虎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联合国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1996
年发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中,华南虎被列为“世界十大优先保护动物”
的第一号,其珍贵程度不亚于中国国宝大熊猫
2
。
中国人从未放弃对华南虎的搜寻努力:1999年到200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全国
性的野生华南虎资源状况调查;2001年拯救中国虎国际慈善联合会邀请国内外专家
赴湖南、江西、福建三地进行野外考察;2006年10月,广东省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在粤北山地开展预计10年的华南虎野外探访。但所有的搜寻最终都宣告无功而返,
有关华南虎的资料很多,本资料来源于新华社报导中的附带介绍. 见新华社(北京)报导2007年10月12日“最新照
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
2
该资料来源于新京报2007年7月15日报导“据称陕西秦巴山区可能再现野生华南虎”,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相
关资料.
1
1
一些国外专家开始宣称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
中国人在焦虑与不安中期待着,祈祷某种奇迹的出现!
最终,奇迹竟然真的降临了,华南虎出现了!
2
1 陕西省林业厅:扯虎皮意在财政
1.1 山南山北争寻虎
整个“华南虎事件”起源于陕西省林业厅2007年10月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在这次有新华社等国内重量级媒体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林业厅高调发
布了由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村民周正龙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并以
此为依据宣布陕西省镇坪县存在野生华南虎。第二天,众多媒体均以头版头条报导
华南虎重现的喜讯,网络上出现一片欢呼庆贺之声,“华南虎事件”就在这样的喜庆
氛围中拉开了帷幕
3
。
事实上,这并非陕西省林业厅首次宣布陕西省存在华南虎,早在2006年陕西省
林业厅便拨款10多万元、组织30多人组成华南虎调查队,赴镇坪搜寻华南虎。2007
年7月13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华南虎论证会,发布了《陕西镇坪县华南虎调查结
果》报告,汇报华南虎调查队在镇坪长达数月的调查结果,该报告显示,“当地村民
共17次目击野生华南虎,共发生人畜被吃事件10起,共听到华南虎叫声6次”
4
。
参加论证会的7名专家根据这一报告,作出了“陕西镇坪县存在华南虎”的结论。
由于没有照片等直接证据,当时仅有少量媒体进行了报导,并未引起公众重视,因
而也并未引起大的轰动。
华南虎照片公布几天后,陕西省林业厅便划出了华南虎特别保护区,10月18日
林业厅便开始向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申请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效率之高令
人惊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分县级、省级、国家
级三级,县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地方政府安排,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
5
。一般情况下,从县级开始,起码要花上五六年时间才可能
评上国家级,镇坪县林业局局长覃大鹏透露,“省里的意思是,保护华南虎的工作非
3
参见新华社10月12日报导“最新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
2007年10月13日《北京晨报》报导“绝迹24年华南虎重现陕西村民冒险拍下照片”.
4
见新华社(北京)报导2007年10月12日“最新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
5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12条规定.
3
常紧急,争取直接申请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另外一个细节值得注意。10月12日大巴山北面镇坪县发现华南虎的消息传出来
以后,大巴山南面的重庆市城口县也悄然而迅速地启动了寻虎计划。“镇坪和我们山
连着山,那边有老虎,肯定会经常跑到我们这边来溜达”,重庆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
保护处计划组织一支华南虎调查队,从2007年冬天开始行动,争取将可能存在华南
虎的区域全部梳理一遍。该计划甚至特别指出,“如果有人拍到野生华南虎照片,经
专家鉴定真实,可信度较高,马上奖励两万元”。
重庆市渴望找到华南虎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而这种急切心情似乎很难以用科
学考察来解释。重庆市城口县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局长蔡吉祥一语泄露了其中的玄机,
在专程赴镇坪考察当地的生态资源后,蔡表示:“两地同属大巴山山脉,除了镇坪的
山缓些,城口的山陡些,没什么区别。老虎活动范围有90平方公里,他们有老虎,
我们也会有。如果照片是真的,我们也跟着沾光了”
6
。
“沾光”,就是地方政府寻虎的真实心态,那么,究竟沾什么光,“光”又从何
而来呢?
1.2 财政转移支付体制
1994年中央政府进行财政体制改革
7
,实行分税制,上收地方财权,钱向中央财
政系统集中,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大大削弱。
“取之于民”的财政收入最终要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花出去,集中在中央财政
系统里的钱,主要通过中央对地方进行转移支付的方式“用之于民”,目前的财政转
移支付包括体制性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8
三种。
体制性转移支付主要是税收返还。这是中央为减少分税制改革阻力而采取的保
持原有地方利益格局的做法,将原属地方税源而改革后上划中央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6
7
该资料来源于红网()2007年11月9日转载三联生活周刊,大巴山华南虎消失记
1994年以前,我国实行财政包干体制,地方政府向中央缴纳一定量的税收后,余下的则纳入地方财政收入,由
地方政府自由支配. 财政包干体制赋予了地方政府较大的财权,客观上造成了地方利益割据局面,限制了中央意
志的贯彻和执行. 1994年后中央开始采用国际上常用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根据事权与财权结合的原则,将税
种划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同时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征税,
形成分属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体系.
8
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2月25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一文.
4
按来源地原则返还给地方政府一部分(通称两税返还)
9
。财力性转移支付包括一般
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
终结算财力补助等,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由接受拨款的地方政府
自主使用。专项转移支付则是不包含在地方财政体制规定的正常支出范围内,由中
央财政根据特定用途增拨给地方财政部门的专项预算资金,如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退耕还林转移支付等。从转移支付的结构看,三者各占三分之
一左右。
在实际运行中,这样的转移支付制度导致了一些问题。
两税返还与税收收入增长挂钩的体制性转移支付机制,客观上导致了逆向调节
的结果,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税收收入增长越缓慢,从中央财政所获得的体制
性转移支付越少。以2005年为例,体制性转移支付4143亿元,其中两税返还达2859
亿元,体制性转移支付占整个中央转移支付的比例为36%,高于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
项转移支付,体制性转移支付占中央转移支付的比重越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越不
利。
财力性转移支付规模偏小,弱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限制了地方政府的
作为。2005年,地方政府可自主支配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1120亿元,仅占整个中央
财政转移支付的9.8%;调整工资性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取消农业特
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转移支付等三项转移支付达1654亿元,占整个中央转移支付的
14%,占财力性转移支付的43%,而上述三项补助是为配合中央的宏观政策,对地方
因政策性因素减收的财力性补偿,带有专款专用性质,地方政府无权灵活使用,不
能增加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
而专项转移支付种类过多,在整个中央转移支付中的比重偏大。专项转移支付
本是中央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对地方的专项拨款,但目前的专项转移支付
却几乎涵盖了所有支出科目,失去了其原来的政策意义,2005年中央财政专项拨款
多达239种,总量达3517亿元,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31%。
9
体制性转移支付比重偏大且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利,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偏小
2002年开始中央又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
5
限制了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地方政府纷纷要求中央政府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
规模和比例,增加地方政府财力,但并未达到目的。
1.3 “跑部钱进”
在许多地方政府有关工作部署的会议乃至文件中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这样的内
容:要积极争取上级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把争取上级支持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所谓的争取上级支持,实际上就是获取财政资金。
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格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专项转移支付成为“香饽饽”,
地方政府出于增加自身财力的考虑,纷纷打起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主意。争取财政
专项拨款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因为中央各部委所管辖的项目、配额、资
金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地方政府的要求,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各地方政府之
间产生了竞争,谁的关系硬、谁的本领大、谁的公关能力强,谁“跑得勤、叫得响”,
谁获得的配套资金也就多。为得到本地盼望已久的项目、资金、配额、批文等,各
地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携带金钱、名贵礼品前往京城“公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跑
部进京”、“跑部钱进”等现象。
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财政专项拨款资金下来后,其用途去向往往是一笔糊
涂账,地方政府挪用来改善官员或部门的福利、建造豪华楼堂馆所、行政公务奢侈
消费,甚至被官员私分。部门利益和官员个人私利的掺杂也诱使地方政府更加积极、
千方百计向中央财政“伸手要钱”。
但中央部委的财政专款下拨,必须要有项目作为依据,于是项目便成为地方政
府向中央请款的堂而皇之的理由。各地方政府纷纷展开对有限的财政资金的竞争,
而只有与上级资金安排意向相吻合的项目,才有可能在项目竞争中取胜,因此在现
实的具体操作中,地方政府不是拿“成熟”的项目去争取上面的资金支持,而往往
通过主动“出击”,增进与中央部委之间的“感情”,从上面讨来“底”后再编报项
目,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10
,于是迎合上级意图申报项目、乃至通过造假来
10
这也是镇坪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评多年对当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麂进行了调查并向上申请建立林麂
保护区,没有申报成功的原因.
6
“制造”项目也就不可避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成为这种状
况的真实写照。
对陕西、重庆这些内陆多山省份,山区县市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林业收入,“靠山
吃山”谋发展,建立自然保护区必然要封山,而封山则势必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在2000年以前,地方政府对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多或少存
在抵触情绪。
这一情况在2000年左右开始发生变化。改革开放20多年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
式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造成生态资源环境的极大破坏,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
域特大洪涝灾害敲响生态环境警钟,生态环境恶化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从1998
年起,中国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环境
保护等公益事业和基础性行业也随之成为国家财政投入和财政补贴的重点,“十五”
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环境保护资金达1119亿元
11
。地方政府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热情
也随着中央财政投入的增加而逐渐高涨,数字见证了效果:2000年以前,整个陕西
省的自然保护区仅有10个,从2000年到2007年短短7年间,这一数字已猛增到41
个。
而在周正龙“拍”到华南虎之前,陕西省林业厅和镇坪当地就已经开始流传一
个消息:如果陕西省发现华南虎,国家林业局将最少配套财政资金2000万。
这种传言似乎并非空穴来风,因为陕西省与其他省份相比,有着更为有利的条
件,现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正是陕西人
12
,2004年调任国家林业局局长一职前曾
在陕西工作近40年,陕西省林业厅现任厅长张社年是他在延安任职时的部下,贾任
陕西省省长期间,张被提拔为林业厅厅长,尽管现在贾治邦已经不在陕西任职,但
多年建立的官场关系网络仍然存在。凭借这层关系,陕西省林业厅要从国家林业局
拿到巨额财政拨款并非难事,关键是要有“像样”的项目作支撑。
为了编报项目,华南虎因此被陕西省隆重地“请”了出来。
11
12
该数据来源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6月5日发布的《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
有关贾治邦的任职历程请参考新华网发布的简历.
7
2 地方政府:假虎威图谋发展
作为直接受益者,镇坪县地方政府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热情比陕西省林业厅
有过之无不及,这种热衷除了有获取国家财政拨款的考虑外,镇坪县当地政府还在
算另外两笔账:经济账和政绩账,可谓是一招三式,一箭三雕。
2.1 “做好华南虎大文章”
华南虎照片经陕西省林业厅“权威”发布以后,当地官员开始忙碌起来。
10月19日,周正龙的妻弟、镇坪县经贸局局长谢坤元便赶往安康市工商局注册
“镇坪华南虎”商标,谢坤元管理的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有8家,其中一家药材加工
厂、三家食品加工厂、一家水泥厂和三家煤矿,年产值8000万元,实现利税600万
元-700万元,他希望借“华南虎效应”“重塑县企业文化,发展企业经济”,让自己
经办的企业走出镇坪。而当地电信部门,也开始考虑请“拍虎英雄”周正龙做代言
了。
13
镇坪县林业局门前“镇坪县野生华南虎保护办公室”的招牌异常醒目,局长覃
大鹏对未来充满憧憬:“什么神农架野人、尼斯湖水怪,都没有科学证明,一样吸引
了无数的游客。我们这儿有华南虎,是经过权威鉴定的,凭什么不能吸引人呢?”
10月24日,镇坪县第十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县长吴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做好华南虎大文章,利用镇坪发现野生华南虎的独特优势……争取并建成国家
级镇坪野生华南虎自然保护区”。镇坪县主要街道上的巨幅广告牌也适时打出了华南
虎的旅游招牌招揽游客:“游自然国心、品镇坪腊肉、闻华南虎啸”
14
。
吴平说“要做好华南虎大文章”,是什么“文章”呢?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的要求,在政府
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之下,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市场的功能,更是政府的职责,各级
地方政府都负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在对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中,GDP
13
14
本节资料来源于《广州日报》2007年10月19日报导:陕西通过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真实意义.
资料来源于2007年10月25日南方网“华南虎“重现”背后的利益链”.
8
增长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但发展经济却必须依赖财政投入,没有财政资金的大量投
入,经济发展“起步”都成问题。
镇坪县是典型的林区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东南,大巴山北侧腹地,与湖北、
重庆交界,地形以山地为主,境内最高点海拔2917米,最低点海拔540米,县城海
拔940米,“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其真实写照,镇坪经济以农业和林业为主
15
,是典
型的“靠山吃山”的经济发展方式。1998年之前,林特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大
量木材从该县八坪山、三道门、小曙河三个林场运送出山,1998年国家开始实行退
耕还林政策后,林场也随之变为护林场。每年国家财政2700万元的补助,难以满足
开销,当地财政捉襟见肘,如何发展成为困扰当地政府的一大难题。
在国家退耕还林的硬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两者挤压之下,当地政府最终将镇坪
的出路定在了旅游业
16
,希望利用镇坪的生态环境优势搞活旅游经济,这也是逼出来
的一条路。
但发展旅游业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否则无法招揽游客,镇坪县政府相
中了华南虎这块“招牌”。利用华南虎这一品牌发展旅游经济不是没有先例,例如
江西宜黄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即是例子:1999年江西宜黄一村民被野兽咬死,尽管也
没有照片等证据证实,但当地存在华南虎的消息不胫而走,传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原本穷得叮当响的宜黄市因虎得福,华南虎被当地注册成绿色食品商标,当地的茶
叶、蘑菇、木耳、板栗、百合等土特产热销,山中的箬竹卖到城里都是包装鲜卤食
品的上好材料,乡里还由此成立了销售公司,当地政府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镇坪历史上曾经有华南虎生存的记录,当地一位村民至今还保存着40多年前的
虎爪、虎骨等,充分发掘华南虎资源,打响华南虎品牌,成为镇坪县政府发展旅游
经济的首选。所以在2006年,当有村民报称发现华南虎之后,镇坪县便开始宣布全
面禁止打猎,并以保护华南虎为由,成立华南虎自然保护区,由此可见其心情之急
切。
在2007年7月发布的《陕西镇坪县华南虎调查结果》里,镇坪县利用保护区发
15
16
资料来源见陕西省镇坪县政府网站.
近年很多内陆城市的发展不约而同的将方向定位在了旅游业,也许是因为这是一种投资小而见效快的方式.
9
展经济的想法也得到体现,在第五章《保护对策及建议》部分,预想中的华南虎保
护区就已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形成一个有多方经济支持、有强大科技
的集保护、科研、地方经济发展为一体的经济综合体”,实现“经营性保护”。
利用华南虎来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取国家财政拨款,发展生态旅游经济,
这种同时大打经济和生态两张牌,生态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既可以促进地方经
济的发展,又可以体现官员政绩,这就是镇坪县做的“大文章”。
这似乎不仅仅是当地官员的想法,许多村民对此也抱有同样的期望,周正龙拍
到“老虎”后,当地村民都开始期待成为华南虎的受益者,村民中开始流传“今后
不用种田,政府发钱”的说法,看到有记者上山拍照,一些村民赶紧向派出所和林
业局汇报,阻止记者上山,理由是“会把老虎吓跑,那样就会断了自己的财路”。而
据新京报报导:10月18日,丈夫在林业局工作的蔡女士期待地和同事谈论关于华南
虎的新闻,她说,“丈夫每月工资不到1000元,现在就等着他涨工资了”。
2.2 “华南虎”进行时
可是华南虎却是可遇不可求的,并不会因为镇坪官员急切的心情而“现身”,可
但如果华南虎不“现身”,镇坪县的“华南虎牌”又怎么打呢?
2005年开始,镇坪县林业局便陆续接到有关华南虎的报告,有当地村民反映见
到华南虎,一些村民表示听到了华南虎的吼叫声,镇坪县林业局赶紧将这些消息向
陕西省林业厅“汇报”,“镇坪存在华南虎”的消息引起林业厅官员高度重视,林业
厅立即部署展开华南虎专题调查。
陕西省林业厅向镇坪派出华南虎调查队后,当地政府开始积极“配合”,筹办相
关事宜。
网络媒体网易通过内部“线人”获取的一本内容为“华南虎第二期调查开支记
录”的私人日记,详细记载了2007年1月8日至1月23日、2月4日至2月7日华
南虎调查队第二期调查的开支明细:调查队先后在镇坪县呆了20天,为7月6日《陕
西镇坪华南虎调查报告》的“出炉”完成了最后的考察工作,这期间,调查队员共
抽掉“芙蓉王”香烟16条又6盒,烟酒茶一项共花费6472.5元,吃饭及水果用去
10
10685.5元,洗脚唱歌用去3030元。除去吃喝、住宿,调查队专家每天每人还有120
元的补助,当地政府对调查队的招待之周全可见一斑。该日记还记载了县林业局给
陕西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站副站长、华南虎调查队队长卢西荣和省林业厅野生动
17
植物保护科科长、华南虎调查队队员王伟峰送手机、给卢西荣送现金壹万元的事实,
据该“线人”透露,镇坪县和卢西荣约定,卢每争取一个项目给镇坪县,镇坪县按
项目资金的20%返还给卢西荣个人,看来当地政府对华南虎还是下了不小的“血本”。
不过下的“血本”很快得到了“回报”。2007年7月13日陕西省林业厅发布的
《陕西镇坪县华南虎调查结果报告》,披露了镇坪当地村民“共17次目击野生华南
虎,共发生人畜被吃事件10起,共听到华南虎叫声6次”的证据。“华南虎事件”
发生后,有记者前往镇坪调查,发现报告中披露的很多证据纯属子虚乌有:一些村
民表示自己并未募集华南虎,也不知道自己竟成了华南虎的目击者,听到叫声的村
民也表示自己根本不敢确定那是虎啸。但就是这些存在很多疑点的证据,被调查队
专家写入了报告,最终成为专家认定“镇坪存在华南虎”的重要依据。
镇坪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评是唯一公开质疑照片真实性的当地政府
官员,据李评透露,当地村民报称听到华南虎啸,李评前去考察发现并非虎啸,而
且当地村民也根本不知道华南虎的吼叫声是何种声音,因此李评拒绝写有关“村民
听到华南虎叫声”的报告,但刚调到动物保护站才几个月的工作人员李骞,却在县
林业局领导的授意下写了报告,未经李评同意直接将报告递交林业厅。而在周正龙
拍到华南虎照片的前两天,李骞还以有村民发现华南虎脚印,要前去查看为由,和
周正龙一起上了山,至于他们在山上的所为则无从了解。众多网民纷纷猜测他们是
否在为拍摄华南虎找地点、做准备。
当网易工作人员在西安向卢西荣求证此事时,卢西荣承认收过手机,但坚决否认收受现金. 作为涉嫌“送手机”
的当事人一方,县林业局局长覃大鹏,则表态得较为谨慎,当他得知卢西荣已经承认自己收过手机之后,仍然否
认自己曾经给卢西荣送过手机.
17
11
3 专家评审:谋私利为虎作伥
为了论证陕西省存在华南虎,陕西省林业厅组织召开了一次华南虎论证会。
3.1 “他们代表陕西的水平”
2007年7月13日,陕西省林业厅组织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野生动物
保护站等单位的7名专家对华南虎进行论证,经过一上午的论证,专家最终作出了
“陕西镇坪县存在华南虎”的结论。
那么,专家结论究竟是怎样作出来的呢?有记者对参与华南虎鉴定的专家进行
了调查
18
。
参与论证的7名专家分别是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廷正、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教
授刘诗峰、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李保国、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教授许涛清、研
究员吴晓明、陕西省林业厅林业勘察设计院院长党景中和林业厅野生动物管理站高
级工程师曹永汉。
至于这些专家的研究方向,王廷正主要研究鼠类,刘诗峰和李保国多年从事金
丝猴研究,许清涛研究鱼类,吴晓明做的是藏羚羊研究,至于党景中和曹永汉,有
熟悉内情的专家私下透露他们是被邀请前来“助阵”的,7位论证专家中并无人研究
大型兽类,更无人研究过华南虎,而且陕西实际上也并无研究华南虎的专家。对严
肃的科学研究而言,由外行专家评审,其可信度有多高可想而知。2007年7月“陕
西镇坪县存在华南虎”的结论出来后,正在陕西做项目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专家蒋
志刚和广东省一位华南虎研究专家找到陕西林业厅,要求参与华南虎调查,按理说,
中科院有着更好的研究条件,这对陕西省而言是好事,但两位专家的请求最终竟遭
到拒绝。
这些被邀请参加鉴定的专家无一例外的都是陕西省的专家。当有记者问及为何
进行华南虎鉴定时没有邀请研究华南虎的专家时,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孙承骞回答:
“这些专家是了解陕西的实际情况的,他们是陕西最权威的专家,完全可以代表陕
18
本节资料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虎照疑云》整理.
12
西的水平”。
这位副厅长的话非常有意思,“陕西的专家代表陕西的水平”,言外之意,外省
的专家并不能代表陕西的水平。不过他的话似乎也不无道理,陕西省华南虎调查队
收集到的疑似华南虎爪印,送到北京做鉴定,就遭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专家的否决,
专家认为这些脚印根本就不是华南虎的,显然,“北京的专家”是不能代表“陕西省
的水平”的。
如此看来,代表陕西省的水平,实际上就是代表陕西省的利益,所有参加评审
的专家都是陕西省方面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人利益的牵涉使专家难免作出有违学
术良知和道德的事情。
10月3日,据专家结论出来后不到三个月时间,周正龙便“拍”到了华南虎,
照片随即被送往国家林业局,作为陕西镇坪存在华南虎的重要补充证据。前期一年
多时间的华南虎调查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专家结论“出炉”后不久,华南虎即“现
身”,这种巧合着实令人疑惑。
拍到华南虎似乎不仅仅是一种机缘巧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专家作出的结
论,为周正龙等壮了胆,为华南虎照片的“出炉”铺平了道路。试想,如果周正龙
的照片在专家作出结论之前“出炉”,则势必要作为存在野生华南虎的直接证据而经
受严格检验,当然如此一来可能就不会有“华南虎事件”,但陕西省直接申报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的计划也可能因此“泡汤”了,而照片在专家作出结论之后“出炉”,则
没有此种顾虑,既然专家都已经认定镇坪县存在华南虎,那么拍到华南虎照片就是
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原本需要用华南虎照片来支持专家结论,现在则反过来变
为用专家结论来支持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这不能不说是手段极其高明的一招。
因为有着此前出台的专家结论作“铺垫”,不少网民相信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
片为真,而面对公众质疑,陕西省林业厅也一再搬出专家结论作“挡箭牌”,并一再
强调照片真伪不值得讨论,考察陕西省华南虎的踪迹比验证照片真伪更重要,极力
想将公众讨论引到“陕西省是否存在华南虎”这一问题,而在这一问题上,因为有
专家结论作支持,林业厅可以占据主动性,通过专家结论的权威来压制质疑之声。
13
3.2 “人家要请,不好不去”
依照国际标准,认定某一物种存在的条件有五点:抓到活体、找到尸体、拍到
影像资料、有权威研究者目击到实体或发现可靠踪迹。华南虎调查并未取得进展性
成果,收集的证据如大型疑似猫科动物蹄印,野猪被捕食后的残骸,以及当地村民
的目击证言等,都只能算是间接证据,无法有力证明华南虎的真实存在,“华南虎事
件”发生后,一位参与评审的专家也向记者坦承结论“不严谨,没有找到直接证据”,
但这些参与评审的专家最终还是作出了“镇坪存在华南虎”的一致结论。专家为何
在明知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仍然作出这样的结论呢,据报导称这主要是陕西省林业
厅与评审专家“沟通”的结果,至于具体的沟通情形则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
明确,这次论证会是由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孙承骞带队向评审专家组汇报。
评审专家刘诗峰告诉记者:直到2007年7月4日收到陕西省林业厅送来的《华
南虎调查报告》样稿时,他才知道自己成了华南虎调查队专家组成员。此前他对自
己是此项目专家组成员的情况毫无所知。他阅读了那份20多页的《华南虎调查报告》,
还对其中的一些表述方式作了修改。面对记者“如此学术论证是否失去了本身的严
肃性”的询问,刘诗峰告诉记者,“一些所谓的学术论证失去了价值,有着复杂的社
会原因”,人家要请,他们也不好不去。他甚至笑称,有一天他参加了6个学术论证
会,收获是800元辛苦费。而那次华南虎论证会,每位专家最终收到了林业厅按照
学术论证“惯例”给的500元“辛苦费”。
但据此来指责参与评审的这几位专家缺乏学术良知似乎并不公平,中科院植物
19
研究所专家傅德志在其博客中披露了这样一则内幕:他的一个朋友在广东进行调查
时,发现了雪豹的脚印,当地某官员要求他将这脚印“做”成华南虎的脚印,以申
报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尽管最后遭到拒绝,但该官员敢于明目张胆地提出此种要求,
本身即说明专家论证和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存在较大的黑幕,而且这种现象在现实中
很普遍,以至于一些官员有恃无恐敢于明目张胆地要求专家造假。
“人家要请,不好不去”,刘诗峰的一声叹息透露出了专家们的无奈,而这种无
19
资料来源于傅德志的博客/fudezhi/.
14
奈又有着更深层次的体制上的原因。
当下权力对学术资源的高度垄断导致了专家的无奈,政府通过控制高校、研究
所等,获得了对知识分子的学术资源分配权,而这种分配的原则是“不顺从者不得
食”,敢于对抗权力者将得不到资源,而“顺从者则受优待”,往往能够集万千宠爱
于一身,教授、博导、院长、先进等职称和荣誉轻易得来,项目、课题、经费源源
不断,更有机会时常被邀出席各种公开场合,成为政府官员的“座上宾”,成为高参
幕僚,享受意见“直达天听”的殊荣。
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一些有学术良知的知识分子或被驱逐出体制、或被迫保
持沉默,而另一些学者则学会了揣摩“上意”,不惜曲意逢迎,学术被迫依附于政治、
权势,失去了其神圣性,学者被迫依赖于政府,失去了其应有的独立性。
“人家要请,不好不去”,表明了知识分子的“识趣”,知道自己是去装点门面
呐喊助阵的,知道自己没有能力行使否决权,唯有“开绿灯”,让人家通过,大家才
都有“面子”。“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这就是专家满肚子苦水的原因,“人家要请,
不好不去”,所谓的“不好不去”,恐怕是“不能不去”,而去了之后更不能不让人家
通过,因为“邀请”自己的毕竟是自己的“衣食父母”,面对“衣食父母”提出的要
求,要想拒绝太艰难太沉重,拂逆“衣食父母”的要求可能导致的后果,足以让学
者将一切学术道德和价值抛诸脑后。
在这种状况之下,各种评审鉴定也就沦为权力机构的“婢女”,成为给各种造假
贴“合格证”、发“准生证”的工具,成为权力机构和利益集团获取合法性的手段。
华南虎事件中的专家评审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的产物,专家评审在客观上
起了“为虎作伥”的效果,为华南虎照片的“出炉”铺平了道路。
15
4 周正龙:贪钱财与虎谋皮
“华南虎事件”由周正龙拍摄的照片直接“引爆”,正是这些照片客观上给了公
众以了解真相的契机,无论是从陕西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是从公众了解事情
真相的角度来看,周正龙都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那么,这个深山里的老农是如何
卷进这一事件中来的呢?
4.1 英雄与财迷
为了出席华南虎新闻发布会,周正龙特意换上了一身笔挺的西装,但却依然难
掩他山野村夫的本质,这个深山里的老农也许从未曾料想,自己竟会面对如此多的
镜头和记者。因为“只身孤胆”进山拍虎的“英勇表现”,周正龙被陕西省林业厅的
官员誉为“拍虎英雄”,媒体也毫不吝啬地将英雄的光环赠与他,一些网民更是对其
顶礼膜拜,这位原本默默无闻的老农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不期然间,周
正龙出名了。
出名也许并非周正龙的本意,新闻发布会上的他尚未领会到出名将给他带来的
好处,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省林业厅颁发给他的两万元奖金,对他而言,出名虽然
令人激动,却远不如奖金来得实在,他丝毫不隐瞒自己进山拍虎是为了钱这一动机,
口无遮拦的他私底下还不止一次地向记者抱怨省林业厅奖励的钱太少,远没有达到
他所期望的数目。
周正龙的家庭境况并不好,他的家坐落在村里一个坡道边,与周围一栋栋气派
的两层或三层小楼相比,他家的房子要相形见绌许多——一座破旧的土坯房,房顶
是一块块薄石片,许多地方还透出光,周正龙告诉记者,房子还是二十多年前从山
上移民下来时盖的,“村里100多户就我家最穷,孩子没有工作,我想盖楼房也没钱”,
家里的电视机是黑白的,二十年前买的“黄河”牌。
一家4口人,女儿上大专,三年时间共花去家里七万多元,毕业了没找到工作,
不久前才考入当地的一个电站。儿子高中毕业后去河南某技术学校读了一年,现在
16
临时在镇坪县工程队开挖掘机,给家里挣不来多少钱。家里四亩地的收成只够吃饭、
养猪,每年养三头猪也只能当一年的肉食。打猎曾经是周正龙家里最重要的收入来
源,2005年冬天,周正龙带着徒弟从山上打回来20多头野猪,收入6000多元。2006
年镇坪县宣布禁猎,他的打猎生涯因而终止,狩猎三十多年的周正龙只好放下猎枪
重返农田,收入来源的丧失使他的生活变得拮据困窘起来,找点“活路”多赚些钱
成了周正龙最紧迫的事情。
2006年,陕西省林业厅派出调查队赴镇坪搜虎,打猎经验丰富的周正龙成了调
查队的向导。尽管几次调查均未发现华南虎的踪迹,但身为向导的周正龙却不止一
次地听到专家们谈论:“如果买部相机拍到老虎,那就值钱了”,甚至有官员放言“拍
到老虎照片便奖励一百万”,周正龙怦然心动,他购买了一台胶片相机,又向自己的
亲戚借了一台数码相机,开始了进山拍虎之旅。
拍到华南虎照片后,周正龙曾到省版权局为照片申请版权,目的是能让照片卖
个好价钱,据陕西省林业厅动物保护处处长王万云透露,新闻发布会前天晚上,周
正龙突然不同意公布照片,除非省林业厅奖励他100万,省、县官员轮番做其思想
工作,直到凌晨才谈妥:周正龙向媒体提供两张照片,省林业厅奖励他2万元,但
必须在新闻发布会后删除这些照片的电子版。这位老农为他拍摄的照片开出了100
万的“天价”,他甚至希望通过媒体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将华南虎照片底片高价卖
出去。
尽管不停地抱怨林业厅奖励的钱太少,但精明的周正龙很快便找到了新的生财
之道:新闻发布会后,采访的媒体记者蜂拥而至,“拍虎英雄”对记者不仅不反感,
反而很乐意。接受采访的第一天,他郑重其事地把陕西省林业厅颁发的奖状摆在家
里客厅的正中央,自己坐在下面供记者拍照,不过,采访要收费。
“50块钱你也好意思说出口?省电视台邀请我做节目,那是1000块!”周正龙
对某记者的采访报价很不满,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烈“砍价”,最终双方以400块钱
成交。
这件事情被曝光后,当地官员很是尴尬。县委宣传部的干事几次打电话给他,
让他“眼光放长一些,不要损害镇坪人的形象”, 周正龙口头上答应,实际上还是
17
照样收钱,直到镇坪县副县长杨高亲自给他打电话后,才改为“采访免费,看照片
要钱”,即“看照片一个价,想翻拍另一个价,拿走所有照片和底片,那又是一个价,
只要你出得起”。
当地许多和周正龙熟识的人对他的评价是:“老周这人很好,就是贪财,只要给
他钱,啥都肯干”。
回放新闻发布会上周正龙对拍虎情景的描述:“我趴在草丛里,慢慢靠近山坡上
的老虎,端着相机的手晃个不停,突然一不小心触动了闪光灯,老虎大吼一声,吓
得我出了一身冷汗。当时我就想,如果我被老虎吃了,至少还能留下照片”,“我
不管其他人怎么讲,不管国家奖励多少钱,总的来说也算为国家作了一点贡献”,在
周正龙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形象光辉的英雄,为了拍到照片,即使被老虎
吃了也在所不惜。很难将舍身拍虎的英雄形象和精明贪财的形象联系起来,两者相
差实在太远了。
20
不过,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才照见一个真实的周正龙,精明贪财是其本性,而
生活的窘况逼迫他成为“英雄”。
4.2 棋子
面对网络上汹涌的要求鉴定照片的声音,陕西省林业厅强硬拒绝,面对六方专
家鉴定对照片真实性的否定,陕西省有关方面仍然坚称照片真实,这种“拒不悔过”
的行为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如果事件仅仅是周正龙一人所为,那么只需要追究周的造假责任,而对那些因
受到周正龙的“蒙骗”而犯了错的官员只需要给与一些无关痛痒、名至而实不至的
诸如“记过”之类的处罚,陕西省林业厅就完全可以将整个事件“摆平”,平息众怒,
众官员也能从容下台,但如果整个事件并非周一人所为,则又另当别论。
实际上,周正龙也只是被推到前台的一颗棋子,他的背后还有一个由官员组成
的幕后团队,正是这个幕后团队选择了周正龙。
20
之所以选择周正龙,一方面是因为周自己财迷心窍,“只要给他钱,啥都肯干”,
《北京晨报》2007年10月13日报导:绝迹24年华南虎重现陕西村民冒险拍下照片
18
而周正龙的猎人和农民身份又正合幕后团队的胃口,老实巴交的山村老农形象使人
根本不会将其与造假联系起来,而一个老猎人拍到野生华南虎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而另一方面,周正龙的社会关系也不可忽视。镇坪县经贸局局
21
长谢坤元是周的妻弟,周正龙拍摄照片用的数码相机就是向他借的,因为有这一层
关系,周正龙好歹也可以算是可以信赖的“自己人”,于是周正龙就进入了这样一个
局,而其他村民因为没有这样的背景,也就“拍”不到老虎,而只能感叹周正龙运
气好,能够数次“遇见”老虎,而自己却与老虎无缘了。
周正龙的一举一动中都带有这个幕后团队的影子,有时这个幕后团队甚至跑到
了前台替周正龙说话撑腰。
网络上掀起质疑之声后,陕西省林业厅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副站长卢
西荣和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研究所教授于晓平做客华商网,回应质疑,
表示“周正龙是老猎人,他的照相技术非常差,所以拍摄的老虎就比较小一点”。
10月19日,中科院专家傅德志公开质疑周正龙造假,大字不识的周正龙“破天
荒”地拿起了法律的武器,他向记者表示,中科院研究员傅德志对自己的“诬蔑”
言论是违法的,他将向法院提出起诉。如果不是背后有人指点,周正龙是不会知道
要运用法律武器的。
陕西林业厅信息中心主任关克在网络上开设博客力“挺”周正龙,极力维护周
正龙的“英雄”形象,“人家武松打虎还要一支哨棒,一瓶酒,而周正龙只是靠两部
照相机”,他拿自己的党性、人格、地位为周正龙担保,而依据关克的博客“爆料”,
被媒体捧得很高的所谓“打假英雄”李评,因为拖欠周正龙一年多的向导费1800多
元,致使两人发生激烈争执乃至产生“深仇大恨”,而那几个敢于“挺身而出”揭示
周正龙“丑恶嘴脸”的同村猎户,他们在最近当地实施严格禁猎之后因非法盗猎一
头重达百多斤重的野猪被林业局严厉处罚,因怀疑是周正龙举报而彼此间产生了巨
大隔阂
22
。
华南虎照片的原型老虎年画“现身”后,面对记者的质疑和逼问,气极败坏的
谢坤元的弟弟谢坤全在镇上开喷绘店,不少人怀疑周正龙拍到的华南虎是谢坤全用喷绘制作的假老虎,周正龙
将其摆放在树林中拍摄而来.
22
见关克的博客/guanke1964/.
21
19
周正龙说出了“照片不是我拍的”的气话,11月20日,陕西省林业厅专门召开了一
个闭门会议,就华南虎事件达成“共识”:镇坪存在野生华南虎的事实“不容置疑”;
当日周正龙被镇坪县林业局叫去谈话,回来后即言之凿凿地对记者表示:他只知道
自己没有造假,他的照片,还有山上有老虎这些都是真的,而且国家林业局也应该
很快会有结果证明他的清白。尽管周正龙不肯透露具体的谈话内容,但从他话语间
明显又有了某种底气。
而11月24日,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更是亲自上门探望“拍虎英雄”,给周正龙
打气,说从未怀疑虎照是假的,“即使周正龙迫于压力,承认(照片)是假的,我们
也认为是真的。”
11月26日,周正龙拍摄的40张华南虎数码照片被网易发布,关克立即在博客
“
在没有经得(周正龙)本人授权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公上撰文抨击网易“欺人太甚”,
布全部数码照片”,公开侵犯周正龙的知识产权,并表示将“在周正龙起诉后,出面
为周正龙作证。
周正龙曾经问记者,“如果(照片)是假的,是不是省、地(市)、县(很多官
员)都会倒?”
23
话语中泄漏了其不安和担忧,确实,他也许从未料到事情会演变成
现在这样,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恐惧,而他的幕后团队则不停地给其鼓气壮胆。
在这场华南虎事件中,周正龙只不过是前台一个技艺蹩脚的演员而已。他为生
活所逼而“自愿”进入这样一个局中,却发现自己完全地陷进去,根本无法再脱身
出来。而周正龙背后的团队也不会允许他脱身出来,因为他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一旦周正龙倒下,正如他所担心的,省、地、县都会倒,因此官员们不管怎样都要
力保周正龙。几张照片将周正龙和幕后团队紧紧捆绑在了一起,想发财的周正龙“与
虎谋皮”,此刻才真正领悟什么叫做“老虎屁股摸不得”。
4.3 败笔
23
中科院专家傅德志揶揄周正龙连造假都不会造,“要是这老哥就拿出一张很小很
见《新快报》2007年12月20日报导.
20
模糊的片子,然后说拍了之后老虎就走了,还吼了一声,把自己吓得摔了一跤,连
24
相机镜头都摔坏了,那么大家就不会这么讨论了”。
的确,从造假的角度来看,整个“华南虎事件”的败笔就在于这些华南虎照片
拍得太多太清晰,以致弄巧成拙。事实上如果周正龙聪明一点,哪怕只拍一张极为
模糊的照片,陕西省有关方面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启动国家自然保护区申报,至于公
众对照片的质疑则更无从谈起。
但周正龙毕竟只是深山里的一个农民,对很多事情的谋划和考虑都已经超出了
他的理解范围之外,他想不到如此深,所以才会漏洞百出,授人把柄。面对幕后团
队分配给他的任务,周正龙过于认真,很“敬业”地行使他的“使命”,极力想把照
片拍好,而“过于认真”的结果就是照片一拍就是71张照片,而且所拍照片十分清
晰,持续时间近半个小时,以至于给公众质疑造假留下了充足的“把柄”。这个一辈
子呆在深山里的农民不太懂得数码相机这种高科技的玩意儿,数码相机真实地记录
下了周正龙拍照的时间、闪光等操作细节,周正龙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惊心动魄的拍
虎情景:“我趴在草丛里,慢慢靠近山坡上的老虎,端着相机的手晃个不停,突然一
不小心触动了闪光灯,老虎大吼一声,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按照周正龙的说法,
闪光惊动了老虎,华南虎转身迅速逃离,但实际上数码照片数据显示,闪光灯亮时
周正龙拍摄的照片是数码照片的第4张,但他一共拍摄了40张华南虎数码照片,此
后的36张照片从何而来他根本无法解释,这点被记者当初揭穿,周正龙只好以“我
也不知道”来搪塞。
而周正龙的幕后团队也疏忽了这一点。这种疏忽与其说是大意,不如说是他们
过于自信,他们根本就没有料到居然会有人质疑由政府部门“权威”发布的照片,
以至于前期工作没有做踏实,“屁股擦得不干净”,等到事情暴露以后,再想掩盖已
经来不及了。
不过我们应该庆幸,正是周正龙的弄巧成拙和幕后团队的疏忽,让我们可以不
断逼近事件的真相。
24
见傅德志的博客/fudezhi/.
21
5 官僚系统:违民意纵虎“行凶”
10月3日,周正龙“拍”到了野生华南虎照片, 8日周正龙拍摄的照片送到镇
坪县林业局, 10日镇坪县副县长杨高即带领周正龙等赴西安将照片送到陕西省林业
厅,省林业厅立即组织专家对照片进行鉴定并得出“照片真实可信” 的结论,于是
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调“权威”发布了这些照片。
5.1 李评两次“养病”
照片公布后,公众质疑就随之而至,为何公众一眼就能发现问题的照片,居然
通过了专家的鉴定,并得到陕西省林业厅的认可呢?
25
与“华南虎事件”类似的一个例子是“藏羚羊照片”造假事件,造假的藏羚羊
照片最初也逃过了专家的“法眼”,所以,专家“犯错误”的可能性也并非不存在,
没有看出华南虎照片存在的问题也属正常。
更何况有没有对照片进行严格的鉴定还很值得怀疑,陕西省林业厅一位官员暗
中向记者透露,厅里对周的照片鉴定,都由内部人士和厅领导组成,并没有邀请所
谓的痕迹、摄影和动物权威专家进行鉴定。但在陕西省林业厅信息中心主任关克的
所有对外表述中,周正龙的照片却通过了动物学家、摄影家、公安机关的三方鉴定,
打上了“权威”的标签。
但专家鉴定出错却并非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事实上只要稍微有些常识,就能
够分辨出照片的真假,或者至少对照片的真实性持一种警惕的态度。例如当地的一
些老猎人在看到照片后即表示,10月份已是深秋,天气变凉,山中气温更低,照片
中老虎伸出舌头散热不太正常;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事业15年、摄影经验超过20年
的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评也向林业局领导反映照片造假,却没有起到任
25
《大庆晚报》于2006年发表了《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一稿,其中一张照片展现了一个极其难
得的瞬间:青藏铁路上呼啸而过的火车与在铁路旱桥下奔跑而过的藏羚羊,同时出现在照相机的镜头中. 一位摄
影爱好者坐地铁的空闲事件仔细观察这幅照片时,发现了其拼接的破绽,揭穿了照片造假的真相. 但在此之前,
这张照片居然逃过了专家、学者的法眼,获得了中央电视台《影响2006》年度新闻图片铜奖,作者也获得诸多
殊荣. 实际上,只要有点常识就知道,藏羚羊生性胆小,根本就不敢靠近火车,但专家和学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2
何效果;陕西省林业厅一些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照片是真实
的。但既然有如此多的人怀疑照片的真实性,为何这些质疑之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
视,以至于这些备受质疑的照片最终还经由政府部门“权威”发布了呢?
周正龙回忆了这样一个细节:10月10日那天,周正龙把拍到的野生华南虎照片
和底片交给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孙承骞,孙在认真看过照片和底片之后,认定周正
龙确实拍到了华南虎,兴奋地一把抱住了他,说道:“太好了,你找到华南虎了!”。
而正是这位副厅长的率先表态一锤定音,为照片的真实性定下了“调子”,堵塞
了质疑和反对之声,从而对照片的公布和事件的后续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镇坪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评是镇坪县唯一一个敢站出来公开质疑照片真实
性的政府工作人员,他的处境并不好过。陕西省林业厅开新闻发布会的当天,他受
到林业局一位领导的“告诫”:“以后不要再说照片是假的了,现在专家都鉴定了说
(照片)是真的。”在10月31日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节目中,李评公开批评有
关官员不负责任,第二天林业局一位副局长找李评“谈话”,要求他“不要再掺和(华
南虎照片真假)这件事了”,当天李评即“请病假”回家休养了。这“病”一养就是
50多天,直至12月25日李评才继续上班。但由于“秉性不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仍然继续公开指责照片造假,而相继被领导“约谈”,最终只得再次主动请“病假”,
26
回距镇坪县190公里外的安康家中“养病”。
在媒体和公众纷纷质疑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之时,陕西省有关政府官员的表态
又显得极其不正常,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上可以看到,在接受采访时,
各类政府机构官员的口径异常的一致:相信华南虎照片是真实的。至于相信的理由
也是众口一词,有趣的是,这些理由都置科学标准于不顾,各级官员不是强调忠于
事实,而是竭力表现对上级的忠诚和支持,一律捍卫上级的结论,没有丝毫实事求
是的味道,而在下级竞相表“忠心”的同时,上级也在极力显示自己对下级的“绝
对信任”。
事实上,正是官僚系统这种“不忠于事而忠于人”的特征,堵塞了言论,压制
26
了不同的声音,使得行政系统内部纠错机制没有发挥作用。试想如果不是高官首先
新华网2008年4月13日报导:最早质疑者再次回家“养病”.
23
草率表态,华南虎照片可能通不过专家鉴定,华南虎事件也不可能闹出这么大的动
静。高官率先表态为照片的真实性定下了“调门”,上级的权威尊严与照片真实性“捆
绑”在一起,足以压制不同的声音。
在官僚系统中,拂逆领导意志是犯忌之事,证明领导出错更是大忌讳,因为这
会伤及领导的权威、尊严,让领导“没面子”。中国人历来重视面子,生活中有所谓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的说法,中国人将面子和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没
面子是很难堪的,而领导“没面子”,下属就没有“好果子”吃,指出领导的错误可
能不但得不到感激和表扬,反而会使领导恼羞成怒,
在现实中,官员的升迁提拔权力操纵在领导和上级手中,官员的政治前途由上
级掌握,领导的评价压过个人的实际工作表现,领导的赏识非常重要,领导“说你
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受领导赏识才能得到领导照顾,
升官才有可能,得不到领导赏识,即使成绩再突出,仕途也可能是一片黑暗。正是
这种上级对官员升迁权力的控制,导致官僚系统中下级对上级惟命是从,惟领导是
从,“领导永远是对的”,忠于领导胜过忠于事实。面对领导对华南虎照片的表态,
即使一些官员有异议,但只要与自己的利益无涉,也就宁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听之任之,不愿“出头”自讨苦吃,这就是为何官员都“心照不宣”却不揭穿的原
因,就连曾经公开表态批评相关官员不服责任的李评,面对巨大的压力,最后也主
动选择了沉默,回家“养病”。
不忠于事而忠于人的官僚系统,压制和堵塞了不同的声音,高官表态有如“临
门一脚”,官僚系统则自动“城门失守”,以至于这些备受质疑的照片被 “权威”发
布,华南虎正式“出山”了。
5.2 “照片真实性不容质疑”
面对公众对华南虎照片的质疑,陕西省有关官员开始针锋相对地打响了一场“华
南虎保卫战”。
10月16日,陕西省林业厅出来“灭火”,对照片“造假说”予以反驳,镇坪县
主管农林业的副县长杨高表示,当地存在华南虎的事实不容置疑。
24
10月18日,陕西省林业厅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卢西
荣和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研究所教授于晓平做客华商网,表示这次发现
有一定轰动效应,网友也可能是“业余爱好”,对物种的生存不太了解
27
。
10月19日傅德志公开质疑“拍摄地点不可能存在照片中的大叶子”,陕西省林
业厅迅速封锁了照片拍摄地点,禁止记者进山拍照,北京《民主与法制》杂志记者
偷偷进山拍照,遭到当地公安机关扣查,所拍摄的照片被删掉
28
;
陕西省林业厅信息中心主任关克则开始开通网上博客,与傅德志等展开激辩,
他先后发表了《对周正龙拍摄野生华南虎的情景还原》、《是什么把真老虎变成了纸
老虎》、《是谁在为我们民族英雄脸上抹黑》等一系列文章,竭力为“拍虎英雄”周
正龙呼吁,表示“他是个老实的山里人,不可能为此而造假”,并用自己的党性和人
格为周正龙和照片真实性担保。
面对媒体对照片的质疑,陕西省镇坪县林业局局长回答:“纠缠虎照真假是对全
国人民不负责”,“我们不想媒体他们到底想什么?其实野生华南虎在镇坪的存在不
容置疑”。
陕西省镇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苏怀春说:“网上关于华南虎照片真伪的争论,掩
盖了镇坪是否有华南虎的事实真相,结果导出了以一张照片真伪来质疑一个物种是
否真实存在以及一个地方政府的诚信,这是在钻牛角尖。”
县长吴平则表示“我们心里是坦然的,我们是非常有底气的,周正龙拍到野生
华南虎的活体照片,它其实是必然结果,绝不是偶然现象”。
陕西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王万云表示,“我们对周正龙拍摄的照片
从各个方面证实了其真实性,现在没有打算因为外界的质疑而再次进行鉴定”,“关
于照片的真实性,我们从来就没有怀疑过,那是我们陕西省林业厅找多个专家共同
鉴定的,不可能存在造假,作为政府部门,我们也没必要参与共同造假。”
陕西省省长也表态说:“华南虎不久即会有结果。对华南虎进行适当考察是必要
的,政府的鼓励行为没有错,考察华南虎的踪迹,比照片的真伪更重要。”
27
28
华商网2007年10月18日报导:林业专家18日10时做客本网破解华南虎真伪之谜,.
《新快报》2007年10月30日报导:中科院专家炮轰华南虎照片造假呼吁司法介入
25
11月20日,华南虎照片的老虎年画原型出来后,陕西省林业厅专门召开闭门会
议,就华南虎事件达成“共识”:镇坪存在野生华南虎的事实“不容置疑”;
公众要求重新鉴定照片的呼声日益强烈,陕西省林业厅对此强硬拒绝,并以种
种理由拒绝公布更多的华南虎照片,企图通过“封锁”照片以阻止公众自发的鉴定。
但“封锁”不力给了记者“可乘之机”,网易记者通过秘密途径获取了全部40张数
码照片并于11月26日在网上发布,周正龙随即到镇坪县公安局报案,称“网易盗
窃”了他的照片,并委托律师给他讨个公道,关克则在其博客上发表《如此欺负人,
究竟为什么?》的文章,连用三个“为什么”,悲愤表示“有些行为已经属于欺人太
甚!”,他将在周正龙起诉后,第一个出面为周正龙作证。
12月2日,中国摄影家协会数码影像鉴定中心邀请数码专家、动物学家、植物
学家等六方专家对华南虎照片进行鉴定,两个多小时的鉴定最终宣判了华南虎的“死
刑”,
六方专家一致认定华南虎照片为假。但陕西省林业厅拒绝接受六方专家的鉴
定结论,仍坚持之前野生华南虎照片真实的声明,而镇坪县相关官员对于专家鉴定
结果不予评论,认为陕西省林业厅对虎照的鉴定结论才是目前惟一的官方权威结论。
在国家林业局和陕西省政府的要求之下, 2007年12月21日陕西省林业厅被迫
宣布启动华南虎照片第二次鉴定工作,但据记者调查,照片鉴定工作却迟迟没有真
正展开,因为“没有鉴定机构愿意接手”,而鉴定机构之所以不愿接手,则是因为陕
西省林业厅要求“如果鉴定机构认为虎照造假的话,需要还原造假现场和具体环节”,
而此类不合理要求自然没有任何一家鉴定机构可以接受。就这样,华南虎照片鉴定
工作一直被拖了下来。
全国“两会”期间,网民纷纷呼吁来自陕西的政协委员及人大代表直面“华南
虎事件”,推动事件真相的水落石出,来自其他省份的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
也认为应该对“华南虎事件”问责,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两会开幕后,来自陕西
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均不约而同地拒绝了记者有关“华南虎事件”的采访要求,
有代表表示,“这一问题比较敏感,不方便评论”,唯一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陕西省
政协委员则表示“不要再追究事件的结果了”,对陕西省代表的如此态度,有政协委
26
员认为陕西省有关方面在“来之前已经(跟代表们)打过招呼了”
29
。
在这场“华南虎保卫战”中,陕西省林业厅首先采取了“热处理”的做法,强
硬回应公众质疑,企图利用政府公信力和权威压制公众的质疑之声,但“热处理”
的做法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在“热处理”失效之后,陕西省有关方面又采取了“冷处理”的做法,即有意
忽视公众对照片鉴定的要求,强调“纠缠于照片真伪是对全国人民不负责任”,“考
察华南虎的踪迹,比照片的真伪更重要”,并和国家林业局一道启动了对陕西镇坪的
搜虎行动,极力想将公众注意力引向关注“陕西省是否存在华南虎”这一问题,因
为在此问题上林业厅有路可退,能否搜到华南虎存在很多变数,没有发现华南虎也
很正常,而且搜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为自己争取足够的拖延时间,静候公众
关注热情的消退。
但在公众情绪激昂的情况之下,这种“冷处理”的做法被视为漠视公众,结果
是火上浇油适得其反,进一步刺激了公众情绪。在“华南虎事件”中,公众与其说
是在追究照片的真实性,不如说他们更加关注政府对此的态度,陕西省林业厅(至
少从表面上)做出某种积极的姿态是有助于为自己争得主动并化解压力的,但消极
逃避的做法使自己逐渐失去了主动权,对公众要求的漠视让公众感觉受到络伤害,
从而激起了公众的激烈反弹。
此后陕西省林业厅学“乖”了,又启动了另一种“冷处理”的做法:一方面极
力做出进行照片鉴定的积极姿态,抓住了主动权,堵塞了公众指责,化解了舆论压
力,但暗中却采取种种手段无限期地拖延照片鉴定,这种对“热点冷处理”的做法
最终凑效,公众在漫长的等待之中渐渐失去了耐心,关注的热度消退,同时陕西省
又迎来了另外的“利好消息”,南方的大规模冰雪灾害转移了公众注意力,陕西省林
业厅面临的压力逐渐减退。
时至今日,距华南虎照片公布已有半年多时间,照片真假仍未得到官方明确的
结论。2008年4月19日,陕西省林业厅官员表示照片鉴定仍在“秘密进行”,而此
29
时距陕西省林业厅宣布启动照片鉴定已有120天。
中新网2008年3月6日报导:陕西籍政协委员:不要追究“虎照事件”结果了
27
陕西省有关方面的强硬态度和“死不悔改”,一方面是因为“骑虎难下”,因为
这一事件许多官员已经卷入其中,承认“造假”意味着这些官员都将受到处罚。另
一方面,也表明他们对造假的自信和有恃无恐,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摆平”这件
事,相信自己最终不会受到惩处,如果自己不承认,公众对他们也无可奈何,事实
上也确实如此。
28
6 网络:辩真伪公众“打虎”
在“华南虎事件”中,网络和众多网民充当了“打虎”主力军的角色,他们打
乱了陕西省的完美计划,使“华南虎事件”发生逆转,并最终使陕西省林业厅申报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美梦“流产”。
6.1 网络猛于“虎”
2007年10月12日新闻发布会后,华南虎照片即在网易等网络媒体上广为流传,
因为华南虎的吸引力,一夜之间,这些照片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许多网民在称赞周正龙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何照片中的华南虎显
得如此的突兀和不真实,尤其是老虎身上的色调与四周的环境完全不协调。一些网
民开始怀疑这张所谓的“华南虎”照片是有人通过电脑软件伪造出来的。
10月15日,著名的网络论坛天涯论坛上出现了一个《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
的帖子,作者“党指挥枪”在文章里列出了照片的6个疑点,指出照片有伪造之嫌,
号召网友都来鉴定照片的真实性,这是对照片质疑的开始,此前也有不少网民怀疑
照片的真实性,而这篇帖子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华南虎照片造假,将公众的怀疑明明
白白地“端”了出来。
有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说真话的孩子”出现一样,在此之后众
人开始纷纷质疑照片的真实性,这篇帖子引起了广泛关注,天涯论坛上跟帖附和者
达到数千人。随后,怀疑照片真实性的帖子在国内各大网站上陆续出现,甚至占据
头条的位置,这组用来证明野生华南虎尚未灭绝的照片,一时间变成热门。
由此,形势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10月16日,最早认可照片并视之为珍宝的陕西省林业厅出来“灭火”,对照片
“造假说”予以反驳
30
, 10月18日,又组织相关专家做客华商网,回应网民质疑,
表示华南虎存在不容置疑。这是网络交锋的第一个回合。
30
北方网2007年10月24日报导:国家林业局未就华南虎照片表态
29
林业厅的表态并未平息争议,10月19日中科院植物学家傅德志在其个人网站“义
妹”网站上发表文章,从植物学专业角度认定“现场不可能存在老虎头那么大的叶
子”,并公开站出来指责照片造假,更是将网络质疑推上高潮,网络上以傅德志为首
迅速形成“打虎派”,追查照片造假真相,而以陕西省林业厅信息中心主任关克为首
的“挺虎派”则“力挺”照片真实。
正当“打虎派”和“挺虎派”争论得不可开交之际,11月4日正在镇坪采访的
南方都市报记者谭人玮无意之中发现了周正龙10月20日回“拍虎”现场查看的照
片,他立即将其发布到了网上。网民通过仔细分析照片后发现,现场根本就没有老
虎脑袋那么大的叶子,根据照片中周正龙的手指和周围树枝的比例推算,照片中所
谓的“华南虎”只有一张A4纸大小。这个“铁证”引起打虎派阵营一片欢呼,傅德
志在“义妹”网站宣布“打虎派”第一次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一胜利激励了众多的
网民再接再厉,继续寻找证据,终结造假事件,使真相水落石出。这是网络交锋的
第二回合。
在傅德志“寻找造假照片原型”的号召之下,“人肉搜索引擎”四处围剿。所谓
的“人肉搜索引擎”是现代网络信息科技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搜索结合的产物,一
人在网络上提出问题后,众人依据蛛丝马迹在现实生活中展开搜索,新线索又通过
网络传递给搜索者,依靠“人多力量大”不断推进问题解决。不久之后“人肉搜索
引擎”初见成效,华南虎事件开始出现戏剧性转折。11月15日四川网民“攀枝花
xydz”无意之中发现自家“老虎卧瀑图”年画上的老虎和照片上的华南虎几乎完全
一样,他认定其为陕西华南虎照片原型,11月16日上午,一个月来一直“奋战在打
虎第一线”的山东青岛网友“小鱼啵啵啵”迅速把图片发到著名图片网站“色影无
忌”论坛上,网友们立即将年画老虎与照片中华南虎进行比对,发现两只老虎轮廓、
大小、花纹、神态均高度重合,这张照片立即引起轰动。
但“挺虎派”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年画是根据周正龙拍摄的照片借用电脑技
术制作而成”,网民再接再厉,当天下午即找到年画彩印厂家,随后又有网友在网上
发布在义乌年画专业街上拍摄的含有“华南虎”年画的视频,反驳“挺虎派”的观
点,11月18日,年画生产商向媒体展示了老虎年画的菲林底片、2002年的底图以
30
及分辨率达300DPI的电子图稿。
网络“打虎派”阵营一片欢呼,傅德志认为年画的发现起到了终结整个骗局的
作用,他特意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感谢中国网络朋友一直在进行着坚苦卓绝不屈
不挠地对伪虎门骗局举证!与此同时,“挺虎派”阵营迅速瓦解。这是网络交锋的第
三回合。
事已至此,关克仍然继续在其博客上发表文章,从摄影专业技术角度对照片分
析,力证照片真实。陕西省林业厅也依然坚持照片真实,并拒绝发布更多的照片,
企图封锁照片掩盖证据以阻止公众对照片的自发鉴定,但网易最终还是通过秘密途
径获取了这些照片并由此启动了对照片的六方专家鉴定,真相逐渐水落石出。
六方专家鉴定结论宣判了华南虎的“死刑”,此时陕西省林业厅已是骑虎难下了,
广大的网民对其不依不饶,要求彻底追究相关官员的责任,陕西省林业厅被逼得无
路可退,他们所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毫无底气却继续顽固蛮横地坚持照片真实的说法,
“骑虎不下”。
西部网
31
是陕西省的新闻门户网站,由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陕西省省委宣传
部主管主办、陕西电视台承办,2008年1月13日,在网民的强烈呼吁之下,西部网
论坛“两会热议”版块被迫开辟了“华南虎事件热议”子版块,许多网民纷纷在论
坛上发帖,呼吁陕西省政协和人大尽快协调解决“华南虎事件”,除了“华南虎事件
热议”论坛外,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博客也成了大家反应“华南虎事件”的前沿
阵地,但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博客上的留言很快即被删除,“华南虎事件热议”论坛
的讨论“尺度”也受到限制,1月18日,距陕西省政协和人大开幕不到2天时间,
西部网“华南虎事件热议”讨论论坛被关闭,同时被关闭的还有华商网的华南虎论
坛。
2008年3月7日,距离全国人大和政协开幕不到4天时间,“华南虎事件”的重
要讨论阵地华商网华南虎论坛被迫再次关闭。
在“华南虎事件”中,面对汹涌的网络质疑,陕西省有关方面,除了采取粗暴
31
的关闭论坛的方式外,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政府部门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西部网论坛
31
6.2 网民的热情
网络对整个事件的转向起了重要作用,正是众多网民的合力,一点点撕开了“华
南虎事件”背后的黑幕,网络显示了巨大的威力,而众多网民对关注事件的热度之
高更是令人惊叹。
自从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出来后,许多网民就一直“泡”在网上打虎:
第一篇质疑照片真实性的帖子在天涯论坛上跟帖附和者达到数千人;有网民制
作老虎喷绘图样,和周正龙所拍虎照进行对比,证明周正龙所拍老虎为“纸老虎”;
一些网友自发模拟拍摄老虎,以此来“还原”周正龙造假的真实细节;有数学老师
用拓扑学来证明照片上的老虎为平面纸老虎;国防科大的博士生将照片鉴定作为研
究课题
32
;过高的访问量压垮了傅德志的“义妹”网站,以至于不得不“移师”他处,
而傅德志在博客上的文章每篇都有上万的点击率;“人肉搜索引擎”对证据的大搜捕,
之所以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展开并持续不断地发掘下去,就在于网民的高热情作支撑;
11月16日老虎年画被发现后,一些网民自发聚餐庆贺“胜利”,许多网民还为此热
泪盈眶“留下了幸福的泪水”,有人发帖说,我已喝了三瓶啤酒,大家举杯庆祝吧;
有人说,呵呵,像过年一样;而傅德志在媒体连线时说,很多这些日子与他站在一
起的“打虎网友”给他打电话时都痛哭失声了,他说,真相大白时我们应该大笑才
是。而曾经为“挺虎派”的知名网友“学霸误国”公开“反水”,直言“周正龙拍摄
的虎照应为假”。公开发表文章承认自己曾经认为老虎为真的观点错误,并表示此事
已“尘埃落定,退出华南虎事件”
33
,这名一直力挺周正龙的网友为了弄清真相,竟
然不辞劳累从郑州出发坐6小时火车和12小时汽车赶往镇坪县专门调查此事。
网友的关注热情令人咋舌,没有网民的高热情度,无形的网络不可能发挥出如
此大的威力,而不理解网民的这种热情,就难以理解整个事件为何会这样发展。
在华南虎事件中,公众是在确证一种信息真实,虚假让人感到恐惧和不安,公
众需要确认自己是生活在真实之中,依照常理,政府本来应当是值得信赖的,但当
发现连以政府公信力作保证的信息都存在失真、不值得信赖的时候,公众的失望和
32
33
《重庆晚报》2008年1月16日报导:国防科大专家摄像测量结论:“周老虎”确实是纸老虎.
东方网2007年11月19日报导:华南虎照片拍摄者周正龙被指曾买虎年画.
32
担忧可想而知。而陕西省有关方面却一再冒犯公众的信息知情权,他们拒绝对照片
进行鉴定,采取各种手段掩盖压制真相,甚至在多方专家对照片的否定时仍然顽固
坚持错误,其表现不能不令人寒心,由此也催生了这场公众与政府的对抗,更激发
了公众追究到底、彻查真相的要求。对许多网民而言,华南虎存在与否于他们无关
紧要,他们可以不关心华南虎是否存在,但却不能不关心信息真实,不能不关注政
府对照片真实性的态度,实际上这也是陕西省林业厅企图将公众注意力由照片真实
性问题引向“华南虎存在与否”却最终宣告失败的原因,对公众而言,信息真实的
重要性远胜过华南虎的存在。
而网络提供了一个表达和质疑的平台,信息真实的诉求与网络结合产生了强大
的威力,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网络将松散而数量庞大的公众整合起来,无数的个体
因而叠加成了能量惊人的巨人,貌似强大的政府部门在这一巨人面前节节败退。
而另一方面,网络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网络民主空间的产生,政府监管和控制的
力不从心,以及政府出于利用网络作为控制公众情绪的“安全阀”的考虑,使得网
络具有了相对宽松的氛围,并间接催生了网络民主,而近年来一些国家领导人对网
络民意表现出来的善意姿态和重视态度也赋予了网络民主空间事实上的“合法性”,
并增强了网络民意的影响力,公众可以在网络上有节制地对政府予以批评,对腐败、
黑幕、真相等进行揭露,并由此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对政府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
束。
在华南虎事件中,对黑幕的揭露以及对政府的批评和约束激发了公众参与热情。
网易披露的神秘账本中若隐若现的腐败等问题,引发了公众对幕后操纵者的猜想,
对腐败、黑幕的痛恨使公众不依不饶,追查到底。对信息真实的追求和网络民主激
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并聚合了巨大的能量,“华南虎事件”逐渐逆转。
33
7 傅德志:担大任专家“出山”
在网络众英雄“群龙无首”之际,专家傅德志“出山”了。在“华南虎事件”
中,傅德志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没有傅德志的出场,网络质疑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能
量,网民的热情不可能维持如此之久,甚至可能事件将被有关方面压制下去,而不
可能发生逆转。
7.1 被“选择”的傅德志
傅德志的出场,是偶然,也是必然。
傅德志是被媒体“推”出来的,媒体“选择”了傅德志。南方都市报记者谭人
玮的话说得很明白:“我注意到了很多网友的分析,都很有水平,但是需要一个更权
威的声音,我更看重傅的身份。”的确,傅德志的权威专家身份赋予了他巨大的能量,
傅德志的“出场”是媒体选择的结果。
尽管有关华南虎照片真伪的网络讨论异常激烈,但公众的质疑并未得到足够的
重视,更无法撼动陕西省林业厅的结论,因为公众的身份卑微,人微言轻,政府不
会予以重视,更何况公众的意见“不够专业”,在一个专业化时代,无法提出专业性
意见就意味着影响力的匮乏。公众迫切需要有专家出来为他们说话、撑腰,无助的
公众需要一个“英雄”,新闻嗅觉敏锐的媒体意识到了公众的需求,很快,谭人玮就
找到了傅德志,于是,傅德志被媒体作为“打虎英雄”适时推出,担负起领导“打
虎”的重任。
由植物学家“领衔”对动物“打假”,“华南虎事件”就在这样一种黑色幽默与
讽刺中发展。
10月12日,傅德志浏览新浪网时看到了新华社报导华南虎的消息,有着丰富的
野外考察经验和植物学研究造诣的他觉得照片的光线不对,更奇怪的是图片中的叶
子和老虎的大小比例不对,包裹老虎周身的一圈大叶子显得特别突兀,老虎头顶上
的一片叶子竟然有老虎的头那么大,根据以上种种疑点,傅德志判定照片有假,于
34
是他写了篇文章《10月12日新华社报道不实》
34
,于14日凌晨贴在了他主持的民间
植物学术网络论坛“义妹”网站(又名“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上,此后,傅又写了
几篇文章,在另一篇火药味十足的文章《伪造发现“野生华南虎”村民的上策——
投案自首》里,他劝告周正龙赶紧投案自首,坦白交代。傅德志没有想到,因为他
的这一举动,这个过去只在植物学圈子里有名的网站,会成为“华南虎事件”的一
个“打虎大本营”。
在傅德志发表的文章后面,他都大胆地表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是最早用真实
身份公开质疑照片真实性的专家,苦苦寻求专家的媒体最终发现他。10月18日,谭
人玮偶然发现了傅德志的文章,10月19日南方都市报即以大篇幅对傅德志进行报道
35
,称傅德志“以一个从事植物研究二十余年的权威科学家的身份,敢以脑袋担保华
南虎照片有假。”
南方都市报对傅德志的报道引起了巨大反响,傅德志的出现,使网民的精神为
之一振,他们自然地将傅德志当成了“打虎”领袖,网民的热情使“义妹”网站不
堪重负,以至于傅德志不得不宣布关闭它而“移师”新浪网等博客空间,傅德志在
博客上发表的每篇文章都超过了上万的点击浏览率。
傅德志成为撬动整个事件转向的杠杆,有了专家领头,网民热情迅速高涨,网
络质疑之声有如山洪决堤般爆发,网民以傅德志为首迅速形成“打虎派”,齐心协力
追查真相。
傅德志的专家身份在事件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专家的身份,傅德志不可
能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在华南虎事件中,公众对专家表现了高度的信任,“打虎派”
如此,“挺虎派”也是如此,只不过“挺虎派”最初信任的是陕西省方面的专家,他
们认定照片真实的重要依据是陕西省方面专家出具的鉴定结论。
公众对专家的需求是傅德志“出场”的重要原因。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和社会的
日趋复杂化使人感到压抑和力不从心,知识的专业化使我们进入了一个专家话语时
代,面对越来越多的无法窥测的未知世界,人们无所适从,听取专业性的意见成为
34
35
该资料来源于傅德志的博客/fudezhi/.
南方都市报10月19日文章“中科院专家炮轰华南虎照片造假”.
35
避免危险和挫折的重要手段,专家由此应运而生,专家的话成为金科玉律,公众对
专家的信任几乎达到“迷信”的程度,专家的思考取代了公众个人的思考,借助电
视、网络等媒体的传播,专家的影响力也愈加凸显,这也是傅德志能够在“华南虎
事件”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的社会背景。
而因为傅德志的出现,这场权威专家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对决”,使媒体找到了
新的吸引公众眼球的话题,新闻得以不断延续下去,公众热情一次又一次被激发,
华南虎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出现新高潮。在“华南虎事件”中,傅德志俨然也成了新
闻媒体手中的一颗棋子。
7.2 “反叛者”的个人简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傅德志是一个“反叛者”。他本来就是这个体制内的知识分
子,按理说应该积极“配合”有关方面的行为,至少不应该公开跳出来反对才是。
傅德志为何选择了“反叛”?我们通过傅德志自撰的个人简历
36
可以看出一些端
倪。
傅德志个人简历
男,1952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林业系,获学士学位;1985
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7年晋升助理研究员,1992
年晋升副研究员,1996年破格晋升研究员。1995-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植物标本馆(国家植物标本馆)馆长,1998年-2002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
所副所长、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4月离任回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
2003年7月-今,(借)调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任副所长。社会兼职为中国植物
学会植物分类与系统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与保藏库工作委
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土地资源部“国家特邀国
土资源监察专员”、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生物安全委
员会委员、中国野生动植物协会常务理事。自1990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讲
种子植物分类学课程。
野外方面:具有多年野外物种调查和标本采集经历,先后在我国云南(东南西
畴、文山,西南西双版纳、临仓,西北香格里拉(中甸)、丽江、维西,东北昭同)、
四川(大小凉山、盐源、木里、灌县、阿坝、宜宾、筠连、峨眉山、金佛山)、贵州
(雷公山、黄果树)、广东(粤北阳山、连县)、广西(八步(贺县)、九万山、天峨、
36
见傅德志的博客/fudezhi/.
36
大新、弄岗、金秀)、湖南(八大公山、桃源洞)、湖北(宜昌)、江西(萍乡)、内
蒙(大兴安岭加格达奇、18站、赤峰翁牛特旗)、吉林(小丰满、长白山)、辽宁(金
县、熊岳、大连)、黑龙江(小兴安岭(凉水)、牡丹江、帽儿山)、台湾(中横公路)、
陕西(秦岭)等地调查或采集植物,并建立很好联络关系。
学术方面: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区系地理、植物资源,以及数字区系和数字生
物标本馆研究。发表过毛茛科唐松草亚科新分类系统、裸子植物一新科-竹柏科、提
出裸子植物的苞鳞-种鳞复合体演化理论、提出裸子植物新分类系统、提出种子植物
生殖器官演化模型、提出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定量化研究的F-指数和等效面积研究思
想并构建了中国种子植物区系数据库和分析软件、提出数字标本馆和植物园理念、
纠正过全国性的商品桂圆市场多年混乱局面(解决“疯人果”事件)。还有对国内外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比较与评论、对“分子系统学和分子进化”问题的解说、对进
化问题的“时进物非、存者既适”见解、对“顶枝学说”的批判和自己学说的提出
等等。
一个人做学问一辈子,有一个闪光点就很好。静生(注:傅德志的网名)在学
术上的研究思想可以说是“百花缤放”。确实连静生自己都比较得意,所以愿意接受
昆明周浙昆兄赠送“学问最牛者”的光荣称号!
从傅德志的个人简历,可以获取到这样一些信息:
体制内的傅德志早已是功成名就、功德圆满。傅在1996年即已破格晋升为研究
员,达到了学者所能达到的最高级别,他先后出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等
多项职务,更有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分类与系统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数项社会兼职,
头衔多且响亮。对傅德志而言,该得到的职位、该拿到的荣誉早已经得到,受制于
人吃“嗟来之食”的时期已经过去,“不服从者不得食”的规则对他已经不起作用,
是可以说真话的时候了。而他本身又并非陕西省方面的人,与陕西省没有利益关联,
陕西省有关方面对他也无可奈何,这使他敢于站出来说真话。
傅德志有着知识分子强烈的自尊与傲气,这一点从字里行间可以体味出来,其
个人简历中我用下划线标出的句子更是将这种傲气凸显无遗。不辞其烦地将自己的
众多职务、野外调查经历和学术成果和见解一一罗列,暗中透出某种炫耀的意味,
而“破格晋升”、“百花缤放”、“学问最牛者”等词语更是彰显了这位知名学者的得
意。有着这样的傲气的知识分子,往往爱惜自己的“羽毛”,要他们屈从依附于权力,
做政府的附庸是断断不可能的,而傅德志性情中人的个性,更是使其不甘受人摆布。
37
傅德志提到自己解决“疯人果”事件,纠正全国性商品桂圆市场多年混乱局面,
显示傅是一个早已参与公共话题讨论的知识分子。对公共话题的讨论使傅德志领略
到了其中的好处,更刺激络傅德志“出名”、追求社会影响的欲望。这也无可厚非,
在这个“出名要趁早”的年代,学者都在极力追求知名度,追求公共影响力,希望
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近年来“媒体学者”、公共学者的大量涌现,不排除背后有
潜在的“成名”动机在驱动,更何况,现在“公共知识分子”是无数人敬仰的称谓,
而学者的知名度又往往可以很方便地转化为经济收入呢。
当然,这样分析傅德志就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恶意揣度”的意
味了,我们也还是应该看到傅德志作为学者所具有的学术良知和学术理想对其产生
的影响。
7.3 对傅德志的声明的解读
被媒体报导后,傅德志成了“打虎派”理所当然的领军人物。他公开质疑华南
虎照片造假,遭到了周正龙和陕西省林业厅的强烈抗议。11月12日周正龙表示傅德
志对自己的“诬蔑”言论是违法,将对傅德志进行起诉,而傅德志则针锋相对地在
其博客里发表了《如果我倒下,请千万个我站起来!》的壮怀激烈的声明
37
。
如果我倒下,请千万个我站起来!
静生所主持的义妹民间植物学术网络论坛(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在完成了以植
物学专业知识为主对伪虎门的举证后,实行静音管理。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使其他各
个专业的举证,能够到各个专业性比较强的网络论坛发表意见,也算义妹对各个网
络论坛前期支持义妹的一种回报。还有一点,义妹是个合法注册的私人性质学术论
坛,也无法容纳大量的访问者,快要压跨了。
静生在义妹静音后,也没有闲着,到了伪虎门发源地陕西论坛-华商论坛-华南
虎论坛,继续进行揭穿伪虎门事件真相。经过3天的激烈战斗,那些论坛都已经全
部关闭了。静生早就知道无击论坛是揭穿伪虎门的主力论坛,来到这里,静生有回
37
见傅德志的博客/fudezhi/.
38
到家里的感觉。伪虎门骗局是不得人心的,是必定要跨要暴露的。今天刊出的关克
等又去现场的报道和照片,说明他们已经到了垂死挣扎地步了,暴露出来更多的谎
言和无赖嘴脸!关克在他的博客/guanke1964里面已经凶
象毕露,关克周正龙开始赤裸裸血淋淋地威胁静生。很搞笑,那让一个纸老虎吓得
20多天直做噩梦的居然还敢举起了屠刀!
他们已经乱了方寸吓破了胆!再说,就算一个静生倒下去,不是还有千万个静
生傲然依然仍然站立那里,组成中华民族钢铁长城钢铁防线!
可笑螳螂臂阻挡车轮,不知道深浅!关克之流,你们完了!
傅德志
12/11/2007北京
从傅德志的这份声明中也可以解读出一些东西来。
公众将傅德志推上了领袖的位置,一旦坐上这个位置,傅德志就无法安然退下
来,必须不停地“战斗”下去。慷慨激昂地控诉关克周正龙“赤裸裸血淋淋地”威
胁自己,以及“如果我倒下了,请千万个我站起来”的悲壮宣言,显示出傅德志无
路可退的处境,一旦被卷入漩涡之中,就无法再从容脱身,媒体和公众都下面顶着
他,推他前行,迫他上阵,退后只会遭致骂名和蔑视,唯一的办法就是勇往直前,
这位“打虎”领袖被公众推着往前走。
而傅德志似乎也没有想过退后,他安然地接受了公众对他的领袖的“册封”,并
对自己能够作为领袖对千千万万追随者施加影响表示满意,其声明也折射出了他的
这种满意。“就算一个静生倒下去,还有千万个静生傲然依然仍然站立那里”,极易
让人联想起英勇的革命烈士对革命事业的展望和对革命必将成功的自信,这是领袖
对自己的部下的慷慨激昂的战斗动员,战斗动员式的话语中潜藏着傅德志追求社会
影响力的欲望,或者说是“出名”的欲望。正如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所展现
的那样,对傅德志这样的知识分子来说,生活问题的解决和学术的成功已经激不起
他更多的兴趣,他的需求开始上升到了寻求社会声望的层次。
39
8 新闻媒体:穿针线幕后称雄
在“华南虎事件”中,新闻媒体充当了幕后英雄的角色,正是新闻媒体和记者
在幕后穿针引线,不断提供新闻素材,吸引了公众的持续关注,并引导着公众一步
步逼近事实真相。
8.1 媒体的亮点
新闻媒体对华南虎事件的报导,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南方都市报记者谭人玮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以及对傅德志的报导使傅能够走进公
众视野,傅德志的出现使公众士气为之一振,质疑照片真实性的公众迅速聚集在“打
虎英雄”傅德志的麾下,形成无形而强大的组织化力量。
《成都商报》在11月20日刊发了长篇报道
38
,剑指陕西官方所组织的3次“科
学考察”,报道以实地求证的精细调查方式,颠覆了陕西林业厅所作出的“镇坪有华
南虎”的学术结论,推倒了林业厅出台的《华南虎调查报告》,剥除了披在华南虎身
上的“权威”外衣。
网易取得秘密账本,揭发了“华南虎事件”中暗藏的诸多黑幕,如华南虎调查
腐败疑团、专家评审黑幕等,对腐败的痛恨激发了对事件真相的更强烈的追求,“报
料”维持了公众的高热度,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推动事件真相的进一步逼近。
面对公众质疑,陕西省林业厅企图封锁华南虎照片,而网易则再次通过神秘途径获
取络照片并向公众公布,由此直接启动六方专家鉴定,真相逐渐大白于天下,陕西
省林业厅和国家林业局处境更加被动,国家林业局在真相大白之下态度开始悄然改
变,督促陕西省林业厅对照片进行鉴定,华南虎照片第二次鉴定程序由此启动。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从三个方面论证:第一,发现华南虎的申报程序
存在严重瑕疵,没有走国际公认的稀有动物的发现步骤,所谓“证人”的证词不足
以采信;第二,陕西省林业厅的专家鉴定团队不可信,没有一位专家是大型猫科动
38
《成都商报》11月20日报导:专家揭露《华南虎调查报告》华南虎如何披上“权威”外衣.
40
物专家;第三,华南虎照片确实华南虎年画雷同,证实是同一只老虎;再加之细节
方面的论证,所有的信息都直指“虎照有假”,节目中采访了大量相关人士,有周正
龙和当地官方的表态,有专家、公众的质疑,由此全面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公共事件
的本来面目。
其他媒体对事件的跟进报导,使华南虎事件为更多人所知,《人民日报》也发表
多篇文章和社论,支持照片鉴定,肯定公众对真相的追求,为公众鼓劲喝彩。媒体
报导还影响到人大代表,引起人大代表对事件的关注和热议。
之所以新闻媒体对“华南虎事件”如此关注,应该归功于新闻记者敏锐的新闻
嗅觉,他们能够不断地从蛛丝马迹中发掘出众多的内幕,获取更多的“报料”, 记
者的职业道德和对正义的执着激励着媒体记者对事件真相穷追不舍,从而推动报导
不断向深度拓展;而在媒体的市场化改革取向之下,媒体的知名度直接影响报刊的
发行量和网站的点击率,发行量和点击率则影响着媒体的收入,并进而影响到记者
和编辑的工资奖金福利等等,因此新闻媒体极力追求“独家报导”,追求新闻的轰动
效应,而这也使得“华南虎”一点点现出“原型”。
媒体一次又一次地发掘新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信息披露保障了公众的信息知情
权,持续不断的及时、多方位报导使公众能把握事件进展并进而能够参与其中,事
件真相因而不断逼近。
8.2 媒体的两种态度
在华南虎事件中,媒体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以《华商报》为代表的陕西当地媒体,多为“拥护者”、“挺虎派”,对照片持肯
定态度。在华南虎事件发生初期,《华商报》展开了多次大规模“正面报道”,肯定
华南虎未造假。10月30日,面对网络上汹涌的质疑之声,《华商报》仍以5个版面
的厚度来论证华南虎是真,周正龙拍摄的照片也是真,而这样的报道基本上都是以
陕西省林业厅、周正龙本人、以及镇平县官员作为证据,当地有记者为此评述说:“本
以为可以一举打个翻身仗,将此事完满的了结,没想到的是,压根没有几个人认账,
41
直至今天的尴尬局面。”
39
当然,随着真相的逐渐清晰,《华商报》渐渐不发言了,而
随着老虎年画的发现,《华商报》和华商网态度与立场开始变得客观、中立,如实报
道了在当地的所见所闻。
与陕西省本地媒体的态度不同,外地媒体则表现出质疑的态度,其中尤以广东
媒体最为突出。外地媒体质疑照片造假,并进而深入发掘造假的深层次原因,剑指
内中腐败,穷追幕后黑手,使得造假行径一点点被曝光,真相得以不断逼近。
本地媒体与外地媒体对事件报导的态度反差背后有其现实原因。
一个重要原因是陕西当地的媒体受到陕西省政府的管理和控制。在政府的严格
控制之下,媒体对类似事件的报导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矛头指向政府的新闻稿件其
必然结局是被“枪毙”,甚至记者和报纸编辑都有可能受处分。在陕西省政府的控制
之下,当地媒体都知趣地不发声,对发生在自己“家门口”的轰动性新闻不闻不问,
基本上处于“哑火”状态,乃至与政府保持同一立场,为政府呐喊,作“党和政府
的喉舌”,充当官方的武器。
而外地媒体由于不受陕西省管辖,因而报导也就比较客观公正,也极其尖锐,
而陕西省有关方面对这些外地媒体也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
新闻媒体主要受各地方宣传部门控制,实际上正是对媒体的诸侯割据式管理格
局,给了媒体许多控制的空白地带,使得媒体有了自由和独立报导的空间,从而得
以畅享了一次新闻报导的“盛宴”。
39
2007年12月5日光明网报导陕西“华南虎事件”与媒体表现;另见叶雷.“华南虎事件”的媒体表现述评青年记者,
2008,3.
42
9 结局:意料中虎头蛇尾
在陕西省林业厅宣布发现华南虎后,国家林业局的这种左右摇摆的态度决定的
事件的走向,并对事件的结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9.1 左右摇摆的国家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也在密切关注事件的进展。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和陕西省林业厅
及陕西省政府的关系非同一般,对国家林业局而言,无疑他们是站在陕西省林业厅
这边的,他们对陕西省林业厅持袒护态度,但在公众压力之下,他们又被迫与陕西
省林业厅保持相应的距离。
在公布华南虎照片的同时,陕西省林业厅加紧向国家林业局汇报,希望得到国
家林业局的认可,从而早日通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
10月22日陕西省林业厅即带周正龙赶赴北京,向国家林业局汇报发现野生华南
虎一事。尽管此时有关华南虎照片造假的议论已经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但国家
林业局似乎对此视而不见,面对记者的询问,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相关负
责人强调陕西省林业厅此次进京是正常的工作汇报,鉴定照片的真伪不是此次的任
务。相关官员和专家听取了周正龙的汇报以及陕西省专家对照片鉴定的意见,国家
林业局副局长印红指出当下的工作是应该回到保护和推进的根本问题上,至于照片
真伪讨论,她鼓励周正龙“面对现在的质疑,不要有困惑”
40
。
在10月25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表示“照片
真假并不是国家林业局需要确定的范围”,“照片中老虎是真是假,是否是活体,都
难以评估该地区野生华南虎的状况”,国家林业局拒绝讨论照片的真假问题,而是将
重点放在保护区存不存在老虎这一问题上。对国家林业局而言,鉴定照片将使自己
处于两难境地:照片鉴定只有真与假两种可能,倘若鉴定结果为假,则无异于当众
打自己下属的脸,对陕西省林业厅不好交待,而若认定照片为真,则公众这一关又
40
见2007年11月9日《新快报》报导;长江商报10月24日报道:国家林业局未就华南虎照片表态.
43
过不去,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照片鉴定,而将重点放在对华南虎的搜寻上,如此也
能够为陕西省林业厅争取时间,化解压力。
11月8日,曹清尧表示“国家林业局选定十位在老虎或大型猫科动物调查保护
等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成了一个专门的调查组,抵达陕西省镇坪县进行调查”,
曹清尧同时开始给公众打预防针,强调寻虎的艰难,寻虎第一是干扰了华南虎的正
常生活,第二毕竟老虎是凶猛的动物,出去拍摄寻找老虎,有可能会发生生命危险,
对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这实际上是在暗示寻虎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极
有可能无功而返,这种表态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也为陕西省林业厅无限期拖延制
造了机会。
国家林业局以“不属职责范围”为由拒绝对陕西省拍摄的照片进行鉴定,也只
口不提要求陕西省林业厅重新鉴定照片,但讽刺的是,几个月之后,又爆出湖南平
江县电视台记者拍到“疑似华南虎”视频的消息,国家林业局却迅速启动了鉴定,
在国家林业局和当地政府的联合调查下,事情很快有了结果,3月24日,专家即作
出了视频中“疑似华南虎”为动物园圈养的东北虎的结论,动作之迅速令人惊叹,
两相对比之下的反差更突显出国家林业局对陕西省的“厚爱”。
国家林业局在袒护陕西省林业厅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
公众指责其袒护行为,怒斥其“不作为”,此间《人民日报》也连续发表社论和文章
42
41
,直指“事件背后暗藏的利益”,指出纠缠“虎照之辨”,并非没事找事,公众追
问真相,政府给出真相,才能在捍卫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时
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保护公众参与热情,重振政府公信力,才是真正对地方、对全
43
《人民日报》文章表面上赞扬国家林业局,实则暗中对国人民的“负责任”之举。
其施压,催促就照片真伪表态,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国家林业局在压力之下态度开
始悄然改变,新闻发言人的表态可以看出国家林业局态度的转向。
舆论压力之外,国家林业局承受的另外一个压力来源,就是即将召开的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国家林业局必须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给出一个像样的交待,
42
41
新华网2007年11月8日报导:林业局组织专家实地调查华南虎照片真假.
见《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1日文章“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
43
人民日报2007年11月30日评论员卢新宁文章:面对公众,政府无权保持沉默.
44
或者说将事件的责任抛出去,以避免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众矢之的”,否则
国家林业局一干官员的政治生涯都将受到影响。事后的情形证明国家林业局的判断
是正确的,华南虎事件果真成为人大代表热议的焦点。
12月2日,六方专家鉴定对照片真实性的否定使国家林业局无法再坚持“华南
虎真实存在与否比照片真伪更重要”,12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曹清尧表示陕西省
方面10月13号公布了华南虎照片,他们经过了有关方面的论证。我们相信陕西省
人民政府和陕西省林业厅会科学认真地对待公众的置疑”
44
。在这里,国家林业局首
次将陕西省政府“逼”了出来。在国家林业局看来,虽然陕西省林业厅是国家林业
局的下级,但并非隶属关系,国家林业局对省林业厅只有工作上的指导,而官员的
人事任免等真正的决定权都在陕西省政府的掌控之中,虽然国家林业局与陕西省林
业厅和陕西省政府的关系非同一般,但由国家林业局独力苦撑局面也实在是不公平。
国家林业局的表态实际上是在暗示造假的是陕西省林业厅,支持者是陕西省政府,
与自己无关,由此国家林业局与陕西省林业厅开始逐渐撇清关系、保持距离。
12月19日,国家林业局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家林业局已于12月9日
要求陕西省林业厅“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和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委托国家专业
鉴定机构对周正龙所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等原始材料依法进行鉴定,并如实公布鉴定
45
结果”,这是国家林业局首次公开表态要求对华南虎照片进行鉴定。
曹清尧同时表示,陕西省林业厅是“虎照”信息的发布方,是负责本行政区域
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鉴定结果的后续处理事宜由地方政府负责。由此国家林业局
彻底撇清了和陕西省林业厅的关系,并成功地转移了舆论的矛头,从漩涡之中成功
脱身。
国家林业局的表态最终迫使陕西省林业厅重新对照片进行鉴定,12月21日陕西
省林业厅宣布启动华南虎照片第二次鉴定工作。
44
45
中国网2007年12月4日报导:国家林业局:不会越位对虎照进行鉴定.
见12月19日新华网报导:国家林业局责令陕西林业厅重新鉴定华南虎照片.
45
9.2 姗姗来迟的“结局”
华南虎照片第二次鉴定工作的启动,似乎意味着整个事件即将走向终结,真相
将很快水落石出,接踵而至的将是严厉的行政问责,但现实情形却远没有预想中的
简单。
46
2008年2月3日,陕西省政府对陕西省林业厅公开通报批评,通报称:在缺乏
实体证据的情况下,陕西省林业厅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引起媒体和
公众的质疑,导致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舆论的热门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
形象,省政府决定,除对省林业厅有关负责同志追究纪律责任外,对省林业厅违反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擅自发布未经全面核实重大信息的问题予以通报批评。这是陕
西省政府首次就事件公开表态。第二天陕西省林业厅即发出《向社会公众的致歉信》
47
,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诚恳接受省政府的批评,并公开向社会公
众致歉。
此时距宣布发现野生华南虎已过去近4个月,陕西省政府对林业厅“违反政府
新闻发布制度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一事应该早就知悉,而之所以特意
选在春节大假前夕向社会发布这条消息,一是不想再让媒体大肆渲染,因为此时不
少媒体都要放假,二是想让过节的欢乐气氛冲淡对这起负面事件的记忆,况且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在即,总得对事情有所交待,才能缓解压力,争得主动。通报批
评也是为了给陕西省林业厅以下台阶,同时给公众一个心理暗示,为今后宣布照片
鉴定结论作铺垫。
陕西省政府的通报批评发出来以后不久,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被停职的
48
消息就传出来,但并未得到证实,也未见有正式文件下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朱
巨龙依然在上班,副厅长办公室依然归他使用。
4月25日,《成都商报》报道
49
,陕西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林业厅信息中心主
46
47
《华商报》2008年2月5日报导:草率发布华南虎照片,陕西省政府通报批评林业厅.
《华商报》2008年2月5日报导:陕西林业厅向社会公众致歉,网友庆“阶段性胜利”;《人民日报》2008年02
月05日报导:陕西省林业厅向社会公众致歉.
48
红网2008年2月5日报导:国家林业局官员透露朱巨龙2月3日已被停职.
49
《成都商报》2008年4月24日报导:据称陕西林业厅3名官员被停职,虎照鉴定正进行.
46
任关克、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站副站长卢西荣已被“口头通知停职”,而曾经以脑袋
担保照片为真的林业厅动物保护处处长王万云,发布照片的副厅长孙承乾,依然官
居原位。据林业厅官员介绍:关克被停职的理由是工作作风不踏实,虎照引起社会
广泛质疑后仍在网上“挺”虎,并引起更大范围的争议,导致社会对政府公信力的
质疑,而卢西荣被停职系因为腐败和前期工作作风不严谨等。但三人被停职并没有
书面的文件通知,而是由林业厅党组按照陕西省政府的意见口头通知三人,并要求
他们等待最后的处理结果。
“口头停职”是一种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做法,就像是放出试探气球,如果
公众不再关心此事,则没有形成文件的“口头停职”便可以没有任何效力,有关人
员照样当官,如果公众依然不依不饶,这种处理也可谓是有所交待。
陕西省政府和林业厅这种“极其不痛快”的态度也让公众很不痛快,郁结于心。
至于照片鉴定,2007年12月中旬国家林业局就责令陕西省林业厅重新鉴定,但
结论迟迟出不来,其实鉴定并不难,难的是出台结论。而国家林业局也摆出了“事
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表示“虎照鉴定已不是国家林业局的事了,现在顶多
50
。直到2008年4月,陕西林业厅透露,照片鉴定还是催促(陕西省林业厅)一下”
在“秘密”进行,看来结论似乎还得无限期地等下去。
事情似乎就这样不了了之了,陕西省有关方面的有意拖延,终于将公众的热情
和耐心消耗殆尽。冬天来到,南方大规模的冰雪灾害转移和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
华南虎事件也“降温”了。
一个意料之中的虎头蛇尾的结局!
50
《
南方都市报》2008年02月21日报导:华南虎照二次鉴定尚未开始 无机构愿接手
47
10 后续
2008年2月,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被免职后,面对记者的追问,伤感地
告诉记者:“我的一片苦心,以后总有人会知道。”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正式施行。
因状告铁道部而出名的法律学者郝劲松已经开始运用这一法律武器降“龙”伏
“虎”了。5月12日,郝劲松向国家林业局递交申请,要求国家林业局公开陕西镇
51
坪县华南虎多次调查的结果。他曾在2007年11月7日向法院起诉周正龙的欺骗行
为,要求赔偿因受欺骗而造成的精神损失。
据悉,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官员已收下郝劲松的申请表格,并出具了回执。
51
该消息来源于2008年5月12日《财经网》:学者请求公开“华南虎照”信息.
48
11 我想说什么
作为一个故事的华南虎事件就这样不算结束的结束了,但它却给我们留下无限
多的思考空间,所以,故事的结束往往意味着新的分析的开始。在此,我想脱离故
事本身,进入一个可以被称作是学术的场域,进一步做一些阐释,以帮助读者理解
我所讲述的故事,以及通过这个故事我所想要表达的意涵。
11.1 别人说了什么
关于政府造假,有研究者对此予以了关注,还有一些研究虽然没有直接针对政
府造假,但事实上或多或少对造假有所涉及。
一些研究将造假行为与政府政绩联系起来分析,认为造假是地方政府或官员追
求政绩的需要。如黄苇町指出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为树政绩不惜造假,因此要注意防
止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短期化倾向(黄苇町,2002);张红指出政府官员“经济人”特
性的存在,并用“经济人”假设来分析政府行为和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张红,2003);
王强提出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我国政府效能的变化,增加考核角度,采取全方位
360度考评(王强,2003);李军杰分析了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的体制性根源,他通
过铁本事件中市级向省级隐蔽信息,而省级向中央政府隐蔽信息这一现象,指出在
GDP总量政绩考核压力下,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动力利用信息传递链条过长这一优势对
上级政府隐蔽信息(李军杰,2005);后小仙等指出由于转型期的制度局限,以地方
政府为主导的辖区间竞争导致了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短期化倾向,趋利避害的需要
导致政府运用信息控制造假,其中渗透了自身利益(后小仙等,2005);王瑞丰分析
了官员政绩考核造成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王瑞丰,2006);孙居涛等更
是直言把GDP这一宏观总量指标由地方政府作为主要的承担者的做法导致虚假,建
议将GDP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彻底消除,确立科学有效的政绩考核(孙居涛等,
2006);程萍针对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造假等提出了重塑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的建议(程萍,2007);毕力夫认为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设立多元考核
49
主体、将民众和中介机构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可以有效遏制弄虚作假(毕力夫,2007);
此外还有众多人对造假与政府政绩联系起来,在此不赘述。
一些研究将政府造假作为政府行为失范的一种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吴云等认为
政府利益的特殊性和地位角色的特点使得政府存在着不适当利益,政府对不适当利
益的追逐引发政府权力失范、行为越轨(吴云等,2001);徐家良通过对转型期我国
政府行为失范种种表现的概括,认为造成政府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利
益驱动,二是监督乏力。建议加快市场经济的进程,改革政府审批制度,转变职能,
促使政府行为规范化(徐家良,2001);崔宏铁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分析政府行为
失范,认为地方政府竞争与地方政府利益相连,扭曲的利益激励机制导致了地方政
府行为失范(崔宏铁,2006);赵宇峰认为政府行为失范从制度方面看,是由体制内
和体制外两方面的综合因素所引发的。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政府旧制度的供给者和制
度创新主体的双重身份、政府“经济人”角色转轨时期和缺乏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
导致行为失范(赵宇峰,2006);李枫等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行政价值取向和伦
理道德的要求,全面分析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并提出规范政府行为的相关建议。(李
枫、许文骊,2007);郑旭辉认为造假是政府公信力的失范,为了规范政府失信,保
证政府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己任,提高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必须从政府的内在驱动和外
在监督两个方面入手(郑旭辉,2007);王颖将造假视作政府信用失范,认为转型期
政府信用失范的理论根源是委托—代理理论在实践中的背离,社会根源是各种社会
关系的变化,体制根源是权力配置不尽合理。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
建立刚性的政府行政失信行为惩罚机制,建立全面合理的政绩考评机制,加强对政府
官员的诚信道德教育,重构政府信用。(王颖,2008)
另一些观点则认为造假是监管机制出现问题的结果。袁载俊指出行政信息沟通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而行政信息沟通不畅恰恰是我国行政管理
实践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组织障碍、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地位障碍和地理
障碍等因素造成(袁载俊,2004);张子成对审计风暴中被审计对象“屡审屡犯”现
象进行追问,认为是由于审计风暴难以转化为“问责风暴”的结果(张子成,2005);
汪卫霞等指出政府官员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造成了政府信息故意失真的引力
50
和压力,进而形成政府信息故意失真的动机,而我国政府制度和政府环境也提供了进
行政府信息故意失真的客观条件,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政府信息的民
主化管理(汪卫霞,2007);学者秋风指出官员去留基本上由上级政府官员决定,政
府的活动又不受民众的控制与舆论的监督,官员基于自利考虑,自然倾向于系统地
对下、对上说假话,而说假话几乎不会受到惩罚,由此清除假话的关键是改变官员
政绩评估体系,让民众决定官员去留(秋风,2007);孙立平在媒体组织的一次假话
讨论中指出制度的完善和道德的自律是杜绝这一现象的藩篱,要开展“真话运动”,
形成保护真话的制度环境,形成可以讲真话的制度空间(孙立平,2007);周建东指
出政府信息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政府必须对其掌握的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适度控制,
而对信息过度控制导致造假(周建东,2007)。
还有一些研究揭示了地方政府面临的体制性困境,实际上指出了地方政府造假
的原因。如钟伟军指出由于地方政府利益协调规约机制不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正当
利益与非正当利益间的界限模糊,从而使地方政府以其强烈的行政导向性谋取自身
的非正当利益(钟伟军,2003);庞明川全面回顾和总结我国财政体制分权化改革的
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博弈关系的形成机理及其演进过程,指出了地方
政府的财政困境(庞明川,2004);常斌指出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
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体制性因素导致地方财政贫困(常斌,2004);刘婕
指出政府会从自身利益角度去理解和执行公共政策,为保护自身利益和局部利益采
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对政策执行进行调整(刘婕,2006);唐海华指出在压力型体制
依靠行政传输带传播指标的过程中,指标逐渐被严重扩大,以至于下级无法完成导
致造假的产生(唐海华,2006);夏道明提到政策规避行为,指出因为地方利益与中
央利益的不一致,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歪曲或替代,暗中将原政策替换为表面上一致,
但其内容、目标、性质已发生根本变化的“新”政策(夏道明,2007)。这些都对本
研究有启发。
但我认为,这些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在这些研究中,造假与其说是他们的研究
对象不如说是他们借以“制造”研究或批判对象的工具,他们很自然地将造假与政
绩考核体系、或政府行为短期化、或政府“经济人”特性、或信息控制乃至民主建
51
立某种因果联系,从而开始对产生造假的“因”进行分析和批判,并提出某些建议
或建言,在我看来这种想当然的做法是忽视了其中的复杂性,将问题简单化,其中
含有过于强烈的道德和价值批判意味,却又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对政府面临的体制性困境的研究,如对政府面临的财政体制困境、压力型体制
等的研究,对本研究有很深的启发,但这些研究只是指出了这种困境,对政府在此
种困境之下的行为逻辑较少进行展示,这与这些研究者本身的强烈的制度建构愿望
有关,他们的目的也在提供某种建言,解决某种现实问题,与我的研究想要达到的
目的有差异,我希望展示的是地方政府在困境之下的行为逻辑,揭示他们如何遭遇
困境,在各种约束之下又如何化解困境,同时我希望用一种更为生动的方式来展示
这种逻辑。
对“华南虎事件”,也有不少分析,如对政府公信力的分析、对媒体表现的分析、
对政府议程设置的分析、对舆论监督的分析、对公众知情权的分析等等,我不一一
列举,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这些资料,我在参考文献部分也列举了一些。这些
研究都看到其中的问题,透过事件揭示了某种“真实”,但并未揭示我所想揭示的“真
实”,或者说我认为他们只是揭示了部分的“真实”,这些研究帮助了我的分析,但
更多的是催促我对事件展开分析。
11.2 我为何这样说
在本文的写法上,我采取了“叙事”的方式,更直白地说,我是在讲故事。运
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某种理论在学术研究中并不少见,《叫魂》(孔飞力,1999)、《王
氏之死》(史景迁,2005)等都是叙事性作品,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中也有讲故事的传
统,如《金翼》(林耀华,1989)即是一例。而在当代,孙立平在《“过程—事件分
析”与当代中国国家一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提出通过故事展现农村社会的复杂微
妙关系,从而获得对当代中国农村中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应星的《大河
移民上访的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揭示出上访移民与地方政府所共享的政治文化及
运行机制;我的导师吴毅的《小镇喧嚣》一书更以极细腻的笔触和场景化的生动叙
事来展现中国乡域政治的动态画卷,从而揭示其中复杂的运作逻辑;我还可以列出
52
更多的例子,他们无论从研究策略还是叙述方式上,都为本文提供了经典性的范本
和创新性的指导。我无意再过多论证“讲故事”这种方式本身的合理性,我只是想
提醒读者,“讲故事”的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并加以运用。
接下来我得告诉读者,我为何要采取“讲故事”这种方式。在我看来,“华南虎
事件”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吸引人的故事,我想除了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外,似
乎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展示这一事件。如果不是受制于学位论文的格式限制,我
甚至想将它写成一本小说,取名为《华南虎演义》,除此之外别无更好的方式是我采
取“讲故事”这种方式的原因之一;“讲故事”是为了讲逻辑,但纯粹的逻辑演绎让
人感到枯燥,并因为与生活存在隔膜而难于理解,所以我决定先将这一事件以故事
的形式展现出来,方便读者对我的逻辑推演有更直观的感受,也可以对照着来检验
我的逻辑推演,从而或赞同,或批判,甚至对故事做出另外的解读,即使读者不同
意我的结论,他们也可以获得一个故事,这是我考虑采取“讲故事”这种方式的第
二个原因;而这种逻辑的复杂性也使我觉得不提供一个故事难以将逻辑充分的展现。
我没有采取在故事的每一个小片断之后即展开逻辑分析的“边讲故事边说逻辑”
的做法,这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这种做法是割裂故事完整性的做法,我想保持故事
的完整性,使故事更像故事;另一方面我认为这种做法也是割裂逻辑的做法,在我
看来,对单个参与者的分析并不足以完全认清他背后所隐藏的结构性力量以及他的
行为逻辑,而且参与者本身的行为逻辑也并非我所真正关注的对象,我所关注的是
整个事件的逻辑,参与者只是事件的一部分,他们的行为也只体现事件逻辑的一部
分,对单独的参与者深入分析的做法可以真实且深刻地揭示参与者的行为逻辑,但
对整个事件逻辑的把握却只能起到“盲人摸象”式的效果。鉴于这些理由,所以我
采取了在故事讲完之后再展开逻辑分析的做法,这是为了故事和逻辑都能两全,以
避免故事的片断化和逻辑的片面化。
那么,我是用何种方法来建构这个故事的呢?或者说我的故事和我后面所讲述
的逻辑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运用了场域分析方法,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
出的概念,布迪厄指出了“社会”这一概念的空泛性,并代之以场域和社会空间等
概念。场域是“某种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构型,是诸种客观力量被调整定型的
53
一个体系”(布迪厄,1991),在布迪厄看来,一个分化的社会是无数个相对自主的
场域型构而成,这种型构不可能被压制在一种普遍的社会整体逻辑之下。布迪厄经
常将场域比作游戏,每个场域都规定了各自特有的价值观,拥有各自调控的原则,
就正如每种游戏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一样,参与游戏者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处于这
一场域之中的参与者也得遵守场域的逻辑,场域的逻辑使进入场域者的行为有了某
种可预见性。在“华南虎事件”中,我看到政府、网络、媒体、专家等都处于一个
场域之中,即“信息真实”的场域,这个场域的逻辑是“确保信息必须真实,不得
造假”,政府也处在这一场域之中,其行为也得遵循这一逻辑,否则将遭到政府公信
力受损的处罚。但实际上,对游戏中的每一参与者而言,又并不仅仅只处在一个场
域之下,而是处在多个场域之中,例如“华南虎事件”中政府还处在另外一个由“不
得不造假”的逻辑支配的场域之中,如果政府不遵循这一逻辑,面临的后果将是地
方利益受损、政府财政困窘、官员无法表现政绩。不同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极
其复杂,以至布迪厄也明确表示“对这样的问题都不大予以置答,因为它太难以处
理了”,这也给我的分析和故事建构造成了理论上的困境。为此我采取了以某一场域
为参照对象,而将另一场域中的游戏参与者引入进来的做法,因为场域可以近似地
等同于场域的逻辑,以某一场域的逻辑作为参照,将持有另一场域逻辑的游戏参与
者引入进来,看两种逻辑作用在同一游戏参与者身上将产生何种效果,亦即两种逻
辑如何对立、交锋和妥协,这种对立、交锋和妥协是如何影响乃至支配同一游戏参
与者的行为。在“华南虎事件”中,我们看到,政府的行为就既不是“确保信息真
实”,也不是造“假”,而是造“真”,通过造“真”使“假”不象“假”,达成了两
种逻辑的妥协,从而同时满足两个场域的逻辑。
而妥协的过程也就是两种逻辑斗争的过程,对这种斗争我又通过“过程-事件
分析”的方式来展现,借用“过程-事件分析”方法,通过对事件中各方行为的动
态的展示,以及对整个事件以故事形式的完整的呈现,我可以更形象地展示两种逻
辑之间的交锋和对决,以及它们对事件走向的影响,这也正是“过程-事件分析”
方法的好处,在此我不多述。
那么,我所讲述的故事真实吗?(1)我得向读者坦白交代,“华南虎事件”至
54
今还是一个悬案,我在故事中也明确告诉了读者这一点,对华南虎照片鉴定已有将
近半年时间而结果至今仍未出来,政府部门至今还未承认自己造假,所以我也尚未
取得有关部门的“口供”,这使我郁结于心,就如公众对此也郁结于心一样。但使我
的郁结稍稍有点舒解并可以为自己的“不严谨”稍稍有所开脱的一个理由是:法律
上有“零口供定罪”这一条,重证据轻口供这一点使我们基本上可以给有关部门“定
罪”,因为对照片的真实性已经有过权威的鉴定,有了“定罪”的较为充分的证据,
而实际上认定这是一起“造假”事件也是各方心照不宣的看法。当然,我在故事讲
述中也尽量避免涉及照片真实性的讨论,而注重对各参与者的行为表现解读,读者
可以看到照片真假在文中并未占据重要的地位。(2)我看到了“华南虎事件”所具
有的巨大的社会意义,这使得我甘冒风险对这起似乎尘埃尚未落定的事件进行分析,
在我看来,“华南虎事件”成为悬案这一结局本身是一种必然,是我所要分析的对象,
“悬案式”结局背后的逻辑也正是我所要揭示的逻辑的一部分。(3)为了故事的真
实,我尽量保证材料的真实,对每种材料我都找到了可信的资料来佐证,他们或者
是对同一事件由多家新闻媒体发布的稿件,或是记录真实影像的视频资料等。(4)
此外,我得提醒读者,读我的故事就可能会陷入我所展示的逻辑当中,实际上“由
故事得出逻辑”只是一种假象,这种假象是我“用逻辑组织故事”的结果,我恳请
读者原谅,为了研究我不得不如此,因为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建构,建构总得遵循某
种逻辑,而不能只是许多材料的随机无序的组合,逻辑是一种需要。对同种材料的
不同建构可能得出完全两样的结论,以至于是否有真正的“真实”都让人怀疑,重
要的是这种建构的逻辑是否成立,是否具有足够的解释力。逻辑是否成立在于它能
否自圆其说,本文所展示的逻辑是否成立请读者自己去判断。
得益于强大的互联网络,我的资料收集很顺利,各种资料都可以发掘出来;媒
体的报导及时详细,使事件得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我也因此得以把握事件进展
并了解诸多细节;网络是当事人参与事件并对事件施加影响的重要平台和手段,事
实上“华南虎事件”正是因为网络才成为热门,网络记录了参与者的行动痕迹,使
得参与者而通过网络博客空间等,我也得以获悉傅德志、关克、周正龙、朱巨龙等
的态度及行为;而我亲身参与的诸多网络论坛讨论更是给我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资料
55
和信息,以至于我时常不由自主地赞叹网络的强大力量;对一些参与者我没有进行
直接访谈,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大的缺失,因为所有的参与者都处在强大的结构性力
量支配之下,通过对结构性力量的分析就可以把握参与者的行动,更何况其中的诸
多参与者如政府部门、官僚系统、网络、媒体本身就可以看作是抽象的结构性力量
呢。
11.3 我要说什么
本文引子中所引用的一个“段子”——“踏踏实实做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
——其实已暗中透露了我要讲的故事逻辑。我所讲述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地方政府
不得不造假而又认认真真造假的故事。我所要展现的是地方政府在体制困境之下如
何“趋利避害”,地方政府为体制所逼而造假,同时又充分利用体制赋予他的能力来
造假,体制“逼良为娼”、地方政府“做婊子还要立贞节牌坊”,但最终因为现行体
制出现的新情况导致造假败露。
(1)“假”的动因:体制性造假
尽管中国开始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有所弱化,但政府却依然负有发展经济的重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既是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要求,也是地方政府的真实现状。地方官员“守土有责”,必
须“有为而治”,积极作为以推动发展,而这种积极作为必须以雄厚的财力作支撑,
财政实力与地方发展是正相关关系。此外,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指标对地方官员的政
绩考核,使得“官帽子”也依赖于“钱袋子”,这更强化了地方官员增加财政收入的
动机。
中央通过分税制改革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
源是中央财政划拨,地方政府靠中央发钱“过日子”,中央政府控制了地方政府的“钱
袋子”,在地方政府缺乏财政自主权,却又肩负发展重任的情况之下,伸手向中央要
钱,借中央的“鸡”生地方的“蛋”、拿中央的“米”做地方的“饭”就是必然,地
方政府用尽千方百计力图争取尽可能多的中央财政拨款。
整个“华南虎事件”,其最初的动因并不复杂,就是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地方政
56
府出于地方发展的考虑,向中央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这其实是地方政府与中央的
一种利益博弈,只是这种利益博弈没有合法的制度化的途径,而不得不采取非制度
化的途径。
对中央政府而言,既要给予地方政府相当的财政实力,确保其有所作为,又要
克制由此可能造成的离心倾向,确保中央意志贯彻,则寻找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要
求的结合点就至关重要,而财政转移支付体制中的专项转移支付就是这种结合点。
专项转移支付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规化的转移支付机制,它可以达到下拨财政资
金充实地方财力的效果,而使主动权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钱给谁、给不给、用来
做什么,由中央政府说了算,从而得以保证中央意志的贯彻。正是因为专项转移支
付的这种特点,中央政府对其十分“偏爱”,在中央对地方在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
支付占了大头。
专项转移支付规定了明确用途和方向,体现了中央意图,而在地方政府的意图
与中央意图和资金用途不相符时,在扩充财政收入的强烈欲望驱使之下,地方政府
不是放弃对与地方意图不符的专项资金的争取,而是有意迎合中央意图和专项资金
用途,通过造假来“骗取”专项转移支付。事实上地方政府一直在要求中央政府放
松“钱袋子”,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强化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但并未达到目
的,因为未能成功改变现行财政转移支付体制,造假就成为地方政府因事权与财权
不匹配而诱发扩充财政实力的强烈动机与专项资金使用的中央意图相背离两者张力
之下无奈的选择。
这种无奈是面对“逼良为娼”的无奈,我将这种体制“逼良为娼”的造假称为
体制性造假。它是不合理的体制逼迫却又无法改变这种不合理体制的产物,体制性
造假实质上是对这种不合理的一种变相消解,客观上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避免了
这种体制引发的中央财政政策和地方财政自主权扩充的正面冲突,并至少从表面上
维系了现存体制。
实际上将这种分析推广至地方政府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是准确的,地方政府
的下级也存在不断扩充财政实力的欲望,并通过造假骗取上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如
华南虎事件中镇坪县林业局通过给林业厅官员回扣的方式获取财政拨款即是例子,
57
只是体制性造假在中央和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表现更为明显。更常见的情况是,财
政支付的层层下拨导致了地方政府上下级之间的利益分享,因此上级地方政府也变
相纵容甚至鼓励下级造假,地方政府上下级之间形成造假利益共同体,合谋向中央
政府“伸手”要钱。
监控漏洞又进一步激励了这种体制性造假。监管不到位使专项转移支付往往被
挪用作其他用途,专项转移支付与一般性转移支付无异,实则是变相扩大了一般性
转移支付,扩充了地方财权。当然这种挪用并不合法,可能遭遇审计风暴,但只要
挪用的钱没有进入地方官员的私囊,就难以真正对有关官员进行查处,审计风暴也
只能是沦为“影子风暴”,毫无约束力。而部门私利和官员个人利益掺杂其中,也变
相的鼓励了此种造假,一些中央官员也成为地方政府向中央谋取利益的经纪人,通
过为地方争取财政拨款而从中拿“回扣”。
体制变相鼓励造假,而在无力改变这种体制的情况下,造假就成为潜规则,成
为不合理的体制之下的合理选择。各地方政府积极参与造假,造假成为常态,不造
假成为反常,造假占便宜,不造假则地方难以得到财政资金,在众人皆浊的情况下
独善其身的做法是极其愚蠢和不明智的,拒绝和反抗潜规则者多数时候将是利益受
损,于是大家一边不情愿、一边又都心照不宣地依照这种明显不公正不合理的潜规
则运作,正是在中央对财权的集中控制诱发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客观上起了“劣
币驱逐良币”的效果,体制性造假因此层出不穷。
(2)“假”的制作:提高造假“技术含量”
那么,在“华南虎事件”中,评审专家和周正龙又是如何卷入这场造假事件中
来的呢?
如果剔除体制性造假中掺杂的官员个人私利和腐败的成分,实际上体制性造假
是一种出于公心的造假,其出发点是谋求地方利益,尽管从全国大局来看谋求地方
利益是非正当的,可以扣上“地方主义”的帽子,但从地方角度来看却是无可厚非,
甚至可以说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体制性造假实则是地方利益在中央的表达,但这种
地方利益在中央的表达因为缺乏合法且常规化的渠道而不得不采取体制性造假这种
非常规化的方式,从这一点出发,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而对这种体制性造假持赞同
58
态度者因此也并不少见。
但体制性造假遭受的批评却远比赞同多。媒体、网络等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传
播速度的加快,逐渐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批评场域,在这个批评场域之中,对地方
政府行为的评价所持的标准不是着眼于某一地方利益,而是是否服从和有利于全国
大局,因此即使是这种出于公心谋求地方利益的体制性造假也遭到批判。
而且体制性造假不管怎样毕竟是一种造假,现实生活中公众痛恨造假,只要是
造假就会遭致公众指责,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消解政府合法性,并可能导致统治
危机。因此,为防止政府公信力受损,政府必须极力提高造假含量,使“假”能够
“合格”,不被公众发现。
而这种体制性造假还面临着中央政府查处的可能。在造假未被曝光的情况下中
央政府可以对地方政府采取默许态度,但一旦造假被曝光,地方政府就面临着遭受
中央政府查处的可能,中央政府就不得不查处,以平息公众愤怒,维护中央政府的
“青天”形象,防止政府公信力和合法性受损。
对体制性造假所遭遇的困境我在稍后的“造假失败”中有更详细的分析,我所
提到的网络、媒体、专家等都是体制性造假面临的压力的一部分,是体制性造假面
临的障碍,但同时又是促成造假以体制性造假的方式出现的原因。
由于体制的原因使得谋求地方利益行为无法正当化而被迫造假,造假被揭穿的
风险又使政府必须掩盖自己的造假行为。因此政府得不断提高自己的造假“技术含
量”,于是专家等也就被引入进来,为造假“护航”。
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和社会的日趋复杂化使使我们进入了一个专家话语时代,面
对越来越多的无法窥测的未知世界,听取专家意见成为避免危险和挫折的重要手段,
公众对专家的信任几乎达到“迷信”的程度。政府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公众对
专家的信任和敬畏使得专家评审成为极好的掩盖造假行为的工具,而权力对知识分
子的控制又使得专家不得不听从于政府,迫使知识分子依附于权势,由政府主导的
专家评审也就变为权力机构的“婢女”,成为权力机构和利益集团获得合法性的工具,
专家的引入提高了造假的“技术含量”,使造假更难被识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华南虎事件”中大字不识的老农周正龙也充当了专家
59
的角色,他的丰富的狩猎经验和长期在山林中的生活使他具有了就照片真实性发言
的权威性,这也是周正龙能够进入这一体制性造假中来的原因。
指责专家等缺乏学术良知和学术道德对专家而言并不公平,实际上专家也是无
奈,面对“衣食父母”的要求,专家无力反抗,而且这种反抗也无法起到效果。专
家为“假”制作“准生证”实则也是“逼良为娼”的结果。
中央逼地方,体制逼政府,政府逼专家,参与者都有无奈。
如果抛开对造假的道德谴责,实际上造假成功可以说是一种多赢的结局,地方
利益得到表达,政府公信力也未受损,而专家也维持了尊严,而造假失败则可以说
是一种悲剧,导致了“多输”的结局。
(3)掩盖造假:信息控制
造假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政府能否成功掩盖造假行为,在“华南虎事件”中,官
方动用了强大的体制性力量来掩盖造假行为。
政府对信息的控制,使得造假有了成功的可能。
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则主要通过控制行政系统被内部信息传递从而达到掩盖
造假的目的,有选择性的汇报,故意制造信息失真以及地方和中央的信息不对称,
往往使上级成为聋子和瞎子,而官僚系统“不忠于事而忠于人”的特点,以及通过
对官员升迁提拔权力的操控,又使得这种对行政系统内部信息传递系统的控制能够
成功。现实中行政系统内部信息传递的失真使得中央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不受
行政系统控制而直接听命于中央的信息收集系统,如新华社等情报机构等,而因为
要收集的信息太多太繁杂,以至于有时候这一系统也难以发挥作用。
而对公众政府则直接封锁消息,拒绝公开信息。公众对政府的所作所为处于“无
知”状态,政府掌握着信息的垄断供给权,公众可以知道哪些东西,知悉到何种程
度,都有政府说了算,有统计表明由政府控制的公共信息占到了百分之八十,在此
种状态之下,公众对政府监督根本就无能为力。
至于媒体,因为处在政府控制之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更难以起到监督的效。
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揭示造假真相的新闻稿件将遭“枪毙”,乃至记者和报纸编
辑都有可能受处分。在“华南虎事件”中,陕西当地的媒体都知趣地不发声,对发
60
生在自己“家门口”的轰动性新闻不闻不问,视而不见,乃至与政府保持同一立场,
作“党和政府的喉舌”,为造假摇旗呐喊。无论是对造假不发声还是为造假摇旗呐喊,
与新闻媒体的正义观和记者的职业道德都是相违背的,并非这些媒体不想揭露真相,
而是根本无能为力。对新闻媒体,政府也起了“逼良为娼”的作用。
“假”之所以能够掩盖,与行政系统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政府掌握信息公开
自主决定权和新闻媒体的政府控制有关,之所以政府会采取这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
能够成功,都与背后的体制有关。
(4)造假的障碍:信息控制的裂缝
在现实中,造假成功被掩盖是常态,造假不幸被发现则是偶然。华南虎事件之
所以被曝光,在于政府对信息控制开始出现裂缝,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地位发生动摇。
网络空间的兴起打破了这种垄断。2003年非典等事件之后,公众对信息真实的
要求越来越高,不安全感刺激了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这是政府必须直面的
事实。而因为个人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一个强大的网络社会逐渐形成,其触角深入
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网络的无所不在使得许多信息都能够及时在网络上公布出来,
任何人只要有一台可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发布信息并由此刺激了更多的公众上网寻
求真实信息的需求,而网络世界的匿名特征,又为公众真实表达意见提供了可能,
这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官方对媒体信息的垄断。
而政府对媒体控制的放宽也导致垄断地位的动摇,媒体的独立性增强,其作为
第三种权力的作用开始逐渐发挥出来。媒体越来越强烈的市场化改革取向,以及寻
求公众影响力从而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需要,使得媒体逐渐步入一个取悦公众的时
代,媒体开始迎合公众口味,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真相的需求,而对媒体的诸侯
割据式管理格局也给了媒体更多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本地政府对外地媒体的无力
控制最终导致许多事件被外地媒体曝光,政府力图掩盖信息的行为往往因媒体记者
敏锐的新闻嗅觉而成为徒劳。
对知识分子的控制也逐渐松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分子越来越脱离权力
的控制,甚至走向权力的对面,对其展开批评。而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拉拢也逐渐难
以凑效,知识分子开始谋求在社会影响力,开始越来越多的在电视、网络、报刊上
61
就公共问题发表看法和见解,他们拒绝再次成为政府的附庸,和权力保持距离,说
出更多的真相。
蓬勃发展的网络空间、脱离控制的新闻媒体以及独立性日渐增强的知识分子等
新情况的出现打破了政府的公共资讯供给垄断地位,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公开,权力
的运作被置于公众的视线之下,体制性造假也将因此而更加难以成功。
这种新情况其实也不能算作真正的新情况,实则早已在政府的考虑因素之列,
这就是为何要掩盖造假的原因,它既是体制性造假的障碍,又是体制性造假的某种
驱动力,用一种不恰当的比喻,有点类似于“农药的药性不断增强,害虫的抗药性
也不断增强”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它也强化了体制性造假,这是一
种怪异却又具有现实的合理性,是一种现实的吊诡。
(5)对“假”的庇护:行政问责的艰难
那么,如何来看待“华南虎事件”中官员的有恃无恐、“骑虎难下”,又如何来
看待“华南虎事件”“悬案式”的结局呢?
由利益相关体的政府主导实施的行政问责,无可避免地导致问责的“难产”。行
政问责的对象都是与自己同体的下属部门,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对下
属问责无异于割自己的肉,自断左膀右臂。更何况下属部门的作为可能根本上就是
出于上级的默许或授意,问责无异于抽自己的耳光,打自己的脸。当事情被公之于
众后,“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就是常态,行政问责很难落到实处。
而行政问责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也导致问责难。谁来问责、问谁的责、
以什么程序问责等等问题均无明晰规范的法律规定,严格地说,我国的行政问责制
度还仅停留在模糊抽象的中央政府政策层面,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行政问责的主
动权掌握在问责部门手中,缺乏强制力作保障,倘若问责部门拒绝展开行政问责,
与公众“打哈哈”,公众也只能是无可奈何;行政问责的处分尺度也由问责部门掌握,
以至于从轻处分成为常态,通报批评、行政记过等“名至而实不至”的行政处分被
滥用。在华南虎事件中,对陕西省林业厅的问责,陕西省政府先是有意拖延迟迟不
处分,其后又给公众打“口头处分”的“马虎眼”,即是因为没有强制力对问责进行
限制。
62
政府信息公开的有限性也决定了行政问责难于落到实处。政府信息保密范围过
宽,信息公开度不够,公众知情权得不到保障,舆论监督难以发挥作用,公众根本
就无从了解事情真相,行政问责自然流于形式,丢卒保帅、找替罪羊的情形时有发
生。在华南虎事件中,就还存在太多的疑点,还有更多的幕后官员没有得到惩处。
行政问责的艰难,是中国政治生态的现实。从此种大背景出发,华南虎事件“虎
头蛇尾”式的结局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行政问责的艰难从另一种角度也刺激了体制性造假,实际上这种“问责难”的
状况也是体制性造假的某种动力,不完善的体制导致了与原有意图适得其反的效果,
这又是一种吊诡!
(6)“假”的终结:体制改革的制度化
体制性造假是不合理的体制驱使地方政府充分利用不合理的体制的产物。
现在回过头来看华南虎事件,陕西省林业厅制造假照片本意并非欺骗公众,欺
骗公众无法得到任何好处,其真实意图在通过造假获取中央财政资金,剔除其中的
腐败因素,这是为了地方利益而不得不为之的做法,因为它在现行财政转移支付体
制之下无法获得更多资金,而实际上国家林业局可能也默许了这种行为。按照惯例
这种行为因为政府的信息控制而将成功,但这一次却因造假出现疏漏、信息控制不
力而被公众发现,在网络、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合力围剿之下,造假真相最终被揭穿。
真相揭穿的结果是通过体制性造假谋求地方利益的意图没有达到,政府公信力受损,
专家遭质疑,而公众获得的是一个不完全的胜利。
因为一种体制的不完善,而诱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体制逼迫地方政府造假,
而在无力反抗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又充分利用现行体制资源,将“假”造好造真,。
这总使我想起本文“引子”中提到的“段子”:“踏踏实实做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
明知是“形式”却不得不做,明知是“过场”却不得不走,还得做得“踏踏实实”,
走得“认认真真”,这是一种无奈,面对不合理的体制无能为力的无奈。陕西省林业
厅副厅长朱巨龙被停职后,面对记者的采访,表示“他的一片苦心,以后总有人会
知道”,我不知道我的解读是否读懂了他的良苦用心。
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对财税体制进行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
63
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
的规模和比例”,这意味着将放松地方政府财权,地方政府长期的呼吁终于有了结果。
但我对此也并不表示乐观,财税体制开始改革了,类似的其他体制呢?
这种改革来得太晚,改革之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过了耗时长久的博弈,而
且博弈并非通过常规化的途径得以进行,而是通过体制性造假这种变相抗争的方式
进行,如果每一次改革都要经历如此的艰难,每一次制度的调整之前都要一再地出
现“逼良为娼”的情形,并最终要通过中央政府的“良心发现”和“赦免”来实现,
留给我们的只能是沉重。
我期待体制改革能通过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得以进行,而不仅仅是中央政
府的“良心发现”。
64
致 谢
终于成稿了,但我知道远未达到导师吴毅老师的要求。我要特别感谢吴老师一
直以来对我的照顾和帮助,帮您做事的日子紧张而充实,从中所收获的东西难以想
象,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已经开始让我受益;您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做法使得做事
成为一种艺术创造,每一件产品在您手下都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品,让我赞叹不已的
同时也引以为榜样;您使我了解到诸多事情背后的复杂性和现实合理性性,从而避
免了许多简单化的看法和做法,“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赠言我将永远铭记并身体
力行之。
感谢雷洪老师,在您的课堂上我体会到了做学问的细致认真和严谨扎实,事实
上在您的课堂上我和一些同学挨过您的批评,您通过一些细节指出我们对生活对学
术的自由散漫态度,让我们感到惊诧并脸红,也使我从此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感谢孙秋云老师,您对我介绍《地方性知识》的点评让我受到鼓舞,同时也深
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是您使我领略了人类学田野研究的魅力。犹记火车上您提醒
我盖被子的细节,您对学生的关怀让我感动。
感谢贺雪峰老师,您的丰富的调查经验和渊博的知识让我了解了更多的真实,
我想告诉您,是您催生了我的强烈的热情和责任感,只是我想将之化为现实的行动。
祝愿中心顺利稳定的发展下去!
感谢董磊明老师,从您的课堂上我感受到了您的学术研究的恢宏博大,您的学
问中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我深受您的影响和启发。
感谢张小山老师,您的课堂让我领略到理论的魅力,甚至一度催生了我做纯理
论研究的想法。感谢郑丹丹老师,您的课堂扩大了我的视野,我了解到做学问的不
同路径,读书会的气氛使我陶醉。感谢丁建定老师、鲁哲老师带给我的启发。
感谢鄢庆丰老师、吕德文、李德瑞、田先红、谭同学等师兄师姐,田野调查让
我获益非浅。感谢我的同窗好友凌智勇、刘涛、马洪杰、蒋晓平、聂良波、孙晋华、
王会、焦方园、赵晓峰、袁松、刘燕舞、南豪峰、孟秀雯、李芳、李翔、郭维佳、
李元洪等人,你们给了我很多启发,也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感谢我的父母和妹妹,以及我的女友给我的关心和支持,你们是我的动力。
感谢社会学系,感谢这个呆了六年的大学,给了我成长的许多帮助!
65
参考文献
[1] [美]孔飞力.叫魂——1989中国妖术大恐慌[M]. 上海三联书店, 1999:246-250,
303-306
[2] [美]史景迁.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M].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78-85,120-128
[3] [德]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9:13-19,53
[4] [法]皮埃尔•布迪厄, [美]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 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 李康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17-21, 131-156
[5] [美]凯斯•桑坦斯. 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38-140
[6] [美] 韦而泊•施拉姆.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 . 华夏出版社, 1990:85,87
[7] [美]尼葛洛庞帝. 数字化生存[M].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26-29
[8] 吴毅.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 2007:598-601,614,632
[9] 金耀基. 大学之理念[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3-5
[10] 应星.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253-255
[11] 汪凯. 转型中国:媒体, 民意与公共政策[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72,181
[12] 林耀华.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13] 胡伟. 政府过程[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47, 52
[14]孙立平. “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一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 清华社会学
评论第一辑, 鹭江出版社, 2000
[15] 张雷, 娄成武. 试论“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06, 4:32-36
[16]康晓光, 韩恒. 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05, 6
66
[17] 陈潭, 倪明胜. 政治博客现象及其公共治理[J]. 政治学研究, 2007, 3:99-108
[18] 叶海涛. 政治权力的社会化与网络技术的兴起——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
学海, 2007, 4:108-113
[19] 颜海娜. 政府公共政策传播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探索, 2001, 5:54-56
[20] 李成贵. 政策失败原因的综合探析[J] .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9.3: 26
[21] 王成兰,定明捷.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研究述评[J] .山东社会科学,2007,6:148-150
[22] 王沪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要求:新权力结构[J] . 社会科学, 1993, 2
[23] 张建华. 学术腐败研究综述及经济学分析[J]. 北京社会科学, 2006, 3:38-41
[24] 胡鞍钢, 过勇. 2001:“转型期防治腐败的综合战略与制度设计” [J]. 管理世界,
2001,6:43-55
[25] 夏道明.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J] . 党政干部论坛, 2007, 10:28-29
[26] 秋风. 来一场道德自觉运动. 人民论坛, 2007, 2: 32
[27] 孙立平. 来场“真话运动”. 人民论坛, 2007, 2: 33
[28] 周建东. 政府信息控制与政治稳定[J]. 齐鲁学刊, 2007, 1: 144-148
[29] 王国生, 孙宁华.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纵向博弈及其经济效应. 载洪银兴等
主编. 转轨时期中国经济运行, 2002
[30] 周黎安. 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J]. 经济研究, 2004, 6:44-49
[31] 李军杰, 钟君. 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 4:27-35
[32] 张国民. “华南虎”事件中的公民知情权和媒体公信力[J]. 传媒观察, 2008,
3:16-17
[33] 璩文双. 华南虎事件透射政府议程设置不足[J]. 传媒观察, 2008, 1:18-19
[34] 胡忠青, 邹华华. 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华南虎事件” [J].新闻界, 2008, 1:56-58
[35] 臧燕. 由华南虎事件透视网络媒体中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J]. 新闻知识, 2008,
3:56-57
[36] 林晓. 知识在传播中的表达——探析“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科学知识的舆论监督
[J]. 声屏世界. 2008, 2:23-24
[37] 杜钢建. 走向政治问责制[N] . 中国经济时报, 2003-05-26
67
[38] 黄苇町. 要注意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短期化倾向[J]. 决策与信息, 2002, 6: 7-9
[39] 李军杰. 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的体制性根源[J]. 中国经贸导刊, 2005, 19:26-28
[40] 张红. 政府的“经济人”特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03, 12: 52-53
[41] 后小仙等. 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短期化倾向及其规避[J]. 滁州学院学报, 2005, 2:
34-37
[42] 程萍. 重塑政府绩效考核指标[J]. 中国改革, 2007, 5: 36-38
[43] 毕力夫. 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几点思考[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 1: 56-57
[44] 王瑞丰. 官员政绩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理论参考, 2006, 7: 27-29
[45] 王强. 如何评价地方官员的政绩[J]. 决策咨询. 2003, 12: 34-35
[46] 孙居涛等. 取消GDP考核, 重塑政绩考核体系[J]. 学习论坛, 2006. 3: 36-38
[47] 李枫, 许文骊. 对政府行为失范的伦理原因分析[J]. 社科纵横, 2007, 12:39-40
[48] 崔宏铁. 府际竞争中地方政府行为失范探因[J]. 重庆行政, 2006, 3: 59-60
[49] 吴云, 陈梅. 政府利益与行政权力失范[J]. 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1,
2:114-116
[50] 徐家良. 转型期政府行为失范探析: 成因与对策[J]. 行政与法, 2001. 6:11-14
[51] 赵宇峰. 新时期政府行为失范原因及相关对策分析[J]. 学习论坛, 2006, 5: 49-50
[52] 王颖. 转型期政府信用失范原因及对策[J]. 理论探索2008, 1:132-133
[53] 郑旭辉. 政府公信力的失范与规制[J]. 福州大学学报, 2007. 6, 30-34
[54] 唐海华. “压力型体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J]. 宁波党校学报, 2006, 1: 22-28
[55] 钟伟军. 利益关系视角下的我国地方行政垄断.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2003, 5:
38-43
[56] 刘婕. 我国公共政策的执行偏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006, 5
[57] 庞明川.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博弈的形成机理及其演进[J]. 财经问题研究, 2004,
12: 55-61
[58] 常斌. 基层政府财政贫困的体制性成因与对策研究[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
6: 424-427
68
[59] 夏道明.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党政干部论坛, 2007, 10: 28-29
[60] 张子成. “审计风暴”的立宪主义思考[J]. 法商研究, 2005, 5: 20-24
[61] 汪卫霞等. 政府信息故意失真行为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7, 4: 476-479
[62] 袁载俊. 行政信息沟通的障碍及排除[J]. 理论探讨, 2004, 2: 72-75
[63] Chan, Anita, “Revolution or Corporation? Workers and Trade Unions in Post-Mao
China. ”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3(29)
[64] Baum, Richard & Alexei Shevchenko, “The’ State of the State’.”In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 (ed.) by Merle Goldman & Roderich Macfarquhar.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5]Chamberlain, Heath B. “Civil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8(39)
[66]Dickson, Bruce J. Red Capitalists in China: the Party,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spects for Politic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67]Wakeman, Frederic Jr. “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 Western
Reflections o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Modern China, 1993, 19(2)
69
“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被引用次数:
张斌
华中科技大学
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陈文祥
"市长信箱"用来干嘛[期刊论文]-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7)
2.
臧燕
由"华南虎事件"透视网络媒体中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期刊论文]-新闻知识2008(3)
3.
杨飏
三峡移民适应状况研究——对宜昌市猇亭区移民适应状况的调查[学位论文]2005
4.
田晓伟.TIAN Xiao-wei
从"华南虎事件"看如何提高政府诚信力[期刊论文]-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6)
5.
吴晓颖.刘星.黄金辉
"市长信箱"如何才能不成"摆设"[期刊论文]-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0(11)
6.
田中初
谈政府新闻发言人[期刊论文]-当代传播2003(6)
7.
占莉芳
试论地方媒体应对重大危机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会议论文]-2004
8.
唐晓丹
中国“假日电视”发展策略研究[学位论文]2006
9.
孙伟
从"华南虎事件"谈网络舆论[期刊论文]-新闻知识2008(10)
10.
郑茵中
基于危机公关传播理论评析"广元蛆橘事件"[期刊论文]-现代经济信息2010(6)
引证文献(1条)
1.王戈
网络时代的文化领导权研究——基于“华南虎事件”的阐释[学位论文]博士 2013
引用本文格式:张斌
“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