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及答案共20篇

IT圈 admin 63浏览 0评论

2024年2月24日发(作者:奚浚)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及答案共20篇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童心苹果

刘诚龙

爱人在一所小学教书,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若时间可以伸缩,她会把在校时光拉长,在家时日压短。

在校,她把“时间”有意无意说成是“时光”;在家,___。她意识里,___,家里时间是度日如年。也是也是,在校园,___;到家里,整天所见的是皱皱的核桃脸。

爱人给我泡一碗面,放桌上。她喝瓶牛奶啥的,提包就去学校。不饿?不饿,爱人说。她到学校不缺吃的,早晨,这学生会送她个包子,那学生会送她半边月饼,汉堡包肯德基的,都会有一两个学生从书包里掏出来:艾老师,您吃。她不想吃,有段日子在减肥,她的减肥要诀是不吃,或是少吃。

一个暑假过去,减肥效果不太理想,却也看得见。班里学生见了,大喊:老师,您瘦了?我们不准您瘦。

也不知道是从谁开始的,也不知哪天,不经意间,便常有几个学生,书包里带上零食送老师吃。街上的,家里做的,还有爸妈自远处归来带给孩子吃的。

这天,是个男学生,长得憨头憨脑,圆圆的脸,他妈叫他“足球”。干吗叫球,叫“苹果”多好。这孩子脸圆,肚也圆,看那肚子,是个小吃货,容量大,蛮能装东西的。砰砰砰,他书包都没放课桌就跑老师门前来了:“老师,您吃苹果。

“不用不用,你自己吃。”

“不,老师吃了别个同学的,干吗不吃我的?”

“我吃了,你没有吃的啦。”

“我还有。”他翻了书包,果然里面有个大苹果。

老师笑了,把苹果接了,随手放在桌子上。“莫放桌子上。”他拿起苹果放在老师茶杯上。“‘苹果球’,这星期要奖你一面小红旗噢,好讲卫生。”老师既不跟他妈叫他“足球”,也不拟他脸型叫他“苹果”,而是综合两者叫他“苹果球”。

“老师,我要看这个苹果生个苹果崽崽出来。”原来上次带他去了一个蔬菜基地,蔬菜基地搞大棚蔬菜,他一知半解,说给植物根部水,上面给阳光饱暖,菜会生菜,根会生根,苹果下面给了水,会苹果生苹果。越过窗子,一缕阳光射进窗来,正好打在苹果阳面。水,阳光,还有那颗心,是会让这个苹果开花吧,结果吧。

一节课下来,老师收拾教具,往办公室走。“苹果球”步子飞快跟着艾老师。那双清澈的眼睛,搜索着那只苹果。他不是来看苹果生苹果的,是看老师吃了苹果没。看到那只苹果,在阳光下,鲜红鲜红,光亮光亮。苹果球眼里亮晶晶,有水在漾动:老师,您不吃我给您的苹果啊。眼泪好像忍不住了。老师忙说:“老师会吃的,会吃的。”

是第三节课的课间吧。老师伏在案头批改作业,“苹果球”又来了,他来督促老师吃苹果的?

不是,他低了头,怯怯地说:“老师,我肚子饿了”。“饿了啊,这里有个苹果

呢。”“苹果球”也不讲客气,得了老师一声令,跳过来,拿起苹果:“老师,您也要吃。您不吃,我也不吃。”

他的老师拿起苹果,轻轻咬了一口,然后把苹果递给“苹果球”。“苹果球”大嚷:“不,老师,您还得吃一口。”老师又轻咬了小半口。“苹果球”拿起苹果,呵呵,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嘁嘁喳喳,嘁嘁喳喳,核仁都咬了小半边,脸上红扑扑的,是那红艳艳的苹果色转了脸色去的吧。

爱人说,那苹果真是好品种,很甜很脆。我能想象到,那苹果肯定格外甜,格外脆,那是一颗童心苹果。

阅读欣赏课上,老师推荐阅读小说《童心苹果》。

(1)请你结合语境补写第二段画横线处空缺的内容。

(2)对小说标题的赏析需要关注标题的含义、标题与小说内容的联系标题的艺术特点。请你写一段文字赏析这篇小说的标题《童心苹果》。

写作提示:结合文章内容不少于100字。

【分析】本文写了“我”的爱人在学校教书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孩子们给艾老师送吃的是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艾老师轻咬苹果是在守护童心,浓浓的师生情谊令人感动,表现出孩子们纯真的童心,以“童心苹果”为题表现出纯真的童心在师爱的呵护下更加美丽纯洁。

【解答】(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描摩,我们可以根据已知信息去推断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大概推测出这个是一个前后相反的转折关系。也可以看作是仿写题。内容上相成对比。第一空根据“她会把在校时光拉长,在家时日压短”可仿写为:她无心有心把“时间”说成是“时日”;第二空:根据“家里时间是度日如年”可仿写为:学校时间是无限风光(学校时间是白驹过隙);第三空根据“到家里,整天所见的是皱皱的核桃脸”和题目“童心苹果”可仿写为:随时见的是红红的苹果面。

(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赏析,同时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考查能否准确体悟文字里的深层含义,另外就是是否能够把自己的感受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示例:一个苹果,一颗童心;一缕阳光,一份希望。标题“童心苹果”点明了小说的主旨:纯真的童心在师爱的呵护下更加美丽纯洁。题目新颖别致,引发联想,激发读者兴趣。故事中的小男生“苹果球”天真可爱,他相信老师像对待其他同学一样对待自己,期待老师吃他的苹果,肚子饿了去找老师,和老师分享自己的苹果。苹果是甜的,象征着幸福和快乐,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都是这样的苹果,而守望他们的老师一定都是“暖暧的春光颜”,老师如初日暖阳,照耀着每一颗“苹果”,呵护着每一颗“童心”。

答案:

(1)她无心有心把“时间”说成是“时日”;学校时间是无限风光;随时见的是红红的苹果面。

(2)示例:本文标题“童心苹果”表达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妙”在意蕴丰富,“童心苹果”既指苹果甜脆,又象征孩子们纯洁无邪的童心。“生个苹果崽崽来”是“苹果球”童心烂漫,找老师分着吃苹果,更显他童真可爱;标题“巧”在暗示文章主旨,孩子们给艾老师送吃的是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艾老师轻咬苹果是在守护童心,浓浓的师生情谊令人感动。“童心苹果”,纯真清甜,久久回荡心间。

【点评】文章标题可能有的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

朱鸿达

①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②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③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时的父亲正值不惑之年,和我今日的年龄相仿,但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进县城。

④老家距县城较远。当时道路很差,长途汽车也未更新换代,途中随时上下旅客,5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漫长的路途,我和父亲并排坐着,彼此没有交流,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偶尔,匆匆一瞥间能看到父亲清癯的脸颊、额头的皱纹和双鬓花白的头发,几次想和父亲说话,却欲言又止。

⑤时光匆匆,短短的三年,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三年后,我到济南上大学。从未去过济南的父亲依旧和我在村东头坐上了开往济南的长途车。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而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

⑥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致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想这段往事,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⑦大学毕业后,我坐着长途汽车从济南回到故乡,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村东头,站在瑟瑟的秋风中等我。我不知道她等了多久,只是依稀记得她见到我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把行李放到三轮车上,然后和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故乡已在眼前,而未来的路却一片迷茫。转身望着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心想,再次远行不知道是何时?

⑧经历了峰回路转,经历了辗转流离。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

⑨后来,每次远行仍是父亲送我,而每次迎接我的永远是母亲慈祥的笑容。曾经我从未在意,为何每次都是父亲送行,母亲接我?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父亲默默地带我走上更远更广阔的路,母亲则迎接我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

⑩记忆中,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除去种地做饭,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以致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很久,母亲几次较远的车程便是附近的舅妈家、伯父家和姨妈家,这里安放着她的亲情与牵挂。

⑪时光如长途汽车一去不返,只留下蹉跎的岁月。今天,我有了自己的汽车,想带父母出去转转,却发现二老如故乡那株斑驳衰老的老榆树已经没有力气前往更远的地方了,而仅存不多的时间都留给了儿孙,他们正乘着一辆破烂不堪的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向生命的终点。

⑫去年的秋末,家里添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购买前我征求父母的意见,他们坚定地说,不用买,买了也没用。而当我把三轮车骑到他们面前,他们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⑬时至今日,每次远行,望着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的父母而心酸。他们曾带我走过人生的四季,领着我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最后走向人生的春天,我却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渐渐地离我而去。而我也会送走我的儿女,依依不舍的望着他们坐上长途汽车,渐行渐远的消失在我泪眼模糊中。

(选自《散文选刊》2021 年 3 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A.选文回忆了父亲送我坐长途汽车上学和远行而母亲总是在村头接我回家的事,引发了我对生活、对亲情的思考。

B.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是这样变化的:从高中时的依赖到大学时的不屑,很多年后深感自责,而现在是满怀感恩之情。

C.文章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衰老沧桑的形象。

D.文章第⑧段中说我生命的脚步走过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外面闯荡不容易,还是要回到故乡发展。

(2)文章第⑥段中说“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请结合上文,说说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哪里?

(3)文章第⑩段写了母亲生命活动的半径很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文章,探究一下题目“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的含义。

【分析】本文回忆了16岁时父亲坐长途送“我”去县城上中学;三年后,又坐长途车送“我”去济南读大学;大学毕业后,母亲骑三轮车到村东头接“我”等。表现了父亲宽容和读“我”深深的爱,引发了“我”对生活、对亲情的思考。

【解答】(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文章第⑧段中说“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大江南北到处闯荡,但不管身在何处,都难忘故乡,牵挂故乡,因为那里有自己的亲人和故土,并非说要回到故乡发展。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阅读第⑥段及上文第⑤段,可从第⑤段“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可知“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对父亲不够尊重,表现在自以为是;“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可知“我”的“幼稚和无知”还表现在“我”没有体谅父亲被儿子轻视后的痛苦,没有理解父亲对“我”的宽容和谅解和父亲的苦心。

(3)本题考查段作用分析。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从“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可知,内容上作用是反映了母亲极少出远门,全部心血付给了家庭,表现了母亲重视亲情,牵挂亲人,甘心奉献吃苦的朴实品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结构的作用是为下文⑪第段“我”有了自己的汽车后想带父母远行,和第⑫“我”给他们买电动三轮的事件作铺垫。

(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分析。这个标题带有比喻义,需要解释。再从表层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春天”比喻美好未来,“生命之车”比喻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呵护和关爱;标题的表层意思是“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长途汽车去县城、省城读书、学习,逐渐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深层含义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在亲情的关爱呵护下,子女一路健康成长学习生活,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更美好人生。

答案:

(1)D

(2)上大学后,“我”自以为是地打断父亲的言行,“我”却不知道此举深深地伤害了父亲,“我”也没有体会到父亲内心的难受,更不明白父亲不予计较的宽容与苦心。

(3)内容上反映了母亲将全部心血付给了家庭,表现了母亲甘心付出,重视亲情,牵挂亲人的品质;结构上为下文写“我”想带父母远行、为他们买电动三轮作铺垫。

(4)“春天”比喻美好灿烂的人生,“生命之车”比喻父母的关爱呵护。表面意思是“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着长途汽车读书、远行,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深层含义是儿女一路上在父母的呵护下,沐浴着亲情,学习成长,追求着美好的生活,走向灿烂的人生。

【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路相伴

王保忠

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父亲刚刚把筹到的粮食挑回家,外面就传来了“嗵嗵嗵”的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区上的通讯员,父亲知道他肯定有急事,忙拉他进屋说话。对方从怀里掏出一纸信笺,说道:“区长让你务必在三天内把军粮送到临川去。”说罢匆匆去

了。

插上门,父亲又把信看了一遍,半天不吭声。

“临川多远呀,插上翅膀,三天也飞不去。”我娘在一旁说。

“你话咋这么多?”父亲瞪了她一眼,“这是给咱抗日政府送粮呢。”

我娘便不再吱声,张罗着端饭,一锅玉米面糊糊,一碟咸菜。父亲盛了一碗,太稀,用筷子捞稠的东西,没夹起,是映在碗里的鼻子。他抬眼看我娘,“存粮不多了?”我娘叹口气,“还能将就几天吧。”父亲迟疑了一下,“你抽空回趟娘家,看能不能再挪借点。”我娘背过身去,良久无语,再转过来时,眼睛早潮湿了。父亲看着我娘,“挺过这个冬天就好了。”稀里哗啦喝了两碗,便要出门。

“又出去?”我娘问。

“开个会,议议明天谁去。”父亲淡淡地说。

我娘追出几步,“让九孩去吧,他比你身子骨壮。”

一直到大半夜,父亲才回来。我娘从被窝里探出头,“九孩答应去了?”

“想想还是我去吧。”父亲瓮声瓮气地说,“灾年筹这点粮不容易,别人去了我心里不踏实。”

醒来时,天都蒙蒙亮了。

一股香味从灶间散出来。父亲走了进去,见我娘在忙着烙玉米面饼子,不由一愣,“你倒舍得?”

我娘剜了他一眼,将烙好的两个饼子用麻纸一包,塞进了他怀里。

父亲挑着粮离开了村庄。

上路没多久,空中飘起了雪花沟沟峁峁都白了。

那边有棵歪脖树,树下堆着个坟丘,此时戴了顶白帽子。是赵明的坟。赵明是村中第一任“抗日村长”,那年村里闹饥荒,赵明偷偷倒卖了一担军粮,被边区政府处决了。开公审大会那天,沟谷里人山人海。父亲当时是民兵连长,负责维持秩序,就立在赵明身边。那人朝他这边看了一眼,嘴唇翕动着,似乎想说什么,终于什么也没说。那年赵明才32岁。

父亲的目光在坟丘上停留了一会儿,仿佛又看到了赵明笑眯眯的样子。赵明爱说笑,一笑就露出白白的牙齿,还喜欢唱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唱得很带劲,很好听。

父亲心里说,“你先歇缓吧,等我回来再看你。”

他继续赶路。

去临川有二百公里的路程。

走了半天,饥饿袭来。父亲舍不得吃掉这两个饼子,他需要它们紧贴肺腑、心窝。此时,它们对他来说,已不仅仅是食物了,更是一个念头,一种安慰和支撑。

雪片子越来越急,越来越大,蝙蝠似的飞舞着。

下一个坡梁时,父亲也不知滑倒了多少次,可他不敢停留,爬起来,挑着担子继续往前走。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父亲听到有人在他耳畔唱起来。

眼前不由滑过了赵明的身影,“你跟着也好,跟着也好。”

天黑下来时,父亲进了一个村庄。

父亲把挑子放到一户人家的门楼下,拍了拍身上的雪,手自然而然探向了怀里时。他发现那两个饼子已经不知丢哪里了。

父亲浑身一激灵,心说得找个歇息的地方了,不然,饿不死也会给冻死。他迟疑着敲了敲身后那扇门,半天,有人隔着门板问他干什么。父亲一说事,对方也不吭声,脚步声腾腾腾远了。挨着又走了几家,同样吃了闭门羹。转了半天,总算找到一处破庙。庙里黑漆漆的,父亲划了根火柴,发现墙角有一堆玉米秸秆,便抽了几根点着。有了火,父亲心里亮堂了许多。他伸出手烤了一会儿,蓦地记起了什么,在秸秆堆里翻找起来。可是,他把那些秸秆一根根摸过了,也没摸到一根棒子。他蹲在那里,恨不得将秸秆都嚼了。

这时,他的视线被什么晃了一下,是一颗金黄的玉米粒!

父亲霍地跳起来,将那堆秸秆抱到一边,发现腾出的地方有几十粒玉米。“我的天呐!”他差点没蹦起来。他弯下腰,迫不及待地将它们一粒一粒拣起。扁担上缠着一节铁丝,他解下来,又把它们一粒一粒串起,然后,他把玉米串拿到火上烤。渐渐地,玉米粒变了颜色,发出“噗噗”的爆裂声,每响一下,父亲的心也跟着响一下,浑身的每个毛孔似乎都张大了嘴,贪婪地呼吸着玉米粒散出的芳香。他吃得很小心,隔一会儿扔进嘴里一颗,又隔一会儿再扔进一颗,他嚼得很慢很慢,仿佛时间拉得越长,吃下的东西越多。嚼完最后一颗,他觉得有些口渴,跑到庙外捧了一捧雪,几口吞了下去。

在火堆前蹲了一夜,没等天亮,父亲就又动身了。

因为没休息好,父亲走起来,感到头重脚轻,似乎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走了大半天,总算来到一个热闹的集镇。

看着集镇上的各种吃的。父亲咽了口唾沫,指着笼屉说,“没带钱,能不能先借我两个?”

“你挑着粮,倒跟我要?”老头哼了一声,端着笼屉进了屋里。

到后来,父亲总算从一个开杂货铺的婆婆那里讨了一个窝头,半碗稀饭。婆婆摇摇头说,“没见过你这种人,挑着粮讨饭吃。”父亲也顾不上回答,几口吞了那个窝头,又几口喝了那半碗稀饭。本想再跟她讨半个窝头。这时,赵明又在他耳畔说话了。“别磨蹭了,上路吧。”

父亲浑身一激灵,给婆婆鞠了个躬,挑着担子上路了。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赵明的声音一直跟着他。

傍晚,父亲又到了一个村庄。

这一次,他打消了借宿的念头,直接在村外的破庙住下了。他去村里讨得两个拳头大的山药蛋,不等烤熟就大口吞吃起来。

吃过了,还是感觉饿。他忽然嗅到了玉米的气息。他慢慢直起腰,死死盯着面前的粮袋子,再也移不开了。“你可真是个死人啊,咋不抓一把玉米烤着吃呢。”

“你不能,这可是军粮啊。”有人在他耳畔说。他的手火烫似的缩回来。

父亲被击垮了,手一松,玉米粒“哗”地落进了袋子。

父亲闭上了眼睛,不敢再看粮袋子了,睡意渐渐向他袭来。恍惚中,赵明来了,还是那个样子,笑眯眯的,一笑就露出白白的牙齿。

父亲也笑了,“赵明啊赵明,我知道你一路跟着我。”

“不跟不行啊,我怕你犯错。”赵明说。

“你知道我的品性,不会犯啥大错的。”

“人就怕鬼迷心窍啊,迷住了就会栽跟头。”赵明说着拍了拍我父亲的肩膀。

父亲蓦地醒了。这一醒再睡不着了,又往火堆里添了几根柴,烤了烤,挑起担子摸黑上了路。

半下午时,临川县城已在眼前。

父亲刚要进城,竟然遇到区上的通讯员。父亲不由眼一亮,“你咋来了?”

“抗日政府转移了,区长让我通知你回村待命。”

“你有没有搞错?”父亲咆哮。

“王村长,你还是回吧,这是命令。”

父亲盯着他问,“县政府往哪里走了?”

“有可能去了顿村。”通讯员说。

父亲看了他一眼,挑起挑子,匆匆地奔着顿村去了。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父亲耳畔又响起了赵明的歌声。

据我父亲讲,等他到了顿村,有人告诉他县政府刚刚迁走。后来的事就艰难多了,他一边乞讨一边寻找,从冬天一直找到春天,又从春天找到夏天,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完成了任务。等他挑着一副空挑子回到村里时,已是1945年10月,抗日战争早打完了。那天路过赵明的坟丘,他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在那里一直坐了很久。

“你这死鬼啊,伴了我一路,也该歇歇了。”他对那座坟丘说。

后来父亲站起身时,发现对面添了一座新坟,碑上刻着“抗日村长×××之墓”。那正是他的名字。他蓦地愣在那里,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

(1)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2)探究小说题目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3)末段画线句子的“泪水”里包含了“父亲”哪些情感?

(4)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作简要评价。

【分析】本文记叙了父亲一路在赵明的歌声陪伴下,克服了种种诱惑,坚持把军粮送到了抗日政府的事情。表现了父亲是一个有热爱祖国、有责任感、意志坚韧顽强的人。“父亲”这一形象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普通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热情,可以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解答】(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父亲不辞辛苦给抗日政府送粮可知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根据他觉得别人去送自己心里不踏实,坚决自己去亲自送粮,可知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根据他在路上克服了诱惑,一路把粮送到政府,可知他是一个意志坚韧顽强的人。现实作用:透过“父亲”这一形象,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普通劳动人民为了胜利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爱国热情。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生活的艰苦,感受到我国军民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不易,感受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本题考查题目含义和作用分析。含义:联系文章内容可知,赵明的歌声“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陪伴了父亲一路,帮助他克服了种种诱惑,坚持把军粮送到了抗日政府,所以题目的表层含义是赵明的歌声与父亲一路相伴,把军粮送到政

府。父亲之所以能历时多年辗转多地把军粮送到了抗日政府,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责任感陪伴着他。所以题目的深层含义是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责任感一路陪伴支撑着父亲。确保他完成了送粮的任务。作用:以“一路相伴为题,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赵明的歌声陪伴着父亲。点朗了文章主旨,表达了对父亲坚定意志和崇高责任感的赞美之情。文中赵明的歌声多次出现,强调了歌声的一路相伴,所以题目充当了叙事的线索。

(3)本题考查人物情感分析。联系文章内容可知,“等他到了顿村,有人他县政府刚刚迁走。后来的事就艰难多了,他一边乞讨,一边寻找,从冬天一直找到春天,又从春天找到夏天,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完成了任务。等他挑着一副空挑子回到村里时,已是1945年10月,抗日战争早打完了”,父亲历时多年、辗转多地才完成了任务,回到村里。想起自己艰难的送粮经历,心中充满了感伤,所以落泪。父亲回到村里,看到村民们为自己修坟立碑,心中充满了感动,所以落泪。

(4)本题考查小说构思分析。小说中除了刻画了父亲的形象以外,还刻画了赵明的形象。赵明与父亲形成了对比衬托了父亲崇高的责任感。在赵明歌声的鼓励与陪伴下,父亲圆满完成了任务。所以赵明的歌又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答案:

(1)父亲是一个有热爱祖国、有责任感、意志坚韧顽强的人。“父亲”这一形象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普通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热情,可以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含义:既指赵明的歌声与父亲一路相伴,把军粮送到政府,也指强烈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与父亲一路相伴,支撑着他把军粮送到政府。

作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赵明歌声的一路陪伴下,父亲把军粮送到了政府;贯穿全文,充当叙事的线索。

(3)既有自己一路艰难送粮的感伤,也有看到村民为自己立碑的感动。

(4)文章结尾提到父亲看到村民为自己修坟立碑,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父亲离家送粮,多年未归,又是战争年代,村民认为父亲已经死于战乱,在情理之中。但对于父亲来说,自己明明还活着,却看到了自己的墓碑,出乎意料。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了村民对父亲的敬仰。

【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1、结合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4.阅读《清洁人生》一文,回答以下各题。

①一只猫在阳光下清理自己。客厅东向,阳台上,只有上午大约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能够照射到阳光。猫是守时的动物,总是在阳光最好的时候,跑到那里进行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清洗工作。

②猫那么干净,每次抱完他,我还是会去洗手。

③我父亲是干净的。他的相貌是,他的生活是,他的爱情也是。我总想象父亲会在晴天的

日子,把他唯一的白衬衫,洗得干干净净,晾晒在院子里的黑铁丝绳上。黑铁丝是脏的,他的白衬衫上总是会留下一道痕迹。我讨厌黑铁丝,但觉得那道痕迹并不影响父亲白衬衫的干净。

④母亲曾经告诉我,父亲常常给儿时的我洗澡。他把一个哭泣了一天的孩子,轻轻地放在温暖的水盆里,仔细地搓洗干净,用干燥的毛巾简单地一擦,放在棉被的中央。那时的父亲,最有父爱的样子。

⑤我父亲爱我母亲。这让我觉得他是干净的。我依然记得母亲的笑,荡漾在父亲赶集时为..地挑选的那面圆圆的镶着银边的镜子里。爱会让一个人干净,哪怕他生活在被尘土、浓烟、粪坑味道包围的环境中,他也会散发着清洁的气息。

⑥我的父亲,有时候我想,他简直是我出生的那个村庄的一道闪电啊,他闪一下,那些细菌啊、蛇啊、虫子啊都统统不见了,然后那亮光缓慢地暗下来,暗下来,如同午后最后一抹阳光,温暖但不灼人。

⑦父亲变老了,他的眼睛失去了年轻时的光彩,动作也变得迟缓,但他始终坚持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清洁、煮饭,把每一只碗都洗得瓷白釉细。闲下来父亲就会拿出母亲的镜子看得出神,有时还不知所以的微笑。

⑧有人说,我也像父亲一样爱干净,但我只穿白衬衫,喜欢明亮的地面一尘不染的豪华商场,热爱永远弥散着香水气味的酒店,喜欢用消过毒的白色杯子喝咖啡,一天当中二三十次洗手……可我的干净在父亲的干净面前显得那么卑微,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把这干净也..洗掉呢?

⑨我拿这个问题去问猫,猫懒懒地看了我一眼,跑掉了。

(有删改)

(1)文中写了有关父亲的几件小事?从中能看出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2)第⑤⑧段两处加点词语“干净”各有怎样的含义?

(3)结合文章内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4)试分析文章中“猫”这一角色的作用?

【分析】本文记叙了父亲四件小事:父亲洗白衬衫;父亲给“我”洗澡;父亲为母亲买镜子;父亲自己料理生活,清洁、煮饭。表现了父亲是个爱干净、爱孩子、爱妻子、刚强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和人物形象分析。第一问文章内容概括。根据③段“我总想象父亲会在晴天的日子,把他唯一的白衬衫,洗得干干净净,晾晒在院子里的黑铁丝绳上”概括为:父亲洗白衬衫;根据④段“母亲曾经告诉我,父亲常常给儿时的我洗澡”概括为:父亲给我洗澡;根据⑤段“我依然记得母亲的爱,荡漾在父亲赶集时为她挑选的那面圆圆的镶着银边的镜子里”概括为:父亲为母亲买镜子;根据⑦段“但他始终坚持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清洁、煮饭,把每一只碗都洗得瓷白釉细”概括为:父亲自己料理生活,清洁、煮饭。第二问人物形象分析。从父亲洗白衬衫可以看出他爱干净;给儿时的我洗澡可以看出他爱孩子;为母亲买镜子可以看出他爱妻子;自己料理生活,清洁、煮饭,可以看出他刚强。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⑤段“干净”的含义:根据上文“我父亲爱我母亲。这让我

觉得他是干净的”可知,指父亲对母亲的爱是纯净的、专一的,让“我”觉得他心灵、情感干净。⑧段“干净”的含义:“把这干净也洗掉”指作者不想要这“干净”。根据上文“喜欢明亮的地面一尘不染的豪华商场,热爱永远弥散着香水气味的酒店,喜欢用消过毒的白色杯子喝咖啡,一天当中二三十次洗手”可知,“干净”指“我”内心追求的世俗的东西,如虚荣、享乐等。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限定赏析角度为人物描写。运用“放”“搓洗”擦“等动词,判断为动作描写。这些动词与体现细节的词语“轻轻地”“仔细地”“简单地”一起,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给孩子洗澡的过程,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疼爱,细心的照顾。表现父亲干净、爱孩子的特点,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②段“猫那么干净,每次抱完他,我还是会去洗手”,③段“我父亲是干净的”可知,用猫爱干净的特点引出父亲的爱干净,为下文作铺垫;根据⑨段“我拿这个问题去问猫,猫懒懒地看了我一眼,跑掉了”,猫在结尾再次出现,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以对猫的发问,来表达“我”的深刻反思,“猫懒懒地看了我一眼”则用猫的不屑表现暗示出“我”要去掉虚荣等杂念的苦闷。猫这一角色增添了文章的内涵,发人深省。

答案:

(1)第一件事:父亲洗白衬衫;第二件事:父亲给“我”洗澡;第三件事:父亲为母亲买镜子;第四件事:父亲自己料理生活,清洁、煮饭。父亲是个爱干净、爱孩子、爱妻子、刚强的人。

(2)⑤段“干净”的含义是指父亲对母亲的爱是纯净的,爱会让一个人干净。⑧段“干净”是指“我”内心追求的世俗的东西,如虚荣(享乐、浮华、杂念、欲望)等。

(3)用了动作(细节)描写,通过“放”“搓洗”“擦”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对孩子的疼爱,细心的照顾,表现父亲干净、爱孩子的特点,表达出父亲温柔的父爱。(表现“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4)①用猫爱干净的特点引出父亲的爱干净,为下文作铺垫;②营造出首尾呼应的艺术效果;③结尾对猫的发问,是“我”的深刻反思,用猫的不屑暗示出“我”要去掉虚荣(享乐、浮华)等杂念的迷茫(苦闷),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1、结合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绳子那头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修理空调的工人。

②暑假的一天,天气问热,整个城市的空调机都拼命地转着。我感觉实在无聊,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正午烈日当头,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

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我们爬上六楼来到雇主家。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毛巾外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来了,儿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⑤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它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我站在窗户边,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滚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手套!”母亲慢慢递上一双粗糙的手套。“这么热的天还要戴手套?”我不解地问。

⑦“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母亲回答说。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⑧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下坠,幸好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回绳子。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⑨“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的话带着笑意,而我却很想哭。

⑩绳子那头喊了声:“把我拉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竞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他。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啊!岁月啊,你过早地变老了我的父亲!

⑪一会儿,雇主拿来一支雪糕送给正在干活的父亲。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胜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

⑫“天儿太热,小心中暑,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雪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雪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雪糕。

⑬父亲又要下去干活了,我慢慢地放着绳子,我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⑭我紧紧地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的人﹣﹣那是一个伟大的人。

﹣﹣(选文有改动)

(1)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父亲呵护儿子的三处细节,请分别概括。

(2)第⑤段画线句从内容上看属于 环境 描写,突出了天气 炎(闷)热(恶劣)

的特点,侧面表现出父亲工作艰辛。

(3)第⑩段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4)父亲是一个普通的空调修理工,为什么“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请写出三条理由。(要求:三条理由合理且不重复)

【分析】本文写“我”暑假期间跟随父亲去修理空调,父亲买来防晒油并给“我”涂上,在缠“我”的绳子里垫上毛巾,又把雇主给的雪糕让给“我”吃,使“我”感到浓浓的父爱,也感受到父亲工作的艰辛、危险,体会到父亲为家庭的责任感而深深感动。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事件的概括能力。阅读文章,找到父亲关爱儿子的段落,根据相关句子概括。根据第②段“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可知,父亲慈爱地买来防晒油,并把“我”全身涂遍防晒油。根据第③段“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毛巾外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可知,父亲细心地将毛巾垫在绳子里边缠在“我”腰上。第⑪段“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可知,父亲慈爱地将擦干净的雪糕给“我”吃。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作用的理解。此句描写“太阳……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可知是环境描写,交代当时的天气状况,突出天气的炎热程度,为下文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下艰辛的工作作铺垫。

(3)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结合第⑩段上文所写的内容,“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是对父亲外貌的描写,父亲才四十多岁,就已经如此的苍老,这些都是因为父亲长年累月辛苦工作所致,父亲过早的苍老和工作的艰辛让“我”心疼不已,也为自己没有认真观察过父亲,对父亲的忽略而深感内疚。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具体分析。“我”要和父亲一起去工作,父亲买来一瓶防晒油给“我”擦上,可知父亲是一个爱孩子的人;天气如此炎热,父亲还要在室外工作,可知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父亲要戴手套,是为了不想工具掉不去砸到人,可知父亲是一个善良的人;雇主给父亲一根雪糕,父亲真诚道谢,可知父亲是一个淳朴的人;父亲对“我”和母亲的安慰,说明他是一个体贴细心的人;父亲身上体现出的慈爱、吃苦耐劳、善良淳朴、对家庭的责任感等,让儿子认为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

答案:

(1)买并涂防晒油;垫毛巾;让雪糕。

(2)环境 炎(闷)热(恶劣)

(3)因自己长时间忽略父亲而愧疚;因父亲过早衰老而心酸。

(4)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吃苦耐劳的品质,强烈的责任感,让儿子认为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

【点评】景物描写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

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家乡的土豆

①土豆种下后,就赶上春播,大人们忙着做棉花钵、点棉籽、整地,土豆们便在地里自顾自地生长。

②每当看见地里绿得发黑的土豆秧,我都有刨开泥土的冲动,因为土豆在泥土下的生活,让我感到很神秘。我想知道埋在土里的块茎的每条根须上,是否都已结满了土豆,大的有多大,小的有多小?它们像乒乓球一样滚滚圆,还是像鹅蛋一样的椭圆形?它们不像苹果,大大方方地挂在枝头,或青或红,一望便知。而它们藏在泥土里,无声无息,让人充满期待。

③行走在田埂上,看着肥硕的土豆叶,我不由又想,土豆真土。同在土里生长,红薯一袭红袍,也算略有姿色;花生蜂腰肥臀,身材也算别致;白萝卜呢,上半身露出地面,碧绿如翡翠,雪白肥嫩的下半截埋在土里,拔一棵出来,削皮咬一口,满口生津。唯有土豆,灰不溜秋,没有特点。

④土豆喜欢群居,一条土豆根,会结出一串土豆,一个个紧紧窝在一起,就像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兄弟姐妹们。更像山坳里我们的村庄,几十户人家窝在山脚下,通向外界的是一条被踩得发白的土路,多像土豆的根茎啊。这条根,一端连着外界的精彩,后生从这里走出大山,为梦想而打拼;一端连着父母,连着温暖的家,它是游子永远的港湾。

⑤我喜欢收获土豆的日子。一锹挖下去,再捉住土豆藤,轻轻一薅,整串土豆便破土而出,手里就像拎着一串成熟的葡萄。生命如此神奇,目光无法抵达的土地里,一个个生命在缔造着一个个生命。

⑥土豆就像睡在泥土里的猪崽,它们以丰腴为己任,吸收着土地里的养分,吃了睡,睡了吃,只为遇见人们那丰收的喜悦的笑脸。到了挖土豆的日子,家家户户齐动员,地里都是人们劳作的身影。收工了,人们肩驮手提,穿过纵横交错的田埂,把土豆先运到大路上,再装上板车,往家里走。夕阳的余晖,轻柔地洒在人们脸上和满载的车上。人们拉着沉重的车子,心里却比蜜糖还甜,因为他们收获的是劳动的果实。

⑦地里总会有遗落的土豆,这些土豆便成了我和姐姐周日放牛的点心。我负责在山坡上拾枯枝用来生火,姐姐就到田里去捡鸡蛋大小的土豆。运气好的话,还会捡到几株晚熟的黄豆。我们拿着捡来的宝贝,找一个有坑的地方,先把土豆丢进去,再把黄豆秧子盖在上面。火生着后,豆秧呼隆一下着了起来,还夹杂着噼里啪啦的响声。挑出烧黑的豆角摘下来,又把豆秧和枯枝一起放在土豆上面继续烧。等闻见土豆那特殊的香味,差不多就熟了。

⑧拨开柴灰,拿出土豆,黑黑的像鹅卵石。剥开外层焦糊的皮,田黄玉般的土豆瓤,冒出丝丝热气,放在鼻尖闻闻,自然清香的味道馋得人直流口水。在田野里用柴火烤的土豆,比母亲在家做的土豆还好吃,主要是自己动手的乐趣与粉香的土豆掺和在一起,才觉得味道美妙可口。啃着啃着,我指着姐姐粘了柴灰的花脸笑得前俯后仰。姐姐急忙用手擦了擦,不小心擦到眼角,奇迹出现了,她的眼眶被手上的柴灰染得如同化了烟薰妆……我们灿烂的笑声,像花朵开遍田野。

⑨土豆,是我家乡必不可少的农作物,只要有土地,乡亲们或多或少会种上土豆。

⑩在我家乡,如果有人说你长得像土豆,请不要误会,这是人们善意的褒奖。这样温情而

生动的比喻,是对你品格和性情的最高赞美。

(1)第③段写红薯、花生和白萝卜,有什么作用?

(2)第④段中作者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土豆的?试根据内容分析。

(3)请从修辞角度对文中第⑧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4)作者觉得土豆有哪些“品格和性情”?借写土豆,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分析】本文主要写土豆,写了土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和性情,采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手法,作者用土豆比喻兄弟姐妹、村庄,象征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次要描写对象作用的能力。次要描写对象是为了衬托主要描写对象。本文主要写土豆,那么写这些事物都是为了衬托土豆。从原文中来看,“红薯一袭红袍,也算略有姿色;花生蜂腰肥臀,身材也算别致;白萝卜呢,上半身露出地面,碧绿如翡翠,雪白肥嫩的下半截埋在土里”,都长得十分漂亮,与土豆“灰不溜秋,没有特点”形成对比,从而衬托出土豆外形平凡普通,“土”的特点。

(2)本题考查分析艺术手法的能力。注意题干问的是“表现手法”,不要局限于修辞;从整段来看,作者前半部分写的是土豆“喜欢群居”“像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兄弟姐妹们”;后半部分则延伸到“更像山坳里我们的村庄……”“一条被踩得发白的土路,多像土豆的根茎啊。这条根,一端连着外界的精彩……一端连着父母,连着温暖的家”,可见,作者不是单纯地写土豆,而是在土豆爱群居的特征上寄寓了自己对家乡和亲情的怀念,故而采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手法,借土豆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深情。

(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拿出土豆,黑黑的像鹅卵石”“田黄玉般的土豆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士豆被烧焦的外表与热腾腾可口的内在,虽然外表不起眼甚至难看,但其内在却如“田黄玉”般温润诱人,该喻体表现出作者对土豆无比的喜爱之情。

(4)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形象及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土豆的形象,从“它们藏在泥土里,无声无息”“土豆,灰不溜秋,没有特点”,可见它默默无闻;从“豆就像睡在泥土里的猪崽,它们以丰腴为己任,吸收着土地里的养分,吃了睡,睡了吃,只为遇见人们那丰收的喜悦的笑脸”,可见土豆具有无私奉献的品格从。作者看土豆、想士豆、挖士豆、烧士豆吃的喜悦之情,以及“在我家乡,如果有人说你长得像士豆,请不要误会,这是人们善意的褒奖……是对你品格和性情的最高赞美”可以看出作者对土豆充满了喜爱、赞美之情。作者用土豆比喻兄弟姐妹、村庄,象征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答案:

(1)写“略有姿色”的红薯,“蜂腰肥臀”的花生,上半身“碧绿如翡翠”、下半身“雪白肥嫩”的白萝卜,和其貌不扬的土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土豆“灰不溜秋,没有特点”,太过平凡的特点。

(2)象征(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土豆就像山坳里的家乡——“游子永远的港湾”,一条土豆根把土豆的兄弟姐妹们联系在一起,就像家乡的土路把游子和亲人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游子对家乡的深情,“土豆”使这种情感更加具体化。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烧土豆比作黑黑的鹅卵石,把土豆瓤比作和田黄玉,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烧土豆从外到内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土豆的喜爱之情。

(4)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和性情。表达了作者对土豆的喜爱和赞美,同时借士豆也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点评】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7.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你的善良可以救你

陈永林

①是个雨夜。天林走在雨中,路上几乎不见行人,在这寂寥的雨夜,走在这寂静的街头,天林有点怕。他提包里有五万元现金,带这么多钱原本是想提货,可货主一直没来。

②万一碰到拦路抢劫的怎么办?他这样想,不由往后一看,头皮一麻,心猛然提到嗓子眼。身后真的跟着一个穿黑雨衣的人。天林便加快了脚步,身后那人也加快了脚步,天林慢下来,身后的人也慢下来。

③十字路口,天林拐进一条平时很热闹的街道。他看见前面有个人,脚步不由加快了,想赶上那个人。就在这时,飞来一辆小车,只听见“啊”的一声惊呼,前面那个人倒下了。天林愣了,清醒过来便大声喊:“压人了!压人了!”可那小车早不见踪影了。

④天林跑上前,抱住那人,大声喊:“救命啊!救命啊!”可没人应,天林的伞被风卷走了。片刻,他就成了落汤鸡。穿雨衣的人过来了。

⑤来了一辆车,天林站在路中间,不停地挥手。可那车往路边一拐,呼的一声飞过去了,车轮溅起的泥水溅了天林满脸。他蹲下,把那昏迷的人从雨水中抱起来,对穿雨衣的人喊:“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人死,你过来帮下忙,我背他去医院。”他早忘了那穿雨衣的是啥人。

⑥穿雨衣的人过来帮忙把那人扶上天林的肩膀,天林背着那人就跑。他的手腕上还吊着那只黑提包,一跑提包就上下左右地晃,他托着那人屁股的手就沉了许多。他对那穿雨衣的人说:“这包沉,你帮我拿着。”自己背着那人没命地朝医院跑去。

⑦又一道刺眼的白光,又来了一辆车,天林忙站到路中间。这回,车停了。司机打开车门说:“快上车。”穿雨衣的人也跟着上了车。

⑧很快到了医院门口,天林同穿雨衣的人抬着那人进了医院。医生说:“先交2000元钱。”天林从穿雨衣的人手里拿过提包,交了钱,那人被推进了急救室。

⑨天林这才认真看了眼穿雨衣的人,伸出手,笑道:“兄弟,认识一下,我叫天林。”那人说:“我叫黑子。”两双手紧紧握了握。

⑩等了很久,急救室的门开了。天林和黑子忙迎上去:“医生,怎么样?”医生说:“脱离危险了。”天林和黑子都松了口气。

⑪天林说:“黑子,你猜我开始把你当成了什么人?”黑子说:“拦路抢劫的坏人。”“你咋知道?”黑子低下头,嗫嚅着说:“其实我真的是个坏人。我跟随你那么久,就是想要得到你的提包。”天林说:“那你怎么没……”黑子说:“我刚想下手,就发生了这事。”“可是后来你还帮着我拿手提包,那时你如果撒腿跑掉,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天林说着望了黑子一眼。黑子忙看地下,说:“后来,我改变主意了。”天林问:“为啥?”黑子说:“说给你听也无妨。我小时有个幸福的家,可在我12岁那年,母亲遭车祸死了。那肇事的司机逃了,母亲躺在地上一个多小时,许多人围观,就是没人救。母亲死后,父亲的脾气变得极坏,总是喝酒,喝醉了就打我,下手极狠。14岁那年,我就逃了出来,四处流浪,进过两回看守所……这回看到你救这遇车祸的人,我心想,我母亲那时要能遇到你这样的好人就好了……”黑子哽咽得再也讲不下去了,脸上满是泪。

⑫遇车祸的家里人来了,天林和黑子才回家。

⑬雨还没停,天林说:“打车走吧,我再也走不动了。”“这么晚哪有‘的士’?”黑子说。“会有的,再说这么大的雨,会淋病的。”天林说着打了个喷嚏。黑子忙脱下自己的雨衣,说:“穿上吧。”天林就看到了黑子腰里的匕首。黑子把它取下来,从刀鞘里抽出闪着寒光的匕首,天林打了个寒战,眼里露出一丝恐惧。黑子说:“这匕首再也用不着了。”随手一扬,那匕首划了道亮亮的弧线,“喔”的一声落进池塘里去了。黑子说:“如果你这回没救这遇车祸的人,那你早躺在血泊中了。你该感谢你的善良,是你的善良救了你,我也感谢你的善良,要不我又成了一个罪人。”

⑭这时,一辆亮着灼眼灯光的“的士”来了。

(选自《精品文摘》)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全文章的相关情节。

①天林携巨款等货主,遭人跟踪;② 天林在路口遇到车祸,救助伤者 ;③ 天林与黑子医院交谈,了解真相 ;④ 天林与黑子“打的”回家,善良救赎 。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⑬段画线的句子。

黑子说:“这匕首再也用不着了。”随手一扬,那匕首划了道亮亮的弧线,“喔”的声落进池塘里去了。

(3)作者围绕天林的“善良”,写了哪些事情?

(4)文章以“你的善良可以救你”为题,有何作用?

(5)请谈谈结尾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本文在第①②两段写天林携巨款等货主,遭人跟踪;第③一⑩段写天林在路口遇到车祸,救助伤者;第⑪段写天林与黑子医院交谈,了解真相;第⑫一⑭写天林与黑子“打的”回家,善良救赎。表达了“善良可以救赎罪恶”主题。

【解答】(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第①②两段写天林携巨款等货主,遭人跟踪;第③一⑩段写天林在路口遇到车祸,救助伤者;第⑪段写天林与黑子医院交谈,了解真相;第⑫一

⑭写天林与黑子“打的”回家,善良救赎。

(2)本题考查语言赏析。根据“黑子说”“随手一扬”,可知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根据“这匕首再也用不着了”“落进池塘里去了”,可知黑子下定决心改过自新。文章借黑子受到天林善良的感召,弃恶从善,从而表达了“善良可以救赎罪恶”主题。

(3)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根据第③一⑦段对天林雨中救助车祸伤者的举动,可知天林雨中救助遭遇车祸的路人;根据第③段“医生说:‘先交2000元钱。’天林从穿雨衣的人手里拿过提包,交了钱,那人被推进了急救室”可知天林主动为伤者垫付2000元钱。

(4)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你的善良可以救你”的标题用第二人称,像是在对话,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全文围绕“天林的善良救赎了黑子的罪恶,也拯救了自己生命”这个思路行文,所以题目是行文线索。“善良的天林,在不知不觉间拯救了一个罪恶的灵魂,也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因而“你的善良可以救你”巧妙揭示了文章主旨。

(5)本题考查结尾段作用。结尾段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从结构上讲,二人可以打车回家了,点明了故事结局。这个故事从一场车祸开始,又以“的士”车的出现结尾,有始有终,结构完整。从内容角度讲,灼眼的灯光是善良的象征,暗示善良拯救了两个人,完美照应题目。雨夜中“的士”让天林二人摆脱困境,这样美好的结局,是对善良最好的祝福。善良的心拯救了天林和黑子,从而巧妙暗示了文章主题。

答案:

(1)天林在路口遇到车祸,救助伤者 天林与黑子医院交谈,了解真相 天林与黑子“打的”回家,善良救赎

(2)该句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黑子改过自新的决心,表达了“善良可以救赎罪恶”主题。

(3)天林雨中救助遭遇车祸的路人;天林主动为伤者垫付2000元钱。

(4)①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文章的行文线索;③彰显文章主旨。

(5)①点明结局,使故事有始有终,结构完整。②灼眼灯光象征了善良,暗示了黑子受到善良的感召,得到救赎。③雨夜中“的士”让天林二人摆脱困境,善良的心拯救了天林和黑子,巧妙暗示了文章主题。

【点评】结尾的作用:

①从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突出文章主旨。

8.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莽昆仑

墨村

①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中士不管,似乎听得见自己周身血液撞击管壁的声音。

②中士抱紧枪,裹紧大衣,顺石阶路往下走。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

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

③一排石头砌成的营房在山坡背风处,包括中士在内,驻守着八九个兵。中士顺石阶路一级级往下走,岗楼便被扔在了脊背上。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咬碎了。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

④中士走近石头房,跺跺脚,抬手推了一下门,结了冰的木门闪开一条缝。

⑤巡逻归来的兵们正围在火炉边取暖,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这一切,被走出厨房的军士长看个真切,“嗤”地笑出了声,“又不是新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

⑥军士长望着中士又望望大家,他们的脸都一模一样,长期的高原生活,被强烈的紫外线亲吻得黑红干燥,飞翘的死皮一揭,便蹦出一条红白的鲜嫩肉色,极像画家即兴的一个飞笔。军士长说:“别忘了,咱是军人。”

⑦去年开山时,一名画报记者从北京来,人上了哨卡,可就是瘫在床上,脸如黄纸。中士用土法给记者治高原反应,在他太阳穴、人中穴等处,耐心地一下一下按压,一口一口喂罐头汁。中士说:“初来乍到,都这样。”记者感动:“我来半天,就成这副熊样。”中士说:“习惯了。”“你们太不简单了,我要把你们全都拍下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

⑧记者咬着苍白的嘴唇,手握相机,挣扎着硬是滚下床。站不住,就跪在地上,边流泪边给中士他们一张接一张地拍照,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

⑨中士用嘴吮吮手掌虎口,避开军士长的眼,抬头望向屋顶。

⑩屋顶上,团团重重叠叠的图案,浑圆,发黄——这归功于长期的烟熏。抽象的图案曲里拐弯,中士很自然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

⑪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⑫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

⑬军士长进了厨房,接连端出几种罐头菜肴,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是刘根同志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刘根同志生日快乐!”

⑭“嗯?啊!”中士胸口一热,泪水夺眶而出,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这是几个月前我女朋友来的信,说我的邻居们出外打拼,一个个家里都盖起了小洋楼,我要再不早点退伍回去,什么都耽误了。”

⑮军士长沉默半晌,猛然抓起桌上的暖水壶,依次倒满一排空碗:“喝!”七八只碗无声高举,“咣”地一声,几线水珠溅起来,落在火炭上,腾起一股裹了灰末的水蒸气……

⑯火炉里焦炭没劲了,屋内已冷。军士长撮起几块焦炭投进去,一缕蓝烟飘起来,又用火钳在火炉里搅了搅,“叭叭”炸起几串火星,溅在了大家的身上、帽子上。

⑰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

⑱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

(1)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士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请阅读全文后填空。

决定退伍→① 想念家乡 →② 留下守边

(2)赏析句子。

①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

这句话属于 自然环境 描写,作用是 突出边境环境极其恶劣,赞扬守边士兵们不畏艰难的顽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

②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⑦⑧属于 插叙 ,其作用是 侧面烘托昆仑山守边战士们钢铁般顽强的意志和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自豪、乐观精神 。

(4)文章“莽昆仑”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分析】本文叙述昆仑山守边战士们就在环境异常恶劣的情况下坚守国土、保卫祖国安宁的事迹,⑦⑧两段叙述记者到高原后的反应和给战士们拍照、采访的事情,从侧面烘托昆仑山守边战士们钢铁般顽强的意志,赞扬他们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自豪之情和乐观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由第⑤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可知,中士决定退伍。由第⑩至⑫段“中士很自然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可知,中士用歌声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由第⑱段“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可知,中士用歌声表达继续守边的决心。

(2)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白毛风”比喻夹着雪片的狂风,“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描写昆仑山的自然环境,“刮得正紧”突出了风势猛烈,“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运用比喻,从人的感觉侧面写出昆仑上异常寒冷,突出边境环境极其恶劣,赞扬守边士兵们不畏艰难的顽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本题考查学生判定叙述方式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文章共十八段,除去第⑦⑧段外,采用的是顺叙的方式,叙述昆仑山守边战士们就在环境异常恶劣的情况下坚守国土、保卫祖国安宁的事迹,第⑦⑧两段叙述记者到高原后的反应和给战士们拍照、采访的事情,是为 了从侧面烘托昆仑山守边战士们钢铁般顽强的意志,赞扬他们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自豪之情和乐观精神。所以,第⑦⑧两段属于中间插入段,从记叙顺序上看,属于插叙。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这篇文章的标题《莽昆仑》,出自毛泽东《念奴娇昆仑》中的“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莽”的意思是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莽昆仑”指的是莽莽昆仑山辽阔雄伟,突出了高大的昆仑山气势雄浑,国土辽阔。由第①②段“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第②段“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以及第③段中“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

咬碎了”可知,标题《莽昆仑》指出了战士们守边的地点昆仑山的环境异常恶劣,战士们守边生活极其艰苦。由第③段“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可知,“莽昆仑”象征着守边军人们克服困难、扎根边防的精神像昆仑山一样巍峨屹立。由第⑦段“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第⑧段“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和第⑰⑱段“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分析可知,“莽昆仑”赞扬了卫国守边的战士们热爱家乡,忠于祖国、勇于奉献的革命豪情和斗志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

(1)想念家乡 留下守边

(2)自然环境 突出边境环境极其恶劣,赞扬守边士兵们不畏艰难的顽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插叙 侧面烘托昆仑山守边战士们钢铁般顽强的意志和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自豪、乐观精神

(4)①“莽昆仑”的意思是莽莽昆仑山,突出了高大的昆仑山气势雄浑,国土辽阔; ②指出了战士们守边的地点是在艰苦异常的昆仑山; ③象征着守边军人们克服困难、扎根边防的精神像昆仑山一样巍峨屹立; ④赞扬了卫国守边的战士们热爱家乡、保卫祖国、勇于奉献的革命豪情和斗志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

【点评】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插叙的作用有补充内容,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主题,使情节波澜起伏等。

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儿子的鱼

[加拿大]P.帕金斯(译文 曾玉英)

我环顾四周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跑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鱼跃出水面时,我吃惊地合不拢嘴。“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窜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去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子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渔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窜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声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紧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孩子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孩子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下面关于“儿子的鱼”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A.“儿子的鱼”表明了“儿子”特别的劳动付出。

B.“儿子的鱼”体现了“儿子”的韧性以及毅力。

C.“儿子的鱼”标志着“儿子”正坚持独立成长。

D.“儿子的鱼”意味着“父亲”并没有参与其中。

(2)下面对文章关联人物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作为小说的人物与叙述人称,让小说更具有真实性。

B.伙伴“保罗”这一人物形象于串联情节中升华了小说主题。

C.“儿子”身上的冷静与自信折射出“父亲”平素对他的影响。

D.“父亲”为数不多的言语表明了他对儿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

(3)请按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请用一组合适的关键词,揭示小说中“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分析】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男孩凭借自己的力量钓上一条大鱼的过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写“我”和朋友在钓鱼,看到旁边一位父亲冷眼看着儿子与钓上的大鱼周旋去无动于衷;第二部分(5﹣﹣7),写朋友试图去帮助男孩,却遭到父亲的拒绝;第三部分(8﹣﹣11),写男孩终于将鱼捕捉上来,父亲十分高兴。小说以男孩钓鱼的事,告诉读者: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儿子的鱼”,父亲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捕鱼的过程,但是他时刻在关注孩子的动向,假装冷静,紧张关注。选项“并没有参与其中”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保罗”这一人物形象能串联情节,但并没有升华小说主题。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男孩凭借自己的力量钓上一条大鱼的过程。全文公斤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开端部分写了儿子钓到一条大鲑鱼;第二部分(3﹣﹣8)发展部分写了儿子坚韧、独立地与大鱼周旋。第三部分(9﹣﹣10)高潮部分写了儿子在惊险中逮住大鮭鱼。第四部分(11)结局部分写了父亲用一句“儿子的鱼”赞赏儿子。

(4)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理解。“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可知父亲是假装冷静,但内心紧张关注孩子的动静;“‘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可知父亲了解儿子,信任儿子;“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可知父亲深爱儿子,欣赏儿子,为之骄傲。

答案:

(1)D

(2)B

(3)示例:儿子钓鱼,大鲑鱼咬钩。儿子坚韧、独立地与大鱼周旋。儿子惊险中逮住大鮭鱼。父亲一句“儿子的鱼”赞赏儿子。

(4)假装冷静,紧张关注,了解儿子,信任儿子,深爱儿子,欣赏儿子,为之骄傲。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对文章内容要读懂读透,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深刻体会文章中心,对语言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这样才能准确的完成题目。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北国的春风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②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③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④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⑤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⑥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

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春风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⑦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噶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⑧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⑨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欢喜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⑩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⑪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文章开头的“春脖子短”是什么意思?

(2)作者写北国的春风,为什么还要在第④段写江南的春天?

(3)按照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春风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词语角度)

(4)从全文来看,北国的春风有哪些地方值得作者怀念?

(5)阅读全文,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加点“这些名句”指代的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B.第⑨段中用“走、扑、踢打”等词语表现了北方的春风别有诗意的美,温和柔婉的美,语言清新明丽。

C.本文属于写景抒情散文,在描写景物特征时,用了拟人等修辞方法。

D.文章从北京与江南春风的对比入手,对北京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地描绘北京春风的阳刚之美;最后在对比中强化对北京春风的赞美。

【分析】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描绘北国的春天,表达对北国春天的喜爱之情。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④),由北京人对春天的抱怨,引出自己对北国的态度,和江南的春天相比,真是相差太远;第二部分(⑤~⑧),具体描写自己下乡时,亲眼所见到的北国春景,对北国春风开始有了别样的体会;第三部分(⑨~⑪),写“我”亲眼所见北国春景后,开始怀念北国的春风,抒发对北国春风的赞美。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文,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脖子”是头、颈、胸、腹、腿等人体部位中最短的,把春天比喻成“春脖子”,意思是在一年四季中春季最短,比喻形象,这也是北方称呼春季的俗语。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写作手法知识的掌握。作者重点写北国春天,却去写与它相反的江南春天,写江南的春风温和、细柔,很明显目的是和下文北国的春风形成对比,来突出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这句话中“扑”“漫”“插”“灌”都是动词,生动形象地写

出北国春风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它豪迈、苍劲的特点。

(4)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概括。解答此题要结合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描写句,以及文中的抒情句去分析。从作者的描写来看,北国春风最引人之处在于:豪迈、有力,送走了坚冰霜雪;“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牵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这是写在北国春风下的那段艰苦下乡岁月让“我”怀念。再结合第⑨段内容来看,怀念北国春风,还因为北国的那些如风般的汉子,由物及人,更符合散文的写作特色。

(5)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第⑨段中用“走、扑、踢打”等词语表现了北方的春风力大无穷、动作粗暴的特点,并非“别有诗意、温和柔婉”。

故选:B。

答案:

(1)春天时光过得很快,持续的时间短。

(2)写江南的春天,重在写江南的春风温和、细柔,与下文北国的春风形成对比,突出北国春风的豪迈、苍劲的特点。

(3)这句话抓住“扑”“漫”“插”“灌”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北国春风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它豪迈、苍劲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北国的春风送走了坚冰霜雪,伴随作者历经了艰苦的岁月,北国春风的豪迈、苍劲让我怀念。(意对即可)

(5)B

【点评】句子理解赏析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语法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子的修饰成分所起的作用;②修辞分析。从修辞的本身特点去赏析;③情感分析。文学作品常常以情动人,言简意赅,把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理解文学作品中重要句子的关键;④对有些句子的理解,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去领悟含义。

1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种星星的人

①记忆有时候很有趣,曾以为某些事会牢牢记住,可是不久后就遗忘了。而有些当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越来越清晰。

②记得十几年前的一个夜晚,我从县城去数十里外的老家。末班车到了镇上后掉头返回县城,我还要徒步走十几里路才能到家。

③月色朦胧,机耕路一旁是山坡,山坡上种着许多玉米和芝麻;一旁是水汪汪的稻田,连绵的蛙声此起彼伏。四野清寂,正值玉米挂须、水稻开花的季节,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扑鼻的清香,耳畔甚至能听见水稻吮吸水分、使劲灌浆的声音。夜幕旷野下,出现了一个简易的山棚。看见我手电筒摇晃的光柱,棚里传来两声熟悉的咳嗽。那是老五叔的声音,咳嗽是他在向我这个路人打招呼,询问我是谁。

④“五叔。”我知道这块田是老五叔家的,一边喊一边踩着滑腻的田埂走到棚里去看他。

老五叔并没老,是个寡言的老实人,五十来岁,单手还能轻松举起板车,一餐要吃两葵花大碗的米饭。村里的青壮年都去城里打工了,但他不去,他说村里许多事情离不开男人。

⑤如今,农村退耕还林的树木成林,生态恢复了,野猪多了起来,所以晚上他要守在棚里防野猪。山棚用四根杉木做柱子,四周用篾片围起来,里面一张用竹片搭建的床被红藤紧紧地固定。山棚四周爬满了南瓜和冬瓜的藤蔓,藤蔓一边挂着瓜果,一边开着黄的白的花,有的甚至爬到枕头边来。山棚位置好,睡在里面可以听到山上的动静,稻田也一览无余。

⑥夜蛾纷飞,三言两语后,老五叔关了矿灯,点燃香烟,棚里顿时漆黑一片,只有他手里的烟头萤火虫似的忽明忽暗。老五叔话不多,其实他说什么,我也没在意,因为我已经心不在焉,心被稻田里闪烁的点点星光迷住了。

⑦满天繁星倒影在水田里,星星点点,间或有几只萤火虫,流星一样在星空徘徊,这样的场景使人想起梵•高的那幅《星空》,只是没有梵•高油画那锥心的忧郁,多了夏虫温柔的呢喃。一只青蛙缓慢地移动身体,它每迈动一步,就扯动水田一层浅浅的水纹,那个角落的星空就扭曲变形,明亮的弯月流水似的溢出,在水面荡漾。青蛙找到更舒适的位置后安静下来,水田恢复平静,水面又铺满了繁星,清溪落樱一般安静,宁静里又充斥无所不在..的调皮与喧闹。密密麻麻的星星,就像是秋后的玉米和谷粒,让人喜悦舒心。

....⑧我忽然十分羡慕老五叔,他种的是谷粒和玉米,收获的是月亮和星星。他把星星种在田里,把玉米粒和谷粒洒在夜空。月亮,它的个头有点大,像白胖胖的冬瓜和圆鼓鼓的南瓜,挂在天上,仿佛是躺在老五叔家的谷仓里。

⑨那美好的夜晚,虽然夜幕沉沉,过去了许多年,可是一想起,我心里就像挂着星星和月亮一般敞亮。

(摘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1)朗读让我们与作品更亲近。请参照示例,为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设计朗读并作出解说。

示例:原文:老五叔并没老,他是个寡言的老实人,五十来岁,单手还能轻松举起板车,一餐要吃两葵花大碗的米饭。

设计与解说:朗读时,我会把重音落在“并没老”“寡言”“还能”“举起”“要”等词语上,语气坚定而满含惊叹,语调先和缓再上扬,以突出五叔的淳朴老实和身强力壮。

(2)第⑦段画横线语句中“宁静”和“调皮与喧闹”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3)班级召开“好书美文”推荐分享会,请你为这篇文章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推荐语。

【分析】本文记叙十几年前的一个夜晚,“我”从县城去数十里外的老家途中看到大山、田野、天空、繁星、空中的萤火、地下的水、棚边的藤蔓。这些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间夜景图,突出了夜晚的静谧安详,营造了诗一般的美好意境,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设计和分析。第③段的句子“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扑鼻的清香,耳畔甚至能听见水稻吮吸水分、使劲灌浆的声音”,是对山间夜晚稻田的描写,可对其中“到处”“弥漫”“甚至”“吮吸”“使劲”等这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做重音处理,语气要柔和轻缓,语调要读的欢快愉悦一些,以凸显月下稻田长势旺盛,生机勃勃的最象,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2)本题考查句子分析理解。作答此题,先要写出不矛盾,然后结合语境阐述“宁静”和

“调皮与喧闹”所指的内容。结合前文内容“满天繁星倒影在水田里,星星点点”,可知“宁静”是指山间夜晚的寂静。结合“间或有几只萤火虫……青蛙缓慢地移动身体,它每迈动一步,就扯动水田一层浅浅的水纹,那个角落的星空就扭曲变形,明亮的弯月流水似的溢出,在水面荡漾”可知“调皮与喧闹”指的是萤火虫被水田里繁星的倒影所吸引,在星空下的飞舞,描绘了一幅繁星密布、流萤飞舞的美好景色。青蛙缓慢地移动身体,搅动了这一池静水。一静一动,动静相宜,使文章活泼生动,活灵活现,直观形象地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所以这两个词语是不矛盾的。

(3)本题考查阅读拓展。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写出值得推荐“好书美文”的理由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示例:《种星星的人》语言优美,生动有趣。作者笔下的大山、田野、天空、繁星、空中的萤火、地下的水、棚边的藤蔓,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间夜景图,静谧安详,营造了诗一般的美好意境,令人陶醉其中;文章还有浓浓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种下星星的五叔,善良淳朴、无私奉献,对乡村的坚守,对自然的眷恋,无不在文中流淌和显现。

答案:

(1)朗读时,我会把重音放在“到处”“弥漫”“甚至”“吮吸”“使劲”这些词语上,语气轻柔,语调欢快,以此表现月下山村田野的生机勃勃。

(2)不矛盾。此句中的“宁静”是夜的静,“调皮与喧闹”指萤火虫被水田中繁星的倒影所吸引,在水田上空来回飞舞,青蛙小心翼翼地寻找更舒适的栖息地,不小心搅动了这一池静水。这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别有一番意境。

(3)示例一:《种星星的人》这篇文章处处皆美。美在人物,表现为五叔的淳朴厚道、对农业的坚守和奉献;在语言,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夏夜田间的热闹与欢快,以及收获的喜悦;美在意境,文章把人物置于星空之下,满天繁星倒影水田互相辉映,富有诗意;美在主题,文章最后把五叔比作种星星的人,形象地赞美了五叔对农村农业的奉献精神,引发读者对农业生产的思考。

示例二:《种星星的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富有特色。标题《种星星的人》富有深层含义,既指“老五叔”,又指像五叔一样,一辈子坚守农村农业,具有奉献精神的农业人;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巧妙地运用铺垫,如第二段描写夏夜山坡、四野里庄稼地,是为引出五叔作铺垫;文中善于运用环境描写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营造了诗一般的美好意境。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骈枝的_____

余显斌

①他性格内向,十分自卑。因为他左手长着骈枝——小手指上又长了根手指,很难看。

②有一次,一个小女生看见了他的骈枝,惊叫道:“呀,你昨长了六根手指?”他听了,

捏着手红着脸哭了。那时,他才九岁,刚懂点事,就感觉到自己和别的孩子不同。可是,又不敢做手术,因为怕痛。于是,那根手指就留了下来,成了他的心结。他爱把左手插在口袋里,生怕一不小心,会露出自己的骈枝,惹来大家的嘲笑。渐渐地,他喜欢一个人待在教室的一角,不玩,不笑,很少说话。

③初中时,他遇见了她,一个非常清秀的女孩,白净的脸上旋动着两个酒窝。她做了他的同桌,经常“咯咯咯”地笑,把幸福满天张扬。

④一次,老师让她上讲台演讲,她走上去,眉眼弯弯,一边演讲一边“咯咯”地笑,以至于大家都忍不住,跟着笑了,嘻嘻哈哈的一大片。最后,就连绷着脸的老师也忍不住笑了。其实,她笑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念错了一个字。这也值得笑,真是的!他皱着眉想。

⑤还有一次,她写字的时候不小心,手肘一晃,一下子撞着了他的手肘,他急得咂一下嘴,表示不满,她侧过头来一看,他一笔从作业本的上面斜斜地画到了下边,仿佛蚯蚓一样,弯弯扭扭的。她又笑了,“咯咯咯”的,如喷泉一样,泛着阳光,四处泼洒,流光溢彩。

⑥他望着她:噘着嘴问:“笑什么?难道很搞笑吗?”她指着那笔字,说道:“像一条蛇!你在绘画啊?”说着,又笑起来。

⑦终于有一天,她看到了他的六指。当时,他消悄伸出手,拿着指甲剪,准备剪指甲。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⑧他很生气,说这话明显是在讥笑自己嘛。可她仿佛一点儿也看不出他生气了似的说:“上帝太偏心了,给我们十根手指,却多给了你一根,你一定和他是亲戚,走了后门,他照顾你的。”

⑨第一次,他听到了对六指真诚的赞美,他敏感的心隐隐有了一种平衡感,有了一点安慰。尽管他知道,这是她的一句玩笑话,可能只是一种安抚,可是,他的心里仍感到一丝舒畅,他也笑了。

⑩渐渐地,他不再讨厌她的笑了。

⑪那天,在体育课上,他们高高兴兴地跑啊叫啊,十分热闹。踢球的时候,她正好走过,他一不小心,一脚踢在了她的腿上,脚顿时隐隐生疼,他忙向她道歉,问踢痛没有。她又笑了,告诉他,只有他痛,自己绝对不会痛的。

⑫“为什么?”他大惑不解地睁大眼睛问。

⑬她悄悄告诉他,自己这条腿是假肢,安装上去的,不会感到痛。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能告诉别人。他连连点萧头,满心同情地望着她。

..⑭她仍是笑笑,转身走了。他站在那儿,看着她的背影,看着她飘扬的头发,心里翻腾起十二级海啸,难以平静。

⑮从此以后,他的笑声也传遍校园,四处挥洒,四处张扬,他也成了一只快乐鸟。他想,和她相比,自己幸福多了。为什么不向她学习,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生活的不完满呢?

⑯几年后,一次同学聚会,她没有到。谈起往事,当他说到她的腿时,她的一个闺蜜证明,她是一双好腿。因为那天回到宿舍,她撸起裤腿时,腿上青了一块,她还流了泪。事后,她反复叮嘱她们,这件事千万不要告诉他,大家听了,都默默地点着头。于是,这成了她们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

..

⑰那一刻,他热泪盈眶,他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她清秀的样子,听到了她清亮的笑。

(选文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⑬⑯段中“秘密”的含义。

①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能告诉别人。

..②于是,这成了她们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

..(2)结合第⑦段画横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3)这篇小说在写法上有诸多特色,值得品味。试探究小说写作手法的匠心所在,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4)小说在《中国教师报》发表时,题目为“骈枝的苦恼”,有人认为也能以“骈枝的幸运”为题,你喜欢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我喜欢“ 骈枝的幸运 ”,因为 从文章叙写的故事看,男孩因“骈枝”而自卑烦恼;但是遇到“她”的鼓励后变得阳光。文章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更多的是“幸运” 。

(5)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说说你对“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生活的不完满”的理解。

【分析】本文讲述了“他”小时候由于是“骈枝”,怕被人嘲笑,不敢示人,变得越来越自卑。初中时,一位“假肢”女孩鼓励骈枝男孩由自卑逐步转向阳光的故事。文章以“他”的变化为线索,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叙写其小时候怕别人对他嘲笑,以致自卑;到初中后,遇到了“她”的鼓励和帮助,使“他”变得自信和阳光。前后对比,突出表现了“她”的美好心灵,也揭示了“乐观的心态”是解除痛苦的良药。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概括作答。从语句“她悄悄告诉他,自己这条腿是假肢,安装上去的,不会感到痛。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可知,这个“秘密”是指:她的腿是假肢。从语句“谈起往事,当他说到她的腿时,她的一个闺蜜证明,她是一双好腿。因为那天回到宿舍,她撸起裤腿时,腿上青了一块,她还流了泪。事后,她反复叮嘱她们,这件事千万不要告诉他,大家听了,都默默地点着头。于是,这成了她们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可知,这里的“秘密”是指:她用假肢“骗”他的事。

(2)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语句“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使用了“看”“睁”“笑”和“你真幸运“的词句,运用了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接着”,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她”心理活动的迅速变化,表现了“她”的机智与善良。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本文讲述了“他”小时候由于是“骈枝”,怕被人嘲笑,不敢示人,变得越来越自卑。初中时,一位“假肢”女孩鼓励骈枝男孩由自卑逐步转向阳光的故事。文章以“他”的变化为线索,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叙写其小时候怕别人对他嘲笑,以致自卑;到初中后,遇到了“她”的鼓励和帮助,使“他”变得自信和阳光。前后对比,突出表现了“她”的美好心灵,也揭示了“乐观的心态”是解除痛苦的良药。也可以从铺垫、照应的角度来分析,如“她说自己的腿是假肢”和后来同学聚会上知道“她拥有完好的双腿”等。答案不唯一,能结合文章,选择一种写作手法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从文章叙写的故事看,男孩因“骈枝”而自卑烦恼;但是遇到“她”的鼓励后变得阳光。既可以说是“烦恼”,也可以看作是“幸运”。无论是用“骈枝的苦恼”,还是用“骈枝的幸运”来作文章的标题,都能构成小说的线索并揭示小说的主题。据此,选择一个作为标题,结合文章叙写的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5)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含义类问题,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语句“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生活的不完满”中的“笑”应该理解为积极乐观的态度,“不完满”可以理解为人的生理有缺陷或生活遇到的困境、挫折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生活遇到的困境。意对即可。

答案:

(1)①她的腿是假肢。②她用假肢“骗”他。

(2)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她”的机智与善良。

(3)示例:文章以“他”的变化为线索,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叙写其小时候怕别人对他嘲笑,以致自卑;到初中后,遇到了“她”的鼓励和帮助,使“他”变得自信和阳光。前后对比,突出表现了“她”的美好心灵。

(4)示例:骈枝的幸运 从文章叙写的故事看,男孩因“骈枝”而自卑烦恼;但是遇到“她”的鼓励后变得阳光。文章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更多的是“幸运”

(5)示例: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直面困难(挫折),乐观生活。

【点评】写作手法包括象征、对比、烘托、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抑扬结合、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首尾照应等。

1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父亲

李开复

对儿时的我来说,父亲是个严肃而遥远的人。在印象中,父亲言语不多,也不爱逗孩子们笑。所以,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

虽然来台湾多年,但是父亲一直不变的,是那满口的乡音。因此,我们的家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孩子们跟爸爸讲四川话,跟妈妈和兄弟姐妹讲普通话。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依然可以讲出很多四川话。听到川音,还觉得分外熟悉亲切。

我曾经一度以为父亲并不爱我。他很少表达他的感受,当我逐渐成年的时候,发现他也有他的“爱的语言”。比如他经常趁出门散步的时候,叫我一起出门上学,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走一小段路,这几乎是我们唯一的独处时间。现在想想,父亲总是把这种爱隐藏在沉默的行动里,以至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

但是父亲总是说到做到,对孩子们的承诺从未食言。有一次,父亲突发奇想给我出了

一道他自认为非常难的数学题,他觉得我肯定答不出来,说如果我做出来,他马上把他的派克金笔送给我。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道摆火柴的数学题,需要用六根火柴摆出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没想到年幼的我三下五除二,不到两分钟就摆好了。父亲“喜出望外”,立即把派克金笔交到我的手里,要知道,那时候,派克金笔是连大人也少有的贵重物品。

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内心一直藏着对中国的大爱,这是我后来才了解到的,他当年为官一场,却又厌恶官场作风,到台湾之后,一直致力于写作。

父亲最宠爱五姐。他过世以后,五姐非常悲痛,专门写文章追忆他。她说,“爸爸来台湾,祖母留在大陆,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从小,爸爸教她的第一首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小时候过年的对联,爸爸就写“时时勤秣马,年年望还乡”。

父亲的中国情结像一条无声的溪流,注入了我的价值观。不知不觉中,当我的人生需要做一些选择时,这些理念影响了我。而这些都是我成年以后逐渐理解的。在父亲的书房里,父亲一直珍藏着钱穆先生赠送给他的书法,上面的字苍劲而从容: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我知道,这是父亲一生的写照。

(1)文段从哪几个方面来回忆父亲?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现在想想,父亲总是把这种爱隐藏在沉默的行动里,以至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

(3)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一共回忆了父亲的四件事:父亲满口乡音;父亲有自己“爱的语言”;父亲信守承诺;父亲有很多的中国情结。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和他的中国情结。

【解答】(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概括。细读文本可知,本文一共回忆了父亲的四件事。结合“虽然来台湾多年,但是父亲一直不变的,是那满口的乡”,概括为:父亲的乡音不改;结合“我曾经一度以为父亲并不爱我。他很少表达他的感受,当我逐渐成年的时候,发现他也有他的‘爱的语言’”,概括为:父亲对“我”的爱;结合“但是父亲总是说到做到,对孩子们的承诺从未食言。有一次,父亲突发奇想给我出了一道他自认为非常难的数学题,他觉得我肯定答不出来,说如果我做出来,他马上把他的派克金笔送给我”,概括为:父亲守信把金笔送我;结合“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内心一直藏着对中国的大爱,这是”,概括为:父亲的中国情绪。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以至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对“我”的爱深沉,“我”逐渐理解了父亲“爱的语言”。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可逐一分析。由上一小题分析可知,全文一共叙写了四件事,第一件事表现了父亲对家乡的思念。第二件事表现了父亲对“我”沉默少言和对“我”深沉的爱。第三件事表现了父亲信守承诺。第四件事表现了父亲的家国情怀。据此分析可知其性格特点。

答案:

(1)父亲满口乡音;父亲有自己“爱的语言”;父亲信守承诺;父亲有很多的中国情结。

(2)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3)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严肃、冷静、沉默寡言却深爱子女、热爱祖国的父亲形象。

【点评】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表达了……。

14.阅读《牡丹真美》,回答问题。

牡丹真美

①好友的女儿新婚不久,随丈夫到乡下去探望丈夫的姨姥姥。一进院门,她就大叫起来,因为,院子里有一株跟她差不多高的牡丹,开满了硕大的白色花朵。她顾不上跟姨姥姥过多寒暄,就自顾自转着圈儿为那牡丹拍起照来。大家都笑她,她也笑自己,但却根本停不下来。后来,一大家子人陪她吃饭,她却忍不住低头翻看手机中的牡丹照片。她没有注意到姨姥姥的离席,甚至也没有注意到老公的离席……临走的时候,姨姥姥送给她十朵半开的白牡丹,嘱她回家插到花瓶里,清水里放一点点白糖,可以开上半个月。她欢喜得要命,不住声儿地叨咕:“牡丹真美!牡丹真美!”回程的路上,丈夫告诉她说:那棵白牡丹是姨姥姥的婆婆过门儿后亲手所栽,已经一百多岁了;姨姥姥不准任何人碰那棵牡丹,别说摘花,就是揪一片叶子,姨姥姥都要跟那人拼老命;为了讨你喜欢,姨姥姥破天荒亲手为你剪了十枝花!趁你在屋里吃饭,她净了手,在牡丹前烧了三炷香,跪下跟牡丹说:那孩子可待见你呢!求你舍她十枝花吧……

②好友的女儿是含着泪跟我讲这段故事的,末了,她把手机举到我面前说:“你看你看,多美的牡丹!美得就像画出来的!”

③这个可爱的故事,被我在心里温习了一遍又一遍。我总忍不住拟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轰轰烈烈地盛开着夺目的白牡丹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形?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这家的房屋定然不止一次翻修过吧?这家的家庭成员定然有过生老病死吧?旱涝虫灾的年份里,这....株牡丹定然跟其他的植物一样难捱吧?但是,这一切的更迭变故、灾祸劫难,都没有成为..这株牡丹枯焦萎谢的理由。她被爱,她被欣赏,她被视为神物,她始终处于怀抱的中心。她怎敢衰枯?她怎忍心不在每年春天开出最打眼的花?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神圣的善待,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了出来。不管那个农家小院多么简陋寒碜,我都相信那位“姨姥姥”定然是多福多寿的——为了看护好她心爱的牡丹,为了一年一度的隆重会晤,她必须活得好、活得久。

④我问自己:我的牡丹在哪里?

⑤我愧赧地检视自己的人生院落——我没有看见牡丹。可以肯定地说,这双辛劳的手也曾侍弄过一些应时的花花草草,这颗枯涩的心也曾被多情的春光照耀。但是,跟那位“姨姥姥”比起来,我的虔心、精心、仁心、恒心是多么有限啊!我没有学会为自己心爱的花儿焚香,没有学会娓娓地跟她说贴心话,没有学会在干渴难耐的日子里还惦记着给她喂水,没有学会在花儿凋谢一秒钟后即开始欣悦地期待来年的花开,没有学会拿出大半生的时光甘心服侍一株植物,没有学会在每一朵盛开的花中幸福地照见自己的面影……

⑥我患了可怕的“牡丹缺乏症”。我的病友很多很多。

⑦“神圣感”抛弃我们有多久了?它还会怜惜地返身回来向可怜的我们施以援手吗?我们这些被“物质”跋扈地绑架了的人,精神世界已贫瘠得开不出一朵寒素的小花。夜读木心,听他讲“实在不惯于地上走,鹰说”,竟兀自笑出了声。我问木心笔下的那只鹰:高翔的鹰啊,你究竟俯瞰到了什么?当你看到大地上那些匍匐而行还自鸣得意的人,你冷笑了吗?

⑧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姨姥姥”或许正在与她的牡丹幸福对视吧?那被插进远方花瓶里的十朵牡丹惹她牵念了吗?那花枝上十处扎眼的伤口惹她心痛了吗?春光正好。我好想飞临那个农家小院,安静地站在“姨姥姥”身旁,由衷赞一声:牡丹真美。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①段所写的故事。

(2)分析第③段中连用三个“定然”的表达效果。

(3)“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是什么关系?请根据第③段内容回答。

(4)第⑥段划线句子“我患了可怕的‘牡丹缺乏症’”中“牡丹缺乏症”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分析】文章由爱花如命的姨姥姥因好友女儿的喜欢,破天荒地剪下十朵半开的牡丹花送给她写起,引出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反思我们对待美好事物不够用心,对生活缺乏“神圣感”,美好生活的回馈少,精神世界越来越贫瘠。文末再次表达对姨姥姥的敬意以及对姨姥姥人生态度的向往。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阅读文章第①段可知,好友的女儿随其丈夫回家探望“姨姥姥”时,发现家里已经有一人高的牡丹,“她顾不上跟姨姥姥过多寒暄,就自顾自转着圈儿为那牡丹拍起照来。大家都笑她,她也笑自己,但却根本停不下来。后来,一大家子人陪她吃饭,她却忍不住低头翻看手机中的牡丹照片。她没有注意到姨姥姥的离席,甚至也没有注意到老公的离席......”这一系列失礼行为充分体现了好友女儿十分喜欢牡丹,“姨姥姥”平时爱花如命,但是见好友女儿喜欢,“她净了手,在牡丹前烧了三炷香,跪下跟牡丹说:那孩子可待见你呢!求你舍她十枝花吧,剪了十朵半开的牡丹送给了她。据此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第③段中三个“定然”强调无论是花还是人的生长过程中都会经历意外情况,但这株牡丹依然坚持了下来,从而体现了“姨姥姥”看护牡丹的不易。体现了下文第⑤段姨姥姥看护牡丹花的虔心、精心、仁心、恒心。

(3)本题考查句子深刻含义。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从文中“她被爱,她被欣赏,她被视为神物,她始终处于怀抱的中心。她怎敢衰枯?她怎忍心不在每年春天开出最打眼的花”;“神圣的善待,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了出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第⑥段中“牡丹缺乏症”,一方面是指缺乏“姨姥姥”具有的那种“虔心、精心、仁心、恒心”,感叹自己与“姨姥姥”的差距;另一方面,“牡丹”还代表着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美好事物,体现了作者对如今人们精神世界渐渐贫瘠的感叹和无奈。

(5)本题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回答时从其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两方面着手。文章以“我”的想象结尾,在结构上与第①段形成前后呼应,结构更加完整。在内容上,想象“姨姥姥”与牡丹花对视情景,表达了对“姨姥姥”与牡丹花和谐之美的赞叹,也体现了对“姨姥姥”人生态度的向往,强化了作者情感,深化了文章主题。结尾以想象结束,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答案:

(1)爱花如命的姨姥姥因好友女儿的喜欢,破天荒地剪下十朵半开的牡丹花送给她。

(2)三个“定然”是对牡丹生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意外情况的肯定猜测,反复运用,强调了长期看护牡丹的不易和姨姥姥的虔心、精心、仁心和恒心。

(3)人爱花,欣赏花,视花为神物;花不敢衰枯,每年开出最打眼的花;这是一种相互善待的、各自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出来的神圣关系。

(4)对待美好事物不够用心;对生活缺乏“神圣感”;美好生活的回馈少,精神世界越来越贫瘠。

(5)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再次表达对姨姥姥的敬意以及对姨姥姥人生态度的向往。

【点评】赏析词句要依据词句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词句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词句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

15.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当时只道是寻常

王春娇

①母亲又一次走入我梦里。

②我梦里的母亲,很年轻,很漂亮。她乌黑的长发,随意挽成一个髻,插上一根银簪;她弯弯的眉,像墨笔轻轻地划过,剩浓淡相宜的墨迹;她润红的脸,小巧挺直的鼻,微微上翘的唇,都在我梦里清晰浮现……她年轻漂亮得——让我不敢喊她一声“妈”。

③是的,“她”自然不是我母亲,我母亲也决然不是这样的。

④母亲给我的最初记忆,是啥时候的呢?是我出生之日呢,还是我开口叫声“妈”,或是写下“妈”字的时刻呢?无法猜想。但我知道,母亲不年轻,也不漂亮了。她生我的时候,已经36岁了。36岁的劳动妇女,跟年轻漂亮是决计沾不上边的。

⑤她终日黑衣裹着臃肿的身躯,粗壮的双手舞动着锄把,那块坚硬的土地被她翻过一遍又一遍。她挥汗如雨,乱发在风里飘飞……而我,应该是躺在地边上的摇篮里,吮着手指头,斜眼看她……我的母亲,是如此的健壮,如此的能干。父亲不在家的日子,是母亲用她坚强的肩头挑起了一家十口人的生计。她怎么可能年轻漂亮呢?

⑥我一直以为,母亲不年轻,不漂亮,全因生活所致。然而,当父亲回来了,孩子们渐渐长大了,日子渐渐好过了,母亲却没半点歇停的意思。

⑦她依旧凌晨四点起,做饭,扫地,喂鸡喂鸭。她蓬乱的头发,只消一手水一抹,便完成

了女人一天中最重要的梳洗内容。天蒙蒙亮的时候,她已经戴上了自编的斗笠,系紧了腰箩,光脚趿一双拖鞋,一边扯着嗓门喊我们“起来了!起来了!”一边推开院门出去了。那时,不得懒睡的我多半是气鼓鼓地窝在床上,对她满腹怨言。我就不明白,那几畦菜苗一天不浇水会死?那片玉米地一天不锄草会长不大?更不明白的是,夏至过后,阳光火热得令人窒息,她中午劳动回来,呼噜呼噜扒下两碗冷饭,又戴上斗笠出去了……

⑧夜里,我们围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她坐在躺椅里,陪我们“看”,可她根本就看不懂。我们笑的时候她也笑,我们哭的时候她也陪着掉泪,还要不停地追问我们“怎么了”。我们渐渐不耐烦的时候,她就不再吱声了,九点不到,她早歪着头,很响亮地打着呼噜,父亲总在那一刻把她喊醒,牵着她手带她去休息。

⑨这样的女人,怎么可能年轻漂亮呢?

⑩可是,很遗憾母亲没一张年轻时的照片,甚至连中年的也没有。为此,母亲在世的时候,我曾多次在暗中端详她,总没发现她有半点漂亮的痕迹,甚至于母亲过世之后,我还常常在她遗照前驻足:我看她瘦削的脸上,一双无神的眼里,满是忧伤;紧抿的双唇,欲说还休,似有道不尽的挂牵;倒是她的头发,直至六十了,还是那么黑,那么亮——如果要说她曾经美丽过,那么,这头发也该是一个例证了。

⑪品貌出众的母亲,终被沉重的生活压弯了肩膀,压皱了眉头,压丑了容颜。当我们一个个长大,成家,生子,不再需要母亲为我们操劳了,可母亲竟在那时倒下了。是否,母亲一生辛劳,终于到了她的终点?

⑫每每想起母亲的时候,总是想起那些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细节:她扛着锄,吭哧吭哧地挖着地;她汗流浃背地回来,舀一瓢冷水,仰头一饮而尽;她戴着老花镜,低头专注地钩、挑、捻;她敲着我们的门,扯着嗓门喊:“起来了!起来了!”可是,在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这些寻常的生活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甚至漠视……

⑬母亲曾经美丽过,这是无可置疑的了。然而,此生,我是无法“见”到母亲年轻美丽的真容了,我只能在梦里,见到她曾经的美丽了。当我再一次梦见她的时候,我不再讶然于她的年轻美丽。我坦然地拥着她,用我的心轻轻地喊她一声:“妈!”于是,梦中的我笑出了眼泪。

⑭闲时,翻念纳兰的《浣溪沙》,当念到“当时只道是寻常”时,我倏地掩面而泣。

⑮如果爱了,得赶紧,别让寻常变成将来咀嚼不断的心酸往事。

(2021年第2期《思维与智慧》)

(1)朗读文章第①段时应重读“又”,请说说其中原因。

(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天蒙蒙亮的时候,她已经戴上了自编的斗笠,系紧了腰箩,光脚趿一双拖鞋,一边扯着嗓门喊我们“起来了!起来了!”一边推开院门出去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品貌出众的母亲,终被沉重的生活压弯了肩膀,压皱了眉头,压丑了容颜。(从修辞的角度)

(3)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往往寄托着深意,阅读时要仔细体会。请为第⑨段写批注。

(4)本文用纳兰《浣溪沙》中的词句“当时只道是寻常”作为题目,有何妙处?

(5)请分析本文第⑦段画线句子下面链接材料情感表达的相同点和写作手法的不同点。

【链接】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

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分析】本文由梦境引出对母亲的回忆,写当时现实中的母亲因忙于生活,而与年轻漂亮无缘。作者叙写了一系列生活细节,表现出母亲勤劳能干、默默为家庭付出的特点,自己却对母亲不理解,有怨言。文章以此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提醒读者尽孝要赶紧,不要让寻常变成将来咀嚼不断的心酸往事。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此题应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体会人物情感。“又”说明不止一次梦见母亲,可见“我”对母亲思念之甚,也暗示母亲已经去世。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第①题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着手,“戴上了自编的斗笠,系紧了腰箩,光脚汲一双拖鞋”“推开院门出去了”是动作描写,“起来了!起来了”是语言描写,这些语句写出母亲清早的忙碌,可见她的勤劳能干。结合后文“那时,不得懒睡的我多半是气鼓鼓地窝在床上,对她满腹怨言”“在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这些寻常的生活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甚至漠视”等语句可知,这些生活细节还蕴含着被“我”忽视的愧疚之情。第②题要求从修辞角度着手,“压弯了肩膀,压皱了眉头,压丑了容颜”是排比修辞,具有增强语势的作用,写出母亲在生活压力下,变老变丑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和愧疚之情。

(3)本题考查作批注的能力。此题可按题干“往往寄托着深意”的提示,体会人物的情感。“怎么可能年轻漂亮呢”似贬实褒,蕴含着对母亲勤劳能干的赞美之情,也有对当时自己不理解母亲的愧疚之情。也可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其作用,进而作批注,分析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引用诗句通常有增加文采的作用。再从内容和情感角度分析,“当时只道是寻常”与文中“可是,在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这些寻常的生活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甚至漠视”的语句形成照应,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母亲的生活细节。情感上,由“在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这些寻常的生活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甚至漠视”“当念到‘当时只道是寻常’时,我倏地掩面而泣”“如果爱了,得赶紧,别让寻常变成将来咀嚼不断的心酸往事”等语句可见,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之情,提醒读者尽孝要及早。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情感表达的相同点,由“不得懒睡的我多半是气鼓鼓地窝在床上,对她满腹怨言”“我就不明白”“更不明白的是”等语句可见,本文中的“我”对母亲的勤劳不理解甚至有怨言。由“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等语句可见,链接材料中“我”只顾自己发泄郁闷的情绪,忽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感受。两者相同之处是都写了自己当时对母亲的忽视甚至漠视。写作手法的不同点,由“我就不明白,那几畦菜苗一天不浇水会死?那片玉米地一天不锄草会长不大”可见,本文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反问的修辞手法。由“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可见,链接材料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由“望着望着”“听着听着”可见,链接材料主要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可据此作答。

答案:

(1)示例:①说明不止一次,引出下文梦里的母亲;②暗示母亲已经去世;③更能表达出

“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示例:①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母亲一大早忙碌的状态,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这些当时寻常的生活细节常常被“我”忽视,也表达了“我”的愧疚之情。

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母亲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慢慢变老变丑,直到失去了健康和生命,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和愧疚之情。

(3)示例一:内容上运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了母亲的不年轻,不漂亮。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她看不懂电视,响亮地打着呼噜,引出下文“我”曾多次暗中端详她,也没发现她有半点漂亮的痕迹。

示例二:文中多次写母亲不年轻,不漂亮,与梦中很年轻、很漂亮的母亲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限伤感、心酸。

(4)示例:①运用词句,可以增添文采;②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回忆母亲生前的寻常生活细节;③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④希望尽孝要赶紧,别让寻常变成将来咀嚼不断的心酸往事。

(5)示例:相同点:画线句写“我”因为不能睡懒觉而对母亲满腹怨言,链接材料写“我”双腿瘫痪后脾气的暴怒无常,都写了自己当时对母亲的忽视甚至漠视,表达了对当时不能体谅母亲的愧疚之情。不同点:写作手法上画线句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反问的修辞手法,链接材料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点评】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1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乙】

母亲犹豫了好长时间,她有些急切,又有些迟疑。终于,她拿出了一块玻璃。我不知道她这是干什么。母亲说,把它放在你的电脑前面,兴许能挡挡辐射。这是一块普通的窗户玻璃,不普通的是,边角已被母亲用砂轮磨得光滑如水。这才回想起,母亲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向我打听有关电脑辐射的知识。

我日夜坐在电脑前写作。母亲不知从何处听说,电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伤害”被紧张和担忧无限夸大。而她又一直认为她的儿子是何等的粗心大意。能想象出,多少个不

眠之夜,母亲冥思苦想,才想出了“高招”。当儿子对一切都粗枝大叶掉以轻心时,母亲的心,却像敏感的雷达,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母爱无微不至。

(选自查一路的《住在母亲的掌心》)

【丙】

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他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

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选自春华的《握住母亲的脚》)

(1)阅读【甲】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暴怒无常的具体表现。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丙】文中青年大学生“潸然泪下”,请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写一写此时青年大学生的心理活动。

(4)【甲】、【乙】、【丙】三个文段,都向读者展现了一位细心爱子的母亲形象。根据以下提示完成仿写任务。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它像 黑夜的蜡烛 ,

带给我们光亮 。

【分析】【甲】文段主要叙述了“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对“我”的鼓励;【乙】文段主要叙述了“我”日夜坐在电脑前写作,母亲给“我”磨了一块玻璃防辐射;【丙】文段主要叙述了青年大学生为母亲洗脚之后,终于理解了母亲。三个文段都向读者展现了一位细心爱子的母亲形象。

【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根据“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可知,“我”暴怒无常的具体表现是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听到母亲讲去看花,“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字词、句式等角度入手。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因此判定修辞手法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画横线的句子把母亲的心比作敏感的雷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雷达的特点以及“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可知,这个句子突出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

(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青年大学生很爱他的母亲,但是当他为母亲洗脚时,“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此时他真切地懂得了母亲的不易,更加地感激母

亲,爱母亲。答题时,采用第一人称写出青年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意思对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这个句子开头写“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因此后面仿写的部分需要体现母爱的无私,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

(1)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听到母亲讲去看花,“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的心比作敏感的雷达,突出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

(3)示例:我从来就没有注意过妈妈的脚是这样的坚硬,真是对不起妈妈啊!妈妈,感谢您对我付出的一切,儿子将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恩情。

(4)示例:黑夜的蜡烛 带给我们光亮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17.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风雪夜归人

马亚伟

三十多年前,父亲在离家三十里路的地方上班,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

冬天的天,像个面无表情的冷面人。寒气阵阵,天空透着捉摸不透的意味。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母亲说:“下雪了咋办,还是别去了。”父亲犹豫了一下,推起车子出了家门。

过了一会儿,天阴得更沉了。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母亲叹口气说:“让你爸别去上班了,他偏不听,下雪了还咋回家!”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

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母亲在屋里屋外团团转,雪地上留下她杂乱的脚印。“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

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问母亲:“我爸今天不回来了吧?”母亲无比笃定地说:“回来!他肯定回来!”

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忽然,母亲说:“走!回家做饭,你爸回来得吃

上热乎饭!”

母亲认定,父亲一定会回来。我跟着母亲在屋子里忙碌起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时候,分外觉得“家”这个字眼是那么可亲。母亲烧起灶火,忙着熬红薯粥。她嘱咐我在炉火上烧开水:“多烧点开水,你爸回家得赶紧让他用热水洗洗,暖和暖和。”灶火上熬着红薯粥,母亲开始切白菜,切豆腐,洗粉条,她要做父亲最爱吃的大炖菜。

屋子里的饭菜香味弥漫着,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夜色漆黑,别人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可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我和妹妹围着炉火,静静等待。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

后来母亲不再出门去,但她的焦虑在升级,眉头紧锁着。就在我们都等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屋门“吱呀”一声开了。“爸爸回来啦!”妹妹喊起来,我和母亲也一跃而起。

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我赶紧把门关紧,让屋里的温暖一点点融化父亲的寒冷。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夜归人,只要有人在风雪中为他守候,就一定能回到家。

父亲坐到餐桌前,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张口想要说什么,又停了一下,终于说出一句话:“家里真暖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0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风雪夜归人”为题,主要写了父亲冒雪回家的故事。

B.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屋内温暖与屋外寒冷的对比、妹妹形象与妈妈形象的对比。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①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这是环境描写,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②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这是动作描写,分析动作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3)小说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这一形象仍很鲜明,结合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4)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在叙述上总是调动着读者情绪,让读者始终牵挂着“父亲”的归来,这样使小说富有感染力。说说小说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分析】本文主要写了风雪夜“我们”翘首期盼父亲回家的故事。写出母亲对父亲冒着风雪去上班的牵挂和担忧,表现父亲是一个爱家人、爱家庭的人,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和写法理解。

A.有误,选项中“主要写了父亲冒雪回家的故事”项表述有误,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主要

写了风雪夜我们翘首期盼父亲回家的故事。

B.正确;

C.有误,选项“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表述有误,本文标题是《风雪夜归人》,风雪夜归人是父亲,文章以父亲上班,“我们”等待父亲回家,父亲冒雪回到家组织材料,以父亲的一句“家里真暖和”做结,旨在告诉我们,再多的疲累与辛苦都抵不过家的温馨,回到家,才是回到爱的港湾。因而线索人物是父亲。

D.有误,选项“妹妹形象与妈妈形象的对比”表述有误,由第八段“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等内容体现的是妹妹和妈妈在对父亲会不会回家一事上的态度和看法的对比。

故选:B。

(2)①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句子把“雪片”比作羽毛,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乱舞”一词将雪花赋予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下得大、威猛,表现了母亲对父亲风雪天去上班的挂念和担心。

②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揣摩。句子中使用了“涌、吸、拍”等动词,是对母亲进行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母亲见到冒雪回来的父亲时的欣喜及对父亲的关切之情。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由第二段“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第三段“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第十段“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可知,父亲是一个对家庭、对工作都尽职尽责的人,对家对亲人充满爱的人。

(4)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艺术效果分析。通过阅读文章的第二至第八段可知,作者对人物描写抓住典型细节,通过人物对话,对话时的神态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如“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等内容,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日常口头式的对话,让文章读起来亲切自然。细节描写,感人至深,一个眼神,一点泪光,真情展现,毫无保留;质朴的表达,娓娓道来,平实的语言却铸就情谊万千。其中穿插了大量环境描写,“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夜色笼了过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夜色漆黑”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烘托了人物焦灼的心情,使读者也似如临其境。

答案:

(1)B

(2)①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雪下的猛烈,表现母亲对父亲冒着风雪

去上班的牵挂和担忧。

②运用“涌、吸、拍”等动词,写出在风雪夜母亲见到父亲回来时的激动及对父亲的心疼。

(3)阴冷的冬日父亲依然去上班,并坚持冒雪步行了三十里地回家,可见父亲是一个爱家人、爱家庭的人,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4)叙述时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用真切的语言打动人心,质朴的叙述中彰显真情;同时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1、结合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18.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

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⑪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⑫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农民① 挑种种地 →城里父子议种瘪种→农民② 种下瘪种 →农民给儿新生

(2)“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请结合文章内容和情境揣摩父子的对话内容。

儿子:“ 爸爸,农民伯伯为什么不要那些瘪种子,难道它们不能发芽吗? ”

父亲:“ 儿子,那些瘪种子,是特殊的种子,农民伯伯肯定有他的用意的,我帮你去问一问吧。 ”

(3)请结合文本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的划线句。

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4)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句有何含义?

“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分析】文章开始写农民正在地里种高粱,由于他只把饱满的种子种下去,引发了带着儿子观看的城里人的请求。农民听完城里人儿子的故事后,答应了城里人的请求,种下了瘪种子。这样也给城里人的儿子新生的希望。同时,农民也得到了启发,知道了要把自己失去双腿的儿子带出家门,让他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从第一段“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可知,①为挑种种地。从第七段“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可知,②为种下瘪种。

(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从第六段“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可知,儿子说话的内容与为何瘪种子被抛弃,并为之难过有关。故儿子的语言为:“爸爸,那些种子为什么被仍在路边,它们不能像其他种子一样发芽长大吗?”从第六段“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可知,父亲关爱孩子,非常照顾孩子的情绪和心理,故推测父亲不会直接向孩子说明瘪种子会导致减产,而是会向孩子做委婉地解释,父亲的语言为:“儿子,那些种子和别的种子不一样,比较特殊先放在一边,肯定有其他作用,我帮你去问一问,这些种子要做什么用!”

(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和理解。从“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可知,句子把眼睛比作了绿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雨后的绿叶,是焕然一新、具有生命力的,故句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听到农民伯伯回话后的喜悦之情,儿子对瘪种子受到的照顾感同身

受,因此也从中得到了鼓励,获得了对生活的希望。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从“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可知,农民之前认为残疾儿子没用,总把他关在家里,故推测残疾儿子长年不与人接触、不被认可,心理自卑。现在农民改变想法,想要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说明他要用行动让儿子摆脱自卑心理。他想让儿子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说明他想让儿子鼓起生活的勇气,坦然大方地面对他人,正常地工作生活开出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花。农民希望儿子接触自己的果实,说明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了向往和美好祝福。

答案:

(1)①挑种种地 ②种下瘪种

(2)示例:儿子:“爸爸,农民伯伯为什么不要那些瘪种子,难道它们不能发芽吗?”父亲:“儿子,那些瘪种子,是特殊的种子,农民伯伯肯定有他的用意的,我帮你去问一问吧。”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城里人的儿子听到农民的回话后的兴奋、喜悦,表现城里的儿子得到了鼓励,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4)农民要用自己的行动让残疾的儿子摆脱心理的自卑,树立生活的勇气,坦然地面对周边的人,和正常的人一样生活工作,拥有自己的事业,自力更生,表达了对儿子美好的未来的向往之情。

【点评】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表达了……。

1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炊烟是引我回家的路

艾科

①儿时贪玩,和伙伴们一起疯耍时,往往就忘了回家的时间,所以每到饭点,大人都会扯着嗓子沿村吆喝自家孩子回去吃饭,那景象就像一台正在上演的地方大戏,锣鼓点一阵紧过一阵,主角你方唱罢我登场,声浪一山更比一山高。对于久唤不回的孩子,家长抓住现行后,则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连同“拳打脚踢白眼怒骂”齐齐上阵,直至把孩子“押解”回家为止。

②母亲高兴时,做好了饭也会沿着村路扯着嗓子呼喊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吃饭;她心绪倘若不佳,则会置在外面疯玩的我于不顾,默不作声地和父亲一起享用饭食,待他们酒足饭饱后,只在锅里留下一些“残羹冷炙”供我回来充饥;最糟的时候,母亲吃过饭,非但不给我留下一粒米或半块馍,还会命我靠墙而站抑或跪地反思,让我长好按时回家吃饭的记性。久而久之,为了及时回家吃饭从而规避母亲的惩戒,我渐渐多了一个心眼——我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玩耍,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瞅一眼矗立在厨房屋顶上的那个青砖烟囱,看烟囱里面是否冒出了袅袅炊烟。炊烟一出,说明母亲已经开始烧锅做饭,而我也要做好回家吃饭的准备了,以免过时不候,罚站伺候。

③母亲总是在夏收和秋收两季脾气暴戾。农闲的时候,她的心情出奇地温和,每次做好了饭,都会不厌其烦地满村唤我回家吃饭,所以在她心情愉悦的时节里,我可以肆无忌惮地到处玩耍,从来不用谨小慎微地观察家中那个耸入天际的烟囱何时冒烟。我可以堂而皇之地跟随小伙伴跑到离家一里路之遥的小河边,看小伙下河摸鱼老汉划船撒网,看妇女河边浣衣鸭群水中嬉戏。有时抬头明明看到远方的乡村上空,已有屡屡炊烟升起,甚至还有若隐若现的饭香,伴着乡间微风徐徐飘入鼻端,我也丝毫不以为意,并且继续心无旁骛地欣赏河中的景象。直至母亲戴着头巾、围着围裙、几步一声地过来喊我回家吃饭,我才会懒洋洋地起身,迈着依依不舍的步伐返回。

④我扯着母亲那散发着油烟与柴木气味的衣襟,蹦蹦跳跳地跟随她沿着乡村土路往家走,刚刚走到院落门口,清晨四散而去的鸡鸭全都一股脑蜂拥而来,它们叽叽嘎嘎、咯咯嗒嗒地围拢在梧桐树下,等待主人抛撒食粮。它们认识母亲,就像我认识引我回家的炊烟一样。母亲径直走到厢房屋里的粮囤旁,分别舀出一瓢专门存储的干瘪的玉米和小麦,然后往梧桐树下扬手一撒,那些饥饿如狼的家禽便会倏然飞扑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争抢饭食。母亲伸着食指点数完家禽的数量后告诉我:“你看,鸡鸭尚且知道定时回来吃食,你就不能也像它们一样,到了饭点就回家吗?没有手表不是理由,屋顶上的烟囱里啥时候冒烟,你能看不到吗?”听完了母亲的训导,我努起嘴巴告诉她:“以后我会注意观察咱家的烟囱的,尽量不再让你满村吆喝我回家吃饭。”

⑤其实,我挺惧惮母亲生气时的样子的,所以有时在出门玩耍之前,我都会事先溜进厨房,偷看一眼锅灶前面堆放的是什么柴火,以期到时能够辩识家里的烟囱会冒出什么样的炊烟。经验告诉我,如果母亲用的是干燥的豆秸或劈柴烧火做饭,那么烟囱里面就会冒出不易察觉、接近透明的烟缕;如果使用稻草或尚未干透的柴禾烧锅,那么烟囱里则会冒出浓烈稠密的黑烟。然而很多时候,这些草木“燃料”释放出的烟缕全都大同小异,仅仅通过“外形”并不足以判别是不是我家的烟囱里冒出的炊烟,所以为了精准起见,我还要额外记住我家在这座村落里所处的大概位置。这样一旦发现乡村上空有炊烟升起,即可大致判别是不是母亲开始烧饭了。如果确定不是,便可继续疯玩,否则就要主动提前回家,以规避母亲的训斥和惩罚。

⑥长此以往,村里的伙伴们大都练就了准确判定自己家里什么时候开始烧饭的“超能力”,冒烟的烟囱有时就像上课的铃声,它悄无声息地掌控着我们回家吃饭的节奏。如此天长日久,伙伴之间也形成了一起玩耍、共同观察、相互提醒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结伴玩耍的孩童里,不管是谁,一旦看到村落上空有炊烟升起,就会根据烟缕的大致方位提醒“相关”孩童回家吃饭。我经常在伙伴们的提醒下“安全”回到家后,看见母亲不是在烧锅,就是在摆放桌椅准备吃饭。有时看母亲一人忙不过来,我就会主动上前帮忙,以讨其欢心。

⑦流萤如线岁月如梭,转眼二十多年过去,生活业已发生巨变。如今,村民们大多都在使用清洁能源烹饪一日三餐,乡村昔日炊烟袅袅的景象也已不复存在。故乡的楼高了,路宽了,景美了,人少了,更静了,没有了聚集玩耍的孩童,便没有了唤儿回家吃饭的慈母声声。可是站在成年后的某个人生路口蓦然回首,更加怀念的,依然是那段炊烟引我回家吃饭的童年时光。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1年04月27日14版)

(1)本文以“炊烟是引我回家的路”为题有何妙处?

(2)品味语言。

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

②请分析下面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母亲径直走.到厢房屋里的粮囤旁,分别舀出一瓢专门存储的干瘪的玉米和小麦,然.后往梧桐树下扬手一撒,那些饥饿如狼的家禽便会倏然飞扑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争.抢饭食。

(3)本文第④段为什么要描写鸡鸭等家禽蜂拥到母亲身边等待主人抛撒食粮的情景?

(4)本文第②段画线句和链接材料的画线句都是写长辈惩罚小辈。他们的出发点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原来,这条兜肚大有讲究。何满子是个娇哥儿,奶奶老是怕阎王爷打发白无常把他勾走;听说阎王爷非常重男轻女,何满子穿上花红兜肚,男扮女妆,阎王爷老眼昏花地看不真切,也就起不了勾魂索命的恶念。

(摘自刘绍棠《蒲柳人家》)

(5)本文结尾写如今故乡的情况有何作用?

【分析】本文记叙了儿时的“我”贪玩,饭点时总是让母亲吆喝才能回家。表现了母亲娴熟、勤劳、能干、教子有方以及“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写出乡村昔日炊烟的已不复存在,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标题作用分析。把“炊烟”比作“引我回家的路”,设喻新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炊烟”是本文的行文线索;“炊烟”承载着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思念,对童年时光的怀念,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2)①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大人都会扯着嗓子沿村吆喝自家孩子回去吃饭,那景象就像一台正在上演的地方大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人吆喝自家孩子回去吃饭的场景比作一台地方大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人吆喝孩子回家时声音的洪亮、此起彼伏和场景的壮观,表现了大人们吆喝孩子回家时心里的急切之情和对孩子的疼爱之情。

②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舀”“撒”是动词,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喂家禽时动作的娴熟,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以及“我”对母亲勤劳、能干特点的肯定与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母亲伸着食指点数完家禽的数量后告诉我:‘你看,鸡鸭尚且知道定时回来吃食,你就不能也像它们一样,到了饭点就回家吗?没有手表不是理由,屋顶上的烟囱里啥时候冒烟,你能看不到吗’听完了母亲的训导,我努起嘴巴告诉她:‘以后我会注意观察咱家的烟囱的,尽量不再让你满村吆喝我回家吃饭’”,为后文母亲借此教导我到了饭点要回家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教子有方。

(4)本题考查阅读比较。异:文母亲惩罚“我”是为了让“我”长好按时回家吃饭的记性,教导“我”到了饭点要回家;链接材料结合“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可知奶奶惩罚何满子是为了让何满子穿花红兜肚。

同:他们的惩罚都是出于对晚辈的疼爱、关系和爱护,都是为了孩子好。

(5)本题考查文章结尾段作用分析。内容上:如今的故乡和从前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那里再没有昔日的炊烟袅袅,也没有母亲的呼唤,突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童年时光的怀念。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答案:

(1)概括了文章内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暗含主题,对乡村炊烟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①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人吆喝孩子回家时声音的洪亮和场景的壮观,表现了大人们吆喝孩子回家时心里的急切和对孩子的疼爱。

②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喂家禽时动作的娴熟,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以及“我”对母亲赞美之情。

(3)为后文母亲借此教导我到了饭点要回家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教子有方。

(4)异:文母亲惩罚“我”是为了让“我”长好按时回家吃饭的记性;链接材料奶奶惩罚何满子是为了让何满子穿花红兜肚。

同:他们的惩罚都是出于对晚辈的疼爱。

(5)内容上:深化主题,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乡村昔日炊烟的已不复存在,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结构上:总结全文,与前文相照应。

【点评】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等。

(2)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

2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野菊花

曹丽琴

①菊花茶是朋友出差去安徽亳州带回来的。朋友说,你每天用嗓常常熬夜,泡一杯野菊花茶润润喉提提神,缓解一下视力疲劳。我接过,一阵馥郁的甘草芳香袭来,满满的一大包,黄绿相间。土黄的菊朵,枯绿的花托,干燥得大有一幅沉年睡去不再复醒的样子。

②喝得多了,便摸到了它的脾性。取出几朵枯菊,冷水、温水是见不了它的丰盈,必须用滚烫的水倒入,菊才会在一股股热流里旋舞、释放,露开了笑脸,丰润了身姿,飘逸起芳香,微黄色的液体清清爽爽,离了枝头的菊花便有了第二次生命的绚烂。

③犹记得小时,秋收的田野里,纵横的阡陌上,走到哪儿都能采几束如此鲜艳的小菊花戴在头上,插在发间,挎一个竹篮,哼几首歌儿和伙伴们拾一篮满满的稻穗儿披着晚霞回家。谁也不知道这些野菊花是什么时候长在这儿,也没有人对此诧异。一切都是那样自自然然、年复一年。仿佛村庄上的乡亲,田野里的庄稼,坚守着土地,默默地开花吐蕊。一朵朵迎着朝阳沐着夕辉映着星光,仿佛我们乡村孩子的脸庞朵朵灿烂。

④现在,野菊花随着我们成长的步伐也竞相开放到了繁华的城镇里。我的心房里就有这样一幅画呢!一幅我所见过的纯天然的油画。它的色泽是那样的鲜艳、明快,真正的自然造

化。那个周末,我穿过长长的楼道下得楼来,随同迎面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笼罩全身,它也就一眼撞进了我的视线中,然后它就牢牢地投影在我的心房里。它是那样的蓬蓬勃勃、浓浓丽丽、灿灿烂烂地盛开在小区的花坛里。鲜黄鲜黄的小菊花,一朵两朵,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数也数不过来,看也看不过来,一堆堆一簇簇,满地都是。真怀疑是那夜晚的繁星不约而同坠入尘间,一下子全都闪耀在这一片地域上了。

⑤这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是我熟稔的热烈和澎湃的颜色,宛若儿时村庄、田野生长的野菊花一样旺盛。它与这个季节飘叶如蝶的枯黄迥然不同,那是一种衰败,一种萧条,一种沉寂。而它是生命的色彩,鲜艳、亮丽、夺目。细细凝视,鲜黄鲜黄的花瓣,小小巧巧、玲玲珑珑、叠叠挨挨,如玉露蝶衣紧紧簇拥着金黄、圆实的小花蕊,活力四溢、夺人心魄,真正的“百草摧时始起花”。

⑥一种亲切油然而生,陶醉在目光注视的地方。身旁,银杏叶飞舞,樱花叶凋尽,而它们如这冬日的阳光芳香、恬美,释放着生命的活力。当我的孩子和伙伴在菊花前扬起笑脸,我仿佛看到我和朋友童年时青翠的身影。越来越多的野菊花开遍城镇,繁衍着生命。就像我和朋友以及更多的像我和朋友这样的乡村孩子,长大了,移植到了城镇,努力地适应城镇的土壤和空气,互相携手扶持着,沐浴着城镇的雨露和阳光,演绎生命的再度绚丽。

⑦这菊,定是这样一种好种易活的植株吧。抽芽、吐叶、开花、凋零。如此循环,潮起潮落,美丽人生。要不,城镇上的这种小菊花何以盛开得愈来愈蓬勃,愈来愈芬芳,甚至艳过了那些需要精心培育的菊中贵族:雍容华贵的“白呼啸”,亭亭玉立的“绿朝云”,缤纷多姿的“五彩凤凰”……

⑧它们靠的是什么?也许就是这“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的心性吧。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CD

A.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清新自然。

B.“清丽”为本文的语言风格。“清丽”不仅体现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上,还体现在叠词的运用上。

C.文章③、④自然段相互映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野菊花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在城镇里开放得更加灿烂。

D.文中作者依次描绘了乡村的野菊花、移植到城市的野菊花和杯中的野菊花的形象,文章条理清晰。

E.文章采用设问结尾,言简意赅地总结收束全文,同时赞美了菊花的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2)结合文中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

真怀疑是那夜晚的繁星不约而同坠入尘间,一下子全都闪耀在这一片地域上了。

(3)通过阅读,你觉得文章运用了怎样的写法?要表达怎样的一个中心?

【分析】本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了菊花的特点:平凡质朴,默默无闻;鲜艳亮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百草摧时始起花;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开得一样旺盛。赞颂了来自农村,扎根城市的普通却淳朴、坚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类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E.正确;

C.有误,根据第④段“现在,野菊花随着我们成长的步伐也竞相开放到了繁华的城镇里”

可知,野菊花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都鲜艳亮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可知选项错误;

D.有误,文中作者由杯中的野菊花勾起回忆,描绘了乡村的野菊花、城镇的野菊花的形象,可知选项错误。

故选:CD。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画线句将“满地的小菊花”比作“夜晚的繁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约而同”把小菊花当成人来写,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菊花开放的情状和色彩,比喻新奇,富有动态美。

(3)本题考查文章表现手法把握和主旨理解分析。从第⑥段“就像我和朋友以及更多的像我和朋友这样的乡村孩子,长大了,移植到了城镇,努力地适应城镇的土壤和空气,互相携手扶持着,沐浴着城镇的雨露和阳光,演绎生命的再度绚丽”可知,文章是借野菊花来写人,是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的手法,借赞颂野菊花,赞颂来自农村,扎根城市的普通却淳朴、坚强、充满生命活力的类人,这才是作者写此文的目的。

答案:

(1)CD

(2)画线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满地的小菊花比作“夜晚的繁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菊花开放的情状和色彩,给人新奇感和美感。

(3)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赞颂来自农村,扎根城市的普通却淳朴、坚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类人。

【点评】多选题的解题方法: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2024年2月24日发(作者:奚浚)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及答案共20篇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童心苹果

刘诚龙

爱人在一所小学教书,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若时间可以伸缩,她会把在校时光拉长,在家时日压短。

在校,她把“时间”有意无意说成是“时光”;在家,___。她意识里,___,家里时间是度日如年。也是也是,在校园,___;到家里,整天所见的是皱皱的核桃脸。

爱人给我泡一碗面,放桌上。她喝瓶牛奶啥的,提包就去学校。不饿?不饿,爱人说。她到学校不缺吃的,早晨,这学生会送她个包子,那学生会送她半边月饼,汉堡包肯德基的,都会有一两个学生从书包里掏出来:艾老师,您吃。她不想吃,有段日子在减肥,她的减肥要诀是不吃,或是少吃。

一个暑假过去,减肥效果不太理想,却也看得见。班里学生见了,大喊:老师,您瘦了?我们不准您瘦。

也不知道是从谁开始的,也不知哪天,不经意间,便常有几个学生,书包里带上零食送老师吃。街上的,家里做的,还有爸妈自远处归来带给孩子吃的。

这天,是个男学生,长得憨头憨脑,圆圆的脸,他妈叫他“足球”。干吗叫球,叫“苹果”多好。这孩子脸圆,肚也圆,看那肚子,是个小吃货,容量大,蛮能装东西的。砰砰砰,他书包都没放课桌就跑老师门前来了:“老师,您吃苹果。

“不用不用,你自己吃。”

“不,老师吃了别个同学的,干吗不吃我的?”

“我吃了,你没有吃的啦。”

“我还有。”他翻了书包,果然里面有个大苹果。

老师笑了,把苹果接了,随手放在桌子上。“莫放桌子上。”他拿起苹果放在老师茶杯上。“‘苹果球’,这星期要奖你一面小红旗噢,好讲卫生。”老师既不跟他妈叫他“足球”,也不拟他脸型叫他“苹果”,而是综合两者叫他“苹果球”。

“老师,我要看这个苹果生个苹果崽崽出来。”原来上次带他去了一个蔬菜基地,蔬菜基地搞大棚蔬菜,他一知半解,说给植物根部水,上面给阳光饱暖,菜会生菜,根会生根,苹果下面给了水,会苹果生苹果。越过窗子,一缕阳光射进窗来,正好打在苹果阳面。水,阳光,还有那颗心,是会让这个苹果开花吧,结果吧。

一节课下来,老师收拾教具,往办公室走。“苹果球”步子飞快跟着艾老师。那双清澈的眼睛,搜索着那只苹果。他不是来看苹果生苹果的,是看老师吃了苹果没。看到那只苹果,在阳光下,鲜红鲜红,光亮光亮。苹果球眼里亮晶晶,有水在漾动:老师,您不吃我给您的苹果啊。眼泪好像忍不住了。老师忙说:“老师会吃的,会吃的。”

是第三节课的课间吧。老师伏在案头批改作业,“苹果球”又来了,他来督促老师吃苹果的?

不是,他低了头,怯怯地说:“老师,我肚子饿了”。“饿了啊,这里有个苹果

呢。”“苹果球”也不讲客气,得了老师一声令,跳过来,拿起苹果:“老师,您也要吃。您不吃,我也不吃。”

他的老师拿起苹果,轻轻咬了一口,然后把苹果递给“苹果球”。“苹果球”大嚷:“不,老师,您还得吃一口。”老师又轻咬了小半口。“苹果球”拿起苹果,呵呵,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嘁嘁喳喳,嘁嘁喳喳,核仁都咬了小半边,脸上红扑扑的,是那红艳艳的苹果色转了脸色去的吧。

爱人说,那苹果真是好品种,很甜很脆。我能想象到,那苹果肯定格外甜,格外脆,那是一颗童心苹果。

阅读欣赏课上,老师推荐阅读小说《童心苹果》。

(1)请你结合语境补写第二段画横线处空缺的内容。

(2)对小说标题的赏析需要关注标题的含义、标题与小说内容的联系标题的艺术特点。请你写一段文字赏析这篇小说的标题《童心苹果》。

写作提示:结合文章内容不少于100字。

【分析】本文写了“我”的爱人在学校教书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孩子们给艾老师送吃的是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艾老师轻咬苹果是在守护童心,浓浓的师生情谊令人感动,表现出孩子们纯真的童心,以“童心苹果”为题表现出纯真的童心在师爱的呵护下更加美丽纯洁。

【解答】(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描摩,我们可以根据已知信息去推断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大概推测出这个是一个前后相反的转折关系。也可以看作是仿写题。内容上相成对比。第一空根据“她会把在校时光拉长,在家时日压短”可仿写为:她无心有心把“时间”说成是“时日”;第二空:根据“家里时间是度日如年”可仿写为:学校时间是无限风光(学校时间是白驹过隙);第三空根据“到家里,整天所见的是皱皱的核桃脸”和题目“童心苹果”可仿写为:随时见的是红红的苹果面。

(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赏析,同时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考查能否准确体悟文字里的深层含义,另外就是是否能够把自己的感受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示例:一个苹果,一颗童心;一缕阳光,一份希望。标题“童心苹果”点明了小说的主旨:纯真的童心在师爱的呵护下更加美丽纯洁。题目新颖别致,引发联想,激发读者兴趣。故事中的小男生“苹果球”天真可爱,他相信老师像对待其他同学一样对待自己,期待老师吃他的苹果,肚子饿了去找老师,和老师分享自己的苹果。苹果是甜的,象征着幸福和快乐,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都是这样的苹果,而守望他们的老师一定都是“暖暧的春光颜”,老师如初日暖阳,照耀着每一颗“苹果”,呵护着每一颗“童心”。

答案:

(1)她无心有心把“时间”说成是“时日”;学校时间是无限风光;随时见的是红红的苹果面。

(2)示例:本文标题“童心苹果”表达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妙”在意蕴丰富,“童心苹果”既指苹果甜脆,又象征孩子们纯洁无邪的童心。“生个苹果崽崽来”是“苹果球”童心烂漫,找老师分着吃苹果,更显他童真可爱;标题“巧”在暗示文章主旨,孩子们给艾老师送吃的是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艾老师轻咬苹果是在守护童心,浓浓的师生情谊令人感动。“童心苹果”,纯真清甜,久久回荡心间。

【点评】文章标题可能有的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

朱鸿达

①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②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③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时的父亲正值不惑之年,和我今日的年龄相仿,但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进县城。

④老家距县城较远。当时道路很差,长途汽车也未更新换代,途中随时上下旅客,5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漫长的路途,我和父亲并排坐着,彼此没有交流,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偶尔,匆匆一瞥间能看到父亲清癯的脸颊、额头的皱纹和双鬓花白的头发,几次想和父亲说话,却欲言又止。

⑤时光匆匆,短短的三年,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三年后,我到济南上大学。从未去过济南的父亲依旧和我在村东头坐上了开往济南的长途车。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而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

⑥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致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想这段往事,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⑦大学毕业后,我坐着长途汽车从济南回到故乡,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村东头,站在瑟瑟的秋风中等我。我不知道她等了多久,只是依稀记得她见到我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把行李放到三轮车上,然后和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故乡已在眼前,而未来的路却一片迷茫。转身望着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心想,再次远行不知道是何时?

⑧经历了峰回路转,经历了辗转流离。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

⑨后来,每次远行仍是父亲送我,而每次迎接我的永远是母亲慈祥的笑容。曾经我从未在意,为何每次都是父亲送行,母亲接我?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父亲默默地带我走上更远更广阔的路,母亲则迎接我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

⑩记忆中,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除去种地做饭,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以致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很久,母亲几次较远的车程便是附近的舅妈家、伯父家和姨妈家,这里安放着她的亲情与牵挂。

⑪时光如长途汽车一去不返,只留下蹉跎的岁月。今天,我有了自己的汽车,想带父母出去转转,却发现二老如故乡那株斑驳衰老的老榆树已经没有力气前往更远的地方了,而仅存不多的时间都留给了儿孙,他们正乘着一辆破烂不堪的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向生命的终点。

⑫去年的秋末,家里添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购买前我征求父母的意见,他们坚定地说,不用买,买了也没用。而当我把三轮车骑到他们面前,他们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⑬时至今日,每次远行,望着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的父母而心酸。他们曾带我走过人生的四季,领着我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最后走向人生的春天,我却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渐渐地离我而去。而我也会送走我的儿女,依依不舍的望着他们坐上长途汽车,渐行渐远的消失在我泪眼模糊中。

(选自《散文选刊》2021 年 3 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A.选文回忆了父亲送我坐长途汽车上学和远行而母亲总是在村头接我回家的事,引发了我对生活、对亲情的思考。

B.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是这样变化的:从高中时的依赖到大学时的不屑,很多年后深感自责,而现在是满怀感恩之情。

C.文章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衰老沧桑的形象。

D.文章第⑧段中说我生命的脚步走过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外面闯荡不容易,还是要回到故乡发展。

(2)文章第⑥段中说“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请结合上文,说说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哪里?

(3)文章第⑩段写了母亲生命活动的半径很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文章,探究一下题目“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的含义。

【分析】本文回忆了16岁时父亲坐长途送“我”去县城上中学;三年后,又坐长途车送“我”去济南读大学;大学毕业后,母亲骑三轮车到村东头接“我”等。表现了父亲宽容和读“我”深深的爱,引发了“我”对生活、对亲情的思考。

【解答】(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文章第⑧段中说“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大江南北到处闯荡,但不管身在何处,都难忘故乡,牵挂故乡,因为那里有自己的亲人和故土,并非说要回到故乡发展。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阅读第⑥段及上文第⑤段,可从第⑤段“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可知“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对父亲不够尊重,表现在自以为是;“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可知“我”的“幼稚和无知”还表现在“我”没有体谅父亲被儿子轻视后的痛苦,没有理解父亲对“我”的宽容和谅解和父亲的苦心。

(3)本题考查段作用分析。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从“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可知,内容上作用是反映了母亲极少出远门,全部心血付给了家庭,表现了母亲重视亲情,牵挂亲人,甘心奉献吃苦的朴实品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结构的作用是为下文⑪第段“我”有了自己的汽车后想带父母远行,和第⑫“我”给他们买电动三轮的事件作铺垫。

(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分析。这个标题带有比喻义,需要解释。再从表层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春天”比喻美好未来,“生命之车”比喻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呵护和关爱;标题的表层意思是“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长途汽车去县城、省城读书、学习,逐渐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深层含义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在亲情的关爱呵护下,子女一路健康成长学习生活,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更美好人生。

答案:

(1)D

(2)上大学后,“我”自以为是地打断父亲的言行,“我”却不知道此举深深地伤害了父亲,“我”也没有体会到父亲内心的难受,更不明白父亲不予计较的宽容与苦心。

(3)内容上反映了母亲将全部心血付给了家庭,表现了母亲甘心付出,重视亲情,牵挂亲人的品质;结构上为下文写“我”想带父母远行、为他们买电动三轮作铺垫。

(4)“春天”比喻美好灿烂的人生,“生命之车”比喻父母的关爱呵护。表面意思是“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着长途汽车读书、远行,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深层含义是儿女一路上在父母的呵护下,沐浴着亲情,学习成长,追求着美好的生活,走向灿烂的人生。

【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路相伴

王保忠

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父亲刚刚把筹到的粮食挑回家,外面就传来了“嗵嗵嗵”的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区上的通讯员,父亲知道他肯定有急事,忙拉他进屋说话。对方从怀里掏出一纸信笺,说道:“区长让你务必在三天内把军粮送到临川去。”说罢匆匆去

了。

插上门,父亲又把信看了一遍,半天不吭声。

“临川多远呀,插上翅膀,三天也飞不去。”我娘在一旁说。

“你话咋这么多?”父亲瞪了她一眼,“这是给咱抗日政府送粮呢。”

我娘便不再吱声,张罗着端饭,一锅玉米面糊糊,一碟咸菜。父亲盛了一碗,太稀,用筷子捞稠的东西,没夹起,是映在碗里的鼻子。他抬眼看我娘,“存粮不多了?”我娘叹口气,“还能将就几天吧。”父亲迟疑了一下,“你抽空回趟娘家,看能不能再挪借点。”我娘背过身去,良久无语,再转过来时,眼睛早潮湿了。父亲看着我娘,“挺过这个冬天就好了。”稀里哗啦喝了两碗,便要出门。

“又出去?”我娘问。

“开个会,议议明天谁去。”父亲淡淡地说。

我娘追出几步,“让九孩去吧,他比你身子骨壮。”

一直到大半夜,父亲才回来。我娘从被窝里探出头,“九孩答应去了?”

“想想还是我去吧。”父亲瓮声瓮气地说,“灾年筹这点粮不容易,别人去了我心里不踏实。”

醒来时,天都蒙蒙亮了。

一股香味从灶间散出来。父亲走了进去,见我娘在忙着烙玉米面饼子,不由一愣,“你倒舍得?”

我娘剜了他一眼,将烙好的两个饼子用麻纸一包,塞进了他怀里。

父亲挑着粮离开了村庄。

上路没多久,空中飘起了雪花沟沟峁峁都白了。

那边有棵歪脖树,树下堆着个坟丘,此时戴了顶白帽子。是赵明的坟。赵明是村中第一任“抗日村长”,那年村里闹饥荒,赵明偷偷倒卖了一担军粮,被边区政府处决了。开公审大会那天,沟谷里人山人海。父亲当时是民兵连长,负责维持秩序,就立在赵明身边。那人朝他这边看了一眼,嘴唇翕动着,似乎想说什么,终于什么也没说。那年赵明才32岁。

父亲的目光在坟丘上停留了一会儿,仿佛又看到了赵明笑眯眯的样子。赵明爱说笑,一笑就露出白白的牙齿,还喜欢唱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唱得很带劲,很好听。

父亲心里说,“你先歇缓吧,等我回来再看你。”

他继续赶路。

去临川有二百公里的路程。

走了半天,饥饿袭来。父亲舍不得吃掉这两个饼子,他需要它们紧贴肺腑、心窝。此时,它们对他来说,已不仅仅是食物了,更是一个念头,一种安慰和支撑。

雪片子越来越急,越来越大,蝙蝠似的飞舞着。

下一个坡梁时,父亲也不知滑倒了多少次,可他不敢停留,爬起来,挑着担子继续往前走。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父亲听到有人在他耳畔唱起来。

眼前不由滑过了赵明的身影,“你跟着也好,跟着也好。”

天黑下来时,父亲进了一个村庄。

父亲把挑子放到一户人家的门楼下,拍了拍身上的雪,手自然而然探向了怀里时。他发现那两个饼子已经不知丢哪里了。

父亲浑身一激灵,心说得找个歇息的地方了,不然,饿不死也会给冻死。他迟疑着敲了敲身后那扇门,半天,有人隔着门板问他干什么。父亲一说事,对方也不吭声,脚步声腾腾腾远了。挨着又走了几家,同样吃了闭门羹。转了半天,总算找到一处破庙。庙里黑漆漆的,父亲划了根火柴,发现墙角有一堆玉米秸秆,便抽了几根点着。有了火,父亲心里亮堂了许多。他伸出手烤了一会儿,蓦地记起了什么,在秸秆堆里翻找起来。可是,他把那些秸秆一根根摸过了,也没摸到一根棒子。他蹲在那里,恨不得将秸秆都嚼了。

这时,他的视线被什么晃了一下,是一颗金黄的玉米粒!

父亲霍地跳起来,将那堆秸秆抱到一边,发现腾出的地方有几十粒玉米。“我的天呐!”他差点没蹦起来。他弯下腰,迫不及待地将它们一粒一粒拣起。扁担上缠着一节铁丝,他解下来,又把它们一粒一粒串起,然后,他把玉米串拿到火上烤。渐渐地,玉米粒变了颜色,发出“噗噗”的爆裂声,每响一下,父亲的心也跟着响一下,浑身的每个毛孔似乎都张大了嘴,贪婪地呼吸着玉米粒散出的芳香。他吃得很小心,隔一会儿扔进嘴里一颗,又隔一会儿再扔进一颗,他嚼得很慢很慢,仿佛时间拉得越长,吃下的东西越多。嚼完最后一颗,他觉得有些口渴,跑到庙外捧了一捧雪,几口吞了下去。

在火堆前蹲了一夜,没等天亮,父亲就又动身了。

因为没休息好,父亲走起来,感到头重脚轻,似乎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走了大半天,总算来到一个热闹的集镇。

看着集镇上的各种吃的。父亲咽了口唾沫,指着笼屉说,“没带钱,能不能先借我两个?”

“你挑着粮,倒跟我要?”老头哼了一声,端着笼屉进了屋里。

到后来,父亲总算从一个开杂货铺的婆婆那里讨了一个窝头,半碗稀饭。婆婆摇摇头说,“没见过你这种人,挑着粮讨饭吃。”父亲也顾不上回答,几口吞了那个窝头,又几口喝了那半碗稀饭。本想再跟她讨半个窝头。这时,赵明又在他耳畔说话了。“别磨蹭了,上路吧。”

父亲浑身一激灵,给婆婆鞠了个躬,挑着担子上路了。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赵明的声音一直跟着他。

傍晚,父亲又到了一个村庄。

这一次,他打消了借宿的念头,直接在村外的破庙住下了。他去村里讨得两个拳头大的山药蛋,不等烤熟就大口吞吃起来。

吃过了,还是感觉饿。他忽然嗅到了玉米的气息。他慢慢直起腰,死死盯着面前的粮袋子,再也移不开了。“你可真是个死人啊,咋不抓一把玉米烤着吃呢。”

“你不能,这可是军粮啊。”有人在他耳畔说。他的手火烫似的缩回来。

父亲被击垮了,手一松,玉米粒“哗”地落进了袋子。

父亲闭上了眼睛,不敢再看粮袋子了,睡意渐渐向他袭来。恍惚中,赵明来了,还是那个样子,笑眯眯的,一笑就露出白白的牙齿。

父亲也笑了,“赵明啊赵明,我知道你一路跟着我。”

“不跟不行啊,我怕你犯错。”赵明说。

“你知道我的品性,不会犯啥大错的。”

“人就怕鬼迷心窍啊,迷住了就会栽跟头。”赵明说着拍了拍我父亲的肩膀。

父亲蓦地醒了。这一醒再睡不着了,又往火堆里添了几根柴,烤了烤,挑起担子摸黑上了路。

半下午时,临川县城已在眼前。

父亲刚要进城,竟然遇到区上的通讯员。父亲不由眼一亮,“你咋来了?”

“抗日政府转移了,区长让我通知你回村待命。”

“你有没有搞错?”父亲咆哮。

“王村长,你还是回吧,这是命令。”

父亲盯着他问,“县政府往哪里走了?”

“有可能去了顿村。”通讯员说。

父亲看了他一眼,挑起挑子,匆匆地奔着顿村去了。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父亲耳畔又响起了赵明的歌声。

据我父亲讲,等他到了顿村,有人告诉他县政府刚刚迁走。后来的事就艰难多了,他一边乞讨一边寻找,从冬天一直找到春天,又从春天找到夏天,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完成了任务。等他挑着一副空挑子回到村里时,已是1945年10月,抗日战争早打完了。那天路过赵明的坟丘,他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在那里一直坐了很久。

“你这死鬼啊,伴了我一路,也该歇歇了。”他对那座坟丘说。

后来父亲站起身时,发现对面添了一座新坟,碑上刻着“抗日村长×××之墓”。那正是他的名字。他蓦地愣在那里,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

(1)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2)探究小说题目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3)末段画线句子的“泪水”里包含了“父亲”哪些情感?

(4)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作简要评价。

【分析】本文记叙了父亲一路在赵明的歌声陪伴下,克服了种种诱惑,坚持把军粮送到了抗日政府的事情。表现了父亲是一个有热爱祖国、有责任感、意志坚韧顽强的人。“父亲”这一形象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普通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热情,可以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解答】(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父亲不辞辛苦给抗日政府送粮可知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根据他觉得别人去送自己心里不踏实,坚决自己去亲自送粮,可知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根据他在路上克服了诱惑,一路把粮送到政府,可知他是一个意志坚韧顽强的人。现实作用:透过“父亲”这一形象,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普通劳动人民为了胜利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爱国热情。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生活的艰苦,感受到我国军民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不易,感受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本题考查题目含义和作用分析。含义:联系文章内容可知,赵明的歌声“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陪伴了父亲一路,帮助他克服了种种诱惑,坚持把军粮送到了抗日政府,所以题目的表层含义是赵明的歌声与父亲一路相伴,把军粮送到政

府。父亲之所以能历时多年辗转多地把军粮送到了抗日政府,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责任感陪伴着他。所以题目的深层含义是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责任感一路陪伴支撑着父亲。确保他完成了送粮的任务。作用:以“一路相伴为题,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赵明的歌声陪伴着父亲。点朗了文章主旨,表达了对父亲坚定意志和崇高责任感的赞美之情。文中赵明的歌声多次出现,强调了歌声的一路相伴,所以题目充当了叙事的线索。

(3)本题考查人物情感分析。联系文章内容可知,“等他到了顿村,有人他县政府刚刚迁走。后来的事就艰难多了,他一边乞讨,一边寻找,从冬天一直找到春天,又从春天找到夏天,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完成了任务。等他挑着一副空挑子回到村里时,已是1945年10月,抗日战争早打完了”,父亲历时多年、辗转多地才完成了任务,回到村里。想起自己艰难的送粮经历,心中充满了感伤,所以落泪。父亲回到村里,看到村民们为自己修坟立碑,心中充满了感动,所以落泪。

(4)本题考查小说构思分析。小说中除了刻画了父亲的形象以外,还刻画了赵明的形象。赵明与父亲形成了对比衬托了父亲崇高的责任感。在赵明歌声的鼓励与陪伴下,父亲圆满完成了任务。所以赵明的歌又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答案:

(1)父亲是一个有热爱祖国、有责任感、意志坚韧顽强的人。“父亲”这一形象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普通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热情,可以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含义:既指赵明的歌声与父亲一路相伴,把军粮送到政府,也指强烈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与父亲一路相伴,支撑着他把军粮送到政府。

作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赵明歌声的一路陪伴下,父亲把军粮送到了政府;贯穿全文,充当叙事的线索。

(3)既有自己一路艰难送粮的感伤,也有看到村民为自己立碑的感动。

(4)文章结尾提到父亲看到村民为自己修坟立碑,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父亲离家送粮,多年未归,又是战争年代,村民认为父亲已经死于战乱,在情理之中。但对于父亲来说,自己明明还活着,却看到了自己的墓碑,出乎意料。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了村民对父亲的敬仰。

【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1、结合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4.阅读《清洁人生》一文,回答以下各题。

①一只猫在阳光下清理自己。客厅东向,阳台上,只有上午大约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能够照射到阳光。猫是守时的动物,总是在阳光最好的时候,跑到那里进行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清洗工作。

②猫那么干净,每次抱完他,我还是会去洗手。

③我父亲是干净的。他的相貌是,他的生活是,他的爱情也是。我总想象父亲会在晴天的

日子,把他唯一的白衬衫,洗得干干净净,晾晒在院子里的黑铁丝绳上。黑铁丝是脏的,他的白衬衫上总是会留下一道痕迹。我讨厌黑铁丝,但觉得那道痕迹并不影响父亲白衬衫的干净。

④母亲曾经告诉我,父亲常常给儿时的我洗澡。他把一个哭泣了一天的孩子,轻轻地放在温暖的水盆里,仔细地搓洗干净,用干燥的毛巾简单地一擦,放在棉被的中央。那时的父亲,最有父爱的样子。

⑤我父亲爱我母亲。这让我觉得他是干净的。我依然记得母亲的笑,荡漾在父亲赶集时为..地挑选的那面圆圆的镶着银边的镜子里。爱会让一个人干净,哪怕他生活在被尘土、浓烟、粪坑味道包围的环境中,他也会散发着清洁的气息。

⑥我的父亲,有时候我想,他简直是我出生的那个村庄的一道闪电啊,他闪一下,那些细菌啊、蛇啊、虫子啊都统统不见了,然后那亮光缓慢地暗下来,暗下来,如同午后最后一抹阳光,温暖但不灼人。

⑦父亲变老了,他的眼睛失去了年轻时的光彩,动作也变得迟缓,但他始终坚持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清洁、煮饭,把每一只碗都洗得瓷白釉细。闲下来父亲就会拿出母亲的镜子看得出神,有时还不知所以的微笑。

⑧有人说,我也像父亲一样爱干净,但我只穿白衬衫,喜欢明亮的地面一尘不染的豪华商场,热爱永远弥散着香水气味的酒店,喜欢用消过毒的白色杯子喝咖啡,一天当中二三十次洗手……可我的干净在父亲的干净面前显得那么卑微,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把这干净也..洗掉呢?

⑨我拿这个问题去问猫,猫懒懒地看了我一眼,跑掉了。

(有删改)

(1)文中写了有关父亲的几件小事?从中能看出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2)第⑤⑧段两处加点词语“干净”各有怎样的含义?

(3)结合文章内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4)试分析文章中“猫”这一角色的作用?

【分析】本文记叙了父亲四件小事:父亲洗白衬衫;父亲给“我”洗澡;父亲为母亲买镜子;父亲自己料理生活,清洁、煮饭。表现了父亲是个爱干净、爱孩子、爱妻子、刚强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和人物形象分析。第一问文章内容概括。根据③段“我总想象父亲会在晴天的日子,把他唯一的白衬衫,洗得干干净净,晾晒在院子里的黑铁丝绳上”概括为:父亲洗白衬衫;根据④段“母亲曾经告诉我,父亲常常给儿时的我洗澡”概括为:父亲给我洗澡;根据⑤段“我依然记得母亲的爱,荡漾在父亲赶集时为她挑选的那面圆圆的镶着银边的镜子里”概括为:父亲为母亲买镜子;根据⑦段“但他始终坚持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清洁、煮饭,把每一只碗都洗得瓷白釉细”概括为:父亲自己料理生活,清洁、煮饭。第二问人物形象分析。从父亲洗白衬衫可以看出他爱干净;给儿时的我洗澡可以看出他爱孩子;为母亲买镜子可以看出他爱妻子;自己料理生活,清洁、煮饭,可以看出他刚强。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⑤段“干净”的含义:根据上文“我父亲爱我母亲。这让我

觉得他是干净的”可知,指父亲对母亲的爱是纯净的、专一的,让“我”觉得他心灵、情感干净。⑧段“干净”的含义:“把这干净也洗掉”指作者不想要这“干净”。根据上文“喜欢明亮的地面一尘不染的豪华商场,热爱永远弥散着香水气味的酒店,喜欢用消过毒的白色杯子喝咖啡,一天当中二三十次洗手”可知,“干净”指“我”内心追求的世俗的东西,如虚荣、享乐等。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限定赏析角度为人物描写。运用“放”“搓洗”擦“等动词,判断为动作描写。这些动词与体现细节的词语“轻轻地”“仔细地”“简单地”一起,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给孩子洗澡的过程,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疼爱,细心的照顾。表现父亲干净、爱孩子的特点,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②段“猫那么干净,每次抱完他,我还是会去洗手”,③段“我父亲是干净的”可知,用猫爱干净的特点引出父亲的爱干净,为下文作铺垫;根据⑨段“我拿这个问题去问猫,猫懒懒地看了我一眼,跑掉了”,猫在结尾再次出现,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以对猫的发问,来表达“我”的深刻反思,“猫懒懒地看了我一眼”则用猫的不屑表现暗示出“我”要去掉虚荣等杂念的苦闷。猫这一角色增添了文章的内涵,发人深省。

答案:

(1)第一件事:父亲洗白衬衫;第二件事:父亲给“我”洗澡;第三件事:父亲为母亲买镜子;第四件事:父亲自己料理生活,清洁、煮饭。父亲是个爱干净、爱孩子、爱妻子、刚强的人。

(2)⑤段“干净”的含义是指父亲对母亲的爱是纯净的,爱会让一个人干净。⑧段“干净”是指“我”内心追求的世俗的东西,如虚荣(享乐、浮华、杂念、欲望)等。

(3)用了动作(细节)描写,通过“放”“搓洗”“擦”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对孩子的疼爱,细心的照顾,表现父亲干净、爱孩子的特点,表达出父亲温柔的父爱。(表现“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4)①用猫爱干净的特点引出父亲的爱干净,为下文作铺垫;②营造出首尾呼应的艺术效果;③结尾对猫的发问,是“我”的深刻反思,用猫的不屑暗示出“我”要去掉虚荣(享乐、浮华)等杂念的迷茫(苦闷),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1、结合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绳子那头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修理空调的工人。

②暑假的一天,天气问热,整个城市的空调机都拼命地转着。我感觉实在无聊,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正午烈日当头,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

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我们爬上六楼来到雇主家。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毛巾外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来了,儿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⑤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它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我站在窗户边,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滚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手套!”母亲慢慢递上一双粗糙的手套。“这么热的天还要戴手套?”我不解地问。

⑦“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母亲回答说。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⑧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下坠,幸好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回绳子。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⑨“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的话带着笑意,而我却很想哭。

⑩绳子那头喊了声:“把我拉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竞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他。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啊!岁月啊,你过早地变老了我的父亲!

⑪一会儿,雇主拿来一支雪糕送给正在干活的父亲。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胜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

⑫“天儿太热,小心中暑,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雪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雪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雪糕。

⑬父亲又要下去干活了,我慢慢地放着绳子,我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⑭我紧紧地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的人﹣﹣那是一个伟大的人。

﹣﹣(选文有改动)

(1)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父亲呵护儿子的三处细节,请分别概括。

(2)第⑤段画线句从内容上看属于 环境 描写,突出了天气 炎(闷)热(恶劣)

的特点,侧面表现出父亲工作艰辛。

(3)第⑩段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4)父亲是一个普通的空调修理工,为什么“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请写出三条理由。(要求:三条理由合理且不重复)

【分析】本文写“我”暑假期间跟随父亲去修理空调,父亲买来防晒油并给“我”涂上,在缠“我”的绳子里垫上毛巾,又把雇主给的雪糕让给“我”吃,使“我”感到浓浓的父爱,也感受到父亲工作的艰辛、危险,体会到父亲为家庭的责任感而深深感动。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事件的概括能力。阅读文章,找到父亲关爱儿子的段落,根据相关句子概括。根据第②段“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可知,父亲慈爱地买来防晒油,并把“我”全身涂遍防晒油。根据第③段“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毛巾外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可知,父亲细心地将毛巾垫在绳子里边缠在“我”腰上。第⑪段“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可知,父亲慈爱地将擦干净的雪糕给“我”吃。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作用的理解。此句描写“太阳……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可知是环境描写,交代当时的天气状况,突出天气的炎热程度,为下文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下艰辛的工作作铺垫。

(3)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结合第⑩段上文所写的内容,“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是对父亲外貌的描写,父亲才四十多岁,就已经如此的苍老,这些都是因为父亲长年累月辛苦工作所致,父亲过早的苍老和工作的艰辛让“我”心疼不已,也为自己没有认真观察过父亲,对父亲的忽略而深感内疚。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具体分析。“我”要和父亲一起去工作,父亲买来一瓶防晒油给“我”擦上,可知父亲是一个爱孩子的人;天气如此炎热,父亲还要在室外工作,可知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父亲要戴手套,是为了不想工具掉不去砸到人,可知父亲是一个善良的人;雇主给父亲一根雪糕,父亲真诚道谢,可知父亲是一个淳朴的人;父亲对“我”和母亲的安慰,说明他是一个体贴细心的人;父亲身上体现出的慈爱、吃苦耐劳、善良淳朴、对家庭的责任感等,让儿子认为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

答案:

(1)买并涂防晒油;垫毛巾;让雪糕。

(2)环境 炎(闷)热(恶劣)

(3)因自己长时间忽略父亲而愧疚;因父亲过早衰老而心酸。

(4)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吃苦耐劳的品质,强烈的责任感,让儿子认为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

【点评】景物描写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

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家乡的土豆

①土豆种下后,就赶上春播,大人们忙着做棉花钵、点棉籽、整地,土豆们便在地里自顾自地生长。

②每当看见地里绿得发黑的土豆秧,我都有刨开泥土的冲动,因为土豆在泥土下的生活,让我感到很神秘。我想知道埋在土里的块茎的每条根须上,是否都已结满了土豆,大的有多大,小的有多小?它们像乒乓球一样滚滚圆,还是像鹅蛋一样的椭圆形?它们不像苹果,大大方方地挂在枝头,或青或红,一望便知。而它们藏在泥土里,无声无息,让人充满期待。

③行走在田埂上,看着肥硕的土豆叶,我不由又想,土豆真土。同在土里生长,红薯一袭红袍,也算略有姿色;花生蜂腰肥臀,身材也算别致;白萝卜呢,上半身露出地面,碧绿如翡翠,雪白肥嫩的下半截埋在土里,拔一棵出来,削皮咬一口,满口生津。唯有土豆,灰不溜秋,没有特点。

④土豆喜欢群居,一条土豆根,会结出一串土豆,一个个紧紧窝在一起,就像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兄弟姐妹们。更像山坳里我们的村庄,几十户人家窝在山脚下,通向外界的是一条被踩得发白的土路,多像土豆的根茎啊。这条根,一端连着外界的精彩,后生从这里走出大山,为梦想而打拼;一端连着父母,连着温暖的家,它是游子永远的港湾。

⑤我喜欢收获土豆的日子。一锹挖下去,再捉住土豆藤,轻轻一薅,整串土豆便破土而出,手里就像拎着一串成熟的葡萄。生命如此神奇,目光无法抵达的土地里,一个个生命在缔造着一个个生命。

⑥土豆就像睡在泥土里的猪崽,它们以丰腴为己任,吸收着土地里的养分,吃了睡,睡了吃,只为遇见人们那丰收的喜悦的笑脸。到了挖土豆的日子,家家户户齐动员,地里都是人们劳作的身影。收工了,人们肩驮手提,穿过纵横交错的田埂,把土豆先运到大路上,再装上板车,往家里走。夕阳的余晖,轻柔地洒在人们脸上和满载的车上。人们拉着沉重的车子,心里却比蜜糖还甜,因为他们收获的是劳动的果实。

⑦地里总会有遗落的土豆,这些土豆便成了我和姐姐周日放牛的点心。我负责在山坡上拾枯枝用来生火,姐姐就到田里去捡鸡蛋大小的土豆。运气好的话,还会捡到几株晚熟的黄豆。我们拿着捡来的宝贝,找一个有坑的地方,先把土豆丢进去,再把黄豆秧子盖在上面。火生着后,豆秧呼隆一下着了起来,还夹杂着噼里啪啦的响声。挑出烧黑的豆角摘下来,又把豆秧和枯枝一起放在土豆上面继续烧。等闻见土豆那特殊的香味,差不多就熟了。

⑧拨开柴灰,拿出土豆,黑黑的像鹅卵石。剥开外层焦糊的皮,田黄玉般的土豆瓤,冒出丝丝热气,放在鼻尖闻闻,自然清香的味道馋得人直流口水。在田野里用柴火烤的土豆,比母亲在家做的土豆还好吃,主要是自己动手的乐趣与粉香的土豆掺和在一起,才觉得味道美妙可口。啃着啃着,我指着姐姐粘了柴灰的花脸笑得前俯后仰。姐姐急忙用手擦了擦,不小心擦到眼角,奇迹出现了,她的眼眶被手上的柴灰染得如同化了烟薰妆……我们灿烂的笑声,像花朵开遍田野。

⑨土豆,是我家乡必不可少的农作物,只要有土地,乡亲们或多或少会种上土豆。

⑩在我家乡,如果有人说你长得像土豆,请不要误会,这是人们善意的褒奖。这样温情而

生动的比喻,是对你品格和性情的最高赞美。

(1)第③段写红薯、花生和白萝卜,有什么作用?

(2)第④段中作者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土豆的?试根据内容分析。

(3)请从修辞角度对文中第⑧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4)作者觉得土豆有哪些“品格和性情”?借写土豆,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分析】本文主要写土豆,写了土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和性情,采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手法,作者用土豆比喻兄弟姐妹、村庄,象征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次要描写对象作用的能力。次要描写对象是为了衬托主要描写对象。本文主要写土豆,那么写这些事物都是为了衬托土豆。从原文中来看,“红薯一袭红袍,也算略有姿色;花生蜂腰肥臀,身材也算别致;白萝卜呢,上半身露出地面,碧绿如翡翠,雪白肥嫩的下半截埋在土里”,都长得十分漂亮,与土豆“灰不溜秋,没有特点”形成对比,从而衬托出土豆外形平凡普通,“土”的特点。

(2)本题考查分析艺术手法的能力。注意题干问的是“表现手法”,不要局限于修辞;从整段来看,作者前半部分写的是土豆“喜欢群居”“像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兄弟姐妹们”;后半部分则延伸到“更像山坳里我们的村庄……”“一条被踩得发白的土路,多像土豆的根茎啊。这条根,一端连着外界的精彩……一端连着父母,连着温暖的家”,可见,作者不是单纯地写土豆,而是在土豆爱群居的特征上寄寓了自己对家乡和亲情的怀念,故而采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手法,借土豆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深情。

(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拿出土豆,黑黑的像鹅卵石”“田黄玉般的土豆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士豆被烧焦的外表与热腾腾可口的内在,虽然外表不起眼甚至难看,但其内在却如“田黄玉”般温润诱人,该喻体表现出作者对土豆无比的喜爱之情。

(4)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形象及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土豆的形象,从“它们藏在泥土里,无声无息”“土豆,灰不溜秋,没有特点”,可见它默默无闻;从“豆就像睡在泥土里的猪崽,它们以丰腴为己任,吸收着土地里的养分,吃了睡,睡了吃,只为遇见人们那丰收的喜悦的笑脸”,可见土豆具有无私奉献的品格从。作者看土豆、想士豆、挖士豆、烧士豆吃的喜悦之情,以及“在我家乡,如果有人说你长得像士豆,请不要误会,这是人们善意的褒奖……是对你品格和性情的最高赞美”可以看出作者对土豆充满了喜爱、赞美之情。作者用土豆比喻兄弟姐妹、村庄,象征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答案:

(1)写“略有姿色”的红薯,“蜂腰肥臀”的花生,上半身“碧绿如翡翠”、下半身“雪白肥嫩”的白萝卜,和其貌不扬的土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土豆“灰不溜秋,没有特点”,太过平凡的特点。

(2)象征(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土豆就像山坳里的家乡——“游子永远的港湾”,一条土豆根把土豆的兄弟姐妹们联系在一起,就像家乡的土路把游子和亲人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游子对家乡的深情,“土豆”使这种情感更加具体化。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烧土豆比作黑黑的鹅卵石,把土豆瓤比作和田黄玉,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烧土豆从外到内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土豆的喜爱之情。

(4)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和性情。表达了作者对土豆的喜爱和赞美,同时借士豆也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点评】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7.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你的善良可以救你

陈永林

①是个雨夜。天林走在雨中,路上几乎不见行人,在这寂寥的雨夜,走在这寂静的街头,天林有点怕。他提包里有五万元现金,带这么多钱原本是想提货,可货主一直没来。

②万一碰到拦路抢劫的怎么办?他这样想,不由往后一看,头皮一麻,心猛然提到嗓子眼。身后真的跟着一个穿黑雨衣的人。天林便加快了脚步,身后那人也加快了脚步,天林慢下来,身后的人也慢下来。

③十字路口,天林拐进一条平时很热闹的街道。他看见前面有个人,脚步不由加快了,想赶上那个人。就在这时,飞来一辆小车,只听见“啊”的一声惊呼,前面那个人倒下了。天林愣了,清醒过来便大声喊:“压人了!压人了!”可那小车早不见踪影了。

④天林跑上前,抱住那人,大声喊:“救命啊!救命啊!”可没人应,天林的伞被风卷走了。片刻,他就成了落汤鸡。穿雨衣的人过来了。

⑤来了一辆车,天林站在路中间,不停地挥手。可那车往路边一拐,呼的一声飞过去了,车轮溅起的泥水溅了天林满脸。他蹲下,把那昏迷的人从雨水中抱起来,对穿雨衣的人喊:“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人死,你过来帮下忙,我背他去医院。”他早忘了那穿雨衣的是啥人。

⑥穿雨衣的人过来帮忙把那人扶上天林的肩膀,天林背着那人就跑。他的手腕上还吊着那只黑提包,一跑提包就上下左右地晃,他托着那人屁股的手就沉了许多。他对那穿雨衣的人说:“这包沉,你帮我拿着。”自己背着那人没命地朝医院跑去。

⑦又一道刺眼的白光,又来了一辆车,天林忙站到路中间。这回,车停了。司机打开车门说:“快上车。”穿雨衣的人也跟着上了车。

⑧很快到了医院门口,天林同穿雨衣的人抬着那人进了医院。医生说:“先交2000元钱。”天林从穿雨衣的人手里拿过提包,交了钱,那人被推进了急救室。

⑨天林这才认真看了眼穿雨衣的人,伸出手,笑道:“兄弟,认识一下,我叫天林。”那人说:“我叫黑子。”两双手紧紧握了握。

⑩等了很久,急救室的门开了。天林和黑子忙迎上去:“医生,怎么样?”医生说:“脱离危险了。”天林和黑子都松了口气。

⑪天林说:“黑子,你猜我开始把你当成了什么人?”黑子说:“拦路抢劫的坏人。”“你咋知道?”黑子低下头,嗫嚅着说:“其实我真的是个坏人。我跟随你那么久,就是想要得到你的提包。”天林说:“那你怎么没……”黑子说:“我刚想下手,就发生了这事。”“可是后来你还帮着我拿手提包,那时你如果撒腿跑掉,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天林说着望了黑子一眼。黑子忙看地下,说:“后来,我改变主意了。”天林问:“为啥?”黑子说:“说给你听也无妨。我小时有个幸福的家,可在我12岁那年,母亲遭车祸死了。那肇事的司机逃了,母亲躺在地上一个多小时,许多人围观,就是没人救。母亲死后,父亲的脾气变得极坏,总是喝酒,喝醉了就打我,下手极狠。14岁那年,我就逃了出来,四处流浪,进过两回看守所……这回看到你救这遇车祸的人,我心想,我母亲那时要能遇到你这样的好人就好了……”黑子哽咽得再也讲不下去了,脸上满是泪。

⑫遇车祸的家里人来了,天林和黑子才回家。

⑬雨还没停,天林说:“打车走吧,我再也走不动了。”“这么晚哪有‘的士’?”黑子说。“会有的,再说这么大的雨,会淋病的。”天林说着打了个喷嚏。黑子忙脱下自己的雨衣,说:“穿上吧。”天林就看到了黑子腰里的匕首。黑子把它取下来,从刀鞘里抽出闪着寒光的匕首,天林打了个寒战,眼里露出一丝恐惧。黑子说:“这匕首再也用不着了。”随手一扬,那匕首划了道亮亮的弧线,“喔”的一声落进池塘里去了。黑子说:“如果你这回没救这遇车祸的人,那你早躺在血泊中了。你该感谢你的善良,是你的善良救了你,我也感谢你的善良,要不我又成了一个罪人。”

⑭这时,一辆亮着灼眼灯光的“的士”来了。

(选自《精品文摘》)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全文章的相关情节。

①天林携巨款等货主,遭人跟踪;② 天林在路口遇到车祸,救助伤者 ;③ 天林与黑子医院交谈,了解真相 ;④ 天林与黑子“打的”回家,善良救赎 。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⑬段画线的句子。

黑子说:“这匕首再也用不着了。”随手一扬,那匕首划了道亮亮的弧线,“喔”的声落进池塘里去了。

(3)作者围绕天林的“善良”,写了哪些事情?

(4)文章以“你的善良可以救你”为题,有何作用?

(5)请谈谈结尾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本文在第①②两段写天林携巨款等货主,遭人跟踪;第③一⑩段写天林在路口遇到车祸,救助伤者;第⑪段写天林与黑子医院交谈,了解真相;第⑫一⑭写天林与黑子“打的”回家,善良救赎。表达了“善良可以救赎罪恶”主题。

【解答】(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第①②两段写天林携巨款等货主,遭人跟踪;第③一⑩段写天林在路口遇到车祸,救助伤者;第⑪段写天林与黑子医院交谈,了解真相;第⑫一

⑭写天林与黑子“打的”回家,善良救赎。

(2)本题考查语言赏析。根据“黑子说”“随手一扬”,可知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根据“这匕首再也用不着了”“落进池塘里去了”,可知黑子下定决心改过自新。文章借黑子受到天林善良的感召,弃恶从善,从而表达了“善良可以救赎罪恶”主题。

(3)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根据第③一⑦段对天林雨中救助车祸伤者的举动,可知天林雨中救助遭遇车祸的路人;根据第③段“医生说:‘先交2000元钱。’天林从穿雨衣的人手里拿过提包,交了钱,那人被推进了急救室”可知天林主动为伤者垫付2000元钱。

(4)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你的善良可以救你”的标题用第二人称,像是在对话,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全文围绕“天林的善良救赎了黑子的罪恶,也拯救了自己生命”这个思路行文,所以题目是行文线索。“善良的天林,在不知不觉间拯救了一个罪恶的灵魂,也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因而“你的善良可以救你”巧妙揭示了文章主旨。

(5)本题考查结尾段作用。结尾段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从结构上讲,二人可以打车回家了,点明了故事结局。这个故事从一场车祸开始,又以“的士”车的出现结尾,有始有终,结构完整。从内容角度讲,灼眼的灯光是善良的象征,暗示善良拯救了两个人,完美照应题目。雨夜中“的士”让天林二人摆脱困境,这样美好的结局,是对善良最好的祝福。善良的心拯救了天林和黑子,从而巧妙暗示了文章主题。

答案:

(1)天林在路口遇到车祸,救助伤者 天林与黑子医院交谈,了解真相 天林与黑子“打的”回家,善良救赎

(2)该句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黑子改过自新的决心,表达了“善良可以救赎罪恶”主题。

(3)天林雨中救助遭遇车祸的路人;天林主动为伤者垫付2000元钱。

(4)①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文章的行文线索;③彰显文章主旨。

(5)①点明结局,使故事有始有终,结构完整。②灼眼灯光象征了善良,暗示了黑子受到善良的感召,得到救赎。③雨夜中“的士”让天林二人摆脱困境,善良的心拯救了天林和黑子,巧妙暗示了文章主题。

【点评】结尾的作用:

①从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突出文章主旨。

8.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莽昆仑

墨村

①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中士不管,似乎听得见自己周身血液撞击管壁的声音。

②中士抱紧枪,裹紧大衣,顺石阶路往下走。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

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

③一排石头砌成的营房在山坡背风处,包括中士在内,驻守着八九个兵。中士顺石阶路一级级往下走,岗楼便被扔在了脊背上。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咬碎了。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

④中士走近石头房,跺跺脚,抬手推了一下门,结了冰的木门闪开一条缝。

⑤巡逻归来的兵们正围在火炉边取暖,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这一切,被走出厨房的军士长看个真切,“嗤”地笑出了声,“又不是新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

⑥军士长望着中士又望望大家,他们的脸都一模一样,长期的高原生活,被强烈的紫外线亲吻得黑红干燥,飞翘的死皮一揭,便蹦出一条红白的鲜嫩肉色,极像画家即兴的一个飞笔。军士长说:“别忘了,咱是军人。”

⑦去年开山时,一名画报记者从北京来,人上了哨卡,可就是瘫在床上,脸如黄纸。中士用土法给记者治高原反应,在他太阳穴、人中穴等处,耐心地一下一下按压,一口一口喂罐头汁。中士说:“初来乍到,都这样。”记者感动:“我来半天,就成这副熊样。”中士说:“习惯了。”“你们太不简单了,我要把你们全都拍下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

⑧记者咬着苍白的嘴唇,手握相机,挣扎着硬是滚下床。站不住,就跪在地上,边流泪边给中士他们一张接一张地拍照,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

⑨中士用嘴吮吮手掌虎口,避开军士长的眼,抬头望向屋顶。

⑩屋顶上,团团重重叠叠的图案,浑圆,发黄——这归功于长期的烟熏。抽象的图案曲里拐弯,中士很自然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

⑪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⑫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

⑬军士长进了厨房,接连端出几种罐头菜肴,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是刘根同志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刘根同志生日快乐!”

⑭“嗯?啊!”中士胸口一热,泪水夺眶而出,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这是几个月前我女朋友来的信,说我的邻居们出外打拼,一个个家里都盖起了小洋楼,我要再不早点退伍回去,什么都耽误了。”

⑮军士长沉默半晌,猛然抓起桌上的暖水壶,依次倒满一排空碗:“喝!”七八只碗无声高举,“咣”地一声,几线水珠溅起来,落在火炭上,腾起一股裹了灰末的水蒸气……

⑯火炉里焦炭没劲了,屋内已冷。军士长撮起几块焦炭投进去,一缕蓝烟飘起来,又用火钳在火炉里搅了搅,“叭叭”炸起几串火星,溅在了大家的身上、帽子上。

⑰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

⑱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

(1)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士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请阅读全文后填空。

决定退伍→① 想念家乡 →② 留下守边

(2)赏析句子。

①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

这句话属于 自然环境 描写,作用是 突出边境环境极其恶劣,赞扬守边士兵们不畏艰难的顽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

②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⑦⑧属于 插叙 ,其作用是 侧面烘托昆仑山守边战士们钢铁般顽强的意志和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自豪、乐观精神 。

(4)文章“莽昆仑”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分析】本文叙述昆仑山守边战士们就在环境异常恶劣的情况下坚守国土、保卫祖国安宁的事迹,⑦⑧两段叙述记者到高原后的反应和给战士们拍照、采访的事情,从侧面烘托昆仑山守边战士们钢铁般顽强的意志,赞扬他们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自豪之情和乐观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由第⑤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可知,中士决定退伍。由第⑩至⑫段“中士很自然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可知,中士用歌声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由第⑱段“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可知,中士用歌声表达继续守边的决心。

(2)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白毛风”比喻夹着雪片的狂风,“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描写昆仑山的自然环境,“刮得正紧”突出了风势猛烈,“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运用比喻,从人的感觉侧面写出昆仑上异常寒冷,突出边境环境极其恶劣,赞扬守边士兵们不畏艰难的顽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本题考查学生判定叙述方式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文章共十八段,除去第⑦⑧段外,采用的是顺叙的方式,叙述昆仑山守边战士们就在环境异常恶劣的情况下坚守国土、保卫祖国安宁的事迹,第⑦⑧两段叙述记者到高原后的反应和给战士们拍照、采访的事情,是为 了从侧面烘托昆仑山守边战士们钢铁般顽强的意志,赞扬他们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自豪之情和乐观精神。所以,第⑦⑧两段属于中间插入段,从记叙顺序上看,属于插叙。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这篇文章的标题《莽昆仑》,出自毛泽东《念奴娇昆仑》中的“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莽”的意思是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莽昆仑”指的是莽莽昆仑山辽阔雄伟,突出了高大的昆仑山气势雄浑,国土辽阔。由第①②段“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第②段“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以及第③段中“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

咬碎了”可知,标题《莽昆仑》指出了战士们守边的地点昆仑山的环境异常恶劣,战士们守边生活极其艰苦。由第③段“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可知,“莽昆仑”象征着守边军人们克服困难、扎根边防的精神像昆仑山一样巍峨屹立。由第⑦段“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第⑧段“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和第⑰⑱段“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分析可知,“莽昆仑”赞扬了卫国守边的战士们热爱家乡,忠于祖国、勇于奉献的革命豪情和斗志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

(1)想念家乡 留下守边

(2)自然环境 突出边境环境极其恶劣,赞扬守边士兵们不畏艰难的顽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插叙 侧面烘托昆仑山守边战士们钢铁般顽强的意志和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自豪、乐观精神

(4)①“莽昆仑”的意思是莽莽昆仑山,突出了高大的昆仑山气势雄浑,国土辽阔; ②指出了战士们守边的地点是在艰苦异常的昆仑山; ③象征着守边军人们克服困难、扎根边防的精神像昆仑山一样巍峨屹立; ④赞扬了卫国守边的战士们热爱家乡、保卫祖国、勇于奉献的革命豪情和斗志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

【点评】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插叙的作用有补充内容,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主题,使情节波澜起伏等。

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儿子的鱼

[加拿大]P.帕金斯(译文 曾玉英)

我环顾四周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跑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鱼跃出水面时,我吃惊地合不拢嘴。“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窜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去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子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渔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窜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声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紧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孩子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孩子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下面关于“儿子的鱼”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A.“儿子的鱼”表明了“儿子”特别的劳动付出。

B.“儿子的鱼”体现了“儿子”的韧性以及毅力。

C.“儿子的鱼”标志着“儿子”正坚持独立成长。

D.“儿子的鱼”意味着“父亲”并没有参与其中。

(2)下面对文章关联人物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作为小说的人物与叙述人称,让小说更具有真实性。

B.伙伴“保罗”这一人物形象于串联情节中升华了小说主题。

C.“儿子”身上的冷静与自信折射出“父亲”平素对他的影响。

D.“父亲”为数不多的言语表明了他对儿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

(3)请按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请用一组合适的关键词,揭示小说中“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分析】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男孩凭借自己的力量钓上一条大鱼的过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写“我”和朋友在钓鱼,看到旁边一位父亲冷眼看着儿子与钓上的大鱼周旋去无动于衷;第二部分(5﹣﹣7),写朋友试图去帮助男孩,却遭到父亲的拒绝;第三部分(8﹣﹣11),写男孩终于将鱼捕捉上来,父亲十分高兴。小说以男孩钓鱼的事,告诉读者: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儿子的鱼”,父亲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捕鱼的过程,但是他时刻在关注孩子的动向,假装冷静,紧张关注。选项“并没有参与其中”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保罗”这一人物形象能串联情节,但并没有升华小说主题。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男孩凭借自己的力量钓上一条大鱼的过程。全文公斤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开端部分写了儿子钓到一条大鲑鱼;第二部分(3﹣﹣8)发展部分写了儿子坚韧、独立地与大鱼周旋。第三部分(9﹣﹣10)高潮部分写了儿子在惊险中逮住大鮭鱼。第四部分(11)结局部分写了父亲用一句“儿子的鱼”赞赏儿子。

(4)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理解。“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可知父亲是假装冷静,但内心紧张关注孩子的动静;“‘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可知父亲了解儿子,信任儿子;“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可知父亲深爱儿子,欣赏儿子,为之骄傲。

答案:

(1)D

(2)B

(3)示例:儿子钓鱼,大鲑鱼咬钩。儿子坚韧、独立地与大鱼周旋。儿子惊险中逮住大鮭鱼。父亲一句“儿子的鱼”赞赏儿子。

(4)假装冷静,紧张关注,了解儿子,信任儿子,深爱儿子,欣赏儿子,为之骄傲。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对文章内容要读懂读透,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深刻体会文章中心,对语言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这样才能准确的完成题目。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北国的春风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②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③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④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⑤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⑥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

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春风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⑦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噶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⑧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⑨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欢喜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⑩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⑪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文章开头的“春脖子短”是什么意思?

(2)作者写北国的春风,为什么还要在第④段写江南的春天?

(3)按照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春风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词语角度)

(4)从全文来看,北国的春风有哪些地方值得作者怀念?

(5)阅读全文,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加点“这些名句”指代的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B.第⑨段中用“走、扑、踢打”等词语表现了北方的春风别有诗意的美,温和柔婉的美,语言清新明丽。

C.本文属于写景抒情散文,在描写景物特征时,用了拟人等修辞方法。

D.文章从北京与江南春风的对比入手,对北京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地描绘北京春风的阳刚之美;最后在对比中强化对北京春风的赞美。

【分析】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描绘北国的春天,表达对北国春天的喜爱之情。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④),由北京人对春天的抱怨,引出自己对北国的态度,和江南的春天相比,真是相差太远;第二部分(⑤~⑧),具体描写自己下乡时,亲眼所见到的北国春景,对北国春风开始有了别样的体会;第三部分(⑨~⑪),写“我”亲眼所见北国春景后,开始怀念北国的春风,抒发对北国春风的赞美。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文,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脖子”是头、颈、胸、腹、腿等人体部位中最短的,把春天比喻成“春脖子”,意思是在一年四季中春季最短,比喻形象,这也是北方称呼春季的俗语。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写作手法知识的掌握。作者重点写北国春天,却去写与它相反的江南春天,写江南的春风温和、细柔,很明显目的是和下文北国的春风形成对比,来突出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这句话中“扑”“漫”“插”“灌”都是动词,生动形象地写

出北国春风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它豪迈、苍劲的特点。

(4)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概括。解答此题要结合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描写句,以及文中的抒情句去分析。从作者的描写来看,北国春风最引人之处在于:豪迈、有力,送走了坚冰霜雪;“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牵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这是写在北国春风下的那段艰苦下乡岁月让“我”怀念。再结合第⑨段内容来看,怀念北国春风,还因为北国的那些如风般的汉子,由物及人,更符合散文的写作特色。

(5)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第⑨段中用“走、扑、踢打”等词语表现了北方的春风力大无穷、动作粗暴的特点,并非“别有诗意、温和柔婉”。

故选:B。

答案:

(1)春天时光过得很快,持续的时间短。

(2)写江南的春天,重在写江南的春风温和、细柔,与下文北国的春风形成对比,突出北国春风的豪迈、苍劲的特点。

(3)这句话抓住“扑”“漫”“插”“灌”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北国春风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它豪迈、苍劲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北国的春风送走了坚冰霜雪,伴随作者历经了艰苦的岁月,北国春风的豪迈、苍劲让我怀念。(意对即可)

(5)B

【点评】句子理解赏析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语法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子的修饰成分所起的作用;②修辞分析。从修辞的本身特点去赏析;③情感分析。文学作品常常以情动人,言简意赅,把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理解文学作品中重要句子的关键;④对有些句子的理解,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去领悟含义。

1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种星星的人

①记忆有时候很有趣,曾以为某些事会牢牢记住,可是不久后就遗忘了。而有些当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越来越清晰。

②记得十几年前的一个夜晚,我从县城去数十里外的老家。末班车到了镇上后掉头返回县城,我还要徒步走十几里路才能到家。

③月色朦胧,机耕路一旁是山坡,山坡上种着许多玉米和芝麻;一旁是水汪汪的稻田,连绵的蛙声此起彼伏。四野清寂,正值玉米挂须、水稻开花的季节,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扑鼻的清香,耳畔甚至能听见水稻吮吸水分、使劲灌浆的声音。夜幕旷野下,出现了一个简易的山棚。看见我手电筒摇晃的光柱,棚里传来两声熟悉的咳嗽。那是老五叔的声音,咳嗽是他在向我这个路人打招呼,询问我是谁。

④“五叔。”我知道这块田是老五叔家的,一边喊一边踩着滑腻的田埂走到棚里去看他。

老五叔并没老,是个寡言的老实人,五十来岁,单手还能轻松举起板车,一餐要吃两葵花大碗的米饭。村里的青壮年都去城里打工了,但他不去,他说村里许多事情离不开男人。

⑤如今,农村退耕还林的树木成林,生态恢复了,野猪多了起来,所以晚上他要守在棚里防野猪。山棚用四根杉木做柱子,四周用篾片围起来,里面一张用竹片搭建的床被红藤紧紧地固定。山棚四周爬满了南瓜和冬瓜的藤蔓,藤蔓一边挂着瓜果,一边开着黄的白的花,有的甚至爬到枕头边来。山棚位置好,睡在里面可以听到山上的动静,稻田也一览无余。

⑥夜蛾纷飞,三言两语后,老五叔关了矿灯,点燃香烟,棚里顿时漆黑一片,只有他手里的烟头萤火虫似的忽明忽暗。老五叔话不多,其实他说什么,我也没在意,因为我已经心不在焉,心被稻田里闪烁的点点星光迷住了。

⑦满天繁星倒影在水田里,星星点点,间或有几只萤火虫,流星一样在星空徘徊,这样的场景使人想起梵•高的那幅《星空》,只是没有梵•高油画那锥心的忧郁,多了夏虫温柔的呢喃。一只青蛙缓慢地移动身体,它每迈动一步,就扯动水田一层浅浅的水纹,那个角落的星空就扭曲变形,明亮的弯月流水似的溢出,在水面荡漾。青蛙找到更舒适的位置后安静下来,水田恢复平静,水面又铺满了繁星,清溪落樱一般安静,宁静里又充斥无所不在..的调皮与喧闹。密密麻麻的星星,就像是秋后的玉米和谷粒,让人喜悦舒心。

....⑧我忽然十分羡慕老五叔,他种的是谷粒和玉米,收获的是月亮和星星。他把星星种在田里,把玉米粒和谷粒洒在夜空。月亮,它的个头有点大,像白胖胖的冬瓜和圆鼓鼓的南瓜,挂在天上,仿佛是躺在老五叔家的谷仓里。

⑨那美好的夜晚,虽然夜幕沉沉,过去了许多年,可是一想起,我心里就像挂着星星和月亮一般敞亮。

(摘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1)朗读让我们与作品更亲近。请参照示例,为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设计朗读并作出解说。

示例:原文:老五叔并没老,他是个寡言的老实人,五十来岁,单手还能轻松举起板车,一餐要吃两葵花大碗的米饭。

设计与解说:朗读时,我会把重音落在“并没老”“寡言”“还能”“举起”“要”等词语上,语气坚定而满含惊叹,语调先和缓再上扬,以突出五叔的淳朴老实和身强力壮。

(2)第⑦段画横线语句中“宁静”和“调皮与喧闹”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3)班级召开“好书美文”推荐分享会,请你为这篇文章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推荐语。

【分析】本文记叙十几年前的一个夜晚,“我”从县城去数十里外的老家途中看到大山、田野、天空、繁星、空中的萤火、地下的水、棚边的藤蔓。这些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间夜景图,突出了夜晚的静谧安详,营造了诗一般的美好意境,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设计和分析。第③段的句子“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扑鼻的清香,耳畔甚至能听见水稻吮吸水分、使劲灌浆的声音”,是对山间夜晚稻田的描写,可对其中“到处”“弥漫”“甚至”“吮吸”“使劲”等这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做重音处理,语气要柔和轻缓,语调要读的欢快愉悦一些,以凸显月下稻田长势旺盛,生机勃勃的最象,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2)本题考查句子分析理解。作答此题,先要写出不矛盾,然后结合语境阐述“宁静”和

“调皮与喧闹”所指的内容。结合前文内容“满天繁星倒影在水田里,星星点点”,可知“宁静”是指山间夜晚的寂静。结合“间或有几只萤火虫……青蛙缓慢地移动身体,它每迈动一步,就扯动水田一层浅浅的水纹,那个角落的星空就扭曲变形,明亮的弯月流水似的溢出,在水面荡漾”可知“调皮与喧闹”指的是萤火虫被水田里繁星的倒影所吸引,在星空下的飞舞,描绘了一幅繁星密布、流萤飞舞的美好景色。青蛙缓慢地移动身体,搅动了这一池静水。一静一动,动静相宜,使文章活泼生动,活灵活现,直观形象地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所以这两个词语是不矛盾的。

(3)本题考查阅读拓展。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写出值得推荐“好书美文”的理由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示例:《种星星的人》语言优美,生动有趣。作者笔下的大山、田野、天空、繁星、空中的萤火、地下的水、棚边的藤蔓,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间夜景图,静谧安详,营造了诗一般的美好意境,令人陶醉其中;文章还有浓浓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种下星星的五叔,善良淳朴、无私奉献,对乡村的坚守,对自然的眷恋,无不在文中流淌和显现。

答案:

(1)朗读时,我会把重音放在“到处”“弥漫”“甚至”“吮吸”“使劲”这些词语上,语气轻柔,语调欢快,以此表现月下山村田野的生机勃勃。

(2)不矛盾。此句中的“宁静”是夜的静,“调皮与喧闹”指萤火虫被水田中繁星的倒影所吸引,在水田上空来回飞舞,青蛙小心翼翼地寻找更舒适的栖息地,不小心搅动了这一池静水。这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别有一番意境。

(3)示例一:《种星星的人》这篇文章处处皆美。美在人物,表现为五叔的淳朴厚道、对农业的坚守和奉献;在语言,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夏夜田间的热闹与欢快,以及收获的喜悦;美在意境,文章把人物置于星空之下,满天繁星倒影水田互相辉映,富有诗意;美在主题,文章最后把五叔比作种星星的人,形象地赞美了五叔对农村农业的奉献精神,引发读者对农业生产的思考。

示例二:《种星星的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富有特色。标题《种星星的人》富有深层含义,既指“老五叔”,又指像五叔一样,一辈子坚守农村农业,具有奉献精神的农业人;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巧妙地运用铺垫,如第二段描写夏夜山坡、四野里庄稼地,是为引出五叔作铺垫;文中善于运用环境描写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营造了诗一般的美好意境。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骈枝的_____

余显斌

①他性格内向,十分自卑。因为他左手长着骈枝——小手指上又长了根手指,很难看。

②有一次,一个小女生看见了他的骈枝,惊叫道:“呀,你昨长了六根手指?”他听了,

捏着手红着脸哭了。那时,他才九岁,刚懂点事,就感觉到自己和别的孩子不同。可是,又不敢做手术,因为怕痛。于是,那根手指就留了下来,成了他的心结。他爱把左手插在口袋里,生怕一不小心,会露出自己的骈枝,惹来大家的嘲笑。渐渐地,他喜欢一个人待在教室的一角,不玩,不笑,很少说话。

③初中时,他遇见了她,一个非常清秀的女孩,白净的脸上旋动着两个酒窝。她做了他的同桌,经常“咯咯咯”地笑,把幸福满天张扬。

④一次,老师让她上讲台演讲,她走上去,眉眼弯弯,一边演讲一边“咯咯”地笑,以至于大家都忍不住,跟着笑了,嘻嘻哈哈的一大片。最后,就连绷着脸的老师也忍不住笑了。其实,她笑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念错了一个字。这也值得笑,真是的!他皱着眉想。

⑤还有一次,她写字的时候不小心,手肘一晃,一下子撞着了他的手肘,他急得咂一下嘴,表示不满,她侧过头来一看,他一笔从作业本的上面斜斜地画到了下边,仿佛蚯蚓一样,弯弯扭扭的。她又笑了,“咯咯咯”的,如喷泉一样,泛着阳光,四处泼洒,流光溢彩。

⑥他望着她:噘着嘴问:“笑什么?难道很搞笑吗?”她指着那笔字,说道:“像一条蛇!你在绘画啊?”说着,又笑起来。

⑦终于有一天,她看到了他的六指。当时,他消悄伸出手,拿着指甲剪,准备剪指甲。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⑧他很生气,说这话明显是在讥笑自己嘛。可她仿佛一点儿也看不出他生气了似的说:“上帝太偏心了,给我们十根手指,却多给了你一根,你一定和他是亲戚,走了后门,他照顾你的。”

⑨第一次,他听到了对六指真诚的赞美,他敏感的心隐隐有了一种平衡感,有了一点安慰。尽管他知道,这是她的一句玩笑话,可能只是一种安抚,可是,他的心里仍感到一丝舒畅,他也笑了。

⑩渐渐地,他不再讨厌她的笑了。

⑪那天,在体育课上,他们高高兴兴地跑啊叫啊,十分热闹。踢球的时候,她正好走过,他一不小心,一脚踢在了她的腿上,脚顿时隐隐生疼,他忙向她道歉,问踢痛没有。她又笑了,告诉他,只有他痛,自己绝对不会痛的。

⑫“为什么?”他大惑不解地睁大眼睛问。

⑬她悄悄告诉他,自己这条腿是假肢,安装上去的,不会感到痛。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能告诉别人。他连连点萧头,满心同情地望着她。

..⑭她仍是笑笑,转身走了。他站在那儿,看着她的背影,看着她飘扬的头发,心里翻腾起十二级海啸,难以平静。

⑮从此以后,他的笑声也传遍校园,四处挥洒,四处张扬,他也成了一只快乐鸟。他想,和她相比,自己幸福多了。为什么不向她学习,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生活的不完满呢?

⑯几年后,一次同学聚会,她没有到。谈起往事,当他说到她的腿时,她的一个闺蜜证明,她是一双好腿。因为那天回到宿舍,她撸起裤腿时,腿上青了一块,她还流了泪。事后,她反复叮嘱她们,这件事千万不要告诉他,大家听了,都默默地点着头。于是,这成了她们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

..

⑰那一刻,他热泪盈眶,他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她清秀的样子,听到了她清亮的笑。

(选文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⑬⑯段中“秘密”的含义。

①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能告诉别人。

..②于是,这成了她们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

..(2)结合第⑦段画横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3)这篇小说在写法上有诸多特色,值得品味。试探究小说写作手法的匠心所在,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4)小说在《中国教师报》发表时,题目为“骈枝的苦恼”,有人认为也能以“骈枝的幸运”为题,你喜欢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我喜欢“ 骈枝的幸运 ”,因为 从文章叙写的故事看,男孩因“骈枝”而自卑烦恼;但是遇到“她”的鼓励后变得阳光。文章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更多的是“幸运” 。

(5)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说说你对“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生活的不完满”的理解。

【分析】本文讲述了“他”小时候由于是“骈枝”,怕被人嘲笑,不敢示人,变得越来越自卑。初中时,一位“假肢”女孩鼓励骈枝男孩由自卑逐步转向阳光的故事。文章以“他”的变化为线索,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叙写其小时候怕别人对他嘲笑,以致自卑;到初中后,遇到了“她”的鼓励和帮助,使“他”变得自信和阳光。前后对比,突出表现了“她”的美好心灵,也揭示了“乐观的心态”是解除痛苦的良药。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概括作答。从语句“她悄悄告诉他,自己这条腿是假肢,安装上去的,不会感到痛。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可知,这个“秘密”是指:她的腿是假肢。从语句“谈起往事,当他说到她的腿时,她的一个闺蜜证明,她是一双好腿。因为那天回到宿舍,她撸起裤腿时,腿上青了一块,她还流了泪。事后,她反复叮嘱她们,这件事千万不要告诉他,大家听了,都默默地点着头。于是,这成了她们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可知,这里的“秘密”是指:她用假肢“骗”他的事。

(2)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语句“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使用了“看”“睁”“笑”和“你真幸运“的词句,运用了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接着”,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她”心理活动的迅速变化,表现了“她”的机智与善良。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本文讲述了“他”小时候由于是“骈枝”,怕被人嘲笑,不敢示人,变得越来越自卑。初中时,一位“假肢”女孩鼓励骈枝男孩由自卑逐步转向阳光的故事。文章以“他”的变化为线索,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叙写其小时候怕别人对他嘲笑,以致自卑;到初中后,遇到了“她”的鼓励和帮助,使“他”变得自信和阳光。前后对比,突出表现了“她”的美好心灵,也揭示了“乐观的心态”是解除痛苦的良药。也可以从铺垫、照应的角度来分析,如“她说自己的腿是假肢”和后来同学聚会上知道“她拥有完好的双腿”等。答案不唯一,能结合文章,选择一种写作手法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从文章叙写的故事看,男孩因“骈枝”而自卑烦恼;但是遇到“她”的鼓励后变得阳光。既可以说是“烦恼”,也可以看作是“幸运”。无论是用“骈枝的苦恼”,还是用“骈枝的幸运”来作文章的标题,都能构成小说的线索并揭示小说的主题。据此,选择一个作为标题,结合文章叙写的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5)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含义类问题,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语句“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生活的不完满”中的“笑”应该理解为积极乐观的态度,“不完满”可以理解为人的生理有缺陷或生活遇到的困境、挫折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生活遇到的困境。意对即可。

答案:

(1)①她的腿是假肢。②她用假肢“骗”他。

(2)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她”的机智与善良。

(3)示例:文章以“他”的变化为线索,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叙写其小时候怕别人对他嘲笑,以致自卑;到初中后,遇到了“她”的鼓励和帮助,使“他”变得自信和阳光。前后对比,突出表现了“她”的美好心灵。

(4)示例:骈枝的幸运 从文章叙写的故事看,男孩因“骈枝”而自卑烦恼;但是遇到“她”的鼓励后变得阳光。文章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更多的是“幸运”

(5)示例: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直面困难(挫折),乐观生活。

【点评】写作手法包括象征、对比、烘托、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抑扬结合、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首尾照应等。

1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父亲

李开复

对儿时的我来说,父亲是个严肃而遥远的人。在印象中,父亲言语不多,也不爱逗孩子们笑。所以,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

虽然来台湾多年,但是父亲一直不变的,是那满口的乡音。因此,我们的家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孩子们跟爸爸讲四川话,跟妈妈和兄弟姐妹讲普通话。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依然可以讲出很多四川话。听到川音,还觉得分外熟悉亲切。

我曾经一度以为父亲并不爱我。他很少表达他的感受,当我逐渐成年的时候,发现他也有他的“爱的语言”。比如他经常趁出门散步的时候,叫我一起出门上学,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走一小段路,这几乎是我们唯一的独处时间。现在想想,父亲总是把这种爱隐藏在沉默的行动里,以至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

但是父亲总是说到做到,对孩子们的承诺从未食言。有一次,父亲突发奇想给我出了

一道他自认为非常难的数学题,他觉得我肯定答不出来,说如果我做出来,他马上把他的派克金笔送给我。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道摆火柴的数学题,需要用六根火柴摆出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没想到年幼的我三下五除二,不到两分钟就摆好了。父亲“喜出望外”,立即把派克金笔交到我的手里,要知道,那时候,派克金笔是连大人也少有的贵重物品。

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内心一直藏着对中国的大爱,这是我后来才了解到的,他当年为官一场,却又厌恶官场作风,到台湾之后,一直致力于写作。

父亲最宠爱五姐。他过世以后,五姐非常悲痛,专门写文章追忆他。她说,“爸爸来台湾,祖母留在大陆,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从小,爸爸教她的第一首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小时候过年的对联,爸爸就写“时时勤秣马,年年望还乡”。

父亲的中国情结像一条无声的溪流,注入了我的价值观。不知不觉中,当我的人生需要做一些选择时,这些理念影响了我。而这些都是我成年以后逐渐理解的。在父亲的书房里,父亲一直珍藏着钱穆先生赠送给他的书法,上面的字苍劲而从容: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我知道,这是父亲一生的写照。

(1)文段从哪几个方面来回忆父亲?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现在想想,父亲总是把这种爱隐藏在沉默的行动里,以至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

(3)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一共回忆了父亲的四件事:父亲满口乡音;父亲有自己“爱的语言”;父亲信守承诺;父亲有很多的中国情结。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和他的中国情结。

【解答】(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概括。细读文本可知,本文一共回忆了父亲的四件事。结合“虽然来台湾多年,但是父亲一直不变的,是那满口的乡”,概括为:父亲的乡音不改;结合“我曾经一度以为父亲并不爱我。他很少表达他的感受,当我逐渐成年的时候,发现他也有他的‘爱的语言’”,概括为:父亲对“我”的爱;结合“但是父亲总是说到做到,对孩子们的承诺从未食言。有一次,父亲突发奇想给我出了一道他自认为非常难的数学题,他觉得我肯定答不出来,说如果我做出来,他马上把他的派克金笔送给我”,概括为:父亲守信把金笔送我;结合“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内心一直藏着对中国的大爱,这是”,概括为:父亲的中国情绪。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以至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对“我”的爱深沉,“我”逐渐理解了父亲“爱的语言”。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可逐一分析。由上一小题分析可知,全文一共叙写了四件事,第一件事表现了父亲对家乡的思念。第二件事表现了父亲对“我”沉默少言和对“我”深沉的爱。第三件事表现了父亲信守承诺。第四件事表现了父亲的家国情怀。据此分析可知其性格特点。

答案:

(1)父亲满口乡音;父亲有自己“爱的语言”;父亲信守承诺;父亲有很多的中国情结。

(2)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3)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严肃、冷静、沉默寡言却深爱子女、热爱祖国的父亲形象。

【点评】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表达了……。

14.阅读《牡丹真美》,回答问题。

牡丹真美

①好友的女儿新婚不久,随丈夫到乡下去探望丈夫的姨姥姥。一进院门,她就大叫起来,因为,院子里有一株跟她差不多高的牡丹,开满了硕大的白色花朵。她顾不上跟姨姥姥过多寒暄,就自顾自转着圈儿为那牡丹拍起照来。大家都笑她,她也笑自己,但却根本停不下来。后来,一大家子人陪她吃饭,她却忍不住低头翻看手机中的牡丹照片。她没有注意到姨姥姥的离席,甚至也没有注意到老公的离席……临走的时候,姨姥姥送给她十朵半开的白牡丹,嘱她回家插到花瓶里,清水里放一点点白糖,可以开上半个月。她欢喜得要命,不住声儿地叨咕:“牡丹真美!牡丹真美!”回程的路上,丈夫告诉她说:那棵白牡丹是姨姥姥的婆婆过门儿后亲手所栽,已经一百多岁了;姨姥姥不准任何人碰那棵牡丹,别说摘花,就是揪一片叶子,姨姥姥都要跟那人拼老命;为了讨你喜欢,姨姥姥破天荒亲手为你剪了十枝花!趁你在屋里吃饭,她净了手,在牡丹前烧了三炷香,跪下跟牡丹说:那孩子可待见你呢!求你舍她十枝花吧……

②好友的女儿是含着泪跟我讲这段故事的,末了,她把手机举到我面前说:“你看你看,多美的牡丹!美得就像画出来的!”

③这个可爱的故事,被我在心里温习了一遍又一遍。我总忍不住拟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轰轰烈烈地盛开着夺目的白牡丹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形?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这家的房屋定然不止一次翻修过吧?这家的家庭成员定然有过生老病死吧?旱涝虫灾的年份里,这....株牡丹定然跟其他的植物一样难捱吧?但是,这一切的更迭变故、灾祸劫难,都没有成为..这株牡丹枯焦萎谢的理由。她被爱,她被欣赏,她被视为神物,她始终处于怀抱的中心。她怎敢衰枯?她怎忍心不在每年春天开出最打眼的花?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神圣的善待,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了出来。不管那个农家小院多么简陋寒碜,我都相信那位“姨姥姥”定然是多福多寿的——为了看护好她心爱的牡丹,为了一年一度的隆重会晤,她必须活得好、活得久。

④我问自己:我的牡丹在哪里?

⑤我愧赧地检视自己的人生院落——我没有看见牡丹。可以肯定地说,这双辛劳的手也曾侍弄过一些应时的花花草草,这颗枯涩的心也曾被多情的春光照耀。但是,跟那位“姨姥姥”比起来,我的虔心、精心、仁心、恒心是多么有限啊!我没有学会为自己心爱的花儿焚香,没有学会娓娓地跟她说贴心话,没有学会在干渴难耐的日子里还惦记着给她喂水,没有学会在花儿凋谢一秒钟后即开始欣悦地期待来年的花开,没有学会拿出大半生的时光甘心服侍一株植物,没有学会在每一朵盛开的花中幸福地照见自己的面影……

⑥我患了可怕的“牡丹缺乏症”。我的病友很多很多。

⑦“神圣感”抛弃我们有多久了?它还会怜惜地返身回来向可怜的我们施以援手吗?我们这些被“物质”跋扈地绑架了的人,精神世界已贫瘠得开不出一朵寒素的小花。夜读木心,听他讲“实在不惯于地上走,鹰说”,竟兀自笑出了声。我问木心笔下的那只鹰:高翔的鹰啊,你究竟俯瞰到了什么?当你看到大地上那些匍匐而行还自鸣得意的人,你冷笑了吗?

⑧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姨姥姥”或许正在与她的牡丹幸福对视吧?那被插进远方花瓶里的十朵牡丹惹她牵念了吗?那花枝上十处扎眼的伤口惹她心痛了吗?春光正好。我好想飞临那个农家小院,安静地站在“姨姥姥”身旁,由衷赞一声:牡丹真美。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①段所写的故事。

(2)分析第③段中连用三个“定然”的表达效果。

(3)“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是什么关系?请根据第③段内容回答。

(4)第⑥段划线句子“我患了可怕的‘牡丹缺乏症’”中“牡丹缺乏症”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分析】文章由爱花如命的姨姥姥因好友女儿的喜欢,破天荒地剪下十朵半开的牡丹花送给她写起,引出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反思我们对待美好事物不够用心,对生活缺乏“神圣感”,美好生活的回馈少,精神世界越来越贫瘠。文末再次表达对姨姥姥的敬意以及对姨姥姥人生态度的向往。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阅读文章第①段可知,好友的女儿随其丈夫回家探望“姨姥姥”时,发现家里已经有一人高的牡丹,“她顾不上跟姨姥姥过多寒暄,就自顾自转着圈儿为那牡丹拍起照来。大家都笑她,她也笑自己,但却根本停不下来。后来,一大家子人陪她吃饭,她却忍不住低头翻看手机中的牡丹照片。她没有注意到姨姥姥的离席,甚至也没有注意到老公的离席......”这一系列失礼行为充分体现了好友女儿十分喜欢牡丹,“姨姥姥”平时爱花如命,但是见好友女儿喜欢,“她净了手,在牡丹前烧了三炷香,跪下跟牡丹说:那孩子可待见你呢!求你舍她十枝花吧,剪了十朵半开的牡丹送给了她。据此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第③段中三个“定然”强调无论是花还是人的生长过程中都会经历意外情况,但这株牡丹依然坚持了下来,从而体现了“姨姥姥”看护牡丹的不易。体现了下文第⑤段姨姥姥看护牡丹花的虔心、精心、仁心、恒心。

(3)本题考查句子深刻含义。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从文中“她被爱,她被欣赏,她被视为神物,她始终处于怀抱的中心。她怎敢衰枯?她怎忍心不在每年春天开出最打眼的花”;“神圣的善待,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了出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第⑥段中“牡丹缺乏症”,一方面是指缺乏“姨姥姥”具有的那种“虔心、精心、仁心、恒心”,感叹自己与“姨姥姥”的差距;另一方面,“牡丹”还代表着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美好事物,体现了作者对如今人们精神世界渐渐贫瘠的感叹和无奈。

(5)本题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回答时从其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两方面着手。文章以“我”的想象结尾,在结构上与第①段形成前后呼应,结构更加完整。在内容上,想象“姨姥姥”与牡丹花对视情景,表达了对“姨姥姥”与牡丹花和谐之美的赞叹,也体现了对“姨姥姥”人生态度的向往,强化了作者情感,深化了文章主题。结尾以想象结束,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答案:

(1)爱花如命的姨姥姥因好友女儿的喜欢,破天荒地剪下十朵半开的牡丹花送给她。

(2)三个“定然”是对牡丹生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意外情况的肯定猜测,反复运用,强调了长期看护牡丹的不易和姨姥姥的虔心、精心、仁心和恒心。

(3)人爱花,欣赏花,视花为神物;花不敢衰枯,每年开出最打眼的花;这是一种相互善待的、各自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出来的神圣关系。

(4)对待美好事物不够用心;对生活缺乏“神圣感”;美好生活的回馈少,精神世界越来越贫瘠。

(5)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再次表达对姨姥姥的敬意以及对姨姥姥人生态度的向往。

【点评】赏析词句要依据词句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词句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词句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

15.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当时只道是寻常

王春娇

①母亲又一次走入我梦里。

②我梦里的母亲,很年轻,很漂亮。她乌黑的长发,随意挽成一个髻,插上一根银簪;她弯弯的眉,像墨笔轻轻地划过,剩浓淡相宜的墨迹;她润红的脸,小巧挺直的鼻,微微上翘的唇,都在我梦里清晰浮现……她年轻漂亮得——让我不敢喊她一声“妈”。

③是的,“她”自然不是我母亲,我母亲也决然不是这样的。

④母亲给我的最初记忆,是啥时候的呢?是我出生之日呢,还是我开口叫声“妈”,或是写下“妈”字的时刻呢?无法猜想。但我知道,母亲不年轻,也不漂亮了。她生我的时候,已经36岁了。36岁的劳动妇女,跟年轻漂亮是决计沾不上边的。

⑤她终日黑衣裹着臃肿的身躯,粗壮的双手舞动着锄把,那块坚硬的土地被她翻过一遍又一遍。她挥汗如雨,乱发在风里飘飞……而我,应该是躺在地边上的摇篮里,吮着手指头,斜眼看她……我的母亲,是如此的健壮,如此的能干。父亲不在家的日子,是母亲用她坚强的肩头挑起了一家十口人的生计。她怎么可能年轻漂亮呢?

⑥我一直以为,母亲不年轻,不漂亮,全因生活所致。然而,当父亲回来了,孩子们渐渐长大了,日子渐渐好过了,母亲却没半点歇停的意思。

⑦她依旧凌晨四点起,做饭,扫地,喂鸡喂鸭。她蓬乱的头发,只消一手水一抹,便完成

了女人一天中最重要的梳洗内容。天蒙蒙亮的时候,她已经戴上了自编的斗笠,系紧了腰箩,光脚趿一双拖鞋,一边扯着嗓门喊我们“起来了!起来了!”一边推开院门出去了。那时,不得懒睡的我多半是气鼓鼓地窝在床上,对她满腹怨言。我就不明白,那几畦菜苗一天不浇水会死?那片玉米地一天不锄草会长不大?更不明白的是,夏至过后,阳光火热得令人窒息,她中午劳动回来,呼噜呼噜扒下两碗冷饭,又戴上斗笠出去了……

⑧夜里,我们围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她坐在躺椅里,陪我们“看”,可她根本就看不懂。我们笑的时候她也笑,我们哭的时候她也陪着掉泪,还要不停地追问我们“怎么了”。我们渐渐不耐烦的时候,她就不再吱声了,九点不到,她早歪着头,很响亮地打着呼噜,父亲总在那一刻把她喊醒,牵着她手带她去休息。

⑨这样的女人,怎么可能年轻漂亮呢?

⑩可是,很遗憾母亲没一张年轻时的照片,甚至连中年的也没有。为此,母亲在世的时候,我曾多次在暗中端详她,总没发现她有半点漂亮的痕迹,甚至于母亲过世之后,我还常常在她遗照前驻足:我看她瘦削的脸上,一双无神的眼里,满是忧伤;紧抿的双唇,欲说还休,似有道不尽的挂牵;倒是她的头发,直至六十了,还是那么黑,那么亮——如果要说她曾经美丽过,那么,这头发也该是一个例证了。

⑪品貌出众的母亲,终被沉重的生活压弯了肩膀,压皱了眉头,压丑了容颜。当我们一个个长大,成家,生子,不再需要母亲为我们操劳了,可母亲竟在那时倒下了。是否,母亲一生辛劳,终于到了她的终点?

⑫每每想起母亲的时候,总是想起那些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细节:她扛着锄,吭哧吭哧地挖着地;她汗流浃背地回来,舀一瓢冷水,仰头一饮而尽;她戴着老花镜,低头专注地钩、挑、捻;她敲着我们的门,扯着嗓门喊:“起来了!起来了!”可是,在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这些寻常的生活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甚至漠视……

⑬母亲曾经美丽过,这是无可置疑的了。然而,此生,我是无法“见”到母亲年轻美丽的真容了,我只能在梦里,见到她曾经的美丽了。当我再一次梦见她的时候,我不再讶然于她的年轻美丽。我坦然地拥着她,用我的心轻轻地喊她一声:“妈!”于是,梦中的我笑出了眼泪。

⑭闲时,翻念纳兰的《浣溪沙》,当念到“当时只道是寻常”时,我倏地掩面而泣。

⑮如果爱了,得赶紧,别让寻常变成将来咀嚼不断的心酸往事。

(2021年第2期《思维与智慧》)

(1)朗读文章第①段时应重读“又”,请说说其中原因。

(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天蒙蒙亮的时候,她已经戴上了自编的斗笠,系紧了腰箩,光脚趿一双拖鞋,一边扯着嗓门喊我们“起来了!起来了!”一边推开院门出去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品貌出众的母亲,终被沉重的生活压弯了肩膀,压皱了眉头,压丑了容颜。(从修辞的角度)

(3)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往往寄托着深意,阅读时要仔细体会。请为第⑨段写批注。

(4)本文用纳兰《浣溪沙》中的词句“当时只道是寻常”作为题目,有何妙处?

(5)请分析本文第⑦段画线句子下面链接材料情感表达的相同点和写作手法的不同点。

【链接】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

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分析】本文由梦境引出对母亲的回忆,写当时现实中的母亲因忙于生活,而与年轻漂亮无缘。作者叙写了一系列生活细节,表现出母亲勤劳能干、默默为家庭付出的特点,自己却对母亲不理解,有怨言。文章以此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提醒读者尽孝要赶紧,不要让寻常变成将来咀嚼不断的心酸往事。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此题应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体会人物情感。“又”说明不止一次梦见母亲,可见“我”对母亲思念之甚,也暗示母亲已经去世。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第①题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着手,“戴上了自编的斗笠,系紧了腰箩,光脚汲一双拖鞋”“推开院门出去了”是动作描写,“起来了!起来了”是语言描写,这些语句写出母亲清早的忙碌,可见她的勤劳能干。结合后文“那时,不得懒睡的我多半是气鼓鼓地窝在床上,对她满腹怨言”“在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这些寻常的生活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甚至漠视”等语句可知,这些生活细节还蕴含着被“我”忽视的愧疚之情。第②题要求从修辞角度着手,“压弯了肩膀,压皱了眉头,压丑了容颜”是排比修辞,具有增强语势的作用,写出母亲在生活压力下,变老变丑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和愧疚之情。

(3)本题考查作批注的能力。此题可按题干“往往寄托着深意”的提示,体会人物的情感。“怎么可能年轻漂亮呢”似贬实褒,蕴含着对母亲勤劳能干的赞美之情,也有对当时自己不理解母亲的愧疚之情。也可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其作用,进而作批注,分析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引用诗句通常有增加文采的作用。再从内容和情感角度分析,“当时只道是寻常”与文中“可是,在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这些寻常的生活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甚至漠视”的语句形成照应,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母亲的生活细节。情感上,由“在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这些寻常的生活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甚至漠视”“当念到‘当时只道是寻常’时,我倏地掩面而泣”“如果爱了,得赶紧,别让寻常变成将来咀嚼不断的心酸往事”等语句可见,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之情,提醒读者尽孝要及早。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情感表达的相同点,由“不得懒睡的我多半是气鼓鼓地窝在床上,对她满腹怨言”“我就不明白”“更不明白的是”等语句可见,本文中的“我”对母亲的勤劳不理解甚至有怨言。由“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等语句可见,链接材料中“我”只顾自己发泄郁闷的情绪,忽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感受。两者相同之处是都写了自己当时对母亲的忽视甚至漠视。写作手法的不同点,由“我就不明白,那几畦菜苗一天不浇水会死?那片玉米地一天不锄草会长不大”可见,本文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反问的修辞手法。由“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可见,链接材料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由“望着望着”“听着听着”可见,链接材料主要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可据此作答。

答案:

(1)示例:①说明不止一次,引出下文梦里的母亲;②暗示母亲已经去世;③更能表达出

“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示例:①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母亲一大早忙碌的状态,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这些当时寻常的生活细节常常被“我”忽视,也表达了“我”的愧疚之情。

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母亲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慢慢变老变丑,直到失去了健康和生命,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和愧疚之情。

(3)示例一:内容上运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了母亲的不年轻,不漂亮。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她看不懂电视,响亮地打着呼噜,引出下文“我”曾多次暗中端详她,也没发现她有半点漂亮的痕迹。

示例二:文中多次写母亲不年轻,不漂亮,与梦中很年轻、很漂亮的母亲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限伤感、心酸。

(4)示例:①运用词句,可以增添文采;②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回忆母亲生前的寻常生活细节;③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④希望尽孝要赶紧,别让寻常变成将来咀嚼不断的心酸往事。

(5)示例:相同点:画线句写“我”因为不能睡懒觉而对母亲满腹怨言,链接材料写“我”双腿瘫痪后脾气的暴怒无常,都写了自己当时对母亲的忽视甚至漠视,表达了对当时不能体谅母亲的愧疚之情。不同点:写作手法上画线句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反问的修辞手法,链接材料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点评】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1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乙】

母亲犹豫了好长时间,她有些急切,又有些迟疑。终于,她拿出了一块玻璃。我不知道她这是干什么。母亲说,把它放在你的电脑前面,兴许能挡挡辐射。这是一块普通的窗户玻璃,不普通的是,边角已被母亲用砂轮磨得光滑如水。这才回想起,母亲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向我打听有关电脑辐射的知识。

我日夜坐在电脑前写作。母亲不知从何处听说,电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伤害”被紧张和担忧无限夸大。而她又一直认为她的儿子是何等的粗心大意。能想象出,多少个不

眠之夜,母亲冥思苦想,才想出了“高招”。当儿子对一切都粗枝大叶掉以轻心时,母亲的心,却像敏感的雷达,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母爱无微不至。

(选自查一路的《住在母亲的掌心》)

【丙】

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他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

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选自春华的《握住母亲的脚》)

(1)阅读【甲】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暴怒无常的具体表现。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丙】文中青年大学生“潸然泪下”,请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写一写此时青年大学生的心理活动。

(4)【甲】、【乙】、【丙】三个文段,都向读者展现了一位细心爱子的母亲形象。根据以下提示完成仿写任务。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它像 黑夜的蜡烛 ,

带给我们光亮 。

【分析】【甲】文段主要叙述了“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对“我”的鼓励;【乙】文段主要叙述了“我”日夜坐在电脑前写作,母亲给“我”磨了一块玻璃防辐射;【丙】文段主要叙述了青年大学生为母亲洗脚之后,终于理解了母亲。三个文段都向读者展现了一位细心爱子的母亲形象。

【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根据“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可知,“我”暴怒无常的具体表现是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听到母亲讲去看花,“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字词、句式等角度入手。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因此判定修辞手法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画横线的句子把母亲的心比作敏感的雷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雷达的特点以及“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可知,这个句子突出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

(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青年大学生很爱他的母亲,但是当他为母亲洗脚时,“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此时他真切地懂得了母亲的不易,更加地感激母

亲,爱母亲。答题时,采用第一人称写出青年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意思对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这个句子开头写“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因此后面仿写的部分需要体现母爱的无私,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

(1)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听到母亲讲去看花,“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的心比作敏感的雷达,突出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

(3)示例:我从来就没有注意过妈妈的脚是这样的坚硬,真是对不起妈妈啊!妈妈,感谢您对我付出的一切,儿子将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恩情。

(4)示例:黑夜的蜡烛 带给我们光亮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17.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风雪夜归人

马亚伟

三十多年前,父亲在离家三十里路的地方上班,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

冬天的天,像个面无表情的冷面人。寒气阵阵,天空透着捉摸不透的意味。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母亲说:“下雪了咋办,还是别去了。”父亲犹豫了一下,推起车子出了家门。

过了一会儿,天阴得更沉了。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母亲叹口气说:“让你爸别去上班了,他偏不听,下雪了还咋回家!”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

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母亲在屋里屋外团团转,雪地上留下她杂乱的脚印。“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

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问母亲:“我爸今天不回来了吧?”母亲无比笃定地说:“回来!他肯定回来!”

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忽然,母亲说:“走!回家做饭,你爸回来得吃

上热乎饭!”

母亲认定,父亲一定会回来。我跟着母亲在屋子里忙碌起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时候,分外觉得“家”这个字眼是那么可亲。母亲烧起灶火,忙着熬红薯粥。她嘱咐我在炉火上烧开水:“多烧点开水,你爸回家得赶紧让他用热水洗洗,暖和暖和。”灶火上熬着红薯粥,母亲开始切白菜,切豆腐,洗粉条,她要做父亲最爱吃的大炖菜。

屋子里的饭菜香味弥漫着,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夜色漆黑,别人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可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我和妹妹围着炉火,静静等待。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

后来母亲不再出门去,但她的焦虑在升级,眉头紧锁着。就在我们都等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屋门“吱呀”一声开了。“爸爸回来啦!”妹妹喊起来,我和母亲也一跃而起。

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我赶紧把门关紧,让屋里的温暖一点点融化父亲的寒冷。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夜归人,只要有人在风雪中为他守候,就一定能回到家。

父亲坐到餐桌前,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张口想要说什么,又停了一下,终于说出一句话:“家里真暖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0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风雪夜归人”为题,主要写了父亲冒雪回家的故事。

B.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屋内温暖与屋外寒冷的对比、妹妹形象与妈妈形象的对比。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①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这是环境描写,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②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这是动作描写,分析动作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3)小说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这一形象仍很鲜明,结合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4)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在叙述上总是调动着读者情绪,让读者始终牵挂着“父亲”的归来,这样使小说富有感染力。说说小说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分析】本文主要写了风雪夜“我们”翘首期盼父亲回家的故事。写出母亲对父亲冒着风雪去上班的牵挂和担忧,表现父亲是一个爱家人、爱家庭的人,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和写法理解。

A.有误,选项中“主要写了父亲冒雪回家的故事”项表述有误,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主要

写了风雪夜我们翘首期盼父亲回家的故事。

B.正确;

C.有误,选项“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表述有误,本文标题是《风雪夜归人》,风雪夜归人是父亲,文章以父亲上班,“我们”等待父亲回家,父亲冒雪回到家组织材料,以父亲的一句“家里真暖和”做结,旨在告诉我们,再多的疲累与辛苦都抵不过家的温馨,回到家,才是回到爱的港湾。因而线索人物是父亲。

D.有误,选项“妹妹形象与妈妈形象的对比”表述有误,由第八段“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等内容体现的是妹妹和妈妈在对父亲会不会回家一事上的态度和看法的对比。

故选:B。

(2)①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句子把“雪片”比作羽毛,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乱舞”一词将雪花赋予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下得大、威猛,表现了母亲对父亲风雪天去上班的挂念和担心。

②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揣摩。句子中使用了“涌、吸、拍”等动词,是对母亲进行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母亲见到冒雪回来的父亲时的欣喜及对父亲的关切之情。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由第二段“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第三段“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第十段“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可知,父亲是一个对家庭、对工作都尽职尽责的人,对家对亲人充满爱的人。

(4)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艺术效果分析。通过阅读文章的第二至第八段可知,作者对人物描写抓住典型细节,通过人物对话,对话时的神态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如“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等内容,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日常口头式的对话,让文章读起来亲切自然。细节描写,感人至深,一个眼神,一点泪光,真情展现,毫无保留;质朴的表达,娓娓道来,平实的语言却铸就情谊万千。其中穿插了大量环境描写,“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夜色笼了过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夜色漆黑”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烘托了人物焦灼的心情,使读者也似如临其境。

答案:

(1)B

(2)①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雪下的猛烈,表现母亲对父亲冒着风雪

去上班的牵挂和担忧。

②运用“涌、吸、拍”等动词,写出在风雪夜母亲见到父亲回来时的激动及对父亲的心疼。

(3)阴冷的冬日父亲依然去上班,并坚持冒雪步行了三十里地回家,可见父亲是一个爱家人、爱家庭的人,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4)叙述时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用真切的语言打动人心,质朴的叙述中彰显真情;同时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1、结合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18.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

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⑪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⑫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农民① 挑种种地 →城里父子议种瘪种→农民② 种下瘪种 →农民给儿新生

(2)“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请结合文章内容和情境揣摩父子的对话内容。

儿子:“ 爸爸,农民伯伯为什么不要那些瘪种子,难道它们不能发芽吗? ”

父亲:“ 儿子,那些瘪种子,是特殊的种子,农民伯伯肯定有他的用意的,我帮你去问一问吧。 ”

(3)请结合文本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的划线句。

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4)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句有何含义?

“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分析】文章开始写农民正在地里种高粱,由于他只把饱满的种子种下去,引发了带着儿子观看的城里人的请求。农民听完城里人儿子的故事后,答应了城里人的请求,种下了瘪种子。这样也给城里人的儿子新生的希望。同时,农民也得到了启发,知道了要把自己失去双腿的儿子带出家门,让他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从第一段“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可知,①为挑种种地。从第七段“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可知,②为种下瘪种。

(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从第六段“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可知,儿子说话的内容与为何瘪种子被抛弃,并为之难过有关。故儿子的语言为:“爸爸,那些种子为什么被仍在路边,它们不能像其他种子一样发芽长大吗?”从第六段“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可知,父亲关爱孩子,非常照顾孩子的情绪和心理,故推测父亲不会直接向孩子说明瘪种子会导致减产,而是会向孩子做委婉地解释,父亲的语言为:“儿子,那些种子和别的种子不一样,比较特殊先放在一边,肯定有其他作用,我帮你去问一问,这些种子要做什么用!”

(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和理解。从“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可知,句子把眼睛比作了绿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雨后的绿叶,是焕然一新、具有生命力的,故句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听到农民伯伯回话后的喜悦之情,儿子对瘪种子受到的照顾感同身

受,因此也从中得到了鼓励,获得了对生活的希望。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从“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可知,农民之前认为残疾儿子没用,总把他关在家里,故推测残疾儿子长年不与人接触、不被认可,心理自卑。现在农民改变想法,想要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说明他要用行动让儿子摆脱自卑心理。他想让儿子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说明他想让儿子鼓起生活的勇气,坦然大方地面对他人,正常地工作生活开出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花。农民希望儿子接触自己的果实,说明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了向往和美好祝福。

答案:

(1)①挑种种地 ②种下瘪种

(2)示例:儿子:“爸爸,农民伯伯为什么不要那些瘪种子,难道它们不能发芽吗?”父亲:“儿子,那些瘪种子,是特殊的种子,农民伯伯肯定有他的用意的,我帮你去问一问吧。”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城里人的儿子听到农民的回话后的兴奋、喜悦,表现城里的儿子得到了鼓励,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4)农民要用自己的行动让残疾的儿子摆脱心理的自卑,树立生活的勇气,坦然地面对周边的人,和正常的人一样生活工作,拥有自己的事业,自力更生,表达了对儿子美好的未来的向往之情。

【点评】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表达了……。

1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炊烟是引我回家的路

艾科

①儿时贪玩,和伙伴们一起疯耍时,往往就忘了回家的时间,所以每到饭点,大人都会扯着嗓子沿村吆喝自家孩子回去吃饭,那景象就像一台正在上演的地方大戏,锣鼓点一阵紧过一阵,主角你方唱罢我登场,声浪一山更比一山高。对于久唤不回的孩子,家长抓住现行后,则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连同“拳打脚踢白眼怒骂”齐齐上阵,直至把孩子“押解”回家为止。

②母亲高兴时,做好了饭也会沿着村路扯着嗓子呼喊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吃饭;她心绪倘若不佳,则会置在外面疯玩的我于不顾,默不作声地和父亲一起享用饭食,待他们酒足饭饱后,只在锅里留下一些“残羹冷炙”供我回来充饥;最糟的时候,母亲吃过饭,非但不给我留下一粒米或半块馍,还会命我靠墙而站抑或跪地反思,让我长好按时回家吃饭的记性。久而久之,为了及时回家吃饭从而规避母亲的惩戒,我渐渐多了一个心眼——我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玩耍,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瞅一眼矗立在厨房屋顶上的那个青砖烟囱,看烟囱里面是否冒出了袅袅炊烟。炊烟一出,说明母亲已经开始烧锅做饭,而我也要做好回家吃饭的准备了,以免过时不候,罚站伺候。

③母亲总是在夏收和秋收两季脾气暴戾。农闲的时候,她的心情出奇地温和,每次做好了饭,都会不厌其烦地满村唤我回家吃饭,所以在她心情愉悦的时节里,我可以肆无忌惮地到处玩耍,从来不用谨小慎微地观察家中那个耸入天际的烟囱何时冒烟。我可以堂而皇之地跟随小伙伴跑到离家一里路之遥的小河边,看小伙下河摸鱼老汉划船撒网,看妇女河边浣衣鸭群水中嬉戏。有时抬头明明看到远方的乡村上空,已有屡屡炊烟升起,甚至还有若隐若现的饭香,伴着乡间微风徐徐飘入鼻端,我也丝毫不以为意,并且继续心无旁骛地欣赏河中的景象。直至母亲戴着头巾、围着围裙、几步一声地过来喊我回家吃饭,我才会懒洋洋地起身,迈着依依不舍的步伐返回。

④我扯着母亲那散发着油烟与柴木气味的衣襟,蹦蹦跳跳地跟随她沿着乡村土路往家走,刚刚走到院落门口,清晨四散而去的鸡鸭全都一股脑蜂拥而来,它们叽叽嘎嘎、咯咯嗒嗒地围拢在梧桐树下,等待主人抛撒食粮。它们认识母亲,就像我认识引我回家的炊烟一样。母亲径直走到厢房屋里的粮囤旁,分别舀出一瓢专门存储的干瘪的玉米和小麦,然后往梧桐树下扬手一撒,那些饥饿如狼的家禽便会倏然飞扑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争抢饭食。母亲伸着食指点数完家禽的数量后告诉我:“你看,鸡鸭尚且知道定时回来吃食,你就不能也像它们一样,到了饭点就回家吗?没有手表不是理由,屋顶上的烟囱里啥时候冒烟,你能看不到吗?”听完了母亲的训导,我努起嘴巴告诉她:“以后我会注意观察咱家的烟囱的,尽量不再让你满村吆喝我回家吃饭。”

⑤其实,我挺惧惮母亲生气时的样子的,所以有时在出门玩耍之前,我都会事先溜进厨房,偷看一眼锅灶前面堆放的是什么柴火,以期到时能够辩识家里的烟囱会冒出什么样的炊烟。经验告诉我,如果母亲用的是干燥的豆秸或劈柴烧火做饭,那么烟囱里面就会冒出不易察觉、接近透明的烟缕;如果使用稻草或尚未干透的柴禾烧锅,那么烟囱里则会冒出浓烈稠密的黑烟。然而很多时候,这些草木“燃料”释放出的烟缕全都大同小异,仅仅通过“外形”并不足以判别是不是我家的烟囱里冒出的炊烟,所以为了精准起见,我还要额外记住我家在这座村落里所处的大概位置。这样一旦发现乡村上空有炊烟升起,即可大致判别是不是母亲开始烧饭了。如果确定不是,便可继续疯玩,否则就要主动提前回家,以规避母亲的训斥和惩罚。

⑥长此以往,村里的伙伴们大都练就了准确判定自己家里什么时候开始烧饭的“超能力”,冒烟的烟囱有时就像上课的铃声,它悄无声息地掌控着我们回家吃饭的节奏。如此天长日久,伙伴之间也形成了一起玩耍、共同观察、相互提醒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结伴玩耍的孩童里,不管是谁,一旦看到村落上空有炊烟升起,就会根据烟缕的大致方位提醒“相关”孩童回家吃饭。我经常在伙伴们的提醒下“安全”回到家后,看见母亲不是在烧锅,就是在摆放桌椅准备吃饭。有时看母亲一人忙不过来,我就会主动上前帮忙,以讨其欢心。

⑦流萤如线岁月如梭,转眼二十多年过去,生活业已发生巨变。如今,村民们大多都在使用清洁能源烹饪一日三餐,乡村昔日炊烟袅袅的景象也已不复存在。故乡的楼高了,路宽了,景美了,人少了,更静了,没有了聚集玩耍的孩童,便没有了唤儿回家吃饭的慈母声声。可是站在成年后的某个人生路口蓦然回首,更加怀念的,依然是那段炊烟引我回家吃饭的童年时光。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1年04月27日14版)

(1)本文以“炊烟是引我回家的路”为题有何妙处?

(2)品味语言。

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

②请分析下面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母亲径直走.到厢房屋里的粮囤旁,分别舀出一瓢专门存储的干瘪的玉米和小麦,然.后往梧桐树下扬手一撒,那些饥饿如狼的家禽便会倏然飞扑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争.抢饭食。

(3)本文第④段为什么要描写鸡鸭等家禽蜂拥到母亲身边等待主人抛撒食粮的情景?

(4)本文第②段画线句和链接材料的画线句都是写长辈惩罚小辈。他们的出发点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原来,这条兜肚大有讲究。何满子是个娇哥儿,奶奶老是怕阎王爷打发白无常把他勾走;听说阎王爷非常重男轻女,何满子穿上花红兜肚,男扮女妆,阎王爷老眼昏花地看不真切,也就起不了勾魂索命的恶念。

(摘自刘绍棠《蒲柳人家》)

(5)本文结尾写如今故乡的情况有何作用?

【分析】本文记叙了儿时的“我”贪玩,饭点时总是让母亲吆喝才能回家。表现了母亲娴熟、勤劳、能干、教子有方以及“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写出乡村昔日炊烟的已不复存在,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标题作用分析。把“炊烟”比作“引我回家的路”,设喻新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炊烟”是本文的行文线索;“炊烟”承载着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思念,对童年时光的怀念,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2)①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大人都会扯着嗓子沿村吆喝自家孩子回去吃饭,那景象就像一台正在上演的地方大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人吆喝自家孩子回去吃饭的场景比作一台地方大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人吆喝孩子回家时声音的洪亮、此起彼伏和场景的壮观,表现了大人们吆喝孩子回家时心里的急切之情和对孩子的疼爱之情。

②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舀”“撒”是动词,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喂家禽时动作的娴熟,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以及“我”对母亲勤劳、能干特点的肯定与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母亲伸着食指点数完家禽的数量后告诉我:‘你看,鸡鸭尚且知道定时回来吃食,你就不能也像它们一样,到了饭点就回家吗?没有手表不是理由,屋顶上的烟囱里啥时候冒烟,你能看不到吗’听完了母亲的训导,我努起嘴巴告诉她:‘以后我会注意观察咱家的烟囱的,尽量不再让你满村吆喝我回家吃饭’”,为后文母亲借此教导我到了饭点要回家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教子有方。

(4)本题考查阅读比较。异:文母亲惩罚“我”是为了让“我”长好按时回家吃饭的记性,教导“我”到了饭点要回家;链接材料结合“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可知奶奶惩罚何满子是为了让何满子穿花红兜肚。

同:他们的惩罚都是出于对晚辈的疼爱、关系和爱护,都是为了孩子好。

(5)本题考查文章结尾段作用分析。内容上:如今的故乡和从前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那里再没有昔日的炊烟袅袅,也没有母亲的呼唤,突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童年时光的怀念。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答案:

(1)概括了文章内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暗含主题,对乡村炊烟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①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人吆喝孩子回家时声音的洪亮和场景的壮观,表现了大人们吆喝孩子回家时心里的急切和对孩子的疼爱。

②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喂家禽时动作的娴熟,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以及“我”对母亲赞美之情。

(3)为后文母亲借此教导我到了饭点要回家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教子有方。

(4)异:文母亲惩罚“我”是为了让“我”长好按时回家吃饭的记性;链接材料奶奶惩罚何满子是为了让何满子穿花红兜肚。

同:他们的惩罚都是出于对晚辈的疼爱。

(5)内容上:深化主题,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乡村昔日炊烟的已不复存在,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结构上:总结全文,与前文相照应。

【点评】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等。

(2)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

2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野菊花

曹丽琴

①菊花茶是朋友出差去安徽亳州带回来的。朋友说,你每天用嗓常常熬夜,泡一杯野菊花茶润润喉提提神,缓解一下视力疲劳。我接过,一阵馥郁的甘草芳香袭来,满满的一大包,黄绿相间。土黄的菊朵,枯绿的花托,干燥得大有一幅沉年睡去不再复醒的样子。

②喝得多了,便摸到了它的脾性。取出几朵枯菊,冷水、温水是见不了它的丰盈,必须用滚烫的水倒入,菊才会在一股股热流里旋舞、释放,露开了笑脸,丰润了身姿,飘逸起芳香,微黄色的液体清清爽爽,离了枝头的菊花便有了第二次生命的绚烂。

③犹记得小时,秋收的田野里,纵横的阡陌上,走到哪儿都能采几束如此鲜艳的小菊花戴在头上,插在发间,挎一个竹篮,哼几首歌儿和伙伴们拾一篮满满的稻穗儿披着晚霞回家。谁也不知道这些野菊花是什么时候长在这儿,也没有人对此诧异。一切都是那样自自然然、年复一年。仿佛村庄上的乡亲,田野里的庄稼,坚守着土地,默默地开花吐蕊。一朵朵迎着朝阳沐着夕辉映着星光,仿佛我们乡村孩子的脸庞朵朵灿烂。

④现在,野菊花随着我们成长的步伐也竞相开放到了繁华的城镇里。我的心房里就有这样一幅画呢!一幅我所见过的纯天然的油画。它的色泽是那样的鲜艳、明快,真正的自然造

化。那个周末,我穿过长长的楼道下得楼来,随同迎面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笼罩全身,它也就一眼撞进了我的视线中,然后它就牢牢地投影在我的心房里。它是那样的蓬蓬勃勃、浓浓丽丽、灿灿烂烂地盛开在小区的花坛里。鲜黄鲜黄的小菊花,一朵两朵,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数也数不过来,看也看不过来,一堆堆一簇簇,满地都是。真怀疑是那夜晚的繁星不约而同坠入尘间,一下子全都闪耀在这一片地域上了。

⑤这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是我熟稔的热烈和澎湃的颜色,宛若儿时村庄、田野生长的野菊花一样旺盛。它与这个季节飘叶如蝶的枯黄迥然不同,那是一种衰败,一种萧条,一种沉寂。而它是生命的色彩,鲜艳、亮丽、夺目。细细凝视,鲜黄鲜黄的花瓣,小小巧巧、玲玲珑珑、叠叠挨挨,如玉露蝶衣紧紧簇拥着金黄、圆实的小花蕊,活力四溢、夺人心魄,真正的“百草摧时始起花”。

⑥一种亲切油然而生,陶醉在目光注视的地方。身旁,银杏叶飞舞,樱花叶凋尽,而它们如这冬日的阳光芳香、恬美,释放着生命的活力。当我的孩子和伙伴在菊花前扬起笑脸,我仿佛看到我和朋友童年时青翠的身影。越来越多的野菊花开遍城镇,繁衍着生命。就像我和朋友以及更多的像我和朋友这样的乡村孩子,长大了,移植到了城镇,努力地适应城镇的土壤和空气,互相携手扶持着,沐浴着城镇的雨露和阳光,演绎生命的再度绚丽。

⑦这菊,定是这样一种好种易活的植株吧。抽芽、吐叶、开花、凋零。如此循环,潮起潮落,美丽人生。要不,城镇上的这种小菊花何以盛开得愈来愈蓬勃,愈来愈芬芳,甚至艳过了那些需要精心培育的菊中贵族:雍容华贵的“白呼啸”,亭亭玉立的“绿朝云”,缤纷多姿的“五彩凤凰”……

⑧它们靠的是什么?也许就是这“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的心性吧。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CD

A.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清新自然。

B.“清丽”为本文的语言风格。“清丽”不仅体现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上,还体现在叠词的运用上。

C.文章③、④自然段相互映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野菊花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在城镇里开放得更加灿烂。

D.文中作者依次描绘了乡村的野菊花、移植到城市的野菊花和杯中的野菊花的形象,文章条理清晰。

E.文章采用设问结尾,言简意赅地总结收束全文,同时赞美了菊花的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2)结合文中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

真怀疑是那夜晚的繁星不约而同坠入尘间,一下子全都闪耀在这一片地域上了。

(3)通过阅读,你觉得文章运用了怎样的写法?要表达怎样的一个中心?

【分析】本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了菊花的特点:平凡质朴,默默无闻;鲜艳亮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百草摧时始起花;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开得一样旺盛。赞颂了来自农村,扎根城市的普通却淳朴、坚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类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E.正确;

C.有误,根据第④段“现在,野菊花随着我们成长的步伐也竞相开放到了繁华的城镇里”

可知,野菊花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都鲜艳亮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可知选项错误;

D.有误,文中作者由杯中的野菊花勾起回忆,描绘了乡村的野菊花、城镇的野菊花的形象,可知选项错误。

故选:CD。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画线句将“满地的小菊花”比作“夜晚的繁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约而同”把小菊花当成人来写,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菊花开放的情状和色彩,比喻新奇,富有动态美。

(3)本题考查文章表现手法把握和主旨理解分析。从第⑥段“就像我和朋友以及更多的像我和朋友这样的乡村孩子,长大了,移植到了城镇,努力地适应城镇的土壤和空气,互相携手扶持着,沐浴着城镇的雨露和阳光,演绎生命的再度绚丽”可知,文章是借野菊花来写人,是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的手法,借赞颂野菊花,赞颂来自农村,扎根城市的普通却淳朴、坚强、充满生命活力的类人,这才是作者写此文的目的。

答案:

(1)CD

(2)画线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满地的小菊花比作“夜晚的繁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菊花开放的情状和色彩,给人新奇感和美感。

(3)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赞颂来自农村,扎根城市的普通却淳朴、坚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类人。

【点评】多选题的解题方法: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