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考点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同步测评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4月12日发(作者:环芫华)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同步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歌咏比赛中,能辨别出二重唱男声和女声的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2、智能音箱通过网络让用户以语言对话的交互方式,实现影音娱乐、生活服务、信息查询等多项功
能的操作。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户对智能音箱发布指令“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音调
B.智能音箱接收到传递来的信息后依靠扬声器的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C.智能音箱能根据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人们能够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二胡和笛子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3、线上学习中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老师可以根据音色判断谁在回答问题
B.调节旋钮增大音量,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C.有时听不到声音,可能是人发出了次声波
D.学生听老师讲课,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4、声既可传递信息,又可传递能量。下列事例中属于声传递能量的是( )
A.渔民利用声呐系统探知鱼群
B.洗碗机利用超声波洗碗
C.医生利用听诊器诊断人的疾病
D.汽车利用倒车雷达探测障碍物
5、在公共场所交谈要轻声,是指要控制声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频率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所示的是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舞台上,3位与人类身高相仿的机器人“乐手”,或执竹
笛,或弹箜篌,或敲排鼓,与民族音乐演奏家同台奏乐,带来“中国风机器人乐队与人类艺术家的合
作表演。机器人“乐手”在吹竹笛时,竹笛声是 ___________振动产生的;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
音,是因为它们的 ___________不同。
2、如图甲所示,用大小相同的力从左向右敲击水瓶琴,其发出的音调将 ___________(选填“升
高”或“降低”);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音叉产生声音的
______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3、如图是我国的传统乐器——排箫,它是由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可以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请你
判断图中排箫的高音区在___________(选填“
A
”或“
B
”)区。
4、清晨,一觉醒来,听到窗外各种鸟儿欢快的鸣叫,有经验的人能够从这些声音中分辨出雄鸡、喜
鹊、画眉…的叫声,雄鸡的叫声能够传得比较远,这是它声音的______比较大的缘故。(选填“音
色”、“响度”、“音调”)。
5、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噪声被称作“隐形杀手”,环保部门把控制噪声列为环境
保护的重要项目之一、环保部门禁止商店、小贩使用高音喇叭宣传商品,这是在___________(选填
“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控制噪声。公共场所应轻声交流,“轻”是指声音的
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某同学正对一座山崖大喊一声,历时4s才听到回声,则他到高崖的距离是多少?(声音在空气中
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汽车匀速驶向一座大山,汽车鸣笛4s后司机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离大山650m,已知声音在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鸣笛时,汽车离大山的距离;
(2)汽车行驶的速度.
3、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
v
介质
v
(m·s
-
1
)
介质
v
(m·s
-
1
)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 45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 5200
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求海水深度。
4、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山,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笛,经2s后听到回声,
汽车鸣笛处距山有多远?还要多少时间才能开到山脚下?(
v
=340m/s)
5、学完声速知识后,小雨和小凯在课余时间一起估测了声音在某金属管道中的传播速度。两人先选
取长为510m的长管道,小雨站在管道的一端用锤子敲击一下管道,小凯站在管道的另一端测量出先
后听到了两次敲击声的时间间隔为1.4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敲击声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
(2)根据如表中的声速,你认为该金属管道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3)如果管道里充满水,则小凯将听到几次敲击声?请你将它们到达小凯耳朵的时间按照从快到慢
的顺序排列出来。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v
(m•s
﹣1
)
空气(15C) 340
o
铝 5000
铜
3750 铁 5100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这说明声音是由物
体________产生的,此探究中通过乒乓球来显示音叉的现象,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___(选填“类
比法”、“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
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球弹起。该实验能
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
2、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老师和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索。把正在发声的手
机放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__。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变少,发现听到的手
机声音的________(选填“响度”或“音调”或“音色”)变小,这个现象说明声音________(选填
“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________(填写答案字
母)。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3、小明用如图实验装置探究了三个有关“声音的特性”实验。
A.探究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B.探究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C.探究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是否有关。
(1)拨动直尺,观察到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这是由于小
明采用了图_________(选填“甲”或“乙”)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
(2)规范操作后,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
钢尺,通过听振动发出的声音,发现钢尺的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发生
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__________(选填“A”、“B”或“C”)实验;
(3)第二次小明保持钢尺__________不变,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听到钢尺的__________(选填“音
调”“响度”或“音色”)发生变化,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4、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
(1)如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
音叉在______,用到的试验方法是:_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左边完全相同的音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
说明______可以传声。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
渐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
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4)通过丙实验的结论可知,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______弹起(选填“能”或“不
能”)。
5、在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时。
(1)同学们采用如图所示的器材,选择音叉做声源,敲响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______竖直悬挂
着的乒乓球,他们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接下来,他们使同一只音叉发出更大的声音,重复上述
操作,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实验所得的结论是:声音的响度与______有关。
(2)小明设计了另一组实验来进行探究,他用两枚钉子把一根橡皮筋固定在木板上,他用手勾住橡
皮筋的中间,慢慢将它向外拉出 2cm,松手后听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接下来的一步操作是:
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男声和女声,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二重唱的男声和女声。故ABD不符合题
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这里大指的是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智能音箱接收语音信息,并根据用户的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不同发声体的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能够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二胡和笛子的
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解析】
2024年4月12日发(作者:环芫华)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同步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歌咏比赛中,能辨别出二重唱男声和女声的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2、智能音箱通过网络让用户以语言对话的交互方式,实现影音娱乐、生活服务、信息查询等多项功
能的操作。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户对智能音箱发布指令“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音调
B.智能音箱接收到传递来的信息后依靠扬声器的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C.智能音箱能根据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人们能够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二胡和笛子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3、线上学习中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老师可以根据音色判断谁在回答问题
B.调节旋钮增大音量,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C.有时听不到声音,可能是人发出了次声波
D.学生听老师讲课,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4、声既可传递信息,又可传递能量。下列事例中属于声传递能量的是( )
A.渔民利用声呐系统探知鱼群
B.洗碗机利用超声波洗碗
C.医生利用听诊器诊断人的疾病
D.汽车利用倒车雷达探测障碍物
5、在公共场所交谈要轻声,是指要控制声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频率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所示的是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舞台上,3位与人类身高相仿的机器人“乐手”,或执竹
笛,或弹箜篌,或敲排鼓,与民族音乐演奏家同台奏乐,带来“中国风机器人乐队与人类艺术家的合
作表演。机器人“乐手”在吹竹笛时,竹笛声是 ___________振动产生的;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
音,是因为它们的 ___________不同。
2、如图甲所示,用大小相同的力从左向右敲击水瓶琴,其发出的音调将 ___________(选填“升
高”或“降低”);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音叉产生声音的
______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3、如图是我国的传统乐器——排箫,它是由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可以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请你
判断图中排箫的高音区在___________(选填“
A
”或“
B
”)区。
4、清晨,一觉醒来,听到窗外各种鸟儿欢快的鸣叫,有经验的人能够从这些声音中分辨出雄鸡、喜
鹊、画眉…的叫声,雄鸡的叫声能够传得比较远,这是它声音的______比较大的缘故。(选填“音
色”、“响度”、“音调”)。
5、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噪声被称作“隐形杀手”,环保部门把控制噪声列为环境
保护的重要项目之一、环保部门禁止商店、小贩使用高音喇叭宣传商品,这是在___________(选填
“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控制噪声。公共场所应轻声交流,“轻”是指声音的
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某同学正对一座山崖大喊一声,历时4s才听到回声,则他到高崖的距离是多少?(声音在空气中
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汽车匀速驶向一座大山,汽车鸣笛4s后司机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离大山650m,已知声音在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鸣笛时,汽车离大山的距离;
(2)汽车行驶的速度.
3、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
v
介质
v
(m·s
-
1
)
介质
v
(m·s
-
1
)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 45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 5200
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求海水深度。
4、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山,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笛,经2s后听到回声,
汽车鸣笛处距山有多远?还要多少时间才能开到山脚下?(
v
=340m/s)
5、学完声速知识后,小雨和小凯在课余时间一起估测了声音在某金属管道中的传播速度。两人先选
取长为510m的长管道,小雨站在管道的一端用锤子敲击一下管道,小凯站在管道的另一端测量出先
后听到了两次敲击声的时间间隔为1.4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敲击声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
(2)根据如表中的声速,你认为该金属管道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3)如果管道里充满水,则小凯将听到几次敲击声?请你将它们到达小凯耳朵的时间按照从快到慢
的顺序排列出来。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v
(m•s
﹣1
)
空气(15C) 340
o
铝 5000
铜
3750 铁 5100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这说明声音是由物
体________产生的,此探究中通过乒乓球来显示音叉的现象,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___(选填“类
比法”、“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
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球弹起。该实验能
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
2、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老师和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索。把正在发声的手
机放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__。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变少,发现听到的手
机声音的________(选填“响度”或“音调”或“音色”)变小,这个现象说明声音________(选填
“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________(填写答案字
母)。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3、小明用如图实验装置探究了三个有关“声音的特性”实验。
A.探究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B.探究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C.探究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是否有关。
(1)拨动直尺,观察到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这是由于小
明采用了图_________(选填“甲”或“乙”)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
(2)规范操作后,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
钢尺,通过听振动发出的声音,发现钢尺的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发生
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__________(选填“A”、“B”或“C”)实验;
(3)第二次小明保持钢尺__________不变,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听到钢尺的__________(选填“音
调”“响度”或“音色”)发生变化,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4、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
(1)如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
音叉在______,用到的试验方法是:_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左边完全相同的音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
说明______可以传声。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
渐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
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4)通过丙实验的结论可知,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______弹起(选填“能”或“不
能”)。
5、在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时。
(1)同学们采用如图所示的器材,选择音叉做声源,敲响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______竖直悬挂
着的乒乓球,他们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接下来,他们使同一只音叉发出更大的声音,重复上述
操作,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实验所得的结论是:声音的响度与______有关。
(2)小明设计了另一组实验来进行探究,他用两枚钉子把一根橡皮筋固定在木板上,他用手勾住橡
皮筋的中间,慢慢将它向外拉出 2cm,松手后听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接下来的一步操作是:
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男声和女声,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二重唱的男声和女声。故ABD不符合题
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这里大指的是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智能音箱接收语音信息,并根据用户的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不同发声体的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能够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二胡和笛子的
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