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记忆银行读书笔记

IT圈 admin 27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24日发(作者:蚁栋)

记忆银行读书笔记

【篇一:记忆银行读后感】

记忆银行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记忆银行》的书,是由美国作家卡罗琳。科曼创作的一本儿童文学。

这本书讲述了:小女孩哈普因为失去了妹妹哈妮而记忆与梦境不平衡。她在记忆银行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关爱与尊重,她希望能留在这里,找到关于妹妹的踪迹。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缺失亲情孩子捍卫与寻找亲情温暖的故事。它让我感受到姐妹之间血肉

难分的亲情。让我想到了在家里我也有一个年幼、可爱的妹妹,我也会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我

们之间的亲情。我要学习书中哈普对妹妹真挚守护的品质,对妹妹关爱备至。这两个心心相印

的小姐妹,一段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现实与梦境的相交更迭,文字与图画的奇妙讲述,带给

了我一次最特别的阅读体验。记得以前妈妈刚生出妹妹时我是嫉妒的,怕妹妹夺走我在家中的

地位。但经过一段时间对她的照顾,我发现她很可爱,并决心当个好姐姐,保护她。

这本书带给了我亲情的温暖,也让我明白了姐妹情深、海枯石烂心不变的道理!记忆银行

读后感(二)

读了《记忆银行》后我对自己和亲人的思念与记忆的魅力改变了不少看法。最新记忆银行

的读后感4篇最新记忆银行的读后感4篇。

《记忆银行》讲述了:一对相亲相爱的姐妹被冷血的父母拆散了,妹妹被丢弃在陌生的地

方,父母强迫姐姐忘记妹妹,姐姐却始终不肯放弃,即使她不敢说出来,她也天天在梦里见到

她。直到一天,她来到了记忆银行,开始了新的生活,真让人奇怪的是她一天到晚几乎只能在

梦库里睡觉,这里也使她有点不习惯。有一天,他从那里的人得知能找到她妹妹于是她在记忆

银行里四处寻找,为了在记忆银行里继续生存下去,她决定在记忆银行里找份工作,管理记忆

银行的人让她擦存放着洛布格洛布的保险箱,有一次,她擦到了她妹妹的洛布格洛布,于是她

打开保险箱,取走了她妹妹的洛布格洛布,当管理记忆的银行的人说要收走她妹妹的洛布格洛

布时,她竟然把她妹妹的洛布格洛布吞进了肚子里,管理的人很生气,准备把她带到大厅的时

候记忆银行发生了战争,生产洛布格洛布的口子被清除记忆人员的大铁球封住了,记忆银行到处

是警报的声音,她飞快的跳到了顶上被封上了铁球的地方,始出了吃奶的力气把铁球拉了下来,

洛布格洛布像风浪似的冲了下来,小孩们也跟着掉了下来,奇怪的是记忆清楚者的头儿竟然是

记忆银行管理人的女儿,小孩们都一个个从顶上落了下来,她刚好接到掉落的妹妹,因为危机

的解除,她和妹妹可以永远待在记忆银行里,工人搬来一大桶巧克力奶给孩子庆祝,还决定让

孩子们把梦库挤满。夜晚,这对相亲相爱的姐妹抱在了一起,永不分离。

所以,她坚持 了这么久的动力,是她和妹妹之间那无比亲热的爱,使她日夜挂念着妹妹,

不怕困苦的寻找,她们的力量可以大过任何力量,却又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力量,这种力量众人

皆知,却不是从都想发挥的力量,她就是爱的力量。

我从这本书中体会出了一条真理: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把我们保护着不受伤害,爱是我

们大家共同的动力所在。

【篇二:极端的年代——读书笔记】

“短促的二十世纪,即将在问题重重中落幕。没有人有解决方案,甚至没有人敢说他有答

案。于是世纪末的人类,只好在瀰漫全球的一片迷雾中探索前进,透着朦胧足音,跌撞入第三

个千年纪元的开始。我们只能肯定一件事,那便是一页历史已告结束。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正文:

正如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到的“我们只能肯定一件事,那便是一页历史已告结束”那般,读

完本书的总体感想远比简单地堆栈观点复杂得多。若想不自量力地用数千字再去总结作者已描

绘的历史,那显然会是一场无知的噩梦。况且,编者已在书的扉页提到本书的总体评价,书的

最前部份以及第十九章亦对全书的宗义做了详细的阐述。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罗列书中那些被

反覆提及的重要思维似乎已并无太多意义,因而我相信若试图去呈现一些个人或大家感兴趣的

要点会更重要。或许这亦是读书报告的目的所在。

一、对经济学家的态度

作者在书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到哈耶克、凯恩斯等二十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与此同时也

介绍着他们的相关主张,以及这些论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很有趣的是,我们能看到全书中,

作者似乎总是在肯定经济学的部份作用时又贬低着它们,这很难解释——也许舆他最后所提到

的担心有关:“这正是世纪末世界经济的第三项隐忧,即由于世界经济的繁荣胜利,以及纯粹

自由市场意识的高举,使得因经济变动而产生的种种社会冲击,不再有有效的工具予以处理,

至少,也减弱了处理的力量。世界经济,便成为一台力量日渐强大却无法控制的发动机。这台

引擎究竟能否控制?即或能够,又由谁来控制?”

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学家的谦虚总是大为肯定:“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如果徒然把世界经济

结构里发生的重大变化,归于运气不佳,或只是可以避免的意外,这种想法实在有必要重新检

讨。”相对之下,经济学家们便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他们在作者的眼里,竟大致都是这样的

人:最善于辩论、最喜好事后解释以及不切实际。更重要的是,这些倾向于弊端含义的特点都

是历史学家所没有或极少出现的。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这个危机时代,一直延伸到短促

二十世纪末期,我们大概得再等上数年,才能等到经济学家也拿起历史学家最后的武器——即

后见之明——为这个时期找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解释。”这句话自然是带有一丝冷嘲热讽的言

下之意,如果我没看错的话。

总得而言,作者对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的贡献总体上说是持肯定态度,但经济学家的

性格看起来毕竟还是对不上历史学家的胃口。若需要举例的话,我想用一段较长的、彻底的语

句来暗示会有非常好的效果:“种种激烈变化,其中最大意义在于有形无形之间,推翻了长久

以来根深蒂固于社会和历史当中,经由社会规范、传统、禁令所传达、认可、象征的人类伦理

关系。??更有甚着,这股推翻旧秩序的力量,不来自任何一股条理尽然的社会新秩序??其中真

正的动力,是来自个人欲望巨大无比的

自律力量,其假定是建立于一个人人自我规范的个人主义世界推展至极限的境地。传统禁

令的叛逆者对人性的假定竟然舆消费社会的理论基础如出一辙,至少对于人类心里动机的看法,

他们舆出售货物劳务者极为一致。后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攻心为上。根据这个共识,

世界上数十亿蕓蕓众生的存在,均是基于其个人欲望的追求。这些欲望,包括了各式各样在以

往被禁止被反对,可是在现在都一一被社会允许并存在的大小欲望——如今被默许的原因,非

因道德的解禁,却由于世人心中充满了它们。”

二、对学生的态度

作者在第十章中精要地介绍了1945-1900年的社会革命,其中亦包括了对学生运动的看

法。围绕着“黄金年代中,学生为甚么往往会选择左派激进道路”的问题展开的论述中,作者

列举了性别、年龄、人数和社会关系等多个回答角度,同时亦点出学生运动的激情带动着另外

的因素。 `

通观全书,我们显然能注意到作者并没有倾向于任何社会团体,至少不存在的极明显的偏

好。如果有,可能也只是对二十世纪的群众抱有了极大的关注罢了:“一向缺乏活力的迟钝黎

民,到底是受甚么刺激突然翻身采取行动——现代传播科技,如电视、录音机,使得即使最偏

远隔离之人,也难自外于世局冲击——但是归根结底,群众蓄势待发准备上阵的姿势,才是决

定一切的关键所在。”

然而引起我对学生团体注意的是这样一段话:“而年轻人的心中,对战后惊人的增长却缺

乏亲身经历舆渐入佳境的意识;他们心中的不满,便毫无缓冲的余地。新的世界,新的时代,

是这些校园年轻男女经历的全部,是他们所知道的一切。他们对现状的想法和父母一辈截然相

反,他们只觉得凡事都应该更美好更不同——即使他们自己并不知道怎样去达到这个目的。”

我相信除了第一句话难以有切身体会之外,其余语言都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走过学生时代的

作者显然拥有一个完整的大学记忆,并极有可能是丰富多彩的。

从社会革命到各个年代、各个国度的学潮,当作者用娓娓的笔调分析着当时的世界形势时,

亦似乎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他希望求知的少年们在充满符合他们年龄的激情同时,亦能体

会到更多的知识、哲理、思维,并找到属于他们的道路。

三、对中国的态度

作者在第十六章重笔描绘七十年代中国前,一直都没有详细的介绍这个我们身处的国度,

原因亦很明显——那个之前的中国似乎不太出彩。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亦不曾在前文花如

此大的手笔集中介绍一个年代的一个国家,后文也未再有。特别是当这种带着乐观的揣测性描

绘同前后文“社会主义的失势”中各国的状况进行比较后,处于作者笔下“天崩地裂”时代的

中国,似乎有那么些许与众不同。

从1914至1991,作者看到的是一个激荡舆繁荣并进的伟大时代,“它激起了人类最伟大

的想象,同时也摧毁了所有美好的幻想”,而这个时代的结尾却不那么令人安宁:“进入第三

个千年的世界,显而易见,必将仍是一个充满了暴力政治舆激烈政治剧变的人间。唯一不能确

定的是,我们不知道这一股乱流,将把人类引向何处。”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的人类仍

未学会在愈来愈狭小的地球上和平共存,不平衡始终都是全球发展的主旋律,而且在将来的将

来也不可能解决——因为强大的竞争机制

释放着人类愈来愈巨大的欲望。作者对未来的担心完全可以从他对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的

态度中看出:“然而有一事绝对无可否认,一个建立在以无限牟利为目的,并以彼此竞争舆全

球性自由市场为手段的经济事业之上的世界经济,势必舆经济增长和生态平衡的理念不谐调。

从环保的角度而言,如果人类还想要有未来,危机二十年的资本主义就将没有前途”、“共产

主义也属于一种工具式的信仰:‘目前’之所以有价值,完全在于它是达到尚不明确的‘未来’

的手段”。作者认为,人类势必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生存体制——舆以往、现存的任何一种都不

全然相同——才能更好的在第三个千年中生存下去,坚持资本主义或是共产主义只会重蹈那些

崩溃的覆輙。对于尚未找到最好方式的当下人而言,作者不遗余力得赞赏了那些脚踏实地的政

治家,如纳扎儿巴耶夫——“生存之道,甚至迈向成功之道,其主要成份,恐怕不多在动机的

善良,却在现实主义的坚定行动吧。”乐观地看,作者的这种期待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已得到了

广泛的认同,特别是在中国。

我有理由认为,作者已提前看到中国的这种趋势并对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位置加以肯定,

不仅仅是因为近两节的笔墨和上述的实用主义认同。

作者很仔细地分析了苏联的问题——很多亦是中国的问题,二十世纪后期第二世界面对的

最重大的挑战是“开放”和“重建”的矛盾,无疑这极难解决。苏联没有成功的解决,中国则

正在努力解决。有这样几句关键性的话:“在苏联日趋成为一个复杂得工业化舆都市化社会之

际,那些担任实际生产、分销及民生任务的事务中坚,对于高高在上的政务官及纯粹党的官员,

显然愈来愈离心离德”、“苏维埃的制度及运作方法,基本上是军事性的,军队民主化,并不

能改进它们的效率。而另一方面,如果不再需要这个军事化的系统,那么在动手毁掉之前,就

应该仔细筹划,先把替代的文人系统建立起来,否则改革非但不能带来重见,反而导致崩溃。??

开放,意味着引进——或重新引进——一个建立于法治舆公民自由之上的宪政民主体制。背后

的涵义,便是党舆政的分离,并加大政府的作用,由党还政于国家。如此一来,自然导致一党

专政系统的结束,党所扮演的领导角色从此告终”、“最后终将造成崩离的裂缝,其实早已经

在那里了:一边是联邦制度之下的地方自主权力系统,一边则是拥有自主动力的经济体系”。

极端的年代是以苏联在问题前倒下结尾的,今天我们看到它带来的激荡至今仍在延续,俄

罗斯花了近二十年才在苏联的故土上重新崛起,尽管强大的看起来并不那么实在而且还带着旧

有的集权色彩——这点和我们身处的国度极为相似。相对于分析已故苏联的问题,作者对中国

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肯定:“但是中国固然在时间上有着落后,这一点却不能完全解释两国在

“重建”效果上的显著对比。至

于中国人依然小心翼翼,保持着他们中央号令体制原状不变,也并非造成两个差异的全部

原因,远东的文化传统,到底对中国人有何帮助?能够在无论哪一种社会之下,都对经济发展

产生动力?这个问题,就得留待21世纪得史学家去探索了。”若联系作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态度,

中国的位置便显得特别——要知道作者可未对资本主义或其他任何体制产生不确定的疑问。更

大胆的说,作者认为他希冀的新体制,会极有可能先在中国出现——一个符合中国悠久传统的、

在“民享”“民有”和“民治”中达到了完善平衡的政

治架构。

当然,作者也看到了中国人的那种心态:“ 更重要的是,在两千年中华帝国岁月的绝大多

数时间里,并在绝大多数关心天下事的中国人心目当中,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和典范。??当

然,中国历史的千年不坠,共产党受惠良多。因为在这延绵不断的悠久时光当中,中国老百姓

学会了如何对应“天命”而生的政权统治;而那些当政主事之人,也娴熟了治理之道。??而共

产主义,也将在中国成为民族性的意识思维。??因为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这场革命,主要也

是一场“复归”:回归和平秩序舆福利安康,重返袭自唐代的政府制度,恢复伟大帝国舆文明

的旧观。”若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这种根深蒂固的“天朝”心态得不到彻底改变——似乎百年来

的耻辱只是掩藏了千年的自大,它无疑会加重作者的担心。

所谓“冷战”

,就是指战后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紧张激烈的

对抗而又没有爆发直接的武装冲突,简单地讲就是不用枪炮的战争。 冷战的产生是复杂的,但

也是必然的。战后美苏冷战局面来源于战争结束时的形式,触发点是战后西方对东欧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西方(特别是

美国)对此事不能容忍的,它们妄图在这个地区重建亲西方的政权,恢复资本主义制度,遭到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人民的反对,于是东西方形成对峙之势,终于爆发了冷战,它是美国称霸世

界的全球政策的产物。 二战结束后,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还是政治影响都是举世无

双的。美国还控制着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泛美同盟等国际组织。雄厚的实

力使美国领导人的政治野心大大膨

军事强国在欧洲的崛起使欧洲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不同于战前的重大变化。这对于妄想称

霸世界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障碍。对此,美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杜鲁门上台后,加紧

推行称霸全球的计划,他摈弃了罗斯福大国合作的和平缓进战略,利用其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

济、军事实力和对核武器的垄断地位,企图把介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控制在自己手里,

于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 为了遏制苏联,美国统治集团有意识地制造了苏

联利用共产主义进行扩张的舆论。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

发去一份长达8000

字的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

面的分析和建议。凯南断言,苏联无视“理智的逻辑”,却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如果

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并且表明准

备随时动用的话,那么用不着真的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甚至迫使苏联退却。不久,凯南

在长电报的基础上又写了8000字电报中的观点,指出美国必须“把苏联看作是对手,而不是

伙伴”,必须“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最终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

趋于软化”。这样,凯南为杜鲁门政府提供了一整套所谓“遏制”苏联的战略,这套战略很快

就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指导方针。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是双方

的军事力量、道义力量和其他物质力量联合起来,有效地遏制铁幕后面苏联的扩张。丘吉尔的

演说是美国准备发动对苏冷战的信号。与此同时,美国内部也加紧研究对付苏联的长远方案。

1946年9月24日,杜鲁门的白宫主力克里福德提出了长达50页的《美国对苏联关系》的报

告。这时美国政府内部全面分析美苏关系,确定对苏方针的重要文件。报告提出的对苏方针的

着眼点,实际上是在反对苏联扩张的旗号下控制处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 经过一年多的

思想和舆论准备,杜鲁门政府认为公开发动对苏冷战的实际已成熟。1947年2月,英国因经

济困难和镇压希腊革命的失败,决定3月底从希腊撤军,停止向希腊、土耳其提供经济、

军事援助。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强调这两个国家军事上和战略上的重要性,希望美国挑起这副

担子。美国利用这个机会大力渲染希、土危机的严重性,乘机抛出了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

霸世界的纲领。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声称

希、土危机表明“自由世界”受到“极权主义”扩展的威胁,美国的安全也受到危害,要求国

会授权向希、土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派文职和军职人员前往希、土参与“重建”。这一咨

文在国内外引

把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战略作为基本国策公诸于众。这时美国公开推行对苏冷战

的重要步骤,它用援助盟友、遏制苏联代替了大国合作和集体安全,从而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根

本变化,即由盟友变成了敌人。它是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

此后,美苏之间和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和较量进一步发展,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篇三:投资第一课读书笔记(三)】

实在抱歉,马马虎虎之下发错了,这是《投资第一课》读书笔记之二,昨天发的是第三篇

读书笔记~因为已发送消息无法修改,故本文命名为(三)

三、消息面的影响

3.1 股市调味剂

每天各种消息会影响到市场参与者。这些消息,一部分影响企业经营,另一部分仅影响参

与者情绪。他们都会影响到市场参与者对股价未来涨跌的预期:有时过度反应,有时麻木,有

时反向反应。本节所说的消息指的是市场公开信息,而非内幕消息。

消息如同股市调味剂,使得市场变幻莫测。

3.2 影响交易者心理层面

(1)短期市场资金面。如ipo(抽水),qfii(注水),社保资金入市,央行回购逆回购等。

(2)高送转。不论送红股还是转增资本,对于公司来说股东权益总额是不变的。送转后,

股东手中股票数量虽然多了,但经除权后总市值不变,股东非但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还需

要缴纳红利税。但这在a股市场往往解读为利好,源于高送转多发生于庄股,庄家凭借高送转

消息拉抬出货,因此出高送转消息后往往配合一波行情。这种事情发生多了,在交易者脑中形

成了思维定式。(pd:这就和媒体天天叫嚣消灭低价股一样,也就不上道的股民会看股价而不看

市值吧。)

(3)政策及监管。如证监会查两融,印花税调整等。

这三种类型消息对公司经营的影响甚小,只会影响市场参与者的情绪,进而产生看涨、看

跌的预期,推动股价波动。

3.3 影响基本面消息

该类消息既能影响交易者情绪,又能影响公司运营。

(1)货币政策变化。对资金密集型行业或财务杠杆较高的行业影响大,如银行、保险、地

产。(pd:具有正面效用的货币政策利好股市但未必立刻反应在股价大涨上,比如6月28日的

降息降存准,也未能让6月29日股市走红。)

(2)宏观经济数据。统计局每月公布的cpi、ppi、pmi、70城房价指数、gdp增速、社

会融资量等,这些因素对周期型行业的影响要更大些。但要注意,市场参与者在数据发布当天

做出反应,仅仅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结果的延后反应,同时市场参与者也会因为这些数据形成对

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

(3)政府扶持政策。(pd:一路一带)

(4)企业再融资。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

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对企业和股东来说,再融资可能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关键看再融资价

格和投入项目的回报情况,再融资也可能仅仅是为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降低负债率。通常再融资

价格越高对企业越有利,但对于股票持有者来说,再融资如果投入的领域不能产生正面收益,

那么不仅投资者无法获得回报,反而遭受股份的摊薄。再融资是否有利于股票原持有者,区分

的界限在于再融资资金投向的回报率,与再融资股价蕴含的回报率对比,两者孰高?如果前者

高则对股票原持有者有利。

(5)资产注入、吸收合并或出售。通常市场将此类消息解读为好消息,并作出过激反应,

但事实上,资产重组只是一门生意。生意有好坏,需要区别对待。

(6)突发事件。外源性事件如地震等自然灾害,通常是短期、一次性影响;内源性事件即

公司自身原因造成的,如三聚氰胺、塑化剂事件等,对公司运营影响较大,会动摇客户对品牌

信任,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公司破产。

(7)其他影响。如大订单影响(多为一次性影响,可根据目前利润率情况估算出订单未来

价值)、管理层变动(难以评估)和税收政策影响(多为关税和一些调节税项,或收到政府

退税、财政补贴)等。

以上消息均可对公司运营造成影响,投资者必须正确估量,如果可以量化则尽可能去定量

分析。

3.4 消息面逆向投资误区

如果因某事件影响股票下跌了10%,但消息对公司影响远没有这么坏,投资者决定逆向投

资买入,并期待市场过度反应后的理性回归。

然而这个理性回归有时会到来,有时则不会。投资者须谨记:所谓逆向投资是以基本面的

估值为前提,买入后须能经得起长期持有,因为股价偏离价值的时间可能会很长。对于具有估

值泡沫的股票,一则不起眼的消息也可能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现在买入显然不是一

笔好的逆向投资。(pd:对于最近蠢蠢欲动想抄底创业板的同志们要小心了,要看清底部之下的

这个公司究竟值不值得抄。)

四、为何股市一赢二平七亏?

4.1 赚钱效应

绝大多数人初入股市都是因为周边亲戚朋友的赚钱效应。牛市中段的特点就是大部分股票

都是上涨的,所以即便是初入者也会很快赚钱,进而将赚钱效应传导给身边更多人。

4.2 浮盈心理

初入者开始都是拿小资金买入股票,很容易将股票的浮盈当做意外之财,并与平日的消费

联系在一起(往往是非必要消费)。把股票的浮盈当成赚钱了,还会在消费的时候奖励自己一下,

随着股票的继续上涨,初入者很快会产生后悔心理—后悔股票当初买少了。

4.3 加码买进

于是初入者开始加大本金的投入,在此过程会遇到偶尔的下跌,这教会了初入者该落袋为

安。股票卖出后会继续下跌,初入者便认为自己卖对了。可不久后经常股价又超过了此前的买

入价,初入者要么眼红要么买入要么换股,总之很难空仓,总是在买。

几轮操作后,初入者往往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并不断得到市场的验证。此时会有一种现象

“新手教老手”。

指数一路高歌向上,偶尔会出现暴跌,暴跌的特点就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几乎没有利好

消息也没有利空消息,股价像抽风一样暴跌。等到收盘后,就会有各自声音各种坏消息来解释

下跌并演绎了很多版本,同时总会有看空、逃顶的声音。但没过几日,指数又会在暴跌的基础

上继续创出新高。

(pd:这轮行情尤其是,所以528下跌后大家仍然喊着牛市基础仍在。6月的每次暴跌各

种股评都会有无数解释,各种假消息传遍市场。)

4.4 万点不是梦

牛市后半场,看空声音一出来就会遭到初入者的谩骂—耽误大家赚钱了。随着牛市发展,

看空声音会越来越小,因为每次发声都被证明是错的而被埋怨。看空者颜面尽失,怀疑自己后

加入看多行列。市场各种解释来支持牛市的高估值,并给了不切实际的点位预测,每一次下跌

后又被拉起的股指,也让初入者相信这个梦会延续下去。

直到这时,初入者仍然是赚钱的,但同时会饱受折磨:没有指数涨的多、没有主流板块涨

的快、一卖掉的股票就大涨等等。受到折磨的根源就是想赚钱,典型表现就是把浮盈具象化,

跟现实生活中的非必要消费联系起来。

(pd:近几日,在政府救市股指被拉起来后,市场一片抄底声音,寻找被错杀的股票等等,

此时但凡有人提出来创业板股票估值仍然很高的观点,会迎来一片斥责甚至被骂是汉奸,所以

现在看空声音越来越小,都是谨慎乐观看大盘到4500点。)

4.5 危险时刻

随着股指上涨,初入者仓位越来越高,因为每一次上涨都引发初入者后悔心理,每次上

涨都加强初入者看多的决心。不久,初入者就没有资金可以投入了,有的初入者就开始借

钱炒股,直到牛市的后期,初入者还是相信股指还会继续上涨。

在一轮牛市中,大部分初入者的盈利无法超过指数,主要原因有三:

(1)牛市初期,初入者总在回调时卖出股票,直至股价大幅超过卖出价,初入者才重新杀

入。在此过程中,初入者没有吃到整个牛市的涨幅。(pd:牛市前期应该持股待涨,不出现调整

的苗头绝不轻易换股,与调整时减少10个点儿的浮盈相比,掉下车更痛苦。)

(2)牛市后期,初入者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甚至借钱炒股。这种倒金字塔的加仓方式,使

得初入者的成本都积压在高位。

(3)牛市中,初入者频繁进行买卖操作增加了交易成本。

虽然大部分初入者没有跑赢指数,但只要这种普涨的格局存在,初入者亏损的可能性不大,

牛市盛宴最疯狂时,往往十个里面九个赚,也正是所有人都在赚钱的时候,正是我们应当加倍

小心的时候。

4.6 最后一根稻草

生活中有很多骗局,都是利用了人们两个心理:一是短期内就能捞到大钱;二是机会难得,

再犹豫就没有了。此时应当想想,为什么这个赚大钱的机会是给我而不是别人,那多半就不会

上当了。

受骗的过程令人享受,但结果却是令人痛苦的。

股市中也是一样的场景。牛市的后期,初入者什么都不知道,k线不认识但却能相信自己

可以在这个市场内赚大钱。也是两种心理:一是短期内能捞到大钱;二是再不买就涨上去了。

牛市的拐点很难确立。当股指掉头向下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次跟以前一样是正常回调,

后续股指仍然会涨到更高的位置。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锚定。股市中,人们总能记得一只股票最近的价格,并以这个价格作

为参考点来指引自己行为。比如一个股票从10元到20元,人们会觉得这个股票已经很贵了;

同样这只股票如果价格从40元跌到30元,那人们往往会忘记以前10元的价格,而会以40

远作为参考的锚,认为30元已经很便宜了。正是这种心理,在牛顶的右侧,同样会套牢大波资

金,他们看中了“看起来便宜的”股价。(pd:这就是老话了,新手抄底在山顶,老手抄在山腰

上。)

4.7 浮盈像过眼烟云

几乎所有人都自信有逃顶的本事,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的傻瓜,但实际能做到的微乎其微。

在牛顶的热闹声中,一方面受到气氛感染,还是“赚大钱”和“再不买就没有了”的心态;另

一方面“锚定”心理在作祟。在牛市右侧,股价初步下跌中不断有人抄底,直至耗尽可用资金。

据统计,大多数人的买入资金都集中在牛顶的左侧和右侧。因此虽然牛市后期大部分人是

赚钱的,但浮盈的比例并不高,初入者积累的浮盈如过眼云烟,在熊市初期的下跌中很快耗尽。

4.8 数字游戏

初入者在股市中比较普遍的心理是把浮盈当做真实盈利,还不时计算自己的账面资产,心

里美滋滋的;但遇到浮亏时则认为只要不卖,就不算是真实的亏损。这种心态使得人们在上涨

过程中不断地落袋为安,不断变换买入标的,交易活跃;而在下跌过程中,人们选择死拿。因

此上涨的股票拿不住,下跌的股票可以拿很久,这就是造成七亏的很重要原因。(pd:补充一句,

牛市来了的时候就该捂好股票让利润飞,直到涨不动或者出现了大调整。但新手往往是牛市一

直进行操作,远输于指数,但反应过来要捂着股票持股不动时,往往市场风向已经变化,需要

快进快出了。)

下跌过程中,浮盈很快变成了浮亏。在下跌过程中,普通人在两种情况下能够忍痛卖出:

一种情况是以10%为界,不超过10%还是有割肉的勇气;可一旦超过了10%,许多人不愿意

卖出股票,因为一旦卖出就成了真亏,他们不甘心。另一种情况是在盈亏平衡点卖出,他们会

产生“就当没玩过”的想法。“二平”很大部分是在此收手的人。

这样的故事一轮又一轮上演。但走过一轮牛熊的老股民,大多还是难以记住这些教训,又

走一轮新的“一赢二平七亏”。这并非是我们记忆力不好,而是由人的本性决定。个人投资者

想要跳出这个循环,最起码要做到的,就是摒弃将浮盈、浮亏和现实生活中消费能力联系在一

起的心理。

(pd:这也是为什么如此多老股民也未能实现财务自由的原因吧,周而复始重复着这些事

情,验证这些规律。)

2024年5月24日发(作者:蚁栋)

记忆银行读书笔记

【篇一:记忆银行读后感】

记忆银行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记忆银行》的书,是由美国作家卡罗琳。科曼创作的一本儿童文学。

这本书讲述了:小女孩哈普因为失去了妹妹哈妮而记忆与梦境不平衡。她在记忆银行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关爱与尊重,她希望能留在这里,找到关于妹妹的踪迹。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缺失亲情孩子捍卫与寻找亲情温暖的故事。它让我感受到姐妹之间血肉

难分的亲情。让我想到了在家里我也有一个年幼、可爱的妹妹,我也会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我

们之间的亲情。我要学习书中哈普对妹妹真挚守护的品质,对妹妹关爱备至。这两个心心相印

的小姐妹,一段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现实与梦境的相交更迭,文字与图画的奇妙讲述,带给

了我一次最特别的阅读体验。记得以前妈妈刚生出妹妹时我是嫉妒的,怕妹妹夺走我在家中的

地位。但经过一段时间对她的照顾,我发现她很可爱,并决心当个好姐姐,保护她。

这本书带给了我亲情的温暖,也让我明白了姐妹情深、海枯石烂心不变的道理!记忆银行

读后感(二)

读了《记忆银行》后我对自己和亲人的思念与记忆的魅力改变了不少看法。最新记忆银行

的读后感4篇最新记忆银行的读后感4篇。

《记忆银行》讲述了:一对相亲相爱的姐妹被冷血的父母拆散了,妹妹被丢弃在陌生的地

方,父母强迫姐姐忘记妹妹,姐姐却始终不肯放弃,即使她不敢说出来,她也天天在梦里见到

她。直到一天,她来到了记忆银行,开始了新的生活,真让人奇怪的是她一天到晚几乎只能在

梦库里睡觉,这里也使她有点不习惯。有一天,他从那里的人得知能找到她妹妹于是她在记忆

银行里四处寻找,为了在记忆银行里继续生存下去,她决定在记忆银行里找份工作,管理记忆

银行的人让她擦存放着洛布格洛布的保险箱,有一次,她擦到了她妹妹的洛布格洛布,于是她

打开保险箱,取走了她妹妹的洛布格洛布,当管理记忆的银行的人说要收走她妹妹的洛布格洛

布时,她竟然把她妹妹的洛布格洛布吞进了肚子里,管理的人很生气,准备把她带到大厅的时

候记忆银行发生了战争,生产洛布格洛布的口子被清除记忆人员的大铁球封住了,记忆银行到处

是警报的声音,她飞快的跳到了顶上被封上了铁球的地方,始出了吃奶的力气把铁球拉了下来,

洛布格洛布像风浪似的冲了下来,小孩们也跟着掉了下来,奇怪的是记忆清楚者的头儿竟然是

记忆银行管理人的女儿,小孩们都一个个从顶上落了下来,她刚好接到掉落的妹妹,因为危机

的解除,她和妹妹可以永远待在记忆银行里,工人搬来一大桶巧克力奶给孩子庆祝,还决定让

孩子们把梦库挤满。夜晚,这对相亲相爱的姐妹抱在了一起,永不分离。

所以,她坚持 了这么久的动力,是她和妹妹之间那无比亲热的爱,使她日夜挂念着妹妹,

不怕困苦的寻找,她们的力量可以大过任何力量,却又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力量,这种力量众人

皆知,却不是从都想发挥的力量,她就是爱的力量。

我从这本书中体会出了一条真理: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把我们保护着不受伤害,爱是我

们大家共同的动力所在。

【篇二:极端的年代——读书笔记】

“短促的二十世纪,即将在问题重重中落幕。没有人有解决方案,甚至没有人敢说他有答

案。于是世纪末的人类,只好在瀰漫全球的一片迷雾中探索前进,透着朦胧足音,跌撞入第三

个千年纪元的开始。我们只能肯定一件事,那便是一页历史已告结束。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正文:

正如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到的“我们只能肯定一件事,那便是一页历史已告结束”那般,读

完本书的总体感想远比简单地堆栈观点复杂得多。若想不自量力地用数千字再去总结作者已描

绘的历史,那显然会是一场无知的噩梦。况且,编者已在书的扉页提到本书的总体评价,书的

最前部份以及第十九章亦对全书的宗义做了详细的阐述。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罗列书中那些被

反覆提及的重要思维似乎已并无太多意义,因而我相信若试图去呈现一些个人或大家感兴趣的

要点会更重要。或许这亦是读书报告的目的所在。

一、对经济学家的态度

作者在书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到哈耶克、凯恩斯等二十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与此同时也

介绍着他们的相关主张,以及这些论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很有趣的是,我们能看到全书中,

作者似乎总是在肯定经济学的部份作用时又贬低着它们,这很难解释——也许舆他最后所提到

的担心有关:“这正是世纪末世界经济的第三项隐忧,即由于世界经济的繁荣胜利,以及纯粹

自由市场意识的高举,使得因经济变动而产生的种种社会冲击,不再有有效的工具予以处理,

至少,也减弱了处理的力量。世界经济,便成为一台力量日渐强大却无法控制的发动机。这台

引擎究竟能否控制?即或能够,又由谁来控制?”

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学家的谦虚总是大为肯定:“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如果徒然把世界经济

结构里发生的重大变化,归于运气不佳,或只是可以避免的意外,这种想法实在有必要重新检

讨。”相对之下,经济学家们便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他们在作者的眼里,竟大致都是这样的

人:最善于辩论、最喜好事后解释以及不切实际。更重要的是,这些倾向于弊端含义的特点都

是历史学家所没有或极少出现的。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这个危机时代,一直延伸到短促

二十世纪末期,我们大概得再等上数年,才能等到经济学家也拿起历史学家最后的武器——即

后见之明——为这个时期找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解释。”这句话自然是带有一丝冷嘲热讽的言

下之意,如果我没看错的话。

总得而言,作者对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的贡献总体上说是持肯定态度,但经济学家的

性格看起来毕竟还是对不上历史学家的胃口。若需要举例的话,我想用一段较长的、彻底的语

句来暗示会有非常好的效果:“种种激烈变化,其中最大意义在于有形无形之间,推翻了长久

以来根深蒂固于社会和历史当中,经由社会规范、传统、禁令所传达、认可、象征的人类伦理

关系。??更有甚着,这股推翻旧秩序的力量,不来自任何一股条理尽然的社会新秩序??其中真

正的动力,是来自个人欲望巨大无比的

自律力量,其假定是建立于一个人人自我规范的个人主义世界推展至极限的境地。传统禁

令的叛逆者对人性的假定竟然舆消费社会的理论基础如出一辙,至少对于人类心里动机的看法,

他们舆出售货物劳务者极为一致。后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攻心为上。根据这个共识,

世界上数十亿蕓蕓众生的存在,均是基于其个人欲望的追求。这些欲望,包括了各式各样在以

往被禁止被反对,可是在现在都一一被社会允许并存在的大小欲望——如今被默许的原因,非

因道德的解禁,却由于世人心中充满了它们。”

二、对学生的态度

作者在第十章中精要地介绍了1945-1900年的社会革命,其中亦包括了对学生运动的看

法。围绕着“黄金年代中,学生为甚么往往会选择左派激进道路”的问题展开的论述中,作者

列举了性别、年龄、人数和社会关系等多个回答角度,同时亦点出学生运动的激情带动着另外

的因素。 `

通观全书,我们显然能注意到作者并没有倾向于任何社会团体,至少不存在的极明显的偏

好。如果有,可能也只是对二十世纪的群众抱有了极大的关注罢了:“一向缺乏活力的迟钝黎

民,到底是受甚么刺激突然翻身采取行动——现代传播科技,如电视、录音机,使得即使最偏

远隔离之人,也难自外于世局冲击——但是归根结底,群众蓄势待发准备上阵的姿势,才是决

定一切的关键所在。”

然而引起我对学生团体注意的是这样一段话:“而年轻人的心中,对战后惊人的增长却缺

乏亲身经历舆渐入佳境的意识;他们心中的不满,便毫无缓冲的余地。新的世界,新的时代,

是这些校园年轻男女经历的全部,是他们所知道的一切。他们对现状的想法和父母一辈截然相

反,他们只觉得凡事都应该更美好更不同——即使他们自己并不知道怎样去达到这个目的。”

我相信除了第一句话难以有切身体会之外,其余语言都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走过学生时代的

作者显然拥有一个完整的大学记忆,并极有可能是丰富多彩的。

从社会革命到各个年代、各个国度的学潮,当作者用娓娓的笔调分析着当时的世界形势时,

亦似乎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他希望求知的少年们在充满符合他们年龄的激情同时,亦能体

会到更多的知识、哲理、思维,并找到属于他们的道路。

三、对中国的态度

作者在第十六章重笔描绘七十年代中国前,一直都没有详细的介绍这个我们身处的国度,

原因亦很明显——那个之前的中国似乎不太出彩。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亦不曾在前文花如

此大的手笔集中介绍一个年代的一个国家,后文也未再有。特别是当这种带着乐观的揣测性描

绘同前后文“社会主义的失势”中各国的状况进行比较后,处于作者笔下“天崩地裂”时代的

中国,似乎有那么些许与众不同。

从1914至1991,作者看到的是一个激荡舆繁荣并进的伟大时代,“它激起了人类最伟大

的想象,同时也摧毁了所有美好的幻想”,而这个时代的结尾却不那么令人安宁:“进入第三

个千年的世界,显而易见,必将仍是一个充满了暴力政治舆激烈政治剧变的人间。唯一不能确

定的是,我们不知道这一股乱流,将把人类引向何处。”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的人类仍

未学会在愈来愈狭小的地球上和平共存,不平衡始终都是全球发展的主旋律,而且在将来的将

来也不可能解决——因为强大的竞争机制

释放着人类愈来愈巨大的欲望。作者对未来的担心完全可以从他对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的

态度中看出:“然而有一事绝对无可否认,一个建立在以无限牟利为目的,并以彼此竞争舆全

球性自由市场为手段的经济事业之上的世界经济,势必舆经济增长和生态平衡的理念不谐调。

从环保的角度而言,如果人类还想要有未来,危机二十年的资本主义就将没有前途”、“共产

主义也属于一种工具式的信仰:‘目前’之所以有价值,完全在于它是达到尚不明确的‘未来’

的手段”。作者认为,人类势必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生存体制——舆以往、现存的任何一种都不

全然相同——才能更好的在第三个千年中生存下去,坚持资本主义或是共产主义只会重蹈那些

崩溃的覆輙。对于尚未找到最好方式的当下人而言,作者不遗余力得赞赏了那些脚踏实地的政

治家,如纳扎儿巴耶夫——“生存之道,甚至迈向成功之道,其主要成份,恐怕不多在动机的

善良,却在现实主义的坚定行动吧。”乐观地看,作者的这种期待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已得到了

广泛的认同,特别是在中国。

我有理由认为,作者已提前看到中国的这种趋势并对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位置加以肯定,

不仅仅是因为近两节的笔墨和上述的实用主义认同。

作者很仔细地分析了苏联的问题——很多亦是中国的问题,二十世纪后期第二世界面对的

最重大的挑战是“开放”和“重建”的矛盾,无疑这极难解决。苏联没有成功的解决,中国则

正在努力解决。有这样几句关键性的话:“在苏联日趋成为一个复杂得工业化舆都市化社会之

际,那些担任实际生产、分销及民生任务的事务中坚,对于高高在上的政务官及纯粹党的官员,

显然愈来愈离心离德”、“苏维埃的制度及运作方法,基本上是军事性的,军队民主化,并不

能改进它们的效率。而另一方面,如果不再需要这个军事化的系统,那么在动手毁掉之前,就

应该仔细筹划,先把替代的文人系统建立起来,否则改革非但不能带来重见,反而导致崩溃。??

开放,意味着引进——或重新引进——一个建立于法治舆公民自由之上的宪政民主体制。背后

的涵义,便是党舆政的分离,并加大政府的作用,由党还政于国家。如此一来,自然导致一党

专政系统的结束,党所扮演的领导角色从此告终”、“最后终将造成崩离的裂缝,其实早已经

在那里了:一边是联邦制度之下的地方自主权力系统,一边则是拥有自主动力的经济体系”。

极端的年代是以苏联在问题前倒下结尾的,今天我们看到它带来的激荡至今仍在延续,俄

罗斯花了近二十年才在苏联的故土上重新崛起,尽管强大的看起来并不那么实在而且还带着旧

有的集权色彩——这点和我们身处的国度极为相似。相对于分析已故苏联的问题,作者对中国

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肯定:“但是中国固然在时间上有着落后,这一点却不能完全解释两国在

“重建”效果上的显著对比。至

于中国人依然小心翼翼,保持着他们中央号令体制原状不变,也并非造成两个差异的全部

原因,远东的文化传统,到底对中国人有何帮助?能够在无论哪一种社会之下,都对经济发展

产生动力?这个问题,就得留待21世纪得史学家去探索了。”若联系作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态度,

中国的位置便显得特别——要知道作者可未对资本主义或其他任何体制产生不确定的疑问。更

大胆的说,作者认为他希冀的新体制,会极有可能先在中国出现——一个符合中国悠久传统的、

在“民享”“民有”和“民治”中达到了完善平衡的政

治架构。

当然,作者也看到了中国人的那种心态:“ 更重要的是,在两千年中华帝国岁月的绝大多

数时间里,并在绝大多数关心天下事的中国人心目当中,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和典范。??当

然,中国历史的千年不坠,共产党受惠良多。因为在这延绵不断的悠久时光当中,中国老百姓

学会了如何对应“天命”而生的政权统治;而那些当政主事之人,也娴熟了治理之道。??而共

产主义,也将在中国成为民族性的意识思维。??因为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这场革命,主要也

是一场“复归”:回归和平秩序舆福利安康,重返袭自唐代的政府制度,恢复伟大帝国舆文明

的旧观。”若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这种根深蒂固的“天朝”心态得不到彻底改变——似乎百年来

的耻辱只是掩藏了千年的自大,它无疑会加重作者的担心。

所谓“冷战”

,就是指战后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紧张激烈的

对抗而又没有爆发直接的武装冲突,简单地讲就是不用枪炮的战争。 冷战的产生是复杂的,但

也是必然的。战后美苏冷战局面来源于战争结束时的形式,触发点是战后西方对东欧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西方(特别是

美国)对此事不能容忍的,它们妄图在这个地区重建亲西方的政权,恢复资本主义制度,遭到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人民的反对,于是东西方形成对峙之势,终于爆发了冷战,它是美国称霸世

界的全球政策的产物。 二战结束后,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还是政治影响都是举世无

双的。美国还控制着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泛美同盟等国际组织。雄厚的实

力使美国领导人的政治野心大大膨

军事强国在欧洲的崛起使欧洲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不同于战前的重大变化。这对于妄想称

霸世界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障碍。对此,美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杜鲁门上台后,加紧

推行称霸全球的计划,他摈弃了罗斯福大国合作的和平缓进战略,利用其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

济、军事实力和对核武器的垄断地位,企图把介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控制在自己手里,

于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 为了遏制苏联,美国统治集团有意识地制造了苏

联利用共产主义进行扩张的舆论。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

发去一份长达8000

字的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

面的分析和建议。凯南断言,苏联无视“理智的逻辑”,却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如果

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并且表明准

备随时动用的话,那么用不着真的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甚至迫使苏联退却。不久,凯南

在长电报的基础上又写了8000字电报中的观点,指出美国必须“把苏联看作是对手,而不是

伙伴”,必须“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最终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

趋于软化”。这样,凯南为杜鲁门政府提供了一整套所谓“遏制”苏联的战略,这套战略很快

就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指导方针。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是双方

的军事力量、道义力量和其他物质力量联合起来,有效地遏制铁幕后面苏联的扩张。丘吉尔的

演说是美国准备发动对苏冷战的信号。与此同时,美国内部也加紧研究对付苏联的长远方案。

1946年9月24日,杜鲁门的白宫主力克里福德提出了长达50页的《美国对苏联关系》的报

告。这时美国政府内部全面分析美苏关系,确定对苏方针的重要文件。报告提出的对苏方针的

着眼点,实际上是在反对苏联扩张的旗号下控制处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 经过一年多的

思想和舆论准备,杜鲁门政府认为公开发动对苏冷战的实际已成熟。1947年2月,英国因经

济困难和镇压希腊革命的失败,决定3月底从希腊撤军,停止向希腊、土耳其提供经济、

军事援助。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强调这两个国家军事上和战略上的重要性,希望美国挑起这副

担子。美国利用这个机会大力渲染希、土危机的严重性,乘机抛出了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

霸世界的纲领。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声称

希、土危机表明“自由世界”受到“极权主义”扩展的威胁,美国的安全也受到危害,要求国

会授权向希、土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派文职和军职人员前往希、土参与“重建”。这一咨

文在国内外引

把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战略作为基本国策公诸于众。这时美国公开推行对苏冷战

的重要步骤,它用援助盟友、遏制苏联代替了大国合作和集体安全,从而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根

本变化,即由盟友变成了敌人。它是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

此后,美苏之间和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和较量进一步发展,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篇三:投资第一课读书笔记(三)】

实在抱歉,马马虎虎之下发错了,这是《投资第一课》读书笔记之二,昨天发的是第三篇

读书笔记~因为已发送消息无法修改,故本文命名为(三)

三、消息面的影响

3.1 股市调味剂

每天各种消息会影响到市场参与者。这些消息,一部分影响企业经营,另一部分仅影响参

与者情绪。他们都会影响到市场参与者对股价未来涨跌的预期:有时过度反应,有时麻木,有

时反向反应。本节所说的消息指的是市场公开信息,而非内幕消息。

消息如同股市调味剂,使得市场变幻莫测。

3.2 影响交易者心理层面

(1)短期市场资金面。如ipo(抽水),qfii(注水),社保资金入市,央行回购逆回购等。

(2)高送转。不论送红股还是转增资本,对于公司来说股东权益总额是不变的。送转后,

股东手中股票数量虽然多了,但经除权后总市值不变,股东非但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还需

要缴纳红利税。但这在a股市场往往解读为利好,源于高送转多发生于庄股,庄家凭借高送转

消息拉抬出货,因此出高送转消息后往往配合一波行情。这种事情发生多了,在交易者脑中形

成了思维定式。(pd:这就和媒体天天叫嚣消灭低价股一样,也就不上道的股民会看股价而不看

市值吧。)

(3)政策及监管。如证监会查两融,印花税调整等。

这三种类型消息对公司经营的影响甚小,只会影响市场参与者的情绪,进而产生看涨、看

跌的预期,推动股价波动。

3.3 影响基本面消息

该类消息既能影响交易者情绪,又能影响公司运营。

(1)货币政策变化。对资金密集型行业或财务杠杆较高的行业影响大,如银行、保险、地

产。(pd:具有正面效用的货币政策利好股市但未必立刻反应在股价大涨上,比如6月28日的

降息降存准,也未能让6月29日股市走红。)

(2)宏观经济数据。统计局每月公布的cpi、ppi、pmi、70城房价指数、gdp增速、社

会融资量等,这些因素对周期型行业的影响要更大些。但要注意,市场参与者在数据发布当天

做出反应,仅仅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结果的延后反应,同时市场参与者也会因为这些数据形成对

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

(3)政府扶持政策。(pd:一路一带)

(4)企业再融资。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

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对企业和股东来说,再融资可能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关键看再融资价

格和投入项目的回报情况,再融资也可能仅仅是为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降低负债率。通常再融资

价格越高对企业越有利,但对于股票持有者来说,再融资如果投入的领域不能产生正面收益,

那么不仅投资者无法获得回报,反而遭受股份的摊薄。再融资是否有利于股票原持有者,区分

的界限在于再融资资金投向的回报率,与再融资股价蕴含的回报率对比,两者孰高?如果前者

高则对股票原持有者有利。

(5)资产注入、吸收合并或出售。通常市场将此类消息解读为好消息,并作出过激反应,

但事实上,资产重组只是一门生意。生意有好坏,需要区别对待。

(6)突发事件。外源性事件如地震等自然灾害,通常是短期、一次性影响;内源性事件即

公司自身原因造成的,如三聚氰胺、塑化剂事件等,对公司运营影响较大,会动摇客户对品牌

信任,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公司破产。

(7)其他影响。如大订单影响(多为一次性影响,可根据目前利润率情况估算出订单未来

价值)、管理层变动(难以评估)和税收政策影响(多为关税和一些调节税项,或收到政府

退税、财政补贴)等。

以上消息均可对公司运营造成影响,投资者必须正确估量,如果可以量化则尽可能去定量

分析。

3.4 消息面逆向投资误区

如果因某事件影响股票下跌了10%,但消息对公司影响远没有这么坏,投资者决定逆向投

资买入,并期待市场过度反应后的理性回归。

然而这个理性回归有时会到来,有时则不会。投资者须谨记:所谓逆向投资是以基本面的

估值为前提,买入后须能经得起长期持有,因为股价偏离价值的时间可能会很长。对于具有估

值泡沫的股票,一则不起眼的消息也可能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现在买入显然不是一

笔好的逆向投资。(pd:对于最近蠢蠢欲动想抄底创业板的同志们要小心了,要看清底部之下的

这个公司究竟值不值得抄。)

四、为何股市一赢二平七亏?

4.1 赚钱效应

绝大多数人初入股市都是因为周边亲戚朋友的赚钱效应。牛市中段的特点就是大部分股票

都是上涨的,所以即便是初入者也会很快赚钱,进而将赚钱效应传导给身边更多人。

4.2 浮盈心理

初入者开始都是拿小资金买入股票,很容易将股票的浮盈当做意外之财,并与平日的消费

联系在一起(往往是非必要消费)。把股票的浮盈当成赚钱了,还会在消费的时候奖励自己一下,

随着股票的继续上涨,初入者很快会产生后悔心理—后悔股票当初买少了。

4.3 加码买进

于是初入者开始加大本金的投入,在此过程会遇到偶尔的下跌,这教会了初入者该落袋为

安。股票卖出后会继续下跌,初入者便认为自己卖对了。可不久后经常股价又超过了此前的买

入价,初入者要么眼红要么买入要么换股,总之很难空仓,总是在买。

几轮操作后,初入者往往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并不断得到市场的验证。此时会有一种现象

“新手教老手”。

指数一路高歌向上,偶尔会出现暴跌,暴跌的特点就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几乎没有利好

消息也没有利空消息,股价像抽风一样暴跌。等到收盘后,就会有各自声音各种坏消息来解释

下跌并演绎了很多版本,同时总会有看空、逃顶的声音。但没过几日,指数又会在暴跌的基础

上继续创出新高。

(pd:这轮行情尤其是,所以528下跌后大家仍然喊着牛市基础仍在。6月的每次暴跌各

种股评都会有无数解释,各种假消息传遍市场。)

4.4 万点不是梦

牛市后半场,看空声音一出来就会遭到初入者的谩骂—耽误大家赚钱了。随着牛市发展,

看空声音会越来越小,因为每次发声都被证明是错的而被埋怨。看空者颜面尽失,怀疑自己后

加入看多行列。市场各种解释来支持牛市的高估值,并给了不切实际的点位预测,每一次下跌

后又被拉起的股指,也让初入者相信这个梦会延续下去。

直到这时,初入者仍然是赚钱的,但同时会饱受折磨:没有指数涨的多、没有主流板块涨

的快、一卖掉的股票就大涨等等。受到折磨的根源就是想赚钱,典型表现就是把浮盈具象化,

跟现实生活中的非必要消费联系起来。

(pd:近几日,在政府救市股指被拉起来后,市场一片抄底声音,寻找被错杀的股票等等,

此时但凡有人提出来创业板股票估值仍然很高的观点,会迎来一片斥责甚至被骂是汉奸,所以

现在看空声音越来越小,都是谨慎乐观看大盘到4500点。)

4.5 危险时刻

随着股指上涨,初入者仓位越来越高,因为每一次上涨都引发初入者后悔心理,每次上

涨都加强初入者看多的决心。不久,初入者就没有资金可以投入了,有的初入者就开始借

钱炒股,直到牛市的后期,初入者还是相信股指还会继续上涨。

在一轮牛市中,大部分初入者的盈利无法超过指数,主要原因有三:

(1)牛市初期,初入者总在回调时卖出股票,直至股价大幅超过卖出价,初入者才重新杀

入。在此过程中,初入者没有吃到整个牛市的涨幅。(pd:牛市前期应该持股待涨,不出现调整

的苗头绝不轻易换股,与调整时减少10个点儿的浮盈相比,掉下车更痛苦。)

(2)牛市后期,初入者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甚至借钱炒股。这种倒金字塔的加仓方式,使

得初入者的成本都积压在高位。

(3)牛市中,初入者频繁进行买卖操作增加了交易成本。

虽然大部分初入者没有跑赢指数,但只要这种普涨的格局存在,初入者亏损的可能性不大,

牛市盛宴最疯狂时,往往十个里面九个赚,也正是所有人都在赚钱的时候,正是我们应当加倍

小心的时候。

4.6 最后一根稻草

生活中有很多骗局,都是利用了人们两个心理:一是短期内就能捞到大钱;二是机会难得,

再犹豫就没有了。此时应当想想,为什么这个赚大钱的机会是给我而不是别人,那多半就不会

上当了。

受骗的过程令人享受,但结果却是令人痛苦的。

股市中也是一样的场景。牛市的后期,初入者什么都不知道,k线不认识但却能相信自己

可以在这个市场内赚大钱。也是两种心理:一是短期内能捞到大钱;二是再不买就涨上去了。

牛市的拐点很难确立。当股指掉头向下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次跟以前一样是正常回调,

后续股指仍然会涨到更高的位置。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锚定。股市中,人们总能记得一只股票最近的价格,并以这个价格作

为参考点来指引自己行为。比如一个股票从10元到20元,人们会觉得这个股票已经很贵了;

同样这只股票如果价格从40元跌到30元,那人们往往会忘记以前10元的价格,而会以40

远作为参考的锚,认为30元已经很便宜了。正是这种心理,在牛顶的右侧,同样会套牢大波资

金,他们看中了“看起来便宜的”股价。(pd:这就是老话了,新手抄底在山顶,老手抄在山腰

上。)

4.7 浮盈像过眼烟云

几乎所有人都自信有逃顶的本事,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的傻瓜,但实际能做到的微乎其微。

在牛顶的热闹声中,一方面受到气氛感染,还是“赚大钱”和“再不买就没有了”的心态;另

一方面“锚定”心理在作祟。在牛市右侧,股价初步下跌中不断有人抄底,直至耗尽可用资金。

据统计,大多数人的买入资金都集中在牛顶的左侧和右侧。因此虽然牛市后期大部分人是

赚钱的,但浮盈的比例并不高,初入者积累的浮盈如过眼云烟,在熊市初期的下跌中很快耗尽。

4.8 数字游戏

初入者在股市中比较普遍的心理是把浮盈当做真实盈利,还不时计算自己的账面资产,心

里美滋滋的;但遇到浮亏时则认为只要不卖,就不算是真实的亏损。这种心态使得人们在上涨

过程中不断地落袋为安,不断变换买入标的,交易活跃;而在下跌过程中,人们选择死拿。因

此上涨的股票拿不住,下跌的股票可以拿很久,这就是造成七亏的很重要原因。(pd:补充一句,

牛市来了的时候就该捂好股票让利润飞,直到涨不动或者出现了大调整。但新手往往是牛市一

直进行操作,远输于指数,但反应过来要捂着股票持股不动时,往往市场风向已经变化,需要

快进快出了。)

下跌过程中,浮盈很快变成了浮亏。在下跌过程中,普通人在两种情况下能够忍痛卖出:

一种情况是以10%为界,不超过10%还是有割肉的勇气;可一旦超过了10%,许多人不愿意

卖出股票,因为一旦卖出就成了真亏,他们不甘心。另一种情况是在盈亏平衡点卖出,他们会

产生“就当没玩过”的想法。“二平”很大部分是在此收手的人。

这样的故事一轮又一轮上演。但走过一轮牛熊的老股民,大多还是难以记住这些教训,又

走一轮新的“一赢二平七亏”。这并非是我们记忆力不好,而是由人的本性决定。个人投资者

想要跳出这个循环,最起码要做到的,就是摒弃将浮盈、浮亏和现实生活中消费能力联系在一

起的心理。

(pd:这也是为什么如此多老股民也未能实现财务自由的原因吧,周而复始重复着这些事

情,验证这些规律。)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