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宁平萱)
小说专题训练-------小说标题的多重意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抉择
张爱国
客栈的门被轻轻地敲了一下。我爷爷大惊,紧捂口鼻,一只眼贴上门缝儿。外面,除了风雪声,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
“张老板,在吗?我从城外来。”声音很低也很平静。听到“城外”,我爷爷不知道怎么就拉开了门。来人不高,不胖,很精干,握住我爷爷微微颤抖的手,低声道:“谢谢同志。哦,我可以称呼您同志吗?”
我爷爷略显迟疑:“长官……”
“别,我姓范,叫我老范。我还叫你张老板。”老范说话很干脆,“张老板,客栈里没有住客吧?请给我一间房,能容我一人就中。这是房费。”老范将两块大洋塞进我爷爷手里。
“不,不……”
“有住客?”老范立马有了警惕。
“城都被你们围了一个多月了,外乡人哪里还住得起店?”我爷爷将两块大洋往老范手里回塞,“这个不要,你们也是为了……”
“所以你更得收下。”老范将大洋摁到我爷爷掌心,“四十八天了,别说外乡人,你们也不好过哦。没办法啊,这么一座千年古城,炮火一开,我们都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
“我懂。青沙城的人都懂。”我爷爷将老范领上二楼最东头的房间,两人的脚步都轻得没有一点儿声音。关上门,我爷爷要给老范送瓶开水泡泡脚,被老范制止:“不用,习惯了。”老范拍拍我爷爷后背:“张老板,你能让我进来,就能为我保密,是吧?”
我爷爷木讷地点了点头,轻手轻脚地走回楼下,隐隐觉得刚才不该让这个人进来,他此时能从城外进入城内,说明绝非一般人物。他的到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呢?我爷爷不由地害怕。
“铃”,铃声非常低,却惊得我爷爷一大跳,房里哪来的铃声?
“铃,铃”,我爷爷立即知道了铃声的来源,全身的汗毛立马竖立。四五年没用了,那个很难引人注意的铃铛已落满灰尘,那根从楼上穿壁而来的丝线也落满灰尘,正被轻轻牵动着。“他来了?什么时候来的?”我爷爷紧捂猛烈跳动的胸口,蹑手摄脚走上三楼最西头那间房前,轻轻触碰门头隐蔽的小钉子。门悄无声息地打开了。
房内温暖如春。魏鸣之倚在大床上,手里捧着烟枪,烟枪换了,周身镶嵌着红蓝宝石。“子林兄,外面如何?客栈里如何?有无异样?”魏鸣之吐一口烟圈。
“没,没……”我爷爷知道魏鸣之的厉害,愈发紧张。 “咔!”魏鸣之一只手继续捏着烟枪,另一只手变魔术般举着一把手枪,子弹也被推上了膛,枪口对准我爷爷的眉心:“张老板,别和我耍心眼儿。”
我爷爷反而平静了——与魏鸣之打交道这么多年,受到他不小的影响,越是紧急时刻越表现得平静。“鸣之兄,哦,长官,我可以请你离开这儿吗?这是我的客栈,你入住经过我同意了吗?按你们的法律,我有权这么做。”
魏鸣之手腕一闪,手枪不见了,坐起,向我爷爷微微一抱拳:“子林兄勿当真,兄弟不过开个玩笑。子林兄,并非兄弟信不过你,实在是兄弟重任在身,不可有丝毫差错。不瞒子林兄,不出三日,兄弟我,我们,就大功告成,城外那些……”
“明白,鸣之兄一到,我就知道事关重大。我也明白,鸣之兄一出手,局势就会逆转。”我爷爷淡淡地说。
“张子林,不是你,我早已死于日本人之手,故而你也是抗日英雄。然,此时同样国难当头,你若胆敢有丝毫背叛,我魏鸣之的子弹是不认人的!”魏鸣之说着从保险柜里拿出一根金条,“子林兄,兄弟也只能如此相报了。子林兄放心,青沙城解围,全国秩序恢复后,兄弟和南京都不会忘记你。”
回到楼下,爷爷愁死了,事情已经很清楚,老范和魏鸣之,一个城外,一个城内,正在领导一场针锋相对的重大行动。“魏鸣之当年孤身潜入被日本人占领的青沙城,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身受重伤,是我冒着危险救他。可是,我不能成为罪人啊!”我爷爷终于咬了咬牙,走向二楼最东边的房间,默默念道,“鸣之兄,我并非背叛。我当年救你,是救英雄;现在,我是……”
补记:《青沙志》载,是夜,魏鸣之被捕。次日,解放军挫败青沙城守军一次重大阴谋。旋即,青沙城宣告解放。
(摘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7期,有删改)
1.小说的标题“抉择”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香
羊毛
田野里的麦子拔节时,村支部得到通知,县里的巡察组下周要到苗庄巡察。听说巡察组谢绝镇上原定好的安排,执意要吃住在苗庄。星期天下午,村支书苗稻葵挥汗如雨,带领几个村干部忙着收拾村部,场景显然像在迎接超级贵宾。
老韩是村委会副主任,他一边用刷子刷墙漆,一边嘀咕:“支书,咱苗庄今年背时运,好不容易招引来桂总,他的厂子却办得不顺利,眼下这巡察组又要来。”妇女主任小齐道:“巡察组来怕什么?人家是替咱们搞体检。”老韩哼了一声,“体检?只怕不会这么简单,听说老杨同志带领的巡察组,个个都是挑刺行家。”
苗稻葵听了手下人斗嘴有些着急,他正要搭话,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镇党委赵委员打过来的。“赵委员,您放心,咱们正为巡察组来的事忙着呢。他老杨有两把刷子,可您也别小看咱们。咱干过木工活不说,老韩还是个漆工,也都有几把刷子嘛……”
接完电话,苗稻葵一抬头,面前站着一位个头矮小的陌生中年汉子。“苗支书,你们刷墙干啥,没必要嘛。”陌生人说,“我是县委巡察组的同志,今天下午得空,就来打个前站。”陌生人说完,伸手去包里找工作证。
苗稻葵没有发现村部门前有新停的小车,问陌生人怎么过来的,陌生人回答说他乘坐城乡公交车,并夸赞现在出行真方便,公交车一直开到了村里边。
陌生人看完房间,放下行李就出门了,他和苗稻葵交代,晚饭的事别管他,他会自己解决。到了晚上,苗稻葵很快得到消息,陌生人在村里走访了老梁和老乔两名老党员,晚饭是在老乔家吃的,而且他坚持付了二十元饭钱。
第二天,苗稻葵早早去看望陌生人,门卫老童说,那位县里来的同志,天一亮就出门了,他说要到村里去转悠转悠,顺便看看麦子的长势。这时,恰好赵委员陪同党委书记老郑也来到苗庄。赵委员要去检查每个房间是否利落,苗稻葵报告说,昨天老杨同志派来联络员,他让不要拾掇,还交代烧饭的临时工也不必雇佣,他们就在农户家吃“派饭”。
不久,一辆中巴车开到苗庄,车上陆续走下来十几个人,原来是巡察组其他同志到了。郑书记和赵委员与巡察组同志握手打招呼。“杨组长呢?”郑书记莫名其妙,询问其中一位他熟悉的副组长。“哦,您说杨组长,他不是昨天就过来了!”苗稻葵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年汉子就是老杨。
苗稻葵很后悔,担心怠慢了老杨。小齐私下里抱怨,村里的精心准备都成了无用功。抱怨归抱怨,但她还是很钦佩老杨同志。巡察组完全不占用村干部的精力,他们每天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在看资料,有的去看现场,更多的时间是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很多同志还帮无劳力的家庭干农活。他们在群众家里“吃派饭”,随手结账,老杨同志喜欢说“那里面有麦香”。
小齐告诉苗稻葵:“村里用剩准备扔掉的那小半桶漆,被杨组长拿去帮冯二奶奶家刷院墙,人家刷出的那效果,可真好。”老韩在一旁听到小齐的话,插话说:“这个老杨,真有两把刷子。”
田野里的麦子熟了,空气中荡漾着麦香。巡察工作结束,巡察组撤离苗庄,老杨和巡察组的同志跟群众告别,老梁、老乔、冯二奶奶和很多村民都对他们恋恋不舍,直到把老杨他们送上车。
不久,老杨再次带领巡察组人员返回苗庄,同来的还有镇党委郑书记和赵委员,他们是向村里反馈巡察情况来了。苗稻葵听到老杨讲话内心就开始紧张,他不由得又想起自己怠慢老杨的事。
“经过前段时间巡察了解,苗庄村两委在稻葵同志带领下,党的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群众总体还是满意的,只是在干群关系、形式主义治理和服务企业发展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咱们村干部在村里土生土长,虽然成天与群众见面,但的确交心少!”“桂总的辣椒加工企业,村里招引来后,也的确没用心帮他解决难题。”苗稻葵咀嚼着老杨说的每句话,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可是心里却又很是服气。苗稻葵和老韩身上的那些小毛小病,自从他们即知即改后,老杨也没有在大会上让他们出“洋相”。
老杨的巡察组不断转移,经常有别村的干部向苗稻葵打听情况。“听说县委巡察组老杨同志可厉害,传说他有一对火眼金睛,曾经将五名贪污的干部‘一窝端’,还将槐刺村主任王先进盗取扶贫物资的事挖出来。”“哪有什么火眼金睛?杨组长长相可普通呢。”苗稻葵向别人介绍,“不过老杨同志有个特点,就是特喜欢麦香……”
(有删改)
2.请简要分析小说标题“麦香”所包含的多重意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节选)
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小女孩用湿漉漉的报纸把鲜花包好,又稍微离开窗子一些,目不转睛地瞅着母亲。母亲也用温和的目光看了她一眼。汽笛响过后,火车减慢了速度。不一会就停了下来。
车站上空无一人。在大街对面巴旦杏树荫下的便道上,只有台球厅还开着门。小镇热得像个蒸笼。母女俩下了车,穿过无人照料的车站,车站地上墁的花砖已经被野草挤得开裂。她们横穿过大街,走到树荫下的便道上。
快两点了。这个时候,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从十一点起,商店、公共机关、市立学校就关了门,要等到将近四点钟回程火车经过的时候才开门。有些住房里面太热,居民就在院子里吃午饭。还有些人把椅子靠在巴旦杏树荫下,在大街上睡午觉。
母女俩沿着巴旦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午睡。她们径直朝神父的住处走去。母亲用手指甲划了划门上的纱窗,等了一会儿又去叫门。
“我要找神父。”她说。
“神父在睡觉。”
“我有急事。”妇人坚持道。
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探出身来。她肤色苍白,头发是铁青色的,眼睛在厚厚的眼镜片后显得特别小。
“请进吧。”她一面说,一面把门打开。
“他叫你们三点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低低地说,“他才躺下五分钟。”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母亲说。 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的温和,流露出复杂的感情,开门的女人第一次露出笑容。
“那好吧。”她说。
客厅深处的门打开了。这一次,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镜,从里面走出来。他一戴上眼镜,马上看出他是开门的那个女人的哥哥。
“有什么要帮忙的吗?”他问。
“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女孩坐在那里,把那束鲜花放在膝盖上,两只脚交叉在长凳底下。神父瞅了女孩一眼,又看了看那个女人,然后透过纱窗望了望万里无云的明朗天空。
“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神父从栏杆里面走出来,从柜子里拿出一本油布面的笔记本,一支蘸水钢笔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边。他已经谢顶,两只手却毛发浓重。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
“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听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唰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女孩子解开左脚上的鞋扣,把鞋褪下一半,用脚后跟踩在鞋后帮上。然后把右脚的鞋扣解开,也用脚趿拉着鞋。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身一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那一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需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起来,摸着黑从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左轮手枪。这支枪自从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时候起就没有人用过。雷薇卡太太没有开灯,就朝大厅走去。她不是凭门锁的响声来辨认方向的。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哎哟,我的妈!”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弃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花条的法兰绒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填完表,嘴里咕咕道。
“卡络斯·森特诺,”那个女人说,“是我唯一的儿子。”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在柜子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在女孩妈妈幼时幻想中,甚至在神父本人也必定有过的想象中,圣彼得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的。神父把钥匙摘下来,放在栏杆上那本打开的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写了字的那一页上的一处地方,眼睛瞧着那个女人,说:“在这儿签个字。”
女人把皮包夹在腋下,胡乱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小姑娘拿起鲜花,趿拉着鞋走到栏杆前,两眼凝视着妈妈。
神父吁了一口气。
“您从来没有试过把他引上正道吗?”
女人签完字,回答说:
“他是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女人,又看看女孩子。看到她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颇为惊异。
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穷人家的东西,他很听我的话。然而过去,他当拳击手,常常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不得不把牙全部拔掉了。”女孩插嘴说。
“是的。”女人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尝到礼拜六晚上她们打我儿子时的滋味。”
“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
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一是因为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一个怀疑主义者,再则是因为天气实在太热。神父叮嘱她们把头包好,免得中暑。他连连打着哈欠,几乎就要睡着了。他睡意朦胧地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地。还说回来的时候不要叫门,把钥匙从门缝下塞进来就行了。要是对教堂有什么施舍,也放在那里。女人仔细听着神父的讲话,向他道了谢,但脸上没有丝毫笑容。
在临街的大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把鼻子贴在纱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门完全敞开后,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巴旦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门关上。
“等一会儿再走吧。”说话的时候,他没看那个女人。
神父的妹妹从里面的门里出来。她在睡衣外面又披上了一件黑色的上衣,头发散披在肩上。她一声不响地瞅了瞅神父。
“怎么样?”他问。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那最好还是从院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尽是人!”
直到这时,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试着透过纱窗朝大街上看,然后从小女孩的手里把鲜花拿了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
“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给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女人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她牵着小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
3.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
1.(1)“我爷爷”面对城外与城内双方来者,最后选择站在以老范为代表的解放军一方。
(2)解放军选择暗中布局,没有发动直接战争,从而保护青沙城,保护了传统文化。
(3)在私人感情与家国选择上,应该抛弃私人感情,而以家国为第一选择。
(4)在人生前进方向中,需要慎重,做出正确抉择,不要成为民族和历史的罪人。
2.①“麦香”实指成熟麦子的香气:巡察组在麦子拔节时来到苗庄,在麦香荡漾时结束巡察工作撤离。②“麦香”比喻基层巡察工作依靠的广大群众,老杨直言群众家的饭里“有麦香”。③“麦香”象征巡察组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小说最后借苗稻葵之口,对这种象征意义作了揭示。
3.①以“礼拜二午睡时刻”为题,说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暗示出小说发生的情景;②具有象征意义。“礼拜二”在西方是上帝创造人间重大变化的时间,以此为题意在昭告;“午睡”既明写神父,又暗写镇民,既写了神父的午睡状态,又写了镇民人心的昏昧、混沌和麻木。③世人“午睡”,安抚灵魂的“神父”也“午睡”了,暗示了人类最高尚的情怀——“悲悯”仍处于沉睡状态。
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宁平萱)
小说专题训练-------小说标题的多重意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抉择
张爱国
客栈的门被轻轻地敲了一下。我爷爷大惊,紧捂口鼻,一只眼贴上门缝儿。外面,除了风雪声,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
“张老板,在吗?我从城外来。”声音很低也很平静。听到“城外”,我爷爷不知道怎么就拉开了门。来人不高,不胖,很精干,握住我爷爷微微颤抖的手,低声道:“谢谢同志。哦,我可以称呼您同志吗?”
我爷爷略显迟疑:“长官……”
“别,我姓范,叫我老范。我还叫你张老板。”老范说话很干脆,“张老板,客栈里没有住客吧?请给我一间房,能容我一人就中。这是房费。”老范将两块大洋塞进我爷爷手里。
“不,不……”
“有住客?”老范立马有了警惕。
“城都被你们围了一个多月了,外乡人哪里还住得起店?”我爷爷将两块大洋往老范手里回塞,“这个不要,你们也是为了……”
“所以你更得收下。”老范将大洋摁到我爷爷掌心,“四十八天了,别说外乡人,你们也不好过哦。没办法啊,这么一座千年古城,炮火一开,我们都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
“我懂。青沙城的人都懂。”我爷爷将老范领上二楼最东头的房间,两人的脚步都轻得没有一点儿声音。关上门,我爷爷要给老范送瓶开水泡泡脚,被老范制止:“不用,习惯了。”老范拍拍我爷爷后背:“张老板,你能让我进来,就能为我保密,是吧?”
我爷爷木讷地点了点头,轻手轻脚地走回楼下,隐隐觉得刚才不该让这个人进来,他此时能从城外进入城内,说明绝非一般人物。他的到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呢?我爷爷不由地害怕。
“铃”,铃声非常低,却惊得我爷爷一大跳,房里哪来的铃声?
“铃,铃”,我爷爷立即知道了铃声的来源,全身的汗毛立马竖立。四五年没用了,那个很难引人注意的铃铛已落满灰尘,那根从楼上穿壁而来的丝线也落满灰尘,正被轻轻牵动着。“他来了?什么时候来的?”我爷爷紧捂猛烈跳动的胸口,蹑手摄脚走上三楼最西头那间房前,轻轻触碰门头隐蔽的小钉子。门悄无声息地打开了。
房内温暖如春。魏鸣之倚在大床上,手里捧着烟枪,烟枪换了,周身镶嵌着红蓝宝石。“子林兄,外面如何?客栈里如何?有无异样?”魏鸣之吐一口烟圈。
“没,没……”我爷爷知道魏鸣之的厉害,愈发紧张。 “咔!”魏鸣之一只手继续捏着烟枪,另一只手变魔术般举着一把手枪,子弹也被推上了膛,枪口对准我爷爷的眉心:“张老板,别和我耍心眼儿。”
我爷爷反而平静了——与魏鸣之打交道这么多年,受到他不小的影响,越是紧急时刻越表现得平静。“鸣之兄,哦,长官,我可以请你离开这儿吗?这是我的客栈,你入住经过我同意了吗?按你们的法律,我有权这么做。”
魏鸣之手腕一闪,手枪不见了,坐起,向我爷爷微微一抱拳:“子林兄勿当真,兄弟不过开个玩笑。子林兄,并非兄弟信不过你,实在是兄弟重任在身,不可有丝毫差错。不瞒子林兄,不出三日,兄弟我,我们,就大功告成,城外那些……”
“明白,鸣之兄一到,我就知道事关重大。我也明白,鸣之兄一出手,局势就会逆转。”我爷爷淡淡地说。
“张子林,不是你,我早已死于日本人之手,故而你也是抗日英雄。然,此时同样国难当头,你若胆敢有丝毫背叛,我魏鸣之的子弹是不认人的!”魏鸣之说着从保险柜里拿出一根金条,“子林兄,兄弟也只能如此相报了。子林兄放心,青沙城解围,全国秩序恢复后,兄弟和南京都不会忘记你。”
回到楼下,爷爷愁死了,事情已经很清楚,老范和魏鸣之,一个城外,一个城内,正在领导一场针锋相对的重大行动。“魏鸣之当年孤身潜入被日本人占领的青沙城,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身受重伤,是我冒着危险救他。可是,我不能成为罪人啊!”我爷爷终于咬了咬牙,走向二楼最东边的房间,默默念道,“鸣之兄,我并非背叛。我当年救你,是救英雄;现在,我是……”
补记:《青沙志》载,是夜,魏鸣之被捕。次日,解放军挫败青沙城守军一次重大阴谋。旋即,青沙城宣告解放。
(摘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7期,有删改)
1.小说的标题“抉择”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香
羊毛
田野里的麦子拔节时,村支部得到通知,县里的巡察组下周要到苗庄巡察。听说巡察组谢绝镇上原定好的安排,执意要吃住在苗庄。星期天下午,村支书苗稻葵挥汗如雨,带领几个村干部忙着收拾村部,场景显然像在迎接超级贵宾。
老韩是村委会副主任,他一边用刷子刷墙漆,一边嘀咕:“支书,咱苗庄今年背时运,好不容易招引来桂总,他的厂子却办得不顺利,眼下这巡察组又要来。”妇女主任小齐道:“巡察组来怕什么?人家是替咱们搞体检。”老韩哼了一声,“体检?只怕不会这么简单,听说老杨同志带领的巡察组,个个都是挑刺行家。”
苗稻葵听了手下人斗嘴有些着急,他正要搭话,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镇党委赵委员打过来的。“赵委员,您放心,咱们正为巡察组来的事忙着呢。他老杨有两把刷子,可您也别小看咱们。咱干过木工活不说,老韩还是个漆工,也都有几把刷子嘛……”
接完电话,苗稻葵一抬头,面前站着一位个头矮小的陌生中年汉子。“苗支书,你们刷墙干啥,没必要嘛。”陌生人说,“我是县委巡察组的同志,今天下午得空,就来打个前站。”陌生人说完,伸手去包里找工作证。
苗稻葵没有发现村部门前有新停的小车,问陌生人怎么过来的,陌生人回答说他乘坐城乡公交车,并夸赞现在出行真方便,公交车一直开到了村里边。
陌生人看完房间,放下行李就出门了,他和苗稻葵交代,晚饭的事别管他,他会自己解决。到了晚上,苗稻葵很快得到消息,陌生人在村里走访了老梁和老乔两名老党员,晚饭是在老乔家吃的,而且他坚持付了二十元饭钱。
第二天,苗稻葵早早去看望陌生人,门卫老童说,那位县里来的同志,天一亮就出门了,他说要到村里去转悠转悠,顺便看看麦子的长势。这时,恰好赵委员陪同党委书记老郑也来到苗庄。赵委员要去检查每个房间是否利落,苗稻葵报告说,昨天老杨同志派来联络员,他让不要拾掇,还交代烧饭的临时工也不必雇佣,他们就在农户家吃“派饭”。
不久,一辆中巴车开到苗庄,车上陆续走下来十几个人,原来是巡察组其他同志到了。郑书记和赵委员与巡察组同志握手打招呼。“杨组长呢?”郑书记莫名其妙,询问其中一位他熟悉的副组长。“哦,您说杨组长,他不是昨天就过来了!”苗稻葵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年汉子就是老杨。
苗稻葵很后悔,担心怠慢了老杨。小齐私下里抱怨,村里的精心准备都成了无用功。抱怨归抱怨,但她还是很钦佩老杨同志。巡察组完全不占用村干部的精力,他们每天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在看资料,有的去看现场,更多的时间是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很多同志还帮无劳力的家庭干农活。他们在群众家里“吃派饭”,随手结账,老杨同志喜欢说“那里面有麦香”。
小齐告诉苗稻葵:“村里用剩准备扔掉的那小半桶漆,被杨组长拿去帮冯二奶奶家刷院墙,人家刷出的那效果,可真好。”老韩在一旁听到小齐的话,插话说:“这个老杨,真有两把刷子。”
田野里的麦子熟了,空气中荡漾着麦香。巡察工作结束,巡察组撤离苗庄,老杨和巡察组的同志跟群众告别,老梁、老乔、冯二奶奶和很多村民都对他们恋恋不舍,直到把老杨他们送上车。
不久,老杨再次带领巡察组人员返回苗庄,同来的还有镇党委郑书记和赵委员,他们是向村里反馈巡察情况来了。苗稻葵听到老杨讲话内心就开始紧张,他不由得又想起自己怠慢老杨的事。
“经过前段时间巡察了解,苗庄村两委在稻葵同志带领下,党的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群众总体还是满意的,只是在干群关系、形式主义治理和服务企业发展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咱们村干部在村里土生土长,虽然成天与群众见面,但的确交心少!”“桂总的辣椒加工企业,村里招引来后,也的确没用心帮他解决难题。”苗稻葵咀嚼着老杨说的每句话,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可是心里却又很是服气。苗稻葵和老韩身上的那些小毛小病,自从他们即知即改后,老杨也没有在大会上让他们出“洋相”。
老杨的巡察组不断转移,经常有别村的干部向苗稻葵打听情况。“听说县委巡察组老杨同志可厉害,传说他有一对火眼金睛,曾经将五名贪污的干部‘一窝端’,还将槐刺村主任王先进盗取扶贫物资的事挖出来。”“哪有什么火眼金睛?杨组长长相可普通呢。”苗稻葵向别人介绍,“不过老杨同志有个特点,就是特喜欢麦香……”
(有删改)
2.请简要分析小说标题“麦香”所包含的多重意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节选)
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小女孩用湿漉漉的报纸把鲜花包好,又稍微离开窗子一些,目不转睛地瞅着母亲。母亲也用温和的目光看了她一眼。汽笛响过后,火车减慢了速度。不一会就停了下来。
车站上空无一人。在大街对面巴旦杏树荫下的便道上,只有台球厅还开着门。小镇热得像个蒸笼。母女俩下了车,穿过无人照料的车站,车站地上墁的花砖已经被野草挤得开裂。她们横穿过大街,走到树荫下的便道上。
快两点了。这个时候,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从十一点起,商店、公共机关、市立学校就关了门,要等到将近四点钟回程火车经过的时候才开门。有些住房里面太热,居民就在院子里吃午饭。还有些人把椅子靠在巴旦杏树荫下,在大街上睡午觉。
母女俩沿着巴旦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午睡。她们径直朝神父的住处走去。母亲用手指甲划了划门上的纱窗,等了一会儿又去叫门。
“我要找神父。”她说。
“神父在睡觉。”
“我有急事。”妇人坚持道。
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探出身来。她肤色苍白,头发是铁青色的,眼睛在厚厚的眼镜片后显得特别小。
“请进吧。”她一面说,一面把门打开。
“他叫你们三点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低低地说,“他才躺下五分钟。”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母亲说。 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的温和,流露出复杂的感情,开门的女人第一次露出笑容。
“那好吧。”她说。
客厅深处的门打开了。这一次,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镜,从里面走出来。他一戴上眼镜,马上看出他是开门的那个女人的哥哥。
“有什么要帮忙的吗?”他问。
“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女孩坐在那里,把那束鲜花放在膝盖上,两只脚交叉在长凳底下。神父瞅了女孩一眼,又看了看那个女人,然后透过纱窗望了望万里无云的明朗天空。
“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神父从栏杆里面走出来,从柜子里拿出一本油布面的笔记本,一支蘸水钢笔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边。他已经谢顶,两只手却毛发浓重。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
“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听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唰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女孩子解开左脚上的鞋扣,把鞋褪下一半,用脚后跟踩在鞋后帮上。然后把右脚的鞋扣解开,也用脚趿拉着鞋。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身一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那一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需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起来,摸着黑从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左轮手枪。这支枪自从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时候起就没有人用过。雷薇卡太太没有开灯,就朝大厅走去。她不是凭门锁的响声来辨认方向的。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哎哟,我的妈!”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弃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花条的法兰绒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填完表,嘴里咕咕道。
“卡络斯·森特诺,”那个女人说,“是我唯一的儿子。”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在柜子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在女孩妈妈幼时幻想中,甚至在神父本人也必定有过的想象中,圣彼得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的。神父把钥匙摘下来,放在栏杆上那本打开的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写了字的那一页上的一处地方,眼睛瞧着那个女人,说:“在这儿签个字。”
女人把皮包夹在腋下,胡乱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小姑娘拿起鲜花,趿拉着鞋走到栏杆前,两眼凝视着妈妈。
神父吁了一口气。
“您从来没有试过把他引上正道吗?”
女人签完字,回答说:
“他是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女人,又看看女孩子。看到她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颇为惊异。
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穷人家的东西,他很听我的话。然而过去,他当拳击手,常常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不得不把牙全部拔掉了。”女孩插嘴说。
“是的。”女人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尝到礼拜六晚上她们打我儿子时的滋味。”
“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
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一是因为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一个怀疑主义者,再则是因为天气实在太热。神父叮嘱她们把头包好,免得中暑。他连连打着哈欠,几乎就要睡着了。他睡意朦胧地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地。还说回来的时候不要叫门,把钥匙从门缝下塞进来就行了。要是对教堂有什么施舍,也放在那里。女人仔细听着神父的讲话,向他道了谢,但脸上没有丝毫笑容。
在临街的大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把鼻子贴在纱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门完全敞开后,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巴旦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门关上。
“等一会儿再走吧。”说话的时候,他没看那个女人。
神父的妹妹从里面的门里出来。她在睡衣外面又披上了一件黑色的上衣,头发散披在肩上。她一声不响地瞅了瞅神父。
“怎么样?”他问。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那最好还是从院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尽是人!”
直到这时,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试着透过纱窗朝大街上看,然后从小女孩的手里把鲜花拿了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
“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给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女人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她牵着小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
3.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
1.(1)“我爷爷”面对城外与城内双方来者,最后选择站在以老范为代表的解放军一方。
(2)解放军选择暗中布局,没有发动直接战争,从而保护青沙城,保护了传统文化。
(3)在私人感情与家国选择上,应该抛弃私人感情,而以家国为第一选择。
(4)在人生前进方向中,需要慎重,做出正确抉择,不要成为民族和历史的罪人。
2.①“麦香”实指成熟麦子的香气:巡察组在麦子拔节时来到苗庄,在麦香荡漾时结束巡察工作撤离。②“麦香”比喻基层巡察工作依靠的广大群众,老杨直言群众家的饭里“有麦香”。③“麦香”象征巡察组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小说最后借苗稻葵之口,对这种象征意义作了揭示。
3.①以“礼拜二午睡时刻”为题,说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暗示出小说发生的情景;②具有象征意义。“礼拜二”在西方是上帝创造人间重大变化的时间,以此为题意在昭告;“午睡”既明写神父,又暗写镇民,既写了神父的午睡状态,又写了镇民人心的昏昧、混沌和麻木。③世人“午睡”,安抚灵魂的“神父”也“午睡”了,暗示了人类最高尚的情怀——“悲悯”仍处于沉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