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SIGMA18-50 F2.8EX镜头
2024年6月6日发(作者:愈迎秋)
《实用的数码中焦》SIGMA18-50/2.8EX
____这是适马第一只数码单反相机专用的EX级镜头,甚至可以说是各主力镜头
厂家中第一只专为APS DSLR设计的高级别镜头,在一惯的印象之中,似乎只
有套机镜头、或是为节省成本的廉价镜头才会选择 only FOR DSLR的设计,各
镜头厂商以前从未把自已最高品质的镜头系列中加入此类镜头,一者是为了维持
自己的高品质形象,再者也是为了更高的利润,毕竟DC镜头总是给人一种“偷
工减料”的感觉,也不容易卖出更高的价格。
____但这回适马又做“第一个吃螃蟹”之举,专为ASP尺寸的DSLR设计了一款
EX镜头,不仅做到全焦段恒定F2.8大光圈,还配上了最新研发的(SML) 超多
层镀膜镜片以及贵价的超低色散 (SLD) 镜片,为数码成像的特性做了优化,同
时利用新的光学编排技术,修正数码影像上常见出现的“横向色差”,即三原色影
像不同大小的光差现像。可以说是除了HSM超声波对焦和OS防抖以外能用的
新技术都用上了。
____有人可能以为这只镜头是早先“18-50/3.5-5.6套机头”的升级版而已,其实不
然!除了焦段相同,它们几乎无共通之处,是完全不同的两只镜头,18-50/2.8EX
是15 片 13 组结构,而18-50/3.5-5.6套机头只有8 片8 组,口径(67mm:58mm)、
大小、重量(240g:445g)、外观、成像也都有天壤之别,所以,千万不要将两只镜
头混淆而谈。
____可能又有人要说这是个“奇怪的焦段”,我却不这么认为。在非全画幅135数
码机身上,这个焦段是最实用的中焦!也就是在28mm-80mm这个135变焦视角
区,这个范围是胶片机上的标准中焦范围。各机型上略有出入,具体焦段可参考
下表。
DSLR实际参考焦段:
相机型号*****倍率****18mm-50mm
Nikon_D100***1.5x****27mm-75mm
canon_10D****1.6x****28.8mm-80mm
SD9/SD10*****1.7x****30.6mm-85mm
使用手感
尽管个头不大,只有7cm*8cm,EX系列中仅比8mm/F4略大,445克的重量也
算“轻巧”,但拿在手中也不是轻飘飘的,“塑料感”不大 ,镜头的涂装也秉承了
新EX镜一惯的仿金属涂层。虽然是全焦段恒定F2.8大光圈,但也没有故意做得
又大又笨,这是由于FOR DC的设计,减去了不必要的部分,也使得更加轻便。
____它的最近对焦距离是28cm,在拍摄时遮光罩边缘与被摄体物只有6cm左右
即可合焦了(因为最近对焦距离是指感光芯片到物体的最近距离),而且不会随着
焦距变化而变化,在50mm(85mm)端也是如此!!实际使用中的确是非常方便,
例如在拍摄金鱼时,可以直接将镜头顶在玻璃缸壁上,连CPL都可以不用,配
合2.8的大光圈无闪灯拍摄,确是过瘾
机械质量
机械质量方面最值得夸奖的是它的变焦环,在SIGMA中焦镜头中的一个通病不
见了!
____以住的中焦镜上有变焦阻力不同的现象,即:从广角端向中焦端变焦时较沉,
从中焦端向广角端变焦时则要轻得多,左右转动需要使用不同的力道,影响手感,
比如SIGMA 24mm-60mm/2.8EX、24mm-70mm/2.8EX、18mm-125mm DC。而这
只18mm-50mm/2.8却没有这种现象,左右变焦十分顺畅,阻尼控制得也很好,轻
快且准确,总算让人比较满意了。可以看到其机械质量的提高。
____再有,就是它AF对焦时发出的声音小了很多,有的人很不喜欢SIGMA非
超声波对焦镜头发出的“兹兹”声,或许这是个好消息。
____对焦速度非常之快,可以说,这是我所用过的SIGMA非超声波对焦镜头中
对焦速度数一数二的一款镜头!对焦速度和准确度远超过24-70/2.8EX,或许这是
由于FOR DC设计使得马达驱动的负荷减轻了的缘故,
____正常光线时很少见有“刷镜头”的现象。不论如何,这种对焦速度和对焦准确
度让人比较满意。即使是迅速抓拍的工作也开始能胜任了。
____注:注:如图中抓拍飞鸟,发现鸟儿后,从开机到对焦、合焦、构图、拍摄
总共用时在1秒以内,这几乎是我抓拍的极限了(想必也是大多数人需求的极限
了),,由于仓促开机,只放在单张档拍摄了这一张,但即使是这样,仍然十分清
晰,从侧面可见其对焦速度及准确度如何,至少,我没有什么可以再抱怨的
成像质量
____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既然“缩水”为DC镜,又要达到EX档次,想理
直气壮地配上这个金圈可不是那么简单。适马官方在介绍中说:“这款镜头配用
新研发 (SML) 超多层镀膜镜片,这是针对数码相机影像传感器的敏感特性设计
的,以减除影像传感器和镜片间因反射而出现鬼影情况,保持影像色彩真确、改
善画面晕角产生,达致提供边沿亮度平均的画面。”
____18-50/2.8EX上应用了两组APO非球面镜片和一组SLD镜片。熟悉适马镜
头的朋友早已清楚SLD镜片修正光学偏差和色散的功较,SIGMA 12mm-24mm
优良的畸变和色散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便得益于此。
____再加上利用新的光学编排技术,修正数码影像上常见出现的"横向色差",即
三原色影像不同大小的光差现像......这些新技术是专门为数码感光成像而研发
的,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它是APS DSLR专用的EX镜头了
清晰度:
____我个人感觉这只镜头相当锐利,中心及边角清晰度如图所示,边角成像相当
出色,与中心差别不大。
从以上片中可见,24mm以下有轻微桶状变形,因为测试图是细密的线条,故而
轻微变形也能很明显的看出,不过,边沿失光(暗角)控制相当好,即使是18mm
端也几乎看不到一点边沿失光,更不用说暗角了!加之这种现象是渐近发生的,
所以即使C/N的用家也不用担心了。
边沿亮度:
____其实边沿失光现象在绝大多数广角、中焦镜头中都存在,只是或多或少罢了,
胶片机时代许多很昂贵的镜头都有边沿失光现象(暗角),只是到了APS尺寸的
DSLR机身上特别引起重视,尤其是only for DSLR镜头更是首当其冲,只是要
广角镜头毫无边沿失光确是有些过于严苛了。
____可能是这款镜头的设计者对暗角问题的格外重视,特意将口径加大到
67mm,而和此镜几乎相同粗细的28-105全幅镜头也只有62mm口径,加上使用
了SLM镜片,尽量达到边沿亮度平均,所以它的边沿失光现象非常轻微,即使
是拍摄整幅蓝天,也不太能察觉到边沿失光现象。
____实验中用转接环加上一只58mm的滤镜,在18mm端也没有挡角现象,所
以担心暗角的朋友尽管可以放心了。
紫边与抗眩光:(样图附后)
____这只镜头抗眩光性能不错,在逆光拍摄时可以完全可以胜任,再配合上
SIGMA SPP2.1(中有专门的紫边削减功能),不UV镜逆光拍摄很容易过曝的花瓣
时,紫边也几乎不可察觉
负面缺点
____因 DC 系列镜头其成像圈 (Image-circle) 是针对 APS-C 制式设计,仅适配
用于非全幅数码 SLR 相机使用;不适配用比 APS-C 感测体为大或传统 35mm
相机或 APS 型胶片相机,虽可强行用在胶片机上,但画面四边将会有成像圈。
____如果不认为个头较小不太“气派”,不介意没有超声波HSM对焦和OS防抖
功能,其它并没有再让人非常遗憾的地方了。
性价比现在SIGMA 18-50/2.8价格大约在3350左右(无SIGMA EX 多层镀膜
UV镜),如果带一块67mm口径的SIGMA EX MC UV大约在3600(2004价格)。
由于这个档次的DC镜头目前各家只有这一款,无从比较。只能说其成像质量是
各家原有的中低档套机DC镜头所无法相比的,甚至相比起SIGMA传统的高档
中焦24-70/2.8EX,性能与成像也有不小的提高,从这个层面来说,价格不高。
综合评述
____虽然是款数码专用镜头,但“增工加料”,做工不错、合焦迅速、成像出色,
如果不考虑升级为全幅机身,这是个绝对实用的中焦镜头,无论是拍摄人像、风
景、“微距”均可胜任,数码单反机身上可以替代24-70/2.8EX和24-60/2.8EX、以
及这个档次以下的中焦镜头
焦距 : 18-50 mm 最小光圈 : F22 镜头结构 : 15 片 13 组
对焦模式 : IF内对焦 视角 : 69.3°– 27.9° 光圈叶片数目 : 7 片
最近对焦距离 : 28 cm 放大倍率 : 1 : 5 滤色片口径 : 67 mm
遮光罩 : 花瓣型(随镜附送) 体积 : 直径 74.1 mm X 长度 84.1 mm
重量 : 445克 适马 DC 镜系中,首支以 EX 设计,
专适配 APS-C 格式之数码 SLR 相机,拥有恒定 F2.8 大光圈的标准变焦镜。
镜头构造:红色为APO非球面镜片、蓝色为SLD超低色散镜片
18端只要曝光正常就不会有暗角,F2.8也不会有暗角,而且光圈越大越不易有,
即使是在1.5X的N家机器(C家是1.6x)上一样不会有(我同时还有D2H)这
都是实践过的。
____少数几个抱怨暗角的朋友,大多数因为片子曝光不够才有的,几乎所有的镜
头如果曝光不够都会有所谓“暗角”,包括蔡斯、莱卡的镜头都如是,甚至长焦曝
光不够都可能有,更别说是中短焦了。广角镜在光线进入镜头不平行时,由于入
射光角度不同,必然会造成天空变暗的情况(因为入射角度小),这是正常物理特
性,所以在胶片机时代有分区曝光一说,那不是“暗角”,如果这时四角与中心光
度相同,那拍摄平行光的片子时,四角岂不比中心还亮?而且很多摄影师还利用
镜头的这种特性,把蓝天拍得更深沉、更鲜艳!
Sigma Tamron SP Tokina AT-X Nikkor AF-S Canon EF-S
18-50mm F2.8 17-50mm 16-50mm DX 17-55mm 17-55mm F2.8
EX DC Macro F2.8 Di II F2.8 PRO F2.8G IS USM
DX
鏡片組成 13群15枚
光圈葉片 7枚
最近對焦 20cm
最大放大 1:3
濾鏡口徑 72mm
直徑長度 79x85.8mm
重量(克) 450
參考售價 NT 14000
數位解像★★★★★
力
特色 近拍能力最強
13群16枚
7枚
27cm
1:4.5
67mm
74x83mm
430
NT 14000
★★★★★
12群15枚
9枚
30cm
1:4.88
77mm
84x97.4mm
610
NT 23500
★★★★★
10群14枚 12群19枚
9枚 7枚
36cm 35cm
1:5 1:5.88
77mm 77mm
85.5x110.5mm 83.5x110.6mm
755 645
NT 42000 NT 40000
★★★★☆ ★★★★★
數位解像力組裝感覺最組裝品質佳 內建防手震鏡
最佳 扎實 片組
在EOS 400D上的实际焦段为:28.8-80mm。其全程恒定光圈F2.8,并且在50mm
端能够达到最大1:3的放大倍率。比起老款的1:5而言,这款新镜颇具魅力
该镜头采用15片13组镜片结构,内含2组非球面片组及一片SLD超低色散镜
片,能有效降低各种光学偏差。并具有为DSLR优化的SML超多层镀膜镜片,
针对DSLR影像传感器的敏感性,进一步减少影像传感器和镜片间因反射而出现
鬼影情况
从MTF曲线图上来看,这支镜头的边缘成像相比中心下降明显,而18mm端优
于50mm端。
这支18-50mm F2.8 macro也是在相对于其它同档次副厂而言唯一的一款以
微距能力为卖点的产品。与其相同定位的还有腾龙SP AF17-50mm F2.8,图利
16-50mm F2.8
镜头一侧设有AF/MF开关,经过试用,这开关比较硬,需要较大力度才能拨动
镜头另一侧设有焦段锁定开关,可以将镜头焦段锁定在17mm处,这也已经是标
变镜头中的普遍设计了。
从外形来看,这支镜头相比原厂镜头个头明显小一号!当然这与它的定位有
关,基本上这类镜头的用户群主要针对的是佳能400D跟尼康D80的购买用户。
小巧、高性价比才是这类用户需要的。
相比之前我们测试过的腾龙17-50mm F2.8,适马这支镜头更短,和更胖
与之前的老款18-50mm F2.8 EX DC不同,这支镜头的滤镜口径达到了72mm,
而原来的为67mm,与腾龙那支相仿也是67mm。相比佳能原厂的17-40mm F4
的77mm口径来看,这支要略小一些。可见这支镜头的口径是不小的,不过遮光
罩却不如17-40mm F4那样威猛。那么如此口径,是否会在性能表现上占优势呢?
之后的测评护很好的告诉我们结果。
但我们看到镜身仍然采用印刷体来显示刻度,而不是适马专业镜头中的焦段
窗。这点颇为遗憾,希望适马在以后的版本中改进
由于采用了磨砂外壳材质,这支18-50mm F2.8 EX DC Macro在使用过程中的手
感还是比较舒适的。尤其在大热天,手心出汗的情况下仍然能比较好的把持镜身
镜头的变焦环由较为宽大橡胶环覆盖,手感适宜,容易操作,阻尼感良好,进程
适中。当调节到MF挡时,对焦环便可以起作用,不过进程较短,阻尼很小,不
容易精确把握对焦。当然对于这款镜头的定位,我们不能对此苛求
在对焦过程中,适马这支18-50mm F2.8 EX DC Macro在大多数情况下速度较快,
没有明显忧郁。对焦时可以听到明显的电动马达声响,但不大,完全在可以接受
范围。比较可惜的是这款镜头没有采用适马的HSM马达,所以在对焦声音、顺
畅度上还是与专业镜头有所差别。不过整体性能均衡,没有一项指标拖后退
从测试结果上看,18mm的桶型畸变达到4.47%,已经已经比较明显,也就是说
在拍摄建筑时用肉眼就可以看出畸变。而50mm没有出现枕型畸变,但有0.0663%
的轻微的桶型畸变,基本可以忽略
失光率测试也是衡量一个镜头成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此轮测试我们采用
F2.8、F4.0、F5.6、F8.0、F11五档进行拍摄,EV +1.3,采用光圈优先拍摄。我
们采用17mm和50mm横向对比的方式来展示两个焦段下的成绩
为更好表现这支镜头的分辨率,我们采用EOS 400D的RAW数据拍摄,后期用
佳能 DPP 2.2.0.1转换成TIFF格式
我们结合三张数据图来分析:适马这支镜头在广角端的确分辨率要好过其它焦
段,同时也创造了整个测试的最高成绩2960,这甚至超过了同级副厂镜头腾龙
A16创造的最好成绩2765。不过最低成绩却仅仅1140,并且我们发现多处成绩
在这个水平,这镜头的成像并不稳定,性能不均衡是它的主要弱点。
18mm的最佳光圈为F5.6,此时锐度相当客观,就连边缘成像依然非常值得
称道,但同样问题是其它光圈下落差较大。35mm与50mm下最佳光圈同为F11,
而全开光圈时锐度落到最低点。这支镜头在大光圈下四角表现出明显的色散,光
圈收到F11时基本消除。而18mm明锐度逊于其它焦段,但锐度优于其它焦段
总结陈词:
作为18-50mm F2.8 EX DC的升级版本,适马这支新镜在整体表现来看明显
超越前代产品。总得来看,适马18-50mm F2.8 EX DC Macro在整个测试中锐度
上较之前产品略有突破,可惜的是整体表现一般,最低的成绩拖了整个成绩的后
腿。失光度方面这支镜头做得不错。
整体做工上乘一直是适马EX系列的优良传统,这支镜头也不利外。手感相
当不错!不过笔者这里提一下,镜盖仍然没有采用内拧的的确颇为不方便,同为
竞争对手的腾龙这方面就做得不错。作为一款恒定2.8光圈的镜头,如果在镜身
增加距离窗就更显专业风范
优点:
20cm最近对焦,1:3放大
最高分辨率令人惊讶
失光率不错
上佳的整体做工
镜头附赠镜袋,颇为体贴
缺点:
整体分辨率有待提高
没有采用HSM马达较为可惜
2024年6月6日发(作者:愈迎秋)
《实用的数码中焦》SIGMA18-50/2.8EX
____这是适马第一只数码单反相机专用的EX级镜头,甚至可以说是各主力镜头
厂家中第一只专为APS DSLR设计的高级别镜头,在一惯的印象之中,似乎只
有套机镜头、或是为节省成本的廉价镜头才会选择 only FOR DSLR的设计,各
镜头厂商以前从未把自已最高品质的镜头系列中加入此类镜头,一者是为了维持
自己的高品质形象,再者也是为了更高的利润,毕竟DC镜头总是给人一种“偷
工减料”的感觉,也不容易卖出更高的价格。
____但这回适马又做“第一个吃螃蟹”之举,专为ASP尺寸的DSLR设计了一款
EX镜头,不仅做到全焦段恒定F2.8大光圈,还配上了最新研发的(SML) 超多
层镀膜镜片以及贵价的超低色散 (SLD) 镜片,为数码成像的特性做了优化,同
时利用新的光学编排技术,修正数码影像上常见出现的“横向色差”,即三原色影
像不同大小的光差现像。可以说是除了HSM超声波对焦和OS防抖以外能用的
新技术都用上了。
____有人可能以为这只镜头是早先“18-50/3.5-5.6套机头”的升级版而已,其实不
然!除了焦段相同,它们几乎无共通之处,是完全不同的两只镜头,18-50/2.8EX
是15 片 13 组结构,而18-50/3.5-5.6套机头只有8 片8 组,口径(67mm:58mm)、
大小、重量(240g:445g)、外观、成像也都有天壤之别,所以,千万不要将两只镜
头混淆而谈。
____可能又有人要说这是个“奇怪的焦段”,我却不这么认为。在非全画幅135数
码机身上,这个焦段是最实用的中焦!也就是在28mm-80mm这个135变焦视角
区,这个范围是胶片机上的标准中焦范围。各机型上略有出入,具体焦段可参考
下表。
DSLR实际参考焦段:
相机型号*****倍率****18mm-50mm
Nikon_D100***1.5x****27mm-75mm
canon_10D****1.6x****28.8mm-80mm
SD9/SD10*****1.7x****30.6mm-85mm
使用手感
尽管个头不大,只有7cm*8cm,EX系列中仅比8mm/F4略大,445克的重量也
算“轻巧”,但拿在手中也不是轻飘飘的,“塑料感”不大 ,镜头的涂装也秉承了
新EX镜一惯的仿金属涂层。虽然是全焦段恒定F2.8大光圈,但也没有故意做得
又大又笨,这是由于FOR DC的设计,减去了不必要的部分,也使得更加轻便。
____它的最近对焦距离是28cm,在拍摄时遮光罩边缘与被摄体物只有6cm左右
即可合焦了(因为最近对焦距离是指感光芯片到物体的最近距离),而且不会随着
焦距变化而变化,在50mm(85mm)端也是如此!!实际使用中的确是非常方便,
例如在拍摄金鱼时,可以直接将镜头顶在玻璃缸壁上,连CPL都可以不用,配
合2.8的大光圈无闪灯拍摄,确是过瘾
机械质量
机械质量方面最值得夸奖的是它的变焦环,在SIGMA中焦镜头中的一个通病不
见了!
____以住的中焦镜上有变焦阻力不同的现象,即:从广角端向中焦端变焦时较沉,
从中焦端向广角端变焦时则要轻得多,左右转动需要使用不同的力道,影响手感,
比如SIGMA 24mm-60mm/2.8EX、24mm-70mm/2.8EX、18mm-125mm DC。而这
只18mm-50mm/2.8却没有这种现象,左右变焦十分顺畅,阻尼控制得也很好,轻
快且准确,总算让人比较满意了。可以看到其机械质量的提高。
____再有,就是它AF对焦时发出的声音小了很多,有的人很不喜欢SIGMA非
超声波对焦镜头发出的“兹兹”声,或许这是个好消息。
____对焦速度非常之快,可以说,这是我所用过的SIGMA非超声波对焦镜头中
对焦速度数一数二的一款镜头!对焦速度和准确度远超过24-70/2.8EX,或许这是
由于FOR DC设计使得马达驱动的负荷减轻了的缘故,
____正常光线时很少见有“刷镜头”的现象。不论如何,这种对焦速度和对焦准确
度让人比较满意。即使是迅速抓拍的工作也开始能胜任了。
____注:注:如图中抓拍飞鸟,发现鸟儿后,从开机到对焦、合焦、构图、拍摄
总共用时在1秒以内,这几乎是我抓拍的极限了(想必也是大多数人需求的极限
了),,由于仓促开机,只放在单张档拍摄了这一张,但即使是这样,仍然十分清
晰,从侧面可见其对焦速度及准确度如何,至少,我没有什么可以再抱怨的
成像质量
____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既然“缩水”为DC镜,又要达到EX档次,想理
直气壮地配上这个金圈可不是那么简单。适马官方在介绍中说:“这款镜头配用
新研发 (SML) 超多层镀膜镜片,这是针对数码相机影像传感器的敏感特性设计
的,以减除影像传感器和镜片间因反射而出现鬼影情况,保持影像色彩真确、改
善画面晕角产生,达致提供边沿亮度平均的画面。”
____18-50/2.8EX上应用了两组APO非球面镜片和一组SLD镜片。熟悉适马镜
头的朋友早已清楚SLD镜片修正光学偏差和色散的功较,SIGMA 12mm-24mm
优良的畸变和色散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便得益于此。
____再加上利用新的光学编排技术,修正数码影像上常见出现的"横向色差",即
三原色影像不同大小的光差现像......这些新技术是专门为数码感光成像而研发
的,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它是APS DSLR专用的EX镜头了
清晰度:
____我个人感觉这只镜头相当锐利,中心及边角清晰度如图所示,边角成像相当
出色,与中心差别不大。
从以上片中可见,24mm以下有轻微桶状变形,因为测试图是细密的线条,故而
轻微变形也能很明显的看出,不过,边沿失光(暗角)控制相当好,即使是18mm
端也几乎看不到一点边沿失光,更不用说暗角了!加之这种现象是渐近发生的,
所以即使C/N的用家也不用担心了。
边沿亮度:
____其实边沿失光现象在绝大多数广角、中焦镜头中都存在,只是或多或少罢了,
胶片机时代许多很昂贵的镜头都有边沿失光现象(暗角),只是到了APS尺寸的
DSLR机身上特别引起重视,尤其是only for DSLR镜头更是首当其冲,只是要
广角镜头毫无边沿失光确是有些过于严苛了。
____可能是这款镜头的设计者对暗角问题的格外重视,特意将口径加大到
67mm,而和此镜几乎相同粗细的28-105全幅镜头也只有62mm口径,加上使用
了SLM镜片,尽量达到边沿亮度平均,所以它的边沿失光现象非常轻微,即使
是拍摄整幅蓝天,也不太能察觉到边沿失光现象。
____实验中用转接环加上一只58mm的滤镜,在18mm端也没有挡角现象,所
以担心暗角的朋友尽管可以放心了。
紫边与抗眩光:(样图附后)
____这只镜头抗眩光性能不错,在逆光拍摄时可以完全可以胜任,再配合上
SIGMA SPP2.1(中有专门的紫边削减功能),不UV镜逆光拍摄很容易过曝的花瓣
时,紫边也几乎不可察觉
负面缺点
____因 DC 系列镜头其成像圈 (Image-circle) 是针对 APS-C 制式设计,仅适配
用于非全幅数码 SLR 相机使用;不适配用比 APS-C 感测体为大或传统 35mm
相机或 APS 型胶片相机,虽可强行用在胶片机上,但画面四边将会有成像圈。
____如果不认为个头较小不太“气派”,不介意没有超声波HSM对焦和OS防抖
功能,其它并没有再让人非常遗憾的地方了。
性价比现在SIGMA 18-50/2.8价格大约在3350左右(无SIGMA EX 多层镀膜
UV镜),如果带一块67mm口径的SIGMA EX MC UV大约在3600(2004价格)。
由于这个档次的DC镜头目前各家只有这一款,无从比较。只能说其成像质量是
各家原有的中低档套机DC镜头所无法相比的,甚至相比起SIGMA传统的高档
中焦24-70/2.8EX,性能与成像也有不小的提高,从这个层面来说,价格不高。
综合评述
____虽然是款数码专用镜头,但“增工加料”,做工不错、合焦迅速、成像出色,
如果不考虑升级为全幅机身,这是个绝对实用的中焦镜头,无论是拍摄人像、风
景、“微距”均可胜任,数码单反机身上可以替代24-70/2.8EX和24-60/2.8EX、以
及这个档次以下的中焦镜头
焦距 : 18-50 mm 最小光圈 : F22 镜头结构 : 15 片 13 组
对焦模式 : IF内对焦 视角 : 69.3°– 27.9° 光圈叶片数目 : 7 片
最近对焦距离 : 28 cm 放大倍率 : 1 : 5 滤色片口径 : 67 mm
遮光罩 : 花瓣型(随镜附送) 体积 : 直径 74.1 mm X 长度 84.1 mm
重量 : 445克 适马 DC 镜系中,首支以 EX 设计,
专适配 APS-C 格式之数码 SLR 相机,拥有恒定 F2.8 大光圈的标准变焦镜。
镜头构造:红色为APO非球面镜片、蓝色为SLD超低色散镜片
18端只要曝光正常就不会有暗角,F2.8也不会有暗角,而且光圈越大越不易有,
即使是在1.5X的N家机器(C家是1.6x)上一样不会有(我同时还有D2H)这
都是实践过的。
____少数几个抱怨暗角的朋友,大多数因为片子曝光不够才有的,几乎所有的镜
头如果曝光不够都会有所谓“暗角”,包括蔡斯、莱卡的镜头都如是,甚至长焦曝
光不够都可能有,更别说是中短焦了。广角镜在光线进入镜头不平行时,由于入
射光角度不同,必然会造成天空变暗的情况(因为入射角度小),这是正常物理特
性,所以在胶片机时代有分区曝光一说,那不是“暗角”,如果这时四角与中心光
度相同,那拍摄平行光的片子时,四角岂不比中心还亮?而且很多摄影师还利用
镜头的这种特性,把蓝天拍得更深沉、更鲜艳!
Sigma Tamron SP Tokina AT-X Nikkor AF-S Canon EF-S
18-50mm F2.8 17-50mm 16-50mm DX 17-55mm 17-55mm F2.8
EX DC Macro F2.8 Di II F2.8 PRO F2.8G IS USM
DX
鏡片組成 13群15枚
光圈葉片 7枚
最近對焦 20cm
最大放大 1:3
濾鏡口徑 72mm
直徑長度 79x85.8mm
重量(克) 450
參考售價 NT 14000
數位解像★★★★★
力
特色 近拍能力最強
13群16枚
7枚
27cm
1:4.5
67mm
74x83mm
430
NT 14000
★★★★★
12群15枚
9枚
30cm
1:4.88
77mm
84x97.4mm
610
NT 23500
★★★★★
10群14枚 12群19枚
9枚 7枚
36cm 35cm
1:5 1:5.88
77mm 77mm
85.5x110.5mm 83.5x110.6mm
755 645
NT 42000 NT 40000
★★★★☆ ★★★★★
數位解像力組裝感覺最組裝品質佳 內建防手震鏡
最佳 扎實 片組
在EOS 400D上的实际焦段为:28.8-80mm。其全程恒定光圈F2.8,并且在50mm
端能够达到最大1:3的放大倍率。比起老款的1:5而言,这款新镜颇具魅力
该镜头采用15片13组镜片结构,内含2组非球面片组及一片SLD超低色散镜
片,能有效降低各种光学偏差。并具有为DSLR优化的SML超多层镀膜镜片,
针对DSLR影像传感器的敏感性,进一步减少影像传感器和镜片间因反射而出现
鬼影情况
从MTF曲线图上来看,这支镜头的边缘成像相比中心下降明显,而18mm端优
于50mm端。
这支18-50mm F2.8 macro也是在相对于其它同档次副厂而言唯一的一款以
微距能力为卖点的产品。与其相同定位的还有腾龙SP AF17-50mm F2.8,图利
16-50mm F2.8
镜头一侧设有AF/MF开关,经过试用,这开关比较硬,需要较大力度才能拨动
镜头另一侧设有焦段锁定开关,可以将镜头焦段锁定在17mm处,这也已经是标
变镜头中的普遍设计了。
从外形来看,这支镜头相比原厂镜头个头明显小一号!当然这与它的定位有
关,基本上这类镜头的用户群主要针对的是佳能400D跟尼康D80的购买用户。
小巧、高性价比才是这类用户需要的。
相比之前我们测试过的腾龙17-50mm F2.8,适马这支镜头更短,和更胖
与之前的老款18-50mm F2.8 EX DC不同,这支镜头的滤镜口径达到了72mm,
而原来的为67mm,与腾龙那支相仿也是67mm。相比佳能原厂的17-40mm F4
的77mm口径来看,这支要略小一些。可见这支镜头的口径是不小的,不过遮光
罩却不如17-40mm F4那样威猛。那么如此口径,是否会在性能表现上占优势呢?
之后的测评护很好的告诉我们结果。
但我们看到镜身仍然采用印刷体来显示刻度,而不是适马专业镜头中的焦段
窗。这点颇为遗憾,希望适马在以后的版本中改进
由于采用了磨砂外壳材质,这支18-50mm F2.8 EX DC Macro在使用过程中的手
感还是比较舒适的。尤其在大热天,手心出汗的情况下仍然能比较好的把持镜身
镜头的变焦环由较为宽大橡胶环覆盖,手感适宜,容易操作,阻尼感良好,进程
适中。当调节到MF挡时,对焦环便可以起作用,不过进程较短,阻尼很小,不
容易精确把握对焦。当然对于这款镜头的定位,我们不能对此苛求
在对焦过程中,适马这支18-50mm F2.8 EX DC Macro在大多数情况下速度较快,
没有明显忧郁。对焦时可以听到明显的电动马达声响,但不大,完全在可以接受
范围。比较可惜的是这款镜头没有采用适马的HSM马达,所以在对焦声音、顺
畅度上还是与专业镜头有所差别。不过整体性能均衡,没有一项指标拖后退
从测试结果上看,18mm的桶型畸变达到4.47%,已经已经比较明显,也就是说
在拍摄建筑时用肉眼就可以看出畸变。而50mm没有出现枕型畸变,但有0.0663%
的轻微的桶型畸变,基本可以忽略
失光率测试也是衡量一个镜头成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此轮测试我们采用
F2.8、F4.0、F5.6、F8.0、F11五档进行拍摄,EV +1.3,采用光圈优先拍摄。我
们采用17mm和50mm横向对比的方式来展示两个焦段下的成绩
为更好表现这支镜头的分辨率,我们采用EOS 400D的RAW数据拍摄,后期用
佳能 DPP 2.2.0.1转换成TIFF格式
我们结合三张数据图来分析:适马这支镜头在广角端的确分辨率要好过其它焦
段,同时也创造了整个测试的最高成绩2960,这甚至超过了同级副厂镜头腾龙
A16创造的最好成绩2765。不过最低成绩却仅仅1140,并且我们发现多处成绩
在这个水平,这镜头的成像并不稳定,性能不均衡是它的主要弱点。
18mm的最佳光圈为F5.6,此时锐度相当客观,就连边缘成像依然非常值得
称道,但同样问题是其它光圈下落差较大。35mm与50mm下最佳光圈同为F11,
而全开光圈时锐度落到最低点。这支镜头在大光圈下四角表现出明显的色散,光
圈收到F11时基本消除。而18mm明锐度逊于其它焦段,但锐度优于其它焦段
总结陈词:
作为18-50mm F2.8 EX DC的升级版本,适马这支新镜在整体表现来看明显
超越前代产品。总得来看,适马18-50mm F2.8 EX DC Macro在整个测试中锐度
上较之前产品略有突破,可惜的是整体表现一般,最低的成绩拖了整个成绩的后
腿。失光度方面这支镜头做得不错。
整体做工上乘一直是适马EX系列的优良传统,这支镜头也不利外。手感相
当不错!不过笔者这里提一下,镜盖仍然没有采用内拧的的确颇为不方便,同为
竞争对手的腾龙这方面就做得不错。作为一款恒定2.8光圈的镜头,如果在镜身
增加距离窗就更显专业风范
优点:
20cm最近对焦,1:3放大
最高分辨率令人惊讶
失光率不错
上佳的整体做工
镜头附赠镜袋,颇为体贴
缺点:
整体分辨率有待提高
没有采用HSM马达较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