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好句
2024年4月16日发(作者:刚水瑶)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好句
黎明与黄昏,是风光摄影师最为钟情的黄金时间段。若天气晴朗,
太阳即将升起或者刚刚落到地平线下的几分钟内,蓝色的天空穹顶与
西方地平线之间会浮现出金色至红色的光泽,气象学上称之为“曙暮
光”。
若是翻开一本气象学词典,就会发现黄昏所对应的时间并非太阳
西垂时分,而是专指:太阳落到地平线下,至高度角位于地平线下6°
的这段时间。
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黄昏时分,太阳已经不在地平线之上。
这时天空依然明亮,人们还可以清晰看到周围事物,不必开灯。同理,
气象学中的黎明时分则可以理解为太阳从地平线下6°升至地平线的
这段时间。
在大气科学中,描述日出前或者落日后的绚烂天色,还有个专有
名词,那就是“曙暮光”。“曙暮光”也叫做“晨昏蒙影”。其形成
原因,简单说便是阳光从地平线之下散射出来,照亮了低层的大气。
曙暮光的出现,意味着昼夜即将交替。但严格来说,“黎明”与
“黄昏”并不与曙暮光在天边浮现的时间段完全吻合:因为在太阳处
于地平线下6°至18°之间时,虽然已不是天文学定义的黄昏,天空
也不再明亮,但曙暮光依然存在。同样在黎明时,太阳虽然还没有到
地平线下高度角6°的位置以上,但在18°至6°的这个区间时,天
际已经开始有亮色,曙暮光已经出现。至于黄昏与黎明,以及曙暮光
出现的时间段为什么与太阳高度角在地平线下6°及18°相关?更加
详细的解释需要借助光学以及气象学的算式,在此就不涉及了。
在气象学上,黎明与黄昏时段的天际光,叫做“民用曙暮光”。
按照常理,与“民用曙暮光”相对的应该是“军用曙暮光”,但“军
用曙暮光”这个词并没有出现,而是被进行了更加准确的分类与命名:
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下6°至12°之间,以及地平线下12°至18°之
间时,曙暮光分别被称作“航海曙暮光”与“天文曙暮光”。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意为着白昼的到来;而当太阳高度角落至
地平线下18°之后,夜幕才真正降临。
对于普通人而言,暮曙光意味着可以在早上和晚上时迟些开灯照
明从而节省一笔微量电费;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曙暮光意味着很多
瑰丽绚烂而又转瞬即逝的美图题材;而对于气象研究者而言,曙暮光
则意味着一种对高层大气中的气溶胶进行间接观测的方式。
2024年4月16日发(作者:刚水瑶)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好句
黎明与黄昏,是风光摄影师最为钟情的黄金时间段。若天气晴朗,
太阳即将升起或者刚刚落到地平线下的几分钟内,蓝色的天空穹顶与
西方地平线之间会浮现出金色至红色的光泽,气象学上称之为“曙暮
光”。
若是翻开一本气象学词典,就会发现黄昏所对应的时间并非太阳
西垂时分,而是专指:太阳落到地平线下,至高度角位于地平线下6°
的这段时间。
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黄昏时分,太阳已经不在地平线之上。
这时天空依然明亮,人们还可以清晰看到周围事物,不必开灯。同理,
气象学中的黎明时分则可以理解为太阳从地平线下6°升至地平线的
这段时间。
在大气科学中,描述日出前或者落日后的绚烂天色,还有个专有
名词,那就是“曙暮光”。“曙暮光”也叫做“晨昏蒙影”。其形成
原因,简单说便是阳光从地平线之下散射出来,照亮了低层的大气。
曙暮光的出现,意味着昼夜即将交替。但严格来说,“黎明”与
“黄昏”并不与曙暮光在天边浮现的时间段完全吻合:因为在太阳处
于地平线下6°至18°之间时,虽然已不是天文学定义的黄昏,天空
也不再明亮,但曙暮光依然存在。同样在黎明时,太阳虽然还没有到
地平线下高度角6°的位置以上,但在18°至6°的这个区间时,天
际已经开始有亮色,曙暮光已经出现。至于黄昏与黎明,以及曙暮光
出现的时间段为什么与太阳高度角在地平线下6°及18°相关?更加
详细的解释需要借助光学以及气象学的算式,在此就不涉及了。
在气象学上,黎明与黄昏时段的天际光,叫做“民用曙暮光”。
按照常理,与“民用曙暮光”相对的应该是“军用曙暮光”,但“军
用曙暮光”这个词并没有出现,而是被进行了更加准确的分类与命名:
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下6°至12°之间,以及地平线下12°至18°之
间时,曙暮光分别被称作“航海曙暮光”与“天文曙暮光”。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意为着白昼的到来;而当太阳高度角落至
地平线下18°之后,夜幕才真正降临。
对于普通人而言,暮曙光意味着可以在早上和晚上时迟些开灯照
明从而节省一笔微量电费;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曙暮光意味着很多
瑰丽绚烂而又转瞬即逝的美图题材;而对于气象研究者而言,曙暮光
则意味着一种对高层大气中的气溶胶进行间接观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