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徕卡:神话是如何缔造的

IT圈 admin 39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8日发(作者:守云梦)

起因

徕卡相机的历史,要追溯到1911年,让我们永远记住奥斯卡•巴纳克这位伟大的先驱。巴纳克先生早年曾经在蔡司工厂做技师,1911年,巴纳克先生经过朋友介绍进入了徕茨公司。当时的徕茨公司坐落于德国中西部,一个绿色山丘之间名为Wetzlar(威兹勒)的小镇。

奥斯卡•巴纳克——徕卡相机的发明人

奥斯卡•巴纳克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机械工程师,也是一个户外摄影爱好者。但是当时的相机都十分笨重,因为没有放大技术,需要多大照片就要用多大底片,而相机又都是木头制作的。巴纳克先生个小体弱,承受不了沉重的大相机,这使他萌生了要做一个小巧、袖珍相机的想法。然后通过放大技术获得高质量的照片。

1957年位于韦茨拉(Wetzlar)的徕卡工厂

Ur徕卡的诞生

巴纳克先生喜欢用电影机拍摄短片,那时他已沉迷于电影机,所以他熟悉拍电影使用的35毫米电影胶片。于是,他便设计了一种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可拍摄24 ×36mm规格底片的小型相机。这就是徕卡原型相机,被称为“Ur徕卡”,也是世界上第一款135相机,这一年是1913年。

Ur徕卡

TIPS:“Ur-”通常可以翻译成“远古”或“事物之初”,由于在德语中,照相机是一个阴性的词,因此“Ur-Leica”可以直译为“所有徕卡之母”(The Mother of all Leicas)。通常大家将其意译为“史前徕卡”。

徕卡博物馆收藏的Ur-Leica

当时,巴纳克手工制造了两台原型样机,第一台机的镜头采用5片镜片、50mm、1:3.5镜头,另一台原型机的镜头是42mm、1:4.5的6片式镜头,可以拍摄40张底片。前一台原型机一直归巴纳克先生自己使用,在奥斯卡•巴纳克先生谢世之后,一直归巴纳克家族所有。二战期间,这台相机被慕尼黑“德国博物馆”(Deutsches Museum)收藏,并得以幸免于难。20世纪60年代,它再次付拍。据徕卡公司人员介绍,今天,它为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收藏家私人所有。

采用42mm、1:4.5、6片镜片镜头的另一台原型机,曾经在1914年陪伴厄内斯特•徕兹二世(Ernst Leitz II,徕兹公司老板)完成了整个美国之旅。如今收藏于德国徕卡照相机公司的博物馆里面。

原型机拍摄的街景

巴纳克先生用这台原型相机照了很多照片进行实验,事实证明,用这种小底片拍摄的胶片放大之后是能够得到一张满意的、高质量的照片的。巴纳克的想法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

TIPS:

三号原型机:传说巴纳克先生大约在1918-1920年期间还曾制造了第三台原型相机。与Ur-Leicas相反,这台相机各项发明已经很成熟,与后来的生产型相机——特别是第一批“0系列相机”(德文为Nullserie)十分接近。3号原型机(Prototype # 3)最后得以保留至今。 仿制Ur-leica:曾经有一小批意大利生产的徕卡Ur-Leica复制机真正地从外观到使用完全模仿Ur-Leica的每一个细节,但今天已经很难寻觅这批相机的踪迹。

而徕兹公司自己也曾做过Ur徕卡的复制机。根据徕卡内部的相关消息称:Ur-Leica复制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徕兹威兹勒工厂为训练部培训员工而制造的。直到90年代初,他们都以1890德国马克的价格向代理商和零售商提供过这种复制机,但精确的数字在文献中没有记载,估计累计制造了400-500台。它们既没有编入产品目录,也没有在其它正式资料中提及过它。

徕卡75:就在制造原型机的时候,徕卡尝试了一种可以装75张胶片的相机

徕卡75

徕卡0型

虽然巴纳克先生的想法通过了实践检验,但是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5mm相机的研发计划被搁置。直到战争结束后的1923年,这个事情才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徕卡0型(复制品)

1923年,徕茨公司生产了31台给一些摄影爱好者进行试验的机型。配备的是Anastigmat(安娜史蒂克麦特)5片3组50mm1:3.5的镜头。工厂为这批样机预留了第100号至第130号的31个产品序号。这些相机最后只有十几台(有说法认为是17台)幸存下来,大多为个人所收藏。

TIPS: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徕卡公司推出了徕卡“0系列”仿古相机。

试验的结果反响非常好,这为照相机的商品化打下了一个基础。于是,这个问题提到了徕茨公司的董事会上。

一个会议、一个决定、一个名字——徕卡的诞生

1924年,在徕茨公司的会议室里,举行了一个漫长而严肃的讨论会。关于是否将35mm胶卷相机推向市场的讨论正在举行。绝大多数徕茨公司的董事们持保守态度,争吵持续了很久。

Leica的诞生

在会议快结束的时候,徕茨二世作为企业家,做出最终决定:“这个会议要结束了,我已经决定了,我们承担这个风险”。在这个决定下达之后,徕茨为照相机取了名字。他将徕茨(Leitz)前三个字母和英文照相机(camera)的前两个字母结婚,定下了照相机的品牌名——Leica。

徕茨二世

在1924年,徕卡开始试生产并少量交货,但真正面世还是到1925年。

徕卡I(A)——徕卡正式投产

1925年4月,在徕比锡的春季国际贸易会上,徕卡正式展出了准备走向市场的30台徕卡I(A)型相机。这代表着徕卡35mm修真相机真正面世。

徕卡I(A)

徕卡I(A)一开始就显现出了德国对工艺的尽善尽美。德国人只看效果,不顾成本,使得这款机器的工艺复杂而精美。它大部分是黑色油漆喷涂机身,机身上的字是用金属丝够了出来的。机身外部硬件及镜头都是镀镍的(当时还没有镀铬的技术)。

徕卡I(A)

I(A)型徕卡是在“原型徕卡”的基础上制造出的,装有50mmF3.5的爱尔玛(Elmal)镜头。镜头固定在机身上,机身也没有测距装置,拍照时要目测距离对焦。

早起的I(A)的快门钮是较大的蘑菇状,后来改成了比较细小的按钮。I(A)采用了两块布帘,一个开启布帘一个是关闭布帘,在过片时就不用像原型机和0型机那样每次都需要关闭镜头盖。这个设计一直延续至今。

TIPS:徕卡相机的两块快门布帘的设计是奥斯卡.巴纳克的专利,当时徕卡的主要竞争者就是蔡司相机。由于这个设计受到专利保护,蔡司必须用其他方法解决快门曝光问题。可惜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像徕卡这样简单可靠,这成为蔡司相机后来不敌徕卡的一个重要原因。

徕卡A豪华型“Luxus”

徕卡大约做了60台徕卡A豪华型“Luxus”,外表是24K镀金,机身是用蛇皮、蜥皮来装饰,现在极为稀有。

徕卡I(B)——康博徕卡

徕卡I(B)——是I(A)的改进型,主要特点是采用康博镜间快门(compur Shutter)代替了焦点平面快门,快门速度由1秒到1/300秒。这是徕卡历史上唯一的一款装有镜间快门的型号,后来被相机收藏家称为“康博徕卡”。这台相机的生产极少,成为收藏者所追求的型号之一。

康博徕卡(外环设定快门速度)

拨盘设定快门速度

不同年份生产的康博徕卡快门速度的设定方式有不同,有的是通过镜头中间上面的外环来设定,有些是靠镜头前面的拨盘来设置。

徕卡I(C)非标准/标准型——徕卡第一个可换镜头相机

时间进入到1930年,徕卡I(C)推出,它是第一个可换镜头的徕卡相机。早期的I(C)是非标准型的。这时的相机和镜头的号码要由工厂来配对,如果镜头底座上号码和相机序号最后三个尾数不匹配,相机的焦距就不会对。

徕卡I(C)标准型

徕卡I(C)标准型

到了1931年,徕卡I(C)做到了标准化,只要是徕卡生产的各种各样的螺口镜头,都可以放到任何一个标准化的机身上。

徕卡I(C)豪华镀金“Luxus”

同时,I(C)也生产了少量的镀金豪华版,然后包上各种各样的蜥蟒皮。这种豪华版是收藏极品。

徕卡早期广告和工厂

徕卡早期广告

位于韦茨拉的徕卡工厂

徕卡Ⅱ(D)——徕卡第一台旁轴取景和测距的35mm相机

1932年 徕卡Ⅱ型(D)型问世,双取景器相机诞生,正式在机身上刻上“Leica” 并“Ernst

Leitz Wetzlar DRP” 字样。而此前相机上的名字是“厄恩斯特•标茨威兹勒”(ERNST LEITZ

WETZLER),以及字母“D R.P.”(Deutsche Reichs Patent的缩写,意为“德国专利”)。

徕卡Ⅱ(D)

徕卡Ⅱ(D)

Ⅱ(D)型第一次把机身和镜头测距联动起来,在波动镜头测距环的时候,相机双影重合,达到了同步的作用。这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此外,Ⅱ(D)时期,镀铬工艺已经产生,该机外观装涂部分采用了镀铬工艺。

徕卡标准型(E)

这款机器生产于1932年到1950年,其实算是I(C)标准型的改进型。它只有取景器、没有测距器,和I(C)标准型的不同就是倒片钮。标准E型的倒片钮可以拉出来,徕卡I(C)是固定的。

徕卡Ⅲ(F)——徕卡第一个带有慢门机的徕卡相机

徕卡Ⅲ(F)是第一个带有慢门机的徕卡相机,它加装了分离的慢门设定盘,解决了1/20秒--1秒之间的速度设定。另外,在它的测距器上加了一个目镜调整扳手,可以根据视力来调整测距器的影像清晰度。

徕卡Ⅲ(F)

徕卡Ⅲ(F)

徕卡250记者用相机

这是一个特种型号的相机,它两边有两个很粗大的胶卷轴,新闻记者可以装250张胶卷以适应新闻摄影的需求。这台相机也是收藏家的热点之一。

徕卡250记者用相机

这种机型也被称作为FF型(1/500秒)和GG 型(1/1000)秒,先后共生产了983台。使用这种特制的双暗盒相机,可以实现随时将任何一段已曝光部分的胶片取出来先进行冲洗处理,这一经济实用的设计特性深受摄影记者的欢迎。

徕卡Ⅲa(G)型相机——第一个带有1/1000秒快门的徕卡相机

徕卡Ⅲa(G)型是徕卡Ⅲ(F)的改进型,它的进步是快门最高速度由1/500秒到了1/1000秒。这也是奥斯卡•巴纳克先生在35毫米相机上做出的最后贡献。

徕卡Ⅲa(G)型

徕卡Ⅲa(G)型

徕卡Ⅲa(G)型

徕卡Ⅲa升级至Ⅲf黑色拨盘的升级机,底部加了SCNOO过片器

TIPS:夭折的徕卡Ⅳ

1936年1月16日,久病缠身的巴纳克先生与世长辞,享年57岁。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35至1936年期间,巴纳克先生还在对徕卡相机进行改进,希望生产出当时最高水平的专业相机系列,于是他研制了一款新型的徕卡相机——徕卡Ⅳ。

徕卡Ⅳ

这个机器的测距器基线为6cm,有自拍器,一个释放后不会旋转的快门速度设置盘,后面可以打开的后盖,和可以更换的取景器。但是,这款新型相机由于巴纳克先生的去世和二战的爆发而被迫放弃。

徕卡Ⅲb (亦称为 G型相机)

基本功能相似Ⅲa ,取景和测距目镜的位置改成紧临在一起,眼睛只要一动很少就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窗口。该机中间的快门系统仍然采用传统工艺,但是取景器内部的构件则采取了精密铸造工艺。

徕卡Ⅲb

徕卡Ⅲb

徕卡Ⅲb的生产跨入了二次世界大战,产品以出口为主。更多的人将此机看作是Ⅲa到Ⅲc之间的过渡机型。

徕卡Ⅲc

徕卡Ⅲc采用了精密铸造机身构架,是第一台采用精密铸造构架的徕卡相机,这个技术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此之前的相机机身构架是用金属片和螺丝搭建)。

徕卡Ⅲc

徕卡Ⅲc分两个部分,战争年代的徕卡Ⅲc和战后徕卡Ⅲc。它们最简单的区别方法就是看倒片拨杆下的平台,战争年代的带一个小台阶,战后是平的。第二个特点是战争年代的徕卡Ⅲc在取景器视力调整拨杆上门有一个小钮,战后就没有这个钮了。另外,战争年代的莱卡相机基本上供国内的政府和军队,很少出口,所以这时候的徕卡Ⅲc快门速度盘上的英文B门刻度变成了德文的Z门刻度。

徕卡Ⅲc

从内部来讲,战争年代和战后;战争早起和后期都有着很大差别。总的来说战争早中期的徕卡Ⅲc质量比较高,战争后期由于战争消耗造成材料匮乏,一些徕卡Ⅲc的质量比较差。

TIPS:红布帘Ⅲc

在那种黑白色影的年代,徕卡认为红色布帘对黑白胶卷有更好的遮光性,1937年起,徕卡从美国柯达公司进了一批红色布帘材料,放入早起战争年代的Ⅲc中。布帘正面Wie红色,背面为黑色。在相机里长布帘正面朝前,短布帘背面朝前,因此从前面看布帘一块红色一块黑色。

红布帘Ⅲc

但是随着美国从中立国变为同盟国的一员,停止了向德国出手红布帘,因此,后来的相机又回到了黑色布帘的时代。战后,由于彩色摄影开始兴盛,红布帘不再适用,因此徕卡提供了免费更换黑布帘的服务。

徕卡ⅢcK——第一台带有轴承的徕卡相机

当苏德战争爆发后,很多徕卡被德国空军征用,作为空中摄影工具。但是由于苏联及其寒冷,低温使得没有轴承的徕卡相机容易“冻死”。所以徕卡生产了徕卡ⅢcK,K(Kugellager)是德文轴承的缩写。

蓝灰色的徕卡ⅢcK

徕卡ⅢcK

TIPS:你知道吗?Ⅲc和ⅢcK的外观还有蓝灰色哦!战争的消耗使得原材料出现了奇缺,由于铬奇缺,照相机厂没有铬来做外观处理,被迫适用蓝灰色的油漆来装饰相机的表层。

徕卡Ⅱc/Ⅰc

在Ⅲc之后,徕卡还生产过Ⅱc/Ⅰc,它们多数采用了功能较为简化或专门为某种用途进行的设计。Ⅱc的机身像Ⅲc,但是其他则像徕卡Ⅱ(D)。而Ⅰc有两个附件靴,而机身和Ⅱc相近,只是没有测距器。

徕卡Ⅲd——第一台带有机械自拍器的徕卡相机

徕卡Ⅲd

Ⅲd就是Ⅲc加装了自拍器。因为在战争年代,自拍器作为一个附件是一种奢侈,所以Ⅲd型的产量很小,加上39年预生产的一台至47年仅生产的最后一台,总共生产了427台。

TIPS1:1941-1945年,二战期间,徕卡相机坚固、耐用、性能优异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徕卡成了军用相机的首选,是当时战地记者的重要拍摄工具。36年至42年期间, 有(以Ⅲ

c为主的)部分Ⅲ系列相机用于军用。在军队订购的机身上一般刻有“Heer”(代表陆军),“M”(代表海军),“Luftwaffen”(代表空军)等字母或相关文字。战争期间,徕卡公司还开发了一些特殊机型,如耐超低温的Ⅲc K(表示快门的传动装置装有滚动轴承)型和装有电动马达驱动过片的250型。由于战时原料短缺,一批Ⅲ系列相机装用了一侧为红色的快门幕帘,根据纪录,这批相机的号码由362401至379226。战后初期至49年期间,95% 的徕卡相机流向了美国。

TIPS2:1952年,徕卡公司采取了一项重大举措在加拿大开设了一间新工厂,以利对他当时最为重要的美国市场加强联系。因为加拿大的劳动力更廉价,原料采集业更近,少了运输等费用。

徕卡Ⅲf

徕卡Ⅲf黑色拨盘(ⅢfBD)

徕卡Ⅲf于1950年面世,其中有1000台是在加拿大分公司组装的,但仅有极少数刻了“徕茨加拿大”的字样,因此极其稀有。该机在Ⅲc的基础上增加了闪光同步,其他方面没有本质上的变化。由于拨盘数字是黑色的,因此被命名为Ⅲf黑色拨盘。

徕卡Ⅲf红色拨盘(ⅢfRD)

徕卡Ⅲf红色拨盘有两种,早起的不带自拍器,中后期的带自拍器。因为闪光同步的调整指数盘上的刻字从黑色变为了红色,因此命名为Ⅲf红色拨盘。该机的改进在于使用不同的闪光用具的时候,指数的调整同黑色拨盘不一样。而且红色拨盘相机采用了新型的轻型快门,噪音更低,速度的精确度有所提高。

徕卡ⅢfRDST——徕卡固定取景器的最后一个型号

徕卡ⅢfRDST

从1954年开始,徕卡生产了红色拨盘加自拍器的Ⅲf相机,被命名为徕卡Ⅲf RDST。同时它也是有着固定取景器的最后一个型号,象征着“奥斯卡.巴纳克”风格的最后版本。

徕卡72

徕卡72

1950年到1963年期间,也就是在生产Ⅲf的时候,徕卡生产了一种徕卡72的相机。她采用35mm的半幅,18mm×24mm的胶卷,一卷正常的36张35mm胶卷可以照72张照片,所以叫徕卡72。它是根据战前的徕卡改造的,产量非常少。

TIPS:徕卡Ⅱf/If

徕卡If红色拨盘,被徕卡界誉为最佳陈设徕卡套装

在1951和1952的时候,徕卡在Ⅲf的基础上推出了Ⅱf/If。其中,Ⅱf基本上和Ⅲf一样,但是没有速度拨盘上没有慢速挡。而If有两个可接附件的靴,除了没有测距仪机身和Ⅱf相似。

徕卡Ⅲf红色拨盘

徕卡Ⅲf黑色拨盘

徕卡Ⅲf黑色拨盘

徕卡Ⅲg——唯一带有平行补偿和多幅面取景框的螺口徕卡相机,最后一款螺口徕卡相机、体积最大的螺口徕卡相机

徕卡Ⅲg的生产年代是1957-1960年,它出现在徕卡M3已经面世了几年之后。徕卡Ⅲg快门部分沿袭了徕卡Ⅲf红色拨盘的系统,是徕卡生产的唯一带有平行补偿和多幅面取景框的螺口相机。能为50mm和90mm镜头取景区标示,可以与测距器联动显示视差自动调整状态,机身装有屈光度调整装置。正因为取景器的复杂,使得它成为徕卡螺口相机里体积最大的一个。(之前的相机内置取景器都是标准的50mm,没有平行误差补偿,也没有对应其他焦距的对焦框。如果用其他镜头则需要附加取景器,在距离近的时候,因为取景器没有平行补偿,会出现较多的误差)

徕卡Ⅲg

徕卡Ⅲg

这款机器生产于M3之后,采用了现代取景器技术,达到了徕卡螺口相机内外制作技术的顶峰,也是徕卡螺口相机的最后一个型号。

TIPS:Where is Ⅲe?

看到徕卡相机名称的命名中,从Ⅲd到Ⅲf,没有Ⅲe。因为Ⅲe的德语发音很怪,徕卡公司不愿意采用,故在早期的徕卡Ⅲ系列的型号链中缺少了这一“ 环扣”

徕卡M系列——卡口式相机时代

徕卡M3(1954-1966)

20世纪50年代,随着二战后经济的恢复,对相机水平的高要求重新被提上了徕卡的议事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原型设计,在1954年的科隆博览会上,徕卡正式推出了有着全新概念的徕卡M3。这款相机可以说是徕卡相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产品,是全世界照相机生产史上的一次革命,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徕卡M3原型

徕卡M3这个名称中的M是德文的旁轴取景器的缩写,3代表3个取景框:50mm、90mm、135mm。M3把取景和测距窗结合在一起,虽然在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但是在徕卡却是首次。而且M3是徕卡第一台卡口式相机,它让摄影师换镜头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它只用一个旋转按钮控制所有快门速度(包括B门),这个设计理念被后来的不少机械相机制造商认可并且沿用至今,成为徕卡机械相机一大特色。卷片机构计数计自动复零;快门速度盘为单轴不回转式,并用了等间隔刻度的11档快门速度。

左:螺口布帘;右:M相机布帘

徕卡M3的布帘经过了重新设计,螺口相机的布帘接口是用缝纫机缝上去的,先到高灵敏度的胶卷用在这种相机上,一旦长时间曝光的时候就会出现“针眼漏光”的问题,而M相机的布帘接口是金属轧上去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一台M3,序号700000

M3背面

M3虽然在当时并不是创新者,但对于徕卡来说,M3把当时最高技术与自己的传统全名结合为一体,打造出最美最佳的结合体。M3在1966年正式停产,但实际上在1967年的时候还少量生产了20台。

“相机皇后”和“镜头之王”的组合

不同时期生产的M3有着些微的不同,主要是徕卡在不断的对一些细节进行改进。后期的M3在各方面改进后普遍被认为是徕卡在机械工业黄金年代的大师之作,被誉为“相机皇后”。而双向索米克朗50mm1:2经典固定镜筒的镜头被誉为“镜头之王”,当这两个组合在一起,代表了经典徕卡黄金时代的杰作。

TIPS:徕卡M3切开型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塔玛金相机店请徕卡制作了20台徕卡M3切开型,用于商店陈设,可直观的看出相机光学机械工作的过程。

徕卡M2(1957-1968)

由于M3售价过高,徕卡对M3进行了简化,推出了M2。这是徕卡第一个带有自动计数器的相机,可自动回零自动计数。徕卡重新设计了取景器,将M3的平行取景器改为角度取景器,因此放大倍率降低到了0.72。这个设计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成本,使得M2的市场价格比M3更低。这种取景器一直延续到今天的MP及数码M8和M9。

徕卡M2

徕卡M2

早期M2取消了自拍装置,中后期自拍器才成为标准件。M2还使用按钮式的倒片切换装置,也是唯一使用这一设计的徕卡相机。

TIPS:徕卡M2R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军向徕卡定制了一批徕卡M2,要求上片轴像M4一样的固定式,以加强相机的防尘密封。订单做完后美军只购买了一小部分,徕卡把剩余的投向市场,命名来徕卡M2R。

徕卡M1

徕卡M1

1959年-1964,徕卡生产了M1型。徕卡M1省去了对焦器、自拍器、景框预选扳手。机身编号有"M1"字样。取景框有35mm和50mm两个。倒片按钮改为扳手。产量约99600台;根据它的产量看,此款相机应当很有收藏价值了。

徕卡MD(1963-1966)

徕卡MD

徕卡MD相机取消了取景器和对焦装置,仅供科学研究之用。因此它的数量也非常少,仅生产了3216台(全部白机身)。

徕卡MD-2

和MD一样,MD-2也是特殊用途,没有取景器,不过增加了电动过片装置。很多徕卡迷也将MD-2接上超广角镜头试用,因为它机身上有一个接闪光灯的热靴,可以改为接一个广角头的取景器。

徕卡M4

M4始产于1967年,它改善了M3和M2取景器内棱镜粘胶处容易开裂的问题。此外,M4的闪光灯接口改成了国际标准插口。其取景器有四个框,对应35mm、50mm、90mm和135mm。主要改进是采取了内置上片轴快速装片的装置,直接把胶卷插到快速装片轴里去,过片就可以把胶片上上去,简化了上片的程序。

徕卡M4

徕卡M4

另外一个重大的改动就是M4把传统的M2、M3的倒片妞变成倒片的摇手,并设计成倾斜的扳手。这个设计使得在倒片时增加了倒片的速度,并在后来的多数机型上得以延续。那时候黑色镀铬成为潮流,因此部分M4采用黑色镀铬机身,为军队生产的还有少数橄榄绿色机身。

黑色油漆徕卡M4

黑色油漆徕卡M4

徕卡为商店陈设而做的切开型。

M4切开型

徕卡M5——徕卡第一个带有内置TTL测光的相机

在M4生产中间,徕卡又制造了徕卡第一个带有内置TTL测光的M5。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测光表式机电式的,体积比较庞大,因此也导致了M5的体积完全脱离了传统徕卡M相机的尺寸。

徕卡M5

M5的附件插座上门增加了热靴,可以直接把带有热靴的闪光灯插在M5上。晚期M5上的背带挂扣有三个,以便用家将相机做常规水平或单肩垂直方式悬挎。

徕卡M5

由于当时世界工业体系已经进入了大批量、低成本的高机械化生产时代,徕卡这种手工方法让M5的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机电式测光系统的负责,导致销售上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因此纪念后不得不停产。

徕卡CL

徕卡CL生产于1973-1976年,它是由徕卡设计,和日本美能达公司合作的一种小型的徕卡旁轴取景相机。徕卡CL大多数采用黑色镀铬外观,由于对焦基线短,对焦器系统和传统的M相机不一样。虽然理论上CL和传统M相机的镜头可以通用,但是实际上M相机镜头在CL上会产生对焦误差。

徕卡CL

徕卡CL的快门布帘是上下运行,噪音和振动都比较大。它的设计更接近于当时的日本旁轴相机,由日本美能达公司生产。由于徕卡CL的出现影响了徕卡传统M相机的生产和销售,所以在三四年的时间之后,徕卡就停止了CL的生产。

徕卡CL

TIPS:1973年 莱茨公司陷入经营危机

1975年 公司本部被迫中止Leica M3的生产,由加拿大的子公司维持莱卡M型相机的生产

徕卡M4-2

徕卡M4-2生产于1977年到1980年,全部由加拿大分公司生产。在M4的后期开始,部分相机就转移到加拿大分公司。M4-2是M4的简化型,机械自拍器被取消,从此以后徕卡M系列相机里就不在有自拍器了。M4-2还将传统后门盖上的胶卷定数记忆拨盘简化成一个塑料片帖在后盖。M4-2大多数十黑色镀铬,银色镀铬的极少。

徕卡M4-2

M4-2的取景器光学部件的镀膜和粘结棱镜的透明胶质量有很大进步,中期后的M4-2为了降低成本,去掉了取景框架玻璃的防眩光棱镜。底部增加了电动过片器,还把过片传动的中间铜齿轮换成了钢齿轮。

徕卡M4-2

另外,徕卡M4-2在附件插座上增加了热靴,可以直接把带有热靴的闪光灯插到相机上进行闪光摄影。

PS:M4-2镀金版

2024年1月8日发(作者:守云梦)

起因

徕卡相机的历史,要追溯到1911年,让我们永远记住奥斯卡•巴纳克这位伟大的先驱。巴纳克先生早年曾经在蔡司工厂做技师,1911年,巴纳克先生经过朋友介绍进入了徕茨公司。当时的徕茨公司坐落于德国中西部,一个绿色山丘之间名为Wetzlar(威兹勒)的小镇。

奥斯卡•巴纳克——徕卡相机的发明人

奥斯卡•巴纳克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机械工程师,也是一个户外摄影爱好者。但是当时的相机都十分笨重,因为没有放大技术,需要多大照片就要用多大底片,而相机又都是木头制作的。巴纳克先生个小体弱,承受不了沉重的大相机,这使他萌生了要做一个小巧、袖珍相机的想法。然后通过放大技术获得高质量的照片。

1957年位于韦茨拉(Wetzlar)的徕卡工厂

Ur徕卡的诞生

巴纳克先生喜欢用电影机拍摄短片,那时他已沉迷于电影机,所以他熟悉拍电影使用的35毫米电影胶片。于是,他便设计了一种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可拍摄24 ×36mm规格底片的小型相机。这就是徕卡原型相机,被称为“Ur徕卡”,也是世界上第一款135相机,这一年是1913年。

Ur徕卡

TIPS:“Ur-”通常可以翻译成“远古”或“事物之初”,由于在德语中,照相机是一个阴性的词,因此“Ur-Leica”可以直译为“所有徕卡之母”(The Mother of all Leicas)。通常大家将其意译为“史前徕卡”。

徕卡博物馆收藏的Ur-Leica

当时,巴纳克手工制造了两台原型样机,第一台机的镜头采用5片镜片、50mm、1:3.5镜头,另一台原型机的镜头是42mm、1:4.5的6片式镜头,可以拍摄40张底片。前一台原型机一直归巴纳克先生自己使用,在奥斯卡•巴纳克先生谢世之后,一直归巴纳克家族所有。二战期间,这台相机被慕尼黑“德国博物馆”(Deutsches Museum)收藏,并得以幸免于难。20世纪60年代,它再次付拍。据徕卡公司人员介绍,今天,它为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收藏家私人所有。

采用42mm、1:4.5、6片镜片镜头的另一台原型机,曾经在1914年陪伴厄内斯特•徕兹二世(Ernst Leitz II,徕兹公司老板)完成了整个美国之旅。如今收藏于德国徕卡照相机公司的博物馆里面。

原型机拍摄的街景

巴纳克先生用这台原型相机照了很多照片进行实验,事实证明,用这种小底片拍摄的胶片放大之后是能够得到一张满意的、高质量的照片的。巴纳克的想法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

TIPS:

三号原型机:传说巴纳克先生大约在1918-1920年期间还曾制造了第三台原型相机。与Ur-Leicas相反,这台相机各项发明已经很成熟,与后来的生产型相机——特别是第一批“0系列相机”(德文为Nullserie)十分接近。3号原型机(Prototype # 3)最后得以保留至今。 仿制Ur-leica:曾经有一小批意大利生产的徕卡Ur-Leica复制机真正地从外观到使用完全模仿Ur-Leica的每一个细节,但今天已经很难寻觅这批相机的踪迹。

而徕兹公司自己也曾做过Ur徕卡的复制机。根据徕卡内部的相关消息称:Ur-Leica复制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徕兹威兹勒工厂为训练部培训员工而制造的。直到90年代初,他们都以1890德国马克的价格向代理商和零售商提供过这种复制机,但精确的数字在文献中没有记载,估计累计制造了400-500台。它们既没有编入产品目录,也没有在其它正式资料中提及过它。

徕卡75:就在制造原型机的时候,徕卡尝试了一种可以装75张胶片的相机

徕卡75

徕卡0型

虽然巴纳克先生的想法通过了实践检验,但是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5mm相机的研发计划被搁置。直到战争结束后的1923年,这个事情才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徕卡0型(复制品)

1923年,徕茨公司生产了31台给一些摄影爱好者进行试验的机型。配备的是Anastigmat(安娜史蒂克麦特)5片3组50mm1:3.5的镜头。工厂为这批样机预留了第100号至第130号的31个产品序号。这些相机最后只有十几台(有说法认为是17台)幸存下来,大多为个人所收藏。

TIPS: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徕卡公司推出了徕卡“0系列”仿古相机。

试验的结果反响非常好,这为照相机的商品化打下了一个基础。于是,这个问题提到了徕茨公司的董事会上。

一个会议、一个决定、一个名字——徕卡的诞生

1924年,在徕茨公司的会议室里,举行了一个漫长而严肃的讨论会。关于是否将35mm胶卷相机推向市场的讨论正在举行。绝大多数徕茨公司的董事们持保守态度,争吵持续了很久。

Leica的诞生

在会议快结束的时候,徕茨二世作为企业家,做出最终决定:“这个会议要结束了,我已经决定了,我们承担这个风险”。在这个决定下达之后,徕茨为照相机取了名字。他将徕茨(Leitz)前三个字母和英文照相机(camera)的前两个字母结婚,定下了照相机的品牌名——Leica。

徕茨二世

在1924年,徕卡开始试生产并少量交货,但真正面世还是到1925年。

徕卡I(A)——徕卡正式投产

1925年4月,在徕比锡的春季国际贸易会上,徕卡正式展出了准备走向市场的30台徕卡I(A)型相机。这代表着徕卡35mm修真相机真正面世。

徕卡I(A)

徕卡I(A)一开始就显现出了德国对工艺的尽善尽美。德国人只看效果,不顾成本,使得这款机器的工艺复杂而精美。它大部分是黑色油漆喷涂机身,机身上的字是用金属丝够了出来的。机身外部硬件及镜头都是镀镍的(当时还没有镀铬的技术)。

徕卡I(A)

I(A)型徕卡是在“原型徕卡”的基础上制造出的,装有50mmF3.5的爱尔玛(Elmal)镜头。镜头固定在机身上,机身也没有测距装置,拍照时要目测距离对焦。

早起的I(A)的快门钮是较大的蘑菇状,后来改成了比较细小的按钮。I(A)采用了两块布帘,一个开启布帘一个是关闭布帘,在过片时就不用像原型机和0型机那样每次都需要关闭镜头盖。这个设计一直延续至今。

TIPS:徕卡相机的两块快门布帘的设计是奥斯卡.巴纳克的专利,当时徕卡的主要竞争者就是蔡司相机。由于这个设计受到专利保护,蔡司必须用其他方法解决快门曝光问题。可惜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像徕卡这样简单可靠,这成为蔡司相机后来不敌徕卡的一个重要原因。

徕卡A豪华型“Luxus”

徕卡大约做了60台徕卡A豪华型“Luxus”,外表是24K镀金,机身是用蛇皮、蜥皮来装饰,现在极为稀有。

徕卡I(B)——康博徕卡

徕卡I(B)——是I(A)的改进型,主要特点是采用康博镜间快门(compur Shutter)代替了焦点平面快门,快门速度由1秒到1/300秒。这是徕卡历史上唯一的一款装有镜间快门的型号,后来被相机收藏家称为“康博徕卡”。这台相机的生产极少,成为收藏者所追求的型号之一。

康博徕卡(外环设定快门速度)

拨盘设定快门速度

不同年份生产的康博徕卡快门速度的设定方式有不同,有的是通过镜头中间上面的外环来设定,有些是靠镜头前面的拨盘来设置。

徕卡I(C)非标准/标准型——徕卡第一个可换镜头相机

时间进入到1930年,徕卡I(C)推出,它是第一个可换镜头的徕卡相机。早期的I(C)是非标准型的。这时的相机和镜头的号码要由工厂来配对,如果镜头底座上号码和相机序号最后三个尾数不匹配,相机的焦距就不会对。

徕卡I(C)标准型

徕卡I(C)标准型

到了1931年,徕卡I(C)做到了标准化,只要是徕卡生产的各种各样的螺口镜头,都可以放到任何一个标准化的机身上。

徕卡I(C)豪华镀金“Luxus”

同时,I(C)也生产了少量的镀金豪华版,然后包上各种各样的蜥蟒皮。这种豪华版是收藏极品。

徕卡早期广告和工厂

徕卡早期广告

位于韦茨拉的徕卡工厂

徕卡Ⅱ(D)——徕卡第一台旁轴取景和测距的35mm相机

1932年 徕卡Ⅱ型(D)型问世,双取景器相机诞生,正式在机身上刻上“Leica” 并“Ernst

Leitz Wetzlar DRP” 字样。而此前相机上的名字是“厄恩斯特•标茨威兹勒”(ERNST LEITZ

WETZLER),以及字母“D R.P.”(Deutsche Reichs Patent的缩写,意为“德国专利”)。

徕卡Ⅱ(D)

徕卡Ⅱ(D)

Ⅱ(D)型第一次把机身和镜头测距联动起来,在波动镜头测距环的时候,相机双影重合,达到了同步的作用。这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此外,Ⅱ(D)时期,镀铬工艺已经产生,该机外观装涂部分采用了镀铬工艺。

徕卡标准型(E)

这款机器生产于1932年到1950年,其实算是I(C)标准型的改进型。它只有取景器、没有测距器,和I(C)标准型的不同就是倒片钮。标准E型的倒片钮可以拉出来,徕卡I(C)是固定的。

徕卡Ⅲ(F)——徕卡第一个带有慢门机的徕卡相机

徕卡Ⅲ(F)是第一个带有慢门机的徕卡相机,它加装了分离的慢门设定盘,解决了1/20秒--1秒之间的速度设定。另外,在它的测距器上加了一个目镜调整扳手,可以根据视力来调整测距器的影像清晰度。

徕卡Ⅲ(F)

徕卡Ⅲ(F)

徕卡250记者用相机

这是一个特种型号的相机,它两边有两个很粗大的胶卷轴,新闻记者可以装250张胶卷以适应新闻摄影的需求。这台相机也是收藏家的热点之一。

徕卡250记者用相机

这种机型也被称作为FF型(1/500秒)和GG 型(1/1000)秒,先后共生产了983台。使用这种特制的双暗盒相机,可以实现随时将任何一段已曝光部分的胶片取出来先进行冲洗处理,这一经济实用的设计特性深受摄影记者的欢迎。

徕卡Ⅲa(G)型相机——第一个带有1/1000秒快门的徕卡相机

徕卡Ⅲa(G)型是徕卡Ⅲ(F)的改进型,它的进步是快门最高速度由1/500秒到了1/1000秒。这也是奥斯卡•巴纳克先生在35毫米相机上做出的最后贡献。

徕卡Ⅲa(G)型

徕卡Ⅲa(G)型

徕卡Ⅲa(G)型

徕卡Ⅲa升级至Ⅲf黑色拨盘的升级机,底部加了SCNOO过片器

TIPS:夭折的徕卡Ⅳ

1936年1月16日,久病缠身的巴纳克先生与世长辞,享年57岁。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35至1936年期间,巴纳克先生还在对徕卡相机进行改进,希望生产出当时最高水平的专业相机系列,于是他研制了一款新型的徕卡相机——徕卡Ⅳ。

徕卡Ⅳ

这个机器的测距器基线为6cm,有自拍器,一个释放后不会旋转的快门速度设置盘,后面可以打开的后盖,和可以更换的取景器。但是,这款新型相机由于巴纳克先生的去世和二战的爆发而被迫放弃。

徕卡Ⅲb (亦称为 G型相机)

基本功能相似Ⅲa ,取景和测距目镜的位置改成紧临在一起,眼睛只要一动很少就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窗口。该机中间的快门系统仍然采用传统工艺,但是取景器内部的构件则采取了精密铸造工艺。

徕卡Ⅲb

徕卡Ⅲb

徕卡Ⅲb的生产跨入了二次世界大战,产品以出口为主。更多的人将此机看作是Ⅲa到Ⅲc之间的过渡机型。

徕卡Ⅲc

徕卡Ⅲc采用了精密铸造机身构架,是第一台采用精密铸造构架的徕卡相机,这个技术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此之前的相机机身构架是用金属片和螺丝搭建)。

徕卡Ⅲc

徕卡Ⅲc分两个部分,战争年代的徕卡Ⅲc和战后徕卡Ⅲc。它们最简单的区别方法就是看倒片拨杆下的平台,战争年代的带一个小台阶,战后是平的。第二个特点是战争年代的徕卡Ⅲc在取景器视力调整拨杆上门有一个小钮,战后就没有这个钮了。另外,战争年代的莱卡相机基本上供国内的政府和军队,很少出口,所以这时候的徕卡Ⅲc快门速度盘上的英文B门刻度变成了德文的Z门刻度。

徕卡Ⅲc

从内部来讲,战争年代和战后;战争早起和后期都有着很大差别。总的来说战争早中期的徕卡Ⅲc质量比较高,战争后期由于战争消耗造成材料匮乏,一些徕卡Ⅲc的质量比较差。

TIPS:红布帘Ⅲc

在那种黑白色影的年代,徕卡认为红色布帘对黑白胶卷有更好的遮光性,1937年起,徕卡从美国柯达公司进了一批红色布帘材料,放入早起战争年代的Ⅲc中。布帘正面Wie红色,背面为黑色。在相机里长布帘正面朝前,短布帘背面朝前,因此从前面看布帘一块红色一块黑色。

红布帘Ⅲc

但是随着美国从中立国变为同盟国的一员,停止了向德国出手红布帘,因此,后来的相机又回到了黑色布帘的时代。战后,由于彩色摄影开始兴盛,红布帘不再适用,因此徕卡提供了免费更换黑布帘的服务。

徕卡ⅢcK——第一台带有轴承的徕卡相机

当苏德战争爆发后,很多徕卡被德国空军征用,作为空中摄影工具。但是由于苏联及其寒冷,低温使得没有轴承的徕卡相机容易“冻死”。所以徕卡生产了徕卡ⅢcK,K(Kugellager)是德文轴承的缩写。

蓝灰色的徕卡ⅢcK

徕卡ⅢcK

TIPS:你知道吗?Ⅲc和ⅢcK的外观还有蓝灰色哦!战争的消耗使得原材料出现了奇缺,由于铬奇缺,照相机厂没有铬来做外观处理,被迫适用蓝灰色的油漆来装饰相机的表层。

徕卡Ⅱc/Ⅰc

在Ⅲc之后,徕卡还生产过Ⅱc/Ⅰc,它们多数采用了功能较为简化或专门为某种用途进行的设计。Ⅱc的机身像Ⅲc,但是其他则像徕卡Ⅱ(D)。而Ⅰc有两个附件靴,而机身和Ⅱc相近,只是没有测距器。

徕卡Ⅲd——第一台带有机械自拍器的徕卡相机

徕卡Ⅲd

Ⅲd就是Ⅲc加装了自拍器。因为在战争年代,自拍器作为一个附件是一种奢侈,所以Ⅲd型的产量很小,加上39年预生产的一台至47年仅生产的最后一台,总共生产了427台。

TIPS1:1941-1945年,二战期间,徕卡相机坚固、耐用、性能优异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徕卡成了军用相机的首选,是当时战地记者的重要拍摄工具。36年至42年期间, 有(以Ⅲ

c为主的)部分Ⅲ系列相机用于军用。在军队订购的机身上一般刻有“Heer”(代表陆军),“M”(代表海军),“Luftwaffen”(代表空军)等字母或相关文字。战争期间,徕卡公司还开发了一些特殊机型,如耐超低温的Ⅲc K(表示快门的传动装置装有滚动轴承)型和装有电动马达驱动过片的250型。由于战时原料短缺,一批Ⅲ系列相机装用了一侧为红色的快门幕帘,根据纪录,这批相机的号码由362401至379226。战后初期至49年期间,95% 的徕卡相机流向了美国。

TIPS2:1952年,徕卡公司采取了一项重大举措在加拿大开设了一间新工厂,以利对他当时最为重要的美国市场加强联系。因为加拿大的劳动力更廉价,原料采集业更近,少了运输等费用。

徕卡Ⅲf

徕卡Ⅲf黑色拨盘(ⅢfBD)

徕卡Ⅲf于1950年面世,其中有1000台是在加拿大分公司组装的,但仅有极少数刻了“徕茨加拿大”的字样,因此极其稀有。该机在Ⅲc的基础上增加了闪光同步,其他方面没有本质上的变化。由于拨盘数字是黑色的,因此被命名为Ⅲf黑色拨盘。

徕卡Ⅲf红色拨盘(ⅢfRD)

徕卡Ⅲf红色拨盘有两种,早起的不带自拍器,中后期的带自拍器。因为闪光同步的调整指数盘上的刻字从黑色变为了红色,因此命名为Ⅲf红色拨盘。该机的改进在于使用不同的闪光用具的时候,指数的调整同黑色拨盘不一样。而且红色拨盘相机采用了新型的轻型快门,噪音更低,速度的精确度有所提高。

徕卡ⅢfRDST——徕卡固定取景器的最后一个型号

徕卡ⅢfRDST

从1954年开始,徕卡生产了红色拨盘加自拍器的Ⅲf相机,被命名为徕卡Ⅲf RDST。同时它也是有着固定取景器的最后一个型号,象征着“奥斯卡.巴纳克”风格的最后版本。

徕卡72

徕卡72

1950年到1963年期间,也就是在生产Ⅲf的时候,徕卡生产了一种徕卡72的相机。她采用35mm的半幅,18mm×24mm的胶卷,一卷正常的36张35mm胶卷可以照72张照片,所以叫徕卡72。它是根据战前的徕卡改造的,产量非常少。

TIPS:徕卡Ⅱf/If

徕卡If红色拨盘,被徕卡界誉为最佳陈设徕卡套装

在1951和1952的时候,徕卡在Ⅲf的基础上推出了Ⅱf/If。其中,Ⅱf基本上和Ⅲf一样,但是没有速度拨盘上没有慢速挡。而If有两个可接附件的靴,除了没有测距仪机身和Ⅱf相似。

徕卡Ⅲf红色拨盘

徕卡Ⅲf黑色拨盘

徕卡Ⅲf黑色拨盘

徕卡Ⅲg——唯一带有平行补偿和多幅面取景框的螺口徕卡相机,最后一款螺口徕卡相机、体积最大的螺口徕卡相机

徕卡Ⅲg的生产年代是1957-1960年,它出现在徕卡M3已经面世了几年之后。徕卡Ⅲg快门部分沿袭了徕卡Ⅲf红色拨盘的系统,是徕卡生产的唯一带有平行补偿和多幅面取景框的螺口相机。能为50mm和90mm镜头取景区标示,可以与测距器联动显示视差自动调整状态,机身装有屈光度调整装置。正因为取景器的复杂,使得它成为徕卡螺口相机里体积最大的一个。(之前的相机内置取景器都是标准的50mm,没有平行误差补偿,也没有对应其他焦距的对焦框。如果用其他镜头则需要附加取景器,在距离近的时候,因为取景器没有平行补偿,会出现较多的误差)

徕卡Ⅲg

徕卡Ⅲg

这款机器生产于M3之后,采用了现代取景器技术,达到了徕卡螺口相机内外制作技术的顶峰,也是徕卡螺口相机的最后一个型号。

TIPS:Where is Ⅲe?

看到徕卡相机名称的命名中,从Ⅲd到Ⅲf,没有Ⅲe。因为Ⅲe的德语发音很怪,徕卡公司不愿意采用,故在早期的徕卡Ⅲ系列的型号链中缺少了这一“ 环扣”

徕卡M系列——卡口式相机时代

徕卡M3(1954-1966)

20世纪50年代,随着二战后经济的恢复,对相机水平的高要求重新被提上了徕卡的议事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原型设计,在1954年的科隆博览会上,徕卡正式推出了有着全新概念的徕卡M3。这款相机可以说是徕卡相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产品,是全世界照相机生产史上的一次革命,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徕卡M3原型

徕卡M3这个名称中的M是德文的旁轴取景器的缩写,3代表3个取景框:50mm、90mm、135mm。M3把取景和测距窗结合在一起,虽然在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但是在徕卡却是首次。而且M3是徕卡第一台卡口式相机,它让摄影师换镜头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它只用一个旋转按钮控制所有快门速度(包括B门),这个设计理念被后来的不少机械相机制造商认可并且沿用至今,成为徕卡机械相机一大特色。卷片机构计数计自动复零;快门速度盘为单轴不回转式,并用了等间隔刻度的11档快门速度。

左:螺口布帘;右:M相机布帘

徕卡M3的布帘经过了重新设计,螺口相机的布帘接口是用缝纫机缝上去的,先到高灵敏度的胶卷用在这种相机上,一旦长时间曝光的时候就会出现“针眼漏光”的问题,而M相机的布帘接口是金属轧上去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一台M3,序号700000

M3背面

M3虽然在当时并不是创新者,但对于徕卡来说,M3把当时最高技术与自己的传统全名结合为一体,打造出最美最佳的结合体。M3在1966年正式停产,但实际上在1967年的时候还少量生产了20台。

“相机皇后”和“镜头之王”的组合

不同时期生产的M3有着些微的不同,主要是徕卡在不断的对一些细节进行改进。后期的M3在各方面改进后普遍被认为是徕卡在机械工业黄金年代的大师之作,被誉为“相机皇后”。而双向索米克朗50mm1:2经典固定镜筒的镜头被誉为“镜头之王”,当这两个组合在一起,代表了经典徕卡黄金时代的杰作。

TIPS:徕卡M3切开型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塔玛金相机店请徕卡制作了20台徕卡M3切开型,用于商店陈设,可直观的看出相机光学机械工作的过程。

徕卡M2(1957-1968)

由于M3售价过高,徕卡对M3进行了简化,推出了M2。这是徕卡第一个带有自动计数器的相机,可自动回零自动计数。徕卡重新设计了取景器,将M3的平行取景器改为角度取景器,因此放大倍率降低到了0.72。这个设计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成本,使得M2的市场价格比M3更低。这种取景器一直延续到今天的MP及数码M8和M9。

徕卡M2

徕卡M2

早期M2取消了自拍装置,中后期自拍器才成为标准件。M2还使用按钮式的倒片切换装置,也是唯一使用这一设计的徕卡相机。

TIPS:徕卡M2R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军向徕卡定制了一批徕卡M2,要求上片轴像M4一样的固定式,以加强相机的防尘密封。订单做完后美军只购买了一小部分,徕卡把剩余的投向市场,命名来徕卡M2R。

徕卡M1

徕卡M1

1959年-1964,徕卡生产了M1型。徕卡M1省去了对焦器、自拍器、景框预选扳手。机身编号有"M1"字样。取景框有35mm和50mm两个。倒片按钮改为扳手。产量约99600台;根据它的产量看,此款相机应当很有收藏价值了。

徕卡MD(1963-1966)

徕卡MD

徕卡MD相机取消了取景器和对焦装置,仅供科学研究之用。因此它的数量也非常少,仅生产了3216台(全部白机身)。

徕卡MD-2

和MD一样,MD-2也是特殊用途,没有取景器,不过增加了电动过片装置。很多徕卡迷也将MD-2接上超广角镜头试用,因为它机身上有一个接闪光灯的热靴,可以改为接一个广角头的取景器。

徕卡M4

M4始产于1967年,它改善了M3和M2取景器内棱镜粘胶处容易开裂的问题。此外,M4的闪光灯接口改成了国际标准插口。其取景器有四个框,对应35mm、50mm、90mm和135mm。主要改进是采取了内置上片轴快速装片的装置,直接把胶卷插到快速装片轴里去,过片就可以把胶片上上去,简化了上片的程序。

徕卡M4

徕卡M4

另外一个重大的改动就是M4把传统的M2、M3的倒片妞变成倒片的摇手,并设计成倾斜的扳手。这个设计使得在倒片时增加了倒片的速度,并在后来的多数机型上得以延续。那时候黑色镀铬成为潮流,因此部分M4采用黑色镀铬机身,为军队生产的还有少数橄榄绿色机身。

黑色油漆徕卡M4

黑色油漆徕卡M4

徕卡为商店陈设而做的切开型。

M4切开型

徕卡M5——徕卡第一个带有内置TTL测光的相机

在M4生产中间,徕卡又制造了徕卡第一个带有内置TTL测光的M5。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测光表式机电式的,体积比较庞大,因此也导致了M5的体积完全脱离了传统徕卡M相机的尺寸。

徕卡M5

M5的附件插座上门增加了热靴,可以直接把带有热靴的闪光灯插在M5上。晚期M5上的背带挂扣有三个,以便用家将相机做常规水平或单肩垂直方式悬挎。

徕卡M5

由于当时世界工业体系已经进入了大批量、低成本的高机械化生产时代,徕卡这种手工方法让M5的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机电式测光系统的负责,导致销售上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因此纪念后不得不停产。

徕卡CL

徕卡CL生产于1973-1976年,它是由徕卡设计,和日本美能达公司合作的一种小型的徕卡旁轴取景相机。徕卡CL大多数采用黑色镀铬外观,由于对焦基线短,对焦器系统和传统的M相机不一样。虽然理论上CL和传统M相机的镜头可以通用,但是实际上M相机镜头在CL上会产生对焦误差。

徕卡CL

徕卡CL的快门布帘是上下运行,噪音和振动都比较大。它的设计更接近于当时的日本旁轴相机,由日本美能达公司生产。由于徕卡CL的出现影响了徕卡传统M相机的生产和销售,所以在三四年的时间之后,徕卡就停止了CL的生产。

徕卡CL

TIPS:1973年 莱茨公司陷入经营危机

1975年 公司本部被迫中止Leica M3的生产,由加拿大的子公司维持莱卡M型相机的生产

徕卡M4-2

徕卡M4-2生产于1977年到1980年,全部由加拿大分公司生产。在M4的后期开始,部分相机就转移到加拿大分公司。M4-2是M4的简化型,机械自拍器被取消,从此以后徕卡M系列相机里就不在有自拍器了。M4-2还将传统后门盖上的胶卷定数记忆拨盘简化成一个塑料片帖在后盖。M4-2大多数十黑色镀铬,银色镀铬的极少。

徕卡M4-2

M4-2的取景器光学部件的镀膜和粘结棱镜的透明胶质量有很大进步,中期后的M4-2为了降低成本,去掉了取景框架玻璃的防眩光棱镜。底部增加了电动过片器,还把过片传动的中间铜齿轮换成了钢齿轮。

徕卡M4-2

另外,徕卡M4-2在附件插座上增加了热靴,可以直接把带有热靴的闪光灯插到相机上进行闪光摄影。

PS:M4-2镀金版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