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仪器分析光谱复习题
2024年5月30日发(作者:费凌青)
《光谱分析法导论》复习题
1.所谓“真空紫外区”,其波长范围是()
A.200~400nm B.400~800nm C.10~200nm D.200~800
2. 下述哪种光谱法是基于发射原理?()
A.红外光谱法 B.荧光光度法 C.分光光度法 D.核磁共振波谱法
3.已知光束的频率为10
5
Hz,该光束所属光区为()
A.紫外光区 B.微波区 C.可见光区 D.红外光区
4.波长为0.01nm的光子能量为()
A.12.4eV B.124eV C.1.24×10
5
eV D.0.124eV
5.可见光的能量范围为()
A.12400~1.24×10
13
eV B.1.43×10
2
~71eV C.6.2~3.1eV D.3.1~1.65eV
6.带光谱是由于()
A.炽热固体发射的结果 B.受激分子发射的结果
C.受激原子发射的结果 D.简单离子受激发射的结果
7.基于电磁辐射吸收原理的分析方法是()
A.原子荧光光谱法 B.分子荧光光谱法 C.化学发光光谱法 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8.可以概述三种原子光谱(吸收、发射、荧光)产生机理的是()
A.能量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产生发射光谱 B.辐射能使气态基态原子外层电子产生跃迁C.能量与气态原子外
层电子相互作用 D.辐射能使院子内层电子产生跃迁
9.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包括: , , 、 及记录系统。
10.常见光谱分析中, 、 和 三种光分析方法的分析对象为线光谱。
11.在光谱法中,通常需要测定试样的光谱,根据其特征光谱的 可以进行定性分析;而光谱的 与物质含
量有关,所以测量其 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12.根据光谱产生的机理,光学光谱通常可分为: , 。
1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 , 做光源。
14.红外光谱仪用 与 做光源。
15.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电离度增大会产生 线减弱, 线增强。
16.名词解释:
激发电位:原子外层电子由基态激发到高能态时所需要的能量。
电离电位:使原子发生电离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1
原子线:原子外层电子跃迁时发射的谱线。
离子线:离子外层电子跃迁时发射的谱线。
共振线:原子的光谱线各有其相应的激发电位,具有最低激发电位的谱线称为共振线。
谱线的自吸:在原子化过程中,处于高、低能级的粒子比例与原子化器的温度等因素有关。处于高能级的粒子可
以发射光子,处于低能级的粒子可以吸收光子。辐射能被发射原子自身吸收而使谱线发射强度减弱的现象称为谱
线的自吸。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复习题
1.名词解释:
吸收光谱:待测物浓度和吸收池厚度不变时,吸光度随波长变化的曲线。
生色团:能导致化合物在紫外及可见光区产生吸收作用的基团,主要是指那些含有不饱和键的基团。
助色团:本身不能吸收大于200nm的光,但能使生色团的λ
max
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增大的基团,通常是
指含有孤对电子的基团。
红移、蓝(紫)移及增色、减色效应:由于化合物中取代基的变更,或溶剂的改变等,使其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
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紫移,期间伴随着的吸收强度的增大或减小,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2.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这是由于( )
A. 分子的振动 B. 分子的转动
C. 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 D. 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
3.钨灯可作为下述哪种光谱分析的光源:( )
A. 紫外原子光谱 B. 紫外分子光谱
C. 红外分子光谱 D. 可见光分子光谱
4.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中,对于n→π
*
和π→π
*
跃迁类型,可用吸收峰的( )加以区别。
A.摩尔吸收系数 B.形状 C. 最大波长 D.面积
5.在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范围内,有色物质的浓度、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增加,增加,增加 B.减小,不变,减小
C.减小,增加,增加 D.增加,不变,减小
6.在紫外-可见光度分析中极性溶剂会使被测物吸收峰( )
A.精细结构消失 B.精细结构更明显 C.消失 D.分裂
7.在分子中引入助色团能使紫外吸收带移动,以下不属于助色团的基团的是:( )
A.—NH
2
B.—OH C.—CH
3
D.—OR
2
2024年5月30日发(作者:费凌青)
《光谱分析法导论》复习题
1.所谓“真空紫外区”,其波长范围是()
A.200~400nm B.400~800nm C.10~200nm D.200~800
2. 下述哪种光谱法是基于发射原理?()
A.红外光谱法 B.荧光光度法 C.分光光度法 D.核磁共振波谱法
3.已知光束的频率为10
5
Hz,该光束所属光区为()
A.紫外光区 B.微波区 C.可见光区 D.红外光区
4.波长为0.01nm的光子能量为()
A.12.4eV B.124eV C.1.24×10
5
eV D.0.124eV
5.可见光的能量范围为()
A.12400~1.24×10
13
eV B.1.43×10
2
~71eV C.6.2~3.1eV D.3.1~1.65eV
6.带光谱是由于()
A.炽热固体发射的结果 B.受激分子发射的结果
C.受激原子发射的结果 D.简单离子受激发射的结果
7.基于电磁辐射吸收原理的分析方法是()
A.原子荧光光谱法 B.分子荧光光谱法 C.化学发光光谱法 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8.可以概述三种原子光谱(吸收、发射、荧光)产生机理的是()
A.能量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产生发射光谱 B.辐射能使气态基态原子外层电子产生跃迁C.能量与气态原子外
层电子相互作用 D.辐射能使院子内层电子产生跃迁
9.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包括: , , 、 及记录系统。
10.常见光谱分析中, 、 和 三种光分析方法的分析对象为线光谱。
11.在光谱法中,通常需要测定试样的光谱,根据其特征光谱的 可以进行定性分析;而光谱的 与物质含
量有关,所以测量其 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12.根据光谱产生的机理,光学光谱通常可分为: , 。
1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 , 做光源。
14.红外光谱仪用 与 做光源。
15.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电离度增大会产生 线减弱, 线增强。
16.名词解释:
激发电位:原子外层电子由基态激发到高能态时所需要的能量。
电离电位:使原子发生电离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1
原子线:原子外层电子跃迁时发射的谱线。
离子线:离子外层电子跃迁时发射的谱线。
共振线:原子的光谱线各有其相应的激发电位,具有最低激发电位的谱线称为共振线。
谱线的自吸:在原子化过程中,处于高、低能级的粒子比例与原子化器的温度等因素有关。处于高能级的粒子可
以发射光子,处于低能级的粒子可以吸收光子。辐射能被发射原子自身吸收而使谱线发射强度减弱的现象称为谱
线的自吸。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复习题
1.名词解释:
吸收光谱:待测物浓度和吸收池厚度不变时,吸光度随波长变化的曲线。
生色团:能导致化合物在紫外及可见光区产生吸收作用的基团,主要是指那些含有不饱和键的基团。
助色团:本身不能吸收大于200nm的光,但能使生色团的λ
max
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增大的基团,通常是
指含有孤对电子的基团。
红移、蓝(紫)移及增色、减色效应:由于化合物中取代基的变更,或溶剂的改变等,使其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
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紫移,期间伴随着的吸收强度的增大或减小,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2.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这是由于( )
A. 分子的振动 B. 分子的转动
C. 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 D. 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
3.钨灯可作为下述哪种光谱分析的光源:( )
A. 紫外原子光谱 B. 紫外分子光谱
C. 红外分子光谱 D. 可见光分子光谱
4.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中,对于n→π
*
和π→π
*
跃迁类型,可用吸收峰的( )加以区别。
A.摩尔吸收系数 B.形状 C. 最大波长 D.面积
5.在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范围内,有色物质的浓度、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增加,增加,增加 B.减小,不变,减小
C.减小,增加,增加 D.增加,不变,减小
6.在紫外-可见光度分析中极性溶剂会使被测物吸收峰( )
A.精细结构消失 B.精细结构更明显 C.消失 D.分裂
7.在分子中引入助色团能使紫外吸收带移动,以下不属于助色团的基团的是:( )
A.—NH
2
B.—OH C.—CH
3
D.—OR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