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重组节研究的进展 Review of Studies on Recombination Nodules

IT圈 admin 27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13日发(作者:咸映秋)

遗传HEREDITAS (Beijing) 18(4): 38-41 1996

综述

重组节研究的进展

靳全文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

王亚梅

(北京农学院,北京102208)

张传善

(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长春130024)

Review of Studies on Recombination Nodules

Jin Quanwen

(Institute of Genetics, Academia Sinica, Beijing 100101)

Wang Yamei

(Beij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Beijing 102208)

Zhang Chuanshan

(Department of Bi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L ngchun 130024)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SC)是减数分裂前期染色体配对时,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复合结

构,这种结构最初是由Moses和Fawcet于1956年在喇姑、家鸽、猫及人的初级精母细胞的电镜超薄切片中观察

到的。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观察过的真核生物中都有这种结构。一般说来,在电子显微镜下,SC由三部分组成,

即两个侧生组分和一个中央组分.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交换必须有SC的形成为前提,这是SC的生物学意义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虽然目前

还没有直接证据说明SC的两条侧生组分直接参与交换的发生,但在SC的某些区段有时可以着到两条侧生组分之

间有电子密度较大的结构,通常称为重组节(Recombination nodule, RN) (9).

由于重组节通常出现在偶线期到粗线期,其出现的频率和位置又与交换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因而,重组节的研

究或许可以帮助人们对交换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近几年来,重组节的研究已经成为细胞遗传学中不可忽视的一

个重要热点领域(‘〕。

1重组节的发现及其普遍性

1968年,P. B. M oens在运用常规电镜包埋与超薄切片技术研究察香百合(Lilium longiforum)的SC超微结构

时,最早在SC上发现了一种电子致密“结节(nodule)" (l9).之后,Gillies(1972). Zickler(1973)等人相继分别在13

种真菌的SC上发现了类似于P. B. Moens称作“结节’的结构.

1975年,Carpenter研究了果蝇卵母细胞中“结节”的分布规律,发现它们与雌果蝇的重组频率和分布有明显的

4期靳全文等:重组节研究的进展39

相关性:在其侧定的23条染色体臂中,有21条臂各含有1个‘结节’,而另外2条臂各有2个“结节”,这样,平均每

条臂上“结节”的数目为1.09;而果蝇每个减数分裂细胞核中交换频率理论上为5.6,由于减数分裂时形成5条臂,

平均每条臂的交换频率应是1.12.另外,这些‘结节’均分布在染色体的常染色质区,这个结果是和异染色质区没

有交换是完全一致的.上述发现促使Carpenter提出,这些“结节’参与了重组过程,它们的位置代表了交换发生的

位点,因而,她首次将这些・结节・定名为“重组节(Recombination nodule, RN)"〔,〕.

Carpenter把3H标记的脱氧胸普(dT)掺人果蝇卵母细胞中,发现在重组节附近有DNA合成.Carpente:据此

提出,重组节中可能含有多种酶,它们负责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12)。最近,Gerardo等人用抗DNA抗体

对大鼠和小鼠的精母细胞、鸡的卵母细胞粗线期染色体进行DNA亚显微定位,发现在染色质拌环((loop)和侧生组

分上有大量金粒标记外,在重组节中也有较多的金粒标记,他们的工作证实了重组节中有DNA的存在.这个发现

支持了Carpenter早期提出的重组节参与重组和交换发生的观点〔14).

从1975年至今近二十年时间里,人们分别在约31种生物中研究了重组节,发现上述的重组节的分布频率和位

置同减数分裂时交换的频率和位置之间的相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各种生物中重组节的形态结构是类似的,

都是一种附着于偶线期或粗线期SC的中央组分之上、圆形或椭圆形、具有较高电子致密度、能够被磷钨酸

(PTA)或醋酸铀一柠檬酸铅(UP)染色的结构(图1).

图1重组节结构模式图(仿Carpenter(,〕)

CH.染色质;LE.侧生组分;CE,中央组分;RN.重组节

2早重组节和晚重组节

人们在对重组节作深人研究时发现,在SC的不同发育阶段处于SC中央组分上的重组节在形态、大小和分布

特点方面并不完全相同(7, 10, 15, 16, 17),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RNs在偶线期SC片段刚刚形成时即出现,

其数目在早粗线期达到最多,这一时期它们在不同染色体间和同一染色体上的分布是随机的,人们通常称这类重组

节为早重组节(early RNs);中一晚粗线期SC已稳定形成之后,第二种RNs出现,其形态和大小与第一种RN不

同,其分布也是不随机的,人们通常称这类重组节为晚重组节(late RNs).

最初,人们认为早重组节一般为球形,晚重组节一般为椭圆形或棒状,但Bojko (1989)在研究红色面包霉的重

组节时发现,早、晚重组节除形态上的差别外,它们在电镜下的电子密度也是不同的:早重组节的电子密度小于或

接近于SC侧生组分的电子密度,其轮廓比较模糊;晚重组节的电子密度则高于SC侧生组分的电子密度,且其轮

廓比较清晰光滑①。

尽管人们将RN划分为两类,但实际上在所研究的大多数生物中两种RN在形态上是不容易区分的,只是在

果蝇、小家鼠、人、葱和洋葱中两种RN的形态区别很明显,其形态变化也与数目和分布上的变化相

一致(s, 7, 1o,’,,‘’〕.

2024年5月13日发(作者:咸映秋)

遗传HEREDITAS (Beijing) 18(4): 38-41 1996

综述

重组节研究的进展

靳全文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

王亚梅

(北京农学院,北京102208)

张传善

(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长春130024)

Review of Studies on Recombination Nodules

Jin Quanwen

(Institute of Genetics, Academia Sinica, Beijing 100101)

Wang Yamei

(Beij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Beijing 102208)

Zhang Chuanshan

(Department of Bi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L ngchun 130024)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SC)是减数分裂前期染色体配对时,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复合结

构,这种结构最初是由Moses和Fawcet于1956年在喇姑、家鸽、猫及人的初级精母细胞的电镜超薄切片中观察

到的。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观察过的真核生物中都有这种结构。一般说来,在电子显微镜下,SC由三部分组成,

即两个侧生组分和一个中央组分.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交换必须有SC的形成为前提,这是SC的生物学意义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虽然目前

还没有直接证据说明SC的两条侧生组分直接参与交换的发生,但在SC的某些区段有时可以着到两条侧生组分之

间有电子密度较大的结构,通常称为重组节(Recombination nodule, RN) (9).

由于重组节通常出现在偶线期到粗线期,其出现的频率和位置又与交换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因而,重组节的研

究或许可以帮助人们对交换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近几年来,重组节的研究已经成为细胞遗传学中不可忽视的一

个重要热点领域(‘〕。

1重组节的发现及其普遍性

1968年,P. B. M oens在运用常规电镜包埋与超薄切片技术研究察香百合(Lilium longiforum)的SC超微结构

时,最早在SC上发现了一种电子致密“结节(nodule)" (l9).之后,Gillies(1972). Zickler(1973)等人相继分别在13

种真菌的SC上发现了类似于P. B. Moens称作“结节’的结构.

1975年,Carpenter研究了果蝇卵母细胞中“结节”的分布规律,发现它们与雌果蝇的重组频率和分布有明显的

4期靳全文等:重组节研究的进展39

相关性:在其侧定的23条染色体臂中,有21条臂各含有1个‘结节’,而另外2条臂各有2个“结节”,这样,平均每

条臂上“结节”的数目为1.09;而果蝇每个减数分裂细胞核中交换频率理论上为5.6,由于减数分裂时形成5条臂,

平均每条臂的交换频率应是1.12.另外,这些‘结节’均分布在染色体的常染色质区,这个结果是和异染色质区没

有交换是完全一致的.上述发现促使Carpenter提出,这些“结节’参与了重组过程,它们的位置代表了交换发生的

位点,因而,她首次将这些・结节・定名为“重组节(Recombination nodule, RN)"〔,〕.

Carpenter把3H标记的脱氧胸普(dT)掺人果蝇卵母细胞中,发现在重组节附近有DNA合成.Carpente:据此

提出,重组节中可能含有多种酶,它们负责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12)。最近,Gerardo等人用抗DNA抗体

对大鼠和小鼠的精母细胞、鸡的卵母细胞粗线期染色体进行DNA亚显微定位,发现在染色质拌环((loop)和侧生组

分上有大量金粒标记外,在重组节中也有较多的金粒标记,他们的工作证实了重组节中有DNA的存在.这个发现

支持了Carpenter早期提出的重组节参与重组和交换发生的观点〔14).

从1975年至今近二十年时间里,人们分别在约31种生物中研究了重组节,发现上述的重组节的分布频率和位

置同减数分裂时交换的频率和位置之间的相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各种生物中重组节的形态结构是类似的,

都是一种附着于偶线期或粗线期SC的中央组分之上、圆形或椭圆形、具有较高电子致密度、能够被磷钨酸

(PTA)或醋酸铀一柠檬酸铅(UP)染色的结构(图1).

图1重组节结构模式图(仿Carpenter(,〕)

CH.染色质;LE.侧生组分;CE,中央组分;RN.重组节

2早重组节和晚重组节

人们在对重组节作深人研究时发现,在SC的不同发育阶段处于SC中央组分上的重组节在形态、大小和分布

特点方面并不完全相同(7, 10, 15, 16, 17),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RNs在偶线期SC片段刚刚形成时即出现,

其数目在早粗线期达到最多,这一时期它们在不同染色体间和同一染色体上的分布是随机的,人们通常称这类重组

节为早重组节(early RNs);中一晚粗线期SC已稳定形成之后,第二种RNs出现,其形态和大小与第一种RN不

同,其分布也是不随机的,人们通常称这类重组节为晚重组节(late RNs).

最初,人们认为早重组节一般为球形,晚重组节一般为椭圆形或棒状,但Bojko (1989)在研究红色面包霉的重

组节时发现,早、晚重组节除形态上的差别外,它们在电镜下的电子密度也是不同的:早重组节的电子密度小于或

接近于SC侧生组分的电子密度,其轮廓比较模糊;晚重组节的电子密度则高于SC侧生组分的电子密度,且其轮

廓比较清晰光滑①。

尽管人们将RN划分为两类,但实际上在所研究的大多数生物中两种RN在形态上是不容易区分的,只是在

果蝇、小家鼠、人、葱和洋葱中两种RN的形态区别很明显,其形态变化也与数目和分布上的变化相

一致(s, 7, 1o,’,,‘’〕.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