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发(作者:睢浩气)
唐代银饼考
唐代以前,白银的计量多用斤、两等重量单位,也有用白银的地金形态“铤”为单位
者,间或还有以“饼”为计量量词者,使我们知道其时白银的地金形态亦有饼形。如: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赐银千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
焉。”
《艺文类聚》卷八十三珍宝上银部:“列异传曰:故司隶校尉上党鲍子都,少时上计
椽,于道中遇一书生,独行无伴,卒得心痛,子都下车为按摩,奄忽亡。不知姓名。有素
书一卷,银十饼。即卖一饼以殡殓。”【按:《列异传》是魏晋时代的著作】
《南史》卷五三《武陵王纪传》:“黄金一斤为饼,百饼为?r,至有百?r;银五倍之。”
时至唐代史籍仍有以饼计量白银者。《北梦琐言》(卷十二):“庐山书生张?Z,乾宁中,
以所业之桂州……寝江庙,为庙神生以素业对之,神为改容。延坐从容云,有王立仁者,罪
合族诛,庙神为其分理,奏于岳神,无人作奏,?Z为草之,既蒙允,神喜以白金十饼为赠。”
【按:乾宁,唐年号,时为公元894-898年】
时至今日,唐代以前之银饼一直未见实物,而随着近年的考古出土发现,唐时期的银
饼陆续有所发现,为我们了解唐代银饼的作用、时代、地区、类别、制作等提供了难得的
实物资料。
根据笔者的统计,唐代银饼被公布的出土发现共有四则。最重要的是1970年10月陕
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次发现。何家村遗宝发现的范围在唐长安城的兴化坊,应该说这是
20世纪唐代考古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发现,最初认为“这批文物的时代下限应在盛唐晚
期”。①后认为何家村遗宝的埋藏时间为德宗建中四年(783),即泾原兵变爆发之时。②何
家村出土的银饼共22块,其中小型银饼有10块(内刻字银饼4块),还有12块银饼是大
型的,有的上面有墨书字迹。第二处出土是1970年春季在洛阳市隋唐宫城西北角,今金谷
园路以东、塘沽路以北的化学制药厂地下出土的1件“通州税口银”银饼,“应为隋唐宫
城遗物”,被埋藏可能与安史之乱有关。③被报道的第三项发现是1991年3月洛阳市人
民银行收兑到的1块银饼,据调查是解放前被一农民在洛阳近郊挖掘出土后,由其家保存
流传下来的。④第四项发现为唐代罗江县庸调银饼,见于《元宝收藏与鉴赏》⑤一书的第
11页,并见于嘉德钱币拍卖会。⑥
欲据以考证唐代银饼相关问题,需先对这四项材料作一了解和审核。第一、第二两项
实物材料见于文物考古部门的发现,有具体的出土地点,有对其入藏于唐代的考证。特别
是何家村出土银饼上的铭文即有“开元十九年”、“开十”等年号;第二项材料与洛阳通
州税口银银饼同时出土的还有两笏银铤,其中一笏上有“专知采市银使右相兼文部尚书臣
杨国忠进”、“天宝十二载十二月日”字样,亦可作为此银饼时代的佐证。第三项材料是
银行以白银价收兑而来,收时关心的是银质问题,没有文物方面的考虑,卖者也无需在文
物方面作伪,这保证了材料的真实性,后发现了其文物价值后,银行同志多次对其出土地
点和流传情况进行了调查,笔者也曾当面向参与收兑和调查的李运兴先生、吕宁生先生(他
们两位先后任洛阳市钱币学会秘书长)了解情况,此项实物是可靠的,无作假之虞;对此
银饼时代李运兴、黄士斌文章就银饼铭文“陵州井课银”,考证后提出:“‘陵州’是指
今四川仁寿县在唐代设置的陵州”,“井课银当为盐井的课税银,由于是陵州征收的,故
称‘陵州井课银’。”⑦其看法是言之有据的。第四项材料是传世品,认定须慎重,为此
笔者特借嘉德2006年春季钱币拍卖会预展之机,仔细观察了这块银饼,此银饼的造型、
银色、包浆、文字,以至于背面的蜂窝等都自然,无异常感,其造型与何家村所出土的大
型银饼基本相同,看后感到它应是真品,其铭文有“天宝五年”字样,可将之归属唐代银
2024年4月16日发(作者:睢浩气)
唐代银饼考
唐代以前,白银的计量多用斤、两等重量单位,也有用白银的地金形态“铤”为单位
者,间或还有以“饼”为计量量词者,使我们知道其时白银的地金形态亦有饼形。如: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赐银千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
焉。”
《艺文类聚》卷八十三珍宝上银部:“列异传曰:故司隶校尉上党鲍子都,少时上计
椽,于道中遇一书生,独行无伴,卒得心痛,子都下车为按摩,奄忽亡。不知姓名。有素
书一卷,银十饼。即卖一饼以殡殓。”【按:《列异传》是魏晋时代的著作】
《南史》卷五三《武陵王纪传》:“黄金一斤为饼,百饼为?r,至有百?r;银五倍之。”
时至唐代史籍仍有以饼计量白银者。《北梦琐言》(卷十二):“庐山书生张?Z,乾宁中,
以所业之桂州……寝江庙,为庙神生以素业对之,神为改容。延坐从容云,有王立仁者,罪
合族诛,庙神为其分理,奏于岳神,无人作奏,?Z为草之,既蒙允,神喜以白金十饼为赠。”
【按:乾宁,唐年号,时为公元894-898年】
时至今日,唐代以前之银饼一直未见实物,而随着近年的考古出土发现,唐时期的银
饼陆续有所发现,为我们了解唐代银饼的作用、时代、地区、类别、制作等提供了难得的
实物资料。
根据笔者的统计,唐代银饼被公布的出土发现共有四则。最重要的是1970年10月陕
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次发现。何家村遗宝发现的范围在唐长安城的兴化坊,应该说这是
20世纪唐代考古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发现,最初认为“这批文物的时代下限应在盛唐晚
期”。①后认为何家村遗宝的埋藏时间为德宗建中四年(783),即泾原兵变爆发之时。②何
家村出土的银饼共22块,其中小型银饼有10块(内刻字银饼4块),还有12块银饼是大
型的,有的上面有墨书字迹。第二处出土是1970年春季在洛阳市隋唐宫城西北角,今金谷
园路以东、塘沽路以北的化学制药厂地下出土的1件“通州税口银”银饼,“应为隋唐宫
城遗物”,被埋藏可能与安史之乱有关。③被报道的第三项发现是1991年3月洛阳市人
民银行收兑到的1块银饼,据调查是解放前被一农民在洛阳近郊挖掘出土后,由其家保存
流传下来的。④第四项发现为唐代罗江县庸调银饼,见于《元宝收藏与鉴赏》⑤一书的第
11页,并见于嘉德钱币拍卖会。⑥
欲据以考证唐代银饼相关问题,需先对这四项材料作一了解和审核。第一、第二两项
实物材料见于文物考古部门的发现,有具体的出土地点,有对其入藏于唐代的考证。特别
是何家村出土银饼上的铭文即有“开元十九年”、“开十”等年号;第二项材料与洛阳通
州税口银银饼同时出土的还有两笏银铤,其中一笏上有“专知采市银使右相兼文部尚书臣
杨国忠进”、“天宝十二载十二月日”字样,亦可作为此银饼时代的佐证。第三项材料是
银行以白银价收兑而来,收时关心的是银质问题,没有文物方面的考虑,卖者也无需在文
物方面作伪,这保证了材料的真实性,后发现了其文物价值后,银行同志多次对其出土地
点和流传情况进行了调查,笔者也曾当面向参与收兑和调查的李运兴先生、吕宁生先生(他
们两位先后任洛阳市钱币学会秘书长)了解情况,此项实物是可靠的,无作假之虞;对此
银饼时代李运兴、黄士斌文章就银饼铭文“陵州井课银”,考证后提出:“‘陵州’是指
今四川仁寿县在唐代设置的陵州”,“井课银当为盐井的课税银,由于是陵州征收的,故
称‘陵州井课银’。”⑦其看法是言之有据的。第四项材料是传世品,认定须慎重,为此
笔者特借嘉德2006年春季钱币拍卖会预展之机,仔细观察了这块银饼,此银饼的造型、
银色、包浆、文字,以至于背面的蜂窝等都自然,无异常感,其造型与何家村所出土的大
型银饼基本相同,看后感到它应是真品,其铭文有“天宝五年”字样,可将之归属唐代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