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归总问题)》教学详案(附板书设

IT圈 admin 79浏览 0评论

2024年9月16日发(作者:井启颜)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归总问题)》教学详案

(附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2例9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74“练习十五”第11~13

◎教学笔记

题。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一类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

关系,能正确地找到中间问题。

2.经历探索乘、除两步计算(归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有条

理地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总问题”

的一般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知

课件出示习题。

师:你是怎么解决的?

1

【学情预设】预设1:5+5=10(元)

预设2:2个5元相加,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式为2×5=10(元)。

师:如果用这些钱买2元一本的,可以买几本?

师: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板

书课题:解决问题(3)]

【设计意图】通过对乘法定义的复习,为后面学习“归总问题”做好

铺垫,同时设置了问题来制造悬念,从而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新课,探究新知识

课件出示教科书P72例9。

1.阅读与理解。

(1)学生自主读取信息。

师:自由读一读,你从题中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

题?

指名多名学生发言,明确已知的信息和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知道了买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求用这些钱买9元

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师:请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将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呈现出来。

学生自主呈现。

【学情预设】预设1:受前面学习的影响,学生会想到用□来表示碗,

但是用一个□来表示一个碗,6个碗就是□□□□□□,无法与9元一个的

碗区分开来。

2

【教学提示】

注意让学生

通过画图来分析

题意,并体会画线

段图的简洁性。

◎教学笔记

预设2:学生有画线段图的经验,会想到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有的

可能想到画一条线段,有的可能画两条线段。

(2)画线段图分析。

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师生交流讨论,确定画线段图比较容易呈现数量关系。

师:线段图怎么画?题目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引导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可以画两条同样长的线段,

表示总价钱是不变的,即妈妈的总钱数是不变的。

【设计意图】在“阅读与理解”环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呈现数

学信息,并在对比交流中,体会到画示意图的方法简单明了,鼓励学生尝

试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数学信息的分析。画图的方法由简单的示意图改为抽

象的线段图,为今后学习借助线段图分析更复杂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2.分析与解答。

(1)师:观察图示,想一想,根据“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这

条信息,可以算什么?(小组内议一议,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已知6元(单价)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数量),就可以

求出总价。要求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就得先知道妈妈一共有多少钱。

(2)师:再想,知道了妈妈一共有多少钱,再算什么?(全班交流)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情预设】先求出妈妈一共有多少钱,总钱数不变,就可以知道买9

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3)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

3

【教学提示】

注意让学生

说清解题思路,什

么变,什么不变。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主解答。

【学情预设】预设1: 6×6=36(元) 预设2:6×6÷9

36÷9=4(个) =36÷9

=4(个)

(4)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板演和交流,完成板书:

可以先求妈妈一共带的总钱数:6×6=36(元)

再求这些钱可以买几个9元一个的碗:36÷9=4(个)

列综合算式:6×6÷9

=36÷9

=4(个)

答:可以买4个。

师: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情预设】都要先求出一共有多少钱,再算可以买几个9元一个的

碗。

师:这两种方法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只是一个分步列算式解答,一

个列综合算式解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己喜欢哪种方式就用哪种方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列综合算式的简洁性和方便性。对

于分步列算式解答的同学,在肯定的同时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

的能力。

3.回顾与反思。

师: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做什么?(检验)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呢?

学生自主检验,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总价钱一样。

4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注意不要遗

漏“回顾与反思”

环节,让学生回忆

经历解决问题的

【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环节呈现将计算结果逆推代到原情境

中,看结果是否与原条件相符的检验方法。

4.整理解题思路。

师:回顾本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解答的。

师:画线段图能直观清晰地呈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助于我们分析

问题。

【设计意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他们经历“归总问题”的解决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科书P72“做一做”。

(1)学生尝试解答。

(2)展示解题过程,交流解题思路。

【学情预设】学生一般都能正确解答。

(1)6×4÷8 (2)6×4÷3

=24÷8 =24÷3

=3(天) =8(页)

(3)鼓励学生自主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题目的对比分析,建立解决此类型问题的数学模型,

即“总量不变,需要先用乘法算出总量”的数学模型,加深学生对乘、除

法数量关系的理解。

2.完成教科书P74“练习十五”第11题。

(1)学生口答,记录估算结果。

(2)笔算每一题,独立完成。

(3)与估算结果对比,体会估算能对笔算的结果的范围有一定的提示

5

【教学提示】

在前面教学

了线段图的画法

作用。

3.完成教科书P74“练习十五”第12题。

师:你能用画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题目中所想表达的意思吗?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教师展示学生作品。注意关注学生对线段图的表

达,信息和问题要表达完整。

经过数据分析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解。

4.完成教科书P74“练习十五”第13题。

师:图形的边不能重合说明了什么?

【学情预设】说明每个正方形都要有4条独立的边。

师:那几根小棒能摆成一个正方形呢?

【学情预设】预设1∶4根。

预设2∶8根。

预设3∶12根。

预设4∶24根。

按照分析,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3×8=24(根)

4根拼一个:24÷4=6(个)

8根拼一个:24÷8=3(个)

12根拼一个:24÷12=2(个)

24根拼一个:24÷24=1(个)

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再回到前面提出的问题。笔记本有的5

元一本,有的2元一本,买2本5元的笔记本要用多少钱?如果用这些钱

买2元一本的,可以买几本?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再全班汇报。

6

【教学提示】

这里只要求

考虑完全一样的

正方形,如果有学

生同时拼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正方

形,也予以肯定。

◎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5×2÷2=5(本)

【设计意图】与前面设疑的问题形成呼应,同时也是对“归总问题”

的进一步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过程。

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对比分析

师:对比教科书P71例8和教科书P72例9这两道题,分别是什么不

变?什么改变了?

【学情预设】预设1:例8中,碗的单价不变,买碗的数量变了。

预设2:例9中,买碗的总钱数不变,碗的单价变了。

师:我们在解决这两道题时,分别先求出什么呢?

【学情预设】预设1:例8中单价不变,就先求出单价。

预设2:例9中钱的总数不变,就先求出钱的总数。

师生共同小结:遇到这两类题目时,都是先分析什么量不变,就先求

出什么量。

【设计意图】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

理解两种题型的处理方式。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师总结并板书:根据题目给出的单一量和数量,求出总数,总数是

固定不变的,再根据总数求出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3)

分步列式:6×6=36(元)

36÷9=4(个)

7

【教学提示】

注意让学生

在对比分析中分

辨“归一问题”和

“归总问题”的解

题方法。

综合列式:6×6÷9=4(个)

根据题目给出的单一量和数量,求出总数,总数是固定不变的,再根

据总数求出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是“归总问题”。学生还是遇到了跟上节课学习“归

一问题”时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数学模型的建立。但区别于上一节课的是:

学生往往受“归一问题”模型的影响,建立起错误的模型。所以在设计这

一课时加入了与“归一问题”进行对比,使学生区分“归一问题”和“归

总问题”,即一个是单一量一定,一个是总数一定。

▶作业设计

一、同学们参加“庆国庆”集体舞表演。如果站成4行,每行站14人。

变换队形后,如果站成7行,每行站多少人?

参考答案

一、14×4÷7=8(人)

8

2024年9月16日发(作者:井启颜)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归总问题)》教学详案

(附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2例9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74“练习十五”第11~13

◎教学笔记

题。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一类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

关系,能正确地找到中间问题。

2.经历探索乘、除两步计算(归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有条

理地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总问题”

的一般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知

课件出示习题。

师:你是怎么解决的?

1

【学情预设】预设1:5+5=10(元)

预设2:2个5元相加,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式为2×5=10(元)。

师:如果用这些钱买2元一本的,可以买几本?

师: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板

书课题:解决问题(3)]

【设计意图】通过对乘法定义的复习,为后面学习“归总问题”做好

铺垫,同时设置了问题来制造悬念,从而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新课,探究新知识

课件出示教科书P72例9。

1.阅读与理解。

(1)学生自主读取信息。

师:自由读一读,你从题中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

题?

指名多名学生发言,明确已知的信息和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知道了买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求用这些钱买9元

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师:请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将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呈现出来。

学生自主呈现。

【学情预设】预设1:受前面学习的影响,学生会想到用□来表示碗,

但是用一个□来表示一个碗,6个碗就是□□□□□□,无法与9元一个的

碗区分开来。

2

【教学提示】

注意让学生

通过画图来分析

题意,并体会画线

段图的简洁性。

◎教学笔记

预设2:学生有画线段图的经验,会想到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有的

可能想到画一条线段,有的可能画两条线段。

(2)画线段图分析。

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师生交流讨论,确定画线段图比较容易呈现数量关系。

师:线段图怎么画?题目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引导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可以画两条同样长的线段,

表示总价钱是不变的,即妈妈的总钱数是不变的。

【设计意图】在“阅读与理解”环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呈现数

学信息,并在对比交流中,体会到画示意图的方法简单明了,鼓励学生尝

试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数学信息的分析。画图的方法由简单的示意图改为抽

象的线段图,为今后学习借助线段图分析更复杂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2.分析与解答。

(1)师:观察图示,想一想,根据“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这

条信息,可以算什么?(小组内议一议,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已知6元(单价)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数量),就可以

求出总价。要求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就得先知道妈妈一共有多少钱。

(2)师:再想,知道了妈妈一共有多少钱,再算什么?(全班交流)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情预设】先求出妈妈一共有多少钱,总钱数不变,就可以知道买9

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3)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

3

【教学提示】

注意让学生

说清解题思路,什

么变,什么不变。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主解答。

【学情预设】预设1: 6×6=36(元) 预设2:6×6÷9

36÷9=4(个) =36÷9

=4(个)

(4)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板演和交流,完成板书:

可以先求妈妈一共带的总钱数:6×6=36(元)

再求这些钱可以买几个9元一个的碗:36÷9=4(个)

列综合算式:6×6÷9

=36÷9

=4(个)

答:可以买4个。

师: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情预设】都要先求出一共有多少钱,再算可以买几个9元一个的

碗。

师:这两种方法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只是一个分步列算式解答,一

个列综合算式解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己喜欢哪种方式就用哪种方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列综合算式的简洁性和方便性。对

于分步列算式解答的同学,在肯定的同时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

的能力。

3.回顾与反思。

师: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做什么?(检验)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呢?

学生自主检验,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总价钱一样。

4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注意不要遗

漏“回顾与反思”

环节,让学生回忆

经历解决问题的

【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环节呈现将计算结果逆推代到原情境

中,看结果是否与原条件相符的检验方法。

4.整理解题思路。

师:回顾本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解答的。

师:画线段图能直观清晰地呈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助于我们分析

问题。

【设计意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他们经历“归总问题”的解决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科书P72“做一做”。

(1)学生尝试解答。

(2)展示解题过程,交流解题思路。

【学情预设】学生一般都能正确解答。

(1)6×4÷8 (2)6×4÷3

=24÷8 =24÷3

=3(天) =8(页)

(3)鼓励学生自主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题目的对比分析,建立解决此类型问题的数学模型,

即“总量不变,需要先用乘法算出总量”的数学模型,加深学生对乘、除

法数量关系的理解。

2.完成教科书P74“练习十五”第11题。

(1)学生口答,记录估算结果。

(2)笔算每一题,独立完成。

(3)与估算结果对比,体会估算能对笔算的结果的范围有一定的提示

5

【教学提示】

在前面教学

了线段图的画法

作用。

3.完成教科书P74“练习十五”第12题。

师:你能用画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题目中所想表达的意思吗?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教师展示学生作品。注意关注学生对线段图的表

达,信息和问题要表达完整。

经过数据分析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解。

4.完成教科书P74“练习十五”第13题。

师:图形的边不能重合说明了什么?

【学情预设】说明每个正方形都要有4条独立的边。

师:那几根小棒能摆成一个正方形呢?

【学情预设】预设1∶4根。

预设2∶8根。

预设3∶12根。

预设4∶24根。

按照分析,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3×8=24(根)

4根拼一个:24÷4=6(个)

8根拼一个:24÷8=3(个)

12根拼一个:24÷12=2(个)

24根拼一个:24÷24=1(个)

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再回到前面提出的问题。笔记本有的5

元一本,有的2元一本,买2本5元的笔记本要用多少钱?如果用这些钱

买2元一本的,可以买几本?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再全班汇报。

6

【教学提示】

这里只要求

考虑完全一样的

正方形,如果有学

生同时拼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正方

形,也予以肯定。

◎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5×2÷2=5(本)

【设计意图】与前面设疑的问题形成呼应,同时也是对“归总问题”

的进一步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过程。

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对比分析

师:对比教科书P71例8和教科书P72例9这两道题,分别是什么不

变?什么改变了?

【学情预设】预设1:例8中,碗的单价不变,买碗的数量变了。

预设2:例9中,买碗的总钱数不变,碗的单价变了。

师:我们在解决这两道题时,分别先求出什么呢?

【学情预设】预设1:例8中单价不变,就先求出单价。

预设2:例9中钱的总数不变,就先求出钱的总数。

师生共同小结:遇到这两类题目时,都是先分析什么量不变,就先求

出什么量。

【设计意图】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

理解两种题型的处理方式。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师总结并板书:根据题目给出的单一量和数量,求出总数,总数是

固定不变的,再根据总数求出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3)

分步列式:6×6=36(元)

36÷9=4(个)

7

【教学提示】

注意让学生

在对比分析中分

辨“归一问题”和

“归总问题”的解

题方法。

综合列式:6×6÷9=4(个)

根据题目给出的单一量和数量,求出总数,总数是固定不变的,再根

据总数求出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是“归总问题”。学生还是遇到了跟上节课学习“归

一问题”时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数学模型的建立。但区别于上一节课的是:

学生往往受“归一问题”模型的影响,建立起错误的模型。所以在设计这

一课时加入了与“归一问题”进行对比,使学生区分“归一问题”和“归

总问题”,即一个是单一量一定,一个是总数一定。

▶作业设计

一、同学们参加“庆国庆”集体舞表演。如果站成4行,每行站14人。

变换队形后,如果站成7行,每行站多少人?

参考答案

一、14×4÷7=8(人)

8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