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香港发展科技的突破点是与内地密切融合

IT圈 admin 21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17日发(作者:针冰真)

新经济

NEW ECONOMY

湾区记者专访

香港发展科技的突破点

是与内地密切融合

——专访香港应用科学院高级工程师伍裕江博士

本刊记者 钱林霞 摄影 严骏

人物介绍:

伍裕江,博士,高级

工程师,现任职香港应用

科技研究院,中国天线系

统产业联盟理事。历任中

国移动网络工程师、广东

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技

术总监、华为技术有限公

司无线网络天馈产品线首

席技术专家,公开或授权

专利50多件,主持国家及

省部级项目多项,多次参

与制定天线领域的国家及

行业标准。

采访背景

作为一个中西汇聚的国际化都市,香港拥有良好的基建,尤其是电讯网络。今年10月,政府施政报告再次提到

香港的智慧城市建设,5G 将肩负起未来通讯的重任,准备好迎接 5G 时代。香港政府在七月时公布高频段 5G 频谱

安排,预计 2019 年会发出 5G 牌照。在现代 4.5G 网络已经相当成熟的环境上,一般人可能只觉得 5G 只是速度

上再提升,但是新世代网络的重中之重,就是支持大规模设备连接量及网络时延(Latency)会大大降低。更低的网

络时延,配合网络速度提升至 10-20Gbps 时,意味所有信息都可极速发送,对于要发展成智慧城市的香港,是非常

重要的一环。作为香港科技重要力量的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在5G的发展中早有布局,去年被快速从华为调动到该

院的首席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伍裕江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日前,本刊记者、副总编辑钱林霞就香港智慧城市建

设以及目前中国通讯5G的发展等问题专访了伍裕江博士。

-3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DEC 2018

中国的通讯技术已占据国际重要地位

记者

:通讯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在全球发展5G进

程中,中、美等大国纷纷提出5G试验计划,我国在全球

最早启动5G,并在北京怀柔建设了全球最大的5G试验

网络。目前中国5G水平在世界上属于第几梯队,您觉得

不久前国际5G标准的确定对中国通讯行业意味着什么?

之争。到了3G,中国也有把自己的标准推进去,但不是

主流的标准。到了4G,中国可以是完全意义上的跟上了。

像华为公司本身在4G的全球份额里面也已经达到了领先

的地位。

我们知道现在5G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信道的编

解码,在编解码里面,华为的polo码现在是推进的标准,

从中国通信史来说是很重要的突破,这是真正由中国企

业去推进,而且成功推进标准,很有标志意义。

所以到了5G,我认为可以说是很充分的,很严格意

义的,它已经跻身了第一梯队。现在5G在全球分几个阵

营,中国、欧洲、美国和其他,其他里面也就是日本和

韩国。在这一届5G标准制定中,我记得中国企业的参

与是最多的,提案也是最多的,中国的专利数目提案也

是最多的。从这个看,可以说通信这个行业,某些领域

上是变成了中美之争,欧洲也是慢慢有点往后退的感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参加3GPP协会,满眼看到的都是中

国人、东方人,甚至代表美国高通并获选其中一个工作

组主席的专家也是华人。所以中国人在通信里面话语权

越来越大,而且进步非常巨大。

自1980年代的1G开始,每隔十年就有一个

记者:

网络的新标准。您见证了中国通信技术从1G到5G的过

程,您认为在我们国家这段探索史中,最艰难的是哪个

阶段?

最难当然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这两个年代

伍裕江

基本上是欧洲和美国企业的天下。2G时代中国企业的标

准专利等基本没有存在感,3G中国推出自己的国际标准

但非主流,全球基本是欧美阵营的竞争;中国在4G才真

正追上并将在5G扮演重要角色。

我是第一代开始就进入了这个行业,最早我是在中

国移动参与第一代的网络建设,负责网络建设和网络维

护、网络优化,同时参与天线设备的研发。当时整个中

国的设备就是摩托罗拉和爱立信两家。爱立信的设备我

还记得很清楚,它设备里面连扫机柜的扫子、垃圾铲、

一些走线梯子等低值品都一并高价卖给我们,而且贵得

很离谱。故每个用户所分摊的线路成本可能是几万块钱,

故当时需要收取高昂的初装费。为什么爱立信的人或者

摩托罗拉那时候过得那么好?也是因为当时这种竞争或

者科技的话语权,就这一两家,几乎全球的市场都被它

们占了。

伍裕江

:目前全球5G发展速度在加快,非独立

组网R15标准已于2018年3月冻结;SA是2018 年6

月14日冻结,标志5G 完成了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

工作,并基本上实现了所有 5G 的新特性和新能力;

3GPP正在讨论R16标准的内容,R16可以看作5G最

终版本标准,等到它完成并冻结之后,5G才将实现全

面商用,预计时间是2020年3月,那个时候才是完整

的5G标准。

在制定行业标准过程中可以大致看出这个国家的通

讯行业水平。3GPP是整个行业的标准协会,并不是一

个政府组织。所以理论上企业想申请成为它的会员,都

可以申请,会员单位也都可以参加标准讨论,最终参与

3G标准讨论的有几百家,但真正有话语权,有影响力

的就是华为、高通、爱立信,还有一些大的运营商,像

中国移动,沃达丰、T-Mobile,日本的KDDI、NTT,类

似这种大的公司,大的设备商才有领导权和话语权。另

外,整个标准组织里面也分了很多的小组,每个小组的

主席、副主席的选举也是民主的选举,协会里面各个成

员之间去选举的。从各个小组或者整个大组里面的主席、

副主席的席位,也可以看出那个公司的主导权。3GPP的

话语权是根据企业历史对组织的贡献确定的,几大设备

商、高通、Intel等话语权较大,他们会担任小组的主席、

副主席等职务。

在总体5G专利拥有数量方面,高通占据15%的专利,

三星拥有13%,诺基亚也坐拥11%,爱立信拥有8%,而

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国产厂商,合计获得了全球5G

基础专利数量超过20%。总体来说,形成了中美欧的格局,

而后者稍变弱。华为的Polar码成为控制信道编码,这

是中国在信道编码领域首次突破,另外华为代表在3GPP

多个小组也担任主席或副主席职位,也代表着中国在5G

标准上的话语权。

因此,5G时代的中国现在起码是第一梯队里面的,

甚至在第一梯队里面,中国的力量还是稍微有点占优的。

从通信行业整个历史来看,以前基本就是欧美两个阵营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3-

新经济

NEW ECONOMY

湾区记者专访

中国是在1987年启动了第一代的建设。第二代启动

建设,最早应该是在1993年有初步的建设,规模用的话,

第二代应该是1995年。一直到第三代,那时候中国通信

企业要拓展外围市场非常艰难,因为不被认可。印象深

刻的一次,我记得是十年前去到德国的波恩,我们与德

国电信接洽,他们给了一个机会推广我们的产品。当时

负责技术的是个奥地利的人,他对中国企业态度很是轻

视,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最好的公司刚好在德国,去到德

国电信,相当于在德国本地挑战最好的企业。所以他们

当时在会谈里面老是觉得,这个跟德国的凯士林比怎么

样?你这个很差,你哪个做不到。那时候中国企业出去

相当困难。但我们当时为什么能进去德国?因为华为做

了一个标杆,华为做了一个通信行业的标杆,它已经给

全球树立一个榜样,中国通信行业还是可以的,所以我

们才有机会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去做,但还是很艰难。当

时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德国电信方有个来自中国的上

海人,很早去了德国的,晚上他发邮件给我们,说今天

很感动,想不到一个中国企业还能来德国推销,很自豪,

希望我们加油,做好。那时候虽然很难,但海外华人很

支持。

我看过您的一些专利论文,您最擅长的专业

记者:

领域是天线方面的研究,天线在通信领域、在5G整个产

业中,是什么样的位置?

天线,你可以通俗地比喻为人的眼睛,眼

伍裕江

睛感知的是光学的图像,天线感知的是电磁场的场信息,

故它也是通信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5G时代天线

也有了很大的技术提升,主要表现为具有跟踪每个用户

的功能。

顺便提出,天线行业的全球产业中心也正在向中国

转移,在1G和2G时代移动通信基站的天线是由爱立信

这类设备商捆绑销售,像爱立信是采购一家瑞典公司天

线,一副主流的天线价格就差不多两万块。但因为在中

国像通宇这类公司把它一定程度国产化之后,瑞典公司

一下把价格砍了一半了。

你们一线研发人员真是很了不起。从这个角

记者

度来说,没有产品化就没有更广阔的市场。您2011年去

华为应该是4G时代了,那个时候华为的发展情况如何?

华为里面整个组织很庞大,当时已经有三

伍裕江

大块业务,一块是消费者业务,一块是企业业务,一块

是运营商业务。我所在的运营商业务,在2011年跟爱立

信已经是并驾齐驱的局面。到了2015年,无线设备全

球份额,华为已经超过爱立信了。如果从利润来说的话,

2015年的利润已经是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后面若干

小设备的利润综合了,发展很快。那几年,它整个设备

市场发展很快。因此,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若没有中国

企业的崛起就没有全球通信的普及。

香港智慧城市建设要营造更好的科技环境

5G技术是香港建设智慧城市中至关重要的核

记者:

心,您如何看待香港提出的智慧城市的概念,您觉得作

为国际化的都市,香港建设智慧城市能够带来什么样的

前景?带来什么产业变化?

目前各地都在推智慧城市概念,涉及到城

伍裕江

市方方面面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香港作为一个

国际化都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代表着它的科技水平。

香港创科局于去年设立科技统筹后,支持各政府部门筹

划及推展科技项目,以提升运作效率及改善服务。行政

长官林郑月娥在今年的《施政报告》里面也提到进一步

推动各部门利用科技,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些都

是在提升香港整个城市的品质。

智慧城市的最主要支撑就是高效全覆盖的基础通信

网络,其中5G网络将是很重要的一环。5G相对以前的

移动通信,它传输速率更快,传输时延更低。时延对我

们通话是不敏感的,因为100毫秒跟10毫秒对语音通

话质量影响不大,人们不敏感,但对某些领域上的应用,

像无人驾驶,远程医疗,这些是很敏感的,5G要解决这个。

5G相对以往技术,大幅度地提升了传输速率、降低

传输时延以及可实现物联网的大规模互联。个人认为可

分别促进:类似AR/VR等大数据量的图像领域发展,自

动驾驶等低时延要求,大规模的物联网商用等,这些会

进一步提升各种新的应用的产生。

大规模的物联网的互联,4G也有。4G时代,我们知

道NB-IOT现在中国也建了很多,例如水电气表上面放个

通信芯片,可以实现智能抄表,还有在安防、智能路灯、

共享经济等应用,但是它的成本、效能和可连接数量等

仍有不足。那么5G时代是怎样的呢?5G理论上可以上

-3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DEC 2018

香港政府为推动科技发展也不遗余力

百倍于连接数量,什么概念?夸张到以后每只狗都可以

做个标签来识别,大规模的畜牧业,每头牛都可以放一

个传输探头进去,5G的愿景是能够做到这样的。但现阶

段的标准还待完善,有些功能还没实现。说到香港智慧

城市,5G起到的作用就是,提供智慧城市的底层传输通

道给你。因为智慧城市就是很多信息的数字化,但数字

化、信息化是个不断传输、不断交流,迭代反馈的过程,

这个通道就是由5G提供。以前有一些应用可能不支持

的,5G要支持它,这就是5G的价值。另外,5G有些应用,

例如AR传输量很大,现在5G有条件支持它,也会刺激

一些大容量应用的不断涌现。

上个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8年度全球

记者:

竞争力报告,香港的科技创新能力拉低了香港整体的排

名,您作为一线的高科技专业人士,从人才构成、发展

空间以及人才待遇的角度,您觉得香港发展科技的环境

如何?

香港的优势显而易见。这个城市的国际化

伍裕江

程度高,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有很好的支持,而且这是个

法制社会,在贸易上也不受欧美的高科技禁运。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香港的产业结构还是过于单一,

被过度发展的房地产和金融侵蚀了很多的社会资源。可

以比较一下,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经济体,新加坡、以色

列做得那么好,更不要说瑞典了,瑞典就九百万人口,

香港与他们的工业根本没得比。为什么呢?我个人觉得,

香港因为有些钱太容易赚了,所以在科技的产业投入上

面,它没有这种紧迫感。或者说即使现在政府有紧迫感

了,民间有没有紧迫感?其实不仅是这届政府,在董建

华时代已经有这个紧迫感,要转型,但是很难推动。因

为香港经济结构单一是由历史导致的,要靠企业自主转

型的话,的确我觉得这也不乐观。今年香港政府施政报

告说直接投500亿在科技,由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很多

是投到科技基建和投资到一些企业,但很大部分在硬件,

还有一些企业的配套。例如,企业来这里投500万,设

立研发部门在香港,香港政府可以配500万给你,而且

是无偿配套,不占股份,就是这种资助,投入很大。

我认为政府扶持是必要的,但要发展,关键还是科

技环境的营造。科技环境包括市场、人才、相对齐备的

产业链,香港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体,市场可以面向全

球,有市场自然有资金进来,但目前香港对应的科技人

才和产业链与科技发达的地区差距还不少。我认为唯一

出路是充分融入内地,但目前香港还面临人流、物流和

外汇管制的壁垒,更不用说还有现实的制度环境。香港

政府目前在大力发展科技,但要让企业投资科技,或吸

引资金来香港投资科技,特别是来香港设立研发部门,

必须要解决上述问题。

您觉得香港科技环境还是太弱?

记者

对,这三块它要做好的话,唯一能做的就

伍裕江:

是跟内地紧密融合,就是要融进内地。因为香港现在作

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做这个事情的话,起步已经晚了,

要找一个方向非常难,也不现实,所以我个人认为融入

内地是它唯一的出路。但是现在融入内地,有一个什么

问题?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我们有一些研发产品,要找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5-

新经济

NEW ECONOMY

湾区记者专访

深圳一个公司加工,深圳公司说,对不起,我没有出口权,

我还要找一个贸易公司来给你做。结果我们应科院说不

行,我们不能对贸易公司,只能对公司。所以就会出现

这种情况,物流、人流不畅通。我叫A公司加工的东西,

那个公司没物流,它就没有出口权,不能给我,而没有

出口权,资金流也堵住,不能给它。人流方面,就更不

用说了,现在要搞内地输入人才计划,只能是解决很少

部分。因此,从这些情况分析,香港必须要融入内地,

但是目前要让香港融入内地,客观上又融不进去。因为

两种制度,又有不同的一些进出口法规。

所以为什么政府搞经济转型搞那么久不成功?几个

原因,香港有些钱好赚,所以导致了经济单一;第二,

在内地融入方面,民间也不主动;第三,客观有很多阻

碍的地方。

要将科技转换为生产力实现与内地共融

从国内来到香港,从国内最顶尖的通信公司

记者

华为,到香港最好的应用科技院,您觉得两地有哪些共

同点和差异点?

伍裕江:我一直以来从事的是无线通信,从工作上

来说,无论是在华为还是在香港应科院,继承性还是很

强,技术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地方就是工作环境,华为

是以商业的成功为导向,讲求商业成功的企业,本身在

企业内部的推动力和压力非常大。香港应科院则承担更

多社会职责,它是一个香港政府资助的研究院,追求的

不是商业成功,更多是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全院从事研

究职位的500多人,工作职责包括香港相关领域的人才

培养和竞争力提升,以及技术孵化,起到一些学术界、

工业界桥梁的作用。因此,两地工作的紧迫感和交付压

力差别较大。香港应科院对我们职位上的要求,跟华为

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决定了整个工作氛围和工作性质有

很大的差异。华为那边工资高,但是压力大。这边相对

来说,职位上没有很大的差别,每个人在收入上、待遇

上没有很大的差别,交付压力小很多,它更多的是做一

些研究和技术跟踪为主。

刚才您提到华为与应科院的区别,当然,从

记者

一个机构的主体来说,其社会职责是有区分的。但是我

想请教的是,如果科研产品没有转化为商品的话,是否

会影响它的竞争力?尤其是当一个地方需要转型成为科

技城市,政府的力量再大,如果科技没有转化成生产力,

没有大企业去推动的话,是否意味着科技全面开花的效

果是比较弱的?我留意到香港这几年的数据,香港的商

-3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DEC 2018

界,在科技产业中的投入占比是相当少的。从您的角度,

您觉得是什么样的状况导致如此?

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其实创新的主体应

伍裕江:

该在企业,因为它最有创新的迫切力。像应科院研发了

产品,展示的是给政府,或者给一些资助人看一下,对

它来说,不要求把它落实到生产得到盈利,获得社会认

可或者带来很大社会价值,后面一长串其实对国家、对

社会来说是最重要的。可以这样说,企业里面呈现的创

新力度和它的创新成果——从华为的角度,因为我在华

为里面也会经常跟高校联系——起码从我这个领域来看

的话,我觉得企业的创新成果不会比大学差。毕竟企业

里面对研发的投入可能是上亿的资金,有几十亿的投入。

而在大学里面,可能一个教授带一两个研究生,是教学

性质,去做的话,起码从投入和产出的迫切性、紧迫性

来说是远远比不上企业的。从这个角度看,企业是创新

的主体,企业是最新技术储备的关键载体。但是香港独

特的地位决定了它很多钱是太容易赚了,很多企业有很

多钱。由于中国内地受制度和条件管制,或者是各种原

因,香港替代了中国,很大程度有很多独特的优势。这

样的话,它在科技上不像内地,要解决很大的就业人口,

提高国家竞争力。香港的确没有这种压力,特别香港又

是一个小政府。再说到民营企业,如果投科技,从商业

角度是不划算的,特别是现在的研发有个很大的趋势,

它的投入会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长。这种投入,如果

按照一个很短的商业行为,很多企业不愿意投,也投不

起,所以导致一些关键的产品、关键领域的研发都变成

一定要大企业来,小企业只能参与关键大领域的小部件

或者小模块的创新研发。因此,这还是一个科技环境的

问题。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来到香港也是一个很

记者

大的挑战,您喜欢香港吗?这里最吸引您的是什么?作

为从内地引进的优秀高端人才,您觉得在香港最迫切需

要解决的是什么?

我对香港很熟悉,我母亲是香港人,上世

伍裕江:

纪90年代我在中国移动的时候,公司就派驻我在澳门

和香港工作,见证了内地与香港差异的不断缩小,直到

今天香港某些领域被内地超越。香港最吸引我的是它的

教育,人均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这是香港最大的优势;

第二是它的国际化;第三是人文环境,比较自由;第四

是法制化,这就是香港的独特优势。这个独特优势对我

来说就是在生活上的感受会好一点。事实上从事业平台

来说,华为给予我的平台和待遇远远优于这里,吸引我

过来的并非事业,而是这里的小孩的教育、国际化的环

境和生活的相对便利。若在这边也有发展,则算是一个

香港应用科技院高级工程师伍裕江博士接受本刊记者、副总编辑钱林霞的专访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7-

新经济

NEW ECONOMY

湾区记者专访

惊喜吧。

我们在香港或许都会有同感,香港有些论坛说,你

们内地人总在抢我的饭碗。其实现在香港回内地工作的

人,远远多于内地人来香港这里工作。因为内地来这里,

是有人数和条件的限制,门槛很高。而香港人回内地,

则无限制。而同时,内地对于人才引进的优厚待遇和对

科技人才的求贤若渴是香港远远及不上的。

很多香港科研人士北上,在内地找到了属于自己

的发展空间,这种空间会远远大于香港。一名港大的

博士生,应科院的薪酬是年薪30万港币,但若是去深

圳大学发展,他的薪酬加上深圳对人才的孔雀计划,

还有区政府的资助,年薪可以超过香港两三倍。我有

个同事是香港人,前些年去了华为公司工作,以前还

可以每一天、隔天回来,后来他的太太生了第二个小

孩,因为家庭原因,他老婆说必须回来,不然要离婚。

他开始在香港找工作,但是发现几乎找不到他的位置。

导师告诉他,要么要家庭,要么就转行,而且你在华

为的收入,香港也给不起。这就是香港的现状。这种

例子身边还存在很多。

其次,说到香港高校教育现状也正在被内地赶超。

香港高校教育搞得那么好,一个是政府投入;第二,香

港本来是外向型,它发论文一定要往国际上最好的杂志

发,所以它排名高;第三,香港是国际城市,会吸收很

多留学生,给的工资足够多的话,优秀的教授也能请得

来,这是它的客观原因。但现在来看,这个优势已经在

缩了,内地不仅已经改善,甚至给高级别老师的待遇比

香港更高。本土的学生,像香港中大收分最低的是电子

工程,就因为毕业后在香港本地找不到好的职位。所以

这是非常严峻的一个问题,读了,只能去内地工作,香

港人又不愿意去内地工作。所幸现在还有很多的内地优

秀孩子来香港求学,但是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毕业后

没有工作机会,这些学业有成的学生一样又回归内地。

其实,说这些例子是想说明,香港吸引人才的优势

正在褪去,尤其是香港科技环境优势也在与内地拉大差

距。人才的待遇,跟企业的数量和企业的盈利能力是相

关的。像华为做出的产品是面向全球的,产品的附加值

是面向全球。现在香港经济体做科技产业,它的市场不

可能做到全球,它竞争不过大公司。你要做本土的公司,

那同样的东西,一个面对几十亿的市场与一个面对几

百万的市场,工资怎么可能一样?

现在这种情况,是不是意味着已经变成了一

记者

个很难切入的点?刚刚伍博士说到一点,我觉得非常重

要,香港的科技发展必须要跟内地融合,但是客观上又

受限,您觉得会有突破点吗?

目前香港河套地区就在做这个事,以后将

伍裕江

会解决人流、物流的问题,资金流如何解决我不知道,

但起码人流、物流它会解决,也是一个重大突破,目前

河套的设想是一个与内地的合作区。所以香港目前最需

要解决的是如何有效融入内地发挥互补优势,这个从政

府层面是有共识,但民间对此还分歧很大。其实香港从

高到低,要慢慢意识到这一点:现在中国已经有这么好

的发展时机,你不融入,错过时机就不可能再有。在全

球化的今天,每一个城市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经

济。香港还不是新加坡,新加坡融不进马来西亚,赚不

了马来西亚的钱。但是在中国,香港却有独特优势,你

不去发挥只会越来越多的失去。

记者手记:

就像记者接触到的很多香港政府引进的优秀人才一样,伍裕江博士来香港的初衷很单纯,目标也很清晰,就是

为了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香港的教育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多样化、素质化和精英化的教育,同样也是国际化视野

的人才培育。但是对于这些科技人才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最直接最困惑的也是同样一个问题,作为一线的国际化

都市,对人才的待遇为什么还不如内地?相比内地企业和政府对人才的求贤若渴,香港政府积极主导推动,但业界

表现平淡,很多人才就像伍博士提到的例子那样,要不转型,要不转移内地。这样的发展空间使很多人才来了又回。

伍博士之前曾带领着一个近百名的科研研发队伍。从事业平台来说,或许华为公司更能让他有发展自我的空间。但

是他对香港仍然充满乐观,他认为薪资待遇和人才的去留是与整个产业的规模相匹配的,此届特区政府对科技产业

的发展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或许会有突破。然而,周边城市在飞速发展,香港能否快速转型,从固有的经济

模式中突围,顺利的弯道超车?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3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年4月17日发(作者:针冰真)

新经济

NEW ECONOMY

湾区记者专访

香港发展科技的突破点

是与内地密切融合

——专访香港应用科学院高级工程师伍裕江博士

本刊记者 钱林霞 摄影 严骏

人物介绍:

伍裕江,博士,高级

工程师,现任职香港应用

科技研究院,中国天线系

统产业联盟理事。历任中

国移动网络工程师、广东

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技

术总监、华为技术有限公

司无线网络天馈产品线首

席技术专家,公开或授权

专利50多件,主持国家及

省部级项目多项,多次参

与制定天线领域的国家及

行业标准。

采访背景

作为一个中西汇聚的国际化都市,香港拥有良好的基建,尤其是电讯网络。今年10月,政府施政报告再次提到

香港的智慧城市建设,5G 将肩负起未来通讯的重任,准备好迎接 5G 时代。香港政府在七月时公布高频段 5G 频谱

安排,预计 2019 年会发出 5G 牌照。在现代 4.5G 网络已经相当成熟的环境上,一般人可能只觉得 5G 只是速度

上再提升,但是新世代网络的重中之重,就是支持大规模设备连接量及网络时延(Latency)会大大降低。更低的网

络时延,配合网络速度提升至 10-20Gbps 时,意味所有信息都可极速发送,对于要发展成智慧城市的香港,是非常

重要的一环。作为香港科技重要力量的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在5G的发展中早有布局,去年被快速从华为调动到该

院的首席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伍裕江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日前,本刊记者、副总编辑钱林霞就香港智慧城市建

设以及目前中国通讯5G的发展等问题专访了伍裕江博士。

-3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DEC 2018

中国的通讯技术已占据国际重要地位

记者

:通讯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在全球发展5G进

程中,中、美等大国纷纷提出5G试验计划,我国在全球

最早启动5G,并在北京怀柔建设了全球最大的5G试验

网络。目前中国5G水平在世界上属于第几梯队,您觉得

不久前国际5G标准的确定对中国通讯行业意味着什么?

之争。到了3G,中国也有把自己的标准推进去,但不是

主流的标准。到了4G,中国可以是完全意义上的跟上了。

像华为公司本身在4G的全球份额里面也已经达到了领先

的地位。

我们知道现在5G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信道的编

解码,在编解码里面,华为的polo码现在是推进的标准,

从中国通信史来说是很重要的突破,这是真正由中国企

业去推进,而且成功推进标准,很有标志意义。

所以到了5G,我认为可以说是很充分的,很严格意

义的,它已经跻身了第一梯队。现在5G在全球分几个阵

营,中国、欧洲、美国和其他,其他里面也就是日本和

韩国。在这一届5G标准制定中,我记得中国企业的参

与是最多的,提案也是最多的,中国的专利数目提案也

是最多的。从这个看,可以说通信这个行业,某些领域

上是变成了中美之争,欧洲也是慢慢有点往后退的感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参加3GPP协会,满眼看到的都是中

国人、东方人,甚至代表美国高通并获选其中一个工作

组主席的专家也是华人。所以中国人在通信里面话语权

越来越大,而且进步非常巨大。

自1980年代的1G开始,每隔十年就有一个

记者:

网络的新标准。您见证了中国通信技术从1G到5G的过

程,您认为在我们国家这段探索史中,最艰难的是哪个

阶段?

最难当然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这两个年代

伍裕江

基本上是欧洲和美国企业的天下。2G时代中国企业的标

准专利等基本没有存在感,3G中国推出自己的国际标准

但非主流,全球基本是欧美阵营的竞争;中国在4G才真

正追上并将在5G扮演重要角色。

我是第一代开始就进入了这个行业,最早我是在中

国移动参与第一代的网络建设,负责网络建设和网络维

护、网络优化,同时参与天线设备的研发。当时整个中

国的设备就是摩托罗拉和爱立信两家。爱立信的设备我

还记得很清楚,它设备里面连扫机柜的扫子、垃圾铲、

一些走线梯子等低值品都一并高价卖给我们,而且贵得

很离谱。故每个用户所分摊的线路成本可能是几万块钱,

故当时需要收取高昂的初装费。为什么爱立信的人或者

摩托罗拉那时候过得那么好?也是因为当时这种竞争或

者科技的话语权,就这一两家,几乎全球的市场都被它

们占了。

伍裕江

:目前全球5G发展速度在加快,非独立

组网R15标准已于2018年3月冻结;SA是2018 年6

月14日冻结,标志5G 完成了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

工作,并基本上实现了所有 5G 的新特性和新能力;

3GPP正在讨论R16标准的内容,R16可以看作5G最

终版本标准,等到它完成并冻结之后,5G才将实现全

面商用,预计时间是2020年3月,那个时候才是完整

的5G标准。

在制定行业标准过程中可以大致看出这个国家的通

讯行业水平。3GPP是整个行业的标准协会,并不是一

个政府组织。所以理论上企业想申请成为它的会员,都

可以申请,会员单位也都可以参加标准讨论,最终参与

3G标准讨论的有几百家,但真正有话语权,有影响力

的就是华为、高通、爱立信,还有一些大的运营商,像

中国移动,沃达丰、T-Mobile,日本的KDDI、NTT,类

似这种大的公司,大的设备商才有领导权和话语权。另

外,整个标准组织里面也分了很多的小组,每个小组的

主席、副主席的选举也是民主的选举,协会里面各个成

员之间去选举的。从各个小组或者整个大组里面的主席、

副主席的席位,也可以看出那个公司的主导权。3GPP的

话语权是根据企业历史对组织的贡献确定的,几大设备

商、高通、Intel等话语权较大,他们会担任小组的主席、

副主席等职务。

在总体5G专利拥有数量方面,高通占据15%的专利,

三星拥有13%,诺基亚也坐拥11%,爱立信拥有8%,而

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国产厂商,合计获得了全球5G

基础专利数量超过20%。总体来说,形成了中美欧的格局,

而后者稍变弱。华为的Polar码成为控制信道编码,这

是中国在信道编码领域首次突破,另外华为代表在3GPP

多个小组也担任主席或副主席职位,也代表着中国在5G

标准上的话语权。

因此,5G时代的中国现在起码是第一梯队里面的,

甚至在第一梯队里面,中国的力量还是稍微有点占优的。

从通信行业整个历史来看,以前基本就是欧美两个阵营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3-

新经济

NEW ECONOMY

湾区记者专访

中国是在1987年启动了第一代的建设。第二代启动

建设,最早应该是在1993年有初步的建设,规模用的话,

第二代应该是1995年。一直到第三代,那时候中国通信

企业要拓展外围市场非常艰难,因为不被认可。印象深

刻的一次,我记得是十年前去到德国的波恩,我们与德

国电信接洽,他们给了一个机会推广我们的产品。当时

负责技术的是个奥地利的人,他对中国企业态度很是轻

视,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最好的公司刚好在德国,去到德

国电信,相当于在德国本地挑战最好的企业。所以他们

当时在会谈里面老是觉得,这个跟德国的凯士林比怎么

样?你这个很差,你哪个做不到。那时候中国企业出去

相当困难。但我们当时为什么能进去德国?因为华为做

了一个标杆,华为做了一个通信行业的标杆,它已经给

全球树立一个榜样,中国通信行业还是可以的,所以我

们才有机会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去做,但还是很艰难。当

时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德国电信方有个来自中国的上

海人,很早去了德国的,晚上他发邮件给我们,说今天

很感动,想不到一个中国企业还能来德国推销,很自豪,

希望我们加油,做好。那时候虽然很难,但海外华人很

支持。

我看过您的一些专利论文,您最擅长的专业

记者:

领域是天线方面的研究,天线在通信领域、在5G整个产

业中,是什么样的位置?

天线,你可以通俗地比喻为人的眼睛,眼

伍裕江

睛感知的是光学的图像,天线感知的是电磁场的场信息,

故它也是通信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5G时代天线

也有了很大的技术提升,主要表现为具有跟踪每个用户

的功能。

顺便提出,天线行业的全球产业中心也正在向中国

转移,在1G和2G时代移动通信基站的天线是由爱立信

这类设备商捆绑销售,像爱立信是采购一家瑞典公司天

线,一副主流的天线价格就差不多两万块。但因为在中

国像通宇这类公司把它一定程度国产化之后,瑞典公司

一下把价格砍了一半了。

你们一线研发人员真是很了不起。从这个角

记者

度来说,没有产品化就没有更广阔的市场。您2011年去

华为应该是4G时代了,那个时候华为的发展情况如何?

华为里面整个组织很庞大,当时已经有三

伍裕江

大块业务,一块是消费者业务,一块是企业业务,一块

是运营商业务。我所在的运营商业务,在2011年跟爱立

信已经是并驾齐驱的局面。到了2015年,无线设备全

球份额,华为已经超过爱立信了。如果从利润来说的话,

2015年的利润已经是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后面若干

小设备的利润综合了,发展很快。那几年,它整个设备

市场发展很快。因此,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若没有中国

企业的崛起就没有全球通信的普及。

香港智慧城市建设要营造更好的科技环境

5G技术是香港建设智慧城市中至关重要的核

记者:

心,您如何看待香港提出的智慧城市的概念,您觉得作

为国际化的都市,香港建设智慧城市能够带来什么样的

前景?带来什么产业变化?

目前各地都在推智慧城市概念,涉及到城

伍裕江

市方方面面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香港作为一个

国际化都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代表着它的科技水平。

香港创科局于去年设立科技统筹后,支持各政府部门筹

划及推展科技项目,以提升运作效率及改善服务。行政

长官林郑月娥在今年的《施政报告》里面也提到进一步

推动各部门利用科技,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些都

是在提升香港整个城市的品质。

智慧城市的最主要支撑就是高效全覆盖的基础通信

网络,其中5G网络将是很重要的一环。5G相对以前的

移动通信,它传输速率更快,传输时延更低。时延对我

们通话是不敏感的,因为100毫秒跟10毫秒对语音通

话质量影响不大,人们不敏感,但对某些领域上的应用,

像无人驾驶,远程医疗,这些是很敏感的,5G要解决这个。

5G相对以往技术,大幅度地提升了传输速率、降低

传输时延以及可实现物联网的大规模互联。个人认为可

分别促进:类似AR/VR等大数据量的图像领域发展,自

动驾驶等低时延要求,大规模的物联网商用等,这些会

进一步提升各种新的应用的产生。

大规模的物联网的互联,4G也有。4G时代,我们知

道NB-IOT现在中国也建了很多,例如水电气表上面放个

通信芯片,可以实现智能抄表,还有在安防、智能路灯、

共享经济等应用,但是它的成本、效能和可连接数量等

仍有不足。那么5G时代是怎样的呢?5G理论上可以上

-3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DEC 2018

香港政府为推动科技发展也不遗余力

百倍于连接数量,什么概念?夸张到以后每只狗都可以

做个标签来识别,大规模的畜牧业,每头牛都可以放一

个传输探头进去,5G的愿景是能够做到这样的。但现阶

段的标准还待完善,有些功能还没实现。说到香港智慧

城市,5G起到的作用就是,提供智慧城市的底层传输通

道给你。因为智慧城市就是很多信息的数字化,但数字

化、信息化是个不断传输、不断交流,迭代反馈的过程,

这个通道就是由5G提供。以前有一些应用可能不支持

的,5G要支持它,这就是5G的价值。另外,5G有些应用,

例如AR传输量很大,现在5G有条件支持它,也会刺激

一些大容量应用的不断涌现。

上个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8年度全球

记者:

竞争力报告,香港的科技创新能力拉低了香港整体的排

名,您作为一线的高科技专业人士,从人才构成、发展

空间以及人才待遇的角度,您觉得香港发展科技的环境

如何?

香港的优势显而易见。这个城市的国际化

伍裕江

程度高,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有很好的支持,而且这是个

法制社会,在贸易上也不受欧美的高科技禁运。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香港的产业结构还是过于单一,

被过度发展的房地产和金融侵蚀了很多的社会资源。可

以比较一下,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经济体,新加坡、以色

列做得那么好,更不要说瑞典了,瑞典就九百万人口,

香港与他们的工业根本没得比。为什么呢?我个人觉得,

香港因为有些钱太容易赚了,所以在科技的产业投入上

面,它没有这种紧迫感。或者说即使现在政府有紧迫感

了,民间有没有紧迫感?其实不仅是这届政府,在董建

华时代已经有这个紧迫感,要转型,但是很难推动。因

为香港经济结构单一是由历史导致的,要靠企业自主转

型的话,的确我觉得这也不乐观。今年香港政府施政报

告说直接投500亿在科技,由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很多

是投到科技基建和投资到一些企业,但很大部分在硬件,

还有一些企业的配套。例如,企业来这里投500万,设

立研发部门在香港,香港政府可以配500万给你,而且

是无偿配套,不占股份,就是这种资助,投入很大。

我认为政府扶持是必要的,但要发展,关键还是科

技环境的营造。科技环境包括市场、人才、相对齐备的

产业链,香港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体,市场可以面向全

球,有市场自然有资金进来,但目前香港对应的科技人

才和产业链与科技发达的地区差距还不少。我认为唯一

出路是充分融入内地,但目前香港还面临人流、物流和

外汇管制的壁垒,更不用说还有现实的制度环境。香港

政府目前在大力发展科技,但要让企业投资科技,或吸

引资金来香港投资科技,特别是来香港设立研发部门,

必须要解决上述问题。

您觉得香港科技环境还是太弱?

记者

对,这三块它要做好的话,唯一能做的就

伍裕江:

是跟内地紧密融合,就是要融进内地。因为香港现在作

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做这个事情的话,起步已经晚了,

要找一个方向非常难,也不现实,所以我个人认为融入

内地是它唯一的出路。但是现在融入内地,有一个什么

问题?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我们有一些研发产品,要找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5-

新经济

NEW ECONOMY

湾区记者专访

深圳一个公司加工,深圳公司说,对不起,我没有出口权,

我还要找一个贸易公司来给你做。结果我们应科院说不

行,我们不能对贸易公司,只能对公司。所以就会出现

这种情况,物流、人流不畅通。我叫A公司加工的东西,

那个公司没物流,它就没有出口权,不能给我,而没有

出口权,资金流也堵住,不能给它。人流方面,就更不

用说了,现在要搞内地输入人才计划,只能是解决很少

部分。因此,从这些情况分析,香港必须要融入内地,

但是目前要让香港融入内地,客观上又融不进去。因为

两种制度,又有不同的一些进出口法规。

所以为什么政府搞经济转型搞那么久不成功?几个

原因,香港有些钱好赚,所以导致了经济单一;第二,

在内地融入方面,民间也不主动;第三,客观有很多阻

碍的地方。

要将科技转换为生产力实现与内地共融

从国内来到香港,从国内最顶尖的通信公司

记者

华为,到香港最好的应用科技院,您觉得两地有哪些共

同点和差异点?

伍裕江:我一直以来从事的是无线通信,从工作上

来说,无论是在华为还是在香港应科院,继承性还是很

强,技术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地方就是工作环境,华为

是以商业的成功为导向,讲求商业成功的企业,本身在

企业内部的推动力和压力非常大。香港应科院则承担更

多社会职责,它是一个香港政府资助的研究院,追求的

不是商业成功,更多是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全院从事研

究职位的500多人,工作职责包括香港相关领域的人才

培养和竞争力提升,以及技术孵化,起到一些学术界、

工业界桥梁的作用。因此,两地工作的紧迫感和交付压

力差别较大。香港应科院对我们职位上的要求,跟华为

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决定了整个工作氛围和工作性质有

很大的差异。华为那边工资高,但是压力大。这边相对

来说,职位上没有很大的差别,每个人在收入上、待遇

上没有很大的差别,交付压力小很多,它更多的是做一

些研究和技术跟踪为主。

刚才您提到华为与应科院的区别,当然,从

记者

一个机构的主体来说,其社会职责是有区分的。但是我

想请教的是,如果科研产品没有转化为商品的话,是否

会影响它的竞争力?尤其是当一个地方需要转型成为科

技城市,政府的力量再大,如果科技没有转化成生产力,

没有大企业去推动的话,是否意味着科技全面开花的效

果是比较弱的?我留意到香港这几年的数据,香港的商

-3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DEC 2018

界,在科技产业中的投入占比是相当少的。从您的角度,

您觉得是什么样的状况导致如此?

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其实创新的主体应

伍裕江:

该在企业,因为它最有创新的迫切力。像应科院研发了

产品,展示的是给政府,或者给一些资助人看一下,对

它来说,不要求把它落实到生产得到盈利,获得社会认

可或者带来很大社会价值,后面一长串其实对国家、对

社会来说是最重要的。可以这样说,企业里面呈现的创

新力度和它的创新成果——从华为的角度,因为我在华

为里面也会经常跟高校联系——起码从我这个领域来看

的话,我觉得企业的创新成果不会比大学差。毕竟企业

里面对研发的投入可能是上亿的资金,有几十亿的投入。

而在大学里面,可能一个教授带一两个研究生,是教学

性质,去做的话,起码从投入和产出的迫切性、紧迫性

来说是远远比不上企业的。从这个角度看,企业是创新

的主体,企业是最新技术储备的关键载体。但是香港独

特的地位决定了它很多钱是太容易赚了,很多企业有很

多钱。由于中国内地受制度和条件管制,或者是各种原

因,香港替代了中国,很大程度有很多独特的优势。这

样的话,它在科技上不像内地,要解决很大的就业人口,

提高国家竞争力。香港的确没有这种压力,特别香港又

是一个小政府。再说到民营企业,如果投科技,从商业

角度是不划算的,特别是现在的研发有个很大的趋势,

它的投入会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长。这种投入,如果

按照一个很短的商业行为,很多企业不愿意投,也投不

起,所以导致一些关键的产品、关键领域的研发都变成

一定要大企业来,小企业只能参与关键大领域的小部件

或者小模块的创新研发。因此,这还是一个科技环境的

问题。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来到香港也是一个很

记者

大的挑战,您喜欢香港吗?这里最吸引您的是什么?作

为从内地引进的优秀高端人才,您觉得在香港最迫切需

要解决的是什么?

我对香港很熟悉,我母亲是香港人,上世

伍裕江:

纪90年代我在中国移动的时候,公司就派驻我在澳门

和香港工作,见证了内地与香港差异的不断缩小,直到

今天香港某些领域被内地超越。香港最吸引我的是它的

教育,人均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这是香港最大的优势;

第二是它的国际化;第三是人文环境,比较自由;第四

是法制化,这就是香港的独特优势。这个独特优势对我

来说就是在生活上的感受会好一点。事实上从事业平台

来说,华为给予我的平台和待遇远远优于这里,吸引我

过来的并非事业,而是这里的小孩的教育、国际化的环

境和生活的相对便利。若在这边也有发展,则算是一个

香港应用科技院高级工程师伍裕江博士接受本刊记者、副总编辑钱林霞的专访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7-

新经济

NEW ECONOMY

湾区记者专访

惊喜吧。

我们在香港或许都会有同感,香港有些论坛说,你

们内地人总在抢我的饭碗。其实现在香港回内地工作的

人,远远多于内地人来香港这里工作。因为内地来这里,

是有人数和条件的限制,门槛很高。而香港人回内地,

则无限制。而同时,内地对于人才引进的优厚待遇和对

科技人才的求贤若渴是香港远远及不上的。

很多香港科研人士北上,在内地找到了属于自己

的发展空间,这种空间会远远大于香港。一名港大的

博士生,应科院的薪酬是年薪30万港币,但若是去深

圳大学发展,他的薪酬加上深圳对人才的孔雀计划,

还有区政府的资助,年薪可以超过香港两三倍。我有

个同事是香港人,前些年去了华为公司工作,以前还

可以每一天、隔天回来,后来他的太太生了第二个小

孩,因为家庭原因,他老婆说必须回来,不然要离婚。

他开始在香港找工作,但是发现几乎找不到他的位置。

导师告诉他,要么要家庭,要么就转行,而且你在华

为的收入,香港也给不起。这就是香港的现状。这种

例子身边还存在很多。

其次,说到香港高校教育现状也正在被内地赶超。

香港高校教育搞得那么好,一个是政府投入;第二,香

港本来是外向型,它发论文一定要往国际上最好的杂志

发,所以它排名高;第三,香港是国际城市,会吸收很

多留学生,给的工资足够多的话,优秀的教授也能请得

来,这是它的客观原因。但现在来看,这个优势已经在

缩了,内地不仅已经改善,甚至给高级别老师的待遇比

香港更高。本土的学生,像香港中大收分最低的是电子

工程,就因为毕业后在香港本地找不到好的职位。所以

这是非常严峻的一个问题,读了,只能去内地工作,香

港人又不愿意去内地工作。所幸现在还有很多的内地优

秀孩子来香港求学,但是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毕业后

没有工作机会,这些学业有成的学生一样又回归内地。

其实,说这些例子是想说明,香港吸引人才的优势

正在褪去,尤其是香港科技环境优势也在与内地拉大差

距。人才的待遇,跟企业的数量和企业的盈利能力是相

关的。像华为做出的产品是面向全球的,产品的附加值

是面向全球。现在香港经济体做科技产业,它的市场不

可能做到全球,它竞争不过大公司。你要做本土的公司,

那同样的东西,一个面对几十亿的市场与一个面对几

百万的市场,工资怎么可能一样?

现在这种情况,是不是意味着已经变成了一

记者

个很难切入的点?刚刚伍博士说到一点,我觉得非常重

要,香港的科技发展必须要跟内地融合,但是客观上又

受限,您觉得会有突破点吗?

目前香港河套地区就在做这个事,以后将

伍裕江

会解决人流、物流的问题,资金流如何解决我不知道,

但起码人流、物流它会解决,也是一个重大突破,目前

河套的设想是一个与内地的合作区。所以香港目前最需

要解决的是如何有效融入内地发挥互补优势,这个从政

府层面是有共识,但民间对此还分歧很大。其实香港从

高到低,要慢慢意识到这一点:现在中国已经有这么好

的发展时机,你不融入,错过时机就不可能再有。在全

球化的今天,每一个城市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经

济。香港还不是新加坡,新加坡融不进马来西亚,赚不

了马来西亚的钱。但是在中国,香港却有独特优势,你

不去发挥只会越来越多的失去。

记者手记:

就像记者接触到的很多香港政府引进的优秀人才一样,伍裕江博士来香港的初衷很单纯,目标也很清晰,就是

为了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香港的教育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多样化、素质化和精英化的教育,同样也是国际化视野

的人才培育。但是对于这些科技人才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最直接最困惑的也是同样一个问题,作为一线的国际化

都市,对人才的待遇为什么还不如内地?相比内地企业和政府对人才的求贤若渴,香港政府积极主导推动,但业界

表现平淡,很多人才就像伍博士提到的例子那样,要不转型,要不转移内地。这样的发展空间使很多人才来了又回。

伍博士之前曾带领着一个近百名的科研研发队伍。从事业平台来说,或许华为公司更能让他有发展自我的空间。但

是他对香港仍然充满乐观,他认为薪资待遇和人才的去留是与整个产业的规模相匹配的,此届特区政府对科技产业

的发展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或许会有突破。然而,周边城市在飞速发展,香港能否快速转型,从固有的经济

模式中突围,顺利的弯道超车?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3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