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发(作者:闽天元)
维普资讯
2006年9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td ̄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ep.,2006
V01.33 NO.5
第33卷镍5期
刘师培清学史研究斟评
雷 平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在近代以来清代学术史的研究系列中,刘师培是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对“考证”、“汉学”等清
学史中的重要概念进行辨析,对清代学术的流派进行较详细的考察,并对清代学术的得失给予了评价。本文对
刘师培关于清代学术的相关论述略加疏理,期望能揭示其中的学术史价值。
[关键词]刘师培;清代;学术史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6)05—0638—04
刘师培出身经学世家,祖上三代研究《左传》,享誉学林。他本人天资过人,“未冠即耽思著述”.“以绍
述先业,昌扬扬州学派自任”【l 刘师培撰写了一系列论述清代学术的文章,在清代学术史的研究系列中 1
理应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1908年之后刘师培成为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僚,背弃了最初的反清立
场,被当时和后来的人视为变节,他的学术成就也因此蒙上一层阴影。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
近三百年学术史》,竞无一语提及刘师培对自己的影响。笔者认为刘师培对清代学术的论述自有其价值,
故写成此文,以期望对清代学术史的疏理有所裨益。刘师培对从清初到晚清的学术都进行了探讨。涉及
到清代学术史的许多重大问题.兹分述如下:
一
、
论“考证(据)”与“汉学”
“考证”和“汉学”都是清代学术史中的重要范畴,但历来聚讼纷纭。刘师培认为应该用“考证”二字来
概括清代学术。他说:“近代之儒所长者,固不仅考证之学。然戴东原有云‘有义理之学,有辞章之学,有考
证之学。’则训诂典章之学皆可以考证一词该之。”…s 笔者认为刘师培的论断是值得肯定的。
从时间上说,考证作为一种方法在先秦就已经出现,最初指的是对人或事进行稽考以取信,如《礼
记・学礼》说“中年考校”;后引申为对书籍的考订,如《史记・伯夷列传》云:“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
艺。”但是.考证成为“学”,却只在清代才出现。在习惯的称呼中.“考证”也叫“考据”。乾隆年问的袁枚最
早用“考据”与“著述”来中分学术。他在《小仓山房文集》中多次提到“考据学”,如“著作之文形而上,考据
之学形而下。”(卷二八《(随园随笔)序》)昭裢在《啸亭杂录》云:“本朝诸儒皆擅考据之学。”(卷二《考据之难》)可见,
用“考据”来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
但是.对于“考据”这一名称.清代的学者也提出了许多质疑。如焦循说:“不知起于何人,强以‘考据’
名之。是直当以经学名之,乌得以不典之称之所谓考据者,混目于其中乎!”(《与孙渊如观察论考据著作书》,《雕
菰集》卷十三)刘师培指出:“若目为经学,则近儒兼治子史者者多矣,故不若考证二词该括也”.【l 1s 这显然
是对焦循疑问的最好回答。从乾嘉时期的学者专注于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等学问的研究来看,将
乾嘉时期的学术称为考据学也是有道理的。
那么,清代的考证学又是如何起源的呢?刘师培首先给出了时问上的界定。在《南北考证学不同论》
中,他将清代考证学溯源至宋代的王应麟。具体到清代的历史而言.他认为“汉学以治经为主,考经学之
兴,始于顾炎武、张尔歧。顾张二公均以壮志未伸,假说经以自遣。”… s粥又说:“始考证之学发源顺治、康
熙问”【l ”,并论述了考证学兴起的原冈。刘师培写道:“才智之士,惮于文网,迫于饥寒,全身畏害之不 1
暇,而用世之念汨于无形,加以廉耻道丧,清议荡然,流俗沉昏,……复以时值讳匿,易婴VJ忌,由是或穷
历数,或研训诂彤声,夷然受此以全孤竹之节。自此以还,苏常之士以学自隐,耻事干谒。”… s卯从上可知
[收稿日期]2005—06—16
[作者简介]雷平(1979一),男,湖北松滋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2004级博士生。
维普资讯
第5期 问永宁:《太玄赋》作者考辨 639
刘师培的两个观点:第一,清代考证学的开创者是顾炎武、张尔歧;第二,考证学是士人在无法实现经世
理想下的一种无奈选择。这实际上就呼应了章太炎在考据学起源上的“文字狱高压说”。
对于“汉学”的内涵,刘师培也进行了辨析。他指出:“汉学之名始于近代。”【lJ 这就切人到一个重要
的问题:清代出现的“汉学”是不是就是汉代学术的复兴呢?如不是,那其真实内涵又是什么?这个问题的
回答关涉到对清代学术本质的认识。早在嘉庆年问,龚自珍就在写给江藩的信中表示对“汉学”名目“有
十不安 ”[2j 346但龚自珍批评的中心在于江藩的门户之见,对“汉学”的源流没有考辨。章太炎对这一问题
没有给予关注。梁启超在1904年写作的《近世之学术》中也没有涉及这一问题,虽然后来在《清代学术概
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以复古为解放”说,隐隐透露出清代“汉学”不同于汉代学术的认识,但对“汉学”这
一
名称的内涵,还是没有很清楚的表述①。刘师培不仅认识到“汉学”名目始于近代,还细致地考察了清代
“汉学”与汉代学术的区别:“或以笃信好古该汉学之范围。然治汉学者未必尽用汉儒之学,即用汉儒之说
亦未必用以治汉儒所治之书。是则所谓汉学者不过用汉儒之训诂以说经,及用汉儒注书之条例以治群书
耳。故所学即以汉学标名。”… 这就很清晰地表明清代所谓的“汉学”并非单纯的“复古”,相应的也就肯
定了清代学术的创造性意义。因此。刘师培对“汉学”范畴的界定也就具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
清代学者中最先打出“汉学”旗帜的是惠栋。《四库全书总目》颁布后,“汉学”这一概念大为流行。江
藩秉承“汉学”门户,写成《汉学师承记》,“汉学”概念遂成为清代学术的代称。后来,周予同先生也曾经对
“汉学”这一概念加以阐发。他指出:“‘汉学’一派学术的存在,固远在两汉时代,但‘汉学’这一名称的出
现却在清代‘汉学派’复兴的时候。‘汉学’这一名称乃由于与‘宋学’对峙而产生的。”【3_这一论述与刘师培
相唱和.也从侧面说明了刘师培关于“汉学”论述的意义。
二、论清代学术的分期
在《近代汉学变迁论》中,刘师培从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出发将清代学术分为四个阶段:
其一为怀疑派,时间上位于顺康之交。在这一时期,“顾氏之于音韵、张氏之于礼经、臧氏之于故训,
均有创始之功”。刘师培又说:“说者以此为汉学之萌芽,不知汉学初必,其征实之功悉由怀疑而人。如阎
百诗之于《古文尚书》,始也疑其伪作,继也穷其作伪之源”。
其二为征实派,位于康雍之间,“为士者虽崇实学,然多逞空辩,与实事求是者不同。及江、戴之学必
于徽歙,所学长于比勘博征其材,约守其例……可谓无证不信者矣。”戴震、惠栋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其三为丛缀派,“自征实之学既昌,疏证群经,阐发无余。继其后者,虽取精用弘,然精华既竭,好学之
士欲树汉学之帜,不得不出于丛缀之一途”。丛缀之学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据守、校雠、摭拾、涉猎。“此
四派者非不绝浮游之空论,溯古学之真传,然所得至微,未能深造。”
其四为虚诬派,时间上位于嘉道之际。刘师培认为这一时期的学者“多出于文士”,“以小慧自衿,乃
杂治西汉今文经学,旁采谶纬以为名高。”最后,刘师培还从总体上对清代学术进行了评析:“要而论之,
怀疑学派由思而学,征实学派则好学继以深思。及其末流,学有余而思不足,故丛缀学派已学而不思。若
虚诬学派则又思而不学。”
刘师培对清代学术流派的划分具有开创性意义。朱维铮先生给予了肯定地评价:“不仅弥补了章太
炎《清儒》论述的不足……而且也为梁启超撰写《清代学术概论》所取材。”[4】船
三、论清代学术的流派
刘师培以惠栋和戴震为中心论述乾嘉学术发展的统系.实际上就是将乾嘉学术划分为“吴派”和“皖
派”。他论述吴派的学术传承说:
东吴惠周惕作《诗说》、《易传》,其子士奇继之作《易说》、《易春秋》。栋承祖父之业,始确宗汉诂,
所学以掇拾为主,扶植微学.笃信而不移。厥后掇拾之学传于余萧客,《尚书》之学则江声得其传,故
余、江之书言必称师。江藩受业于萧客,作《周易述补》,以继惠栋之书。(《近儒学术统系论》)
他又论述皖派的源流说:
戴震之学亦出于永,然发挥光大,曲证旁通,以小学为基,以典章为辅助,而历数、音韵、水地之
学成实事求是以求其源。于宋学之误民者,亦排击防闲不少懈。徽歙之士,或游其门,或师淑其学,各
①当然,我仃J也ril-以认为梁肩超是有意回避这个问题, 为梁氏诚恐 此引起因袭刘说的误会。
维普资讯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3卷
得其性之所近,以实学自呜。及戴氏施教燕京,而其学远被。声音训诂之学传于金坛段玉裁.而高邮
王念生所得尤精。典章制度之学传于兴化任大椿。而李悖、刘台拱、汪中均与念生同里,及从念生游.
始专意说经。顾凤苞与大椿同里,备闻其学,以授其子凤毛。焦循少从凤毛游。时凌延堪居扬州I.与
循友善,继治数学,与汪莱切磋尤深。阮元之学亦得之焦循。凌延堪继从戴门子弟游,故所学均宗戴
氏。(《近儒学术统系论》)
刘师培不仅叙述了吴派和皖派的源流,也对各派的得失进行了评判。他指出,在吴、皖两派中.吴派
最为泥古墨守。惠栋“执注说经,随文演释,富于引申,寡于裁断”;余萧客“笃于信古.语鲜折衷”:王鸣盛
“裁减损益,征引博烦,唯胶执古义训,守一家之言”;孙星衍、洪亮吉“咸以文士治经,学鲜根底,唯记诵博
雅。”…sss即使是注重“征实”的皖派,发展到后来也是趋向于烦琐。刘师培说:“自汉学风靡天下.大江以
北治经者,以百十记,或守一家之言,累世不殚其业;或缘词生训,歧惑学者。”【1] 在《近代汉学变迁论》
中,刘师培更是将汉学末流归入到“虚诬派”。汉学的治学路向是“详于考古,略于论今”,刘师培对此深恶
痛绝.批评说“考古不能知今,则为无用之学。”
对于桐城派,刘师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其在清学史上的地位,但从总体上说评价不高。他指
出:“桐城方氏,精熟_一礼,著述斐然”,但同时又说“与伪儒之学稍异,然皆无足重也。”…n 他认为桐城
之学,“疏于考古,工于呼应顿挫之文,笃信程朱有如帝天。”…m 可见,刘师培对桐城派是不太认同的。他
还说:“桐城方苞,善为归氏古文,明于呼应顿挫之法,又杂治宋学,以为名高,然行伪而尖,色厉内荏。姚
鼐传之,非饰经训以自辅。下速二方,犹奉为土粜,东树铿铿,代类弋名。宗诚卑单.,行不符吉。”… 36对于
常州学派,刘师培的评价也不高。他认识到今文经学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江南学行仍守摭拾、校勘之学.
揭说以文为标,攘袂掉臂以为说经之正宗.然违于别择,昧厥源流……不能统大义之所极 虽依傍门户,
有搜亡补佚之功,然辗转稗贩,语无归旨,甚至轻易古书,因伪袭谬,而颠倒减省,离析合, ,一凭臆断,且
累青数百,易蹈辞费之讥,碎细卑狭,文采黯然。”…sss但刘师培同时又将常州今文学归为“虚诬派”。他评
论说:“及考其学,大抵以空言相演,继以博辩,其说颇返于怀疑,然运之于虚,而不能证之以实;或言之成
理,而不能持之有故。于学术合于今义者,莫不穿凿其词,曲说附会。于学术异于今文者,莫不巧加诋毁,
以诬前儒。甚至颠倒群经,以申己见,其择术至高,而成书则至易。”Ill m 这种看起来有些苛刻的评价实际
上是与刘师培宗主古文经学的学术立场分不开的。刘师培对刘逢禄、魏源等人以经学讳饰政术的做法极
为不满,讥讽他们“兴才通情.侈以高论骇俗。”Ill嘲
四、清代学术之评价
刘师培认为:“清代之学迥与明殊。”接着,他对清代学术与明代学术的区别加以仔细概括:“明儒之
学}H以应事,清儒之学 以保身;明儒直而愚,清儒智而谲:明儒尊而乔,清儒弃而湿。”Ill
他对清代考证学的价值从总体上说是肯定的。在《崔述传》中说:“近世考证学超越前代,其所以成立
学派者,则以标例与征实二端,标例则取拾极严而语无厌杂,征实则实是求是而力矫虚无。”… 所谓“标
例”即“无证不信”;所谓“征实”,即“实事求是”。这是清代学者治学的两条基本原则。刘师培深入到了清
代学术发展的腹地,总结了其学术规律,为后世继承和批判清代学术成果奠定了基础。当然,刘师培对清
代学术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考据学派,尤其是江永、戴震一系的汉学家。对于宋学一系的汤斌、陆
陇其则斥为“伪行宋学”,甚至将“理学”称为“伪学”.还准备将“伪学”专门设立学案。…
刘师培非常重视士人气节对社会风俗的引导作用。他指出:“由自立以求自强.必自敦尚气节始。自
气节既坏,然后士之仆者,惟知诵习章句以求弋获,而无济世救民之志。庶人之愿者,惟知力田服贾.而无
立身守道之心。然此非独士之罪也,实风俗有以招致之耳:非风俗有以致之也.实学术有以致之耳。”Ill”醯
刘师培的看法具有极大的合理性。大致说来,学术与世风密切相关,学风纯正.世风也就相对淳朴。
对清初诸儒,刘师培最看重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他说:“当明清之交,顾、黄、王、颜各抱治
平之略,修身践行,词无迂远,民生利病了若指掌,求道德之统纪,识治乱之条贯,虽各尊所闻,要皆有以
自植。”… 他有《咏明末四大儒》称赞这四位学者。其咏顺炎武诗说:“壮怀久慕祖士雅,田牧甘随马伏
波,精卫非无填海志,也应巧避北山罗。”咏黄宗羲诗说:“敬心两浙非王土,伺籍东林作党人,毕竟坚贞成
大节,晦明无复九州陈。”咏王夫之诗说:“井中诗史郑思肖.泽畔哀鸣屈大夫,甄别华戎垂信史,麟经大义
维普资讯
第5期 问水宁:《太玄赋》作者考辨
昭天衢 ”咏颜元诗说:“自古儒文嗤武侠,纷纷经疏惜迂疏,先生教法师周孑L,六艺Hfi乖耻著书。”I1] 刘
师培 持反满的立场,对于起兵抗清的顺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大加赞赏;对孙奇逢、张履祥、梅文鼎
等人“以学臼隐.耻事二姓”也深为叹服;对=r戴震、孑L广森、段玉裁等人虽仕清,却“与清廷立异”,“无仕
宦情”也给了高度评价:而对于徐乾学、李光地、毛奇龄等趋附清廷的士人则加以贬斥。[】】唧
在乾嘉诸儒中,刘师培最为推崇戴震,“余自束发受书,则服膺东原之训”。… ∞这除了因戴震气节高
尚外.更与他的学问精湛密切相关。刘师培写有《戴东原学案序》、《戴震传》专论戴震之学。首先,刘师培
极为推崇戴震“先立科条,以慎思明辨为归。凡治一学,立一说,必参互考验,曲证旁通,以辨物正名为基,
以同条工贯为纬”Ili 556的治学方法。其次,是服赝戴震的无人理欲之学:“其辨析最精者,则天理人欲说
也 ”… 艘 这是一种很有见识的判断。从这一点出发,刘师培对戴震立足于人欲的“新理学”主张给予了积
极的肯定。同时,他对焦循、王念孙父子、阮元评价也较高。刘师培论王念孙、王引之说:“念孙尤精小学,
然击奸除恶.异于脂书。当和砷用事时,念孙官给事中,数上书劾其罪,与洪亮吉之徒诸奸谀于既死者异
矣。其子引之继之,虽忝高位,亦物劣壮。”刘师培对那些品行不端的学者敢于大胆批评,比如他对段玉裁
的贪黩就十分反感,将之斥为“此则经生之羞也。”对于洪亮吉的“内苞外污,外饰雅言,身为倡优”,刘师
培讥讽说:“江戴诸公见之.必执戈逐之无疑也。”…
晚清学者中,刘师培还称赞戴望为学重经世致用,崇颜李学风。他说:“以颜元、李堞学主实用,竞湮
没不彰,条其言行及师承,成《颜氏学记》十卷……故自先生之学行,而治经之儒得以窥六艺之家法,不复
以章句名物为学,凡经义晦蚀者,皆一一发其旨趣,不可谓非先生之学派启之也。”…
刘师培的清代学术研究在近代学术史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既没能像梁任公、钱宾四两位先生
那样写出《中国近r二百年学术史》这样的鸿篇巨制,也没有像张舜徽先生那样写出专深的《清代扬州学
记》.他的研究郜是以单篇的论文形式山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刘师培清学史研究的影响。同时,
也因为他的政治立场的原因,许多学者讳言刘师培对自己的影响。由于这些原因的作用,刘师培的清学
史研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当我们认真研究刘师培的相关研究成果时,却会发现他的研究是有
其价值的。我们的学术史正是要避开思想或政治的影响,为学术的发展梳理出脉络,清理出有J+j的资源,
从而不断把研究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l1】刘师培.刘申叔先生遗书fM】.南京:江苏卉籍 版社,1997.
[2】黄自珍.与江子屏笺[MI//龚白珍全集.上海: t:t ̄A民 版社,1975.
【3】周予同.“汉学”与“宋学”[M]//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上海人民 版社,1984
【41朱维铮.《清代学术概论》导读『M J//清代学术概论.f 海:I一海古籍 版社.1998.
[责任编辑:罗炽】
Some Comments on Liu Shipei’s Research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I EI Ping
(School of Histm3 ̄and Cuhure,IIubei Unive ̄ity,Wuhan,Hubei 430062,China)
Abstract:In the roseareh sel’ies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siltce modenl times,Liu Shi—pei has been an
,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figure.He diferentiated and ana1)zed the important concepts of the aeademic history of Qing D)nasty
such as“criticizing of a text”,“Sinology”,etc.1ie carried on mor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to the academic schools of Qing
Dynasty What’S more,he picked out the academic gain anti los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Qing Dynast?’.The
article reeovers Litl Shi—pci’S argumentation of Qing Dynast3,".and expects to be able to announce the relevant academic Valoe.
Key words:Litl Shi-pei;Qing Dynasty;acadelnie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2024年10月28日发(作者:闽天元)
维普资讯
2006年9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td ̄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ep.,2006
V01.33 NO.5
第33卷镍5期
刘师培清学史研究斟评
雷 平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在近代以来清代学术史的研究系列中,刘师培是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对“考证”、“汉学”等清
学史中的重要概念进行辨析,对清代学术的流派进行较详细的考察,并对清代学术的得失给予了评价。本文对
刘师培关于清代学术的相关论述略加疏理,期望能揭示其中的学术史价值。
[关键词]刘师培;清代;学术史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6)05—0638—04
刘师培出身经学世家,祖上三代研究《左传》,享誉学林。他本人天资过人,“未冠即耽思著述”.“以绍
述先业,昌扬扬州学派自任”【l 刘师培撰写了一系列论述清代学术的文章,在清代学术史的研究系列中 1
理应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1908年之后刘师培成为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僚,背弃了最初的反清立
场,被当时和后来的人视为变节,他的学术成就也因此蒙上一层阴影。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
近三百年学术史》,竞无一语提及刘师培对自己的影响。笔者认为刘师培对清代学术的论述自有其价值,
故写成此文,以期望对清代学术史的疏理有所裨益。刘师培对从清初到晚清的学术都进行了探讨。涉及
到清代学术史的许多重大问题.兹分述如下:
一
、
论“考证(据)”与“汉学”
“考证”和“汉学”都是清代学术史中的重要范畴,但历来聚讼纷纭。刘师培认为应该用“考证”二字来
概括清代学术。他说:“近代之儒所长者,固不仅考证之学。然戴东原有云‘有义理之学,有辞章之学,有考
证之学。’则训诂典章之学皆可以考证一词该之。”…s 笔者认为刘师培的论断是值得肯定的。
从时间上说,考证作为一种方法在先秦就已经出现,最初指的是对人或事进行稽考以取信,如《礼
记・学礼》说“中年考校”;后引申为对书籍的考订,如《史记・伯夷列传》云:“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
艺。”但是.考证成为“学”,却只在清代才出现。在习惯的称呼中.“考证”也叫“考据”。乾隆年问的袁枚最
早用“考据”与“著述”来中分学术。他在《小仓山房文集》中多次提到“考据学”,如“著作之文形而上,考据
之学形而下。”(卷二八《(随园随笔)序》)昭裢在《啸亭杂录》云:“本朝诸儒皆擅考据之学。”(卷二《考据之难》)可见,
用“考据”来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
但是.对于“考据”这一名称.清代的学者也提出了许多质疑。如焦循说:“不知起于何人,强以‘考据’
名之。是直当以经学名之,乌得以不典之称之所谓考据者,混目于其中乎!”(《与孙渊如观察论考据著作书》,《雕
菰集》卷十三)刘师培指出:“若目为经学,则近儒兼治子史者者多矣,故不若考证二词该括也”.【l 1s 这显然
是对焦循疑问的最好回答。从乾嘉时期的学者专注于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等学问的研究来看,将
乾嘉时期的学术称为考据学也是有道理的。
那么,清代的考证学又是如何起源的呢?刘师培首先给出了时问上的界定。在《南北考证学不同论》
中,他将清代考证学溯源至宋代的王应麟。具体到清代的历史而言.他认为“汉学以治经为主,考经学之
兴,始于顾炎武、张尔歧。顾张二公均以壮志未伸,假说经以自遣。”… s粥又说:“始考证之学发源顺治、康
熙问”【l ”,并论述了考证学兴起的原冈。刘师培写道:“才智之士,惮于文网,迫于饥寒,全身畏害之不 1
暇,而用世之念汨于无形,加以廉耻道丧,清议荡然,流俗沉昏,……复以时值讳匿,易婴VJ忌,由是或穷
历数,或研训诂彤声,夷然受此以全孤竹之节。自此以还,苏常之士以学自隐,耻事干谒。”… s卯从上可知
[收稿日期]2005—06—16
[作者简介]雷平(1979一),男,湖北松滋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2004级博士生。
维普资讯
第5期 问永宁:《太玄赋》作者考辨 639
刘师培的两个观点:第一,清代考证学的开创者是顾炎武、张尔歧;第二,考证学是士人在无法实现经世
理想下的一种无奈选择。这实际上就呼应了章太炎在考据学起源上的“文字狱高压说”。
对于“汉学”的内涵,刘师培也进行了辨析。他指出:“汉学之名始于近代。”【lJ 这就切人到一个重要
的问题:清代出现的“汉学”是不是就是汉代学术的复兴呢?如不是,那其真实内涵又是什么?这个问题的
回答关涉到对清代学术本质的认识。早在嘉庆年问,龚自珍就在写给江藩的信中表示对“汉学”名目“有
十不安 ”[2j 346但龚自珍批评的中心在于江藩的门户之见,对“汉学”的源流没有考辨。章太炎对这一问题
没有给予关注。梁启超在1904年写作的《近世之学术》中也没有涉及这一问题,虽然后来在《清代学术概
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以复古为解放”说,隐隐透露出清代“汉学”不同于汉代学术的认识,但对“汉学”这
一
名称的内涵,还是没有很清楚的表述①。刘师培不仅认识到“汉学”名目始于近代,还细致地考察了清代
“汉学”与汉代学术的区别:“或以笃信好古该汉学之范围。然治汉学者未必尽用汉儒之学,即用汉儒之说
亦未必用以治汉儒所治之书。是则所谓汉学者不过用汉儒之训诂以说经,及用汉儒注书之条例以治群书
耳。故所学即以汉学标名。”… 这就很清晰地表明清代所谓的“汉学”并非单纯的“复古”,相应的也就肯
定了清代学术的创造性意义。因此。刘师培对“汉学”范畴的界定也就具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
清代学者中最先打出“汉学”旗帜的是惠栋。《四库全书总目》颁布后,“汉学”这一概念大为流行。江
藩秉承“汉学”门户,写成《汉学师承记》,“汉学”概念遂成为清代学术的代称。后来,周予同先生也曾经对
“汉学”这一概念加以阐发。他指出:“‘汉学’一派学术的存在,固远在两汉时代,但‘汉学’这一名称的出
现却在清代‘汉学派’复兴的时候。‘汉学’这一名称乃由于与‘宋学’对峙而产生的。”【3_这一论述与刘师培
相唱和.也从侧面说明了刘师培关于“汉学”论述的意义。
二、论清代学术的分期
在《近代汉学变迁论》中,刘师培从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出发将清代学术分为四个阶段:
其一为怀疑派,时间上位于顺康之交。在这一时期,“顾氏之于音韵、张氏之于礼经、臧氏之于故训,
均有创始之功”。刘师培又说:“说者以此为汉学之萌芽,不知汉学初必,其征实之功悉由怀疑而人。如阎
百诗之于《古文尚书》,始也疑其伪作,继也穷其作伪之源”。
其二为征实派,位于康雍之间,“为士者虽崇实学,然多逞空辩,与实事求是者不同。及江、戴之学必
于徽歙,所学长于比勘博征其材,约守其例……可谓无证不信者矣。”戴震、惠栋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其三为丛缀派,“自征实之学既昌,疏证群经,阐发无余。继其后者,虽取精用弘,然精华既竭,好学之
士欲树汉学之帜,不得不出于丛缀之一途”。丛缀之学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据守、校雠、摭拾、涉猎。“此
四派者非不绝浮游之空论,溯古学之真传,然所得至微,未能深造。”
其四为虚诬派,时间上位于嘉道之际。刘师培认为这一时期的学者“多出于文士”,“以小慧自衿,乃
杂治西汉今文经学,旁采谶纬以为名高。”最后,刘师培还从总体上对清代学术进行了评析:“要而论之,
怀疑学派由思而学,征实学派则好学继以深思。及其末流,学有余而思不足,故丛缀学派已学而不思。若
虚诬学派则又思而不学。”
刘师培对清代学术流派的划分具有开创性意义。朱维铮先生给予了肯定地评价:“不仅弥补了章太
炎《清儒》论述的不足……而且也为梁启超撰写《清代学术概论》所取材。”[4】船
三、论清代学术的流派
刘师培以惠栋和戴震为中心论述乾嘉学术发展的统系.实际上就是将乾嘉学术划分为“吴派”和“皖
派”。他论述吴派的学术传承说:
东吴惠周惕作《诗说》、《易传》,其子士奇继之作《易说》、《易春秋》。栋承祖父之业,始确宗汉诂,
所学以掇拾为主,扶植微学.笃信而不移。厥后掇拾之学传于余萧客,《尚书》之学则江声得其传,故
余、江之书言必称师。江藩受业于萧客,作《周易述补》,以继惠栋之书。(《近儒学术统系论》)
他又论述皖派的源流说:
戴震之学亦出于永,然发挥光大,曲证旁通,以小学为基,以典章为辅助,而历数、音韵、水地之
学成实事求是以求其源。于宋学之误民者,亦排击防闲不少懈。徽歙之士,或游其门,或师淑其学,各
①当然,我仃J也ril-以认为梁肩超是有意回避这个问题, 为梁氏诚恐 此引起因袭刘说的误会。
维普资讯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3卷
得其性之所近,以实学自呜。及戴氏施教燕京,而其学远被。声音训诂之学传于金坛段玉裁.而高邮
王念生所得尤精。典章制度之学传于兴化任大椿。而李悖、刘台拱、汪中均与念生同里,及从念生游.
始专意说经。顾凤苞与大椿同里,备闻其学,以授其子凤毛。焦循少从凤毛游。时凌延堪居扬州I.与
循友善,继治数学,与汪莱切磋尤深。阮元之学亦得之焦循。凌延堪继从戴门子弟游,故所学均宗戴
氏。(《近儒学术统系论》)
刘师培不仅叙述了吴派和皖派的源流,也对各派的得失进行了评判。他指出,在吴、皖两派中.吴派
最为泥古墨守。惠栋“执注说经,随文演释,富于引申,寡于裁断”;余萧客“笃于信古.语鲜折衷”:王鸣盛
“裁减损益,征引博烦,唯胶执古义训,守一家之言”;孙星衍、洪亮吉“咸以文士治经,学鲜根底,唯记诵博
雅。”…sss即使是注重“征实”的皖派,发展到后来也是趋向于烦琐。刘师培说:“自汉学风靡天下.大江以
北治经者,以百十记,或守一家之言,累世不殚其业;或缘词生训,歧惑学者。”【1] 在《近代汉学变迁论》
中,刘师培更是将汉学末流归入到“虚诬派”。汉学的治学路向是“详于考古,略于论今”,刘师培对此深恶
痛绝.批评说“考古不能知今,则为无用之学。”
对于桐城派,刘师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其在清学史上的地位,但从总体上说评价不高。他指
出:“桐城方氏,精熟_一礼,著述斐然”,但同时又说“与伪儒之学稍异,然皆无足重也。”…n 他认为桐城
之学,“疏于考古,工于呼应顿挫之文,笃信程朱有如帝天。”…m 可见,刘师培对桐城派是不太认同的。他
还说:“桐城方苞,善为归氏古文,明于呼应顿挫之法,又杂治宋学,以为名高,然行伪而尖,色厉内荏。姚
鼐传之,非饰经训以自辅。下速二方,犹奉为土粜,东树铿铿,代类弋名。宗诚卑单.,行不符吉。”… 36对于
常州学派,刘师培的评价也不高。他认识到今文经学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江南学行仍守摭拾、校勘之学.
揭说以文为标,攘袂掉臂以为说经之正宗.然违于别择,昧厥源流……不能统大义之所极 虽依傍门户,
有搜亡补佚之功,然辗转稗贩,语无归旨,甚至轻易古书,因伪袭谬,而颠倒减省,离析合, ,一凭臆断,且
累青数百,易蹈辞费之讥,碎细卑狭,文采黯然。”…sss但刘师培同时又将常州今文学归为“虚诬派”。他评
论说:“及考其学,大抵以空言相演,继以博辩,其说颇返于怀疑,然运之于虚,而不能证之以实;或言之成
理,而不能持之有故。于学术合于今义者,莫不穿凿其词,曲说附会。于学术异于今文者,莫不巧加诋毁,
以诬前儒。甚至颠倒群经,以申己见,其择术至高,而成书则至易。”Ill m 这种看起来有些苛刻的评价实际
上是与刘师培宗主古文经学的学术立场分不开的。刘师培对刘逢禄、魏源等人以经学讳饰政术的做法极
为不满,讥讽他们“兴才通情.侈以高论骇俗。”Ill嘲
四、清代学术之评价
刘师培认为:“清代之学迥与明殊。”接着,他对清代学术与明代学术的区别加以仔细概括:“明儒之
学}H以应事,清儒之学 以保身;明儒直而愚,清儒智而谲:明儒尊而乔,清儒弃而湿。”Ill
他对清代考证学的价值从总体上说是肯定的。在《崔述传》中说:“近世考证学超越前代,其所以成立
学派者,则以标例与征实二端,标例则取拾极严而语无厌杂,征实则实是求是而力矫虚无。”… 所谓“标
例”即“无证不信”;所谓“征实”,即“实事求是”。这是清代学者治学的两条基本原则。刘师培深入到了清
代学术发展的腹地,总结了其学术规律,为后世继承和批判清代学术成果奠定了基础。当然,刘师培对清
代学术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考据学派,尤其是江永、戴震一系的汉学家。对于宋学一系的汤斌、陆
陇其则斥为“伪行宋学”,甚至将“理学”称为“伪学”.还准备将“伪学”专门设立学案。…
刘师培非常重视士人气节对社会风俗的引导作用。他指出:“由自立以求自强.必自敦尚气节始。自
气节既坏,然后士之仆者,惟知诵习章句以求弋获,而无济世救民之志。庶人之愿者,惟知力田服贾.而无
立身守道之心。然此非独士之罪也,实风俗有以招致之耳:非风俗有以致之也.实学术有以致之耳。”Ill”醯
刘师培的看法具有极大的合理性。大致说来,学术与世风密切相关,学风纯正.世风也就相对淳朴。
对清初诸儒,刘师培最看重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他说:“当明清之交,顾、黄、王、颜各抱治
平之略,修身践行,词无迂远,民生利病了若指掌,求道德之统纪,识治乱之条贯,虽各尊所闻,要皆有以
自植。”… 他有《咏明末四大儒》称赞这四位学者。其咏顺炎武诗说:“壮怀久慕祖士雅,田牧甘随马伏
波,精卫非无填海志,也应巧避北山罗。”咏黄宗羲诗说:“敬心两浙非王土,伺籍东林作党人,毕竟坚贞成
大节,晦明无复九州陈。”咏王夫之诗说:“井中诗史郑思肖.泽畔哀鸣屈大夫,甄别华戎垂信史,麟经大义
维普资讯
第5期 问水宁:《太玄赋》作者考辨
昭天衢 ”咏颜元诗说:“自古儒文嗤武侠,纷纷经疏惜迂疏,先生教法师周孑L,六艺Hfi乖耻著书。”I1] 刘
师培 持反满的立场,对于起兵抗清的顺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大加赞赏;对孙奇逢、张履祥、梅文鼎
等人“以学臼隐.耻事二姓”也深为叹服;对=r戴震、孑L广森、段玉裁等人虽仕清,却“与清廷立异”,“无仕
宦情”也给了高度评价:而对于徐乾学、李光地、毛奇龄等趋附清廷的士人则加以贬斥。[】】唧
在乾嘉诸儒中,刘师培最为推崇戴震,“余自束发受书,则服膺东原之训”。… ∞这除了因戴震气节高
尚外.更与他的学问精湛密切相关。刘师培写有《戴东原学案序》、《戴震传》专论戴震之学。首先,刘师培
极为推崇戴震“先立科条,以慎思明辨为归。凡治一学,立一说,必参互考验,曲证旁通,以辨物正名为基,
以同条工贯为纬”Ili 556的治学方法。其次,是服赝戴震的无人理欲之学:“其辨析最精者,则天理人欲说
也 ”… 艘 这是一种很有见识的判断。从这一点出发,刘师培对戴震立足于人欲的“新理学”主张给予了积
极的肯定。同时,他对焦循、王念孙父子、阮元评价也较高。刘师培论王念孙、王引之说:“念孙尤精小学,
然击奸除恶.异于脂书。当和砷用事时,念孙官给事中,数上书劾其罪,与洪亮吉之徒诸奸谀于既死者异
矣。其子引之继之,虽忝高位,亦物劣壮。”刘师培对那些品行不端的学者敢于大胆批评,比如他对段玉裁
的贪黩就十分反感,将之斥为“此则经生之羞也。”对于洪亮吉的“内苞外污,外饰雅言,身为倡优”,刘师
培讥讽说:“江戴诸公见之.必执戈逐之无疑也。”…
晚清学者中,刘师培还称赞戴望为学重经世致用,崇颜李学风。他说:“以颜元、李堞学主实用,竞湮
没不彰,条其言行及师承,成《颜氏学记》十卷……故自先生之学行,而治经之儒得以窥六艺之家法,不复
以章句名物为学,凡经义晦蚀者,皆一一发其旨趣,不可谓非先生之学派启之也。”…
刘师培的清代学术研究在近代学术史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既没能像梁任公、钱宾四两位先生
那样写出《中国近r二百年学术史》这样的鸿篇巨制,也没有像张舜徽先生那样写出专深的《清代扬州学
记》.他的研究郜是以单篇的论文形式山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刘师培清学史研究的影响。同时,
也因为他的政治立场的原因,许多学者讳言刘师培对自己的影响。由于这些原因的作用,刘师培的清学
史研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当我们认真研究刘师培的相关研究成果时,却会发现他的研究是有
其价值的。我们的学术史正是要避开思想或政治的影响,为学术的发展梳理出脉络,清理出有J+j的资源,
从而不断把研究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l1】刘师培.刘申叔先生遗书fM】.南京:江苏卉籍 版社,1997.
[2】黄自珍.与江子屏笺[MI//龚白珍全集.上海: t:t ̄A民 版社,1975.
【3】周予同.“汉学”与“宋学”[M]//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上海人民 版社,1984
【41朱维铮.《清代学术概论》导读『M J//清代学术概论.f 海:I一海古籍 版社.1998.
[责任编辑:罗炽】
Some Comments on Liu Shipei’s Research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I EI Ping
(School of Histm3 ̄and Cuhure,IIubei Unive ̄ity,Wuhan,Hubei 430062,China)
Abstract:In the roseareh sel’ies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siltce modenl times,Liu Shi—pei has been an
,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figure.He diferentiated and ana1)zed the important concepts of the aeademic history of Qing D)nasty
such as“criticizing of a text”,“Sinology”,etc.1ie carried on mor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to the academic schools of Qing
Dynasty What’S more,he picked out the academic gain anti los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Qing Dynast?’.The
article reeovers Litl Shi—pci’S argumentation of Qing Dynast3,".and expects to be able to announce the relevant academic Valoe.
Key words:Litl Shi-pei;Qing Dynasty;acadelnie history of Qing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