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东莞市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2023年上半年)网上考试练习

IT圈 admin 54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29日发(作者:邝凡之)

选择题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了社会政治格局的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然当时战国社会正逐步因经济发展而进步,封建社会那么随之而来的改革也会伴之左右,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故选D。

选择题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北京人情况时,可以

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知名历史学家著述 D.考古现场影像资料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的“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属于第一手史料,故B符合题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知名历史学家著述、考古现场影像资料属于第二手史料,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选择题

小明做了一个梦,梦到和北京人共进晚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他们一起喝香香的小米粥 B. 北京人保留猿的特征,用手势和简单的语言交流

C. 晚餐后,在半地穴式房子里休息 D. 分手时北京人送一些饰品给小明做留念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是他们已

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 用手势和简单的语言交流。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 他们一起喝香香的小米粥,小米原名是粟,最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原始居民;选项C. 住半地穴式房子是半坡原始居民;选项D送一些饰品,饰品是山顶同开始的爱美意识;所以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选择题

原始农业是指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下列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的是( )

①农作物种植的出现

②聚落的发展

③家畜饲养的出现

④磨制工具的发展

⑤城市的出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约9000——7000年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农作

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①②③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城市的出现反映了商业的发展,⑤是错误的,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选择题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若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C项符合题意,元谋人和北京人是原始人类,不会种植农作物,AB项不符合题意;半坡遗址是种植粟的遗址,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选择题

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

A. 盘古开天 B. 炎黄传说

C. 禅让传说 D. 大禹治水

【答案】B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炎黄传说。炎黄二帝是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远古两大部落集团的领袖、其活动区域主要是黄河中游,即中原地区。黄帝时期发明了衣服、舟车、文字、指南针、音律等。炎帝时期发明了农业、养殖、农历、医药等。“炎黄二帝”是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力量的象征,开拓和创新的化身,是中华文明渊源流长的标志,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情思。因此,可以说,龙的精神,也就是炎黄的精神;炎黄的精神,也就是龙的精神。故答案选B。

选择题

某中学七年级同学准备编排历史情景剧《炎帝传奇》,着重表现炎帝神农氏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下列能作为剧情出现的是

①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②在阪泉之战打败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③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

④建立夏朝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等;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选项①③符合题意;选项②在阪泉之战打败黄帝,错误,是在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选项④建立夏朝的是禹,而不是炎帝,选项②④可排除;因此能作为剧情出现的是只有选项①③;故选C。

选择题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什么制度( )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宗法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部落首领年老时把首领之位让给有贤能的人,例如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所以答案选择C。

选择题

如果你有兴趣写一部《中国暴君史》的话,你会按顺序依次把下列哪些暴君选上( )

①纣王

②夏桀

③周厉王

④禹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①③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纣王是商朝有名的暴君,桀是夏朝有名的暴君,周厉王是西周有名的暴君。故②①③符合题意。禹是夏朝的建立者,不是暴君。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ABC选项,故选D。

选择题

走进南京总统府,你就会看到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在历史上,标志着“公天下”被“家天下”局面所取代的历史事件是

A. 舜让位于禹 B. 禹建立夏朝 C. 启继承父位 D. 商汤灭夏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位国王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选择题

商朝也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灭夏

B.牧野之战

C.盘庚迁都

D.武王伐纣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商朝前期,屡屡迁都,到盘庚迁都于殷后,基本固定下来,故C符合题意。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

战,灭商建立了周。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选择题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A. 炎黄战蚩尤 B. 商汤灭夏

C. 牧野之战 D. 春秋争霸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商周之间的战争,根据课本所学选择C项,BDA项 不符合题意要求。

选择题

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e)”(如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展(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该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C.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D.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答案】A

【解析】

根据“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A符合题意。BCD项是分封制中诸侯的义务,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选择题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发达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

“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及天子、诸侯、大夫和士用鼎的数量跟身份成正比的信息,可以判断其反映的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西周实行礼乐制度,按照等级身份制定礼乐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西周的腐败、冶铜业的水平及各地经济发展的比较。

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选择题

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的基因,下列两件绝世青铜器体现了哪一朝代的成就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图中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两件绝世青铜精品铸造于商朝。B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选择题

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 )

A. 龟甲或兽骨上 B. 竹简或木牍上

C. 丝帛或麻布上 D. 宣纸上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因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题干的内容出现在商朝,因此最早可能记载的材料应该是龟甲和兽骨上,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选择题

下列哪一位诸侯国的国君打着“尊天子,攘四夷”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A. 晋文公

B. 秦穆公

C. 齐桓公

D. 楚庄王

【答案】C

【解析】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D符合题意;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都不是第一个称霸的国君,A、B和C不符合题意。故选D。

选择题

下面对春秋争霸这一历史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争霸是以周王室衰微为前提的

B.春秋争霸是为了“尊王攘夷”

C.春秋争霸使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

D.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尊王攘夷”只是诸侯争霸的借口,故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周平王迁洛邑之后,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春秋时期,

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诸侯争霸战争频发,这反映了周王室衰弱。春秋争霸使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CD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选择题

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居民使用骨耜;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春秋后期出现铁制农具。由此可见,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③④①②,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选择题

话剧《商鞅》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的大型历史话剧,塑造了战国时期大改革家商鞅的鲜明形象。下列情节不可能出现在剧情中的是( )

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召见商鞅,支持他变法

B.一位县职官吏正在接受国家的任命,去地方任职

C.秦国开始使用统一的度量衡

D.一位旧贵族宴请商鞅,感谢商鞅在变法中给予他们特权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故D情节不可能出现在剧情中。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召见商鞅,支持他变法。故A情节可能出现在剧情中。商鞅变法的建立县制,规定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一位县职官吏正在接受国家的任命,去地方任职的情节可能出现在剧情中。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秦国开始使用统一的度量衡的情节可能出现在剧情中。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选择题

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建立县制,规定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故B符合题意,A与题干信息不符,CD关于商鞅变法的说法错误。故选B。

选择题

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是( )

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时代主题,属理解层面的要求,有一定难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

制。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争做霸主,齐桓公是第一个称霸的国家,所以春秋时期的历史特征是诸侯争霸称雄。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商鞅变法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题干揭示的主题为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故本题应选A项。

选择题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准备探究老子的思想。他们应该查阅的资料是( )

A. 《论语》 B. 《春秋》 C. 《道德经》 D. 《战国策》

【答案】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事物有对立面,而且能相互转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C符合题意;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尤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A不合题意;《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的历史大事,相传是孔子所作,B不合题意;《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本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

要典籍。D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选择题

如下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其主张能体现题表所示内容的学派是( )

A. 墨家 B. 儒家 C. 道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用礼仪规则要求自己;君主遵守礼仪规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选项B符合题意;墨家要求人们互爱互利;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法家提倡法治。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选择题

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答案】B

【解析】

试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春秋战国那种自由思索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故答案选B。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葬…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

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战国策•秦策》

(1)材料中所体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原则分别是?

(2)结合材料二概括出国君或诸侯享受哪些权利和义务?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的实行有什么作用?

【答案】(1)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原则: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对宗亲和功臣进行分封。

(2)权利: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义务:进献贡物,服从调兵。

(3)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疆土);稳定政局(或稳定政治形势);扩大政治范围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体现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原则是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对宗亲和功臣进行分封。

(2)依据材料二的“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可以概括出诸侯享受的权利: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依据材料二的“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可以概括出诸侯的义务:进献贡物,服从调兵。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作用是: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政治范围。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是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这两种房屋样式的名称分别叫做什么?

(2)材料一中图二遗址的原始居民居于什么流域?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

(3)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材料二中图三文物的

名称是什么

(4)材料二中图四的所体现的文字叫什么?它的出现表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答案】(1)图一:半地穴式房子;图二:干栏式房子。

(2)长江流域。水稻。

(3)司母戊鼎。

(4)甲骨文;商朝。

【解析】

(1)依据图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半地穴式房子。依据图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干栏式房屋。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样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远古居民。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材料二中图三文物的名称是司母戊鼎。

(4)材料二中图四的所体现的文字叫甲骨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秦王扫六合”完成于哪一年?“秦王”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上作出的最突出的功绩是什么?

(4)图一中结构图反映的是秦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设置了“三公”,其中分管行政的是哪一职位?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了哪一行政制度?

【答案】(1)商鞅;教民耕战:①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争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丞相。郡县制。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可知材料一中的“商君”是商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①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依据材料二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作用是: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秦王扫六合”完成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是秦始皇。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作出的最突出的功绩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争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中结构图反映的是秦朝首创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朝中央政府设置了“三公”,其中分管行政的是丞相。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024年1月29日发(作者:邝凡之)

选择题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了社会政治格局的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然当时战国社会正逐步因经济发展而进步,封建社会那么随之而来的改革也会伴之左右,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故选D。

选择题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北京人情况时,可以

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知名历史学家著述 D.考古现场影像资料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的“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属于第一手史料,故B符合题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知名历史学家著述、考古现场影像资料属于第二手史料,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选择题

小明做了一个梦,梦到和北京人共进晚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他们一起喝香香的小米粥 B. 北京人保留猿的特征,用手势和简单的语言交流

C. 晚餐后,在半地穴式房子里休息 D. 分手时北京人送一些饰品给小明做留念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是他们已

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 用手势和简单的语言交流。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 他们一起喝香香的小米粥,小米原名是粟,最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原始居民;选项C. 住半地穴式房子是半坡原始居民;选项D送一些饰品,饰品是山顶同开始的爱美意识;所以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选择题

原始农业是指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下列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的是( )

①农作物种植的出现

②聚落的发展

③家畜饲养的出现

④磨制工具的发展

⑤城市的出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约9000——7000年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农作

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①②③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城市的出现反映了商业的发展,⑤是错误的,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选择题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若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C项符合题意,元谋人和北京人是原始人类,不会种植农作物,AB项不符合题意;半坡遗址是种植粟的遗址,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选择题

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

A. 盘古开天 B. 炎黄传说

C. 禅让传说 D. 大禹治水

【答案】B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炎黄传说。炎黄二帝是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远古两大部落集团的领袖、其活动区域主要是黄河中游,即中原地区。黄帝时期发明了衣服、舟车、文字、指南针、音律等。炎帝时期发明了农业、养殖、农历、医药等。“炎黄二帝”是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力量的象征,开拓和创新的化身,是中华文明渊源流长的标志,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情思。因此,可以说,龙的精神,也就是炎黄的精神;炎黄的精神,也就是龙的精神。故答案选B。

选择题

某中学七年级同学准备编排历史情景剧《炎帝传奇》,着重表现炎帝神农氏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下列能作为剧情出现的是

①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②在阪泉之战打败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③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

④建立夏朝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等;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选项①③符合题意;选项②在阪泉之战打败黄帝,错误,是在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选项④建立夏朝的是禹,而不是炎帝,选项②④可排除;因此能作为剧情出现的是只有选项①③;故选C。

选择题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什么制度( )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宗法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部落首领年老时把首领之位让给有贤能的人,例如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所以答案选择C。

选择题

如果你有兴趣写一部《中国暴君史》的话,你会按顺序依次把下列哪些暴君选上( )

①纣王

②夏桀

③周厉王

④禹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①③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纣王是商朝有名的暴君,桀是夏朝有名的暴君,周厉王是西周有名的暴君。故②①③符合题意。禹是夏朝的建立者,不是暴君。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ABC选项,故选D。

选择题

走进南京总统府,你就会看到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在历史上,标志着“公天下”被“家天下”局面所取代的历史事件是

A. 舜让位于禹 B. 禹建立夏朝 C. 启继承父位 D. 商汤灭夏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位国王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选择题

商朝也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灭夏

B.牧野之战

C.盘庚迁都

D.武王伐纣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商朝前期,屡屡迁都,到盘庚迁都于殷后,基本固定下来,故C符合题意。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

战,灭商建立了周。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选择题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A. 炎黄战蚩尤 B. 商汤灭夏

C. 牧野之战 D. 春秋争霸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商周之间的战争,根据课本所学选择C项,BDA项 不符合题意要求。

选择题

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e)”(如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展(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该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C.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D.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答案】A

【解析】

根据“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A符合题意。BCD项是分封制中诸侯的义务,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选择题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发达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

“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及天子、诸侯、大夫和士用鼎的数量跟身份成正比的信息,可以判断其反映的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西周实行礼乐制度,按照等级身份制定礼乐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西周的腐败、冶铜业的水平及各地经济发展的比较。

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选择题

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的基因,下列两件绝世青铜器体现了哪一朝代的成就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图中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两件绝世青铜精品铸造于商朝。B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选择题

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 )

A. 龟甲或兽骨上 B. 竹简或木牍上

C. 丝帛或麻布上 D. 宣纸上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因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题干的内容出现在商朝,因此最早可能记载的材料应该是龟甲和兽骨上,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选择题

下列哪一位诸侯国的国君打着“尊天子,攘四夷”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A. 晋文公

B. 秦穆公

C. 齐桓公

D. 楚庄王

【答案】C

【解析】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D符合题意;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都不是第一个称霸的国君,A、B和C不符合题意。故选D。

选择题

下面对春秋争霸这一历史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争霸是以周王室衰微为前提的

B.春秋争霸是为了“尊王攘夷”

C.春秋争霸使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

D.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尊王攘夷”只是诸侯争霸的借口,故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周平王迁洛邑之后,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春秋时期,

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诸侯争霸战争频发,这反映了周王室衰弱。春秋争霸使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CD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选择题

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居民使用骨耜;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春秋后期出现铁制农具。由此可见,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③④①②,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选择题

话剧《商鞅》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的大型历史话剧,塑造了战国时期大改革家商鞅的鲜明形象。下列情节不可能出现在剧情中的是( )

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召见商鞅,支持他变法

B.一位县职官吏正在接受国家的任命,去地方任职

C.秦国开始使用统一的度量衡

D.一位旧贵族宴请商鞅,感谢商鞅在变法中给予他们特权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故D情节不可能出现在剧情中。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召见商鞅,支持他变法。故A情节可能出现在剧情中。商鞅变法的建立县制,规定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一位县职官吏正在接受国家的任命,去地方任职的情节可能出现在剧情中。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秦国开始使用统一的度量衡的情节可能出现在剧情中。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选择题

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建立县制,规定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故B符合题意,A与题干信息不符,CD关于商鞅变法的说法错误。故选B。

选择题

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是( )

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时代主题,属理解层面的要求,有一定难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

制。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争做霸主,齐桓公是第一个称霸的国家,所以春秋时期的历史特征是诸侯争霸称雄。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商鞅变法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题干揭示的主题为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故本题应选A项。

选择题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准备探究老子的思想。他们应该查阅的资料是( )

A. 《论语》 B. 《春秋》 C. 《道德经》 D. 《战国策》

【答案】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事物有对立面,而且能相互转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C符合题意;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尤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A不合题意;《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的历史大事,相传是孔子所作,B不合题意;《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本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

要典籍。D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选择题

如下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其主张能体现题表所示内容的学派是( )

A. 墨家 B. 儒家 C. 道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用礼仪规则要求自己;君主遵守礼仪规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选项B符合题意;墨家要求人们互爱互利;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法家提倡法治。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选择题

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答案】B

【解析】

试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春秋战国那种自由思索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故答案选B。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葬…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

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战国策•秦策》

(1)材料中所体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原则分别是?

(2)结合材料二概括出国君或诸侯享受哪些权利和义务?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的实行有什么作用?

【答案】(1)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原则: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对宗亲和功臣进行分封。

(2)权利: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义务:进献贡物,服从调兵。

(3)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疆土);稳定政局(或稳定政治形势);扩大政治范围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体现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原则是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对宗亲和功臣进行分封。

(2)依据材料二的“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可以概括出诸侯享受的权利: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依据材料二的“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可以概括出诸侯的义务:进献贡物,服从调兵。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作用是: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政治范围。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是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这两种房屋样式的名称分别叫做什么?

(2)材料一中图二遗址的原始居民居于什么流域?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

(3)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材料二中图三文物的

名称是什么

(4)材料二中图四的所体现的文字叫什么?它的出现表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答案】(1)图一:半地穴式房子;图二:干栏式房子。

(2)长江流域。水稻。

(3)司母戊鼎。

(4)甲骨文;商朝。

【解析】

(1)依据图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半地穴式房子。依据图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干栏式房屋。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样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远古居民。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材料二中图三文物的名称是司母戊鼎。

(4)材料二中图四的所体现的文字叫甲骨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秦王扫六合”完成于哪一年?“秦王”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上作出的最突出的功绩是什么?

(4)图一中结构图反映的是秦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设置了“三公”,其中分管行政的是哪一职位?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了哪一行政制度?

【答案】(1)商鞅;教民耕战:①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争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丞相。郡县制。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可知材料一中的“商君”是商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①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依据材料二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作用是: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秦王扫六合”完成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是秦始皇。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作出的最突出的功绩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争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中结构图反映的是秦朝首创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朝中央政府设置了“三公”,其中分管行政的是丞相。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