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唐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IT圈 admin 31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16日发(作者:犹秋巧)

历史地理第二辑

唐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曹尔琴

唐朝的国势在天宝时期达到极盛

天宝

十三载

公元

754

全国共有人户九百六十

一万九千二百五十四①

然而经过安史之

战争纷至沓来

国势急剧下降②

几乎到

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种状况

直到宪宗元

和年间

806—

820

在对藩镇斗争中取得

些成效后

才开始略有转机

°

这时号称

中兴

而初年也仅有人户二百四十四万二百

五十四③

与天宝时期相较

仅居四分之一

前后五十余年

演变相当剧烈,构成唐朝前后

期的转折关键

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问

题特这样的演变,必然会促使唐朝经济地理重

新布局

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

特别是长江下游

本来

这样的演变并不是

从此时开始

在此以前已有了一些征象

在这

五十年间

布局更有了新的变化

黄河流域的

经济从此衰落下去

长江流域特别是下游地

区经济却迅速发展起来命

一.黄河流域经济基础的破坏

长期的战乱

唐朝初年分全国为十道

这十道基本上

是根据山川地形等自然形势划分的

其中秦

岭和淮河东西相衔接的一线构成南北的分

这一线的南北各有五道

其北为陇右

关内

河东

河北和河南五道;其南为山南

剑南屠江南

岭南五道和西

北部的五道包

括了整个黄河流域

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基

本上都是在黄河流域五道内进行的

在这期间

政局的动荡是从安史之乱开

始的

安史事起,西陲戍兵内撤

吐蕃统治阶

级趁机进扰

后来吐蕃军占领了陇右地区

禄山的叛军曾经攻破了长安

而吐蕃也曾在

这座都城盘踞过若干时日

战乱使黄河流域

从东到西都受到摧残

只有较为偏远的少数

地区没有受到波及

虽说没有受到波及

,也

受到一定的影响

安史之乱初步结束

过了二十年唐蕃才

划定了新的统治区域界线

不过黄河流域的

灾难并没有多大的转机

唐朝虽然平定安史

之乱,对其余党却除恶未尽

终于导致了藩镇

割据

藩镇割据又使太行山东的河北道成为

唐朝难于过问

或者根本无从过问的地方

蕃虽然划定新的区域界线

吐蕃统治阶级的

进扰气焰并不曾稍有收敛

陇右道失去之

关内道的西陲于是成为西方长期冲突的

战场

所谓元和中兴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历

尽艰难取得的

藩镇的除授是用的节度使或观察使的职

节度使本来只用以防边

安史乱离时又

引日唐书

0

9

空玄宗纪净下口

其间全国人户増减

不再列举

引日唐书

3

14

y

宪宗纪工元和二年

147

可兼任观察等使

此后也在内地除授

并且

1

再增置

通称

藩镇

方镇

到了元和初

全国多达四十八镇①

除了东西两都和

同两州外

全国都成了藩镇的防区

这四

U!

十八镇可分为三类

大部分是服从唐朝指挥

的封疆大吏;一部分是敢于抗命自行其事的

淄青和淮南两镇就是

只有河北卢龙

成德

魏博三镇和由他们中间分裂出来的藩镇才是

安史余孽

元和二年

807

李吉甫撰

和国记簿

于全国四十八镇中

列举凤翔

邠宁

振武

泾原

银夏

灵盐

河东

易定

魏博

镇冀

范阳

沧景

淮西

淄青等十五道

七十一州

不向唐朝申报户口②

这十五道

都在黄河流域

凤翔

娜坊

邠宁

振武

银夏

灵盐

河东八道都是边陲地区

还需

要唐朝接济军精民食

当然无力缴纳赋税

魏博

镇冀

范阳

沧景

淮西

淄青七道都

是世袭的藩镇

,更不会上纳赋税的

在黄河

流域

唐朝所能控制的地方

除东西两都和

同二州

还有陕虢

汴宋

郑滑

陈许

J

泗.河中五道二十州

这二十个州是西起今

河南灵宝,东至江苏徐州

北起河南滑县

至河南淮阳

o

这是一贯所说的中原地区

—在

当时却已是“

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

就是

这五道之中

有一些节度使也并不是始终都

听命于中枢的④

户□的耗减

中原地区人户数目下降

必然会影响经

济的恢复

因此

了解当时黄河流域人户数

目下降的幅度是必要的

唐书•地理

皆列有天宝时各府州的人户数目

李吉

甫撰

元和郡县图志

又列有元和时的人户数

正好作为比较

不过应该指出

今传世的

元和郡县志

有所残缺

各府州的户数并不

全备;也有藩镇不报户口

书中无法载及

148

仅以可兹比较的府州中

以十万户以上的

府州为例

论述各地的变化

黄河流域十万

户以上府州的人户变化有如下表書

府州名称

天宝时

元和时

下降比例

京兆府

362,921241,202

弗呀

1

河南府

194746

18,799

91%

it

109,876

8,218

93%

124

,268

5,200

96%

太原府

128,905

124,000

3%

151.596

6,920

96%

101,142

39>000

96%

100

015

20,102

80%

113.885

8,967

93%

124,024

9,514

93%

从上表所见

天宝时期

包括长安所在的

京兆府在内的黄河流域的几个道中

十万户

以上的府州共有十个

其中关内道一个

河南

道三个

河东道一个

河北道五个

可是到了

元和年间

只有京兆和太原两府仍有十万户

以上

河北道的相州近四万户外

贝州二万

河南府一万多户就算是大州了

其余五州

只有几千户口各府州人户下降的比例

只有

太原府前后大致相同

减少百分之三,京兆府

也减少百分之三十三

而减少百分之九十以

上的有七州

占百分之七十

情况不能不说

是严重的

这七州中有四州是在河北道

北道的易州更为典型

这里天宝时有

44,230

元和时仅存

569

下降了百分之九十

引日唐书为卷

14

峯宪宗纪性

这是李吉甫联元和国

计簿冲中的数字

李吉甫求元和郡县图志淨却作四

V

J

武旧唐书渗卷

14

武宪宗纪

武旧唐书总卷

1EO

峯郭子仪传性

黑旧唐书辛卷

140

*

张建封传和

易州虽不是十万户府州

从典型意义说,

还是值得提出的

京兆府虽说是减少百分之

三十三

不算很多

但是京兆府的户数还包括

国都长安在内

如果除去长安的户数,这里实

际也就不很多了

况且从下表还可以看出星

府州名称

天宝时

元和时

下降比例

33

J87

1,437

96%

60,928

4,861

92%

凤翔府

58,486

7,980

86%

W

23,484

760

97%

22,458

1,842

92%

京兆府以东的同

华两州

以西的凤翔府

、以

北的坊酬和擲州,都是人口减少很多的地方,

京兆府九致上也不会例外的

。太原府的人户

虽说是前后大致平衡

但河东道的其他府州

也下降很多

以五万户以上府州为例,有如下

*

1

府州名称

天宝时

元和时

下降比例

河中府

70,800

19,600

72%

82>204

1L271

86%

64,836

6,567

90%

汾州

59,450

8,304

86%

这四个府州都是河东道的大州

都在汾涼流

其中的三州下降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应该指出

在当时人户普遍减少情况下

个别州也并不是没有增长的现象

。这在南方

各道确非少见

可是在黄河流域却只有一个

隰州

治所在今山西隰县儿这里

天宝时有

19,455,

元和时右户

2

349,

増加了百分

之三十三

隰州僻

在山区宇远离战场,这是人

口増加的主要原因

黄河流域粮食及

丝织品生产的下降

上面的数字显示出黄河下游及其附近地

河南道的伊洛流域

河东道的汾涼流域以

及关内道的渭河下游的人户大量减少

而这

些地区又都是唐朝前期农田水利发达

农业

经济繁荣的地区

经过战乱的浩劫

而又长期

在藩镇控制之下

旧有的水利被严重破坏

新修水利则又困难重重

农业生产很难得到

恢复

由太行山东南斜行北流的永济渠

在唐

朝初期是河北道粮食南运的主要航道

这种

情况直到开元年间还没有多大的变化

当时

裴耀卿主持漕运

就是

益运晋

济■博之租詹①

°

这里所说的晋州治所

在今山西临汾县,绛州治所在今山西绛县歩二

者都在汾河流域

濮州治所在今山东旧濮县

P

济州治所在今山东在平县南

都在当时黄河

下游以南

魏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

邢州

治所在今河北邢台县

贝州治所在今河北清

河县

博州治所在今山东聊城市

都在当时黄

河下游以北

至少这魏鼻邢

贝三州粮食都应

是从永济渠西运的

°

稍后韦坚治理漕渠

是为了运输山东的粮食②

韦坚虽然注意于

江淮租米

并取州县义仓粟西运③

但既说是

山东

则黄河下游以及太行山东各地的粮食

也应当在运输之列凸

当时黄河流域不仅盛产粮食

衣着原疥

也相当富实

衣着原料主要是丝

布.麻

几种

丝织品的绢还可以当作货币流通使用,

意义更大

唐朝前期是以这几种原料作为贡

赋的

而丝和丝织品数量最多

丝的产地几

乎全在黄河下游,其质量也都在上品

按当

①②③引日唐书%卷

48

$

食货志叫

149

时规定

河北道所有的二十五州贡赋全是丝

和丝织品

河南道二十八州中仅唐州一州贡

其余各州都贡绢和绵

就是关内道也

有渭河下游的京兆

岐四个府州①贡

丝和丝织品

其中绢也相当多②

河北道的

定州(治所在今河北定县

最为突出

。这里

所产的丝织品尤为著名

品种繁多③

每年

耍贡细绫一千二百余匹

其他品种还不在数

内④

安史乱起

粮食和丝织品的生产布局起

了变化

黄河流域的经济受到破坏

唐朝中

央的财赋收入和粮食供应

就不能不转而全

力依靠于江淮各地⑤

当时对这种困难处境

的原因归之于藩镇割据,说是这些藩镇

以赋

税自私

不朝献于廷

德宗时的宰相杨炎

还明确说这是由于

河南

山东

剑南

有重兵处

皆厚自奉养

王赋所入无几

炎没有提到河北三镇

显然那里根本不再上

缴赋税

藩镇和一些统兵将帅

以赋税自私

确是事实

不过黄河下游南北地区人为的破

坏也是相当严重的

田承嗣在魏博

就是

户重敛

厉兵赡甲

使老弱耕

壮者在军

不数

有次十万

其实这在当时已是普遍情

不仅魏博一镇而已

就在这样的残破局

面下,仍然是兵连祸接,甚至王武俊在镇冀也

感慨说:

今山东连兵比战

骨尽暴野,虽胜者

谁与居

就是富庶的渭河下游地区

宗还以当地

田野空虚

恐粮食不足

国用有

而打算迁都⑩

这时是在吐蕃一度攻陷

长安之后

不过吐蕃在长安只有几日停留

能说长安就残破无余

完全失去作为都城的

条件

由于黄河流域的农业遭到严重破坏

,唐

朝攻府所蛊的粮食仰绐于江淮

所需的丝织

品同样也依赖于江淮

唐政府平定安史之乱

曾经借助于回纥的兵力

乱事平定以后

回纥

150

自恃有功

借此进行经济剥削

每年祁以劣马

几万匹到唐朝换取绫缭

而一匹马价值四十

或五十匹缭

几万匹的马价则是很大的数

给唐政府造成严重的困难

诗入白居易

阴山道

诗中说这大量换马的縑

是由江淮

运来的

唐朝的粮食柳给江淮是可以的,

因为江淮也是产粮区

至于丝织品

江淮地区

本来不如黄河流域的量多质好

这样多的换

马縑

不近取于黄河流域

却远求于江淮地

这正说明黄河流域的丝织生产已难于恢

复了

粮食和丝织品产量的下降

K

可以说明当

时遭受破坏的黄河流域经济已达到难以恢复

的程度

江淮流域经济的继续发展

唐朝为了和割据的藩镇进行斗争

也为

了自己能够存在下去

在黄河流域残破后夕就

转而着眼于江淮流域的经济

正是由于江淮

流域的富庶

唐朝才能取得中兴

并且在元和

之后还支持了八十多年

(-)

秦岭淮河以南人户的增减

按照唐朝十道的划分

秦岭淮河以南的

五道为淮南

山南

江南•剑南和岭南道

①②求大唐六典%卷

3

O

卓新唐书

R

39

老地理志>

老通典

6

峯赋税%

引日唐书■卷

123

老第五琦传%

牡新唐书

卷*

210

碟藩镇传序入

引日唐书

卷口

8

黑杨炎传性

老新唐书"卷

210

老藩镇魏博传入

武新唐书力卷

211

镇镇冀传性

呵口官

ih

120

V

子仪皆®

癌新唐书为卷

217

电回鹘传&

@

■内出金帛酬马值

仍诏江淮马价绯

J

见戦白氏兴

庆集

1

)

岭南一道外

其余四道都在江淮流域

江淮流域的经济继续发展

显示出繁荣

富庶

固然是和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分不开,

但是也和这里的人户在安史乱离及其以后一

段时期中相对稳定

不至于大幅度减少

某些

地区还有増加

有密切关系

今本

元和郡县

的淮南道全佚

山南道也有一半佚失。

仅存的各道而论,除剑南道以外

其余诸道增

加人户的州

共有九州

0

情况如下表:

州名

天宝时

元和时

上升比例

47,980

107,107

123%

76,421

100,808

32%

19,190

38,618

101%

55,530

91,129

64%

40,899

46,116

13%

1

1

37,752

41,025

9%

23,806

35,571

50%

广

42,235

74,099

75%

1,209

1,871

55%

山南道的襄州

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人增加

最多

其次的是江南道的鄂州

治所在今湖北

武汉市武昌片

二者都增加百分之一百以上

O

江南道有六州增加

除鄂州外还有苏州

治所

在今江苏苏州市八泉州

治所在今福建泉州

市八吉州

治所在今江西吉安人饶州

治所在

今江西波阳

和洪州

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人

是增加人户最多的一道

岭南道有二州

广

治所在今广东广州市

和梧州

治所在今

广西梧州市)

所增比例居于九州中的第三和

第五位

除去上面所说增加人户的九州外

,都多

少有所减少

仅以六万户以上的府州为例,

共有十四个,

府州名称

天宝时

元和时

下降比例

润州

102>023

55006

46%

102,633

54,767

47%

86,258

51,276

41%

73,366

43,767

40%

90,279

20,685

78%

68,472

17,426

75%

90,605

24,767

75%

121,204

57,350

63%

92,272

444

78%

成•都府

160,950

46,010

_

72%

69005

2>113

97%

61,824

6,985

90%

65,066

7,148

90%

66,814

2,892

'

97%

下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有四州

全部在剑南

占十四州的百分之三十五

前面已经指出

以元和时全国人户总数

和天宝时比较

元和时仅占百分之二十五

于各地情况不同

增减数目则因地而异

北两部分就有很大差别

黄河流域增加的只

有一州

而这一州还在山区

秦岭淮河以南

所增加的远较黄河流域为多

增加的幅度也

较大

至于下降的比例

南方各道显然比黄

■V

6

河流域小

o

从全国来看还是接近于平衡的

这里还应指出

在北方烽火连天的时候

由黄

河流域避难南迁的人口则是为数不少的

。所

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力①

正反映当时普

遍南迁的状况

O

引日唐书冷卷

148

权徳舆传性

-

151

二)

江淮流域农田水利的兴修

人口的增加和相对的稳定

使江淮流域

的农业有了较为充分的劳动力

,局部地区的

自然条件又能够不受割据状态的影响而有可

能兴修农田水利

这是加速农业发展的另一

重要因素

江淮流域的农田水利在天宝以前

就有了相当基础

,兴修了四十余项工程;安史

乱后则兴修了六十余项①

这许多工程不能

一一列举

这里仅列各州载有灌溉数字的工

程以资说明门

A

t

-

J

■■

-

tea

-

5

O

-

00

-

J

I

一一

1

♦■♦■

--

001

_

_

1

>

WO

-

-

-

史长

i

_

2

X

00

.

-

-

-

9

-

00

-

1

?

O

-

--■

8

O

-

-

-

堤塘

-

100

-

2

常州

J

4

00

西湖

3

0

L

-

_

-

O

-

一一

1

00

d

000

州湖

20

屿

2

O

♦■

小江

8

O

O

5

O

-

广

-

4

00

152

泉州

尚书塘

贞元中

300

沃水淮

大和中

180

诸泉塘等六塘

贞观中

1,200

延寿肢

建中中

400

宣州

大农陂

元和中

1,000

德政陂

大历中

200

江州

堤堰

贞元末

400

眉州

大和中

200

通济大堰一

开元中

1,600

小堰十

r

绵州

广济陂

垂拱四年

100

陵州

汉阳堰

武德初

200

从上表可以得知天宝前载有灌溉数字的工程

为二十六项

安史之乱以后为二十项

这二

十项中

有十二项是在安史之乱后到元和时

的五十年间修筑成功的

黄河流域在连绵战

争中

新修的农田水利工程

仅有两项

一项

是灵州

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的特进渠

庆四年修片一是在孟州

治所在今河南孟县

恢复林口堰

太和五年修片前者可灌田六百

后者可灌田五千顷②

°

黄河流域和江淮

流域相比较

兴修的农田水利差别显然

淮流域的农田水利灌溉的地区

主要是长江

■I

中下游

、成都平原和钱塘江下游

长江中下游

除江淮之间外

以太湖

鄱阳湖和洞庭湖周围

的农田水利最发达

这些地区的农业因此得

到更大的发展

东南八道经济的发展

宪宗元和二年

807

李吉甫撰

元和

老新唐书力卷

40

43

年地理志%

求新唐书力卷

37.39^

地理志%

国计簿

指出

唐朝中央"每岁赋入倚办

止于

浙江东西

宣歙.淮南.江西"鄂岳

福建

湖南

eA

八道

合四十九州

一百四十四万户^①

U!

这八

道中

浙江东道为今浙江省浙东地区

浙江西

道为今浙江省浙西地区兼有今江苏省的江南

地区

宣歙道为今安徽省江南地区

淮南道为

今江苏

安徽两省淮河以南地区

江西道为今

江西省

鄂岳道包括今沔阳

安陆诸县以东的

湖北省东部和洞庭湖东的湖南省东北部

建道为今福建省

湖南道则有除洞庭湖东

西

以外的今湖南省

也就是说

东南八道的全

部地区

包括今浙江、

江西

福建

湖南四省的

全部和大部

兼有今江苏

安徽两省淮河以南

和今湖北省东部各地

唐朝在东南八道征收的财赋

主要是粮

食和绫罗布类

也就是衣食的必需用品

唐朝

为了转运东南的财赋

特设盐铁转运使官

当时所需财赋集中取之于东南八道

然是由于这里富庶

而其他地区不能担负也

是各有原因的

Q

那时有一位罗让

在元和元

806

论国内的形势

曾经说过

陇右

黔中

山南已还

境瘠啬薄

货殖所入,力不多

。岭南

闽■蛮之中

风俗越异

珍好继至,

无大赡也

河南■河北

河东已降

甲兵长积,

农厚自任

又不及也②/按他这样的分析

下的也只有这东南八道了

陇右早已为吐蕃

占据

当然说不上什么财赋

河南

河北

东都在黄河流域

烽火不断

也是不会供给财

赋的

这里没有提起关内道

关内道夹处于

陇右道和河南河东之间,

同在黄河流域

以黄

河流域的残破程度看

关内道也不会例外口

这里提到的黔中

山南和岭南

闽蛮都是

秦岭和淮河以南的地区

岭南从来不是唐朝

国都的粮食供给地区

也就无须多所叙述

山南郡不属于不申户口诸道的范围

当然

是应该负担唐朝中央的财赋的

不过这些地

区大部分确是境瘠啬薄

说不上富庶

山南

道东部兼有今河南西南部白河流域和湖北省

的江汉平原以及湖南省洞庭湖西岸等处

两者地区还兴修了一些农田水利

不能说农

业没有发展,但就整个山南道而论

这毕竟是

局部地区亍若以局部地区推论全道

而认为

当地都相当富庶

似乎是不妥当的

。这里没

有提到剑南道

*

剑南道的确不包括在东南八

道之中

可是剑南道的成都平原自来是一个

繁荣富庶地区

为什么它却不在唐朝倚办财

富的范围

原来这里的一些封疆大吏也反抗

中央

肃宗时东川的段子璋③

宪宗时西川的

刘辟

就是擅权一方

以至引起了战争

剑南

道西邻吐蕃

西南又与南诏毗连

。吐蕃占去

陇右

同时也骚扰剑南的西陲,且又唆使南诏

进扰

y

战乱使剑南为之残破

如前所述

这里

的人口减少,从南方各道总的来说

下降幅度

不及黄河流域大

但若仅就成都平原各府州

而论

残破的程度也不能说不严重

自来繁

荣的成都府,开元时有户十三万余

天宝时增

至十六万余

到了元和年间

却只剩下四万六

千户④

元和与天宝时期比较

减少约三分

之二

人户减少到这样程度

农业不会比以

前有更大发展的

除去这些地区

唐朝财赋就只能取之于

东南八道

东南八道地区广大,各道之中情

况也不一致

东南八道西至湄庭湖南北

111

庭湖南北也是粮食产地

而为唐朝政府所重

Q

刘晏在代宗时管理漕运

曾经说

=

格潭.

蚪日唐书

*

14

碳宪宗纪入

睾全唐文

525

罗让牟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

g

I

'

<■

老新唐书冷卷

6

肃宗纪%

玄元和郡县志力卷

31

成都府严新唐韦

卷*

42

峯地理

153

桂阳

必多积谷

这几处州郡的治所

分别在今湖南省长沙市

衡阳市和郴县

都在

洞庭湖南

东南八道南至于福建

福建近海

闽江和晋江横贯其间

这些河流侧旁都曾经

兴修农田水利

农业上有一定基础

不过这

里山地丘陵较多

是有一定限制的

而泉艸在

当时已有海舶之利

所以罗让说是

风俗越

珍好继至

直与岭南相比拟

誨舶之利当

是远超于农业生产之上

由于这样的原因

当时财赋虽取之于东

南八道

重心却在江淮

早在安史之乱爆发

初期

第五琦就曾向唐玄宗说

1=1

方今之急在

兵,兵之强弱在赋

赋之所出

江淮居多②

而宪宗更确切地指出/天宝已后

戎事方殷

两河宿兵

户赋不入

军国费用

取资江

淮③

不过杜牧在

崔公行状

中又说

三吴

国用半在焉④

・”

这就是说

东南八道的重心

可能范围更小

是以三吴为主

三吴的含义

有不同的说法

唐代按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

,以吴郡

吴兴

丹阳为三吴

吴郡即苏州

吴兴即湖州

丹阳即润州

润三州都

在太湖周围

只是没有包括常州在内

其实

_r

常卅在当时也是江左大郡

兵食之所资

赋之所出

公家之所给

,岁以万计⑤杜牧为

之写行状的崔公

就是崔哪

这位崔公在元

和及后来一段时间

曾经是浙江西道观察

使⑥

浙江西道包括润

苏.湖四州

I

还兼

有杭

睦二州

可见三吴地区实际就是指太

湖周围各地

这里面似乎略有歧异

。即使有歧异

是对财赋项目的着重点不同而引起的

唐朝

最重视的是粮食,其次是租布和丝织品

再次

是盐铁爭最次是杂

I

军将民食

都盂粮食

连年战争

长安城中粮食紧缺

兴元和贞元

之际,关中仓廩告竭

江东的粮船不继

困窘

154

异常

恰好镇海军

治润州

节度使韩滉运米

到长安

德宗喜之不尽

急急忙忙来到东宫,

向他的太子说

米已至陕

吾父子得生

矣⑦/就在这个时期

一个盛夏季节,德宗竟

然向臣下诉苦

六军未有春服

我犹衣

裘⑧/由此可见

唐政府的粮食和衣料依赖

漕运

漕运阻滞时

R

唐政府的官员和军队的

衣食都成问题

长江下游诚然是盛产粮食的地区

不过

太湖周

各州所产的更多

贞元初

江淮水

权德舆上疏说/江东诸州

业在田亩,

一岁善熟,则旁资数道⑨

J

这里特意指出江

元和郡县图志

写浙西观察使所管的润

杭.湖

睦六州

特为记载垦田数是五

万七千九百三十二顷

其中润州垦田六千七

百二十七顷⑩

元和郡县图志

是有脱简之

处,然而在其他各道及州郡不著垦田数

这绝

不都是简脱

只有浙西观察使所属六州记载

垦田数

T

正是六州独特之处

也就是说在兵

荒马乱之时

各地都不重视垦田

唯有这六州

与众不同

而这六州多数衽太湖周围

由此

也可以说明当地农业是在不断发展中的

太湖周围盛产粮食

也盛产综布绫罗绢

绻,开元十道贡赋

江南道各州所贡全是麻综

及纱编绫纶蕉葛

开元二十五年

737

曾令江南诸州纳布折米

可见布是主要的

引日唐书於卷也加刘晏传:%

<

旧唐书鼻卷

12

肌第五琦传气

巔全唐文詹卷

63

龍元和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上尊

号敕和

■文苑英华泠卷

997

杜牧哄崔公行状%

戟文苑英华

972

梁肃电独孤公行状

f

⑥⑦卓资治通鉴

a

232

崛唐纪性

切日唐书力卷王绍传氓

权徳輿或权載之立蠻为港

47

斫仑江海水灾鉛

4

黑元和郡县志冷卷

26

江南道

°

<

大唐六典浴卷

老通典寿卷

G

卓赋税和

物产

丝织品产地却各不相同

润州贡绫,

苏二州贡编

杭理越二州贡白编

只有越州

贡绫

元和年间各地贡赋

常'湖二州贡布

润州与苏州贡丝

杭州贡编绫

而越州特贡异

文吴绫和誠歇单丝.吴绫

吴朱纱等绚丽产品

数十种①

越州偏处浙东

而浙东是

机杼耕

提封九州

其间茧税鱼盐

衣食半天

②的富庶地区

这里没有提到湖州

实湖州

贡橘柚纤编荣纾

物土之产

雄于吴

其丝织品也是为人们所称道的

此可见

丝织品的产地是不限于太湖周围的,

而浙东的越州则是主要产地

早在天宝初年

江南一些州郡的特产经

过运河直运到长安城卞的广运潭中

见于记

载的有九郡的物产

除二郡在岭南道外

余七郡都在长江下游

°

广陵郡

即扬州

铜器

海味;丹阳郡

即润州

的京口绫

*衫段

陵郡

即常州

的折造宫端绫绣层稽

即越州

的铜器

吴绫

绛纱

豫章郡

即洪州

的名瓷

酒器

茶釜

茶铛

茶碗

城郡

即宣州

的空青石

黄连④

这几

个州郡都在东南八道之中

这许多土特产反

映了东南地区的富庶

不过还应该指出,

淮南道的盐也是东南

八道的主要物产

唐朝转运使的职责主要是

运输粮食

后来也兼管盐铁

而盐铁转运使胃北

驻在扬州

.扬州的交通便利固然是转运使常

驻的一个原因

而与扬州是淮南盐的集散地

也不能无关口由此可见

淮南大量产盐也促

使这个地区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

可以说明

由于安史之乱的发

全国的经济地理布局发生了变化

在长江

流域

特别是长江下游的经济

有了新的发

正是有了这样的经济力量

唐朝才能平

定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平定以后

长江下游

不断发展的经济也支持了唐朝对藩镇斗争的

顺利进行

取得了元和中兴

J

而元和中兴之

后唐朝还延长了近百年的时间

也是与新的

经济地理布局形成分不开零唐朝灭亡之后,

长江下游地区仍然继续发展

逐渐成为全国

的经济重心

老元和郡县志

*

26

江南道

老全唐文冷卷

748

社枚

*

李纳浙东观察使兼御史

大夫制怙

盘全唐文

卷*

29

顾况議湖州刺史厅壁记九

洪迈:霊容斋随笔

9

畫唐扬州之盛备

155

2024年4月16日发(作者:犹秋巧)

历史地理第二辑

唐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曹尔琴

唐朝的国势在天宝时期达到极盛

天宝

十三载

公元

754

全国共有人户九百六十

一万九千二百五十四①

然而经过安史之

战争纷至沓来

国势急剧下降②

几乎到

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种状况

直到宪宗元

和年间

806—

820

在对藩镇斗争中取得

些成效后

才开始略有转机

°

这时号称

中兴

而初年也仅有人户二百四十四万二百

五十四③

与天宝时期相较

仅居四分之一

前后五十余年

演变相当剧烈,构成唐朝前后

期的转折关键

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问

题特这样的演变,必然会促使唐朝经济地理重

新布局

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

特别是长江下游

本来

这样的演变并不是

从此时开始

在此以前已有了一些征象

在这

五十年间

布局更有了新的变化

黄河流域的

经济从此衰落下去

长江流域特别是下游地

区经济却迅速发展起来命

一.黄河流域经济基础的破坏

长期的战乱

唐朝初年分全国为十道

这十道基本上

是根据山川地形等自然形势划分的

其中秦

岭和淮河东西相衔接的一线构成南北的分

这一线的南北各有五道

其北为陇右

关内

河东

河北和河南五道;其南为山南

剑南屠江南

岭南五道和西

北部的五道包

括了整个黄河流域

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基

本上都是在黄河流域五道内进行的

在这期间

政局的动荡是从安史之乱开

始的

安史事起,西陲戍兵内撤

吐蕃统治阶

级趁机进扰

后来吐蕃军占领了陇右地区

禄山的叛军曾经攻破了长安

而吐蕃也曾在

这座都城盘踞过若干时日

战乱使黄河流域

从东到西都受到摧残

只有较为偏远的少数

地区没有受到波及

虽说没有受到波及

,也

受到一定的影响

安史之乱初步结束

过了二十年唐蕃才

划定了新的统治区域界线

不过黄河流域的

灾难并没有多大的转机

唐朝虽然平定安史

之乱,对其余党却除恶未尽

终于导致了藩镇

割据

藩镇割据又使太行山东的河北道成为

唐朝难于过问

或者根本无从过问的地方

蕃虽然划定新的区域界线

吐蕃统治阶级的

进扰气焰并不曾稍有收敛

陇右道失去之

关内道的西陲于是成为西方长期冲突的

战场

所谓元和中兴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历

尽艰难取得的

藩镇的除授是用的节度使或观察使的职

节度使本来只用以防边

安史乱离时又

引日唐书

0

9

空玄宗纪净下口

其间全国人户増减

不再列举

引日唐书

3

14

y

宪宗纪工元和二年

147

可兼任观察等使

此后也在内地除授

并且

1

再增置

通称

藩镇

方镇

到了元和初

全国多达四十八镇①

除了东西两都和

同两州外

全国都成了藩镇的防区

这四

U!

十八镇可分为三类

大部分是服从唐朝指挥

的封疆大吏;一部分是敢于抗命自行其事的

淄青和淮南两镇就是

只有河北卢龙

成德

魏博三镇和由他们中间分裂出来的藩镇才是

安史余孽

元和二年

807

李吉甫撰

和国记簿

于全国四十八镇中

列举凤翔

邠宁

振武

泾原

银夏

灵盐

河东

易定

魏博

镇冀

范阳

沧景

淮西

淄青等十五道

七十一州

不向唐朝申报户口②

这十五道

都在黄河流域

凤翔

娜坊

邠宁

振武

银夏

灵盐

河东八道都是边陲地区

还需

要唐朝接济军精民食

当然无力缴纳赋税

魏博

镇冀

范阳

沧景

淮西

淄青七道都

是世袭的藩镇

,更不会上纳赋税的

在黄河

流域

唐朝所能控制的地方

除东西两都和

同二州

还有陕虢

汴宋

郑滑

陈许

J

泗.河中五道二十州

这二十个州是西起今

河南灵宝,东至江苏徐州

北起河南滑县

至河南淮阳

o

这是一贯所说的中原地区

—在

当时却已是“

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

就是

这五道之中

有一些节度使也并不是始终都

听命于中枢的④

户□的耗减

中原地区人户数目下降

必然会影响经

济的恢复

因此

了解当时黄河流域人户数

目下降的幅度是必要的

唐书•地理

皆列有天宝时各府州的人户数目

李吉

甫撰

元和郡县图志

又列有元和时的人户数

正好作为比较

不过应该指出

今传世的

元和郡县志

有所残缺

各府州的户数并不

全备;也有藩镇不报户口

书中无法载及

148

仅以可兹比较的府州中

以十万户以上的

府州为例

论述各地的变化

黄河流域十万

户以上府州的人户变化有如下表書

府州名称

天宝时

元和时

下降比例

京兆府

362,921241,202

弗呀

1

河南府

194746

18,799

91%

it

109,876

8,218

93%

124

,268

5,200

96%

太原府

128,905

124,000

3%

151.596

6,920

96%

101,142

39>000

96%

100

015

20,102

80%

113.885

8,967

93%

124,024

9,514

93%

从上表所见

天宝时期

包括长安所在的

京兆府在内的黄河流域的几个道中

十万户

以上的府州共有十个

其中关内道一个

河南

道三个

河东道一个

河北道五个

可是到了

元和年间

只有京兆和太原两府仍有十万户

以上

河北道的相州近四万户外

贝州二万

河南府一万多户就算是大州了

其余五州

只有几千户口各府州人户下降的比例

只有

太原府前后大致相同

减少百分之三,京兆府

也减少百分之三十三

而减少百分之九十以

上的有七州

占百分之七十

情况不能不说

是严重的

这七州中有四州是在河北道

北道的易州更为典型

这里天宝时有

44,230

元和时仅存

569

下降了百分之九十

引日唐书为卷

14

峯宪宗纪性

这是李吉甫联元和国

计簿冲中的数字

李吉甫求元和郡县图志淨却作四

V

J

武旧唐书渗卷

14

武宪宗纪

武旧唐书总卷

1EO

峯郭子仪传性

黑旧唐书辛卷

140

*

张建封传和

易州虽不是十万户府州

从典型意义说,

还是值得提出的

京兆府虽说是减少百分之

三十三

不算很多

但是京兆府的户数还包括

国都长安在内

如果除去长安的户数,这里实

际也就不很多了

况且从下表还可以看出星

府州名称

天宝时

元和时

下降比例

33

J87

1,437

96%

60,928

4,861

92%

凤翔府

58,486

7,980

86%

W

23,484

760

97%

22,458

1,842

92%

京兆府以东的同

华两州

以西的凤翔府

、以

北的坊酬和擲州,都是人口减少很多的地方,

京兆府九致上也不会例外的

。太原府的人户

虽说是前后大致平衡

但河东道的其他府州

也下降很多

以五万户以上府州为例,有如下

*

1

府州名称

天宝时

元和时

下降比例

河中府

70,800

19,600

72%

82>204

1L271

86%

64,836

6,567

90%

汾州

59,450

8,304

86%

这四个府州都是河东道的大州

都在汾涼流

其中的三州下降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应该指出

在当时人户普遍减少情况下

个别州也并不是没有增长的现象

。这在南方

各道确非少见

可是在黄河流域却只有一个

隰州

治所在今山西隰县儿这里

天宝时有

19,455,

元和时右户

2

349,

増加了百分

之三十三

隰州僻

在山区宇远离战场,这是人

口増加的主要原因

黄河流域粮食及

丝织品生产的下降

上面的数字显示出黄河下游及其附近地

河南道的伊洛流域

河东道的汾涼流域以

及关内道的渭河下游的人户大量减少

而这

些地区又都是唐朝前期农田水利发达

农业

经济繁荣的地区

经过战乱的浩劫

而又长期

在藩镇控制之下

旧有的水利被严重破坏

新修水利则又困难重重

农业生产很难得到

恢复

由太行山东南斜行北流的永济渠

在唐

朝初期是河北道粮食南运的主要航道

这种

情况直到开元年间还没有多大的变化

当时

裴耀卿主持漕运

就是

益运晋

济■博之租詹①

°

这里所说的晋州治所

在今山西临汾县,绛州治所在今山西绛县歩二

者都在汾河流域

濮州治所在今山东旧濮县

P

济州治所在今山东在平县南

都在当时黄河

下游以南

魏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

邢州

治所在今河北邢台县

贝州治所在今河北清

河县

博州治所在今山东聊城市

都在当时黄

河下游以北

至少这魏鼻邢

贝三州粮食都应

是从永济渠西运的

°

稍后韦坚治理漕渠

是为了运输山东的粮食②

韦坚虽然注意于

江淮租米

并取州县义仓粟西运③

但既说是

山东

则黄河下游以及太行山东各地的粮食

也应当在运输之列凸

当时黄河流域不仅盛产粮食

衣着原疥

也相当富实

衣着原料主要是丝

布.麻

几种

丝织品的绢还可以当作货币流通使用,

意义更大

唐朝前期是以这几种原料作为贡

赋的

而丝和丝织品数量最多

丝的产地几

乎全在黄河下游,其质量也都在上品

按当

①②③引日唐书%卷

48

$

食货志叫

149

时规定

河北道所有的二十五州贡赋全是丝

和丝织品

河南道二十八州中仅唐州一州贡

其余各州都贡绢和绵

就是关内道也

有渭河下游的京兆

岐四个府州①贡

丝和丝织品

其中绢也相当多②

河北道的

定州(治所在今河北定县

最为突出

。这里

所产的丝织品尤为著名

品种繁多③

每年

耍贡细绫一千二百余匹

其他品种还不在数

内④

安史乱起

粮食和丝织品的生产布局起

了变化

黄河流域的经济受到破坏

唐朝中

央的财赋收入和粮食供应

就不能不转而全

力依靠于江淮各地⑤

当时对这种困难处境

的原因归之于藩镇割据,说是这些藩镇

以赋

税自私

不朝献于廷

德宗时的宰相杨炎

还明确说这是由于

河南

山东

剑南

有重兵处

皆厚自奉养

王赋所入无几

炎没有提到河北三镇

显然那里根本不再上

缴赋税

藩镇和一些统兵将帅

以赋税自私

确是事实

不过黄河下游南北地区人为的破

坏也是相当严重的

田承嗣在魏博

就是

户重敛

厉兵赡甲

使老弱耕

壮者在军

不数

有次十万

其实这在当时已是普遍情

不仅魏博一镇而已

就在这样的残破局

面下,仍然是兵连祸接,甚至王武俊在镇冀也

感慨说:

今山东连兵比战

骨尽暴野,虽胜者

谁与居

就是富庶的渭河下游地区

宗还以当地

田野空虚

恐粮食不足

国用有

而打算迁都⑩

这时是在吐蕃一度攻陷

长安之后

不过吐蕃在长安只有几日停留

能说长安就残破无余

完全失去作为都城的

条件

由于黄河流域的农业遭到严重破坏

,唐

朝攻府所蛊的粮食仰绐于江淮

所需的丝织

品同样也依赖于江淮

唐政府平定安史之乱

曾经借助于回纥的兵力

乱事平定以后

回纥

150

自恃有功

借此进行经济剥削

每年祁以劣马

几万匹到唐朝换取绫缭

而一匹马价值四十

或五十匹缭

几万匹的马价则是很大的数

给唐政府造成严重的困难

诗入白居易

阴山道

诗中说这大量换马的縑

是由江淮

运来的

唐朝的粮食柳给江淮是可以的,

因为江淮也是产粮区

至于丝织品

江淮地区

本来不如黄河流域的量多质好

这样多的换

马縑

不近取于黄河流域

却远求于江淮地

这正说明黄河流域的丝织生产已难于恢

复了

粮食和丝织品产量的下降

K

可以说明当

时遭受破坏的黄河流域经济已达到难以恢复

的程度

江淮流域经济的继续发展

唐朝为了和割据的藩镇进行斗争

也为

了自己能够存在下去

在黄河流域残破后夕就

转而着眼于江淮流域的经济

正是由于江淮

流域的富庶

唐朝才能取得中兴

并且在元和

之后还支持了八十多年

(-)

秦岭淮河以南人户的增减

按照唐朝十道的划分

秦岭淮河以南的

五道为淮南

山南

江南•剑南和岭南道

①②求大唐六典%卷

3

O

卓新唐书

R

39

老地理志>

老通典

6

峯赋税%

引日唐书■卷

123

老第五琦传%

牡新唐书

卷*

210

碟藩镇传序入

引日唐书

卷口

8

黑杨炎传性

老新唐书"卷

210

老藩镇魏博传入

武新唐书力卷

211

镇镇冀传性

呵口官

ih

120

V

子仪皆®

癌新唐书为卷

217

电回鹘传&

@

■内出金帛酬马值

仍诏江淮马价绯

J

见戦白氏兴

庆集

1

)

岭南一道外

其余四道都在江淮流域

江淮流域的经济继续发展

显示出繁荣

富庶

固然是和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分不开,

但是也和这里的人户在安史乱离及其以后一

段时期中相对稳定

不至于大幅度减少

某些

地区还有増加

有密切关系

今本

元和郡县

的淮南道全佚

山南道也有一半佚失。

仅存的各道而论,除剑南道以外

其余诸道增

加人户的州

共有九州

0

情况如下表:

州名

天宝时

元和时

上升比例

47,980

107,107

123%

76,421

100,808

32%

19,190

38,618

101%

55,530

91,129

64%

40,899

46,116

13%

1

1

37,752

41,025

9%

23,806

35,571

50%

广

42,235

74,099

75%

1,209

1,871

55%

山南道的襄州

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人增加

最多

其次的是江南道的鄂州

治所在今湖北

武汉市武昌片

二者都增加百分之一百以上

O

江南道有六州增加

除鄂州外还有苏州

治所

在今江苏苏州市八泉州

治所在今福建泉州

市八吉州

治所在今江西吉安人饶州

治所在

今江西波阳

和洪州

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人

是增加人户最多的一道

岭南道有二州

广

治所在今广东广州市

和梧州

治所在今

广西梧州市)

所增比例居于九州中的第三和

第五位

除去上面所说增加人户的九州外

,都多

少有所减少

仅以六万户以上的府州为例,

共有十四个,

府州名称

天宝时

元和时

下降比例

润州

102>023

55006

46%

102,633

54,767

47%

86,258

51,276

41%

73,366

43,767

40%

90,279

20,685

78%

68,472

17,426

75%

90,605

24,767

75%

121,204

57,350

63%

92,272

444

78%

成•都府

160,950

46,010

_

72%

69005

2>113

97%

61,824

6,985

90%

65,066

7,148

90%

66,814

2,892

'

97%

下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有四州

全部在剑南

占十四州的百分之三十五

前面已经指出

以元和时全国人户总数

和天宝时比较

元和时仅占百分之二十五

于各地情况不同

增减数目则因地而异

北两部分就有很大差别

黄河流域增加的只

有一州

而这一州还在山区

秦岭淮河以南

所增加的远较黄河流域为多

增加的幅度也

较大

至于下降的比例

南方各道显然比黄

■V

6

河流域小

o

从全国来看还是接近于平衡的

这里还应指出

在北方烽火连天的时候

由黄

河流域避难南迁的人口则是为数不少的

。所

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力①

正反映当时普

遍南迁的状况

O

引日唐书冷卷

148

权徳舆传性

-

151

二)

江淮流域农田水利的兴修

人口的增加和相对的稳定

使江淮流域

的农业有了较为充分的劳动力

,局部地区的

自然条件又能够不受割据状态的影响而有可

能兴修农田水利

这是加速农业发展的另一

重要因素

江淮流域的农田水利在天宝以前

就有了相当基础

,兴修了四十余项工程;安史

乱后则兴修了六十余项①

这许多工程不能

一一列举

这里仅列各州载有灌溉数字的工

程以资说明门

A

t

-

J

■■

-

tea

-

5

O

-

00

-

J

I

一一

1

♦■♦■

--

001

_

_

1

>

WO

-

-

-

史长

i

_

2

X

00

.

-

-

-

9

-

00

-

1

?

O

-

--■

8

O

-

-

-

堤塘

-

100

-

2

常州

J

4

00

西湖

3

0

L

-

_

-

O

-

一一

1

00

d

000

州湖

20

屿

2

O

♦■

小江

8

O

O

5

O

-

广

-

4

00

152

泉州

尚书塘

贞元中

300

沃水淮

大和中

180

诸泉塘等六塘

贞观中

1,200

延寿肢

建中中

400

宣州

大农陂

元和中

1,000

德政陂

大历中

200

江州

堤堰

贞元末

400

眉州

大和中

200

通济大堰一

开元中

1,600

小堰十

r

绵州

广济陂

垂拱四年

100

陵州

汉阳堰

武德初

200

从上表可以得知天宝前载有灌溉数字的工程

为二十六项

安史之乱以后为二十项

这二

十项中

有十二项是在安史之乱后到元和时

的五十年间修筑成功的

黄河流域在连绵战

争中

新修的农田水利工程

仅有两项

一项

是灵州

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的特进渠

庆四年修片一是在孟州

治所在今河南孟县

恢复林口堰

太和五年修片前者可灌田六百

后者可灌田五千顷②

°

黄河流域和江淮

流域相比较

兴修的农田水利差别显然

淮流域的农田水利灌溉的地区

主要是长江

■I

中下游

、成都平原和钱塘江下游

长江中下游

除江淮之间外

以太湖

鄱阳湖和洞庭湖周围

的农田水利最发达

这些地区的农业因此得

到更大的发展

东南八道经济的发展

宪宗元和二年

807

李吉甫撰

元和

老新唐书力卷

40

43

年地理志%

求新唐书力卷

37.39^

地理志%

国计簿

指出

唐朝中央"每岁赋入倚办

止于

浙江东西

宣歙.淮南.江西"鄂岳

福建

湖南

eA

八道

合四十九州

一百四十四万户^①

U!

这八

道中

浙江东道为今浙江省浙东地区

浙江西

道为今浙江省浙西地区兼有今江苏省的江南

地区

宣歙道为今安徽省江南地区

淮南道为

今江苏

安徽两省淮河以南地区

江西道为今

江西省

鄂岳道包括今沔阳

安陆诸县以东的

湖北省东部和洞庭湖东的湖南省东北部

建道为今福建省

湖南道则有除洞庭湖东

西

以外的今湖南省

也就是说

东南八道的全

部地区

包括今浙江、

江西

福建

湖南四省的

全部和大部

兼有今江苏

安徽两省淮河以南

和今湖北省东部各地

唐朝在东南八道征收的财赋

主要是粮

食和绫罗布类

也就是衣食的必需用品

唐朝

为了转运东南的财赋

特设盐铁转运使官

当时所需财赋集中取之于东南八道

然是由于这里富庶

而其他地区不能担负也

是各有原因的

Q

那时有一位罗让

在元和元

806

论国内的形势

曾经说过

陇右

黔中

山南已还

境瘠啬薄

货殖所入,力不多

。岭南

闽■蛮之中

风俗越异

珍好继至,

无大赡也

河南■河北

河东已降

甲兵长积,

农厚自任

又不及也②/按他这样的分析

下的也只有这东南八道了

陇右早已为吐蕃

占据

当然说不上什么财赋

河南

河北

东都在黄河流域

烽火不断

也是不会供给财

赋的

这里没有提起关内道

关内道夹处于

陇右道和河南河东之间,

同在黄河流域

以黄

河流域的残破程度看

关内道也不会例外口

这里提到的黔中

山南和岭南

闽蛮都是

秦岭和淮河以南的地区

岭南从来不是唐朝

国都的粮食供给地区

也就无须多所叙述

山南郡不属于不申户口诸道的范围

当然

是应该负担唐朝中央的财赋的

不过这些地

区大部分确是境瘠啬薄

说不上富庶

山南

道东部兼有今河南西南部白河流域和湖北省

的江汉平原以及湖南省洞庭湖西岸等处

两者地区还兴修了一些农田水利

不能说农

业没有发展,但就整个山南道而论

这毕竟是

局部地区亍若以局部地区推论全道

而认为

当地都相当富庶

似乎是不妥当的

。这里没

有提到剑南道

*

剑南道的确不包括在东南八

道之中

可是剑南道的成都平原自来是一个

繁荣富庶地区

为什么它却不在唐朝倚办财

富的范围

原来这里的一些封疆大吏也反抗

中央

肃宗时东川的段子璋③

宪宗时西川的

刘辟

就是擅权一方

以至引起了战争

剑南

道西邻吐蕃

西南又与南诏毗连

。吐蕃占去

陇右

同时也骚扰剑南的西陲,且又唆使南诏

进扰

y

战乱使剑南为之残破

如前所述

这里

的人口减少,从南方各道总的来说

下降幅度

不及黄河流域大

但若仅就成都平原各府州

而论

残破的程度也不能说不严重

自来繁

荣的成都府,开元时有户十三万余

天宝时增

至十六万余

到了元和年间

却只剩下四万六

千户④

元和与天宝时期比较

减少约三分

之二

人户减少到这样程度

农业不会比以

前有更大发展的

除去这些地区

唐朝财赋就只能取之于

东南八道

东南八道地区广大,各道之中情

况也不一致

东南八道西至湄庭湖南北

111

庭湖南北也是粮食产地

而为唐朝政府所重

Q

刘晏在代宗时管理漕运

曾经说

=

格潭.

蚪日唐书

*

14

碳宪宗纪入

睾全唐文

525

罗让牟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

g

I

'

<■

老新唐书冷卷

6

肃宗纪%

玄元和郡县志力卷

31

成都府严新唐韦

卷*

42

峯地理

153

桂阳

必多积谷

这几处州郡的治所

分别在今湖南省长沙市

衡阳市和郴县

都在

洞庭湖南

东南八道南至于福建

福建近海

闽江和晋江横贯其间

这些河流侧旁都曾经

兴修农田水利

农业上有一定基础

不过这

里山地丘陵较多

是有一定限制的

而泉艸在

当时已有海舶之利

所以罗让说是

风俗越

珍好继至

直与岭南相比拟

誨舶之利当

是远超于农业生产之上

由于这样的原因

当时财赋虽取之于东

南八道

重心却在江淮

早在安史之乱爆发

初期

第五琦就曾向唐玄宗说

1=1

方今之急在

兵,兵之强弱在赋

赋之所出

江淮居多②

而宪宗更确切地指出/天宝已后

戎事方殷

两河宿兵

户赋不入

军国费用

取资江

淮③

不过杜牧在

崔公行状

中又说

三吴

国用半在焉④

・”

这就是说

东南八道的重心

可能范围更小

是以三吴为主

三吴的含义

有不同的说法

唐代按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

,以吴郡

吴兴

丹阳为三吴

吴郡即苏州

吴兴即湖州

丹阳即润州

润三州都

在太湖周围

只是没有包括常州在内

其实

_r

常卅在当时也是江左大郡

兵食之所资

赋之所出

公家之所给

,岁以万计⑤杜牧为

之写行状的崔公

就是崔哪

这位崔公在元

和及后来一段时间

曾经是浙江西道观察

使⑥

浙江西道包括润

苏.湖四州

I

还兼

有杭

睦二州

可见三吴地区实际就是指太

湖周围各地

这里面似乎略有歧异

。即使有歧异

是对财赋项目的着重点不同而引起的

唐朝

最重视的是粮食,其次是租布和丝织品

再次

是盐铁爭最次是杂

I

军将民食

都盂粮食

连年战争

长安城中粮食紧缺

兴元和贞元

之际,关中仓廩告竭

江东的粮船不继

困窘

154

异常

恰好镇海军

治润州

节度使韩滉运米

到长安

德宗喜之不尽

急急忙忙来到东宫,

向他的太子说

米已至陕

吾父子得生

矣⑦/就在这个时期

一个盛夏季节,德宗竟

然向臣下诉苦

六军未有春服

我犹衣

裘⑧/由此可见

唐政府的粮食和衣料依赖

漕运

漕运阻滞时

R

唐政府的官员和军队的

衣食都成问题

长江下游诚然是盛产粮食的地区

不过

太湖周

各州所产的更多

贞元初

江淮水

权德舆上疏说/江东诸州

业在田亩,

一岁善熟,则旁资数道⑨

J

这里特意指出江

元和郡县图志

写浙西观察使所管的润

杭.湖

睦六州

特为记载垦田数是五

万七千九百三十二顷

其中润州垦田六千七

百二十七顷⑩

元和郡县图志

是有脱简之

处,然而在其他各道及州郡不著垦田数

这绝

不都是简脱

只有浙西观察使所属六州记载

垦田数

T

正是六州独特之处

也就是说在兵

荒马乱之时

各地都不重视垦田

唯有这六州

与众不同

而这六州多数衽太湖周围

由此

也可以说明当地农业是在不断发展中的

太湖周围盛产粮食

也盛产综布绫罗绢

绻,开元十道贡赋

江南道各州所贡全是麻综

及纱编绫纶蕉葛

开元二十五年

737

曾令江南诸州纳布折米

可见布是主要的

引日唐书於卷也加刘晏传:%

<

旧唐书鼻卷

12

肌第五琦传气

巔全唐文詹卷

63

龍元和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上尊

号敕和

■文苑英华泠卷

997

杜牧哄崔公行状%

戟文苑英华

972

梁肃电独孤公行状

f

⑥⑦卓资治通鉴

a

232

崛唐纪性

切日唐书力卷王绍传氓

权徳輿或权載之立蠻为港

47

斫仑江海水灾鉛

4

黑元和郡县志冷卷

26

江南道

°

<

大唐六典浴卷

老通典寿卷

G

卓赋税和

物产

丝织品产地却各不相同

润州贡绫,

苏二州贡编

杭理越二州贡白编

只有越州

贡绫

元和年间各地贡赋

常'湖二州贡布

润州与苏州贡丝

杭州贡编绫

而越州特贡异

文吴绫和誠歇单丝.吴绫

吴朱纱等绚丽产品

数十种①

越州偏处浙东

而浙东是

机杼耕

提封九州

其间茧税鱼盐

衣食半天

②的富庶地区

这里没有提到湖州

实湖州

贡橘柚纤编荣纾

物土之产

雄于吴

其丝织品也是为人们所称道的

此可见

丝织品的产地是不限于太湖周围的,

而浙东的越州则是主要产地

早在天宝初年

江南一些州郡的特产经

过运河直运到长安城卞的广运潭中

见于记

载的有九郡的物产

除二郡在岭南道外

余七郡都在长江下游

°

广陵郡

即扬州

铜器

海味;丹阳郡

即润州

的京口绫

*衫段

陵郡

即常州

的折造宫端绫绣层稽

即越州

的铜器

吴绫

绛纱

豫章郡

即洪州

的名瓷

酒器

茶釜

茶铛

茶碗

城郡

即宣州

的空青石

黄连④

这几

个州郡都在东南八道之中

这许多土特产反

映了东南地区的富庶

不过还应该指出,

淮南道的盐也是东南

八道的主要物产

唐朝转运使的职责主要是

运输粮食

后来也兼管盐铁

而盐铁转运使胃北

驻在扬州

.扬州的交通便利固然是转运使常

驻的一个原因

而与扬州是淮南盐的集散地

也不能无关口由此可见

淮南大量产盐也促

使这个地区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

可以说明

由于安史之乱的发

全国的经济地理布局发生了变化

在长江

流域

特别是长江下游的经济

有了新的发

正是有了这样的经济力量

唐朝才能平

定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平定以后

长江下游

不断发展的经济也支持了唐朝对藩镇斗争的

顺利进行

取得了元和中兴

J

而元和中兴之

后唐朝还延长了近百年的时间

也是与新的

经济地理布局形成分不开零唐朝灭亡之后,

长江下游地区仍然继续发展

逐渐成为全国

的经济重心

老元和郡县志

*

26

江南道

老全唐文冷卷

748

社枚

*

李纳浙东观察使兼御史

大夫制怙

盘全唐文

卷*

29

顾况議湖州刺史厅壁记九

洪迈:霊容斋随笔

9

畫唐扬州之盛备

155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