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清末乡村民变的社会影响

IT圈 admin 66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20日发(作者:阴幻桃)

清末乡村民变的社会影响

清末乡村民变蜂起,成为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浙江为例,分析民变

造成的多元而复杂的社会影响,认为民变一方面扰乱了社会秩序,加剧了社会动

荡,阻碍了新政的实施;另一方面,也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推动了辛亥革

命的进程。

武昌起义前夕,正是浙江民变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之时。《申报》报道“浙

省……水灾,米粮缺乏,饥民相率暴动”[40]。10月5日这天,浙江就发生好几

起民变事件:台州七县乡民因灾纷纷暴动;[41]仁和县乡民五六千人来城执香报

荒;[42]湖州发生客民因平粜施粥时未得恩施,恣意捣毁客董家抢食米谷的事件;

[43]秀水则有乡民四五百人赴府告荒并击伤守门卫兵的事件发生。[44]10月7日,

衢州民众因禁米问题麋聚河埠殴打太守。[45]山阴县柯桥镇发生山民抢米暴动。

[46]10月9日至11日,嘉善枫泾镇十七村乡民捣毁两所学堂、自治所及绅董家,

在县署大堂打死士绅。[46]民变的频频发生,给浙江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形势,从客观上策应了辛亥革命在浙江的发生。

其次,浙江民变显示了农民的力量,鼓舞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推翻清朝的决心

和勇气,进而影响着他们去发动会党,与会党结成革命的同盟。

民变对浙江革命党人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民变给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极

大的震动。他们感动于1903年王锡桐领导的反洋教斗争“明知其不能胜,且为官

所制,而仍不馁其气、灰其志,敢牺牲其财产性命,掷于一哄”的精神,为之大

声叫好说:“伟哉同胞之志,扬哉同胞之气!”[12]他们从仇教运动中,发现了民众

巨大的力量,直接感受到了革命的原动力,醒悟到他们的事业需要民众的支持,

他们走向社会下层寻求力量,于是开始注重浙江的会党。资产阶级革命派章炳麟

等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土地问题,并发表同情农民疾苦的文章,反映了这一派别联

合农民的愿望。《龙华会章程》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联络会党起义的革命文告和

规章,提出要把“土地改为人民的公有财产,亦不准富豪家独占”,主张“尽管无

从付诸实现,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对广大下层群众还是有吸引力

的”[47](P494)。

光复会成员陶成章经《杭州白话报》主编孙翼中介绍与尚在狱中的濮振声相

识,由于他的介绍陶才得以与会党联络,“振声为成章出介绍函数通,名片数十

纸,以助成联络秘密会之基础”[48](P53)。这成为浙江革命党人联系会党的起点。

此后,陶成章、魏兰风尘仆仆地来往于富阳、桐庐、分水、建德、寿昌、龙游等

地,他们对贫富户进行调查,用革命书籍来开导会党,《浙案纪略》对此有详细

记载:“多运革命书籍,传播内地,文言与白话并进。文言体则有《革命军》、《新

湖南》、《新广东》、《浙江潮》、《江苏》等,而以《革命军》、《新湖南》为最多;

白话体则有《猛回头》、《黑龙江》、《新山歌》、《警世钟》、《孔夫子之心肝》等,

而以《猛回头》为最多。”[48](P25)另一光复会会员、龙华会的副会长张恭则深

入农村,走遍金、台、处各府的几十个县,宣传革命思想;[48](P25)他曾组织过

一个戏班子,名“永庆班”,亲自带他们在金华、义乌一带农村往来演出,内容多

为宋明亡国故事,以启发民众觉醒。[49](P106)经过宣传,“由是浙东之革命书籍,

遂以遍地,而革命之思想,亦遂普及于中下二社会矣”[48](P25)。辛亥革命从总

体上没能普遍地动员人民群众,相对地说,浙江却是“‘唤起民众’比较广泛的

省份”[50](P92)。

在光复会的影响下,“首先,浙东屡闹教案,自此以后,遂乃绝无而仅,清

吏因得高枕安卧,而梦想乎太平,而实不知易排外之心,尽化而为排满

也”[48](P25)。1907年光复会活动频繁,徐锡麟、秋瑾等光复会骨干分子致力于

通过发动会党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会党的基本成员,大多数是从农村中流散

出来的破产农民,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活动在农村,他们与农村有着天然联系,

革命党人在发动会党的同时,也必然宣传教育了广大的乡民。革命党人顾乃斌曾

计划在杭州的拒款大会上散发两千份传单,提出“不完粮,不纳税,谋浙江独立”

的口号,因会场被控制,未能成愿。④1907年浙江民变次数48次⑤,为清末十

年间民变次数最高年份,这并不是巧合。浙皖起义失败后,革命形势处于低谷,

同年的浙江民变也走向最低潮,亦可说明革命党人的活动与民变之间有着一定的

联系。

总之,在浙江,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革命党人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曾通

过会党与乡村民变互相影响、促进,从不同方面打击着腐朽的清政府,“在民变

挖空旧秩序的墙角之后,革命造成的奋力一击,遂使封建帝制应声倒

塌”[51](P308)。当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起,浙江成为较早响应的省份之一。

注释:

①据统计,清末十年,浙江抢米事件多达56次,几乎占浙江全部民变四分

之一。见邵晓芙《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浙江民变问题研究》载于《苏州大学2006

年硕士论文》。

②浙江教育官报,1908(5)统计,1908年浙江有中学堂32所,学生2025人;

高等小学堂107所,学生4106人;初等小学堂632所,学生1.9万余人;女学

堂、蒙养堂32所,学生1011人。见《浙江地方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280页。

③如由于1910年归安、乌程乡民抗漕,两县县官被迫答应,对受灾之户准

其免征,其余应征之户许以七成缴纳。见《东方杂志》1910年第1期。

④顾乃斌《浙江革命记》,抄本,藏中山大学历史系近代中国研究中心资料

室,转引于沈晓敏《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咨议局和省议会》,三联书

店2005年版。

⑤据邵晓芙《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浙江民变问题研究》中的“附表”统计,载于

《苏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呜呼,浙江之民乱[N].申报,1910-1-26.

[2]两浙愁云片片[N].民立报,1910-10-17.

[3]绍兴闹米事续闻[N].时报,1907-3-17.

[4]浙西乡民闹荒汇志[J].东方杂志,1909,(8).

[5]浙抚电奏嘉湖闹漕情形[N].申报,1910-2-1.

[6]镇海反对自治大风潮详志[N].申报,1911-9-2.

[7]枫泾镇大风潮纪闻[N].申报,1911-10-14.

[8]来函照登[N].中外日报,1903-1-9.

[9]浙江乡民闹事近纪[N].申报,1910-5-6.

[10]续台州民变余记[J].东方杂志,1910,(5).

[11]浙江巡抚聂奏结宁海教案析[J].东方杂志,1904,(10).

[12]敬告宁海之闹教者并以声徐承礼之罪[J].浙江潮,1903,(10).

[13]政协瑞安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瑞安文史资料第5辑,1987.

[14]杂俎[J].东方杂志,1907,(2).

[15]杭嘉乱事电音汇闻(海宁)[N].大公报,1908-1-23.

[16]桐邑乡民又闹荒矣[N].申报,1910-1-23.

[17]徐恭立查烟之激变[N].大公报,1910-5-4.

[18]禀陈乡民聚众抵抗减种莺粟情形[N].申报,1909-1-8.

[19]农民聚众抗禁种罂粟[N].大公报,1908-12-25.

[20]朱令居然当场受窘[N].申报,1910-5-12;度支部咨查温州禁烟苛扰[N].

申报,1910-5-27.

[21]土药何尝禁种净尽耶[N].民呼日报,1909-7-13.

[22]温州禁烟肇祸之罪案[N].申报,1910-6-9.

[23]部员密查浙省禁烟现状[N].申报,1910-11-14.

[24]慈溪毁学之风潮[N].大公报,1910-4-29.

[25]浙江慈溪县乡民滋事焚毁学堂[J].东方杂志,1910,(4).

[26]浙江乡民毁学案续闻[J].东方杂志,1910,(6).

[27]杨齐福.晚清新政时期乡民毁学述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5).

[28]于潜闹学后之影响[N].申报,1910-9-8.

[29]杭属又有藉荒毁学[N].申报,1911-8-18.

[30]张彬,吕萍.清末浙江的民办教育热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4).

[31]定海戴学董颂先办学及被累情形[N].申报,1907-8-15.

[32]慈溪毁学案之不堪收拾[N].申报,1910-5-17.

[33]东方杂志,1911,(2).

[34]严民不靖[N].申报,1902-11-18.

[35]西函述宁海乱事详情[N].中外日报,1903-10-24.

[36]天台县教案善后合同[J].东方杂志,1906,(4).

[37]廷寄江浙督抚严饬剿匪[N].申报,1908-2-9.

[38]申报,1908-10-20.

[39](美)周锡瑞著.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M].杨慎之译.北京:中华

书局,1982.

[40]杭垣绎骚震惊之现状[N].申报,1911-10-15.

[41]台州饥民蠢动[N].申报,1911-10-5.

[42]杭垣大批灾民来城告荒记[N].申报,1911-10-8.

[43]两浙饥民之风声鹤唳[N].申报,1911-10-13.

[44]太守连日勘荒[N].时报,1911-10-12.

[45]衢民殴官风潮[N].申报,1911-10-8.

[46]柯桥镇又有抢米暴动[N].申报,1911-10-12.

[47]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8](清)陶成章.浙案记略[A].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三)[C].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57.

[49]陈去病撰,曹谦注.金华张恭传笺注[A].政协浙江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50]胡国枢.光复会与浙江辛亥革命[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2.

[5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024年5月20日发(作者:阴幻桃)

清末乡村民变的社会影响

清末乡村民变蜂起,成为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浙江为例,分析民变

造成的多元而复杂的社会影响,认为民变一方面扰乱了社会秩序,加剧了社会动

荡,阻碍了新政的实施;另一方面,也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推动了辛亥革

命的进程。

武昌起义前夕,正是浙江民变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之时。《申报》报道“浙

省……水灾,米粮缺乏,饥民相率暴动”[40]。10月5日这天,浙江就发生好几

起民变事件:台州七县乡民因灾纷纷暴动;[41]仁和县乡民五六千人来城执香报

荒;[42]湖州发生客民因平粜施粥时未得恩施,恣意捣毁客董家抢食米谷的事件;

[43]秀水则有乡民四五百人赴府告荒并击伤守门卫兵的事件发生。[44]10月7日,

衢州民众因禁米问题麋聚河埠殴打太守。[45]山阴县柯桥镇发生山民抢米暴动。

[46]10月9日至11日,嘉善枫泾镇十七村乡民捣毁两所学堂、自治所及绅董家,

在县署大堂打死士绅。[46]民变的频频发生,给浙江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形势,从客观上策应了辛亥革命在浙江的发生。

其次,浙江民变显示了农民的力量,鼓舞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推翻清朝的决心

和勇气,进而影响着他们去发动会党,与会党结成革命的同盟。

民变对浙江革命党人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民变给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极

大的震动。他们感动于1903年王锡桐领导的反洋教斗争“明知其不能胜,且为官

所制,而仍不馁其气、灰其志,敢牺牲其财产性命,掷于一哄”的精神,为之大

声叫好说:“伟哉同胞之志,扬哉同胞之气!”[12]他们从仇教运动中,发现了民众

巨大的力量,直接感受到了革命的原动力,醒悟到他们的事业需要民众的支持,

他们走向社会下层寻求力量,于是开始注重浙江的会党。资产阶级革命派章炳麟

等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土地问题,并发表同情农民疾苦的文章,反映了这一派别联

合农民的愿望。《龙华会章程》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联络会党起义的革命文告和

规章,提出要把“土地改为人民的公有财产,亦不准富豪家独占”,主张“尽管无

从付诸实现,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对广大下层群众还是有吸引力

的”[47](P494)。

光复会成员陶成章经《杭州白话报》主编孙翼中介绍与尚在狱中的濮振声相

识,由于他的介绍陶才得以与会党联络,“振声为成章出介绍函数通,名片数十

纸,以助成联络秘密会之基础”[48](P53)。这成为浙江革命党人联系会党的起点。

此后,陶成章、魏兰风尘仆仆地来往于富阳、桐庐、分水、建德、寿昌、龙游等

地,他们对贫富户进行调查,用革命书籍来开导会党,《浙案纪略》对此有详细

记载:“多运革命书籍,传播内地,文言与白话并进。文言体则有《革命军》、《新

湖南》、《新广东》、《浙江潮》、《江苏》等,而以《革命军》、《新湖南》为最多;

白话体则有《猛回头》、《黑龙江》、《新山歌》、《警世钟》、《孔夫子之心肝》等,

而以《猛回头》为最多。”[48](P25)另一光复会会员、龙华会的副会长张恭则深

入农村,走遍金、台、处各府的几十个县,宣传革命思想;[48](P25)他曾组织过

一个戏班子,名“永庆班”,亲自带他们在金华、义乌一带农村往来演出,内容多

为宋明亡国故事,以启发民众觉醒。[49](P106)经过宣传,“由是浙东之革命书籍,

遂以遍地,而革命之思想,亦遂普及于中下二社会矣”[48](P25)。辛亥革命从总

体上没能普遍地动员人民群众,相对地说,浙江却是“‘唤起民众’比较广泛的

省份”[50](P92)。

在光复会的影响下,“首先,浙东屡闹教案,自此以后,遂乃绝无而仅,清

吏因得高枕安卧,而梦想乎太平,而实不知易排外之心,尽化而为排满

也”[48](P25)。1907年光复会活动频繁,徐锡麟、秋瑾等光复会骨干分子致力于

通过发动会党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会党的基本成员,大多数是从农村中流散

出来的破产农民,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活动在农村,他们与农村有着天然联系,

革命党人在发动会党的同时,也必然宣传教育了广大的乡民。革命党人顾乃斌曾

计划在杭州的拒款大会上散发两千份传单,提出“不完粮,不纳税,谋浙江独立”

的口号,因会场被控制,未能成愿。④1907年浙江民变次数48次⑤,为清末十

年间民变次数最高年份,这并不是巧合。浙皖起义失败后,革命形势处于低谷,

同年的浙江民变也走向最低潮,亦可说明革命党人的活动与民变之间有着一定的

联系。

总之,在浙江,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革命党人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曾通

过会党与乡村民变互相影响、促进,从不同方面打击着腐朽的清政府,“在民变

挖空旧秩序的墙角之后,革命造成的奋力一击,遂使封建帝制应声倒

塌”[51](P308)。当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起,浙江成为较早响应的省份之一。

注释:

①据统计,清末十年,浙江抢米事件多达56次,几乎占浙江全部民变四分

之一。见邵晓芙《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浙江民变问题研究》载于《苏州大学2006

年硕士论文》。

②浙江教育官报,1908(5)统计,1908年浙江有中学堂32所,学生2025人;

高等小学堂107所,学生4106人;初等小学堂632所,学生1.9万余人;女学

堂、蒙养堂32所,学生1011人。见《浙江地方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280页。

③如由于1910年归安、乌程乡民抗漕,两县县官被迫答应,对受灾之户准

其免征,其余应征之户许以七成缴纳。见《东方杂志》1910年第1期。

④顾乃斌《浙江革命记》,抄本,藏中山大学历史系近代中国研究中心资料

室,转引于沈晓敏《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咨议局和省议会》,三联书

店2005年版。

⑤据邵晓芙《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浙江民变问题研究》中的“附表”统计,载于

《苏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呜呼,浙江之民乱[N].申报,1910-1-26.

[2]两浙愁云片片[N].民立报,1910-10-17.

[3]绍兴闹米事续闻[N].时报,1907-3-17.

[4]浙西乡民闹荒汇志[J].东方杂志,1909,(8).

[5]浙抚电奏嘉湖闹漕情形[N].申报,1910-2-1.

[6]镇海反对自治大风潮详志[N].申报,1911-9-2.

[7]枫泾镇大风潮纪闻[N].申报,1911-10-14.

[8]来函照登[N].中外日报,1903-1-9.

[9]浙江乡民闹事近纪[N].申报,1910-5-6.

[10]续台州民变余记[J].东方杂志,1910,(5).

[11]浙江巡抚聂奏结宁海教案析[J].东方杂志,1904,(10).

[12]敬告宁海之闹教者并以声徐承礼之罪[J].浙江潮,1903,(10).

[13]政协瑞安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瑞安文史资料第5辑,1987.

[14]杂俎[J].东方杂志,1907,(2).

[15]杭嘉乱事电音汇闻(海宁)[N].大公报,1908-1-23.

[16]桐邑乡民又闹荒矣[N].申报,1910-1-23.

[17]徐恭立查烟之激变[N].大公报,1910-5-4.

[18]禀陈乡民聚众抵抗减种莺粟情形[N].申报,1909-1-8.

[19]农民聚众抗禁种罂粟[N].大公报,1908-12-25.

[20]朱令居然当场受窘[N].申报,1910-5-12;度支部咨查温州禁烟苛扰[N].

申报,1910-5-27.

[21]土药何尝禁种净尽耶[N].民呼日报,1909-7-13.

[22]温州禁烟肇祸之罪案[N].申报,1910-6-9.

[23]部员密查浙省禁烟现状[N].申报,1910-11-14.

[24]慈溪毁学之风潮[N].大公报,1910-4-29.

[25]浙江慈溪县乡民滋事焚毁学堂[J].东方杂志,1910,(4).

[26]浙江乡民毁学案续闻[J].东方杂志,1910,(6).

[27]杨齐福.晚清新政时期乡民毁学述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5).

[28]于潜闹学后之影响[N].申报,1910-9-8.

[29]杭属又有藉荒毁学[N].申报,1911-8-18.

[30]张彬,吕萍.清末浙江的民办教育热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4).

[31]定海戴学董颂先办学及被累情形[N].申报,1907-8-15.

[32]慈溪毁学案之不堪收拾[N].申报,1910-5-17.

[33]东方杂志,1911,(2).

[34]严民不靖[N].申报,1902-11-18.

[35]西函述宁海乱事详情[N].中外日报,1903-10-24.

[36]天台县教案善后合同[J].东方杂志,1906,(4).

[37]廷寄江浙督抚严饬剿匪[N].申报,1908-2-9.

[38]申报,1908-10-20.

[39](美)周锡瑞著.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M].杨慎之译.北京:中华

书局,1982.

[40]杭垣绎骚震惊之现状[N].申报,1911-10-15.

[41]台州饥民蠢动[N].申报,1911-10-5.

[42]杭垣大批灾民来城告荒记[N].申报,1911-10-8.

[43]两浙饥民之风声鹤唳[N].申报,1911-10-13.

[44]太守连日勘荒[N].时报,1911-10-12.

[45]衢民殴官风潮[N].申报,1911-10-8.

[46]柯桥镇又有抢米暴动[N].申报,1911-10-12.

[47]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8](清)陶成章.浙案记略[A].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三)[C].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57.

[49]陈去病撰,曹谦注.金华张恭传笺注[A].政协浙江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50]胡国枢.光复会与浙江辛亥革命[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2.

[5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