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十七年时期电影和爱国主义-精品文档
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徭春竹)
十七年时期电影和爱国主义
电影是媒介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国主义
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建国初期,
爱国是与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的。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内涵则
是:维护国家独立和统一,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促进历
史进步和发展。随着爱国主义内涵的历史性变化,对爱国主义电
影的要求也将改变。
如何让爱国主义电影深入人心,是一个值得思索的主题。打
破以往把电影划分为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三种电影
形态的惯例,力图拍摄出既叫好、又叫座,且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是现在电影人追求的目标。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国家广电总局
电影局即将推出一系列的爱国主义电影。在新电影不断涌现之
际,有必要再次回顾建国初的十七年(1949―1966)时期电影。不
可否认,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存在“教化”色彩严重、人物塑造脸
谱化等缺憾。但是,正确看待十七年时期电影缺憾出现的原因,
肯定当时电影人为艺术抗争的努力。认识爱国主义电影在人物塑
造与家国关系设置等方面不同的时代特色。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
电影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课,只有正确看待过去,才能真正明白爱
国主义的与时俱进的内涵。
一、从人物单一化到人性的多元呈现
1993年由中宣部、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统
一发布了《关于运用优秀影视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的通知》。在推荐的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篇目的名单中,十七年时
期的电影有《林则徐》《小兵张嘎》《南征北战》《鸡毛信》《林
家铺子》等二三十部之多。影片多为抗战题材,最大的特征是阶
级化身份定位以及单一化人物塑造。
阶级身份上,敌我对立二元划分,并对人物进行单一化演绎。
敌人的凶残愚蠢、富人的狡猾胆怯已经被定性。即便表现敌我战
争的严酷与艰辛,也是为了显示革命的神圣和英雄的无敌。叙事
模式类型化处理本不是坏事,问题是,人物身份的阶级性与性格
的单一联系起来,没有多元可能性的参与,只会导致类型化电影
中人物的单薄。
例如,《鸡毛信》《小兵张嘎》等电影,人物设置一般为两
派:一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或其
他地方武装以及贫苦百姓;另一派是以日本侵略者为首的正统日
军、日伪军以及与之勾结的土豪劣绅。影片的情节模式一般演绎
为:压迫、侵略,然后是抗争、受挫、再抗争,最终胜利。人物
立场经纬明晰。简单化的处理,使得好人坏人清晰明确,而且最
终永远是好人胜利、坏人失败。
但是,任何事情的简单化必然导致事物背后本质内涵的模
糊。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如何看待战争对立国的国民?如何避免战
争的再次发生?等等。这一类问题不能因为敌我简单化的处理,
就无视对其思考的必要。爱国立场不能仅仅立于对抗层面,而应
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徭春竹)
十七年时期电影和爱国主义
电影是媒介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国主义
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建国初期,
爱国是与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的。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内涵则
是:维护国家独立和统一,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促进历
史进步和发展。随着爱国主义内涵的历史性变化,对爱国主义电
影的要求也将改变。
如何让爱国主义电影深入人心,是一个值得思索的主题。打
破以往把电影划分为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三种电影
形态的惯例,力图拍摄出既叫好、又叫座,且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是现在电影人追求的目标。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国家广电总局
电影局即将推出一系列的爱国主义电影。在新电影不断涌现之
际,有必要再次回顾建国初的十七年(1949―1966)时期电影。不
可否认,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存在“教化”色彩严重、人物塑造脸
谱化等缺憾。但是,正确看待十七年时期电影缺憾出现的原因,
肯定当时电影人为艺术抗争的努力。认识爱国主义电影在人物塑
造与家国关系设置等方面不同的时代特色。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
电影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课,只有正确看待过去,才能真正明白爱
国主义的与时俱进的内涵。
一、从人物单一化到人性的多元呈现
1993年由中宣部、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统
一发布了《关于运用优秀影视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的通知》。在推荐的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篇目的名单中,十七年时
期的电影有《林则徐》《小兵张嘎》《南征北战》《鸡毛信》《林
家铺子》等二三十部之多。影片多为抗战题材,最大的特征是阶
级化身份定位以及单一化人物塑造。
阶级身份上,敌我对立二元划分,并对人物进行单一化演绎。
敌人的凶残愚蠢、富人的狡猾胆怯已经被定性。即便表现敌我战
争的严酷与艰辛,也是为了显示革命的神圣和英雄的无敌。叙事
模式类型化处理本不是坏事,问题是,人物身份的阶级性与性格
的单一联系起来,没有多元可能性的参与,只会导致类型化电影
中人物的单薄。
例如,《鸡毛信》《小兵张嘎》等电影,人物设置一般为两
派:一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或其
他地方武装以及贫苦百姓;另一派是以日本侵略者为首的正统日
军、日伪军以及与之勾结的土豪劣绅。影片的情节模式一般演绎
为:压迫、侵略,然后是抗争、受挫、再抗争,最终胜利。人物
立场经纬明晰。简单化的处理,使得好人坏人清晰明确,而且最
终永远是好人胜利、坏人失败。
但是,任何事情的简单化必然导致事物背后本质内涵的模
糊。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如何看待战争对立国的国民?如何避免战
争的再次发生?等等。这一类问题不能因为敌我简单化的处理,
就无视对其思考的必要。爱国立场不能仅仅立于对抗层面,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