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计算机网络微课堂]第一章,概述

互联网 admin 32浏览 0评论

[计算机网络微课堂]第一章,概述

计算机网络

概述

因特网概述

网络,互联网,因特网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 普通用户可以通过 ISP 接入因特网
  • ISP可以从因特网管理机构申请成块的IP地址,同时拥有通信线路以及路由器等连网设备
  • 因特网上的主机必须有IP地址才可以通信
  • 我国主要的ISP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这三大电信运行商
基于ISP三层结构的因特网

Internet分为三个层次:底层网、中间层网、主干网

  • 底层网为大学校园网或企业网,
  • 中间层网为地区网络和商用网络,
  • 最高层为主干网,一般由国家或大型公司投资组建,目前美国高级网络服务(Advanced Network Services,ANS)公司所建设的ANSNET为因特网的主干网

  • 第一层ISP通常被称为因特网主干网,一般都能覆盖国际性区域范围,并拥有高速链路和交换设备。第一层 ISP之间直接互联
  • 第二层ISP和一些大公司都是第一层ISP的用户,通常具有区域性或国家性覆盖规模,与少数第一层ISP相连接
  • 第三层ISP又称为本地ISP,它们是第二层ISP的用户,且只拥有本地范围内的网络。比如一般的校园网或企业网,以及住宅用户和无线移动用户,都是第三层ISP的用户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对因特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特网在制定其标准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面向公众

  • 因特网所有的RFC(Request For Comments)技术文档都可从因特网上免费下载;

  • (.html)

  • 任何人都可以随时用电子邮件发表对某个文档的意见或建议

因特网协会ISOC 是一个国际性组织,它负责对因特网进行全面管理,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其发展和使用

  • 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B,负责管理因特网有关协议的开发
  • 因特网工程部IETF,负责研究中短期工程问题,主要针对协议的开发和标准化
  • 因特网研究部IRTF,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一些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

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4个阶段:

  • 因特网草案(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
  • 建议标准(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文档)
  • 草案标准
  • 因特网标准

因特网的组成

从功能上看,因特网可以被划分为两部分:

  •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 核心部分:由 大量网络 和连接这些网络的 路由器 组成。这部分是 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它是一种专用计算器,但我们不称它为主机。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三种交换方式

电路交换

如果有很多部电话机需要两两相连,那么一共需要多少对电线呢?

这个数量是非常巨大的。于是人们意识到,要使得电话间很方便的通信,就应到使用一个中间设备将这些电话连接,这个中间设备就是电话交换机。电话增多时依靠彼此连接的电话交换机来完成全网的交换任务,用这种方法构成了覆盖全世界的电信网。

  • 电话交换机接通电话线的方式称为 电路交换
  •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Switching)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 电路交换的三个步骤:
    1. 建立连接(分配通信资源)
    2. 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3. 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但是,当电路交换用来传送计算机数据时,其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计算机网络通常采用分组交换,而不是电路交换

分组交换(❗)

通常我们将表示消息的整块称为一个报文

具体步骤

  1. 在发送报文之前,先把较长的报文分成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由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源地址、目的地址等)组成的首部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也可简称为 “包”,首部也可称为包头

  2. 分组交换机(各路由器)收到分组后,先将分组暂时存储下来,再检查其首部,根据首部中的目的地址进行查表转发,找到合适的转发接口,通过该接口将分组转发给下一个分组交换机。经过各分组交换机的存储转发,最终到达目标主机

  3. 目标主机收到分组后,去掉其首部,将各数据段组合还原出原始报文

分组交换过程中,发送方、分组交换机(路由器)、接收方的任务如下:

发送方:

  • 构造分组

  • 发送分组

路由器:

  • 缓存分组
  • 转发分组

接受方:

  • 接收分组
  • 还原报文

报文交换

与分组交换类似,报文交换中的交换结点也采用存储转发方式。但报文交换对报文的大小没有限制,这就要求交换结点需要有较大的缓存空间

  • 报文交换主要用于早期的电报通信网,现在较少使用,通常被较先进的分组交换方式所取代

对比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的确切定义并未统一

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些 互相连接 的、自治 的计算机的 集合

  • 互连:是指计算机之间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进行数据通信
  • 自治:是指独立的计算机,它有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可以单独运行使用
  • 集合:是指至少两台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的较好的定义是: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 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 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例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 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 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 计算机网络所连接的硬件,并不限于一般的计算机,而是包括了智能手机等智能硬件
  • 计算机网络并非专门用来传送数据,而是能够支持很多种的应用(包括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应用)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交换技术分类:

  • 电路交换网络
  • 报文交换网络
  • 分组交换网络

使用者分类:

  • 公用网
  • 专用网
  • 公用网是指电信公司出资建造的大型网络,也可称公众网
  • “公用” 的意思是指所有按电信公司的规定交纳费用的人都可以使用此网络
  • 专用网是指某个部门为单位的特殊业务需要所建立的网络,例如军队、铁路、电力系统均有本系统的专用网

传输介质分类:

  • 有线网络
  • 无线网络
  • 有线网络包括双绞线网络、光纤网络等
  • 无线局域网所使用的WIFI技术目前比较普遍

覆盖范围分类:

  • 广域网–WAN
  • 城域网–MAN
  • 局域网–LAN
  • 个域网–PAN

广域网:

  • 广域网的覆盖范围通常为 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可以覆盖一个国家、地区、甚至横跨几个洲,因而也称为远程网
  • 广域网是因特网的核心部分,其任务是为核心路由器提供远距离(如跨不同国家)高速连接,互连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城域网和局域网

城域网:

  • 城域网的覆盖范围一般为一个城市,可跨越几个街区甚至整个城市,其作用距离为 5至50公里
  • 城域网通常作为城市骨干网,互连大量企业、机构和校园局域网

局域网:

  • 局域网一般用微型计算机或工作站通过高速通信线路相连,速率通常在100Mbit/s以上。但地理上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如一个实验室、一栋楼或一个校园内,距离一般在 1公里左右
  • 局域网通常由某个单位单独拥有、使用和维护

个域网:

  • 个域网是个人区域网络的简称,不是用来连接普通计算机的,而是在个人工作的地方把属于个人使用的电子设备(便携式计算机、打印机、鼠标、键盘等)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网络,覆盖范围大概为 10米
  • 个域网也常称为无限个人区域网WPAN

拓扑结构分类:

总线型网络

  • 总线型网络使用单根传输线把计算机连接起来
  • 它的优点是建网容易、增减结点方便、节省线路;缺点是重负载时通信效率不高,总线任意一处出故障,则全网瘫痪

星型网络

  • 星型网络是将每个计算机都以单独的线路与中央设备相连。中央设备现在一般是交换机或路由器
  • 这种网络拓扑便于网络的集中控制和管理,因为端用户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中央设备;缺点是成本高,中央设备对故障敏感

环型网络

  • 环型网络是将所有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连接成一个环
  • 环可以是单环,也可以是双环,环中信号是单向传输的

网状型网络

  • 一般情况下,每个结点至少由两条路径与其他结点相连,多用在广域网中
  • 其优点是可靠性高,缺点是控制复杂、线路成本高

以上四种基本的网络拓扑还可以互连为更复杂的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度量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 速率
  • 带宽
  • 吞吐量
  • 时延
  • 时延带宽积
  • 往返时间
  • 利用率
  • 丢包率

1. 速率

2. 宽带

  • 例如,在传统线路上传送电话的标准带宽为3.1kHz,范围从300Hz 到 3.4kHz,这是话音的主要成分的频率范围

其实,“带宽” 的这两种表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条通信线路的 “频带宽度” 越宽,其所传输数据的 “最高数据率” 也越高

3. 吞吐量

  •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 吞吐量被经常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 吞吐量受网络带宽和额定速率的限制,如下图
    • 1 Gb/s的以太网,其吞吐量受带宽限制,最高为 1Gb/s,通常只能达到 700Mb/s

4. 时延

  • 网络时延分为三部分: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

发送时延:

计算公式

网卡的发送速率,信道带宽,交换机的接口速率,它们共同决定主机的发送速率

在构建网络时,应该做到各设备间以及传输介质间的速率匹配,这样才能发挥出本应具有的传输性能

传播时延:

计算公式:

处理时延:

  • 一般不方便计算。因为网络中的数据流量是动态变化的,进而路由器的繁忙程度也在动态变化;而且不同路由器的软硬件性能也可能有所不同

5.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分 = 传播时延 × 带宽

  • 若发送端连续发送数据,则在所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就已经发送了时延带宽积个比特
  •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 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6. 往返时间

在许多情况下,因特网上的信息不仅仅单方向传输,而是双向交互,我们有时很需要知道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因此,往返时间 RTT (Round-Trip Time) 也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

往返时间:从源主机发送发送开始,直到源主机收到来自目的主机的确认分组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相比于以太网和无线局域网,分组在卫星链路上耗时较多。原因是,卫星链路距离比较远,传播时延比较大

7. 利用率 ❗

利用率有两种:

根据排队论,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的时延也会迅速增加。因此,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当然,也不能使信道利用率太低,这会使宝贵的通信资源白白被浪费。应使用一些机制,可以根据情况动态调整输入到网络中的通信量,使网络利用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8. 丢包率

  • 丢包率即分组丢失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传输过程中 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分组数量的比率
  • 丢包率具体可分为 接口丢包率、结点丢包率、链路丢包率、路径丢包率、网络丢包率等

分组丢失主要有两种情况:

  • 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 误码,被结点丢弃
  • 分组到达一台队列已满的分组交换机时被丢弃;在通信量较大时就可能造成 网络拥塞

丢包率反映了网络的拥塞情况:

  • 无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 0
  • 轻度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 1% ~ 4%
  • 严重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 5% ~ 15%
  • 当丢包率较高时,通常无法使网络应用正常工作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常见的结构体系

OSI结构体系

OSI 体系结构,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国际标准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 OSI 模型。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 7 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1至4层 被认为是低层,这些层与数据移动密切相关。5至7层 是高层,包含应用程序级的数据。每一层负责一项具体的工作,然后把数据传送到下一层。

OSI失败的原因:

  1. OSI的专家们缺乏实际经验;没有商业推动力;
  2. OSI的协议过分复杂,执行效率低;
  3. 制定周期太长,导致此标准设备无法及时进入市场

TCP/IP 体系结构

TCP/IP 是一组用于实现网络互连的通信协议。Internet网络体系结构以 TCP/IP 为核心。基于 TCP/IP 的参考模型将协议分成四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网络访问层、网际互联层(主机到主机)、传输层、和 应用层。

  • TCP/IP 体系结构相当于将 OSI 体系结构中的 物理层 和 数据链路层 合并成了网络接口层,并去掉了 会话层 和 表示层
  • 用于网络互连的路由器中,也带有符合 TCP/IP 体系结构标准的 TCP/IP 协议族 : 一般只包含 网际层 和 网络接口层
  • TCP/IP 体系结构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规定什么具体的内容,目的是可以互连全世界各种不同的网络接口,例如有线的以太网接口、无线局域网的WIFI接口等。因此,本质上 TCP/IP 体系结构只有上面三层

  • IP协议作为TCP/IP体系结构中的核心协议,一方面负责互连不同的网络接口(IP over everything)
  • 另一方面,为各种网络应用提供服务(Everything over IP)

原理体系结构

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时往往采用折中的办法,综合 OSI 和 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五层协议的原理体系结构

分层的必要性

  • 计算机网络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早在最初的 ARPANET设计时就提出了分层的设计理念。
  • “分层” 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专业术语

这些术语来自于 OSI 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但也适用于 TCP/IP 的四层体系结构和五层原理体系结构

实体:

  • 实体: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 对等实体:收发双方相同层次中的实体

协议: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逻辑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同步

  • 语法:定义所交换信息的格式
  • 语义:定义收发双方所要完成的操作
  • 同步:定义收发双方的时序关系

同步: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逻辑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 协议是 “水平的”, 服务是 “垂直的”
  • 实体看得见相邻下层所提供的服务,但并不知道实现该服务的具体协议。也就是说,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是"透明"的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用于区分不同的服务类型

  • 数据链路层的服务访问点为帧的 “类型” 字段
  • 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为IP数据报首部中的 “协议字段”
  • 运输层的服务访问点为 “端口号”

服务原语: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称为服务原语。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包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服务数据单元SDU:同一系统内,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包称为服务数据单元

多个SDU可以合成为一个PDU;一个SDU也可划分为几个PDU。

[计算机网络微课堂]第一章,概述

计算机网络

概述

因特网概述

网络,互联网,因特网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 普通用户可以通过 ISP 接入因特网
  • ISP可以从因特网管理机构申请成块的IP地址,同时拥有通信线路以及路由器等连网设备
  • 因特网上的主机必须有IP地址才可以通信
  • 我国主要的ISP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这三大电信运行商
基于ISP三层结构的因特网

Internet分为三个层次:底层网、中间层网、主干网

  • 底层网为大学校园网或企业网,
  • 中间层网为地区网络和商用网络,
  • 最高层为主干网,一般由国家或大型公司投资组建,目前美国高级网络服务(Advanced Network Services,ANS)公司所建设的ANSNET为因特网的主干网

  • 第一层ISP通常被称为因特网主干网,一般都能覆盖国际性区域范围,并拥有高速链路和交换设备。第一层 ISP之间直接互联
  • 第二层ISP和一些大公司都是第一层ISP的用户,通常具有区域性或国家性覆盖规模,与少数第一层ISP相连接
  • 第三层ISP又称为本地ISP,它们是第二层ISP的用户,且只拥有本地范围内的网络。比如一般的校园网或企业网,以及住宅用户和无线移动用户,都是第三层ISP的用户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对因特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特网在制定其标准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面向公众

  • 因特网所有的RFC(Request For Comments)技术文档都可从因特网上免费下载;

  • (.html)

  • 任何人都可以随时用电子邮件发表对某个文档的意见或建议

因特网协会ISOC 是一个国际性组织,它负责对因特网进行全面管理,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其发展和使用

  • 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B,负责管理因特网有关协议的开发
  • 因特网工程部IETF,负责研究中短期工程问题,主要针对协议的开发和标准化
  • 因特网研究部IRTF,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一些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

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4个阶段:

  • 因特网草案(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
  • 建议标准(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文档)
  • 草案标准
  • 因特网标准

因特网的组成

从功能上看,因特网可以被划分为两部分:

  •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 核心部分:由 大量网络 和连接这些网络的 路由器 组成。这部分是 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它是一种专用计算器,但我们不称它为主机。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三种交换方式

电路交换

如果有很多部电话机需要两两相连,那么一共需要多少对电线呢?

这个数量是非常巨大的。于是人们意识到,要使得电话间很方便的通信,就应到使用一个中间设备将这些电话连接,这个中间设备就是电话交换机。电话增多时依靠彼此连接的电话交换机来完成全网的交换任务,用这种方法构成了覆盖全世界的电信网。

  • 电话交换机接通电话线的方式称为 电路交换
  •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Switching)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 电路交换的三个步骤:
    1. 建立连接(分配通信资源)
    2. 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3. 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但是,当电路交换用来传送计算机数据时,其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计算机网络通常采用分组交换,而不是电路交换

分组交换(❗)

通常我们将表示消息的整块称为一个报文

具体步骤

  1. 在发送报文之前,先把较长的报文分成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由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源地址、目的地址等)组成的首部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也可简称为 “包”,首部也可称为包头

  2. 分组交换机(各路由器)收到分组后,先将分组暂时存储下来,再检查其首部,根据首部中的目的地址进行查表转发,找到合适的转发接口,通过该接口将分组转发给下一个分组交换机。经过各分组交换机的存储转发,最终到达目标主机

  3. 目标主机收到分组后,去掉其首部,将各数据段组合还原出原始报文

分组交换过程中,发送方、分组交换机(路由器)、接收方的任务如下:

发送方:

  • 构造分组

  • 发送分组

路由器:

  • 缓存分组
  • 转发分组

接受方:

  • 接收分组
  • 还原报文

报文交换

与分组交换类似,报文交换中的交换结点也采用存储转发方式。但报文交换对报文的大小没有限制,这就要求交换结点需要有较大的缓存空间

  • 报文交换主要用于早期的电报通信网,现在较少使用,通常被较先进的分组交换方式所取代

对比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的确切定义并未统一

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些 互相连接 的、自治 的计算机的 集合

  • 互连:是指计算机之间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进行数据通信
  • 自治:是指独立的计算机,它有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可以单独运行使用
  • 集合:是指至少两台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的较好的定义是: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 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 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例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 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 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 计算机网络所连接的硬件,并不限于一般的计算机,而是包括了智能手机等智能硬件
  • 计算机网络并非专门用来传送数据,而是能够支持很多种的应用(包括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应用)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交换技术分类:

  • 电路交换网络
  • 报文交换网络
  • 分组交换网络

使用者分类:

  • 公用网
  • 专用网
  • 公用网是指电信公司出资建造的大型网络,也可称公众网
  • “公用” 的意思是指所有按电信公司的规定交纳费用的人都可以使用此网络
  • 专用网是指某个部门为单位的特殊业务需要所建立的网络,例如军队、铁路、电力系统均有本系统的专用网

传输介质分类:

  • 有线网络
  • 无线网络
  • 有线网络包括双绞线网络、光纤网络等
  • 无线局域网所使用的WIFI技术目前比较普遍

覆盖范围分类:

  • 广域网–WAN
  • 城域网–MAN
  • 局域网–LAN
  • 个域网–PAN

广域网:

  • 广域网的覆盖范围通常为 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可以覆盖一个国家、地区、甚至横跨几个洲,因而也称为远程网
  • 广域网是因特网的核心部分,其任务是为核心路由器提供远距离(如跨不同国家)高速连接,互连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城域网和局域网

城域网:

  • 城域网的覆盖范围一般为一个城市,可跨越几个街区甚至整个城市,其作用距离为 5至50公里
  • 城域网通常作为城市骨干网,互连大量企业、机构和校园局域网

局域网:

  • 局域网一般用微型计算机或工作站通过高速通信线路相连,速率通常在100Mbit/s以上。但地理上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如一个实验室、一栋楼或一个校园内,距离一般在 1公里左右
  • 局域网通常由某个单位单独拥有、使用和维护

个域网:

  • 个域网是个人区域网络的简称,不是用来连接普通计算机的,而是在个人工作的地方把属于个人使用的电子设备(便携式计算机、打印机、鼠标、键盘等)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网络,覆盖范围大概为 10米
  • 个域网也常称为无限个人区域网WPAN

拓扑结构分类:

总线型网络

  • 总线型网络使用单根传输线把计算机连接起来
  • 它的优点是建网容易、增减结点方便、节省线路;缺点是重负载时通信效率不高,总线任意一处出故障,则全网瘫痪

星型网络

  • 星型网络是将每个计算机都以单独的线路与中央设备相连。中央设备现在一般是交换机或路由器
  • 这种网络拓扑便于网络的集中控制和管理,因为端用户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中央设备;缺点是成本高,中央设备对故障敏感

环型网络

  • 环型网络是将所有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连接成一个环
  • 环可以是单环,也可以是双环,环中信号是单向传输的

网状型网络

  • 一般情况下,每个结点至少由两条路径与其他结点相连,多用在广域网中
  • 其优点是可靠性高,缺点是控制复杂、线路成本高

以上四种基本的网络拓扑还可以互连为更复杂的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度量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 速率
  • 带宽
  • 吞吐量
  • 时延
  • 时延带宽积
  • 往返时间
  • 利用率
  • 丢包率

1. 速率

2. 宽带

  • 例如,在传统线路上传送电话的标准带宽为3.1kHz,范围从300Hz 到 3.4kHz,这是话音的主要成分的频率范围

其实,“带宽” 的这两种表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条通信线路的 “频带宽度” 越宽,其所传输数据的 “最高数据率” 也越高

3. 吞吐量

  •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 吞吐量被经常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 吞吐量受网络带宽和额定速率的限制,如下图
    • 1 Gb/s的以太网,其吞吐量受带宽限制,最高为 1Gb/s,通常只能达到 700Mb/s

4. 时延

  • 网络时延分为三部分: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

发送时延:

计算公式

网卡的发送速率,信道带宽,交换机的接口速率,它们共同决定主机的发送速率

在构建网络时,应该做到各设备间以及传输介质间的速率匹配,这样才能发挥出本应具有的传输性能

传播时延:

计算公式:

处理时延:

  • 一般不方便计算。因为网络中的数据流量是动态变化的,进而路由器的繁忙程度也在动态变化;而且不同路由器的软硬件性能也可能有所不同

5.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分 = 传播时延 × 带宽

  • 若发送端连续发送数据,则在所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就已经发送了时延带宽积个比特
  •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 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6. 往返时间

在许多情况下,因特网上的信息不仅仅单方向传输,而是双向交互,我们有时很需要知道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因此,往返时间 RTT (Round-Trip Time) 也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

往返时间:从源主机发送发送开始,直到源主机收到来自目的主机的确认分组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相比于以太网和无线局域网,分组在卫星链路上耗时较多。原因是,卫星链路距离比较远,传播时延比较大

7. 利用率 ❗

利用率有两种:

根据排队论,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的时延也会迅速增加。因此,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当然,也不能使信道利用率太低,这会使宝贵的通信资源白白被浪费。应使用一些机制,可以根据情况动态调整输入到网络中的通信量,使网络利用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8. 丢包率

  • 丢包率即分组丢失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传输过程中 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分组数量的比率
  • 丢包率具体可分为 接口丢包率、结点丢包率、链路丢包率、路径丢包率、网络丢包率等

分组丢失主要有两种情况:

  • 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 误码,被结点丢弃
  • 分组到达一台队列已满的分组交换机时被丢弃;在通信量较大时就可能造成 网络拥塞

丢包率反映了网络的拥塞情况:

  • 无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 0
  • 轻度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 1% ~ 4%
  • 严重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 5% ~ 15%
  • 当丢包率较高时,通常无法使网络应用正常工作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常见的结构体系

OSI结构体系

OSI 体系结构,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国际标准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 OSI 模型。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 7 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1至4层 被认为是低层,这些层与数据移动密切相关。5至7层 是高层,包含应用程序级的数据。每一层负责一项具体的工作,然后把数据传送到下一层。

OSI失败的原因:

  1. OSI的专家们缺乏实际经验;没有商业推动力;
  2. OSI的协议过分复杂,执行效率低;
  3. 制定周期太长,导致此标准设备无法及时进入市场

TCP/IP 体系结构

TCP/IP 是一组用于实现网络互连的通信协议。Internet网络体系结构以 TCP/IP 为核心。基于 TCP/IP 的参考模型将协议分成四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网络访问层、网际互联层(主机到主机)、传输层、和 应用层。

  • TCP/IP 体系结构相当于将 OSI 体系结构中的 物理层 和 数据链路层 合并成了网络接口层,并去掉了 会话层 和 表示层
  • 用于网络互连的路由器中,也带有符合 TCP/IP 体系结构标准的 TCP/IP 协议族 : 一般只包含 网际层 和 网络接口层
  • TCP/IP 体系结构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规定什么具体的内容,目的是可以互连全世界各种不同的网络接口,例如有线的以太网接口、无线局域网的WIFI接口等。因此,本质上 TCP/IP 体系结构只有上面三层

  • IP协议作为TCP/IP体系结构中的核心协议,一方面负责互连不同的网络接口(IP over everything)
  • 另一方面,为各种网络应用提供服务(Everything over IP)

原理体系结构

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时往往采用折中的办法,综合 OSI 和 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五层协议的原理体系结构

分层的必要性

  • 计算机网络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早在最初的 ARPANET设计时就提出了分层的设计理念。
  • “分层” 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专业术语

这些术语来自于 OSI 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但也适用于 TCP/IP 的四层体系结构和五层原理体系结构

实体:

  • 实体: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 对等实体:收发双方相同层次中的实体

协议: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逻辑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同步

  • 语法:定义所交换信息的格式
  • 语义:定义收发双方所要完成的操作
  • 同步:定义收发双方的时序关系

同步: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逻辑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 协议是 “水平的”, 服务是 “垂直的”
  • 实体看得见相邻下层所提供的服务,但并不知道实现该服务的具体协议。也就是说,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是"透明"的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用于区分不同的服务类型

  • 数据链路层的服务访问点为帧的 “类型” 字段
  • 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为IP数据报首部中的 “协议字段”
  • 运输层的服务访问点为 “端口号”

服务原语: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称为服务原语。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包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服务数据单元SDU:同一系统内,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包称为服务数据单元

多个SDU可以合成为一个PDU;一个SDU也可划分为几个PDU。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