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6日发(作者:冼自明)
名家名作
拒绝之美
——《牡丹的拒绝》赏析
张春荣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安阳 456100)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6-0006-02
有一种美叫拒绝,有一种高贵源于有所拒绝。这是
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带给我的深刻感悟和深深感动。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牡丹被贬的民间故事,听罢木然
独坐许久,对牡丹充满了神往,急切地想要一睹其芳容。
现在想来,那时应该是被牡丹的个性与神秘震撼了;被
牡丹的一种那时还说不出来的精神感动了。现在我知道
那种精神叫作高贵。后来偶遇了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
一见倾心,不能释卷。好的文章越读越有味道,而且会
因为时间、地点、年龄、心境的不同,每每再读而别有
所得。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作者对牡丹的
态度的改变缘于一次“游园不值”。这一年是洛阳的第九
届牡丹花会,作者不远万里,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怀
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来到了洛阳城,却遭遇了牡丹的拒绝。
作者去洛阳赏牡丹时正值洛阳“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
洛阳城冷风嗖嗖”。俗谚说:“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
开花对气温、湿度都是有要求的,观花时的天气也如此。
牡丹不开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作者却透过此而窥见到
了牡丹的品质和精神,这是科学和文学的区别,也是中
国的人文传统。日本学者岩山三郎有一段话颇有见地:
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
这种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体现。”作者由
不喜欢牡丹到赞美牡丹,是因为偶然间发现牡丹的个性
并不仅仅是世人眼中的“花开富贵、国色天香”,作者读
懂了牡丹的拒绝,读出了牡丹的高贵。
世间最美的遇见是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欣赏,心
生欢喜。人与人如此,人与自然亦然。当牡丹拒绝“接
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时,当牡丹拒绝“本该属于它
的荣誉和赞颂”时,当牡丹面对这些对众生来说可能会
失去抵抗力而欣然接受的诱惑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时,看花人先是不解,继而深感扫兴,说洛阳牡丹“徒
有虚名”。而作者面对同样的情形,却用饱含深情的文字
流淌出发自肺腑的赞美:“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
006
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唯独
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
了性子?”作者懂得牡丹本性如此,天生傲骨,连皇权
都可蔑视,又怎能俯就、媚俗?这便是人与花草之间的
相知相悦,因为懂得,便有了林逋《山园小梅》、周敦颐
幸读到了张抗抗这篇情辞兼善的《牡丹的拒绝》。
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推崇苏轼文章新颖独到、
别具慧眼时写道:“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
众人之上……皆于世人意外,别出眼目,其平日取舍文
意亦多以此为法。”千载之后,把这段文字用到对《牡丹
的拒绝》的评论中也至为恰切。牡丹又名“富贵花”,被
誉为花中之王。千百年来牡丹都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但大多着眼于其“花开富贵、国色天香”。比如“有此倾
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唐·刘禹锡),“国色朝酣
酒,天香夜添衣”(唐·李正封),李白更是直接把杨贵
妃比喻成牡丹,写出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
笑看”的名句。周敦颐也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
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蕴含的富贵之意也走
进了寻常百姓家,大概没有哪一种花能像牡丹一样深受
中国百姓的喜爱,牡丹被画成画儿、绣成匾悬挂在厅堂
之中,也就把富贵、圆满、吉祥请进了家里。张抗抗却
不走寻常路,不落窠臼,蹊径独辟。苏轼“横看成岭侧
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被她完美地借鉴到文学
的创作中来,面对同一事物,张抗抗善于从多个侧面去
思考、感悟,善于翻新立意,言人所未言,悟人所未悟。
缘于此,作者“于是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
贵只是一字之差。……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
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因此,牡丹的
美在不同人的眼里便有了不同的含义:世人称其美,因
其花之富贵者也;作者赞其品,爱其花中高贵者也。
在作者看来,牡丹因为懂得拒绝而高贵,因为懂得
拒绝而更美。文中写了牡丹的三重拒绝:拒绝寒冷和阴雨;
拒绝苟且和软媚;拒绝委顿和衰老。通过写牡丹的拒绝
“……中国人喜欢兰、竹,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
《爱莲说》等脍炙人口的佳作传世。因为懂得,让我们有
来写牡丹的坚守和追求。窃以为,文本写得最精彩之处
是牡丹的花开、花落与拒开之时。
“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
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
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
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
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这
是作者想象中牡丹花开的场景,其妙处在于写出了牡丹
花开的独特之处。若把“排山倒海、惊天动地、轰轰烈烈、
宏伟、壮丽”这样的词汇罗列在你的面前,你会想象到
这是在写花儿吗?这是在写人们固有思维当中静悄悄开
放的花儿吗?我们可能想象不到,但是在作者的生花妙
笔之下,这些普普通通的词汇却流淌成了至美的文字。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似乎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感受到花
开的气势,体味到生命纵情怒放时的热烈与精彩!牡丹
执着于生命的质量,开则倾其所有,虽被贬却不曾沉沦,
反而开出了花的高度,开出了花的境界,开出了花的精彩,
开出了傲骨谱就的生命辉煌!
“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
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
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
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
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
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
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这是作者回忆自己目睹
的一次牡丹花落时的情景: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牡丹
追求生命的完美,并对完美生命做了极致的追求。也许
牡丹真的深谙“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之理,
因而它选择“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
而消遁”。牡丹拒绝萎顿和衰老,是因为它懂得“萎顿”
的疲乏、憔悴之态会让美减分,懂得“衰老”似乎离美
有点儿遥远,靓丽似乎总与青春相伴。牡丹不许韶光老
容颜,只将美好定格在人间。
洛阳人精心筹备了第九届牡丹花会,看花人从天南
海北不约而同“涛涛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牡丹却没有
开放。心情黯然的看花人不淡定了,但“任凭游人扫兴
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好一个“安之若素”!写
尽了牡丹的性情和气质!古代仁人志士追寻“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滚滚尘世中的现代人也期待自
己能超然物外、自由行走,但是,真正能像牡丹一样宠
辱不惊的人又有几多?因而作者不吝笔墨,连用四个短
语构成的排比句“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来表
文艺评论
达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牡丹花开,惊艳了我们的双眸;牡丹花落,重塑了
我们的审美;牡丹拒开,澡雪了我们的尘心。我们为牡
丹排山倒海般纵情释放美丽的坚持梦想而心动,亦为牡
丹不吝惜生命追求完美的执着信念而感动,更为牡丹卓
然独立、安之若素的坚守品格而赞叹。跟随一行行文字,
我仿佛走进了牡丹王国,欣赏着牡丹惊世骇俗之美,品
味着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我停下了脚步,只想与它们静
静对坐,悄悄私语。我想这大概就是文学的魅力,你被
它牵引着走进一个虚幻曼妙的幻境,神游其中,如痴如
醉而不知返。
中国文人有着深厚的花草情结,若要追根溯源,当
从屈原《离骚》中的美人香草而来。在文人墨客的眼里,
世间的花花草草都像人一样多情而有灵性,可以含情,
可以遗恨,可以凝愁,亦可以显志。文章末段有句话:“同
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我觉得颠
倒一下亦好,“人亦当同花儿一样,有灵性有品位”。花
有花品,人亦当有人格。一个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人物缓
缓走来,他们从历史的那端走来,他们从茫茫人海中走
来。他们是不受“嗟来之食”的丐者,是“天子呼来不
上船”的李白,是手持汉节牧羊北海的苏武,是拒绝下
跪的孙天帅……他们虽然穿着不同的服饰,行走在不同
的时代,但是他们却与牡丹一样懂得拒绝,亦懂得坚守。
丐者不受嗟来之食,坚守了为人之尊严;李白拒绝“摧
眉折腰事权贵”,铸就了知识分子的傲骨;苏武拒绝投降,
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爱国之歌;孙天帅拒绝下跪,站
出了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站出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气节!
无论是贵为使节的苏武还是卑为乞讨之人,无论是知识
分子的精英代表还是如我们芸芸众生一般的孙天帅,他
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在诠释“拒绝之美”,在为高贵做注释。
可见,高贵与身份、地位、财富无关,只与你的灵魂和
心性相联。
有人把《牡丹的拒绝》视作“现代女性对自身纯洁
灵魂、端淑品德的坚守”,而我更愿意有更多人能读到这
篇佳作,每个读到它的人都能做一株行走于尘世间的牡
丹,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在岁月流转中有所拒绝,有
所坚守,不沉沦,不失色,傲然挺立,无惧风雨强权,
独自暄妍!
掩卷而思,所得颇多,写下几句话与君共勉:人可
以不富贵但不能不高贵;富贵向外求,或可取;高贵向
内修,必可得;学会拒绝,有所坚守;有些拒绝,与品
位相关,有些拒绝,与品质相联。
007
2024年5月6日发(作者:冼自明)
名家名作
拒绝之美
——《牡丹的拒绝》赏析
张春荣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安阳 456100)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6-0006-02
有一种美叫拒绝,有一种高贵源于有所拒绝。这是
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带给我的深刻感悟和深深感动。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牡丹被贬的民间故事,听罢木然
独坐许久,对牡丹充满了神往,急切地想要一睹其芳容。
现在想来,那时应该是被牡丹的个性与神秘震撼了;被
牡丹的一种那时还说不出来的精神感动了。现在我知道
那种精神叫作高贵。后来偶遇了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
一见倾心,不能释卷。好的文章越读越有味道,而且会
因为时间、地点、年龄、心境的不同,每每再读而别有
所得。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作者对牡丹的
态度的改变缘于一次“游园不值”。这一年是洛阳的第九
届牡丹花会,作者不远万里,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怀
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来到了洛阳城,却遭遇了牡丹的拒绝。
作者去洛阳赏牡丹时正值洛阳“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
洛阳城冷风嗖嗖”。俗谚说:“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
开花对气温、湿度都是有要求的,观花时的天气也如此。
牡丹不开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作者却透过此而窥见到
了牡丹的品质和精神,这是科学和文学的区别,也是中
国的人文传统。日本学者岩山三郎有一段话颇有见地:
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
这种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体现。”作者由
不喜欢牡丹到赞美牡丹,是因为偶然间发现牡丹的个性
并不仅仅是世人眼中的“花开富贵、国色天香”,作者读
懂了牡丹的拒绝,读出了牡丹的高贵。
世间最美的遇见是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欣赏,心
生欢喜。人与人如此,人与自然亦然。当牡丹拒绝“接
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时,当牡丹拒绝“本该属于它
的荣誉和赞颂”时,当牡丹面对这些对众生来说可能会
失去抵抗力而欣然接受的诱惑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时,看花人先是不解,继而深感扫兴,说洛阳牡丹“徒
有虚名”。而作者面对同样的情形,却用饱含深情的文字
流淌出发自肺腑的赞美:“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
006
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唯独
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
了性子?”作者懂得牡丹本性如此,天生傲骨,连皇权
都可蔑视,又怎能俯就、媚俗?这便是人与花草之间的
相知相悦,因为懂得,便有了林逋《山园小梅》、周敦颐
幸读到了张抗抗这篇情辞兼善的《牡丹的拒绝》。
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推崇苏轼文章新颖独到、
别具慧眼时写道:“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
众人之上……皆于世人意外,别出眼目,其平日取舍文
意亦多以此为法。”千载之后,把这段文字用到对《牡丹
的拒绝》的评论中也至为恰切。牡丹又名“富贵花”,被
誉为花中之王。千百年来牡丹都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但大多着眼于其“花开富贵、国色天香”。比如“有此倾
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唐·刘禹锡),“国色朝酣
酒,天香夜添衣”(唐·李正封),李白更是直接把杨贵
妃比喻成牡丹,写出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
笑看”的名句。周敦颐也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
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蕴含的富贵之意也走
进了寻常百姓家,大概没有哪一种花能像牡丹一样深受
中国百姓的喜爱,牡丹被画成画儿、绣成匾悬挂在厅堂
之中,也就把富贵、圆满、吉祥请进了家里。张抗抗却
不走寻常路,不落窠臼,蹊径独辟。苏轼“横看成岭侧
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被她完美地借鉴到文学
的创作中来,面对同一事物,张抗抗善于从多个侧面去
思考、感悟,善于翻新立意,言人所未言,悟人所未悟。
缘于此,作者“于是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
贵只是一字之差。……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
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因此,牡丹的
美在不同人的眼里便有了不同的含义:世人称其美,因
其花之富贵者也;作者赞其品,爱其花中高贵者也。
在作者看来,牡丹因为懂得拒绝而高贵,因为懂得
拒绝而更美。文中写了牡丹的三重拒绝:拒绝寒冷和阴雨;
拒绝苟且和软媚;拒绝委顿和衰老。通过写牡丹的拒绝
“……中国人喜欢兰、竹,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
《爱莲说》等脍炙人口的佳作传世。因为懂得,让我们有
来写牡丹的坚守和追求。窃以为,文本写得最精彩之处
是牡丹的花开、花落与拒开之时。
“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
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
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
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
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这
是作者想象中牡丹花开的场景,其妙处在于写出了牡丹
花开的独特之处。若把“排山倒海、惊天动地、轰轰烈烈、
宏伟、壮丽”这样的词汇罗列在你的面前,你会想象到
这是在写花儿吗?这是在写人们固有思维当中静悄悄开
放的花儿吗?我们可能想象不到,但是在作者的生花妙
笔之下,这些普普通通的词汇却流淌成了至美的文字。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似乎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感受到花
开的气势,体味到生命纵情怒放时的热烈与精彩!牡丹
执着于生命的质量,开则倾其所有,虽被贬却不曾沉沦,
反而开出了花的高度,开出了花的境界,开出了花的精彩,
开出了傲骨谱就的生命辉煌!
“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
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
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
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
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
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
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这是作者回忆自己目睹
的一次牡丹花落时的情景: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牡丹
追求生命的完美,并对完美生命做了极致的追求。也许
牡丹真的深谙“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之理,
因而它选择“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
而消遁”。牡丹拒绝萎顿和衰老,是因为它懂得“萎顿”
的疲乏、憔悴之态会让美减分,懂得“衰老”似乎离美
有点儿遥远,靓丽似乎总与青春相伴。牡丹不许韶光老
容颜,只将美好定格在人间。
洛阳人精心筹备了第九届牡丹花会,看花人从天南
海北不约而同“涛涛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牡丹却没有
开放。心情黯然的看花人不淡定了,但“任凭游人扫兴
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好一个“安之若素”!写
尽了牡丹的性情和气质!古代仁人志士追寻“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滚滚尘世中的现代人也期待自
己能超然物外、自由行走,但是,真正能像牡丹一样宠
辱不惊的人又有几多?因而作者不吝笔墨,连用四个短
语构成的排比句“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来表
文艺评论
达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牡丹花开,惊艳了我们的双眸;牡丹花落,重塑了
我们的审美;牡丹拒开,澡雪了我们的尘心。我们为牡
丹排山倒海般纵情释放美丽的坚持梦想而心动,亦为牡
丹不吝惜生命追求完美的执着信念而感动,更为牡丹卓
然独立、安之若素的坚守品格而赞叹。跟随一行行文字,
我仿佛走进了牡丹王国,欣赏着牡丹惊世骇俗之美,品
味着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我停下了脚步,只想与它们静
静对坐,悄悄私语。我想这大概就是文学的魅力,你被
它牵引着走进一个虚幻曼妙的幻境,神游其中,如痴如
醉而不知返。
中国文人有着深厚的花草情结,若要追根溯源,当
从屈原《离骚》中的美人香草而来。在文人墨客的眼里,
世间的花花草草都像人一样多情而有灵性,可以含情,
可以遗恨,可以凝愁,亦可以显志。文章末段有句话:“同
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我觉得颠
倒一下亦好,“人亦当同花儿一样,有灵性有品位”。花
有花品,人亦当有人格。一个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人物缓
缓走来,他们从历史的那端走来,他们从茫茫人海中走
来。他们是不受“嗟来之食”的丐者,是“天子呼来不
上船”的李白,是手持汉节牧羊北海的苏武,是拒绝下
跪的孙天帅……他们虽然穿着不同的服饰,行走在不同
的时代,但是他们却与牡丹一样懂得拒绝,亦懂得坚守。
丐者不受嗟来之食,坚守了为人之尊严;李白拒绝“摧
眉折腰事权贵”,铸就了知识分子的傲骨;苏武拒绝投降,
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爱国之歌;孙天帅拒绝下跪,站
出了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站出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气节!
无论是贵为使节的苏武还是卑为乞讨之人,无论是知识
分子的精英代表还是如我们芸芸众生一般的孙天帅,他
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在诠释“拒绝之美”,在为高贵做注释。
可见,高贵与身份、地位、财富无关,只与你的灵魂和
心性相联。
有人把《牡丹的拒绝》视作“现代女性对自身纯洁
灵魂、端淑品德的坚守”,而我更愿意有更多人能读到这
篇佳作,每个读到它的人都能做一株行走于尘世间的牡
丹,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在岁月流转中有所拒绝,有
所坚守,不沉沦,不失色,傲然挺立,无惧风雨强权,
独自暄妍!
掩卷而思,所得颇多,写下几句话与君共勉:人可
以不富贵但不能不高贵;富贵向外求,或可取;高贵向
内修,必可得;学会拒绝,有所坚守;有些拒绝,与品
位相关,有些拒绝,与品质相联。
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