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发(作者:止婉)
十年金榜
重组戊肝疫苗成功上市
2009年10月,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的预防戊型肝炎疫苗完成III期临床研究,是全球首
个完成III期临床研究并成功上市的戊肝疫苗。该临床研究先后历时5年,招募志愿者超过
11万人,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疫苗三期临床研究。戊型肝炎是世界主要的病毒性肝炎之
一,世界上有1/3的人口感染或曾感染过戊肝病毒。国际权威科学刊物《柳叶刀》发表了
这一研究结果,标志着我国戊型肝炎疫苗的研究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获得国际同行
认可。
抗击非典建奇功
2003年初,非典型肺炎疫情暴发,对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科技工作者日夜攻
关,短期内成功研制开发了首条技术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防护效果好的生物防护链
和α-2b、ω干扰素两个预防药物,及时解决了SARS一线医务人员的防护问题;研究提
出具有中国特色、临床效果明显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有效救治SARS患者提供了重
要支撑。2004年,科研人员顺利完成了SARS疫苗I期临床试验,成为全球第一个完成I
期临床试验的SARS病毒灭活疫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天河一号”世界夺冠
2010年8月,“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在2010年11月世界超
级计算机TOP 500排名中名列第一,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的超级计算机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的历史性突破。此外,“曙光星云”、“神威蓝光”等具有自主关键技术的超级计算机也
先后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水平已经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3000米超深水钻井平台交付使用
2011年5月,由我国自主设计的“海洋石油981”3000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
上海交付用户使用。该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装备,已用于南
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钻井、生产钻井、完井和修井作业,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
深度12000米,填补了中国在深水钻井特大型装备项目上的空白,使我国在深水高端重大
工程装备方面跻身世界前列,对于增强中国深水作业能力,实现国家能源战略规划,维护
国家海洋权益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TD—LTE—Advanced成为4G国际标准
2012年1月18日,以大唐电信集团为核心提出的TD—LTE—Advanced被国际电信
联盟(ITU)确定成为4G国际标准,正式成为两大4G国际标准之一。这是我国通信发展
史上继自主创新的TD—SCDMA成为3G国际标准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
在移动通信标准制定领域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为TD—LTE产业的后续发展及国际化打下
了重要基础。
发现中微子振荡新模式 2012年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王
贻芳在北京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
这一重要成果是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一项新的认识,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了
决定性作用,并将有助于破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
“蛟龙”号完成7000米深潜试验
2012年6月,我国自主设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第49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
破7000米水深大关,总共完成6次下潜,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
海试取得了宝贵的海底地质样品、生物样品、沉积物样品和水样。这是目前世界科学家利
用载人潜水器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深度的海底获得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发明专利授权累计100万件
2012年7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现场为我国第100万号授权发明专利
签发证书。自1985年授权首件发明专利,我国仅用27年时间便实现了发明专利授权总量
达到100万件的目标,成为世界上实现这一目标耗时最短的国家。
CIT400高速列车领跑世界
2012年8月29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等
10余家单位联合研制的高速综合检测列车(CIT400)通过验收,其最高试验检测速度达
到400km/h、可在350km/h进行持续运营,总体技术指标代表世界高速检测列车最高水
平。
首次克隆出iPS活体实验鼠
2009年7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绍荣领导的研究
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表了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的论
文,证实了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道路。
这是从干细胞研究迈向实际医疗过程中的一大步,对干细胞全能性机理研究以及器官移植、
药物筛选、基因治疗等临床应用研究等具有重要价值。
基因测序能力进入世界前列
以华大基因研究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生物芯
片工程中心等为代表的基因组研究开发基地建立了先进的基因组测序平台,基因测序能力
已进入世界前列。作为国际重要的测序中心之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已装备200余台各
种类型的测序仪,目前测序量为200G/RUN,100T/月,测序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难忘十年
自主创新渡难关
2008年年底,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
大超出预料。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高外向度的经济体广东,首当其冲、受害甚大:
第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长回落幅度大,工业生产步伐持续放缓,外需加速回落……
面对难关,我们该如何应对?广东省委、省政府通过深入调研、科学分析,把科技作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法宝,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科技厅迅速跟上,联手兄弟部门,
迅速推出科技新举措,保增长扩内需,保企业促创新,努力化危为机,共渡难关。其中包
括:推广应用LED(半导体照明)等自主创新重大产品,拉动消费和发展新兴产业;推进
科技与金融结合,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落实企业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抵扣、高新技术
企业认定等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帮助企业度过“寒冬”; 启动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计
划,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产品升级;启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作,构筑国
际科技竞争的人才高地……
当时,一些同志不太理解:在税收下降、财政紧张的情势下,还做这些“花钱买卖”?
事实胜于雄辩:这些措施不仅帮助广东的企业顺利渡过了难关,而且化危为机,推动了全
省科技事业的大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提升,推动了产业升级,增强了发展后劲。
近年来,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创新的经济绩效、企业创新能力等分
项指标领先全国。同时,广东加快实现从对外技术依赖型向技术自给型转变,技术自给率
从2007年的53.9%快速上升到2011年的66.8%,已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技术自给率
达70%的目标。2011年,广东研发投入规模达到1045亿元,约占全国的1/8;研发经费
占GDP比重达到1.9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13个百分点。全省研发人员从2007年
的20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41.08万人,规模全国第一;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科研团队
加速集聚和涌现。基础研究厚积薄发,原创性能力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近三年,广东共获“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达29项,全国排名跃升至第三名。2011
年广东专利密度5.6件/万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PCT(专
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受理量8941件,占全国半壁江山,继续领跑全国。
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支撑引领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全省加快转入创新驱动的快
车道。广东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型产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
0.82万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1.5万亿元,年均增长22.3%,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
过14%。2011年,广东21个省级以上高新区营业总收入保持23.4%的快速增长,其中
国家级高新区9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营业总收入1.51万亿元,居全国第二;高新区
以占全省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1/6的工业总产值、1/6的出口额、1/3的高新
技术产品产值,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 2011年,广东326个省级专业镇
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万亿元,增长27.3%,占全省GDP的30.94%;特色产业产值
17251.50亿元,增长63.5%,特色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从2007年的12%提高
到2011年的26%,年均增长21.5%。
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越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应对危机的能
力就越强,发展的后劲也就越足。
十年大事记
粮食丰产工程启动
2004年,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
原12个粮食主产省人民政府,启动实施国家粮食丰产工程。该工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为根本目标,选择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以高新技术引领我国粮食产业现代化,以
技术集成创新带动大面积均衡持续增产和成本降低。
全国科技大会举行
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发布实施《国
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
创新型国家。
激励创新配套政策出台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
若干配套政策》,出台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策采购等10方面的60条激励
政策,以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科学素质纲要》颁布
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明确了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未来5—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方针目标、
任务措施,全面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科技重大专项陆续启动
自2007年起,大型飞机、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新药创制、水
体污染治理、油气开发、大型核电站等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陆续启动实施。
《科技进步法》修订
200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的《科技进步法》,进一步从法律上明确
了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和基本方针,规定了激励自主创新、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整合科技资源等五个方面的制度、措施。
知识产权纲要颁布
2008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的战
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大力提高我国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
理水平。
中关村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中
关村科技园区实行股权激励试点等先行先试政策措施。
科技支撑应对金融危机
200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把科技支撑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四大措施之一”,
出台《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中央财政预算安排628亿
元,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快研发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大力支持企业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工程启动实施
2009年7月,科技部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
部署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举行
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研究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2024年4月13日发(作者:止婉)
十年金榜
重组戊肝疫苗成功上市
2009年10月,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的预防戊型肝炎疫苗完成III期临床研究,是全球首
个完成III期临床研究并成功上市的戊肝疫苗。该临床研究先后历时5年,招募志愿者超过
11万人,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疫苗三期临床研究。戊型肝炎是世界主要的病毒性肝炎之
一,世界上有1/3的人口感染或曾感染过戊肝病毒。国际权威科学刊物《柳叶刀》发表了
这一研究结果,标志着我国戊型肝炎疫苗的研究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获得国际同行
认可。
抗击非典建奇功
2003年初,非典型肺炎疫情暴发,对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科技工作者日夜攻
关,短期内成功研制开发了首条技术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防护效果好的生物防护链
和α-2b、ω干扰素两个预防药物,及时解决了SARS一线医务人员的防护问题;研究提
出具有中国特色、临床效果明显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有效救治SARS患者提供了重
要支撑。2004年,科研人员顺利完成了SARS疫苗I期临床试验,成为全球第一个完成I
期临床试验的SARS病毒灭活疫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天河一号”世界夺冠
2010年8月,“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在2010年11月世界超
级计算机TOP 500排名中名列第一,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的超级计算机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的历史性突破。此外,“曙光星云”、“神威蓝光”等具有自主关键技术的超级计算机也
先后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水平已经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3000米超深水钻井平台交付使用
2011年5月,由我国自主设计的“海洋石油981”3000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
上海交付用户使用。该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装备,已用于南
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钻井、生产钻井、完井和修井作业,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
深度12000米,填补了中国在深水钻井特大型装备项目上的空白,使我国在深水高端重大
工程装备方面跻身世界前列,对于增强中国深水作业能力,实现国家能源战略规划,维护
国家海洋权益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TD—LTE—Advanced成为4G国际标准
2012年1月18日,以大唐电信集团为核心提出的TD—LTE—Advanced被国际电信
联盟(ITU)确定成为4G国际标准,正式成为两大4G国际标准之一。这是我国通信发展
史上继自主创新的TD—SCDMA成为3G国际标准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
在移动通信标准制定领域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为TD—LTE产业的后续发展及国际化打下
了重要基础。
发现中微子振荡新模式 2012年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王
贻芳在北京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
这一重要成果是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一项新的认识,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了
决定性作用,并将有助于破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
“蛟龙”号完成7000米深潜试验
2012年6月,我国自主设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第49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
破7000米水深大关,总共完成6次下潜,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
海试取得了宝贵的海底地质样品、生物样品、沉积物样品和水样。这是目前世界科学家利
用载人潜水器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深度的海底获得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发明专利授权累计100万件
2012年7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现场为我国第100万号授权发明专利
签发证书。自1985年授权首件发明专利,我国仅用27年时间便实现了发明专利授权总量
达到100万件的目标,成为世界上实现这一目标耗时最短的国家。
CIT400高速列车领跑世界
2012年8月29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等
10余家单位联合研制的高速综合检测列车(CIT400)通过验收,其最高试验检测速度达
到400km/h、可在350km/h进行持续运营,总体技术指标代表世界高速检测列车最高水
平。
首次克隆出iPS活体实验鼠
2009年7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绍荣领导的研究
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表了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的论
文,证实了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道路。
这是从干细胞研究迈向实际医疗过程中的一大步,对干细胞全能性机理研究以及器官移植、
药物筛选、基因治疗等临床应用研究等具有重要价值。
基因测序能力进入世界前列
以华大基因研究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生物芯
片工程中心等为代表的基因组研究开发基地建立了先进的基因组测序平台,基因测序能力
已进入世界前列。作为国际重要的测序中心之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已装备200余台各
种类型的测序仪,目前测序量为200G/RUN,100T/月,测序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难忘十年
自主创新渡难关
2008年年底,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
大超出预料。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高外向度的经济体广东,首当其冲、受害甚大:
第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长回落幅度大,工业生产步伐持续放缓,外需加速回落……
面对难关,我们该如何应对?广东省委、省政府通过深入调研、科学分析,把科技作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法宝,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科技厅迅速跟上,联手兄弟部门,
迅速推出科技新举措,保增长扩内需,保企业促创新,努力化危为机,共渡难关。其中包
括:推广应用LED(半导体照明)等自主创新重大产品,拉动消费和发展新兴产业;推进
科技与金融结合,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落实企业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抵扣、高新技术
企业认定等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帮助企业度过“寒冬”; 启动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计
划,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产品升级;启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作,构筑国
际科技竞争的人才高地……
当时,一些同志不太理解:在税收下降、财政紧张的情势下,还做这些“花钱买卖”?
事实胜于雄辩:这些措施不仅帮助广东的企业顺利渡过了难关,而且化危为机,推动了全
省科技事业的大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提升,推动了产业升级,增强了发展后劲。
近年来,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创新的经济绩效、企业创新能力等分
项指标领先全国。同时,广东加快实现从对外技术依赖型向技术自给型转变,技术自给率
从2007年的53.9%快速上升到2011年的66.8%,已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技术自给率
达70%的目标。2011年,广东研发投入规模达到1045亿元,约占全国的1/8;研发经费
占GDP比重达到1.9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13个百分点。全省研发人员从2007年
的20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41.08万人,规模全国第一;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科研团队
加速集聚和涌现。基础研究厚积薄发,原创性能力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近三年,广东共获“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达29项,全国排名跃升至第三名。2011
年广东专利密度5.6件/万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PCT(专
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受理量8941件,占全国半壁江山,继续领跑全国。
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支撑引领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全省加快转入创新驱动的快
车道。广东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型产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
0.82万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1.5万亿元,年均增长22.3%,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
过14%。2011年,广东21个省级以上高新区营业总收入保持23.4%的快速增长,其中
国家级高新区9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营业总收入1.51万亿元,居全国第二;高新区
以占全省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1/6的工业总产值、1/6的出口额、1/3的高新
技术产品产值,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 2011年,广东326个省级专业镇
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万亿元,增长27.3%,占全省GDP的30.94%;特色产业产值
17251.50亿元,增长63.5%,特色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从2007年的12%提高
到2011年的26%,年均增长21.5%。
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越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应对危机的能
力就越强,发展的后劲也就越足。
十年大事记
粮食丰产工程启动
2004年,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
原12个粮食主产省人民政府,启动实施国家粮食丰产工程。该工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为根本目标,选择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以高新技术引领我国粮食产业现代化,以
技术集成创新带动大面积均衡持续增产和成本降低。
全国科技大会举行
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发布实施《国
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
创新型国家。
激励创新配套政策出台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
若干配套政策》,出台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策采购等10方面的60条激励
政策,以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科学素质纲要》颁布
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明确了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未来5—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方针目标、
任务措施,全面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科技重大专项陆续启动
自2007年起,大型飞机、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新药创制、水
体污染治理、油气开发、大型核电站等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陆续启动实施。
《科技进步法》修订
200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的《科技进步法》,进一步从法律上明确
了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和基本方针,规定了激励自主创新、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整合科技资源等五个方面的制度、措施。
知识产权纲要颁布
2008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的战
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大力提高我国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
理水平。
中关村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中
关村科技园区实行股权激励试点等先行先试政策措施。
科技支撑应对金融危机
200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把科技支撑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四大措施之一”,
出台《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中央财政预算安排628亿
元,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快研发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大力支持企业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工程启动实施
2009年7月,科技部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
部署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举行
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研究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