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中关村案例分析

IT圈 admin 105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丹华采)

中关村案例分析

1.中关村形成历史,发展的轨迹。

中关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城区距市中心30公里,总面积1020平方公里,辖19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42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70.3万人。

它依照美国波士顿128号公路园区或者旧金山“硅谷”为模板;从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 后经1999年6月的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

年 3月发展成现在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

在引起政府部门的认可和高度重视的基础上,中关村定义为中国的“硅谷”。

1.1中关村的前身—-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位于北京市西北的海淀区境内,指南起白石桥、北至中关园(北京大学东门)大约八公里左右的一条南北向大街(这条路是从北京西直门去颐和园的主要通路,从白石桥到颐和园段被简称为白颐路,即今天中关村大街的主要部分),并辅之以清华园路、海淀路、科学院路、科学院南路、海淀南路、土城路、魏公村路等一个比较广泛的区域。由于新设立的公司绝大多数经营以计算机为主的电子产品,故被称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1.2最初的发展:1984 年前后,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地区已经有了一批“下海”经商的科技人员。他们有的辞去公职,有的停薪留职,有的兼职,有的接受原单位的指派,通过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方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这批企业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主体,其代表性的企业是“两通两海”,即四通、信通、科海、京海。

1.3电子市场形成 :截至1984 年,中关村地区有各种新技术开发公司40 多家,年营业额1 800 多万元,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本架构。

1986 年,中关村地区各类技术开发性公司近100 家。 到1987 年,中关村地区有各类科技企业达到148 家,其中有83 家集中分布,自白石桥起沿白颐路(今中关村大街)向北至成府路西口和中关村路至海淀路一带、东至学院路,形成大写的英文字母“F ”形地区。

至此,中关村一条街已形成全国较大的微机与电子元件和信息产业技术市场,电子、电脑产品的销售额达4 亿多元。

2.中关村改造前的状况

2.1整体面貌:附近有近4000户居民,两侧多为老旧房屋,道路窄小,主要以农业经济业主。发展极为布均衡发差巨大:墙内现代化设备齐全,新技术成果累累;墙外仍是刀耕火种、人扛马拉的小农经济。

2.2产业方面:以发展小商户电子产品维修和销售、低端服装、低端餐饮为主要经营业态。它只是一个商业氛围浓郁的“电子摊贩聚集地” 产业结构单一,重技术轻创新,产业链简短,发展以零散的电子市场为主,卖场多,卖场大,

人们一想到中关村就只是想到去买手机、买电脑、买配件。

2.3经营模式——光影闪烁的玻璃幕墙之下,也是由各类人群共同勾勒的“浮世绘”

电子市场利润巨大,那时经营电子市场不是“赚钱”,是“捡钱”。一台286的电脑,成本一万多,售价往往在3万元左右,竞争的白热化,令众商家不得不在竞相杀价中兜售产品,杀到无利可图时,只好通过更换新的产品来增加要价的资本。而这也导致部分商家大搞杂牌产品,以次充好,市场鱼龙混杂,相当混乱。

2.4产业形象:

卖场繁荣却备受外界质疑,人们开始反问陈春先梦想中的中国硅谷出现了吗?事实上,“高科技”的含义在这里被演绎为电子卖场的“恶性”扩张,更多的人、公司是在这里做贸易、组装机器、炒货,而相继带来的也是餐饮行业在中关村的兴起。“走火入魔”的商业化模式曾让“硅谷”一词成为中关村的乌托邦。

经过20多年探索,商业氛围浓厚的“电子摊贩集聚地”面临新转型,从太平洋数码城“退市还研”开始,中关村重新回归、摸索一条真正的中国硅谷之路。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将加速北京向郊区化方向发展 ,同时吸引高素质人才聚集西北地区 ,其中心区有可能成为北京城市的副中心 ,从而促进北京大都市多中心格局的形成 ,同时诱发产业轴线空间发生战略性转移 ,使得西北—东南轴向成为北京大都市最重要的空间扩展轴。 将中关村打造为中国科技发展的引领者和面向世界的科技窗口,中关村的未来将回归高科技定位。

3城市发展、行业发展的需要,促进案例提升的需求的出现

3.1.八十年代“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显得商业气息过于浓郁,中干村商业氛围的让步亟待科技属性的弥补。

前全球公认的世界城市是纽约、巴黎、东京、伦敦,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在创新能力上,北京都与它们存在着较大差距。2008年北京GDP只有东京的 1/12,不足伦敦的1/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总共申请7946项国际专利,而美国申请的国际专利总数为45790项,是中国的近6倍。这就提醒我们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新时期中关村发展已经和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关村应进一步明确其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地位,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引擎地位。

3.2经历的两次改造。

3.2.1第一次改造:1999年确定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后,从四环路中关村一桥到黄庄路段,重新规划,拓宽道路,拆除了两侧老旧房屋。大约半年时间,4000多户居民被拆迁走,200多个单位,包括区委、区政府、公安分局等被搬离,代之以座座崭新的高楼大厦,并在随后的十余年时间里逐渐满足中关村“三缺一”(只有写字楼、住宅,缺乏商业配套)的遗憾。但现在,中关村再度遭遇商业地产发展过快带来的阵痛。

3.2.2 第二次改造: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规划,将原海淀镇改造为中关村西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东有海龙、鼎好,西有科贸。

3.3重科研轻商业的信号再明显不过。

3.3.1产业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迫使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在不断变化中。电子市场逐步退出历史,电子城开始登场并获得碰头彩。大规模入驻的电脑城、电子城淘汰了过往零散的电子市场。

3.3.3产业结构方面:从“电子摊贩聚集地”向技术创新和高技术服务业转型,产业链不断向高端拓展,探索出一条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道路。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力推进重大研发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打造国内最大、代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最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初步形成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3.4定位: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3.改变其命运的关键规划

项目名称(一)

项目地点

项目规模

中关村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北京

50公顷

现状密集区的高强度改造与开发建设项目。在旧城区内塑造全新的,具有中心商务功能的综合商务区。规划主题为以人为本、倡导科技、师法自然、映射传统。本着科技以人为本,科学与生命相结合;技项目简介

术与人文相结合;人与自然相结合;未来生态文明、星际文明与传统文明交相辉映的信念,采用将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技术手段高度融合的综合规划设计方法,力求实现建设创世界一流,环境可持续发展,形态具中国特色,服务强调社会化的战略设想。

表现图

实景照片

4.实施成效

4.1经济收益:2010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1.5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带增长较快,实现总收入7054.7亿元,对示范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持续引领国内产业发展,约占全国总量的1/7;计算机市场占有率、手机产量稳居国内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占全国的1/4。截至目前,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89家,其中境内113家、境外76家,38家企业在境内创业板上市,初步形成了创业板中的“中关村板块”。

4.2产业机制方面: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具有全球影

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当今在城市中、业界、全国的地位、经营业态、片区功能定位、城市面貌、文化内涵均获得极大改善和提升。

4.3空间格局: “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即: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雍和园、石景山园、通州园、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十个园区。“重点建设“两城两带”,即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和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顺义部分地区构成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以及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和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区构成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发展。

4.4面向未来:中关村区发展面临着诸多历史性机遇: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发展新战略的实施,首都机场扩建、中关村奥运场馆建设、北京汽车生产基地建设、潮白河综合整治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全面启动,为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揭开了中关村发展的崭新一页。中关村人民正在紧紧围绕“同心全面建小康,打造绿色国际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大力实施产业强区、奥运促区、科教兴区、环境立区四大战略,着力构建“五化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加快推进全区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流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将中关村建设成为经济高度繁荣、社会安定有序、环境优美宜人、人民生活殷实富裕的现代化城市。

以规整的格网布局和比较统一的建筑风格为基础确立整体性的城市形象,成为北京市各类中心区中独具特色的一员。功能分区明确,将西区分为四个区,一、二、三区为综合科贸建筑,呈L形布置;四区为公建区,位于西区的东南角,安排综合性行政管理中心、综合性、多用途办公大厦、大型科技会展中心等内容。

多层次的网络化布局,与北京的“棋盘式”道路格局产生一种内在的呼应,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其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面道路交通面积和地下市政管网工程量,地下车库集中设置且形成网络,大大提高其使用效率。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丹华采)

中关村案例分析

1.中关村形成历史,发展的轨迹。

中关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城区距市中心30公里,总面积1020平方公里,辖19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42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70.3万人。

它依照美国波士顿128号公路园区或者旧金山“硅谷”为模板;从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 后经1999年6月的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

年 3月发展成现在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

在引起政府部门的认可和高度重视的基础上,中关村定义为中国的“硅谷”。

1.1中关村的前身—-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位于北京市西北的海淀区境内,指南起白石桥、北至中关园(北京大学东门)大约八公里左右的一条南北向大街(这条路是从北京西直门去颐和园的主要通路,从白石桥到颐和园段被简称为白颐路,即今天中关村大街的主要部分),并辅之以清华园路、海淀路、科学院路、科学院南路、海淀南路、土城路、魏公村路等一个比较广泛的区域。由于新设立的公司绝大多数经营以计算机为主的电子产品,故被称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1.2最初的发展:1984 年前后,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地区已经有了一批“下海”经商的科技人员。他们有的辞去公职,有的停薪留职,有的兼职,有的接受原单位的指派,通过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方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这批企业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主体,其代表性的企业是“两通两海”,即四通、信通、科海、京海。

1.3电子市场形成 :截至1984 年,中关村地区有各种新技术开发公司40 多家,年营业额1 800 多万元,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本架构。

1986 年,中关村地区各类技术开发性公司近100 家。 到1987 年,中关村地区有各类科技企业达到148 家,其中有83 家集中分布,自白石桥起沿白颐路(今中关村大街)向北至成府路西口和中关村路至海淀路一带、东至学院路,形成大写的英文字母“F ”形地区。

至此,中关村一条街已形成全国较大的微机与电子元件和信息产业技术市场,电子、电脑产品的销售额达4 亿多元。

2.中关村改造前的状况

2.1整体面貌:附近有近4000户居民,两侧多为老旧房屋,道路窄小,主要以农业经济业主。发展极为布均衡发差巨大:墙内现代化设备齐全,新技术成果累累;墙外仍是刀耕火种、人扛马拉的小农经济。

2.2产业方面:以发展小商户电子产品维修和销售、低端服装、低端餐饮为主要经营业态。它只是一个商业氛围浓郁的“电子摊贩聚集地” 产业结构单一,重技术轻创新,产业链简短,发展以零散的电子市场为主,卖场多,卖场大,

人们一想到中关村就只是想到去买手机、买电脑、买配件。

2.3经营模式——光影闪烁的玻璃幕墙之下,也是由各类人群共同勾勒的“浮世绘”

电子市场利润巨大,那时经营电子市场不是“赚钱”,是“捡钱”。一台286的电脑,成本一万多,售价往往在3万元左右,竞争的白热化,令众商家不得不在竞相杀价中兜售产品,杀到无利可图时,只好通过更换新的产品来增加要价的资本。而这也导致部分商家大搞杂牌产品,以次充好,市场鱼龙混杂,相当混乱。

2.4产业形象:

卖场繁荣却备受外界质疑,人们开始反问陈春先梦想中的中国硅谷出现了吗?事实上,“高科技”的含义在这里被演绎为电子卖场的“恶性”扩张,更多的人、公司是在这里做贸易、组装机器、炒货,而相继带来的也是餐饮行业在中关村的兴起。“走火入魔”的商业化模式曾让“硅谷”一词成为中关村的乌托邦。

经过20多年探索,商业氛围浓厚的“电子摊贩集聚地”面临新转型,从太平洋数码城“退市还研”开始,中关村重新回归、摸索一条真正的中国硅谷之路。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将加速北京向郊区化方向发展 ,同时吸引高素质人才聚集西北地区 ,其中心区有可能成为北京城市的副中心 ,从而促进北京大都市多中心格局的形成 ,同时诱发产业轴线空间发生战略性转移 ,使得西北—东南轴向成为北京大都市最重要的空间扩展轴。 将中关村打造为中国科技发展的引领者和面向世界的科技窗口,中关村的未来将回归高科技定位。

3城市发展、行业发展的需要,促进案例提升的需求的出现

3.1.八十年代“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显得商业气息过于浓郁,中干村商业氛围的让步亟待科技属性的弥补。

前全球公认的世界城市是纽约、巴黎、东京、伦敦,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在创新能力上,北京都与它们存在着较大差距。2008年北京GDP只有东京的 1/12,不足伦敦的1/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总共申请7946项国际专利,而美国申请的国际专利总数为45790项,是中国的近6倍。这就提醒我们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新时期中关村发展已经和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关村应进一步明确其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地位,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引擎地位。

3.2经历的两次改造。

3.2.1第一次改造:1999年确定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后,从四环路中关村一桥到黄庄路段,重新规划,拓宽道路,拆除了两侧老旧房屋。大约半年时间,4000多户居民被拆迁走,200多个单位,包括区委、区政府、公安分局等被搬离,代之以座座崭新的高楼大厦,并在随后的十余年时间里逐渐满足中关村“三缺一”(只有写字楼、住宅,缺乏商业配套)的遗憾。但现在,中关村再度遭遇商业地产发展过快带来的阵痛。

3.2.2 第二次改造: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规划,将原海淀镇改造为中关村西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东有海龙、鼎好,西有科贸。

3.3重科研轻商业的信号再明显不过。

3.3.1产业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迫使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在不断变化中。电子市场逐步退出历史,电子城开始登场并获得碰头彩。大规模入驻的电脑城、电子城淘汰了过往零散的电子市场。

3.3.3产业结构方面:从“电子摊贩聚集地”向技术创新和高技术服务业转型,产业链不断向高端拓展,探索出一条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道路。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力推进重大研发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打造国内最大、代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最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初步形成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3.4定位: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3.改变其命运的关键规划

项目名称(一)

项目地点

项目规模

中关村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北京

50公顷

现状密集区的高强度改造与开发建设项目。在旧城区内塑造全新的,具有中心商务功能的综合商务区。规划主题为以人为本、倡导科技、师法自然、映射传统。本着科技以人为本,科学与生命相结合;技项目简介

术与人文相结合;人与自然相结合;未来生态文明、星际文明与传统文明交相辉映的信念,采用将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技术手段高度融合的综合规划设计方法,力求实现建设创世界一流,环境可持续发展,形态具中国特色,服务强调社会化的战略设想。

表现图

实景照片

4.实施成效

4.1经济收益:2010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1.5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带增长较快,实现总收入7054.7亿元,对示范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持续引领国内产业发展,约占全国总量的1/7;计算机市场占有率、手机产量稳居国内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占全国的1/4。截至目前,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89家,其中境内113家、境外76家,38家企业在境内创业板上市,初步形成了创业板中的“中关村板块”。

4.2产业机制方面: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具有全球影

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当今在城市中、业界、全国的地位、经营业态、片区功能定位、城市面貌、文化内涵均获得极大改善和提升。

4.3空间格局: “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即: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雍和园、石景山园、通州园、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十个园区。“重点建设“两城两带”,即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和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顺义部分地区构成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以及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和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区构成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发展。

4.4面向未来:中关村区发展面临着诸多历史性机遇: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发展新战略的实施,首都机场扩建、中关村奥运场馆建设、北京汽车生产基地建设、潮白河综合整治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全面启动,为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揭开了中关村发展的崭新一页。中关村人民正在紧紧围绕“同心全面建小康,打造绿色国际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大力实施产业强区、奥运促区、科教兴区、环境立区四大战略,着力构建“五化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加快推进全区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流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将中关村建设成为经济高度繁荣、社会安定有序、环境优美宜人、人民生活殷实富裕的现代化城市。

以规整的格网布局和比较统一的建筑风格为基础确立整体性的城市形象,成为北京市各类中心区中独具特色的一员。功能分区明确,将西区分为四个区,一、二、三区为综合科贸建筑,呈L形布置;四区为公建区,位于西区的东南角,安排综合性行政管理中心、综合性、多用途办公大厦、大型科技会展中心等内容。

多层次的网络化布局,与北京的“棋盘式”道路格局产生一种内在的呼应,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其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面道路交通面积和地下市政管网工程量,地下车库集中设置且形成网络,大大提高其使用效率。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