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发(作者:黎雅容)
山寨文化_解读山寨文化
摘要:山寨文化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从一个名词转变为一种经济现象,从一种经济现象发展为一种文化现象;山寨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模仿性、娱乐性、草根性;山寨文化需要也必须具有精品意识、创新意识。
关键词:山寨文化 模仿性 娱乐性 草根性 精品意识 创新意识
忽如一夜春风来,山寨文化遍地开。如今社会“山寨”林立,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出现了山寨手机、山寨家电、山寨服装、山寨汽车、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山寨电视剧、山寨电影、山寨音乐、山寨广告、山寨百家讲坛等,“山寨”渐渐从一个名词转变为一种经济现象,从一种经济现象发展为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就山寨文化谈些看法,希冀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山寨文化产生的原因
在汉语词典中,“山寨”一词是指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或指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山寨”一词,出自粤语,最初产生于经济领域,原指那些没有牌照、难人正规渠道的小厂家、小作坊,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2008年,一直瑟缩在显性和隐性文化之间的“模仿”文化有了一个粤式名称:山寨。这个由草根命名的草莽词汇,迅速蔓延全国。“山寨”的定义范围也不仅局限于电子产品,名人、建筑乃至
所有有名气的事物,甚至连本就虚无缥缈的“国学大师”,都有了自己对应的山寨版。究其原因有很多,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是从文化的接受者来说。山寨有很多正统产品所没有的东西。相对正统手机的高昂价格,山寨手机的价格低廉、包装精美、功能齐全无疑成了很多渴望小资生活,经济却不是太宽裕的消费者的首选。另外,山寨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网络,它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网络的消解力量使传者和受众边界完全消失。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双重身份,既是传者也是受众。受众对于自己能亲自参与导演的“山寨”文化趋之若鹜,导致了“山寨”风行。
二是从文化的传播者来说。传者的传播动机与外部生存环境有关。长期生活在都市中,压力让每一个职场中人喘不过气来,上班和下班成为日复一日的必修课,烦累和苦闷无以痛快释放。成本极低的“山寨”通过自身技术能够很容易地打破主流“技术壁垒”,而成为真正大众参与的全民娱乐。再者,这还与传者的内心需求有关。当他们的思想、意见不能得到主流认可,或者当少数人把持、垄断民意出口时,他们的需求表达渠道不够通畅,没有出口,或者出口太小了,自己就必然要选一些渠道使自己得以发泄。
三是从山寨文化兴起的时间来看。山寨产品虽然日益盛行,但是为什么在2008年风行全国呢?这也是由很多因素来决定的。由于苹果公司与中国移动的谈判失败,导致Iphone的热爱者只能购买解码后的水货;毒奶粉事件,对消费者的品牌信心打击非常大;金融海啸,雷曼兄弟银行的倒闭,包括美国三大汽车厂商纷纷减产或者关闭生产,还包括百度竞价排名事件等,导致大家对“品牌”的信心丧失。本来“品牌”的产生,就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让大家能有一个消费指南,通过多次博弈建立消费者的信心与忠诚度。现在既然品牌都不可信,那只能根据切身经验或者口碑,来选择使用的产品。在整个社会对品牌信心大幅度降低的背景之下,山寨产品才能够借势大行其道。
山寨文化的特点
山寨文化的主要特点为模仿性、娱乐性、草根性(民间性)。
模仿性。山寨文化从产生之初就是从模仿开始的,包括产品的外观、功能和品牌,后来进入文化领域里便开始模仿名家名作,模仿名牌节目。
几年前国语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热映一时,票房收入不菲,但细心的观众一眼就能看出其中模仿的痕迹,整部作品除了人物、故事和原作稍有不同之外。情节上完全是照搬著名话剧作家曹禺的话剧《雷雨》中的经典情节,连最后的结局都与《雷雨》如出一辙。
娱乐性。山寨文化巧妙地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捕捉到了人们的猎奇、从众等心态,其娱乐本质显而易见,从山寨明星、山寨歌曲、山寨电视剧到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红楼梦》以至山寨春晚,无不显示着娱乐的本质。
山寨主要出现于娱乐视野,如MP3、影视剧、KTV、音乐、游戏以及春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民众强烈的娱乐需求和心理。对于广大民众来说,真正符合他们审美需要的娱乐项目越来越少了,他们娱乐的范围也越来越狭窄了。于是山寨文化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娱乐要求,一个典型案例就是那些山寨明星的诞生。真正的明星我们做不成,做一回山寨明星总可以吧,既不犯法又不危害社会,在模仿的过程中完全体验了一次当明星的感觉,娱乐了一把。
山寨自从搭上网络信息社会的快捷方便列车后,就从制造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品牌:如北京乔丹到中国科比,Iphone到Hiphone;从草根中催生一个又一个明星,从芙蓉姐姐到天仙妹妹,从山寨版刘德华到山寨版周杰伦。当我们在山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时,山寨的意义已经暗暗转变,它将平民精神迅速放大,“山寨春晚――老百姓自己的春晚”节目选秀如火如荣,《山寨男人装》,最平民化的时尚。最全民的娱乐应运而生,山寨越来越从一种表层的
形式转向文化内涵,直人本质:从草根化、平民化中创造自我成就之路,自娱自乐、天下共赏。
草根性(民间性)。山寨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文化、草根文化、大众文化,是与社会流行的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山寨文化之所以大有市场,之所以能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它适应了广大草根阶层的消费需求,释放了大众的心理诉求,是安抚大众情绪的一剂良药,这样的文化在大众那里更有力量。
山寨产品虽然不能与名牌精品相媲美,但它面向了大众消费者,当所谓的“名牌”高高在上时。山寨产品正好弥补了大多数人的囊中羞涩,山寨产品几乎拥有精品“名牌”的所有功能,而价格却极其低廉,让消费者在享受高科技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实用价值的最大化。在农村集贸市场也有很多山寨商品,尽管“出身不正”,但是价格低廉,质量也尚可,很受农民的青睐;相反,一些正规品牌在农村市场却难以立足,因为这些商品太贵了,农民买不起或舍不得买。窥一斑而知全豹,山寨商品能够大行其道,正是因为其价格和质量定位符合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山寨文化皆因为其最平民化的时尚、最全民化的娱乐,形成一股备受关注的态势。所以说,山寨文化是一种与社会主流文化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平民文化。
草根性还表现为自发性。网友寒江雪因为向电视台申请失利而自己登台讲了儿集《百家讲坛之靖康耻》,蜀山少侠因不满新版《红楼梦》对原著精神的篡改而自编自导自演了山寨版《红楼梦》以娱乐大众,山寨春晚也是因为对央视的垄断地位的不满而自发在网上发起的一场空前的山寨春晚运动,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 山民们自发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山寨文化是十多年网络上草根文化的一次集中爆发,这次爆发没有人去组织,完全是山民们自发的行为。
山寨文化的走向
具有方兴未艾之势的山寨现象,对我国尚未成熟的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和冲击。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更多地要考虑建设完善、高效的市场体制。山寨现象折射出我国消费市场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即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亟待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市场。改革开放30多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确有了明显提升,但消费商品和场所的价格增长速度似乎超过了百姓收入的增长速度。商场一个比一个豪华,到处是国际品牌,高档购物中心,里面的鞋子、衣服动不动就是一两千,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花上半个月、一个月工资买件衣服或者买双鞋子,未免有些太过奢侈。当今社会,穷人和富人一样,都想享用名牌优质产品,问题是穷人没有足够的钱,于是就想以低成本享用名牌产品。应当说,这是穷人的天赋人权,是对高端产品垄断性的一种突破。山寨产品为广大收入还处在中低水平的群众提供了更广阔的消费选择,弥补了消费中的段差――即太高消费承担不起,又要满足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山寨版产品自然成为他们的消费选择。山寨现象正是适应了这种普遍性的社会需求而出现的,因而具有必然性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现代舆论一般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通过模仿来对抗正统文化的草根文化。但是目前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作为科技产品的山寨文化和作为文化现象的山寨文化是两个概念。手机等产品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以模仿为载体的行为,但是一旦这种行为上升为一种文化,就有了更加复杂的成分,它就又包含了一定的创意和民意。如山寨版《百家讲坛》本来是向中央电视台推荐的,只是在遭到拒绝后才开始自己创作,从而受到很多人的好评。而老孟的山寨版春节晚会也是为了给那些回不了家的工人和大学生带来新年的祝福。可以说这样的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模仿,也不仅仅是一种对抗,它是在正统文化的夹缝中去寻找一种另外的表达空间,是文化领域争取话语权的一种表现。
山寨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草根文化,它还是一种亚精英文化。草根文化是一种来自民间的由民众的力量来创造的文化。它一般都融入了民间的智慧,是一种代表着民众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创造的文化。但是山寨文化更多的是一种由少数人来策划的文化,它还处在以模仿为主的阶段,并未把民众的创造智慧充分表现出来,民众只是成了这种文化的接受者,并没有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山寨文化是一种体现了民众需求的亚精英文化,处于精英文化与民众文化之间。
在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文化应该是多元共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因势利导。山寨文化中可能存在一些格调低下、制作粗糙的作品,但只要引导得当,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发展。相对于高雅文化,历史上也有很多曾经不人流的文艺作品、文艺形式,现在也成了民间文化遗产。但在“突围”过程中,山寨文化还需依靠对主流经典文本的模仿、利用、颠覆才能完成自身,如山寨话剧《罗密欧与祝英台》、《幸福像草儿一样》等,都是在“戴着脚镣跳舞”,没有主流文化的原型,就没有山寨文化的繁荣与火热。
但是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物极必反。一味地模仿不是山寨文化的正确道路,模仿只是山寨文化发展初期的主要策略,真正的出路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如果山寨文化仅仅是简单的模仿和抄袭的话,显然不足以让其具有真正的竞争力,“山寨文化”的粉丝团之所以越来越大。甚至一些山寨自身也成了品牌,正说明山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例如,当年带有山寨文化性质的娱乐节目《超级模仿秀》也只是“存活”了短短几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未能突破模仿、抄袭、恶搞等方面的局限,因此很难有大作为。因此,山寨文化需要也必须具有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取自身之发展,谋自主之品牌。
山寨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要做到:不违反法律,不涉及人格侮辱,具有人文道德。正如一切新生事物一样,在它产生之初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缺陷。山寨文化也一样,开始的时候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一看到它的缺点就一棍子打死。看不到它的优点和长处,
一概给予否定和封杀。山寨文化不会是洪水猛兽,而是造福于民的福祉。正像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是民间思想意识与主流文化不相适应而产生的,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意味着官方话语、精英话语实现了向平民阶层话语和大众话语的转移。跟主流文化不一定是相对立的,这个文化形态是永远存在的,不可能消灭掉,而且也没有必要消灭掉。它是对权威的挑战,其实挑战是好的,只有挑战才有进步和发展,这对那些主流文化也是一个促进。而且。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社会的文化空间空前增大,包容性也明显增强,多元文化格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基本趋势。山寨文化的出现既可使我们对于文化现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可在相互“走近”和彼此“对话”中,让主流、体制等增加一些弹性,从而形成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百花齐放。
感谢您的阅读!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黎雅容)
山寨文化_解读山寨文化
摘要:山寨文化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从一个名词转变为一种经济现象,从一种经济现象发展为一种文化现象;山寨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模仿性、娱乐性、草根性;山寨文化需要也必须具有精品意识、创新意识。
关键词:山寨文化 模仿性 娱乐性 草根性 精品意识 创新意识
忽如一夜春风来,山寨文化遍地开。如今社会“山寨”林立,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出现了山寨手机、山寨家电、山寨服装、山寨汽车、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山寨电视剧、山寨电影、山寨音乐、山寨广告、山寨百家讲坛等,“山寨”渐渐从一个名词转变为一种经济现象,从一种经济现象发展为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就山寨文化谈些看法,希冀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山寨文化产生的原因
在汉语词典中,“山寨”一词是指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或指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山寨”一词,出自粤语,最初产生于经济领域,原指那些没有牌照、难人正规渠道的小厂家、小作坊,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2008年,一直瑟缩在显性和隐性文化之间的“模仿”文化有了一个粤式名称:山寨。这个由草根命名的草莽词汇,迅速蔓延全国。“山寨”的定义范围也不仅局限于电子产品,名人、建筑乃至
所有有名气的事物,甚至连本就虚无缥缈的“国学大师”,都有了自己对应的山寨版。究其原因有很多,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是从文化的接受者来说。山寨有很多正统产品所没有的东西。相对正统手机的高昂价格,山寨手机的价格低廉、包装精美、功能齐全无疑成了很多渴望小资生活,经济却不是太宽裕的消费者的首选。另外,山寨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网络,它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网络的消解力量使传者和受众边界完全消失。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双重身份,既是传者也是受众。受众对于自己能亲自参与导演的“山寨”文化趋之若鹜,导致了“山寨”风行。
二是从文化的传播者来说。传者的传播动机与外部生存环境有关。长期生活在都市中,压力让每一个职场中人喘不过气来,上班和下班成为日复一日的必修课,烦累和苦闷无以痛快释放。成本极低的“山寨”通过自身技术能够很容易地打破主流“技术壁垒”,而成为真正大众参与的全民娱乐。再者,这还与传者的内心需求有关。当他们的思想、意见不能得到主流认可,或者当少数人把持、垄断民意出口时,他们的需求表达渠道不够通畅,没有出口,或者出口太小了,自己就必然要选一些渠道使自己得以发泄。
三是从山寨文化兴起的时间来看。山寨产品虽然日益盛行,但是为什么在2008年风行全国呢?这也是由很多因素来决定的。由于苹果公司与中国移动的谈判失败,导致Iphone的热爱者只能购买解码后的水货;毒奶粉事件,对消费者的品牌信心打击非常大;金融海啸,雷曼兄弟银行的倒闭,包括美国三大汽车厂商纷纷减产或者关闭生产,还包括百度竞价排名事件等,导致大家对“品牌”的信心丧失。本来“品牌”的产生,就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让大家能有一个消费指南,通过多次博弈建立消费者的信心与忠诚度。现在既然品牌都不可信,那只能根据切身经验或者口碑,来选择使用的产品。在整个社会对品牌信心大幅度降低的背景之下,山寨产品才能够借势大行其道。
山寨文化的特点
山寨文化的主要特点为模仿性、娱乐性、草根性(民间性)。
模仿性。山寨文化从产生之初就是从模仿开始的,包括产品的外观、功能和品牌,后来进入文化领域里便开始模仿名家名作,模仿名牌节目。
几年前国语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热映一时,票房收入不菲,但细心的观众一眼就能看出其中模仿的痕迹,整部作品除了人物、故事和原作稍有不同之外。情节上完全是照搬著名话剧作家曹禺的话剧《雷雨》中的经典情节,连最后的结局都与《雷雨》如出一辙。
娱乐性。山寨文化巧妙地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捕捉到了人们的猎奇、从众等心态,其娱乐本质显而易见,从山寨明星、山寨歌曲、山寨电视剧到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红楼梦》以至山寨春晚,无不显示着娱乐的本质。
山寨主要出现于娱乐视野,如MP3、影视剧、KTV、音乐、游戏以及春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民众强烈的娱乐需求和心理。对于广大民众来说,真正符合他们审美需要的娱乐项目越来越少了,他们娱乐的范围也越来越狭窄了。于是山寨文化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娱乐要求,一个典型案例就是那些山寨明星的诞生。真正的明星我们做不成,做一回山寨明星总可以吧,既不犯法又不危害社会,在模仿的过程中完全体验了一次当明星的感觉,娱乐了一把。
山寨自从搭上网络信息社会的快捷方便列车后,就从制造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品牌:如北京乔丹到中国科比,Iphone到Hiphone;从草根中催生一个又一个明星,从芙蓉姐姐到天仙妹妹,从山寨版刘德华到山寨版周杰伦。当我们在山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时,山寨的意义已经暗暗转变,它将平民精神迅速放大,“山寨春晚――老百姓自己的春晚”节目选秀如火如荣,《山寨男人装》,最平民化的时尚。最全民的娱乐应运而生,山寨越来越从一种表层的
形式转向文化内涵,直人本质:从草根化、平民化中创造自我成就之路,自娱自乐、天下共赏。
草根性(民间性)。山寨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文化、草根文化、大众文化,是与社会流行的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山寨文化之所以大有市场,之所以能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它适应了广大草根阶层的消费需求,释放了大众的心理诉求,是安抚大众情绪的一剂良药,这样的文化在大众那里更有力量。
山寨产品虽然不能与名牌精品相媲美,但它面向了大众消费者,当所谓的“名牌”高高在上时。山寨产品正好弥补了大多数人的囊中羞涩,山寨产品几乎拥有精品“名牌”的所有功能,而价格却极其低廉,让消费者在享受高科技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实用价值的最大化。在农村集贸市场也有很多山寨商品,尽管“出身不正”,但是价格低廉,质量也尚可,很受农民的青睐;相反,一些正规品牌在农村市场却难以立足,因为这些商品太贵了,农民买不起或舍不得买。窥一斑而知全豹,山寨商品能够大行其道,正是因为其价格和质量定位符合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山寨文化皆因为其最平民化的时尚、最全民化的娱乐,形成一股备受关注的态势。所以说,山寨文化是一种与社会主流文化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平民文化。
草根性还表现为自发性。网友寒江雪因为向电视台申请失利而自己登台讲了儿集《百家讲坛之靖康耻》,蜀山少侠因不满新版《红楼梦》对原著精神的篡改而自编自导自演了山寨版《红楼梦》以娱乐大众,山寨春晚也是因为对央视的垄断地位的不满而自发在网上发起的一场空前的山寨春晚运动,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 山民们自发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山寨文化是十多年网络上草根文化的一次集中爆发,这次爆发没有人去组织,完全是山民们自发的行为。
山寨文化的走向
具有方兴未艾之势的山寨现象,对我国尚未成熟的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和冲击。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更多地要考虑建设完善、高效的市场体制。山寨现象折射出我国消费市场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即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亟待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市场。改革开放30多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确有了明显提升,但消费商品和场所的价格增长速度似乎超过了百姓收入的增长速度。商场一个比一个豪华,到处是国际品牌,高档购物中心,里面的鞋子、衣服动不动就是一两千,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花上半个月、一个月工资买件衣服或者买双鞋子,未免有些太过奢侈。当今社会,穷人和富人一样,都想享用名牌优质产品,问题是穷人没有足够的钱,于是就想以低成本享用名牌产品。应当说,这是穷人的天赋人权,是对高端产品垄断性的一种突破。山寨产品为广大收入还处在中低水平的群众提供了更广阔的消费选择,弥补了消费中的段差――即太高消费承担不起,又要满足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山寨版产品自然成为他们的消费选择。山寨现象正是适应了这种普遍性的社会需求而出现的,因而具有必然性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现代舆论一般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通过模仿来对抗正统文化的草根文化。但是目前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作为科技产品的山寨文化和作为文化现象的山寨文化是两个概念。手机等产品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以模仿为载体的行为,但是一旦这种行为上升为一种文化,就有了更加复杂的成分,它就又包含了一定的创意和民意。如山寨版《百家讲坛》本来是向中央电视台推荐的,只是在遭到拒绝后才开始自己创作,从而受到很多人的好评。而老孟的山寨版春节晚会也是为了给那些回不了家的工人和大学生带来新年的祝福。可以说这样的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模仿,也不仅仅是一种对抗,它是在正统文化的夹缝中去寻找一种另外的表达空间,是文化领域争取话语权的一种表现。
山寨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草根文化,它还是一种亚精英文化。草根文化是一种来自民间的由民众的力量来创造的文化。它一般都融入了民间的智慧,是一种代表着民众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创造的文化。但是山寨文化更多的是一种由少数人来策划的文化,它还处在以模仿为主的阶段,并未把民众的创造智慧充分表现出来,民众只是成了这种文化的接受者,并没有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山寨文化是一种体现了民众需求的亚精英文化,处于精英文化与民众文化之间。
在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文化应该是多元共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因势利导。山寨文化中可能存在一些格调低下、制作粗糙的作品,但只要引导得当,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发展。相对于高雅文化,历史上也有很多曾经不人流的文艺作品、文艺形式,现在也成了民间文化遗产。但在“突围”过程中,山寨文化还需依靠对主流经典文本的模仿、利用、颠覆才能完成自身,如山寨话剧《罗密欧与祝英台》、《幸福像草儿一样》等,都是在“戴着脚镣跳舞”,没有主流文化的原型,就没有山寨文化的繁荣与火热。
但是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物极必反。一味地模仿不是山寨文化的正确道路,模仿只是山寨文化发展初期的主要策略,真正的出路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如果山寨文化仅仅是简单的模仿和抄袭的话,显然不足以让其具有真正的竞争力,“山寨文化”的粉丝团之所以越来越大。甚至一些山寨自身也成了品牌,正说明山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例如,当年带有山寨文化性质的娱乐节目《超级模仿秀》也只是“存活”了短短几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未能突破模仿、抄袭、恶搞等方面的局限,因此很难有大作为。因此,山寨文化需要也必须具有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取自身之发展,谋自主之品牌。
山寨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要做到:不违反法律,不涉及人格侮辱,具有人文道德。正如一切新生事物一样,在它产生之初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缺陷。山寨文化也一样,开始的时候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一看到它的缺点就一棍子打死。看不到它的优点和长处,
一概给予否定和封杀。山寨文化不会是洪水猛兽,而是造福于民的福祉。正像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是民间思想意识与主流文化不相适应而产生的,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意味着官方话语、精英话语实现了向平民阶层话语和大众话语的转移。跟主流文化不一定是相对立的,这个文化形态是永远存在的,不可能消灭掉,而且也没有必要消灭掉。它是对权威的挑战,其实挑战是好的,只有挑战才有进步和发展,这对那些主流文化也是一个促进。而且。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社会的文化空间空前增大,包容性也明显增强,多元文化格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基本趋势。山寨文化的出现既可使我们对于文化现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可在相互“走近”和彼此“对话”中,让主流、体制等增加一些弹性,从而形成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百花齐放。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