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2日发(作者:归文惠)
从一个本书到一个品牌——《读库》营销策划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03T16:03:32.910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9月下 作者: 谭培文
[导读] 网络自媒体与纸质媒介交融互动,在丛书内容方面创立“编读共建”的新颖模式,销售、品牌树立等环节也充分借助了网络的理论,
成功地把一本书做成了一个品牌。
谭培文
重庆大足区委党校
一、《读库》简介
2006年,综合性人文社科丛书《读库》问世,其名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究其形式,是“MOOK”(magazine+book,即杂志书),连
续出版,意在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在如今出版物竞争激烈,国内读书类刊物生存艰难的社会大环境
下,《读库》丛书已经连续出版了10年,并且影响范围逐年扩大,发行量稳定并渐渐攀升,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读库》丛书的主编是新闻出版行业经验丰富的张立宪。他从自身实践出发,根据读者需求准确定位该丛书的读者定位、市场定位和产品
开发,在海量网络信息的不利条件下突出重围;同时以自己的高人气博客为基础,探索出一套独特的传播策略——网络自媒体与纸质媒介
交融互动,在丛书内容方面创立“编读共建”的新颖模式,销售、品牌树立等环节也充分借助了网络的理论,成功地把一本书做成了一个品
牌。
二、《读库》的定位
(一)读者定位——爱书之人
一个产品想要获得成功,必须现有明确的消费者定位,明确了目标人群,才能针对目标人群做好产品,《读库》主编张立宪作为资深
出版人,显然深谙此道。张立宪认为《读库》的读者应当是这样一群人:有自己明确的职业和事业,有稳定的心理和感情状态,有属于自
己的价值判断,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本能和习惯,但又不是唯一的乐趣[ 张立宪:《读库1300》[M].新星出版社,2012(1):308]。张
立宪的这种表述将《读库》的读者定位为那些爱读书、好读书的爱书之人。
(二)市场定位——中篇读本
在传统“二八法则”指引下,出版社往往将主要的人力、财力放在十分之二的图书上,因为这是传统出版业主要的利润来源。出版业不遗余
力地挖掘“长尾头部”,导致毛利逐渐下降、竞争白热化。网上书店的发展和“长尾理论”的提出颠覆了出版“二八法则”和传统图书营销理念,
出版人开始探索基于“长尾理论”的图书营销新式。
“长尾理论”2004 年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提出。其主要观点认为,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即从需求曲线头部
的少数热门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
“长尾书”营销模式关注分散在“各个年龄、各个地域、各个职业、各个人群”的受众,通过互联网络将众多微小的市场汇聚成“江海”。张
立宪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发现,短篇作品是期刊报纸内容的主流,长篇作品是传统图书内容的主流,但还有很多优秀的中篇稿件由于无法
满足单独出书的篇幅,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也显得过长,以至于这些稿件无法找到出版渠道。正是以前少人问津的这一部分“长尾市场”吸引了
他的注意力,他在创办《读库》之初,便立志去做收录篇幅为一万至五万字中篇稿件的“一本符合自己理想的书,一本有阅读价值和保留价
值的书”。对作品对象的定位,一开始就决定了《读库》不会成为一本特别畅销的书,这也不是它的追求所在。《读库》的读者对象,主要
是那些有着较好知识背景和品味,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知识分子。他们有自己的圈子,往往活跃在有一定品质的网络论坛、博客社区等
处,因共同爱好而组成特定的阅读群落。他们不是大型出版社争夺的主流市场,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稳定的读者群。
《读库》这一独到的市场定位使其避开了与主流出版企业的激烈竞争,为其后续的发展赢得了一片“蓝海”。
(三)产品开发——内容选择和装帧设计
1、内容选择:一个方针一个原则
开发的产品要想让消费者印象深刻,企业就应与众不同实施差异化战略。选题策划便是图书差异化和出版单位品牌形象塑造的前期环
节。《读库》的差异化,也首先体现在前期的选题策划上。《读库》的编辑方针推崇“摆事实不讲道理”,在内容定位上强调非学术、非虚
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
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读库》在编撰风格上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要观点、不要结论、
不要评判。以上个性化追求在战术意义上塑造了《读库》的独特文化性,博得了市场青睐。
撰稿人东东枪在《读库 0601》里曾经这样记录过张立宪的约稿原则: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不留遗憾;成稿时间服从于成稿质量,但也
要尽量快;稿件中不要观点,用事实来说话张立宪主张“道理是乏味的,但是细节不乏味”,所以《读库》所收录文章坚守“摆事实,不讲道
理”的方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细节呈现。
2、装帧设计:回归纯文本的美感
纸质书的开发还要落实到图书的整体设计上,这是影响读者第一印象的关键。《读库》秉持简洁、淡雅的设计理念,主张抛弃掉一切
装饰手段,回归纯文本的美感,这与读库理性、纪实的文字内容保持了和谐一致。
《读库》杂志书封面采用灰底白卡纸,以灰白色作为封面的整体基调,封面中间正上方是用楷体书写的“读库”标题,书名之下标注年
份和期数。每期书名标题上方采用不同的颜色修饰,颜色的灵感来自于国画颜料色彩,封面其余地方均为留白,不作任何修饰。书脊部分
标明标题和期数,所用字体颜色与封面保持一致。这样的封面设计从《读库》杂志书创办之时便固定下来,成为了《读库》杂志书的一大
特色。
封面虽采用简洁设计,但图书排版却十分讲究。张立宪认为图书的设计应做到让读者无障碍阅读,所以《读库》版心集中,正文文字
紧凑,文本的字体字号、间距行距、页码的设置、版权页、色彩搭配、文字与配图的搭配与比例都经过张立宪的审核。再加上《读库》采
用的是比普通纸价格、质量高出不少的纯质纸,整本书不管是外观还是内容都做工精良,为读者创造了一种视觉上的文化氛围。
三、读库的营销策划
(一)《读库》的销售策略——全直销营销模式
《读库》创立之初,采取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并重的销售策略,实体书店售卖依靠广东联合图书有限公司,网络书店售卖依靠当当网
上书店。很快,张立宪发现传统的销售模式并不适合《读库》的营销理念,提出“全直销营销模式”,主张放弃传统销售渠道的扩展,转而着
力开拓网络销售渠道,全部图书采用网络直销模式。
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在基于平台的网上商城开店,像实体店铺进驻商场一样。比如在淘宝、拍拍上开书店,由平台商提供维护和
后台管理,店家开店成本低廉且只需专心于网店的日常销售和宣传。第二种是与大型网上商城合作。比如出版单位和京东、当当签订一定
的协议,网商以较低的折扣拿到出版物,并负责产品的销售和宣传及网站的管理维护。但这种方式往往适合于有一定实力的出版商,因为
网商在书款结算上存在较长时间的延迟。第三种是正在兴起的,也是网上商城未来的发展趋势———独立网店。这是一个独立的网站,无
需依托任何平台,可根据店家喜好选择店铺风格,可自行设定商品分类及商品管理规则,可自行添加各种支付方式,可按照自己的要求给
予用户个性化的网上购物体验。以上三种类型,《读库》都有涉及,正是这些方式共同构建起了《读库》的网络销售渠道。
2008 年,《读库》创立“读库”官网,并开通读库淘宝网店,此外,与亚马逊、京东、孔夫子等各大网络图书销售平台合作。其中,读
库淘宝网店成为了淘宝网销量上升最快的网店之一。据统计,网络直销在《读库》总销量中所占比重达到了《读库》总销量的四分之三。
经过近8年的运作,《读库》的全直销营销模式日趋成熟,也拥有了相当数量的用户支持。
(二)《读库》的推广策略——社交媒体、读者交流会
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杂志书都由社会知名人士创办,最初主要依靠名人效益进行市场推广,《读库》最初也使用了这种推广方式,利
用其创办人张立宪的名气进行宣传,然而此种推广模式的成效有限。在巩固名人效应的基础上,《读库》还采取了与读者互动、沟通以建
立口碑的推广策略。
张立宪十分善于运用社交媒体造势。2005年,《读库》诞生之际,张立宪就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中连发七篇《<读库>的编辑记》,讲述
了《读库》杂志书诞生的方方面面,并向读者详细介绍每期的出版进度、内容目录、征订、邮费等各种细节,并回答读者问题;2008年,
《读库》官网成立,替代博客成为官方信息发布平台和销售台;为了弥补官方网站互动性较弱的缺点,2010年,《读库》开通官方微博,
收获近50万粉丝关注,成为了线下活动的线上发起者和讨论平台;2015年,《读库》官方微信认证成功,定期向读者推送编辑手记、杂志
书文章精选、《读库》微视频、新书介绍、线下活动等信息,张立宪亲自上阵,在读者评论区直接与读者互动。这样的信息发布、交流方
式,使《读库》能第一时间了解读者的需要,取得读者的信任。
此外,张立宪还定期举办各类线下读书讲座、读者交流会。读者交流会是张立宪及其团队与读者每年一次的面对面交流活动,旨在向
读者分享本年度《读库》杂志书从选题策划、编辑到成书的全过程。
交流会采用淘宝网店售卖门票的形式,每期邀请名人出席,如《读库》七周年和九周年交流会分别邀请了柴静和白岩松担任嘉宾。交
流会设置了读者提问和读者留言环节,并邀请一些为《读库》撰写稿件的作者与编辑到场与读者讨论,这种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口碑效应
对于扩大《读库》知名度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正是这种内敛式的宣传,让每一次推广都更加有实质意义且有趣,虽然更多表现为将主动权力移交给受众,但是却能够带给读者信任
感,不强加,也不推销,只寻找最适合和能够被吸引的读者群,并且由此带动读者自发进行口口相传,也让长期的受众汇聚到“读库”
的平台,相互认识与交流,即便是原本相互陌生的读者也因此形成相互联系、内在情感交流的文化联盟。
(三)《读库》的延伸策略——从一本书到一个品牌
《读库》从杂志书起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后,张立宪便开始着手打造“读库”品牌延伸产品,这些延伸产品包括读库出品图书、读库
Notebook系列以及其他文创产品。正是《读库》杂志书与这些制作精良的延伸产品合力打造了“读库”品牌。
经过四年的筹备和策划,张立宪于2010年1月推出第一本“读库出品”精品图书《青衣张火丁》,该书是一本记录京剧程派青衣张火丁舞
台演出的画册,一经上市就吸引了众多读者购买。之后,“读库”陆续推出《共和国教科书》、《城南旧事》、《童年与故乡》、《多雷插图
·拉封丹寓言诗》、《传家》、《图像中国建筑史》、《佩文斋耕织图》、《佛说阿弥陀佛》、《战国歧途》等制作精良、具有收藏价值的
图书,这些图书大都取得了可观的销量,如2015年8月出版的《战国歧途》一书,短短两个月内,仅在读库淘宝店铺就售出近800本。
读库还致力于打造高端笔记本,2008年推出 Notebook 系列,每本约 30 元左右,采用布封烫印封面,内页绘有精美插画,因主题不
同各异。如《人在画中行》中的绘画来自丰子恺先生的彩色水墨画,《小生灵》中有齐白石先生的草虫画稿插图,将笔记本做成了艺术
品,唤起了读者的消费欲望。
除了读库图书和笔记本之外,月历、包装纸、明信片、书签、布艺、服饰等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产品也开始进入了读库的销售范围。
这些围绕着《读库》内容而开发,包含着与《读库》相似文化趣味因子的文化产品,使“读库”作为文化品牌生动丰满起来,也获得了更多的
关注。
四、总结
以传统纸质出版为核心业务的《读库》十年来的发展与成功,归结为既有所坚守也有所改变。坚守在于对优质纸品出版物系列制作的
执着,改变在于有效利用互联网来实现产品运营与开发的适应性调整。
更深层面来看,《读库》所坚守的是传统出版方式对出版物阅读质量的高要求、高品质,坚持编辑在出版物制作中的内容、质量把控
力,以及优质阅读本源的追求,而其变化在于将时代带来的受众变化
、市场特色、新热点、新方式融合到自身出版体系中,让内容策划、
组织构架、产品开发、营销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无论是《读库》开放编辑部的设立、编辑技能的锤炼,还是直营直销、新媒体的开
发都是为了与网络时代下的受众进行对接。也正是这一守一变之间的衡,《读库》才能以小体量的出版团队,相对紧凑的资金运作,完成
其品牌建设,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与文化价值的出版产品群,成为诸多杂志书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员。这一切,对于同样处于媒介融合中寻求
价值重构的出版社,尤其是诸多中小型出版社而言,无疑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立宪.读库1300[M].新星出版社,2012(1):308.
[2]李静,吴竹筠.杂志书:出版业市场的灵感与挑战[J].出版广角,2012(12).
[3]陈丽菲.以《读库》为中心看互联网时代传统图书经营的守与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6,3.
[4]王文,杂志书如何杀出重围——以《读库》为例[J].新闻世界,2015,(11).
2024年5月22日发(作者:归文惠)
从一个本书到一个品牌——《读库》营销策划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03T16:03:32.910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9月下 作者: 谭培文
[导读] 网络自媒体与纸质媒介交融互动,在丛书内容方面创立“编读共建”的新颖模式,销售、品牌树立等环节也充分借助了网络的理论,
成功地把一本书做成了一个品牌。
谭培文
重庆大足区委党校
一、《读库》简介
2006年,综合性人文社科丛书《读库》问世,其名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究其形式,是“MOOK”(magazine+book,即杂志书),连
续出版,意在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在如今出版物竞争激烈,国内读书类刊物生存艰难的社会大环境
下,《读库》丛书已经连续出版了10年,并且影响范围逐年扩大,发行量稳定并渐渐攀升,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读库》丛书的主编是新闻出版行业经验丰富的张立宪。他从自身实践出发,根据读者需求准确定位该丛书的读者定位、市场定位和产品
开发,在海量网络信息的不利条件下突出重围;同时以自己的高人气博客为基础,探索出一套独特的传播策略——网络自媒体与纸质媒介
交融互动,在丛书内容方面创立“编读共建”的新颖模式,销售、品牌树立等环节也充分借助了网络的理论,成功地把一本书做成了一个品
牌。
二、《读库》的定位
(一)读者定位——爱书之人
一个产品想要获得成功,必须现有明确的消费者定位,明确了目标人群,才能针对目标人群做好产品,《读库》主编张立宪作为资深
出版人,显然深谙此道。张立宪认为《读库》的读者应当是这样一群人:有自己明确的职业和事业,有稳定的心理和感情状态,有属于自
己的价值判断,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本能和习惯,但又不是唯一的乐趣[ 张立宪:《读库1300》[M].新星出版社,2012(1):308]。张
立宪的这种表述将《读库》的读者定位为那些爱读书、好读书的爱书之人。
(二)市场定位——中篇读本
在传统“二八法则”指引下,出版社往往将主要的人力、财力放在十分之二的图书上,因为这是传统出版业主要的利润来源。出版业不遗余
力地挖掘“长尾头部”,导致毛利逐渐下降、竞争白热化。网上书店的发展和“长尾理论”的提出颠覆了出版“二八法则”和传统图书营销理念,
出版人开始探索基于“长尾理论”的图书营销新式。
“长尾理论”2004 年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提出。其主要观点认为,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即从需求曲线头部
的少数热门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
“长尾书”营销模式关注分散在“各个年龄、各个地域、各个职业、各个人群”的受众,通过互联网络将众多微小的市场汇聚成“江海”。张
立宪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发现,短篇作品是期刊报纸内容的主流,长篇作品是传统图书内容的主流,但还有很多优秀的中篇稿件由于无法
满足单独出书的篇幅,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也显得过长,以至于这些稿件无法找到出版渠道。正是以前少人问津的这一部分“长尾市场”吸引了
他的注意力,他在创办《读库》之初,便立志去做收录篇幅为一万至五万字中篇稿件的“一本符合自己理想的书,一本有阅读价值和保留价
值的书”。对作品对象的定位,一开始就决定了《读库》不会成为一本特别畅销的书,这也不是它的追求所在。《读库》的读者对象,主要
是那些有着较好知识背景和品味,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知识分子。他们有自己的圈子,往往活跃在有一定品质的网络论坛、博客社区等
处,因共同爱好而组成特定的阅读群落。他们不是大型出版社争夺的主流市场,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稳定的读者群。
《读库》这一独到的市场定位使其避开了与主流出版企业的激烈竞争,为其后续的发展赢得了一片“蓝海”。
(三)产品开发——内容选择和装帧设计
1、内容选择:一个方针一个原则
开发的产品要想让消费者印象深刻,企业就应与众不同实施差异化战略。选题策划便是图书差异化和出版单位品牌形象塑造的前期环
节。《读库》的差异化,也首先体现在前期的选题策划上。《读库》的编辑方针推崇“摆事实不讲道理”,在内容定位上强调非学术、非虚
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
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读库》在编撰风格上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要观点、不要结论、
不要评判。以上个性化追求在战术意义上塑造了《读库》的独特文化性,博得了市场青睐。
撰稿人东东枪在《读库 0601》里曾经这样记录过张立宪的约稿原则: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不留遗憾;成稿时间服从于成稿质量,但也
要尽量快;稿件中不要观点,用事实来说话张立宪主张“道理是乏味的,但是细节不乏味”,所以《读库》所收录文章坚守“摆事实,不讲道
理”的方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细节呈现。
2、装帧设计:回归纯文本的美感
纸质书的开发还要落实到图书的整体设计上,这是影响读者第一印象的关键。《读库》秉持简洁、淡雅的设计理念,主张抛弃掉一切
装饰手段,回归纯文本的美感,这与读库理性、纪实的文字内容保持了和谐一致。
《读库》杂志书封面采用灰底白卡纸,以灰白色作为封面的整体基调,封面中间正上方是用楷体书写的“读库”标题,书名之下标注年
份和期数。每期书名标题上方采用不同的颜色修饰,颜色的灵感来自于国画颜料色彩,封面其余地方均为留白,不作任何修饰。书脊部分
标明标题和期数,所用字体颜色与封面保持一致。这样的封面设计从《读库》杂志书创办之时便固定下来,成为了《读库》杂志书的一大
特色。
封面虽采用简洁设计,但图书排版却十分讲究。张立宪认为图书的设计应做到让读者无障碍阅读,所以《读库》版心集中,正文文字
紧凑,文本的字体字号、间距行距、页码的设置、版权页、色彩搭配、文字与配图的搭配与比例都经过张立宪的审核。再加上《读库》采
用的是比普通纸价格、质量高出不少的纯质纸,整本书不管是外观还是内容都做工精良,为读者创造了一种视觉上的文化氛围。
三、读库的营销策划
(一)《读库》的销售策略——全直销营销模式
《读库》创立之初,采取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并重的销售策略,实体书店售卖依靠广东联合图书有限公司,网络书店售卖依靠当当网
上书店。很快,张立宪发现传统的销售模式并不适合《读库》的营销理念,提出“全直销营销模式”,主张放弃传统销售渠道的扩展,转而着
力开拓网络销售渠道,全部图书采用网络直销模式。
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在基于平台的网上商城开店,像实体店铺进驻商场一样。比如在淘宝、拍拍上开书店,由平台商提供维护和
后台管理,店家开店成本低廉且只需专心于网店的日常销售和宣传。第二种是与大型网上商城合作。比如出版单位和京东、当当签订一定
的协议,网商以较低的折扣拿到出版物,并负责产品的销售和宣传及网站的管理维护。但这种方式往往适合于有一定实力的出版商,因为
网商在书款结算上存在较长时间的延迟。第三种是正在兴起的,也是网上商城未来的发展趋势———独立网店。这是一个独立的网站,无
需依托任何平台,可根据店家喜好选择店铺风格,可自行设定商品分类及商品管理规则,可自行添加各种支付方式,可按照自己的要求给
予用户个性化的网上购物体验。以上三种类型,《读库》都有涉及,正是这些方式共同构建起了《读库》的网络销售渠道。
2008 年,《读库》创立“读库”官网,并开通读库淘宝网店,此外,与亚马逊、京东、孔夫子等各大网络图书销售平台合作。其中,读
库淘宝网店成为了淘宝网销量上升最快的网店之一。据统计,网络直销在《读库》总销量中所占比重达到了《读库》总销量的四分之三。
经过近8年的运作,《读库》的全直销营销模式日趋成熟,也拥有了相当数量的用户支持。
(二)《读库》的推广策略——社交媒体、读者交流会
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杂志书都由社会知名人士创办,最初主要依靠名人效益进行市场推广,《读库》最初也使用了这种推广方式,利
用其创办人张立宪的名气进行宣传,然而此种推广模式的成效有限。在巩固名人效应的基础上,《读库》还采取了与读者互动、沟通以建
立口碑的推广策略。
张立宪十分善于运用社交媒体造势。2005年,《读库》诞生之际,张立宪就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中连发七篇《<读库>的编辑记》,讲述
了《读库》杂志书诞生的方方面面,并向读者详细介绍每期的出版进度、内容目录、征订、邮费等各种细节,并回答读者问题;2008年,
《读库》官网成立,替代博客成为官方信息发布平台和销售台;为了弥补官方网站互动性较弱的缺点,2010年,《读库》开通官方微博,
收获近50万粉丝关注,成为了线下活动的线上发起者和讨论平台;2015年,《读库》官方微信认证成功,定期向读者推送编辑手记、杂志
书文章精选、《读库》微视频、新书介绍、线下活动等信息,张立宪亲自上阵,在读者评论区直接与读者互动。这样的信息发布、交流方
式,使《读库》能第一时间了解读者的需要,取得读者的信任。
此外,张立宪还定期举办各类线下读书讲座、读者交流会。读者交流会是张立宪及其团队与读者每年一次的面对面交流活动,旨在向
读者分享本年度《读库》杂志书从选题策划、编辑到成书的全过程。
交流会采用淘宝网店售卖门票的形式,每期邀请名人出席,如《读库》七周年和九周年交流会分别邀请了柴静和白岩松担任嘉宾。交
流会设置了读者提问和读者留言环节,并邀请一些为《读库》撰写稿件的作者与编辑到场与读者讨论,这种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口碑效应
对于扩大《读库》知名度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正是这种内敛式的宣传,让每一次推广都更加有实质意义且有趣,虽然更多表现为将主动权力移交给受众,但是却能够带给读者信任
感,不强加,也不推销,只寻找最适合和能够被吸引的读者群,并且由此带动读者自发进行口口相传,也让长期的受众汇聚到“读库”
的平台,相互认识与交流,即便是原本相互陌生的读者也因此形成相互联系、内在情感交流的文化联盟。
(三)《读库》的延伸策略——从一本书到一个品牌
《读库》从杂志书起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后,张立宪便开始着手打造“读库”品牌延伸产品,这些延伸产品包括读库出品图书、读库
Notebook系列以及其他文创产品。正是《读库》杂志书与这些制作精良的延伸产品合力打造了“读库”品牌。
经过四年的筹备和策划,张立宪于2010年1月推出第一本“读库出品”精品图书《青衣张火丁》,该书是一本记录京剧程派青衣张火丁舞
台演出的画册,一经上市就吸引了众多读者购买。之后,“读库”陆续推出《共和国教科书》、《城南旧事》、《童年与故乡》、《多雷插图
·拉封丹寓言诗》、《传家》、《图像中国建筑史》、《佩文斋耕织图》、《佛说阿弥陀佛》、《战国歧途》等制作精良、具有收藏价值的
图书,这些图书大都取得了可观的销量,如2015年8月出版的《战国歧途》一书,短短两个月内,仅在读库淘宝店铺就售出近800本。
读库还致力于打造高端笔记本,2008年推出 Notebook 系列,每本约 30 元左右,采用布封烫印封面,内页绘有精美插画,因主题不
同各异。如《人在画中行》中的绘画来自丰子恺先生的彩色水墨画,《小生灵》中有齐白石先生的草虫画稿插图,将笔记本做成了艺术
品,唤起了读者的消费欲望。
除了读库图书和笔记本之外,月历、包装纸、明信片、书签、布艺、服饰等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产品也开始进入了读库的销售范围。
这些围绕着《读库》内容而开发,包含着与《读库》相似文化趣味因子的文化产品,使“读库”作为文化品牌生动丰满起来,也获得了更多的
关注。
四、总结
以传统纸质出版为核心业务的《读库》十年来的发展与成功,归结为既有所坚守也有所改变。坚守在于对优质纸品出版物系列制作的
执着,改变在于有效利用互联网来实现产品运营与开发的适应性调整。
更深层面来看,《读库》所坚守的是传统出版方式对出版物阅读质量的高要求、高品质,坚持编辑在出版物制作中的内容、质量把控
力,以及优质阅读本源的追求,而其变化在于将时代带来的受众变化
、市场特色、新热点、新方式融合到自身出版体系中,让内容策划、
组织构架、产品开发、营销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无论是《读库》开放编辑部的设立、编辑技能的锤炼,还是直营直销、新媒体的开
发都是为了与网络时代下的受众进行对接。也正是这一守一变之间的衡,《读库》才能以小体量的出版团队,相对紧凑的资金运作,完成
其品牌建设,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与文化价值的出版产品群,成为诸多杂志书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员。这一切,对于同样处于媒介融合中寻求
价值重构的出版社,尤其是诸多中小型出版社而言,无疑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立宪.读库1300[M].新星出版社,2012(1):308.
[2]李静,吴竹筠.杂志书:出版业市场的灵感与挑战[J].出版广角,2012(12).
[3]陈丽菲.以《读库》为中心看互联网时代传统图书经营的守与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6,3.
[4]王文,杂志书如何杀出重围——以《读库》为例[J].新闻世界,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