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发(作者:厍琪)
中国水土保持
SWCC
2019
年第
1
期
・
35
・
我国沙障固沙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丁新辉刘孝盈
1
,
2,
刘广全
1,2
(
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北京
100038
;
2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
,
北京
100048
)
[
关键词
]
沙障
;
固沙技术
;
沙障效益评价
;
沙障比选
[
摘
要
]
利用文献荟萃法
,
对我国沙障的类型及其固沙技术进行了研究
。
目前
,
沙障固沙技术的理论尚有待完善
,沙障
的规格
、
材料选取没有相应的规范
,
沙障固沙体系布局不合理
,沙障对沙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不充分,
重大工程中的沙
障效益评价困难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我国沙障治沙技术研究趋势为
:
①重大工程沙障效益评
价指标体系研究
;
②在现有沙障设施内
,
开展沙障一沙生植物一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
③防风固沙体系模式的优化研
究
。
[中图分类号
]
S157;S775
[
文献标识码
]
C
[
文章编号
]
1000-0941
(
2019
)
01-0035-03
沙障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
。
随着对
治理实践中
,
影响沙障防护效果的直接因素包括沙障
荒漠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
一些防风固沙的新技术
、
新方
法越来越得到群众的认可,新材料
、
新工艺的运用使得
治沙体系更为完善
。
系统梳理我国有关沙障技术研究
的高度
、
大小和形状等
,
间接因素则包括地形地貌
、
风
速
、
风向
、
风沙活动方式和活动强度及沙障维护方式
等
。
研究影响生物沙障防护效果的因素
,
一方面关系
的内容
,
比选出效益突出的沙障并推广应用
,
是加快荒
到沙障防护效益的评估
,
另一方面关系到沙障配置参
数的选择
,
即设置沙障的成本
。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因
素具有双向性
,
比如设置沙障年限
,
对活沙障来说
,
设
障年限越长,
防护效果越好;而对于死沙障
,
防护效果
会随着设障年限的增加而降低
。
2
沙障比选
漠化防治的必要途径
。
1
沙障固沙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早期工程治沙的方法除利用自然风力
、水力
拉沙造田外
,
还常采用植物活沙障和黏土沙障
》
2
〕
。
后来,又从国外引进了沥青沙障⑶
,
但由于环境污染等
问题,因此并未推广使用
。
近年来
,有学者研究使用脱
荒漠化治理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
是植物沙障选取
哪种类型植物
、
工程沙障选择哪种规格
、
化学材料沙障
水污泥制作方格沙障⑷
,
但也未形成规模
。
沙障的材
料多种多样
,
生态效益也不尽相同
。
各种材料都有其
如何布设,才能获得最大的防风效应
。
问题的关键在
于,如何科学评估不同类型沙障的防风效应
。
实际上
劣势,如黏土
、
砾石成本高且运输不便
,
麦草需求量大
、
耐腐性差等
。
影响沙障防风效应的因素很多
,
沙障的材料
、
规格及抗
植物沙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保护和改善土壤状
腐性能都是重要的因素
,
此外沙障的组合
、
主风方向
、
地貌形态等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
因此要准确评估不同
类型沙障防风效应的差异困难较大
,
但这却是合理布
设沙障的必要工作
。
2.1
不同规格的沙障比选
况
,
因此
,
设置各种植物沙障被认为是防风固沙
、
减少
风蚀的一种有效途径
。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玉
门防沙组在戈壁区兰新铁路沿线采取
“
以林养障
(
沙
障
)
”
“
林外截沙源
,
路内消积沙
”
的防护措施
,
成效显
著⑸
。
许林书等⑷利用活体杨树枝条抒插形成沙障,
沙障成林后生态效益明显
。
李树苹⑺采用黄柳沙障
、
袁立敏等⑻在库布齐沙漠的裸沙丘上分别布设了
1
mx
1
m
、
2
mx2
m
、
3
mx3
m
规格的布袋沙障,研究其
柠条网格配置防沙效果明显.能提高柠条成活率和保
存率,促进天然植被恢复
。
目前,我国应用生物措施防
防风效能
、
粗糙度
、
输沙量和土壤湿度差异
,
结果发现
1
mxl
m
的布袋沙障防风效果最好
,
但
0~20
cm
土层
风治沙
,
主要是利用不同植物构成活沙障
、
各种秸秆组
土壤含水率较低;经过连续
3
年对沙障内植物种数
、
植
成死沙障
,
以及二者的结合
。
在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化
株密度
、平均高度和平均盖度的调查
,
发现沙袋沙障对
•
36
•
中国水土保持
SWCC
2019
年第
1
期
植被的促进作用是
3
mx3
m
方格沙障最大
,2
mx2
m
方格沙障次之
,
1
mxl
m
方格沙障最小
。
张登山等⑼
对青海湖克土沙地
6
种不同规格麦草方格沙障的全年
件允许
,
应考虑植物沙障等多种沙障构成的综合防风
固沙体系。
2.3
不同类型的沙障比选
插钎蚀积监测和风季后凹曲面形态测量结果进行综合
李凯崇等
〔
⑷对不同风速条件下板式挡沙墙
、
轨枕
扌当沙墙
、
高立式
PE
网沙障的研究表明
,
高度一致时,
分析后发现
,
1.5
mxl.
5
m
规格的综合防护指数最大
(
0.64
)
,
为高寒沙区最为适宜的规格
。
翟庆虎等通
板式扌肖沙墙与轨枕扌半沙墙的削减气流能力和阻沙效果
过对流动沙地草方格沙障固沙效果进行研究
,
发现
2
mx2
m
与
3
mx3
m
这两个规格防护效果好且省工省
均优于高立式
PE
网沙障
。
何志辉等少
)
在塔克拉玛干
沙漠腹地的垄间平地布设大条带上疏下密式
(
A
)
、
大
条带上密下疏式
(
B
)
、
小条带疏密相间式
(
C
)
3
种非均
匀分布的尼龙阻沙网
,
以均匀结构阻沙网为对照
(
CK
)
,
研究阻沙网前后的风速变化
、
防风效能
、
积沙形
料
,
是最理想的规格
。
蒙仲举等⑴:研究了毛乌素沙地
5
种规格
(
1
mx0.5
m
、
l
nix
1
m
、
l
mx2
m
、
2
mx2
m
、
2
mx3
m
)
的半隐蔽格状沙柳沙障的防风阻沙效益
,
综合
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
,
认为毛乌素沙地适宜的沙柳沙
障规格为
2
mx2
m
。
综上可知
,
从有利于植被恢复的角度考虑
,1
mxl
m
方格沙障并不是最优的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
,
需要
态
、
积沙量等
,
结果表明
,
综合考虑防风和阻沙效益,
C
阻沙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结构模式
,
防护效益最好,
B
阻沙网最差
,
A
和
CK
阻沙网效益相差不大
。
王翔宇
等
km
测定了
9
种不同规格的带状沙柳沙障对风速
、
地
表粗糙度和近地表输沙率的影响
,
结果表明
,
在沙障高
综合考虑
,
灵活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
2.2
不同工程材料的沙障比选
度一定的情况下
,
带状沙柳沙障的行数越多
、带距越
小,防护效果越好
,
即防护效益三行一带
〉
两行一带
〉
70
年代初
,
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科研人员
通过比较干沙层厚度
、
雨水下渗深度和防风效应
,
发现
黏土沙障的效能优于柴草沙障和对照
〔
⑵
。
钟卫等
「
⑶
一行一带
。
马瑞等⑺
)
对比了植入式
、
栅栏式
、
集束式
3
种结构类型的棉秆沙障对近地表风速的影响
,
以及沙
障内的沙粒运动和沙面形态变化
,
防风固沙的效果为
带枝叶植入式行列沙障
〉
栅栏式格状沙障
〉
集束式格
通过风洞实验发现植被沙障的防护效果远优于土工格
室和石方格沙障
,
石方格沙障的防护效果又稍好于土
工格室
。
王训明等
[
⑷研究了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沙
状沙障
。
薛智德等⑺
]
对高立式沙障
、
石方格沙障
、
碎
石压沙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风固沙体系降低风速和输
沙量的特征进行的研究表明
,
多排高立式沙障具有显
障的防沙效果
,
结果表明
,
3
种高立式沙障防沙效益为
芦苇栅栏
〉
抗紫外线尼龙网栏
〉
白尼龙网栏
。
马学喜
等
〔
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油田公路机械防沙展示区对
比尼龙网方格沙障和芦苇方格沙障的固沙效益及其地
著的降低输沙率和风速的功效
。
目前对不同类型沙障
的效益研究较为充分
,
总体来说,具有仿生性能的化学
形适应性
,
结果表明
,
芦苇方格沙障在不同地形条件下
材料沙障的防护性能优于均匀材质的沙障
,多行一带
的高立式沙障具有优良的防护性能
。
尚没有对不同材
料的多行一带沙障防护性能进行对比研究
。
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1949
年以来
,
我国根据以固为主
、
固阻结合的治
均有显著的固沙效果
,
而尼龙网方格沙障更适宜布设
在较平坦的地貌区
。
马述宏等
[
⑷通过比较不同材料
的沙障在不同风力条件下的固沙效果和保存年限等
,
认为麦草网格沙障综合利用价值最高
,
高分子固沙剂
沙障
、
沥青沙障
、
生态垫沙障
、
尼龙网沙障实用价值较
高但价格昂贵
,
是地形复杂
、
条件严酷的风沙区理想的
治理措施
。
而孙涛等综合考虑设置成本和防护效
沙策略
,
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防治风沙危害的措施
,
主
要有植物治沙
、
机械沙障固沙
、
封沙育草
、
机械沙障与
益
,认为塑料沙障较其他沙障优越
,
具有长期
、
稳定的
栽植灌木相结合等
。
然而
,
受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经
济发展的制约
,
我国对防风治沙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
存在一定不足
,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
3.1
存在的问题
生态和经济效益
。
综合前人成果
,
考虑的侧重点不同
,
对设障材料的优劣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从保护环境的
角度出发,大部分研究认为植被活沙障固沙效果不仅
优于土石材料的沙障和秸秆材料死沙障
,
而且好于化
(
1
)
重大工程中的沙障效益很难准确评价
。
由于
学材料的网栏
。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水分制约严重的
地区植被活沙障并不是首选.此时应当先以其他沙障
影响沙障防护效果的因素众多
,
有些因素既可能是正
向作用也可能是负向作用
,
因此评价时对影响因子的
选取存在争议
。
目前尚没有建立沙障效益评价指标体
措施固沙
,
然后再考虑恢复植被
。
如果水分和风力条
丁新辉等:我国沙障固沙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
37
•
系
,
对于重大工程中使用的关键技术还不能作出较理
壁风沙流地区铁路沙害的治理
[J].中国沙漠,
1992,
12
想的科学评价
。
(2)
设置沙障对沙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
(2):4-17.
[6]
许林书
,
许嘉巍.沙障成林的固沙工程及生态效益研究
[J].
步研究
。
现有研究对设置沙障后的土壤水分
、
养分及
植被的动态变化研究较为充分,也有一些研究分析了
中国沙漠,1996,16(4):65-69.
[7]
李树苹.黄柳沙障柠条网格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及特性
[J].
水土保持研究
.1998,5(3)
=
126-128.
沙障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但沙障设置后对植物
和微生物即沙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从
而为沙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演替研究提供帮助
。
(3)
沙障固沙体系布局不合理
。
已有大量的关于
[8]
袁立敏
,
高永
,
张文军
,
等.布袋沙障对流动沙丘地表风沙和
土壤湿度的影响
[J].
科技导报
,2014,32(3)
:71-76.
[9]
张登山
,
吴汪洋
,
田丽慧
,
等.青海湖沙地麦草方格沙障的蚀
积效应与规格选取
[J].
地理科学
,2014,34(5):627-634.
[10]
翟庆虎
,
夏小东
,
何万义
,
等.宣化县黄羊滩流动沙地草方
沙障规格与材料筛选的研究
,
但是目的性不强
。
现有
的研究大多是先布设措施然后观测效果
,
未充分考虑
研究区的自然条件,导致防护措施效果不显著
。
3.2
研究趋势
格沙障固沙技术研究
[J].
河北林业科技
,2011(3):11-12.
[11]
蒙仲举
,
任晓萌
,
高永.半隐蔽式沙柳沙障的防风阻沙效益
[J].
水土保持通报
,2014,34(3)
:178-180,206.
[12]
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粘土沙障的设置技术
[J].
甘
肃农业科技
,1974(
1):8-15.
(1)
重大工程沙障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在沙
漠化防治工作中
,
我国已实施了许多重大工程,各种类
型的沙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因此
,
必须研究沙
[13]
钟卫,刘涌江
,
杨涛
.3
种沙障防风固沙效益比较的风洞实
验研究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22(6):7-12.
漠化地区布设沙障措施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
对工程建
设中的沙障防护效益作出科学评价
,
以提出有效合理
的防治对策
。
(2)
沙障措施对沙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
在现
[14]
王训明
,
陈广庭,韩致文
,
等.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机械防
沙体系效益分析
[J].
中国沙漠
,1999,19(2):120-127.
[15]
马学喜
,
王海峰,李生宇
,
等.两种固沙方格沙障的防护效
益及地形适应性对比
[J].
水土保持通报
,2015,35(2):
344-349.
[16]
马述宏
,
李积山.不同沙障的作用及对周围治沙的影
响
—
—
以民勤县青土湖重点风沙口为例
[J].
安徽农业科
有沙障设施内
,
开展沙障一沙生植物一微生物相互作
用的研究
。
在研究沙生植物生理生态
、
长期动态监测
等的基础上
,
研究沙地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沙生植物
对微生物和沙障设施的影响
。
(3)
防风固沙体系模式的优化研究
。
在研究风沙
学
,2011,39(17)
:10415-10416,10541.
[17]
孙涛
,
刘虎俊,
朱国庆
,
等
.3
种机械沙障防风固沙功能的
时效性
[J].
水土保持学报
,2012,26(4)
:
12-16,22.
流特征和气候条件的基础上
,
有选择地在不同位置布
设不同的沙障
,
完成防风固沙体系的优化
。
针对不同
[18]
李凯崇
,
薛春晓,刘贺业
,
等.不同类型挡沙墙风沙防护机
理的风洞实验研究
[J].
铁道工程学报
,2015,32(
1
)
:
17-
21.
地方的自然条件
,
因地制宜地引入新的环保防风固沙
材料布设在风沙区
。
随着植物凝结剂
、
生物结皮等技
[19]
何志辉
,
李生宇
,
王海峰
,
等.塔克拉玛干沙漠
4
种结构尼
术的研发利用
,
以植被建设为主体
,
生物
、
工程与化学
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正成为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龙阻沙网的防风阻沙效益对比
[J].
干旱区研究,2014,31
(2)
:
369-374.
[20]
王翔宇
,
丁国栋
,
高函
,
等.带状沙柳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
研究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22(2)
:
42-46.
[1
]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沙漠研究室.我国的
沙漠及其治理
(
D
)[J].
中国科学
,1976(5):492-503,549-
[21]
马瑞
,
王继和
,
屈建军
,
等.不同结构类型棉秆沙障防风固
沙效应研究
[J].
水土保持学报,2010,24(2):48-51.
551.
[22]
薛智德
,
刘世海,许兆义
,
等.青藏铁路措那湖沿岸防风固
沙工程效益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32(6):61-65.
[作者简介]丁新辉
(
1989-
),
男
,
河南商丘市人,博士研究生
,
[2]
伊盟达旗展旦召治沙站.伊盟林业治沙研究所.风力平地
水力拉沙引洪淤澄治沙造田
[J].
内蒙古林业科技
,
1976
(I)
:31-33.
[3]
铁生年
,
姜雄
,汪长安.沙漠化防治化学固沙材料研究进展
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
;
通信作者
刘孝盈
(
1964-)
,
男
,
山东潍坊市人
,
教授
,
博士
,
[J]
.
科技导报
,2013,31(5-6):106-111.
[4]
张军
,
孔致祥
,
管东红
,
等.污泥沙障对流动沙区植被恢复的
作用[J].
中国沙漠
,2014,34(3)
:747-751.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荒漠化防治研究
。
[收稿日期]
2018-07-19
[5]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玉门防沙组.兰新线玉门段戈
(责任编辑徐素霞)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No.
1
(442)
2019
Abstracts
Influ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to
Runoff
and
Sediment
Variations
of
Luoyugou
Watershed
.................................................................................................................................................
QIN
Ruijie
1
,
LU
Guangyong
2
,
AN
Leping
1
,
et
al.
(
1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
Tianshui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xperimental
Station,
fianshui
,
Gansu
7410(M)
,
China
;
i
Bohuan
Environmental
Consulting
Senices
Co.
,
LTD.,
Nanning,
Guangxi
53(X)05
,
China)
(
19)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ecipitation,
runoff,
sediment
discharge
and
their
correlations
in
the
observed
period
of
1986-2010,
1986-
1999
and
20()0-2010
based
on
the
observed
data
of
precipitation,
runoff
and
sedi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1986-2010.
The
outcomes
show
that
a)
the
annual
runoff,
annual
sediment
discharge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within
the
watershed
all
show
good
power
function
relation
and
the
annual
sediment
discharge
and
annual
runoff
show
good
linear
relation
and
;
b
)
influenced
by
the
increased
area
of
terraced
fields
,
woodland
and
grassland
and
the
decreased
area
of
slope
fannland
,
the
annual
runoff
and
annual
sediment
discharge
show
decreased
trend
by
varying
degrees.
Key
words
:
precipitation
;
runoff
;
sediment
;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
Luoyugou
watershed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Sand
Barrier
Technology
in
China
............
DING
Xinhui
1,2
,
LIU
Xiaoying
1-2
,
LIU
Guangquan
1
2
(
1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
Beijing
100038
,
China
;
2.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re
on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
Beijing
100048
,
China)
(
35
)
It
studied
the
types
and
technical
methods
of
sand
barrier
in
China
by
using
literature
meta-analysis
method.
At
present
,
the
theory
of
sand
barrier
technology
needs
to
be
improved
,
there
is
no
specification
for
the
standard
of
sand
barrier
and
material
selection
,
the
layout
of
sand
barrier
system
is
unreasonable
,
the
impact
of
sand
barrier
on
sandy
ecosystem
is
not
fully
studied
and
the
benefit
evaluation
of
sand
barrier
of
key
engineering
works
is
difficult.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science
,
the
research
trend
of
sand
control
technology
in
China
is
that
a)
study
on
the
index
system
of
benefit
evaluation
of
major
engineering
sand
barriers
;
b)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of
sand
barrier-sand
plant-microorganism
within
the
existing
facilities
for
sand
barrier
and
;
c
)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sand
fixation
system
model.
Key
words
:
sand
barrier
;
sand
fixing
technology
;
sand
barrier
benefit
evaluation
;
sand
barrier
selection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n
Influence
of
Runoff
and
Sediment
Evolution
of
Dongting
Lake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the
Runoff
in
the
Period
of
1951-2015
......................................................................................................
YANG
Min'
,
MAO
Dehua
1
,
LIU
Peiliang
2
,
et
al.
(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
Changsha
,
Hunan
410081
,
China
;
2.
The
Seco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
of
Hunan
Province
,
Changsha
,
Hunan
410118
,
China)
(
38)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and
sediment
evolution
of
the
Dongting
Lake
in
the
period
of
1951
—
2015
by
using
linear
trend
method
,
M-K
nonparametric
test
,
moving
T-test
and
wavelet
analysis.
It
also
quantitatively
estimated
the
influence
r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the
inflow
and
outflow
of
the
lake
through
building
the
empirical
model
of
precipitation-runoff.
The
outcomes
show
that
a)
the
time
series
of
runoff
and
sediment
in
and
out
of
the
lake
shows
a
downward
trend
,
of
which
the
downward
trend
of
sediment
discharge
into
the
lak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
decreasing
at
the
rate
of
4.044
6
million
t/a.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both
the
inflow
and
outflow
of
runoff
and
sediment
of
the
lake
have
been
mutated
and
show
periodic
regularity
of
different
scales
;
b
)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runoff
and
sediment
into
the
lake
is
0.800
and
out
of
the
lake
is
0.696
,
showing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unoff
and
sediment
series
of
the
lake
and
;
c
)
in
the
whole
period
of
variation
,
the
influence
rate
of
precipitation
to
the
variation
of
inflow
is
-
1.03%
,
human
activities
101.03%,
the
influence
rate
of
precipitation
to
the
variation
of
outflow
is
-7.67%
and
human
activities
107.67%
,
showing
that
the
reduction
of
inflow
and
outflow
of
the
lake
mainly
i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Key
words
:
evolution
of
runoff
and
sediment
;
climate
change
;
human
activities
;
empirical
model
of
precipitation-runoff
;
the
Dongting
Lake
Species
Diversity
of
Artificial
Haloxylon
ammodendron
Forest
Community
in
Minqin
of
Hexi
Corridor
......................................................................................................................................................
TENG
Yufeng,
MA
Li,
ZHAN
Yufang,
et
al.
(
Zhangye
Academy
of
Forestry
,
Zhangye
,
Gansu
734000,
China)
(43)
The
paper
analyzed
the
artificial
Haloxylon
ammodendron
forest
community
from
the
aspects
of
species
importance
value
,
diversity
,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the
correl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of
5
regions
in
Minqi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field
sample
investigation.
The
outcomes
show
that
a
)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inqin
is
fragile
an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artificial
Haloxylon
ammodendron
vegetation
community
is
simple.
There
are
altogether
16
common
species
,
belonging
to
8
families
and
14
genera
,
mainly
in
Haloxylon
ammodendron
,
Alhagi
sparsifolia
,
Bassia
dasyphylla
,
Agriophyllum
squarrosum ,
Salsola
ruthenica
as
the
dominiint
species
,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ert
vegetation
;
b)
the
species
diversity
level
of
artificial
Haloxylon
ammodendron
vegetation
community
is
lower
and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shrub
layer
and
herb
layer.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of
the
herb
layer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hrub
layer.
The
Shannon-wiener
index
and
the
Pielou
evenness
index
of
the
shrub
layer
are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herb
layer.
The
Simpson
index
of
the
shrub
layer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herb
layer.
There
show
the
laws
of
the
lower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the
shnib
layer
species
and
lower
evenness
of
the
herb
layer
and
;
c)
herbaceous
plants
have
higher dependence
on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0-60
cm
lay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ts
abundance
of
the
shrub
layer
and
moisture
content
of
0-60
cm
layer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ichness
of
species
and
moisture
content
of
0-60
cm
lay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ichness
and
abundance
of
the
shrub
layer
and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0-60
cm
layer,
i.e.
the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ha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the
richness
of
plant
species.
Key
words
:
artificial
Haloxylon
ammodendron
forest
;
species
diversity
;
soil
moisture
content
;
Minqin
2024年4月25日发(作者:厍琪)
中国水土保持
SWCC
2019
年第
1
期
・
35
・
我国沙障固沙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丁新辉刘孝盈
1
,
2,
刘广全
1,2
(
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北京
100038
;
2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
,
北京
100048
)
[
关键词
]
沙障
;
固沙技术
;
沙障效益评价
;
沙障比选
[
摘
要
]
利用文献荟萃法
,
对我国沙障的类型及其固沙技术进行了研究
。
目前
,
沙障固沙技术的理论尚有待完善
,沙障
的规格
、
材料选取没有相应的规范
,
沙障固沙体系布局不合理
,沙障对沙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不充分,
重大工程中的沙
障效益评价困难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我国沙障治沙技术研究趋势为
:
①重大工程沙障效益评
价指标体系研究
;
②在现有沙障设施内
,
开展沙障一沙生植物一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
③防风固沙体系模式的优化研
究
。
[中图分类号
]
S157;S775
[
文献标识码
]
C
[
文章编号
]
1000-0941
(
2019
)
01-0035-03
沙障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
。
随着对
治理实践中
,
影响沙障防护效果的直接因素包括沙障
荒漠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
一些防风固沙的新技术
、
新方
法越来越得到群众的认可,新材料
、
新工艺的运用使得
治沙体系更为完善
。
系统梳理我国有关沙障技术研究
的高度
、
大小和形状等
,
间接因素则包括地形地貌
、
风
速
、
风向
、
风沙活动方式和活动强度及沙障维护方式
等
。
研究影响生物沙障防护效果的因素
,
一方面关系
的内容
,
比选出效益突出的沙障并推广应用
,
是加快荒
到沙障防护效益的评估
,
另一方面关系到沙障配置参
数的选择
,
即设置沙障的成本
。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因
素具有双向性
,
比如设置沙障年限
,
对活沙障来说
,
设
障年限越长,
防护效果越好;而对于死沙障
,
防护效果
会随着设障年限的增加而降低
。
2
沙障比选
漠化防治的必要途径
。
1
沙障固沙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早期工程治沙的方法除利用自然风力
、水力
拉沙造田外
,
还常采用植物活沙障和黏土沙障
》
2
〕
。
后来,又从国外引进了沥青沙障⑶
,
但由于环境污染等
问题,因此并未推广使用
。
近年来
,有学者研究使用脱
荒漠化治理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
是植物沙障选取
哪种类型植物
、
工程沙障选择哪种规格
、
化学材料沙障
水污泥制作方格沙障⑷
,
但也未形成规模
。
沙障的材
料多种多样
,
生态效益也不尽相同
。
各种材料都有其
如何布设,才能获得最大的防风效应
。
问题的关键在
于,如何科学评估不同类型沙障的防风效应
。
实际上
劣势,如黏土
、
砾石成本高且运输不便
,
麦草需求量大
、
耐腐性差等
。
影响沙障防风效应的因素很多
,
沙障的材料
、
规格及抗
植物沙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保护和改善土壤状
腐性能都是重要的因素
,
此外沙障的组合
、
主风方向
、
地貌形态等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
因此要准确评估不同
类型沙障防风效应的差异困难较大
,
但这却是合理布
设沙障的必要工作
。
2.1
不同规格的沙障比选
况
,
因此
,
设置各种植物沙障被认为是防风固沙
、
减少
风蚀的一种有效途径
。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玉
门防沙组在戈壁区兰新铁路沿线采取
“
以林养障
(
沙
障
)
”
“
林外截沙源
,
路内消积沙
”
的防护措施
,
成效显
著⑸
。
许林书等⑷利用活体杨树枝条抒插形成沙障,
沙障成林后生态效益明显
。
李树苹⑺采用黄柳沙障
、
袁立敏等⑻在库布齐沙漠的裸沙丘上分别布设了
1
mx
1
m
、
2
mx2
m
、
3
mx3
m
规格的布袋沙障,研究其
柠条网格配置防沙效果明显.能提高柠条成活率和保
存率,促进天然植被恢复
。
目前,我国应用生物措施防
防风效能
、
粗糙度
、
输沙量和土壤湿度差异
,
结果发现
1
mxl
m
的布袋沙障防风效果最好
,
但
0~20
cm
土层
风治沙
,
主要是利用不同植物构成活沙障
、
各种秸秆组
土壤含水率较低;经过连续
3
年对沙障内植物种数
、
植
成死沙障
,
以及二者的结合
。
在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化
株密度
、平均高度和平均盖度的调查
,
发现沙袋沙障对
•
36
•
中国水土保持
SWCC
2019
年第
1
期
植被的促进作用是
3
mx3
m
方格沙障最大
,2
mx2
m
方格沙障次之
,
1
mxl
m
方格沙障最小
。
张登山等⑼
对青海湖克土沙地
6
种不同规格麦草方格沙障的全年
件允许
,
应考虑植物沙障等多种沙障构成的综合防风
固沙体系。
2.3
不同类型的沙障比选
插钎蚀积监测和风季后凹曲面形态测量结果进行综合
李凯崇等
〔
⑷对不同风速条件下板式挡沙墙
、
轨枕
扌当沙墙
、
高立式
PE
网沙障的研究表明
,
高度一致时,
分析后发现
,
1.5
mxl.
5
m
规格的综合防护指数最大
(
0.64
)
,
为高寒沙区最为适宜的规格
。
翟庆虎等通
板式扌肖沙墙与轨枕扌半沙墙的削减气流能力和阻沙效果
过对流动沙地草方格沙障固沙效果进行研究
,
发现
2
mx2
m
与
3
mx3
m
这两个规格防护效果好且省工省
均优于高立式
PE
网沙障
。
何志辉等少
)
在塔克拉玛干
沙漠腹地的垄间平地布设大条带上疏下密式
(
A
)
、
大
条带上密下疏式
(
B
)
、
小条带疏密相间式
(
C
)
3
种非均
匀分布的尼龙阻沙网
,
以均匀结构阻沙网为对照
(
CK
)
,
研究阻沙网前后的风速变化
、
防风效能
、
积沙形
料
,
是最理想的规格
。
蒙仲举等⑴:研究了毛乌素沙地
5
种规格
(
1
mx0.5
m
、
l
nix
1
m
、
l
mx2
m
、
2
mx2
m
、
2
mx3
m
)
的半隐蔽格状沙柳沙障的防风阻沙效益
,
综合
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
,
认为毛乌素沙地适宜的沙柳沙
障规格为
2
mx2
m
。
综上可知
,
从有利于植被恢复的角度考虑
,1
mxl
m
方格沙障并不是最优的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
,
需要
态
、
积沙量等
,
结果表明
,
综合考虑防风和阻沙效益,
C
阻沙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结构模式
,
防护效益最好,
B
阻沙网最差
,
A
和
CK
阻沙网效益相差不大
。
王翔宇
等
km
测定了
9
种不同规格的带状沙柳沙障对风速
、
地
表粗糙度和近地表输沙率的影响
,
结果表明
,
在沙障高
综合考虑
,
灵活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
2.2
不同工程材料的沙障比选
度一定的情况下
,
带状沙柳沙障的行数越多
、带距越
小,防护效果越好
,
即防护效益三行一带
〉
两行一带
〉
70
年代初
,
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科研人员
通过比较干沙层厚度
、
雨水下渗深度和防风效应
,
发现
黏土沙障的效能优于柴草沙障和对照
〔
⑵
。
钟卫等
「
⑶
一行一带
。
马瑞等⑺
)
对比了植入式
、
栅栏式
、
集束式
3
种结构类型的棉秆沙障对近地表风速的影响
,
以及沙
障内的沙粒运动和沙面形态变化
,
防风固沙的效果为
带枝叶植入式行列沙障
〉
栅栏式格状沙障
〉
集束式格
通过风洞实验发现植被沙障的防护效果远优于土工格
室和石方格沙障
,
石方格沙障的防护效果又稍好于土
工格室
。
王训明等
[
⑷研究了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沙
状沙障
。
薛智德等⑺
]
对高立式沙障
、
石方格沙障
、
碎
石压沙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风固沙体系降低风速和输
沙量的特征进行的研究表明
,
多排高立式沙障具有显
障的防沙效果
,
结果表明
,
3
种高立式沙障防沙效益为
芦苇栅栏
〉
抗紫外线尼龙网栏
〉
白尼龙网栏
。
马学喜
等
〔
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油田公路机械防沙展示区对
比尼龙网方格沙障和芦苇方格沙障的固沙效益及其地
著的降低输沙率和风速的功效
。
目前对不同类型沙障
的效益研究较为充分
,
总体来说,具有仿生性能的化学
形适应性
,
结果表明
,
芦苇方格沙障在不同地形条件下
材料沙障的防护性能优于均匀材质的沙障
,多行一带
的高立式沙障具有优良的防护性能
。
尚没有对不同材
料的多行一带沙障防护性能进行对比研究
。
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1949
年以来
,
我国根据以固为主
、
固阻结合的治
均有显著的固沙效果
,
而尼龙网方格沙障更适宜布设
在较平坦的地貌区
。
马述宏等
[
⑷通过比较不同材料
的沙障在不同风力条件下的固沙效果和保存年限等
,
认为麦草网格沙障综合利用价值最高
,
高分子固沙剂
沙障
、
沥青沙障
、
生态垫沙障
、
尼龙网沙障实用价值较
高但价格昂贵
,
是地形复杂
、
条件严酷的风沙区理想的
治理措施
。
而孙涛等综合考虑设置成本和防护效
沙策略
,
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防治风沙危害的措施
,
主
要有植物治沙
、
机械沙障固沙
、
封沙育草
、
机械沙障与
益
,认为塑料沙障较其他沙障优越
,
具有长期
、
稳定的
栽植灌木相结合等
。
然而
,
受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经
济发展的制约
,
我国对防风治沙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
存在一定不足
,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
3.1
存在的问题
生态和经济效益
。
综合前人成果
,
考虑的侧重点不同
,
对设障材料的优劣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从保护环境的
角度出发,大部分研究认为植被活沙障固沙效果不仅
优于土石材料的沙障和秸秆材料死沙障
,
而且好于化
(
1
)
重大工程中的沙障效益很难准确评价
。
由于
学材料的网栏
。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水分制约严重的
地区植被活沙障并不是首选.此时应当先以其他沙障
影响沙障防护效果的因素众多
,
有些因素既可能是正
向作用也可能是负向作用
,
因此评价时对影响因子的
选取存在争议
。
目前尚没有建立沙障效益评价指标体
措施固沙
,
然后再考虑恢复植被
。
如果水分和风力条
丁新辉等:我国沙障固沙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
37
•
系
,
对于重大工程中使用的关键技术还不能作出较理
壁风沙流地区铁路沙害的治理
[J].中国沙漠,
1992,
12
想的科学评价
。
(2)
设置沙障对沙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
(2):4-17.
[6]
许林书
,
许嘉巍.沙障成林的固沙工程及生态效益研究
[J].
步研究
。
现有研究对设置沙障后的土壤水分
、
养分及
植被的动态变化研究较为充分,也有一些研究分析了
中国沙漠,1996,16(4):65-69.
[7]
李树苹.黄柳沙障柠条网格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及特性
[J].
水土保持研究
.1998,5(3)
=
126-128.
沙障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但沙障设置后对植物
和微生物即沙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从
而为沙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演替研究提供帮助
。
(3)
沙障固沙体系布局不合理
。
已有大量的关于
[8]
袁立敏
,
高永
,
张文军
,
等.布袋沙障对流动沙丘地表风沙和
土壤湿度的影响
[J].
科技导报
,2014,32(3)
:71-76.
[9]
张登山
,
吴汪洋
,
田丽慧
,
等.青海湖沙地麦草方格沙障的蚀
积效应与规格选取
[J].
地理科学
,2014,34(5):627-634.
[10]
翟庆虎
,
夏小东
,
何万义
,
等.宣化县黄羊滩流动沙地草方
沙障规格与材料筛选的研究
,
但是目的性不强
。
现有
的研究大多是先布设措施然后观测效果
,
未充分考虑
研究区的自然条件,导致防护措施效果不显著
。
3.2
研究趋势
格沙障固沙技术研究
[J].
河北林业科技
,2011(3):11-12.
[11]
蒙仲举
,
任晓萌
,
高永.半隐蔽式沙柳沙障的防风阻沙效益
[J].
水土保持通报
,2014,34(3)
:178-180,206.
[12]
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粘土沙障的设置技术
[J].
甘
肃农业科技
,1974(
1):8-15.
(1)
重大工程沙障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在沙
漠化防治工作中
,
我国已实施了许多重大工程,各种类
型的沙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因此
,
必须研究沙
[13]
钟卫,刘涌江
,
杨涛
.3
种沙障防风固沙效益比较的风洞实
验研究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22(6):7-12.
漠化地区布设沙障措施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
对工程建
设中的沙障防护效益作出科学评价
,
以提出有效合理
的防治对策
。
(2)
沙障措施对沙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
在现
[14]
王训明
,
陈广庭,韩致文
,
等.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机械防
沙体系效益分析
[J].
中国沙漠
,1999,19(2):120-127.
[15]
马学喜
,
王海峰,李生宇
,
等.两种固沙方格沙障的防护效
益及地形适应性对比
[J].
水土保持通报
,2015,35(2):
344-349.
[16]
马述宏
,
李积山.不同沙障的作用及对周围治沙的影
响
—
—
以民勤县青土湖重点风沙口为例
[J].
安徽农业科
有沙障设施内
,
开展沙障一沙生植物一微生物相互作
用的研究
。
在研究沙生植物生理生态
、
长期动态监测
等的基础上
,
研究沙地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沙生植物
对微生物和沙障设施的影响
。
(3)
防风固沙体系模式的优化研究
。
在研究风沙
学
,2011,39(17)
:10415-10416,10541.
[17]
孙涛
,
刘虎俊,
朱国庆
,
等
.3
种机械沙障防风固沙功能的
时效性
[J].
水土保持学报
,2012,26(4)
:
12-16,22.
流特征和气候条件的基础上
,
有选择地在不同位置布
设不同的沙障
,
完成防风固沙体系的优化
。
针对不同
[18]
李凯崇
,
薛春晓,刘贺业
,
等.不同类型挡沙墙风沙防护机
理的风洞实验研究
[J].
铁道工程学报
,2015,32(
1
)
:
17-
21.
地方的自然条件
,
因地制宜地引入新的环保防风固沙
材料布设在风沙区
。
随着植物凝结剂
、
生物结皮等技
[19]
何志辉
,
李生宇
,
王海峰
,
等.塔克拉玛干沙漠
4
种结构尼
术的研发利用
,
以植被建设为主体
,
生物
、
工程与化学
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正成为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龙阻沙网的防风阻沙效益对比
[J].
干旱区研究,2014,31
(2)
:
369-374.
[20]
王翔宇
,
丁国栋
,
高函
,
等.带状沙柳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
研究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22(2)
:
42-46.
[1
]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沙漠研究室.我国的
沙漠及其治理
(
D
)[J].
中国科学
,1976(5):492-503,549-
[21]
马瑞
,
王继和
,
屈建军
,
等.不同结构类型棉秆沙障防风固
沙效应研究
[J].
水土保持学报,2010,24(2):48-51.
551.
[22]
薛智德
,
刘世海,许兆义
,
等.青藏铁路措那湖沿岸防风固
沙工程效益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32(6):61-65.
[作者简介]丁新辉
(
1989-
),
男
,
河南商丘市人,博士研究生
,
[2]
伊盟达旗展旦召治沙站.伊盟林业治沙研究所.风力平地
水力拉沙引洪淤澄治沙造田
[J].
内蒙古林业科技
,
1976
(I)
:31-33.
[3]
铁生年
,
姜雄
,汪长安.沙漠化防治化学固沙材料研究进展
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
;
通信作者
刘孝盈
(
1964-)
,
男
,
山东潍坊市人
,
教授
,
博士
,
[J]
.
科技导报
,2013,31(5-6):106-111.
[4]
张军
,
孔致祥
,
管东红
,
等.污泥沙障对流动沙区植被恢复的
作用[J].
中国沙漠
,2014,34(3)
:747-751.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荒漠化防治研究
。
[收稿日期]
2018-07-19
[5]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玉门防沙组.兰新线玉门段戈
(责任编辑徐素霞)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No.
1
(442)
2019
Abstracts
Influ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to
Runoff
and
Sediment
Variations
of
Luoyugou
Watershed
.................................................................................................................................................
QIN
Ruijie
1
,
LU
Guangyong
2
,
AN
Leping
1
,
et
al.
(
1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
Tianshui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xperimental
Station,
fianshui
,
Gansu
7410(M)
,
China
;
i
Bohuan
Environmental
Consulting
Senices
Co.
,
LTD.,
Nanning,
Guangxi
53(X)05
,
China)
(
19)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ecipitation,
runoff,
sediment
discharge
and
their
correlations
in
the
observed
period
of
1986-2010,
1986-
1999
and
20()0-2010
based
on
the
observed
data
of
precipitation,
runoff
and
sedi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1986-2010.
The
outcomes
show
that
a)
the
annual
runoff,
annual
sediment
discharge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within
the
watershed
all
show
good
power
function
relation
and
the
annual
sediment
discharge
and
annual
runoff
show
good
linear
relation
and
;
b
)
influenced
by
the
increased
area
of
terraced
fields
,
woodland
and
grassland
and
the
decreased
area
of
slope
fannland
,
the
annual
runoff
and
annual
sediment
discharge
show
decreased
trend
by
varying
degrees.
Key
words
:
precipitation
;
runoff
;
sediment
;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
Luoyugou
watershed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Sand
Barrier
Technology
in
China
............
DING
Xinhui
1,2
,
LIU
Xiaoying
1-2
,
LIU
Guangquan
1
2
(
1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
Beijing
100038
,
China
;
2.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re
on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
Beijing
100048
,
China)
(
35
)
It
studied
the
types
and
technical
methods
of
sand
barrier
in
China
by
using
literature
meta-analysis
method.
At
present
,
the
theory
of
sand
barrier
technology
needs
to
be
improved
,
there
is
no
specification
for
the
standard
of
sand
barrier
and
material
selection
,
the
layout
of
sand
barrier
system
is
unreasonable
,
the
impact
of
sand
barrier
on
sandy
ecosystem
is
not
fully
studied
and
the
benefit
evaluation
of
sand
barrier
of
key
engineering
works
is
difficult.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science
,
the
research
trend
of
sand
control
technology
in
China
is
that
a)
study
on
the
index
system
of
benefit
evaluation
of
major
engineering
sand
barriers
;
b)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of
sand
barrier-sand
plant-microorganism
within
the
existing
facilities
for
sand
barrier
and
;
c
)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sand
fixation
system
model.
Key
words
:
sand
barrier
;
sand
fixing
technology
;
sand
barrier
benefit
evaluation
;
sand
barrier
selection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n
Influence
of
Runoff
and
Sediment
Evolution
of
Dongting
Lake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the
Runoff
in
the
Period
of
1951-2015
......................................................................................................
YANG
Min'
,
MAO
Dehua
1
,
LIU
Peiliang
2
,
et
al.
(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
Changsha
,
Hunan
410081
,
China
;
2.
The
Seco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
of
Hunan
Province
,
Changsha
,
Hunan
410118
,
China)
(
38)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and
sediment
evolution
of
the
Dongting
Lake
in
the
period
of
1951
—
2015
by
using
linear
trend
method
,
M-K
nonparametric
test
,
moving
T-test
and
wavelet
analysis.
It
also
quantitatively
estimated
the
influence
r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the
inflow
and
outflow
of
the
lake
through
building
the
empirical
model
of
precipitation-runoff.
The
outcomes
show
that
a)
the
time
series
of
runoff
and
sediment
in
and
out
of
the
lake
shows
a
downward
trend
,
of
which
the
downward
trend
of
sediment
discharge
into
the
lak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
decreasing
at
the
rate
of
4.044
6
million
t/a.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both
the
inflow
and
outflow
of
runoff
and
sediment
of
the
lake
have
been
mutated
and
show
periodic
regularity
of
different
scales
;
b
)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runoff
and
sediment
into
the
lake
is
0.800
and
out
of
the
lake
is
0.696
,
showing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unoff
and
sediment
series
of
the
lake
and
;
c
)
in
the
whole
period
of
variation
,
the
influence
rate
of
precipitation
to
the
variation
of
inflow
is
-
1.03%
,
human
activities
101.03%,
the
influence
rate
of
precipitation
to
the
variation
of
outflow
is
-7.67%
and
human
activities
107.67%
,
showing
that
the
reduction
of
inflow
and
outflow
of
the
lake
mainly
i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Key
words
:
evolution
of
runoff
and
sediment
;
climate
change
;
human
activities
;
empirical
model
of
precipitation-runoff
;
the
Dongting
Lake
Species
Diversity
of
Artificial
Haloxylon
ammodendron
Forest
Community
in
Minqin
of
Hexi
Corridor
......................................................................................................................................................
TENG
Yufeng,
MA
Li,
ZHAN
Yufang,
et
al.
(
Zhangye
Academy
of
Forestry
,
Zhangye
,
Gansu
734000,
China)
(43)
The
paper
analyzed
the
artificial
Haloxylon
ammodendron
forest
community
from
the
aspects
of
species
importance
value
,
diversity
,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the
correl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of
5
regions
in
Minqi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field
sample
investigation.
The
outcomes
show
that
a
)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inqin
is
fragile
an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artificial
Haloxylon
ammodendron
vegetation
community
is
simple.
There
are
altogether
16
common
species
,
belonging
to
8
families
and
14
genera
,
mainly
in
Haloxylon
ammodendron
,
Alhagi
sparsifolia
,
Bassia
dasyphylla
,
Agriophyllum
squarrosum ,
Salsola
ruthenica
as
the
dominiint
species
,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ert
vegetation
;
b)
the
species
diversity
level
of
artificial
Haloxylon
ammodendron
vegetation
community
is
lower
and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shrub
layer
and
herb
layer.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of
the
herb
layer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hrub
layer.
The
Shannon-wiener
index
and
the
Pielou
evenness
index
of
the
shrub
layer
are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herb
layer.
The
Simpson
index
of
the
shrub
layer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herb
layer.
There
show
the
laws
of
the
lower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the
shnib
layer
species
and
lower
evenness
of
the
herb
layer
and
;
c)
herbaceous
plants
have
higher dependence
on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0-60
cm
lay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ts
abundance
of
the
shrub
layer
and
moisture
content
of
0-60
cm
layer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ichness
of
species
and
moisture
content
of
0-60
cm
lay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ichness
and
abundance
of
the
shrub
layer
and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0-60
cm
layer,
i.e.
the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ha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the
richness
of
plant
species.
Key
words
:
artificial
Haloxylon
ammodendron
forest
;
species
diversity
;
soil
moisture
content
;
Min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