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1日发(作者:朴颐然)
2024-2023-2024年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全国
版)18传记 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1-2023年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18传记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2023·内蒙古·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景坤:不忘共产党人初心使命
①每当国歌和军歌旋律响起时,“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目光总
饱含敬意,深情致以军礼。昔日沙场,他曾战功赫赫,九死一生;回
乡建设,他却深藏功名,造福一方。孙景坤说,他不是英雄。但这一
切,却又是一个英雄的真正底色。
②1950年10月,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入朝参战。
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辽宁丹东治疗。养了一个多月伤,
孙景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
就又再次入朝奔赴前线。他只有一个信念,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回家
过好日子。
③1952年10月27日,残酷的争夺战在坪村南山161高地进
行,阵地上的8连血战了18个小时,打退了美军14次冲锋,副连
长支全胜已经握紧了爆破筒,准备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孙景
坤,带队在20分钟内送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
营长下达命令。7连副排长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冒着弹雨增援上去。
一箱弹药重达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沟都已被封锁。“从山岗上
冲过去!"孙景坤带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通过了封锁区,到达
高地。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中午一直到
半夜,又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战后,战友们从被炮弹掀起的泥土中,
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如今,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
④抗美援朝复员后,孙景坤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丹东市元宝区金
山镇。回乡后,他担任了山城村一队的队长。这山城村一队的山是光
秃秃的山,1958年建硫磺厂,熏得前山寸草不生。后来,硫磺厂停
窑下马,看着荒弃的山,孙景坤心疼。20世纪60年代初,他带着山
城村一队的社员,扒了破损的窑,在山上栽下了落叶松,一尺高的小
苗逐渐长高,几年下来,把整座山都铺绿了。种植落叶松,给村庄穿
上了绿装,是留给子孙的财富。孙景坤又立马想到:如何借助自然生
态优势,增加社员的收入 后山的土质很好,适合种板栗,孙景坤又
是培植又是嫁接,使出浑身力气。二十几年时间里,队里种活的落叶
松和板栗树,至少也有13万株。
⑤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
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
功一次。清瘦的孙景坤轻抚军装上的军功章,对于他来说,60多年
前,就将这些功名尘封了。
⑥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说,只是知道老爷子去过前线,还是第一
次听说立过一等功,当过大英雄。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只
是偶尔在这几年深夜睡不着时,才会给她讲当年抗美援朝的故事。这
些军功章,她只在40年前见过一回,那时由孙景坤的母亲保管,包
在一条绣着“赠给最可爱的人”的毛巾中,里面还裹着层红布。一次
偶然的机会,村里孩子张德胜到东风造纸厂玩,在一本书上发现了一
篇文章《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他立即拿到孙景坤家,
指着篇名旁的画像,兴奋地说,二大爷,你是书上的英雄。孙景坤却
否认:“那不是我。"
⑦张德胜一字一句地往下念,孙景坤还在说,重名了,不是他。
直到念到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他突然插嘴:“他才是英雄,腿都
打没了。”随后,他脸色凝重,眼里含泪,叮嘱孩子把书收起来。
⑧军功章能深藏,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未忘却。
(有删改)
1.阅读本文,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人物 主要事件
1950年 孙景坤 (1)
1952年 前线奋战,受伤昏迷
抗美援朝复员后 (2)
文章被发现后 (3)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清瘦的孙景坤轻抚军装上的军功章,对于他来说,60多年
前,就将这些功名尘封了。
(“轻抚"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
(2)他突然插嘴:“他才是英雄,腿都打没了。”随后,他脸色
凝重,眼里含泪,叮嘱孩子把书收起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
子)
3.如果你想收藏本文,你的收藏夹里有“家国情怀"“英雄之歌”
“人生底色"三个栏目,你会把它收藏在哪个栏目 为什么
(2022·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题。
余光中的诗和他的文学批评
①余光中是汉语文学非常重要的诗人,他一生共发表过一千四五
百首诗,多元的题材很难妥善分类,勉强划分为:爱情亲情,如《等
你,在雨中》《母难日》;小我大我,如《乡愁》《欢呼哈雷》;文学艺
术,如《白玉苦瓜》《向日葵》;山川自然,如《垦丁十九首》《问海》;
政治社会,如《慰一位落选人》《石器时代》;植物动物,如《太阳点
名》《火金姑》;环境保护,如《控诉一支烟囱》《贝壳砂》等等。
②余光中的诗感应时代与人生,他有信有望有爱,生命体会有哀
愁有欢乐,对国家民族的感情有忧有喜,对社会世事有针砭有讽刺有
鼓舞有颂扬,合起来大体上映照出积极丰盛惜福感恩的人生。诗人的
一生和国家民族分不开,《乡愁》脍炙人口自不用说,就是写每七十
六年“来临”地球一次的哈雷彗星,余光中也会联想到国家,昂扬表
示“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充满自信
与豪气。面对空气污染,余光中诅咒工厂的大烟囱,是“毒瘾深重的
大烟客……把整个城市/当作你私有的一只烟灰碟”。
③余光中的诗婉约处如宋词,阳刚处近史诗,明朗而不浅陋,耐
读而不晦涩,有篇兼且有句,推崇者多,各地的读者和批评家讲之不
尽。情诗如写莲花池畔小情人,“步雨后的红莲……从姜白石的词里,
有韵地……走来",其典雅情调迷倒了多少年轻读者。作家流沙河也极
爱他的诗,曾开课讲授,称其诗可读可解更可讲——可讲的意思是可
让批评家细细讲出其精彩高妙的艺术。
④余光中熟悉中英两个文学传统,知道诗是形象的思维,写诗有
章法有技艺;知道怎样继承与创新;余光中新诗的形式,有格律体,
但以自由体为主。他的自由体甚有节制,创出了一种“半自由半格律”
的新诗体,有人以为其创体的成就有如唐代杜甫之确立律诗体式。
⑤梁实秋曾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
时无两",其实余光中既是伟大的诗人和散文家,也是杰出的评论家。
他既评论中西古今文学,也评论音乐、绘画、书法。他的文学评论,
涉及的文类也多: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⑥散文理论方面,余光中有“速度、密度、弹性”说和“炼丹"
说,强调词汇和句法灵活多变。他又提出散文语言“白以为常,文以
应变,俚以传真,西以求新”的多元融合主张。太阳之下少新事,余
光中这方面的理论,也非完全簇新:孔子早就认为言辞应有文采,《文
心雕龙》强调情与采不能偏废,杜甫主张“转益多师"。余光中的“白
文俚西”以说是兼采众长而已。
⑦余光中精通中英文,中译英、英译中,成果丰硕。中文和英文
语法多有不同,余光中深感中文写作亦步亦趋英文句法的流弊,认为
国人可择英文句法之善者而从之,对“恶性西化"的夹缠冗长则必须
避而远之。他撰文批评五四以来多个名家的作品,诗与文都有,包括
批评其文字的“恶性西化”。余光中论“中文西化"诸文,1960年代
起陆续发表,一片苦口婆心,产生了广泛影响。
(摘编自《南方周末》)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光中由哈雷彗星联想到国家,赞颂民族意志“永远向前”,
流露出炽热的爱国情怀。
B.散文语言应“白文俚西"多元融合,这并非余光中的独创,中
国古代文论早有论述。
C.余光中精通中英文并且熟悉中英文文学传统,对中文写作学
习英文句法持辩证态度。
D.“知道怎样继承与创新”既体现在余光中的诗歌创作中,也
体现在其文学理论研究中。
5.第⑤段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6.文章为什么说余光中是“汉语文学非常重要的诗人"?请结合
全文简要分析。
(2022·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题。
报国无门空遗憾 生不逢时辛弃疾
①有人说,南归后的辛弃疾虽未能重上战场,但他依然在战斗,
只不过那是一场内心之战,是意志与情绪的交战。无法报国杀敌,仍
显英雄本色。
②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从文学的角度认识辛弃疾,他留下的经典词
作数不胜数,是宋词豪放派的一代宗师,与苏轼平分秋色。但苏轼写
豪放词,倾注的是意境,而辛弃疾倾注的是心境。苏轼写英雄,是在
写历史;辛弃疾写英雄,是在写现实,写人生。
③狂放时,他写:叹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黄英红萼,甚物堪
同、除非腰佩黄金印……此时方称情怀,尽拼一饮千钟。(《金菊对芙
蓉·重阳》)
④失意时,他写: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⑤英雄迟暮,他写:倦客新丰,貂裘敞、征尘满目。弹短铗、青
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倦
客新丰》)
⑥明明是国之大侠,偏偏成了“词中之龙”,这是中国文学史的
大幸,却是辛弃疾个人的大不幸。
⑦辛弃疾很推崇陶渊明,但他对陶渊明的理解,相当独特。
⑧他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在他眼里,隐居乡间
的陶渊明跟建功立业的诸葛亮,是一样的风流人物,只是人生境遇不
同罢了。这怎么看都是常年赋闲乡下的辛弃疾的自况。借他人境遇,
浇心中块垒。
⑨从1181年冬天,他41岁时遭到弹劾罢官起,直到去世的20
多年时间里,除了偶有两三年被起用为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之外,
其余时间,他基本都在江西上饶带湖边的家中栖居。
⑩他把这个后半生的家,命名为“稼轩”。你拿起他的词集,翻
看这一时期的作品,扑面而来都是这样的意境:愁、酒、剑、白发……
待到时代需要英雄时,英雄早已老去。
南归整整40年后,辛弃疾终于等到了上前线的机会。此时,
南宋的实权派人物韩侂胄,大量起用主战派人士,试图发起对金国的
北伐。1203年,韩侂胄征召63岁的辛弃疾出山,出任浙东安抚使。
尽管年纪大了,尽管蛰伏半生,但辛弃疾仍是整个国家最清醒、
最冷静的主战派。他未被周遭叫嚣北伐的氛围冲昏头脑,而是上疏建
言,北伐应进行精密的筹备,从士兵的训练、粮草的供应,到军官的
选拔,都要力求完善,不能草率,否则将功亏一篑。
开禧元年(1205),65岁的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期间,他登
上北固亭,写下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
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这首词中,辛弃疾流露出深深的纠结:一方面,他以廉颇自喻,
说自己虽老矣,仍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他提醒韩侂胄,
千万不要像以往的北伐一样,草率出兵,以致遭遇重创。
任何年代都不缺邀功自赏的人,缺的是清醒自守之人。在主战
派当权的岁月里,辛弃疾仍然遭到了弹劾。开禧北伐如期进行,辛弃
疾却已辞官在家。
战争的结果不幸被辛弃疾预见,南宋因为军事准备严重不足,
先胜后败。韩侂胄想再把辛弃疾请出来,作为抗金的一面旗帜。这次
授予辛弃疾的职务是枢密院都承旨,一个相当重要的军事职位。当皇
帝的任命诏书到达江西乡下时,辛弃疾已经病重。他没有赴任。他知
道,自己只是一个符号。
开禧三年(1207),67岁的辛弃疾病逝。临终之际,他还在大
喊杀贼!
可怜辛弃疾,至死,他的故乡山东仍是沦陷区、收复中原,魂
牵梦萦,无期更无望、他越是不曾认命,生命的悲剧色彩就越浓烈。
凡人无力,我们能抱以同情;但英雄无力,我们又当如何呢?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
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
(选文有删改)
7.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语“大幸"和“大不幸”各有什么含义?
请结合文本加以理解。
8.选文的第⑦⑧段中,辛弃疾为什么要把陶渊明与诸葛亮联系
在一起?
9.选文引用了辛弃疾的多首词作,请概括总结这一写法的妙处。
10.文末说:“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
害的时代",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11.(2021·宁夏·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让我们自己也成为巨人
黄传会
①仰望星空,孙家栋的眉心微微蹙在一起,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
爬上心头。
②星载原子钟像一只“拦路虎”,横在北斗二号系统面前。
③时间和空间位置信息,都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卫星的
位置信息和星上精准的时间信息,是导航卫星最核心的两大参数。
④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如果原子钟误差1纳
秒(10亿分之一秒),就意味定位会有0.3米误差。
⑤孙家栋对现北斗三号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时任北斗二号卫星
系统总设计师谢军说:“我们再也不能对进口产品存在依赖性了。星
载原子钟必须下决心自己搞,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做出自己的品牌。”
⑥当时参与原子钟研发的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
学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航天科工集团203所等。
孙家栋的态度非常明确:“原子钟技术不过关,卫星绝对不能上天。"
⑦终于,有3家科研单位分别研制成功各有特色、具有完全自主
知识产权、满足北斗系统工程要求的星载原子钟——中国终于有了自
主研发的原子钟。
⑧那天,孙家栋亲自见证了4台完全符合技术要求的国产原子钟,
装载在北斗二号系统首颗卫星上。
⑨卫星转场到发射区,与火箭对接,进入卫星状态检查,整流罩
合上。
⑩4月14日凌晨,北斗二号系统第一颗卫星,终于顺利升空。
在指控中心,孙家栋注视着面前的大屏幕,神色淡定,心中却
是波涛翻涌。
太空中的频率资源十分有限。2000年4月17日,我国向国际
电信联盟申请导航卫星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国际电信联盟辟出两
小段资源作为卫星导航合法使用频段。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谁先占有
谁先用”的原则,必须在7年有效期内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接收传
回信号,逾期则自动失效。
因此,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卫星入轨后,按规范操作,
卫星要在真空环境下暴露5天后再开启设备。提前开启,很有可能引
发微波信号大功率微放电,导致卫星报废。可是再等5天,势必错失
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最后期限。
16日20时14分,我国申请的空间频率有效期只剩下不到4
小时。
孙家栋从座席上站了起来,拧眉沉思了片刻,与在座的有关同
志会商后果断决策:“加电开机!"
当晚,十几家终端设备厂家,在北斗系统主控站的一个大操场
上,把接收机摆成一大排,技术人员在焦急中不时仰望漆黑的夜空,
等待着一个“精灵”——那个来自远方的信号。
“有了!"不知谁最先喊了起来。
整个大操场上欢声雷动。
此时,离国际电信联盟限定的时间仅剩2小时。
犹如世界杯比赛的“压哨破门”,北斗系统申请的卫星导航信号
频率与轨位资源保住了,中国北斗在最后时刻,拿到了进军全球卫星
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
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曾说过:“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
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
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孙家栋说:“祖洪总指挥说得非常棒。
靠别人靠不住,只有靠自己,拼搏努力,让我们自己也成为‘巨人’,
让中国的航天也成为‘巨人’!"
大家心里铆足了劲:让中国航天也成为“巨人”!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5期《仰望星空》,有删改)
注:孙家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主持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为代表的45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主持我国月球探测、
北斗导航重大航天工程的研制工作。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
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
(1)文章的第①段是特写,请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2)文章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原子钟"一句“终于”含义丰富,
请结合第⑤—⑦段加以分析。
(4)文章分段较多,有的独句成段,请结合文章 — 段,体会这
些句段的表现力。
(5)文章多次提到了“巨人",谈谈你对“巨人”的理解。
(6)结合文章内容,为孙家栋写一段颁奖词。(60字以内)
(2021·贵州黔西·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
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
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
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
遮遮掩掩。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
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
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
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
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
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
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
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
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
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③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
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
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
——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
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
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
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
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
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
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
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
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
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
来。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
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选自《列夫·托尔斯泰》有删改)
12.三段文字都在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但各有侧重,其重点
分别是什么?
13.第二段末引用高尔基“托尔新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的描述,有何作用?
14.从选文中看出托尔斯泰是怎样的一个人?
(2021·河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学者段玉裁
①一九八五年牡丹盛开时,我曾到许慎的家乡凭吊这位伟大的文
字学家。稻黄蟹肥、秋菊初绽的季节,又来到江苏金坛参加纪念清代
朴学大师、《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的活动。半年之内,随着众
多学者来到这两位悬隔一千七百年、为同一部著作付出毕生精力、前
后辉映的伟大学者的桑梓之地,寻觅他们的遗踪,想象其为人,这对
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
美好记忆。
②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城南偏西,一泓清碧,名
曰愚池,是清代一位学者为纪念自己幼年读书的贫困境遇而命名的。
愚者,大智若愚之愚、愚公移山之愚,非真愚也,意思是下愚劲苦读。
傍池畔西行,过曲桥,经愚亭——亭却是此次所建了——就可以看
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纪念馆了。几椽灰砖朱檐的仿清建筑,几枝茂盛
的长青,几盆幽兰的盆景,石子甬道旁株株五针松,一切显得古朴而
典雅。身置其间,就会油然产生一种复杂交织的感觉:既肃穆又亲切,
既深沉又开阔,既恬静又激动。这或许是段玉裁治学精神的感召吧!
在这里建造他的纪念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
布置,可以看出金坛县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
③段玉裁出身寒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从他记事的
时候起,他父亲就长年在镇江(当时叫丹徒)、扬州一带教书,每年
春节前带着一年所得的束脩——几十两银子,回到家里过年,春天一
到,就又外出教学。那区区几十两银子,就是全家三代七口人来年的
全部生活费。家里的食谱终年不变:早、晚喝大麦糊糊(现在的金坛
人早已不知大麦糊糊为何物了);午餐则两天米粥,一天米饭。及至
他成人游学京师,收入也是时有时无。他三十五岁时,曾向老师戴震
借银四十两,直到八年后才得归还,其经济拮据之状可知。他共做过
几任知县,前后约有九年,四十七岁致仕回乡,直到八十一岁去世,
始终与贫病相伴。为了刻《说文解字注》,跟他齐名的学者王念孙曾
资助他四十两银子,但他却挪作他用了,大概是不得已支付了日常开
销吧。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
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实践了“不种砚田无乐事,
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终于成了划时代的学者。
④段玉裁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例如他从二十九岁时
就自认戴震为老师,直至晚年,一直把师训牢记于心。虽然戴震去世
已四十年,但只要与人言及戴震之事,则必肃然而立;戴震死后,段
玉裁便把早年戴震写给他的十四封信装裱成册,并经常取出来郑重诵
读。这些,在现代的有些青年看来,也许近乎“迂腐”吧?我以为,
段玉裁对老师表示崇敬的方式,在今日固不可取,但这种由于自己造
诣日高,因而更加感到老师启迪诱导之功的可贵,从而油然而生的感
情却是应该提倡的。起码,这总比那种为了一已私欲而佯作虔敬,实
则借师之名招摇撞骗,时过又把老师抛到爪哇国,甚至借贬老师以显
己高者强上万倍。
⑤对于年轻后学,段玉裁则平易过人,例如他曾眼著名的校勘学
家顾千里争论古代学制问题,往返书信很多,双方相持不下。有人说
顾千里“以后期之俊秀与先生抗衡,同辈实所窃议"。段玉裁不同意
这种看法,说顾千里“虽昔年师资于愚(我),请业于愚,一旦学邃
(深)于愚,愚必北面(古代学生敬师之礼)而事之,愿执经为弟子”。
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因为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
的。他说:“惟不以意气为用,故学可以深邃诣极(达到顶点)矣。
苟无志于学,用为争名之具,是尚未能浅,又安能邃!"这又是何等
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他七十八岁时又收了一个学生,叫陈奂。陈奂就
住在他家。他本已很穷,却还热情地供给学生们伙食。陈奂也不负所
望,终于成为著名学者,他所著的《诗毛氏传疏》,至今还是研究《诗
经》的必读书。段玉裁奖掖后进、唯恐后来不居上的思想境界于此可
见一斑。这又是可以让某些以学生为工具、抑此扬彼、欺行霸市的为
师者愧赧无地的。
⑥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
然严谨而勇于创新。即如他的《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中的
每字每句必详加考证,使之从此成为可读之书。他在校勘古代文献典
籍、分析古代字词语义、研究古音分类沿革等一切方面,无不全面继
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又发前人所未发。在“《说文》学”方面,他早已
超越了戴震。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是传统文献语言学最昌盛的时代,
段玉裁和王念孙被后世视为乾嘉之学的两大支柱,合起来叫作“段王
之学",百余年来为海内外治汉民族古学者所共仰,绝不是偶然的。
⑦段玉栽晚年定居苏州。其寓所“枝园”久已荡然无存,据说在
今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我并没去实地考察,想必也不会十分宽敞,或
2024年5月11日发(作者:朴颐然)
2024-2023-2024年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全国
版)18传记 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1-2023年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18传记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2023·内蒙古·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景坤:不忘共产党人初心使命
①每当国歌和军歌旋律响起时,“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目光总
饱含敬意,深情致以军礼。昔日沙场,他曾战功赫赫,九死一生;回
乡建设,他却深藏功名,造福一方。孙景坤说,他不是英雄。但这一
切,却又是一个英雄的真正底色。
②1950年10月,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入朝参战。
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辽宁丹东治疗。养了一个多月伤,
孙景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
就又再次入朝奔赴前线。他只有一个信念,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回家
过好日子。
③1952年10月27日,残酷的争夺战在坪村南山161高地进
行,阵地上的8连血战了18个小时,打退了美军14次冲锋,副连
长支全胜已经握紧了爆破筒,准备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孙景
坤,带队在20分钟内送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
营长下达命令。7连副排长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冒着弹雨增援上去。
一箱弹药重达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沟都已被封锁。“从山岗上
冲过去!"孙景坤带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通过了封锁区,到达
高地。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中午一直到
半夜,又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战后,战友们从被炮弹掀起的泥土中,
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如今,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
④抗美援朝复员后,孙景坤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丹东市元宝区金
山镇。回乡后,他担任了山城村一队的队长。这山城村一队的山是光
秃秃的山,1958年建硫磺厂,熏得前山寸草不生。后来,硫磺厂停
窑下马,看着荒弃的山,孙景坤心疼。20世纪60年代初,他带着山
城村一队的社员,扒了破损的窑,在山上栽下了落叶松,一尺高的小
苗逐渐长高,几年下来,把整座山都铺绿了。种植落叶松,给村庄穿
上了绿装,是留给子孙的财富。孙景坤又立马想到:如何借助自然生
态优势,增加社员的收入 后山的土质很好,适合种板栗,孙景坤又
是培植又是嫁接,使出浑身力气。二十几年时间里,队里种活的落叶
松和板栗树,至少也有13万株。
⑤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
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
功一次。清瘦的孙景坤轻抚军装上的军功章,对于他来说,60多年
前,就将这些功名尘封了。
⑥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说,只是知道老爷子去过前线,还是第一
次听说立过一等功,当过大英雄。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只
是偶尔在这几年深夜睡不着时,才会给她讲当年抗美援朝的故事。这
些军功章,她只在40年前见过一回,那时由孙景坤的母亲保管,包
在一条绣着“赠给最可爱的人”的毛巾中,里面还裹着层红布。一次
偶然的机会,村里孩子张德胜到东风造纸厂玩,在一本书上发现了一
篇文章《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他立即拿到孙景坤家,
指着篇名旁的画像,兴奋地说,二大爷,你是书上的英雄。孙景坤却
否认:“那不是我。"
⑦张德胜一字一句地往下念,孙景坤还在说,重名了,不是他。
直到念到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他突然插嘴:“他才是英雄,腿都
打没了。”随后,他脸色凝重,眼里含泪,叮嘱孩子把书收起来。
⑧军功章能深藏,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未忘却。
(有删改)
1.阅读本文,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人物 主要事件
1950年 孙景坤 (1)
1952年 前线奋战,受伤昏迷
抗美援朝复员后 (2)
文章被发现后 (3)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清瘦的孙景坤轻抚军装上的军功章,对于他来说,60多年
前,就将这些功名尘封了。
(“轻抚"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
(2)他突然插嘴:“他才是英雄,腿都打没了。”随后,他脸色
凝重,眼里含泪,叮嘱孩子把书收起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
子)
3.如果你想收藏本文,你的收藏夹里有“家国情怀"“英雄之歌”
“人生底色"三个栏目,你会把它收藏在哪个栏目 为什么
(2022·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题。
余光中的诗和他的文学批评
①余光中是汉语文学非常重要的诗人,他一生共发表过一千四五
百首诗,多元的题材很难妥善分类,勉强划分为:爱情亲情,如《等
你,在雨中》《母难日》;小我大我,如《乡愁》《欢呼哈雷》;文学艺
术,如《白玉苦瓜》《向日葵》;山川自然,如《垦丁十九首》《问海》;
政治社会,如《慰一位落选人》《石器时代》;植物动物,如《太阳点
名》《火金姑》;环境保护,如《控诉一支烟囱》《贝壳砂》等等。
②余光中的诗感应时代与人生,他有信有望有爱,生命体会有哀
愁有欢乐,对国家民族的感情有忧有喜,对社会世事有针砭有讽刺有
鼓舞有颂扬,合起来大体上映照出积极丰盛惜福感恩的人生。诗人的
一生和国家民族分不开,《乡愁》脍炙人口自不用说,就是写每七十
六年“来临”地球一次的哈雷彗星,余光中也会联想到国家,昂扬表
示“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充满自信
与豪气。面对空气污染,余光中诅咒工厂的大烟囱,是“毒瘾深重的
大烟客……把整个城市/当作你私有的一只烟灰碟”。
③余光中的诗婉约处如宋词,阳刚处近史诗,明朗而不浅陋,耐
读而不晦涩,有篇兼且有句,推崇者多,各地的读者和批评家讲之不
尽。情诗如写莲花池畔小情人,“步雨后的红莲……从姜白石的词里,
有韵地……走来",其典雅情调迷倒了多少年轻读者。作家流沙河也极
爱他的诗,曾开课讲授,称其诗可读可解更可讲——可讲的意思是可
让批评家细细讲出其精彩高妙的艺术。
④余光中熟悉中英两个文学传统,知道诗是形象的思维,写诗有
章法有技艺;知道怎样继承与创新;余光中新诗的形式,有格律体,
但以自由体为主。他的自由体甚有节制,创出了一种“半自由半格律”
的新诗体,有人以为其创体的成就有如唐代杜甫之确立律诗体式。
⑤梁实秋曾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
时无两",其实余光中既是伟大的诗人和散文家,也是杰出的评论家。
他既评论中西古今文学,也评论音乐、绘画、书法。他的文学评论,
涉及的文类也多: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⑥散文理论方面,余光中有“速度、密度、弹性”说和“炼丹"
说,强调词汇和句法灵活多变。他又提出散文语言“白以为常,文以
应变,俚以传真,西以求新”的多元融合主张。太阳之下少新事,余
光中这方面的理论,也非完全簇新:孔子早就认为言辞应有文采,《文
心雕龙》强调情与采不能偏废,杜甫主张“转益多师"。余光中的“白
文俚西”以说是兼采众长而已。
⑦余光中精通中英文,中译英、英译中,成果丰硕。中文和英文
语法多有不同,余光中深感中文写作亦步亦趋英文句法的流弊,认为
国人可择英文句法之善者而从之,对“恶性西化"的夹缠冗长则必须
避而远之。他撰文批评五四以来多个名家的作品,诗与文都有,包括
批评其文字的“恶性西化”。余光中论“中文西化"诸文,1960年代
起陆续发表,一片苦口婆心,产生了广泛影响。
(摘编自《南方周末》)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光中由哈雷彗星联想到国家,赞颂民族意志“永远向前”,
流露出炽热的爱国情怀。
B.散文语言应“白文俚西"多元融合,这并非余光中的独创,中
国古代文论早有论述。
C.余光中精通中英文并且熟悉中英文文学传统,对中文写作学
习英文句法持辩证态度。
D.“知道怎样继承与创新”既体现在余光中的诗歌创作中,也
体现在其文学理论研究中。
5.第⑤段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6.文章为什么说余光中是“汉语文学非常重要的诗人"?请结合
全文简要分析。
(2022·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题。
报国无门空遗憾 生不逢时辛弃疾
①有人说,南归后的辛弃疾虽未能重上战场,但他依然在战斗,
只不过那是一场内心之战,是意志与情绪的交战。无法报国杀敌,仍
显英雄本色。
②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从文学的角度认识辛弃疾,他留下的经典词
作数不胜数,是宋词豪放派的一代宗师,与苏轼平分秋色。但苏轼写
豪放词,倾注的是意境,而辛弃疾倾注的是心境。苏轼写英雄,是在
写历史;辛弃疾写英雄,是在写现实,写人生。
③狂放时,他写:叹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黄英红萼,甚物堪
同、除非腰佩黄金印……此时方称情怀,尽拼一饮千钟。(《金菊对芙
蓉·重阳》)
④失意时,他写: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⑤英雄迟暮,他写:倦客新丰,貂裘敞、征尘满目。弹短铗、青
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倦
客新丰》)
⑥明明是国之大侠,偏偏成了“词中之龙”,这是中国文学史的
大幸,却是辛弃疾个人的大不幸。
⑦辛弃疾很推崇陶渊明,但他对陶渊明的理解,相当独特。
⑧他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在他眼里,隐居乡间
的陶渊明跟建功立业的诸葛亮,是一样的风流人物,只是人生境遇不
同罢了。这怎么看都是常年赋闲乡下的辛弃疾的自况。借他人境遇,
浇心中块垒。
⑨从1181年冬天,他41岁时遭到弹劾罢官起,直到去世的20
多年时间里,除了偶有两三年被起用为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之外,
其余时间,他基本都在江西上饶带湖边的家中栖居。
⑩他把这个后半生的家,命名为“稼轩”。你拿起他的词集,翻
看这一时期的作品,扑面而来都是这样的意境:愁、酒、剑、白发……
待到时代需要英雄时,英雄早已老去。
南归整整40年后,辛弃疾终于等到了上前线的机会。此时,
南宋的实权派人物韩侂胄,大量起用主战派人士,试图发起对金国的
北伐。1203年,韩侂胄征召63岁的辛弃疾出山,出任浙东安抚使。
尽管年纪大了,尽管蛰伏半生,但辛弃疾仍是整个国家最清醒、
最冷静的主战派。他未被周遭叫嚣北伐的氛围冲昏头脑,而是上疏建
言,北伐应进行精密的筹备,从士兵的训练、粮草的供应,到军官的
选拔,都要力求完善,不能草率,否则将功亏一篑。
开禧元年(1205),65岁的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期间,他登
上北固亭,写下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
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这首词中,辛弃疾流露出深深的纠结:一方面,他以廉颇自喻,
说自己虽老矣,仍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他提醒韩侂胄,
千万不要像以往的北伐一样,草率出兵,以致遭遇重创。
任何年代都不缺邀功自赏的人,缺的是清醒自守之人。在主战
派当权的岁月里,辛弃疾仍然遭到了弹劾。开禧北伐如期进行,辛弃
疾却已辞官在家。
战争的结果不幸被辛弃疾预见,南宋因为军事准备严重不足,
先胜后败。韩侂胄想再把辛弃疾请出来,作为抗金的一面旗帜。这次
授予辛弃疾的职务是枢密院都承旨,一个相当重要的军事职位。当皇
帝的任命诏书到达江西乡下时,辛弃疾已经病重。他没有赴任。他知
道,自己只是一个符号。
开禧三年(1207),67岁的辛弃疾病逝。临终之际,他还在大
喊杀贼!
可怜辛弃疾,至死,他的故乡山东仍是沦陷区、收复中原,魂
牵梦萦,无期更无望、他越是不曾认命,生命的悲剧色彩就越浓烈。
凡人无力,我们能抱以同情;但英雄无力,我们又当如何呢?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
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
(选文有删改)
7.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语“大幸"和“大不幸”各有什么含义?
请结合文本加以理解。
8.选文的第⑦⑧段中,辛弃疾为什么要把陶渊明与诸葛亮联系
在一起?
9.选文引用了辛弃疾的多首词作,请概括总结这一写法的妙处。
10.文末说:“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
害的时代",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11.(2021·宁夏·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让我们自己也成为巨人
黄传会
①仰望星空,孙家栋的眉心微微蹙在一起,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
爬上心头。
②星载原子钟像一只“拦路虎”,横在北斗二号系统面前。
③时间和空间位置信息,都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卫星的
位置信息和星上精准的时间信息,是导航卫星最核心的两大参数。
④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如果原子钟误差1纳
秒(10亿分之一秒),就意味定位会有0.3米误差。
⑤孙家栋对现北斗三号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时任北斗二号卫星
系统总设计师谢军说:“我们再也不能对进口产品存在依赖性了。星
载原子钟必须下决心自己搞,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做出自己的品牌。”
⑥当时参与原子钟研发的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
学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航天科工集团203所等。
孙家栋的态度非常明确:“原子钟技术不过关,卫星绝对不能上天。"
⑦终于,有3家科研单位分别研制成功各有特色、具有完全自主
知识产权、满足北斗系统工程要求的星载原子钟——中国终于有了自
主研发的原子钟。
⑧那天,孙家栋亲自见证了4台完全符合技术要求的国产原子钟,
装载在北斗二号系统首颗卫星上。
⑨卫星转场到发射区,与火箭对接,进入卫星状态检查,整流罩
合上。
⑩4月14日凌晨,北斗二号系统第一颗卫星,终于顺利升空。
在指控中心,孙家栋注视着面前的大屏幕,神色淡定,心中却
是波涛翻涌。
太空中的频率资源十分有限。2000年4月17日,我国向国际
电信联盟申请导航卫星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国际电信联盟辟出两
小段资源作为卫星导航合法使用频段。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谁先占有
谁先用”的原则,必须在7年有效期内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接收传
回信号,逾期则自动失效。
因此,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卫星入轨后,按规范操作,
卫星要在真空环境下暴露5天后再开启设备。提前开启,很有可能引
发微波信号大功率微放电,导致卫星报废。可是再等5天,势必错失
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最后期限。
16日20时14分,我国申请的空间频率有效期只剩下不到4
小时。
孙家栋从座席上站了起来,拧眉沉思了片刻,与在座的有关同
志会商后果断决策:“加电开机!"
当晚,十几家终端设备厂家,在北斗系统主控站的一个大操场
上,把接收机摆成一大排,技术人员在焦急中不时仰望漆黑的夜空,
等待着一个“精灵”——那个来自远方的信号。
“有了!"不知谁最先喊了起来。
整个大操场上欢声雷动。
此时,离国际电信联盟限定的时间仅剩2小时。
犹如世界杯比赛的“压哨破门”,北斗系统申请的卫星导航信号
频率与轨位资源保住了,中国北斗在最后时刻,拿到了进军全球卫星
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
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曾说过:“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
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
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孙家栋说:“祖洪总指挥说得非常棒。
靠别人靠不住,只有靠自己,拼搏努力,让我们自己也成为‘巨人’,
让中国的航天也成为‘巨人’!"
大家心里铆足了劲:让中国航天也成为“巨人”!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5期《仰望星空》,有删改)
注:孙家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主持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为代表的45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主持我国月球探测、
北斗导航重大航天工程的研制工作。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
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
(1)文章的第①段是特写,请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2)文章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原子钟"一句“终于”含义丰富,
请结合第⑤—⑦段加以分析。
(4)文章分段较多,有的独句成段,请结合文章 — 段,体会这
些句段的表现力。
(5)文章多次提到了“巨人",谈谈你对“巨人”的理解。
(6)结合文章内容,为孙家栋写一段颁奖词。(60字以内)
(2021·贵州黔西·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
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
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
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
遮遮掩掩。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
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
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
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
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
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
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
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
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
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③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
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
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
——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
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
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
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
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
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
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
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
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
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
来。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
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选自《列夫·托尔斯泰》有删改)
12.三段文字都在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但各有侧重,其重点
分别是什么?
13.第二段末引用高尔基“托尔新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的描述,有何作用?
14.从选文中看出托尔斯泰是怎样的一个人?
(2021·河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学者段玉裁
①一九八五年牡丹盛开时,我曾到许慎的家乡凭吊这位伟大的文
字学家。稻黄蟹肥、秋菊初绽的季节,又来到江苏金坛参加纪念清代
朴学大师、《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的活动。半年之内,随着众
多学者来到这两位悬隔一千七百年、为同一部著作付出毕生精力、前
后辉映的伟大学者的桑梓之地,寻觅他们的遗踪,想象其为人,这对
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
美好记忆。
②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城南偏西,一泓清碧,名
曰愚池,是清代一位学者为纪念自己幼年读书的贫困境遇而命名的。
愚者,大智若愚之愚、愚公移山之愚,非真愚也,意思是下愚劲苦读。
傍池畔西行,过曲桥,经愚亭——亭却是此次所建了——就可以看
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纪念馆了。几椽灰砖朱檐的仿清建筑,几枝茂盛
的长青,几盆幽兰的盆景,石子甬道旁株株五针松,一切显得古朴而
典雅。身置其间,就会油然产生一种复杂交织的感觉:既肃穆又亲切,
既深沉又开阔,既恬静又激动。这或许是段玉裁治学精神的感召吧!
在这里建造他的纪念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
布置,可以看出金坛县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
③段玉裁出身寒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从他记事的
时候起,他父亲就长年在镇江(当时叫丹徒)、扬州一带教书,每年
春节前带着一年所得的束脩——几十两银子,回到家里过年,春天一
到,就又外出教学。那区区几十两银子,就是全家三代七口人来年的
全部生活费。家里的食谱终年不变:早、晚喝大麦糊糊(现在的金坛
人早已不知大麦糊糊为何物了);午餐则两天米粥,一天米饭。及至
他成人游学京师,收入也是时有时无。他三十五岁时,曾向老师戴震
借银四十两,直到八年后才得归还,其经济拮据之状可知。他共做过
几任知县,前后约有九年,四十七岁致仕回乡,直到八十一岁去世,
始终与贫病相伴。为了刻《说文解字注》,跟他齐名的学者王念孙曾
资助他四十两银子,但他却挪作他用了,大概是不得已支付了日常开
销吧。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
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实践了“不种砚田无乐事,
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终于成了划时代的学者。
④段玉裁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例如他从二十九岁时
就自认戴震为老师,直至晚年,一直把师训牢记于心。虽然戴震去世
已四十年,但只要与人言及戴震之事,则必肃然而立;戴震死后,段
玉裁便把早年戴震写给他的十四封信装裱成册,并经常取出来郑重诵
读。这些,在现代的有些青年看来,也许近乎“迂腐”吧?我以为,
段玉裁对老师表示崇敬的方式,在今日固不可取,但这种由于自己造
诣日高,因而更加感到老师启迪诱导之功的可贵,从而油然而生的感
情却是应该提倡的。起码,这总比那种为了一已私欲而佯作虔敬,实
则借师之名招摇撞骗,时过又把老师抛到爪哇国,甚至借贬老师以显
己高者强上万倍。
⑤对于年轻后学,段玉裁则平易过人,例如他曾眼著名的校勘学
家顾千里争论古代学制问题,往返书信很多,双方相持不下。有人说
顾千里“以后期之俊秀与先生抗衡,同辈实所窃议"。段玉裁不同意
这种看法,说顾千里“虽昔年师资于愚(我),请业于愚,一旦学邃
(深)于愚,愚必北面(古代学生敬师之礼)而事之,愿执经为弟子”。
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因为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
的。他说:“惟不以意气为用,故学可以深邃诣极(达到顶点)矣。
苟无志于学,用为争名之具,是尚未能浅,又安能邃!"这又是何等
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他七十八岁时又收了一个学生,叫陈奂。陈奂就
住在他家。他本已很穷,却还热情地供给学生们伙食。陈奂也不负所
望,终于成为著名学者,他所著的《诗毛氏传疏》,至今还是研究《诗
经》的必读书。段玉裁奖掖后进、唯恐后来不居上的思想境界于此可
见一斑。这又是可以让某些以学生为工具、抑此扬彼、欺行霸市的为
师者愧赧无地的。
⑥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
然严谨而勇于创新。即如他的《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中的
每字每句必详加考证,使之从此成为可读之书。他在校勘古代文献典
籍、分析古代字词语义、研究古音分类沿革等一切方面,无不全面继
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又发前人所未发。在“《说文》学”方面,他早已
超越了戴震。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是传统文献语言学最昌盛的时代,
段玉裁和王念孙被后世视为乾嘉之学的两大支柱,合起来叫作“段王
之学",百余年来为海内外治汉民族古学者所共仰,绝不是偶然的。
⑦段玉栽晚年定居苏州。其寓所“枝园”久已荡然无存,据说在
今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我并没去实地考察,想必也不会十分宽敞,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