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发(作者:针冰真)
新经济
NEW ECONOMY
湾区记者专访
香港发展科技的突破点
是与内地密切融合
——专访香港应用科学院高级工程师伍裕江博士
本刊记者 钱林霞 摄影 严骏
人物介绍:
伍裕江,博士,高级
工程师,现任职香港应用
科技研究院,中国天线系
统产业联盟理事。历任中
国移动网络工程师、广东
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技
术总监、华为技术有限公
司无线网络天馈产品线首
席技术专家,公开或授权
专利50多件,主持国家及
省部级项目多项,多次参
与制定天线领域的国家及
行业标准。
采访背景
作为一个中西汇聚的国际化都市,香港拥有良好的基建,尤其是电讯网络。今年10月,政府施政报告再次提到
香港的智慧城市建设,5G 将肩负起未来通讯的重任,准备好迎接 5G 时代。香港政府在七月时公布高频段 5G 频谱
安排,预计 2019 年会发出 5G 牌照。在现代 4.5G 网络已经相当成熟的环境上,一般人可能只觉得 5G 只是速度
上再提升,但是新世代网络的重中之重,就是支持大规模设备连接量及网络时延(Latency)会大大降低。更低的网
络时延,配合网络速度提升至 10-20Gbps 时,意味所有信息都可极速发送,对于要发展成智慧城市的香港,是非常
重要的一环。作为香港科技重要力量的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在5G的发展中早有布局,去年被快速从华为调动到该
院的首席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伍裕江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日前,本刊记者、副总编辑钱林霞就香港智慧城市建
设以及目前中国通讯5G的发展等问题专访了伍裕江博士。
-3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DEC 2018
中国的通讯技术已占据国际重要地位
记者
:通讯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在全球发展5G进
程中,中、美等大国纷纷提出5G试验计划,我国在全球
最早启动5G,并在北京怀柔建设了全球最大的5G试验
网络。目前中国5G水平在世界上属于第几梯队,您觉得
不久前国际5G标准的确定对中国通讯行业意味着什么?
之争。到了3G,中国也有把自己的标准推进去,但不是
主流的标准。到了4G,中国可以是完全意义上的跟上了。
像华为公司本身在4G的全球份额里面也已经达到了领先
的地位。
我们知道现在5G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信道的编
解码,在编解码里面,华为的polo码现在是推进的标准,
从中国通信史来说是很重要的突破,这是真正由中国企
业去推进,而且成功推进标准,很有标志意义。
所以到了5G,我认为可以说是很充分的,很严格意
义的,它已经跻身了第一梯队。现在5G在全球分几个阵
营,中国、欧洲、美国和其他,其他里面也就是日本和
韩国。在这一届5G标准制定中,我记得中国企业的参
与是最多的,提案也是最多的,中国的专利数目提案也
是最多的。从这个看,可以说通信这个行业,某些领域
上是变成了中美之争,欧洲也是慢慢有点往后退的感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参加3GPP协会,满眼看到的都是中
国人、东方人,甚至代表美国高通并获选其中一个工作
组主席的专家也是华人。所以中国人在通信里面话语权
越来越大,而且进步非常巨大。
自1980年代的1G开始,每隔十年就有一个
记者:
网络的新标准。您见证了中国通信技术从1G到5G的过
程,您认为在我们国家这段探索史中,最艰难的是哪个
阶段?
最难当然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这两个年代
伍裕江
:
基本上是欧洲和美国企业的天下。2G时代中国企业的标
准专利等基本没有存在感,3G中国推出自己的国际标准
但非主流,全球基本是欧美阵营的竞争;中国在4G才真
正追上并将在5G扮演重要角色。
我是第一代开始就进入了这个行业,最早我是在中
国移动参与第一代的网络建设,负责网络建设和网络维
护、网络优化,同时参与天线设备的研发。当时整个中
国的设备就是摩托罗拉和爱立信两家。爱立信的设备我
还记得很清楚,它设备里面连扫机柜的扫子、垃圾铲、
一些走线梯子等低值品都一并高价卖给我们,而且贵得
很离谱。故每个用户所分摊的线路成本可能是几万块钱,
故当时需要收取高昂的初装费。为什么爱立信的人或者
摩托罗拉那时候过得那么好?也是因为当时这种竞争或
者科技的话语权,就这一两家,几乎全球的市场都被它
们占了。
伍裕江
:目前全球5G发展速度在加快,非独立
组网R15标准已于2018年3月冻结;SA是2018 年6
月14日冻结,标志5G 完成了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
工作,并基本上实现了所有 5G 的新特性和新能力;
3GPP正在讨论R16标准的内容,R16可以看作5G最
终版本标准,等到它完成并冻结之后,5G才将实现全
面商用,预计时间是2020年3月,那个时候才是完整
的5G标准。
在制定行业标准过程中可以大致看出这个国家的通
讯行业水平。3GPP是整个行业的标准协会,并不是一
个政府组织。所以理论上企业想申请成为它的会员,都
可以申请,会员单位也都可以参加标准讨论,最终参与
3G标准讨论的有几百家,但真正有话语权,有影响力
的就是华为、高通、爱立信,还有一些大的运营商,像
中国移动,沃达丰、T-Mobile,日本的KDDI、NTT,类
似这种大的公司,大的设备商才有领导权和话语权。另
外,整个标准组织里面也分了很多的小组,每个小组的
主席、副主席的选举也是民主的选举,协会里面各个成
员之间去选举的。从各个小组或者整个大组里面的主席、
副主席的席位,也可以看出那个公司的主导权。3GPP的
话语权是根据企业历史对组织的贡献确定的,几大设备
商、高通、Intel等话语权较大,他们会担任小组的主席、
副主席等职务。
在总体5G专利拥有数量方面,高通占据15%的专利,
三星拥有13%,诺基亚也坐拥11%,爱立信拥有8%,而
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国产厂商,合计获得了全球5G
基础专利数量超过20%。总体来说,形成了中美欧的格局,
而后者稍变弱。华为的Polar码成为控制信道编码,这
是中国在信道编码领域首次突破,另外华为代表在3GPP
多个小组也担任主席或副主席职位,也代表着中国在5G
标准上的话语权。
因此,5G时代的中国现在起码是第一梯队里面的,
甚至在第一梯队里面,中国的力量还是稍微有点占优的。
从通信行业整个历史来看,以前基本就是欧美两个阵营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3-
新经济
NEW ECONOMY
湾区记者专访
中国是在1987年启动了第一代的建设。第二代启动
建设,最早应该是在1993年有初步的建设,规模用的话,
第二代应该是1995年。一直到第三代,那时候中国通信
企业要拓展外围市场非常艰难,因为不被认可。印象深
刻的一次,我记得是十年前去到德国的波恩,我们与德
国电信接洽,他们给了一个机会推广我们的产品。当时
负责技术的是个奥地利的人,他对中国企业态度很是轻
视,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最好的公司刚好在德国,去到德
国电信,相当于在德国本地挑战最好的企业。所以他们
当时在会谈里面老是觉得,这个跟德国的凯士林比怎么
样?你这个很差,你哪个做不到。那时候中国企业出去
相当困难。但我们当时为什么能进去德国?因为华为做
了一个标杆,华为做了一个通信行业的标杆,它已经给
全球树立一个榜样,中国通信行业还是可以的,所以我
们才有机会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去做,但还是很艰难。当
时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德国电信方有个来自中国的上
海人,很早去了德国的,晚上他发邮件给我们,说今天
很感动,想不到一个中国企业还能来德国推销,很自豪,
希望我们加油,做好。那时候虽然很难,但海外华人很
支持。
我看过您的一些专利论文,您最擅长的专业
记者:
领域是天线方面的研究,天线在通信领域、在5G整个产
业中,是什么样的位置?
天线,你可以通俗地比喻为人的眼睛,眼
伍裕江
:
睛感知的是光学的图像,天线感知的是电磁场的场信息,
故它也是通信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5G时代天线
也有了很大的技术提升,主要表现为具有跟踪每个用户
的功能。
顺便提出,天线行业的全球产业中心也正在向中国
转移,在1G和2G时代移动通信基站的天线是由爱立信
这类设备商捆绑销售,像爱立信是采购一家瑞典公司天
线,一副主流的天线价格就差不多两万块。但因为在中
国像通宇这类公司把它一定程度国产化之后,瑞典公司
一下把价格砍了一半了。
你们一线研发人员真是很了不起。从这个角
记者
:
度来说,没有产品化就没有更广阔的市场。您2011年去
华为应该是4G时代了,那个时候华为的发展情况如何?
华为里面整个组织很庞大,当时已经有三
伍裕江
:
大块业务,一块是消费者业务,一块是企业业务,一块
是运营商业务。我所在的运营商业务,在2011年跟爱立
信已经是并驾齐驱的局面。到了2015年,无线设备全
球份额,华为已经超过爱立信了。如果从利润来说的话,
2015年的利润已经是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后面若干
小设备的利润综合了,发展很快。那几年,它整个设备
市场发展很快。因此,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若没有中国
企业的崛起就没有全球通信的普及。
香港智慧城市建设要营造更好的科技环境
5G技术是香港建设智慧城市中至关重要的核
记者:
心,您如何看待香港提出的智慧城市的概念,您觉得作
为国际化的都市,香港建设智慧城市能够带来什么样的
前景?带来什么产业变化?
目前各地都在推智慧城市概念,涉及到城
伍裕江
:
市方方面面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香港作为一个
国际化都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代表着它的科技水平。
香港创科局于去年设立科技统筹后,支持各政府部门筹
划及推展科技项目,以提升运作效率及改善服务。行政
长官林郑月娥在今年的《施政报告》里面也提到进一步
推动各部门利用科技,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些都
是在提升香港整个城市的品质。
智慧城市的最主要支撑就是高效全覆盖的基础通信
网络,其中5G网络将是很重要的一环。5G相对以前的
移动通信,它传输速率更快,传输时延更低。时延对我
们通话是不敏感的,因为100毫秒跟10毫秒对语音通
话质量影响不大,人们不敏感,但对某些领域上的应用,
像无人驾驶,远程医疗,这些是很敏感的,5G要解决这个。
5G相对以往技术,大幅度地提升了传输速率、降低
传输时延以及可实现物联网的大规模互联。个人认为可
分别促进:类似AR/VR等大数据量的图像领域发展,自
动驾驶等低时延要求,大规模的物联网商用等,这些会
进一步提升各种新的应用的产生。
大规模的物联网的互联,4G也有。4G时代,我们知
道NB-IOT现在中国也建了很多,例如水电气表上面放个
通信芯片,可以实现智能抄表,还有在安防、智能路灯、
共享经济等应用,但是它的成本、效能和可连接数量等
仍有不足。那么5G时代是怎样的呢?5G理论上可以上
-3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DEC 2018
香港政府为推动科技发展也不遗余力
百倍于连接数量,什么概念?夸张到以后每只狗都可以
做个标签来识别,大规模的畜牧业,每头牛都可以放一
个传输探头进去,5G的愿景是能够做到这样的。但现阶
段的标准还待完善,有些功能还没实现。说到香港智慧
城市,5G起到的作用就是,提供智慧城市的底层传输通
道给你。因为智慧城市就是很多信息的数字化,但数字
化、信息化是个不断传输、不断交流,迭代反馈的过程,
这个通道就是由5G提供。以前有一些应用可能不支持
的,5G要支持它,这就是5G的价值。另外,5G有些应用,
例如AR传输量很大,现在5G有条件支持它,也会刺激
一些大容量应用的不断涌现。
上个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8年度全球
记者:
竞争力报告,香港的科技创新能力拉低了香港整体的排
名,您作为一线的高科技专业人士,从人才构成、发展
空间以及人才待遇的角度,您觉得香港发展科技的环境
如何?
香港的优势显而易见。这个城市的国际化
伍裕江
:
程度高,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有很好的支持,而且这是个
法制社会,在贸易上也不受欧美的高科技禁运。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香港的产业结构还是过于单一,
被过度发展的房地产和金融侵蚀了很多的社会资源。可
以比较一下,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经济体,新加坡、以色
列做得那么好,更不要说瑞典了,瑞典就九百万人口,
香港与他们的工业根本没得比。为什么呢?我个人觉得,
香港因为有些钱太容易赚了,所以在科技的产业投入上
面,它没有这种紧迫感。或者说即使现在政府有紧迫感
了,民间有没有紧迫感?其实不仅是这届政府,在董建
华时代已经有这个紧迫感,要转型,但是很难推动。因
为香港经济结构单一是由历史导致的,要靠企业自主转
型的话,的确我觉得这也不乐观。今年香港政府施政报
告说直接投500亿在科技,由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很多
是投到科技基建和投资到一些企业,但很大部分在硬件,
还有一些企业的配套。例如,企业来这里投500万,设
立研发部门在香港,香港政府可以配500万给你,而且
是无偿配套,不占股份,就是这种资助,投入很大。
我认为政府扶持是必要的,但要发展,关键还是科
技环境的营造。科技环境包括市场、人才、相对齐备的
产业链,香港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体,市场可以面向全
球,有市场自然有资金进来,但目前香港对应的科技人
才和产业链与科技发达的地区差距还不少。我认为唯一
出路是充分融入内地,但目前香港还面临人流、物流和
外汇管制的壁垒,更不用说还有现实的制度环境。香港
政府目前在大力发展科技,但要让企业投资科技,或吸
引资金来香港投资科技,特别是来香港设立研发部门,
必须要解决上述问题。
您觉得香港科技环境还是太弱?
记者
:
对,这三块它要做好的话,唯一能做的就
伍裕江:
是跟内地紧密融合,就是要融进内地。因为香港现在作
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做这个事情的话,起步已经晚了,
要找一个方向非常难,也不现实,所以我个人认为融入
内地是它唯一的出路。但是现在融入内地,有一个什么
问题?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我们有一些研发产品,要找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5-
新经济
NEW ECONOMY
湾区记者专访
深圳一个公司加工,深圳公司说,对不起,我没有出口权,
我还要找一个贸易公司来给你做。结果我们应科院说不
行,我们不能对贸易公司,只能对公司。所以就会出现
这种情况,物流、人流不畅通。我叫A公司加工的东西,
那个公司没物流,它就没有出口权,不能给我,而没有
出口权,资金流也堵住,不能给它。人流方面,就更不
用说了,现在要搞内地输入人才计划,只能是解决很少
部分。因此,从这些情况分析,香港必须要融入内地,
但是目前要让香港融入内地,客观上又融不进去。因为
两种制度,又有不同的一些进出口法规。
所以为什么政府搞经济转型搞那么久不成功?几个
原因,香港有些钱好赚,所以导致了经济单一;第二,
在内地融入方面,民间也不主动;第三,客观有很多阻
碍的地方。
要将科技转换为生产力实现与内地共融
从国内来到香港,从国内最顶尖的通信公司
记者
:
华为,到香港最好的应用科技院,您觉得两地有哪些共
同点和差异点?
伍裕江:我一直以来从事的是无线通信,从工作上
来说,无论是在华为还是在香港应科院,继承性还是很
强,技术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地方就是工作环境,华为
是以商业的成功为导向,讲求商业成功的企业,本身在
企业内部的推动力和压力非常大。香港应科院则承担更
多社会职责,它是一个香港政府资助的研究院,追求的
不是商业成功,更多是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全院从事研
究职位的500多人,工作职责包括香港相关领域的人才
培养和竞争力提升,以及技术孵化,起到一些学术界、
工业界桥梁的作用。因此,两地工作的紧迫感和交付压
力差别较大。香港应科院对我们职位上的要求,跟华为
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决定了整个工作氛围和工作性质有
很大的差异。华为那边工资高,但是压力大。这边相对
来说,职位上没有很大的差别,每个人在收入上、待遇
上没有很大的差别,交付压力小很多,它更多的是做一
些研究和技术跟踪为主。
刚才您提到华为与应科院的区别,当然,从
记者
:
一个机构的主体来说,其社会职责是有区分的。但是我
想请教的是,如果科研产品没有转化为商品的话,是否
会影响它的竞争力?尤其是当一个地方需要转型成为科
技城市,政府的力量再大,如果科技没有转化成生产力,
没有大企业去推动的话,是否意味着科技全面开花的效
果是比较弱的?我留意到香港这几年的数据,香港的商
-3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DEC 2018
界,在科技产业中的投入占比是相当少的。从您的角度,
您觉得是什么样的状况导致如此?
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其实创新的主体应
伍裕江:
该在企业,因为它最有创新的迫切力。像应科院研发了
产品,展示的是给政府,或者给一些资助人看一下,对
它来说,不要求把它落实到生产得到盈利,获得社会认
可或者带来很大社会价值,后面一长串其实对国家、对
社会来说是最重要的。可以这样说,企业里面呈现的创
新力度和它的创新成果——从华为的角度,因为我在华
为里面也会经常跟高校联系——起码从我这个领域来看
的话,我觉得企业的创新成果不会比大学差。毕竟企业
里面对研发的投入可能是上亿的资金,有几十亿的投入。
而在大学里面,可能一个教授带一两个研究生,是教学
性质,去做的话,起码从投入和产出的迫切性、紧迫性
来说是远远比不上企业的。从这个角度看,企业是创新
的主体,企业是最新技术储备的关键载体。但是香港独
特的地位决定了它很多钱是太容易赚了,很多企业有很
多钱。由于中国内地受制度和条件管制,或者是各种原
因,香港替代了中国,很大程度有很多独特的优势。这
样的话,它在科技上不像内地,要解决很大的就业人口,
提高国家竞争力。香港的确没有这种压力,特别香港又
是一个小政府。再说到民营企业,如果投科技,从商业
角度是不划算的,特别是现在的研发有个很大的趋势,
它的投入会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长。这种投入,如果
按照一个很短的商业行为,很多企业不愿意投,也投不
起,所以导致一些关键的产品、关键领域的研发都变成
一定要大企业来,小企业只能参与关键大领域的小部件
或者小模块的创新研发。因此,这还是一个科技环境的
问题。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来到香港也是一个很
记者
:
大的挑战,您喜欢香港吗?这里最吸引您的是什么?作
为从内地引进的优秀高端人才,您觉得在香港最迫切需
要解决的是什么?
我对香港很熟悉,我母亲是香港人,上世
伍裕江:
纪90年代我在中国移动的时候,公司就派驻我在澳门
和香港工作,见证了内地与香港差异的不断缩小,直到
今天香港某些领域被内地超越。香港最吸引我的是它的
教育,人均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这是香港最大的优势;
第二是它的国际化;第三是人文环境,比较自由;第四
是法制化,这就是香港的独特优势。这个独特优势对我
来说就是在生活上的感受会好一点。事实上从事业平台
来说,华为给予我的平台和待遇远远优于这里,吸引我
过来的并非事业,而是这里的小孩的教育、国际化的环
境和生活的相对便利。若在这边也有发展,则算是一个
香港应用科技院高级工程师伍裕江博士接受本刊记者、副总编辑钱林霞的专访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7-
新经济
NEW ECONOMY
湾区记者专访
惊喜吧。
我们在香港或许都会有同感,香港有些论坛说,你
们内地人总在抢我的饭碗。其实现在香港回内地工作的
人,远远多于内地人来香港这里工作。因为内地来这里,
是有人数和条件的限制,门槛很高。而香港人回内地,
则无限制。而同时,内地对于人才引进的优厚待遇和对
科技人才的求贤若渴是香港远远及不上的。
很多香港科研人士北上,在内地找到了属于自己
的发展空间,这种空间会远远大于香港。一名港大的
博士生,应科院的薪酬是年薪30万港币,但若是去深
圳大学发展,他的薪酬加上深圳对人才的孔雀计划,
还有区政府的资助,年薪可以超过香港两三倍。我有
个同事是香港人,前些年去了华为公司工作,以前还
可以每一天、隔天回来,后来他的太太生了第二个小
孩,因为家庭原因,他老婆说必须回来,不然要离婚。
他开始在香港找工作,但是发现几乎找不到他的位置。
导师告诉他,要么要家庭,要么就转行,而且你在华
为的收入,香港也给不起。这就是香港的现状。这种
例子身边还存在很多。
其次,说到香港高校教育现状也正在被内地赶超。
香港高校教育搞得那么好,一个是政府投入;第二,香
港本来是外向型,它发论文一定要往国际上最好的杂志
发,所以它排名高;第三,香港是国际城市,会吸收很
多留学生,给的工资足够多的话,优秀的教授也能请得
来,这是它的客观原因。但现在来看,这个优势已经在
缩了,内地不仅已经改善,甚至给高级别老师的待遇比
香港更高。本土的学生,像香港中大收分最低的是电子
工程,就因为毕业后在香港本地找不到好的职位。所以
这是非常严峻的一个问题,读了,只能去内地工作,香
港人又不愿意去内地工作。所幸现在还有很多的内地优
秀孩子来香港求学,但是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毕业后
没有工作机会,这些学业有成的学生一样又回归内地。
其实,说这些例子是想说明,香港吸引人才的优势
正在褪去,尤其是香港科技环境优势也在与内地拉大差
距。人才的待遇,跟企业的数量和企业的盈利能力是相
关的。像华为做出的产品是面向全球的,产品的附加值
是面向全球。现在香港经济体做科技产业,它的市场不
可能做到全球,它竞争不过大公司。你要做本土的公司,
那同样的东西,一个面对几十亿的市场与一个面对几
百万的市场,工资怎么可能一样?
现在这种情况,是不是意味着已经变成了一
记者
:
个很难切入的点?刚刚伍博士说到一点,我觉得非常重
要,香港的科技发展必须要跟内地融合,但是客观上又
受限,您觉得会有突破点吗?
目前香港河套地区就在做这个事,以后将
伍裕江
:
会解决人流、物流的问题,资金流如何解决我不知道,
但起码人流、物流它会解决,也是一个重大突破,目前
河套的设想是一个与内地的合作区。所以香港目前最需
要解决的是如何有效融入内地发挥互补优势,这个从政
府层面是有共识,但民间对此还分歧很大。其实香港从
高到低,要慢慢意识到这一点:现在中国已经有这么好
的发展时机,你不融入,错过时机就不可能再有。在全
球化的今天,每一个城市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经
济。香港还不是新加坡,新加坡融不进马来西亚,赚不
了马来西亚的钱。但是在中国,香港却有独特优势,你
不去发挥只会越来越多的失去。
记者手记:
就像记者接触到的很多香港政府引进的优秀人才一样,伍裕江博士来香港的初衷很单纯,目标也很清晰,就是
为了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香港的教育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多样化、素质化和精英化的教育,同样也是国际化视野
的人才培育。但是对于这些科技人才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最直接最困惑的也是同样一个问题,作为一线的国际化
都市,对人才的待遇为什么还不如内地?相比内地企业和政府对人才的求贤若渴,香港政府积极主导推动,但业界
表现平淡,很多人才就像伍博士提到的例子那样,要不转型,要不转移内地。这样的发展空间使很多人才来了又回。
伍博士之前曾带领着一个近百名的科研研发队伍。从事业平台来说,或许华为公司更能让他有发展自我的空间。但
是他对香港仍然充满乐观,他认为薪资待遇和人才的去留是与整个产业的规模相匹配的,此届特区政府对科技产业
的发展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或许会有突破。然而,周边城市在飞速发展,香港能否快速转型,从固有的经济
模式中突围,顺利的弯道超车?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3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年4月17日发(作者:针冰真)
新经济
NEW ECONOMY
湾区记者专访
香港发展科技的突破点
是与内地密切融合
——专访香港应用科学院高级工程师伍裕江博士
本刊记者 钱林霞 摄影 严骏
人物介绍:
伍裕江,博士,高级
工程师,现任职香港应用
科技研究院,中国天线系
统产业联盟理事。历任中
国移动网络工程师、广东
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技
术总监、华为技术有限公
司无线网络天馈产品线首
席技术专家,公开或授权
专利50多件,主持国家及
省部级项目多项,多次参
与制定天线领域的国家及
行业标准。
采访背景
作为一个中西汇聚的国际化都市,香港拥有良好的基建,尤其是电讯网络。今年10月,政府施政报告再次提到
香港的智慧城市建设,5G 将肩负起未来通讯的重任,准备好迎接 5G 时代。香港政府在七月时公布高频段 5G 频谱
安排,预计 2019 年会发出 5G 牌照。在现代 4.5G 网络已经相当成熟的环境上,一般人可能只觉得 5G 只是速度
上再提升,但是新世代网络的重中之重,就是支持大规模设备连接量及网络时延(Latency)会大大降低。更低的网
络时延,配合网络速度提升至 10-20Gbps 时,意味所有信息都可极速发送,对于要发展成智慧城市的香港,是非常
重要的一环。作为香港科技重要力量的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在5G的发展中早有布局,去年被快速从华为调动到该
院的首席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伍裕江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日前,本刊记者、副总编辑钱林霞就香港智慧城市建
设以及目前中国通讯5G的发展等问题专访了伍裕江博士。
-3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DEC 2018
中国的通讯技术已占据国际重要地位
记者
:通讯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在全球发展5G进
程中,中、美等大国纷纷提出5G试验计划,我国在全球
最早启动5G,并在北京怀柔建设了全球最大的5G试验
网络。目前中国5G水平在世界上属于第几梯队,您觉得
不久前国际5G标准的确定对中国通讯行业意味着什么?
之争。到了3G,中国也有把自己的标准推进去,但不是
主流的标准。到了4G,中国可以是完全意义上的跟上了。
像华为公司本身在4G的全球份额里面也已经达到了领先
的地位。
我们知道现在5G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信道的编
解码,在编解码里面,华为的polo码现在是推进的标准,
从中国通信史来说是很重要的突破,这是真正由中国企
业去推进,而且成功推进标准,很有标志意义。
所以到了5G,我认为可以说是很充分的,很严格意
义的,它已经跻身了第一梯队。现在5G在全球分几个阵
营,中国、欧洲、美国和其他,其他里面也就是日本和
韩国。在这一届5G标准制定中,我记得中国企业的参
与是最多的,提案也是最多的,中国的专利数目提案也
是最多的。从这个看,可以说通信这个行业,某些领域
上是变成了中美之争,欧洲也是慢慢有点往后退的感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参加3GPP协会,满眼看到的都是中
国人、东方人,甚至代表美国高通并获选其中一个工作
组主席的专家也是华人。所以中国人在通信里面话语权
越来越大,而且进步非常巨大。
自1980年代的1G开始,每隔十年就有一个
记者:
网络的新标准。您见证了中国通信技术从1G到5G的过
程,您认为在我们国家这段探索史中,最艰难的是哪个
阶段?
最难当然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这两个年代
伍裕江
:
基本上是欧洲和美国企业的天下。2G时代中国企业的标
准专利等基本没有存在感,3G中国推出自己的国际标准
但非主流,全球基本是欧美阵营的竞争;中国在4G才真
正追上并将在5G扮演重要角色。
我是第一代开始就进入了这个行业,最早我是在中
国移动参与第一代的网络建设,负责网络建设和网络维
护、网络优化,同时参与天线设备的研发。当时整个中
国的设备就是摩托罗拉和爱立信两家。爱立信的设备我
还记得很清楚,它设备里面连扫机柜的扫子、垃圾铲、
一些走线梯子等低值品都一并高价卖给我们,而且贵得
很离谱。故每个用户所分摊的线路成本可能是几万块钱,
故当时需要收取高昂的初装费。为什么爱立信的人或者
摩托罗拉那时候过得那么好?也是因为当时这种竞争或
者科技的话语权,就这一两家,几乎全球的市场都被它
们占了。
伍裕江
:目前全球5G发展速度在加快,非独立
组网R15标准已于2018年3月冻结;SA是2018 年6
月14日冻结,标志5G 完成了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
工作,并基本上实现了所有 5G 的新特性和新能力;
3GPP正在讨论R16标准的内容,R16可以看作5G最
终版本标准,等到它完成并冻结之后,5G才将实现全
面商用,预计时间是2020年3月,那个时候才是完整
的5G标准。
在制定行业标准过程中可以大致看出这个国家的通
讯行业水平。3GPP是整个行业的标准协会,并不是一
个政府组织。所以理论上企业想申请成为它的会员,都
可以申请,会员单位也都可以参加标准讨论,最终参与
3G标准讨论的有几百家,但真正有话语权,有影响力
的就是华为、高通、爱立信,还有一些大的运营商,像
中国移动,沃达丰、T-Mobile,日本的KDDI、NTT,类
似这种大的公司,大的设备商才有领导权和话语权。另
外,整个标准组织里面也分了很多的小组,每个小组的
主席、副主席的选举也是民主的选举,协会里面各个成
员之间去选举的。从各个小组或者整个大组里面的主席、
副主席的席位,也可以看出那个公司的主导权。3GPP的
话语权是根据企业历史对组织的贡献确定的,几大设备
商、高通、Intel等话语权较大,他们会担任小组的主席、
副主席等职务。
在总体5G专利拥有数量方面,高通占据15%的专利,
三星拥有13%,诺基亚也坐拥11%,爱立信拥有8%,而
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国产厂商,合计获得了全球5G
基础专利数量超过20%。总体来说,形成了中美欧的格局,
而后者稍变弱。华为的Polar码成为控制信道编码,这
是中国在信道编码领域首次突破,另外华为代表在3GPP
多个小组也担任主席或副主席职位,也代表着中国在5G
标准上的话语权。
因此,5G时代的中国现在起码是第一梯队里面的,
甚至在第一梯队里面,中国的力量还是稍微有点占优的。
从通信行业整个历史来看,以前基本就是欧美两个阵营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3-
新经济
NEW ECONOMY
湾区记者专访
中国是在1987年启动了第一代的建设。第二代启动
建设,最早应该是在1993年有初步的建设,规模用的话,
第二代应该是1995年。一直到第三代,那时候中国通信
企业要拓展外围市场非常艰难,因为不被认可。印象深
刻的一次,我记得是十年前去到德国的波恩,我们与德
国电信接洽,他们给了一个机会推广我们的产品。当时
负责技术的是个奥地利的人,他对中国企业态度很是轻
视,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最好的公司刚好在德国,去到德
国电信,相当于在德国本地挑战最好的企业。所以他们
当时在会谈里面老是觉得,这个跟德国的凯士林比怎么
样?你这个很差,你哪个做不到。那时候中国企业出去
相当困难。但我们当时为什么能进去德国?因为华为做
了一个标杆,华为做了一个通信行业的标杆,它已经给
全球树立一个榜样,中国通信行业还是可以的,所以我
们才有机会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去做,但还是很艰难。当
时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德国电信方有个来自中国的上
海人,很早去了德国的,晚上他发邮件给我们,说今天
很感动,想不到一个中国企业还能来德国推销,很自豪,
希望我们加油,做好。那时候虽然很难,但海外华人很
支持。
我看过您的一些专利论文,您最擅长的专业
记者:
领域是天线方面的研究,天线在通信领域、在5G整个产
业中,是什么样的位置?
天线,你可以通俗地比喻为人的眼睛,眼
伍裕江
:
睛感知的是光学的图像,天线感知的是电磁场的场信息,
故它也是通信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5G时代天线
也有了很大的技术提升,主要表现为具有跟踪每个用户
的功能。
顺便提出,天线行业的全球产业中心也正在向中国
转移,在1G和2G时代移动通信基站的天线是由爱立信
这类设备商捆绑销售,像爱立信是采购一家瑞典公司天
线,一副主流的天线价格就差不多两万块。但因为在中
国像通宇这类公司把它一定程度国产化之后,瑞典公司
一下把价格砍了一半了。
你们一线研发人员真是很了不起。从这个角
记者
:
度来说,没有产品化就没有更广阔的市场。您2011年去
华为应该是4G时代了,那个时候华为的发展情况如何?
华为里面整个组织很庞大,当时已经有三
伍裕江
:
大块业务,一块是消费者业务,一块是企业业务,一块
是运营商业务。我所在的运营商业务,在2011年跟爱立
信已经是并驾齐驱的局面。到了2015年,无线设备全
球份额,华为已经超过爱立信了。如果从利润来说的话,
2015年的利润已经是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后面若干
小设备的利润综合了,发展很快。那几年,它整个设备
市场发展很快。因此,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若没有中国
企业的崛起就没有全球通信的普及。
香港智慧城市建设要营造更好的科技环境
5G技术是香港建设智慧城市中至关重要的核
记者:
心,您如何看待香港提出的智慧城市的概念,您觉得作
为国际化的都市,香港建设智慧城市能够带来什么样的
前景?带来什么产业变化?
目前各地都在推智慧城市概念,涉及到城
伍裕江
:
市方方面面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香港作为一个
国际化都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代表着它的科技水平。
香港创科局于去年设立科技统筹后,支持各政府部门筹
划及推展科技项目,以提升运作效率及改善服务。行政
长官林郑月娥在今年的《施政报告》里面也提到进一步
推动各部门利用科技,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些都
是在提升香港整个城市的品质。
智慧城市的最主要支撑就是高效全覆盖的基础通信
网络,其中5G网络将是很重要的一环。5G相对以前的
移动通信,它传输速率更快,传输时延更低。时延对我
们通话是不敏感的,因为100毫秒跟10毫秒对语音通
话质量影响不大,人们不敏感,但对某些领域上的应用,
像无人驾驶,远程医疗,这些是很敏感的,5G要解决这个。
5G相对以往技术,大幅度地提升了传输速率、降低
传输时延以及可实现物联网的大规模互联。个人认为可
分别促进:类似AR/VR等大数据量的图像领域发展,自
动驾驶等低时延要求,大规模的物联网商用等,这些会
进一步提升各种新的应用的产生。
大规模的物联网的互联,4G也有。4G时代,我们知
道NB-IOT现在中国也建了很多,例如水电气表上面放个
通信芯片,可以实现智能抄表,还有在安防、智能路灯、
共享经济等应用,但是它的成本、效能和可连接数量等
仍有不足。那么5G时代是怎样的呢?5G理论上可以上
-3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DEC 2018
香港政府为推动科技发展也不遗余力
百倍于连接数量,什么概念?夸张到以后每只狗都可以
做个标签来识别,大规模的畜牧业,每头牛都可以放一
个传输探头进去,5G的愿景是能够做到这样的。但现阶
段的标准还待完善,有些功能还没实现。说到香港智慧
城市,5G起到的作用就是,提供智慧城市的底层传输通
道给你。因为智慧城市就是很多信息的数字化,但数字
化、信息化是个不断传输、不断交流,迭代反馈的过程,
这个通道就是由5G提供。以前有一些应用可能不支持
的,5G要支持它,这就是5G的价值。另外,5G有些应用,
例如AR传输量很大,现在5G有条件支持它,也会刺激
一些大容量应用的不断涌现。
上个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8年度全球
记者:
竞争力报告,香港的科技创新能力拉低了香港整体的排
名,您作为一线的高科技专业人士,从人才构成、发展
空间以及人才待遇的角度,您觉得香港发展科技的环境
如何?
香港的优势显而易见。这个城市的国际化
伍裕江
:
程度高,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有很好的支持,而且这是个
法制社会,在贸易上也不受欧美的高科技禁运。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香港的产业结构还是过于单一,
被过度发展的房地产和金融侵蚀了很多的社会资源。可
以比较一下,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经济体,新加坡、以色
列做得那么好,更不要说瑞典了,瑞典就九百万人口,
香港与他们的工业根本没得比。为什么呢?我个人觉得,
香港因为有些钱太容易赚了,所以在科技的产业投入上
面,它没有这种紧迫感。或者说即使现在政府有紧迫感
了,民间有没有紧迫感?其实不仅是这届政府,在董建
华时代已经有这个紧迫感,要转型,但是很难推动。因
为香港经济结构单一是由历史导致的,要靠企业自主转
型的话,的确我觉得这也不乐观。今年香港政府施政报
告说直接投500亿在科技,由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很多
是投到科技基建和投资到一些企业,但很大部分在硬件,
还有一些企业的配套。例如,企业来这里投500万,设
立研发部门在香港,香港政府可以配500万给你,而且
是无偿配套,不占股份,就是这种资助,投入很大。
我认为政府扶持是必要的,但要发展,关键还是科
技环境的营造。科技环境包括市场、人才、相对齐备的
产业链,香港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体,市场可以面向全
球,有市场自然有资金进来,但目前香港对应的科技人
才和产业链与科技发达的地区差距还不少。我认为唯一
出路是充分融入内地,但目前香港还面临人流、物流和
外汇管制的壁垒,更不用说还有现实的制度环境。香港
政府目前在大力发展科技,但要让企业投资科技,或吸
引资金来香港投资科技,特别是来香港设立研发部门,
必须要解决上述问题。
您觉得香港科技环境还是太弱?
记者
:
对,这三块它要做好的话,唯一能做的就
伍裕江:
是跟内地紧密融合,就是要融进内地。因为香港现在作
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做这个事情的话,起步已经晚了,
要找一个方向非常难,也不现实,所以我个人认为融入
内地是它唯一的出路。但是现在融入内地,有一个什么
问题?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我们有一些研发产品,要找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5-
新经济
NEW ECONOMY
湾区记者专访
深圳一个公司加工,深圳公司说,对不起,我没有出口权,
我还要找一个贸易公司来给你做。结果我们应科院说不
行,我们不能对贸易公司,只能对公司。所以就会出现
这种情况,物流、人流不畅通。我叫A公司加工的东西,
那个公司没物流,它就没有出口权,不能给我,而没有
出口权,资金流也堵住,不能给它。人流方面,就更不
用说了,现在要搞内地输入人才计划,只能是解决很少
部分。因此,从这些情况分析,香港必须要融入内地,
但是目前要让香港融入内地,客观上又融不进去。因为
两种制度,又有不同的一些进出口法规。
所以为什么政府搞经济转型搞那么久不成功?几个
原因,香港有些钱好赚,所以导致了经济单一;第二,
在内地融入方面,民间也不主动;第三,客观有很多阻
碍的地方。
要将科技转换为生产力实现与内地共融
从国内来到香港,从国内最顶尖的通信公司
记者
:
华为,到香港最好的应用科技院,您觉得两地有哪些共
同点和差异点?
伍裕江:我一直以来从事的是无线通信,从工作上
来说,无论是在华为还是在香港应科院,继承性还是很
强,技术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地方就是工作环境,华为
是以商业的成功为导向,讲求商业成功的企业,本身在
企业内部的推动力和压力非常大。香港应科院则承担更
多社会职责,它是一个香港政府资助的研究院,追求的
不是商业成功,更多是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全院从事研
究职位的500多人,工作职责包括香港相关领域的人才
培养和竞争力提升,以及技术孵化,起到一些学术界、
工业界桥梁的作用。因此,两地工作的紧迫感和交付压
力差别较大。香港应科院对我们职位上的要求,跟华为
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决定了整个工作氛围和工作性质有
很大的差异。华为那边工资高,但是压力大。这边相对
来说,职位上没有很大的差别,每个人在收入上、待遇
上没有很大的差别,交付压力小很多,它更多的是做一
些研究和技术跟踪为主。
刚才您提到华为与应科院的区别,当然,从
记者
:
一个机构的主体来说,其社会职责是有区分的。但是我
想请教的是,如果科研产品没有转化为商品的话,是否
会影响它的竞争力?尤其是当一个地方需要转型成为科
技城市,政府的力量再大,如果科技没有转化成生产力,
没有大企业去推动的话,是否意味着科技全面开花的效
果是比较弱的?我留意到香港这几年的数据,香港的商
-3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DEC 2018
界,在科技产业中的投入占比是相当少的。从您的角度,
您觉得是什么样的状况导致如此?
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其实创新的主体应
伍裕江:
该在企业,因为它最有创新的迫切力。像应科院研发了
产品,展示的是给政府,或者给一些资助人看一下,对
它来说,不要求把它落实到生产得到盈利,获得社会认
可或者带来很大社会价值,后面一长串其实对国家、对
社会来说是最重要的。可以这样说,企业里面呈现的创
新力度和它的创新成果——从华为的角度,因为我在华
为里面也会经常跟高校联系——起码从我这个领域来看
的话,我觉得企业的创新成果不会比大学差。毕竟企业
里面对研发的投入可能是上亿的资金,有几十亿的投入。
而在大学里面,可能一个教授带一两个研究生,是教学
性质,去做的话,起码从投入和产出的迫切性、紧迫性
来说是远远比不上企业的。从这个角度看,企业是创新
的主体,企业是最新技术储备的关键载体。但是香港独
特的地位决定了它很多钱是太容易赚了,很多企业有很
多钱。由于中国内地受制度和条件管制,或者是各种原
因,香港替代了中国,很大程度有很多独特的优势。这
样的话,它在科技上不像内地,要解决很大的就业人口,
提高国家竞争力。香港的确没有这种压力,特别香港又
是一个小政府。再说到民营企业,如果投科技,从商业
角度是不划算的,特别是现在的研发有个很大的趋势,
它的投入会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长。这种投入,如果
按照一个很短的商业行为,很多企业不愿意投,也投不
起,所以导致一些关键的产品、关键领域的研发都变成
一定要大企业来,小企业只能参与关键大领域的小部件
或者小模块的创新研发。因此,这还是一个科技环境的
问题。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来到香港也是一个很
记者
:
大的挑战,您喜欢香港吗?这里最吸引您的是什么?作
为从内地引进的优秀高端人才,您觉得在香港最迫切需
要解决的是什么?
我对香港很熟悉,我母亲是香港人,上世
伍裕江:
纪90年代我在中国移动的时候,公司就派驻我在澳门
和香港工作,见证了内地与香港差异的不断缩小,直到
今天香港某些领域被内地超越。香港最吸引我的是它的
教育,人均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这是香港最大的优势;
第二是它的国际化;第三是人文环境,比较自由;第四
是法制化,这就是香港的独特优势。这个独特优势对我
来说就是在生活上的感受会好一点。事实上从事业平台
来说,华为给予我的平台和待遇远远优于这里,吸引我
过来的并非事业,而是这里的小孩的教育、国际化的环
境和生活的相对便利。若在这边也有发展,则算是一个
香港应用科技院高级工程师伍裕江博士接受本刊记者、副总编辑钱林霞的专访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7-
新经济
NEW ECONOMY
湾区记者专访
惊喜吧。
我们在香港或许都会有同感,香港有些论坛说,你
们内地人总在抢我的饭碗。其实现在香港回内地工作的
人,远远多于内地人来香港这里工作。因为内地来这里,
是有人数和条件的限制,门槛很高。而香港人回内地,
则无限制。而同时,内地对于人才引进的优厚待遇和对
科技人才的求贤若渴是香港远远及不上的。
很多香港科研人士北上,在内地找到了属于自己
的发展空间,这种空间会远远大于香港。一名港大的
博士生,应科院的薪酬是年薪30万港币,但若是去深
圳大学发展,他的薪酬加上深圳对人才的孔雀计划,
还有区政府的资助,年薪可以超过香港两三倍。我有
个同事是香港人,前些年去了华为公司工作,以前还
可以每一天、隔天回来,后来他的太太生了第二个小
孩,因为家庭原因,他老婆说必须回来,不然要离婚。
他开始在香港找工作,但是发现几乎找不到他的位置。
导师告诉他,要么要家庭,要么就转行,而且你在华
为的收入,香港也给不起。这就是香港的现状。这种
例子身边还存在很多。
其次,说到香港高校教育现状也正在被内地赶超。
香港高校教育搞得那么好,一个是政府投入;第二,香
港本来是外向型,它发论文一定要往国际上最好的杂志
发,所以它排名高;第三,香港是国际城市,会吸收很
多留学生,给的工资足够多的话,优秀的教授也能请得
来,这是它的客观原因。但现在来看,这个优势已经在
缩了,内地不仅已经改善,甚至给高级别老师的待遇比
香港更高。本土的学生,像香港中大收分最低的是电子
工程,就因为毕业后在香港本地找不到好的职位。所以
这是非常严峻的一个问题,读了,只能去内地工作,香
港人又不愿意去内地工作。所幸现在还有很多的内地优
秀孩子来香港求学,但是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毕业后
没有工作机会,这些学业有成的学生一样又回归内地。
其实,说这些例子是想说明,香港吸引人才的优势
正在褪去,尤其是香港科技环境优势也在与内地拉大差
距。人才的待遇,跟企业的数量和企业的盈利能力是相
关的。像华为做出的产品是面向全球的,产品的附加值
是面向全球。现在香港经济体做科技产业,它的市场不
可能做到全球,它竞争不过大公司。你要做本土的公司,
那同样的东西,一个面对几十亿的市场与一个面对几
百万的市场,工资怎么可能一样?
现在这种情况,是不是意味着已经变成了一
记者
:
个很难切入的点?刚刚伍博士说到一点,我觉得非常重
要,香港的科技发展必须要跟内地融合,但是客观上又
受限,您觉得会有突破点吗?
目前香港河套地区就在做这个事,以后将
伍裕江
:
会解决人流、物流的问题,资金流如何解决我不知道,
但起码人流、物流它会解决,也是一个重大突破,目前
河套的设想是一个与内地的合作区。所以香港目前最需
要解决的是如何有效融入内地发挥互补优势,这个从政
府层面是有共识,但民间对此还分歧很大。其实香港从
高到低,要慢慢意识到这一点:现在中国已经有这么好
的发展时机,你不融入,错过时机就不可能再有。在全
球化的今天,每一个城市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经
济。香港还不是新加坡,新加坡融不进马来西亚,赚不
了马来西亚的钱。但是在中国,香港却有独特优势,你
不去发挥只会越来越多的失去。
记者手记:
就像记者接触到的很多香港政府引进的优秀人才一样,伍裕江博士来香港的初衷很单纯,目标也很清晰,就是
为了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香港的教育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多样化、素质化和精英化的教育,同样也是国际化视野
的人才培育。但是对于这些科技人才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最直接最困惑的也是同样一个问题,作为一线的国际化
都市,对人才的待遇为什么还不如内地?相比内地企业和政府对人才的求贤若渴,香港政府积极主导推动,但业界
表现平淡,很多人才就像伍博士提到的例子那样,要不转型,要不转移内地。这样的发展空间使很多人才来了又回。
伍博士之前曾带领着一个近百名的科研研发队伍。从事业平台来说,或许华为公司更能让他有发展自我的空间。但
是他对香港仍然充满乐观,他认为薪资待遇和人才的去留是与整个产业的规模相匹配的,此届特区政府对科技产业
的发展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或许会有突破。然而,周边城市在飞速发展,香港能否快速转型,从固有的经济
模式中突围,顺利的弯道超车?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3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