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9日发(作者:宗政博简)
人像摄影基本采光
一张照片成功已否,采光往往居关键性的地位。采光的学问说大还真大,这里只能就一些基本原则作个简单的介绍:
一、方向
光线的方向当然是无限多种,不过基本上我们可以分为几大类:
1.顺光:光的方向与镜头所朝的方向相同的称为顺光、前光或正面光。顺光能够呈现最多的细节、最丰富的色彩,但是最没有立体感。相机上的闪光灯打出来的光充分展现这种特色。
2.逆光:光的方向与镜头相对的称为逆光或背光。逆光照明时,画面的整体反差可能很高(例如剪影),但局部反差很低,因为照在模特儿正面的是来自四周的漫射光,所以常常需要使用反光板或人工光源补光。逆光拍摄有个特色:模特儿的身上有一圈明亮的轮廓线,感觉很舒服。不过如果镜头被光源照到,很容易出现光斑(flare)。
3.侧光:从旁边照过来的称为侧光。侧光的立体感与质感最强,尤其是明暗交界的部位(所以如果青春痘或疤痕出现在这里,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是最常用的光。
4.顶光:从正上方照下来的称为顶光。顶光会在模特儿的额头、眼窝、鼻下、唇下与颈部等处产生难看的阴影,一般来说是人像摄影的大忌。
5.底光:从下方照上来的称为底光。底光违反一般的视觉经验,感觉不自然,所以除了要营造恐怖的气氛之外,一般也尽量避免。
二、软硬调
光的方向性愈强(愈一致),调子就愈硬,反差愈高;漫射程度愈多,调子就愈软、愈柔和,反差愈低。光的软硬与光源的面积大小有绝对的关系:点光源最硬,面积愈大愈软。以自然光而言,太阳就是个点光源,阴天时整片天空都视为光源,调子最软。人造光源中,聚光灯是最典型的硬调光,透过柔光罩或由反光伞、反光板、墙壁或天花板等反射出来的光则是软调光;不过光的调子会随着光源与主体的距离增加而变硬,因为对于主体而言,光源的面积变小了。
一般说来,略偏软调的光比较适合作人像摄影的光源,因为可以拍出层次丰富、细节多的照片,不过偶尔我们也会使用硬调光拍照,以营造不一样的气氛或质感。
三、基本的打光法
人像摄影对于采光有些比较明确的要求。由于人的脸部是有高低起伏的,因此就会有反光与
阴影,其中因为反光而形成的亮部我们称为高光(highlight)。在传统的人像摄影里,通常会要求在额头、鼻梁、颧骨与下巴等部位产生高光;但现在钗h东方国家的人像,尤其是婚纱照、沙龙照与模特儿档案照等,可能是基于“一白遮三丑”的观念,常常使用大片的光源把整张脸打匀,并适量地增加曝光,使得脸部没有阴影与高光之分(应该说整张脸都是高光),看不出脸上的瑕疵,感觉很光净。
一般人像摄影的打光并不是单纯的顺光、逆光或侧光,而是介于两种或三种之间。以下就是几种典型的人像摄影打光,在这里我们谈的是形成主要照明效果的主光(Main light,又称为基调光key light):
1.显瘦光(Short lighting):假设模特儿是以半侧面对着镜头,一边脸颊距离镜头较近。如果光线照在离镜头较远的那一侧脸上,也就是靠近镜头这边的脸颊是处于阴影中,这样会让脸看起来比较瘦,因此称为显瘦光。显瘦光是最常用的打光,适用于一般脸型及较胖、较宽的脸型。
2.显宽光(Broad lighting):如果光线照在靠近镜头的这一侧脸上,也就是这边的脸颊是处于高光,如此会让脸看起来比较丰满,因此称为显宽光。显宽光一般用在瘦削的脸型;不过现在有时虽然模特儿的脸并不很瘦,基于整体的效果考量还是有可能用到显宽光,只是会想办法避免脸颊出现太明显的高光。
3.蝶型光(Butterfly lighting):当光线从模特儿的正前方(正对着脸的方向,对相机而言不一定是顺光的方向)上面约45°角照下来时,整张脸的受光很均匀。因为脸部额头与颧骨部位比较宽、眼睛部位比较窄,脸部边缘的轮廓有点像展翅的蝴蝶,因此这种打光法称为蝶型光。蝶型光相当适合用来拍摄年轻的女性,但不适用于男性,因为蝶型光会让耳朵非常突显,而男性的耳朵通常没有头发遮住,完全外露。前些年日本的商业摄影师在拍摄杂志封面等半身人像时发明出一种特别的打光方式:用装上大型柔光罩的灯以很近的距离打蝶型光,再于模特儿的胸前略朝模特儿放一块大型反光板或装了柔光罩的灯作为补光。从侧面看起来灯与反光板像只张嘴的鳄鱼,相机在喉咙的位置,模特儿则像是要被吞进去,所以这种打光又称“鳄鱼嘴光”。
4.林布兰光(Rembrandt's lighting):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林布兰(Rembrandt van Rijn)独创一种特殊的打光法,并且大量运用在他的画作中。基本上它是显瘦光与蝶型光的综合体,也就是从模特儿斜上方约45°角照下来,它的特征是在模特儿靠近镜头这边的颧骨上有一块倒三角形的高光。由于一般打光灯的位置都高于模特儿的头部,因此Kodak摄影百科全书称这种打光为显瘦光,在另一边颧骨留下倒三角形高光的是显宽光(本文的显宽光与蝶型光的综合体)。
5.均分光:拍摄半身的正面脸时,灯与模特儿头部等高,从模特儿侧面稍微偏后的方向照过来,使模特儿以正中央为分界,恰好一半脸受光,一半脸在阴影中。通常这时不会用太软调的光,而且会在阴影侧放“黑色的反光板”吸光(例如最能吸光的黑天鹅绒),以确保阴影面全黑没有细节。这是比较不常用的打光法,通常要配合使用全黑的背景。
6.夹光:通常也是用来拍摄半身的正面脸,两支装上柔光罩的灯分别从模特儿左右各约45°角照过来,距离很近。和鳄鱼嘴光一样,它的效果类似顺光,但比顺光有立体感,而且和顺
光比照来,两颊的亮度与高光的位置还是有点差别。
四、补光
补光的目的在于让主体的暗部有足够的亮度以呈现出细节,同时将明暗部分的亮度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看起来比较舒服。逆光拍摄的时候模特儿的脸部是完全处于阴影中的,这时候的补光是全面性的,其实已经扮演主光的角色了。
说实在的,补光还真是一门艺术,补光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只注意画面的美,而忘了补光的存在,就如同真正好的丝袜会让人赞叹“好美的腿!”,而非“好棒的丝袜!”,不要忘了,补光毕竟是衬托,最忌喧宾夺主。补光可以简单到只有一盏灯或一块反光板,也可以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对某些精雕细琢的龟毛摄影师而言),东一块反光板西一盏灯,大小高低角度各不同,有如交响乐团。不过这并不表示补光设备用得少的摄影师奶珒N比较差;某个地方要不要补光,有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完全视个人需要而定。判别是否需要的方法说难不难:补光加下去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甚或成为坏了一锅粥的老鼠屎,一试便知(当然有些经验丰富,sense又强的摄影师一下就可以决定哪些地方要补多少光)。不过补光的学问虽大,还是有两项“最高指导原则”:
1.补光部分的亮度不可以超过主光照明的部分(不过时下钗h半吊子的婚纱写真摄影师在对下半脸补光时,常常打破了这个原则)。
2.画面中不可出现补光造成的阴影。
原则上,补光是使用软调光,只有小范围的补光才会用到硬调光(聚光灯都是硬调光)。
这几年流行由下往上补光时稍微补过头,产生轻微的、没有可怕阴影,只是下半脸的亮度稍高于上半脸的底光效果,有个昵称叫作“苹果光”。苹果光的角度、调性与强度要控制得很好,否则很容易成为底光:角度不能太低,原则上不超过45°;调子要软,室外使用反光板的时候除非是调子很软的阴雨天,否则用白色面就好,尽量不要用金属面;强度不要太高,最多让下半脸比上半脸亮一点点就好,而且千万不要造成阴影,那样就成了底光了。
五、照明比
人像摄影的反差是用照明比(Lighting ratio,有些人称之为光比)来控制。照明比指的是脸部亮面与暗面的照明量比(注意:不是主光与脸部主要补光的强度比;亮面与暗面常常同时受到主光与补光的照明),一般都控制在3:1左右(也就是明暗面的入射式测光读数相差约1.5级)反差与立体感都适中。照明比2:1(相差一级)已经算是稍微偏低的反差,5:1以上就属于高反差了。
经验比较丰富又使用连续光源拍照的摄影师,通常不大会拘泥于这些数字而不断地拿测光表按来按去,直接目视效果就可以了。
六、背景的亮度
背景的明暗往往决定整体的气氛。浅亮的背景形成高调(High-key)的照片,有清爽、纯净或开朗的感觉,例如一般以婴儿为主题的照片都都是用high-key的手法拍摄;深暗的背景则形成低调(Low-key)的照片,有沉静、冷酷或深邃的感觉。中性调的背景变化就很大了,要视色彩与反差而定。
七、摄影棚的打光
摄影棚的照明主要由下列数种光组成,各司其职:
1.主光:主光的方向、软硬调等决定照片的基调。如果模特儿的头发是旁分的话,在使用显瘦光、显宽光或林布兰光时,主光要在头发分边的那一侧,才不会让头发在分边处以外的位置出现高光,感觉不自然。
2.补光:补光如前所述,负责调整暗部的亮度。主要的补光通常与主光分占模特儿的两侧,如果是对下方的暗部补光,则位于模特儿的前下方。再强调一次:补光的强度原则上不可高于主光。
3.发光:为了要让头发的质感与层次呈现出来,并且不和背景混在一起,通常需要专用一盏灯来负责头发的照明。发光的位置在头的上方略后,与主光同侧(模特儿的头发是旁分时,在分边处形成高光),强度要比主光高(一般大约是主光的两倍,也就是入射式测光读数比主光高一级),否则头发会显得厚重。欧美的摄影师喜欢用软调光作发光,东方的摄影师可能是因为东方人都是黑头发的关系,喜欢用聚光灯作发光,头发会比较有光泽与层次。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脸部与肩膀出现被发光照到的痕迹,更不可出现发光造成的阴影。
4.背景光:背景光的强度一般都不低于主光,如果是纯白的背景,要比主光高一级以上(入射式读数),否则背景会不够纯净,使用彩色软片拍摄时还可能会带点青绿色。背景光的位置在模特儿背后(如果必须放在模特儿旁边甚至前面,一定要作遮挡,不要影响到模特儿的照明),一左一右各45°角照向背景。在传统肖像里,另有一盏聚光灯位于模特儿后下方往背景照过去,在模特儿正后方的背景上形成一模糊的亮圆以突显主题;此时要注意:这个亮圆必须从观景窗看过去正好在模特儿肩部的高度(若是高到头部看起来会像顶着光环的下凡神仙!)。
5.背光:这个称为“Kicker light”的背光顾名思义,是要把背景“踢开”,也就是不要让模特儿混入背景。通常是用软调光从模特儿后方照在背部。
八、Catchlight
不论室内或室外,人像摄影有一项打光的重点,就是在模特儿的黑眼珠上形成一个英文是“Catchlight”的亮点(中文似乎还没有适当的名称,有人称之为“眼神光”),可以让眼睛看起来明亮有神。Catchlight其实就是光源在黑眼珠上的倒影,传统的肖像要求只能有一个,是由主光产生的小圆点,位置在黑眼珠的上部,大约时钟刻度11点与1点之间。不过现在一般商业人像与婚纱写真已经完全不管那么多了,主光加补光常常有两三个,甚至在拍半身像或脸部特写时用柔光罩与反光板靠得很近,形成大块的catchlight,看起来眼睛很明亮、水汪汪的。
要研究一张人像照片的打光,其实可以从catchlight着手,因为catchlight可以显示打光的方式(如果是半身或脸部特写,有时甚至可以从黑眼珠里看到拍摄现场的倒影)。Catchlight的形状与位置就是灯光与反光板的形状与位置:梯形的catchlight表示柔光照或方形反光板,圆形或椭圆形的表示圆形光源或反光板,伞状中央有小黑点的则是伞灯;最白最亮的是主光,浅灰色的通常是反光板。
九、户外的采光
户外的人像摄影在采光上是比较伤脑筋的,理由简单说来只有四个字:看天吃饭!
首先要注意的是天气,天气与光的软硬调有直接关系:最适合拍人像的是有云的晴天,太阳被云挡住,亮度足够、软硬适中;多云的天气也不错。出大太阳与暗沉的阴天比较糟糕,前者反差太强,不好处理,而且用反光板补光时容易让模特儿感到刺眼;后者则反差太低,色彩与皮肤质感出不来,而且反光板几乎起不了作用。
其次要看时间,不同的时间光的角度、亮度与色温都有变化。阴天与多云的天气一般只需要注意亮度的问题,愈接近中午愈亮。出太阳的时候要考虑的就多了,早上八、九点以前与下午三、四点以后(视季节而定)的阳光比较不那么刺眼,色温比较低,角度也比较好。正中午的直射阳光是最典型的顶光,前面已经说过是人像摄影的大忌;有些讲究的摄影师(尤其是泳装摄影师)只挑近日落时的金色阳光拍照。
由于阳光的位置不像人工光源那样可以任意移动,拍摄时就需要以模特儿与相机的位置来迁就,此时就可能发生采光与背景无法搭配的问题:不是好的采光角度无法取得想要的背景,就是适合的拍摄角度与场景光线角度不对。解决的方法有好几种:耐心地等太阳移到适当的位置或跑到云里去、使用人工光源或反光板取代太阳成为主光(阳光则扮演背光或发光的角色),或干脆由助手使用控光幕──一大块薄的白布遮住阳光,让模特儿处于阴影中,以天空的漫射光为软调光源,效果如同在建筑物的阴影或树荫下拍摄(商业摄影师常用的手法;可以配合使用人工光源或反光板)。
很重的阴天及雨天也很让人头大,除了反差过低之外,亮度也不够,必须使用慢速快门。最要命的是反差不足,往往要增加曝光量(负片)以使皮肤亮一点,质感也比较好,这在亮度已经很低的情况下无异雪上加霜(我曾经因此在镜头焦距85mm、f/1.4、快门1/15秒的情况下,手持相机不用三脚架拍照!)。
其实只要不是上述这两种极端软硬调的状况,一般户外的采光难度并不高,掌握住几个大原则就可以了:
1.尽量让模特儿的脸向着光,形成显瘦光、林布兰光或蝶型光。
2.对阴影中的部位(可能是整张脸)补光,尤其是模特儿无法面向着光又侧脸对着镜头时(例如因为姿势的关系必须脸朝向墙),可以降低显宽光的效果。注意不要让头发在分边处以外的位置出现高光。
3.逆光拍摄也是户外人像常见的手法。这里所谓的逆光除了太阳位置比较低时的全逆光之外,主要指的是太阳位置较高的半逆光。逆光拍摄的主要原则是让模特儿的脸部处于阴影中,由天空的漫射光作几乎无方向性的软调主光,阳光(不论软硬调)则扮演发光与背光的角色。这个时候一方面模特儿的正面,尤其脸部可能因为反差很低而质感不够,另一方面模特儿与背景之间的亮度差距不是太小(背景也是逆光,会和主体混在一起)就是太大,所以通常需要对整个人或整张脸补光。记得在镜头前加遮光罩,让镜头前端镜片处于阴影中,否则画面容易出现光斑而变得雾雾的,反差、色彩、锐度都受到影响。
4.补光原则上以反光板为优先,除非天空太阴,反光板几乎无效,否则最好不要使用电子闪光灯,因为调子硬,效果又难以预期。如果要用闪光灯,建议到摄影器材行买个充气式(或是像Lumiquest的摺叠式)小柔光罩,不过这么一来闪光灯的有效距离会缩短很多,所以光圈不要收得太小。
5.顶光虽然要极力避免,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能在正中午拍照:模特儿的脸略为压低或戴着帽子,形成逆光照明,或者干脆抬头朝向阳光(当然这时阳光很刺眼,我们通常让模特儿闭上眼睛或戴墨镜),再不然就在树荫或骑楼等阴影下拍摄,或如前面所述使用控光幕遮住阳光。
2024年2月9日发(作者:宗政博简)
人像摄影基本采光
一张照片成功已否,采光往往居关键性的地位。采光的学问说大还真大,这里只能就一些基本原则作个简单的介绍:
一、方向
光线的方向当然是无限多种,不过基本上我们可以分为几大类:
1.顺光:光的方向与镜头所朝的方向相同的称为顺光、前光或正面光。顺光能够呈现最多的细节、最丰富的色彩,但是最没有立体感。相机上的闪光灯打出来的光充分展现这种特色。
2.逆光:光的方向与镜头相对的称为逆光或背光。逆光照明时,画面的整体反差可能很高(例如剪影),但局部反差很低,因为照在模特儿正面的是来自四周的漫射光,所以常常需要使用反光板或人工光源补光。逆光拍摄有个特色:模特儿的身上有一圈明亮的轮廓线,感觉很舒服。不过如果镜头被光源照到,很容易出现光斑(flare)。
3.侧光:从旁边照过来的称为侧光。侧光的立体感与质感最强,尤其是明暗交界的部位(所以如果青春痘或疤痕出现在这里,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是最常用的光。
4.顶光:从正上方照下来的称为顶光。顶光会在模特儿的额头、眼窝、鼻下、唇下与颈部等处产生难看的阴影,一般来说是人像摄影的大忌。
5.底光:从下方照上来的称为底光。底光违反一般的视觉经验,感觉不自然,所以除了要营造恐怖的气氛之外,一般也尽量避免。
二、软硬调
光的方向性愈强(愈一致),调子就愈硬,反差愈高;漫射程度愈多,调子就愈软、愈柔和,反差愈低。光的软硬与光源的面积大小有绝对的关系:点光源最硬,面积愈大愈软。以自然光而言,太阳就是个点光源,阴天时整片天空都视为光源,调子最软。人造光源中,聚光灯是最典型的硬调光,透过柔光罩或由反光伞、反光板、墙壁或天花板等反射出来的光则是软调光;不过光的调子会随着光源与主体的距离增加而变硬,因为对于主体而言,光源的面积变小了。
一般说来,略偏软调的光比较适合作人像摄影的光源,因为可以拍出层次丰富、细节多的照片,不过偶尔我们也会使用硬调光拍照,以营造不一样的气氛或质感。
三、基本的打光法
人像摄影对于采光有些比较明确的要求。由于人的脸部是有高低起伏的,因此就会有反光与
阴影,其中因为反光而形成的亮部我们称为高光(highlight)。在传统的人像摄影里,通常会要求在额头、鼻梁、颧骨与下巴等部位产生高光;但现在钗h东方国家的人像,尤其是婚纱照、沙龙照与模特儿档案照等,可能是基于“一白遮三丑”的观念,常常使用大片的光源把整张脸打匀,并适量地增加曝光,使得脸部没有阴影与高光之分(应该说整张脸都是高光),看不出脸上的瑕疵,感觉很光净。
一般人像摄影的打光并不是单纯的顺光、逆光或侧光,而是介于两种或三种之间。以下就是几种典型的人像摄影打光,在这里我们谈的是形成主要照明效果的主光(Main light,又称为基调光key light):
1.显瘦光(Short lighting):假设模特儿是以半侧面对着镜头,一边脸颊距离镜头较近。如果光线照在离镜头较远的那一侧脸上,也就是靠近镜头这边的脸颊是处于阴影中,这样会让脸看起来比较瘦,因此称为显瘦光。显瘦光是最常用的打光,适用于一般脸型及较胖、较宽的脸型。
2.显宽光(Broad lighting):如果光线照在靠近镜头的这一侧脸上,也就是这边的脸颊是处于高光,如此会让脸看起来比较丰满,因此称为显宽光。显宽光一般用在瘦削的脸型;不过现在有时虽然模特儿的脸并不很瘦,基于整体的效果考量还是有可能用到显宽光,只是会想办法避免脸颊出现太明显的高光。
3.蝶型光(Butterfly lighting):当光线从模特儿的正前方(正对着脸的方向,对相机而言不一定是顺光的方向)上面约45°角照下来时,整张脸的受光很均匀。因为脸部额头与颧骨部位比较宽、眼睛部位比较窄,脸部边缘的轮廓有点像展翅的蝴蝶,因此这种打光法称为蝶型光。蝶型光相当适合用来拍摄年轻的女性,但不适用于男性,因为蝶型光会让耳朵非常突显,而男性的耳朵通常没有头发遮住,完全外露。前些年日本的商业摄影师在拍摄杂志封面等半身人像时发明出一种特别的打光方式:用装上大型柔光罩的灯以很近的距离打蝶型光,再于模特儿的胸前略朝模特儿放一块大型反光板或装了柔光罩的灯作为补光。从侧面看起来灯与反光板像只张嘴的鳄鱼,相机在喉咙的位置,模特儿则像是要被吞进去,所以这种打光又称“鳄鱼嘴光”。
4.林布兰光(Rembrandt's lighting):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林布兰(Rembrandt van Rijn)独创一种特殊的打光法,并且大量运用在他的画作中。基本上它是显瘦光与蝶型光的综合体,也就是从模特儿斜上方约45°角照下来,它的特征是在模特儿靠近镜头这边的颧骨上有一块倒三角形的高光。由于一般打光灯的位置都高于模特儿的头部,因此Kodak摄影百科全书称这种打光为显瘦光,在另一边颧骨留下倒三角形高光的是显宽光(本文的显宽光与蝶型光的综合体)。
5.均分光:拍摄半身的正面脸时,灯与模特儿头部等高,从模特儿侧面稍微偏后的方向照过来,使模特儿以正中央为分界,恰好一半脸受光,一半脸在阴影中。通常这时不会用太软调的光,而且会在阴影侧放“黑色的反光板”吸光(例如最能吸光的黑天鹅绒),以确保阴影面全黑没有细节。这是比较不常用的打光法,通常要配合使用全黑的背景。
6.夹光:通常也是用来拍摄半身的正面脸,两支装上柔光罩的灯分别从模特儿左右各约45°角照过来,距离很近。和鳄鱼嘴光一样,它的效果类似顺光,但比顺光有立体感,而且和顺
光比照来,两颊的亮度与高光的位置还是有点差别。
四、补光
补光的目的在于让主体的暗部有足够的亮度以呈现出细节,同时将明暗部分的亮度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看起来比较舒服。逆光拍摄的时候模特儿的脸部是完全处于阴影中的,这时候的补光是全面性的,其实已经扮演主光的角色了。
说实在的,补光还真是一门艺术,补光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只注意画面的美,而忘了补光的存在,就如同真正好的丝袜会让人赞叹“好美的腿!”,而非“好棒的丝袜!”,不要忘了,补光毕竟是衬托,最忌喧宾夺主。补光可以简单到只有一盏灯或一块反光板,也可以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对某些精雕细琢的龟毛摄影师而言),东一块反光板西一盏灯,大小高低角度各不同,有如交响乐团。不过这并不表示补光设备用得少的摄影师奶珒N比较差;某个地方要不要补光,有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完全视个人需要而定。判别是否需要的方法说难不难:补光加下去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甚或成为坏了一锅粥的老鼠屎,一试便知(当然有些经验丰富,sense又强的摄影师一下就可以决定哪些地方要补多少光)。不过补光的学问虽大,还是有两项“最高指导原则”:
1.补光部分的亮度不可以超过主光照明的部分(不过时下钗h半吊子的婚纱写真摄影师在对下半脸补光时,常常打破了这个原则)。
2.画面中不可出现补光造成的阴影。
原则上,补光是使用软调光,只有小范围的补光才会用到硬调光(聚光灯都是硬调光)。
这几年流行由下往上补光时稍微补过头,产生轻微的、没有可怕阴影,只是下半脸的亮度稍高于上半脸的底光效果,有个昵称叫作“苹果光”。苹果光的角度、调性与强度要控制得很好,否则很容易成为底光:角度不能太低,原则上不超过45°;调子要软,室外使用反光板的时候除非是调子很软的阴雨天,否则用白色面就好,尽量不要用金属面;强度不要太高,最多让下半脸比上半脸亮一点点就好,而且千万不要造成阴影,那样就成了底光了。
五、照明比
人像摄影的反差是用照明比(Lighting ratio,有些人称之为光比)来控制。照明比指的是脸部亮面与暗面的照明量比(注意:不是主光与脸部主要补光的强度比;亮面与暗面常常同时受到主光与补光的照明),一般都控制在3:1左右(也就是明暗面的入射式测光读数相差约1.5级)反差与立体感都适中。照明比2:1(相差一级)已经算是稍微偏低的反差,5:1以上就属于高反差了。
经验比较丰富又使用连续光源拍照的摄影师,通常不大会拘泥于这些数字而不断地拿测光表按来按去,直接目视效果就可以了。
六、背景的亮度
背景的明暗往往决定整体的气氛。浅亮的背景形成高调(High-key)的照片,有清爽、纯净或开朗的感觉,例如一般以婴儿为主题的照片都都是用high-key的手法拍摄;深暗的背景则形成低调(Low-key)的照片,有沉静、冷酷或深邃的感觉。中性调的背景变化就很大了,要视色彩与反差而定。
七、摄影棚的打光
摄影棚的照明主要由下列数种光组成,各司其职:
1.主光:主光的方向、软硬调等决定照片的基调。如果模特儿的头发是旁分的话,在使用显瘦光、显宽光或林布兰光时,主光要在头发分边的那一侧,才不会让头发在分边处以外的位置出现高光,感觉不自然。
2.补光:补光如前所述,负责调整暗部的亮度。主要的补光通常与主光分占模特儿的两侧,如果是对下方的暗部补光,则位于模特儿的前下方。再强调一次:补光的强度原则上不可高于主光。
3.发光:为了要让头发的质感与层次呈现出来,并且不和背景混在一起,通常需要专用一盏灯来负责头发的照明。发光的位置在头的上方略后,与主光同侧(模特儿的头发是旁分时,在分边处形成高光),强度要比主光高(一般大约是主光的两倍,也就是入射式测光读数比主光高一级),否则头发会显得厚重。欧美的摄影师喜欢用软调光作发光,东方的摄影师可能是因为东方人都是黑头发的关系,喜欢用聚光灯作发光,头发会比较有光泽与层次。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脸部与肩膀出现被发光照到的痕迹,更不可出现发光造成的阴影。
4.背景光:背景光的强度一般都不低于主光,如果是纯白的背景,要比主光高一级以上(入射式读数),否则背景会不够纯净,使用彩色软片拍摄时还可能会带点青绿色。背景光的位置在模特儿背后(如果必须放在模特儿旁边甚至前面,一定要作遮挡,不要影响到模特儿的照明),一左一右各45°角照向背景。在传统肖像里,另有一盏聚光灯位于模特儿后下方往背景照过去,在模特儿正后方的背景上形成一模糊的亮圆以突显主题;此时要注意:这个亮圆必须从观景窗看过去正好在模特儿肩部的高度(若是高到头部看起来会像顶着光环的下凡神仙!)。
5.背光:这个称为“Kicker light”的背光顾名思义,是要把背景“踢开”,也就是不要让模特儿混入背景。通常是用软调光从模特儿后方照在背部。
八、Catchlight
不论室内或室外,人像摄影有一项打光的重点,就是在模特儿的黑眼珠上形成一个英文是“Catchlight”的亮点(中文似乎还没有适当的名称,有人称之为“眼神光”),可以让眼睛看起来明亮有神。Catchlight其实就是光源在黑眼珠上的倒影,传统的肖像要求只能有一个,是由主光产生的小圆点,位置在黑眼珠的上部,大约时钟刻度11点与1点之间。不过现在一般商业人像与婚纱写真已经完全不管那么多了,主光加补光常常有两三个,甚至在拍半身像或脸部特写时用柔光罩与反光板靠得很近,形成大块的catchlight,看起来眼睛很明亮、水汪汪的。
要研究一张人像照片的打光,其实可以从catchlight着手,因为catchlight可以显示打光的方式(如果是半身或脸部特写,有时甚至可以从黑眼珠里看到拍摄现场的倒影)。Catchlight的形状与位置就是灯光与反光板的形状与位置:梯形的catchlight表示柔光照或方形反光板,圆形或椭圆形的表示圆形光源或反光板,伞状中央有小黑点的则是伞灯;最白最亮的是主光,浅灰色的通常是反光板。
九、户外的采光
户外的人像摄影在采光上是比较伤脑筋的,理由简单说来只有四个字:看天吃饭!
首先要注意的是天气,天气与光的软硬调有直接关系:最适合拍人像的是有云的晴天,太阳被云挡住,亮度足够、软硬适中;多云的天气也不错。出大太阳与暗沉的阴天比较糟糕,前者反差太强,不好处理,而且用反光板补光时容易让模特儿感到刺眼;后者则反差太低,色彩与皮肤质感出不来,而且反光板几乎起不了作用。
其次要看时间,不同的时间光的角度、亮度与色温都有变化。阴天与多云的天气一般只需要注意亮度的问题,愈接近中午愈亮。出太阳的时候要考虑的就多了,早上八、九点以前与下午三、四点以后(视季节而定)的阳光比较不那么刺眼,色温比较低,角度也比较好。正中午的直射阳光是最典型的顶光,前面已经说过是人像摄影的大忌;有些讲究的摄影师(尤其是泳装摄影师)只挑近日落时的金色阳光拍照。
由于阳光的位置不像人工光源那样可以任意移动,拍摄时就需要以模特儿与相机的位置来迁就,此时就可能发生采光与背景无法搭配的问题:不是好的采光角度无法取得想要的背景,就是适合的拍摄角度与场景光线角度不对。解决的方法有好几种:耐心地等太阳移到适当的位置或跑到云里去、使用人工光源或反光板取代太阳成为主光(阳光则扮演背光或发光的角色),或干脆由助手使用控光幕──一大块薄的白布遮住阳光,让模特儿处于阴影中,以天空的漫射光为软调光源,效果如同在建筑物的阴影或树荫下拍摄(商业摄影师常用的手法;可以配合使用人工光源或反光板)。
很重的阴天及雨天也很让人头大,除了反差过低之外,亮度也不够,必须使用慢速快门。最要命的是反差不足,往往要增加曝光量(负片)以使皮肤亮一点,质感也比较好,这在亮度已经很低的情况下无异雪上加霜(我曾经因此在镜头焦距85mm、f/1.4、快门1/15秒的情况下,手持相机不用三脚架拍照!)。
其实只要不是上述这两种极端软硬调的状况,一般户外的采光难度并不高,掌握住几个大原则就可以了:
1.尽量让模特儿的脸向着光,形成显瘦光、林布兰光或蝶型光。
2.对阴影中的部位(可能是整张脸)补光,尤其是模特儿无法面向着光又侧脸对着镜头时(例如因为姿势的关系必须脸朝向墙),可以降低显宽光的效果。注意不要让头发在分边处以外的位置出现高光。
3.逆光拍摄也是户外人像常见的手法。这里所谓的逆光除了太阳位置比较低时的全逆光之外,主要指的是太阳位置较高的半逆光。逆光拍摄的主要原则是让模特儿的脸部处于阴影中,由天空的漫射光作几乎无方向性的软调主光,阳光(不论软硬调)则扮演发光与背光的角色。这个时候一方面模特儿的正面,尤其脸部可能因为反差很低而质感不够,另一方面模特儿与背景之间的亮度差距不是太小(背景也是逆光,会和主体混在一起)就是太大,所以通常需要对整个人或整张脸补光。记得在镜头前加遮光罩,让镜头前端镜片处于阴影中,否则画面容易出现光斑而变得雾雾的,反差、色彩、锐度都受到影响。
4.补光原则上以反光板为优先,除非天空太阴,反光板几乎无效,否则最好不要使用电子闪光灯,因为调子硬,效果又难以预期。如果要用闪光灯,建议到摄影器材行买个充气式(或是像Lumiquest的摺叠式)小柔光罩,不过这么一来闪光灯的有效距离会缩短很多,所以光圈不要收得太小。
5.顶光虽然要极力避免,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能在正中午拍照:模特儿的脸略为压低或戴着帽子,形成逆光照明,或者干脆抬头朝向阳光(当然这时阳光很刺眼,我们通常让模特儿闭上眼睛或戴墨镜),再不然就在树荫或骑楼等阴影下拍摄,或如前面所述使用控光幕遮住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