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国学典故解析与运用主题13家国与情怀_

IT圈 admin 35浏览 0评论

2024年8月23日发(作者:谭红豆)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国学典故解析与运用:

主题13:家国与情怀

1.马革裹尸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

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革,皮革。用马革包裹尸体,形容军人战死沙场的决心。语出东汉名将马援之

口。建武十七年(41年),马援以伏波将军受命率军南下,平定交阯叛乱。二十年,得胜班

师还朝。他的朋友孟冀前来祝贺。马援激昂慷慨地对他说,男儿自当战死在边疆,用马皮裹

尸归葬,怎能躺在床上死在自己的儿女身边呢?后来,在镇压武陵“五溪蛮”时,病死在军

中,实现了他的“以马革裹尸还葬”的志愿。

【素材点拨】

马援之口的“马革裹尸”这一勇于牺牲的豪言壮语,是家国情怀的最直白的表达,体现

的是一种英雄气概,是勇于为国捐躯的人生价值取向,它一直为后人传颂。唐诗人李益《塞

下曲》中,有云:“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明人张家玉《军中夜感诗》有云:

“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清人沈绍姬《题

前监军闻启祥传后》诗:“总为人们留正气,不求马革裹全尸。”

【适用话题】牺牲 大无畏

【速用片段】

东汉名将马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誓言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重

要内容,它体现在一代一代骚人墨客的传唱中,也体现在无数志士能人的身体力行中。卓越

品质百炼成钢,民族基因一脉相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已深深融入

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在战争年代,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他们临危不惧,

舍生取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员干部挽起裤管下到田里,和村民一起挥汗如雨插秧收谷;

在“两弹一星”工程中,无数优秀党员科技专家殚精竭虑、忘我投入,默默奉献了青春甚至

生命;在抗震、抗洪乃至最近的抗疫大考中,走在最前、牺牲最多、贡献最大的群体,依然

是共产党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无不是“马革裹尸”精神的传唱和践行。

2鞠躬尽瘁

【出处】出自三国·蜀汉·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释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劳苦地贡献一切,到死为止。诸葛亮在《后出师表》

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

【素材点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一生的光辉写照。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却时

时心怀主公;他忠心耿耿,赤心天地可鉴,却无半点愚忠。他尽心尽力地为刘备出谋划策,

1

始终没有丝毫私心,以至于他一生献计无数,却落得一身清贫,两袖清风。当刘备命归西天,

诸葛亮虽心如刀绞,但终究只能毅然决然扛起蜀国的重担。因为它明白他就像一根支撑着蜀

国的擎天柱。一旦断裂,蜀国就会如溃于蚁穴的千里之堤,轰然倒塌。于是,他咬碎了牙往

肚里咽,孤单彷徨时就独处幽静来聊以自慰。直到猝然长逝时才不舍地卸下肩上重担。

【适用话题】勤政 家国 忠诚

【速用片段】

手中捧着纸张微微泛黄,古色古香的书卷。思绪不由飘回了那个充斥着刀光剑影,流淌

着一腔热血的年代。而在这犹如星辰密布的夜幕般的年代里,有一颗星辰一直熠熠生辉,他

便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国家也有着许许多多跟诸

葛亮一样的人。他们或如潜游海底的鱼,隐姓埋名;或如滋润大地的雨,无声无息;或如开

花结果的树,默默奉献。他们“不求闻达于诸侯”,而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许他

们并不是家财万贯,良田万顷,但他们愿意为了民族和国家毫不吝啬地付出所有的精力,愿

意为此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无限的努力。也许他们只是微不足道、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但他

们这份胸襟同样令人佩服。

3.背城借一

【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释义】背城借一,意思是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公

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带上贿赂去见晋军

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

并准备“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

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素材点拨】“背城借一”体现的是捍卫尊严的决心。尊严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都

很重要,失去了尊严就失去了高尚的情操,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失去了生活的价值。我们要

把握尊严,才有为人的资格,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放弃尊严!哪怕是在生死关头,哪怕他人威

胁胁迫,绝不能放弃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是立身之本!

【适用话题】尊严 意志 爱国

【速用片段】

听我国外交人员回击国外傲慢者的铿锵话语,不由得想起“背城借一”的故事。晋、鲁、

卫三国联军击败齐军后,宾媚人代表国家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

件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背城借一”。好一个“背城借

一”!它是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是捍卫国家尊严的坚定誓言。听着外交人员回敬傲慢者的

话语,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背城借一”的含义,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但是我们不

是任人欺负的国家,我们的待客之道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对付它的有猎枪。

4.尊王攘夷

2

【出处】“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 春秋公羊传》,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

具体地说就是: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

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释义】管仲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

公一箭。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实施改革,终于

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

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

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素材点拨】

“尊王攘夷”的方略或许不是完美关注的重点,我们更关注齐桓公与鲍叔、管仲的君

臣故事。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成全了朋友,帮助了齐桓公,确实值得赞扬;管仲辅佐

齐桓公,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也应该加以赞赏。但是,这个故事里齐桓公才是核心人物,

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磅礴力量,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的行为也让我

深刻体会到,小至个人,大到国家,领导者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心能纳百川之海,才能

发挥自己的价值,带动别人共创活力社会!

【适用话题】事业心 团队精神

【速用片段】

知人善任,是齐桓公成就伟业的重要保障。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有领路人,但更

要有各行各业的人才各尽其职。齐桓公通过鲍叔的介绍,了解到了管仲的才华,与管仲探

讨称霸之术后,不仅立即任用管仲,还让他担任国相,尽显其能。可以说,齐桓公做到了

知人善任。同样,汉高祖刘邦也有知人善任的优秀品质。刘邦在总结他能夺取天下的原因

时曾说:“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如果不懂得知人善任,也就不可能战胜项羽。齐橙公

做到了知人善任,成就伟业便有了保障。

5.毁家纾难

【出处】《左传·庄公三十年》:“斗谷于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释义】公元前665年,楚国令尹子元率军攻打郑国,撤军后就住在王宫,意欲霸占已

死楚文王的妻子。楚国的大臣用计除掉子元,让斗谷於菟担任令尹。斗谷於菟看到国家贫弱,

就把自己的家产全部拿出来救助国家。

【素材点拨】

斗谷于菟任令尹时,正值楚国统治集团内争和子元内乱之后,困难重重,谷于菟能从国

家和民族利益出发,毫不犹豫地“自毁其家”,尽力相助效劳,使楚国迅速度过了难关。自

此,斗谷于菟毁家纾难的精神就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

3

历过无数次抵御外侮的斗争,尤其是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有多少民族英雄,志士

仁人,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独立,毁家纾难,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赞歌。

【适用话题】家国情怀 毁家纾难

【速用片段】

两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名叫斗谷于菟的令尹,看到国家贫弱,就把自己的家产全部拿出

来救助国家,留下了毁家纾难的佳话。其实,这种毁家纾难的精神在中国从未断种,就说建

党百年以来吧,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

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他们为了革命毁家纾难毫无保留,比起斗谷于

菟有过之二无不及。毁家纾难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一种勇于自我牺牲的信仰。值此世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在立根固本上

下足功夫,在理想信念中获取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

6.弦高犒师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

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

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释义】弦高,为春秋时郑国商人。公元前627年,弦高去成周经商,及滑,路遇袭击

郑国的秦军。于是他冒充郑国的代表,以四张皮革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

军来袭。同时,他又急忙派人回郑国禀告。秦帅孟明以为郑国已有准备,遂领兵灭滑而返,

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素材点拨】

弦高他不是炙手可热的纵横家,不是有一技之长的乐师卜者,不是名流贵胄,他只是一

个微不足道的小商人;他这个商人做的也不是很成功,没有像吕不韦那般奇货可居,也远远

比不上陶朱公顿的富可敌国。他只是老老实实做着他的生意,赚一些小钱。可偏偏是弦高,

救了一个国家。在国家遭遇侵略的关键的时候,他不是躲在一边,冷眼旁观,而是拼尽所有,

做出自己的贡献:“我的地位低微,可是我的心却和这个国家在一起。保天下者,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

【适用话题】公民与国家 爱国人人有责

【速用片段】

有人总觉得,爱国是官员的事,是军人的事,我等百姓与爱国何干?那与其颇有一点“肉

食者谋之”的意味。其实,爱国绝不仅仅是官员的事,军人的事,爱国人人有责。记得两千

多年前那个急中生智、犒赏秦师的弦高吗?他其实也不是什么大商人,就是一个做着小生意

的普通百姓,在国家遭遇侵略之际,立即采取主动行为,为郑国赢得了主动,被免了亡国的

危险。家事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人民对于国家,从来不应是无条件的服从,单向度的忠诚,

而是一种契约关系:国家保护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基本权利,我们就必须便付出我的

4

忠诚。

7.高枕无忧

【出处】《战国策·齐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

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释义】

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田文叫门客冯谖去薛地收债,并顺便买回家里缺的东西,冯

谖假借孟尝君的命令把债契全部烧毁,借债的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冯谖回来说:“狡兔

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通过让梁国

重金聘用田文,从而使齐王害怕田文为梁国服务而使其国家强大,就命请田文为齐国相。于

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间都在齐国为相。

【素材点拨】

冯谖收债、为孟尝君买“义”,并提醒孟尝君“未能高枕而卧”,主动提出“为君复凿

二窟”的任务,利用齐与魏的矛盾解决了齐王与孟尝君的矛盾,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创造

了足够的条件,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出冯谖的政治识见和长于计谋的才能。我们佩服的不仅

是冯谖的政治才干,还有他的忠诚和主动,这也正是家国情怀的一种表现。

【适用话题】智慧 才干 主动精神

总书记曾经强调,要“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何

为创造性劳动?举一个例子。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田文叫门客冯谖去薛地收债,并顺

便买回家里所缺的东西,到了薛地,冯谖假借孟尝君的命令把债契全部烧毁,获得薛地百姓

的夸赞,为孟尝君“买”回了极高的声誉。既超出孟尝君的吩咐,又完全符合孟尝君的内心

期望,创造性地完成了收债任务,这就是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是以知识、技能、情感的

再造为基本特征,以创新、创先、创优为基本表现形式,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

步为根本目。从一定意义上说,创造性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8.周公吐哺

【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

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

人。”

【释义】哺,口中所含食物。意谓洗发时多次挽束头发停下来不洗,进食时多次吐出食

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礼贤下

士,求才心切。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素材点拨】

周公位高权重,且多才多艺。文王在时,他以孝仁而异于群子;武王即位,则以忠诚辅

翼武王;成王二十岁时,他功成身退,还政于诵。从政期间,他礼贤下士,重用贤能之人,

赢得了天下人的心,为周朝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公也所以成为中国历最杰出的政治家

5

之一,成为后世从政者的典范,甚至还有人评价周公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之一。

【适用话题】立党为公 礼贤下士

【速用片段】

曹操在《短歌行》总结自己用人的诀窍说,“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

心”。意思就是听说人才来了要把吃进口中的饭菜吐来赶紧去迎接贤士。连咽下食物的时间

都没有,就怕轻慢了人才,这样急迫的求贤之心自然会让人才趋之若鹜。中国现在也正处在

事业兴隆的关键时期,也应拿出求贤若渴的真挚诚意,广纳英才。对待人才就要有灵活开放

的态度,有“周公吐哺”的节操,敢于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以海纳百川的中国气派、开放包

容的中国风格、网络万象的中国精神,用好“五湖四海”之人,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

才成长的“条条框框”、“门第偏见”,创造条件让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做到人才不为亲疏

所困、不为关系所缚、不为压力所迫。

6

2024年8月23日发(作者:谭红豆)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国学典故解析与运用:

主题13:家国与情怀

1.马革裹尸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

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革,皮革。用马革包裹尸体,形容军人战死沙场的决心。语出东汉名将马援之

口。建武十七年(41年),马援以伏波将军受命率军南下,平定交阯叛乱。二十年,得胜班

师还朝。他的朋友孟冀前来祝贺。马援激昂慷慨地对他说,男儿自当战死在边疆,用马皮裹

尸归葬,怎能躺在床上死在自己的儿女身边呢?后来,在镇压武陵“五溪蛮”时,病死在军

中,实现了他的“以马革裹尸还葬”的志愿。

【素材点拨】

马援之口的“马革裹尸”这一勇于牺牲的豪言壮语,是家国情怀的最直白的表达,体现

的是一种英雄气概,是勇于为国捐躯的人生价值取向,它一直为后人传颂。唐诗人李益《塞

下曲》中,有云:“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明人张家玉《军中夜感诗》有云:

“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清人沈绍姬《题

前监军闻启祥传后》诗:“总为人们留正气,不求马革裹全尸。”

【适用话题】牺牲 大无畏

【速用片段】

东汉名将马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誓言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重

要内容,它体现在一代一代骚人墨客的传唱中,也体现在无数志士能人的身体力行中。卓越

品质百炼成钢,民族基因一脉相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已深深融入

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在战争年代,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他们临危不惧,

舍生取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员干部挽起裤管下到田里,和村民一起挥汗如雨插秧收谷;

在“两弹一星”工程中,无数优秀党员科技专家殚精竭虑、忘我投入,默默奉献了青春甚至

生命;在抗震、抗洪乃至最近的抗疫大考中,走在最前、牺牲最多、贡献最大的群体,依然

是共产党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无不是“马革裹尸”精神的传唱和践行。

2鞠躬尽瘁

【出处】出自三国·蜀汉·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释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劳苦地贡献一切,到死为止。诸葛亮在《后出师表》

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

【素材点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一生的光辉写照。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却时

时心怀主公;他忠心耿耿,赤心天地可鉴,却无半点愚忠。他尽心尽力地为刘备出谋划策,

1

始终没有丝毫私心,以至于他一生献计无数,却落得一身清贫,两袖清风。当刘备命归西天,

诸葛亮虽心如刀绞,但终究只能毅然决然扛起蜀国的重担。因为它明白他就像一根支撑着蜀

国的擎天柱。一旦断裂,蜀国就会如溃于蚁穴的千里之堤,轰然倒塌。于是,他咬碎了牙往

肚里咽,孤单彷徨时就独处幽静来聊以自慰。直到猝然长逝时才不舍地卸下肩上重担。

【适用话题】勤政 家国 忠诚

【速用片段】

手中捧着纸张微微泛黄,古色古香的书卷。思绪不由飘回了那个充斥着刀光剑影,流淌

着一腔热血的年代。而在这犹如星辰密布的夜幕般的年代里,有一颗星辰一直熠熠生辉,他

便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国家也有着许许多多跟诸

葛亮一样的人。他们或如潜游海底的鱼,隐姓埋名;或如滋润大地的雨,无声无息;或如开

花结果的树,默默奉献。他们“不求闻达于诸侯”,而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许他

们并不是家财万贯,良田万顷,但他们愿意为了民族和国家毫不吝啬地付出所有的精力,愿

意为此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无限的努力。也许他们只是微不足道、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但他

们这份胸襟同样令人佩服。

3.背城借一

【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释义】背城借一,意思是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公

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带上贿赂去见晋军

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

并准备“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

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素材点拨】“背城借一”体现的是捍卫尊严的决心。尊严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都

很重要,失去了尊严就失去了高尚的情操,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失去了生活的价值。我们要

把握尊严,才有为人的资格,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放弃尊严!哪怕是在生死关头,哪怕他人威

胁胁迫,绝不能放弃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是立身之本!

【适用话题】尊严 意志 爱国

【速用片段】

听我国外交人员回击国外傲慢者的铿锵话语,不由得想起“背城借一”的故事。晋、鲁、

卫三国联军击败齐军后,宾媚人代表国家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

件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背城借一”。好一个“背城借

一”!它是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是捍卫国家尊严的坚定誓言。听着外交人员回敬傲慢者的

话语,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背城借一”的含义,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但是我们不

是任人欺负的国家,我们的待客之道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对付它的有猎枪。

4.尊王攘夷

2

【出处】“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 春秋公羊传》,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

具体地说就是: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

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释义】管仲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

公一箭。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实施改革,终于

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

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

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素材点拨】

“尊王攘夷”的方略或许不是完美关注的重点,我们更关注齐桓公与鲍叔、管仲的君

臣故事。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成全了朋友,帮助了齐桓公,确实值得赞扬;管仲辅佐

齐桓公,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也应该加以赞赏。但是,这个故事里齐桓公才是核心人物,

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磅礴力量,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的行为也让我

深刻体会到,小至个人,大到国家,领导者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心能纳百川之海,才能

发挥自己的价值,带动别人共创活力社会!

【适用话题】事业心 团队精神

【速用片段】

知人善任,是齐桓公成就伟业的重要保障。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有领路人,但更

要有各行各业的人才各尽其职。齐桓公通过鲍叔的介绍,了解到了管仲的才华,与管仲探

讨称霸之术后,不仅立即任用管仲,还让他担任国相,尽显其能。可以说,齐桓公做到了

知人善任。同样,汉高祖刘邦也有知人善任的优秀品质。刘邦在总结他能夺取天下的原因

时曾说:“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如果不懂得知人善任,也就不可能战胜项羽。齐橙公

做到了知人善任,成就伟业便有了保障。

5.毁家纾难

【出处】《左传·庄公三十年》:“斗谷于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释义】公元前665年,楚国令尹子元率军攻打郑国,撤军后就住在王宫,意欲霸占已

死楚文王的妻子。楚国的大臣用计除掉子元,让斗谷於菟担任令尹。斗谷於菟看到国家贫弱,

就把自己的家产全部拿出来救助国家。

【素材点拨】

斗谷于菟任令尹时,正值楚国统治集团内争和子元内乱之后,困难重重,谷于菟能从国

家和民族利益出发,毫不犹豫地“自毁其家”,尽力相助效劳,使楚国迅速度过了难关。自

此,斗谷于菟毁家纾难的精神就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

3

历过无数次抵御外侮的斗争,尤其是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有多少民族英雄,志士

仁人,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独立,毁家纾难,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赞歌。

【适用话题】家国情怀 毁家纾难

【速用片段】

两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名叫斗谷于菟的令尹,看到国家贫弱,就把自己的家产全部拿出

来救助国家,留下了毁家纾难的佳话。其实,这种毁家纾难的精神在中国从未断种,就说建

党百年以来吧,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

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他们为了革命毁家纾难毫无保留,比起斗谷于

菟有过之二无不及。毁家纾难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一种勇于自我牺牲的信仰。值此世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在立根固本上

下足功夫,在理想信念中获取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

6.弦高犒师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

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

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释义】弦高,为春秋时郑国商人。公元前627年,弦高去成周经商,及滑,路遇袭击

郑国的秦军。于是他冒充郑国的代表,以四张皮革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

军来袭。同时,他又急忙派人回郑国禀告。秦帅孟明以为郑国已有准备,遂领兵灭滑而返,

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素材点拨】

弦高他不是炙手可热的纵横家,不是有一技之长的乐师卜者,不是名流贵胄,他只是一

个微不足道的小商人;他这个商人做的也不是很成功,没有像吕不韦那般奇货可居,也远远

比不上陶朱公顿的富可敌国。他只是老老实实做着他的生意,赚一些小钱。可偏偏是弦高,

救了一个国家。在国家遭遇侵略的关键的时候,他不是躲在一边,冷眼旁观,而是拼尽所有,

做出自己的贡献:“我的地位低微,可是我的心却和这个国家在一起。保天下者,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

【适用话题】公民与国家 爱国人人有责

【速用片段】

有人总觉得,爱国是官员的事,是军人的事,我等百姓与爱国何干?那与其颇有一点“肉

食者谋之”的意味。其实,爱国绝不仅仅是官员的事,军人的事,爱国人人有责。记得两千

多年前那个急中生智、犒赏秦师的弦高吗?他其实也不是什么大商人,就是一个做着小生意

的普通百姓,在国家遭遇侵略之际,立即采取主动行为,为郑国赢得了主动,被免了亡国的

危险。家事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人民对于国家,从来不应是无条件的服从,单向度的忠诚,

而是一种契约关系:国家保护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基本权利,我们就必须便付出我的

4

忠诚。

7.高枕无忧

【出处】《战国策·齐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

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释义】

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田文叫门客冯谖去薛地收债,并顺便买回家里缺的东西,冯

谖假借孟尝君的命令把债契全部烧毁,借债的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冯谖回来说:“狡兔

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通过让梁国

重金聘用田文,从而使齐王害怕田文为梁国服务而使其国家强大,就命请田文为齐国相。于

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间都在齐国为相。

【素材点拨】

冯谖收债、为孟尝君买“义”,并提醒孟尝君“未能高枕而卧”,主动提出“为君复凿

二窟”的任务,利用齐与魏的矛盾解决了齐王与孟尝君的矛盾,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创造

了足够的条件,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出冯谖的政治识见和长于计谋的才能。我们佩服的不仅

是冯谖的政治才干,还有他的忠诚和主动,这也正是家国情怀的一种表现。

【适用话题】智慧 才干 主动精神

总书记曾经强调,要“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何

为创造性劳动?举一个例子。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田文叫门客冯谖去薛地收债,并顺

便买回家里所缺的东西,到了薛地,冯谖假借孟尝君的命令把债契全部烧毁,获得薛地百姓

的夸赞,为孟尝君“买”回了极高的声誉。既超出孟尝君的吩咐,又完全符合孟尝君的内心

期望,创造性地完成了收债任务,这就是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是以知识、技能、情感的

再造为基本特征,以创新、创先、创优为基本表现形式,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

步为根本目。从一定意义上说,创造性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8.周公吐哺

【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

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

人。”

【释义】哺,口中所含食物。意谓洗发时多次挽束头发停下来不洗,进食时多次吐出食

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礼贤下

士,求才心切。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素材点拨】

周公位高权重,且多才多艺。文王在时,他以孝仁而异于群子;武王即位,则以忠诚辅

翼武王;成王二十岁时,他功成身退,还政于诵。从政期间,他礼贤下士,重用贤能之人,

赢得了天下人的心,为周朝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公也所以成为中国历最杰出的政治家

5

之一,成为后世从政者的典范,甚至还有人评价周公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之一。

【适用话题】立党为公 礼贤下士

【速用片段】

曹操在《短歌行》总结自己用人的诀窍说,“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

心”。意思就是听说人才来了要把吃进口中的饭菜吐来赶紧去迎接贤士。连咽下食物的时间

都没有,就怕轻慢了人才,这样急迫的求贤之心自然会让人才趋之若鹜。中国现在也正处在

事业兴隆的关键时期,也应拿出求贤若渴的真挚诚意,广纳英才。对待人才就要有灵活开放

的态度,有“周公吐哺”的节操,敢于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以海纳百川的中国气派、开放包

容的中国风格、网络万象的中国精神,用好“五湖四海”之人,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

才成长的“条条框框”、“门第偏见”,创造条件让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做到人才不为亲疏

所困、不为关系所缚、不为压力所迫。

6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