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谷歌:当心硬件的诱惑

硬件 admin 533浏览 0评论

谷歌:当心硬件的诱惑

  还记得硬件行业尚未炙手可热的那些日子吗?

  事实上,那并不是多么古早的事情。2004年,微软前雇员比尔·盖茨曾预言:硬件应当摆脱功能性的角色。与日俱增的带宽,功能上日渐强大的应用程序,以及其他因素,会使那个带键盘的机器只成为承载信息的通道,就好比含有电报内容的纸片。

  转回现在。谷歌已经表明了自己生产消费电子品的企图,现已推出的娱乐中心、古怪眼镜和新平板电脑就是明证。亚马逊则有电子书阅读器。就连微软都推出了平板电脑。而苹果的市值已然超过了大部分的石油公司。

  所有这些举动背后的理论都是:谁控制了硬件平台,谁就掌控了消费者。如果你能让别人手里拿着你生产的手机、平板电脑或电子书,那么他们一辈子都会是你的客户。有线电视公司康卡斯特(Comcast)就是这样赚钱的:一旦你买了机顶盒,为了按需收看《大脚怪:真实还是传说?》(Bigfoot: Fact or Fiction?),你在两年后仍会每月支付129.99美元。

四核+果冻豆 谷歌199美元Nexus 7平板图赏

  我本人是不折不扣的硬件迷。我认为,在IT行业过去的60年里,硬件的重要性被低估了。

  而且,我还清楚硬件是一个充满杀气的行业,而大多数实验性产品的结局都是不了了之。

  还有人记得英特尔曾涉足视频会议领域吗?或是消费电子品?还有相机?雅虎也开发过一系列的消费电子品。

  微软在2002年的计算机经销商博览会(Comdex)上发布了SPOT技术,用来将新闻发送到手表上。该技术很快就夭折了。网络收音机Audrey与Kerbango、条码扫描器CueCat、掌上电脑Palm III:这几款产品中有没有哪款让你想起什么?

  即使是那些获得了成功的硬件,也免不了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索尼作为一家集团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可谓如日中天。说来你们可能不太相信,以前凡有些见识的人,都认为日本制造商将掌控全世界,因为他们生产的电视机实在太出色了。80年代末的索尼高管,一度描绘出了这样的公司愿景:生产所有的家电设备、制作电影、发掘新艺术家和销售高价磁带。人们讲出“系列”(Kereitsu,为日本企业特有的一种组织方式)这个日语词汇时常常压低声音,仿佛这就是进入充满智慧与幻想的秘密世界的通关暗号。
有人找来日英字典,发现“Kereitsu”一词意味着“老板说什么都要点头同意”。而索尼意识到,消费者并不需要特丽珑显示器(Trinitron)和索尼的品牌DVD播放机来观看电影《鹰狼传奇》(Ladyhawke)。

  这些揭示了一个不幸的事实:硬件最终只是工具。正如盖茨指出的,硬件的存在意义就是将信息从服务器A传递给消费者B。偶然,某个公司会抓住消费者的想象力,在自己周围创建出一道护城河,并以此实现高于正常的利润。但这样的好景往往不常在。

  苹果超越了这种境界,主要是因为它有另类、狂热的用户群。如果蒂姆·库克(Tim Cook)明天告诉人们,苹果将推出老鼠药、用过的运动袜和“个人按摩器”,人们也会在苹果专卖店门口排起长队。

  此外,硬件往往需要在设计、人员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看看那些比较有名的制造商的产品阵容就知道了,如夏普、松下、LG或三星。他们有数以百计的产品和产品统一编号(SKU)。他们不是不明白产品线过于分散有损于品牌且增加开支,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证明要想尽可能多地进入细分市场,你必须进行巨额投资。

  即使你最终设计出有利可图、活力四射、吸引眼球的新颖产品组合,一定会有另一个品牌与你展开价格战。如果你能训练猕猴操作焊枪,就有人能在台湾弄一工厂的灵长类动物处理水果下脚料。

  早在2004年,像拍立得(Polaroid)和西屋(Westinghouse)的几个品牌曾对当时新兴的液晶电视市场跃跃欲试,如今这些名字已成了过往云烟。而该行业的新宠好像是一下子突然冒出来。

“  五六年前,这是个平静的市场,现在外面的人像狩猎的部落一样涌进来。”索尼电子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小宫山英树(HIDEki “Dick” Komiyama)说道。

  大多数狩猎部落都失败了。但有间名不见经传的公司Vizio,现在则成为美国市场最大的电视制造商之一。

  谷歌、亚马逊和微软都清楚这一点。微软的Surface平板电脑很可能会以特许的方式退出正常渠道,就像采用其软件的宏基和联想一样。同样,亚马逊则只希望制作、销售电子书。这三家公司在适当的时候也许会透露,他们其实只是在试图控制用户体验,然后就会把设备的制造和设计转交给合作伙伴。毕竟,只有谷歌有资本来冒险开发智能眼镜(intelliglasses)。

  硬件正在迈入盛世。工业设计师应该额手称庆。但别忘了,历史表明好日子可能稍纵即逝。


造型奇特 谷歌球状音箱Nexus Q赏析


 


谷歌:当心硬件的诱惑

  还记得硬件行业尚未炙手可热的那些日子吗?

  事实上,那并不是多么古早的事情。2004年,微软前雇员比尔·盖茨曾预言:硬件应当摆脱功能性的角色。与日俱增的带宽,功能上日渐强大的应用程序,以及其他因素,会使那个带键盘的机器只成为承载信息的通道,就好比含有电报内容的纸片。

  转回现在。谷歌已经表明了自己生产消费电子品的企图,现已推出的娱乐中心、古怪眼镜和新平板电脑就是明证。亚马逊则有电子书阅读器。就连微软都推出了平板电脑。而苹果的市值已然超过了大部分的石油公司。

  所有这些举动背后的理论都是:谁控制了硬件平台,谁就掌控了消费者。如果你能让别人手里拿着你生产的手机、平板电脑或电子书,那么他们一辈子都会是你的客户。有线电视公司康卡斯特(Comcast)就是这样赚钱的:一旦你买了机顶盒,为了按需收看《大脚怪:真实还是传说?》(Bigfoot: Fact or Fiction?),你在两年后仍会每月支付129.99美元。

四核+果冻豆 谷歌199美元Nexus 7平板图赏

  我本人是不折不扣的硬件迷。我认为,在IT行业过去的60年里,硬件的重要性被低估了。

  而且,我还清楚硬件是一个充满杀气的行业,而大多数实验性产品的结局都是不了了之。

  还有人记得英特尔曾涉足视频会议领域吗?或是消费电子品?还有相机?雅虎也开发过一系列的消费电子品。

  微软在2002年的计算机经销商博览会(Comdex)上发布了SPOT技术,用来将新闻发送到手表上。该技术很快就夭折了。网络收音机Audrey与Kerbango、条码扫描器CueCat、掌上电脑Palm III:这几款产品中有没有哪款让你想起什么?

  即使是那些获得了成功的硬件,也免不了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索尼作为一家集团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可谓如日中天。说来你们可能不太相信,以前凡有些见识的人,都认为日本制造商将掌控全世界,因为他们生产的电视机实在太出色了。80年代末的索尼高管,一度描绘出了这样的公司愿景:生产所有的家电设备、制作电影、发掘新艺术家和销售高价磁带。人们讲出“系列”(Kereitsu,为日本企业特有的一种组织方式)这个日语词汇时常常压低声音,仿佛这就是进入充满智慧与幻想的秘密世界的通关暗号。
有人找来日英字典,发现“Kereitsu”一词意味着“老板说什么都要点头同意”。而索尼意识到,消费者并不需要特丽珑显示器(Trinitron)和索尼的品牌DVD播放机来观看电影《鹰狼传奇》(Ladyhawke)。

  这些揭示了一个不幸的事实:硬件最终只是工具。正如盖茨指出的,硬件的存在意义就是将信息从服务器A传递给消费者B。偶然,某个公司会抓住消费者的想象力,在自己周围创建出一道护城河,并以此实现高于正常的利润。但这样的好景往往不常在。

  苹果超越了这种境界,主要是因为它有另类、狂热的用户群。如果蒂姆·库克(Tim Cook)明天告诉人们,苹果将推出老鼠药、用过的运动袜和“个人按摩器”,人们也会在苹果专卖店门口排起长队。

  此外,硬件往往需要在设计、人员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看看那些比较有名的制造商的产品阵容就知道了,如夏普、松下、LG或三星。他们有数以百计的产品和产品统一编号(SKU)。他们不是不明白产品线过于分散有损于品牌且增加开支,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证明要想尽可能多地进入细分市场,你必须进行巨额投资。

  即使你最终设计出有利可图、活力四射、吸引眼球的新颖产品组合,一定会有另一个品牌与你展开价格战。如果你能训练猕猴操作焊枪,就有人能在台湾弄一工厂的灵长类动物处理水果下脚料。

  早在2004年,像拍立得(Polaroid)和西屋(Westinghouse)的几个品牌曾对当时新兴的液晶电视市场跃跃欲试,如今这些名字已成了过往云烟。而该行业的新宠好像是一下子突然冒出来。

“  五六年前,这是个平静的市场,现在外面的人像狩猎的部落一样涌进来。”索尼电子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小宫山英树(HIDEki “Dick” Komiyama)说道。

  大多数狩猎部落都失败了。但有间名不见经传的公司Vizio,现在则成为美国市场最大的电视制造商之一。

  谷歌、亚马逊和微软都清楚这一点。微软的Surface平板电脑很可能会以特许的方式退出正常渠道,就像采用其软件的宏基和联想一样。同样,亚马逊则只希望制作、销售电子书。这三家公司在适当的时候也许会透露,他们其实只是在试图控制用户体验,然后就会把设备的制造和设计转交给合作伙伴。毕竟,只有谷歌有资本来冒险开发智能眼镜(intelliglasses)。

  硬件正在迈入盛世。工业设计师应该额手称庆。但别忘了,历史表明好日子可能稍纵即逝。


造型奇特 谷歌球状音箱Nexus Q赏析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