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7日发(作者:淦运盛)
客户市场号召力
一个企业,怎样才能拥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客户忠诚度?一个人怎样才能具有领导魅力,让人们想要追随?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提炼出激励团队员工的可行方法,那就是统一团队目标、行动与价值观,这是公司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超级激励者,想要鼓舞、启发他人,那么这本书正是你所需要的。
影响人类行为的方法一共有两种,一种叫操纵,一种叫激励。操纵不是一个贬义词,比如,小孩出去交朋友,可能有人会跟你说,或者你跟别人说:“你手里的糖分我一半,我就跟你做最好的朋友,好不好?”那对方想了想,说:“那就分你一半吧。”然后你俩就成好朋友了。这种行动本身就是操纵。你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用合情合理的逻辑假设引导别人的决策,从而影响行为。
1、操纵
目前,企业普遍使用操纵的方式来吸引顾客,以及管理员工。比如促销、打折、降价,这些都是通过合情合理的逻辑假设去引导决策。用这种方式来操纵消费者的行为。对于员工也一样,有各种各样的管理规范,或者各种各样的奖惩,尤其是短期的跟经济利益相关的奖惩,更多的是一种操纵的手段。那么操纵手法有哪些呢?
首先是价格。不少公司不愿意打价格战,可他们还是这么干了,因为他们知道降价有效果。事实上,效果实在太好了,以至于诱惑大得令人把持不住。对于专业的服务型公司来说,如果眼前摆着一档大业务,极少有公司不用这一招——单纯地把价格调低,好把单子签下 来。无论他们怎样向自己和客户解释,说价格战是合情合理的,降价仍然是一个极度有效的操纵手段。把价格降得足够低,人们就会买,季末的时候,我们会见到“清货降价”的牌子;把价格降到足够低,货架就会很快清空,好给新一季的货品腾出空间。这种手段导致无差异的竞争。你的产品变成无差异的产品,唯一不同的就是价格。当价格便宜的时候,人家就会买,当价格不便宜的时候,人家就不会买。
其次,促销。包括买赠、凑单减免、包邮、送服务,那它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没促销就不买。有多少人是每年上半年618清空购物车,下半年双11清空购物车。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有促销的那一天,有打折买赠的那一天,其它时候买不划算。促销带来的后果就是,让销售变得更加不稳定。当有促销动作的时候,销量就会上去,当没有促销动作的时候,销量就不会上去。而当特定的事件发生的时候,你有促销动作,销量可能也上不去。
还有,恐惧心理。比如,“每三十六秒钟,就有人死于心脏病。”卖保健品的人利用你担心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的恐惧心理,用一组数据去揭示甚至误导你,让你觉得这件事的发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实际可能不是。或者是到了一定条件才发生的,那在你身上还远没有达到那样的条件,所以不会发生。如果有人卖东西给你的时候,“警告”你要当心,不买会有什么后果,那他们就是在用语言的枪支顶着你的头,让你看到选择他们而非竞争对手的“价值”。或许,那只是个香蕉而已,可这一招管用。
第四个,煽动性的话。“每天运动五分钟,一个月减掉五公斤”。“学会这三招,你的升职指日可待”等等。这些广告语当中,都能够看到商家利用煽动性的话来引导消费者。用户本来可能没有这样的需求,但是它激发了消费者,让消费者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或者可能做到的,从而产生了购买冲动。
第五个,同侪压力。周围的人都这么干,所以你也应该这么干,或者人家有知识的人、专家都这么说了,你不信吗?你不信我可以,你不能不信专家吧。比如,明星代言。你觉得明星用了这个了肯定很好,所以,你也会用。
最后,就是追求新奇。没有实质的创新,只是外表变化了一下。比如,摩托罗拉当年发布了一款手机叫“刀锋”,是一款翻盖的、特别薄,非常轻的手机。这款手机刚上市的时候特别火爆,很多知名人士、明星都用这个。但很快市场上都是这种手机,为什么?因为很容易仿制。摩托罗拉推出这款手机之后,所有人都推出了这款手机。当满大街都是的时候,它的特点、特性就消失了。特点一旦消失了,大家就都不来买了。虽然刀锋手机在这段时间的销售非常好,但是股价在持续下降。因为投资人看出来了,它并不能成为一个长久的内在竞争优势,只是一个产品的新奇,能轻而易举地被仿制,然后就变成无差别的竞争,又回归到价格战,变成没有溢价可以赚取。
那为什么操纵有那么多不好的方面,但还是有人在用呢?就是因为它的短期效果确实非常好。企业总是处于压力之中,竞争的压力、股东投资回报的压力,上市公司公众的压力,所以企业会合理合情地 采用不少短期举措去提振销售,而一旦这种短期举措被发现有效,公司就会变本加厉地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去用这种手段。
操纵可能会带来交易,但它没有可能带来忠诚度。一个靠打折生存,靠促销生存,靠价格战生存的企业,当它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没有人会去帮它的。因为有很多跟它一样的企业可以选,为什么要帮你呢?所以,每一个企业家,或者企业领导者都需要去看看,驱动业绩所采用的手段到底是什么?是操纵还是非操纵?是关注短期利益,损害了长期回报,还是更关注长期发展?
2、激励
那么激励是什么呢?激励是从核心出发,从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买,这个观点出发来影响人的行为。作者提出了一个模型,或者它的原理,叫黄金圈法则。黄金圈的法则内部是“为什么”,中间是“怎么做”,最外面是“做什么”。
“做什么”就是卖什么产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是显性的。怎么做就是有一些公司和个人知道怎么做。什么意思?就是我这么做,能跟别人有差异化,这么做可以与众不同,这么做有不一样的价值主张。对于大多数的行业和公司而言,赚钱其实只是结果,并不应该是一个目的。但是有很多的公司,把赚钱当作了目的,而不是结果。所以在手段的选择上面,就会更倾向于用一些短期的行为,去刺激短期效益的增加,去实现赚钱的目的,但其实赚钱本身不应该是目的。
比如:苹果公司。当时大多数电脑的提供商、生产商,做广告的套路是这样的:我们生产的电脑特别棒;我们外观又漂亮,功能又强 大,操作又简单;我们有多少内存,多少硬盘;你想不想买一个?这种沟通思路是一种由外到内的。
先说“做什么”:电脑特别棒,是卖电脑的;然后“怎么做”,性能怎么样,功能怎么样,外观怎么样;最后问你想不想要一个,这才到“为什么”。
那苹果是怎么做的呢?苹果的营销信息是由内到外的:先“为什么”。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挑战现状,我们认为现在的笔记本为了减轻重量牺牲了太多,比如牺牲了屏幕,牺牲了键盘,牺牲了性能。我们有一个产品特别棒,史无前例的薄,但是不牺牲性能。
乔布斯用一组数据说明了,现在所谓最轻薄笔记本为了达到轻薄的重量牺牲了什么。苹果MacBookAir最厚的地方,比现有的轻薄的笔记本最薄的地方还要薄,同时屏幕这么大,性能是这样,然后告诉大家,它那么薄,那么轻,以至于可以轻易放到一个最常见的文件袋里。然后乔布斯拿了一个文件袋,文件袋打开,里面是漂亮的苹果笔记本。那一刻确实是非常震撼的,所以激发了很多人购买的欲望。
苹果首先是从黄金圈的核心开始激发的,就是为什么要买?我就想要这个,为什么就想要这个?直觉说不清楚,但这就是我想要的那一个。然后大家才会去想,厚度怎么样?性能怎么样?怎么只有一个接口,是不是少了一点?没关系,可以配一个扩展槽。再往外,这是电脑,但它又不是一个电脑,它是一个艺术品。所以,认定产品“为什么”的消费者,在看到不完美一面的时候,他会自己给自己解释,他会自己给自己一个接受的理由。
从“为什么”出发,可以让大家更容易接受。苹果延续这样的做法,它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既可以基于这个“为什么”去做电脑,也可以基于这个“为什么”去做iPod,也可以基于“为什么”去做一个在当时非常与众不同的电话——iPhone。
那我们怎么来应用黄金圈法则呢?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如何赢得众人的追随,第二个方面是如何获得产品的成功。
1、赢得众人的追随
一个超级激励者其实都希望有众人的追随。而超级激励者和真正的有领袖风范的人,也自然会有很多的人去追随他。是怎么做到呢?实际上很简单,就是要打造共同价值观,一个组织,文化就是这群人所具备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有共同价值观就会创造出来信任。
想要赢得信任,你需要沟通,需要向对方证明,你们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信念。你必须要说出你的“为什么”,然后用“做什么”来证明。再强调一遍,“为什么”只是个信念,“怎么做”是我们为了履行信念而做出的举动,而“做什么”是这些举动的结果。当三个层面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你建立了信任,你的价值观也得到了认可。
所谓的超级激励者其实有一个共同的能力,这个共同的能力就是,我要为团队找到理念一致的人,或者我要为团队塑造一个一致的理念。这个过程叫企业文化的建设,或者企业价值观的打造。如果大家能够有共同的价值观,能够坚守同样的一个企业文化这些人会长久地留在企业,会变成这个企业的核心。而与之不同的人,要么就是边缘层,要么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离开。
比如,在二十世纪早期,已经有人能做到从南极大陆的一头走到另一头,但是并没有穿越南极点。有一个英国的探险家沙克尔顿,他要做一个创举,要成为第一个穿越南极点,横跨整个南极大陆的人。他得组一个团队一块儿穿越南极点,于是就召集了27个队员组成探险队。但是很悲催的是,他们还没到南极大陆,船遇到险情就沉了。沉船以后,27个人加他一共28个人就开始逃难漂流。他们一共穿越了800英里的冰海,最后获救。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死亡,没有同类相食,没有哗变,这是一个壮举。为什么?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这群人有同样的价值观。这帮人都是冒险者,大家都是抱着探险精神来的,虽然到不了南极点,但是在那种情况下,生存的难度可能比穿越南极点更难,而这正是我们的价值观所在,我们的激情所在。那怎么做到招募到的成员都是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呢?作者翻出了当年这位探险家招人的广告语。
通常招探险队员的广告语很有可能是:“现诚征探险队员,至少要有5年相关经验,会升主帆,来为优秀的船长工作吧!”但沙克尔顿在招聘的时候,他的广告语是这么写的:“充满危险的探险之旅,现寻觅队员。报酬低、严寒、长达数月的彻底黑暗、危险不断、不知是否能安全返航,万一成功的话,你将会获得荣誉,扬名天下!”
所以,当危险真正发生的时候,队员的第一反应是:我接受。只要最后所有的人都能获救,活下来,我们才能达到想要扬名天下的目的。最后这群人果然扬名天下,探险史当中永远都会有他们的名字, 永远都会有他们的故事。所以,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唤起公司的激情就是要找到“为什么”,用“为什么”来唤起员工工作的欲望。
2、获得产品的成功
从“为什么”出发的企业能够唤起员工的激情,能够带来真正的创新,能够创造信任。那能不能让一个产品成功呢?书中说,当一个新的产品发布到市场上的时候,你一定要抓住排在前面的15%的创新者和早期接受者,因为只有你吸引住这15%,你才有机会在一定的市场份额,一定的曝光量的情况下,去吸引早期的大多数,进而影响那些迟到的大多数。
怎么吸引这15%的人群呢?这15%的人群非常依赖直觉,他们很喜欢创新,他们更喜欢靠大脑的边缘脑去做购买决策,所以这些人非常依赖直觉,需要靠“为什么”去抓住他们。只有当一个产品推向市场时,能够带动“为什么”。从“为什么”出发,抓住早期的15%人群,才有可能变成一个成功的产品。
那怎么样去唤醒认同者的激情呢?当你的“为什么”确定了之后,也要知道“怎么做”。只有“为什么”是没有办法最后触达消费者的,因为消费者一定会有一个认知和了解的过程。所以除了要有足够的感性激励之外,还必须要有人能够把感性的东西用理性的方式去落地。在这个过程中,公司不仅仅应该有梦想家、精神领袖还要有实干家。任何一个做出丰功伟绩的激励者,都有一个或一组知道该如何把愿景变成现实的幕后人员。
比如,迪士尼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他跟他的哥哥一块儿创立了迪士尼公司。他有一次就说“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哥哥,我早就进监狱了,因为我做事太天马行空,太不守规矩了”。
所以,在一个公司应该是这样一个模型,这个模型代表边缘脑的是公司的决策者、高层。实干家就一步一步地往下落,他们更多地用逻辑的方式、系统的方式、理论的方式去实现“怎么做”和“做什么”,然后去面对整个市场的竞争。对一个公司而言,如果发生了错位那么这个公司发展不会长远。
比如,基层的员工大量去思考我们的企业应该去向何方?我们应该立足何处?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企业就乱了。如果企业的高层,每天想的都是我的生产线怎么速率再快一点?我的采购成本怎么再降低一点?那这个公司也没前途。
所以,大家各司其职,不但扮演自身不同的角色,也扮演在黄金圈里面不同的维度的角色,才能让这个公司体系达到一个平衡。既能够有激情,但同时也有一个理念落地的过程,能够同样吸引那些理性决策的人。
2023年12月7日发(作者:淦运盛)
客户市场号召力
一个企业,怎样才能拥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客户忠诚度?一个人怎样才能具有领导魅力,让人们想要追随?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提炼出激励团队员工的可行方法,那就是统一团队目标、行动与价值观,这是公司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超级激励者,想要鼓舞、启发他人,那么这本书正是你所需要的。
影响人类行为的方法一共有两种,一种叫操纵,一种叫激励。操纵不是一个贬义词,比如,小孩出去交朋友,可能有人会跟你说,或者你跟别人说:“你手里的糖分我一半,我就跟你做最好的朋友,好不好?”那对方想了想,说:“那就分你一半吧。”然后你俩就成好朋友了。这种行动本身就是操纵。你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用合情合理的逻辑假设引导别人的决策,从而影响行为。
1、操纵
目前,企业普遍使用操纵的方式来吸引顾客,以及管理员工。比如促销、打折、降价,这些都是通过合情合理的逻辑假设去引导决策。用这种方式来操纵消费者的行为。对于员工也一样,有各种各样的管理规范,或者各种各样的奖惩,尤其是短期的跟经济利益相关的奖惩,更多的是一种操纵的手段。那么操纵手法有哪些呢?
首先是价格。不少公司不愿意打价格战,可他们还是这么干了,因为他们知道降价有效果。事实上,效果实在太好了,以至于诱惑大得令人把持不住。对于专业的服务型公司来说,如果眼前摆着一档大业务,极少有公司不用这一招——单纯地把价格调低,好把单子签下 来。无论他们怎样向自己和客户解释,说价格战是合情合理的,降价仍然是一个极度有效的操纵手段。把价格降得足够低,人们就会买,季末的时候,我们会见到“清货降价”的牌子;把价格降到足够低,货架就会很快清空,好给新一季的货品腾出空间。这种手段导致无差异的竞争。你的产品变成无差异的产品,唯一不同的就是价格。当价格便宜的时候,人家就会买,当价格不便宜的时候,人家就不会买。
其次,促销。包括买赠、凑单减免、包邮、送服务,那它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没促销就不买。有多少人是每年上半年618清空购物车,下半年双11清空购物车。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有促销的那一天,有打折买赠的那一天,其它时候买不划算。促销带来的后果就是,让销售变得更加不稳定。当有促销动作的时候,销量就会上去,当没有促销动作的时候,销量就不会上去。而当特定的事件发生的时候,你有促销动作,销量可能也上不去。
还有,恐惧心理。比如,“每三十六秒钟,就有人死于心脏病。”卖保健品的人利用你担心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的恐惧心理,用一组数据去揭示甚至误导你,让你觉得这件事的发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实际可能不是。或者是到了一定条件才发生的,那在你身上还远没有达到那样的条件,所以不会发生。如果有人卖东西给你的时候,“警告”你要当心,不买会有什么后果,那他们就是在用语言的枪支顶着你的头,让你看到选择他们而非竞争对手的“价值”。或许,那只是个香蕉而已,可这一招管用。
第四个,煽动性的话。“每天运动五分钟,一个月减掉五公斤”。“学会这三招,你的升职指日可待”等等。这些广告语当中,都能够看到商家利用煽动性的话来引导消费者。用户本来可能没有这样的需求,但是它激发了消费者,让消费者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或者可能做到的,从而产生了购买冲动。
第五个,同侪压力。周围的人都这么干,所以你也应该这么干,或者人家有知识的人、专家都这么说了,你不信吗?你不信我可以,你不能不信专家吧。比如,明星代言。你觉得明星用了这个了肯定很好,所以,你也会用。
最后,就是追求新奇。没有实质的创新,只是外表变化了一下。比如,摩托罗拉当年发布了一款手机叫“刀锋”,是一款翻盖的、特别薄,非常轻的手机。这款手机刚上市的时候特别火爆,很多知名人士、明星都用这个。但很快市场上都是这种手机,为什么?因为很容易仿制。摩托罗拉推出这款手机之后,所有人都推出了这款手机。当满大街都是的时候,它的特点、特性就消失了。特点一旦消失了,大家就都不来买了。虽然刀锋手机在这段时间的销售非常好,但是股价在持续下降。因为投资人看出来了,它并不能成为一个长久的内在竞争优势,只是一个产品的新奇,能轻而易举地被仿制,然后就变成无差别的竞争,又回归到价格战,变成没有溢价可以赚取。
那为什么操纵有那么多不好的方面,但还是有人在用呢?就是因为它的短期效果确实非常好。企业总是处于压力之中,竞争的压力、股东投资回报的压力,上市公司公众的压力,所以企业会合理合情地 采用不少短期举措去提振销售,而一旦这种短期举措被发现有效,公司就会变本加厉地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去用这种手段。
操纵可能会带来交易,但它没有可能带来忠诚度。一个靠打折生存,靠促销生存,靠价格战生存的企业,当它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没有人会去帮它的。因为有很多跟它一样的企业可以选,为什么要帮你呢?所以,每一个企业家,或者企业领导者都需要去看看,驱动业绩所采用的手段到底是什么?是操纵还是非操纵?是关注短期利益,损害了长期回报,还是更关注长期发展?
2、激励
那么激励是什么呢?激励是从核心出发,从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买,这个观点出发来影响人的行为。作者提出了一个模型,或者它的原理,叫黄金圈法则。黄金圈的法则内部是“为什么”,中间是“怎么做”,最外面是“做什么”。
“做什么”就是卖什么产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是显性的。怎么做就是有一些公司和个人知道怎么做。什么意思?就是我这么做,能跟别人有差异化,这么做可以与众不同,这么做有不一样的价值主张。对于大多数的行业和公司而言,赚钱其实只是结果,并不应该是一个目的。但是有很多的公司,把赚钱当作了目的,而不是结果。所以在手段的选择上面,就会更倾向于用一些短期的行为,去刺激短期效益的增加,去实现赚钱的目的,但其实赚钱本身不应该是目的。
比如:苹果公司。当时大多数电脑的提供商、生产商,做广告的套路是这样的:我们生产的电脑特别棒;我们外观又漂亮,功能又强 大,操作又简单;我们有多少内存,多少硬盘;你想不想买一个?这种沟通思路是一种由外到内的。
先说“做什么”:电脑特别棒,是卖电脑的;然后“怎么做”,性能怎么样,功能怎么样,外观怎么样;最后问你想不想要一个,这才到“为什么”。
那苹果是怎么做的呢?苹果的营销信息是由内到外的:先“为什么”。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挑战现状,我们认为现在的笔记本为了减轻重量牺牲了太多,比如牺牲了屏幕,牺牲了键盘,牺牲了性能。我们有一个产品特别棒,史无前例的薄,但是不牺牲性能。
乔布斯用一组数据说明了,现在所谓最轻薄笔记本为了达到轻薄的重量牺牲了什么。苹果MacBookAir最厚的地方,比现有的轻薄的笔记本最薄的地方还要薄,同时屏幕这么大,性能是这样,然后告诉大家,它那么薄,那么轻,以至于可以轻易放到一个最常见的文件袋里。然后乔布斯拿了一个文件袋,文件袋打开,里面是漂亮的苹果笔记本。那一刻确实是非常震撼的,所以激发了很多人购买的欲望。
苹果首先是从黄金圈的核心开始激发的,就是为什么要买?我就想要这个,为什么就想要这个?直觉说不清楚,但这就是我想要的那一个。然后大家才会去想,厚度怎么样?性能怎么样?怎么只有一个接口,是不是少了一点?没关系,可以配一个扩展槽。再往外,这是电脑,但它又不是一个电脑,它是一个艺术品。所以,认定产品“为什么”的消费者,在看到不完美一面的时候,他会自己给自己解释,他会自己给自己一个接受的理由。
从“为什么”出发,可以让大家更容易接受。苹果延续这样的做法,它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既可以基于这个“为什么”去做电脑,也可以基于这个“为什么”去做iPod,也可以基于“为什么”去做一个在当时非常与众不同的电话——iPhone。
那我们怎么来应用黄金圈法则呢?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如何赢得众人的追随,第二个方面是如何获得产品的成功。
1、赢得众人的追随
一个超级激励者其实都希望有众人的追随。而超级激励者和真正的有领袖风范的人,也自然会有很多的人去追随他。是怎么做到呢?实际上很简单,就是要打造共同价值观,一个组织,文化就是这群人所具备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有共同价值观就会创造出来信任。
想要赢得信任,你需要沟通,需要向对方证明,你们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信念。你必须要说出你的“为什么”,然后用“做什么”来证明。再强调一遍,“为什么”只是个信念,“怎么做”是我们为了履行信念而做出的举动,而“做什么”是这些举动的结果。当三个层面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你建立了信任,你的价值观也得到了认可。
所谓的超级激励者其实有一个共同的能力,这个共同的能力就是,我要为团队找到理念一致的人,或者我要为团队塑造一个一致的理念。这个过程叫企业文化的建设,或者企业价值观的打造。如果大家能够有共同的价值观,能够坚守同样的一个企业文化这些人会长久地留在企业,会变成这个企业的核心。而与之不同的人,要么就是边缘层,要么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离开。
比如,在二十世纪早期,已经有人能做到从南极大陆的一头走到另一头,但是并没有穿越南极点。有一个英国的探险家沙克尔顿,他要做一个创举,要成为第一个穿越南极点,横跨整个南极大陆的人。他得组一个团队一块儿穿越南极点,于是就召集了27个队员组成探险队。但是很悲催的是,他们还没到南极大陆,船遇到险情就沉了。沉船以后,27个人加他一共28个人就开始逃难漂流。他们一共穿越了800英里的冰海,最后获救。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死亡,没有同类相食,没有哗变,这是一个壮举。为什么?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这群人有同样的价值观。这帮人都是冒险者,大家都是抱着探险精神来的,虽然到不了南极点,但是在那种情况下,生存的难度可能比穿越南极点更难,而这正是我们的价值观所在,我们的激情所在。那怎么做到招募到的成员都是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呢?作者翻出了当年这位探险家招人的广告语。
通常招探险队员的广告语很有可能是:“现诚征探险队员,至少要有5年相关经验,会升主帆,来为优秀的船长工作吧!”但沙克尔顿在招聘的时候,他的广告语是这么写的:“充满危险的探险之旅,现寻觅队员。报酬低、严寒、长达数月的彻底黑暗、危险不断、不知是否能安全返航,万一成功的话,你将会获得荣誉,扬名天下!”
所以,当危险真正发生的时候,队员的第一反应是:我接受。只要最后所有的人都能获救,活下来,我们才能达到想要扬名天下的目的。最后这群人果然扬名天下,探险史当中永远都会有他们的名字, 永远都会有他们的故事。所以,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唤起公司的激情就是要找到“为什么”,用“为什么”来唤起员工工作的欲望。
2、获得产品的成功
从“为什么”出发的企业能够唤起员工的激情,能够带来真正的创新,能够创造信任。那能不能让一个产品成功呢?书中说,当一个新的产品发布到市场上的时候,你一定要抓住排在前面的15%的创新者和早期接受者,因为只有你吸引住这15%,你才有机会在一定的市场份额,一定的曝光量的情况下,去吸引早期的大多数,进而影响那些迟到的大多数。
怎么吸引这15%的人群呢?这15%的人群非常依赖直觉,他们很喜欢创新,他们更喜欢靠大脑的边缘脑去做购买决策,所以这些人非常依赖直觉,需要靠“为什么”去抓住他们。只有当一个产品推向市场时,能够带动“为什么”。从“为什么”出发,抓住早期的15%人群,才有可能变成一个成功的产品。
那怎么样去唤醒认同者的激情呢?当你的“为什么”确定了之后,也要知道“怎么做”。只有“为什么”是没有办法最后触达消费者的,因为消费者一定会有一个认知和了解的过程。所以除了要有足够的感性激励之外,还必须要有人能够把感性的东西用理性的方式去落地。在这个过程中,公司不仅仅应该有梦想家、精神领袖还要有实干家。任何一个做出丰功伟绩的激励者,都有一个或一组知道该如何把愿景变成现实的幕后人员。
比如,迪士尼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他跟他的哥哥一块儿创立了迪士尼公司。他有一次就说“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哥哥,我早就进监狱了,因为我做事太天马行空,太不守规矩了”。
所以,在一个公司应该是这样一个模型,这个模型代表边缘脑的是公司的决策者、高层。实干家就一步一步地往下落,他们更多地用逻辑的方式、系统的方式、理论的方式去实现“怎么做”和“做什么”,然后去面对整个市场的竞争。对一个公司而言,如果发生了错位那么这个公司发展不会长远。
比如,基层的员工大量去思考我们的企业应该去向何方?我们应该立足何处?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企业就乱了。如果企业的高层,每天想的都是我的生产线怎么速率再快一点?我的采购成本怎么再降低一点?那这个公司也没前途。
所以,大家各司其职,不但扮演自身不同的角色,也扮演在黄金圈里面不同的维度的角色,才能让这个公司体系达到一个平衡。既能够有激情,但同时也有一个理念落地的过程,能够同样吸引那些理性决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