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动物类药物

IT圈 admin 31浏览 0评论

2024年9月25日发(作者:谷梁灵凡)

1

斑蝥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斑猫”。)

拼音

学名

Ban Mao

Mylabris

其它名称 斑毛

来源: 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芫青科(Meloidae)昆虫南方大斑蝥

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的干燥虫体。

产地 主产于河南、广西、安徽、江苏、湖南、贵州等省区。群

集于大豆、花生、茄子、棉花及瓜类植物上,危害植物的

叶、花、芽等。

采收加工 7~9月,清晨露水未干,斑蝥翅湿不能起飞时,带手套

捕捉(避免刺激皮肤),或用蝇拍打落,用竹筷夹入容

器,放入沸水中烫死,然后晒干。

形态性状: 南方大斑蝥呈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

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

已脱落。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黄

棕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

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腹部成环节状,有

黑色绒毛。气特异而臭,刺激性强,不宜口尝。

黄黑小斑蝥较小,长1~1.5cm。完整的触角末节基部与

节等宽。

均以个大、完整、颜色鲜明、无败油气味者为佳。

化学成份: 南方大斑蝥含斑蝥素(cantharidin )1~1.2%,脂肪油12%

及树脂、蚁酸、色素等。黄黑小斑蝥(台湾产者)含斑

蝥素0.97%,但亦有达1.3%者。

性味归经: 性辛,味寒。有大毒。归大、小肠经。

功能主治: 功能:破血积,蚀死肌,利尿,攻毒。淋病,疯狗咬伤;

外用治恶疮瘰疬、疔毒疥癣等。西医用为引赤发泡药。

临床应用

1. 外用治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斑蝥酒治局限性神经

性皮炎,有止痒和改善局部神经营养作用。

2. 内用治癌肿,例如复方斑蝥素治肝癌,据报道有一定

疗效,短期内使症状明显改善,肝脏缩小。

用量 外用适量。内服0.3~0.6g。孕妇忌用。

处方举例

斑蝥酒:斑蝥2克加入65度白米酒或65%稀酒精100

毫升,密闭浸7昼夜,患部外涂少量,每日1~2次。

2

本国名称: 鳖甲(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

为中品。)

拼音: Bie Jia

学名:

别名

Carapax Trionycis

上甲、团鱼甲。

来源: 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鳖科(Trionychidae)动物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

主产地: 主产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湖南、浙江、江西等省。

已有人工饲养。

采收加工:3~9月捕捉,割下鳖头,将鳖体放入沸水中煮至背甲上

硬皮能剥落时取出,去净残肉,剥取背甲晒干。

形态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长10~20cm,宽8~

17cm,厚5mm。背面灰褐色或墨绿色,密布皱褶并有灰黄

色或灰白色斑点;腹面灰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颈

骨向内卷曲,两侧有对称的肋骨各8条,伸出边缘。质坚

硬,易自骨板衔接缝断裂。气微腥,味淡。

化学成份: 含骨胶原(Collagen)、碳酸钙、磷酸钙等。

性味归经: 性咸、寒。归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骨蒸潮热,虚热劳嗽,经闭,癥瘕

等症。

临床应用

1. 治虚劳烦热。如属肺结核之潮热,盗汗。方如清骨散。

如属温病后期,津液已损,余热未退,出现潮热,夜热

早凉,口唇灼烂,齿干,或因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

眩晕,四肢抽搐,舌干燥而无光泽,脉细数而微弱,均

可用鳖甲,取其有清热和镇静作用(即所谓“养阴退热”

和“潜阳息风”),常用三甲复脉汤或青蒿鳖甲汤。

2. 治积聚癥瘕(肝脾肿大),其原理尚待近一步研究。

3. 用于妇科,治月经过多、崩漏,取其有收敛理血作用。

4. 用于外科,治疮痒久不愈合。

使用注意

1. 下列情况不宜用鳖甲:a.腹泻(因鳖甲会致泻);b.消

化不良、胃口不佳(因鳖甲含胶质,不易消化);c.阳

虚,尤其阳痿(因鳖甲抑阳而制肾火,能降低性欲);

d.孕妇(因鳖甲能动胎)。

2. 与鬼板比较:论滋补力,鳖甲不如龟板;论治积聚症块,

鳖甲有其特长,为龟板所不及;论腻滞程度,鳖甲较轻。

用法用量 9~30克,打碎先煎。

处方举例 清骨散:银柴胡9克,胡黄连2克,鳖甲15克(先煎),

青蒿6克,秦艽6克,地骨皮9克,知母9克,

甘草3克,水煎服。

三甲复脉汤:生牡蛎15克,生鳖甲24克(打碎先煎),

生龟板(打碎先煎),炙甘草18克,干地

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克(不去

心),阿胶9克(溶化),火麻仁9克,

水煎服。

青蒿鳖甲汤: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

6克,丹皮9克,水煎服。

3

本国名称:

拼音:

学名:

分类:

蝉蜕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

Chan Tui

Periostracum cicadae

蝉科Cicadidae昆虫黑蚱 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ucius

药用部位: 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其它名称: 蝉退、知了皮、虫退、仙人衣(北京)

形态性状: 全形似蝉,中空稍弯曲,长约3.5cm,宽约2cm。表面

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头部有丝状触角1对,多已

断落,复眼1对横生。额部突出,上唇宽短,下唇延长

成管状。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开,裂口向内卷曲,左右

具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前1对足粗壮具齿,后2

对足稍细长,均被黄棕色细毛。腹部圆而丰满有细纹,

尾部钝尖,由腹部至尾端共9节。体轻,中空,易碎。

无臭,味淡

主产地: 主产山东、河南、河北、湖北、江苏。全国大部分地区亦

产。

采收与加工: 采收:夏、秋二季自地面或树上拾取。

加工:除去泥土,晒干

化学成份: 含大量甲壳质,含氮7.86%,灰分14.57%。

性味归经: 性寒,味咸、甘。 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功能:散风热,退目翳,透气,解痉

主治: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

痒,小儿惊痫。

临床应用 一般用于小儿科较多,内科杂病和眼科也经常使用。

1. 治疗肺热嘶哑(急性喉炎、急性支气管炎),配牛蒡

子、生甘草,如单纯外感风热所致的嘶哑,则配胖大

海。

2. 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夜睡不安,配钩藤、

灯芯草。

3. 治疗小儿夜啼。用薄荷汤调服蝉蜕的小半截(即去头

足)7~9个。

4. 眼科方面,主要用于退翳(包括炎症性或外伤性角膜

损害遗留的云翳、斑翳、白斑),古方即已用蝉蜕无

比散治白翳遮睛,现代实践用蝉蜕无比散加减全蝎或

蜈蚣、凤凰衣、犀角等治疗角膜白斑,根据对一些病

例的初步观察,确有一定疗效,能提高视力。此外,

蝉蜕配木贼、菊花等能清风热,治眼红肿痛(急性结

膜炎等)。

5. 用于息风定惊(如治破伤风)。方如五虎追风汤。

用量 常用量3~15克,治慢性肾炎、破伤风须用大量,甚至

达15~30克。

处方举例

蝉蜕无比散:蝉蜕(去头足)3克,蛇蜕3克,白蒺藜12克,石

决明15克,防风9克,苍术6克,川芎3克,赤芍

9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五虎追风汤:蝉蜕30克,制南星6克,明天麻6克,全蝎7个(连

尾),僵蚕(炒)7个 ,水煎,每日一剂,连服三

日。

4

名称:

拼音:

蟾酥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见《药性本草》,原名

蟾蜍眉脂,至《本草衍义》始有蟾酥之名。)

Chan Su

其它名称: 癞蛤蚂浆、蟾蜍眉脂、疥蛤蟆酥、虫酥。

学名:

分类:

Venenum Bufonis

为脊索动物门两栖纲蟾蜍科(Bufonidae)动物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耳后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

液,经加工而成。

形态性状: 团蟾酥呈扁圆形团块或饼状,直径3~7cm,厚约5mm,

茶棕色、紫黑色或紫红色,表面光滑。质坚硬,不易折

断,断面光亮,胶质状。气微腥,味麻辣,粉末嗅之作

嚏。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状液。

片蟾酥呈不规则片状,厚约2mm,一般较粗糙,另面较

光滑。质脆,易折断。

均以色红棕、断面角质状、半透明、有光泽者为佳。

主产地: 主产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省。

采收与加工: 夏、秋两季捕捉,洗净泥土,用铜镊子夹压耳后腺及

皮肤腺,使分泌的白色浆液贮于磁器中(忌用铁器,

以免变黑),虑去杂质,取纯浆放入原模型中晒干,

即为团蟾酥;如涂于玻璃板上晒干,即为片蟾酥。

化学成分 含多种强心甾体化合物,主要有华蟾毒精

(Cinobufagin)、华蟾毒它灵(Cinobufotalin)、蟾毒

它灵(Bufotalin)、蟾毒灵(Bufalin)等。此外,尚

含吲哚化合物蟾蜍季胺(Bufotenidine)、蟾蜍色胺

(Bufotenine)、胆甾醇(Cholesterol)、精胺酸

(Arginine)、辛二酸(Suberic acid)等。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心经

功能主治: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腹痛吐泻

临床应用 蟾酥可作内服和外用。外用主要为治疗皮肤感染疾病,

如痈疮肿毒,或皮肤疮癣等有解毒散肿的作用,又可外

用与内服同时采用。

1. 治疗疔疮、乳房炎、骨髓炎、骨结核等。孕妇忌用。

2. 治疗疮痒肿痛或牙痛,可用蟾酥外敷,有止痛作用。治咽炎、扁

桃体炎或疮疖,也可用蟾酥配牛黄、冰片、麝香等内服,以加强

解毒散肿止痛的作用。方如六神丸。

3. 局部麻醉,可用其酊剂“蟾酥”酊。

4. 用于治疗肿瘤和白血病。以其片剂内服,每天3次,每次0.6克,

试用于治白血病和恶性肿瘤;又以蟾酥、七叶一枝花等量研末,

每天2次,每次3克,治非白血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用于体弱者和孕妇,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用量 外用适量,或入丸散剂作内服。

处方举例

蟾酥丸(成药);含蟾酥6克(酒化),轻粉1.5克,煅枯矾、寒

水石、铜绿、乳香、没药、胆矾、麝香各3克,

雄黄6克,蜗牛21个,朱砂6克,研末为丸,如

绿豆大,每服5~6粒,每日1~2次,又外用以

药丸1粒,加95%酒精2滴,研成药糊,外擦患

部,治牙齿过敏。

六神丸(成药):蟾酥、牛黄、珍珠、麝香、雄黄、冰片,每次0.03~

0.06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附注 蟾蜍药用其皮(干蟾皮),或去其内脏的干燥全体(干蟾),

焙干研末应用。味甘、辛,性温,有毒。功能:消积、除胀、

去肿。

主要用途:

1. 治小儿疳积痨热、腹胀、泄泻。

2. 试用于治癌,用蟾皮或干蟾,单用或配其他中草药,方

如治食道癌的蟾蜍丸。蟾蜍治癌原理是否与蟾酥同,尚

待进一步研究。

3. 治皮肤湿毒、痈肿,可用本品煎粥服。

用量 蟾蜍粉每服3~9克。

处方举例 蟾蜍丸:蟾蜍粉500克,砂250克,硼砂250克,7枯矾

30克,玄参30克,黑豆4.5克,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

如绿豆大小,每日3次,每次10丸。

5

拼音:

穿山甲(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原名“鲮

鲤甲”。《图经本草》称为“穿山甲”。)

Chuan Shan Jia

其它名称: 甲片,山甲

学名:

分类:

Squama manitis

本品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鲮鲤科(manidae)动物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L.的鳞甲。

形态性状: 本品呈扇形或近三角形,中间较厚,边缘较薄,长3~

5cm,宽4~5cm。背面淡棕色或黑棕色,有纵纹和横线

纹;腹面色淡,前半部光滑,中部有1条棱线,自棱线

至底部有横皱纹。角质,微透明,坚韧,不易折断。气

腥,味咸。

以片色棕黑或棕黄、不带皮肉者为佳。

主产地: 主产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贵州,此外,湖南、

福建、台湾、浙江等省亦产。国外产于越南、缅甸、

印尼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皆可捕捉。穿山甲有受惊卷缩成球、静止不动的

习性,极易捕获。杀死后,去净骨肉,将皮放入沸水

中烫,甲片自行脱落,捞出晒干。

性味归经 味咸,微寒。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 功能: 消肿溃痈,通经下乳,通络散风。

主治:痈疽肿毒,乳汁不通,瘀血经闭,风寒湿痹。

临床应用

1. 用于下乳,治哺乳妇女乳汁分泌不足,可用炙山甲

配王不留行、宣木瓜、黄芪、木通等,效果不错,

方如山甲下乳汤。

2. 用于治痈疽。内服以炙山甲配银花、皂角刺等煎汤

治痈肿初起,促进脓肿消散,方如消疮饮。外用可

用炙山甲末或炮山甲末和药调敷疮疡。但痈疽已溃

的病例不要使用。

此外,穿山甲也可用于治高血压病,配丹参、代赭石等;治神经

衰弱用炙山甲配熟枣仁。生地、磁石、阿胶等,效果较好;

治癥瘕积聚用山甲配莪术、三棱、当归等。

处方举例 山甲下乳汤:炮山甲4.5g,王不留行9g,宣木瓜9g,黄芪

18g,木通8g,水煎服。

6

本国名称: 地龙(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

“白颈蚯蚓”。地龙之名始见于《图经本草》。商品

分土地龙和广地龙两种。)

拼音: Di Long

其它名称: 蚯蚓干

学名:

来源

Pheretlma

为环节动物门巨蚓科(Megascolecidae)动物参环毛蚓

Pheretima aspergillum(Perrier) 或缟蚯蚓Allolobophora

caliginosa(Savigny) trapezoids (Ant. Duges)的干燥体。

前者习称“广地龙”,后者习称“土地龙”。

形态性状: 广地龙呈扁片状,扭曲不直,长10~20厘米,宽1~2

厘米,除首尾两端外,腹部已剖开,内脏已除去,棕褐

色。口及肛门可见。环带明显,习称“白颈”。雄性生

殖孔在第18节两侧,呈小突起状,质脆,易折断。气腥,

味微咸。

土地龙呈弯曲的圆柱形,长5~10厘米,直径3~7毫

米。环节多不明显,黄色至灰棕色,不平直。质轻而脆,

断面肉薄,常附着泥土。

均以条大、肉厚者为佳。

主产地:广地龙 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土地龙主产于河南、山

东、安徽。此外,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亦产。

采收与加工: 夏、秋二季捕捉。广地龙捉到后拌以稻草灰,用温水

稍泡,去掉体外粘液,从腹面剖开,除去内脏,洗净,

晒干或焙干。土地龙用草木灰呛死,去灰晒干或烘干。

化学成份: 广地龙含次黄嘌呤(Hypoxanthine),为扩张支气管的成

分,有平喘作用;琥珀酸和L(+)谷胺酸,有平喘、镇静

作用;蚯蚓解热碱(Lumbrofebrine),有解热作用;蚯

蚓素(Lumbitin),有溶血作用;蚯蚓毒素

(Terrestro-lumbrilysin),为有毒成分。

性味归经: 性寒,味咸。归肝、脾、肾经 。

功能主治: 清热、镇痉、解毒、利尿

用于热病惊狂,风湿性关节炎,半身不遂,小儿惊风,

小便不通;外用涂丹毒漆疮等。

临床应用

1. 用于治支气管哮喘,取其有扩张支气管作用。

2. 用于治高血压病,取其有降压作用。

3. 用于治疗高热烦躁而有抽搐者,取其有清热解痉的作

用。其药力虽较蜈蚣、全蝎为弱,但对症状较轻者,

仍有一定作用。常配其他清热药同服,方如地龙汤。

4. 用于活络,治中风和跌打损伤后筋络活动不便。方如

地龙散。

附注 1.地龙经酒洗后,药效有所增强,但镇惊之力仍不及全蝎、

蜈蚣。

2.脉虚而便溏者慎用。

处方举例 地龙汤:地龙干9克,全蝎3克,银花12克,连翘9可,

钩藤9克,水煎服。

地龙散: 地龙、肉桂、苏木各2.7克,麻黄2.1克,黄柏、

归尾、甘草各4.5克,桃仁9个,水煎服。

8

蜂蜜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石蜜”。)

拼音: Feng Mi

其它名称: 石蜜、石饴、食蜜、蜜

学名: Mel

来源 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蜜蜂科(Apidae)昆虫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Fabr .及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n.所酿的蜜。

形态性状 为粘稠液体,白色至淡黄色(白蜜),或橘黄色至琥珀

色(黄蜜)。新鲜时半透明,贮放稍久即变成不透明,

并有白色颗粒状结晶(葡萄糖)析出。气香,味甚甜。

产地 各地均产,以 广东、云南、福建、江苏、浙江等省产量

较大。均为人工养殖生产。

采收与加工 春至秋季采摘。将蜂巢割下置于布袋中,将蜜挤出或

置离心机摇出,过滤,除去杂质。

化学成份: 主含果糖和葡萄糖约70%,两者含量相近,“油性大”、

质量好的蜂蜜果糖含量较高。另含少量蔗糖、有机酸、

挥发油、维生素(B1、B2、B6、A、D、E、K、H等)、

酶类(淀粉酶、转化酶、过氧化酶、脂酶等)、乙酰胆

碱、无机盐(镁、硫、磷、钙、钾、钠、碘等)及花粉、

蜡质等。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肺、胃、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 功能:补中益气,润燥滑肠,止咳,解毒

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外治疮疡不敛,水

火烫伤

主治:

(1) 主要成分。一般蜂蜜含葡萄糖和果糖(转化糖)70%~80%,

两者的含量约相等。蕉糖1%~3%,水分14%~23%。此外尚有少量

挥发油,蜡质,有机酸,矿物质,花粉粒,芳香性物质以及多种维

生素。由于蜂蜜含大量转化糖,服食后,容易被胃肠吸收,所以营

养价值优于蔗糖。

(2)本品有矫味,防腐作用,为中药制造蜜丸的主要原料。

(3)蜂蜜的蜜源植物品种众多,数以百计,其主要植物也有数十种,

因而蜂蜜的品质差别较大。各地划分好次等级的方法也不相同,有的

按花种分等;有的按上市季节(春蜜、冬蜜);有的按颜色分等;有

的按浓度(含水量多少)分等;有的按统货处理不分等级。为了贯彻

按质论价的原则,从而发展生产,提高蜂蜜质量。1964年供销合作

总社对蜂蜜的等级划分,作了统一规定。按不同的花种分为三等。按

浓度(含水量)的差别,每等分为九级。1965年又作了补充说明:

“现行规格原则上不变……个别划分不适当的省(区)可根据当地蜂

蜜质量的好坏自行调整”`具体质量要求概述如下。

①按花种分等:龙眼,荔枝,枇杷,荆条,椴树,洋槐,枣花等花

种蜂蜜及相等于以上的花种蜜为一等蜜。棉花,瓜花,芝麻,葵花,

油菜,紫云英等花种蜜及相等以上的花蜜为二等。莽麦,乌桕,皂角,

水莲,大葱等花种及相等于以上的花种为三等。

②按浓度分等:通常以波美氏比重计度45度为一级;44度为二级;

以下每一度降一级;37度为九级;36度及36度以下为等外级(浓度

40度的含水分23%)。

③鉴定花种方法:主要靠实践经验辨别,每一花种的蜂蜜,都具特有

的色泽和气味以及花粉粒。首先看颜色是白是黄是深是浅,然后再看

其结晶粒是粗是细,再用鼻闻,口尝辨别它的香气味道属于哪种蜜源

植物,颜色,结晶,气味是否一致,最后根据实践中掌握的各种花种

特征,确定它是什么花种。或与标准样品对照,经看,闻,尝等方法

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此外还可用显微镜观察花粉粒的形状,鉴

别蜜源种类。但必须具备识别多种蜜源花粉粒形态 的知识,才能认

出它是什么花种。总之,要靠反复实践,逐渐积累经验,才能作到准

确无误。

(4)今将常见的花种蜂蜜,种的特征,品质,产地介绍如下。

对掺假的鉴别,一般的掺假,多兑入饴糖或蔗糖以及淀粉等。鉴别方

法如下。

① 如掺饴糖,则蜜甜变淡,并带酸味,葡萄糖结晶不显著。滴在纸

上能渗透至背面。另外可取蜜样一份,放入试管内,加净水4份,

使之稀释,然后逐渐加入酒精(95%)如有饴糖掺入,则呈现出许

多白色絮状物。

② 如掺入大量蔗糖,则蜜味淡薄,葡萄糖结晶不显著,可用费氏反

应法检验。

③ 如掺入淀粉及面粉,则蜜显混浊,可取蜜样一份,加适量清水煮

沸后放冷,加碘液或磺酒少许,如显兰色,绿色或红色,就证明

有淀粉或面粉掺入。如蜜已全部结晶,可用烧红的光滑铁棍插入

蜜中,稍停片刻抽出,如铁棍上有附着物,说明有淀粉等掺杂。

蜂蜜的品种,特征,质量,产地

品名

椴树蜜

清香,味香甜带有清凉感。质佳

华北,山

浅琥珀色(淡黄色),结晶粒粗如黄米粘饭。

枣花蜜

气香,味香甜,有特异的枣花香。质佳

南,陕西

白色微带淡黄色,结晶粒细腻。气芳香,味甜。东北,华

荆条蜜

质佳

淡白色,结晶粒细腻。具有槐树花香气,味甜。

洋槐蜜

质亦佳

南,西北

东,中

北,西北

华北,华

东,河

特征

白色,液体时透明。结晶粒细腻如凝脂样。气

东北

产地

淡黄白色,结晶粒细腻。气清香,味浓甜,有广东,福

荔枝蜜

荔枝味。质佳

建,广西

9

蛤蚧 (始载《开宝草本》。)

拼音: Ha Jie

其它名称: 仙蟾、大壁虎

学名: Gecko

来源: 本品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壁虎科(Geckonidae)动物蛤蚧

Gekko gecko L. 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主产地: 主产于广西。云南、广东等省亦产。广西、江苏等省区有

人工养殖。

采收加工:通常于5~9月捕捉,破开腹部,取出内脏,用布抹净血

液(不可水洗),再以竹片撑开使身体扁平,四肢顺直,

以微火焙干,将两只合成1对,扎好。

形态性状: 本品呈扁片状,头部及躯干部长9~18cm,尾长6~

14cm。头稍扁,略呈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无眼睑,

吻鳞不切鼻孔,口内角质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背

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散在。脊椎

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除第一趾外,均具爪,

趾底面具有吸盘。尾细长而坚实,扁圆形,有不甚明显的

银灰色环带数条。全身密被类圆形微有光泽的细鳞。质坚

韧,气腥,味微咸。

化学成份: 含动物淀粉、蛋白质、脂肪。

性味归经: 咸,温。归肺、肾经

功能主治: 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用于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虚喘。

(1) 治虚症喘咳,包括肾阳虚和肺阴虚所致的慢性喘咳,例如支

气管哮喘,心性喘息,肺气肿,特别是治疗肺结核引起的喘

咳,痰中带血,蛤蚧更是常用药。或配百部、紫菀、五味子;

或配贝母、桑白皮、杏仁等。水煎服,方如蛤蚧汤。也可单

用蛤蚧注射液。

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所致的喘咳,蛤蚧疗效不显著;咳喘属

风寒痰饮者也不宜用。

(2) 用于治肾阳虚之阳痿、性机能减退、五更泄泻、小便频数,

可与朝鲜参、五味子、核桃肉共研末为丸服食,或配巴戟天、

茯苓、白术等。

此外,也用于治久病体弱、神经衰弱。

使用注意 本品可水煎服、制丸散,或浸酒服。著名的蛤蚧酒就常

驻用于补肾壮阳,但对喘咳者,酒有刺激性,反为不利,

最好还是焙干后蜜灸成蜜丸,或研碎,和药冲服。

用量 浸酒用1~2对,鲜品剖开后去内脏,浸入50度米酒内。

干品研末,一般用0.9~1.5g,大剂用3~6g,最好取尾(习

惯上认为药力在尾),配其他滋补汤药冲服。又可用蛤蚧

一对清炖,或加瘦猪肉、冬虫草炖服。

处方举例 蛤蚧汤:蛤蚧1对,百部12g,紫菀9g,五味子1.5g,

杏仁9g,桑白皮9g,水煎服。

10

龟板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学名: Plastrum Testudinis

其它名称: 鬼甲

分类: 本品为龟科Testudinidae动物乌龟Chinemys(Geoclemys)

reevesii(Gray)

药用部位: 背甲及腹甲

形态性状: 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长10~20cm,宽7~10cm,

厚约5mm。外表而黄棕色至棕色,有时具紫棕色放射

状纹理;内表面黄白色。全体由12块腹鳞甲对称嵌合

而成,鳞甲间呈锯齿状嵌合而成;两侧有肋鳞甲,呈翼

状斜向上方弯曲。表面光滑,外皮尚存,有的略带血迹

(血板);或无光泽,有脱皮的痕迹(烫板)。质坚硬,

易自甲缝处断裂。气微腥,味微咸。

以块大、无残肉、板有血迹者为佳。

主产地: 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江、泽、湖、池中。

采收加工: 全年均产,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或用沸水烫

死,出去筋肉,取腹甲晒干,两种加工品分别称为

“血板”或“烫板”。

化学成份: 含动物胶质、脂肪、钙、磷等。

性味归经: 咸、甘,微寒。归肝、肾、心经

功能主治: 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退虚热。

肾阴不足,骨蒸劳热,腰膝痿弱,心虚健忘,遗精,崩

漏带下,小儿囟门不合,久嗽,久痢,久疟等症。

临床应用 用作滋阴。凡血虚阴虚之证,尤其骨蒸劳热、遗精崩漏、

慢性肾炎等均宜用。

(1) 治肺结核之骨蒸劳热、盗汗、有解热作用,并能补充钙质和其

他养分。取滋阴与降火相结合的原则,常配黄柏、知母、生地

等清热药,方如大补阴丸。

(2) 治阴虚型慢性肾炎,对去尿蛋白似有一定帮助,可配阿胶和六

味地黄汤。

(3) 治神经衰弱,取龟板有镇静作用,常配枣仁、磁石、丹参、生

地、柴胡等。

(4) 治慢性疮疡、久不愈合,配皂角刺、白头翁等,或配土茯苓熬

胶,即龟苓胶。

此外,龟板能治血热所致的崩漏带下,取其有凉血止血的作用,

又治小儿筋骨痿软,配虎骨,牛膝、锁阳等,方如虎潜丸。

使用注意

(1)肾虚而无热者不宜用龟板;阳虚泄泻者亦不宜用。

(3) 灸龟板一次服得太多(例如30g以上)有时会引起泄泻。

用量 9~30g(打碎先煎)。

处方举例

大补阴丸(成药):含黄柏、知母、龟板、熟地。每服6~9g

温开水送服。

11

拼音:

学名:

鸡内金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丹雄鸡项下。)

Ji Nei Jin

Endothelium corneum gigeriae galli

其它名称: 鸡肫皮、内金、鸡胗皮

分类: 本品为雉科动物家鸡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药用部位: 干燥胃内壁皮层

性状鉴别 完整的内金呈不规则襄状,长约3.5cm,宽约3cm,厚约

5mm。表面黄色、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条棱状皱纹,

呈波浪形。质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微腥,

味微苦。以色黄、完整少破碎者为佳。

主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 杀鸡后,取出鸡肫,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

化学成份: 含胃激素、蛋白质,其中含多种氨基酸,如胱氨酸、精

氨酸、色氨酸等,并含胆绿素类物质。

性味归经: 甘,平。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 健胃消食。用于食积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等症

临床应用

1. 治消化不良,尤其适宜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纳

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大便稀烂等。鸡内金

对消除各种消化不良症状都有帮助,可减轻腹胀、肠

内异常发酵、口臭、大便不成形等症状。常配麦芽、

山楂、陈皮等。

2. 治小儿遗尿,或成人之小便频数、夜尿。方如内金汤。

3. 治体虚遗精,尤其对肺结核患者遗精有较好效果。用

焙鸡内金粉18克,分为6包,每天服2次,每次1

包,清晨和临睡前开水送服。

4. 试用于治疗慢性肝炎。

5. 外用研末治皮肤病损。

使用注意

1. 凡慢性病和胃气不足者用鸡内金时宜炙用(焙用)。

2. 粉剂疗效优于煎剂。

处方举例 内金汤:炙鸡内金9克(研末,冲),炙桑螵蛸4克,

煅龙骨12克,煅牡蛎12克,浮小麦15克,

炙甘草6克,水煎服。

12

僵蚕(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拼音: Jiang Can

学名: Bombyx batryticatus

其它名称:僵虫、姜虫、白僵蚕、天虫

分类: 本品为蚕娥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

药用部位: 4-5龄的幼虫因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 Vuill. (Batrytis bassiana Bals.)而致死的干

燥虫体

形态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

0.7c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被有白色粉霜(气生菌丝

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黄棕色,体腹面有足8对,

呈突起状;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

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棕黑色,有光泽,

内有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

主产地: 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多为自然病死者,

亦有在非蚕区进行人工培植。

采收加工: 将感染白僵菌致死的蚕晒干或微火烘干。

化学成份: 含蛋白质67.44%,、脂肪4.38%。此蛋白质有刺激肾

上腺皮质的作用。蚕体表面的白粉中含草酸铵。

性味归经: 咸、辛,平。归肝、肺经

功能主治: 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头痛、风痰。

临床应用

1. 用于熄风止痉,配全蝎、蜈蚣等治破伤风、小儿急性

慢性惊风,也可配钩藤、珍珠粉等,方如蚕珠定惊汤。

2. 用于清散风热,治头、面部和口腔疾患而偏于热者,

咽喉肿痛,尤其对喉痹(咽喉炎)、喉风(咽部化脓

性感染),表现有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可用本品

清热消炎去肿而开音,又可在清咽利膈方剂基础上加

僵蚕。

3. 用于治疗癫痫,配天竺黄、半夏等化痰,方如僵蚕饮。

4. 用于治疗乳房炎、流行性腮腺炎、疥疮痈肿、急慢性

淋巴腺炎等,常与清热解毒药如连翘、板蓝根、黄芩

等配用。

处方举例

僵蚕定惊汤:僵蚕3克,珍珠末0.9克(冲),钩藤4.5

克,白芍4.5克,丹参4.5克,羌活2.1克,鸡血藤4.5克,

熟枣仁3克,水煎服。

僵蚕饮: 僵蚕3克,天竺黄6克,桑寄生6克,半夏4.5克,菖蒲

2.4克,钩藤4.5克,天南星2.4克,当归2.1克,水煎服。

13

金钱白花蛇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古代《本草》未见收藏。)

拼音:

学名:

Jin Qian Bai Hua She

Bungarus parvus

其它名称: 白花蛇

分类: 本品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

药用部位: 幼蛇干燥体

形态性状: 本品呈圆盘状,头在中央,尾细常纳于口中。盘径约

3cm,蛇体直径约0.4cm。亦有蛇体较大,盘径达15cm,

蛇体直径达2cm者。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具多数白

色环纹,并有1条粗壮突起的脊棱,鳞片细密。腹部

黄白色,鳞片较大。内表面黄白色。气微腥,味微咸。

主产地: 主产于广东、广西。广东、江西等省有养殖。

采收与加工: 夏、秋二季捕捉幼蛇,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擦净血

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以头为中心盘成圆盘状,用

竹签横穿固定,干燥

化学成份: 主含蛋白质、脂肪及鸟瞟呤核甙(Guanoside)。头部毒

腺中含强烈的神经性毒,为小分子蛋白质或多肽类;并

含溶血成分及血球凝集

性味归经: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攻毒,止痉.

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

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临床应用

1. 治风湿性关节痛(不论新久),手足萎弱、屈伸不便。

方如白花蛇酒。

2. 治中风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配全蝎、天麻、当归

等浸酒。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者不宜用,类中风而属虚者也不宜用。

处方举例

白花蛇酒:蕲蛇(干)90克,羌活、防风、秦艽、当归、五加

皮各30克,天麻20克,浸入1.5~2.5千克烧酒中,

浸1个月左右可服,每晚饭后服15~60克。

14

拼音:

羚羊角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Ling Yang Jiao

学名: Cornu Antelopis

其它名称: 羚羊

分类: 本品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

药用部位: 角

形态性状: 本品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40cm,下部较

粗,灰白色;上部渐细并弯曲,黄白色。顶端部分光滑,

内有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嫩者角尖多为

黑棕色,其内部常有红色斑纹。除顶端光滑部分外,有

10~20个隆起的环脊,其间距约2cm。基部锯口面类圆

形,内有骨塞,习称“羚羊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

1/3,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筒。质坚硬。气无,

味淡。

主产地: 主产于新疆北部。俄罗斯产量大。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以8~10月捕捉锯下的角色泽较好。

化学成份: 含磷酸钙、角蛋白及不溶性无机盐等,并含少量维生素

A等。

性味归经: 咸,寒。归肝、心、肺经

功能主治: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阙,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

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 为治疗高热神昏、抽搐之要药。

1. 治疗热性抽搐,尤其患感染性病引起的高热抽搐。本

品能清热止痉,一般配钩藤、生地、菊花等。方入羚

角钩藤汤。

2. 治疗肝火升扰而致的眼珠胀痛、头晕头痛、视物昏花,

伴有恶心呕吐(可见于青光眼),用羚羊角取其有镇

静作用,常配车前子、黄芩、玄参、知母、茯苓、防

风、细辛等。

使用注意

1. 与犀角相比:论清热解毒,犀角比羚羊角好;论解痉熄

风,则为羚羊角所长;遇高热神昏,抽搐较重,可“两

角”合用,方如紫雪丹。

2. 羚羊角价格昂贵难得,可用羚羊角骨代,或用绵羊角代,

也可用钩藤加僵蚕代。

处方举例

羚角钩藤汤:羚羊角片4.5克(先煎),钩藤9克(后下),

桑叶6克,川贝12克,鲜生地15克,菊花9克,白芍9克,生甘草

2.4克,淡竹叶适量(与羚角先煎代水),茯神9克,水煎服。

紫雪丹:(成药),含羚羊角屑、犀角屑、麝香、朱砂、

石膏、冷水石、磁石、滑石、青木香、沉香、玄参、升麻、丁香、炙

甘草、朴硝、硝石、金箔,成人每服1.5~3克,早晚各1次,小儿

酌减。冷开水调服。

15

拼音:

学名:

分类:

鹿茸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Lu Rong

Cornu cervi Pantotrichum

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或马鹿

Cervus elaphus L.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

称“花鹿茸(黄毛茸)”,后者习称“马鹿茸(青毛茸)”。

产地 花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河北等省。马鹿茸主产于黑龙

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

区,东北产者习称“东马鹿茸”,西北产者习称“西马鹿

茸”。现均有人工饲养。

采收加工 分锯茸和砍茸两种方法。

锯茸:一般从第三年的鹿开始锯茸,二杠茸每年可采收两

次,第一次在清明后45~50天(头茬茸),采后50~60

天采第二次(二茬茸),;三岔茸则采一次,约在7月下

旬。锯时应迅速将茸锯下,伤口敷上止血药。将锯下的茸

立即进行烫炸等加工,阴干或烘干。

砍茸:将鹿头砍下,再将茸连脑盖骨锯下,刮净残肉,绷

紧脑皮,进行烫炸等加工,阴干。

形态性状 1.鹿茸:

锯茸:呈圆柱形,多具1~2个分枝。具1个侧枝

习称“二杠茸”,主枝长17~20厘米,侧枝长9~15

厘米,锯口直径4~5厘米,枝顶钝圆,侧枝较主枝略

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茸毛,上

部毛密,下部较疏。锯口面黄白色,有蜂窝状细孔,外

围无骨质。体轻。具2个侧枝者习称“三岔茸”,主枝

长23~33厘米,略呈弓形而微扁,分枝较长,先端略

尖,下部有纵棱线及突起的小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

稀而粗。二茬茸和头茬茸近似,但主枝不圆或下粗上细,

下部有纵棱筋,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

气微腥,味微咸。

砍茸:为带头骨的茸,茸形与锯茸同,二茸相距约7

厘米,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1对弧形骨分列两旁,习

称“虎牙”。外附脑皮,皮上密生茸毛。

均以粗壮、主枝圆、顶端丰满、质嫩、毛细、皮色红棕、

有油润光泽者为佳。

2.马鹿茸:亦有锯茸与砍茸两种。形状与花鹿茸近似,但

较粗大,分枝较多,侧枝1个者习称“单门”,2个者习

称“莲花”,3个、4个以上者习称“三岔”、“四岔”等。

其中以莲花、三岔为主。东马鹿茸主枝长25~33厘米,外

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黄色,下部有纵棱。西马鹿茸主

枝长30~100厘米,表面多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

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

稍有腥气,味微咸。

以饱满、体轻、毛色灰褐、下部无棱线者佳。

化学成份: 含有脑素(Ceramide)约1.25%、少量雌酮(Oestrone)。

此外尚含氨基酸、酸性多糖和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有

15种以上,其中以谷氨酸、脯氨酸和赖氨酸为多。酸

性多糖据认为主要是硫酸软骨素A。灰分中的微量元素

主要有钙、磷、镁。

性味归经: 甘、咸,温。归肾、肝经

功能主治:生精补髓,益肾壮阳、强筋键骨。用于一切虚损、头晕、

耳聋、目暗、阳痿、滑精、腰膝无力、虚寒带下、崩漏等

症。

临床应用 为峻补元阳的要药。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元阳”实际上

包括了生殖、生长等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

1. 用于兴奋性机能,治疗男子阳痿、女子虚寒带下、久不

受孕。可能有性激素样作用。

2. 用于促进生长发育,治疗小儿发育不良、筋骨萎软、行

迟、齿迟、颅囟过期不合。这是肝肾不足所致,可在六

味地黄丸基础上加鹿茸。

3. 用于治疗严重贫血、精血两亏,取其活血而又带补血,

有刺激造血功能作用。现代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时,

试用鹿角胶配生地、当归、鸡血藤、牛角腮等,有一定

效果。

4. 用于治疗心脏衰弱,尤其风湿性心脏病而有心悸、腰酸、

尿量减少、小便艰涩者。

5. 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或病后体衰,表现头晕、耳鸣、腰酸、

精神不振、四肢乏力、消化不良、小便过多,鹿茸有强

壮作用。

6. 用于治疗崩漏属肾虚型者,方如鹿茸散。

使用注意

1. 发热、外感未清、平素阳盛体壮实者均忌用;高血压病

一般不宜服,但肾性高血压有眩晕和四肢麻木者,可配

杜仲、牛膝、鸡血藤、山萸肉等同服。

2. 鹿茸价昂难得,一般宜用鹿角霜或鹿角胶代,如代用后

不见效,必要时再用鹿茸。

处方举例 鹿茸散:鹿茸1.5克,当归9克,蒲黄6克,乌贼骨15

克,共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1~2次,温开

水送服。

16

鹿角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多数作为熬制鹿角胶的原料。商品

分退角、砍角两种。)

拼音:

分类:

Lu Jiao

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或马鹿

Cervus elaphus L.

药用部位: 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

形态性状: 花鹿角呈分枝状,三岔或四岔,长30~50厘米。主枝

稍向后弯曲,直径约3厘米,侧枝向两旁伸展,基部具

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表面红棕色,无毛,有光

泽,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及棱纹。质坚硬,断

面周围白色,中央灰色,具蜂窝状。细孔。气无,味微

咸。

马鹿角形状与花鹿角相似,但通常呈4~6岔,长50~

90厘米,主枝直径3~6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

具不显著的突起。断面外围白色层厚,骨质,中央多灰

黑色,具蜂窝状粗孔。

采收加工: 退角多在春季自然脱落,以春末拾取新脱落的角为佳。

砍角、锯角一般在冬季或早春将角连脑骨砍下,或自基

部锯下,风干。

化学成份: 含胶质约25%,磷酸钙50~60%,碳酸钙,磷酸镁,

氨基酸及氮化物等

性味归经: 咸,温。归肝、肾、心经

功能主治: 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用于阳痿遗精,腰脊冷痛,

阴疽疮疡,乳痈初起,瘀血肿痛

附:鹿角,为雄鹿的骨质角。味咸,性温。可代鹿茸,虽补力不及,

但价较廉。一般虚劳者可用,又能活血散瘀,治疗阴疽、

冷性浓疮之力较好。用量4.5~9克。

17

拼音:

学名:

牡蛎(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Mu Li

Concha ostreae

其它名称: 牡蛎壳

分类: 本品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大连湾牡蛎

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或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

药用部位: 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

形态性状: 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长10~50cm,高4~

15cm。右壳鳞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

坦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内面瓷

白色,壳顶2侧无小齿。左壳凹下很深,鳞片较右壳

粗大,壳顶附着面小。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无臭,

味微咸。

大连湾牡蛎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右壳外

面淡黄色,具疏松的同心鳞片,鳞片起伏成波浪状,

内面白色。左壳同心鳞片坚厚,自顶部放射肋数个,

明显,内面凹下成盒状,铰合面小。

近江牡蛎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右壳较小,壳外

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黄等色,环生同心鳞片,

幼体者鳞片薄而脆,多年生长后鳞片层层相叠,内面

白色,边缘有时淡紫色。左壳较右壳坚硬、厚大。

主产地: 长牡蛎主产于山东以北至东北沿海。大连湾牡蛎主

产于辽宁、河北、山东等省沿海。近江牡蛎产地较

广,北起东北,南至广东省海南岛沿海。主为野生

品,亦有养殖。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去肉(供食用),洗净,干燥。

化学成份: 含碳酸钙80~95%,并含磷酸钙、硫酸钙、氧化铁、

铝、镁、硅等。

性味归经: 咸、涩、微寒。归肝、胆、肾经

功能主治:潜阳益阴,敛汗、涩精止带,软坚化痰

用于虚劳烦热,盗汗,遗精,崩漏,带下及瘰疬痰核等症。

临床应用 为治疗虚汗、化痰软坚的常用药。

1. 用于敛汗。治疗虚汗,无论肺结核盗汗或体弱自汗都

适用,效果较确实,可单用12~15克,水煎,分两次

服,或配黄芪、浮小麦、麻黄根等,方如牡蛎散。

2. 用于软坚。治疗瘰疬(如颈淋巴结炎等)、瘿瘤(如

甲状腺腺瘤)、胁下痞块(肝脾肿大),作用原理尚

未明了。

3. 用于潜阳。治疗由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而致的心烦、

易怒、头晕、面赤,头部似有热气上冲、失眠、心悸,

多见于高血压病者,宜配龙骨、石决明、牛膝、钩藤

等。因肝肾阴虚而有胸腹动及悸、筋惕肉顺者。亦宜

用牡蛎。

4. 用于收涩。治遗精、崩漏、白带等,常配龙骨、芡实、

莲须、金樱子等。

5. 用于退虚热,无论阴虚骨蒸或温热病后余热未消。体

虚汗多,均宜用生牡蛎,有存阴、涩大便和清内热的

作用。《温病条辨》之一甲煎,即为温热病后退虚热

热所设。

6. 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适宜于胃脘痛而有胃酸过多

的患者。常用煅牡蛎等(研末)4.5~6克,配煅鸡蛋

壳或煅石决明等分(研末),开水送服,每日3次。

取其所含的碳酸钙有中和胃酸作用。

使用注意

(1) 本品生用镇静、软坚、解热的效力较好;煅用则涩

而带燥,收敛固涩之力较胜。

(2) 与龙骨比较,虽都能固涩,但牡蛎兼有软坚散结作

用,而龙骨则无;龙骨长于安神,而牡蛎则次之;

虽都能止动悸,但牡蛎偏于止胸腹动悸,龙骨偏于

止脐下动悸。由此可见,龙骨有其所长,牡蛎不能

完全代替龙骨。龙骨牡蛎合用,能加强潜阳和固涩

作用。

(3) 壮热脉实而无汗者不宜用。

(4) 本品多服有碍肠胃,易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必要

时宜配健脾药同用。

处方举例

牡蛎散(《三因极一病证方》):煅牡蛎15g,黄芪12g,

麻黄根6g,浮小麦18g,水煎服。

一甲煎(《温病条辩》):生牡蛎6g,研细,清水8杯,

煮取3杯,分三次温服。

附 牡蛎肉,又名蛎黄。味甘,性温。含糖原,多种氨基

酸和维生素。药理实验,其粘蛋白能抑制单纯疱疹、乙型

脑炎和脊髓灰质炎病毒。临床多用于阴虚和阳亢患者,可

作食用佐餐。

18

拼音:

牛黄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现商

品分为天然牛黄和人工牛黄两类。)

Niu Huang

其它名称: 丑宝

学名:

分类:

Calculus bovis

本品为牛科动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

药用部位: 干燥的胆囊结石(少数为胆管、肝管结石)。

形态性状: 蛋黄多呈卵形、不规则球形、方圆形或三角形,直径

主产地:

采收加工:

化学成份: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0.6~3.3cm。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

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裂纹。体

轻,质松脆易碎,断面黄色,可见排列整齐的同心层纹。

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其水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

管黄呈管状,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或为破碎的小片,

长约3cm,直径1~1.5cm。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

裂纹及小突起。断面有较少的层纹,有的中空,色较深。

主产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等地

宰牛时检查胆囊、肝管及胆管,如发现有牛黄,即滤

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用通丝草或棉

花等包好,放阴凉处,至半干时用线扎好,以防破裂,

阴干

牛黄含胆酸5.57~10.66%,脱氧胆酸1.96~2.29%,胆

甾醇0.56~1.66%,以及胆红素,麦角甾醇、卵磷脂、维

生素D及钠、钙、铁、铜等。

苦,凉。归心、肝经

开窍豁痰,息风定惊,清热解毒

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

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疗疮

临床应用

(1) 用于热性病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治疗感染性疾

病毒血症期有高热和昏热、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

的患者,取其有镇静和强心作用,也即前人所称

的清心、定惊,常配黄芩、黄连、栀子等清热药,

方如牛黄清心丸。症更重者再加配犀角、麝香等

芳香开窍药,方如安宫牛黄丸。小儿高热抽搐可

用牛黄配朱砂、胆星、金蝎等,方如牛朱七厘散。

(2) 用于治疗慢性传染肝炎,肝功能差,血清转氨酶

和改善其他肝功能有一定帮助。

(3) 用于中风昏迷,痰涎分泌和祛痰作用。

处方举例

(1)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辩》):成药,含牛黄、郁金、犀角、

黄芩、黄连、雄黄、山栀、朱砂、冰片、麝香、珍珠。成人早

晚服1丸,小儿10岁以下每服半丸或1/3丸,用开水溶化服或

和药冲服,如有呕吐用霍香汤或姜汤送下,产妇用姜汤送下。

(2) 牛珠七厘散:正牛黄1.5g,辰砂末7.5g,炙全蝎7.5g,冰片4.5g,

牛胆星4.5g,明天麻7.5g,川连7.5g,玛瑙末7.5g,甘草4.5g,

金箔25张 每服7厘开水冲服。

(3) 牛黄清心丸:成药,含牛黄、黄连、黄芩、山栀、郁金、朱砂,

每服1丸,每日1~2次研碎用开水溶服,小儿酌减。

19

蕲蛇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白花

蛇,据《本草纲目》记载,此即指蕲蛇。今市场商品两种:蕲蛇为五

步蛇;白花蛇为银环蛇的幼体,古代本草未见收藏。)

拼音:

学名:

Qi She

Agkistrodon

其它名称: 棋盘蛇、祁蛇

分类: 本品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 (Gunther)

药用部位: 干燥体

形态性状: 本品卷呈圆盘状,盘径17~34cm,全体具鳞片。头在中

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

眼后至颈侧有1条黑色斑纹,口宽大,上颚有1对毒牙。

背部红棕色,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斑纹,习称“方胜纹”。

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的黑斑,习称“连

珠斑”;内表面黄白色,可见脊椎骨及肋骨。气腥,味微

咸。

主产地: 主产于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多于夏季捕捉,除去内脏,盘成圆形,用竹片固定,烘干。

化学成份: 主含蛋白质及脂肪。头部毒腺中含多量出血性毒,少量

神经性毒,微量的溶血成分及促进血液凝固成分。干蛇

的毒牙仍然有毒。被蛇咬伤中毒后,内脏广泛出血。

性味归经: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功能 散风通络,镇痉,攻毒。

主治 半身不遂,四肢拘挛,关节酸痛,疥籁恶疮等症。

注 蕲蛇为毒蛇。头部毒腺中含有多量的出血性毒,少量神经

性毒。被咬伤中毒后,内脏广泛出血,极为危险。去头后

的蕲蛇躯干含蛋白质及脂肪,尚含微量皂甙。

19

海螵蛸(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乌贼鱼骨。)

拼音名 Haipiaoxiao

别名 乌贼骨、墨斗鱼骨

来源 本品为乌贼科动物乌贼 Sepiaescnlenta Hoyle及针乌贼

na Steenstrop无针乌贼 Sepiella maindronide

Rochebrune 的干燥内壳。

采收 收集乌贼鱼的骨状内壳,洗净,干燥。

产地 主产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地,其他沿海地区亦有产。

性状 呈扁长椭圆形,中间厚,边缘薄,长10~20cm,宽4~8cm 。背部骨

质坚硬,白色或淡黄白色,有密布的小疙瘩状突起。两侧边缘有一

层硬脆皮膜。腹面洁白,有层纹或水波纹状。体轻质松脆,易折断。

断面有明显微向背面弯曲的平行细纹。腹面摩擦时有大量白色细粉

脱落。气微腥,味微咸而涩。

性味归经 咸、涩,温。 归甘、肾经。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

用于吐血、便血、崩漏、带下、胃痛吐酸及外伤出血等症。

临床应用

1. 用于制酸止痛。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方如乌贝散(海贝散)。

2. 用于止血,主要治疗泌尿生殖系统器官的出血,常用于治崩漏,尤其

适宜于兼有湿热白带的病例。方如固冲汤。

3. 用于止泻,治久虚泻痢而脐周腹痛者,有一定效果。

处方举例 乌贝散:乌贼骨90克,浙海贝30克,共研细末,每腹3~6克,饭前

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固冲汤:白术30克,黄芪18克,山萸肉18克,生白芍12克,煅龙

骨18克,煅牡蛎18克,茜根炭6克,陈棕炭6克,乌贼骨

12克,煎汤,送服五倍子细末3克。

20

全蝎(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原名蝎)

拼音名 Quanxie

英文名 Scorpio

别名 全虫、蝎子

来源 本品为节肢动物门蛛形纲钳蝎科(Buthidae)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 的干燥体。

分布 主产于河南、山东,此外湖北、河北、辽宁等省亦产。

采收加工 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

出,置通风处,阴干。

性状 本品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完整者体长

约 6cm。头胸部呈黑棕色,前面有钳枝和鳌枝各1对,背面覆有梯形

背甲,腹面有足4 对;前腹部具环节。背面棕褐色,腹面棕黄色;

后腹部狭长似尾,具环节,棕黄色,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

刺。前腹部折断后,内有黑色或棕黄色气物质,后腹部折断中空。微

腥,味咸。

化学成分 含蝎毒素(Buthotoxin),为一种含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毒

性蛋白,与蛇的神经毒素类似,但含硫量较高。此外,尚含三甲胺

(Trimethylamine)、甜菜碱(Betaine)、牛磺酸(Taurine)、卵

磷脂(Lecithin)及铵盐等。

性味归经 辛,平、甘;有毒。 归肝经。

功能主治 熄风镇痉,祛风攻毒。用于小儿惊风抽搐,中风口眼歪斜,半

身不遂,破伤风等症。

临床应用 为驱风止痉的常用药。

1. 用于止痉,在治疗破伤风或小儿高热抽搐和其他急惊风,当使用

一般平肝熄风药无效时,即应投以全蝎。一般配僵蚕、蝉蜕、天

竺黄等,症状较重者加配蜈蚣,方如破伤风方,或在玉真散基础

上加全蝎、蜈蚣。

2. 用于驱风,治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适宜于脑血管意外后

遗症,上述症状而见证属实者,常配僵蚕、制白附,方如牵正散,

并可加配钩藤、天麻之类。

3. 试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据初步观察有一定效果,舒张压可有10

毫米汞柱左右的下降。

使用注意

1. 全蝎在常量下服用,虽无明显副作用和毒性,但仍属窜散之品,血

虚生风忌用,孕妇慎用或忌用,(动物实验发现蝎酸的钠盐对子宫

的收缩有促进作用。)

2. 全蝎与蝎尾比较:传统经验认为蝎子的药力在尾,主张选用蝎尾,

尤其治破伤风、急惊风之抽搐、痉挛,用蝎尾较好,治中风后半身

不遂用全蝎较好。以上意见可供参考,但不一定拘泥细分,实际上,

目前许多地方配方为头身尾全用。

处方举例 破伤风方:全蝎9克,蜈蚣4条,天麻12克,川芎9克,当归18

克,木瓜24克,防风12克,法夏9克,炙草6克,水

煎,可加猪胆一个另炖和药服。

加味牵正散:全蝎3克,僵蚕4.5克,制白附6克,钩藤9克,黄

芪9克,当归9克,水煎服。

21

桑螵蛸(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商品有软体

和硬体两种。)

拼音名 Sangpiaoxiao

英文名 Oötheca Mantidis

别名 桑蛸、螳螂巢、刀螂子

来源 本品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 Paratenodera sinensis de Saussure 、

小刀螂 Statilia maculata Thunb. 或巨斧螳螂 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的干燥卵鞘。分别习称“团螵蛸”、“长

螵蛸”及“黑螵蛸”。

分布 团螵蛸主产于广西、云南、湖北、湖南、河北、甘肃、辽宁等省区。

长螵蛸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湖北等省。黑螵蛸主产于

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省。

采收 9月至翌年2月采收,除去树枝,置蒸笼内蒸死虫卵,干燥。

性状 团螵蛸 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层膜状薄层叠成,长2.5~4cm,宽

2~3cm,厚1.5~2cm。表面浅黄褐色,上面隆起带不明显,底

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

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1 细小椭圆形卵,深

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长螵蛸 略呈长条形,一端较细,长2.5~5cm,宽1~1.5cm,厚约1cm。

表面灰黄色,上面1带状隆起明显,带的两侧各有1 条暗棕色

浅沟及斜向纹理,底面平坦或凹入。质硬而脆。

黑螵蛸 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4cm,宽1.5~2cm,厚1~1.5cm。表

面灰褐色,上面1带状隆起明显,内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

向上翘。质坚韧。

主要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铁、钙和胡萝卜素。

性味归经 甘、咸,平。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益肾固精,缩尿,止带。用于肾虚遗精、白带、老人小便频数、

小儿遗尿等症。

临床应用

1. 治尿频、夜尿或小便不禁。如属成人之肾虚多尿,须配山萸肉、

沙苑子、当归、黄芪等补益药,方如固脬汤;如属小儿夜间遗

尿,则配远志、茯神等镇静药和党参、当归等补益药,方如桑

螵蛸散;也可在甘麦大枣汤的基础上加桑螵蛸,都有较好效果。

2. 治肾虚遗精、滑泄,属无梦而遗者较适宜,以桑螵蛸为辅助药,

佐以补肾和其他固涩药,虚甚者加芡实、锁阳、肉苁蓉、覆盆

子等;也可在金锁固精丸的基础上加桑螵蛸。

使用注意

1. 小便短赤、阴虚火旺者忌用。

2. 本品一般宜炙用,不宜生用,因生用反会引起腹泻。

处方举例

固脬汤:桑螵蛸9克,山萸肉9克,沙苑子(或覆盆子)9克,当

归6克,黄芪9克,茯神6克,茺蔚子9克,升麻3克,

水煎服。

桑螵蛸散:桑螵蛸6克,茯神9克,远志6克,党参9克,当归

12克,菖蒲3克,龙骨9克,龟板12克,水煎服。

附注 桑螵蛸因螳螂的品种不同,其卵鞘形状不一,习见的有两种。

1. 软螵蛸:为大刀螂的卵鞘。

2. 硬螵蛸:为小刀螂和巨斧刀螂的卵鞘。

22

水蛭(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拼音名

英文名

来源

Shuizhi

Hirudo

本品为水蛭科动物蚂蟥 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 Hirudo

nipponica Whitman 或柳叶蚂蟥 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 的

干燥体。

分布 蚂蟥及水蛭产于全国各地;柳叶蚂蟥产于河北、安徽、江苏、福建、

湖北等省。

采收 夏、秋二季捕捉,用沸水烫死或用石灰、草木灰闷死,晒干或烘干。

性状 蚂蟥 呈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长5~9cm,宽0.8~2cm。背部稍隆

起,腹面平坦,前端稍尖,后端钝圆,全体有许多环节组成,前

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背部黑棕色,有许多黑色斑点排成纵

线5条,体的两侧及腹面均呈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胶质

状。气微腥。

水蛭 扁长圆柱形,体多弯曲扭转,黑棕色,长2~5cm,宽0.2~

0.3cm。折断面不平坦,无光泽。

柳叶蚂蟥 狭长而扁,长5~12cm,宽0.1~0.5cm。两端稍细,前吸盘不

显著,后吸盘圆大。背腹两面均呈黑棕色。折断面不平坦,

无光泽。

化学成分 鲜品含水蛭素,为水蛭头部腺体的分泌物,是一种多肽。但在干燥

生药中水蛭素已破坏。此外,其分泌物另含一种组织胺样物质。还

含有肝素和抗血栓素。

性味归经 咸、苦,平;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破血,逐瘀,通经。用于症瘕痞块,血瘀经闭,丹毒痈肿,跌

打损伤。

临床应用

1. 用于跌打损伤,如内脏挫伤,内有瘀肿、蓄血,可用水蛭锉

末,或煅烧(存性)成末,再配三七末、麝香等,用酒或温

开水送服,或浸药酒内服。

2. 用于

癥瘕,在抗癌剂中试用,一般是配合其他抗癌中

草药制成丸散或片剂内服,例如配海藻制成水蛭海

藻散治食管癌,但疗效有待近一步观察。

使用注意 水蛭药力较猛,只适宜于邪实之证,凡属下列情况者不

宜使用:

1. 体质素亏,脉软弱无力者

2. 孕妇

3. 有出血倾向者

4. 贫血患者(因服水蛭后往往贫血更甚)

此外,服水蛭时一般要配补养气血药为助,以防对身体

有害。

处方举例 水蛭海藻散:水蛭6克,海藻30克,共研细末,每服6

克,以黄酒冲服。

23

土鳖虫(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商

品有苏士元、汉士元、金边士元三种。前两种行销地区较广,

后一种中南、华东部分地区以及吉林习销。)

拼音名 Tubiechong

英文名 Eupolyphaga Seu Steleophaga

别名 士元、土别虫、地鳖虫

来源 本品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 或冀地鳖

Steleophaga plancyi (Bol.) 的雌虫干燥体。

产地 地鳖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翼地鳖主

产于河北、北京、山东、浙江等省市。野生或饲养。

采收 夏、秋二季捕捉,一般用食饵或夜间用灯光诱捕。捕捉后,置沸水

中烫死,晒干或烘干。

性状 地鳖 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前端较窄,后端

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背部有胸背板3节,前胸背板较

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 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

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 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 3对,具细

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

冀地鳖 呈长椭圆形,长2.2~4cm,宽1.5~2.5cm。背部黑棕色,通

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主要成分 未详。

性味归经 咸,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临床应用

1. 用于跌打损伤有瘀肿或骨折。地鳖虫有助于消肿止痛。内服每日

6~9克,酒送服,也可配自然铜、骨碎补、乳香、没药等,方如

跌打散。外用可配其他活血去淤药水煎外洗。

2. 治肝肿大属慢性肝炎或早期肝硬变,肝区有闷痛,可配郁金、三七、

鸡内金等内服,有活血止痛作用。

3. 治宫外孕,有包块和蓄血,可用地鳖虫加四物汤,在配薄黄、五灵

脂、花蕊石等。

4. 试用于抗癌,取其有软坚散结作用,常于其他抗癌药配伍,如治子

宫肌瘤,可用地鳖虫配大风艾、铁包金、穿破石、虎乳灵芝等。

附注

地鳖虫和水蛭不同,两者虽都能破血,但地鳖虫又兼有行血、和血的作用,

药性不峻烈,虚证也可使用。水蛭专于破血,药性峻烈,虚弱者一般不用。

处方举例

跌打散:地鳖虫15g(去头足,研末), 自然铜9g(煅末), 骨破碎9 g,

当归9 g,红花9 g,乳香9g, 没药9 g,泽兰9g, 赤芍9g ,川断9 g, 共

研极细末(亦可制丸),每服3~6g 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24

乌梢蛇

拼音名 Wushaoshe

英文名 Zaocys

别名 乌风蛇

来源 本品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 的干燥体。

产地 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省。

采收 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或先剥去蛇皮留头尾,除去内脏,

盘成圆盘状,干燥。

性状 本品呈圆盘状,盘径13~16cm。表面乌黑或黑褐色,密被菱形细鳞

片;背鳞行数成双。头盘在中间,扁圆形,口内有多数刺状牙齿。脊

部高耸;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内面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

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质坚硬。气腥,味淡。

主要成分 含蛋白质22.1%,脂肪1.7%。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镇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皮肤风瘙疥癣,

惊痫等症。

临床应用

1. 用于治疗慢性湿疹、荨麻疹等风热留于皮肤的疾患,配蝉蜕、荆芥、赤芍等,

方如乌蛇消风饮

2. 用于治疗破伤风惊痫,抽搐,用白花蛇、乌梢蛇各3g(研末)、炙蜈蚣2条

(研末),用开水送服

3. 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以偏于风寒、游走不定者较适宜,可配羌活、秦艽等

据报道,最近有人试用乌梢蛇(焙黄研末)治疗骨结核,有一定疗效

处方举例

乌蛇消风饮:乌蛇3g(研粉吞),蝉蜕12g,当归15g,赤芍12g,防风9 g,荆芥9g

地肤子18g,柴胡6g,白蒺藜9g,甘草3g,水煎服。

2024年9月25日发(作者:谷梁灵凡)

1

斑蝥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斑猫”。)

拼音

学名

Ban Mao

Mylabris

其它名称 斑毛

来源: 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芫青科(Meloidae)昆虫南方大斑蝥

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的干燥虫体。

产地 主产于河南、广西、安徽、江苏、湖南、贵州等省区。群

集于大豆、花生、茄子、棉花及瓜类植物上,危害植物的

叶、花、芽等。

采收加工 7~9月,清晨露水未干,斑蝥翅湿不能起飞时,带手套

捕捉(避免刺激皮肤),或用蝇拍打落,用竹筷夹入容

器,放入沸水中烫死,然后晒干。

形态性状: 南方大斑蝥呈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

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

已脱落。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黄

棕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

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腹部成环节状,有

黑色绒毛。气特异而臭,刺激性强,不宜口尝。

黄黑小斑蝥较小,长1~1.5cm。完整的触角末节基部与

节等宽。

均以个大、完整、颜色鲜明、无败油气味者为佳。

化学成份: 南方大斑蝥含斑蝥素(cantharidin )1~1.2%,脂肪油12%

及树脂、蚁酸、色素等。黄黑小斑蝥(台湾产者)含斑

蝥素0.97%,但亦有达1.3%者。

性味归经: 性辛,味寒。有大毒。归大、小肠经。

功能主治: 功能:破血积,蚀死肌,利尿,攻毒。淋病,疯狗咬伤;

外用治恶疮瘰疬、疔毒疥癣等。西医用为引赤发泡药。

临床应用

1. 外用治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斑蝥酒治局限性神经

性皮炎,有止痒和改善局部神经营养作用。

2. 内用治癌肿,例如复方斑蝥素治肝癌,据报道有一定

疗效,短期内使症状明显改善,肝脏缩小。

用量 外用适量。内服0.3~0.6g。孕妇忌用。

处方举例

斑蝥酒:斑蝥2克加入65度白米酒或65%稀酒精100

毫升,密闭浸7昼夜,患部外涂少量,每日1~2次。

2

本国名称: 鳖甲(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

为中品。)

拼音: Bie Jia

学名:

别名

Carapax Trionycis

上甲、团鱼甲。

来源: 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鳖科(Trionychidae)动物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

主产地: 主产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湖南、浙江、江西等省。

已有人工饲养。

采收加工:3~9月捕捉,割下鳖头,将鳖体放入沸水中煮至背甲上

硬皮能剥落时取出,去净残肉,剥取背甲晒干。

形态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长10~20cm,宽8~

17cm,厚5mm。背面灰褐色或墨绿色,密布皱褶并有灰黄

色或灰白色斑点;腹面灰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颈

骨向内卷曲,两侧有对称的肋骨各8条,伸出边缘。质坚

硬,易自骨板衔接缝断裂。气微腥,味淡。

化学成份: 含骨胶原(Collagen)、碳酸钙、磷酸钙等。

性味归经: 性咸、寒。归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骨蒸潮热,虚热劳嗽,经闭,癥瘕

等症。

临床应用

1. 治虚劳烦热。如属肺结核之潮热,盗汗。方如清骨散。

如属温病后期,津液已损,余热未退,出现潮热,夜热

早凉,口唇灼烂,齿干,或因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

眩晕,四肢抽搐,舌干燥而无光泽,脉细数而微弱,均

可用鳖甲,取其有清热和镇静作用(即所谓“养阴退热”

和“潜阳息风”),常用三甲复脉汤或青蒿鳖甲汤。

2. 治积聚癥瘕(肝脾肿大),其原理尚待近一步研究。

3. 用于妇科,治月经过多、崩漏,取其有收敛理血作用。

4. 用于外科,治疮痒久不愈合。

使用注意

1. 下列情况不宜用鳖甲:a.腹泻(因鳖甲会致泻);b.消

化不良、胃口不佳(因鳖甲含胶质,不易消化);c.阳

虚,尤其阳痿(因鳖甲抑阳而制肾火,能降低性欲);

d.孕妇(因鳖甲能动胎)。

2. 与鬼板比较:论滋补力,鳖甲不如龟板;论治积聚症块,

鳖甲有其特长,为龟板所不及;论腻滞程度,鳖甲较轻。

用法用量 9~30克,打碎先煎。

处方举例 清骨散:银柴胡9克,胡黄连2克,鳖甲15克(先煎),

青蒿6克,秦艽6克,地骨皮9克,知母9克,

甘草3克,水煎服。

三甲复脉汤:生牡蛎15克,生鳖甲24克(打碎先煎),

生龟板(打碎先煎),炙甘草18克,干地

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克(不去

心),阿胶9克(溶化),火麻仁9克,

水煎服。

青蒿鳖甲汤: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

6克,丹皮9克,水煎服。

3

本国名称:

拼音:

学名:

分类:

蝉蜕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

Chan Tui

Periostracum cicadae

蝉科Cicadidae昆虫黑蚱 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ucius

药用部位: 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其它名称: 蝉退、知了皮、虫退、仙人衣(北京)

形态性状: 全形似蝉,中空稍弯曲,长约3.5cm,宽约2cm。表面

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头部有丝状触角1对,多已

断落,复眼1对横生。额部突出,上唇宽短,下唇延长

成管状。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开,裂口向内卷曲,左右

具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前1对足粗壮具齿,后2

对足稍细长,均被黄棕色细毛。腹部圆而丰满有细纹,

尾部钝尖,由腹部至尾端共9节。体轻,中空,易碎。

无臭,味淡

主产地: 主产山东、河南、河北、湖北、江苏。全国大部分地区亦

产。

采收与加工: 采收:夏、秋二季自地面或树上拾取。

加工:除去泥土,晒干

化学成份: 含大量甲壳质,含氮7.86%,灰分14.57%。

性味归经: 性寒,味咸、甘。 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功能:散风热,退目翳,透气,解痉

主治: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

痒,小儿惊痫。

临床应用 一般用于小儿科较多,内科杂病和眼科也经常使用。

1. 治疗肺热嘶哑(急性喉炎、急性支气管炎),配牛蒡

子、生甘草,如单纯外感风热所致的嘶哑,则配胖大

海。

2. 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夜睡不安,配钩藤、

灯芯草。

3. 治疗小儿夜啼。用薄荷汤调服蝉蜕的小半截(即去头

足)7~9个。

4. 眼科方面,主要用于退翳(包括炎症性或外伤性角膜

损害遗留的云翳、斑翳、白斑),古方即已用蝉蜕无

比散治白翳遮睛,现代实践用蝉蜕无比散加减全蝎或

蜈蚣、凤凰衣、犀角等治疗角膜白斑,根据对一些病

例的初步观察,确有一定疗效,能提高视力。此外,

蝉蜕配木贼、菊花等能清风热,治眼红肿痛(急性结

膜炎等)。

5. 用于息风定惊(如治破伤风)。方如五虎追风汤。

用量 常用量3~15克,治慢性肾炎、破伤风须用大量,甚至

达15~30克。

处方举例

蝉蜕无比散:蝉蜕(去头足)3克,蛇蜕3克,白蒺藜12克,石

决明15克,防风9克,苍术6克,川芎3克,赤芍

9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五虎追风汤:蝉蜕30克,制南星6克,明天麻6克,全蝎7个(连

尾),僵蚕(炒)7个 ,水煎,每日一剂,连服三

日。

4

名称:

拼音:

蟾酥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见《药性本草》,原名

蟾蜍眉脂,至《本草衍义》始有蟾酥之名。)

Chan Su

其它名称: 癞蛤蚂浆、蟾蜍眉脂、疥蛤蟆酥、虫酥。

学名:

分类:

Venenum Bufonis

为脊索动物门两栖纲蟾蜍科(Bufonidae)动物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耳后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

液,经加工而成。

形态性状: 团蟾酥呈扁圆形团块或饼状,直径3~7cm,厚约5mm,

茶棕色、紫黑色或紫红色,表面光滑。质坚硬,不易折

断,断面光亮,胶质状。气微腥,味麻辣,粉末嗅之作

嚏。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状液。

片蟾酥呈不规则片状,厚约2mm,一般较粗糙,另面较

光滑。质脆,易折断。

均以色红棕、断面角质状、半透明、有光泽者为佳。

主产地: 主产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省。

采收与加工: 夏、秋两季捕捉,洗净泥土,用铜镊子夹压耳后腺及

皮肤腺,使分泌的白色浆液贮于磁器中(忌用铁器,

以免变黑),虑去杂质,取纯浆放入原模型中晒干,

即为团蟾酥;如涂于玻璃板上晒干,即为片蟾酥。

化学成分 含多种强心甾体化合物,主要有华蟾毒精

(Cinobufagin)、华蟾毒它灵(Cinobufotalin)、蟾毒

它灵(Bufotalin)、蟾毒灵(Bufalin)等。此外,尚

含吲哚化合物蟾蜍季胺(Bufotenidine)、蟾蜍色胺

(Bufotenine)、胆甾醇(Cholesterol)、精胺酸

(Arginine)、辛二酸(Suberic acid)等。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心经

功能主治: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腹痛吐泻

临床应用 蟾酥可作内服和外用。外用主要为治疗皮肤感染疾病,

如痈疮肿毒,或皮肤疮癣等有解毒散肿的作用,又可外

用与内服同时采用。

1. 治疗疔疮、乳房炎、骨髓炎、骨结核等。孕妇忌用。

2. 治疗疮痒肿痛或牙痛,可用蟾酥外敷,有止痛作用。治咽炎、扁

桃体炎或疮疖,也可用蟾酥配牛黄、冰片、麝香等内服,以加强

解毒散肿止痛的作用。方如六神丸。

3. 局部麻醉,可用其酊剂“蟾酥”酊。

4. 用于治疗肿瘤和白血病。以其片剂内服,每天3次,每次0.6克,

试用于治白血病和恶性肿瘤;又以蟾酥、七叶一枝花等量研末,

每天2次,每次3克,治非白血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用于体弱者和孕妇,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用量 外用适量,或入丸散剂作内服。

处方举例

蟾酥丸(成药);含蟾酥6克(酒化),轻粉1.5克,煅枯矾、寒

水石、铜绿、乳香、没药、胆矾、麝香各3克,

雄黄6克,蜗牛21个,朱砂6克,研末为丸,如

绿豆大,每服5~6粒,每日1~2次,又外用以

药丸1粒,加95%酒精2滴,研成药糊,外擦患

部,治牙齿过敏。

六神丸(成药):蟾酥、牛黄、珍珠、麝香、雄黄、冰片,每次0.03~

0.06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附注 蟾蜍药用其皮(干蟾皮),或去其内脏的干燥全体(干蟾),

焙干研末应用。味甘、辛,性温,有毒。功能:消积、除胀、

去肿。

主要用途:

1. 治小儿疳积痨热、腹胀、泄泻。

2. 试用于治癌,用蟾皮或干蟾,单用或配其他中草药,方

如治食道癌的蟾蜍丸。蟾蜍治癌原理是否与蟾酥同,尚

待进一步研究。

3. 治皮肤湿毒、痈肿,可用本品煎粥服。

用量 蟾蜍粉每服3~9克。

处方举例 蟾蜍丸:蟾蜍粉500克,砂250克,硼砂250克,7枯矾

30克,玄参30克,黑豆4.5克,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

如绿豆大小,每日3次,每次10丸。

5

拼音:

穿山甲(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原名“鲮

鲤甲”。《图经本草》称为“穿山甲”。)

Chuan Shan Jia

其它名称: 甲片,山甲

学名:

分类:

Squama manitis

本品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鲮鲤科(manidae)动物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L.的鳞甲。

形态性状: 本品呈扇形或近三角形,中间较厚,边缘较薄,长3~

5cm,宽4~5cm。背面淡棕色或黑棕色,有纵纹和横线

纹;腹面色淡,前半部光滑,中部有1条棱线,自棱线

至底部有横皱纹。角质,微透明,坚韧,不易折断。气

腥,味咸。

以片色棕黑或棕黄、不带皮肉者为佳。

主产地: 主产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贵州,此外,湖南、

福建、台湾、浙江等省亦产。国外产于越南、缅甸、

印尼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皆可捕捉。穿山甲有受惊卷缩成球、静止不动的

习性,极易捕获。杀死后,去净骨肉,将皮放入沸水

中烫,甲片自行脱落,捞出晒干。

性味归经 味咸,微寒。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 功能: 消肿溃痈,通经下乳,通络散风。

主治:痈疽肿毒,乳汁不通,瘀血经闭,风寒湿痹。

临床应用

1. 用于下乳,治哺乳妇女乳汁分泌不足,可用炙山甲

配王不留行、宣木瓜、黄芪、木通等,效果不错,

方如山甲下乳汤。

2. 用于治痈疽。内服以炙山甲配银花、皂角刺等煎汤

治痈肿初起,促进脓肿消散,方如消疮饮。外用可

用炙山甲末或炮山甲末和药调敷疮疡。但痈疽已溃

的病例不要使用。

此外,穿山甲也可用于治高血压病,配丹参、代赭石等;治神经

衰弱用炙山甲配熟枣仁。生地、磁石、阿胶等,效果较好;

治癥瘕积聚用山甲配莪术、三棱、当归等。

处方举例 山甲下乳汤:炮山甲4.5g,王不留行9g,宣木瓜9g,黄芪

18g,木通8g,水煎服。

6

本国名称: 地龙(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

“白颈蚯蚓”。地龙之名始见于《图经本草》。商品

分土地龙和广地龙两种。)

拼音: Di Long

其它名称: 蚯蚓干

学名:

来源

Pheretlma

为环节动物门巨蚓科(Megascolecidae)动物参环毛蚓

Pheretima aspergillum(Perrier) 或缟蚯蚓Allolobophora

caliginosa(Savigny) trapezoids (Ant. Duges)的干燥体。

前者习称“广地龙”,后者习称“土地龙”。

形态性状: 广地龙呈扁片状,扭曲不直,长10~20厘米,宽1~2

厘米,除首尾两端外,腹部已剖开,内脏已除去,棕褐

色。口及肛门可见。环带明显,习称“白颈”。雄性生

殖孔在第18节两侧,呈小突起状,质脆,易折断。气腥,

味微咸。

土地龙呈弯曲的圆柱形,长5~10厘米,直径3~7毫

米。环节多不明显,黄色至灰棕色,不平直。质轻而脆,

断面肉薄,常附着泥土。

均以条大、肉厚者为佳。

主产地:广地龙 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土地龙主产于河南、山

东、安徽。此外,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亦产。

采收与加工: 夏、秋二季捕捉。广地龙捉到后拌以稻草灰,用温水

稍泡,去掉体外粘液,从腹面剖开,除去内脏,洗净,

晒干或焙干。土地龙用草木灰呛死,去灰晒干或烘干。

化学成份: 广地龙含次黄嘌呤(Hypoxanthine),为扩张支气管的成

分,有平喘作用;琥珀酸和L(+)谷胺酸,有平喘、镇静

作用;蚯蚓解热碱(Lumbrofebrine),有解热作用;蚯

蚓素(Lumbitin),有溶血作用;蚯蚓毒素

(Terrestro-lumbrilysin),为有毒成分。

性味归经: 性寒,味咸。归肝、脾、肾经 。

功能主治: 清热、镇痉、解毒、利尿

用于热病惊狂,风湿性关节炎,半身不遂,小儿惊风,

小便不通;外用涂丹毒漆疮等。

临床应用

1. 用于治支气管哮喘,取其有扩张支气管作用。

2. 用于治高血压病,取其有降压作用。

3. 用于治疗高热烦躁而有抽搐者,取其有清热解痉的作

用。其药力虽较蜈蚣、全蝎为弱,但对症状较轻者,

仍有一定作用。常配其他清热药同服,方如地龙汤。

4. 用于活络,治中风和跌打损伤后筋络活动不便。方如

地龙散。

附注 1.地龙经酒洗后,药效有所增强,但镇惊之力仍不及全蝎、

蜈蚣。

2.脉虚而便溏者慎用。

处方举例 地龙汤:地龙干9克,全蝎3克,银花12克,连翘9可,

钩藤9克,水煎服。

地龙散: 地龙、肉桂、苏木各2.7克,麻黄2.1克,黄柏、

归尾、甘草各4.5克,桃仁9个,水煎服。

8

蜂蜜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石蜜”。)

拼音: Feng Mi

其它名称: 石蜜、石饴、食蜜、蜜

学名: Mel

来源 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蜜蜂科(Apidae)昆虫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Fabr .及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n.所酿的蜜。

形态性状 为粘稠液体,白色至淡黄色(白蜜),或橘黄色至琥珀

色(黄蜜)。新鲜时半透明,贮放稍久即变成不透明,

并有白色颗粒状结晶(葡萄糖)析出。气香,味甚甜。

产地 各地均产,以 广东、云南、福建、江苏、浙江等省产量

较大。均为人工养殖生产。

采收与加工 春至秋季采摘。将蜂巢割下置于布袋中,将蜜挤出或

置离心机摇出,过滤,除去杂质。

化学成份: 主含果糖和葡萄糖约70%,两者含量相近,“油性大”、

质量好的蜂蜜果糖含量较高。另含少量蔗糖、有机酸、

挥发油、维生素(B1、B2、B6、A、D、E、K、H等)、

酶类(淀粉酶、转化酶、过氧化酶、脂酶等)、乙酰胆

碱、无机盐(镁、硫、磷、钙、钾、钠、碘等)及花粉、

蜡质等。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肺、胃、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 功能:补中益气,润燥滑肠,止咳,解毒

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外治疮疡不敛,水

火烫伤

主治:

(1) 主要成分。一般蜂蜜含葡萄糖和果糖(转化糖)70%~80%,

两者的含量约相等。蕉糖1%~3%,水分14%~23%。此外尚有少量

挥发油,蜡质,有机酸,矿物质,花粉粒,芳香性物质以及多种维

生素。由于蜂蜜含大量转化糖,服食后,容易被胃肠吸收,所以营

养价值优于蔗糖。

(2)本品有矫味,防腐作用,为中药制造蜜丸的主要原料。

(3)蜂蜜的蜜源植物品种众多,数以百计,其主要植物也有数十种,

因而蜂蜜的品质差别较大。各地划分好次等级的方法也不相同,有的

按花种分等;有的按上市季节(春蜜、冬蜜);有的按颜色分等;有

的按浓度(含水量多少)分等;有的按统货处理不分等级。为了贯彻

按质论价的原则,从而发展生产,提高蜂蜜质量。1964年供销合作

总社对蜂蜜的等级划分,作了统一规定。按不同的花种分为三等。按

浓度(含水量)的差别,每等分为九级。1965年又作了补充说明:

“现行规格原则上不变……个别划分不适当的省(区)可根据当地蜂

蜜质量的好坏自行调整”`具体质量要求概述如下。

①按花种分等:龙眼,荔枝,枇杷,荆条,椴树,洋槐,枣花等花

种蜂蜜及相等于以上的花种蜜为一等蜜。棉花,瓜花,芝麻,葵花,

油菜,紫云英等花种蜜及相等以上的花蜜为二等。莽麦,乌桕,皂角,

水莲,大葱等花种及相等于以上的花种为三等。

②按浓度分等:通常以波美氏比重计度45度为一级;44度为二级;

以下每一度降一级;37度为九级;36度及36度以下为等外级(浓度

40度的含水分23%)。

③鉴定花种方法:主要靠实践经验辨别,每一花种的蜂蜜,都具特有

的色泽和气味以及花粉粒。首先看颜色是白是黄是深是浅,然后再看

其结晶粒是粗是细,再用鼻闻,口尝辨别它的香气味道属于哪种蜜源

植物,颜色,结晶,气味是否一致,最后根据实践中掌握的各种花种

特征,确定它是什么花种。或与标准样品对照,经看,闻,尝等方法

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此外还可用显微镜观察花粉粒的形状,鉴

别蜜源种类。但必须具备识别多种蜜源花粉粒形态 的知识,才能认

出它是什么花种。总之,要靠反复实践,逐渐积累经验,才能作到准

确无误。

(4)今将常见的花种蜂蜜,种的特征,品质,产地介绍如下。

对掺假的鉴别,一般的掺假,多兑入饴糖或蔗糖以及淀粉等。鉴别方

法如下。

① 如掺饴糖,则蜜甜变淡,并带酸味,葡萄糖结晶不显著。滴在纸

上能渗透至背面。另外可取蜜样一份,放入试管内,加净水4份,

使之稀释,然后逐渐加入酒精(95%)如有饴糖掺入,则呈现出许

多白色絮状物。

② 如掺入大量蔗糖,则蜜味淡薄,葡萄糖结晶不显著,可用费氏反

应法检验。

③ 如掺入淀粉及面粉,则蜜显混浊,可取蜜样一份,加适量清水煮

沸后放冷,加碘液或磺酒少许,如显兰色,绿色或红色,就证明

有淀粉或面粉掺入。如蜜已全部结晶,可用烧红的光滑铁棍插入

蜜中,稍停片刻抽出,如铁棍上有附着物,说明有淀粉等掺杂。

蜂蜜的品种,特征,质量,产地

品名

椴树蜜

清香,味香甜带有清凉感。质佳

华北,山

浅琥珀色(淡黄色),结晶粒粗如黄米粘饭。

枣花蜜

气香,味香甜,有特异的枣花香。质佳

南,陕西

白色微带淡黄色,结晶粒细腻。气芳香,味甜。东北,华

荆条蜜

质佳

淡白色,结晶粒细腻。具有槐树花香气,味甜。

洋槐蜜

质亦佳

南,西北

东,中

北,西北

华北,华

东,河

特征

白色,液体时透明。结晶粒细腻如凝脂样。气

东北

产地

淡黄白色,结晶粒细腻。气清香,味浓甜,有广东,福

荔枝蜜

荔枝味。质佳

建,广西

9

蛤蚧 (始载《开宝草本》。)

拼音: Ha Jie

其它名称: 仙蟾、大壁虎

学名: Gecko

来源: 本品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壁虎科(Geckonidae)动物蛤蚧

Gekko gecko L. 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主产地: 主产于广西。云南、广东等省亦产。广西、江苏等省区有

人工养殖。

采收加工:通常于5~9月捕捉,破开腹部,取出内脏,用布抹净血

液(不可水洗),再以竹片撑开使身体扁平,四肢顺直,

以微火焙干,将两只合成1对,扎好。

形态性状: 本品呈扁片状,头部及躯干部长9~18cm,尾长6~

14cm。头稍扁,略呈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无眼睑,

吻鳞不切鼻孔,口内角质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背

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散在。脊椎

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除第一趾外,均具爪,

趾底面具有吸盘。尾细长而坚实,扁圆形,有不甚明显的

银灰色环带数条。全身密被类圆形微有光泽的细鳞。质坚

韧,气腥,味微咸。

化学成份: 含动物淀粉、蛋白质、脂肪。

性味归经: 咸,温。归肺、肾经

功能主治: 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用于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虚喘。

(1) 治虚症喘咳,包括肾阳虚和肺阴虚所致的慢性喘咳,例如支

气管哮喘,心性喘息,肺气肿,特别是治疗肺结核引起的喘

咳,痰中带血,蛤蚧更是常用药。或配百部、紫菀、五味子;

或配贝母、桑白皮、杏仁等。水煎服,方如蛤蚧汤。也可单

用蛤蚧注射液。

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所致的喘咳,蛤蚧疗效不显著;咳喘属

风寒痰饮者也不宜用。

(2) 用于治肾阳虚之阳痿、性机能减退、五更泄泻、小便频数,

可与朝鲜参、五味子、核桃肉共研末为丸服食,或配巴戟天、

茯苓、白术等。

此外,也用于治久病体弱、神经衰弱。

使用注意 本品可水煎服、制丸散,或浸酒服。著名的蛤蚧酒就常

驻用于补肾壮阳,但对喘咳者,酒有刺激性,反为不利,

最好还是焙干后蜜灸成蜜丸,或研碎,和药冲服。

用量 浸酒用1~2对,鲜品剖开后去内脏,浸入50度米酒内。

干品研末,一般用0.9~1.5g,大剂用3~6g,最好取尾(习

惯上认为药力在尾),配其他滋补汤药冲服。又可用蛤蚧

一对清炖,或加瘦猪肉、冬虫草炖服。

处方举例 蛤蚧汤:蛤蚧1对,百部12g,紫菀9g,五味子1.5g,

杏仁9g,桑白皮9g,水煎服。

10

龟板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学名: Plastrum Testudinis

其它名称: 鬼甲

分类: 本品为龟科Testudinidae动物乌龟Chinemys(Geoclemys)

reevesii(Gray)

药用部位: 背甲及腹甲

形态性状: 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长10~20cm,宽7~10cm,

厚约5mm。外表而黄棕色至棕色,有时具紫棕色放射

状纹理;内表面黄白色。全体由12块腹鳞甲对称嵌合

而成,鳞甲间呈锯齿状嵌合而成;两侧有肋鳞甲,呈翼

状斜向上方弯曲。表面光滑,外皮尚存,有的略带血迹

(血板);或无光泽,有脱皮的痕迹(烫板)。质坚硬,

易自甲缝处断裂。气微腥,味微咸。

以块大、无残肉、板有血迹者为佳。

主产地: 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江、泽、湖、池中。

采收加工: 全年均产,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或用沸水烫

死,出去筋肉,取腹甲晒干,两种加工品分别称为

“血板”或“烫板”。

化学成份: 含动物胶质、脂肪、钙、磷等。

性味归经: 咸、甘,微寒。归肝、肾、心经

功能主治: 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退虚热。

肾阴不足,骨蒸劳热,腰膝痿弱,心虚健忘,遗精,崩

漏带下,小儿囟门不合,久嗽,久痢,久疟等症。

临床应用 用作滋阴。凡血虚阴虚之证,尤其骨蒸劳热、遗精崩漏、

慢性肾炎等均宜用。

(1) 治肺结核之骨蒸劳热、盗汗、有解热作用,并能补充钙质和其

他养分。取滋阴与降火相结合的原则,常配黄柏、知母、生地

等清热药,方如大补阴丸。

(2) 治阴虚型慢性肾炎,对去尿蛋白似有一定帮助,可配阿胶和六

味地黄汤。

(3) 治神经衰弱,取龟板有镇静作用,常配枣仁、磁石、丹参、生

地、柴胡等。

(4) 治慢性疮疡、久不愈合,配皂角刺、白头翁等,或配土茯苓熬

胶,即龟苓胶。

此外,龟板能治血热所致的崩漏带下,取其有凉血止血的作用,

又治小儿筋骨痿软,配虎骨,牛膝、锁阳等,方如虎潜丸。

使用注意

(1)肾虚而无热者不宜用龟板;阳虚泄泻者亦不宜用。

(3) 灸龟板一次服得太多(例如30g以上)有时会引起泄泻。

用量 9~30g(打碎先煎)。

处方举例

大补阴丸(成药):含黄柏、知母、龟板、熟地。每服6~9g

温开水送服。

11

拼音:

学名:

鸡内金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丹雄鸡项下。)

Ji Nei Jin

Endothelium corneum gigeriae galli

其它名称: 鸡肫皮、内金、鸡胗皮

分类: 本品为雉科动物家鸡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药用部位: 干燥胃内壁皮层

性状鉴别 完整的内金呈不规则襄状,长约3.5cm,宽约3cm,厚约

5mm。表面黄色、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条棱状皱纹,

呈波浪形。质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微腥,

味微苦。以色黄、完整少破碎者为佳。

主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 杀鸡后,取出鸡肫,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

化学成份: 含胃激素、蛋白质,其中含多种氨基酸,如胱氨酸、精

氨酸、色氨酸等,并含胆绿素类物质。

性味归经: 甘,平。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 健胃消食。用于食积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等症

临床应用

1. 治消化不良,尤其适宜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纳

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大便稀烂等。鸡内金

对消除各种消化不良症状都有帮助,可减轻腹胀、肠

内异常发酵、口臭、大便不成形等症状。常配麦芽、

山楂、陈皮等。

2. 治小儿遗尿,或成人之小便频数、夜尿。方如内金汤。

3. 治体虚遗精,尤其对肺结核患者遗精有较好效果。用

焙鸡内金粉18克,分为6包,每天服2次,每次1

包,清晨和临睡前开水送服。

4. 试用于治疗慢性肝炎。

5. 外用研末治皮肤病损。

使用注意

1. 凡慢性病和胃气不足者用鸡内金时宜炙用(焙用)。

2. 粉剂疗效优于煎剂。

处方举例 内金汤:炙鸡内金9克(研末,冲),炙桑螵蛸4克,

煅龙骨12克,煅牡蛎12克,浮小麦15克,

炙甘草6克,水煎服。

12

僵蚕(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拼音: Jiang Can

学名: Bombyx batryticatus

其它名称:僵虫、姜虫、白僵蚕、天虫

分类: 本品为蚕娥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

药用部位: 4-5龄的幼虫因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 Vuill. (Batrytis bassiana Bals.)而致死的干

燥虫体

形态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

0.7c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被有白色粉霜(气生菌丝

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黄棕色,体腹面有足8对,

呈突起状;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

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棕黑色,有光泽,

内有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

主产地: 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多为自然病死者,

亦有在非蚕区进行人工培植。

采收加工: 将感染白僵菌致死的蚕晒干或微火烘干。

化学成份: 含蛋白质67.44%,、脂肪4.38%。此蛋白质有刺激肾

上腺皮质的作用。蚕体表面的白粉中含草酸铵。

性味归经: 咸、辛,平。归肝、肺经

功能主治: 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头痛、风痰。

临床应用

1. 用于熄风止痉,配全蝎、蜈蚣等治破伤风、小儿急性

慢性惊风,也可配钩藤、珍珠粉等,方如蚕珠定惊汤。

2. 用于清散风热,治头、面部和口腔疾患而偏于热者,

咽喉肿痛,尤其对喉痹(咽喉炎)、喉风(咽部化脓

性感染),表现有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可用本品

清热消炎去肿而开音,又可在清咽利膈方剂基础上加

僵蚕。

3. 用于治疗癫痫,配天竺黄、半夏等化痰,方如僵蚕饮。

4. 用于治疗乳房炎、流行性腮腺炎、疥疮痈肿、急慢性

淋巴腺炎等,常与清热解毒药如连翘、板蓝根、黄芩

等配用。

处方举例

僵蚕定惊汤:僵蚕3克,珍珠末0.9克(冲),钩藤4.5

克,白芍4.5克,丹参4.5克,羌活2.1克,鸡血藤4.5克,

熟枣仁3克,水煎服。

僵蚕饮: 僵蚕3克,天竺黄6克,桑寄生6克,半夏4.5克,菖蒲

2.4克,钩藤4.5克,天南星2.4克,当归2.1克,水煎服。

13

金钱白花蛇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古代《本草》未见收藏。)

拼音:

学名:

Jin Qian Bai Hua She

Bungarus parvus

其它名称: 白花蛇

分类: 本品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

药用部位: 幼蛇干燥体

形态性状: 本品呈圆盘状,头在中央,尾细常纳于口中。盘径约

3cm,蛇体直径约0.4cm。亦有蛇体较大,盘径达15cm,

蛇体直径达2cm者。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具多数白

色环纹,并有1条粗壮突起的脊棱,鳞片细密。腹部

黄白色,鳞片较大。内表面黄白色。气微腥,味微咸。

主产地: 主产于广东、广西。广东、江西等省有养殖。

采收与加工: 夏、秋二季捕捉幼蛇,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擦净血

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以头为中心盘成圆盘状,用

竹签横穿固定,干燥

化学成份: 主含蛋白质、脂肪及鸟瞟呤核甙(Guanoside)。头部毒

腺中含强烈的神经性毒,为小分子蛋白质或多肽类;并

含溶血成分及血球凝集

性味归经: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攻毒,止痉.

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

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临床应用

1. 治风湿性关节痛(不论新久),手足萎弱、屈伸不便。

方如白花蛇酒。

2. 治中风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配全蝎、天麻、当归

等浸酒。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者不宜用,类中风而属虚者也不宜用。

处方举例

白花蛇酒:蕲蛇(干)90克,羌活、防风、秦艽、当归、五加

皮各30克,天麻20克,浸入1.5~2.5千克烧酒中,

浸1个月左右可服,每晚饭后服15~60克。

14

拼音:

羚羊角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Ling Yang Jiao

学名: Cornu Antelopis

其它名称: 羚羊

分类: 本品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

药用部位: 角

形态性状: 本品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40cm,下部较

粗,灰白色;上部渐细并弯曲,黄白色。顶端部分光滑,

内有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嫩者角尖多为

黑棕色,其内部常有红色斑纹。除顶端光滑部分外,有

10~20个隆起的环脊,其间距约2cm。基部锯口面类圆

形,内有骨塞,习称“羚羊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

1/3,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筒。质坚硬。气无,

味淡。

主产地: 主产于新疆北部。俄罗斯产量大。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以8~10月捕捉锯下的角色泽较好。

化学成份: 含磷酸钙、角蛋白及不溶性无机盐等,并含少量维生素

A等。

性味归经: 咸,寒。归肝、心、肺经

功能主治: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阙,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

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 为治疗高热神昏、抽搐之要药。

1. 治疗热性抽搐,尤其患感染性病引起的高热抽搐。本

品能清热止痉,一般配钩藤、生地、菊花等。方入羚

角钩藤汤。

2. 治疗肝火升扰而致的眼珠胀痛、头晕头痛、视物昏花,

伴有恶心呕吐(可见于青光眼),用羚羊角取其有镇

静作用,常配车前子、黄芩、玄参、知母、茯苓、防

风、细辛等。

使用注意

1. 与犀角相比:论清热解毒,犀角比羚羊角好;论解痉熄

风,则为羚羊角所长;遇高热神昏,抽搐较重,可“两

角”合用,方如紫雪丹。

2. 羚羊角价格昂贵难得,可用羚羊角骨代,或用绵羊角代,

也可用钩藤加僵蚕代。

处方举例

羚角钩藤汤:羚羊角片4.5克(先煎),钩藤9克(后下),

桑叶6克,川贝12克,鲜生地15克,菊花9克,白芍9克,生甘草

2.4克,淡竹叶适量(与羚角先煎代水),茯神9克,水煎服。

紫雪丹:(成药),含羚羊角屑、犀角屑、麝香、朱砂、

石膏、冷水石、磁石、滑石、青木香、沉香、玄参、升麻、丁香、炙

甘草、朴硝、硝石、金箔,成人每服1.5~3克,早晚各1次,小儿

酌减。冷开水调服。

15

拼音:

学名:

分类:

鹿茸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Lu Rong

Cornu cervi Pantotrichum

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或马鹿

Cervus elaphus L.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

称“花鹿茸(黄毛茸)”,后者习称“马鹿茸(青毛茸)”。

产地 花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河北等省。马鹿茸主产于黑龙

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

区,东北产者习称“东马鹿茸”,西北产者习称“西马鹿

茸”。现均有人工饲养。

采收加工 分锯茸和砍茸两种方法。

锯茸:一般从第三年的鹿开始锯茸,二杠茸每年可采收两

次,第一次在清明后45~50天(头茬茸),采后50~60

天采第二次(二茬茸),;三岔茸则采一次,约在7月下

旬。锯时应迅速将茸锯下,伤口敷上止血药。将锯下的茸

立即进行烫炸等加工,阴干或烘干。

砍茸:将鹿头砍下,再将茸连脑盖骨锯下,刮净残肉,绷

紧脑皮,进行烫炸等加工,阴干。

形态性状 1.鹿茸:

锯茸:呈圆柱形,多具1~2个分枝。具1个侧枝

习称“二杠茸”,主枝长17~20厘米,侧枝长9~15

厘米,锯口直径4~5厘米,枝顶钝圆,侧枝较主枝略

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茸毛,上

部毛密,下部较疏。锯口面黄白色,有蜂窝状细孔,外

围无骨质。体轻。具2个侧枝者习称“三岔茸”,主枝

长23~33厘米,略呈弓形而微扁,分枝较长,先端略

尖,下部有纵棱线及突起的小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

稀而粗。二茬茸和头茬茸近似,但主枝不圆或下粗上细,

下部有纵棱筋,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

气微腥,味微咸。

砍茸:为带头骨的茸,茸形与锯茸同,二茸相距约7

厘米,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1对弧形骨分列两旁,习

称“虎牙”。外附脑皮,皮上密生茸毛。

均以粗壮、主枝圆、顶端丰满、质嫩、毛细、皮色红棕、

有油润光泽者为佳。

2.马鹿茸:亦有锯茸与砍茸两种。形状与花鹿茸近似,但

较粗大,分枝较多,侧枝1个者习称“单门”,2个者习

称“莲花”,3个、4个以上者习称“三岔”、“四岔”等。

其中以莲花、三岔为主。东马鹿茸主枝长25~33厘米,外

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黄色,下部有纵棱。西马鹿茸主

枝长30~100厘米,表面多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

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

稍有腥气,味微咸。

以饱满、体轻、毛色灰褐、下部无棱线者佳。

化学成份: 含有脑素(Ceramide)约1.25%、少量雌酮(Oestrone)。

此外尚含氨基酸、酸性多糖和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有

15种以上,其中以谷氨酸、脯氨酸和赖氨酸为多。酸

性多糖据认为主要是硫酸软骨素A。灰分中的微量元素

主要有钙、磷、镁。

性味归经: 甘、咸,温。归肾、肝经

功能主治:生精补髓,益肾壮阳、强筋键骨。用于一切虚损、头晕、

耳聋、目暗、阳痿、滑精、腰膝无力、虚寒带下、崩漏等

症。

临床应用 为峻补元阳的要药。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元阳”实际上

包括了生殖、生长等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

1. 用于兴奋性机能,治疗男子阳痿、女子虚寒带下、久不

受孕。可能有性激素样作用。

2. 用于促进生长发育,治疗小儿发育不良、筋骨萎软、行

迟、齿迟、颅囟过期不合。这是肝肾不足所致,可在六

味地黄丸基础上加鹿茸。

3. 用于治疗严重贫血、精血两亏,取其活血而又带补血,

有刺激造血功能作用。现代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时,

试用鹿角胶配生地、当归、鸡血藤、牛角腮等,有一定

效果。

4. 用于治疗心脏衰弱,尤其风湿性心脏病而有心悸、腰酸、

尿量减少、小便艰涩者。

5. 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或病后体衰,表现头晕、耳鸣、腰酸、

精神不振、四肢乏力、消化不良、小便过多,鹿茸有强

壮作用。

6. 用于治疗崩漏属肾虚型者,方如鹿茸散。

使用注意

1. 发热、外感未清、平素阳盛体壮实者均忌用;高血压病

一般不宜服,但肾性高血压有眩晕和四肢麻木者,可配

杜仲、牛膝、鸡血藤、山萸肉等同服。

2. 鹿茸价昂难得,一般宜用鹿角霜或鹿角胶代,如代用后

不见效,必要时再用鹿茸。

处方举例 鹿茸散:鹿茸1.5克,当归9克,蒲黄6克,乌贼骨15

克,共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1~2次,温开

水送服。

16

鹿角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多数作为熬制鹿角胶的原料。商品

分退角、砍角两种。)

拼音:

分类:

Lu Jiao

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或马鹿

Cervus elaphus L.

药用部位: 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

形态性状: 花鹿角呈分枝状,三岔或四岔,长30~50厘米。主枝

稍向后弯曲,直径约3厘米,侧枝向两旁伸展,基部具

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表面红棕色,无毛,有光

泽,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及棱纹。质坚硬,断

面周围白色,中央灰色,具蜂窝状。细孔。气无,味微

咸。

马鹿角形状与花鹿角相似,但通常呈4~6岔,长50~

90厘米,主枝直径3~6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

具不显著的突起。断面外围白色层厚,骨质,中央多灰

黑色,具蜂窝状粗孔。

采收加工: 退角多在春季自然脱落,以春末拾取新脱落的角为佳。

砍角、锯角一般在冬季或早春将角连脑骨砍下,或自基

部锯下,风干。

化学成份: 含胶质约25%,磷酸钙50~60%,碳酸钙,磷酸镁,

氨基酸及氮化物等

性味归经: 咸,温。归肝、肾、心经

功能主治: 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用于阳痿遗精,腰脊冷痛,

阴疽疮疡,乳痈初起,瘀血肿痛

附:鹿角,为雄鹿的骨质角。味咸,性温。可代鹿茸,虽补力不及,

但价较廉。一般虚劳者可用,又能活血散瘀,治疗阴疽、

冷性浓疮之力较好。用量4.5~9克。

17

拼音:

学名:

牡蛎(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Mu Li

Concha ostreae

其它名称: 牡蛎壳

分类: 本品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大连湾牡蛎

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或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

药用部位: 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

形态性状: 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长10~50cm,高4~

15cm。右壳鳞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

坦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内面瓷

白色,壳顶2侧无小齿。左壳凹下很深,鳞片较右壳

粗大,壳顶附着面小。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无臭,

味微咸。

大连湾牡蛎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右壳外

面淡黄色,具疏松的同心鳞片,鳞片起伏成波浪状,

内面白色。左壳同心鳞片坚厚,自顶部放射肋数个,

明显,内面凹下成盒状,铰合面小。

近江牡蛎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右壳较小,壳外

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黄等色,环生同心鳞片,

幼体者鳞片薄而脆,多年生长后鳞片层层相叠,内面

白色,边缘有时淡紫色。左壳较右壳坚硬、厚大。

主产地: 长牡蛎主产于山东以北至东北沿海。大连湾牡蛎主

产于辽宁、河北、山东等省沿海。近江牡蛎产地较

广,北起东北,南至广东省海南岛沿海。主为野生

品,亦有养殖。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去肉(供食用),洗净,干燥。

化学成份: 含碳酸钙80~95%,并含磷酸钙、硫酸钙、氧化铁、

铝、镁、硅等。

性味归经: 咸、涩、微寒。归肝、胆、肾经

功能主治:潜阳益阴,敛汗、涩精止带,软坚化痰

用于虚劳烦热,盗汗,遗精,崩漏,带下及瘰疬痰核等症。

临床应用 为治疗虚汗、化痰软坚的常用药。

1. 用于敛汗。治疗虚汗,无论肺结核盗汗或体弱自汗都

适用,效果较确实,可单用12~15克,水煎,分两次

服,或配黄芪、浮小麦、麻黄根等,方如牡蛎散。

2. 用于软坚。治疗瘰疬(如颈淋巴结炎等)、瘿瘤(如

甲状腺腺瘤)、胁下痞块(肝脾肿大),作用原理尚

未明了。

3. 用于潜阳。治疗由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而致的心烦、

易怒、头晕、面赤,头部似有热气上冲、失眠、心悸,

多见于高血压病者,宜配龙骨、石决明、牛膝、钩藤

等。因肝肾阴虚而有胸腹动及悸、筋惕肉顺者。亦宜

用牡蛎。

4. 用于收涩。治遗精、崩漏、白带等,常配龙骨、芡实、

莲须、金樱子等。

5. 用于退虚热,无论阴虚骨蒸或温热病后余热未消。体

虚汗多,均宜用生牡蛎,有存阴、涩大便和清内热的

作用。《温病条辨》之一甲煎,即为温热病后退虚热

热所设。

6. 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适宜于胃脘痛而有胃酸过多

的患者。常用煅牡蛎等(研末)4.5~6克,配煅鸡蛋

壳或煅石决明等分(研末),开水送服,每日3次。

取其所含的碳酸钙有中和胃酸作用。

使用注意

(1) 本品生用镇静、软坚、解热的效力较好;煅用则涩

而带燥,收敛固涩之力较胜。

(2) 与龙骨比较,虽都能固涩,但牡蛎兼有软坚散结作

用,而龙骨则无;龙骨长于安神,而牡蛎则次之;

虽都能止动悸,但牡蛎偏于止胸腹动悸,龙骨偏于

止脐下动悸。由此可见,龙骨有其所长,牡蛎不能

完全代替龙骨。龙骨牡蛎合用,能加强潜阳和固涩

作用。

(3) 壮热脉实而无汗者不宜用。

(4) 本品多服有碍肠胃,易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必要

时宜配健脾药同用。

处方举例

牡蛎散(《三因极一病证方》):煅牡蛎15g,黄芪12g,

麻黄根6g,浮小麦18g,水煎服。

一甲煎(《温病条辩》):生牡蛎6g,研细,清水8杯,

煮取3杯,分三次温服。

附 牡蛎肉,又名蛎黄。味甘,性温。含糖原,多种氨基

酸和维生素。药理实验,其粘蛋白能抑制单纯疱疹、乙型

脑炎和脊髓灰质炎病毒。临床多用于阴虚和阳亢患者,可

作食用佐餐。

18

拼音:

牛黄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现商

品分为天然牛黄和人工牛黄两类。)

Niu Huang

其它名称: 丑宝

学名:

分类:

Calculus bovis

本品为牛科动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

药用部位: 干燥的胆囊结石(少数为胆管、肝管结石)。

形态性状: 蛋黄多呈卵形、不规则球形、方圆形或三角形,直径

主产地:

采收加工:

化学成份: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0.6~3.3cm。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

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裂纹。体

轻,质松脆易碎,断面黄色,可见排列整齐的同心层纹。

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其水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

管黄呈管状,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或为破碎的小片,

长约3cm,直径1~1.5cm。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

裂纹及小突起。断面有较少的层纹,有的中空,色较深。

主产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等地

宰牛时检查胆囊、肝管及胆管,如发现有牛黄,即滤

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用通丝草或棉

花等包好,放阴凉处,至半干时用线扎好,以防破裂,

阴干

牛黄含胆酸5.57~10.66%,脱氧胆酸1.96~2.29%,胆

甾醇0.56~1.66%,以及胆红素,麦角甾醇、卵磷脂、维

生素D及钠、钙、铁、铜等。

苦,凉。归心、肝经

开窍豁痰,息风定惊,清热解毒

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

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疗疮

临床应用

(1) 用于热性病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治疗感染性疾

病毒血症期有高热和昏热、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

的患者,取其有镇静和强心作用,也即前人所称

的清心、定惊,常配黄芩、黄连、栀子等清热药,

方如牛黄清心丸。症更重者再加配犀角、麝香等

芳香开窍药,方如安宫牛黄丸。小儿高热抽搐可

用牛黄配朱砂、胆星、金蝎等,方如牛朱七厘散。

(2) 用于治疗慢性传染肝炎,肝功能差,血清转氨酶

和改善其他肝功能有一定帮助。

(3) 用于中风昏迷,痰涎分泌和祛痰作用。

处方举例

(1)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辩》):成药,含牛黄、郁金、犀角、

黄芩、黄连、雄黄、山栀、朱砂、冰片、麝香、珍珠。成人早

晚服1丸,小儿10岁以下每服半丸或1/3丸,用开水溶化服或

和药冲服,如有呕吐用霍香汤或姜汤送下,产妇用姜汤送下。

(2) 牛珠七厘散:正牛黄1.5g,辰砂末7.5g,炙全蝎7.5g,冰片4.5g,

牛胆星4.5g,明天麻7.5g,川连7.5g,玛瑙末7.5g,甘草4.5g,

金箔25张 每服7厘开水冲服。

(3) 牛黄清心丸:成药,含牛黄、黄连、黄芩、山栀、郁金、朱砂,

每服1丸,每日1~2次研碎用开水溶服,小儿酌减。

19

蕲蛇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白花

蛇,据《本草纲目》记载,此即指蕲蛇。今市场商品两种:蕲蛇为五

步蛇;白花蛇为银环蛇的幼体,古代本草未见收藏。)

拼音:

学名:

Qi She

Agkistrodon

其它名称: 棋盘蛇、祁蛇

分类: 本品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 (Gunther)

药用部位: 干燥体

形态性状: 本品卷呈圆盘状,盘径17~34cm,全体具鳞片。头在中

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

眼后至颈侧有1条黑色斑纹,口宽大,上颚有1对毒牙。

背部红棕色,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斑纹,习称“方胜纹”。

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的黑斑,习称“连

珠斑”;内表面黄白色,可见脊椎骨及肋骨。气腥,味微

咸。

主产地: 主产于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多于夏季捕捉,除去内脏,盘成圆形,用竹片固定,烘干。

化学成份: 主含蛋白质及脂肪。头部毒腺中含多量出血性毒,少量

神经性毒,微量的溶血成分及促进血液凝固成分。干蛇

的毒牙仍然有毒。被蛇咬伤中毒后,内脏广泛出血。

性味归经: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功能 散风通络,镇痉,攻毒。

主治 半身不遂,四肢拘挛,关节酸痛,疥籁恶疮等症。

注 蕲蛇为毒蛇。头部毒腺中含有多量的出血性毒,少量神经

性毒。被咬伤中毒后,内脏广泛出血,极为危险。去头后

的蕲蛇躯干含蛋白质及脂肪,尚含微量皂甙。

19

海螵蛸(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乌贼鱼骨。)

拼音名 Haipiaoxiao

别名 乌贼骨、墨斗鱼骨

来源 本品为乌贼科动物乌贼 Sepiaescnlenta Hoyle及针乌贼

na Steenstrop无针乌贼 Sepiella maindronide

Rochebrune 的干燥内壳。

采收 收集乌贼鱼的骨状内壳,洗净,干燥。

产地 主产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地,其他沿海地区亦有产。

性状 呈扁长椭圆形,中间厚,边缘薄,长10~20cm,宽4~8cm 。背部骨

质坚硬,白色或淡黄白色,有密布的小疙瘩状突起。两侧边缘有一

层硬脆皮膜。腹面洁白,有层纹或水波纹状。体轻质松脆,易折断。

断面有明显微向背面弯曲的平行细纹。腹面摩擦时有大量白色细粉

脱落。气微腥,味微咸而涩。

性味归经 咸、涩,温。 归甘、肾经。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

用于吐血、便血、崩漏、带下、胃痛吐酸及外伤出血等症。

临床应用

1. 用于制酸止痛。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方如乌贝散(海贝散)。

2. 用于止血,主要治疗泌尿生殖系统器官的出血,常用于治崩漏,尤其

适宜于兼有湿热白带的病例。方如固冲汤。

3. 用于止泻,治久虚泻痢而脐周腹痛者,有一定效果。

处方举例 乌贝散:乌贼骨90克,浙海贝30克,共研细末,每腹3~6克,饭前

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固冲汤:白术30克,黄芪18克,山萸肉18克,生白芍12克,煅龙

骨18克,煅牡蛎18克,茜根炭6克,陈棕炭6克,乌贼骨

12克,煎汤,送服五倍子细末3克。

20

全蝎(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原名蝎)

拼音名 Quanxie

英文名 Scorpio

别名 全虫、蝎子

来源 本品为节肢动物门蛛形纲钳蝎科(Buthidae)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 的干燥体。

分布 主产于河南、山东,此外湖北、河北、辽宁等省亦产。

采收加工 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

出,置通风处,阴干。

性状 本品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完整者体长

约 6cm。头胸部呈黑棕色,前面有钳枝和鳌枝各1对,背面覆有梯形

背甲,腹面有足4 对;前腹部具环节。背面棕褐色,腹面棕黄色;

后腹部狭长似尾,具环节,棕黄色,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

刺。前腹部折断后,内有黑色或棕黄色气物质,后腹部折断中空。微

腥,味咸。

化学成分 含蝎毒素(Buthotoxin),为一种含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毒

性蛋白,与蛇的神经毒素类似,但含硫量较高。此外,尚含三甲胺

(Trimethylamine)、甜菜碱(Betaine)、牛磺酸(Taurine)、卵

磷脂(Lecithin)及铵盐等。

性味归经 辛,平、甘;有毒。 归肝经。

功能主治 熄风镇痉,祛风攻毒。用于小儿惊风抽搐,中风口眼歪斜,半

身不遂,破伤风等症。

临床应用 为驱风止痉的常用药。

1. 用于止痉,在治疗破伤风或小儿高热抽搐和其他急惊风,当使用

一般平肝熄风药无效时,即应投以全蝎。一般配僵蚕、蝉蜕、天

竺黄等,症状较重者加配蜈蚣,方如破伤风方,或在玉真散基础

上加全蝎、蜈蚣。

2. 用于驱风,治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适宜于脑血管意外后

遗症,上述症状而见证属实者,常配僵蚕、制白附,方如牵正散,

并可加配钩藤、天麻之类。

3. 试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据初步观察有一定效果,舒张压可有10

毫米汞柱左右的下降。

使用注意

1. 全蝎在常量下服用,虽无明显副作用和毒性,但仍属窜散之品,血

虚生风忌用,孕妇慎用或忌用,(动物实验发现蝎酸的钠盐对子宫

的收缩有促进作用。)

2. 全蝎与蝎尾比较:传统经验认为蝎子的药力在尾,主张选用蝎尾,

尤其治破伤风、急惊风之抽搐、痉挛,用蝎尾较好,治中风后半身

不遂用全蝎较好。以上意见可供参考,但不一定拘泥细分,实际上,

目前许多地方配方为头身尾全用。

处方举例 破伤风方:全蝎9克,蜈蚣4条,天麻12克,川芎9克,当归18

克,木瓜24克,防风12克,法夏9克,炙草6克,水

煎,可加猪胆一个另炖和药服。

加味牵正散:全蝎3克,僵蚕4.5克,制白附6克,钩藤9克,黄

芪9克,当归9克,水煎服。

21

桑螵蛸(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商品有软体

和硬体两种。)

拼音名 Sangpiaoxiao

英文名 Oötheca Mantidis

别名 桑蛸、螳螂巢、刀螂子

来源 本品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 Paratenodera sinensis de Saussure 、

小刀螂 Statilia maculata Thunb. 或巨斧螳螂 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的干燥卵鞘。分别习称“团螵蛸”、“长

螵蛸”及“黑螵蛸”。

分布 团螵蛸主产于广西、云南、湖北、湖南、河北、甘肃、辽宁等省区。

长螵蛸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湖北等省。黑螵蛸主产于

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省。

采收 9月至翌年2月采收,除去树枝,置蒸笼内蒸死虫卵,干燥。

性状 团螵蛸 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层膜状薄层叠成,长2.5~4cm,宽

2~3cm,厚1.5~2cm。表面浅黄褐色,上面隆起带不明显,底

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

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1 细小椭圆形卵,深

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长螵蛸 略呈长条形,一端较细,长2.5~5cm,宽1~1.5cm,厚约1cm。

表面灰黄色,上面1带状隆起明显,带的两侧各有1 条暗棕色

浅沟及斜向纹理,底面平坦或凹入。质硬而脆。

黑螵蛸 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4cm,宽1.5~2cm,厚1~1.5cm。表

面灰褐色,上面1带状隆起明显,内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

向上翘。质坚韧。

主要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铁、钙和胡萝卜素。

性味归经 甘、咸,平。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益肾固精,缩尿,止带。用于肾虚遗精、白带、老人小便频数、

小儿遗尿等症。

临床应用

1. 治尿频、夜尿或小便不禁。如属成人之肾虚多尿,须配山萸肉、

沙苑子、当归、黄芪等补益药,方如固脬汤;如属小儿夜间遗

尿,则配远志、茯神等镇静药和党参、当归等补益药,方如桑

螵蛸散;也可在甘麦大枣汤的基础上加桑螵蛸,都有较好效果。

2. 治肾虚遗精、滑泄,属无梦而遗者较适宜,以桑螵蛸为辅助药,

佐以补肾和其他固涩药,虚甚者加芡实、锁阳、肉苁蓉、覆盆

子等;也可在金锁固精丸的基础上加桑螵蛸。

使用注意

1. 小便短赤、阴虚火旺者忌用。

2. 本品一般宜炙用,不宜生用,因生用反会引起腹泻。

处方举例

固脬汤:桑螵蛸9克,山萸肉9克,沙苑子(或覆盆子)9克,当

归6克,黄芪9克,茯神6克,茺蔚子9克,升麻3克,

水煎服。

桑螵蛸散:桑螵蛸6克,茯神9克,远志6克,党参9克,当归

12克,菖蒲3克,龙骨9克,龟板12克,水煎服。

附注 桑螵蛸因螳螂的品种不同,其卵鞘形状不一,习见的有两种。

1. 软螵蛸:为大刀螂的卵鞘。

2. 硬螵蛸:为小刀螂和巨斧刀螂的卵鞘。

22

水蛭(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拼音名

英文名

来源

Shuizhi

Hirudo

本品为水蛭科动物蚂蟥 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 Hirudo

nipponica Whitman 或柳叶蚂蟥 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 的

干燥体。

分布 蚂蟥及水蛭产于全国各地;柳叶蚂蟥产于河北、安徽、江苏、福建、

湖北等省。

采收 夏、秋二季捕捉,用沸水烫死或用石灰、草木灰闷死,晒干或烘干。

性状 蚂蟥 呈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长5~9cm,宽0.8~2cm。背部稍隆

起,腹面平坦,前端稍尖,后端钝圆,全体有许多环节组成,前

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背部黑棕色,有许多黑色斑点排成纵

线5条,体的两侧及腹面均呈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胶质

状。气微腥。

水蛭 扁长圆柱形,体多弯曲扭转,黑棕色,长2~5cm,宽0.2~

0.3cm。折断面不平坦,无光泽。

柳叶蚂蟥 狭长而扁,长5~12cm,宽0.1~0.5cm。两端稍细,前吸盘不

显著,后吸盘圆大。背腹两面均呈黑棕色。折断面不平坦,

无光泽。

化学成分 鲜品含水蛭素,为水蛭头部腺体的分泌物,是一种多肽。但在干燥

生药中水蛭素已破坏。此外,其分泌物另含一种组织胺样物质。还

含有肝素和抗血栓素。

性味归经 咸、苦,平;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破血,逐瘀,通经。用于症瘕痞块,血瘀经闭,丹毒痈肿,跌

打损伤。

临床应用

1. 用于跌打损伤,如内脏挫伤,内有瘀肿、蓄血,可用水蛭锉

末,或煅烧(存性)成末,再配三七末、麝香等,用酒或温

开水送服,或浸药酒内服。

2. 用于

癥瘕,在抗癌剂中试用,一般是配合其他抗癌中

草药制成丸散或片剂内服,例如配海藻制成水蛭海

藻散治食管癌,但疗效有待近一步观察。

使用注意 水蛭药力较猛,只适宜于邪实之证,凡属下列情况者不

宜使用:

1. 体质素亏,脉软弱无力者

2. 孕妇

3. 有出血倾向者

4. 贫血患者(因服水蛭后往往贫血更甚)

此外,服水蛭时一般要配补养气血药为助,以防对身体

有害。

处方举例 水蛭海藻散:水蛭6克,海藻30克,共研细末,每服6

克,以黄酒冲服。

23

土鳖虫(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商

品有苏士元、汉士元、金边士元三种。前两种行销地区较广,

后一种中南、华东部分地区以及吉林习销。)

拼音名 Tubiechong

英文名 Eupolyphaga Seu Steleophaga

别名 士元、土别虫、地鳖虫

来源 本品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 或冀地鳖

Steleophaga plancyi (Bol.) 的雌虫干燥体。

产地 地鳖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翼地鳖主

产于河北、北京、山东、浙江等省市。野生或饲养。

采收 夏、秋二季捕捉,一般用食饵或夜间用灯光诱捕。捕捉后,置沸水

中烫死,晒干或烘干。

性状 地鳖 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前端较窄,后端

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背部有胸背板3节,前胸背板较

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 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

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 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 3对,具细

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

冀地鳖 呈长椭圆形,长2.2~4cm,宽1.5~2.5cm。背部黑棕色,通

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主要成分 未详。

性味归经 咸,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临床应用

1. 用于跌打损伤有瘀肿或骨折。地鳖虫有助于消肿止痛。内服每日

6~9克,酒送服,也可配自然铜、骨碎补、乳香、没药等,方如

跌打散。外用可配其他活血去淤药水煎外洗。

2. 治肝肿大属慢性肝炎或早期肝硬变,肝区有闷痛,可配郁金、三七、

鸡内金等内服,有活血止痛作用。

3. 治宫外孕,有包块和蓄血,可用地鳖虫加四物汤,在配薄黄、五灵

脂、花蕊石等。

4. 试用于抗癌,取其有软坚散结作用,常于其他抗癌药配伍,如治子

宫肌瘤,可用地鳖虫配大风艾、铁包金、穿破石、虎乳灵芝等。

附注

地鳖虫和水蛭不同,两者虽都能破血,但地鳖虫又兼有行血、和血的作用,

药性不峻烈,虚证也可使用。水蛭专于破血,药性峻烈,虚弱者一般不用。

处方举例

跌打散:地鳖虫15g(去头足,研末), 自然铜9g(煅末), 骨破碎9 g,

当归9 g,红花9 g,乳香9g, 没药9 g,泽兰9g, 赤芍9g ,川断9 g, 共

研极细末(亦可制丸),每服3~6g 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24

乌梢蛇

拼音名 Wushaoshe

英文名 Zaocys

别名 乌风蛇

来源 本品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 的干燥体。

产地 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省。

采收 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或先剥去蛇皮留头尾,除去内脏,

盘成圆盘状,干燥。

性状 本品呈圆盘状,盘径13~16cm。表面乌黑或黑褐色,密被菱形细鳞

片;背鳞行数成双。头盘在中间,扁圆形,口内有多数刺状牙齿。脊

部高耸;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内面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

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质坚硬。气腥,味淡。

主要成分 含蛋白质22.1%,脂肪1.7%。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镇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皮肤风瘙疥癣,

惊痫等症。

临床应用

1. 用于治疗慢性湿疹、荨麻疹等风热留于皮肤的疾患,配蝉蜕、荆芥、赤芍等,

方如乌蛇消风饮

2. 用于治疗破伤风惊痫,抽搐,用白花蛇、乌梢蛇各3g(研末)、炙蜈蚣2条

(研末),用开水送服

3. 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以偏于风寒、游走不定者较适宜,可配羌活、秦艽等

据报道,最近有人试用乌梢蛇(焙黄研末)治疗骨结核,有一定疗效

处方举例

乌蛇消风饮:乌蛇3g(研粉吞),蝉蜕12g,当归15g,赤芍12g,防风9 g,荆芥9g

地肤子18g,柴胡6g,白蒺藜9g,甘草3g,水煎服。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