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2日发(作者:闾松)
说话和写作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什么区别
说话和写作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什么区别?
为何有些人说话很生动,拿起笔就写不出东西来?反过来,为何许多作家的发言不及
他们的作品那样出彩?同一个人说的话和写的文字,味道可能是相差很大的。
【东东枪的回答(102票)】:
说说我个人的理解——
将语言落成文字,注定是一个“缩水”的过程。
语言若是水果,文字就是水果干。
被缩掉的是什么?是口语表达中的那些语气、节奏、动作、表情。
写剧本时,这种“缩水”的感觉最强烈。
发想出的每一句对白,本来都是一句活生生的话语,是在脑海中由一个人、一张脸说
出过、预演过之后,才决定下来的。
但“写”的时候,这句“话”就只好变成一行“字”。你有标点符号可以用,你有语
气词可以用,实在不行还可以加个括号写上“猥琐地”、或是“悲愤地”,但你还是没办
法只用文字就精确描述出那句话原本的样子。
当然,这句话最后还是会由“字”变成“话”的——但那个由“水果干”复原成“水
果”的过程是由另一个人或一群人(演员、导演??)来完成的。
大家看到的所有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中的台词都是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的,跟水发海
参一样。先缩水,再“水发”。
(有一些剧本作者在创作完成后是会有一个为演员导演“读剧本”的过程的。比如以
前的老舍,写完剧本之后会到北京人艺给大家读一遍。这是个好办法,是让大家看到水果
被缩成水果干之前的样子。)
或许还可以用音乐来比喻。
文字是乐谱,语言是音乐。
那些精于写作的人,是好的作曲家——他们能写出精美的乐曲。
而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强大的人,则是好的演奏者——他们能发出动人的声音。
好的作曲家未必是好的演奏者。好的演奏者也未必能作曲。
(但我也觉得,如果作曲家能够同时精通每种乐器,那他的作品一定会更好。好的演
奏者如果充满作曲灵感,演奏起来恐怕也会大不一样。)
再稍微扯远一点——其实把上头这个音乐的比喻落实到语言文字领域,最直接的对应
就是相声。
可以对比一下马三立的那些相声的原作脚本和马三立演出的视频。看看作者与表演者
的分工是什么,从脚本到演出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具体到题目中提到的那两种情况——擅口语表达而不会写作的,擅写作而不会表达的,
用我的说法,则是分别在“缩水”、“复原”两种技能上有欠缺的。
相比之下,我觉得“缩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过程。生动的语言若想变成生动的文字,
通常都并不太难。那些说话生动而文字一般的人恐怕只是缺少一些技术上的点拨与学习,
有很多人只是不知道“就这样写出来就可以”,甚至一点旁人的辅助已经足够——只需要
好好的记录下来即可。
而那些不擅长将文字复原成语言的人,相对就比较困难一些,他们要学习、练习的东
西比第一种人要多很多。
最优秀的语言文字使用者当然是那些既擅创作又擅演奏的人。据我观察,在这两个领
域中真正顶尖的人通常都是此类。
(以上所说的文字,指的是如今的白话文——即直接记录口语的文字。脱离于口语的
文言不在此列。
此外,口语表达与文字写作还有个“现场即兴”与“精雕细琢”的区别,但我觉得那
不是根本问题,也并不难理解,也就不多说了。)
【Ellen的回答(17票)】:
王小波的作品读过的不用我说,可是他唯一一次参加电视节目,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
能力实在不怎么样。
就我可怜的见识来说,作家中,除了王朔绝大多数都是写作能力高于口语表达能力,
比如刘震云、莫言、韩寒等等。
而很多很棒的脱口秀主持人写的书也的确很一般。
擅长写的,大多性格内向,喜阅读、思维缜密,语言组织能力较强,习惯了推敲每句
话的措辞,斟酌每段话的安排,对时间要求比较高的、即时的“说”,就显得相对迟钝、
磕巴。
2024年5月22日发(作者:闾松)
说话和写作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什么区别
说话和写作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什么区别?
为何有些人说话很生动,拿起笔就写不出东西来?反过来,为何许多作家的发言不及
他们的作品那样出彩?同一个人说的话和写的文字,味道可能是相差很大的。
【东东枪的回答(102票)】:
说说我个人的理解——
将语言落成文字,注定是一个“缩水”的过程。
语言若是水果,文字就是水果干。
被缩掉的是什么?是口语表达中的那些语气、节奏、动作、表情。
写剧本时,这种“缩水”的感觉最强烈。
发想出的每一句对白,本来都是一句活生生的话语,是在脑海中由一个人、一张脸说
出过、预演过之后,才决定下来的。
但“写”的时候,这句“话”就只好变成一行“字”。你有标点符号可以用,你有语
气词可以用,实在不行还可以加个括号写上“猥琐地”、或是“悲愤地”,但你还是没办
法只用文字就精确描述出那句话原本的样子。
当然,这句话最后还是会由“字”变成“话”的——但那个由“水果干”复原成“水
果”的过程是由另一个人或一群人(演员、导演??)来完成的。
大家看到的所有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中的台词都是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的,跟水发海
参一样。先缩水,再“水发”。
(有一些剧本作者在创作完成后是会有一个为演员导演“读剧本”的过程的。比如以
前的老舍,写完剧本之后会到北京人艺给大家读一遍。这是个好办法,是让大家看到水果
被缩成水果干之前的样子。)
或许还可以用音乐来比喻。
文字是乐谱,语言是音乐。
那些精于写作的人,是好的作曲家——他们能写出精美的乐曲。
而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强大的人,则是好的演奏者——他们能发出动人的声音。
好的作曲家未必是好的演奏者。好的演奏者也未必能作曲。
(但我也觉得,如果作曲家能够同时精通每种乐器,那他的作品一定会更好。好的演
奏者如果充满作曲灵感,演奏起来恐怕也会大不一样。)
再稍微扯远一点——其实把上头这个音乐的比喻落实到语言文字领域,最直接的对应
就是相声。
可以对比一下马三立的那些相声的原作脚本和马三立演出的视频。看看作者与表演者
的分工是什么,从脚本到演出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具体到题目中提到的那两种情况——擅口语表达而不会写作的,擅写作而不会表达的,
用我的说法,则是分别在“缩水”、“复原”两种技能上有欠缺的。
相比之下,我觉得“缩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过程。生动的语言若想变成生动的文字,
通常都并不太难。那些说话生动而文字一般的人恐怕只是缺少一些技术上的点拨与学习,
有很多人只是不知道“就这样写出来就可以”,甚至一点旁人的辅助已经足够——只需要
好好的记录下来即可。
而那些不擅长将文字复原成语言的人,相对就比较困难一些,他们要学习、练习的东
西比第一种人要多很多。
最优秀的语言文字使用者当然是那些既擅创作又擅演奏的人。据我观察,在这两个领
域中真正顶尖的人通常都是此类。
(以上所说的文字,指的是如今的白话文——即直接记录口语的文字。脱离于口语的
文言不在此列。
此外,口语表达与文字写作还有个“现场即兴”与“精雕细琢”的区别,但我觉得那
不是根本问题,也并不难理解,也就不多说了。)
【Ellen的回答(17票)】:
王小波的作品读过的不用我说,可是他唯一一次参加电视节目,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
能力实在不怎么样。
就我可怜的见识来说,作家中,除了王朔绝大多数都是写作能力高于口语表达能力,
比如刘震云、莫言、韩寒等等。
而很多很棒的脱口秀主持人写的书也的确很一般。
擅长写的,大多性格内向,喜阅读、思维缜密,语言组织能力较强,习惯了推敲每句
话的措辞,斟酌每段话的安排,对时间要求比较高的、即时的“说”,就显得相对迟钝、
磕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