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3日发(作者:宛含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心理学)-试卷13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下列不是反射活动的一项是( )。
(分数:2.00)
A.草履虫的趋利避害反应 √
B.人的手被火烫便立即移开
C.黑猩猩解决问题获取食物的行为
D.学生听到铃声进教室上课
解析:解析: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它没有神经系统,所以也就没有反射行为。它的趋利避害反应属于应激行为。
2.将一根木棒的一截插入水中,看起来木棒弯曲了,这是( )。
(分数:2.00)
A.感觉
B.错觉 √
C.动觉
D.幻觉
解析: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动觉也叫运动知觉,指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运动对象的速度。幻觉是凭空产生的,并没有客观物体作为依据。本题中木棒弯曲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使人产生了错觉。所以选B。
3.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知觉的( )。
(分数:2.00)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
D.理解性
解析:解析: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恒常性。
4.喧嚣的闹市中,大声地叫卖未必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人的注意,这是因为( )。
(分数:2.00)
A.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
B.刺激物的新颖性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C.人的感觉阈限在不同环境中是不同的
D.注意具有集中性的结果
解析:解析: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以下几个: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1)刺激物的强度。研究表明,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物,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物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之间的任何显著的差异,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教师用红颜色的笔批改作业。(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变化活动的刺激物比无变化活动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教师的声音抑扬顿挫等。(4)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新并性是指刺激物在内容和彤式上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性。例如,老师全副新装地走进教室,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二是主体本身的状态。本题中主要体现的是不同环境下声音对比的大小对人的无意注意的影响程度。因此选A。
5.通过“自由联想”或“触景生情”引起的回忆是( )
(分数:2.00)
A.有意回忆
B.无意回忆 √
C.直接回忆
D.间接回忆
解析:解析:回忆也叫再现,根据有无明确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有意回忆指有明确的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回忆,如学生课堂上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无意回忆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回忆,如题干中提到的“触景生情”,此外还有“睹物思人”等。有意回忆有时不需要太大的意志努力就可以实现,有时则需要较大的努力,进行复杂的思索,才能在头脑中呈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这种回忆叫追忆。要顺利地进行追忆,一要保持平静的情绪状态,二要根据中介线索进行正确的联想。
6.在记忆乘法、珠算口诀时采用的编码方式是( )。
(分数:2.00)
A.按语义关系编码
B.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编码 √
C.采用主观组织加工材料
D.使用字形编码
解析:解析:记忆乘法和珠算口诀都是按照某一数字的韵律一直背诵,因此选B。这里比较有迷惑作用的是A项,语义编码是用语言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强调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编码。
7.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属于( )。
(分数:2.00)
A.思维
B.表象 √
C.注意
D.想象
解析:解析:本题是一道简单的识记类题目。选项中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思维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表象就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候关于事物形象的回忆。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这道题最大的干扰项是D项,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比表象有更多的加工,因此比表象更高级。
8.警察在侦破复杂案件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案情分析,提出多种多样的假设。这是( )的表现。
(分数:2.00)
A.形象思维
B.集中性思维
C.直觉性思维
D.发散性思维 √
解析:解析:本题对思维的分类进行了简单的辨析,从选项可以直接排除A和C,主要区分点在B和D。思维根据探索答案的指向性,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在遇到非常规问题时,人们经常会用到发散思维。本题中当案件复杂时,能够多方面提出多种假设,属于发散思维。因此选D。
9.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人的( )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
(分数:2.00)
A.认知过程 √
B.意志过程
C.个性的心理特征
D.以上几个都不是
解析:解析: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知之深,爱之切”说的就是认知对情感的影响。
10.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
(分数:2.00)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
B.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
C.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
D.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
解析:解析: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生活实际进行解释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考法。考生只需要牢牢把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应对这类题目还是比较容易的。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按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层称为基本需要、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本题中志愿者能够在生理需要不能得到全部满足的情况下支教,说明高级需要的满足并不一定非以低级需要的满足为基础,即低级和高级的需要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因此答案选C。
11.下列关于能力和知识、技能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知识、技能等同于能力②能力的强弱与知识、技能的多少成正比③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④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会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
(分数:2.00)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解析:
12.下列不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分数:2.00)
A.记忆力
B.想象力
C.意志力 √
D.思维力
解析:解析: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C项意志力属于非智力因素。
13.日常生活中,人所具有的勤奋、诚实、善良或马虎、自大、奸诈等都是关于( )特征的描述。
(分数:2.00)
A.气质
B.性格 √
C.能力
D.品德
解析:解析:本题稍微有点难度在于气质这个干扰项。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而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每个人对客观现实的不同态度,使人形成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气质与性格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具有道德评价含义,有优劣之分。本题题干中所列词汇有明显的好坏倾向,因此描述的是人的性格。
14.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
(分数:2.00)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解析:解析: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外表的吸引力有明显的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或她)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不只外表具有吸引力,其他品质尤其是重要品质的认定也具有同样的效应。晕轮效应使得个体对他人印象的判断存在偏差。但通过这一途径建立印象,确实是最迅速、最经济的。
二、 填空题(总题数:8,分数:16.00)
15.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 1、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活动。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心理事实)
解析:
16.“谈梅生津”属于 1反射。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条件)
解析:
17.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 1、 2、和 3三种。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无意注意)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有意注意)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有意后注意)
解析:
18.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就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它包括 1、 2和 3三个环节。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编码存储提取)
解析:
19. 1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思考途径,探索各种可能结论的思维。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发散思维)
解析:
20.意志行为的最基本特征是 1。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克服困难)
解析:
21.最早的气质学说是由希腊的 1提出来的。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希波克拉特)
解析:
22.气质是受到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并表现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内外倾向及灵活性、 1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指向性)
解析:
三、 判断题(总题数:2,分数:4.00)
23.中等难度试题的区分度比较高,难度为0.5的题目,区分度最大。( )
(分数:2.00)
A.正确 √
B.错误
解析:解析:难度指题目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对答题者在该项题目上的区分情况。难度太大的题目所有人都不会做,区分度不好,而太容易的题目,所有人都会做.区分度也不好。只有难度中等的题目才会是有些人会做,有些人不会做,才可以很好地区分出所有人的水平差异。所以难度和区分度的关系是:难度中等的时候,区分度最大。
24.气质和性格两者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性格可以制约气质的表现。
(分数:2.00)
A.正确 √
B.错误
解析:解析:气质和性格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存在密切的联系,气质与性格的关系表现在:①气质和性格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②气质与性格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二者相互影响。
四、 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
25.简述心理现象的结构。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首先,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人们的感知觉给思维提供了基本材料,思维借助感知材料使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感知与思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是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其次,情绪情感过程。人不仅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而且根据其对人需要的满足与否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情感。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都是一定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反映。
再次,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有感情地体验现实,还能自觉、能动地变革现实。这种与改造现实相联系的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首先,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体的心理倾向性不尽一致,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其次,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解析:
26.简述思维的类型(至少三种分类)。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它往往是人们在边做边想时发生的,具有直观实践性的特点,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行。 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进行的思维。表象是思维的材料,思维过程往往表现为对表象的概括、加工和操作。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也叫词语逻辑思维,它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语言符号所体现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命题等都是这种思维的主要材料。因此,只是当有了语言时才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具有抽象性、程序性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不直接依赖所感知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它能超越生活经验的局限,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 集中思维,也叫求同思维、聚合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分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再造性思维也称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学生运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这种思维创造性水平较低。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解析:
27.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首先,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其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再次,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情绪受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与情感相比,情绪重点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侧重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解析:
28.简述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知觉者作为知觉的主体,在社会知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知觉的过程。而知觉者已有的经验、对他人的价值判断以及个人的情感等又是其关键因素。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首先,在社会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本身的内在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产生影响。其次,知觉对象知名度大小也直接影响着知觉者的社会认知。再次,知觉对象的复杂程度也对人们的社会知觉造成影响。最后,知觉对象的特征也是影响社会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 (3)知觉的情境方面。在社会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知觉的情境指知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相关情况。 (4)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思维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定势在对人的社会知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陌生人形成初步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
解析:
五、 案例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6.00)
雷老师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小学老师。她非常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并且总是非常积极地备课。她有一个想法,就是上课的时候争取多教给学生东西,因为她认为一个老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更多地去学习文化知识。可是课程刚开始,她就遇到了麻烦。她的课程节奏比较快,知识点比较密集,很多时候学生们根本没法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最近她为了讲完自己备的课程,又有了拖堂的毛病。眼看着学生们都已经心不在焉了。雷老师忍不住在心里抱怨,为什么同学们不能注意力更加集中一些呢。请你根据案例回答以下问题:(分数:4.00)
(1).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有哪些特点?(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①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他成人给定目的;在注意进程中也不会组织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不断提醒和关照。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大脑的成熟,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从由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内部兴趣过渡,同时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表现为他们能逐步理解自己的学习责任和社会义务,日常的学习活动也已开始更多地依靠有意注意。高年级小学生已能够逐渐自行确立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组织自己的注意。 ②注意品质的发展 首先,注意广度的发展。注意的广度除了与注意对象的特点和性质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知识经验。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变得丰富,注意广度日益扩大,13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 其次,注意稳定性的发展。注意稳定性不良在小学生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是由于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自身兴趣的左右。随着意志力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控制自己注意的能力显著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注意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但发展的速度不尽相同。其中,小学阶段发展速度较快,中学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再次,注意分配的发展。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力发生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有关研究表明,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基本上不存在差异。 最
后,注意转移的发展。注意转移的能力随着个体大脑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研究表明,注意转移发展的趋势是: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是迅速增长期。)
解析:
(2).针对这一特点,你认为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呢?(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以维持学生的注意。
①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较短且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等。 无意注意也可以由学生本身的状态引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②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处在快速发展之中,特别到了小学高年级,有意注意在注意中已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课堂提问。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③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在一堂课中,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当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堂活动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解析:
29.上课铃响了,学生们没有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内,而是三五成群地自由组合在一起,来到了学校的花园里。老师没有过多地讲解和要求,只是提示学生们注意观察花朵的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并要求学生和花朵说说悄悄话。话刚说完,学生们就如蝴蝶般翩翩飞舞于花丛中,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说……随后,他们创造出了很多优美的文字。 这种写作的方式被称为生活作文。生活作文教育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留住生活,善于表达,描绘生活,形成良好的习作情感、流畅的习作思维;广掘生活之源,自由表达,创设宽松的习作氛围,使每一个学生能大胆表现,形成个性,富有创造力。 请你用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分析生活作文的优点。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生活作文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一种高级的知觉。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提升观察力。观察力的培养来源于实际地观察外界事物和环境,而生活作文正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好方法。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观察结果会凝结成一篇优秀的作文。所以说,生活作文是一种有指导的观察,对个体观察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生活作文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使学生的想象有了坚实的表象基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一种心理过程。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关于事物的形象。由此可见,表象是客观的,而想象确是主观的表象丰富之后形成的。生活作文通过让学生实地观察得到表象而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3)生活作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产生新异产品的能力。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做到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创造性思维。而生活作文所做的正是这三条。首先,生活作文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教师不为学生的作文设定什么既定的题目和模式,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另外,教师注重在生活作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的人格特点,以及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正是以上几点保证了生活作文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生活作文体现了发现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现学习是指用学生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生活作文中,教师不会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告诉学生这篇作文应该怎么去写,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这篇文章应该选取怎样的视角,怎样谋篇布局。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过程,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并且培养了独立探究知识的勇气和能力。)
解析:
2024年2月13日发(作者:宛含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心理学)-试卷13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下列不是反射活动的一项是( )。
(分数:2.00)
A.草履虫的趋利避害反应 √
B.人的手被火烫便立即移开
C.黑猩猩解决问题获取食物的行为
D.学生听到铃声进教室上课
解析:解析: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它没有神经系统,所以也就没有反射行为。它的趋利避害反应属于应激行为。
2.将一根木棒的一截插入水中,看起来木棒弯曲了,这是( )。
(分数:2.00)
A.感觉
B.错觉 √
C.动觉
D.幻觉
解析: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动觉也叫运动知觉,指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运动对象的速度。幻觉是凭空产生的,并没有客观物体作为依据。本题中木棒弯曲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使人产生了错觉。所以选B。
3.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知觉的( )。
(分数:2.00)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
D.理解性
解析:解析: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恒常性。
4.喧嚣的闹市中,大声地叫卖未必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人的注意,这是因为( )。
(分数:2.00)
A.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
B.刺激物的新颖性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C.人的感觉阈限在不同环境中是不同的
D.注意具有集中性的结果
解析:解析: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以下几个: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1)刺激物的强度。研究表明,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物,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物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之间的任何显著的差异,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教师用红颜色的笔批改作业。(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变化活动的刺激物比无变化活动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教师的声音抑扬顿挫等。(4)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新并性是指刺激物在内容和彤式上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性。例如,老师全副新装地走进教室,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二是主体本身的状态。本题中主要体现的是不同环境下声音对比的大小对人的无意注意的影响程度。因此选A。
5.通过“自由联想”或“触景生情”引起的回忆是( )
(分数:2.00)
A.有意回忆
B.无意回忆 √
C.直接回忆
D.间接回忆
解析:解析:回忆也叫再现,根据有无明确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有意回忆指有明确的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回忆,如学生课堂上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无意回忆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回忆,如题干中提到的“触景生情”,此外还有“睹物思人”等。有意回忆有时不需要太大的意志努力就可以实现,有时则需要较大的努力,进行复杂的思索,才能在头脑中呈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这种回忆叫追忆。要顺利地进行追忆,一要保持平静的情绪状态,二要根据中介线索进行正确的联想。
6.在记忆乘法、珠算口诀时采用的编码方式是( )。
(分数:2.00)
A.按语义关系编码
B.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编码 √
C.采用主观组织加工材料
D.使用字形编码
解析:解析:记忆乘法和珠算口诀都是按照某一数字的韵律一直背诵,因此选B。这里比较有迷惑作用的是A项,语义编码是用语言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强调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编码。
7.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属于( )。
(分数:2.00)
A.思维
B.表象 √
C.注意
D.想象
解析:解析:本题是一道简单的识记类题目。选项中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思维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表象就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候关于事物形象的回忆。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这道题最大的干扰项是D项,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比表象有更多的加工,因此比表象更高级。
8.警察在侦破复杂案件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案情分析,提出多种多样的假设。这是( )的表现。
(分数:2.00)
A.形象思维
B.集中性思维
C.直觉性思维
D.发散性思维 √
解析:解析:本题对思维的分类进行了简单的辨析,从选项可以直接排除A和C,主要区分点在B和D。思维根据探索答案的指向性,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在遇到非常规问题时,人们经常会用到发散思维。本题中当案件复杂时,能够多方面提出多种假设,属于发散思维。因此选D。
9.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人的( )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
(分数:2.00)
A.认知过程 √
B.意志过程
C.个性的心理特征
D.以上几个都不是
解析:解析: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知之深,爱之切”说的就是认知对情感的影响。
10.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
(分数:2.00)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
B.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
C.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
D.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
解析:解析: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生活实际进行解释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考法。考生只需要牢牢把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应对这类题目还是比较容易的。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按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层称为基本需要、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本题中志愿者能够在生理需要不能得到全部满足的情况下支教,说明高级需要的满足并不一定非以低级需要的满足为基础,即低级和高级的需要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因此答案选C。
11.下列关于能力和知识、技能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知识、技能等同于能力②能力的强弱与知识、技能的多少成正比③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④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会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
(分数:2.00)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解析:
12.下列不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分数:2.00)
A.记忆力
B.想象力
C.意志力 √
D.思维力
解析:解析: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C项意志力属于非智力因素。
13.日常生活中,人所具有的勤奋、诚实、善良或马虎、自大、奸诈等都是关于( )特征的描述。
(分数:2.00)
A.气质
B.性格 √
C.能力
D.品德
解析:解析:本题稍微有点难度在于气质这个干扰项。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而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每个人对客观现实的不同态度,使人形成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气质与性格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具有道德评价含义,有优劣之分。本题题干中所列词汇有明显的好坏倾向,因此描述的是人的性格。
14.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
(分数:2.00)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解析:解析: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外表的吸引力有明显的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或她)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不只外表具有吸引力,其他品质尤其是重要品质的认定也具有同样的效应。晕轮效应使得个体对他人印象的判断存在偏差。但通过这一途径建立印象,确实是最迅速、最经济的。
二、 填空题(总题数:8,分数:16.00)
15.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 1、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活动。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心理事实)
解析:
16.“谈梅生津”属于 1反射。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条件)
解析:
17.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 1、 2、和 3三种。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无意注意)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有意注意)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有意后注意)
解析:
18.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就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它包括 1、 2和 3三个环节。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编码存储提取)
解析:
19. 1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思考途径,探索各种可能结论的思维。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发散思维)
解析:
20.意志行为的最基本特征是 1。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克服困难)
解析:
21.最早的气质学说是由希腊的 1提出来的。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希波克拉特)
解析:
22.气质是受到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并表现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内外倾向及灵活性、 1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指向性)
解析:
三、 判断题(总题数:2,分数:4.00)
23.中等难度试题的区分度比较高,难度为0.5的题目,区分度最大。( )
(分数:2.00)
A.正确 √
B.错误
解析:解析:难度指题目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对答题者在该项题目上的区分情况。难度太大的题目所有人都不会做,区分度不好,而太容易的题目,所有人都会做.区分度也不好。只有难度中等的题目才会是有些人会做,有些人不会做,才可以很好地区分出所有人的水平差异。所以难度和区分度的关系是:难度中等的时候,区分度最大。
24.气质和性格两者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性格可以制约气质的表现。
(分数:2.00)
A.正确 √
B.错误
解析:解析:气质和性格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存在密切的联系,气质与性格的关系表现在:①气质和性格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②气质与性格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二者相互影响。
四、 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
25.简述心理现象的结构。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首先,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人们的感知觉给思维提供了基本材料,思维借助感知材料使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感知与思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是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其次,情绪情感过程。人不仅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而且根据其对人需要的满足与否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情感。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都是一定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反映。
再次,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有感情地体验现实,还能自觉、能动地变革现实。这种与改造现实相联系的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首先,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体的心理倾向性不尽一致,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其次,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解析:
26.简述思维的类型(至少三种分类)。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它往往是人们在边做边想时发生的,具有直观实践性的特点,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行。 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进行的思维。表象是思维的材料,思维过程往往表现为对表象的概括、加工和操作。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也叫词语逻辑思维,它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语言符号所体现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命题等都是这种思维的主要材料。因此,只是当有了语言时才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具有抽象性、程序性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不直接依赖所感知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它能超越生活经验的局限,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 集中思维,也叫求同思维、聚合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分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再造性思维也称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学生运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这种思维创造性水平较低。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解析:
27.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首先,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其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再次,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情绪受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与情感相比,情绪重点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侧重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解析:
28.简述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知觉者作为知觉的主体,在社会知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知觉的过程。而知觉者已有的经验、对他人的价值判断以及个人的情感等又是其关键因素。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首先,在社会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本身的内在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产生影响。其次,知觉对象知名度大小也直接影响着知觉者的社会认知。再次,知觉对象的复杂程度也对人们的社会知觉造成影响。最后,知觉对象的特征也是影响社会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 (3)知觉的情境方面。在社会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知觉的情境指知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相关情况。 (4)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思维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定势在对人的社会知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陌生人形成初步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
解析:
五、 案例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6.00)
雷老师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小学老师。她非常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并且总是非常积极地备课。她有一个想法,就是上课的时候争取多教给学生东西,因为她认为一个老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更多地去学习文化知识。可是课程刚开始,她就遇到了麻烦。她的课程节奏比较快,知识点比较密集,很多时候学生们根本没法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最近她为了讲完自己备的课程,又有了拖堂的毛病。眼看着学生们都已经心不在焉了。雷老师忍不住在心里抱怨,为什么同学们不能注意力更加集中一些呢。请你根据案例回答以下问题:(分数:4.00)
(1).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有哪些特点?(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①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他成人给定目的;在注意进程中也不会组织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不断提醒和关照。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大脑的成熟,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从由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内部兴趣过渡,同时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表现为他们能逐步理解自己的学习责任和社会义务,日常的学习活动也已开始更多地依靠有意注意。高年级小学生已能够逐渐自行确立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组织自己的注意。 ②注意品质的发展 首先,注意广度的发展。注意的广度除了与注意对象的特点和性质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知识经验。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变得丰富,注意广度日益扩大,13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 其次,注意稳定性的发展。注意稳定性不良在小学生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是由于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自身兴趣的左右。随着意志力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控制自己注意的能力显著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注意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但发展的速度不尽相同。其中,小学阶段发展速度较快,中学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再次,注意分配的发展。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力发生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有关研究表明,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基本上不存在差异。 最
后,注意转移的发展。注意转移的能力随着个体大脑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研究表明,注意转移发展的趋势是: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是迅速增长期。)
解析:
(2).针对这一特点,你认为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呢?(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以维持学生的注意。
①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较短且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等。 无意注意也可以由学生本身的状态引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②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处在快速发展之中,特别到了小学高年级,有意注意在注意中已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课堂提问。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③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在一堂课中,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当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堂活动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解析:
29.上课铃响了,学生们没有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内,而是三五成群地自由组合在一起,来到了学校的花园里。老师没有过多地讲解和要求,只是提示学生们注意观察花朵的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并要求学生和花朵说说悄悄话。话刚说完,学生们就如蝴蝶般翩翩飞舞于花丛中,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说……随后,他们创造出了很多优美的文字。 这种写作的方式被称为生活作文。生活作文教育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留住生活,善于表达,描绘生活,形成良好的习作情感、流畅的习作思维;广掘生活之源,自由表达,创设宽松的习作氛围,使每一个学生能大胆表现,形成个性,富有创造力。 请你用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分析生活作文的优点。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生活作文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一种高级的知觉。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提升观察力。观察力的培养来源于实际地观察外界事物和环境,而生活作文正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好方法。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观察结果会凝结成一篇优秀的作文。所以说,生活作文是一种有指导的观察,对个体观察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生活作文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使学生的想象有了坚实的表象基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一种心理过程。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关于事物的形象。由此可见,表象是客观的,而想象确是主观的表象丰富之后形成的。生活作文通过让学生实地观察得到表象而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3)生活作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产生新异产品的能力。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做到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创造性思维。而生活作文所做的正是这三条。首先,生活作文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教师不为学生的作文设定什么既定的题目和模式,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另外,教师注重在生活作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的人格特点,以及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正是以上几点保证了生活作文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生活作文体现了发现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现学习是指用学生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生活作文中,教师不会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告诉学生这篇作文应该怎么去写,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这篇文章应该选取怎样的视角,怎样谋篇布局。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过程,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并且培养了独立探究知识的勇气和能力。)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