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0日发(作者:臧晴丽)
保山南红玛瑙名称与产区考略
孙丽丽
【摘 要】南红玛瑙在近十几年迅速在珠宝收藏界崛起;南红的名称虽新,但其背后有
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试图通过从古至今保山南红玛瑙名称的发展演变及主
要产区的开采情况,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期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保
山南红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新的内涵和依据.
【期刊名称】《保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5)002
【总页数】5页(P104-108)
【关键词】保山;南红玛瑙;名称;产区;考略
【作 者】孙丽丽
【作者单位】保山学院人文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297.4
南红玛瑙,简称“南红”,是近十多年在珠宝收藏界逐渐形成的一个称呼,是对产
自中国西南部的一种温润如玉、颜色艳丽、观感浑厚的玛瑙的统称。相对产自日本
的东红玛瑙和欧洲的西红玛瑙,南红玛瑙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国云南保山(古称永昌
郡)、四川凉山州。东红玛瑙和西红玛瑙的红色“都是经过热处理的红,人工的红。
而我国的南红玛瑙则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红,也是受追捧的原因。”[1]P84“南
红”的称呼虽新,但已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在珠宝收藏界与和田玉、
翡翠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南红的崛起并非偶然,这种珠宝早已在古代书籍中有所记
载,并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
南红玛瑙的名称虽然是近十多年出现的,但保山玛瑙早在古代已出现,只是在漫长
的历史发展中,有几种不同的称呼。
1.1 赤玉
汉代司马迁在《子虚赋》中描述“云梦泽”时曾写道:“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瑉琨
吾。瑊玏玄厉,碝石碔玞。”其中提到了一种赤色的石料——“赤玉”。《太平
御览》“卷八百四珍宝部三”中引《逸论语》曰:“玉十谓之区,治玉谓之琢,亦
谓之雕。瑳,玉色鲜白也。莹,玉色也。瑛。玉光也。琼,赤玉也。璇、瑾、瑜,
美玉也。璑,音舞。三采玉也。玲、玱、琤、瑝,音锽。玉声也。璬玉,佩玉也。
瑱,充耳也。璪,玉饰以水藻也。”[2]P493“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故
赤玉又名“赤琼”或“琼玉”,指的是红色的玉石。如今的永昌玛瑙界,还有把南
红称为“赤玉”的习惯。
赤玉早期出现时被视为玉类,而后随着人们对各种石头认识的加深,加上考古实物
的陆续出土,基本上能判定属于战国红玛瑙、永昌红玛瑙等一类红色的玛瑙,只是
在先秦、秦汉时称为赤玉。如《魏略》曰:“大秦国出采玉、五色玉,夫馀国出赤
玉。”张增琪曾在他的《滇国与滇文化》一书中介绍:滇国的墓葬中以玛瑙饰品居
多,有红玛瑙、白玛瑙、浅红色缠丝玛瑙和灰白色条等,大多半透明,呈玻璃光泽。
[3]可见,很早时红玛瑙已成为贵族们的身份象征。《初学记》卷十六有记载:
“萧方等《三十国春秋》曰:凉州人胡安据盗发掠州人张骏墓,见骏貌如生。得赤
玉箫、紫玉笛。”[4]P401此事乃西凉李暠庚子元年,凉州人胡安据盗发西北前凉
国国王张骏位于武陵境内的墓地,墓中盗得赤玉箫、紫玉笛。能做成箫,这赤玉显
然不是红宝石。《晋书》“卷一百三载纪第三”也记载了一把以“赤玉为室”的二
尺长的好剑。赤玉被用来做成宝剑的刀鞘。再如《汉武故事》中记载的“赤玉为
阶”。这些都说明,赤玉在古代就能开采出比其他红色宝石体积更大的原料,以制
作成较大体积的物品。
1.2 玛瑙
玛瑙一名,始于汉代,源自佛经,最早见于后汉安世高所译的《阿那分邸七子经》
一书,在梵文中本为“阿斯马加波”,意即“马脑”。此名源于古代人民无法解释
玛瑙纹理的奥秘,以为是马脑石化后的产物,故此得名,后因马脑属玉,遂转写为
“玛瑙”。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细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里,玛瑙便出现在人类使用的刀、
箭头等用具上。在此以后的各个时代,玛瑙都是人们心中的珍宝,被用在各种艺术
品和装饰品中,不少朝代中甚至是皇亲贵胄的身份象征。《古今注》“卷下·杂注
第七”中有记载:“魏武帝以玛瑙石为马勒。”[2]P525魏国贵族对玛瑙的喜欢,
在曹氏父子身上确实有很鲜明的体现。曹操喜欢在骏马的脖子上套上用玛瑙做的笼
头。这漂亮的玛瑙到了风流的魏文帝曹丕那里,由他作出一首《玛瑙勒赋》曰:
“玛瑙,玉属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因以名之。或以系颈,
或以饰勒。余有斯勒,美而赋之。……命夫良工,是剖是镌。追形逐好,从宜索便。
乃加砥砺,刻方为圆。沈光内灼,浮景外鲜。繁文缛藻,交采接连。”[5]P38在
曹丕的记述中,我们对玛瑙名称的由来、形质、功用、产地等都有了较为深入细致
的了解,是研究古代红玛瑙的珍贵史料。文中明确提到玛瑙产地位于西部。永昌郡
作为古代西部地区较早建立的行政区域,较早发现红玛瑙,并制成君王所喜爱的宝
石,可由此得以佐证。
1.3 光珠
“光珠”作为珍宝名,在诸如《水经注》《华阳国志》《博物志》《后汉书》等众
多古籍中出现。在提到光珠的古籍中,并未有详细的形质描述,仅仅记录下这一名
称,所以光珠究竟是何种珠宝,曾是一个一直被讨论的问题。
《水经注》“卷三十六”中云:“(兰仓)有珠光穴,穴出光珠,又有琥珀、珊瑚、
黄、白、青珠也。”[6]P826《续汉书》曰:“哀牢夷出光珠、琥魄。”[2]P523
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珠穴出光珠、琥珀,能吸芥。”[2]P524《后汉书》
中云:“(哀牢)出光珠、博物志曰:‘光珠则江珠。’”[7]P1925其中只有
《博物记》中有“光珠即江珠”的说法。所谓江珠,乃琥珀。在众多古籍中,“光
珠”和“琥珀”作为彼此独立的珍宝名,并未出现混用或彼此替代的现象。可以判
断,光珠和琥珀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珠宝名称。玛瑙颜色丰富,红、黑、白、蓝、紫、
七彩等均有,其中又以红色为上品。古代人们用太阳光的颜色指称玛瑙佳品,确实
非常相近。《博物志》中将光珠视为琥珀的注解,恐怕是因为古代鉴定工艺有限,
于是,部分人将颜色接近的玛瑙和琥珀看做是同一种珠宝了。古籍中的“光珠”说
的应该是一种颜色接近太阳光的珠宝,加上这些古籍中都明确指出光珠穴位于哀牢
古国境内,永昌盛产红玛瑙已是不争的事实。明代永昌诗人张含有多首诗歌抨击明
代保山因红玛瑙招致社会动乱之事。《绝句》诗云:“天上烟云秋寂寥,城中人事
日萧条。网罗不见寻麟凤,彩石光珠价恁高。”[8]诗五P2①《永昌府文征》为古
籍刻本,无连贯始终的页码,故用“文”标明出自“文录”,“诗”表明出自“诗
录”,数字“一、二、……”标明卷数,阿拉伯数字“1、2、……”标明在卷中的
页码。如:“[8]诗五P8”表示《永昌府文征》诗录卷五第8页。下皆同。《童谣》
诗中亦云:“黔首雕题无稳睡,黑云压城霜霣地。彩石光珠光焰多,涕流骨枯将奈
何。”[8]诗五P13杨慎《宝井谣》中也有句“彩石光珠从古重,窈窕繁华争玩
弄”。张含、杨慎涉猎古籍颇多,诗中均以“光珠”指称明代保山红玛瑙。由此种
种,大胆推测“光珠”有保山红玛瑙之意,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
1.4 红珠
“红珠”作为历史上永昌郡红玛瑙的另一别称,是有据可循的。明代永昌诗人张含,
还曾写了一首叫《红珠》的七言绝句,诗曰:“劳生害马贡红珠,暗胫明投献紫枢。
若得泰元怜赤子,速移宝井到神都。”[8]诗五P8他另有一首《荒城》中也有“宝
井红珠光,钱江黑烟灼”[8]诗五P14的诗句。张含历经明代成化、弘治、正德、
嘉靖四朝,是永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石祸”事件的亲历者。“石祸”事件,说的
是明世宗朱厚熜迷恋上了永昌红玛瑙、孟密翡翠等宝石,于1527年开始,派遣宦
官、将领带领军队专门远赴永昌、孟密一带采办珠宝玉石。从永昌到孟密三千余里,
再运至京中,一路艰难险阻,山高水长,许多被征用的百姓有去无回,酿成惨祸。
“石祸”事件持续事件长、社会影响大。至1540年,张含又在《宝石谣》中写下
了永昌当地因为抢夺红玛瑙发生多次动乱、酷吏当道、因石祸导致家庭破碎卖儿卖
女等惨况。于是张含发出了不如把红玛瑙矿穴移到京师去的呐喊。
历史上除了张含的诗歌中明确将红玛瑙称为“红珠”外,《博物志》中有记载:
“松脂沦入地中,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千年化为琥珀。虎珀一名红珠。今太山有茯
苓而无琥珀,益州永昌出琥珀而无茯苓。或复云:烧蜂窠所作。未详此二
说。”[2]P524其中继将光珠视为琥珀后,又称琥珀另有一名为红珠,又未能详证
这些说法,由此可见,《博物志》中琥珀亦称光珠、红珠的说法,恐是作者张华的
误判。颜色相近的红玛瑙和琥珀在古代社会中被部分人混淆的情况,应该是存在的。
1.5 红玛瑙
《拾遗记》曰:“帝颛顼时,有丹丘国献玛瑙瓮,以盛甘露,充於厨。丹丘之地,
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玛瑙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於中国用者。一云:玛瑙者,
恶鬼之血凝成此物也。黄帝时,有玛瑙瓮。至尧时,犹有甘露在其中,盈而不
竭。”[2]P525故红玛瑙亦称“赤玛瑙”。明代《永乐大典(残卷)》中有东坡
《赠常州报恩长老》诗云:“碧玉碗盛红玛瑙,青盆水养石菖蒲。”他还有一首《减
字木兰花》,词曰:“玉房金蕊。宜在玉人纤手里。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
温香熟美。醉慢云鬟垂两耳。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陈世崇在其《随隐漫
录》中收录的小说“从驾记”也有“控拢御马左右直执七宝素红玛瑙鞭,各二;擎
朱红水地戏珠龙杌子,各一”的宋人服饰描述。除此之外,宋元明清时的很多文学
作品中都曾提到“红玛瑙”,诸如宋代《水浒全传》第十六回和三十五回;宋元笔
记《异域志》;明代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清代《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虫
天子的《香艳丛书》、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等,不胜枚举。各个朝代的人民对红
玛瑙的喜爱,可见一斑。这都为保山红玛瑙艺术品在明清时期掀起的高潮奠定了基
础。
1.6 火石
永昌著名玛瑙产区为离城四十余里的玛瑙山,这座山隶属于杨柳乡阿东寨。在走访
永昌玛瑙山产区旁的阿东寨村民时,村中年长的李明才(1930年生人,86岁,
男)告诉我们:阿东寨村民的祖先在明代洪武年间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充军云
南,最先到了大理,与大理白族聚居,学会了白族语。清顺治时整寨搬迁到保山杨
柳乡玛瑙山,为朝廷开采玛瑙。为了便于管理,官吏规定村民不准讲白族话,全部
说汉语。之后因无法忍受酷吏,村民们曾移居旁边的大海坝、小海坝。后来矿藏越
来越少,朝廷采矿的军队撤离后,村民们才陆续搬迁回阿东寨。阿东寨初时都姓杨。
据说最早来寨里的杨家祖先叫杨阿东,寨子因此得名。李家人因和杨家人联姻,后
也来此定居。再后来又陆续来了六家,组成了阿东寨最早的八大姓(杨、李、钱、
王、蒋、喻、陈等)。阿东寨人早先将南红玛瑙称为火石。村民们习惯用打好的钢
铁沾一次全水,与玛瑙摩擦,就会起火,因此得名。将南红玛瑙称为火石并不多见,
主要是阿东寨人口耳相传的称呼。四川凉州彝族也用当地的南红玛瑙原石打火。现
在大家认可的火石,主要是其他一些容易打火的矿物。所以此称呼并未成为大家普
遍认可的对南红玛瑙的称呼,只在小范围内流传。
1.7 瑟瑟
因永昌近于大理,珠宝界有一部分人认为云南当地流传的“骠国(缅甸)妇女披罗
缎,大理妇女缀瑟瑟”中的“瑟瑟”就是永昌南红。实际上,“瑟瑟”特指碧绿色
的宝石。如《新唐書》卷一三五·高仙芝傳:“仙芝為人貪,破石,獲瑟瑟十餘
斛。”《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紀一:“帝曰:‘所寶惟賢,瑟瑟何用焉?’”
虽然玛瑙色彩丰富,在其他产地中也有绿色玛瑙出土,但保山南红玛瑙自古就以红
色和月白色为主。“瑟瑟”一称,显然解读为翡翠更加合适。
1.8 南红玛瑙
保山红玛瑙在明清经历了发展的高潮期后,曾在一段时间内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历
史上盛传的说法是保山红玛瑙矿藏因开采过度,于清代绝矿。从现在的永昌南红发
展情况看来,绝矿大概是一种讹传,也许是诸多因素使得保山红玛瑙在一段时间内
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虽然影响了保山红玛瑙的发展,但也从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当地
矿藏。保山红玛瑙再一次引起众多关注时,已是近十多年以“南红玛瑙”的称呼出
现在珠宝界。
南红玛瑙的称呼是因产地而得名的。古代南红几乎产自我国西南地区,其中最有代
表性的是古永昌郡,所以保山红玛瑙重现市场后,有了区别其他产地的新称呼,以
彰显其产地的独特、优越和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现在的南红收藏界,把南红分为老
南红和新南红。老南红是指古代藏品,新南红则主要指近来新开采的好料做成的藏
品。
可见,保山南红玛瑙自古至今,主要有过赤玉、赤琼、琼玉、玛瑙、光珠、红珠、
红玛瑙、南红玛瑙几种称呼,目前流传最广的是南红玛瑙。瑟瑟是翡翠的称呼,视
为南红玛瑙的别称并不妥当。火石是玛瑙山周边百姓口耳相传的称呼,并未得到普
遍认可。梳理了南红从古至今的称呼,也就梳理清楚了其自先秦至今的历史发展脉
络。南红文化的厚重显而易见。
云南保山是南红产地的佼佼者,自古便有诸多古籍提到永昌产南红。南红最先被发
现和开采,也最先为皇室贵族所喜爱,至明清时期成为皇家矿脉。明世宗、孝宗、
武宗、世宗四代皇帝,更是对永昌红玛瑙情有独钟,派宦官远赴永昌大量开采;明
清四品以上高官的朝珠、帽正等,朝廷授予西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头领的赏赐中,
均有南红配饰;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清代“凤首杯”“双鱼花插”更是南红艺术
精品……
保山四面环山,实际上都有南红矿藏,但因储量差别较大,所以自古至今所说的保
山南红主要产区有二:
2.1 博南道兰仓水岸矿区(即东山)
《后汉书》有记载:“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
则至肩而已。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彩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
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絮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
后服之。其竹节相去一丈,名曰濮竹。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虎珀、
水精、琉璃、轲虫、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貊兽。”[7]P1925哀牢
是位于永昌城外正东面的一座大山,与汉代最早建郡的不韦县(今金鸡乡)毗邻,
是永昌文化的发祥地。战国中前期,这里便是善于五谷桑蚕的哀牢古国人居住的地
方。柳貌父子时期归附东汉,在哀牢国的疆域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第二大郡——永
昌郡。《后汉书》中所载便是古哀牢所在的东山玛瑙矿区,史籍中称为“光珠穴”,
现在包含了几个乡镇的几十个大小矿口。东山南红原石主要是在泥土里,但与永昌
玛瑙山料、四川凉山的椭圆形料都有区别,矿区知名度不如玛瑙山矿区。
2.2 永昌玛瑙山矿区(即保山杨柳乡阿东寨玛瑙山)
《水经注》中提到的“光珠穴”大概就是古代南红玛瑙矿洞,文中说:“汉武帝时,
通博南山道,渡兰仓津,土地绝远,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
越仓津,渡兰仓,为作人!山高四十里。兰仓水出金沙,越人收以为黄金。又有珠
光穴,穴出光珠,又有琥珀、珊瑚、黄、白、青珠也。”[6]P826《后汉书》“志
第二十三·郡国五·永昌郡”中转引“《华阳国志》曰:‘西山高三十里,越山得兰
沧水,有金沙,洗取融为金。有光珠穴。’”[7]P2396文中提到的“光珠穴”就
是玛瑙山矿洞。永昌红玛瑙在明代迅速吸引了皇亲贵胄的眼球,使得明世宗亲自下
旨派遣军队到永昌,主要驻扎在玛瑙山进行开采。
徐霞客游历永昌时,特意慕名前来玛瑙山考察,他对矿洞中的南红玛瑙矿藏作了如
下描述:“上多危崖,藤树倒罨,凿崖迸石,则玛瑙嵌其中焉。其色月白有红,皆
不甚大,仅如拳,此其蔓也。随之深入,间得结瓜之处,大如升,圆如球,中悬为
宕,而不粘于石,宕中有水养之,其晶莹紧致,异于常蔓,此玛瑙之上品,不可猝
遇。其常积而市于人者,皆凿蔓所得也。其拳大而坚者,价每斤二钱;更碎而次者,
每斤一钱而已。”[9]P1042玛瑙山南红玛瑙都是镶嵌生长在悬崖峭壁上,地质为
玄武岩,与东山产区的南红埋藏在泥土里的状态颇有不同。周围几乎没有植物生长,
需要凿壁开采,其颜色除了我们熟知的红色以外,大多料石是红中带有月白色,或
者整块都是月白。中国古典色谱中,月白不同于白色,它指的是古代人们公认的月
亮的颜色,白色中带有一点淡淡的蓝,非常独特。徐霞客看到的永昌南红料石大多
仅有拳头般大小,不与其他石头紧贴,而是分离生长,呈现出像藤蔓一样扩展滋生
的特点,在崖壁中结出一块块如“果实”一般的料石。徐霞客看到的这个产区的南
红大的有一升。作为古代体积计量单位,1升大约等同于0.001立方米。实际上,
永昌产区有10斤以上的南红料,只是太难得,不能轻易得见,徐霞客考察游玩时
想必也没有见到大的南红料。玛瑙山矿洞的玛瑙原料多呈圆形,料石周围的空旷处
多有水抚育着,整体相对油润一些。古代人们皆认为其集天地灵气之精华,所以声
誉渐隆,成为玛瑙中的翘楚。这段文字记载可以说是对保山南红最主要的产区—
—玛瑙山矿洞最为关键的介绍。现在到玛瑙山矿洞中看到的景象,与当年徐霞客
所描述的可谓完全一致。玛瑙山矿区有“大黑洞”的称呼,是对清代就形成的玛瑙
山八大矿洞的总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徐霞客笔下描述的滴水洞。
阿东寨村民李永全(1960年生人,56岁,男)说:现在玛瑙山虽然属于阿东寨,
但山中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为防止村民或外地人来盗采南红,或因设备简陋
发生塌方被埋事件,矿洞旁的平坡上建了一个看山屋。这个平坡曾是清代的玛瑙场,
平坡的垂直下方就是矿洞,开采的石料直接从洞口吊起来,就在平坡上进行分拣。
当时料多,那些极好的都被运往朝中,品相差一点的就丢在平坡上。后来很多人曾
在平坡中挖到南红,在今天的南红料中亦算成色或品相好的。在那些古代留下的矿
洞中,村民还发现了很多明清时候的挖掘工具。时至今日,玛瑙山也是保山南红的
重要产区。
南红之美,已然明了,但南红深厚的历史文化却鲜为人知。重新解读南红,有利于
日后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它的历史文化资源。每一种珍宝,都需要历史文化作为土壤,
才能走得更加长远。梳理清楚永昌南红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将走出南红的特色发
展道路,将更好的对南红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也将为保山“珠宝之都”的建设提
供新的内涵和契机。
【相关文献】
[1]张鹏程.赤玉——南红玛瑙[J].东方藏品,2015(6).
[2](宋)李昉辑著.孙雍长,熊毓兰校点.太平御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3]张增琪.滇国与滇文化[M].昆明: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
[4](唐)徐坚等著.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魏)曹丕著.易健贤译注.魏文帝集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6](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李根源辑.永昌府文征 [M].昆明:腾冲美利公印版,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
[9](明)徐霞客著.褚绍唐,吴应寿整理.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0]王文景.保山南红玛瑙矿产资源开采现状考察[J].保山学院学报,2015(2).
2024年9月10日发(作者:臧晴丽)
保山南红玛瑙名称与产区考略
孙丽丽
【摘 要】南红玛瑙在近十几年迅速在珠宝收藏界崛起;南红的名称虽新,但其背后有
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试图通过从古至今保山南红玛瑙名称的发展演变及主
要产区的开采情况,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期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保
山南红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新的内涵和依据.
【期刊名称】《保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5)002
【总页数】5页(P104-108)
【关键词】保山;南红玛瑙;名称;产区;考略
【作 者】孙丽丽
【作者单位】保山学院人文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297.4
南红玛瑙,简称“南红”,是近十多年在珠宝收藏界逐渐形成的一个称呼,是对产
自中国西南部的一种温润如玉、颜色艳丽、观感浑厚的玛瑙的统称。相对产自日本
的东红玛瑙和欧洲的西红玛瑙,南红玛瑙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国云南保山(古称永昌
郡)、四川凉山州。东红玛瑙和西红玛瑙的红色“都是经过热处理的红,人工的红。
而我国的南红玛瑙则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红,也是受追捧的原因。”[1]P84“南
红”的称呼虽新,但已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在珠宝收藏界与和田玉、
翡翠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南红的崛起并非偶然,这种珠宝早已在古代书籍中有所记
载,并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
南红玛瑙的名称虽然是近十多年出现的,但保山玛瑙早在古代已出现,只是在漫长
的历史发展中,有几种不同的称呼。
1.1 赤玉
汉代司马迁在《子虚赋》中描述“云梦泽”时曾写道:“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瑉琨
吾。瑊玏玄厉,碝石碔玞。”其中提到了一种赤色的石料——“赤玉”。《太平
御览》“卷八百四珍宝部三”中引《逸论语》曰:“玉十谓之区,治玉谓之琢,亦
谓之雕。瑳,玉色鲜白也。莹,玉色也。瑛。玉光也。琼,赤玉也。璇、瑾、瑜,
美玉也。璑,音舞。三采玉也。玲、玱、琤、瑝,音锽。玉声也。璬玉,佩玉也。
瑱,充耳也。璪,玉饰以水藻也。”[2]P493“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故
赤玉又名“赤琼”或“琼玉”,指的是红色的玉石。如今的永昌玛瑙界,还有把南
红称为“赤玉”的习惯。
赤玉早期出现时被视为玉类,而后随着人们对各种石头认识的加深,加上考古实物
的陆续出土,基本上能判定属于战国红玛瑙、永昌红玛瑙等一类红色的玛瑙,只是
在先秦、秦汉时称为赤玉。如《魏略》曰:“大秦国出采玉、五色玉,夫馀国出赤
玉。”张增琪曾在他的《滇国与滇文化》一书中介绍:滇国的墓葬中以玛瑙饰品居
多,有红玛瑙、白玛瑙、浅红色缠丝玛瑙和灰白色条等,大多半透明,呈玻璃光泽。
[3]可见,很早时红玛瑙已成为贵族们的身份象征。《初学记》卷十六有记载:
“萧方等《三十国春秋》曰:凉州人胡安据盗发掠州人张骏墓,见骏貌如生。得赤
玉箫、紫玉笛。”[4]P401此事乃西凉李暠庚子元年,凉州人胡安据盗发西北前凉
国国王张骏位于武陵境内的墓地,墓中盗得赤玉箫、紫玉笛。能做成箫,这赤玉显
然不是红宝石。《晋书》“卷一百三载纪第三”也记载了一把以“赤玉为室”的二
尺长的好剑。赤玉被用来做成宝剑的刀鞘。再如《汉武故事》中记载的“赤玉为
阶”。这些都说明,赤玉在古代就能开采出比其他红色宝石体积更大的原料,以制
作成较大体积的物品。
1.2 玛瑙
玛瑙一名,始于汉代,源自佛经,最早见于后汉安世高所译的《阿那分邸七子经》
一书,在梵文中本为“阿斯马加波”,意即“马脑”。此名源于古代人民无法解释
玛瑙纹理的奥秘,以为是马脑石化后的产物,故此得名,后因马脑属玉,遂转写为
“玛瑙”。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细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里,玛瑙便出现在人类使用的刀、
箭头等用具上。在此以后的各个时代,玛瑙都是人们心中的珍宝,被用在各种艺术
品和装饰品中,不少朝代中甚至是皇亲贵胄的身份象征。《古今注》“卷下·杂注
第七”中有记载:“魏武帝以玛瑙石为马勒。”[2]P525魏国贵族对玛瑙的喜欢,
在曹氏父子身上确实有很鲜明的体现。曹操喜欢在骏马的脖子上套上用玛瑙做的笼
头。这漂亮的玛瑙到了风流的魏文帝曹丕那里,由他作出一首《玛瑙勒赋》曰:
“玛瑙,玉属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因以名之。或以系颈,
或以饰勒。余有斯勒,美而赋之。……命夫良工,是剖是镌。追形逐好,从宜索便。
乃加砥砺,刻方为圆。沈光内灼,浮景外鲜。繁文缛藻,交采接连。”[5]P38在
曹丕的记述中,我们对玛瑙名称的由来、形质、功用、产地等都有了较为深入细致
的了解,是研究古代红玛瑙的珍贵史料。文中明确提到玛瑙产地位于西部。永昌郡
作为古代西部地区较早建立的行政区域,较早发现红玛瑙,并制成君王所喜爱的宝
石,可由此得以佐证。
1.3 光珠
“光珠”作为珍宝名,在诸如《水经注》《华阳国志》《博物志》《后汉书》等众
多古籍中出现。在提到光珠的古籍中,并未有详细的形质描述,仅仅记录下这一名
称,所以光珠究竟是何种珠宝,曾是一个一直被讨论的问题。
《水经注》“卷三十六”中云:“(兰仓)有珠光穴,穴出光珠,又有琥珀、珊瑚、
黄、白、青珠也。”[6]P826《续汉书》曰:“哀牢夷出光珠、琥魄。”[2]P523
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珠穴出光珠、琥珀,能吸芥。”[2]P524《后汉书》
中云:“(哀牢)出光珠、博物志曰:‘光珠则江珠。’”[7]P1925其中只有
《博物记》中有“光珠即江珠”的说法。所谓江珠,乃琥珀。在众多古籍中,“光
珠”和“琥珀”作为彼此独立的珍宝名,并未出现混用或彼此替代的现象。可以判
断,光珠和琥珀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珠宝名称。玛瑙颜色丰富,红、黑、白、蓝、紫、
七彩等均有,其中又以红色为上品。古代人们用太阳光的颜色指称玛瑙佳品,确实
非常相近。《博物志》中将光珠视为琥珀的注解,恐怕是因为古代鉴定工艺有限,
于是,部分人将颜色接近的玛瑙和琥珀看做是同一种珠宝了。古籍中的“光珠”说
的应该是一种颜色接近太阳光的珠宝,加上这些古籍中都明确指出光珠穴位于哀牢
古国境内,永昌盛产红玛瑙已是不争的事实。明代永昌诗人张含有多首诗歌抨击明
代保山因红玛瑙招致社会动乱之事。《绝句》诗云:“天上烟云秋寂寥,城中人事
日萧条。网罗不见寻麟凤,彩石光珠价恁高。”[8]诗五P2①《永昌府文征》为古
籍刻本,无连贯始终的页码,故用“文”标明出自“文录”,“诗”表明出自“诗
录”,数字“一、二、……”标明卷数,阿拉伯数字“1、2、……”标明在卷中的
页码。如:“[8]诗五P8”表示《永昌府文征》诗录卷五第8页。下皆同。《童谣》
诗中亦云:“黔首雕题无稳睡,黑云压城霜霣地。彩石光珠光焰多,涕流骨枯将奈
何。”[8]诗五P13杨慎《宝井谣》中也有句“彩石光珠从古重,窈窕繁华争玩
弄”。张含、杨慎涉猎古籍颇多,诗中均以“光珠”指称明代保山红玛瑙。由此种
种,大胆推测“光珠”有保山红玛瑙之意,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
1.4 红珠
“红珠”作为历史上永昌郡红玛瑙的另一别称,是有据可循的。明代永昌诗人张含,
还曾写了一首叫《红珠》的七言绝句,诗曰:“劳生害马贡红珠,暗胫明投献紫枢。
若得泰元怜赤子,速移宝井到神都。”[8]诗五P8他另有一首《荒城》中也有“宝
井红珠光,钱江黑烟灼”[8]诗五P14的诗句。张含历经明代成化、弘治、正德、
嘉靖四朝,是永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石祸”事件的亲历者。“石祸”事件,说的
是明世宗朱厚熜迷恋上了永昌红玛瑙、孟密翡翠等宝石,于1527年开始,派遣宦
官、将领带领军队专门远赴永昌、孟密一带采办珠宝玉石。从永昌到孟密三千余里,
再运至京中,一路艰难险阻,山高水长,许多被征用的百姓有去无回,酿成惨祸。
“石祸”事件持续事件长、社会影响大。至1540年,张含又在《宝石谣》中写下
了永昌当地因为抢夺红玛瑙发生多次动乱、酷吏当道、因石祸导致家庭破碎卖儿卖
女等惨况。于是张含发出了不如把红玛瑙矿穴移到京师去的呐喊。
历史上除了张含的诗歌中明确将红玛瑙称为“红珠”外,《博物志》中有记载:
“松脂沦入地中,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千年化为琥珀。虎珀一名红珠。今太山有茯
苓而无琥珀,益州永昌出琥珀而无茯苓。或复云:烧蜂窠所作。未详此二
说。”[2]P524其中继将光珠视为琥珀后,又称琥珀另有一名为红珠,又未能详证
这些说法,由此可见,《博物志》中琥珀亦称光珠、红珠的说法,恐是作者张华的
误判。颜色相近的红玛瑙和琥珀在古代社会中被部分人混淆的情况,应该是存在的。
1.5 红玛瑙
《拾遗记》曰:“帝颛顼时,有丹丘国献玛瑙瓮,以盛甘露,充於厨。丹丘之地,
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玛瑙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於中国用者。一云:玛瑙者,
恶鬼之血凝成此物也。黄帝时,有玛瑙瓮。至尧时,犹有甘露在其中,盈而不
竭。”[2]P525故红玛瑙亦称“赤玛瑙”。明代《永乐大典(残卷)》中有东坡
《赠常州报恩长老》诗云:“碧玉碗盛红玛瑙,青盆水养石菖蒲。”他还有一首《减
字木兰花》,词曰:“玉房金蕊。宜在玉人纤手里。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
温香熟美。醉慢云鬟垂两耳。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陈世崇在其《随隐漫
录》中收录的小说“从驾记”也有“控拢御马左右直执七宝素红玛瑙鞭,各二;擎
朱红水地戏珠龙杌子,各一”的宋人服饰描述。除此之外,宋元明清时的很多文学
作品中都曾提到“红玛瑙”,诸如宋代《水浒全传》第十六回和三十五回;宋元笔
记《异域志》;明代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清代《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虫
天子的《香艳丛书》、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等,不胜枚举。各个朝代的人民对红
玛瑙的喜爱,可见一斑。这都为保山红玛瑙艺术品在明清时期掀起的高潮奠定了基
础。
1.6 火石
永昌著名玛瑙产区为离城四十余里的玛瑙山,这座山隶属于杨柳乡阿东寨。在走访
永昌玛瑙山产区旁的阿东寨村民时,村中年长的李明才(1930年生人,86岁,
男)告诉我们:阿东寨村民的祖先在明代洪武年间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充军云
南,最先到了大理,与大理白族聚居,学会了白族语。清顺治时整寨搬迁到保山杨
柳乡玛瑙山,为朝廷开采玛瑙。为了便于管理,官吏规定村民不准讲白族话,全部
说汉语。之后因无法忍受酷吏,村民们曾移居旁边的大海坝、小海坝。后来矿藏越
来越少,朝廷采矿的军队撤离后,村民们才陆续搬迁回阿东寨。阿东寨初时都姓杨。
据说最早来寨里的杨家祖先叫杨阿东,寨子因此得名。李家人因和杨家人联姻,后
也来此定居。再后来又陆续来了六家,组成了阿东寨最早的八大姓(杨、李、钱、
王、蒋、喻、陈等)。阿东寨人早先将南红玛瑙称为火石。村民们习惯用打好的钢
铁沾一次全水,与玛瑙摩擦,就会起火,因此得名。将南红玛瑙称为火石并不多见,
主要是阿东寨人口耳相传的称呼。四川凉州彝族也用当地的南红玛瑙原石打火。现
在大家认可的火石,主要是其他一些容易打火的矿物。所以此称呼并未成为大家普
遍认可的对南红玛瑙的称呼,只在小范围内流传。
1.7 瑟瑟
因永昌近于大理,珠宝界有一部分人认为云南当地流传的“骠国(缅甸)妇女披罗
缎,大理妇女缀瑟瑟”中的“瑟瑟”就是永昌南红。实际上,“瑟瑟”特指碧绿色
的宝石。如《新唐書》卷一三五·高仙芝傳:“仙芝為人貪,破石,獲瑟瑟十餘
斛。”《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紀一:“帝曰:‘所寶惟賢,瑟瑟何用焉?’”
虽然玛瑙色彩丰富,在其他产地中也有绿色玛瑙出土,但保山南红玛瑙自古就以红
色和月白色为主。“瑟瑟”一称,显然解读为翡翠更加合适。
1.8 南红玛瑙
保山红玛瑙在明清经历了发展的高潮期后,曾在一段时间内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历
史上盛传的说法是保山红玛瑙矿藏因开采过度,于清代绝矿。从现在的永昌南红发
展情况看来,绝矿大概是一种讹传,也许是诸多因素使得保山红玛瑙在一段时间内
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虽然影响了保山红玛瑙的发展,但也从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当地
矿藏。保山红玛瑙再一次引起众多关注时,已是近十多年以“南红玛瑙”的称呼出
现在珠宝界。
南红玛瑙的称呼是因产地而得名的。古代南红几乎产自我国西南地区,其中最有代
表性的是古永昌郡,所以保山红玛瑙重现市场后,有了区别其他产地的新称呼,以
彰显其产地的独特、优越和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现在的南红收藏界,把南红分为老
南红和新南红。老南红是指古代藏品,新南红则主要指近来新开采的好料做成的藏
品。
可见,保山南红玛瑙自古至今,主要有过赤玉、赤琼、琼玉、玛瑙、光珠、红珠、
红玛瑙、南红玛瑙几种称呼,目前流传最广的是南红玛瑙。瑟瑟是翡翠的称呼,视
为南红玛瑙的别称并不妥当。火石是玛瑙山周边百姓口耳相传的称呼,并未得到普
遍认可。梳理了南红从古至今的称呼,也就梳理清楚了其自先秦至今的历史发展脉
络。南红文化的厚重显而易见。
云南保山是南红产地的佼佼者,自古便有诸多古籍提到永昌产南红。南红最先被发
现和开采,也最先为皇室贵族所喜爱,至明清时期成为皇家矿脉。明世宗、孝宗、
武宗、世宗四代皇帝,更是对永昌红玛瑙情有独钟,派宦官远赴永昌大量开采;明
清四品以上高官的朝珠、帽正等,朝廷授予西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头领的赏赐中,
均有南红配饰;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清代“凤首杯”“双鱼花插”更是南红艺术
精品……
保山四面环山,实际上都有南红矿藏,但因储量差别较大,所以自古至今所说的保
山南红主要产区有二:
2.1 博南道兰仓水岸矿区(即东山)
《后汉书》有记载:“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
则至肩而已。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彩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
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絮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
后服之。其竹节相去一丈,名曰濮竹。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虎珀、
水精、琉璃、轲虫、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貊兽。”[7]P1925哀牢
是位于永昌城外正东面的一座大山,与汉代最早建郡的不韦县(今金鸡乡)毗邻,
是永昌文化的发祥地。战国中前期,这里便是善于五谷桑蚕的哀牢古国人居住的地
方。柳貌父子时期归附东汉,在哀牢国的疆域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第二大郡——永
昌郡。《后汉书》中所载便是古哀牢所在的东山玛瑙矿区,史籍中称为“光珠穴”,
现在包含了几个乡镇的几十个大小矿口。东山南红原石主要是在泥土里,但与永昌
玛瑙山料、四川凉山的椭圆形料都有区别,矿区知名度不如玛瑙山矿区。
2.2 永昌玛瑙山矿区(即保山杨柳乡阿东寨玛瑙山)
《水经注》中提到的“光珠穴”大概就是古代南红玛瑙矿洞,文中说:“汉武帝时,
通博南山道,渡兰仓津,土地绝远,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
越仓津,渡兰仓,为作人!山高四十里。兰仓水出金沙,越人收以为黄金。又有珠
光穴,穴出光珠,又有琥珀、珊瑚、黄、白、青珠也。”[6]P826《后汉书》“志
第二十三·郡国五·永昌郡”中转引“《华阳国志》曰:‘西山高三十里,越山得兰
沧水,有金沙,洗取融为金。有光珠穴。’”[7]P2396文中提到的“光珠穴”就
是玛瑙山矿洞。永昌红玛瑙在明代迅速吸引了皇亲贵胄的眼球,使得明世宗亲自下
旨派遣军队到永昌,主要驻扎在玛瑙山进行开采。
徐霞客游历永昌时,特意慕名前来玛瑙山考察,他对矿洞中的南红玛瑙矿藏作了如
下描述:“上多危崖,藤树倒罨,凿崖迸石,则玛瑙嵌其中焉。其色月白有红,皆
不甚大,仅如拳,此其蔓也。随之深入,间得结瓜之处,大如升,圆如球,中悬为
宕,而不粘于石,宕中有水养之,其晶莹紧致,异于常蔓,此玛瑙之上品,不可猝
遇。其常积而市于人者,皆凿蔓所得也。其拳大而坚者,价每斤二钱;更碎而次者,
每斤一钱而已。”[9]P1042玛瑙山南红玛瑙都是镶嵌生长在悬崖峭壁上,地质为
玄武岩,与东山产区的南红埋藏在泥土里的状态颇有不同。周围几乎没有植物生长,
需要凿壁开采,其颜色除了我们熟知的红色以外,大多料石是红中带有月白色,或
者整块都是月白。中国古典色谱中,月白不同于白色,它指的是古代人们公认的月
亮的颜色,白色中带有一点淡淡的蓝,非常独特。徐霞客看到的永昌南红料石大多
仅有拳头般大小,不与其他石头紧贴,而是分离生长,呈现出像藤蔓一样扩展滋生
的特点,在崖壁中结出一块块如“果实”一般的料石。徐霞客看到的这个产区的南
红大的有一升。作为古代体积计量单位,1升大约等同于0.001立方米。实际上,
永昌产区有10斤以上的南红料,只是太难得,不能轻易得见,徐霞客考察游玩时
想必也没有见到大的南红料。玛瑙山矿洞的玛瑙原料多呈圆形,料石周围的空旷处
多有水抚育着,整体相对油润一些。古代人们皆认为其集天地灵气之精华,所以声
誉渐隆,成为玛瑙中的翘楚。这段文字记载可以说是对保山南红最主要的产区—
—玛瑙山矿洞最为关键的介绍。现在到玛瑙山矿洞中看到的景象,与当年徐霞客
所描述的可谓完全一致。玛瑙山矿区有“大黑洞”的称呼,是对清代就形成的玛瑙
山八大矿洞的总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徐霞客笔下描述的滴水洞。
阿东寨村民李永全(1960年生人,56岁,男)说:现在玛瑙山虽然属于阿东寨,
但山中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为防止村民或外地人来盗采南红,或因设备简陋
发生塌方被埋事件,矿洞旁的平坡上建了一个看山屋。这个平坡曾是清代的玛瑙场,
平坡的垂直下方就是矿洞,开采的石料直接从洞口吊起来,就在平坡上进行分拣。
当时料多,那些极好的都被运往朝中,品相差一点的就丢在平坡上。后来很多人曾
在平坡中挖到南红,在今天的南红料中亦算成色或品相好的。在那些古代留下的矿
洞中,村民还发现了很多明清时候的挖掘工具。时至今日,玛瑙山也是保山南红的
重要产区。
南红之美,已然明了,但南红深厚的历史文化却鲜为人知。重新解读南红,有利于
日后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它的历史文化资源。每一种珍宝,都需要历史文化作为土壤,
才能走得更加长远。梳理清楚永昌南红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将走出南红的特色发
展道路,将更好的对南红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也将为保山“珠宝之都”的建设提
供新的内涵和契机。
【相关文献】
[1]张鹏程.赤玉——南红玛瑙[J].东方藏品,2015(6).
[2](宋)李昉辑著.孙雍长,熊毓兰校点.太平御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3]张增琪.滇国与滇文化[M].昆明: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
[4](唐)徐坚等著.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魏)曹丕著.易健贤译注.魏文帝集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6](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李根源辑.永昌府文征 [M].昆明:腾冲美利公印版,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
[9](明)徐霞客著.褚绍唐,吴应寿整理.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0]王文景.保山南红玛瑙矿产资源开采现状考察[J].保山学院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