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5日发(作者:苏盼雁)
总第858期
2021年第13期
党建团建
PARTY BUILDNG & TEAM BUILDING
海外文摘
OVERSEAS DIGEST
Total of 858
No.13,2021
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由来和意义
朱祥僖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一国两制”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通过继承和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
的第一代领导人对于以和平方式实现我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中,
“一国”代表坚持一个中国;“两制”代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同时,允许香港、澳门和台湾继
续维持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两制”以“一国”为先决条件,“一国”即为“两制”的基础。“一
国两制”思想的创造性提出,成功实现了香港和澳门重归祖国怀抱,也为日后台湾回归打下了坚实的制
度保证,“一国两制”思想也是邓小平外交艺术的充分体现。
关键词:邓小平;“一国两制”;价值
中图分类号:A849;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3-0052-02
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思想是我国以和平方
式实现祖国统一问题的重要成果,是治国安邦的大智
慧。在20世纪50年代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
一代领导人,就设想通过非战争的方式优先处理台湾
问题。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思想的完善和施行,
继承了上一代领导人的和平统一思想,不仅促进了香
港和澳门的主权收回,还使得海峡两岸向和平统一的
发展方向持续前进,并且为不同社会制度下如何和谐
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彰显了邓小平同志治国
安邦和国际外交的大智慧。
1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历史渊源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是有根有据的,都能从上一代
领导集体中找到思想理论基础,邓小平“一国两制”
思想也不例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同志
还没有成为最高领导人,我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
周恩来就已经根据台湾问题产生了以和平方式统一祖
国、在一个国家可以实行两种社会制度的设想。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蒋介石的国民党政
府迅速溃败,并强占台湾岛与新中国隔海而治。新中
国成立第二年,美国借朝鲜战争侵占台湾岛,扰乱我
国内政和领土完整。以毛泽东、周恩来为核心的第一
代领导人,就希望通过非武力冲突的方式,处理台湾
问题。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郑重
地提出了我国对待台湾问题的坚定立场,首次提出了
不排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同年5月,周恩
来在万隆会议上再次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
可能的方式,一种是以战争的方式,而另一种是以和
作者简介:朱祥僖(1996—),男,山东禹城人,硕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发展。
52
海外文摘
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无论如何都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
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
[1]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
第一代领导集体初步提出了以非战争方式处理台湾问
题,从而为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
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
会主义建设成为重中之重,这不仅需要内部的团结,也
需要外部环境的稳定。1956年10月,毛泽东在会见曹
聚仁时指出: 假如台湾能以和平的方式统一,“可以
一切不变”,允许台湾继续推行三民主义,与大陆互通
商贸。“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逐渐出现。
20世纪50年代末的炮击金门是我国为维护主权
和领土完整,对美军发出的警示。毛泽东同志根据国
际国内情况,提出联蒋抗美的口号,大陆与台湾问题
属于中国内政,不需要美军介入。时任国防部长彭德
怀,在毛泽东同志的授权下先后发出了《告台湾同胞
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告台湾同胞书》2
篇文章,强烈谴责了美国企图分裂中国的打算,郑重
声明了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美国不该干涉,
强调“世界上存在一个中国,不存在两个中国”。“究
竟以早日和平解决较为妥善”。因此“建议举行谈判,
实行和平解决
[2]
”。在这段时期,毛泽东同志多次呼吁
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思想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外部条件。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通过和平的方式
处理台湾问题的思想被总结为“一纲四目”。其中“一
纲”为: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目”
即:(1)台湾统一后,除外交以外,所有军政、人事
均由蒋介石处理决定;(2)一切财政不足之数,由中
央拨付;(3)统一后的台湾可将社会改革放缓,共商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朱祥僖: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由来和意义
解决办法;(4)不做破坏两岸团结之事。以上为“一
国两制”思想的理论雏形和思想准备。
从上述的历史中,可以看出以第一代中央领导集
体,根据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对于以和平方式解决台
湾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尽管还没有提出
“一国两制”这个基本概念,但是也已经与“一国两
制”思想相差无多。迫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不稳定
发展,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的思想最终没能成为现实。但是,他们的思想也为以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思想做了充分的前
期准备。
2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社会主
义建设蓬勃发展。中美两国实现外交正常化。中美外
交正常化标志着解决台湾问题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
台湾问题只属于中国内政。
1982年9月24日,为解决香港回归问题,时任
国家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
夫人在谈话中明确表示,我们准备用本是考虑处理台
湾于大陆关系时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来解决香港
回归问题。他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
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
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
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
实行资本主义,先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
[3]
。”考
虑到台湾问题相较于香港问题要更复杂,而且香港问
题日益临近,原本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指导方针,在香
港回归的问题上成为了现实,邓小平“一国两制”思
想真正实现了他的价值。
1985年初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将“一国
两制”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之一。至此,“一国
两制”的基本方针正式确立。
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怀抱,是邓小平“一国
两制”思想在实践中应用的成功案例。“一国两制”思
想不仅迎合了香港人民长时间形成的观念、习俗以及
生活方式,而且考虑到英国的情况,更是维护了我国
的国家利益,人民的利益,始终维护我国的主权与领
土完整,结清历史遗留问题。
3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包含三个方面。首先,
是“一国”,即要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领土的完
整,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一,台湾、香港、澳门
自始至终只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有不同的制
度,但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是国际上唯一承认的
”其次是“两制”,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
主权国家
[4]
。
义制度,不改变香港和澳门现行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但是邓小平在多次论述中强调:无论是香港还是澳门
总第858期
要始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
前提要求下,施行资本主义的制度模式。“两制”的最
后一个方面,就是“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
区搞资本主义,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搞几十年、上
百年
[5]
。”通过一些特殊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带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要通过几代
人、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
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成功推动了香港和澳
门的顺利回归。依据“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经过
中英双方的多次谈判和交涉,中英两国于1984年12
月19日签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
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最终
达成了在1997年7月1日我国对香港主权进行回收。
1987年4月13日,我国与葡萄牙政府签定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
联合声明》,实现了我国对澳门地区的主权回收。两个
困扰我国几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实
现了几代人的回归梦。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
的重要展现。大陆在对待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上,
只有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以战争的方式,另一种是
以和平的方式。战争的方式不仅劳民伤财,损坏两岸
同胞的血肉之情,也不利于当时的国际环境。香港问
题的解决,是邓小平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敏锐地将
本应用于台湾问题的“一国两制”思想来解决中英关
于香港回归问题上是极为合适的。
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奠
定了基础。香港经济较之大陆更加发达,在经历了接
近100年的发展中,香港的金融、贸易等领域都十分
成熟,是推动我国扩大开放,实现社会主义蓬勃发展
的重要力量。
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为世界上仍处于分裂的
国家提供了和平解决的思路。香港、澳门问题在“一
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和平解决,不仅对于我国解决
内政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给那些国际上有地区争端
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和平解决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54.
[2]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
献出版社,1992:439-440.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9.
(责编:陈静姝)
海外文摘
5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年5月15日发(作者:苏盼雁)
总第858期
2021年第13期
党建团建
PARTY BUILDNG & TEAM BUILDING
海外文摘
OVERSEAS DIGEST
Total of 858
No.13,2021
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由来和意义
朱祥僖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一国两制”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通过继承和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
的第一代领导人对于以和平方式实现我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中,
“一国”代表坚持一个中国;“两制”代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同时,允许香港、澳门和台湾继
续维持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两制”以“一国”为先决条件,“一国”即为“两制”的基础。“一
国两制”思想的创造性提出,成功实现了香港和澳门重归祖国怀抱,也为日后台湾回归打下了坚实的制
度保证,“一国两制”思想也是邓小平外交艺术的充分体现。
关键词:邓小平;“一国两制”;价值
中图分类号:A849;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3-0052-02
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思想是我国以和平方
式实现祖国统一问题的重要成果,是治国安邦的大智
慧。在20世纪50年代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
一代领导人,就设想通过非战争的方式优先处理台湾
问题。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思想的完善和施行,
继承了上一代领导人的和平统一思想,不仅促进了香
港和澳门的主权收回,还使得海峡两岸向和平统一的
发展方向持续前进,并且为不同社会制度下如何和谐
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彰显了邓小平同志治国
安邦和国际外交的大智慧。
1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历史渊源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是有根有据的,都能从上一代
领导集体中找到思想理论基础,邓小平“一国两制”
思想也不例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同志
还没有成为最高领导人,我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
周恩来就已经根据台湾问题产生了以和平方式统一祖
国、在一个国家可以实行两种社会制度的设想。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蒋介石的国民党政
府迅速溃败,并强占台湾岛与新中国隔海而治。新中
国成立第二年,美国借朝鲜战争侵占台湾岛,扰乱我
国内政和领土完整。以毛泽东、周恩来为核心的第一
代领导人,就希望通过非武力冲突的方式,处理台湾
问题。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郑重
地提出了我国对待台湾问题的坚定立场,首次提出了
不排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同年5月,周恩
来在万隆会议上再次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
可能的方式,一种是以战争的方式,而另一种是以和
作者简介:朱祥僖(1996—),男,山东禹城人,硕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发展。
52
海外文摘
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无论如何都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
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
[1]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
第一代领导集体初步提出了以非战争方式处理台湾问
题,从而为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
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
会主义建设成为重中之重,这不仅需要内部的团结,也
需要外部环境的稳定。1956年10月,毛泽东在会见曹
聚仁时指出: 假如台湾能以和平的方式统一,“可以
一切不变”,允许台湾继续推行三民主义,与大陆互通
商贸。“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逐渐出现。
20世纪50年代末的炮击金门是我国为维护主权
和领土完整,对美军发出的警示。毛泽东同志根据国
际国内情况,提出联蒋抗美的口号,大陆与台湾问题
属于中国内政,不需要美军介入。时任国防部长彭德
怀,在毛泽东同志的授权下先后发出了《告台湾同胞
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告台湾同胞书》2
篇文章,强烈谴责了美国企图分裂中国的打算,郑重
声明了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美国不该干涉,
强调“世界上存在一个中国,不存在两个中国”。“究
竟以早日和平解决较为妥善”。因此“建议举行谈判,
实行和平解决
[2]
”。在这段时期,毛泽东同志多次呼吁
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思想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外部条件。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通过和平的方式
处理台湾问题的思想被总结为“一纲四目”。其中“一
纲”为: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目”
即:(1)台湾统一后,除外交以外,所有军政、人事
均由蒋介石处理决定;(2)一切财政不足之数,由中
央拨付;(3)统一后的台湾可将社会改革放缓,共商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朱祥僖: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由来和意义
解决办法;(4)不做破坏两岸团结之事。以上为“一
国两制”思想的理论雏形和思想准备。
从上述的历史中,可以看出以第一代中央领导集
体,根据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对于以和平方式解决台
湾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尽管还没有提出
“一国两制”这个基本概念,但是也已经与“一国两
制”思想相差无多。迫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不稳定
发展,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的思想最终没能成为现实。但是,他们的思想也为以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思想做了充分的前
期准备。
2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社会主
义建设蓬勃发展。中美两国实现外交正常化。中美外
交正常化标志着解决台湾问题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
台湾问题只属于中国内政。
1982年9月24日,为解决香港回归问题,时任
国家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
夫人在谈话中明确表示,我们准备用本是考虑处理台
湾于大陆关系时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来解决香港
回归问题。他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
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
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
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
实行资本主义,先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
[3]
。”考
虑到台湾问题相较于香港问题要更复杂,而且香港问
题日益临近,原本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指导方针,在香
港回归的问题上成为了现实,邓小平“一国两制”思
想真正实现了他的价值。
1985年初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将“一国
两制”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之一。至此,“一国
两制”的基本方针正式确立。
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怀抱,是邓小平“一国
两制”思想在实践中应用的成功案例。“一国两制”思
想不仅迎合了香港人民长时间形成的观念、习俗以及
生活方式,而且考虑到英国的情况,更是维护了我国
的国家利益,人民的利益,始终维护我国的主权与领
土完整,结清历史遗留问题。
3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包含三个方面。首先,
是“一国”,即要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领土的完
整,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一,台湾、香港、澳门
自始至终只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有不同的制
度,但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是国际上唯一承认的
”其次是“两制”,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
主权国家
[4]
。
义制度,不改变香港和澳门现行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但是邓小平在多次论述中强调:无论是香港还是澳门
总第858期
要始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
前提要求下,施行资本主义的制度模式。“两制”的最
后一个方面,就是“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
区搞资本主义,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搞几十年、上
百年
[5]
。”通过一些特殊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带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要通过几代
人、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
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成功推动了香港和澳
门的顺利回归。依据“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经过
中英双方的多次谈判和交涉,中英两国于1984年12
月19日签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
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最终
达成了在1997年7月1日我国对香港主权进行回收。
1987年4月13日,我国与葡萄牙政府签定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
联合声明》,实现了我国对澳门地区的主权回收。两个
困扰我国几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实
现了几代人的回归梦。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
的重要展现。大陆在对待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上,
只有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以战争的方式,另一种是
以和平的方式。战争的方式不仅劳民伤财,损坏两岸
同胞的血肉之情,也不利于当时的国际环境。香港问
题的解决,是邓小平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敏锐地将
本应用于台湾问题的“一国两制”思想来解决中英关
于香港回归问题上是极为合适的。
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奠
定了基础。香港经济较之大陆更加发达,在经历了接
近100年的发展中,香港的金融、贸易等领域都十分
成熟,是推动我国扩大开放,实现社会主义蓬勃发展
的重要力量。
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为世界上仍处于分裂的
国家提供了和平解决的思路。香港、澳门问题在“一
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和平解决,不仅对于我国解决
内政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给那些国际上有地区争端
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和平解决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54.
[2]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
献出版社,1992:439-440.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9.
(责编:陈静姝)
海外文摘
5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