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毛泽东的史学思想及其对建国后史学研究的影响

IT圈 admin 34浏览 0评论

2024年6月6日发(作者:奕旭辉)

维普资讯

第20卷 第4期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1.20,No.4 

2OO6年7月 

JOURNALOFXINXIANGTEACHERS COI.!,F ̄E 

JULY,2OO6 

毛泽东的史学思想及其对建国后史学研究的影响 

王 哲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毛泽东是一位具有深厚历史素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他的史学思想博大精深。他的历史观来源 

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其史学思想包括:历史发展矛盾论,历史发展动力论,历史发展整体论,历史研究目 

的论,历史研究方法论五大方面。他的史学思想对建国后史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史观、史识、史学研究 

方法推动历史研究取得了大批成果,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和不适当的政治 

运动,对建国后史学研究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关键词:毛泽东;史观;史识;影响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13(2006)04-0102-05 

代伟人毛泽东,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一生勤 

究中国社会,以便能够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提供指导,写出了 

于读史,对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形成了他独特而丰富的史学思想。过去国内外学者把对毛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矛盾论》、<实 

泽东研究的着力点和兴趣,大都放在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哲 践论》等大量光辉文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历史和 

学思想、军事思想、外交思想、文艺思想方面,相对来说对其 中国革命的新观点,形成了毛泽东丰富而独特的历史观。概 

历史思想的研究是个薄弱的环节。目前,虽然有一些论文和 

括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论著发表出版,但存在明显不足,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全面 

(一)历史发展矛盾论 

性,对个别问题的探究也很不够,本文拟作进一步的探讨。 

历史发展矛盾论是毛泽东历史观的核心内容,是毛泽东 

毛泽东历史观的来源与构成 

从宏观视野对历史运动总的根本看法。毛泽东出于中国革 

毛泽东的历史观是在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命的需要,在大革命时期就开始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的,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他在接受马克思 

点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对农村、农民在中国社会结 

主义之前,曾受到严复、梁启超社会进化论学说的深刻影响, 

构中的特殊地位予以特别关注。进入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但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辩证唯物史观就成为他研究历史 

新的历史时期后,他更借助于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的学 

和观察社会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变动的 

说,深入分析中国社会内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对农村和 

终极原因都是物质生产引发的结果,“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 

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 

指出了“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到延 

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 

安之后,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与规律进一步思考,对 

们的意识”…㈣)。由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予以科学的回答,形成了新民主 

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 

主义革命的完整学说。在此过程中,他用唯物史观对中国的 

和上层建筑与其相适应,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甚至 

历史与现状在微观方面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形成了他对历史 

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社会变动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马 

总体运动的宏观方面的看法一历史矛盾论学说。毛泽东 

克思从物质生产的关系人手,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探讨人 

在<矛盾论》中指出:“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 

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最终得出结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 

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 

是生产发展和生产方式演进的历史,而在社会划分为阶级以 

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 

后,同时又是阶级斗争以及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的历 

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 】{ 毛泽东认为,每一事物的发展 

史,而阶级斗争也不过是阶级社会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 

矛盾运动的产物。毛泽东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中国革命 

盾又随之而生,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矛盾不断更迭演 

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 

进的历史,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 

收稿日期:2006-01—20 

作者简介:王哲(1958-),男,河南济源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1O2 

维普资讯

第4期 王哲:毛泽东的史学思想及其对建国后史学研究的影响 

调的历史动因的重点是不同的。事实上,他在强调农民的阶 毛泽东的历史矛盾论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历史发展变化 

的终极原因,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因决定论,彻底否定了“民 

级斗争对于历史进步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又告诉我们“在 

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 

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 

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 

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 

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版印刷。……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 

最早的国家之一”_3“ 一∞)。而这一切的取得,都源于劳动 

族优劣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欧洲中心论”等唯心主义的 

历史观,为人们研究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科学的 

方法论指导。然而,毛泽东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是为了 

当时革命的需要,正如他讲的,“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 

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 

间的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 

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 

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 

命”_2“阶 )。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指 

出“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

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 

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每一次较 

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 

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_3“ )。到了明 

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如果没有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 

也将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 

入侵,打断了这种正常的发展过程,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 

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_3“ )。正 

是在对中国历史内部主要矛盾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正 

确地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指明 

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引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 

(二)历史发展动力论 

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与阐述是与中国革命紧 

密相结合的,因而在社会的诸多矛盾中他给予阶级矛盾以特 

别的重视。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环境,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 

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他“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 

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是农民战争”的“新历史观”。正如他在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所讲的:“地主阶级对农民 

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 

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 

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直至清朝 

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 

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 

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 

正动力。”_3“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 

矛盾是主要矛盾,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对束 

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给予沉重打击,因而 

也就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毛泽东的 

农民战争动力观,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必须深入农村,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武装农民,才 

能取得革命胜利的必然性;也揭示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战争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战争的革命规律。 

毛泽东肯定“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战争” 

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但并不是说他忽视和贬低历史上劳动 

人民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发现所起的积极作用,只是由于受新 

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所规定,因而强 

人民的生产实践,“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 

力” 肿”。 

(三)历史发展整体论 

毛泽东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常强调历史发 

展的统一性、整体性、联系性,强调历史发展是一种传承关 

系,历史不能割断。就中国历史而言,“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 

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 

中国的昨天和前天”_4“ ;就世界历史而言,历史的发展也 

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类是带着 

历史的烙印走向现实社会的,又将带着现实的烙印走向未 

来。换言之,现实存在是历史过程的一个缩影,现实问题要 

到历史过程中去找答案。毛泽东这一史观,使他在马克思主 

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上,非常注重中国的历史特点,特 

别强调走中国特色的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重要性。针对当 

时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的革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 

他批评党内不注重研究中国历史的坏风气,特别指出:“我们 

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 

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 

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 

珍贵的遗产。”_3“嘲 正是对待历史发展整体论的科学态 

度,使毛泽东在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内在关系的把握上,有 

清醒的足够的认识和感悟。他既反对陈独秀“二次革命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进入资本主义 

社会后无产阶级再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右倾错误观点,又 

反对王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 

役”的“左”的错误观点,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两步走的革 

命战略,第一步无产阶级领导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后, 

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 

主主义政权;第二步再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社 

会过渡。历史证明了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关系 

分析的客观性和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 

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毛泽东史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史学研究目的论 

史学资政育人的功能,历代政治家都十分重视。中华民 

族以历史悠久而著称于世,并且素有尊史、治史、学史、用史 

的传统。毛泽东从小酷爱读史,史学鉴往知来的一般历史作 

用他有深切体会。正如我们所熟知他讲的两句话:“向古人 

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0”“古为今用。”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 

义者,他对历史研究的目的却不止于此。 

首先,毛泽东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实际,深 

】03 

维普资讯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刻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紧密结合 

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但他从关注和研究历史开始,就是把历史作为观察和分析现 

第20卷 

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又特别强调“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 

务”b J,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批判地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 

的新文化”[4 J( 瞄)。由此,我们也可看到他通过研究历史,批 

实的工具,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现实需要、解决社会现 

实问题而去学习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历史实 

际相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状况如何,当时的党的领导人和 

革命者并不清楚。毛泽东最早对中国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可说是他早期运用马克思唯 

判地继承优秀民族文化,推进和发展新文化的目的。 

第三,通过历史研究,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加强党的思 

想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毛泽东重视史学,是因为历史本身 

极强的教育功能,无论是历史上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 

物史观研究中国实际状况的代表之作。在此过程中,他深感 

不了解历史,就无法深切弄清现实的实际存在,这就成为他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历史不能割断”史 

观形成的依据。中国革命实践中,因不了解国情而教条地对 

待马克思主义使革命所遭到挫折的严重教训,使毛泽东认识 

到“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 

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 

是不可能的”口J(嘲)。为此,在延安整风前后,他发出“全党都 

要学点历史”的号召,要求“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 

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 

我们民族的历史” J(眦 ”,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 

我国的历史相提并论,把二者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旨在通 

过研究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了解中国的具体国情,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在规 

律。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全党对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经验主 

义和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 

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再一 

次提出全党都要“学点历史”的号召。其用意和延安时期一 

样,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学习历史, 

更好地认清国情,汲取历史上党所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错 

误的深刻教训,以便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更好地结合起 

来,找到一条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 

第二,毛泽东研究历史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 

的传统文化,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努力构建新民主主义 

和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 

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需要相应的文化形态 

作支撑。马克思主义是构建无产阶级新文化的指导思想,这 

是毫无疑问的,但必须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其结合的切入点 

就是对历史与现实做深入的研究,改造已有的传统文化,创 

造新的文化形态。毛泽东从中国共产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出发,在对中外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一切积极的 

进步的文化遗产,担起了构建新文化的历史责任,这正是他 

研究历史的目的之一。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 

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去清理和挖掘呢?毛泽东提出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的原则,“决不 

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b J(哪一 。一部中国二十五史,毛泽 

东通读并留下了很多评点,有的部分反复阅读,把其中的可 

资利用的文化精髓融合到新民主主义民族的、大众的、科学 

的文化构建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建设之中。他为 

了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从延安时期号召全党“都 

要学点历史”开始,到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在强调全党学习马 

1o4 

训,都能给人太多的思考。毛泽东博古通今,娴熟历史知识 

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善于吸取历史营养教育全党和全国人 

民,他把历史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早在井冈山革命根据 

地初创时期,他就用历史上农民战争因流寇主义而招致失败 

的教训教育红军,借以说明建立革命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 

的必要性、重要性。到延安后,为消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 

义”对全党的影响,提高党的干部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去 

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能力,他号召全党都 

要学习历史,通过认真总结党成立以来两次革命胜利又两次 

失败的深刻教训,认识到党的历史上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 

的根源,都在于脱离具体的历史实际,而正确的思想和路线 

“都是从我国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的” 6 J( ),从而加强把 

马克思主义和我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自觉性。这个时期,他 

通过号召全党学史和加强对全党进行历史教育,借以加强党 

的思想建设,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建国前后,毛泽东 

考虑更多的是运用历史经验教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教 

育全党要以历史上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胜利后因骄傲而最 

后导致失败的严重教训为鉴戒,不要重犯此类错误,提醒全 

党同志,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革命的道路更长、更艰苦,要做 

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后,他又提 

出要以苏联的历史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问题。 

(二)史学研究方法论 

毛泽东史学研究的目的超越史学一般的社会功能,故其 

历史研究的视野也比一般史家更宽阔一些,涉及中国政治 

史、哲学史、军事史、文学史、科学史、教育史、艺术史、神话史 

等等,提出了许多在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导下研究历史所遵循 

的基本方法。 

1.关于理论、材料、结论 

毛泽东认为:“中国历史学,若不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 

研究,势将徒费精力,不能有良好结果。”【7 J(嘶 因此,他在与 

史学家切磋学术的过程中,总是要求历史学家掌握马克思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历史。他强调说:“不凭主观想象,不 

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 

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 

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4 J(嗍 这种以大量占有史料,从史料 

中引出具体结论的方法,是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运用于史学 

研究的科学方法。延安整风期间,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党员 

干部掀起学习历史的热潮,毛泽东再次强调要“学会应用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 

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 

维普资讯

第4期 王哲:毛泽东的史学思想及其对建国后史学研究的影响 

几大方面。 

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 

来” 】( “ 。这里,毛泽东阐明了理论、材料、结论三者之 

间的关系,指出只有在占有材料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才更 

1.确立了历史研究中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马 

克思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唯物史观 

作为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这是从延安开始毛泽东就倡导 

接近历史的本质和内部联系。这是毛泽东对研究历史基本 

方法的科学概括。 

的。历史学家的治学之道各有不同,在学术问题上,任何人 

都不应对他们强求一致。但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所有历史学家来说,却都是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为了确立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 

2.关于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的方法 

毛泽东指出:“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 

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 

看。”-8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 

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6J 嗍 ,即“一分为二”。毛 

泽东在历史研究中严格遵循这一评价历史的全面的、客观公 

正的、科学的方法,对大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过评论, 

上至孔子,下至孙中山,其中对一些已成定论的历史人物,像 

商纣王、秦始皇、曹操等,他都全面地给以评价,避免了好就 

是绝对的好、坏就是绝对的坏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符合事物 

的本来面貌,符合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3.有计划地对历史进行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 

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针对历史研究中的落后状况和 

组织状况所提出的。当时最为迫切的是研究中国近代史,探 

寻新民主主义革命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掌握革命所应遵循 

的内在规律。毛泽东说:“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 

材,分工合作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先作经济史、政治 

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 

综合的研究。” 】(啾 毛泽东非常欣赏苏东坡用分解的方法对 

历史进行研究,他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 

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 

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 

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各面的结论。”L5 这种在专题 

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的艺术,应该说不仅对于中国近 

代史的研究,而且对于整个史学领域的研究也是适用的,具 

有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三、毛泽东的史学思想对建国后史学研究的影响 

毛泽东的史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他首先是一位政治 

家,他的历史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学者,表现出独特的价 

值取向,其史观、史论多与民族、国家、人民的命运相联系。 

正因为此,毛泽东的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在建 

国前,他的史学研究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必 

然规律,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历史和现 

实的依据,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初步确立了马 

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基本框架。建国后,毛泽东依然非常重视 

历史研究,他的史观、史论对史学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史 

学研究一度走向繁荣;但历史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变 

化和建国后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把某些史学 

观点绝对化,也给历史研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毛泽东史学思想对建国后史学研究的积极影响 

建国后,毛泽东有了更多的时间倾注于历史学的研读, 

部二十五史,他在通读的过程中,做了大量批注,发表了很 

多独具慧眼、很有见地的看法;另外,他也非常关注历史学研 

究的动态,对有关争论的问题也发表过自己的意见。毛泽东 

对史学的关心和尊史、学史、用史的态度,使建国后史学研究 

出现了繁荣局面,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总括起来有以下 

中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总是循循善诱地希望史学工作者,要 

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凡有成绩 

者,都给以鼓励、支持,凡有不足者,则加以诱导、劝说。这方 

面的例子很多,他和范文澜、吕振羽、郭沫若、周谷城、章士 

钊、胡绳、任继愈、冯友兰、吴晗等一大批历史学家的交往中, 

多方面地反映了这个事实。老一辈历史学家在毛泽东的引 

导下,逐渐接受和掌握了这一理论武器,力求用唯物史观对 

历史进行研究,解放后五六十年代不仅在中国史研究方面取 

得了很大成绩,出版了大量专著,而且在世界史研究方面也 

开始起步,填补了许多空白,初步建立了中国史学家世界史 

研究的体系。同时,在老一辈史学家的影响和培养下,中青 

年史学家很快成长起来,唯物史观不仅成为历史研究的指导 

思想,而且在历史教育中更多地得到了体现和贯彻。 

2.注重历史资料的整理、保存、普及,使全社会形成了学 

史、用史的风气,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的价值功能。毛泽东在 

延安时期多次向全党发出学习历史的号召,解放后他再次号 

召全党都要“学点历史”。但史料的零散和文言文不加标点 

等却给史学的普及和发挥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带来极大的不 

便。为此,毛泽东非常重视史籍的整理、点校与普及工作。 

1954年他提出校点《资治通鉴》的任务,让吴晗组织力量去完 

成。接着他又提出标点“二十五史”中的前四史,即《史记》、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随后,史籍的全部整理、校点 

在全国展开。在此过程中,他还挤出部分时间亲自检查校点 

好的《史记》清样,给予指导。截至1966年,先后参加“二十 

五史”标点、分段、校字等工作的,有全国四五十位史学专家、 

部分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出版部门的史学专业人员,由中国 

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教育部合力负责,完成了这一艰巨 

浩繁的任务,使整理点校后的“二十五史”得以陆续出版。在 

毛泽东的支持和关心下,史籍的整理、点校和重新出版,使全 

社会形成了尊史、学史、用史的风气,充分彰显了历史的借鉴 

和教育作用。 

3.毛泽东的史学研究观点推动了部分历史研究领域的 

深入,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首先在历史观方面,毛 

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阶级斗争是推动 

历史前进的动力。由此,他高度赞扬历史上奴隶反抗奴隶 

主、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造反起义。他的这一思想使建国后 

掀起了对农民战争研究的高潮,取得了一大批学术成果。第 

二,在评价历史人物方面,这是他发表自己看法最多的地方, 

也是他取得成果最独特的方面。他对韩非子、商鞅、商纣王、 

秦始皇、曹操等一大批历史人物作了翻案式的评价,推动了 

史学界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符合历史实际的 

研究成果。第三,在军事方面,他的军事思想吸收了中国古 

代许多军事家的思想,研究了历史上许多战例,极大地推动 

105 

维普资讯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0卷 

了建国后对中国军事史的研究。第四,在中国古代史分期、 在社会发展史研究领域无形中设置了一些禁区,使研究的视 

资本主义萌芽和近现代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史研究方面, 野长时间局限于农民战争这一狭窄的范围,而且在研究的过 

毛泽东的许多观点都促进了建国后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程中不适当地加以拔高,忽视了农民落后的一面,这些都影 

取得了许多科学研究成果。 

响了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第三,中国正统文化观之 

4.毛泽东的史学研究方法建国后被广大史学工作者所 所谓历史,主要是指政治史,因而中国传统的史学形态长期 

赞同和接受,成为史学研究的指导方法。在占有详细资料的 附庸于政治、服务于政治,难免良莠杂陈。毛泽东的历史观 

基础上进行研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 对传统史说多有推翻与破除,但其对历史的研究是为了服务 

作,这是毛泽东所倡导的一贯学风。毛泽东全面地评价历史 

和指导政治斗争的实践,这样就难免仍具有研究的局限性和 

事件、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人物,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严谨 结论的倾向性。建国后史学研究毫无例外地被纳入这样的 

科学的求实态度,建国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直至今天仍是 轨道,加上频繁的政治运动,许多历史学家的史学观点遭到 

史学研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他的有计划地进行专题研究 批判,思想被严重禁锢,这对史学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极为 

和综合研究的思想,在建国后被付诸实施,在中国社科院的 

不利的影响。 

组织和领导下,历史学(包括考古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 

综上所述,毛泽东的史学思想博大精深,他不愧是一位 

巨大成就。 伟大的具有深厚历史素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毛泽东政 

(--)毛泽东史学研究对建国后史学研究的消极影响 

治上的成功,有他超越千古的史识作为条件,而他政治上的 

不可否认,事物都是两面的,由于建国后毛泽东不适当 

失误,有些原因也可以最终追寻到历史观的局限。但瑕不掩 

地长期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推行了一条超越社会发展阶 瑜,他史学思想内核的真理性不仅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宝 

段、脱离我国客观实际的发展路线,致使他的史学观点和史 库,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且对中国历史学研 

学研究导向绝对化,脱离了他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学风, 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唯物史观不仅过去是而且将永远是史 

因而对历史研究产生了一些消极面。这主要表现在:第一, 

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一贯强调法家比儒家好,他对许多法家人物赞赏有 

加,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代表人物多有批判,这在 

参考文献: 

他的许多史学批注和讲话中都有明确的表达。把法家称作 

改革派,是进步的力量;把儒家说成是守旧派,倒行逆施,是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落后的力量。这种尊法批儒的思想倾向,在他晚年变得更加 

1995. 

强烈,以至于林彪事件之后,他在全国发动了一场批儒评法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的运动。毛泽东的这种观点是和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需要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相联系的,对儒家学说在中国的作用和地位的评说也不够客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观,他批评郭沫若等历史学家肯定儒家思想的有关学说,林 

[5]关于农村调查[N].人民日报,1978—12—13(2). 

彪、“四人帮”出于其个人的政治目的,推波助澜,利用其掌握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的宣传工具,更把他这种思想绝对化,使史学研究在这一领 

[7]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域受到很大影响。第二,毛泽东强调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的作用,这本身并没有错,特别是在革命年代,但建国后进入 

和平建设时期,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这种观点绝对化, 

【责任编辑李延明】 

Mao Zedong’S Historical Thought and Its Influences on Historical 

Study in New China 

Ⅵ NG Zhe 

(Jiangsu Technological Normal Institute,Chan ̄ou 213001,China) 

Abstract:Mao Zedong is a Marxist political leader with deep historical knowledge;his historical thought is wide 

and great.His historical theory ea/ne from Marx’s dialectical materialistic historical theory,including contradictory theory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initiatives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wholeness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pllI1)0ses of histori— 

cal study and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study.His historical thought had an active influence on historical study in new 

China,and his historical knowledge,histoircal thought and histoircal study prompted large numbers of achievements to 

come out,making great contirbutions to the flourishing of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while its historical limitations 

and unsuitable political movements also caused some disadvantageous effects. 

Key words:Mao Zedong;historical thought;historical knowledge;influence 

106 

2024年6月6日发(作者:奕旭辉)

维普资讯

第20卷 第4期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1.20,No.4 

2OO6年7月 

JOURNALOFXINXIANGTEACHERS COI.!,F ̄E 

JULY,2OO6 

毛泽东的史学思想及其对建国后史学研究的影响 

王 哲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毛泽东是一位具有深厚历史素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他的史学思想博大精深。他的历史观来源 

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其史学思想包括:历史发展矛盾论,历史发展动力论,历史发展整体论,历史研究目 

的论,历史研究方法论五大方面。他的史学思想对建国后史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史观、史识、史学研究 

方法推动历史研究取得了大批成果,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和不适当的政治 

运动,对建国后史学研究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关键词:毛泽东;史观;史识;影响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13(2006)04-0102-05 

代伟人毛泽东,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一生勤 

究中国社会,以便能够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提供指导,写出了 

于读史,对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形成了他独特而丰富的史学思想。过去国内外学者把对毛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矛盾论》、<实 

泽东研究的着力点和兴趣,大都放在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哲 践论》等大量光辉文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历史和 

学思想、军事思想、外交思想、文艺思想方面,相对来说对其 中国革命的新观点,形成了毛泽东丰富而独特的历史观。概 

历史思想的研究是个薄弱的环节。目前,虽然有一些论文和 

括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论著发表出版,但存在明显不足,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全面 

(一)历史发展矛盾论 

性,对个别问题的探究也很不够,本文拟作进一步的探讨。 

历史发展矛盾论是毛泽东历史观的核心内容,是毛泽东 

毛泽东历史观的来源与构成 

从宏观视野对历史运动总的根本看法。毛泽东出于中国革 

毛泽东的历史观是在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命的需要,在大革命时期就开始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的,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他在接受马克思 

点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对农村、农民在中国社会结 

主义之前,曾受到严复、梁启超社会进化论学说的深刻影响, 

构中的特殊地位予以特别关注。进入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但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辩证唯物史观就成为他研究历史 

新的历史时期后,他更借助于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的学 

和观察社会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变动的 

说,深入分析中国社会内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对农村和 

终极原因都是物质生产引发的结果,“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 

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 

指出了“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到延 

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 

安之后,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与规律进一步思考,对 

们的意识”…㈣)。由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予以科学的回答,形成了新民主 

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 

主义革命的完整学说。在此过程中,他用唯物史观对中国的 

和上层建筑与其相适应,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甚至 

历史与现状在微观方面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形成了他对历史 

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社会变动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马 

总体运动的宏观方面的看法一历史矛盾论学说。毛泽东 

克思从物质生产的关系人手,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探讨人 

在<矛盾论》中指出:“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 

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最终得出结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 

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 

是生产发展和生产方式演进的历史,而在社会划分为阶级以 

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 

后,同时又是阶级斗争以及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的历 

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 】{ 毛泽东认为,每一事物的发展 

史,而阶级斗争也不过是阶级社会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 

矛盾运动的产物。毛泽东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中国革命 

盾又随之而生,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矛盾不断更迭演 

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 

进的历史,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 

收稿日期:2006-01—20 

作者简介:王哲(1958-),男,河南济源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1O2 

维普资讯

第4期 王哲:毛泽东的史学思想及其对建国后史学研究的影响 

调的历史动因的重点是不同的。事实上,他在强调农民的阶 毛泽东的历史矛盾论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历史发展变化 

的终极原因,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因决定论,彻底否定了“民 

级斗争对于历史进步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又告诉我们“在 

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 

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 

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 

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 

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版印刷。……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 

最早的国家之一”_3“ 一∞)。而这一切的取得,都源于劳动 

族优劣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欧洲中心论”等唯心主义的 

历史观,为人们研究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科学的 

方法论指导。然而,毛泽东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是为了 

当时革命的需要,正如他讲的,“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 

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 

间的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 

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 

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 

命”_2“阶 )。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指 

出“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

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 

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每一次较 

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 

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_3“ )。到了明 

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如果没有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 

也将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 

入侵,打断了这种正常的发展过程,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 

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_3“ )。正 

是在对中国历史内部主要矛盾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正 

确地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指明 

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引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 

(二)历史发展动力论 

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与阐述是与中国革命紧 

密相结合的,因而在社会的诸多矛盾中他给予阶级矛盾以特 

别的重视。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环境,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 

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他“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 

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是农民战争”的“新历史观”。正如他在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所讲的:“地主阶级对农民 

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 

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 

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直至清朝 

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 

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 

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 

正动力。”_3“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 

矛盾是主要矛盾,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对束 

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给予沉重打击,因而 

也就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毛泽东的 

农民战争动力观,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必须深入农村,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武装农民,才 

能取得革命胜利的必然性;也揭示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战争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战争的革命规律。 

毛泽东肯定“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战争” 

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但并不是说他忽视和贬低历史上劳动 

人民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发现所起的积极作用,只是由于受新 

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所规定,因而强 

人民的生产实践,“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 

力” 肿”。 

(三)历史发展整体论 

毛泽东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常强调历史发 

展的统一性、整体性、联系性,强调历史发展是一种传承关 

系,历史不能割断。就中国历史而言,“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 

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 

中国的昨天和前天”_4“ ;就世界历史而言,历史的发展也 

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类是带着 

历史的烙印走向现实社会的,又将带着现实的烙印走向未 

来。换言之,现实存在是历史过程的一个缩影,现实问题要 

到历史过程中去找答案。毛泽东这一史观,使他在马克思主 

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上,非常注重中国的历史特点,特 

别强调走中国特色的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重要性。针对当 

时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的革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 

他批评党内不注重研究中国历史的坏风气,特别指出:“我们 

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 

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 

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 

珍贵的遗产。”_3“嘲 正是对待历史发展整体论的科学态 

度,使毛泽东在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内在关系的把握上,有 

清醒的足够的认识和感悟。他既反对陈独秀“二次革命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进入资本主义 

社会后无产阶级再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右倾错误观点,又 

反对王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 

役”的“左”的错误观点,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两步走的革 

命战略,第一步无产阶级领导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后, 

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 

主主义政权;第二步再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社 

会过渡。历史证明了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关系 

分析的客观性和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 

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毛泽东史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史学研究目的论 

史学资政育人的功能,历代政治家都十分重视。中华民 

族以历史悠久而著称于世,并且素有尊史、治史、学史、用史 

的传统。毛泽东从小酷爱读史,史学鉴往知来的一般历史作 

用他有深切体会。正如我们所熟知他讲的两句话:“向古人 

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0”“古为今用。”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 

义者,他对历史研究的目的却不止于此。 

首先,毛泽东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实际,深 

】03 

维普资讯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刻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紧密结合 

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但他从关注和研究历史开始,就是把历史作为观察和分析现 

第20卷 

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又特别强调“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 

务”b J,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批判地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 

的新文化”[4 J( 瞄)。由此,我们也可看到他通过研究历史,批 

实的工具,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现实需要、解决社会现 

实问题而去学习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历史实 

际相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状况如何,当时的党的领导人和 

革命者并不清楚。毛泽东最早对中国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可说是他早期运用马克思唯 

判地继承优秀民族文化,推进和发展新文化的目的。 

第三,通过历史研究,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加强党的思 

想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毛泽东重视史学,是因为历史本身 

极强的教育功能,无论是历史上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 

物史观研究中国实际状况的代表之作。在此过程中,他深感 

不了解历史,就无法深切弄清现实的实际存在,这就成为他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历史不能割断”史 

观形成的依据。中国革命实践中,因不了解国情而教条地对 

待马克思主义使革命所遭到挫折的严重教训,使毛泽东认识 

到“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 

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 

是不可能的”口J(嘲)。为此,在延安整风前后,他发出“全党都 

要学点历史”的号召,要求“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 

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 

我们民族的历史” J(眦 ”,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 

我国的历史相提并论,把二者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旨在通 

过研究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了解中国的具体国情,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在规 

律。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全党对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经验主 

义和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 

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再一 

次提出全党都要“学点历史”的号召。其用意和延安时期一 

样,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学习历史, 

更好地认清国情,汲取历史上党所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错 

误的深刻教训,以便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更好地结合起 

来,找到一条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 

第二,毛泽东研究历史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 

的传统文化,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努力构建新民主主义 

和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 

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需要相应的文化形态 

作支撑。马克思主义是构建无产阶级新文化的指导思想,这 

是毫无疑问的,但必须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其结合的切入点 

就是对历史与现实做深入的研究,改造已有的传统文化,创 

造新的文化形态。毛泽东从中国共产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出发,在对中外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一切积极的 

进步的文化遗产,担起了构建新文化的历史责任,这正是他 

研究历史的目的之一。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 

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去清理和挖掘呢?毛泽东提出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的原则,“决不 

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b J(哪一 。一部中国二十五史,毛泽 

东通读并留下了很多评点,有的部分反复阅读,把其中的可 

资利用的文化精髓融合到新民主主义民族的、大众的、科学 

的文化构建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建设之中。他为 

了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从延安时期号召全党“都 

要学点历史”开始,到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在强调全党学习马 

1o4 

训,都能给人太多的思考。毛泽东博古通今,娴熟历史知识 

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善于吸取历史营养教育全党和全国人 

民,他把历史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早在井冈山革命根据 

地初创时期,他就用历史上农民战争因流寇主义而招致失败 

的教训教育红军,借以说明建立革命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 

的必要性、重要性。到延安后,为消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 

义”对全党的影响,提高党的干部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去 

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能力,他号召全党都 

要学习历史,通过认真总结党成立以来两次革命胜利又两次 

失败的深刻教训,认识到党的历史上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 

的根源,都在于脱离具体的历史实际,而正确的思想和路线 

“都是从我国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的” 6 J( ),从而加强把 

马克思主义和我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自觉性。这个时期,他 

通过号召全党学史和加强对全党进行历史教育,借以加强党 

的思想建设,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建国前后,毛泽东 

考虑更多的是运用历史经验教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教 

育全党要以历史上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胜利后因骄傲而最 

后导致失败的严重教训为鉴戒,不要重犯此类错误,提醒全 

党同志,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革命的道路更长、更艰苦,要做 

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后,他又提 

出要以苏联的历史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问题。 

(二)史学研究方法论 

毛泽东史学研究的目的超越史学一般的社会功能,故其 

历史研究的视野也比一般史家更宽阔一些,涉及中国政治 

史、哲学史、军事史、文学史、科学史、教育史、艺术史、神话史 

等等,提出了许多在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导下研究历史所遵循 

的基本方法。 

1.关于理论、材料、结论 

毛泽东认为:“中国历史学,若不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 

研究,势将徒费精力,不能有良好结果。”【7 J(嘶 因此,他在与 

史学家切磋学术的过程中,总是要求历史学家掌握马克思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历史。他强调说:“不凭主观想象,不 

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 

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 

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4 J(嗍 这种以大量占有史料,从史料 

中引出具体结论的方法,是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运用于史学 

研究的科学方法。延安整风期间,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党员 

干部掀起学习历史的热潮,毛泽东再次强调要“学会应用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 

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 

维普资讯

第4期 王哲:毛泽东的史学思想及其对建国后史学研究的影响 

几大方面。 

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 

来” 】( “ 。这里,毛泽东阐明了理论、材料、结论三者之 

间的关系,指出只有在占有材料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才更 

1.确立了历史研究中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马 

克思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唯物史观 

作为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这是从延安开始毛泽东就倡导 

接近历史的本质和内部联系。这是毛泽东对研究历史基本 

方法的科学概括。 

的。历史学家的治学之道各有不同,在学术问题上,任何人 

都不应对他们强求一致。但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所有历史学家来说,却都是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为了确立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 

2.关于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的方法 

毛泽东指出:“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 

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 

看。”-8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 

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6J 嗍 ,即“一分为二”。毛 

泽东在历史研究中严格遵循这一评价历史的全面的、客观公 

正的、科学的方法,对大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过评论, 

上至孔子,下至孙中山,其中对一些已成定论的历史人物,像 

商纣王、秦始皇、曹操等,他都全面地给以评价,避免了好就 

是绝对的好、坏就是绝对的坏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符合事物 

的本来面貌,符合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3.有计划地对历史进行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 

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针对历史研究中的落后状况和 

组织状况所提出的。当时最为迫切的是研究中国近代史,探 

寻新民主主义革命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掌握革命所应遵循 

的内在规律。毛泽东说:“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 

材,分工合作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先作经济史、政治 

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 

综合的研究。” 】(啾 毛泽东非常欣赏苏东坡用分解的方法对 

历史进行研究,他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 

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 

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 

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各面的结论。”L5 这种在专题 

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的艺术,应该说不仅对于中国近 

代史的研究,而且对于整个史学领域的研究也是适用的,具 

有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三、毛泽东的史学思想对建国后史学研究的影响 

毛泽东的史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他首先是一位政治 

家,他的历史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学者,表现出独特的价 

值取向,其史观、史论多与民族、国家、人民的命运相联系。 

正因为此,毛泽东的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在建 

国前,他的史学研究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必 

然规律,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历史和现 

实的依据,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初步确立了马 

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基本框架。建国后,毛泽东依然非常重视 

历史研究,他的史观、史论对史学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史 

学研究一度走向繁荣;但历史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变 

化和建国后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把某些史学 

观点绝对化,也给历史研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毛泽东史学思想对建国后史学研究的积极影响 

建国后,毛泽东有了更多的时间倾注于历史学的研读, 

部二十五史,他在通读的过程中,做了大量批注,发表了很 

多独具慧眼、很有见地的看法;另外,他也非常关注历史学研 

究的动态,对有关争论的问题也发表过自己的意见。毛泽东 

对史学的关心和尊史、学史、用史的态度,使建国后史学研究 

出现了繁荣局面,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总括起来有以下 

中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总是循循善诱地希望史学工作者,要 

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凡有成绩 

者,都给以鼓励、支持,凡有不足者,则加以诱导、劝说。这方 

面的例子很多,他和范文澜、吕振羽、郭沫若、周谷城、章士 

钊、胡绳、任继愈、冯友兰、吴晗等一大批历史学家的交往中, 

多方面地反映了这个事实。老一辈历史学家在毛泽东的引 

导下,逐渐接受和掌握了这一理论武器,力求用唯物史观对 

历史进行研究,解放后五六十年代不仅在中国史研究方面取 

得了很大成绩,出版了大量专著,而且在世界史研究方面也 

开始起步,填补了许多空白,初步建立了中国史学家世界史 

研究的体系。同时,在老一辈史学家的影响和培养下,中青 

年史学家很快成长起来,唯物史观不仅成为历史研究的指导 

思想,而且在历史教育中更多地得到了体现和贯彻。 

2.注重历史资料的整理、保存、普及,使全社会形成了学 

史、用史的风气,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的价值功能。毛泽东在 

延安时期多次向全党发出学习历史的号召,解放后他再次号 

召全党都要“学点历史”。但史料的零散和文言文不加标点 

等却给史学的普及和发挥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带来极大的不 

便。为此,毛泽东非常重视史籍的整理、点校与普及工作。 

1954年他提出校点《资治通鉴》的任务,让吴晗组织力量去完 

成。接着他又提出标点“二十五史”中的前四史,即《史记》、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随后,史籍的全部整理、校点 

在全国展开。在此过程中,他还挤出部分时间亲自检查校点 

好的《史记》清样,给予指导。截至1966年,先后参加“二十 

五史”标点、分段、校字等工作的,有全国四五十位史学专家、 

部分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出版部门的史学专业人员,由中国 

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教育部合力负责,完成了这一艰巨 

浩繁的任务,使整理点校后的“二十五史”得以陆续出版。在 

毛泽东的支持和关心下,史籍的整理、点校和重新出版,使全 

社会形成了尊史、学史、用史的风气,充分彰显了历史的借鉴 

和教育作用。 

3.毛泽东的史学研究观点推动了部分历史研究领域的 

深入,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首先在历史观方面,毛 

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阶级斗争是推动 

历史前进的动力。由此,他高度赞扬历史上奴隶反抗奴隶 

主、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造反起义。他的这一思想使建国后 

掀起了对农民战争研究的高潮,取得了一大批学术成果。第 

二,在评价历史人物方面,这是他发表自己看法最多的地方, 

也是他取得成果最独特的方面。他对韩非子、商鞅、商纣王、 

秦始皇、曹操等一大批历史人物作了翻案式的评价,推动了 

史学界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符合历史实际的 

研究成果。第三,在军事方面,他的军事思想吸收了中国古 

代许多军事家的思想,研究了历史上许多战例,极大地推动 

105 

维普资讯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0卷 

了建国后对中国军事史的研究。第四,在中国古代史分期、 在社会发展史研究领域无形中设置了一些禁区,使研究的视 

资本主义萌芽和近现代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史研究方面, 野长时间局限于农民战争这一狭窄的范围,而且在研究的过 

毛泽东的许多观点都促进了建国后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程中不适当地加以拔高,忽视了农民落后的一面,这些都影 

取得了许多科学研究成果。 

响了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第三,中国正统文化观之 

4.毛泽东的史学研究方法建国后被广大史学工作者所 所谓历史,主要是指政治史,因而中国传统的史学形态长期 

赞同和接受,成为史学研究的指导方法。在占有详细资料的 附庸于政治、服务于政治,难免良莠杂陈。毛泽东的历史观 

基础上进行研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 对传统史说多有推翻与破除,但其对历史的研究是为了服务 

作,这是毛泽东所倡导的一贯学风。毛泽东全面地评价历史 

和指导政治斗争的实践,这样就难免仍具有研究的局限性和 

事件、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人物,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严谨 结论的倾向性。建国后史学研究毫无例外地被纳入这样的 

科学的求实态度,建国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直至今天仍是 轨道,加上频繁的政治运动,许多历史学家的史学观点遭到 

史学研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他的有计划地进行专题研究 批判,思想被严重禁锢,这对史学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极为 

和综合研究的思想,在建国后被付诸实施,在中国社科院的 

不利的影响。 

组织和领导下,历史学(包括考古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 

综上所述,毛泽东的史学思想博大精深,他不愧是一位 

巨大成就。 伟大的具有深厚历史素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毛泽东政 

(--)毛泽东史学研究对建国后史学研究的消极影响 

治上的成功,有他超越千古的史识作为条件,而他政治上的 

不可否认,事物都是两面的,由于建国后毛泽东不适当 

失误,有些原因也可以最终追寻到历史观的局限。但瑕不掩 

地长期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推行了一条超越社会发展阶 瑜,他史学思想内核的真理性不仅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宝 

段、脱离我国客观实际的发展路线,致使他的史学观点和史 库,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且对中国历史学研 

学研究导向绝对化,脱离了他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学风, 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唯物史观不仅过去是而且将永远是史 

因而对历史研究产生了一些消极面。这主要表现在:第一, 

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一贯强调法家比儒家好,他对许多法家人物赞赏有 

加,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代表人物多有批判,这在 

参考文献: 

他的许多史学批注和讲话中都有明确的表达。把法家称作 

改革派,是进步的力量;把儒家说成是守旧派,倒行逆施,是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落后的力量。这种尊法批儒的思想倾向,在他晚年变得更加 

1995. 

强烈,以至于林彪事件之后,他在全国发动了一场批儒评法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的运动。毛泽东的这种观点是和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需要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相联系的,对儒家学说在中国的作用和地位的评说也不够客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观,他批评郭沫若等历史学家肯定儒家思想的有关学说,林 

[5]关于农村调查[N].人民日报,1978—12—13(2). 

彪、“四人帮”出于其个人的政治目的,推波助澜,利用其掌握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的宣传工具,更把他这种思想绝对化,使史学研究在这一领 

[7]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域受到很大影响。第二,毛泽东强调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的作用,这本身并没有错,特别是在革命年代,但建国后进入 

和平建设时期,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这种观点绝对化, 

【责任编辑李延明】 

Mao Zedong’S Historical Thought and Its Influences on Historical 

Study in New China 

Ⅵ NG Zhe 

(Jiangsu Technological Normal Institute,Chan ̄ou 213001,China) 

Abstract:Mao Zedong is a Marxist political leader with deep historical knowledge;his historical thought is wide 

and great.His historical theory ea/ne from Marx’s dialectical materialistic historical theory,including contradictory theory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initiatives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wholeness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pllI1)0ses of histori— 

cal study and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study.His historical thought had an active influence on historical study in new 

China,and his historical knowledge,histoircal thought and histoircal study prompted large numbers of achievements to 

come out,making great contirbutions to the flourishing of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while its historical limitations 

and unsuitable political movements also caused some disadvantageous effects. 

Key words:Mao Zedong;historical thought;historical knowledge;influence 

106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