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发(作者:莱北辰)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1. 卫生学:卫生学是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环境与健康关系”为主线,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
和社会医学理论和方法,以公共卫生策略为手段,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有益和有害环境因素对健
康的影响以及与环境因素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达到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
高生命质量。
2. ※生物圈: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
态系统即生物圈。
3. ※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
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4. 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5. 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
6.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
链状关系。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食物链可影响环境中的物质转移和蓄积。
7.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8.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
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
平衡。
9. ※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
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10. ※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和健康造成危害者,称为公害。
11. ※公害病:由于严重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地区中毒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
12.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13. 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4. ※生物富集: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
中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15. ※生物放大: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
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此过程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16. 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
或 总量会出现降低,该过程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17.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Cs):可以影响生物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消除、结合及生物学效
应的环境化学物质。
18.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生物食物链(网)
生物富积,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有机化学物质。
19. 金属硫蛋白: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金属结合蛋白。
20. 物质蓄积:当进入人体的污染物的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机体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该物质的原形或代谢产物可
能在体内逐渐增多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物质蓄积。
21. 功能蓄积:当机体多次反复接触化学毒物一定时间后,用最先进和最灵敏的分析方法也不能检测出这种化学物
的体内存在形式,但能够出现慢性中毒现象,这种情况称之为功能蓄积。
22. 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化学结构发生一
系列变化,这个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23. 毒性:是化学物引起有害生物学效应的固有特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主要取决其化学结构。
24. 毒物:在较低的剂量水平可导致机体损伤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25. 阈剂量:指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产生效应的最低剂量或暴露浓度,即低于该剂量或暴露浓度就 观察
不到或预计不会发生某种效应。在评价有害效应的危险性时,通常用NOAEL或LOAEL作为阈值的近似值。
26. 剂量-效应关系:摄入量(剂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27. 剂量-反应关系:摄入量(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1. 大气圈: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称大气圈。
2. 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
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成为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这种产生空气正、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
子化或空气电离。
3.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人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
致使大气原有的正常组成或性状发生了改变,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
况。
4. 一次污染物: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如S02、H2S、CO、CO2等,称为一次污染物。
5.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
的污染物,如503、h2so4、no2、HN03、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等,称为二次污染物
6. 光化学烟雾:烟雾汽车尾气甲NOx相烃类污染物在强烈日光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氧化剂,蓄
积于空气中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一种浅蓝色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7. 酸雨: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雾等所有降水
8. 温室效应: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9. 可吸入颗粒物:指粒径≤10μm的颗粒物。
10.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一类重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目前已鉴定出500多种,它们各自的浓度并不高,但若干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共同存在于室内时,其联合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它们单独的浓度低,但种类多,故总称为挥
发性有机化合物。
11. 水体污染: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
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
环境的现象。
12. 军团菌病:在1976美国宾州地区的美国军团(退伍军人组织之一)年会上,与会者中暴发了一种主要症状为发热、
咳嗽及肺部炎症的疾病,从病变组织中检出一种革兰阴性杆菌,因此将该菌命名为军团菌,该病称为“军团菌病”。
13. 微量元素:在生物组织中的正常含量均小于人体体重的0.01%。
14. 必需微量元素:指那些具有明显营养作用及生理功能,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及繁衍不可缺少的元素。
15.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
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
球化学性疾病,又称为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16. 碘缺乏病: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包括多种疾病形式,如在缺碘地区出现的相当数量的胎儿早
产、死产、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智力发育障碍、单纯哑、甲状腺肿及克汀病等。
17.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
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18. Hunter-Russel候群症:是水俣病最典型的特异性体征,包括末梢感觉减退,视野向心性缩小,共济运动失调
及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
19. 水俣病:在日本熊本县水侯湾地区发生的由于当地居民长期食用该水湾中含甲基汞甚高的鱼贝类而引起的一种
2024年5月31日发(作者:莱北辰)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1. 卫生学:卫生学是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环境与健康关系”为主线,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
和社会医学理论和方法,以公共卫生策略为手段,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有益和有害环境因素对健
康的影响以及与环境因素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达到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
高生命质量。
2. ※生物圈: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
态系统即生物圈。
3. ※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
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4. 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5. 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
6.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
链状关系。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食物链可影响环境中的物质转移和蓄积。
7.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8.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
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
平衡。
9. ※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
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10. ※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和健康造成危害者,称为公害。
11. ※公害病:由于严重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地区中毒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
12.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13. 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4. ※生物富集: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
中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15. ※生物放大: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
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此过程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16. 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
或 总量会出现降低,该过程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17.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Cs):可以影响生物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消除、结合及生物学效
应的环境化学物质。
18.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生物食物链(网)
生物富积,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有机化学物质。
19. 金属硫蛋白: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金属结合蛋白。
20. 物质蓄积:当进入人体的污染物的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机体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该物质的原形或代谢产物可
能在体内逐渐增多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物质蓄积。
21. 功能蓄积:当机体多次反复接触化学毒物一定时间后,用最先进和最灵敏的分析方法也不能检测出这种化学物
的体内存在形式,但能够出现慢性中毒现象,这种情况称之为功能蓄积。
22. 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化学结构发生一
系列变化,这个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23. 毒性:是化学物引起有害生物学效应的固有特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主要取决其化学结构。
24. 毒物:在较低的剂量水平可导致机体损伤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25. 阈剂量:指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产生效应的最低剂量或暴露浓度,即低于该剂量或暴露浓度就 观察
不到或预计不会发生某种效应。在评价有害效应的危险性时,通常用NOAEL或LOAEL作为阈值的近似值。
26. 剂量-效应关系:摄入量(剂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27. 剂量-反应关系:摄入量(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1. 大气圈: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称大气圈。
2. 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
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成为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这种产生空气正、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
子化或空气电离。
3.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人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
致使大气原有的正常组成或性状发生了改变,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
况。
4. 一次污染物: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如S02、H2S、CO、CO2等,称为一次污染物。
5.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
的污染物,如503、h2so4、no2、HN03、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等,称为二次污染物
6. 光化学烟雾:烟雾汽车尾气甲NOx相烃类污染物在强烈日光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氧化剂,蓄
积于空气中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一种浅蓝色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7. 酸雨: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雾等所有降水
8. 温室效应: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9. 可吸入颗粒物:指粒径≤10μm的颗粒物。
10.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一类重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目前已鉴定出500多种,它们各自的浓度并不高,但若干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共同存在于室内时,其联合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它们单独的浓度低,但种类多,故总称为挥
发性有机化合物。
11. 水体污染: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
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
环境的现象。
12. 军团菌病:在1976美国宾州地区的美国军团(退伍军人组织之一)年会上,与会者中暴发了一种主要症状为发热、
咳嗽及肺部炎症的疾病,从病变组织中检出一种革兰阴性杆菌,因此将该菌命名为军团菌,该病称为“军团菌病”。
13. 微量元素:在生物组织中的正常含量均小于人体体重的0.01%。
14. 必需微量元素:指那些具有明显营养作用及生理功能,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及繁衍不可缺少的元素。
15.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
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
球化学性疾病,又称为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16. 碘缺乏病: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包括多种疾病形式,如在缺碘地区出现的相当数量的胎儿早
产、死产、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智力发育障碍、单纯哑、甲状腺肿及克汀病等。
17.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
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18. Hunter-Russel候群症:是水俣病最典型的特异性体征,包括末梢感觉减退,视野向心性缩小,共济运动失调
及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
19. 水俣病:在日本熊本县水侯湾地区发生的由于当地居民长期食用该水湾中含甲基汞甚高的鱼贝类而引起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