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发(作者:范姜驰婷)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As
冼卓鹏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28100
提要:本文介绍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As,本法较传统之DDC-Ag法更准确、简
便实用。
关键词:石墨炉原子吸收仪 测量不确定度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质中的As虽然不是国标法,但比国标法如DDC-Ag法更准
确、简便实用。本文介绍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As的方法,并对此法进行测量不确
定度评估。
一、检验方法
<1>
1、试剂
1.1 硝酸,色谱纯。
1.2 以中国标准溶液的砷标准溶液配制成浓度为1000μg/L砷标准使用液。
2、仪器
Z-5000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石墨管是产于日本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公司。
3、操作
3.1 分析条件
灯电流:12mA。波长:193.7nm。狭缝:1.3nm。载气流速:30mL/min。进样量:20ΜL。
干燥温度:80-140℃。时间:40sec。灰化温度:1000℃。时间:20sec。原子化温度:2800℃。
时间:5sec。清洁温度:2800℃。时间:4sec。
3.2标准色列浓度取:0.0μg/L、10μg/L 、50μg/L、100μg/L。样品直接进样,标准与
样品一同上机。
二、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3><4><5>
2.1数学模型
y=bx+a
y是吸光度A;x为物质的量的浓度c。
不确定度方程:
2222
u
c
2
u
1
2
u
2
u
3
u
4
u
5
u
c
:测量标准不确定度;
u
1
:工作曲线标准不确定度;
u
2
:As标准使用溶液不确定度;
u
3
:重复测定样品的不确定度;
u
4
:吸光度值量化误差的不确定度;
u
5
:分析仪器的不确定度。
2.2 分量计算
2.2.1 u
1
的计算
设标准曲线n点,样品测定m次,样品浓度是c。
2
ˆ
(yy)
t
t
n
2
n2
u
1
b
11
mn
(cx)
n
t
2
2
(xx)
t
v
1
n2
2.2.2 u
2
计算
数学模型:
As
1
100.0
ρ是As(1.00mg/L)使用液,ρ
As
是As(100mg/L)标准溶液。
222
u
2
u
6
u
7
u
8
v
2
u
6
:As标准溶液不确定度;
u
7
:1.00ml移液管不确定度;
u
8
:100.0ml容量瓶不确定度。
2.2.3
u
3
2
(cc)
i
1
m
m1
v
3
m1
0.001
3
2.2.4 分析仪器的分辨率是0.001A,考虑均匀分布。
u
4
v
4
2.2.5 分析仪器的不确定度应该考虑正态分布。
2.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有效自由度:
v
eff
u
c
4
n
4
u
i
i
v
i
三、讨论
3.1 以下是笔者实验中的一些数据
在计算合成测量不确定度时,计算相对测量不确定度更方便。
浓度x
(mg/L)
吸光度y
0.00
0.0015
0.010
0.0115
0.025
0.0193
0.050
0.0359
0.100
0.0654
0.200
0.1285
y=0.622461x+0.003604 r=0.9996
样品测量次数是6次
吸光度
浓度c
(mg/L)
u
1,rel
1.466%
0.0691
0.10504
0.0698
0.10615
0.0689
0.10472
0.0695
0.10568
0.0701
0.10568
0.0705
0.10727
平均值是:0.10591
u
3,rel
0.9107%
u
4,rel
0.5451%
u
5,rel
0.3333%
u
6,rel
0.3333
u
7,rel
0.50%
u
8,rel
0.065%
得:
u
c,rel
=1.349%
v
eff
=5
取置信区间P=95%,从t分布表查得:t=2.571
报出结果为:
u=0.10591×1.345%×2.571=0.0037
c=(0.106±0.0037)mg/L
3.2 H
3
PO
4
有显著干扰。
3.3 加Pd(200-1000mg/L)可以把灰化温度提至1400℃。
参考书目
<1>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Graphite furmace atomization analysis guide fo
polarized zeeman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1997
<2>昃向军 实验室认可准备与审核工作指南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325-336
<3>刘智敏 刘风 现代不确定度方法与应用 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7 12-23
<4>李慎安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估计与表达 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7 27-56
<5>宋明顺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数据处理 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9 54-83
2024年6月2日发(作者:范姜驰婷)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As
冼卓鹏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28100
提要:本文介绍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As,本法较传统之DDC-Ag法更准确、简
便实用。
关键词:石墨炉原子吸收仪 测量不确定度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质中的As虽然不是国标法,但比国标法如DDC-Ag法更准
确、简便实用。本文介绍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As的方法,并对此法进行测量不确
定度评估。
一、检验方法
<1>
1、试剂
1.1 硝酸,色谱纯。
1.2 以中国标准溶液的砷标准溶液配制成浓度为1000μg/L砷标准使用液。
2、仪器
Z-5000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石墨管是产于日本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公司。
3、操作
3.1 分析条件
灯电流:12mA。波长:193.7nm。狭缝:1.3nm。载气流速:30mL/min。进样量:20ΜL。
干燥温度:80-140℃。时间:40sec。灰化温度:1000℃。时间:20sec。原子化温度:2800℃。
时间:5sec。清洁温度:2800℃。时间:4sec。
3.2标准色列浓度取:0.0μg/L、10μg/L 、50μg/L、100μg/L。样品直接进样,标准与
样品一同上机。
二、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3><4><5>
2.1数学模型
y=bx+a
y是吸光度A;x为物质的量的浓度c。
不确定度方程:
2222
u
c
2
u
1
2
u
2
u
3
u
4
u
5
u
c
:测量标准不确定度;
u
1
:工作曲线标准不确定度;
u
2
:As标准使用溶液不确定度;
u
3
:重复测定样品的不确定度;
u
4
:吸光度值量化误差的不确定度;
u
5
:分析仪器的不确定度。
2.2 分量计算
2.2.1 u
1
的计算
设标准曲线n点,样品测定m次,样品浓度是c。
2
ˆ
(yy)
t
t
n
2
n2
u
1
b
11
mn
(cx)
n
t
2
2
(xx)
t
v
1
n2
2.2.2 u
2
计算
数学模型:
As
1
100.0
ρ是As(1.00mg/L)使用液,ρ
As
是As(100mg/L)标准溶液。
222
u
2
u
6
u
7
u
8
v
2
u
6
:As标准溶液不确定度;
u
7
:1.00ml移液管不确定度;
u
8
:100.0ml容量瓶不确定度。
2.2.3
u
3
2
(cc)
i
1
m
m1
v
3
m1
0.001
3
2.2.4 分析仪器的分辨率是0.001A,考虑均匀分布。
u
4
v
4
2.2.5 分析仪器的不确定度应该考虑正态分布。
2.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有效自由度:
v
eff
u
c
4
n
4
u
i
i
v
i
三、讨论
3.1 以下是笔者实验中的一些数据
在计算合成测量不确定度时,计算相对测量不确定度更方便。
浓度x
(mg/L)
吸光度y
0.00
0.0015
0.010
0.0115
0.025
0.0193
0.050
0.0359
0.100
0.0654
0.200
0.1285
y=0.622461x+0.003604 r=0.9996
样品测量次数是6次
吸光度
浓度c
(mg/L)
u
1,rel
1.466%
0.0691
0.10504
0.0698
0.10615
0.0689
0.10472
0.0695
0.10568
0.0701
0.10568
0.0705
0.10727
平均值是:0.10591
u
3,rel
0.9107%
u
4,rel
0.5451%
u
5,rel
0.3333%
u
6,rel
0.3333
u
7,rel
0.50%
u
8,rel
0.065%
得:
u
c,rel
=1.349%
v
eff
=5
取置信区间P=95%,从t分布表查得:t=2.571
报出结果为:
u=0.10591×1.345%×2.571=0.0037
c=(0.106±0.0037)mg/L
3.2 H
3
PO
4
有显著干扰。
3.3 加Pd(200-1000mg/L)可以把灰化温度提至1400℃。
参考书目
<1>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Graphite furmace atomization analysis guide fo
polarized zeeman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1997
<2>昃向军 实验室认可准备与审核工作指南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325-336
<3>刘智敏 刘风 现代不确定度方法与应用 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7 12-23
<4>李慎安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估计与表达 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7 27-56
<5>宋明顺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数据处理 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9 5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