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第二章 现代电影的里程碑

IT圈 admin 41浏览 0评论

2023年12月22日发(作者:南门淑哲)

第二章 现代电影的里程碑

1927年,美国华纳公司拍摄的《爵士歌王》是第一部有声片,声音元素的加入使电影走向了视听合一的复合型艺术之路。

《公民凯恩》和《罗生门》是传统电影和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第一节 奥逊·威尔斯和《公民凯恩》

一、奥逊·威尔斯的生平与创作

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 1915-1985):美国电影导演、演员、编剧和制片人。

1915年出生于美国,有“好莱坞神童”之誉。1941年,25岁之时自编自导自演《公民凯恩》。

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说他即使只拍摄了三部重要影片(指《公民凯恩》、《安倍逊大族》和《上海小姐》),也有资格在为电影庆功的凯旋门的显赫位置上刻下他的名字。

二、《公民凯恩》(Citizen Kane)赏析

研究者们认为,在电影史上,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的分界线是以《公民凯恩》为标记的,它因此被誉为一座“现代电影的里程碑”。

《公民凯恩》的突破性:

首先,影片最大的成就,在于影片所包含的丰厚复杂及新颖深刻的现代意蕴。这主要体现在影片所塑造的凯恩形象的复杂性及其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上。

影片中凯恩形象的塑造是在五个人物不同的回述中展开的,每个叙述者在追述凯恩人生历程时分别带有叙述者独特的感情烙印以及各自不同的主观评价,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凯恩。

如导演威尔斯所说:“关于凯恩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就像关于任何人的真相一样,只能根据有关他的说法的全部总和予以推测。”这使得影片具有了存在主义哲学阐释的意味。

凯恩性格的多重性,他的反抗、进取,他对财富的占有欲、他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他最后情感追求上的失败者,他孤寂落寞的晚年。一方面,隐含了对资本社会人性异化、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另一方面,这一形象还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国性格,隐喻了整个美国文化精神和文化形象。

其次,表现在影片结构的开放性上。影片打破了好莱坞电影惯用的线性的因果关系为主线的传统叙事方式,创造出一种独具新意的多视角的现代叙事结构。

影片从凯恩之死揭开序幕,由年轻记者汤姆逊为解开“玫瑰花蕾”之迷而进行采访。

影片的叙事展示了一个“了解”的过程,“玫瑰花蕾”在影片中作用是:

一、影片的中心线索是记者汤姆逊为解开“玫瑰花蕾”之迷而进行的采访,“玫瑰花蕾”是影片展开叙事的构架并构成了影片头尾的呼应,也是贯穿整部影片的总悬念。

二、“玫瑰花蕾”还是揭示影片主题的点睛之笔。片尾镜头告知观众“玫瑰花蕾”是凯恩童年时雪橇上的商标。玫瑰花蕾之迷暗示出凯恩对纯真童年和母爱亲情的致死怀恋和他内心深处的凄苦,深刻地呈现出凯恩性格的巨大矛盾,从而将影片主旨提升到了人性异化的哲学高度。

此外,影片在电影艺术方面的开拓性还表现在镜头语言的革新上。影片中有许多为人所称道的经典性镜头。如极为娴熟,令人耳目一新的长镜头技巧;别出心裁的 “景深镜头”和“音响蒙太奇”的首创。此外,影片风格化的构图和光影运用、高速度剪接等,都是威尔斯对传统电影的审美观念的大胆挑战。影片还善于运用蒙太奇镜头压缩

时间,扩大影片容量,使它能简洁地反映主人公一生的重大事件。

第二节 黑泽明和《罗生门》

一、黑泽明的生平与创作

黑泽明(Kurosawa Akira 1910-1998年):日本著名的电影大师。

黑泽明于1910年出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进入电影界,1943年执导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1948年完成《醉天使》,被批评界认为是第一部真正的黑泽明电影。

1951年导演《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金狮奖,跻身世界影坛一流大师的地位。

1954年的《七武士》获15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被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评为电影诞生以来最优秀的十部影片之一。

1957年《蛛网宫堡》,将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故事移到了日本的战国时代;同年《在底层》,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

1980年《影子武士》获第3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被称为“武士巨片”。

1985年《乱》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黑泽明自誉的“生平代表作”,被称赞是黑泽明最富于洞察力的一

部影片。

1990年《梦》、1991年《八月狂想曲》,都是以表现老年人心境为主体的影片。

二、《罗生门》赏析

电影的哲理主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关于人性的虚伪、矫饰和自私的哲理思考。用黑泽明自己的说法是:“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这样说,即使人死了,他也不放弃虚饰,可见的罪孽何等之深。这是一幅描绘人与生俱来的罪孽,人难以更改的本性,展示人的利已心的奇妙画卷――-如果把焦点集中在人心之不可理解这一点来读它,那么这个剧本也就容易理解了”。

其次是关于客观性、历史事实的不确定性的怀疑论哲学。同一案件竟有四种不同的叙述,甚至没有一件是足以让人完全信服的。在这一案件中,惟有真纱的失身和武士之死是事实,其他均是不可靠的叙述。每一个人的叙述都从有利于自身的角度出发,每个人的说法中都可以找到不可靠叙述的因素。这说明,任何历史都是一种渗透着主观意图的叙事,真正纯粹客观之物,纯粹的历史或自在自为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

影片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首先表现在影片结构上的创新。影片开创性地采用了一种多视点、多空间、主客观叙述交错的套层结构。第一层次展述了三个当事人(武士、妻、强盗)和一个目击者(樵夫)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讲述同一个案件;第二层次表现了罗生门下的三个避雨人—一起议论调查中对同一凶杀案几个当事人截然不同的几种说法。导演运用套层结构增强了影片的思辩色彩,开头和结尾的对应完成了影片完整的主题构思。而在对同一个中心事件的不同人的不同叙述中,几个叙述段落又相互质疑与否定,所以又呈现为一种互否式的结构。

其次,影片对同一案件不同人物的申述,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以丰富多变的镜头语言,使影片充满激情、悬念和鲜明的节奏感、动作感。

此外,影片在背景设置上也表现出人们所熟悉的黑泽明风格。如,罗生门的倾盆大雨、雷雨交加;山林中仰角摇拍的树梢和天空,太阳透过树叶洒下来的光斑,浓密的树阴等等,这些的背景已不单纯是作为自然背景而存在,它同时也是人物以及作者心理背景的外现。

2023年12月22日发(作者:南门淑哲)

第二章 现代电影的里程碑

1927年,美国华纳公司拍摄的《爵士歌王》是第一部有声片,声音元素的加入使电影走向了视听合一的复合型艺术之路。

《公民凯恩》和《罗生门》是传统电影和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第一节 奥逊·威尔斯和《公民凯恩》

一、奥逊·威尔斯的生平与创作

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 1915-1985):美国电影导演、演员、编剧和制片人。

1915年出生于美国,有“好莱坞神童”之誉。1941年,25岁之时自编自导自演《公民凯恩》。

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说他即使只拍摄了三部重要影片(指《公民凯恩》、《安倍逊大族》和《上海小姐》),也有资格在为电影庆功的凯旋门的显赫位置上刻下他的名字。

二、《公民凯恩》(Citizen Kane)赏析

研究者们认为,在电影史上,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的分界线是以《公民凯恩》为标记的,它因此被誉为一座“现代电影的里程碑”。

《公民凯恩》的突破性:

首先,影片最大的成就,在于影片所包含的丰厚复杂及新颖深刻的现代意蕴。这主要体现在影片所塑造的凯恩形象的复杂性及其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上。

影片中凯恩形象的塑造是在五个人物不同的回述中展开的,每个叙述者在追述凯恩人生历程时分别带有叙述者独特的感情烙印以及各自不同的主观评价,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凯恩。

如导演威尔斯所说:“关于凯恩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就像关于任何人的真相一样,只能根据有关他的说法的全部总和予以推测。”这使得影片具有了存在主义哲学阐释的意味。

凯恩性格的多重性,他的反抗、进取,他对财富的占有欲、他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他最后情感追求上的失败者,他孤寂落寞的晚年。一方面,隐含了对资本社会人性异化、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另一方面,这一形象还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国性格,隐喻了整个美国文化精神和文化形象。

其次,表现在影片结构的开放性上。影片打破了好莱坞电影惯用的线性的因果关系为主线的传统叙事方式,创造出一种独具新意的多视角的现代叙事结构。

影片从凯恩之死揭开序幕,由年轻记者汤姆逊为解开“玫瑰花蕾”之迷而进行采访。

影片的叙事展示了一个“了解”的过程,“玫瑰花蕾”在影片中作用是:

一、影片的中心线索是记者汤姆逊为解开“玫瑰花蕾”之迷而进行的采访,“玫瑰花蕾”是影片展开叙事的构架并构成了影片头尾的呼应,也是贯穿整部影片的总悬念。

二、“玫瑰花蕾”还是揭示影片主题的点睛之笔。片尾镜头告知观众“玫瑰花蕾”是凯恩童年时雪橇上的商标。玫瑰花蕾之迷暗示出凯恩对纯真童年和母爱亲情的致死怀恋和他内心深处的凄苦,深刻地呈现出凯恩性格的巨大矛盾,从而将影片主旨提升到了人性异化的哲学高度。

此外,影片在电影艺术方面的开拓性还表现在镜头语言的革新上。影片中有许多为人所称道的经典性镜头。如极为娴熟,令人耳目一新的长镜头技巧;别出心裁的 “景深镜头”和“音响蒙太奇”的首创。此外,影片风格化的构图和光影运用、高速度剪接等,都是威尔斯对传统电影的审美观念的大胆挑战。影片还善于运用蒙太奇镜头压缩

时间,扩大影片容量,使它能简洁地反映主人公一生的重大事件。

第二节 黑泽明和《罗生门》

一、黑泽明的生平与创作

黑泽明(Kurosawa Akira 1910-1998年):日本著名的电影大师。

黑泽明于1910年出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进入电影界,1943年执导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1948年完成《醉天使》,被批评界认为是第一部真正的黑泽明电影。

1951年导演《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金狮奖,跻身世界影坛一流大师的地位。

1954年的《七武士》获15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被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评为电影诞生以来最优秀的十部影片之一。

1957年《蛛网宫堡》,将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故事移到了日本的战国时代;同年《在底层》,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

1980年《影子武士》获第3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被称为“武士巨片”。

1985年《乱》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黑泽明自誉的“生平代表作”,被称赞是黑泽明最富于洞察力的一

部影片。

1990年《梦》、1991年《八月狂想曲》,都是以表现老年人心境为主体的影片。

二、《罗生门》赏析

电影的哲理主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关于人性的虚伪、矫饰和自私的哲理思考。用黑泽明自己的说法是:“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这样说,即使人死了,他也不放弃虚饰,可见的罪孽何等之深。这是一幅描绘人与生俱来的罪孽,人难以更改的本性,展示人的利已心的奇妙画卷――-如果把焦点集中在人心之不可理解这一点来读它,那么这个剧本也就容易理解了”。

其次是关于客观性、历史事实的不确定性的怀疑论哲学。同一案件竟有四种不同的叙述,甚至没有一件是足以让人完全信服的。在这一案件中,惟有真纱的失身和武士之死是事实,其他均是不可靠的叙述。每一个人的叙述都从有利于自身的角度出发,每个人的说法中都可以找到不可靠叙述的因素。这说明,任何历史都是一种渗透着主观意图的叙事,真正纯粹客观之物,纯粹的历史或自在自为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

影片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首先表现在影片结构上的创新。影片开创性地采用了一种多视点、多空间、主客观叙述交错的套层结构。第一层次展述了三个当事人(武士、妻、强盗)和一个目击者(樵夫)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讲述同一个案件;第二层次表现了罗生门下的三个避雨人—一起议论调查中对同一凶杀案几个当事人截然不同的几种说法。导演运用套层结构增强了影片的思辩色彩,开头和结尾的对应完成了影片完整的主题构思。而在对同一个中心事件的不同人的不同叙述中,几个叙述段落又相互质疑与否定,所以又呈现为一种互否式的结构。

其次,影片对同一案件不同人物的申述,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以丰富多变的镜头语言,使影片充满激情、悬念和鲜明的节奏感、动作感。

此外,影片在背景设置上也表现出人们所熟悉的黑泽明风格。如,罗生门的倾盆大雨、雷雨交加;山林中仰角摇拍的树梢和天空,太阳透过树叶洒下来的光斑,浓密的树阴等等,这些的背景已不单纯是作为自然背景而存在,它同时也是人物以及作者心理背景的外现。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