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见过的微软硬件
北京时间7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直以来,大众都认为微软并不是一家重视硬件研发的公司,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微软在其 37 年的历史里,有 32 年都在进行着硬件设计和销售的业务。即使在公司成立的早期,硬件也是微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比如说,在 1983 年到 1986 年间,微软鼠标的销售量同该公司的软件居然持平。
经过多年的发展,微软硬件业务的触角从一系列鼠标和键盘延伸到了游戏手柄、网络摄像机、无绳电话、扬声器、MP3播放器、手机、游戏机等等。近来,微软又高姿态的进入了 PC 领域,最新发布的 Surface 平板电脑不久即将面市。
这些都是大多数人非常熟悉的微软及其硬件产品。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微软还开发了大量用于计算机扩展的硬件。在 1980 年,微软为 Apple II 开发了 SoftCard,这一战略一直维持了十年。1982年,微软的硬件部门正式成立,但真正了解该部门前身的人并不多。
下面的几幅图将展示被时间和微软自己都遗忘了的十款硬件产品,均在上世纪 80 年代面市。
1. 微软 SoftCard (1980年面市)
微软的 SoftCard 发布于 1980 年,是 Apple II 个人电脑(1977年面市)的插件板。这种卡配置了齐格洛公司的 Z80 CPU,使得 Apple II 可以运行流行的 CP/M磁盘操作系统和支持该系统的软件。(在 PC 时代,Z80-CP/M平台的地位最接近于后来的 Wintel 联盟。)
SoftCard 的销量很好,并成为了微软最出名的硬件产品,直到两年后微软推出自己的鼠标。因此,SoftCard 实际上并不是一款“被人遗忘的”产品。相反,它恰恰是微软自助研发硬件的开端。
2. 微软为 Apple II 设计的 RAMCard (1980年面市)
微软所设计的 Apple II RAMCard,实际上是 Z80 SoftCard 的配件卡。RAMCard 可以插入 Apple II 的自由槽中,从而为运行在 SoftCard 卡上的 CP/M程序提供额外的 16KB 系统内存(总内存达到 56KB)。通过特别的编程设置,某些传统的 Apple II 程序(如 VisiCalc)也可以利用这部分额外的内存。
3. 微软为 IBM PC 设计的 RAMCard (1982年面市)
虽然微软为 Apple II 设计了 RAMCard,但该公司为 IBM PC 设计 RAMCard 却有着完全不同目的。当后者插入 PC,除了可以扩展总内存之外,还可以被当作一块固态(solid state)随机读取磁盘来使用。当它同微软的 RAMDrive 软件一起工作时,这种卡将模拟传统的硬盘,使得运行速度更快(产品的广告称速度提高了 50 倍),这是固态的特殊属性使然。为 IBM PC 设计的 RAMCard 可供选择的产品规格从 64KB 到 256KB 不等,这一大小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要知道那时标准的 IBM PC 软盘只有 360KB。
4. 微软 SystemCard (1983年面市)
在 1983 年,微软扩展了自己的 IBM PC 升级板,推出了 SystemCard 这款产品,它是一种多用途的 ISA 卡,可以节省宝贵的 IBM PC 用户内部插槽。仅仅使用一个插卡,你就可以替代至少四个不同插卡的功能,让 PC 还有六个插槽可供使用。
和 RAMCard 相似,SystemCard 包含了 64KB 到 256KB 的内存,并可以作为随机读取磁盘。但是,它还包括了一个并行打印机接口、一个打印缓冲处理器(让用户的打印任务进行排队,在打印机空闲的时候进行打印)、一个 RS232 串口(其 ROM 中含有一个终端模拟器程序),以及一个实时日历/时钟芯片。
5. 微软 Premium SoftCard IIe (1983年面市)
在 1982 年,苹果发布了 Apple IIe 电脑,它是 Apple II 个人电脑产品线的重大补充。一年之后,微软对流行的 SoftCard 产品进行了升级,以便高效的利用 Apple IIe 在硬件方面的改进(比如两倍的高分辨视频模式、更多的内存和一款 80-column 插卡)。虽然最后 Premium SoftCard IIe 的销量一般,远没有达到 SoftCard 的影响力,但却获得了 Apple II 社区的肯定。
在 1982 年,微软还为并不成功的 Apple III 个人电脑发布了 SoftCard 产品——SoftCard III。同 Apple II SoftCard 一样,SoftCard III 让 Apple III 也可以运行 CP/M软件。
6. 微软带鼠标的 PCjr 助推器(1984年面市)
在 1984 年,微软发布了带鼠标的 PCjr 助推器,它是一个扩展盒,可以为系统增加 192KB 的内存、一个兼容 IBM PCjr 系统的微软鼠标。通过 PCjr 助推器,IBM PCjr 系统可以获得 256KB 的内存,从而运行更为强大的程序,不再受到先前 64KB 内存的限制。
7. 微软 MacEnhancer(1985年面市)
对今天的电脑用户而言,微软的这款产品看上去很奇怪,但在上世纪 80 年代微软是苹果 Macintosh 平台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为此,微软发布了一款非常有用的扩展外设——MacEnhancer,在插入到 Mac 调制解调器或者打印机端口之后,可以额外提供一个同 IBM PC 兼容的并行端口和两个串行接口。有了 MacEnhancer 及其定制软件,Mac 用户就可以使用那些专门为 IBM PC 设计的打印机、调制解调器和其他附件了。
8. 微软 InPort(1986年面市)
在 1986 年,微软对外发布了一种新的鼠标输入接口——InPort。该接口带有一个有微软设计的芯片(InPort 图形输入芯片),以及一个全新的紧凑型 9 针连接器(见图片的左上方)。微软研发这么一种接口是为了节省系统自带的串口(一般由串行鼠标占据),并对外推出更为便宜的鼠标(因为微软将 InPor 芯片的大部分功能放到了 PC 端上,降低了鼠标的成本)。
很快,微软又发布了自己的 InPort 接口卡(见图片的右上方)和相应的鼠标。但更有趣的是,微软以最便宜的价格将自己生产的芯片和插口提供给其他的硬件生产商,希望 InPort 可以成为一种事实上的行业标准。一些外设卡和 PC 克隆公司将 InPort 接口集成到了他们的产品中,但是 InPort 并未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标准。相反,IBM 于一年后推出的 PS/2鼠标接口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9. 微软 Mach 10 (1986年面市)
微软于 1985 年末发布了 Windows 1.0 操作系统。然而,该公司发现,大部分普通用户的 IBM PC 都不能很好的支持这一全新的操作系统。这使得微软研发出了 Mach 10 加速板,从而使带有4.77-MHz 8088 CPU 的 IBM PC 和 PC XT 电脑的速度提高了一倍。Mach 10 配置了一个9.54-MHz 的 8086 CPU 和一个微软 InPort 鼠标接口。总之,Mach 10 的出现显著改善了 PC 的速度。
10. 微软 Mach 20 性能增强系统(1988年面市)
和 Mach 10 一样,微软对下一代产品——Mach 20 寄予厚望。Mach 20 的出现使得那些配置为 8088 处理器的 PC 可以运行微软最新版本的软件程序。当时有报道称,Excel 和微软 OS/2操作系统(一种图形操作系统,一度曾有可能取代 Windows)是微软推出这款产品的重要原因。
Mach 20 可以插入到标准的 IBM PC ISA 插槽中,从而给主机系统提供了一个8-MHz 的 80286 CPU、一个 80287 算术协助处理器插槽和一个 InPort 鼠标接口。另外,微软提供了一个“增加内存”的选项,使得用户可以向 Mach 20 插入内存,从而增加最多3.5MB 的内存。它还提供了“增加磁盘”的选项,允许老旧的 IBM PC 可以使用高密度软盘。
在 1988 年之后,微软继续在开展硬件业务。但在 Mach 20 之后,该公司决定将研发重心放在输入设备和其他的 PC 外部设备上。
你没见过的微软硬件
北京时间7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直以来,大众都认为微软并不是一家重视硬件研发的公司,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微软在其 37 年的历史里,有 32 年都在进行着硬件设计和销售的业务。即使在公司成立的早期,硬件也是微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比如说,在 1983 年到 1986 年间,微软鼠标的销售量同该公司的软件居然持平。
经过多年的发展,微软硬件业务的触角从一系列鼠标和键盘延伸到了游戏手柄、网络摄像机、无绳电话、扬声器、MP3播放器、手机、游戏机等等。近来,微软又高姿态的进入了 PC 领域,最新发布的 Surface 平板电脑不久即将面市。
这些都是大多数人非常熟悉的微软及其硬件产品。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微软还开发了大量用于计算机扩展的硬件。在 1980 年,微软为 Apple II 开发了 SoftCard,这一战略一直维持了十年。1982年,微软的硬件部门正式成立,但真正了解该部门前身的人并不多。
下面的几幅图将展示被时间和微软自己都遗忘了的十款硬件产品,均在上世纪 80 年代面市。
1. 微软 SoftCard (1980年面市)
微软的 SoftCard 发布于 1980 年,是 Apple II 个人电脑(1977年面市)的插件板。这种卡配置了齐格洛公司的 Z80 CPU,使得 Apple II 可以运行流行的 CP/M磁盘操作系统和支持该系统的软件。(在 PC 时代,Z80-CP/M平台的地位最接近于后来的 Wintel 联盟。)
SoftCard 的销量很好,并成为了微软最出名的硬件产品,直到两年后微软推出自己的鼠标。因此,SoftCard 实际上并不是一款“被人遗忘的”产品。相反,它恰恰是微软自助研发硬件的开端。
2. 微软为 Apple II 设计的 RAMCard (1980年面市)
微软所设计的 Apple II RAMCard,实际上是 Z80 SoftCard 的配件卡。RAMCard 可以插入 Apple II 的自由槽中,从而为运行在 SoftCard 卡上的 CP/M程序提供额外的 16KB 系统内存(总内存达到 56KB)。通过特别的编程设置,某些传统的 Apple II 程序(如 VisiCalc)也可以利用这部分额外的内存。
3. 微软为 IBM PC 设计的 RAMCard (1982年面市)
虽然微软为 Apple II 设计了 RAMCard,但该公司为 IBM PC 设计 RAMCard 却有着完全不同目的。当后者插入 PC,除了可以扩展总内存之外,还可以被当作一块固态(solid state)随机读取磁盘来使用。当它同微软的 RAMDrive 软件一起工作时,这种卡将模拟传统的硬盘,使得运行速度更快(产品的广告称速度提高了 50 倍),这是固态的特殊属性使然。为 IBM PC 设计的 RAMCard 可供选择的产品规格从 64KB 到 256KB 不等,这一大小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要知道那时标准的 IBM PC 软盘只有 360KB。
4. 微软 SystemCard (1983年面市)
在 1983 年,微软扩展了自己的 IBM PC 升级板,推出了 SystemCard 这款产品,它是一种多用途的 ISA 卡,可以节省宝贵的 IBM PC 用户内部插槽。仅仅使用一个插卡,你就可以替代至少四个不同插卡的功能,让 PC 还有六个插槽可供使用。
和 RAMCard 相似,SystemCard 包含了 64KB 到 256KB 的内存,并可以作为随机读取磁盘。但是,它还包括了一个并行打印机接口、一个打印缓冲处理器(让用户的打印任务进行排队,在打印机空闲的时候进行打印)、一个 RS232 串口(其 ROM 中含有一个终端模拟器程序),以及一个实时日历/时钟芯片。
5. 微软 Premium SoftCard IIe (1983年面市)
在 1982 年,苹果发布了 Apple IIe 电脑,它是 Apple II 个人电脑产品线的重大补充。一年之后,微软对流行的 SoftCard 产品进行了升级,以便高效的利用 Apple IIe 在硬件方面的改进(比如两倍的高分辨视频模式、更多的内存和一款 80-column 插卡)。虽然最后 Premium SoftCard IIe 的销量一般,远没有达到 SoftCard 的影响力,但却获得了 Apple II 社区的肯定。
在 1982 年,微软还为并不成功的 Apple III 个人电脑发布了 SoftCard 产品——SoftCard III。同 Apple II SoftCard 一样,SoftCard III 让 Apple III 也可以运行 CP/M软件。
6. 微软带鼠标的 PCjr 助推器(1984年面市)
在 1984 年,微软发布了带鼠标的 PCjr 助推器,它是一个扩展盒,可以为系统增加 192KB 的内存、一个兼容 IBM PCjr 系统的微软鼠标。通过 PCjr 助推器,IBM PCjr 系统可以获得 256KB 的内存,从而运行更为强大的程序,不再受到先前 64KB 内存的限制。
7. 微软 MacEnhancer(1985年面市)
对今天的电脑用户而言,微软的这款产品看上去很奇怪,但在上世纪 80 年代微软是苹果 Macintosh 平台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为此,微软发布了一款非常有用的扩展外设——MacEnhancer,在插入到 Mac 调制解调器或者打印机端口之后,可以额外提供一个同 IBM PC 兼容的并行端口和两个串行接口。有了 MacEnhancer 及其定制软件,Mac 用户就可以使用那些专门为 IBM PC 设计的打印机、调制解调器和其他附件了。
8. 微软 InPort(1986年面市)
在 1986 年,微软对外发布了一种新的鼠标输入接口——InPort。该接口带有一个有微软设计的芯片(InPort 图形输入芯片),以及一个全新的紧凑型 9 针连接器(见图片的左上方)。微软研发这么一种接口是为了节省系统自带的串口(一般由串行鼠标占据),并对外推出更为便宜的鼠标(因为微软将 InPor 芯片的大部分功能放到了 PC 端上,降低了鼠标的成本)。
很快,微软又发布了自己的 InPort 接口卡(见图片的右上方)和相应的鼠标。但更有趣的是,微软以最便宜的价格将自己生产的芯片和插口提供给其他的硬件生产商,希望 InPort 可以成为一种事实上的行业标准。一些外设卡和 PC 克隆公司将 InPort 接口集成到了他们的产品中,但是 InPort 并未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标准。相反,IBM 于一年后推出的 PS/2鼠标接口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9. 微软 Mach 10 (1986年面市)
微软于 1985 年末发布了 Windows 1.0 操作系统。然而,该公司发现,大部分普通用户的 IBM PC 都不能很好的支持这一全新的操作系统。这使得微软研发出了 Mach 10 加速板,从而使带有4.77-MHz 8088 CPU 的 IBM PC 和 PC XT 电脑的速度提高了一倍。Mach 10 配置了一个9.54-MHz 的 8086 CPU 和一个微软 InPort 鼠标接口。总之,Mach 10 的出现显著改善了 PC 的速度。
10. 微软 Mach 20 性能增强系统(1988年面市)
和 Mach 10 一样,微软对下一代产品——Mach 20 寄予厚望。Mach 20 的出现使得那些配置为 8088 处理器的 PC 可以运行微软最新版本的软件程序。当时有报道称,Excel 和微软 OS/2操作系统(一种图形操作系统,一度曾有可能取代 Windows)是微软推出这款产品的重要原因。
Mach 20 可以插入到标准的 IBM PC ISA 插槽中,从而给主机系统提供了一个8-MHz 的 80286 CPU、一个 80287 算术协助处理器插槽和一个 InPort 鼠标接口。另外,微软提供了一个“增加内存”的选项,使得用户可以向 Mach 20 插入内存,从而增加最多3.5MB 的内存。它还提供了“增加磁盘”的选项,允许老旧的 IBM PC 可以使用高密度软盘。
在 1988 年之后,微软继续在开展硬件业务。但在 Mach 20 之后,该公司决定将研发重心放在输入设备和其他的 PC 外部设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