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航天追梦路上——我们信心满满,我们斗志昂扬

IT圈 admin 31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12日发(作者:邶代芹)

专题报道

Feature Stories

本刊记者 杨伊静

航天追梦路上——

我们信心满满,我们斗志昂扬

编者按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在载人航天史上已走

过28年的光辉历程,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

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本刊

特编一些航天领域精彩事迹,激励追梦路上的航天人,坚守信念、再创辉煌,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续航。

府提出了研制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建议。当时的毛泽

东主席对这个建议很重视,并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

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

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

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为了使中国人造卫星早日

上天,中国科学院组织我国著名科学家制定了一个分

三步走的发展规划:第一步,实现卫星上天;第二步,

研制回收型卫星;第三步,发射同步通信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

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

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度控制要求经

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2米

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

离环。卫星升空后的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

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倾角68.5

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

方红一号”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同时还以20.009

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东方红一号”卫星

肩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

大气层密度。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

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至同

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东方红唱响神州

50年前,一首熟悉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中国

成为继美、苏、法、日等国家之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

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从那时开始,中国的卫星事业开

始起步,到如今,中国已初步形成了遥感、通信广播、

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

六大卫星系列。

1957年秋,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成功,紧接着在1958年初春,美国也发射了自己的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正

是在这个时候,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向政

48

2021.01

孙家栋是这颗卫星的总体设计负责人,科研人员面

对的最大挑战就是用最简陋的设备实现中国第一个太空

使命。为了让卫星“看得见”,科研人员在运载火箭的

第三级上增加了一个观测球,涂抹了反光材料,可以大

面积反射太阳光。很多人都会记得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

时播放的这段熟悉的旋律,而我们听到的旋律是通过短

波发射系统传递到地面接收站并广播至全国。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

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

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

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

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

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

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

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

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载人航天工程启动

1992年,中央正式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并命名

为“921工程”,同时确定了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三步走”

的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

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

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

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

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

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中国载人航

专题报道

Feature Stories

天事业由此踏上征程。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扩大会议批

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从此,我国航天史上

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

全可靠性最高的国家重点项目正式启动。

由于中央专委批准载人航天工程的日期是1992年

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扩大会议批准日期又是当

年的9月21日,所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被命名为“921

工程”。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曾对实施载人

航天工程进行过论证,提出过“曙光号”载人飞船的方

案,后被搁置。1986年,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

平在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

合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

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出决断,不宜拖延”的重要批示,

“863计划”由此诞生。该计划的实施,使我国载人航

天相关技术正式列入了国家重点发展计划。1987年2月,

以屠善澄为首席科学家的“863”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

在京成立,并对航天领域未来高技术尤其是载人航天

发展技术途径重新进行论证。

1990年12月,当时的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了载人

航天领导小组,由任新民担任首席顾问。1991年1月7

日,由19名专家组成的载人航天联合论证组成立,由

钱振业具体负责。经过3个月的论证,载人航天联合

论证组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实施方案》。随后,航空

航天工业部讨论了该方案,并明确:载人航天由飞船

起步,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以长征二号E火箭为基础

进行改进。

1991年初,多位中央领导在航空航天工业部呈报

的《航空航天重大情况(5)》上作出批示,并决定召

2021.01

49

专题报道

Feature Stories

开中央专委会

专门讨论载人

航天问题。经

过多次讨论后,

中央专委终于

在1992年8月

召开的第七次

会议上通过了

航空航天工业

部和国防科工

委联合提交的

《载人飞船技术

经济可行性论

证报告》,随后

又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呈上了《关于开展我

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并于1992年9月21日

获得批准。“921工程”立项以后,各个系统的工作都

开展起来。按照规划,“921工程”包括载人飞船系统、

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运载火箭系统、陆地发

射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和返回着陆系统七大系统。

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小时后,飞船成功

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飞取得圆满成功。随后,

相继发射了“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三艘

飞船,飞船的各项性能得到不断完善,为载人航天飞

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舟飞天耀东方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50

2021.01

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中国

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

的国家,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序幕。中国载

人航天工程通过一次次任务的成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和超越。工程自立项实施以来,先后突破掌握天地往

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

在轨补加等核心关键技术,成功组织实施15次飞行任

务,11名(14人次)航天员飞上太空并安全返回,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充分彰显了伟大的中国道

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

奠基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地球是人类

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我国古

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夸父逐日的动人神话、

牛郎织女的凄美故事,以及敦煌壁画中千姿百态的飞

天图景,可见飞天梦一直在华夏民族的血液里,激励

有志之士去实现。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载着中国飞天第一人—

杨利伟在太空遨游14圈后,安全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

四子王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初步实现

了我国载人航天战略三步走的第一个目标,是我国航

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

界上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这是中华民族在

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完成的一个伟大壮举。全世

界为之瞩目,全国各族人民为之自豪。”新华时评称:“这

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2003年11月20日,12名

航天科研和管理专家获“载人航天功臣”荣誉称号。我

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授予“航天英雄”称号。

航天事业不断突破

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

驾乘“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冲破云霄。飞船

在太空中飞行了115小时32分钟,成功绕地球77圈后

安全返回,“多人多天”成功巡天,圆满实现了工程第

一步任务目标。

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三名

航天员驾乘“神舟七号”飞船冲破夜空的寂静,一飞冲

天。27日,航天员翟志刚打开飞船轨道舱舱门,迈出

中国人漫步太空的第一步,他挥舞国旗,在太空中向

世界问好!此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

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

2011年9月29日,我国“天宫一号”空间目标飞

行器成功发射。2011年11月3日凌晨,经过捕获、缓冲、

专题报道

Feature Stories

拉近、锁紧四个步骤,“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

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我国首

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

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先后通

过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次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

刘旺,以及中国首飞女航天员刘洋入驻“天宫一号”。

2013年6月,“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

亚平在成功完成交会对接后进入“天宫一号”。20日,

航天员王亚平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6000万名中小

学生通过电视转播同步收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一飞冲天,完成新

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和海南文昌新型滨海发射场的首秀

之战。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长

征二号”F T2火箭的托举下飞入太空,这是中国第一

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安排开展了地球观测和

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

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实(试)验,应用载荷数量大

幅增加,领域进一步拓展,载人航天事业进入了应用

发展的新阶段。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

船载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乘“长征二号”F遥十一

火箭冲入太空。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

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相继开展了

一系列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

科学与应用任务。“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33

天,是我国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33天,

简单的数字背后凝聚的是无数载人航天追梦人的心血

和汗水,铺就着华夏独有的登天云梯。

2017年4月20日,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

出征太空,验证了货物补给、推进剂在轨补加等一系列

关键技术,“天舟”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组

成的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使得我国空间站建设具备了

基本条件。至此,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完美收官!

中国航天跨越式发展

2020年10月9日23时,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

务飞行控制团队控制下,天问一号探测器主发动机点

火工作480余秒,顺利完成深空机动。

在航天专业术语中,为了减少飞行偏差,使探测

器沿着正确的轨道飞行而进行的变轨控制称为修正。

2021.01

51

专题报道

Feature Stories

天问一号在奔赴火星远达数亿公里的长途飞行中,飞

行轨迹难免发生微小误差,需要对其进行精确修正。

此前它已经进行过两次轨道修正。而改变当前轨道,

使探测器进入另一条轨道而进行的变轨控制称为机动。

这次轨道机动是在距离地球约2940万公里的深空实

施。,天问一号这次轨道调整是本次火星探测任务到目

前为止控制量最大的一次。

2020年11月6日11时1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

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此次火箭发射任务成功

将1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的13颗卫星中其

中有10颗卫星为阿根廷Satel logic公司研制的NewSat

卫星,其他另外三颗卫星分别是搭载我国一颗太原号

科普卫星(八一03星)、另一颗天雁05卫星以及一颗

北航空事卫星一号卫星。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

运载火箭成功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探月工程嫦

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

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

历史上人类采集过9次月壤,其中美国6次,前苏

联3次。其中,苏联月球16号、月球20号和月球24

号3个无人月球探测器进行了3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

带回的月球土壤样品仅约330克,而时隔44年,我国

仅嫦娥五号1个探测器就计划带回2千克月球样品,堪

称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

嫦娥五号成功发射有望实现五项“我国首次”,分别是:

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地外天体的起飞;月球轨道

交会对接;携带样品高速地球再入;样品的存储、分

析和研究。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

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

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52

2021.01

2020年12月22日12时37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

型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在中国文昌

航天发射场顺利实施,火箭飞行正常,试验取得圆满

成功。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充分继承长征五号、长征七号

运载火箭技术成果,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芯一级

直径3.35米,芯二级直径3米,整流罩直径4.2米,捆

绑2枚直径2.25米助推器,全长约50.3米,起飞质量

约356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4.5吨。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3吨至4.5

吨运载能力空白,对加速推进运载火箭升级换代具有

重要意义,将与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无

毒无污染运载火箭,构成运载能力大、中、小布局合

理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搭载的5颗试验性卫星准

确进入预定轨道,相关卫星载荷将对微波成像等技术

进行在轨验证,开展空间科学以及遥感、通信技术试验

与应用。

当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转入空间站建设

任务准备阶段。2021年与202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预

计将实施包括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

船在内的11次发射任务。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到今天,神舟号、嫦娥号、空间站、天问系列、长征系列

运载火箭、北斗导航系统、通信卫星等在中国航天史上书

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承载着无数航天科技工作者的

初心使命,沐浴

新时代发展的春

风,中国航天事

业将不断发展壮

大,中国人探索

太空的脚步会迈

得更大、更远。

星河浩瀚,我们

信心满满,我

们斗志昂扬!

(本文综合

中国航天网、中

国科普网、人民

网、科技日报等

报道内容)

2024年4月12日发(作者:邶代芹)

专题报道

Feature Stories

本刊记者 杨伊静

航天追梦路上——

我们信心满满,我们斗志昂扬

编者按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在载人航天史上已走

过28年的光辉历程,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

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本刊

特编一些航天领域精彩事迹,激励追梦路上的航天人,坚守信念、再创辉煌,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续航。

府提出了研制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建议。当时的毛泽

东主席对这个建议很重视,并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

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

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

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为了使中国人造卫星早日

上天,中国科学院组织我国著名科学家制定了一个分

三步走的发展规划:第一步,实现卫星上天;第二步,

研制回收型卫星;第三步,发射同步通信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

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

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度控制要求经

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2米

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

离环。卫星升空后的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

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倾角68.5

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

方红一号”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同时还以20.009

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东方红一号”卫星

肩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

大气层密度。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

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至同

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东方红唱响神州

50年前,一首熟悉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中国

成为继美、苏、法、日等国家之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

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从那时开始,中国的卫星事业开

始起步,到如今,中国已初步形成了遥感、通信广播、

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

六大卫星系列。

1957年秋,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成功,紧接着在1958年初春,美国也发射了自己的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正

是在这个时候,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向政

48

2021.01

孙家栋是这颗卫星的总体设计负责人,科研人员面

对的最大挑战就是用最简陋的设备实现中国第一个太空

使命。为了让卫星“看得见”,科研人员在运载火箭的

第三级上增加了一个观测球,涂抹了反光材料,可以大

面积反射太阳光。很多人都会记得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

时播放的这段熟悉的旋律,而我们听到的旋律是通过短

波发射系统传递到地面接收站并广播至全国。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

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

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

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

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

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

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

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

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载人航天工程启动

1992年,中央正式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并命名

为“921工程”,同时确定了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三步走”

的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

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

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

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

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

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中国载人航

专题报道

Feature Stories

天事业由此踏上征程。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扩大会议批

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从此,我国航天史上

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

全可靠性最高的国家重点项目正式启动。

由于中央专委批准载人航天工程的日期是1992年

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扩大会议批准日期又是当

年的9月21日,所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被命名为“921

工程”。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曾对实施载人

航天工程进行过论证,提出过“曙光号”载人飞船的方

案,后被搁置。1986年,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

平在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

合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

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出决断,不宜拖延”的重要批示,

“863计划”由此诞生。该计划的实施,使我国载人航

天相关技术正式列入了国家重点发展计划。1987年2月,

以屠善澄为首席科学家的“863”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

在京成立,并对航天领域未来高技术尤其是载人航天

发展技术途径重新进行论证。

1990年12月,当时的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了载人

航天领导小组,由任新民担任首席顾问。1991年1月7

日,由19名专家组成的载人航天联合论证组成立,由

钱振业具体负责。经过3个月的论证,载人航天联合

论证组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实施方案》。随后,航空

航天工业部讨论了该方案,并明确:载人航天由飞船

起步,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以长征二号E火箭为基础

进行改进。

1991年初,多位中央领导在航空航天工业部呈报

的《航空航天重大情况(5)》上作出批示,并决定召

2021.01

49

专题报道

Feature Stories

开中央专委会

专门讨论载人

航天问题。经

过多次讨论后,

中央专委终于

在1992年8月

召开的第七次

会议上通过了

航空航天工业

部和国防科工

委联合提交的

《载人飞船技术

经济可行性论

证报告》,随后

又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呈上了《关于开展我

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并于1992年9月21日

获得批准。“921工程”立项以后,各个系统的工作都

开展起来。按照规划,“921工程”包括载人飞船系统、

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运载火箭系统、陆地发

射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和返回着陆系统七大系统。

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小时后,飞船成功

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飞取得圆满成功。随后,

相继发射了“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三艘

飞船,飞船的各项性能得到不断完善,为载人航天飞

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舟飞天耀东方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50

2021.01

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中国

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

的国家,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序幕。中国载

人航天工程通过一次次任务的成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和超越。工程自立项实施以来,先后突破掌握天地往

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

在轨补加等核心关键技术,成功组织实施15次飞行任

务,11名(14人次)航天员飞上太空并安全返回,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充分彰显了伟大的中国道

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

奠基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地球是人类

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我国古

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夸父逐日的动人神话、

牛郎织女的凄美故事,以及敦煌壁画中千姿百态的飞

天图景,可见飞天梦一直在华夏民族的血液里,激励

有志之士去实现。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载着中国飞天第一人—

杨利伟在太空遨游14圈后,安全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

四子王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初步实现

了我国载人航天战略三步走的第一个目标,是我国航

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

界上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这是中华民族在

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完成的一个伟大壮举。全世

界为之瞩目,全国各族人民为之自豪。”新华时评称:“这

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2003年11月20日,12名

航天科研和管理专家获“载人航天功臣”荣誉称号。我

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授予“航天英雄”称号。

航天事业不断突破

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

驾乘“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冲破云霄。飞船

在太空中飞行了115小时32分钟,成功绕地球77圈后

安全返回,“多人多天”成功巡天,圆满实现了工程第

一步任务目标。

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三名

航天员驾乘“神舟七号”飞船冲破夜空的寂静,一飞冲

天。27日,航天员翟志刚打开飞船轨道舱舱门,迈出

中国人漫步太空的第一步,他挥舞国旗,在太空中向

世界问好!此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

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

2011年9月29日,我国“天宫一号”空间目标飞

行器成功发射。2011年11月3日凌晨,经过捕获、缓冲、

专题报道

Feature Stories

拉近、锁紧四个步骤,“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

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我国首

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

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先后通

过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次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

刘旺,以及中国首飞女航天员刘洋入驻“天宫一号”。

2013年6月,“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

亚平在成功完成交会对接后进入“天宫一号”。20日,

航天员王亚平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6000万名中小

学生通过电视转播同步收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一飞冲天,完成新

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和海南文昌新型滨海发射场的首秀

之战。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长

征二号”F T2火箭的托举下飞入太空,这是中国第一

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安排开展了地球观测和

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

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实(试)验,应用载荷数量大

幅增加,领域进一步拓展,载人航天事业进入了应用

发展的新阶段。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

船载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乘“长征二号”F遥十一

火箭冲入太空。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

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相继开展了

一系列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

科学与应用任务。“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33

天,是我国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33天,

简单的数字背后凝聚的是无数载人航天追梦人的心血

和汗水,铺就着华夏独有的登天云梯。

2017年4月20日,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

出征太空,验证了货物补给、推进剂在轨补加等一系列

关键技术,“天舟”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组

成的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使得我国空间站建设具备了

基本条件。至此,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完美收官!

中国航天跨越式发展

2020年10月9日23时,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

务飞行控制团队控制下,天问一号探测器主发动机点

火工作480余秒,顺利完成深空机动。

在航天专业术语中,为了减少飞行偏差,使探测

器沿着正确的轨道飞行而进行的变轨控制称为修正。

2021.01

51

专题报道

Feature Stories

天问一号在奔赴火星远达数亿公里的长途飞行中,飞

行轨迹难免发生微小误差,需要对其进行精确修正。

此前它已经进行过两次轨道修正。而改变当前轨道,

使探测器进入另一条轨道而进行的变轨控制称为机动。

这次轨道机动是在距离地球约2940万公里的深空实

施。,天问一号这次轨道调整是本次火星探测任务到目

前为止控制量最大的一次。

2020年11月6日11时1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

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此次火箭发射任务成功

将1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的13颗卫星中其

中有10颗卫星为阿根廷Satel logic公司研制的NewSat

卫星,其他另外三颗卫星分别是搭载我国一颗太原号

科普卫星(八一03星)、另一颗天雁05卫星以及一颗

北航空事卫星一号卫星。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

运载火箭成功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探月工程嫦

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

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

历史上人类采集过9次月壤,其中美国6次,前苏

联3次。其中,苏联月球16号、月球20号和月球24

号3个无人月球探测器进行了3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

带回的月球土壤样品仅约330克,而时隔44年,我国

仅嫦娥五号1个探测器就计划带回2千克月球样品,堪

称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

嫦娥五号成功发射有望实现五项“我国首次”,分别是:

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地外天体的起飞;月球轨道

交会对接;携带样品高速地球再入;样品的存储、分

析和研究。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

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

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52

2021.01

2020年12月22日12时37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

型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在中国文昌

航天发射场顺利实施,火箭飞行正常,试验取得圆满

成功。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充分继承长征五号、长征七号

运载火箭技术成果,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芯一级

直径3.35米,芯二级直径3米,整流罩直径4.2米,捆

绑2枚直径2.25米助推器,全长约50.3米,起飞质量

约356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4.5吨。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3吨至4.5

吨运载能力空白,对加速推进运载火箭升级换代具有

重要意义,将与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无

毒无污染运载火箭,构成运载能力大、中、小布局合

理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搭载的5颗试验性卫星准

确进入预定轨道,相关卫星载荷将对微波成像等技术

进行在轨验证,开展空间科学以及遥感、通信技术试验

与应用。

当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转入空间站建设

任务准备阶段。2021年与202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预

计将实施包括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

船在内的11次发射任务。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到今天,神舟号、嫦娥号、空间站、天问系列、长征系列

运载火箭、北斗导航系统、通信卫星等在中国航天史上书

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承载着无数航天科技工作者的

初心使命,沐浴

新时代发展的春

风,中国航天事

业将不断发展壮

大,中国人探索

太空的脚步会迈

得更大、更远。

星河浩瀚,我们

信心满满,我

们斗志昂扬!

(本文综合

中国航天网、中

国科普网、人民

网、科技日报等

报道内容)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