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发(作者:绪白卉)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公告
第 125 号
2018年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第一批公告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8年6月15日在合肥市召开了五
届六次主任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了60个农作物品种,现予公告。
附件:1.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六次主任委员会
会议审定通过品种一览表
2.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六次主任委员会
会议审定通过品种介绍
3.品种名称变更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2018年8月4日
抄送: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各市、县(市、区)种子
管理站,省品审会主任委员会委员,品种育成单位。
附件1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六次主任
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品种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作物
种类
品种
早糯5号
中佳早19
早籼310
丰两优688
创两优518
两优224
II优054
审定编号
皖审稻2018001
皖审稻2018002
皖审稻2018003
皖审稻2018004
皖审稻2018005
皖审稻2018006
皖审稻2018007
申 请 人
宣城市农业技术试验中心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水稻研究所
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
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袁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肥东县达富种子经营部
合肥市科邦农业技术研究所
水稻
- 1 -
序号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
2
3
4
5
6
作物
种类
品种
荃优金1号
C两优300
C两优280
安两优338
深两优3206
C两优259
徽两优166
深两优276
两优8917
皖垦糯3号
甬优7753
富粳272
豪运粳2278
皖垦粳11036
裕粳六号
广粳8号
审定编号
皖审稻2018008
皖审稻2018009
皖审稻2018010
皖审稻2018011
皖审稻2018012
皖审稻2018013
皖审稻2018014
皖审稻2018015
皖审稻2018016
皖审稻2018017
皖审稻2018018
皖审稻2018019
皖审稻2018020
皖审稻2018021
皖审稻2018022
皖审稻2018023
皖审稻2018024
皖审稻2018025
皖审稻2018026
皖审稻2018027
皖审稻2018028
皖审稻2018029
皖审玉2018001
皖审玉2018002
皖审玉2018003
皖审玉2018004
皖审玉2018005
皖审玉2018006
申 请 人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黄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安徽真金彩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六安市裕安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六安市种子管理站
安徽省笑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金山都种业有限公司
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
安徽省创富种业有限公司
安徽国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广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安徽丰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盛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赛诺种业有限公司
马鞍山市科农种业有限公司
湖南亚华种子有限公司
安徽绿雨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郑州金镶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华农伟业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省创富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水稻
侬粳8号
粳糯795
创粳1号
深两优101
丹糯1号
巨风优441
绿玉137
金镶玉302
玉米
华农866
富玉121
滑玉78
皖垦玉125
- 2 -
序号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
2
3
4
5
6
7
1
作物
种类
品种
禾博士135
H1520
豫单983
中联玉581
亿科353
隆垦668
登海657
濉玉1691
SY1306
榆单39
齐玉108
鲁单5135
审定编号
皖审玉2018007
皖审玉2018008
皖审玉2018009
皖审玉2018010
皖审玉2018011
皖审玉2018012
皖审玉2018013
皖审玉2018014
皖审玉2018015
皖审玉2018016
皖审玉2018017
皖审玉2018018
皖审玉2018019
皖审玉2018020
皖审玉2018021
皖审玉2018022
皖审玉2018023
皖审豆2018001
皖审豆2018002
皖审豆2018003
皖审豆2018004
皖审豆2018005
皖审豆2018006
皖审豆2018007
申 请 人
河南商都种业有限公司
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
北京市中农良种有限责任公司
固镇县淮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安徽绿亿种业有限公司
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
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
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安徽金世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安徽省同丰种业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淮北市黄淮海低酚棉开发研究中心
玉米
金世纪3358
登海615
先玉046
先玉1468
先玉045
皖华518
阜豆17
中黄301
大豆 阜豆18
中涡29
中黄302
皖豆21020
棉花 短果枝棉2号 皖审棉2018001
附件2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六次主任
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品种介绍
- 3 -
稻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1
品种名称:早糯5号
申请者:宣城市农业技术试验中心
育种者:宣城市农业技术试验中心
品种来源:籼糯87641早熟突变株
特征特性:常规早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0.1厘米,穗长19.0
厘米,亩有效穗20.4万,每穗总粒数120.8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5.4克。全生育期为109.0
天,较对照品种(嘉兴8号)熟期早0.6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
瘟病(综合抗指5.25),高抗稻曲病(病指0.8),感纹枯病(病指54),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2),
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2016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50),高抗稻曲病(病指0),感纹枯
病(病指53),感白叶枯病(病指46),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
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2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66%(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5.4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77%(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20.3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54%。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3月底4月初播种,亩用种量5千克,秧龄25-30天左右为宜;2.栽
插密度:栽插密度13.3×16.7厘米,基本苗大于10万/亩;3.施肥:大田总施氮量17-20千克/亩,
基面肥、分蘖肥、穗粒肥的比例6:2:2为宜,注意补施磷钾肥;4.灌水:大田浅水插秧,活棵露
田,湿润促蘖,适时多次搁田,花期保持水层,后期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成熟前一周断水,活熟
到老,如抽穗期遇高温,要灌深水降温,以防影响结实率;5.病虫害防治:播种前药剂浸种,注
意防治恶苗病,破口抽穗前防治稻瘟病、稻曲病,适时防治螟虫、稻飞虱。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安徽省双季稻区域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2
品种名称:中佳早19
申请者: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G03-174/台早816
特征特性:常规早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4.5厘米,穗长20.1
厘米,亩有效穗21万,每穗总粒数117.3粒,结实率80.8%,千粒重25.1克。全生育期为110.5
天,较对照品种(嘉兴8号)熟期迟0.9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
- 4 -
瘟病(综合抗指5.00),高抗稻曲病(病指0.7),感纹枯病(病指48),中抗白
叶枯病(病指42),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2016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25),高抗稻曲病
(病指0),感纹枯病(病指53),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1),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
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普通,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3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09%(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8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71%(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07.8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00%。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清明前后播种,秧田亩播种量4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4千克左
右,移栽秧龄25-30天;2.栽插密度:株行距16.5厘米×20.0厘米,亩栽2万穴左右,每穴2-
3株苗;3.施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比例约2:1:2。重施基肥,占全部施氮量的
80%左右,早施分蘖肥,促早生快发,根据田间长势酌施穗肥;4.灌水:薄水水插秧活棵,湿润
发根促进分蘖,根据发育进度及天气状况及时排水晒田控苗,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齐穗后间
歇灌溉,湿润管理,断水不宜过早;5.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
病和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安徽省双季稻区域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3
品种名称:早籼310
申请者: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E311/荆优早38//湘早籼28
特征特性:常规早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77.85厘米,穗长17.8
厘米,亩有效穗21.2万,每穗总粒数110.9粒,结实率83.3%,千粒重24.9克。全生育期为108.1
天,较对照品种(嘉兴8号)熟期早1.1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感稻瘟
病(综合抗指6.25),高抗稻曲病(病指0.7),中抗纹枯病(病指41),感白叶枯病(病指54),高
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高抗稻曲病(病指0),感纹枯
病(病指5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9),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
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3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15%(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6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88%(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09.2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31%。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常规育秧移栽在4月5日前后播种,秧田亩播种量50千克左右,大
田用种量5.0千克,秧龄25-30天;2.栽插密度:一般栽插密度13.3×16.7厘
米或16.7×16.7厘米,每穴3-4苗。机插秧亩用种量6.0千克;作直播稻亩用种
- 5 -
量7.5千克;3.施肥:大田亩施纯氮量10克左右,重施基肥,占全部施肥量的75%以上,并注意
氮、磷、钾肥配合,栽后5-7天左右及时追肥与封闭除草,分蘖肥要增施钾肥;4.灌水:做到浅
水栽秧,深水护苗活棵,返青后浅水搁田促分蘖,中期适时适度烤田,抽穗后期干干湿湿,以湿为
主;5.病虫害防治:注意对稻蓟马、螟虫、纵卷叶螟虫害以及恶苗病、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防
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安徽省双季稻区域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4
品种名称:丰两优688
申请者: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丰6S×R8818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27.8厘米,亩有
效穗13.5万,每穗总粒数236.0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7.5克。全生育期为136.0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早2.0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5.00),中抗稻曲病(病指3.7),中抗纹枯病(病指4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3),高抗条纹
叶枯病(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1.3),中抗纹枯病(病
指38),感白叶枯病(病指50),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1%)。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
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3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0.1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72%(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7.8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0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98.12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54%。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底至5月初播种,大田亩用种量1千克左右,采用旱育秧或湿
润育秧,培育多蘖壮秧;2.栽插密度:适时移栽,秧龄30天左右,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16.7×26.7
厘米,中等及肥力偏下的田块适当增加密度;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肥,氮磷
钾肥配合使用;4.灌水:浅水插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苗晒田控分蘖,后期干干湿湿养老
稻;5.病虫害防治:注意对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以及稻蓟马、螟虫等病虫害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5
品种名称:创两优518
申请者:安徽袁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6 -
育种者:安徽袁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创5S×R518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20.2厘米,亩有
效穗16.8万,每穗总粒数203.7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5.1克。全生育期为138.2天,与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相当。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
5.00),抗稻曲病(病指1.3),中抗纹枯病(病指38),感白叶枯病(病指52),高抗条纹叶枯病(发
病率1%);2016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25),抗稻曲病(病指1.1),中抗纹枯病(病指37),感
白叶枯病(病指53),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2%)。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2.0千克,较对照品种减产2.25%;2016年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30.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11%(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16.82千克,较
对照品种增产7.81%。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大田每亩用种量0.75千克,秧田亩播量7.5
-10千克,秧龄30天左右;2.栽插密度:适宜栽插规格20厘米×26厘米,每穴1-2株苗;3.施
肥:每亩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7千克,氯化钾10千克,基肥占60%-70%,追肥占30%
-40%,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钾肥,后期不建议施用氮肥;4.灌水:薄水浅插,深水活颗,浅水分
蘖,多次露田,够苗及时烤田,生长中后期经常露田,干干湿湿,收割前7天断水,防止早衰;5.病
虫害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以及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6
品种名称:两优224
申请者:肥东县达富种子经营部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国瑞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瑞丰95S×R24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20.0厘米,亩有
效穗14.6万,每穗总粒数227.7粒,结实率81.4%,千粒重26.0克。全生育期为142.7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熟4.6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
合抗指5.00),中抗稻曲病(病指5.4),中抗纹枯病(病指40),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4),高抗条
纹叶枯病(发病率3%);2016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75),抗稻曲病(病指2.9),中抗纹枯病(病
指3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2),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
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3.2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33%
(极显著);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9.3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54%(极
- 7 -
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78.2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7%。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底至5月初播种;2.栽插密度:亩插1.7万穴左右,双本栽插;
3.施肥:施足基肥,及时追施返青分蘖肥,巧施穗粒肥。基肥与追肥比例为6:4;4.灌水:浅水
栽插,保持2-3厘米浅水层活棵,干干湿湿促分蘖。抽穗扬花期保持水层,后期忌断水过早。成
熟前7天左右断水;5.防治病虫害:虫害主要防治对象是稻蓟马、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等,抽穗
期如遇连续阴雨需要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稻瘟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7
品种名称:II优054
申请者:合肥市科邦农业技术研究所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禾泉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IIA×R054
特征特性:中籼三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25.1厘米,亩有
效穗16.2万,每穗总粒数189.5粒,结实率88.7%,千粒重25.9克。全生育期为139.8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2.1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5.50),中抗稻曲病(病指4.1),中抗纹枯病(病指3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8),高抗条纹
叶枯病(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75),抗稻曲病(病指1.9),中抗纹枯病(病
指3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0),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1%)。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
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普通,2016年米质为部标3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0.8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23%(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6.0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37%(不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34.49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26%。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期播种,合理栽插,宜在5月上旬播种;2.栽插密度:秧田亩播
种量为15千克左右,每亩大田用种量1千克,秧龄35天左右。大田栽插密度每亩1.5万穴左右,
每穴1-2苗;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钾肥,每亩大田纯氮施用量
14千克左右;4.灌水:栽后返青后排水晾田2-3天,栽后20天左右当苗数达到预期穗数时及时
晒田;5.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以及稻蓟马、稻纵卷叶螟、三化
螟等虫害的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8
- 8 -
品种名称:荃优金1号
申请者: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深圳市金谷飘香实业有限公司、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荃9311A×金恢1号
特征特性:中籼三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23.9厘米,亩有
效穗15.8万,每穗总粒数219.7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5.6克。全生育期为143.1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5.2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4.75),中抗稻曲病(病指6.),感纹枯病(病指49),感白叶枯病(病指49),高抗条纹叶枯
病(发病率2%);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75),中抗稻曲病(病指4.6),中抗纹枯病(病
指29),感白叶枯病(病指52),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2%)。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
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9.8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34%(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8.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1.55%(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40.86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2.21%。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中下旬至5月初播种;2.栽插密度:适宜密度为20.0×33.3厘
米,每穴栽1-2株苗;3.施肥:施肥以基肥为主(70%),追肥为辅(30%),氮、磷、钾配合使
用,比例为1:0.5:1,大田每亩总施氮量15千克左右;4.灌水:浅水插秧,寸水活蔸返青,湿润
促分蘖。插秧后20-25天左右时视苗情逐步晒田控苗,晒田不可过快过猛,孕穗到抽穗扬花期保
持浅水层,齐穗后继续保持浅水层,若遇到高温或低温天气,可以灌深水,以保持田间的小气候。
后期干干湿湿,直到黄熟;5.病虫害防治:大田主要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
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9
品种名称:C两优300
申请者:黄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黄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C815S×ZR300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15.9厘米,亩有
效穗17.8万,每穗总粒数197.5粒,结实率87.5%,千粒重24.1克。全生育期为140.0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1.2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抗稻瘟病(综合抗
指1.75),抗稻曲病(病指1.8),中抗纹枯病(病指30),感白叶枯病(病指56),高抗条纹叶枯病
(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75),高抗稻曲病(病指0.8),
感纹枯病(病指49),感白叶枯病(病指48),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3%)。
- 9 -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普通,2016年米质为部标3
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2.7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05%(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8.7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87%(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18.36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25%。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秧田亩播量12千克左右,
大田每亩用种量0.8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栽插密度:秧龄30天左右移栽,规格
16.5×26.4厘米,每穴插1-2谷苗;3.施肥:在中等肥力田块种植,全生育期施纯氮10-11千克,
大田氮、磷、钾施用比例为2:0.8:1。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每亩施尿素7.5千克、氯化钾10千
克,并结合追肥搞好化学除草;4.灌水:深水活棵,浅水促蘖,移栽后15-20天开始晒田,幼穗
分化第三期复水,生长中后期干干湿湿,收割前7天断水;5.病虫害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
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白叶枯病、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0
品种名称:C两优280
申请者:安徽真金彩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安徽真金彩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C815S×ZR280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14.6厘米,亩有
效穗17.5万,每穗总粒数203.8粒,结实率85.0%,千粒重24.1克。全生育期为139.1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0.6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3.50),抗稻曲病(病指2.9),感纹枯病(病指52),感白叶枯病(病指58),高抗条纹叶枯病
(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50),高抗稻曲病(病指0.5),中抗纹枯病(病指
2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1),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
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3.9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55%(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9.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73%(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00.52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95%。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秧田亩播量12千克左右,大田每亩用
种量0.9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栽插密度:秧龄30天左右移栽,规格16.7×25厘米,每
穴插2谷苗;3.施肥:在中等肥力田块种植,全生育期施纯氮10-12千克,大田氮、磷、钾施用
- 10 -
比例为2:0.8:1。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每亩施尿素7.5千克、氯化钾10千克,
并结合追肥搞好化学除草;4.灌水:深水活棵,浅水促蘖,移栽后15-20天开始晒田,幼穗分化
第三期复水,生长中后期干干湿湿,收割前10天断水;5.病虫害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
枯病、白叶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1
品种名称:安两优338
申请者: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安隆3S×R38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30.0厘米,亩有
效穗15.4万,每穗总粒数208.5粒,结实率86.2%,千粒重27.0克。全生育期为140.2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1.8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感稻瘟病(综合抗
指7.50),中抗稻曲病(病指4.7),中抗纹枯病(病指43),感白叶枯病(病指59),高抗条纹叶枯
病(发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50),抗稻曲病(病指1.1),中抗纹枯病(病指
40),感白叶枯病(病指51),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
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3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5.4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00%(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6.4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88%(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02.6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94%。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底至5月中上旬进行播种;2.栽插密度:大田亩用种量1千克
左右,株行距17×27厘米;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钾肥;4.灌水:
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中期重视烤田,后期断水不可太早;5.病虫害
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2
品种名称:深两优3206
申请者:六安市裕安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种业有限
公司
品种来源:深08S×R3206
- 11 -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23.1厘米,亩有
效穗17.1万,每穗总粒数211.2粒,结实率87.5%,千粒重25.0克。全生育期为143.4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4.3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3.25),抗稻曲病(病指3.0),感纹枯病(病指53),感白叶枯病(病指53),高抗条纹叶枯病
(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1.2),中抗纹枯病(病指41),
感白叶枯病(病指47),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4.5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72%(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0.9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97%(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32.06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1.15%。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在4月底至5月初进行播种;2.栽插密度:大田每亩用种量1.5-2
千克,每亩栽插1.3万穴左右,每亩基本苗达到6-7万苗;3.施肥: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有机肥与化肥搭配使用,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施肥;4.灌水: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
期轻搁,后期干干湿湿灌溉,断水不宜过早;5.病虫害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
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白叶枯病、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3
品种名称:C两优259
申请者:六安市种子管理站
育种者:安徽省红土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C815S×ZR259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12.8厘米,亩有
效穗17.1万,每穗总粒数205.6粒,结实率87.1%,千粒重23.9克。全生育期为139.3天,与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相当。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
3.25),抗稻曲病(病指1.4),中抗纹枯病(病指3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7),高抗条纹叶枯病
(发病率2%);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00),高抗稻曲病(病指0.6),中抗纹枯病(病指
37),感白叶枯病(病指51),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
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3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2.3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55%(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1.1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34%(不显著)。2017年生
- 12 -
产试验亩产625.8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39%。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中旬到5月初,大田亩用种量1千克,秧田亩播种量12千克;
2.栽插密度:株行距13.2×29.7厘米或16.5×26.4厘米,双本栽插,即亩插1.5-1.7万穴,亩8万
左右基本苗为宜;3.施肥:亩施纯氮12-15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0.7;4.灌水:在成熟前
5-6天断水,保持田间湿润至成熟;5.病虫害防治:后期重点防治纹枯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4
品种名称:徽两优166
申请者:安徽省笑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笑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1892S×M166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17.2厘米,亩有
效穗15.8万,每穗总粒数179.8粒,结实率89.2%,千粒重29.0克。全生育期为136.1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早2.6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5.00),中抗稻曲病(病指2.2),中抗纹枯病(病指43),感白叶枯病(病指54),高抗条纹叶
枯病(发病率2%);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50),抗稻曲病(病指1.3),感纹枯病(病指
50),感白叶枯病(病指58),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
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5.7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45%(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0.6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5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09.26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99%。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大田亩用种量1.0千克,秧田亩播种量15
千克,秧龄30天左右;2.栽插密度:株行距17×27厘米或13.3×30厘米,每穴栽1-2株苗;3.施
肥:每亩施基肥复合肥25千克、尿素15千克、氯化钾10千克;移栽5-7天后每亩施追施返青肥
尿素5千克;4.灌水:浅水栽插,保持2-3厘米浅水层促分蘖,当全田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
80%时及时落水烤田,抽穗前10-15天保持浅水层,在此前后保持湿润和间歇灌水,成熟前7-
10天断水;5.病虫害防治: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加强秧田期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白叶枯病以及
稻蓟马、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5
品种名称:深两优276
- 13 -
申请者: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深08S×R276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24.5厘米,亩有
效穗15.3万,每穗总粒数206.7粒,结实率89.5%,千粒重25.8克。全生育期为141.1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2.3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感稻瘟病(综合抗
指6.75),抗稻曲病(病指2.9),中抗纹枯病(病指39),感白叶枯病(病指54),高抗条纹叶枯病
(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25),抗稻曲病(病指1.8),中抗纹枯病(病指34),
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7),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1%)。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
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8.1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23%(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6.2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1.06%(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28.23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45%。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5月上旬;2.栽插密度:秧田每亩播种量12千克左右,秧
龄30天左右每亩栽插1.3-1.5万穴,每穴栽1-2粒种子苗;3.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有机肥与化肥搭配施用,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酌施穗肥。氮磷钾比例1:0.5:1;4.灌水:做到前
期浅水促分蘖,苗够16万烤田,抽穗期间田间不能缺水,后期断水不宜过早;5.病虫害防治:注
意对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6
品种名称:两优8917
申请者:安徽金山都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安徽华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二S×D917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4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20.7厘米,亩有
效穗15.7万,每穗总粒数195.0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7.5克。全生育期为138.0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早2.1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4.50),抗稻曲病(病指3.1),感纹枯病(病指5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7),高抗条纹叶枯
病(发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00),中抗稻曲病(病指3.8),中抗纹枯病(病
指30),抗白叶枯病(病指19),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1%)。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
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3级。
- 14 -
产量表现:2014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7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9%(极
显
著);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5.1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4%(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
亩产619.6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68%。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时早播早栽,培育多蘖壮秧。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稀播育壮秧;
2.栽插密度:一般秧龄为30-35天,大田栽插规格16.7×23.3厘米或16.7×26.7厘米;3.施肥:
要求底早并重,平衡施肥,并以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且氮肥用量不宜过多,其施肥比例为:
底肥50.0%、蘖肥30.0%、穗肥15.0%、粒肥5.0%;4.灌水: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在施肥管理
上,在管水方面,要求前期深水返青、浅水分蘖,中期苗足晒田,后期不宜脱水过早;5.病虫害
防治:及时防治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7
品种名称:皖垦糯3号
申请者: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扬州大学、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镇稻2号/武育糯16
特征特性:常规中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98.6厘米,亩有效
穗18.8万,每穗总粒数151.9粒,结实率90.2%,千粒重27.3克。全生育期为148.2天,较对照品
种(当粳8号)熟期早7.9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
指5.00),中抗稻曲病(病指5.2),中抗纹枯病(病指41),抗白叶枯病(病指19),高抗条纹叶枯
病(发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50),高抗稻曲病(病指0.9),中抗纹枯病(病
指43),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2),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
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8.9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63%(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0.2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90%(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23.6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32%。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旬播种,秧龄30-35天;2.栽
插密度: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种量25-30千克,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种量35-40千克,大田每
亩用种4千克左右;3.施肥:一般亩施纯氮20-25千克左右,基蘖肥60%-70%,穗粒肥30%
-40%,注意磷、钾肥配合施用;4.灌水:水浆管理上,浅水活棵,薄水分蘖,适时搁田,后期
干湿交潜,收获前7-10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5.病虫害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螟虫、稻纵
卷叶螟、稻飞虱以及黑条矮缩病、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病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中
- 15 -
粳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治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8
品种名称:甬优7753
申请者: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
育种者: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A77×F6853
特征特性:杂交中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18.3厘米,亩有
效穗16.1万,每穗总粒数238.7粒,结实率88.1%,千粒重25克。全生育期为144.7天,较对照
品种(天协1号)熟期迟2.3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2.25),感稻曲病(病指7.1),中抗纹枯病(病指39),感白叶枯病(病指53),高抗条纹叶枯
病(发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50),抗稻曲病(病指2.0),感纹枯病(病指
51),感白叶枯病(病指49),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1%)。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
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55.2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3.61%(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7.5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4.20%(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42.1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1.68%。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手插田一般在5月15-20日播种,秧龄控制在25天以内,机插田
一般在5月20-25日播种,秧龄控制在20天以内;2.栽插密度:手插密度27×24厘米,双本插,
亩插1万穴左右,机插密度30×22厘米;3.施肥:施足基肥,亩施过磷酸钙50千克、碳氨30千
克、尿素10千克。栽后7-9天亩施尿素10千克,隔4-5天再亩施尿素10千克加氯化钾10千克;
4.灌水:移栽后4天秧苗返青,排干田水,晒田3-5天,待田间泥土表层收燥,稻株新根发出后
灌5-10厘米水层。每丛分蘖15个左右时,排水烤田6-8天,抽穗扬花结束后,采用间歇灌溉,
直至收割前7-10天断水,严禁断水过早;5.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恶苗病、病毒病、稻曲病、
稻瘟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中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9
品种名称:富粳272
申请者:安徽省创富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创富种业有限公司、南京星根农作物种子专业合作社
品种来源:繁103/2601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1.4厘米,穗长15.4
- 16 -
厘米,亩有效穗20.1万,每穗总粒数102.5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6.1克。
全生育期为133.5天,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早6.0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
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75),抗稻曲病(病指2.9),中抗纹枯病(病指37),中抗
白叶枯病(病指38),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
曲病(病指1.1),感纹枯病(病指50),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8),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普通,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
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9.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86%(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0.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83%(不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17.1千
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58%。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大田亩用种量2-2.5千克,秧龄不超过35
天;2.栽插密度:亩栽1.8-2.0万穴,基本茎蘖苗6-8万左右;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氮肥基肥占70%,追肥占30%,磷肥全部做基肥,钾肥作基肥、追肥时各占50%;4.灌水:分蘖
期浅水勤灌,灌浆期干湿交替;5.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0
品种名称:豪运粳2278
申请者:安徽国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国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武育粳19号/武育粳23号//繁103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79.9厘米,穗长15.5
厘米,亩有效穗19.0万,每穗总粒数103.4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7.5克。全生育期为137.8
天,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早2.1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
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25),抗稻曲病(病指2.5),中抗纹枯病(病指37),中抗白叶枯病(病指
28),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2016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25),抗稻曲病(病指1.4),中
抗纹枯病(病指4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8),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2%)。经农业部稻米及
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1.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77%(不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83%(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12.2千
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45%。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6月20日前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秧龄30天左右;2.栽插密
度:亩插2.5万穴左右;3.施肥:亩施纯氮10千克左右,氮:磷:钾按1:0.6:1.2
比例进行配施。重施底肥,早施分蘖肥,中期控氮,中后期看苗补施花肥或粒肥;
- 17 -
4.灌水:实行浅水灌溉,每亩总苗数达20万时晒田;5.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
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稻瘟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1
品种名称:皖垦粳11036
申请者: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F6(扬4038/075)/宁粳3号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79.1厘米,穗长4.7
厘米,亩有效穗20.9万,每穗总粒数88.6粒,结实率87.8%,千粒重27.9克。全生育期为131.4
天,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早8.1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
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75),抗稻曲病(病指2.6),中抗纹枯病(病指40),中抗白叶枯病(病指
26),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2%);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50),高抗稻曲病(病指0.6),
中抗纹枯病(病指4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0),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1%)。经农业部稻米
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普通,2016年米质为部标3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91%(不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77%(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497.0千
克,较对照品种增产0.54%。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种,每亩净秧床播种量以25千克为宜,秧龄
26天;2.栽插密度:适当密植,确保基本苗,以大田栽秧规格13.3×23.3厘米,基本苗6-8万;
3.施肥:大田总氮量可掌握在每亩17-18千克,总肥量掌握前重、中促、后补原则,尽量促分蘖
提高成穗,并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氮:磷:钾比例为1:0.3:0.4,同时按土壤速效磷钾含量,
合理安排磷钾的施用,穗肥以促为主,以保为辅;4.灌水:分蘖性中等,前期浅水勤灌促早发,
尽量增加有效分蘖,提高有效成穗率,中期适时适度分次轻搁保稳长,后期干湿交替;5.病虫害
防治:适时防治稻瘟病等相关病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2
品种名称:裕粳六号
申请者: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 18 -
品种来源:南粳44/爱知香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04.3厘米,穗长
17.2厘米,亩有效穗18.2万,每穗总粒数111.5粒,结实率89.5%,千粒重31.6克。全生育期为
131.4天,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早8.3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
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6.00),抗稻曲病(病指3.3),感纹枯病(病指51),中抗白叶枯病(病
指39),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75),高抗稻曲病(病指0.8),
感纹枯病(病指5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1),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
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48%(不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7.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25%(不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06.8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31%。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6月15日前后播种,7月10日前插秧。秧龄为25天左右,亩播种
量40-50千克,大田用种量每亩4-5千克;2.栽插密度:插秧密度为16.7×20厘米,每亩插足
2万穴,每穴插足4-5苗,保证8-10万基本苗;3.施肥:基肥每亩用养分含量为45%的复混肥
50千克左右,移栽活棵后,追肥每亩施用尿素10千克,晒田复水后,每亩施用尿素5千克加钾肥
12千克,孕穗期每亩施用尿素3千克;4.灌水:寸水活蔸,浅水勤灌促分蘖,田间保持浅水灌溉,
抽齐穗后,干湿交替,收获前1周断水;5.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注重对纹枯病、稻瘟病等相
关病虫害的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3
品种名称:广粳8号
申请者:广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广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五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镇稻11变异株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4.1厘米,穗长15.9
厘米,亩有效穗20.2万,每穗总粒数101.3粒,结实率87.5%,千粒重26.5克。全生育期为136.2
天,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早3.4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
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75),抗稻曲病(病指1.3),中抗纹枯病(病指29),抗白叶枯病(病指23),
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3%);2016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75),抗稻曲病(病指1.3),中抗纹
枯病(病指3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2),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1%)。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34%
(不显著);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01%(不
- 19 -
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09.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14%。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宜在6月20日左右,秧龄30天左右,秧田亩播种量20-30千克,
大田亩用种4-5千克左右;2.栽插密度:株行距17×13厘米,亩栽2万穴左右,每穴2-3粒种
子苗,基本苗6万左右;3.施肥:施足底肥,栽后及时追肥促分蘖,增施有机肥,适当补施磷钾
肥,亩施纯氮在18-20千克;4.灌水:前期浅水勤灌,最高茎蘖数控制在28万,孕穗期保持浅
水层,齐穗后干湿交替;5.病虫害防治:积极以预防为主,注重对稻瘟病等病害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稻瘟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4
品种名称:侬粳8号
申请者:安徽丰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侬多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0511/武运粳8号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1.9厘米,穗长15.8
厘米,亩有效穗20.8万,每穗总粒数107.2粒,结实率84.9%,千粒重26.4克。全生育期为131.9
天,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早7.7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
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50),抗稻曲病(病指2.1),中抗纹枯病(病指41),抗白叶枯病(病指24),
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高抗稻曲病(病指0.7),中
抗纹枯病(病指40),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1),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1%)。经农业部稻米及
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1.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68%(不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3.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18%(不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08.0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10%。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期播种,一般6月中旬播种;2.栽插密度:每亩大田用种量3-
4千克左右。7月中下旬力争早栽,秧龄控制在35天左右。每亩栽插2-2.2万穴,每亩基本苗8
万左右;3.施肥:一般亩施纯氮16-18千克,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以5:3:2为宜,基肥以有
机肥为主,并施足磷钾肥,早施重施分蘖肥,促前期早发快发。穗肥以保花肥为主,抽穗前15-
20天每亩施2-3千克纯氮,并配合施用磷钾肥,攻大穗;4.灌水:水浆管理上,要适时搁田,
后期干湿交替,收获前一周断水;5.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好螟虫、稻飞虱等虫害,注意在苗期
与抽穗期对稻瘟病进行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病虫害。
- 20 -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5
品种名称:粳糯795
申请者: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M99037/M3122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1.5厘米,穗长16.2
厘米,亩有效穗19.1万,每穗总粒数125.6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6.5克。全生育期为139.9
天,与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相当。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感稻瘟
病(综合抗指6.50),抗稻曲病(病指2.1),中抗纹枯病(病指43),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6),高
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6.00),抗稻曲病(病指1.7),中抗纹枯
病(病指34),中抗白叶枯病(病指6.00),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3%)。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9.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67%(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93%(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05.2千
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98%。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6月15-20日播种,大田亩用种量3.5千克,亩秧田播种量30
千克,秧龄30-35天;2.栽插密度:株行距13.2×16.5厘米,每穴栽2-3粒种子苗;3.施肥:
亩施10千克氮肥,少量补施氮肥和磷肥,以基肥为主;4.灌水:秧田保持湿润,浅水移栽,干湿
交替,后期不宜断水过早;5.病虫害防治:注意对稻瘟病和稻曲病进行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稻瘟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6
品种名称:创粳1号
申请者:安徽盛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盛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金培因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宁粳1号/(武运粳7号/秀水13)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0.9厘米,穗长15.4
厘米,亩有效穗20.3万,每穗总粒数98.8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5.6克。全生育期为136.8
天,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早2.9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
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75),抗稻曲病(病指1.4),中抗纹枯病(病指3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
28),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4%);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75),抗稻曲病(病指1.2),
感纹枯病(病指4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6),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2%)。经农业部稻米及
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普通,2016年米质为部标
2级。
- 21 -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29%(不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69%(不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08.5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87%。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6月中下旬播种,大田播量4千克/亩,秧龄25天左右为宜;2.栽
插密度:栽插密度13.3×20.0厘米,每亩要插足10万以上基本苗;3.施肥:大田总氮量15-17
千克/亩,基肥、分蘖肥、穗粒肥的比例6:2:2为宜,注意补施磷钾肥;4.灌水:大田浅水插秧,
活棵露田,湿润促蘖,适时多次搁田,花期保持水层,后期干干湿湿,活熟到老;5.病虫害防治:
注意防治恶苗病和稻蓟马,以及适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螟虫。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7
品种名称:深两优101
申请者:安徽赛诺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赛诺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深08S×R1101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4年、2015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04.9厘米,亩有
效穗17.0万,每穗总粒数189.9粒,结实率86.4%,千粒重26.3克。全生育期为141.1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1.4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4.73),高抗稻曲病(病指0.5),感纹枯病(病指5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4),高抗条纹叶
枯病(发病率0);2015年抗稻曲病(病指2.6),中抗纹枯病(病指31),感白叶枯病(病指52),
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2%);2017年感稻瘟病(病指6.75)。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
测试中心检验,2014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4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1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62%(极显著);2015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3.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37%(极显著)。2016年生产试验亩产636.82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76%。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底至5月初,秧田每亩播种量6~7千克,大田每
亩用种量0.75~1千克,秧龄25-30天;2.栽插密度:行株距20×23厘米或17×27厘米,每亩栽
插1.5万穴左右;3.施肥:需肥水平中等偏上,施足基肥和面肥,早施分蘖肥,增施穗粒肥;4.灌
水:浅水栽秧,适水活棵,干湿交替促分蘖;及时烤田,后期忌断水过早;5.病虫害防治:播种
前用强氯精浸种,防治恶苗病,生育全程加
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 22 -
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8
品种名称:丹糯1号
申请者:马鞍山市科农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马鞍山市科农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太湖糯/W-16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4年、2015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9.1厘米,亩有效
穗21.1万,每穗总粒数110.4粒,结实率91.1%,千粒重27.3克。全生育期为134天,较对照品
种(M1148)熟期早5.2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
4.73),抗稻曲病(病指2.0),中抗纹枯病(病指3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9),高抗条纹叶枯病
(发病率0);2015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7.00),抗稻曲病(病指2.8),中抗纹枯病(病指40),
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6),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5)。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
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7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4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2.88%(不显著);2015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1.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81%(不显著)。2016年生产试验亩产536.1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3.72%。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6月中旬左右,秧龄30天左右,秧田亩播种量20~30千克,
大田亩用种4-5千克;2.栽插密度:每亩栽插2万穴左右,每亩大田基本苗6-8万;3.施肥:
施足底肥,栽后及时追肥促分蘖,增施有机肥,适当补施磷钾肥,亩施纯氮在18-20千克;4.灌
水:最高茎蘖数控制在28万,孕穗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干湿交替,成熟后7-10天断水,切忌
断水过早;5.病虫害防治:播种前注意药剂浸种,秧田期做好稻飞虱、稻蓟马的防控;中后期综
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稻瘟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9
品种名称:巨风优441
申请者:湖南亚华种子有限公司
育种者: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湖北农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亚华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巨风A×GR441
特征特性:晚籼三系杂交水稻。2014年、2015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00.9厘米,亩有
效穗17.5万,每穗总粒数191.9粒,结实率75.9%,千粒重27.3克。全生育期为126.6天,较对照
品种(协优92)熟期迟0.6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4.50),中抗稻曲病(病指4.2),感纹枯病(病指63),感白叶枯病(病指
50),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6);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75),抗稻曲
- 23 -
病(病指2.0),中抗纹枯病(病指3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3),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2)。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4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5年米质为部标3
级。
产量表现:2014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29%(极显著);2015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2.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16%(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53.5千
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48%。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6月20-23日播种,亩播12.5千克;2.栽插密度:7月20日前后
带水带药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内,按16.7×20厘米或16.7×23.3厘米插植,穴插2株谷苗;3.施
肥:深施底肥,按亩碳铵50千克,氯化钾5-7.5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施用,移栽后5-7天亩
追尿素5-7.5千克,12-15天亩追尿素和氯化钾各7.5千克;4.灌水:移栽后前5天深水返青,
做到浅水勤灌;5.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蓟马、螟虫和稻飞虱等危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籼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玉 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1
品种名称:绿玉137
申请者:安徽绿雨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所、安徽绿雨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绿13-2×皖47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白色,籽粒半马齿型,粒色黄。
2015、2016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62厘米、穗位108厘米、穗长19.5厘米、穗粗4.6
厘米、秃尖长0.7厘米、穗行数13.5行、行粒数37粒、出籽率85.9%、千粒重337克。全生育期
10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隆平206)晚熟1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高
抗小斑病(病级1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3),抗茎腐病(发病率10%)。
2016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3.3),高抗茎腐病(发
病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88g/L,籽
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75%,粗脂肪(干基)含量4.22%,粗淀粉(干基)含量73.03%。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5.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2.58%(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32%(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3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7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 24 -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全省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2
品种名称:金镶玉302
申请者:郑州金镶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郑州金镶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JM03×JF01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白色,籽粒半马齿型,粒色黄。
2015、2016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45厘米、穗位80厘米、穗长19.2厘米、穗粗4.9
厘米、秃尖长0.4厘米、穗行数14.6行、行粒数34粒、出籽率86.3%、千粒重353克。全生育期
10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隆平206)熟期相当。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
小斑病(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抗茎腐病(发病率10%)。
2016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4),高抗茎腐病
(发病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66g/L,
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61%,粗脂肪(干基)含量3.43%,粗淀粉(干基)含量73.85%。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6.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4.58%(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6.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27%(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0.8
千克,较对照增产5.2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全省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3
品种名称:华农866
申请者:北京华农伟业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北京华农伟业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B280×京66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粒色黄。2015、
2016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79厘米、穗位93厘米、穗长18.6厘米、穗粗4.8厘米、
秃尖长1.4厘米、穗行数15.5行、行粒数35粒、出籽率86.2%、千粒重339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与对照品种(隆平206)熟期相当。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7),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
2016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4),高抗茎腐病
(发病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70g/L,
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0.27%,粗脂肪(干基)含量3.17%,粗淀粉(干基)
含量73.27%。
- 25 -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72%(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7.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74%(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7.9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4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全省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4
品种名称:富玉121
申请者:安徽省创富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创富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W1347×W127-4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79厘米、穗位94厘米、穗长19.2厘米、穗粗4.8厘米、
秃尖长1.2厘米、穗行数16.2行、行粒数36粒、出籽率87.1%、千粒重315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与对照品种(隆平206)熟期相当。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中抗小斑
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高感茎腐病(发病率50%)。
2016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2.2),感茎腐病(发
病率3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70g/L,籽
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0.48%,粗脂肪(干基)含量3.01%,粗淀粉(干基)含量74.57%。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29%(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26%(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8.1
千克,较对照增产4.8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茎腐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全省推广种植,茎腐病高发区慎重
推广。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5
品种名称:滑玉78
申请者: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F7318×HF5972-111212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白色,籽粒半马齿型,粒色黄。2015、
- 26 -
2016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42厘米、穗位91厘米、穗长18.0厘米、
穗粗5.0厘米、秃尖长0.6厘米、穗行数14.6行、行粒数34粒、出籽率87.7%、千粒重362克。
全生育期10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隆平206)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
2015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9),高抗茎腐病(发
病率5%)。2016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3.3),
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
容重780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86%,粗脂肪(干基)含量4.17%,粗淀粉(干基)含量
72.26%。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7.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1.12%(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8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1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7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全省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6
品种名称:皖垦玉125
申请者: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皖自8101×皖自4379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77厘米、穗位102厘米、穗长18.0厘米、穗粗5.3厘米、
秃尖长0.7厘米、穗行数16.0行、行粒数38粒、出籽率86.1%、千粒重327克。全生育期102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隆平206)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2016
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7.8),抗茎腐病(发病率
10%)。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71g/L,籽粒粗
蛋白(干基)含量9.91%,粗脂肪(干基)含量4%,粗淀粉(干基)含量72.24%。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7.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4.66%(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9.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3.57%(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54.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0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全省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7
- 27 -
品种名称:禾博士135
申请者:河南商都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河南商都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36×ZH78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63厘米、穗位87厘米、穗长18.6厘米、穗粗4.8厘米、
秃尖长0.3厘米、穗行数16.5行、行粒数34粒、出籽率85.0%、千粒重323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与对照品种(隆平206)熟期相当。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7),中抗茎腐病(发病率30%)。
2016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8.9),中抗茎腐
病(发病率2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76g/L,
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36%,粗脂肪(干基)含量3.99%,粗淀粉(干基)含量73.12%。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35%(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3.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65%(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4.3
千克,较对照增产6.0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全省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8
品种名称:H1520
申请者: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
育种者: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GB341Z×H1799Z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73厘米、穗位94厘米、穗长19.9厘米、穗粗4.6厘米、
秃尖长0.6厘米、穗行数14.1行、行粒数35粒、出籽率88.0%、千粒重354克。全生育期101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隆平206)晚熟1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7),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2016
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4),中抗茎腐病(发
病率2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68g/L,籽
粒粗蛋白(干基)含量8.09%,粗脂肪(干基)含量3.27%,粗淀粉(干基)含量75.2%。
- 28 -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0.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5.2%(极
显著);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18%(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
验平均亩产568.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4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全省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9
品种名称:豫单983
申请者:北京市中农良种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河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豫2121×豫336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70厘米、穗位90厘米、穗长16.9厘米、穗粗4.8厘米、
秃尖长1.1厘米、穗行数15.2行、行粒数33粒、出籽率87.8%、千粒重345克。全生育期102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3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3),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6
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感纹枯病(病指62.2),高抗茎腐病(发
病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06g/L,籽
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0.26%,粗脂肪(干基)含量3.45%,粗淀粉(干基)含量73.86%。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8.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9.08%(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8.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31%(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7.0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7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0
品种名称:中联玉581
申请者:固镇县淮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固镇县淮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5877×111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301厘米、穗位113厘米、穗长17.5厘
- 29 -
米、穗粗4.9厘米、秃尖长0.6厘米、穗行数15.5行、行粒数32粒、出籽率87.9%、千粒重359
克。全生育期10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
果:2015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高抗茎腐
病(发病率5%)。2016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感纹枯病(病指60.0),
高抗茎腐病(发病率0)。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
重746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0.6%,粗脂肪(干基)含量3.93%,粗淀粉(干基)含量
72.53%。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92.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1.4%(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3.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0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8.4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1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1
品种名称:亿科353
申请者:安徽绿亿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绿亿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GH0881×GH0861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59厘米、穗位89厘米、穗长18.0厘米、穗粗4.9厘米、
秃尖长0.9厘米、穗行数14.6行、行粒数33粒、出籽率88.9%、千粒重352克。全生育期99天左
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1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病
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9),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6年抗
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8.9),中抗茎腐病(发病率
20%)。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44g/L,籽粒粗
蛋白(干基)含量9.58%,粗脂肪(干基)含量3.41%,粗淀粉(干基)含量76.12%。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31%(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0.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0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9.7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2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 30 -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
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2
品种名称:隆垦668
申请者: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源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L73-1×H178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70厘米、穗位100厘米、穗长15.8厘米、穗粗4.7厘米、
秃尖长0.4厘米、穗行数17.8行、行粒数31粒、出籽率88.6%、千粒重279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感茎腐病(发病率40%)。2016
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60.0),高抗茎腐病(发病率
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41g/L,籽粒粗
蛋白(干基)含量9.63%,粗脂肪(干基)含量4.41%,粗淀粉(干基)含量74.40%。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39%(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6.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8%(不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6.1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2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茎腐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茎腐病、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3
品种名称:登海657
申请者: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DH112×DH201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73厘米、穗位99厘米、穗长18.2厘米、穗粗4.8厘米、秃
尖长1.0厘米、穗行数15.8行、行粒数36粒、出籽率87.4%、千粒重327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
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病级3
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5%)。2016年抗小斑
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60.0),高抗茎腐病
(发病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
- 31 -
品种容重766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72%,粗脂肪(干基)含量4.03%,粗淀粉(干基)含
量74.16%。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5.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5.85%(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0.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1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8.6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90%。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4
品种名称:濉玉1691
申请者: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
育种者: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
品种来源:K25×K74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87厘米、穗位103厘米、穗长17.3厘米、穗粗5.0厘米、
秃尖长1.1厘米、穗行数17.3行、行粒数33粒、出籽率87.5%、千粒重334克。全生育期99天左
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1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病
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中抗茎腐病(发病率15%)。2016
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66.7),高抗茎腐病(发病
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34g/L,籽粒
粗蛋白(干基)含量9.76%,粗脂肪(干基)含量3.27%,粗淀粉(干基)含量74.07%。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6.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4.11%(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2.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90%(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9.4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2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5
品种名称:SY1306
申请者: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 32 -
育种者: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HZ11413×N182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85厘米、穗位105厘米、穗长16.9厘米、穗粗4.6厘米、
秃尖长0.9厘米、穗行数15.2行、行粒数34粒、出籽率88.7%、千粒重341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1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3),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2016
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0.0),中抗茎腐病(发
病率1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36g/L,籽
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83%,粗脂肪(干基)含量3.71%,粗淀粉(干基)含量73.79%。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98.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3.24%(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90.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1.11%(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4.9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0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6
品种名称:榆单39
申请者: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D106×YD201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81厘米、穗位101厘米、穗长17.2厘米、穗粗4.8厘米、
秃尖长1.5厘米、穗行数16.2行、行粒数32粒、出籽率87.6%、千粒重313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1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中抗小斑
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6
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66.7),高抗茎腐病(发病率
0)。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37g/L,籽粒粗蛋
白(干基)含量9.77%,粗脂肪(干基)含量3.37%,粗淀粉(干基)含量74.42%。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9%(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9.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01%(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6.8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2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
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 33 -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7
品种名称:齐玉108
申请者: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Q3219×Q3014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54厘米、穗位82厘米、穗18.2长厘米、穗粗4.6厘米、秃
尖长0.5厘米、穗行数15.4行、行粒数35粒、出籽率87.4%、千粒重308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
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病级3
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60),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2016年中抗小
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64.4),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7
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36g/L,籽粒粗蛋白(干基)
含量9.97%,粗脂肪(干基)含量3.48%,粗淀粉(干基)含量74.78%。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39%(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1.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23%(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2.4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7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8
品种名称:鲁单5135
申请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育种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齐13-5×齐2932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白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47厘米、穗位89厘米、穗长16.4厘米、穗粗5.1厘米、
秃尖长0.7厘米、穗行数15.5行、行粒数32粒、出籽率87.8%、千粒重349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中抗茎腐病(发病率15%)。
- 34 -
2016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3.3),
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
重724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6%,粗脂肪(干基)含量4.17%,粗淀粉(干基)含量72.89%。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6.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3.76%(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9.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62%(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6.3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9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9
品种名称:金世纪3358
申请者:安徽金世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金世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Q301×Q78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75厘米、穗位95厘米、穗长16.9厘米、穗粗4.9厘米、
秃尖长0.9厘米、穗行数15.1行、行粒数32粒、出籽率87.3%、千粒重340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56),中抗茎腐病(发病率15%)。2016
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66.7),高抗茎腐病(发
病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26g/L,籽
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0.82%,粗脂肪(干基)含量3.18%,粗淀粉(干基)含量72.77%。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8%(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7.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30%(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0.2
千克,较对照增产3.8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20
品种名称:登海615
申请者: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DH392×DH215
- 35 -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59厘米、穗位85厘米、穗长17.9厘米、穗粗4.7厘米、
秃尖长1.1厘米、穗行数14.6行、行粒数33粒、出籽率87.6%、千粒重355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高抗小斑
病(病级1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56),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2016
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6.7),高感茎腐病(发病
率60%)。第三次鉴定中抗茎腐病(发病率1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
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48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61%,粗脂肪(干基)含量4.16%,
粗淀粉(干基)含量72.51%。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89.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0.95%(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1.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1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1.1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9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纹枯病,茎腐病高发区慎重推广。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21
品种名称:先玉046
申请者: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育种者: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PHV5Y×PH11VR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硬粒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92厘米、穗位102厘米、穗长18.7厘米、穗粗4.6厘米、
秃尖长1.2厘米、穗行数15.0行、行粒数31粒、出籽率85.0%、千粒重348克。全生育期99天左
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1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病
级3级),感南方锈病(病级7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0),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5%)。2016年
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66.7),高抗茎腐病(发病率
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48g/L,籽粒粗
蛋白(干基)含量9.48%,粗脂肪(干基)含量3.85%,粗淀粉(干基)含量74.38%。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4.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4.79%(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3.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22%(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5.5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51%。
- 36 -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
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南方锈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南方锈病、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22
品种名称:先玉1468
申请者: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育种者: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PH1K9P×PH2G79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98厘米、穗位107厘米、穗长18.5厘米、穗粗4.7厘米、
秃尖长1.2厘米、穗行数15.1行、行粒数32粒、出籽率86.5%、千粒重345克。全生育期100天左
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感小斑病(病
级7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9),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5%)。2016年
抗小斑病(病级3级),感南方锈病(病级7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7.8),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
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21g/L,籽粒粗蛋白(干
基)含量8.74%,粗脂肪(干基)含量3.53%,粗淀粉(干基)含量75.25%。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2.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4.49%(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1.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12%(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9.1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9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小斑病、南方锈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小斑病、南方锈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23
品种名称:先玉045
申请者: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育种者: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PH1DP8×PHRKB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4、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93厘米、穗位106厘米、穗长18.8厘米、穗粗4.7厘米、
秃尖长1.5厘米、穗行数15.0行、行粒数33.6粒、出籽率87.4%、千粒重336克。全生育期101
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1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
果:2014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
- 37 -
(病指49),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2016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
感纹枯病(病指66.7),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
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22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98%,粗脂肪(干基)含量3.17%,
粗淀粉(干基)含量75.05%。
产量表现:2014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32%(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41%(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7.1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7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纹枯病高发区慎重推广。
大 豆
审定编号:皖审豆2018001
品种名称:皖华518
申请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周9521/阜9765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黄色、
褐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较抗倒伏。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0.3厘米、
底荚高度19.4厘米、有效分枝2.6个、单株荚数39.0个、单株粒数73.9粒、百粒重17.9克。全生
育期103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迟熟4天。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结果:
2015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3);2016
年对SC3表现中感(病情指数38),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2)。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
中心(北京)检测结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0.80%,粗脂肪(干基)20.48%;2016年粗蛋白
(干基)39.75%,粗脂肪(干基)22.11%。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5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46%(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1.2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53%(不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154.57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16%。
栽培技术要点:1.适于安徽沿淮、淮北大豆产区作中熟夏大豆种植;2.适播期6月15~25
日;3.每亩播种量5~6千克,种植密度1.5~1.8万株/亩;4.播种时施有机底肥,花荚期增施磷
肥或叶面肥,保花促荚。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区推广种
- 38 -
植。
审定编号:皖审豆2018002
品种名称:阜豆17
申请者: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郑97196/阜02122-5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黄色、
浅褐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倒伏。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70.5厘米、
底荚高度17.0厘米、有效分枝2.3个、单株荚数35.6个、单株粒数71.3粒、百粒重20.6克。全生
育期10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迟熟1天。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结果:
2015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3),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8);2016
年对SC3表现感病(病情指数63),SC7表现感病(病情指数56);2017年对SC3表现抗病(病
情指数17),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9)。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
2015年粗蛋白(干基)43.72%,粗脂肪(干基)18.54%;2016年粗蛋白(干基)43.46%,粗脂肪
(干基)19.15%。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4.8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82%(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2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30%(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152.30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63%。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5月下旬至6月上中句,最迟6月下旬。2.播量(密度):高肥田
1.5万株/亩,中肥田1.6-1.8万株/亩。3.施肥:肥力差时初花期亩追尿素5-7千克或复合肥7.5
-10千克。4.灌水:遇旱及时灌溉,花荚期严防受旱,遇涝及时排水。5.除草:苗期可化学除
草或结合中耕进行除草,封行后拔除大草。6.防治病虫害:苗期注意防治蚜虫,花荚期注意防治
卷叶螟、斜纹夜蛾、食心虫、豆荚螟等。建议选用高氯甲维盐或菊酯类等高效低毒农药。7.注意
事项:田间出现旺长时要注意喷施助壮素等控旺防倒伏。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区推广种
植。
审定编号:皖审豆2018003
品种名称:中黄301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9525/商豆16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黄色、
黄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较抗倒伏。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
均株高64.3厘米、底荚高度16.8厘米、有效分枝1.8个、单株荚数38.5个、单
- 39 -
株粒数81.3粒、百粒重16.7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中黄13)相当。国家大豆改
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结果:2015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0),
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2016年对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8),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7)。
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1.83%,粗脂肪(干
基)20.74%;2016年粗蛋白(干基)40.14%,粗脂肪(干基)20.93%。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4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64%(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3.5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1.8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161.81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13%。
栽培技术要点:夏大豆中熟品种。适宜播期为6月上中旬,人工点播或机械条播均可,种植密
度在每亩1.2~1.5万株,地肥宜稀;出苗后及时定苗,做到苗匀、苗齐、苗壮;根据土壤肥力施底
肥,花荚期如遇干旱浇水可保障丰产目标,及时除草,防治病虫害;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区推广种
植。
审定编号:皖审豆2018004
品种名称:阜豆18
申请者: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阜97211-97/蒙9793-1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圆、黄色、褐
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倒伏。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71.9厘米、底荚
高度19.0厘米、有效分枝1.1个、单株荚数32.5个、单株粒数65.6粒、百粒重21.0克。全生育期
105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迟熟5天。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结果:2015
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3),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2016年对
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4),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5)。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
京)检测结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3.41%,粗脂肪(干基)19.10%;2016年粗蛋白(干基)
42.00%,粗脂肪(干基)20.12%。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7.9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51%(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3.6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62%(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163.42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05%。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为6月上中旬。2.播量(密度):亩留苗1.5万株。3.施肥:
前期亩施复合肥10-15千克。4.灌水:苗期注意防涝除渍,花荚-鼓粒始期遇旱要及时灌溉。5.除
草:2-3片复叶时喷施大豆专用除草剂,或封行人工锄地1-2遍。6.防治病虫害:花荚期注意
- 40 -
防治卷叶螟、食心虫等虫害。7.其它特殊措施:及时间苗、定苗,保证留苗密
度。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区推广种
植。
审定编号:皖审豆2018005
品种名称:中涡29
申请者:安徽省同丰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同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济93060/嘉豆9号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亚有限结荚习性,白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黄色、
深褐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倒伏。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65.5厘米、
底荚高度17.8厘米、有效分枝2.7个、单株荚数34.0个、单株粒数71.1粒、百粒重20.1克。全生
育期103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迟熟3天。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结果:
2015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中感(病情指数44),SC7表现感病(病情指数59);2016
年对SC3表现中抗(病情指数25),SC7表现中感(病情指数50)。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
中心(北京)检测结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0.54%,粗脂肪(干基)19.57%;2016年粗蛋白
(干基)39.25%,粗脂肪(干基)20.25%。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4.7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65%(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8.1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1.42%(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158.55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66%。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为6月上中旬。2.播量(密度):亩留苗1.5万株。3.施肥:
前期亩施复合肥10-15千克。4.灌水:苗期注意防涝除渍,花荚-鼓粒始期遇旱要及时灌溉。5.除
草:2-3片复叶是喷施大豆专用除草剂,或封行人工锄地1-2遍。6.防治病虫害:花荚期注意
防治卷叶螟、食心虫等虫害。7.其它特殊措施:及时间苗、定苗,保证留苗密度。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区推广种
植。
审定编号:皖审豆2018006
品种名称:中黄302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豆22/Ag31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结荚习性,紫花、棕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圆、黄色、黄
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倒伏。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
高68.0厘米、底荚高度18.3厘米、有效分枝2.0个、单株荚数37.4个、单株粒
- 41 -
数88.4粒、百粒重16.0克。全生育期10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迟熟2天。国家大豆改
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结果:2015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中感(病情指数44),
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6);2016年对SC3表现中感(病情指数50),SC7表现中感(病情指数
50)。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2.76%,粗脂
肪(干基)19.19%;2016年粗蛋白(干基)39.62%,粗脂肪(干基)20.91%。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1.1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78%(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8.6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26%(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153.25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06%。
栽培技术要点:夏大豆中熟品种。适宜播期为6月上中旬,人工点播或机械条播均可,种植密
度在每亩1.2~1.5万株,地肥宜稀;出苗后及时定苗,做到苗匀、苗齐、苗壮;根据土壤肥力施底
肥,花荚期如遇干旱浇水可保障丰产目标,及时除草,防治病虫害;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区推广种
植。
审定编号:皖审豆2018007
品种名称:皖豆21020
申请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济4018/蒙9793-1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黄色、
褐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倒伏。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69.5厘米、底
荚高度19.9厘米、有效分枝1.8个、单株荚数30.1个、单株粒数60.9粒、百粒重21.7克。全生育
期10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迟熟2天。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结果:2015
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2),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8);2016年对
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3),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3)。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检测结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3.82%,粗脂肪(干基)19.28%;2016年粗蛋白(干
基)42.76%,粗脂肪(干基)20.22%。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5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63%(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0.5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8%(不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155.77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71%。
栽培技术要点:1.适于安徽沿淮、淮北大豆产区作中熟夏大豆种植;2.适播期6月15~25
日;3.每亩播种量6~7千克,种植密度1.5~1.8万株/亩;4.播种时施有机底肥,花荚期增施磷
肥或叶面肥,保花促荚。
- 42 -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
北夏大豆区推广种植。
棉 花
审定编号:皖审棉2018001
品种名称:短果枝棉2号
申请者:淮北市黄淮海低酚棉开发研究中心
育种者:淮北市黄淮海低酚棉开发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淮86系×淮203-5
特征特性:转基因夏棉杂交种。株型筒型、紧凑,有限果枝,茎秆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偏大、
叶色浅绿,铃大、卵圆形,吐絮较畅、絮色洁白。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生育期107
天左右。株高98.9厘米、第一果枝节位为4.9厘米、株果枝数11.5台、单株结铃13.1个、单铃重
6.0克、衣分39.95%、籽指11.3克。抗性: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鉴定,2015年抗枯
萎病(病指9.7),耐黄萎病(病指27.3);2016年耐枯萎病(病指18.7),感黄萎病(病指45.6)。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纤维长度32.2毫米,断裂比强度
34.5cN/tex,马克隆值4.6。2016年纤维长度31.4毫米,断裂35.5cN/tex,马克隆值5.3。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5年区域试验亩产皮棉94.04公斤,较参试种平均值增产
21.59%;2016年平均亩产90.9公斤,较参试种平均值增产17.29%。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皮棉84.20
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2.密度:6000株/亩左右。3.施肥:底肥每
亩50-60千克三元素复合肥、尿素5千克、锌肥0.5千克,在整地时施下,播种前没有施底肥的
棉田,在棉花苗期补施。7月下旬棉株始花时每亩施尿素25千克;8月中、下旬结合治虫进行叶面
喷施。4.灌水:播种时如土壤墒情不足一定要带水点播:蕾期及花铃期干旱要浇水,遇涝要排水5.除
草:播种后出苗前喷一次除草剂。6.防治病虫害:短果枝2号较春棉虫害大大减轻,但仍需视棉虫
发生动态,及时防治好棉花害虫,确保实现高产。7.其它特殊措施:一是化调。该品种宜全程化调,
前轻后重。二是打顶。7月30日至8月3日根据果枝台数,株高长势等进行打顶。8.注意事项:
一是忌弱苗、忌过旺苗,适宜直播,忌大苗移栽;二是苗期生长过旺,种植密度过稀,下部易出叶
枝、赘芽;三是打顶后的化控不到位,棉花生育类型就不能完全转换为生殖生长阶段,短果枝2号
就不能取得高产。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棉花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淮河以北棉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黄萎病等病害。
注意事项:短果枝棉2号为转基因杂交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13)
第147号;获准在我省黄河流域棉区种植。有效期:2014年4月10日-2019年4月10日。
本次公告的所有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抗性、品质、产量和生育期等表
现都可能有所不同。推广者向使用者说明品种在推广地区可能存在的缺陷,做
- 43 -
好品种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
附件3
品 种 名 称 变 更
“G两优1号”水稻品种2017年我省审定(与2015年湖南省审定的编
号为“湘审稻2015011”的品种重名),现更名为“G两优1718” (审定编号:
皖审稻2017002)。
- 44 -
2024年4月13日发(作者:绪白卉)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公告
第 125 号
2018年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第一批公告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8年6月15日在合肥市召开了五
届六次主任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了60个农作物品种,现予公告。
附件:1.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六次主任委员会
会议审定通过品种一览表
2.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六次主任委员会
会议审定通过品种介绍
3.品种名称变更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2018年8月4日
抄送: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各市、县(市、区)种子
管理站,省品审会主任委员会委员,品种育成单位。
附件1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六次主任
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品种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作物
种类
品种
早糯5号
中佳早19
早籼310
丰两优688
创两优518
两优224
II优054
审定编号
皖审稻2018001
皖审稻2018002
皖审稻2018003
皖审稻2018004
皖审稻2018005
皖审稻2018006
皖审稻2018007
申 请 人
宣城市农业技术试验中心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水稻研究所
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
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袁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肥东县达富种子经营部
合肥市科邦农业技术研究所
水稻
- 1 -
序号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
2
3
4
5
6
作物
种类
品种
荃优金1号
C两优300
C两优280
安两优338
深两优3206
C两优259
徽两优166
深两优276
两优8917
皖垦糯3号
甬优7753
富粳272
豪运粳2278
皖垦粳11036
裕粳六号
广粳8号
审定编号
皖审稻2018008
皖审稻2018009
皖审稻2018010
皖审稻2018011
皖审稻2018012
皖审稻2018013
皖审稻2018014
皖审稻2018015
皖审稻2018016
皖审稻2018017
皖审稻2018018
皖审稻2018019
皖审稻2018020
皖审稻2018021
皖审稻2018022
皖审稻2018023
皖审稻2018024
皖审稻2018025
皖审稻2018026
皖审稻2018027
皖审稻2018028
皖审稻2018029
皖审玉2018001
皖审玉2018002
皖审玉2018003
皖审玉2018004
皖审玉2018005
皖审玉2018006
申 请 人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黄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安徽真金彩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六安市裕安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六安市种子管理站
安徽省笑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金山都种业有限公司
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
安徽省创富种业有限公司
安徽国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广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安徽丰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盛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赛诺种业有限公司
马鞍山市科农种业有限公司
湖南亚华种子有限公司
安徽绿雨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郑州金镶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华农伟业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省创富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水稻
侬粳8号
粳糯795
创粳1号
深两优101
丹糯1号
巨风优441
绿玉137
金镶玉302
玉米
华农866
富玉121
滑玉78
皖垦玉125
- 2 -
序号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
2
3
4
5
6
7
1
作物
种类
品种
禾博士135
H1520
豫单983
中联玉581
亿科353
隆垦668
登海657
濉玉1691
SY1306
榆单39
齐玉108
鲁单5135
审定编号
皖审玉2018007
皖审玉2018008
皖审玉2018009
皖审玉2018010
皖审玉2018011
皖审玉2018012
皖审玉2018013
皖审玉2018014
皖审玉2018015
皖审玉2018016
皖审玉2018017
皖审玉2018018
皖审玉2018019
皖审玉2018020
皖审玉2018021
皖审玉2018022
皖审玉2018023
皖审豆2018001
皖审豆2018002
皖审豆2018003
皖审豆2018004
皖审豆2018005
皖审豆2018006
皖审豆2018007
申 请 人
河南商都种业有限公司
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
北京市中农良种有限责任公司
固镇县淮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安徽绿亿种业有限公司
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
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
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安徽金世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安徽省同丰种业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淮北市黄淮海低酚棉开发研究中心
玉米
金世纪3358
登海615
先玉046
先玉1468
先玉045
皖华518
阜豆17
中黄301
大豆 阜豆18
中涡29
中黄302
皖豆21020
棉花 短果枝棉2号 皖审棉2018001
附件2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六次主任
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品种介绍
- 3 -
稻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1
品种名称:早糯5号
申请者:宣城市农业技术试验中心
育种者:宣城市农业技术试验中心
品种来源:籼糯87641早熟突变株
特征特性:常规早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0.1厘米,穗长19.0
厘米,亩有效穗20.4万,每穗总粒数120.8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5.4克。全生育期为109.0
天,较对照品种(嘉兴8号)熟期早0.6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
瘟病(综合抗指5.25),高抗稻曲病(病指0.8),感纹枯病(病指54),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2),
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2016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50),高抗稻曲病(病指0),感纹枯
病(病指53),感白叶枯病(病指46),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
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2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66%(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5.4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77%(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20.3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54%。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3月底4月初播种,亩用种量5千克,秧龄25-30天左右为宜;2.栽
插密度:栽插密度13.3×16.7厘米,基本苗大于10万/亩;3.施肥:大田总施氮量17-20千克/亩,
基面肥、分蘖肥、穗粒肥的比例6:2:2为宜,注意补施磷钾肥;4.灌水:大田浅水插秧,活棵露
田,湿润促蘖,适时多次搁田,花期保持水层,后期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成熟前一周断水,活熟
到老,如抽穗期遇高温,要灌深水降温,以防影响结实率;5.病虫害防治:播种前药剂浸种,注
意防治恶苗病,破口抽穗前防治稻瘟病、稻曲病,适时防治螟虫、稻飞虱。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安徽省双季稻区域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2
品种名称:中佳早19
申请者: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G03-174/台早816
特征特性:常规早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4.5厘米,穗长20.1
厘米,亩有效穗21万,每穗总粒数117.3粒,结实率80.8%,千粒重25.1克。全生育期为110.5
天,较对照品种(嘉兴8号)熟期迟0.9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
- 4 -
瘟病(综合抗指5.00),高抗稻曲病(病指0.7),感纹枯病(病指48),中抗白
叶枯病(病指42),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2016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25),高抗稻曲病
(病指0),感纹枯病(病指53),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1),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
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普通,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3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09%(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8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71%(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07.8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00%。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清明前后播种,秧田亩播种量4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4千克左
右,移栽秧龄25-30天;2.栽插密度:株行距16.5厘米×20.0厘米,亩栽2万穴左右,每穴2-
3株苗;3.施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比例约2:1:2。重施基肥,占全部施氮量的
80%左右,早施分蘖肥,促早生快发,根据田间长势酌施穗肥;4.灌水:薄水水插秧活棵,湿润
发根促进分蘖,根据发育进度及天气状况及时排水晒田控苗,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齐穗后间
歇灌溉,湿润管理,断水不宜过早;5.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
病和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安徽省双季稻区域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3
品种名称:早籼310
申请者: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E311/荆优早38//湘早籼28
特征特性:常规早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77.85厘米,穗长17.8
厘米,亩有效穗21.2万,每穗总粒数110.9粒,结实率83.3%,千粒重24.9克。全生育期为108.1
天,较对照品种(嘉兴8号)熟期早1.1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感稻瘟
病(综合抗指6.25),高抗稻曲病(病指0.7),中抗纹枯病(病指41),感白叶枯病(病指54),高
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高抗稻曲病(病指0),感纹枯
病(病指5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9),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
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3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15%(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6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88%(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09.2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31%。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常规育秧移栽在4月5日前后播种,秧田亩播种量50千克左右,大
田用种量5.0千克,秧龄25-30天;2.栽插密度:一般栽插密度13.3×16.7厘
米或16.7×16.7厘米,每穴3-4苗。机插秧亩用种量6.0千克;作直播稻亩用种
- 5 -
量7.5千克;3.施肥:大田亩施纯氮量10克左右,重施基肥,占全部施肥量的75%以上,并注意
氮、磷、钾肥配合,栽后5-7天左右及时追肥与封闭除草,分蘖肥要增施钾肥;4.灌水:做到浅
水栽秧,深水护苗活棵,返青后浅水搁田促分蘖,中期适时适度烤田,抽穗后期干干湿湿,以湿为
主;5.病虫害防治:注意对稻蓟马、螟虫、纵卷叶螟虫害以及恶苗病、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防
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安徽省双季稻区域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4
品种名称:丰两优688
申请者: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丰6S×R8818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27.8厘米,亩有
效穗13.5万,每穗总粒数236.0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7.5克。全生育期为136.0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早2.0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5.00),中抗稻曲病(病指3.7),中抗纹枯病(病指4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3),高抗条纹
叶枯病(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1.3),中抗纹枯病(病
指38),感白叶枯病(病指50),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1%)。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
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3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0.1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72%(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7.8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0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98.12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54%。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底至5月初播种,大田亩用种量1千克左右,采用旱育秧或湿
润育秧,培育多蘖壮秧;2.栽插密度:适时移栽,秧龄30天左右,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16.7×26.7
厘米,中等及肥力偏下的田块适当增加密度;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肥,氮磷
钾肥配合使用;4.灌水:浅水插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苗晒田控分蘖,后期干干湿湿养老
稻;5.病虫害防治:注意对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以及稻蓟马、螟虫等病虫害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5
品种名称:创两优518
申请者:安徽袁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6 -
育种者:安徽袁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创5S×R518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20.2厘米,亩有
效穗16.8万,每穗总粒数203.7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5.1克。全生育期为138.2天,与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相当。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
5.00),抗稻曲病(病指1.3),中抗纹枯病(病指38),感白叶枯病(病指52),高抗条纹叶枯病(发
病率1%);2016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25),抗稻曲病(病指1.1),中抗纹枯病(病指37),感
白叶枯病(病指53),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2%)。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2.0千克,较对照品种减产2.25%;2016年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30.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11%(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16.82千克,较
对照品种增产7.81%。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大田每亩用种量0.75千克,秧田亩播量7.5
-10千克,秧龄30天左右;2.栽插密度:适宜栽插规格20厘米×26厘米,每穴1-2株苗;3.施
肥:每亩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7千克,氯化钾10千克,基肥占60%-70%,追肥占30%
-40%,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钾肥,后期不建议施用氮肥;4.灌水:薄水浅插,深水活颗,浅水分
蘖,多次露田,够苗及时烤田,生长中后期经常露田,干干湿湿,收割前7天断水,防止早衰;5.病
虫害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以及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6
品种名称:两优224
申请者:肥东县达富种子经营部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国瑞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瑞丰95S×R24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20.0厘米,亩有
效穗14.6万,每穗总粒数227.7粒,结实率81.4%,千粒重26.0克。全生育期为142.7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熟4.6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
合抗指5.00),中抗稻曲病(病指5.4),中抗纹枯病(病指40),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4),高抗条
纹叶枯病(发病率3%);2016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75),抗稻曲病(病指2.9),中抗纹枯病(病
指3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2),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
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3.2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33%
(极显著);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9.3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54%(极
- 7 -
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78.2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7%。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底至5月初播种;2.栽插密度:亩插1.7万穴左右,双本栽插;
3.施肥:施足基肥,及时追施返青分蘖肥,巧施穗粒肥。基肥与追肥比例为6:4;4.灌水:浅水
栽插,保持2-3厘米浅水层活棵,干干湿湿促分蘖。抽穗扬花期保持水层,后期忌断水过早。成
熟前7天左右断水;5.防治病虫害:虫害主要防治对象是稻蓟马、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等,抽穗
期如遇连续阴雨需要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稻瘟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7
品种名称:II优054
申请者:合肥市科邦农业技术研究所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禾泉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IIA×R054
特征特性:中籼三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25.1厘米,亩有
效穗16.2万,每穗总粒数189.5粒,结实率88.7%,千粒重25.9克。全生育期为139.8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2.1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5.50),中抗稻曲病(病指4.1),中抗纹枯病(病指3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8),高抗条纹
叶枯病(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75),抗稻曲病(病指1.9),中抗纹枯病(病
指3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0),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1%)。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
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普通,2016年米质为部标3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0.8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23%(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6.0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37%(不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34.49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26%。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期播种,合理栽插,宜在5月上旬播种;2.栽插密度:秧田亩播
种量为15千克左右,每亩大田用种量1千克,秧龄35天左右。大田栽插密度每亩1.5万穴左右,
每穴1-2苗;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钾肥,每亩大田纯氮施用量
14千克左右;4.灌水:栽后返青后排水晾田2-3天,栽后20天左右当苗数达到预期穗数时及时
晒田;5.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以及稻蓟马、稻纵卷叶螟、三化
螟等虫害的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8
- 8 -
品种名称:荃优金1号
申请者: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深圳市金谷飘香实业有限公司、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荃9311A×金恢1号
特征特性:中籼三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23.9厘米,亩有
效穗15.8万,每穗总粒数219.7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5.6克。全生育期为143.1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5.2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4.75),中抗稻曲病(病指6.),感纹枯病(病指49),感白叶枯病(病指49),高抗条纹叶枯
病(发病率2%);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75),中抗稻曲病(病指4.6),中抗纹枯病(病
指29),感白叶枯病(病指52),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2%)。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
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9.8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34%(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8.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1.55%(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40.86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2.21%。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中下旬至5月初播种;2.栽插密度:适宜密度为20.0×33.3厘
米,每穴栽1-2株苗;3.施肥:施肥以基肥为主(70%),追肥为辅(30%),氮、磷、钾配合使
用,比例为1:0.5:1,大田每亩总施氮量15千克左右;4.灌水:浅水插秧,寸水活蔸返青,湿润
促分蘖。插秧后20-25天左右时视苗情逐步晒田控苗,晒田不可过快过猛,孕穗到抽穗扬花期保
持浅水层,齐穗后继续保持浅水层,若遇到高温或低温天气,可以灌深水,以保持田间的小气候。
后期干干湿湿,直到黄熟;5.病虫害防治:大田主要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
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09
品种名称:C两优300
申请者:黄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黄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C815S×ZR300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15.9厘米,亩有
效穗17.8万,每穗总粒数197.5粒,结实率87.5%,千粒重24.1克。全生育期为140.0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1.2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抗稻瘟病(综合抗
指1.75),抗稻曲病(病指1.8),中抗纹枯病(病指30),感白叶枯病(病指56),高抗条纹叶枯病
(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75),高抗稻曲病(病指0.8),
感纹枯病(病指49),感白叶枯病(病指48),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3%)。
- 9 -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普通,2016年米质为部标3
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2.7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05%(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8.7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87%(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18.36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25%。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秧田亩播量12千克左右,
大田每亩用种量0.8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栽插密度:秧龄30天左右移栽,规格
16.5×26.4厘米,每穴插1-2谷苗;3.施肥:在中等肥力田块种植,全生育期施纯氮10-11千克,
大田氮、磷、钾施用比例为2:0.8:1。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每亩施尿素7.5千克、氯化钾10千
克,并结合追肥搞好化学除草;4.灌水:深水活棵,浅水促蘖,移栽后15-20天开始晒田,幼穗
分化第三期复水,生长中后期干干湿湿,收割前7天断水;5.病虫害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
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白叶枯病、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0
品种名称:C两优280
申请者:安徽真金彩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安徽真金彩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C815S×ZR280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14.6厘米,亩有
效穗17.5万,每穗总粒数203.8粒,结实率85.0%,千粒重24.1克。全生育期为139.1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0.6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3.50),抗稻曲病(病指2.9),感纹枯病(病指52),感白叶枯病(病指58),高抗条纹叶枯病
(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50),高抗稻曲病(病指0.5),中抗纹枯病(病指
2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1),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
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3.9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55%(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9.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73%(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00.52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95%。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秧田亩播量12千克左右,大田每亩用
种量0.9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栽插密度:秧龄30天左右移栽,规格16.7×25厘米,每
穴插2谷苗;3.施肥:在中等肥力田块种植,全生育期施纯氮10-12千克,大田氮、磷、钾施用
- 10 -
比例为2:0.8:1。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每亩施尿素7.5千克、氯化钾10千克,
并结合追肥搞好化学除草;4.灌水:深水活棵,浅水促蘖,移栽后15-20天开始晒田,幼穗分化
第三期复水,生长中后期干干湿湿,收割前10天断水;5.病虫害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
枯病、白叶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1
品种名称:安两优338
申请者: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安隆3S×R38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30.0厘米,亩有
效穗15.4万,每穗总粒数208.5粒,结实率86.2%,千粒重27.0克。全生育期为140.2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1.8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感稻瘟病(综合抗
指7.50),中抗稻曲病(病指4.7),中抗纹枯病(病指43),感白叶枯病(病指59),高抗条纹叶枯
病(发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50),抗稻曲病(病指1.1),中抗纹枯病(病指
40),感白叶枯病(病指51),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
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3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5.4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00%(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6.4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88%(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02.6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94%。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底至5月中上旬进行播种;2.栽插密度:大田亩用种量1千克
左右,株行距17×27厘米;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钾肥;4.灌水:
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中期重视烤田,后期断水不可太早;5.病虫害
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2
品种名称:深两优3206
申请者:六安市裕安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种业有限
公司
品种来源:深08S×R3206
- 11 -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23.1厘米,亩有
效穗17.1万,每穗总粒数211.2粒,结实率87.5%,千粒重25.0克。全生育期为143.4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4.3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3.25),抗稻曲病(病指3.0),感纹枯病(病指53),感白叶枯病(病指53),高抗条纹叶枯病
(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1.2),中抗纹枯病(病指41),
感白叶枯病(病指47),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4.5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72%(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0.9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97%(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32.06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1.15%。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在4月底至5月初进行播种;2.栽插密度:大田每亩用种量1.5-2
千克,每亩栽插1.3万穴左右,每亩基本苗达到6-7万苗;3.施肥: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有机肥与化肥搭配使用,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施肥;4.灌水: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
期轻搁,后期干干湿湿灌溉,断水不宜过早;5.病虫害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
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白叶枯病、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3
品种名称:C两优259
申请者:六安市种子管理站
育种者:安徽省红土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C815S×ZR259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12.8厘米,亩有
效穗17.1万,每穗总粒数205.6粒,结实率87.1%,千粒重23.9克。全生育期为139.3天,与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相当。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
3.25),抗稻曲病(病指1.4),中抗纹枯病(病指3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7),高抗条纹叶枯病
(发病率2%);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00),高抗稻曲病(病指0.6),中抗纹枯病(病指
37),感白叶枯病(病指51),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
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3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2.3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55%(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1.1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34%(不显著)。2017年生
- 12 -
产试验亩产625.8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39%。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中旬到5月初,大田亩用种量1千克,秧田亩播种量12千克;
2.栽插密度:株行距13.2×29.7厘米或16.5×26.4厘米,双本栽插,即亩插1.5-1.7万穴,亩8万
左右基本苗为宜;3.施肥:亩施纯氮12-15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0.7;4.灌水:在成熟前
5-6天断水,保持田间湿润至成熟;5.病虫害防治:后期重点防治纹枯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4
品种名称:徽两优166
申请者:安徽省笑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笑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1892S×M166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17.2厘米,亩有
效穗15.8万,每穗总粒数179.8粒,结实率89.2%,千粒重29.0克。全生育期为136.1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早2.6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5.00),中抗稻曲病(病指2.2),中抗纹枯病(病指43),感白叶枯病(病指54),高抗条纹叶
枯病(发病率2%);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50),抗稻曲病(病指1.3),感纹枯病(病指
50),感白叶枯病(病指58),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
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5.7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45%(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0.6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5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09.26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99%。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大田亩用种量1.0千克,秧田亩播种量15
千克,秧龄30天左右;2.栽插密度:株行距17×27厘米或13.3×30厘米,每穴栽1-2株苗;3.施
肥:每亩施基肥复合肥25千克、尿素15千克、氯化钾10千克;移栽5-7天后每亩施追施返青肥
尿素5千克;4.灌水:浅水栽插,保持2-3厘米浅水层促分蘖,当全田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
80%时及时落水烤田,抽穗前10-15天保持浅水层,在此前后保持湿润和间歇灌水,成熟前7-
10天断水;5.病虫害防治: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加强秧田期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白叶枯病以及
稻蓟马、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5
品种名称:深两优276
- 13 -
申请者: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深08S×R276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24.5厘米,亩有
效穗15.3万,每穗总粒数206.7粒,结实率89.5%,千粒重25.8克。全生育期为141.1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2.3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感稻瘟病(综合抗
指6.75),抗稻曲病(病指2.9),中抗纹枯病(病指39),感白叶枯病(病指54),高抗条纹叶枯病
(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25),抗稻曲病(病指1.8),中抗纹枯病(病指34),
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7),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1%)。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
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8.1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23%(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6.2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1.06%(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28.23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45%。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5月上旬;2.栽插密度:秧田每亩播种量12千克左右,秧
龄30天左右每亩栽插1.3-1.5万穴,每穴栽1-2粒种子苗;3.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有机肥与化肥搭配施用,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酌施穗肥。氮磷钾比例1:0.5:1;4.灌水:做到前
期浅水促分蘖,苗够16万烤田,抽穗期间田间不能缺水,后期断水不宜过早;5.病虫害防治:注
意对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6
品种名称:两优8917
申请者:安徽金山都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安徽华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二S×D917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4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20.7厘米,亩有
效穗15.7万,每穗总粒数195.0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7.5克。全生育期为138.0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早2.1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4.50),抗稻曲病(病指3.1),感纹枯病(病指5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7),高抗条纹叶枯
病(发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00),中抗稻曲病(病指3.8),中抗纹枯病(病
指30),抗白叶枯病(病指19),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1%)。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
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3级。
- 14 -
产量表现:2014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7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9%(极
显
著);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5.1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4%(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
亩产619.6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68%。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时早播早栽,培育多蘖壮秧。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稀播育壮秧;
2.栽插密度:一般秧龄为30-35天,大田栽插规格16.7×23.3厘米或16.7×26.7厘米;3.施肥:
要求底早并重,平衡施肥,并以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且氮肥用量不宜过多,其施肥比例为:
底肥50.0%、蘖肥30.0%、穗肥15.0%、粒肥5.0%;4.灌水: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在施肥管理
上,在管水方面,要求前期深水返青、浅水分蘖,中期苗足晒田,后期不宜脱水过早;5.病虫害
防治:及时防治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7
品种名称:皖垦糯3号
申请者: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扬州大学、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镇稻2号/武育糯16
特征特性:常规中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98.6厘米,亩有效
穗18.8万,每穗总粒数151.9粒,结实率90.2%,千粒重27.3克。全生育期为148.2天,较对照品
种(当粳8号)熟期早7.9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
指5.00),中抗稻曲病(病指5.2),中抗纹枯病(病指41),抗白叶枯病(病指19),高抗条纹叶枯
病(发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50),高抗稻曲病(病指0.9),中抗纹枯病(病
指43),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2),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
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8.9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63%(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0.2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90%(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23.6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32%。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旬播种,秧龄30-35天;2.栽
插密度: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种量25-30千克,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种量35-40千克,大田每
亩用种4千克左右;3.施肥:一般亩施纯氮20-25千克左右,基蘖肥60%-70%,穗粒肥30%
-40%,注意磷、钾肥配合施用;4.灌水:水浆管理上,浅水活棵,薄水分蘖,适时搁田,后期
干湿交潜,收获前7-10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5.病虫害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螟虫、稻纵
卷叶螟、稻飞虱以及黑条矮缩病、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病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中
- 15 -
粳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治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8
品种名称:甬优7753
申请者: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
育种者: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A77×F6853
特征特性:杂交中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18.3厘米,亩有
效穗16.1万,每穗总粒数238.7粒,结实率88.1%,千粒重25克。全生育期为144.7天,较对照
品种(天协1号)熟期迟2.3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2.25),感稻曲病(病指7.1),中抗纹枯病(病指39),感白叶枯病(病指53),高抗条纹叶枯
病(发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50),抗稻曲病(病指2.0),感纹枯病(病指
51),感白叶枯病(病指49),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1%)。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
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55.2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3.61%(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7.5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4.20%(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42.1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1.68%。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手插田一般在5月15-20日播种,秧龄控制在25天以内,机插田
一般在5月20-25日播种,秧龄控制在20天以内;2.栽插密度:手插密度27×24厘米,双本插,
亩插1万穴左右,机插密度30×22厘米;3.施肥:施足基肥,亩施过磷酸钙50千克、碳氨30千
克、尿素10千克。栽后7-9天亩施尿素10千克,隔4-5天再亩施尿素10千克加氯化钾10千克;
4.灌水:移栽后4天秧苗返青,排干田水,晒田3-5天,待田间泥土表层收燥,稻株新根发出后
灌5-10厘米水层。每丛分蘖15个左右时,排水烤田6-8天,抽穗扬花结束后,采用间歇灌溉,
直至收割前7-10天断水,严禁断水过早;5.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恶苗病、病毒病、稻曲病、
稻瘟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中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19
品种名称:富粳272
申请者:安徽省创富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创富种业有限公司、南京星根农作物种子专业合作社
品种来源:繁103/2601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1.4厘米,穗长15.4
- 16 -
厘米,亩有效穗20.1万,每穗总粒数102.5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6.1克。
全生育期为133.5天,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早6.0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
鉴定,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75),抗稻曲病(病指2.9),中抗纹枯病(病指37),中抗
白叶枯病(病指38),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
曲病(病指1.1),感纹枯病(病指50),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8),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普通,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
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9.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86%(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0.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83%(不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17.1千
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58%。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大田亩用种量2-2.5千克,秧龄不超过35
天;2.栽插密度:亩栽1.8-2.0万穴,基本茎蘖苗6-8万左右;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氮肥基肥占70%,追肥占30%,磷肥全部做基肥,钾肥作基肥、追肥时各占50%;4.灌水:分蘖
期浅水勤灌,灌浆期干湿交替;5.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0
品种名称:豪运粳2278
申请者:安徽国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国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武育粳19号/武育粳23号//繁103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79.9厘米,穗长15.5
厘米,亩有效穗19.0万,每穗总粒数103.4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7.5克。全生育期为137.8
天,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早2.1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
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25),抗稻曲病(病指2.5),中抗纹枯病(病指37),中抗白叶枯病(病指
28),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2016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25),抗稻曲病(病指1.4),中
抗纹枯病(病指4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8),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2%)。经农业部稻米及
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1.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77%(不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83%(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12.2千
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45%。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6月20日前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秧龄30天左右;2.栽插密
度:亩插2.5万穴左右;3.施肥:亩施纯氮10千克左右,氮:磷:钾按1:0.6:1.2
比例进行配施。重施底肥,早施分蘖肥,中期控氮,中后期看苗补施花肥或粒肥;
- 17 -
4.灌水:实行浅水灌溉,每亩总苗数达20万时晒田;5.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
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稻瘟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1
品种名称:皖垦粳11036
申请者: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F6(扬4038/075)/宁粳3号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79.1厘米,穗长4.7
厘米,亩有效穗20.9万,每穗总粒数88.6粒,结实率87.8%,千粒重27.9克。全生育期为131.4
天,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早8.1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
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75),抗稻曲病(病指2.6),中抗纹枯病(病指40),中抗白叶枯病(病指
26),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2%);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50),高抗稻曲病(病指0.6),
中抗纹枯病(病指4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0),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1%)。经农业部稻米
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普通,2016年米质为部标3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91%(不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77%(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497.0千
克,较对照品种增产0.54%。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种,每亩净秧床播种量以25千克为宜,秧龄
26天;2.栽插密度:适当密植,确保基本苗,以大田栽秧规格13.3×23.3厘米,基本苗6-8万;
3.施肥:大田总氮量可掌握在每亩17-18千克,总肥量掌握前重、中促、后补原则,尽量促分蘖
提高成穗,并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氮:磷:钾比例为1:0.3:0.4,同时按土壤速效磷钾含量,
合理安排磷钾的施用,穗肥以促为主,以保为辅;4.灌水:分蘖性中等,前期浅水勤灌促早发,
尽量增加有效分蘖,提高有效成穗率,中期适时适度分次轻搁保稳长,后期干湿交替;5.病虫害
防治:适时防治稻瘟病等相关病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2
品种名称:裕粳六号
申请者: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 18 -
品种来源:南粳44/爱知香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04.3厘米,穗长
17.2厘米,亩有效穗18.2万,每穗总粒数111.5粒,结实率89.5%,千粒重31.6克。全生育期为
131.4天,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早8.3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
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6.00),抗稻曲病(病指3.3),感纹枯病(病指51),中抗白叶枯病(病
指39),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75),高抗稻曲病(病指0.8),
感纹枯病(病指5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1),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经农业部稻米及制
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48%(不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7.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25%(不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06.8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31%。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6月15日前后播种,7月10日前插秧。秧龄为25天左右,亩播种
量40-50千克,大田用种量每亩4-5千克;2.栽插密度:插秧密度为16.7×20厘米,每亩插足
2万穴,每穴插足4-5苗,保证8-10万基本苗;3.施肥:基肥每亩用养分含量为45%的复混肥
50千克左右,移栽活棵后,追肥每亩施用尿素10千克,晒田复水后,每亩施用尿素5千克加钾肥
12千克,孕穗期每亩施用尿素3千克;4.灌水:寸水活蔸,浅水勤灌促分蘖,田间保持浅水灌溉,
抽齐穗后,干湿交替,收获前1周断水;5.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注重对纹枯病、稻瘟病等相
关病虫害的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3
品种名称:广粳8号
申请者:广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广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五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镇稻11变异株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4.1厘米,穗长15.9
厘米,亩有效穗20.2万,每穗总粒数101.3粒,结实率87.5%,千粒重26.5克。全生育期为136.2
天,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早3.4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
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75),抗稻曲病(病指1.3),中抗纹枯病(病指29),抗白叶枯病(病指23),
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3%);2016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75),抗稻曲病(病指1.3),中抗纹
枯病(病指3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2),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1%)。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34%
(不显著);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01%(不
- 19 -
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09.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14%。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宜在6月20日左右,秧龄30天左右,秧田亩播种量20-30千克,
大田亩用种4-5千克左右;2.栽插密度:株行距17×13厘米,亩栽2万穴左右,每穴2-3粒种
子苗,基本苗6万左右;3.施肥:施足底肥,栽后及时追肥促分蘖,增施有机肥,适当补施磷钾
肥,亩施纯氮在18-20千克;4.灌水:前期浅水勤灌,最高茎蘖数控制在28万,孕穗期保持浅
水层,齐穗后干湿交替;5.病虫害防治:积极以预防为主,注重对稻瘟病等病害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稻瘟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4
品种名称:侬粳8号
申请者:安徽丰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侬多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0511/武运粳8号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1.9厘米,穗长15.8
厘米,亩有效穗20.8万,每穗总粒数107.2粒,结实率84.9%,千粒重26.4克。全生育期为131.9
天,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早7.7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
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50),抗稻曲病(病指2.1),中抗纹枯病(病指41),抗白叶枯病(病指24),
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3%)。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高抗稻曲病(病指0.7),中
抗纹枯病(病指40),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1),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1%)。经农业部稻米及
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1.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68%(不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3.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18%(不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08.0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10%。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期播种,一般6月中旬播种;2.栽插密度:每亩大田用种量3-
4千克左右。7月中下旬力争早栽,秧龄控制在35天左右。每亩栽插2-2.2万穴,每亩基本苗8
万左右;3.施肥:一般亩施纯氮16-18千克,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以5:3:2为宜,基肥以有
机肥为主,并施足磷钾肥,早施重施分蘖肥,促前期早发快发。穗肥以保花肥为主,抽穗前15-
20天每亩施2-3千克纯氮,并配合施用磷钾肥,攻大穗;4.灌水:水浆管理上,要适时搁田,
后期干湿交替,收获前一周断水;5.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好螟虫、稻飞虱等虫害,注意在苗期
与抽穗期对稻瘟病进行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病虫害。
- 20 -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5
品种名称:粳糯795
申请者: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M99037/M3122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1.5厘米,穗长16.2
厘米,亩有效穗19.1万,每穗总粒数125.6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6.5克。全生育期为139.9
天,与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相当。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感稻瘟
病(综合抗指6.50),抗稻曲病(病指2.1),中抗纹枯病(病指43),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6),高
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0);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6.00),抗稻曲病(病指1.7),中抗纹枯
病(病指34),中抗白叶枯病(病指6.00),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3%)。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6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9.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67%(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93%(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05.2千
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98%。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6月15-20日播种,大田亩用种量3.5千克,亩秧田播种量30
千克,秧龄30-35天;2.栽插密度:株行距13.2×16.5厘米,每穴栽2-3粒种子苗;3.施肥:
亩施10千克氮肥,少量补施氮肥和磷肥,以基肥为主;4.灌水:秧田保持湿润,浅水移栽,干湿
交替,后期不宜断水过早;5.病虫害防治:注意对稻瘟病和稻曲病进行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稻瘟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6
品种名称:创粳1号
申请者:安徽盛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盛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金培因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宁粳1号/(武运粳7号/秀水13)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0.9厘米,穗长15.4
厘米,亩有效穗20.3万,每穗总粒数98.8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5.6克。全生育期为136.8
天,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早2.9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5年中
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75),抗稻曲病(病指1.4),中抗纹枯病(病指3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
28),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4%);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75),抗稻曲病(病指1.2),
感纹枯病(病指4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6),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2%)。经农业部稻米及
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普通,2016年米质为部标
2级。
- 21 -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29%(不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69%(不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08.5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87%。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6月中下旬播种,大田播量4千克/亩,秧龄25天左右为宜;2.栽
插密度:栽插密度13.3×20.0厘米,每亩要插足10万以上基本苗;3.施肥:大田总氮量15-17
千克/亩,基肥、分蘖肥、穗粒肥的比例6:2:2为宜,注意补施磷钾肥;4.灌水:大田浅水插秧,
活棵露田,湿润促蘖,适时多次搁田,花期保持水层,后期干干湿湿,活熟到老;5.病虫害防治:
注意防治恶苗病和稻蓟马,以及适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螟虫。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7
品种名称:深两优101
申请者:安徽赛诺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赛诺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深08S×R1101
特征特性:中籼两系杂交水稻。2014年、2015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04.9厘米,亩有
效穗17.0万,每穗总粒数189.9粒,结实率86.4%,千粒重26.3克。全生育期为141.1天,较对照
品种(II优838)熟期迟1.4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4.73),高抗稻曲病(病指0.5),感纹枯病(病指5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4),高抗条纹叶
枯病(发病率0);2015年抗稻曲病(病指2.6),中抗纹枯病(病指31),感白叶枯病(病指52),
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2%);2017年感稻瘟病(病指6.75)。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
测试中心检验,2014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4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1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62%(极显著);2015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3.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37%(极显著)。2016年生产试验亩产636.82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76%。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底至5月初,秧田每亩播种量6~7千克,大田每
亩用种量0.75~1千克,秧龄25-30天;2.栽插密度:行株距20×23厘米或17×27厘米,每亩栽
插1.5万穴左右;3.施肥:需肥水平中等偏上,施足基肥和面肥,早施分蘖肥,增施穗粒肥;4.灌
水:浅水栽秧,适水活棵,干湿交替促分蘖;及时烤田,后期忌断水过早;5.病虫害防治:播种
前用强氯精浸种,防治恶苗病,生育全程加
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注意防
- 22 -
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8
品种名称:丹糯1号
申请者:马鞍山市科农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马鞍山市科农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太湖糯/W-16
特征特性:常规晚粳水稻品种。2014年、2015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9.1厘米,亩有效
穗21.1万,每穗总粒数110.4粒,结实率91.1%,千粒重27.3克。全生育期为134天,较对照品
种(M1148)熟期早5.2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
4.73),抗稻曲病(病指2.0),中抗纹枯病(病指3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9),高抗条纹叶枯病
(发病率0);2015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7.00),抗稻曲病(病指2.8),中抗纹枯病(病指40),
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6),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5)。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
心检验,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2017年米质为部标2级。
产量表现:2014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2.88%(不显著);2015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1.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81%(不显著)。2016年生产试验亩产536.1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3.72%。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6月中旬左右,秧龄30天左右,秧田亩播种量20~30千克,
大田亩用种4-5千克;2.栽插密度:每亩栽插2万穴左右,每亩大田基本苗6-8万;3.施肥:
施足底肥,栽后及时追肥促分蘖,增施有机肥,适当补施磷钾肥,亩施纯氮在18-20千克;4.灌
水:最高茎蘖数控制在28万,孕穗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干湿交替,成熟后7-10天断水,切忌
断水过早;5.病虫害防治:播种前注意药剂浸种,秧田期做好稻飞虱、稻蓟马的防控;中后期综
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稻瘟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稻2018029
品种名称:巨风优441
申请者:湖南亚华种子有限公司
育种者: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湖北农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亚华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巨风A×GR441
特征特性:晚籼三系杂交水稻。2014年、2015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100.9厘米,亩有
效穗17.5万,每穗总粒数191.9粒,结实率75.9%,千粒重27.3克。全生育期为126.6天,较对照
品种(协优92)熟期迟0.6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
抗指4.50),中抗稻曲病(病指4.2),感纹枯病(病指63),感白叶枯病(病指
50),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6);2015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75),抗稻曲
- 23 -
病(病指2.0),中抗纹枯病(病指3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3),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2)。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4年米质为部标3级,2015年米质为部标3
级。
产量表现:2014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29%(极显著);2015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2.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16%(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53.5千
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48%。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6月20-23日播种,亩播12.5千克;2.栽插密度:7月20日前后
带水带药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内,按16.7×20厘米或16.7×23.3厘米插植,穴插2株谷苗;3.施
肥:深施底肥,按亩碳铵50千克,氯化钾5-7.5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施用,移栽后5-7天亩
追尿素5-7.5千克,12-15天亩追尿素和氯化钾各7.5千克;4.灌水:移栽后前5天深水返青,
做到浅水勤灌;5.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蓟马、螟虫和稻飞虱等危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籼稻区推广种植,注
意防治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玉 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1
品种名称:绿玉137
申请者:安徽绿雨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所、安徽绿雨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绿13-2×皖47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白色,籽粒半马齿型,粒色黄。
2015、2016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62厘米、穗位108厘米、穗长19.5厘米、穗粗4.6
厘米、秃尖长0.7厘米、穗行数13.5行、行粒数37粒、出籽率85.9%、千粒重337克。全生育期
10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隆平206)晚熟1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高
抗小斑病(病级1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3),抗茎腐病(发病率10%)。
2016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3.3),高抗茎腐病(发
病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88g/L,籽
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75%,粗脂肪(干基)含量4.22%,粗淀粉(干基)含量73.03%。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5.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2.58%(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32%(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3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7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 24 -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全省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2
品种名称:金镶玉302
申请者:郑州金镶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郑州金镶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JM03×JF01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白色,籽粒半马齿型,粒色黄。
2015、2016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45厘米、穗位80厘米、穗长19.2厘米、穗粗4.9
厘米、秃尖长0.4厘米、穗行数14.6行、行粒数34粒、出籽率86.3%、千粒重353克。全生育期
10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隆平206)熟期相当。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
小斑病(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抗茎腐病(发病率10%)。
2016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4),高抗茎腐病
(发病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66g/L,
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61%,粗脂肪(干基)含量3.43%,粗淀粉(干基)含量73.85%。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6.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4.58%(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6.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27%(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0.8
千克,较对照增产5.2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全省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3
品种名称:华农866
申请者:北京华农伟业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北京华农伟业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B280×京66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粒色黄。2015、
2016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79厘米、穗位93厘米、穗长18.6厘米、穗粗4.8厘米、
秃尖长1.4厘米、穗行数15.5行、行粒数35粒、出籽率86.2%、千粒重339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与对照品种(隆平206)熟期相当。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7),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
2016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4),高抗茎腐病
(发病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70g/L,
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0.27%,粗脂肪(干基)含量3.17%,粗淀粉(干基)
含量73.27%。
- 25 -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72%(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7.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74%(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7.9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4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全省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4
品种名称:富玉121
申请者:安徽省创富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创富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W1347×W127-4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79厘米、穗位94厘米、穗长19.2厘米、穗粗4.8厘米、
秃尖长1.2厘米、穗行数16.2行、行粒数36粒、出籽率87.1%、千粒重315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与对照品种(隆平206)熟期相当。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中抗小斑
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高感茎腐病(发病率50%)。
2016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2.2),感茎腐病(发
病率3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70g/L,籽
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0.48%,粗脂肪(干基)含量3.01%,粗淀粉(干基)含量74.57%。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29%(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26%(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8.1
千克,较对照增产4.8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茎腐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全省推广种植,茎腐病高发区慎重
推广。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5
品种名称:滑玉78
申请者: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F7318×HF5972-111212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白色,籽粒半马齿型,粒色黄。2015、
- 26 -
2016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42厘米、穗位91厘米、穗长18.0厘米、
穗粗5.0厘米、秃尖长0.6厘米、穗行数14.6行、行粒数34粒、出籽率87.7%、千粒重362克。
全生育期10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隆平206)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
2015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9),高抗茎腐病(发
病率5%)。2016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3.3),
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
容重780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86%,粗脂肪(干基)含量4.17%,粗淀粉(干基)含量
72.26%。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7.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1.12%(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8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1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7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全省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6
品种名称:皖垦玉125
申请者: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皖自8101×皖自4379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77厘米、穗位102厘米、穗长18.0厘米、穗粗5.3厘米、
秃尖长0.7厘米、穗行数16.0行、行粒数38粒、出籽率86.1%、千粒重327克。全生育期102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隆平206)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2016
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7.8),抗茎腐病(发病率
10%)。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71g/L,籽粒粗
蛋白(干基)含量9.91%,粗脂肪(干基)含量4%,粗淀粉(干基)含量72.24%。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7.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4.66%(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9.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3.57%(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54.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0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全省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7
- 27 -
品种名称:禾博士135
申请者:河南商都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河南商都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36×ZH78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63厘米、穗位87厘米、穗长18.6厘米、穗粗4.8厘米、
秃尖长0.3厘米、穗行数16.5行、行粒数34粒、出籽率85.0%、千粒重323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与对照品种(隆平206)熟期相当。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7),中抗茎腐病(发病率30%)。
2016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8.9),中抗茎腐
病(发病率2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76g/L,
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36%,粗脂肪(干基)含量3.99%,粗淀粉(干基)含量73.12%。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35%(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3.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65%(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4.3
千克,较对照增产6.0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全省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8
品种名称:H1520
申请者: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
育种者: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GB341Z×H1799Z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73厘米、穗位94厘米、穗长19.9厘米、穗粗4.6厘米、
秃尖长0.6厘米、穗行数14.1行、行粒数35粒、出籽率88.0%、千粒重354克。全生育期101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隆平206)晚熟1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7),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2016
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4),中抗茎腐病(发
病率2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68g/L,籽
粒粗蛋白(干基)含量8.09%,粗脂肪(干基)含量3.27%,粗淀粉(干基)含量75.2%。
- 28 -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0.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5.2%(极
显著);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18%(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
验平均亩产568.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4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全省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09
品种名称:豫单983
申请者:北京市中农良种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河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豫2121×豫336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70厘米、穗位90厘米、穗长16.9厘米、穗粗4.8厘米、
秃尖长1.1厘米、穗行数15.2行、行粒数33粒、出籽率87.8%、千粒重345克。全生育期102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3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3),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6
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感纹枯病(病指62.2),高抗茎腐病(发
病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06g/L,籽
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0.26%,粗脂肪(干基)含量3.45%,粗淀粉(干基)含量73.86%。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8.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9.08%(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8.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31%(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7.0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7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0
品种名称:中联玉581
申请者:固镇县淮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固镇县淮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5877×111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301厘米、穗位113厘米、穗长17.5厘
- 29 -
米、穗粗4.9厘米、秃尖长0.6厘米、穗行数15.5行、行粒数32粒、出籽率87.9%、千粒重359
克。全生育期10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
果:2015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高抗茎腐
病(发病率5%)。2016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感纹枯病(病指60.0),
高抗茎腐病(发病率0)。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
重746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0.6%,粗脂肪(干基)含量3.93%,粗淀粉(干基)含量
72.53%。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92.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1.4%(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3.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0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8.4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1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1
品种名称:亿科353
申请者:安徽绿亿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绿亿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GH0881×GH0861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59厘米、穗位89厘米、穗长18.0厘米、穗粗4.9厘米、
秃尖长0.9厘米、穗行数14.6行、行粒数33粒、出籽率88.9%、千粒重352克。全生育期99天左
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1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病
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9),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6年抗
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8.9),中抗茎腐病(发病率
20%)。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44g/L,籽粒粗
蛋白(干基)含量9.58%,粗脂肪(干基)含量3.41%,粗淀粉(干基)含量76.12%。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31%(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0.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0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9.7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2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 30 -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
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2
品种名称:隆垦668
申请者: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源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L73-1×H178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70厘米、穗位100厘米、穗长15.8厘米、穗粗4.7厘米、
秃尖长0.4厘米、穗行数17.8行、行粒数31粒、出籽率88.6%、千粒重279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感茎腐病(发病率40%)。2016
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60.0),高抗茎腐病(发病率
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41g/L,籽粒粗
蛋白(干基)含量9.63%,粗脂肪(干基)含量4.41%,粗淀粉(干基)含量74.40%。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39%(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6.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8%(不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6.1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2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茎腐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茎腐病、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3
品种名称:登海657
申请者: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DH112×DH201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73厘米、穗位99厘米、穗长18.2厘米、穗粗4.8厘米、秃
尖长1.0厘米、穗行数15.8行、行粒数36粒、出籽率87.4%、千粒重327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
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病级3
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5%)。2016年抗小斑
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60.0),高抗茎腐病
(发病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
- 31 -
品种容重766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72%,粗脂肪(干基)含量4.03%,粗淀粉(干基)含
量74.16%。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5.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5.85%(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0.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1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8.6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90%。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4
品种名称:濉玉1691
申请者: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
育种者: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
品种来源:K25×K74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87厘米、穗位103厘米、穗长17.3厘米、穗粗5.0厘米、
秃尖长1.1厘米、穗行数17.3行、行粒数33粒、出籽率87.5%、千粒重334克。全生育期99天左
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1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病
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中抗茎腐病(发病率15%)。2016
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66.7),高抗茎腐病(发病
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34g/L,籽粒
粗蛋白(干基)含量9.76%,粗脂肪(干基)含量3.27%,粗淀粉(干基)含量74.07%。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6.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4.11%(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2.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90%(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9.4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2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5
品种名称:SY1306
申请者: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 32 -
育种者: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HZ11413×N182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85厘米、穗位105厘米、穗长16.9厘米、穗粗4.6厘米、
秃尖长0.9厘米、穗行数15.2行、行粒数34粒、出籽率88.7%、千粒重341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1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3),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2016
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0.0),中抗茎腐病(发
病率1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36g/L,籽
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83%,粗脂肪(干基)含量3.71%,粗淀粉(干基)含量73.79%。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98.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3.24%(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90.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1.11%(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4.9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0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6
品种名称:榆单39
申请者: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D106×YD201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81厘米、穗位101厘米、穗长17.2厘米、穗粗4.8厘米、
秃尖长1.5厘米、穗行数16.2行、行粒数32粒、出籽率87.6%、千粒重313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1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中抗小斑
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6
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66.7),高抗茎腐病(发病率
0)。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37g/L,籽粒粗蛋
白(干基)含量9.77%,粗脂肪(干基)含量3.37%,粗淀粉(干基)含量74.42%。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9%(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9.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01%(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6.8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2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
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 33 -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7
品种名称:齐玉108
申请者: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Q3219×Q3014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54厘米、穗位82厘米、穗18.2长厘米、穗粗4.6厘米、秃
尖长0.5厘米、穗行数15.4行、行粒数35粒、出籽率87.4%、千粒重308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
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病级3
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60),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2016年中抗小
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64.4),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7
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36g/L,籽粒粗蛋白(干基)
含量9.97%,粗脂肪(干基)含量3.48%,粗淀粉(干基)含量74.78%。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39%(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1.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23%(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2.4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7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8
品种名称:鲁单5135
申请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育种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齐13-5×齐2932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白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47厘米、穗位89厘米、穗长16.4厘米、穗粗5.1厘米、
秃尖长0.7厘米、穗行数15.5行、行粒数32粒、出籽率87.8%、千粒重349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中抗茎腐病(发病率15%)。
- 34 -
2016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3.3),
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
重724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6%,粗脂肪(干基)含量4.17%,粗淀粉(干基)含量72.89%。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6.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3.76%(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9.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62%(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6.3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9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19
品种名称:金世纪3358
申请者:安徽金世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金世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Q301×Q78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75厘米、穗位95厘米、穗长16.9厘米、穗粗4.9厘米、
秃尖长0.9厘米、穗行数15.1行、行粒数32粒、出籽率87.3%、千粒重340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
(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56),中抗茎腐病(发病率15%)。2016
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66.7),高抗茎腐病(发
病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26g/L,籽
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0.82%,粗脂肪(干基)含量3.18%,粗淀粉(干基)含量72.77%。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8%(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7.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30%(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0.2
千克,较对照增产3.8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20
品种名称:登海615
申请者: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DH392×DH215
- 35 -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59厘米、穗位85厘米、穗长17.9厘米、穗粗4.7厘米、
秃尖长1.1厘米、穗行数14.6行、行粒数33粒、出籽率87.6%、千粒重355克。全生育期100天
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高抗小斑
病(病级1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56),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2016
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6.7),高感茎腐病(发病
率60%)。第三次鉴定中抗茎腐病(发病率1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
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48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61%,粗脂肪(干基)含量4.16%,
粗淀粉(干基)含量72.51%。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89.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0.95%(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1.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1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1.1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9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纹枯病,茎腐病高发区慎重推广。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21
品种名称:先玉046
申请者: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育种者: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PHV5Y×PH11VR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轴红色,籽粒硬粒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92厘米、穗位102厘米、穗长18.7厘米、穗粗4.6厘米、
秃尖长1.2厘米、穗行数15.0行、行粒数31粒、出籽率85.0%、千粒重348克。全生育期99天左
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1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抗小斑病(病
级3级),感南方锈病(病级7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0),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5%)。2016年
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66.7),高抗茎腐病(发病率
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48g/L,籽粒粗
蛋白(干基)含量9.48%,粗脂肪(干基)含量3.85%,粗淀粉(干基)含量74.38%。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4.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4.79%(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3.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22%(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5.5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51%。
- 36 -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
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南方锈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南方锈病、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22
品种名称:先玉1468
申请者: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育种者: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PH1K9P×PH2G79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2015、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98厘米、穗位107厘米、穗长18.5厘米、穗粗4.7厘米、
秃尖长1.2厘米、穗行数15.1行、行粒数32粒、出籽率86.5%、千粒重345克。全生育期100天左
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果:2015年感小斑病(病
级7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9),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5%)。2016年
抗小斑病(病级3级),感南方锈病(病级7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7.8),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
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21g/L,籽粒粗蛋白(干
基)含量8.74%,粗脂肪(干基)含量3.53%,粗淀粉(干基)含量75.25%。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2.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4.49%(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1.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3.12%(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9.1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9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小斑病、南方锈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小斑病、南方锈病等病害。
审定编号:皖审玉2018023
品种名称:先玉045
申请者: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育种者: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PH1DP8×PHRKB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4、
2016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平均株高293厘米、穗位106厘米、穗长18.8厘米、穗粗4.7厘米、
秃尖长1.5厘米、穗行数15.0行、行粒数33.6粒、出籽率87.4%、千粒重336克。全生育期101
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1天。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结
果:2014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
- 37 -
(病指49),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2016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
感纹枯病(病指66.7),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2017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
京)检测结果:该品种容重722g/L,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9.98%,粗脂肪(干基)含量3.17%,
粗淀粉(干基)含量75.05%。
产量表现:2014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32%(极显著),2016年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41%(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7.1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7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亩;科学配方施肥,适期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
壮,注意开花期防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纹枯病高发区慎重推广。
大 豆
审定编号:皖审豆2018001
品种名称:皖华518
申请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周9521/阜9765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黄色、
褐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较抗倒伏。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80.3厘米、
底荚高度19.4厘米、有效分枝2.6个、单株荚数39.0个、单株粒数73.9粒、百粒重17.9克。全生
育期103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迟熟4天。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结果:
2015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3);2016
年对SC3表现中感(病情指数38),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2)。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
中心(北京)检测结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0.80%,粗脂肪(干基)20.48%;2016年粗蛋白
(干基)39.75%,粗脂肪(干基)22.11%。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5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46%(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1.2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53%(不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154.57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16%。
栽培技术要点:1.适于安徽沿淮、淮北大豆产区作中熟夏大豆种植;2.适播期6月15~25
日;3.每亩播种量5~6千克,种植密度1.5~1.8万株/亩;4.播种时施有机底肥,花荚期增施磷
肥或叶面肥,保花促荚。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区推广种
- 38 -
植。
审定编号:皖审豆2018002
品种名称:阜豆17
申请者: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郑97196/阜02122-5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黄色、
浅褐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倒伏。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70.5厘米、
底荚高度17.0厘米、有效分枝2.3个、单株荚数35.6个、单株粒数71.3粒、百粒重20.6克。全生
育期10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迟熟1天。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结果:
2015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3),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8);2016
年对SC3表现感病(病情指数63),SC7表现感病(病情指数56);2017年对SC3表现抗病(病
情指数17),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9)。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
2015年粗蛋白(干基)43.72%,粗脂肪(干基)18.54%;2016年粗蛋白(干基)43.46%,粗脂肪
(干基)19.15%。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4.8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82%(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2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30%(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152.30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2.63%。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5月下旬至6月上中句,最迟6月下旬。2.播量(密度):高肥田
1.5万株/亩,中肥田1.6-1.8万株/亩。3.施肥:肥力差时初花期亩追尿素5-7千克或复合肥7.5
-10千克。4.灌水:遇旱及时灌溉,花荚期严防受旱,遇涝及时排水。5.除草:苗期可化学除
草或结合中耕进行除草,封行后拔除大草。6.防治病虫害:苗期注意防治蚜虫,花荚期注意防治
卷叶螟、斜纹夜蛾、食心虫、豆荚螟等。建议选用高氯甲维盐或菊酯类等高效低毒农药。7.注意
事项:田间出现旺长时要注意喷施助壮素等控旺防倒伏。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区推广种
植。
审定编号:皖审豆2018003
品种名称:中黄301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9525/商豆16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黄色、
黄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较抗倒伏。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
均株高64.3厘米、底荚高度16.8厘米、有效分枝1.8个、单株荚数38.5个、单
- 39 -
株粒数81.3粒、百粒重16.7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中黄13)相当。国家大豆改
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结果:2015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0),
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2016年对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8),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7)。
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1.83%,粗脂肪(干
基)20.74%;2016年粗蛋白(干基)40.14%,粗脂肪(干基)20.93%。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4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64%(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3.5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1.8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161.81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13%。
栽培技术要点:夏大豆中熟品种。适宜播期为6月上中旬,人工点播或机械条播均可,种植密
度在每亩1.2~1.5万株,地肥宜稀;出苗后及时定苗,做到苗匀、苗齐、苗壮;根据土壤肥力施底
肥,花荚期如遇干旱浇水可保障丰产目标,及时除草,防治病虫害;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区推广种
植。
审定编号:皖审豆2018004
品种名称:阜豆18
申请者: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阜97211-97/蒙9793-1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圆、黄色、褐
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倒伏。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71.9厘米、底荚
高度19.0厘米、有效分枝1.1个、单株荚数32.5个、单株粒数65.6粒、百粒重21.0克。全生育期
105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迟熟5天。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结果:2015
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3),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2016年对
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4),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5)。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
京)检测结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3.41%,粗脂肪(干基)19.10%;2016年粗蛋白(干基)
42.00%,粗脂肪(干基)20.12%。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7.94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51%(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3.6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62%(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163.42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05%。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为6月上中旬。2.播量(密度):亩留苗1.5万株。3.施肥:
前期亩施复合肥10-15千克。4.灌水:苗期注意防涝除渍,花荚-鼓粒始期遇旱要及时灌溉。5.除
草:2-3片复叶时喷施大豆专用除草剂,或封行人工锄地1-2遍。6.防治病虫害:花荚期注意
- 40 -
防治卷叶螟、食心虫等虫害。7.其它特殊措施:及时间苗、定苗,保证留苗密
度。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区推广种
植。
审定编号:皖审豆2018005
品种名称:中涡29
申请者:安徽省同丰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同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济93060/嘉豆9号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亚有限结荚习性,白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黄色、
深褐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倒伏。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65.5厘米、
底荚高度17.8厘米、有效分枝2.7个、单株荚数34.0个、单株粒数71.1粒、百粒重20.1克。全生
育期103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迟熟3天。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结果:
2015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中感(病情指数44),SC7表现感病(病情指数59);2016
年对SC3表现中抗(病情指数25),SC7表现中感(病情指数50)。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
中心(北京)检测结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0.54%,粗脂肪(干基)19.57%;2016年粗蛋白
(干基)39.25%,粗脂肪(干基)20.25%。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4.77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65%(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8.1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1.42%(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158.55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66%。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为6月上中旬。2.播量(密度):亩留苗1.5万株。3.施肥:
前期亩施复合肥10-15千克。4.灌水:苗期注意防涝除渍,花荚-鼓粒始期遇旱要及时灌溉。5.除
草:2-3片复叶是喷施大豆专用除草剂,或封行人工锄地1-2遍。6.防治病虫害:花荚期注意
防治卷叶螟、食心虫等虫害。7.其它特殊措施:及时间苗、定苗,保证留苗密度。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区推广种
植。
审定编号:皖审豆2018006
品种名称:中黄302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豆22/Ag31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结荚习性,紫花、棕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圆、黄色、黄
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倒伏。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
高68.0厘米、底荚高度18.3厘米、有效分枝2.0个、单株荚数37.4个、单株粒
- 41 -
数88.4粒、百粒重16.0克。全生育期10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迟熟2天。国家大豆改
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结果:2015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中感(病情指数44),
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6);2016年对SC3表现中感(病情指数50),SC7表现中感(病情指数
50)。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2.76%,粗脂
肪(干基)19.19%;2016年粗蛋白(干基)39.62%,粗脂肪(干基)20.91%。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1.1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78%(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8.6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26%(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153.25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4.06%。
栽培技术要点:夏大豆中熟品种。适宜播期为6月上中旬,人工点播或机械条播均可,种植密
度在每亩1.2~1.5万株,地肥宜稀;出苗后及时定苗,做到苗匀、苗齐、苗壮;根据土壤肥力施底
肥,花荚期如遇干旱浇水可保障丰产目标,及时除草,防治病虫害;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区推广种
植。
审定编号:皖审豆2018007
品种名称:皖豆21020
申请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济4018/蒙9793-1
主要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黄色、
褐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倒伏。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69.5厘米、底
荚高度19.9厘米、有效分枝1.8个、单株荚数30.1个、单株粒数60.9粒、百粒重21.7克。全生育
期10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迟熟2天。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结果:2015
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2),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8);2016年对
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3),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3)。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检测结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3.82%,粗脂肪(干基)19.28%;2016年粗蛋白(干
基)42.76%,粗脂肪(干基)20.22%。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5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63%(极显著);201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0.5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08%(不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155.77
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71%。
栽培技术要点:1.适于安徽沿淮、淮北大豆产区作中熟夏大豆种植;2.适播期6月15~25
日;3.每亩播种量6~7千克,种植密度1.5~1.8万株/亩;4.播种时施有机底肥,花荚期增施磷
肥或叶面肥,保花促荚。
- 42 -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
北夏大豆区推广种植。
棉 花
审定编号:皖审棉2018001
品种名称:短果枝棉2号
申请者:淮北市黄淮海低酚棉开发研究中心
育种者:淮北市黄淮海低酚棉开发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淮86系×淮203-5
特征特性:转基因夏棉杂交种。株型筒型、紧凑,有限果枝,茎秆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偏大、
叶色浅绿,铃大、卵圆形,吐絮较畅、絮色洁白。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生育期107
天左右。株高98.9厘米、第一果枝节位为4.9厘米、株果枝数11.5台、单株结铃13.1个、单铃重
6.0克、衣分39.95%、籽指11.3克。抗性: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鉴定,2015年抗枯
萎病(病指9.7),耐黄萎病(病指27.3);2016年耐枯萎病(病指18.7),感黄萎病(病指45.6)。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5年纤维长度32.2毫米,断裂比强度
34.5cN/tex,马克隆值4.6。2016年纤维长度31.4毫米,断裂35.5cN/tex,马克隆值5.3。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5年区域试验亩产皮棉94.04公斤,较参试种平均值增产
21.59%;2016年平均亩产90.9公斤,较参试种平均值增产17.29%。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皮棉84.20
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2.密度:6000株/亩左右。3.施肥:底肥每
亩50-60千克三元素复合肥、尿素5千克、锌肥0.5千克,在整地时施下,播种前没有施底肥的
棉田,在棉花苗期补施。7月下旬棉株始花时每亩施尿素25千克;8月中、下旬结合治虫进行叶面
喷施。4.灌水:播种时如土壤墒情不足一定要带水点播:蕾期及花铃期干旱要浇水,遇涝要排水5.除
草:播种后出苗前喷一次除草剂。6.防治病虫害:短果枝2号较春棉虫害大大减轻,但仍需视棉虫
发生动态,及时防治好棉花害虫,确保实现高产。7.其它特殊措施:一是化调。该品种宜全程化调,
前轻后重。二是打顶。7月30日至8月3日根据果枝台数,株高长势等进行打顶。8.注意事项:
一是忌弱苗、忌过旺苗,适宜直播,忌大苗移栽;二是苗期生长过旺,种植密度过稀,下部易出叶
枝、赘芽;三是打顶后的化控不到位,棉花生育类型就不能完全转换为生殖生长阶段,短果枝2号
就不能取得高产。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棉花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淮河以北棉区推广种植,
注意防治黄萎病等病害。
注意事项:短果枝棉2号为转基因杂交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13)
第147号;获准在我省黄河流域棉区种植。有效期:2014年4月10日-2019年4月10日。
本次公告的所有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抗性、品质、产量和生育期等表
现都可能有所不同。推广者向使用者说明品种在推广地区可能存在的缺陷,做
- 43 -
好品种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
附件3
品 种 名 称 变 更
“G两优1号”水稻品种2017年我省审定(与2015年湖南省审定的编
号为“湘审稻2015011”的品种重名),现更名为“G两优1718” (审定编号:
皖审稻2017002)。
-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