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新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

IT圈 admin 39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21日发(作者:尧思彤)

新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

(中国改革报 11月23日)新中国对于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

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面、科学地看待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需要用

历史的眼光看待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从工业化的积累、形成阶段与发展阶段的结合来看

待发展路径,将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三十年”结合起来,全面地认识我国改革开放

后的创新与发展。 新中国工业化道路取得的划时代成就 工业化是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

后面貌的必经之路。从历史上看,现代化一般都是发端于工业化,以工业化作为其主要的

推动力。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毛泽东就深刻指出:“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

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工业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

要前提。立足于中国广大的自有资源与市场基础,迅速地发展工业化,建立一个比较完整

的工业体系,才能保证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巩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新中国

60年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取得了划时代的巨大成就。工业化使我国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经济规模空前增长。从历史的视角看,新中国60年的经济增长,超过了中国以往的任何

一个历史时期。有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和安格斯·麦迪森提供的数据及历史资料

进行推算后指出,新中国建国以前的500年间(公元1500年至1949年),我国国内生产

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增长不到1%,甚至是负增长,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更低于世

界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导致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下降到4.4%。而建国后的6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5%,远远高于世界平均3%的水平,使我国经济总量重

新跃居世界第3位。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分不

开的。据统计,建国初期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仅占12.6%,农业手工业占80%多,而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2007年工业占GDP比重已达到43%。工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

改变生产力落后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业化使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技术

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始,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交通

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当时的中国几

乎都是空白。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工业产品的

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如粗钢、煤、水泥等),主要产品产量位次不断前移,

仅机电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的就有近40种,出口值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到 2014

年度细分行业报告汇集 制造行业报告 互联网行业报告 农林牧渔行业报告 95%。我国还

自主开发了大型船用曲轴、大型钢铁企业成套设备、高性能数控机床、程控交换机、大型

计算机、载人航天、J10飞机等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了我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工业化

进程使我国实现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工业国的转变。建国60年的历史,是我国从主要的

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的历史。我国的农村人口从建国初期占有人口的90%以上,下降

到现在的55%。从劳动力就业情况看,建国初期,工业劳动力仅占6.7%,农业劳动力占

93.7%,而目前7.6亿劳动力人口中则有4亿多在城镇,包括乡村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

人口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总人口结构与就业人口结构

的转变,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推动了社会文明和进步,带动了消费结

构的改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前后60年工业化发展的成功探索 工业化

过程是个持续的历史发展过程,工业化积累和工业化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地位和作

用也不相同。分析我国工业化的伟大成就,需要防止片面的、割裂历史的倾向,改革开放

前后60年的工业化发展是个整体,前期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期是在前期的基础上

实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 对建国后我国工业化积累时期的评价,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概括:

一是不能脱离当时我国工业上“一穷二白”的历史背景,更不能忽视社会制度的巨大促进

作用;二是这一时期奠定了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三是我国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

的新模式,减小了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成本。这一创造性的工业化积累模式,既确保了农

民在工业化进程中有可靠的凭借和保障,又避免了大量失地农民滞留于大城市的严重社会

问题,减少了工业化过程中的不安定因素。 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再

上一个台阶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开放,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完成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主要表现

在: (一)能源、原材料工业突破了长期发展的“瓶颈”。截至2007年,我国全年发

2024年4月21日发(作者:尧思彤)

新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

(中国改革报 11月23日)新中国对于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

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面、科学地看待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需要用

历史的眼光看待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从工业化的积累、形成阶段与发展阶段的结合来看

待发展路径,将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三十年”结合起来,全面地认识我国改革开放

后的创新与发展。 新中国工业化道路取得的划时代成就 工业化是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

后面貌的必经之路。从历史上看,现代化一般都是发端于工业化,以工业化作为其主要的

推动力。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毛泽东就深刻指出:“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

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工业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

要前提。立足于中国广大的自有资源与市场基础,迅速地发展工业化,建立一个比较完整

的工业体系,才能保证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巩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新中国

60年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取得了划时代的巨大成就。工业化使我国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经济规模空前增长。从历史的视角看,新中国60年的经济增长,超过了中国以往的任何

一个历史时期。有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和安格斯·麦迪森提供的数据及历史资料

进行推算后指出,新中国建国以前的500年间(公元1500年至1949年),我国国内生产

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增长不到1%,甚至是负增长,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更低于世

界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导致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下降到4.4%。而建国后的6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5%,远远高于世界平均3%的水平,使我国经济总量重

新跃居世界第3位。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分不

开的。据统计,建国初期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仅占12.6%,农业手工业占80%多,而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2007年工业占GDP比重已达到43%。工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

改变生产力落后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业化使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技术

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始,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交通

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当时的中国几

乎都是空白。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工业产品的

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如粗钢、煤、水泥等),主要产品产量位次不断前移,

仅机电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的就有近40种,出口值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到 2014

年度细分行业报告汇集 制造行业报告 互联网行业报告 农林牧渔行业报告 95%。我国还

自主开发了大型船用曲轴、大型钢铁企业成套设备、高性能数控机床、程控交换机、大型

计算机、载人航天、J10飞机等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了我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工业化

进程使我国实现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工业国的转变。建国60年的历史,是我国从主要的

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的历史。我国的农村人口从建国初期占有人口的90%以上,下降

到现在的55%。从劳动力就业情况看,建国初期,工业劳动力仅占6.7%,农业劳动力占

93.7%,而目前7.6亿劳动力人口中则有4亿多在城镇,包括乡村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

人口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总人口结构与就业人口结构

的转变,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推动了社会文明和进步,带动了消费结

构的改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前后60年工业化发展的成功探索 工业化

过程是个持续的历史发展过程,工业化积累和工业化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地位和作

用也不相同。分析我国工业化的伟大成就,需要防止片面的、割裂历史的倾向,改革开放

前后60年的工业化发展是个整体,前期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期是在前期的基础上

实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 对建国后我国工业化积累时期的评价,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概括:

一是不能脱离当时我国工业上“一穷二白”的历史背景,更不能忽视社会制度的巨大促进

作用;二是这一时期奠定了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三是我国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

的新模式,减小了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成本。这一创造性的工业化积累模式,既确保了农

民在工业化进程中有可靠的凭借和保障,又避免了大量失地农民滞留于大城市的严重社会

问题,减少了工业化过程中的不安定因素。 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再

上一个台阶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开放,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完成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主要表现

在: (一)能源、原材料工业突破了长期发展的“瓶颈”。截至2007年,我国全年发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